1993-1998年合浦县梅毒流行病学调查

1993-1998年合浦县梅毒流行病学调查

一、1993~1998年合浦县梅毒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覃杏霏[1](2016)在《BDRC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超[2](2016)在《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描述分析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害及时空分布特点。2.探索导致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上升的相关危险因素。3.分析病原血清型循环变迁情况及流行优势株。4.提出手足口病的防控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整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手足口病报告信息,统计分析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重症死亡率和构成比、病原学监测结果等描述性指标和广西手足口病三间分布特征。2.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两家医院在医院就诊的新发病例为病例组,选取同一医院的非手足口病病例为对照组。采取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3.时空聚集性研究:将手足口病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得到每个县区级的手足口病发病率,并将数据导入GIS系统中,利用ArcGIS软件绘制手足口病发病率等级地图。采用SaTScan 9.4.2软件对广西2008年至2015年的113个县区的手足口病数据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4.现场标本采集及问卷调查:对医院重点场所开展采样工作,送往实验室检测;便利抽取家长进行手足口病认知调查;用便利抽取的方法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标准认知调查。研究结果1.总发病情况及构成。2008-2015年广西自治区手足口病各年总发病人数分别为27676例、45649例、164192例、141966例、231973例、211404例、335559例、203496例,累计发病率分别为57.63/10万、94.78/10万、338.13/10万、308.43/10万、499.42/10万、451.52/10万、711.08/10万、428.05/10万。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361915例,占所有法定传染病的比重为43.16%,占丙类传染病的比重为71.28%。其中重症10613例,占报告总数的0.78%。死亡506例,病死率为0.037%,重症病死率4.75%。2.三间分布情况。从时间分布看,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各年、月均有发病报告,呈现隔年流行强度增强的趋势。4-7月为发病高峰,9-11月出现发病小高峰。从地区分布看,病例呈点多、面广、高度散发,局部有聚集性的特征,高发区以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百色市、玉林市为主,8年累计发病数均超过10万。从人群分布看,男女发病性别比例为1.58:1,病例以散居和幼托儿童为主,构成比分别为78.49%和18.65%。小于5岁儿童占92.64%,其中1-3岁年龄组发病最高。3.时空聚集情况。聚集时间基本集中在每年的4-6月,仅2013年聚集时间较长(5-10月),涵盖了广西的两个高发阶段。各县区的发病率有所差别,但存在明显的高发区域,人群密集处易发生流行,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全州县、兴安县为主的桂北地区,以柳州各城区与南宁管辖区为主的桂中地区,以百色、田阳县、田东县为主的桂西地区,以东兴市为主的桂南地区,及以北海各城区为主的沿海地区;低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岑溪市、苍梧县等为主的桂东地区和以灵山县、浦北县为主的桂南地区。4.病原学监测结果及血清型循环变迁情况。2008-2015年广西共检测病例43409例,其中轻症33664例,重症死亡9745例,阳性率分别为72.51%、81.12%。轻症病例中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构成比分别为25.84%、24.22%和49.95%。重症死亡病例中EV71阳性率、构成比分别为57.22%、70.54%。EV71大致每隔1-2年会变迁为优势流行株,是导致广西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5.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饭前洗手是手足口病发生的保护因素,吸手指、去公共游乐场所、到过其他地方、邻居有手足口病例、同一班级有手足口病例是发生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6.现况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内阳性标本主要集中于在手足口病患儿与家长的手以及手足口病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的了解颇为欠缺;临床医生在重症诊断及早期识别中的判断仍有欠缺。结论1.2008-2015年间,广西手足口病呈隔年流行增强趋势,双年份流行危害较重,重症死亡病例较多。且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呈季节性流行,4-7月为发病高峰,9-11月出现小高峰。2.手足口病高危职业人群为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且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农村地区的重症死亡比例高于城镇。3.EV71约每隔1-2年会变迁为优势流行株,且重症死亡病例与EV71感染高度相关,EV71是导致广西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4.广西手足口病例分布呈高度散发状态,局部有聚集性特征、呈明显的地域性高发。5.暴露于公共游乐场所,医院手足口诊室和病房是感染手足口病的高危危险因素。患儿与家长的手传播手足口病风险较高,家长手足口病健康意识薄弱。临床医生误诊手足口病的可能性较低。6.结合本研究结果及广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防控策略: (1)控制传染源:广泛宣教,提高意识;托幼学校,做好晨检;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与救治;加强监测,早期预警。(2)切断传播途径:行为干预,切断传播;重点场所,加强消毒。(3)保护易感人群:幼托医疗机构人群宣教;农村地区家长普及知识;清洁行动,提高环境卫生。

张涛[3](2015)在《明代疫灾时空分布及环境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疫灾是与人类相伴始终的顶级自然灾害之一。深入研究历史时期疫灾流行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为当前传染病防控提供历史参考,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本文以明代疫灾史料、气候变迁数据和自然灾害史料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明代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机理。明代疫灾,在王朝分布上,崇祯朝的灾情最为严重,其次为万历朝和嘉靖朝,灾情最轻的为建文和洪熙朝;在季节分布上,春季和夏季是疫灾高发季节,秋季是疫灾多发季节,冬季疫灾最少;在趋势周期上,整体呈上升趋势,每隔十年疫灾县数约增加9.5个,存在100年和50年两种尺度的波动周期,在100年尺度周期下,经历了约5个“轻-重”转换周期,在50年尺度周期下,经历了约8个“轻-重”转换周期;在省域分布上,明代疫灾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总体趋势,疫灾较严重省份主要位于东北部地区,包括南直隶、北直隶、浙江等省,位于西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疫灾普遍较轻;在县域分布上,共有1009个县有疫灾发生,其中疫灾频度最高的为南直隶吴县,达到8.3%,其次为北直隶大兴和宛平县,均为7.94%,有542个县无疫灾发生,疫灾频度为0;在冷热点分布上,疫灾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个区域,冷点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三个区域;明代共有10个特大疫灾年份,可以归纳为5个特大疫灾过程。明代全国气候冷暖变迁趋势与疫灾变化趋势相反,波动周期比较接近,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气候温暖阶段疫灾县数显着减少,寒冷阶段则显着增加。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1.456x-0.577,全国温度距平标准化值每减小1个单位,疫灾县数标准化值增加1.456个单位,气候冷暖变迁可以解释23%的疫灾县数变化。在区域尺度上,华北地区气温与本区疫灾变化趋势相反,二者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并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其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631x,温度距平值标准化值每减小1个单位,疫灾县数标准化值增加0.631个单位,气候冷暖变迁可以解释39.6%的疫灾变化;华东地区气温与本区疫灾变化趋势相反,呈低度负相关关系,并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二者间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429 x-0.001,温度距平值标准化值每减小1个单位,疫灾县数标准化值增加0.429个单位,气候冷暖变迁可以解释15.4%的疫灾变化;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气温与各自区域疫灾变化趋势均相反,均呈微弱负相关关系,都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明代东部地区干湿变迁趋势与疫灾变化趋势相反,波动周期较为接近,二者间呈低度负相关关系,但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气候的干湿变化对疫灾轻重的影响不显着。在东部各区域上,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干湿变迁与疫灾变化均为微弱负相关关系,都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明代江南地区干湿变迁与疫灾变化为低度负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明代疫灾与水灾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39。具体来说,二者增长趋势具有统计学上显着的完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波动周期性在总体上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也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3,疫灾与水灾灾情均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疫灾中心基本与水灾中心重合。二者的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421x-20.961,十年水灾县数每增加1个,十年疫灾县数平均增加0.421个,十年水灾县数可以解释33.1%的十年疫灾县数的变化。明代疫灾与旱灾在时间分布上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61,疫灾较重时旱灾也较为严重,反之亦然。具体来说,在增长趋势上具有一致性,均呈上升趋势,相关系数为0.998,具有统计学上显着的高度正相关关系,在周期分布上也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44。在空间分布上也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7,即疫灾较重的区域旱灾也较为严重,反之亦然,疫灾中心与旱灾中心基本重合。其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546x-18.230,十年旱灾县数每增加1个,十年疫灾县数平均增加0.546个,十年旱灾县数可以解释74.1%的十年疫灾县数的变化。明代疫灾与蝗灾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1,疫灾较重时蝗灾也较为严重,反之亦然。具体来说,在增长趋势上具有一致性,相关系数为1,具有统计学上显着的完全相关关系,在周期分布上也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41。在空间分布上也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55,即疫灾较重的区域蝗灾也相对较为严重,反之亦然,东北部地区蝗灾较严重的地区疫灾也较为严重,西部及南部地区疫灾和蝗灾都较轻。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705x+10.724,十年蝗灾县数每增加1个,十年疫灾县数平均增加0.705个,十年蝗灾县数可以解释46.4%的十年疫灾县数的变化。明代疫灾与震灾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43,震灾较重时疫灾也较为严重,反之亦然。具体来说,在增长趋势上具有统计学上显着的完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在周期分布上不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的低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90,疫灾与震灾同时都较严重的地区包括北直隶北部京师地区、山西省中部太原府地区、南直隶东部应天府地区及陕西省西南部西安府地区等。二者的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383x+6.354,十年震灾县数每增加1个,十年疫灾县数平均增加0.383个,十年震灾县数可以解释29%的十年疫灾县数的变化。疫灾的环境机理可以理解为影响疫灾的环境要素、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理。气候冷暖变迁、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5种要素是对明代疫灾变化具有影响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5种环境要素对疫灾变化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旱灾(74.1%)>蝗灾(46.4%)>水灾(33.1%)>震灾(29%)>气候冷暖变迁(23%)”。环境要素影响疫灾的作用机理,从本质上是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施加影响而体现的,如果多种灾害同时叠加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疫灾。

侯路琦[4](2014)在《广西2004-201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04-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今后制定广西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经过最终审核的2004-2012年广西病毒性肝炎病例基本信息和病毒性肝炎暴发疫情信息。病例诊断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修订版,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2010和SPSS16.0进行数据的双人录入、计算和统计处理。结果广西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81.82/10万升至2012年的127.64/10万,年龄高峰在20-34岁,男女发病数之比为2.24:1,以农民为主(57.35%)。2004-2012年甲肝发病率明显下降(4.56/10万至1.56/10万),但学校时有暴发疫情,年龄高峰受学校暴发疫情影响而呈现双峰(7-19岁和≥50岁)或单峰(>60岁),有季节性,高峰在5月,有地区差异。乙肝占病毒性肝炎最大比重(74.62%~82.38%),发病率上升了43.57%(67.41/10万至96.78/10万),年龄高峰在25-29岁,发病率在<20岁人群逐年下降,在20-24岁相对稳定,在≥25岁人群逐年上升,有地区差异。丙肝发病率上升了4.17倍(4.22/10万至21.81/10万),年龄高峰分别在0岁、25-34岁、≥80岁,在≥15岁人群逐年上升,存在城乡差异。戊肝发病率上升了8.1倍(0.30/10万至2.73/10万),年龄高峰波动于60-84岁,时间高峰在3月,存在城乡差异。结论2004-2012年广西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上升的型别是乙肝、丙肝和戊肝,以戊肝上升幅度最大,甲肝发病率则下降。乙肝仍是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乙肝免疫策略成效显着。甲肝防控需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丙肝和戊肝发病率以城区高于农村,值得进一步研究。

茅乃玲[5](2010)在《依托社区和家庭网络开展社区吸毒人员艾滋病综合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马鞍山市社区吸毒人群HIV、梅毒感染状况并分析该人群行为特征,在对社区吸毒人群这一高危人群艾滋病、梅毒的感染率、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基线研究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和家庭网络为平台,探索社区吸毒人群艾滋病行为干预的策略方法。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选取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雨山区和花山区作为调查现场,使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对两个社区的吸毒人群进行艾滋病干预活动。在干预后采用同样的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并与基线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干预前共调查385名社区吸毒对象,HIV阳性感染率为0.78%;梅毒阳性感染率为6.75%。3名HIV阳性感染者均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其中2名有非婚性行为,吸毒方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梅毒阳性有26人,阳性感染者年龄在31~40岁的有18人,占69.2%,梅毒阳性感染率在是否有非婚性行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68,P<0.001)。干预后调查189名社区吸毒对象,HIV阳性感染0人,梅毒阳性有14人,梅毒感染率7.40%,HIV阳性感染率、梅毒阳性感染率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毒者自愿做艾滋病病毒检测的相关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因素有与别人共用注射器、自愿去戒毒所戒毒、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和接受艾滋病咨询服务、最近一次性交时使用安全套、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静脉注射毒品的比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56,P﹤0.001);最近一个月静脉注射毒品的比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15,P﹤0.001);最近一个月与别人共用注射器的比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48,P﹤0.001)。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6,P =0.003);最近一次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 =0.025)。结论造成艾滋病病毒在静脉吸毒人群中传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共用注射器感染,另一个危险因素是无保护高危性行为。马鞍山市社区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比率比较高,无保护高危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比较低。建议在社区开展HIV、性传播疾病的咨询与检测,宣传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止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在人群中传播的手段,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以控制HIV等传染性疾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传播。

吕炜[6](2009)在《广西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和疫情管理区划变迁情况调查及信息化应对技术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广西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区划变化规律,为建立区域健康安全预警信息系统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信息管理学和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广西1989~2008年的历史疫情资料、行政区划和报告病种的变迁情况进行收集整理。结果近20年我国传染病报告管理病种发生6次大调整,7种病种实行分型报告管理,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行政区划发生7次大变迁。结论各级疾病控制机构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传染病疫情信息、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时,因历史的原因所发生的传染病报告病种、疫情管理区划变迁等影响因素不容忽略。

田伟[7](2007)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人类健康最重要的进步应归功于公共卫生的发展,这一观点不仅在国际上已得到许多国家的共识,也在各国的卫生与健康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公共卫生服务系统(PHS)是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和提高公共卫生资源效益为目的,旨在保障公众健康和疾病预防的活动。但是我国由于长期“重医轻防”思想的影响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补偿机制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公共卫生应有功效的发挥。特别是在2003年,SARS疫情危机更是带给我们深痛的经验和教训,留给我们诸多深痛的反思,已引起了政府、社会以及群众对公共卫生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我国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人群健康的医学服务管理研究》(项目批准号:70333002)资助的子课题。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对这类系统的直觉和主观判断不可靠,实际实验则近乎不可行,因而需要求助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计算机仿真模拟。本研究通过回顾我国PHS的历史沿革,在PHS的需求、资源、组织结构以及服务利用等现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PHS进行系统诊断和分析,聚焦PHS组织管理结构体系不完善、系统功能低效、政府投入量不足及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综合运用卫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与复杂系统科学建模技术,依次构建PHS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SD模型。SD模型用于定量分析、模拟行为规律与干预实验研究。通过分析、确立PHS系统边界和系统主体,进行PHS复杂行为模拟研究以获得其行为特征,进行PHS政策干预实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资料来源包括总课题前期调研资料、1993年、1998年以及2003年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1995-2005年国家统计年鉴与公报资料、1997-2006年《中华医院管理》、《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国全科医学》、《中国卫生经济》、《国外医学》、《中国流行病学杂志》及《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等10余种杂志相关资料以及国家有关PHS的文件资料等。研究方法:在总课题构建的系统框架和系统层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PHS发展现况和系统结构的分析,采用统计学描述性分析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系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应用文献归纳分析方法,明确我国PHS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构建了我国PHS概念模型;运用多因素分析、系统分析及关联分析法构建了我国PHS逻辑模型;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专家咨询、现场调研等多种方法,构建了我国PHS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将模型在系统动力学Vensim软件平台上进行模拟和干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PHS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现况分析结果:我国PHS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功能完善阶段、改革阶段和后非典阶段,逐步完成了从系统建设到发展完善。但是在当前由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到发展完善的系统转型时期,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从“重预防”移向“重医疗”、从低成本移向高科技、高成本,其运行模式由“预防为主”模式转变为“重治轻防”模式。表现为PHS组织结构不健全、政府投入量不足、资源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定性逻辑分析结果:我国PHS内部主体由政府、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群组成;在系统外部主体包括城市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它们有着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关联性,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的筹资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有偿服务收入,这些筹资用于购买和维持外生性资源量和内生性资源量。目前政府的补偿量主要是根据用于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头费,而非依据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量,从而造成PHS内部激励机制不足,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了补偿收支缺口,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加大对外有偿服务。从而使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低下,无偿服务难以落实,不能有效促进人群健康。SD模型分析结果:根据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现实情况的充分分析可以进行PHS系统模型结构方面的假设。依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和系统实际结构情况,把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SD模型划分为疾病预防控制子系统和卫生执法监督子系统;确定SD模型的观测指标为有PHS公共产品提供率、提供公共产品量,并将公共投入产出比、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资本总量变化情况和人力总量变化情况作为辅助观测指标,并根据文献归纳和专家咨询,筛选政策干预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逻辑模型建立SD模型,确定模型主要变量与函数关系。模拟与干预实验结果:模拟结果提示,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的PHS行为特征既有一般PHS的特点,又有我国PHS不完善带来的自身烙印。在宏观系统呈现“重医轻防”结构的前提下,PHS主要表现为系统资源匮乏、功能难以实现的困难状态。政策干预实验结果表明:政府对公共卫生系统投入的变化、无偿服务的补偿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对系统公共产品提供率和提供量都有较大影响。现阶段,要改进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整体绩效,不能单纯靠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应该在提高政府投入至目前4倍左右的同时注重投入的分配情况,提高对无偿服务项目的补偿,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系统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行为特征既有一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特点,又有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不完善带来的自身烙印。在宏观系统呈现“重医轻防”结构的前提下,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主要表现为系统资源匮乏、功能难以实现的困难状态。因此,只有政府充分发挥职能,明确公共产品的类别和范围,取缔或限制有偿服务和准公共服务,合理补偿,方能使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发挥其应有作用。具体包括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规范公共卫生有偿服务收费、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理顺公共卫生监督执法运行机制。本研究通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来确立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组成和焦点问题的研究对象、范畴和边界,通过逻辑模型来定性分析该系统的行为特征和焦点问题形成原因和机制,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来定量分析、模拟行为规律与干预实验研究,获得其政策解决方案,这一系列模型的构建和模拟都是循证的,是有理论和数据作为基础的,可以通过模型的细化不断完善,为政府决策者制定宏观卫生政策提供有力的理论、数据的支持与帮助。本研究聚焦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组织管理结构体系不完善、系统功能低效、政府投入量不足及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着手,以系统内部结构复杂性为重点,对我国PHS复杂系统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理论研究,通过对系统资源、功能等的模拟研究,获得PHS动态行为特征与内部运行机制,这种在系统思考指导下的基于模型构建的动态政策研究方法,改变过去沿袭的统计的、静态的、定性比较为主的传统做法,为公共卫生政策研究提供了量化分析模拟工具,在公共卫生领域属新的研究尝试。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研究是系统动力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初步尝试,由于PHS具有动态复杂反馈系统的特点,其运行影响因素多,相互之间关系复杂,构建PHS宏观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涉及大量数据,运算大量方程,工作量巨大。并且由于作者学术水平、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目前实现的行为模拟和政策干预只是在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主要结构和逻辑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完成的,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细化,逻辑关系和函数关系有待于不断修补,主体的行为特征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下一步需要加强数据采集,继续细化各类变量,完成模型的调试细化工作,使模型最大程度的接近现实系统。

覃丹丹[8](2002)在《广西围产儿出生缺陷环境致畸危险因素的危险度评价与干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广西出生缺陷发生的环境致畸危险因素并评价其危险度,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我区的人口素质。【方法】计算分析比较广西2000年8市县26种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并与当年的环境状况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分别对孕妇在孕期接触的各种环境致畸危险因素建立三个COX比例风险模型来拟合成三个出生缺陷环境致畸危险因素危险度评价和干预模式,即全区模型、少数民族模型和颜面部出生缺陷模型,他们分别包括广西7城市2000年出生的905例围产儿(包括281例出生缺陷儿和624例正常儿)、少数民族228例围产儿(包括63例出生缺陷儿和165例正常儿)和150例围产儿(包括50例颜面部出生缺陷和100例正常儿)。【结果】广西2000年全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23.15/万,其中巴氏水肿综合征的发生率在26类出生缺陷中发生率最高,为22.71/万。8个市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从低到高依次是北海市、合浦县、桂林市、柳州市、钦州市、南宁市、梧州市和玉林市,分别为40.60/万、46.00/万、87.00/万、102.56/万、111.50/万、184.07/万、404.00/万和420.00/万。北海市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最低,这或许与该市的环境质量最优有一定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孕期暴露于激素类药、农药、妊娠合并症、镇静药、中成药、慢性病、父亲接触化学制剂及母亲孕期体力劳动过重等8个因子是广西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环境致畸危险因素,它们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5.006、2.216、2.163、2.058、1.96、1.818、1.701和1.544。至于少数民族,母亲孕期接触农药、母亲患地中海贫血、慢性病及妊娠合并症等4个因子是<WP=4>出生缺陷的环境致畸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4.819、18.431、4.253和2.584。而颜面部畸形,母亲孕期服用中成药和妊娠合并症等2个因子是主要的环境致畸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5.398和2.436。【结论】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低与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母亲孕期暴露于激素类药、农药、镇静药、中成药、孕期体力劳动过重、妊娠合并症、慢性病和父亲接触化学制剂等是广西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环境致畸危险因素;母亲孕期接触农药、患地中海贫血、慢性病及妊娠合并症等是广西少数民族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较重要的环境致畸危险因素;母亲孕期服用中成药和妊娠合并症则是广西颜面部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环境致畸危险因素。因此,在广西进行出生缺陷干预时,我们要做好优生优育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加强对地中海贫血的筛查和产前检查;对于有妊娠合并症、慢性病等高危产妇做好孕期监测;产前诊断为患有严重出生缺陷且目前无恰当治疗方法的胎儿建议应及时采取选择性中止妊娠措施,以减少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广西人口素质。

刘维兰,刘敬珍,莫雪梅[9](2001)在《1993~1998年合浦县梅毒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1993~1998年合浦县梅毒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3~1998年合浦县梅毒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流行概况
        1.1 国外流行概况
        1.2 亚太地区流行史
        1.3 国内流行情况
    2. 病原及生物学特征
    3.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
        3.1 传染源
        3.2 传播途径
        3.3 人群易感性
        3.4 流行方式
    4. 研究背景及意义
材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对照研究
        2.2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调查
        2.3 群众知晓率调查
        2.4 临床医生手足口病诊疗认知标准调查
    3. 研究方法
        3.1 描述性研究
        3.2 病例对照研究
        3.3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调查
        3.4 群众知晓率及临床医生手足口病诊疗认知标准调查
        3.5 病原学监测
研究结果
    1. 广西手足口病流行情况
    2. 广西手足口病发病比重及在全国排位情况
    3. 手足口病三间分布及时空聚集特征
        3.1 时间分布
        3.2 地区分布
        3.3 人群分布
        3.4 广西手足口病时空聚集性分析
    4. 重症死亡病例分布特征
    5. 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
    6. 流行因素分析结果
        6.1 病例对照研究
        6.2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调查
        6.3 群众手足口病知晓率调查
        6.4 临床医生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认知调查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明代疫灾时空分布及环境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资料来源和概念
        1.4.1 资料来源
        1.4.2 资料处理
        1.4.3 概念界定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欧洲历史疫灾的研究
        2.1.2 日本美洲历史疫灾研究
        2.1.3 中国历史疫灾的研究
        2.1.4 疫灾历史影响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明代疫灾史料整理
        2.2.2 明代疫灾时空分布
        2.2.3 明代疫灾环境机理
        2.2.4 明代疫灾病种研究
        2.2.5 明代疫灾图集编制
    2.3 研究现状述评
3 明代疫灾的时空分布
    3.1 明代疫灾史料及年表
        3.1.1 明代疫灾史料的收集
        3.1.2 明代疫灾年表的编制
        3.1.3 明代疫灾等级的划分
    3.2 明前期疫灾时空分布
        3.2.1 明前期疫灾时间分布
        3.2.2 明前期疫灾空间分布
    3.3 明中期疫灾时空分布
        3.3.1 明中期疫灾时间分布
        3.3.2 明中期疫灾空间分布
    3.4 明后期疫灾时空分布
        3.4.1 明后期疫灾时间分布
        3.4.2 明后期疫灾空间分布
    3.5 明代疫灾总体时空分布
        3.5.1 时间分布
        3.5.2 空间分布
    3.6 明代的特大疫灾过程
        3.6.1 明代特大疫灾年份
        3.6.2 明代特大疫灾过程
    3.7 本章小结
4 明代疫灾与气候变迁
    4.1 明代气候变迁研究及主要结论
        4.1.1 冷暖变迁研究及主要结论
        4.1.2 干湿变迁研究及主要结论
    4.2 明代疫灾与气候冷暖变迁
        4.2.1 全国尺度分析
        4.2.2 区域尺度分析
    4.3 明代疫灾与气候干湿变迁
        4.3.1 东部整体分析
        4.3.2 东部分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明代疫灾与自然灾害
    5.1 明代自然灾害站点
        5.1.1 建立明代自然灾害站点的依据
        5.1.2 明代自然灾害站点选择原则
        5.1.3 明代自然灾害站点空间分布
        5.1.4 明代自然灾害站点灾情指标
    5.2 明代疫灾与水灾
        5.2.1 明代水灾时空分布概况
        5.2.2 明代疫灾与水灾的时间耦合
        5.2.3 明代疫灾与水灾的空间耦合
        5.2.4 明代疫灾与水灾的回归分析
    5.3 明代疫灾与旱灾
        5.3.1 明代旱灾时空分布概况
        5.3.2 明代疫灾与旱灾的时间耦合
        5.3.3 明代疫灾与旱灾的空间耦合
        5.3.4 明代疫灾与旱灾的回归分析
    5.4 明代疫灾与蝗灾
        5.4.1 明代蝗灾时空分布概况
        5.4.2 明代疫灾与蝗灾的时间耦合
        5.4.3 明代疫灾与蝗灾的空间耦合
        5.4.4 明代疫灾与蝗灾的回归分析
    5.5 明代疫灾与震灾
        5.5.1 明代震灾时空分布概况
        5.5.2 明代疫灾与震灾的时间耦合
        5.5.3 明代疫灾与震灾的空间耦合
        5.5.4 明代疫灾与震灾的回归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明代疫灾的环境机理
    6.1 影响疫灾的环境要素
    6.2 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
    6.3 环境要素的作用机理
        6.3.1 气候冷暖影响疫灾的作用机理
        6.3.2 水灾影响疫灾的作用机理
        6.3.3 旱灾影响疫灾的作用机理
        6.3.4 蝗灾影响疫灾的作用机理
        6.3.5 震灾影响疫灾的作用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当今的启示
    7.3 可能的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1 外文文献
    2 中文文献
附录
    附表1 明前期县域疫灾分布统计表
    附表2 明中期县域疫灾分布统计表
    附表3 明后期县域疫灾分布统计表
    附表4 明代灾害站点水灾年份及年数统计表
    附表5 明代灾害站点旱灾年份及年数统计表
    附表6 明代灾害站点惶巧年份及年数统计表
    附表7 明代灾害站点震灾年份及年数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4)广西2004-201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1
附表 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依托社区和家庭网络开展社区吸毒人员艾滋病综合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第一部分:社区吸毒人群 HIV、梅毒感染状况以及其行为特征分析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第二部分:社区和家庭网络为平台下社区吸毒人群艾滋病行为干预试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特色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附件

(6)广西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和疫情管理区划变迁情况调查及信息化应对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历史资料整理
    1.2 现有信息化系统资料整理
2 结果
    2.1 1989~2008年广西不同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情况
    2.2广西年不同时期传染病报告病种变迁情况
    2.3 1989~2008年广西不同时期传染病报告病种分型变迁情况
    2.4 广西1989~2008年不同时期传染病报告病种分型归类变迁情况
3 讨论

(7)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内容
    5. 资料来源
    6. 研究方法
    7. 技术路线
    8. 相关概念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现况分析.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沿革
        1.1 起步阶段
        1.2 功能完善阶段
        1.3 改革阶段
        1.4 后非典阶段
        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现况分析
        2.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需方现况
        2.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供方现况
        3. 国外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发展现状
        3.1 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3.2 英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3.3 德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3.4 法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3.5 日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4. 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问题诊断
        4.1 公共卫生事业性质不明确
        4.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结构不完善
        4.3 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筹资结构不合理
        4.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效率低,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工作不到位
        5.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供方主要工作职能指标体系.
        6. 讨论
    第二部分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定性逻辑分析.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概念模型
        1.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结构分析
        1.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主体与问题分析
        1.3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概念模型
        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逻辑模型
        2.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主要回路分析
        2.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逻辑模型
        3. 讨论
    第三部分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SD 模型构建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SD 模型建模假设.
        1.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层次划分
        1.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观测指标的确定
        1.3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政策干预指标的筛选
        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型主要变量与函数.
        2.1 主要变量
        2.2 主要函数关系确定
        2.3 主要函数与变量
        2.4 主要表函数
        3.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型流图
        4. 模型初始化
        5. 模型有效性检验
        5.1 结构适应性检验
        5.2 功能一致性检验
        5.3 灵敏性分析
        6. 讨论
    第四部分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拟
        1.1 系统资源模拟
        1.2 系统功能模拟
        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政策干预
        2.1 干预实验目的
        2.2 政策组的筛选与方法
        2.3 模型干预实验结果
        3. 讨论
小结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行为特征
    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运行机制
    3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政策建议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附件
    附件1 现况调查地区表
    附件2 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调查表
    附件3 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文献归纳表
    附件4 发表文章和参编专着情况

(8)广西围产儿出生缺陷环境致畸危险因素的危险度评价与干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对象与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小结
八 参考文献
九 致谢
十 综述
十一 附调查表

(9)1993~1998年合浦县梅毒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2 结果
    2.1发病情况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梅毒分期及性别分布:
        2.2.2 年龄分布
        2.2.3 职业分布
        2.2.4 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
        2.2.5 传染途径
3 讨论

四、1993~1998年合浦县梅毒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BDRC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应用效果的研究[D]. 覃杏霏.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 [2]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超.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3]明代疫灾时空分布及环境机理研究[D]. 张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8)
  • [4]广西2004-201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D]. 侯路琦.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1)
  • [5]依托社区和家庭网络开展社区吸毒人员艾滋病综合干预研究[D]. 茅乃玲. 安徽医科大学, 2010(12)
  • [6]广西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和疫情管理区划变迁情况调查及信息化应对技术分析[J]. 吕炜. 应用预防医学, 2009(04)
  • [7]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研究[D]. 田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
  • [8]广西围产儿出生缺陷环境致畸危险因素的危险度评价与干预模式研究[D]. 覃丹丹. 广西医科大学, 2002(02)
  • [9]1993~1998年合浦县梅毒流行病学调查[J]. 刘维兰,刘敬珍,莫雪梅. 广西预防医学, 2001(S1)

标签:;  ;  ;  ;  ;  

1993-1998年合浦县梅毒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