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穿刺术的技术改进

鼓室穿刺术的技术改进

一、鼓膜穿刺术中的技术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马芙蓉,鲁兆毅,刘芳芳[1](2021)在《耳内镜手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10年来国际和国内耳内镜技术的学术交流不断深入,耳内镜技术在国内方兴未艾,尤其在基层和年轻医生中的应用更为普及,随着耳内镜手术经验不断积累、手术技术日趋成熟,手术逐渐向广度、深度、难度方向扩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微创手术径路,并向着侧颅底以及颅底中线深入。耳内镜手术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

祁海晖[2](2018)在《颅内压监测在经额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相关因素,以及动态颅内压监测对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指导意义。方法:前瞻性持续纳入2017-01-01至2018-01-30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并同时行术中、术后动态颅内压监测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21例,详细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术前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血肿抽吸前初始ICP、术中部分血肿抽吸后ICP、术后动态IC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术后30d死亡率、出院时GOS评分等。比较不同血肿量、年龄、意识状态脑出血患者的ICP特征,分析影响脑出血患者ICP的因素;观察术中血肿抽吸率、术中ICP降幅对术后再出血的影响;观察术后ICP、CPP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21例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976岁,平均(54.71±13.61)岁;血肿体积20103ml,平均(55.54±20.79)ml;GCS评分514,平均(8.33±2.22);初始ICP值570mm Hg,平均(28.71±16.38)mm Hg;血肿抽吸后ICP值317mm Hg,平均(8.05±3.78)mm Hg;ICP监护时间10289h,平均(98.48±67.37)h;术后再出血2例(9.5%),死亡3例(14.3%),预后良好(GOS≥3)18例(85.7%);无颅内感染患者。(2)脑出血患者ICP影响因素分析。脑出血患者颅内压与血肿体积呈正相关(r=0.588,P=0.005),与年龄呈负相关(r=-0.571,P=0.016),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486,P=0.025)。年龄相近时,大量血肿组(≥60ml)ICP明显高于中等量组(4060ml)及临界量组(<40ml)(ICP分别为43.5±12.96mm Hg、19.67±11.42mm Hg、19.5±10.38mm Hg,P<0.05),血肿量相近时,老年患者ICP明显低于中青年患者(ICP分别为16.0±9.08mm Hg、29.5±15.23mm Hg、42.4±15.45mm Hg,P<0.05),重症患者(GCS≤8分)ICP明显高于非重症患者(GCS>8分)(ICP为34.92±15.22mm Hg、18.63±13.48mm Hg,P=0.023)。(3)不同ICP组间血肿抽吸率及ICP降幅比较。21例患者术中血肿抽吸量560ml,平均(18.81±12.11)ml;血肿抽吸率7%74%,平均(35±18)%;ICP降幅为24%90%,平均(65±18)%;ICP轻、中、重度增高组血肿抽吸率分别为40±21%、27±11%、52±19%;初始ICP越高,其降幅越明显(三组间ICP降幅分别为50±18%、71±10%、85±5%,P<0.05)。2例再出血患者血肿抽吸率分别为54%、17%,ICP降幅分别为67%、24%。(4)术后ICP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术后患者返NICU后首次记录的ICP与术中血肿抽吸后ICP比较,升高073mm Hg,平均(13.71±15.65)mm Hg;18例预后良好患者中重症患者术后颅高压持续时间较非重症患者长(分别为133±76h、73±17h,P=0.028);死亡组患者最大ICP平均值高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96±18mm Hg、34±12mm Hg,P<0.05);死亡组监测期间重度颅高压占比平均为51%,预后良好组平均为1.2%。3例有颅内病情变化的患者在复查头颅CT前均出现持续重度颅高压,2例死亡患者在脑功能衰竭期ICP≥80mm Hg。(5)术后CPP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死亡组患者最小CPP平均值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14±4mm Hg、52±13mm Hg,P<0.05);死亡组CPP<50mm Hg占比平均为15%,预后良好组CPP<50mm Hg占比平均为0.8%;死亡组CPP>90mm Hg占比平均10%,预后良好组CPP>90mm Hg占比平均为16%。结论:(1)血肿量大、重症ICH患者往往存在较严重的颅高压。相同血肿量时,老年患者ICP明显低于中青年患者,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需根据血肿量、患者年龄、意识状态综合考虑;(2)血肿部分抽吸未导致术后再出血,是否需要在ICP监测下控制性抽吸值得进一步探讨;(3)初始ICP越高,抽吸部分血肿后其ICP降幅越显着,符合容积-压力变化曲线,血肿抽吸后所有患者的ICP均降至20mm Hg以下,证实了穿刺术降颅压的有效性;(4)患者在真实状态下ICP要高于全麻状态下ICP,提示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及围手术期保持气道通畅、适度镇静镇痛对保障手术疗效的重要性;(5)ICP监测有预警作用,但不影响预后;(6)持续脑灌注压低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但脑灌注压上限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何光耀[3](2009)在《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腭帆张肌肌电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腭帆张肌肌电图的特点。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于我科就诊的已确诊为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20例,均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鼻内窥镜下行鼓膜、鼻咽部及咽鼓管咽口采图。后行鼻腔粘膜收缩及表面麻醉,经由鼻内窥镜引导,将同心圆针电极插入双侧腭帆张肌,连接上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后,嘱受试者进行含水吞咽动作,记录吞咽时的波形并分析。结果:1.患侧组和健侧组的MUP平均时程、MUP平均振幅、吞咽收缩时程及收缩峰电压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2.患侧组的吞咽收缩时程、MUP平均时程小于健侧组(P<0.05),患侧组的MUP平均振幅及收缩峰电压与健侧组比较无差异。3.患侧组的EMG表现为短时限、低波幅,病理干扰相或者混合相的波形,提示肌源性损害,未发现神经源性损害的典型EMG。4.双侧收缩同步性基本一致;5.能测出EMG的患耳(25耳)咽鼓管呈主动和被动开放功能障碍。结论: 1.鼻咽癌放疗后SOM患者中存在提示TVP肌源性损害的异常EMG。2.鼻咽癌放疗后SOM患者的TVP损伤以肌源性为主。3.鼻咽癌放疗后SOM患者大多数(25/32)的咽鼓管功能呈主动和被动开放功能障碍。

程镔,刘国娟[4](2001)在《鼓膜穿刺术中的技术改进》文中研究说明

董伟达,李兆基,周水淼[5](2001)在《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白细胞因子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白细胞介素 - 8(IL - 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 74例 (90耳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中耳炎组 )血浆和中耳积液中 SOD、IL- 6、IL- 8及 TNF- α,并以 30例健康人血浆作对照。结果 :中耳炎组 SOD、IL- 6、IL- 8及 TNF- α在中耳积液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8.9%、86 .8%、81.5 %和 74 .6 % ;其血浆含量均较对照组高 (P <0 .0 5 )。中耳炎组中耳积液的含量均较血浆中高 (P <0 .0 1)。病程短者 IL- 6和 IL- 8含量较病程长者高 (P <0 .0 1、 P <0 .0 5 ) ;病程长者 SOD及 TNF- α含量较病程短者高 (P <0 .0 1、 P <0 .0 5 )。浆液性积液者 IL- 6和 IL- 8含量较粘液性积液者高 (P <0 .0 1、 P <0 .0 5 ) ;粘液性积液者 SOD及 TNF-α含量较浆液性积液者高 (P <0 .0 1、 P <0 .0 5 )。 SOD含量与 TNF-α含量正相关 (r =0 .5 87,P <0 .0 1)。结论 :IL - 6和 IL - 8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早期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 ,促进浆液性中耳积液产生 ;SOD和 TNF-α与疾病的持续状态相关 ,并参与中耳积液中粘蛋白的分泌

谢明,周梁,金晓杰,金西铭[6](1997)在《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分泌性中耳炎渗出液中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细胞因子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行鼓膜穿刺术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渗出液进行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结果示22份中耳渗出液中IL-6阳性者为19份(86.36%);27份中耳渗出液中TNF-α阳性者为19份(70.37%),平均浓度(x±s)分别为507.68±813.11ng/L和186.86±166.93ng/L。病程短者,IL-6浓度高(P<0.05);病程长者,TNF-α浓度高(P<0.05),提示IL-6在疾病早期参与了机体的防御反应;TNF-α主要与疾病的持续状态相关,可引起过度炎症反应,导致损害效应。推测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过程中免疫机制可起重要作用。

二、鼓膜穿刺术中的技术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鼓膜穿刺术中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耳内镜手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耳内镜在中耳炎手术中的地位
    1.1 耳内镜在中耳炎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2 耳内镜手术的优缺点
2 耳内镜的相关设备及手术技术的改进
    2.1 耳内镜设备
    2.2 手术设备
    2.3 特殊手术技术
3 耳内镜在中耳炎手术中的应用
    3.1 鼓膜的处理
    3.2 鼓室的处理
    3.3 乳突的处理
4 结论

(2)颅内压监测在经额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出血及颅内压监测在其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腭帆张肌肌电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一、资料
        1、患者的选择
        2、实验试剂
        3、实验仪器
        4、同心圆针状电极的制备
    二、方法
        1、表面麻醉及鼻咽部、鼓膜照相
        2、TVP 的 EMG 采集
        3、TVP 的EMG 记录
        4、数据计算和分析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1、病史简介
        2、辅查
        (1) 腭帆张肌肌电图检查
        (2) 影像学检查
    五、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鼻咽癌放疗后咽鼓管损伤的机制和治疗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5)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白细胞因子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测试对象
    1.2 检测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鼓膜穿刺术中的技术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耳内镜手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 马芙蓉,鲁兆毅,刘芳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1(06)
  • [2]颅内压监测在经额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中的应用[D]. 祁海晖. 苏州大学, 2018(01)
  • [3]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腭帆张肌肌电图的研究[D]. 何光耀.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4]鼓膜穿刺术中的技术改进[J]. 程镔,刘国娟. 交通医学, 2001(06)
  • [5]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白细胞因子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表达[J]. 董伟达,李兆基,周水淼.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10)
  • [6]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分泌性中耳炎渗出液中表达及意义[J]. 谢明,周梁,金晓杰,金西铭.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05)

标签:;  ;  ;  ;  ;  

鼓室穿刺术的技术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