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下游苏丹草栽培试验

塔里木河下游苏丹草栽培试验

一、苏丹草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栽培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亮[1](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张万银[2](2020)在《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的迅速增长、工农业用地的增加导致土壤资源短缺。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致使土壤资源更加紧张。盐碱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进入人们的视线,改良和利用盐碱地成为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有效手段。生物改良措施是改良盐碱地重要方法之一。食叶草作为新型蓼科植物,具备抗盐碱特性。为研究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分布特征,本研究利用原位监测法和剖面采样法对食叶草根系进行观测采集,研究不同观测方法盐碱地食叶草根系相互关系,盐碱地不同时期食叶草根系剖面分布特征,盐碱地不同时期食叶草生物量变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原位法与剖面法测得食叶草根长、根体积变化趋势一致,呈现正相关性,且两种方法在020cm土层测得根长、根体积都是最大。剖面法测得的根长、根体积高于原位法测得的。剖面法与原位法测得的根长、根体积呈现显着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354和0.941。2.随着月份的增加,食叶草根系逐渐向下生长。食叶草根系6月份分布在050 cm,9月份增至70 cm,11月份增至80 cm。食叶草根长、平均根直径、根体积都变化表现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垂直方向上,6月、9月、11月份食叶草根长、平均根直径、根体积主要分布在030 cm。从不同土层来看,6月、9月、11月份根长、平均根直径、根体积都表现为表层(030 cm)>底层(3080 cm)。3.食叶草根系的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中,食叶草根系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随月份的增加呈现增长的趋势。随着月份的增加,食叶草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食叶草根系生物量的表层土壤(030 cm)中占很大比例。原位法与剖面法测得的食叶草根长、根体积变化趋势一致,呈现正相关,且在020 cm土层测得的根长、根体积都是最大。食叶草根系分布区域随着月份的增加逐渐增加。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根长、平均根直径、根体积随着月份的增加,呈递增趋势,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食叶草地上部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都随月份的增加逐渐增加。

王丽萍[3](2018)在《生物炭对苏丹草修复原油污染土壤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将修复植物苏丹草和生物炭结合起来应用于原油污染土壤。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原油污染处理(3水平:未受到原油污染记为C0、受到原油污染10g/kg土壤记为C1、20 g/kg土壤记为C2)和生物炭添加处理(3水平:生物炭0 g/kg土壤记为B0、20 g/kg土壤记为B1、40 g/kg土壤记为B2),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原油污染土壤-苏丹草修复体系效果的影响,揭示了生物炭添加对原油污染土壤修复植物苏丹草生长、光合生理特征: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光能利用率(Eu)和水分利用率(WUE)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酸碱度(p H)、电导率(EC)、有机质(SOM)、全氮(TN)、全碳(TC)、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实地修复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原油进入土壤后,对植物的胁迫会直接表现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物产量。在苏丹草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原油污染C2处理中,苏丹草的生物量较小。苏丹草拔节期的光合生理特征Pn、Gs、Tr、Eu、WUE的日变化趋势受原油污染的影响,表现为C0﹥C1﹥C2;在分蘖期和抽穗期的C1处理中Pn、Gs、Tr、Eu、WUE的日变化趋势高于C0处理,表现为C1﹥C0﹥C2。以上结果表明原油污染土壤会影响苏丹草叶片的光合生理特征。(2)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过程。苏丹草叶片的Pn、Gs、Tr、Ci、Eu、WUE、叶绿素和生物量有着密切关系。在苏丹草分蘖期,C0处理中生物炭对苏丹草的生物量、Pn、Gs、Tr、Eu、叶绿素有促进的作用,对WUE呈抑制的作用。在苏丹草拔节期的C1和C2处理中,原油抑制苏丹草的叶绿素、生物量、Pn、Gs、Tr、Ci、Eu、WUE,施入生物炭使得苏丹草的生物量、Pn、Gs、Tr、Eu、WUE和叶绿素的含量有所增加,苏丹草叶片Ci随着原油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生物炭的施入Ci有所降低。在苏丹草抽穗期,C2处理中生物炭使得苏丹草叶片Pn、Gs、Tr、Ci、Eu和WUE、叶绿素和生物量均有所增加,Ci有所降低。综上,生物炭添加可以缓解原油污染对苏丹草光合生理特征和生物量的抑制作用。(3)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将有助于了解原油污染物对土壤的影响,以制定相应措施以提高修复效率。苏丹草的分蘖期与抽穗期随着原油浓度的增加,土壤EC呈减小的趋势,施入生物炭对可以增加土壤EC;土壤中的SOM随着原油和生物炭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在抽穗期,随着原油浓度与生物炭增加,土壤中TN和TC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在苏丹草的不同生育期土壤p H、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在原油与生物炭的双重作用下,没有规律性的上升与下降。石油烃降解率是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评价指标,在C1处理的原油污染土壤中,施加B1处理的生物炭,石油烃降解速率最高为55.13±4.59%,在C2处理的原油污染土壤中,施加B1处理的生物炭石油烃降解速率最高为43.94±0.93%。生物炭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状况,还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在植物修复原油污染土壤加入适量的生物炭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降解速率。

伊斯拉依·达吾提,安沙舟,艾尼瓦尔·艾山[4](2015)在《播种量与施氮量对夏播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新苏2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Xinsu No.2’)为研究对象,研究播种量与施氮量对夏播新苏2号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B1(播种量为22.5 kg·hm-2)和N3(施氮量为550 kg·hm-2)处理对株高的增长最有利;B1处理对主茎直径的增粗和单株分蘖数的增加最有利;B2(播种量为45 kg·hm-2)和N2(施氮量为415 kg·hm-2)处理对干草产量最有利,总干草产量分别达到19 200.0和19 744.5kg·hm-2;B3(播种量为67.5 kg·hm-2)和N2处理的粗蛋白增产效果最佳,总粗蛋白产量分别达到1 607.03和1 572.00 kg·hm-2。从干草和粗蛋白产量来综合考虑,B3(播种量为67.5 kg·hm-2)+N2(施氮量为415 kg·hm-2)是提高夏播苏丹草生产性能的最佳处理组合。

程钢[5](2013)在《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文中指出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过去60年的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是天山北麓乃至整个新疆绿洲发展的缩影。60年间,垦区在一片荒漠和天然绿洲中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南接天山、北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大型绿洲经济带,成为建国后新疆后开垦建设的最大的新绿洲之一。期间,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垦荒者们从内陆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了优良生物物种,较显着地改变了流域的生物结构,与开发前相比,总生物量大大增加,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农业开发的进行,石河子绿洲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片荒漠和荒漠草原被开发成为耕地,人工绿洲替代了广袤的荒漠和天然绿洲,过去分散的古老绿洲斑块联结成片,绿洲面积大幅扩张;与此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绿洲外缘也出现了荒漠化的趋势,并带来了盐渍化、尾闾湖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污染、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开发改变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不同程度地增加,林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保持平衡,牧草地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引起系统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0年间,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14.64亿元增加到26.18亿元,52年间增加了78.81%,各项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也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持续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但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接近临界,绿洲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迫在眉睫。研究发现,过去60年来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主要是基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是绿洲存在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其利用方式和水平决定了绿洲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但就绿洲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几近极限,今后该区绿洲农业开发的方向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绿洲农业生产结构与产业布局,增粮减棉,扩草兴牧,扩园植林,促进农牧结合,优化绿洲土地利用,实现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农业开发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措施:创新农地制度,保障生态用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兵地关系,实现垦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史亮涛,何光熊,张明忠,纪中华,龙会英,金杰,沙毓沧,邵庆勇[6](2012)在《刈割对干热河谷海狮苏丹草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海狮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为材料研究在留茬5、10、15cm条件下,其植株高度、分蘖及单位面积产量等的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构造一年生苏丹草刈割株高生长线性模型来分析其单作群落植物个体生长情况与整体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个生长周期内,不同刈割区海狮苏丹草单作群落的总生物量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不同刈割时期内植株个体生长速率与生长潜力呈显着负相关,表明苏丹草单作群落个体有通过平衡自身生长速率与生长潜力的关系使群落总生物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倾向。

何光熊,史亮涛,张明忠,邰建辉,龙会英,闫帮国,金杰,沙毓沧,纪中华[7](2011)在《元谋干热河谷区海狮苏丹草引种与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云南干热河谷典型区元谋引入的海狮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Hay-King)Stapf.]进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海狮苏丹草生育期95 d,种子黑亮,平均株高220.0 cm,再生能力强;刈割后分蘖数增多,可达58个,具褐色中脉特性;在元谋干热气候粗放管理条件下,年可刈割3~4次,平均鲜草产量达81.16t/hm2,干草产量达19.03t/hm2;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含量达17.64%;适口性好,可用于牛羊鱼等草食动物饲养。总之,元谋干热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产量,但其优良功能性状及生态功能在试验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史亮涛,何光熊,邰建辉,张明忠,龙会英,金杰,沙毓沧,纪中华[8](2011)在《刈割对元谋干热河谷区海狮苏丹草生长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牧草鲜草产量、再生速度、分蘖数等为观测指标,研究不同刈割处理和刈割茬数对元谋干热河谷区海狮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Hay king)Stapf.]生长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狮苏丹草在干热河谷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其生长季内可刈割5次;留茬高度和茬数对其再生性能和分蘖能力均有显着影响.其中刈割茬数对其再生速度和分蘖数影响最大,随着刈割茬数增加再生速度显着减慢而分蘖数则明显增加:海狮苏丹草不同留茬高度、刈割茬数对生物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就生物量和再生能力来看,海狮苏丹草留茬高度以10 cm为宜,其平均再生速度达2.50 cm/d,鲜草产量可达125.76t/hm2,同时在10 cm留茬高度下各茬间生物量变化较为稳定,持续生长能力较强。

张占江[9](2007)在《不同水盐条件对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面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在种群生存对策、物种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研究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动态以及其在植被恢复和演替中的作用将有助于对农田、草原、森林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管理,可以帮助人们在环境治理方面做出合理的决策。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萌发法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土壤种子库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实验研究,结合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统计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为探寻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在受野外水盐胁迫下萌发特性的差异,设计了6个土壤含水量和9个盐分梯度种子萌发实验,对塔里木河下游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植被重建给出进一步的解释。所得结果如下:(1)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变化范围为300~2012粒/㎡,三个断面之间土壤种子库密度存在显着差异(F=14.27),P<0.001)。(2)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英苏断面一年生草本为主,喀尔达依断面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阿拉干断面以灌木为主;在垂直空间分布上,表层0~5㎝种子库占61%,6~10㎝占21%,11~30㎝占18%;在物种多样性上,三个断面Simpson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2~0.4,McIntosh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6~0.4,呈现出越往下游各指数越低的明显变化。(3)种子库取样地地表植被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梯度变化。从英苏到阿拉干Simpson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7~0.5, Margalef指数变化范围为0.8~0.5,McIntosh指数变化范围为0.5~0.4。土壤种子库和地表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在0.144~0.469之间。(4)水、盐胁迫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但表现为降低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推迟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还延长种子的萌发时间。(5)不同浓度盐分显着影响种子萌发和发芽指数;花花柴最高发芽率出现在对照(0mol/L)处理,铃铛刺最高值在0.05mol/L,甘草和骆驼刺最高值在0.2mol/L。不同土壤含水量对铃铛刺、甘草、骆驼刺和黑刺等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没有显着性差异。

弋良朋,尹林克[10](2007)在《塔里木河下游绿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原因,阐明在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当地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前提下,对绿洲外围及内部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并提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综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改善生态与经济发展、改善生态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提出当地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科学途径。

二、苏丹草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栽培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丹草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栽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1.1 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
    1.2 食叶草研究进展
    1.3 根系形态结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试验区概况
    2.4 试验方案
    2.5 测定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两种方法监测食叶草根系根长和根体积相互关系
    3.1 原位监测法和剖面采样法监测食叶草根长相互关系
    3.2 原位监测法和剖面采样法监测食叶草根体积相互关系
第四章 剖面法监测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剖面分布特征
    4.1 剖面法监测盐碱地食叶草根长剖面分布变化特征
    4.2 剖面法监测盐碱地食叶草平均根直径剖面变化特征
    4.3 剖面法监测盐碱地食叶草根体积剖面变化特征
    4.4 剖面法监测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变化特征
第五章 盐碱地食叶草生物量变化特征
    5.1 盐碱地食叶草地上部生物量变化特征
    5.2 盐碱地食叶草根系生物量剖面变化特征
    5.3 盐碱地食叶草根系生物量变化特征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第七章 创新与完善
    7.1 本论文的创新点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完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生物炭对苏丹草修复原油污染土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原油污染的现状
    1.2 土壤原油污染的危害
        1.2.1 原油污染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原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3 原油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1.3 原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1.3.1 物理修复方法
        1.3.2 化学修复方法
        1.3.3 生物修复方法
        1.3.4 联合修复方法
    1.4 生物炭的研究进展
        1.4.1 生物炭的基本性质
        1.4.2 生物炭的修复机理
        1.4.3 生物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植株
        2.1.2 供试土壤
        2.1.3 供试原油
        2.1.4 供试生物炭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生物量测定方法
        2.3.2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的测定方法
        2.3.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3.4 石油烃的测定方法
        2.3.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苏丹草光合生理特征日变化对原油污染的响应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油污染对苏丹草生物量的影响
        3.3.2 苏丹草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
        3.3.3 苏丹草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
        3.3.4 苏丹草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趋势
        3.3.5 苏丹草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趋势
        3.3.6 苏丹草光能利用率的日变化趋势
        3.3.7 苏丹草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趋势
        3.3.8 原油污染对苏丹草叶绿素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生物炭对原油土壤中苏丹草光合生理特征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生物炭与原油对苏丹草光合生理特征的交互作用
        4.3.2 生物炭对原油污染土壤中苏丹草生物量的影响
        4.3.3 生物炭对原油污染土壤中苏丹草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3.4 生物炭对原油污染土壤中苏丹草气孔导度的影响
        4.3.5 生物炭对原油污染土壤中苏丹草蒸腾速率的影响
        4.3.6 生物炭对原油污染土壤中苏丹草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4.3.7 生物炭对原油污染土壤中苏丹草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4.3.8 生物炭对原油污染土壤中苏丹草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4.3.9 生物炭对原油污染土壤中苏丹草叶绿素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生物炭对苏丹草修复原油污染土壤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生物炭与原油对土壤理化性质的交互作用
        5.3.2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5.3.3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5.3.4 土壤石油烃的变化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播种量与施氮量对夏播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研究区概况
    1. 2试验材料
    1. 3试验设计与方法
    1. 4测定项目及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 1播种量与施氮量对苏丹草株高的影响
    2. 2播种量与施氮量对苏丹草主茎直径的影响
    2. 3播种量与施氮量对苏丹草单株分蘖数的影响
    2. 4播种量与施氮量对苏丹草干草产量的影响
    2. 5播种量与施氮量对苏丹草粗蛋白产量的影响
3讨论与结论

(5)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绿洲与绿洲农业研究
        1.3.2 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1.3.3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系统论
    2.2 农业生态学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2.3.3 生态系统服务的特性
        2.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
        2.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2.4 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市场失灵
        2.4.1 公共物品
        2.4.2 外部性
        2.4.3 市场失灵
第三章 石河子垦区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特征
    3.1 石河子垦区地形地貌特征
    3.2 石河子垦区水资源特征
    3.3 石河子垦区气候条件及特征
    3.4 石河子垦区生物资源概况
第四章 石河子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4.1 历史时期新疆屯垦及石河子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4.1.1 汉代—新疆屯垦的肇始
        4.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屯垦的持续
        4.1.3 隋代—新疆屯垦的维持
        4.1.4 唐代—新疆屯垦的兴盛和古石河子地区屯垦的开启
        4.1.5 五代和两宋时期玛纳斯河流域的社会生产形态
        4.1.6 元代屯垦与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4.1.7 明代—新疆屯垦活动的消寂
        4.1.8 清代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4.1.9 民国时期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4.2 建国后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
        4.2.1 创办军垦农场(1950—1954)
        4.2.2 国营农场发展壮大(1955—1966)
        4.2.3 停滞徘徊阶段(1967—1975 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农业开发
        4.2.4 兵团撤销(1975 年 4 月—1981 年 12 月)
        4.2.5 稳步发展时期(1982 年至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5.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演变
        5.1.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耕地的发展演变
        5.1.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演变
    5.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5.2.1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产业结构演变
        5.2.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产业结构演变
        5.2.3 石河子垦区绿洲种植业生产结构与作物种群结构演变
        5.2.4 石河子垦区畜牧业生产结构与畜群结构演变
        5.2.5 石河子垦区林业生产结构演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6.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规律
        6.1.1 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
        6.1.2 人工绿洲替代荒漠、戈壁
        6.1.3 沙漠替代人工绿洲
    6.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6.2.1 土壤次生盐渍化
        6.2.2 水源过度利用,河流断流,尾闾湖干涸
        6.2.3 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6.2.4 土地污染
        6.2.5 湿地减少
        6.2.6 水土流失加剧
        6.2.7 草场退化
        6.2.8 森林面积缩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演变
    7.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
    7.2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7.2.1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7.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分析
        7.2.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
        7.2.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7.3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
    7.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7.4.1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
        7.4.2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7.4.3 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7.4.4 敏感性分析
    7.5 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布局及保障措施
    8.1 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开发方向
    8.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8.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的基本原则
        8.2.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8.3 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保障措施
        8.3.1 创新农地制度,改善生态环境
        8.3.2 保障生态用水,维护绿洲生态平衡
        8.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8.3.4 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8.3.5 构建绿色 GDP 核算体系,推进资源合理利用
        8.3.6 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8.3.7 协调兵地关系,优化资源配置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9.1 本文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6)刈割对干热河谷海狮苏丹草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试验设计与测定指标
        1.2.1 试验设计
        1.2.2 试验材料
        1.2.3 田间管理
        1.2.4 测定指标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一牧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稳定性
    2.2 个体株高和单株分蘖数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2.3 个体株高生长动态与群体地上生物量的Linear-Model模型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9)不同水盐条件对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种子库的定义
    1.2 土壤种子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土壤种子库中种子萌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水分、盐分对土壤种子库中种子萌发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情况

(10)塔里木河下游绿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概况
    1.2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2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
    2.1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2.2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苏丹草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栽培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2]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分布特征研究[D]. 张万银.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生物炭对苏丹草修复原油污染土壤的影响研究[D]. 王丽萍.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4]播种量与施氮量对夏播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J]. 伊斯拉依·达吾提,安沙舟,艾尼瓦尔·艾山. 草业科学, 2015(10)
  • [5]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D]. 程钢.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6]刈割对干热河谷海狮苏丹草生长的影响[J]. 史亮涛,何光熊,张明忠,纪中华,龙会英,金杰,沙毓沧,邵庆勇. 草业科学, 2012(11)
  • [7]元谋干热河谷区海狮苏丹草引种与适应研究[J]. 何光熊,史亮涛,张明忠,邰建辉,龙会英,闫帮国,金杰,沙毓沧,纪中华. 热带农业科学, 2011(10)
  • [8]刈割对元谋干热河谷区海狮苏丹草生长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 史亮涛,何光熊,邰建辉,张明忠,龙会英,金杰,沙毓沧,纪中华. 热带农业科学, 2011(10)
  • [9]不同水盐条件对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影响[D]. 张占江. 新疆农业大学, 2007(02)
  • [10]塔里木河下游绿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 弋良朋,尹林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01)

标签:;  ;  ;  ;  ;  

塔里木河下游苏丹草栽培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