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结肠癌一例

B超诊断结肠癌一例

一、B超诊断结肠癌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琼玲,杜勇,郑永法,戈伟[1](2021)在《影像学在大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大肠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对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技术是大肠癌早期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方式,并且在近年来不断地发展与提高,先进的影像学技术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的检出率和预后评估。本文介绍了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并对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筛查、电子结肠镜筛查、多排螺旋CT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影像学技术在临床早期大肠癌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概括,明确了不同影像学技术的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检查对象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影像学技术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赵得志[2](2020)在《原发性阑尾肿瘤49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进一步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准确详实的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阑尾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9例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纳入本次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临床病例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清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腹部CT、纤维结肠镜)、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结果、辅助化疗方案及预后。随访主要通过电话联系患者或其家属,部分通过门诊复查。生存期是指从手术治疗到死亡日期或到随访截止日期(2019年12月30日),以月计算。通过SPSS 25.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其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用中位数描述;占比以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9例原发性阑尾肿瘤,在同期阑尾切除病理标本4362例中,占1.1%。其中,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23例(46.9%),高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2例(4.1%),黏液型腺癌4例(8.2%),结肠型腺癌7例(14.3%),神经内分泌肿瘤10例(20.4%),阑尾腺瘤2例(4.1%),阑尾间质瘤1例(2.0%)。男性17例,占34.7%;女性32例,占65.3%;男女性别比为1:1.9。年龄在12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55±18.439岁。首发症状为右下腹疼痛、右下腹肿物、腹胀、其他腹盆腔手术偶然发现分别有29例、7例、2例及11例,各占59.2%、14.3%、4.1%及22.4%。在49例原发性阑尾肿瘤中,患者均行血常规检查,27例(55.1%)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22例(44.9%)白细胞计数升高;31例(63.3%)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较为重要的相关肿瘤指标包括CEA、NSE、CA72-4和CA19-9,任意一项阳性者有14例,占45.2%(14/31),其中CEA升高为8例,占25.8%(8/31),NSE升高为6例,占19.4%(6/31),CA72-4升高为5例,占16.1%(5/31),CA19-9升高为3例,占9.7%(3/31);19例(38.8%)行腹部B超检查,影像学表现为阑尾增粗、右下腹混合回声包块、无异常发现分别有8例、10例及1例,各占42.1%(8/19)、52.6%(10/19)及5.3%(1/19);32例(65.3%)行腹部CT平扫检查,影像学表现提示阑尾增粗、回盲部或盆腔软组织肿块影、阑尾局部呈囊性扩张、无异常发现分别有12例、8例、5例及7例,各占37.5%(12/32)、25.0%(8/32)、15.6%(5/32)及21.9%(7/32);3例(6.1%)行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2例影像学表现为回盲部椭圆形囊性密度影,内见斑片状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缘轻度强化,术后病理为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低度恶性),1例影像学表现为回盲部长管状囊性密度影,局部见壁结节,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腹膜见多发条片状、结节状高密度影,轻度强化;肝右缘局部受压凹凸不平,术后病理为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合并腹膜假性黏液瘤;9例(18.4%)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其中5例于回盲部及阑尾开口未见异常,3例于回盲部靠近阑尾开口处见隆起形包块,1例于盲肠靠近阑尾开口处见溃疡性病变,活检病理示:见少量异型细胞,局部腺体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查、腹部B超、腹部CT平扫+增强、结肠镜检查),本组49例患者术前无1例诊断为阑尾来源的肿瘤,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右下腹肿物、阑尾黏液囊肿、阑尾周围脓肿、腹腔积液、其他腹盆腔疾病分别有20例、13例、2例、1例、2例及11例,各占40.8%、26.5%、4.1%、2.0%、4.1%及22.5%。在49例原发性阑尾肿瘤中,31例(63.3%)行单纯阑尾切除术;6例(12.3%)行阑尾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和/或肿瘤细胞减灭术;3例(6.1%)行回盲部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和/或肿瘤细胞减灭术;8例(16.3%)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2.0%)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和/或肿瘤细胞减灭术。本次临床研究的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49例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随访67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0个月(95%CI:20.435.6),死亡5例,全部为阑尾腺癌(2例黏液型和3例结肠型)。11例阑尾腺癌(黏液型和结肠型)的随访时间最短为8个月,最长为71个月,1年、3年及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0.9%、40.4%及40.4%。单因素分析表明,扩大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和回盲部切除术)和单纯阑尾切除术对阑尾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P=0.5)。结论:1.原发性阑尾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是主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阑尾黏液性肿瘤包括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高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黏液型腺癌,统一、规范且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3.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具有低度恶性,较以往相对有了一个规范的命名与分类,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也更为精确。4.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首发症状以右下腹疼痛多见,术前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大多预后较好。5.阑尾腺癌恶性度高,预后较阑尾其他病理类型明显差。

韩喜玲[3](2020)在《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子宫内膜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服用他莫昔芬治疗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分析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及导致病变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为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患者妇科预防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支持。方法:收集2010年8月一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妇科的,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B型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异常或者宫腔占位等妇科问题的共3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乳腺癌术后患者服用他莫昔芬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并对服药治疗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的术后病理进行统计,探讨相关因素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结果:1.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主要有子宫内膜息肉、不伴有不典型的增生内膜、子宫肌瘤/腺肌瘤、不典型增生内膜、子宫内膜癌,其中子宫内膜息肉是发生率最高的病变类型(112/330,占33.94%)。2.在服药组的170例患者中,病变内膜有135例,占79.41%(135/170),未服药组的160例患者中,病变内膜有82例,占51.25%(82/160),χ2检验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031,P=0.000),表明服用他莫昔芬较未服用他莫昔芬治疗更易发生子宫内膜病变。3.服药组中有22例术后病理显示子宫内膜癌,未服药组中子宫内膜癌患者共6例,服药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12.94%(22/170),未服药组为3.75%(6/160),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8.967,P=0.003),提示相较于未服药组,服药组具有更高子宫内膜癌变率。4.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54.55%(12/22)高于Ⅰ型子宫内膜癌45.45%(10/22),未服药治疗组的6例患者均为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理分析比较,在组织学分级上、手术病理分期、腹腔冲洗液异型细胞、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两组子宫内膜癌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患者绝经情况及口服他莫昔芬治疗时间是影响子宫内膜病变的因素(P<0.05),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情况及术后服药治疗时间与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呈正相关,处于绝经状态的患者发生病变可能性是未绝经患者的6.971倍,服药时间超过五年的患者发生内膜病变的可能性是小于五年患者的7.165倍。而患者的年龄、乳腺癌术后时间、术后是否化疗、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乳腺癌术后患者服用他莫昔芬治疗使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增加,其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主要有子宫内膜息肉、不伴有不典型的增生、子宫肌瘤/腺肌瘤,不典型增生内膜、子宫内膜癌,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较高。2.服用他莫昔芬治疗增加了乳腺癌术后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且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高。3.绝经情况及服药时间是影响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绝经后服用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较绝经前患者发生病变的风险更高,且当服药时间超过五年时,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4.对于口服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应加强对妇科症状的观察并定期接受超声检查,制定个体化方案,实现对子宫内膜病变尤其是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郭伟,刘颖,张宏凤,赵娟,夏辉[4](2018)在《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肠癌患者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结肠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64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腹部B超检查,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对比MSCT及腹部B超对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及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同时将MSCT分期与病理分期相比,评估MSCT对结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MSCT诊断符合率及淋巴结转移检查率均高于腹部B超检查(98.44%vs 71.88%,80.77%vs 53.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MSCT T分期阳性诊断符合率为92.19%(59/64),N分期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0.77%(21/26),经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 T分期=0.894,Kappa N分期=0.858),Kappa≧0.75一致性较好。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准确诊断结肠癌及评估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永威,周凌云[5](2017)在《研究CT术前诊断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CT术前诊断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资料检索法,选取2017年5月-2017年7月以来我院收治结肠癌患者73例,根据患者基础诊断资料研究数据显示,所有患者同时行CT或B超检查,临床统计分析两组术前诊断和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分析。结果:结合临床病理学结果显示,73例患者中,CT术前诊断共发现69例,占94.52%;B超检查诊断患者48例,占65.75%。术后结肠癌复发病例24例,CT和B超的检查结果分别为22和17,分别占91.67%、70.83%;结肠癌患者中TNM分期为Ⅰ期10例、Ⅱ期38例、Ⅲ期11例、Ⅳ期10例,而24例结肠癌复发患者TNM分期为Ⅰ期7例、Ⅱ期9例、Ⅲ期5例、Ⅳ期3例,CT诊断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术前诊断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确切,对比B超诊断,具备更明显的临床治疗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冯武奇[6](2014)在《常规经腹B超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常规经腹B超检查对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常规经腹B超检查发现胃肠肿瘤并进一步行纤维胃肠镜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规经腹B超检查发现结肠癌17例,直肠癌15例,胃癌8例,以上三类胃肠道恶性肿瘤均有其特征性声像改变。结论:常规经腹B超检查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临床价值较高,结合纤维胃肠镜检查能明显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率。

周波[7](2003)在《四种检查法对结肠癌诊断价值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X线、B超、结肠镜、CT对结肠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经手术证实的结肠癌病例资料 ,对 4种检查法对结肠癌诊断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B超、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CT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2 5 0 %、90 0 %、83 3%、3 6 ,对中晚期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依次为 80 9%、92 0 %、98 2 %、93 7%。结论 :早期结肠癌的诊断应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合结肠镜检查为主 ;中晚期结肠癌应以钡灌肠为主 ,另选择B超或CT检查观察病变周围浸润情况及观察淋巴结、邻近脏器转移的有无 ,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王坤儒,李志艳[8](1999)在《二维黑白B超诊断大肠肿块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 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换代和超声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及经验积累,利用二维黑白B超诊断肠道肿瘤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方法。由于彩超的问世,普通B超受到冷落,本文就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大肠肿块加以分析,旨在证明二维黑白B超诊断大肠肿块对临床仍是一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江怡,朴春玉,辛文辉,候秀娟,徐昌,孙宝良,倪福臣[9](1996)在《盐水灌肠法B超诊断大肠内外肿块的──临床应用附21例报告》文中指出本文应用盐水灌肠法B超诊断大肠内外,肿物21例,与手术病理及结肠镜检对照,诊断符合率达95.7%,认为:盐水灌肠法B超检查,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伤少痛苦,诊断符合率高,不仅可显示场内病变情况,尚可显示肠壁浸润程度,有无周围淋巴转移,以及为结肠外肿物定位作出准确的判断。较之结肠镜有具独到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郑笑娟,王丽,任淑先,陈永兴,陈国相[10](1993)在《结肠癌的超声显像诊断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结肠癌的诊断迄今主要依靠X线钡餐透视和乙状结肠镜检查,自B超应用以来对于结肠癌的诊断又有了一种新的影像诊断方法。为了客观的评价B超对结肠癌的诊断,尤其是癌肿部位在乙状结肠以上的与X线检查相对照,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以便扬长避短提高对结肠癌的诊断率。 1 仪器和方法:1989年至1991年,我院应用东芝SAL—32B和SDV—500型线阵实时

二、B超诊断结肠癌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诊断结肠癌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影像学在大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RC简介
2 CRC的影像学筛查方法
    2.1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筛查
    2.2 电子结肠镜筛查
    2.3 多排螺旋CT扫描
    2.4 磁共振成像技术
    2.5 B超检查
3 小结

(2)原发性阑尾肿瘤49例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首发症状
    3.3 辅助检查
        3.3.1 血清学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
    3.4 术前诊断
    3.5 手术方式
    3.6 术后化疗
    3.7 随访
    3.8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分类
    4.2 性别及年龄分布
    4.3 首发症状
    4.4 手术方式
    4.5 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
    4.6 术后病理特点
    4.7 预后
第5章 讨论
    5.1 发病情况
    5.2 临床表现
    5.3 诊断方法
    5.4 治疗及预后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2.1 患者基本资料
        2.2.2 辅助检查及手术
        2.2.3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子宫内膜病理结果统计分析
    3.2 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及组织学结果分析
    3.4 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他莫昔芬治疗影响子宫内膜病变的机制
    4.2 绝经因素及服药时间因素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关系
    4.3 乳腺癌术后患者对子宫内膜的监测方法
        4.3.1 妇科B超
        4.3.2 诊断性刮宫术
        4.3.3 宫腔镜检查术
    4.4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应用
    4.5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的应用
    4.6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a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雌激素相关受体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4)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2.1 MSCT检查
        1.2.2 腹部B超检查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SCT及腹部B超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比较
    2.2 MSCT分期与术后病理学分期比较
3 讨论

(5)研究CT术前诊断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诊断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常规经腹B超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和方法:
2 结果
    2.1 结肠癌:
    2.2 直肠癌:
    2.3 胃癌:
3 讨论

(7)四种检查法对结肠癌诊断价值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3.1 4种检查法对结肠癌诊断符合率
        1.3.2 结肠癌发生的部位
        1.3.3 结肠癌类型及并发症
        1.3.4 X线表现
2 讨论
    2.1 早期结肠癌的诊断
    2.2 中晚期结肠癌的诊断

四、B超诊断结肠癌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像学在大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陈琼玲,杜勇,郑永法,戈伟. 中国医药导报, 2021(34)
  • [2]原发性阑尾肿瘤49例临床诊治分析[D]. 赵得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3]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韩喜玲. 扬州大学, 2020(04)
  • [4]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郭伟,刘颖,张宏凤,赵娟,夏辉.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02)
  • [5]研究CT术前诊断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J]. 周永威,周凌云. 中国农村卫生, 2017(24)
  • [6]常规经腹B超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J]. 冯武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03)
  • [7]四种检查法对结肠癌诊断价值的评价[J]. 周波. 肿瘤防治杂志, 2003(05)
  • [8]二维黑白B超诊断大肠肿块的临床应用[J]. 王坤儒,李志艳. 西南国防医药, 1999(06)
  • [9]盐水灌肠法B超诊断大肠内外肿块的──临床应用附21例报告[J]. 江怡,朴春玉,辛文辉,候秀娟,徐昌,孙宝良,倪福臣. 航空航天医药, 1996(02)
  • [10]结肠癌的超声显像诊断应用[J]. 郑笑娟,王丽,任淑先,陈永兴,陈国相.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93(02)

标签:;  ;  ;  ;  ;  

B超诊断结肠癌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