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建筑文化与保护

青岛市建筑文化与保护

一、青岛城市的建筑文化及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波[1](2021)在《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其价值研究》文中认为青岛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濒临黄海,靠近胶州湾,为地势起伏的丘陵地带,丰富的地貌使得其天然具有了山海一体的自然背景。青岛的近代城市建设始于1897年,至1937年历史城区的规划建设趋于成熟,伴随着城市的规划,青岛的城市景观风貌也逐步形成。在青岛近代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多个政权的统治,却均遵循着最初的规划路线发展,并同时将自身文化中的美学观念融入其中,使青岛在近代发展出了丰富、统一的城市景观,具有极高的价值,孙中山曾在考察期间对青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出讲青岛的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城市的典范。青岛近代以来形成的历史城区约有二十八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历史建筑一千五百余处,不仅大量的建筑群保存完好,近代以来规划的路网结构、山体绿化、城市色彩等都较为完整,是我国现有历史文化名城中较为少见的存在。随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发展,保护的要素、类型及空间尺度都在不断地扩展,对遗产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当下对于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构成特征及价值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梳理了青岛规划前所处时代的城市景观建设的理论背景,从1897至1937年,青岛历史城区内形成的城市景观入手,结合历史图像、文献及规划图纸等资料,将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脉络、特征以及价值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通过无人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式,结合青岛历史城区现状,分析其近代以来形成的城市景观的保存情况,并梳理归纳了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价值,通过对比研究及分析,对历史城区的保护及活化提出了建议。

马歆宁[2](2020)在《基于数字技术的青岛里院保护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里院是青岛近代历史建筑中的一类典型代表,里院由于其独特性和地域性,在青岛近代历史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建筑形式,里院结合欧洲联排住宅及中国传统四合院两种建筑形式,形成中国城市历史街区重要肌理原型之一。由于早期社会各界对里院价值认识不足,里院保护缺乏科学的指导,有关里院的历史资料文献十分匮乏,资料管理效率较低,里院数字化测绘工作迟迟未开展,里院数字化保护工作止步不前。为保护青岛里院,青岛市政府已制定历史建筑保护政策并逐步实施里院翻新修复等措施。但在里院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早期勘测技术水平限制、建筑信息数字化程度低、建筑缺乏定期维护修缮及信息记录跟踪等问题,里院的历史资料信息大多仅限于图纸、影像等二维信息,不足以真实反映建筑自身特质及变化,里院相关资料匮乏成为一大难题。三维激光扫描具有高精度、速度快、非接触性等优势,运用三维激光扫描获得的里院点云数据可作为高精度、立体化的存档资料,也可对建筑受损程度以及建筑沉降变形等情况评估,实现里院的数字化保护。文章的创新点在于为里院保护提供新的数字技术方法,研究主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实地测绘、三维建模、数据库构建等方式,以青岛里院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的里院点云数据,探索里院街区及里院建筑结构形式规律,建立里院基础信息库,提出青岛里院数字化保护存在问题。基于此,提出有针对性的里院数字化保护方法与修复计划,实现里院的数字化保护。具体开展工作如下:1.针对里院数字化资料匮乏的问题,本文根据青岛里院特点,建立了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RTK等仪器设备采集里院街区及里院建筑点云数据的方法,并对四方路里院街区内典型里院——广兴里、鸿吉里、孟鸿升等里院数据进行了实测;2.通过点云数据处理软件Scan master以及三维建模软件Revit提取青岛里院的二维、三维基础数据,并结合历史资料文献,对青岛里院街区以及一般里院建筑的尺度和结构形式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为后期里院的数字化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3.结合ArcGIS与BIM技术建立里院建筑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里院各类资料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为里院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数字化档案;4.基于青岛里院数字化保护原则及策略,提出里院数字化保护方法,结合广兴里、孟鸿升里院具体情况,针对性提出数字化修复方案。研究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里院建筑数字化保护工作具有可行性且优势明显。

韩雪[3](2020)在《海洋环境影响下青岛滨海建筑形态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个北方滨海城市,青岛因其独特的区位特点,城市结构和建筑形态与内陆城市截然不同,其中,海洋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海洋环境对于滨海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物理层面,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海洋景观的需求度逐渐提升,海洋环境的影响逐渐上升到心理需求层面和社会需求层面。即海洋环境对滨海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基本需求层面,建筑形态特征被动地适应海洋自然环境,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建筑技术不发达,此做法是改善建筑空间质量的主要手段;二是心理需求层面,向海心理需求主要源于海洋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美好自然环境的追求,属于滨海建筑主动响应海洋环境的层面;三是社会需求层面,青岛传统文化是在独特的滨海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的历史底蕴,其中滨海地域文化是滨海特色重要的精神内涵,是青岛维持滨海整体风貌的根本动因。本文以青岛主城区滨海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人的需求层次,分别探讨海洋自然环境、海洋人文环境对青岛滨海建筑形态特征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是对研究基础的阐述,第一章介绍了全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海洋环境对滨海建筑影响的相关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框架,第二章主要对青岛的海洋环境、滨海区域城市建设过程和建筑概况进行探讨,为下文的奠定了基础理论。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三章对海洋自然环境对滨海建筑的影响进行研究,阐述了滨海建筑在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方面适应冬季低温、潮湿、环境腐蚀(物理腐蚀和生物腐蚀)、强风以及海洋自然灾害的做法,以及抵抗不良自然条件的辅助措施;第四章是基于人的向海心理需求,探讨滨海建筑所呈现出的向海特征,主要体现在滨海建筑布局、空间组织两个方面;第五章是从社会需求层面,探讨了传承滨海地域文化和展现海洋特征的建筑形态表征。第三部分(第六章)是对研究内容的总结和展望。首先是对青岛滨海建筑概况的总结;其次是结合人的需求层次,概括了海洋环境对滨海建筑形态产生影响的过程,由此得出滨海建筑的设计应根据人的需求,合理的改变设计策略,以做到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建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总结各个层面上的滨海建筑特征,以期对滨海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启发。

武伯菊[4](2020)在《环渤海地区滨海城市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 ——以青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绿色建筑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过去快速发展的二十年中,绿色建筑从起步阶段到固定模式快速建造带来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其中过度依赖技术而轻视地域文化的问题使得各地区的绿色建筑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我国各地区传统地域建筑因其人文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化中,不断积累形成其独特的适应性营建特征,呈现出绿色、适宜的营建理念与建造体系。因此,探究传统建筑的生态营建智慧,提炼其适应地域环境的建造体系,并通过当代的物质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化的研判与转译,对当代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及借鉴意义。青岛因其独特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路径,无论是地域文化、城市形态还是建筑类型都呈现出兼容并蓄、多元开放的状态。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建筑不断被废弃拆除,现代绿色建筑的日渐普及,青岛的地域文脉与传统营建智慧也面临着断层的现实问题,而现代绿色建筑也出现地域特征缺失,趋同化发展的困境。本文以绿色建造体系为切入点,构建传统绿色营建智慧与现代绿色建造体系的研究框架。一方面以青岛代表性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传承地域文脉的建造体系的形成背景、构成要素以及地域适应性特征,传承其适宜的绿色建造手法,不仅可以用于指导现代绿色建筑的地域化建设,也是对传统营建智慧和朴素建造技术从实际意义上进行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则以青岛典型的绿色星级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绿色节能技术对青岛本土环境的适宜性,反思现代绿色建筑发展中忽视地域文脉所带来的问题,为绿色建筑的地域化发展提供思路。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二章明确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问题、理论发展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传统建筑建造体系与现代绿色建造体系的发展脉络和二者内在关系,构建基于地区文脉传承的绿色建造体系研究框架。其次,第三、四章是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对青岛地区传统建筑绿色建造体系进行挖掘与科学化分析的横向研究。在环渤海地区滨海城市背景下对青岛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研判,明确以传统乡建、西式殖民、海防建筑三种类型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青岛传统建筑朴素的绿色建造特征,并通过现场调研实测数据,定量佐证分析其地域适应性效能,总结提取青岛传统绿色建造体系共性特征。第三,第五章是对青岛现代绿色建造体系的提取与适应性分析的纵向研究。以青岛10栋已建成绿色星级项目为例,依据2019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其所应用节能建造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探讨反思当下青岛现代绿色建筑选取使用的节能建造技术的适宜性。在达成建筑节能舒适的目标下,为绿色建筑本土性、地域化发展做出引导,以期实现传统建造技术传承更新与现代绿色技术适宜性发展。最后,第六、七章是基于上文研究总结青岛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观,并针对其绿色建造体系现存问题分别从空间形制、结构与建造技术及建造材料选取方面提出适宜优化策略,总结其值得传承发展的传统建造技术,反思其现代节能技术的适宜发展。本文以青岛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基于地区文脉传承的绿色建造体系,完成对地区文脉的再认识。通过对青岛地区传统建筑的文化背景、发展脉络、地区典型建筑形成机制的挖掘探究,传承其绿色营建智慧,以适宜当下为基础创新发展。同时也是对地区现代绿色建筑泛滥建造的再反思,慎思通用高新技术,为当今滨海城市绿色建造体系适宜性发展提供思路,实现传统绿色建造与现代绿色技术协同发展。

贾琼[5](2020)在《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研究 ——以青岛老城街道为例》文中指出地域性是一座城市特色风貌的核心要点,城市的地域性体现着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璀璨的历史人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高速发展,视觉同质化、地域特色丧失的城市风貌问题不断涌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塑造成为了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老城街道作为展现一座城市地域性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和提升的重点对象。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特征,是人们首先能感知到的对象特征,在老城街道空间中,建筑界面色彩是人们认知不同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建筑界面色彩的地域性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地域特色风貌。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的地域性极具典型性,因此以青岛老城街道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图表分析法展开对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研究。首先,通过对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的成因、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特征、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感知以及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评价进行了理论研究,以此构建了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研究模型;然后根据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研究模型,对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的表达进行研究,构建了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评价标准,并根据构建的评价标准,对青岛老城两大类街道(商业街道和生活服务街道)的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总结出了青岛老城商业街道和生活服务街道的建筑界面色彩在建筑界面材料、色彩的属性、色彩的构成等特征要素对地域性表达欠缺的现状问题;最后针对这些现状问题,分别对青岛老城的商业街道和生活服务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更多的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孙恺翊[6](2020)在《青岛里院建筑的更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山东省青岛市作为现代港口城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这风景秀丽的土地上有一片红瓦覆盖、肌理感强的历史性建筑,为青岛增添了别样的风采,这就是青岛里院建筑。青岛里院建筑是受到了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应运而生的,是青岛独具特色的居住形态。但是,目前里院的居住情况不容乐观,现存的公共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居住者生活起居的需要,已有大批的里院居民迁出。随着青岛市政府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不断开展,如何处置这些里院建筑成为了首要问题。对空置的青岛里院进行走访调研,探索里院建筑的设计策略和更新原则,使之能够更为长久地发展,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对青岛市的建筑历史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理论研究、实地考察调研和对周边居民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整理出了里院建筑的现状并进行了价值的分析,进而得出了更新设计的必要性。在前期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国内外有关建筑的优秀更新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分析,得出里院建筑更新的设计策略和原则,确立了以功能转变为主,维护修缮为辅的更新方式。最后,对青岛里院建筑中的介寿里地块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建筑现状的分析得出适用的设计手法,初步规划设计了介寿里地块的里院。希望为青岛的历史街区振兴做出有益的尝试。

王丽萍[7](2020)在《青岛鱼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保护研究》文中指出历史文化街区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遗迹和人们日常活动,体现了城市独特的景观风貌和人文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保护是历史文化保护体系里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各级政府与学者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意识愈发强烈。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文章的第一、二章内容。首先简述研究选题的由来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的分析与汇总;其次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界定,对历史文化街区类型与特征、景观保护价值以及论文应用到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为接下来鱼山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保护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三、四章内容。首先对青岛及鱼山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对街区的文化内涵进行提取与分析。在充分了解了街区发展史以及拥有的文化内涵背景下,以青岛市鱼山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景观调研对象,通过对鱼山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场调研与访谈、居民居住满意度问卷调查,重点从区域用地、街道、建筑、景观绿化、景观小品现状及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用IPA分析法将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共分为用地情况、街道情况、建筑情况、绿化情况、景观小品情况以及文化保护与传承六大维度,并对六大维度下共16项指标进行满意度与重要度的数据统计,对街区内居民的居住满意度进行分析。从客观调研与群众认知两个角度对街区现状问题进行整合。最后,经过对街区详细的调研,总结出街区现有的景观保护价值以及对街区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剖析,为第三部分鱼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内容。在提出街区景观保护原则的基础上,针对街区现存问题,提出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两个层面下的街区景观保护策略,为鱼山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保护做出贡献。

陈曦[8](2020)在《青岛市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文化街区记录着城市的社会生活及城市风貌,是历史的见证,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因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十分重要。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及保护,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人们渐渐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及其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也与日俱增。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过程中,政府出台政策、编制控规、引入产业、宏观调控,承担着其他机构或组织无法取代的责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相关理论的成熟与我国政府职能的改革,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青岛因其天然良港的特点一直为西方列强所觊觎。在1897至1949年里,青岛先后被德国、日本占领,曾由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各行政主体都在青岛进行目的不同的规划与建设,青岛就此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市南区是青岛建置的起点与近代青岛建设的中心区域,辖区内遗留青岛近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绝大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各级政府积极发挥政府职能,较好地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与利用且取得了一定成绩。综合来说,青岛市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更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青岛各级政府在政府职能的发挥上具有典型性。本文以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政府职能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述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与发展,阐述街区现状;梳理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政府职能的实践历程,阐述不足;总结国内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案例中的实践经验,以此对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政府职能提出优化意见与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扩充历史文化街区及政府职能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际案例探索,另一方面能够提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政府职能优化措施,并探讨其中的普适性。

卢嘉琦[9](2019)在《青岛近代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编制的研究 ——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其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目前仍存在监管和控制不到位、执行情况混乱等问题。保护设计导则旨在规范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后续管理,是为历史建筑保护量身定做的一份技术指导“说明书”,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细致地记录每处历史建筑的特色风貌,在制定、审核历史建筑保护与设计方案时提供依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城区及遗留历史建筑,在经历建国后的繁荣、文革后的衰落与1980—90年代的建设性破坏后,现状近半数的历史建筑正处于衰落状态。在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编制的契机下,通过对保护设计导则体系构建的研究,为青岛及其他城市提供导则编制的方法与范本,并将其实践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历史建筑的详细性保护控制中。本文通过对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衍变与实践的研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而言,导则的编制需要在历史建筑现状真实性调研与综合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保护评估体系,明确历史建筑分级;建立适应性保护技术体系,从分级保护、价值要素保护、保护策略与要求等多方面制定系统性的引导与控制要求,使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动态发展。其编制成果的表达需要考虑多层次实施者的理解方式,从而制定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保护导则范本。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针对青岛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和核心价值要素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理念与导则实践的分析,构建了包含建筑场地要素、建筑形态要素、建筑室内要素的核心价值要素库,从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有效界定了控制引导的内容与要求;分级保护的评估与措施标准突破了传统的以保护价值唯一的评估体系,充分挖掘历史建筑在街区环境中潜在的利用价值。论文结合中山路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实践,针对公共类历史建筑与街区特色进行调整,提取适宜的保护控制要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控制策略,绘制控制图则样例,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青岛历史建筑保护导则框架与具体内容的编制。

刘依琳[10](2019)在《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街区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它用其特有的场所感呈现了城市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国外一些国家例如法国、德国等已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士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工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学习、探索的阶段。青岛作为曾经的殖民地城市,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城市,其独特的历史色彩和人文风貌是城市响亮的名片。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曾是青岛德国殖民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是青岛最独居气质的历史街区之一,他与青岛其他街区相比,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且街区内还包含了德租时期、日占时期、民国时期以及现代风格的建筑,另外,该区域在建设之前就已经先有了规划,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城市建设方式。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街区逐渐丧失活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地理位置优越,并且街区内的建筑多数为历史建筑,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或者建筑性质和用途发生改变,以及使用者的随意搭建、改建,街区内的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街道的整体空间环境也因为随意搭建、维护不当而显得破败不堪。本文以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实例分析、多学科间交叉研究、问卷调查及行为观察法的方法,梳理其历史沿革、街区发展脉络,对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街道现状、建筑现状等五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实地调研,从街区的道路交通、业态分布、街区结构、人口现状、周边环境以及政策等方面,剖析街区衰落的类型及原因,同时指出了街区的景观优势、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以此为依据,本文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复兴的先进经验,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提出了改造的原则与方法,明确了街区的发展定位,从街区、道路、院落、建筑等不同层面,为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供了寻求区域整体发展、打造街区中心亮点、调整街区业态结构、渐进式打造慢行街区、改造街区公共空间、历史建筑分级保护、完善街区旅游设施与体系、增强市民参与感、合理利用新技术的九个方面的复兴策略,并在理论指导下,对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的场地规划、道路交通、建筑和景观进行了实际的方案设计,为日后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也为现存的特色历史街区的复兴提供一些参考。

二、青岛城市的建筑文化及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城市的建筑文化及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廓清及界定
        1.1.1. 景观的概念
        1.1.2. 城市景观的概念
    1.2.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1.2.1. 研究的空间范围
        1.2.2. 研究的时间范围
        1.2.3. 选题研究的内容——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的构成
        1.2.4. 选题研究的内容——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价值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
        1.3.1.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的研究方法
        1.3.2. 青岛近代景观价值评价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现状
        1.4.1. 对于近代青岛的相关资料
        1.4.2. 青岛近代规划的相关研究
        1.4.3. 对于城市景观理论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补充对相关研究的不足
        (2)为申遗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建设的理论背景
    2.1. 十八世纪前城市景观建设
        2.1.1. 中世纪时期的城市景观建设
        2.1.2. 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景观建设
        2.1.3. 资本主义初期城市景观建设及其影响
    2.2. 十九世纪英国主流艺术思潮
        2.2.1. 英国画境式城市空间设计
        2.2.2.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
    2.3. 十九世纪德国城市景观建设思想
        2.3.1. 德国浪漫主义
        2.3.2. 西特风格
        2.3.3. 弗里池的“未来城市”理论
第三章 1897-1914 年城市景观发展脉络
    3.1. 德占初期(1897~1901)
        3.1.1. 宏观层面
        3.1.2. 中观层面
        3.1.3. 建筑层面
    3.2. 德占中期(1901~1910)
        3.2.1. 宏观层面
        3.2.2. 中观层面
        3.2.3. 建筑层面
    3.3. 德占后期(1910~1914)
        3.3.1. 宏观层面
        3.3.2. 中观层面
        3.3.3. 建筑层面
第四章 1914-1937年城市景观发展脉络
    4.1. 日占时期(1914~1922)
        4.1.1. 宏观层面
        4.1.2. 中观层面
        4.1.3. 建筑层面
    4.2. 北洋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1922-1937)
        4.2.1. 宏观层面
        4.2.2. 中观层面
        4.2.3. 建筑层面
第五章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保存现状
    5.1. 宏观层面
        5.1.1. 城市山水格局
        5.1.2. 城市形态
        5.1.3. 城市色彩
        5.1.4. 天际轮廓线
        5.1.5. 眺望点的视线通廊
    5.2. 中观层面
        5.2.1. 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
        5.2.2.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5.2.3. 信号山历史文化街区
第六章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价值梳理
    6.1. 系统性的规划制度和法律条文
    6.2. 因地制宜的城市景观建设
    6.3. 高度绿化的城市景观特色
    6.4. 多层次的天际轮廓线
    6.5. 丰富的街道景观对景与眺望点
    6.6. 多种建筑风格构成丰富的街道景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数字技术的青岛里院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数字技术应用于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历程
        1.3.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应用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青岛里院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青岛里院现状
        2.1.1 青岛里院街区现状
        2.1.2 青岛里院建筑现状
        2.1.3 青岛里院特色及价值
    2.2 青岛里院保护现状
        2.2.1 里院保护的原则
        2.2.2 里院保护方法措施
        2.2.3 里院保护现阶段成果
    2.3 青岛里院保护存在的问题
        2.3.1 里院保护方法存在的问题
        2.3.2 里院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2.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里院保护优势分析
        2.4.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里院数据采集优势分析
        2.4.2 三维点云数据相较于传统测绘成果优势分析
        2.4.3 测绘成果应用于青岛里院保护研究优势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里院三维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
    3.1 青岛里院三维点云数据采集
        3.1.1 测站设置原则
        3.1.2 测站设置方案
        3.1.3 里院数据采集过程难点分析
    3.2 里院点云数据处理及提取
        3.2.1 数据的拼接及处理
        3.2.2 建筑图面信息提取
    3.3 里院点云数据三维建模
        3.3.1 三维建模对里院数字化保护优势分析
        3.3.2 里院建筑三维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点云数据的青岛里院特征分析及数据库构建
    4.1 青岛里院空间尺度特征分析
        4.1.1 里院街区空间尺度特征分析
        4.1.2 里院建筑空间尺度特征分析
    4.2 青岛里院建筑部件特征分析
        4.2.1 里院建筑基本部件特征分析
        4.2.2 里院建筑其他部件特征分析
    4.3 青岛里院建筑数据库建立
        4.3.1 数据库建库必要性
        4.3.2 数据库构建原则
        4.3.3 数据库构建方法
        4.3.4 数据库框架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里院数字化保护方法实践研究
    5.1 青岛里院数字化保护原则
        5.1.1 延续历史风貌原则
        5.1.2 动态保护原则
        5.1.3 以人为本原则
    5.2 青岛里院数字化保护策略
        5.2.1 青岛里院整体性保护策略
        5.2.2 青岛里院物质空间保护策略
        5.2.3 青岛里院文化保护策略
        5.2.4 青岛里院长期保护策略
    5.3 青岛里院数字化保护方法应用研究
        5.3.1 青岛里院数字化保护手段
        5.3.2 青岛里院数字化保护修复流程
        5.3.3 青岛里院数字化保护修复实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附录
致谢

(3)海洋环境影响下青岛滨海建筑形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3.3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
        1.4.1 关于海洋环境及其对建筑影响的相关研究
        1.4.2 关于地域性建筑形态的相关研究
        1.4.3 关于青岛滨海建筑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青岛滨海区域城市及建筑概述
    2.1 青岛海岸线概况及环境分析
        2.1.1 地理区位及海岸线概况
        2.1.2 青岛滨海自然环境
        2.1.3 青岛海洋人文环境
    2.2 青岛主城区滨海区域城市发展概况
        2.2.1 建置前滨海区域城市建设状况(1898年之前)
        2.2.2 殖民时期滨海区域规划发展过程(1898年-1949年)
        2.2.3 建国后滨海区域规划发展过程(1949年至今)
    2.3 青岛主城区滨海区域建筑概况
        2.3.1 滨海建筑风格变化影响因素解析
        2.3.2 滨海建筑风格分类
        2.3.3 滨海建筑风格分布特点
        2.3.4 滨海建筑风貌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应滨海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特征
    3.1 适应滨海自然环境的选址和布局特征
        3.1.1 不同时期选址特点分析
        3.1.2 改善微气候的建筑布局特征
    3.2 适应滨海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特征
        3.2.1 建筑空间封闭性变化特点
        3.2.2 建筑立面与细部
        3.2.3 建筑材料与构造做法
    3.3 适应滨海自然环境的辅助措施
        3.3.1 沿海绿化带
        3.3.2 海上防波堤
        3.3.3 自然灾害海上预警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满足“向海心理”需求的建筑形态特征
    4.1 人·海交流的行为特征
    4.2 滨海建筑选址布局的向海特征
        4.2.1 选址和类型分布
        4.2.2 滨海建筑布局
    4.3 滨海建筑空间形态的向海特征
        4.3.1 建筑平面布局
        4.3.2 建筑内外空间关系
        4.3.3 建筑附属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承滨海地域文化的建筑外部形态特征
    5.1 延续城市风貌的建筑形态特征
        5.1.1 不同时期历史城区风貌特点
        5.1.2 历史风貌影响下的滨海特色传承与发展
    5.2 宣扬海洋文化的建筑形态特征
        5.2.1 “功能型”海洋建筑形态特征
        5.2.2 “隐喻型”海洋建筑形态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与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青岛市滨海区域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附录二 青岛海洋特征隐喻型特色建筑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环渤海地区滨海城市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 ——以青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起源
    1.2 研究背景
        1.2.1 时代背景
        1.2.2 学科背景
        1.2.3 地域背景
        1.2.4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绿色建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绿色建筑建造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环渤海地区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1.4.4 小结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发展理论研究
    2.1 现代绿色建造体系的认知
        2.1.1 现代绿色建筑产生的背景与面临问题
        2.1.2 绿色建筑构成要素、设计原则与评价标准
        2.1.3 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发展
    2.2 传统建造体系的解读
        2.2.1 传统建造体系的基本构成
        2.2.2 传统建造体系发展相关要素分析
        2.2.3 传统建造体系中的朴素绿色辨析
        2.2.4 传统建造体系问题综述
    2.3 结合地域文脉的绿色建造体系适宜化发展路径
        2.3.1 传统建造经验科学化研判
        2.3.2 现代绿色技术地域化应用
    2.4 本章小结
3.环渤海地区滨海城市——青岛传统建造体系的特征与要素研究
    3.1 青岛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3.1.1 环渤海地区滨海城市人文环境特征
        3.1.2 青岛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
    3.2 青岛传统建筑类型
        3.2.1 传统乡建
        3.2.2 海防建筑
        3.2.3 西式殖民
        3.2.4 典型选取
    3.3 青岛传统建筑建造体系要素构成
        3.3.1 空间形制
        3.3.2 结构与构造
        3.3.3 建筑材料
    3.4 本章小结
4.青岛传统绿色建造体系的调查与定量化分析
    4.1 青岛代表性传统建筑调查
        4.1.1 传统滨海村落——青山村调查
        4.1.2 海防卫所聚落——雄崖所调查
        4.1.3 殖民时期华人区合院式建筑——黄岛路26号里院
        4.1.4 殖民时期欧人区独立式建筑——广西路9号
        4.1.5 青岛传统建筑绿色建造特征总结
    4.2 青岛传统建筑绿色建造特征的实测验证
        4.2.1 传统建筑现场实测定量分析
        4.2.2 青山村刘氏民居
        4.2.3 雄崖所村长家
        4.2.4 黄岛路26号里院
        4.2.5 广西路9号
        4.2.6 本章小结
    4.3 青岛传统建筑绿色建造体系分析
        4.3.1 遮阳通风体系
        4.3.2 保温隔热体系
        4.3.3 防潮除湿体系
        4.3.4 材料与构件运用
    4.4 本章小结
5.青岛现代绿色建造体系的提取与适宜性分析
    5.1 青岛绿色建筑实践情况
        5.1.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5.1.2 寒地滨海城市绿色建筑特点
        5.1.3 青岛绿色建筑分析
    5.2 青岛现代绿色建筑节能建造技术分析
        5.2.1 解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5.2.2 青岛绿色星级建筑建造技术应用情况
    5.3 青岛现代绿色建筑适宜性建造技术探讨
        5.3.1 被动式措施优化
        5.3.2 主动式措施辅助
    5.4 本章小结
6.青岛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
    6.1 青岛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观
    6.2 青岛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策略
        6.2.1 空间形态适宜性策略:适候与应变
        6.2.2 结构与建造技术适宜性策略:适技与多样
        6.2.3 建造材料适宜性策略:适材与节约
    6.3 传统绿色建造与现代绿色技术协同发展
        6.3.1 传统绿色建造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6.3.2 现代绿色建造技术的适宜性应用
    6.4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研究 ——以青岛老城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需进一步加强
        1.1.2 建筑界面色彩是人们识别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
        1.1.3 青岛老城建筑色彩的地域特色极具典型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老城街道风貌的研究
        1.2.2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的研究
        1.2.3 色彩地域性的研究
    1.3 研究概念与研究范围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与技术框架
        1.6.1 论文结构
        1.6.2 技术框架
2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理论研究
    2.1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的成因
        2.1.1 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2.1.2 地域历史人文环境因素
    2.2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特征
        2.2.1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方式
        2.2.2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特征要素
    2.3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感知
        2.3.1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感知途径
        2.3.2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感知特点
    2.4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评价
        2.4.1 客观评价方法
        2.4.2 主观评价方法
    2.5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研究模型构建
    2.6 本章小结
3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评价标准构建
    3.1 研究方法
    3.2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的成因分析
        3.2.1 青岛老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3.2.2 青岛老城的历史人文环境分析
        3.2.3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的成因总结
    3.3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特征分析
        3.3.1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方式
        3.3.2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特征要素
    3.4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评价标准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实地调研
        4.1.2 问卷调研
        4.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 研究样本
        4.2.1 商业街道
        4.2.2 生活服务街道
    4.3 商业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评价
        4.3.1 现状调研概况
        4.3.2 客观评价分析
        4.3.3 主观评价分析
        4.3.4 现状问题总结
    4.4 生活服务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评价
        4.4.1 现状调研概况
        4.4.2 客观评价分析
        4.4.3 主观评价分析
        4.4.4 现状问题总结
    4.5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现状问题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策略
    5.1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原则
    5.2 商业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策略
        5.2.1 街道建筑界面主色调的优化策略
        5.2.2 街道建筑界面材料的优化策略
        5.2.3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构成的优化策略
        5.2.4 街道建筑界面广告牌色彩的优化策略
        5.2.5 商业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设计
    5.3 生活服务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策略
        5.3.1 街道建筑界面主色调的优化策略
        5.3.2 街道建筑界面材料的优化策略
        5.3.3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构成的优化策略
        5.3.4 街道建筑底商广告牌色彩的优化策略
        5.3.5 生活服务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青岛老城区殖民时期建筑界面色彩信息
附录 B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调查问卷
图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青岛里院建筑的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定义
        1.3.1 里院建筑
        1.3.2 殖民式建筑
        1.3.3 再生可持续性
        1.3.4 更新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建筑研究现状
    2.1 国内里式建筑研究现状
    2.2 国内里式建筑案例分析
    2.3 国外相关建筑研究现状
    2.4 国外相关建筑案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青岛里院建筑的现状、价值分析和存在问题
    3.1 青岛里院建筑现状分析
        3.1.1 建筑空间分布及数量分析
        3.1.2 里院平面布局分析
        3.1.3 建筑及空间形态分析
        3.1.4 建筑现存问题分析
    3.2 青岛里院建筑价值分析
        3.2.1 历史文化价值
        3.2.2 艺术审美价值
        3.2.3 环境保护价值
        3.2.4 建筑利用价值
    3.3 青岛里院建筑更新改造存在的问题
        3.3.1 公共管理体制落后
        3.3.2 缺乏相关监管制度和政策
        3.3.3 城市更新规划与协调方法落后
        3.3.4 缺乏社会平等
    3.4 本章小结
4 青岛里院建筑的更新策略
    4.1 青岛里院建筑功能的转变
    4.2 物质形态的保护与更新
        4.2.1 物质形态的保护目标
        4.2.2 保持物质形态的真实性
        4.2.3 保持物理形式的多样性
    4.3 管理模式升级
    4.4 加强社会平等
    4.5 里院改造原则
        4.5.1 有机更新原则
        4.5.2 坚持真实、完整的原则
        4.5.3 适度发展原则
        4.5.4 公众参与原则
    4.6 本章小结
5 青岛里院建筑更新设计典型实践
    5.1 介寿里建筑背景
        5.1.1 区位分析
        5.1.2 地块环境
        5.1.3 建筑现状
    5.2 介寿里更新设计理念
        5.2.1 价值传承
        5.2.2 发挥优势改善劣势
        5.2.3 合理的定位
    5.3 介寿里建筑单体方案设计
        5.3.1 建筑模式适用性分析
        5.3.2 介寿里更新设计方案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现存青岛里院建筑详情表
附录 B 青岛里院社区采访问题
附录 C 采访记录
附录 D 问卷调查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青岛鱼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2.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动态
        1.3.1 国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动态
        1.3.2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动态
    1.4 研究范围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界定
    2.2 历史文化街区的类型与特征
        2.2.1 根据用地性质划分
        2.2.2 根据空间形态特征划分
    2.3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保护价值
        2.3.1 历史文化价值
        2.3.2 艺术美学价值
        2.3.3 情感传达价值
        2.3.4 经济使用价值
    2.4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景观学”理论
        2.4.2 芦原义信的“街道美学”理念
        2.4.3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2.4.4 阮仪三的“四性五原则”
        2.4.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鱼山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概况及文化内涵
    3.1 鱼山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概况
        3.1.1 青岛建制初期(1891年-1897年)
        3.1.2 德国租借地时期(1897年-1914年)
        3.1.3 第一次日据时期(1914年-1922年)
        3.1.4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管辖时期(1922年-1937年)
        3.1.5 第二次日据与第二次国民政府管辖时期(1937年-1949年)
        3.1.6 解放初期至市政府东迁(1949年-1992年)
        3.1.7 市政府东迁至今(1992年至今)
    3.2 鱼山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内涵
        3.2.1 海洋文化内涵
        3.2.2 精英文化内涵
        3.2.3 建筑文化内涵
        3.2.4 色彩文化内涵
    3.3 本章小结
4 鱼山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区域用地现状及问题
        4.1.1 土地利用情况
        4.1.2 街区肌理现状
        4.1.3 区域用地现状存在的问题
    4.2 街道现状及问题
        4.2.1 街道基本情况
        4.2.2 街道界面
        4.2.3 街道空间比例
        4.2.4 街道现状存在的问题
    4.3 建筑现状及问题
        4.3.1 建筑分布情况
        4.3.2 建筑类型
        4.3.3 建筑现状存在的问题
    4.4 景观绿化现状及问题
        4.4.1 庭院景观绿化
        4.4.2 公园景观绿化
        4.4.3 景观绿化现状存在的问题
    4.5 景观小品现状及问题
        4.5.1 建筑小品
        4.5.2 生活设施小品
        4.5.3 道路设施小品
        4.5.4 景观小品现状存在的问题
    4.6 居民满意度调查
        4.6.1 IPA分析法
        4.6.2 问卷设计与发放
        4.6.3 实证分析与结论
    4.7 街区调研总结
        4.7.1 街区景观保护价值
        4.7.2 街区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鱼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保护策略
    5.1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保护原则
        5.1.1 历史风貌的整体性原则
        5.1.2 街区功能定位的准确性原则
        5.1.3 街区景观的真实性原则
        5.1.4 街区景观的可持续性原则
    5.2 基于物质要素的保护策略
        5.2.1 微调街区用地类型
        5.2.2 优化街道步行及公共交通网络
        5.2.3 实施建筑功能置换与再利用
        5.2.4 保护街区景观视线通廊
    5.3 基于非物质要素的保护策略
        5.3.1 完善多方参与保护机制
        5.3.2 加强街区文化传承力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青岛市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历史文化街区及其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及其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
        三、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第一节 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程
        一、开埠以前
        二、外占时期
        三、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
        四、解放之后
    第二节 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及特色
        一、美学价值: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街区风貌
        二、文化价值: 名人故居聚集,彰显城市文脉
        三、使用价值: 街区功能多元,生活鲜活化
    第三节 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
        一、街区被纳入保护体系
        二、街区整体风貌保存较好
        三、部分街区亟待保护
        四、部分街区商业化严重
第三章 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政府职能履行
    第一节 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历程
        一、单纯保护——跳出老城 开发新城
        二、深入挖掘——彰显文化 文旅结合
        三、融合发展新型业态 时尚青岛
    第二节 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政府实践
        一、制定政策法规——健全法规细化规划
        二、落实执行——履行政策及规划
        三、改变思维拓展保护利用模式
    第三节 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政府存在的不足
        一、政府保护管理机制不顺
        二、政府对街区的保护力度不统一
        三、文化挖掘与产业融合流于表层
        四、政府引导公众参与作用不明显
第四章 国内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政府的成功经验
    第一节 国内城市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成功案例
        一、苏州平江路
        二、天津五大道
        三、厦门鼓浪屿
    第二节 国内城市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政府职能经验总结
        一、坚持政府主导地位
        二、保护街区原始生态
        三、合理引入相关产业
        四、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第五章 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政府职能优化
    第一节 改革体制机制,转变管理意识
        一、理顺体制 实现分级管理
        二、加强合作 形成合力
    第二节 加强宏观引导,提升文化内涵
        一、完善保护覆盖范围
        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第三节 加大调控力度,促进产业融合
        一、明确街区功能定位
        二、提高产业融合程度
    第四节 引导公众参与,强化监督作用
        一、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二、建立公众监督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青岛近代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编制的研究 ——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的主要概念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4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近代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的发展与实践
    2.1 历史建筑保护方法的相关理论
        2.1.1 以价值为线索的历史建筑保护发展
        2.1.2 “有机更新”与“动态保护”理论
        2.1.3 “场所精神”理论
        2.1.4 类型学理论
    2.2 我国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衍变
        2.2.1 以史料整理为主的研究阶段
        2.2.2 以国家立法保护的萌芽阶段
        2.2.3 以地方立法为主的整体保护阶段
        2.2.4 以完善规程为主的重点实践阶段
    2.3 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的实践
        2.3.1 美国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
        2.3.2 我国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导则
        2.3.3 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构建
    3.1 青岛历史建筑特征及保护现状
        3.1.1 形成与发展
        3.1.2 地位及特色
        3.1.3 保护的相关规划
    3.2 基本原则与目标
        3.2.1 保护控制的基本目标
        3.2.2 保护控制的基本原则
    3.3 历史建筑的保护内容
        3.3.1 上位法律法规中的保护内容
        3.3.2 保护的对象与内容
    3.4 历史建筑保护的价值评估体系
        3.4.1 确定价值评估的指标
        3.4.2 建立价值评估评价体系
    3.5 历史建筑分级保护策略
        3.5.1 分级保护与策略选择
        3.5.2 保护利用措施
        3.5.3 分级保护要求
    3.6 核心价值要素库的建立
        3.6.1 建筑风貌类型分类
        3.6.2 保护控制要素分类
    3.7 保护控制导则成果表达
        3.7.1 导则文本体系
        3.7.2 导则与图则
第4章 青岛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的实践
    4.1 保护的目标与原则
        4.1.1 基本目标
        4.1.2 确定适用对象及范围
        4.1.3 编制依据与基本原则
    4.2 历史建筑分级保护
        4.2.1 历史建筑的分级
        4.2.2 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
        4.2.3 分级保护的对应关系
    4.3 分级保护要求
        4.3.1 一级保护的技术标准
        4.3.2 二级保护的技术标准
        4.3.3 三级保护的技术标准
        4.3.4 附属设施与节能
    4.4 核心价值要素库
        4.4.1 建筑形态特征要素
        4.4.2 建筑室内特征要素
        4.4.3 建筑场地特征要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山路片区-公共类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细则
    5.1 街区与历史建筑概况
        5.1.1 典型公共建筑群体
        5.1.2 发展历程
    5.2 历史建筑的分布与规模
        5.2.1 街区的范围
        5.2.2 街区保护的上位规划背景
        5.2.3 保护类型分析
        5.2.4 现状使用分析
        5.2.5 建筑质量分析
    5.3 历史建筑的价值与意义
        5.3.1 艺术价值
        5.3.2 历史价值
        5.3.3 景观价值
        5.3.4 利用价值
    5.4 公共类历史建筑分级评估
        5.4.1 一级建筑代表
        5.4.2 二级建筑代表
        5.4.3 三级建筑代表
    5.5 公共类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5.5.1 以修缮与改善为主的策略
        5.5.2 以更新利用为主的策略
    5.6 保护设计导则图则示意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观点
    6.2 论文的局限
    6.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创新点
    1.4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
        1.4.1 西方旧城更新理论的发展概况
        1.4.2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发展概况
        1.4.3 国内外相关理论
        1.4.4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概述
        1.4.5 文献综述
    1.5 历史街区保护发展实例
        1.5.1 都柏林坦普尔吧
        1.5.2 德国鲁尔工业园区
        1.5.3 上海武康路
        1.5.4 天津市红桥区西于庄棚户区改造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2.1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沿革
        2.1.1 历史背景
        2.1.2 历史沿革
        2.1.3 历史文化价值
    2.2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2.2.1 街区范围的划定
        2.2.2 自然环境概况
        2.2.3 人文环境概况
        2.2.4 街道现状
        2.2.5 建筑历史价值概述
    2.3 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基础调研
        2.3.1 建筑总体概况
        2.3.2 建筑历史年代调研
        2.3.3 建筑使用性质调研
        2.3.4 建筑现状质量调研
        2.3.5 建筑结构及材料调研
    2.4 历史建筑分布及保存概况
        2.4.1 历史建筑分布概况
        2.4.2 文保单位
        2.4.3 历史优秀建筑
        2.4.4 历史风貌建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特点分析
    3.1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功能特征分析
        3.1.1 文化传承功能
        3.1.2 公共活动功能
        3.1.3 商业贸易功能
    3.2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分析
        3.2.1 道路交通分析
        3.2.2 街区结构形态分析
        3.2.3 周边业态分析
        3.2.4 现状人口分析
        3.2.5 街区绿化分析
        3.2.6 街道的尺度分析
    3.3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衰落的类型分析
        3.3.1 建设热潮之后的衰退
        3.3.2 长时间的持续衰退
        3.3.3 特色商业文化消失
        3.3.4 受到城市政策影响严重
    3.4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优势分析
        3.4.1 景观优势
        3.4.2 区位优势
        3.4.3 经济优势
        3.4.4 历史文化优势
    3.5 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3.5.1 用地紧张,空间有局促
        3.5.2 历史规划遗留的交通问题,为街区的改造带来难处
        3.5.3 对历史建筑保护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3.5.4 街区缺乏系统的景观绿化
        3.5.5 街区活力不足
        3.5.6 复杂的拆迁与产权问题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原则与方法
    4.1 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设计的原则
        4.1.1 与旧城结合的原则
        4.1.2 延续历史文化的原则
        4.1.3 以人为本的原则
        4.1.4 动态保护的原则
        4.1.5 保护为主,更新为辅
    4.2 中心区更新设计的目标
        4.2.1 再现城区有价值的历史格局
        4.2.2 承载文化活动的空间
        4.2.3 延续历史文化的建筑
        4.2.4 提升空间品质的景观
        4.2.5 满足生活游览的业态
    4.3 保护更新设计方法
        4.3.1 规划空间的塑造
        4.3.2 建筑形态的引用
        4.3.3 发展慢行街区策略
        4.3.4 街区资源的整合
        4.3.5 建立科学的资源分配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5.1 更新改造设计构思与定位
        5.1.1 设计面临的问题
        5.1.2 设计构思
        5.1.3 设计定位
    5.2 结合环境的场地规划设计
        5.2.1 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上位规划
        5.2.2 与老城区契合的整体规划
        5.2.3 围绕总督府旧址的合理规划
        5.2.4 场地规划设计
        5.2.5 功能结构调整
        5.2.6 打造特色导向标识系统
    5.3 结合空间的街区道路设计
        5.3.1 合理的交通结构
        5.3.2 满足游览的流线组织
        5.3.3 利于游玩的街道空间
        5.3.4 优化利用地下空间
    5.4 体现历史文化的建筑设计
        5.4.1 与地域文化的相互结合
        5.4.2 建筑分类整治
        5.4.3 与文物保护建筑的对话——以总督府旧址为例
        5.4.4 打造地标纪念塔
        5.4.5 激发街区活力的建筑改造——以沂水路为例
    5.5 凸显文化的空间景观设计
        5.5.1 视线通透的中轴线
        5.5.2 街道景观设计
        5.5.3 景观组成要素设计方法
    5.6 结合新技术的街区更新
        5.6.1 虚拟现实技术在街区改造中的应用
        5.6.2 结合3D打印技术的建筑保护
    5.7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历史优秀建筑简述表
附录2 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整治
附录3 沂水路建筑技术图纸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博士、硕士论文
    3.期刊论文
    4.传媒与网络
    5.外文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青岛城市的建筑文化及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其价值研究[D]. 李松波.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字技术的青岛里院保护方法研究[D]. 马歆宁.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3]海洋环境影响下青岛滨海建筑形态特征研究[D]. 韩雪.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4]环渤海地区滨海城市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 ——以青岛为例[D]. 武伯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研究 ——以青岛老城街道为例[D]. 贾琼.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青岛里院建筑的更新设计研究[D]. 孙恺翊.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青岛鱼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保护研究[D]. 王丽萍.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8]青岛市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陈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青岛近代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编制的研究 ——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 卢嘉琦.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10]青岛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D]. 刘依琳.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青岛市建筑文化与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