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小学开展“三课”教研活动

在农村小学开展“三课”教研活动

一、开展农村小学“三课”教研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高学芳[1](2021)在《上海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现状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福祉,更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显着,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下降,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严重不足。全面分析影响学生锻炼时间不足的原因,提出推进落实的对策,对于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和学校体育政策实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学生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最为薄弱的群体,因此高中学校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状况值得被关注。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对杨浦区部分高中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工作意见》等政策文件的要求,杨浦区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主要从统筹管理、科学实施、条件保障、督导评价四个方面展开工作。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有助于保障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是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探究学校落实工作状况,有助于为政策执行提供参考。(2)杨浦区高中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工作已有序开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部分需要后续的进一步落实。杨浦区高中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在统筹管理方面基本到位,但在安全管理制度方面还不完善;科学实施严格按照“三课两操两活动”开展,但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还不达标;体育专项经费投入保障,但体育场地和师资配置还不充足;督导评价机制实行,但考核对象还不精准。(3)因上海特大城市引起的土地资源紧缺、学业竞争激烈等原因。杨浦区高中在实施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锻炼时间不平衡,锻炼时间不足;师资力量不充足,锻炼项目单调;硬件设施不充裕,锻炼场地匮乏;教学内容不均衡,锻炼理论欠缺;督导管理不全面,锻炼考核缺乏;学生体育意识不充分,锻炼习惯缺失等。(4)杨浦区高中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通过教育理念、制度要求、条件保障、督导评价、创新模式五个部分提出优化落实: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促成学生发展全面化;以教师建设为中心,推进教师发展专业化;以场地设施为基础,加快教学内容多样化;以督导评价为重点,实行考核分级精准化;以校际协作为创新,构建管理机制多元化。

董子辉[2](2021)在《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研究 ——以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研活动是“教学研究活动”,是教育领域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教研活动的特点是灵活性长期性的。就教研活动而言,如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是抓不住侧重点,然后是难以保证横向的连续性。在不相同的地域和不相同的阶段的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差异。所以,本研究立足于云南省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从云南农村一线音乐教师开展音乐教研活动的角度为切入点,对鄂嘉中心学校的音乐教学研究活动进行现状调査、分析和研究,找出音乐教研活动问题的普遍性,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和促进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可持续开展的有效建议。文章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课题的背景,教研现状分析,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然后是正文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开展音乐教研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分析、对照国家政策和要求研判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第二章是云南省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现状进行调查,采用实地了解、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实地开展音乐教研活动的形式进行现状的揭示;第三章是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现状分析、问题及研究原因。通过对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音乐教研相关教师代表的访谈,了解音乐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现状,实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竞赛,寻找开展鄂嘉中心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途径,分析、总结了音乐教研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根据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和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特点,提出云南农村中心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建议和对策,试图为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分析总结了有效的建议和对策。结语部分指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和不足,并以点带面对未来的农村音乐教学研究做出憧憬和展望。

张春苗[3](2021)在《学校变革情境下中学教研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改革遍地开花的浪潮,学校变革也会是一个持续且必要的过程。中学教研组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织形式,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担负着教育改革推进的使命。本研究以质性研究理论为基础、从微观政治学的视角,聚焦我国基层农村中学的教研组现状,关注其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与发展瓶颈,为学校变革研究提供基层组织样本,为教研组研究增添普通乡村中学样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笔者所在的一所农村高中为研究对象,以英语教研组为主,兼顾语文、数学等其他教研组。研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利用局内人的参与优势,笔者深入B校英语教研组的日常生活中,掌握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的开展以及组内教师专业成长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物分析,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学校以及教研组内成员的现实处境、学校变革的缘起和实施、变革给教研组带来的压力以及不同阶段教研组成员应对的行为策略。在变革初期,教研组承担着变革的传达和解读作用。在变革中期,教研组承担着变革的推进作用。在变革后期,教研组承担着变革的经验反思总结作用。通过对个案学校教师的心理需求满足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了个案学校教研组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态度演变,即从初期的勉强配合到最后的应付了事的原因--教研组成员的自主需求满足度不高以及组织自身的学习型维度建设不够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本研究在发现组织创新局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我国教研组发展问题研究有所突破。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实物分析,本研究得出四方面的结论:一是,学校变革是常态,教研组承担着重要作用;二是,教研组的日常有很多变革良机,但发展的不完善导致错失良机;三是,面对变革,教研组成员的不同行为策略对其有不同的影响;四是,个人的心理需求满足度以及组织学习型维度建设是教研组创新的条件。本研究通过个案学校改革实施的实践以及每次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研讨的现状,教研组能够掌握改革的优势和不足,从优势中总结经验,在不足中反思。为学校以后的改革积累经验。本研究从微观政治视角来研究学校变革发生时,教研组成员的行为策略。为教研组研究提供微观政治视角,理论视角独特。

刘冬明[4](2020)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 ——以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生源逐渐减少,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学生家长认为农村学校教育落后,都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农村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要发展,需要清楚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具体的薄弱环节,具体农村科学教学现状仍需要做调查研究。本论文主要就农村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做研究。本论文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改理念等为理论为支撑。论文详细分析小学课程标准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所对应部分衔接特点,具体分析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课程性质衔接。论文集中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与初中物理教材中衔接知识部分。论文调查分析研究小学科学教学基本情况与教师基本知识水平。在分析调查基础上提出对教师、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教学衔接建议。本论文研究依据课标与教材对比分析,发现在课程内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有多方面衔接,苏教版小学课程教材与人教版初中课程教材存在着递进重复衔接关系特点,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紧密,做好小学教学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小学科学素养对初中物理素养提升意义非同一般,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师对初中物理知识上面做了调查,调查结论是小学科学教师对初中物理教学认知欠缺,研究小学科学教育与初中物理教育衔接确有必要。教学衔接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者与管理者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有效程度,教育衔接研究有助于使小学课程对初中物理教学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教学衔接把小学与初中构建完整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衔接,需要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做出努力,论文从三个层面对教学衔接提出建议。

李思思[5](2020)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个案研究 ——基于艾德勒的阅读思想》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要求“九年级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我国各地都开始了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研究在讨论第三学段整本书教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山东冠县的个案学校为例,调查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的现状,结合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表达的阅读思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以《草房子》为例进行教学案例设计,为第三学段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首先,研究通过查询既有文献资料,阐释第三学段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及其价值。其次,研究选取山东省冠县G小学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了解个案学校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效和问题,研究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角度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个案学校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县域小学,该校整本书阅读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教学参考不足,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不足,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存在着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对导读到底导什么、怎么导认识不清晰的问题,学生存在阅读取向功利化,阅读方法不系统以及课外阅读完成度低的问题。研究通过分析课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规定、个案学校第三学段教师素养、现有相关教学指导理论和课例以及评价体系、教研支持、家庭支持等影响因素,结合艾德勒提出的通过四个基本问题的主动提出与解答来培养主动读者的思想,提出针对农村地区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解决策略——“四步教学”策略:第一步,以确定一本书的主题为目标,学生课下略读、发现一本书的主题;第二步,以建立整本书的框架结构为目标,课下阅读与课上汇报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灵活安排汇报时间和形式;第三步,以理解和评价整本书的观点、主题或内容为目标,教师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针对主题内容多次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理清书中内容的逻辑结构;第四步,以读书与生活建立联结为目标,通过学生课下阅读与课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发现书中的矛盾冲突过程之中将书中内容并与自身、世界建立联系,在阅读中思考。“四步教学”的四个教学步骤之间层层递进,将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大的教学目标拆分为多个小目标,融入每个教学步骤。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学,可根据教学条件将其分割为多个小目标,灵活安排课时和教学组织方式。同时,连续、有主题的课下任务与课上指导环环紧扣,有助于学生养成连续阅读的习惯,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增加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的互动,解决评价主体与方式单一的问题。

曾祥尤,邱伟华[6](2020)在《“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等问题,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教研室创造性地开展了"’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范式"的项目研究。项目通过"四线"联动教研、三大教研载体、"线下线上"双层教研等运行机制,有力地推进了教科研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了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

王晓德[7](2019)在《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文中提出在我国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过程中,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直是个难点。而加强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江威[8](2019)在《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与启示 ——以吉安县敖城镇前田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次出现。此后的十多年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了许多学校。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肯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全面开设。但是,一方面乡村小学相较于城镇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并未真正地实施,表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仅仅停留在课程表上、课程虚开、沦为副科等。另一方面,城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不适合乡村小学,使得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经验指导。有鉴于此,笔者将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并深入一所乡村小学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探寻该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做法,并且从理论上提炼出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旨在推广至更多乡村小学。本研究以搜集国内关于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文献为基础,聚焦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选择吉安县敖城镇前田小学作为个案,在实地调查后发现前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七个具体做法:一是基于学校实际确定课程主题;二是以小组形式进行课程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四是明确课程管理制度;五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六是充分利用网络;七是与专家展开合作。为此,概括出前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三项经验: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推动者是校长;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注重策略;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实现持续性发展。进而,笔者基于校长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的视阀,以前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为基础,为更多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出相关建议:一是校长应转变课程理念,全力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其中包括,校长不仅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推动者,更是践行者;校长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应具备开放的视野。二是校长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策略。其中包括,校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时应注重家校合作;校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强调课程管理。三是校长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持续性发展。其中包括,校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与外界积极互动;校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应建构长效机制。四是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坚持立足于乡村实际。其中包括,乡村小学应充分利用乡村有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乡村小学应结合人文与自然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乡村小学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需要体现乡村特色。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基于特定的项目。

吴璀[9](2018)在《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 ——以四川省L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和农村学校的战略布局发生重要调整,原生人口子女、拆迁移居子女、外地随迁子女大量涌入城镇学校,出现以“大班额、大差异、大增长”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城镇学校。此类学校正遭逢学生学习需求差距过大,教师传统教学经验失效,不同家长群体教学期望对立等独有的问题,既有平衡已被打破,新的生态亟待建设,而教学改进无疑是学校变革重要且必要的着力点。基于此,本研究针对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困境,以四川省L学校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蓝本,提出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方案。新型城镇学校是指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和“两为主”的入学政策指导下,接收招生范围为原生人口子女、拆迁移居子女和外地随迁子女等多样性生源的公办学校。教学改进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本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观层面,它是指通过课型优化和教学环节重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链动学校教学变革,促进复杂文化背景中的学生个体和群体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研究首先对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的调查发现,在传统课型中,教师对原生人口子女、拆迁移居子女和外地随迁子女选择同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行为,忽略了学生对学习的主体要求,难以激发学生深入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既不能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实现从校园的“进入”到真正意义的教学“融入”,也难以促成教师从让自己“好教”到把学生“教好”的转变。其次,探寻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理论支撑。本研究吸纳文化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理论、深度学习理论的精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阐释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文化资本理论探讨家庭的文化资本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从社会文化这一宏观层面透析了新型城镇学校面对的生源多样性困境。教育公平理论解说了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的价值诉求,从学校教育这一中观层面指明了新型城镇学校在促成教育起点公平之后对教育过程公平的义务与责任。深度学习理论则探究了真实、有效学习发生的原理,从课堂教学这一微观层面为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第三,以课型为抓手改进新型城镇学校课程,将传统学时课优化为主题导学课、本体奠基课和整合拓展课的“三课”课型。“三课”突破教师循教材编排和知识序列渐进、线性推进的传统课型,以回应学生文化差异的主题导学课为起点,通过本体奠基课对强化核心内容和必备技能及整合拓展课彰显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巩固,实现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共同发展。主题导学课通过教师遴选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回顾相关旧知,整体熟悉将要学习的新目标和新内容。本体奠基课是对新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完成核心内容的学习,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有效掌握相关技能,生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整合拓展课则是主题导学课、本体奠基课的深化与递进,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式梳理和延伸性拓展,促进学生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整。第四,以教学环节为突破点改进新型城镇学校教学过程,建构首学、互学、群学、共学“四学”环节。首学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起点,学生利用“首学活动”自主学习,了解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基础。互学与群学是利用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学习的环节。互学聚焦小组内的学习,将学生差异转化为学习资源,利用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和合作完成较有难度的学习内容。群学则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学习和成果展示,生生之间对汇报的内容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最后是共学环节,教师在前三个环节学生各种形式的主动学习基础上,进行引导、补充、修正和提示,通过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共同反思,促成学生学习的深化。“四学”环节将新型城镇学校学生差异大这一“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学生间的差异开展教学,促成不同背景、不同基础学生的共同发展,实现教学方式的更新。最后,探讨了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条件保障。在物力条件方面,需从学习空间布置、学习材料记录、智能平台搭建等几方面予以配套。在人力条件方面,需要教师改变思想观念、提升专业能力,学生增强自我认同、参与合作探究,家长共建家长学校、提高参与程度,管理者推进组织重构、统整人力资源。在制度方面,需要建设教学准备协同制度、过程监控制度和评价激励制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研究视阈新。已有新型城镇学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而从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尤其是课堂教学优化这一微观层面开展研究甚少。本研究立足于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改进,链动并扩展至学校的总体变革,有助于突破原有新型城镇学校研究的视阈局限。其二,研究内容新。在研究内容上针对生源差异,从课型优化和教学环节重构两个生长点提出“三课四学”,并进行学理性研究和行动检证,以期解决学生需求多元和优质资源有限的矛盾。

李梅园[10](2018)在《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同感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教研机构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对保证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不仅是教研活动的主体,而且是教研成效的转化者,教研活动中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与好的教学方式,只有转化为教师的思想和行动才能取得实效。那么,作为教研成效转化者的教师是否认同现有的教研活动?是否愿意将教研活动中所倡导的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化为课堂实践呢?基于此,有必要关注教师对教学活动认同感问题的研究。论文采用混合研究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以访谈为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回答我国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以及其影响因素;借助访谈法,进一步了解教师对教研活动具体认同状况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同时也对量化研究做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本研究以全国31个省市区县44851名教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其中两个地区(上海市和山西省)50名教师作为个案,进行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处理,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华东地区教师认同感显着高于其他地区;(2)不同学段学科及教龄的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存在显着差异。小学学段教师教研认同感显着高于中学学段,考试学科显着高于非考试学科,教龄越高教师认同感越低;(3)教师对教学类教研活动认同感显着高于其他类教研活动;(4)教师对专业发展满足感以及对学生关注是影响教师认同感关键因素;(5)校外支持是教师认同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6)时间、精力及资源支持不足是教师认同形成的主要障碍。基于调查结论,论文最后提出了提升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四点建议:(1)关注教师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研活动;(2)强调教研反思和教研文化建设;(3)完善校内外专业支持系统,为教师参与或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智力支持;(4)建立提升教研质量的保障机制,为教师参与或开展教研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开展农村小学“三课”教研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农村小学“三课”教研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
        1.1.2 青少年健康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1.1.3 学校落实体育政策是体质健康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核心概念的界定
    2.4 “每天锻炼一小时”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4.2 知行合一理论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现状分析
        4.1.1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统筹管理分析
        4.1.2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科学实施分析
        4.1.3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条件保障分析
        4.1.4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督导评价分析
    4.2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问题分析
        4.2.1 课程设置不合理,锻炼时间缺少
        4.2.2 师资力量不充足,锻炼项目单调
        4.2.3 硬件设施不充裕,锻炼场地匮乏
        4.2.4 教学内容不均衡,锻炼理论欠缺
        4.2.5 督导管理不全面,锻炼考核缺乏
        4.2.6 体育意识不充分,锻炼习惯缺失
    4.3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影响因素分析
        4.3.1 政策因素
        4.3.2 学校因素
        4.3.3 学生因素
        4.3.4 自然因素
    4.4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对策分析
        4.4.1 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促成学生发展全面化
        4.4.2 以教师建设为中心,推进教师发展专业化
        4.4.3 以场地设施为基础,加快教学内容多样化
        4.4.4 以督导评价为重点,实行考核分级精准化
        4.4.5 以校际协作为创新,构建管理机制多元化
    4.5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访谈纪要
    附录5 访谈编码图
    附录6 学生记录表
    附录7 上海市杨浦区“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评估指标
    附录8 杨浦区部分高中课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研究 ——以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目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教研
        二、中心校、完小
        三、教研活动、音乐教研活动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音乐教研活动理论依据
    第一节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分析音乐教研活动开展
        一、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二、音乐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三、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音乐教研活动
    第二节 对照政策要求研判音乐教研活动开展
        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为前提
        二、以教育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为目标
        三、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准则
        四、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方向
第二章 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现状
    第一节 鄂嘉中心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鄂嘉中心学校的组成
        二、鄂嘉中心学校各校点的基本情况
        三、鄂嘉中心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与各校点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一、问卷调查
        二、人物专访
    第三节 实地开展音乐教研活动
        一、教研活动准备
        二、过程
        三、总结
第三章 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现状分析
    第一节 鄂嘉中心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一、分析
        二、总结
    第二节 鄂嘉中心校音乐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一、问卷分析
        二、访谈分析
        三、总结
第四章 建议与对策
    第一节 建议
        一、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建议
        二、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建议
    第二节 对策
        一、开展音乐集体备课
        二、完善云南农村中心校音乐教研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学校变革情境下中学教研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学校变革
        二、中学教研组
    第四节 思路框架
        一、微观政治学视角
        二、个案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伦理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学校变革研究
        一、学校变革的背景和理论研究
        二、学校变革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三、学校变革的障碍和发展研究
        四、述评
    第二节 教研组研究
        一、教研组历史研究
        二、教研组性质研究
        三、教研组现状研究
        四、教研组发展研究
        五、述评
第三章 B校教研组日常的工作角色
    第一节 各级任务的承接者
        一、领导眼中的教研组
        二、组长眼中的教研组
        三、组员眼中的教研组
    第二节 学科活动的组织者
        一、集体备课制
        二、备课组常规
    第三节 专业成长的助力者
        一、青蓝结对
        二、骨干帮扶
第四章 B校教研组承受的变革压力
    第一节 学校的发展瓶颈
        一、地理位置劣势
        二、生源质量下滑
        三、教师流动性大
    第二节 教师的生存选择
        一、老年教师的健康期待
        二、中年教师的生活期待
        三、青年教师的专业期待
    第三节 校长的改革行动
        一、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
        二、以教研组活动为推进器
        三、两种领导方式适时切换
第五章 B校教研组应对的行为策略
    第一节 变革中教师行为策略的类型排序
        一、采用最多的“合作结盟”与“形象示范”策略
        二、采用较多的“职权压力”与“赞美施恩”策略
        三、采用较少的“交涉磋商”“条件交换”与“理性说服”策略
        四、采用很少的“回避推诿”策略
    第二节 变革中教师行为策略的角色差异
        一、采用“交涉磋商”行为的差异
        二、采用“职权压力”行为的差异
        三、采用“条件交换”行为的差异
    第三节 变革中教师行为策略的阶段变化
        一、改革初期,“顺从”的教师和“示范”的组长
        二、改革中期,“交换”的教师和“说服”的组长
        三、改革后期,“结盟”的教师和“磋商”的组长
    第四节 变革中教师行为策略的归类比较
        一、影响型策略与保护型策略基本持平
        二、积极性策略明显多于消极性策略
        三、专业合作策略多于权力交易策略
第六章 B校教研组创新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组织对个人心理需求的满足
        一、“关系需求”基本满足
        二、“能力需求”比较满足
        三、“自主需求”较低满足
    第二节 组织自身的学习型建设导向
        一、从个人努力走向团队建设
        二、从内在反思走向外部协作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苏教版小学科学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 ——以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研究方法
2.研究理论依据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 建构主义理论
    2.3 新课改理念
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物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3.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简介与初中物理前言简介研究
    3.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初中物理课程目标对比研究
    3.3 小学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对比研究分析
    3.4 实施建议对比
4.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衔接研究
    4.1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对应初中知识内容的分册对比研究
    4.2 教材文本整体对比研究
    4.3 以磁现象为例分析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材衔接
    4.4 教学案例分析
5.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衔接基础状况调查
    5.1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5.2 小学科学教师衔接知识调查分析
    5.3 小学科学教师衔接态度调查分析
    5.4 小学生对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认识调查分析
6.教学衔接建议
    6.1 教师层面教学衔接建议
    6.2 学校层面的教学衔接教学建议
    6.3 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教学衔接建议
7.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5)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个案研究 ——基于艾德勒的阅读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动态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个案学校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概况
    第一节 个案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个案学校整体概况
        二、语文教学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个案学校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情况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
第二章 个案学校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课标规定较模糊
        二、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三、学生家庭阅读氛围不浓
        四、理论指导和参考资料不足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
第三章 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
    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目标设置侧重习惯培养
        二、目标内容分配到教学环节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阅读指导避免“课时化”
        二、课上课下充分贯通
    第三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一、以学生为主体
        二、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
第四章 基于艾德勒阅读思想的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 基于艾德勒阅读思想的“四步教学”策略
        一、确定书目主题
        二、建立框架结构
        三、理解并评价主要观点
        四、联结阅读与生活
    第二节 基于艾德勒阅读思想的《草房子》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选书理由
        三、教学目标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观察表
    附录三: 课堂实录
致谢

(6)“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范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教师专业发展遭遇瓶颈
    (二)城乡学校发展不均衡
    (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推广运用
二、具体运行机制
    (一)“四线”教研联动发展
        1. 构建四级教研网络。
        2. 改革校本教研。
        3. 名师专业引领。
        4. 学校特色发展。
    (二)三大教研载体相辅相成
        1. 教师备课活动。
        2. 课例研讨活动。
        3. 课题研究活动。
    (三)“线下线上”教研相伴而行
        1.“线下”教研脚踏实地。
        2.“线上”教研绽放精彩。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第一阶段:项目准备阶段(4年)
    (二)第二阶段:探索与实践阶段(6年)
    (三)第三阶段:实践与检验阶段(7年)

(7)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挥农村小学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优势,落实校本教研
二、丰富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
    (一)每周例会以及三课活动
    (二)专题研讨以及师徒结对
    (三)任务式评课
    (四)集体备课
三、通过专业引领促进校本教研
    (一)专家专题报告和讲座
    (二)开展课题研究
四、重视教师的独立反思
五、结语

(8)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与启示 ——以吉安县敖城镇前田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乡村小学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文献综述
    一、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情况
        1.文献发表数量
        2.文献来源
    二、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内容
        (一)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二)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存在的问题
    三、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不足
        1.研究需加大力度与提升质量
        2.研究需能概括出可推广的经验
        3.研究需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场
第三章 前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设计与实施
        1.调研设计
        2.调研实施
    二、前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校长及学校的探索经历
        (二)具体做法
        (三)课例呈现
        (四)成果介绍
第四章 前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推动者是校长
        1.校长对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起到引领作用
        2.校长的开阔视野能够助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3.校长的教育情怀可以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注重策略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应因地制宜选择主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注重课程管理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实现持续性发展
        1.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赛或活动
        2.与外界广泛互动
第五章 前田小学经验之于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若干启示
    一、校长应转变课程理念,全力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一)校长不仅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推动者,更是践行者
        (二)校长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应具备开放的视野
    二、校长必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策略
        1.校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应注重家校合作
        2.校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强调课程管理
    三、校长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持续性发展
        (一)校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与外界积极互动
        (二)校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应构建长效机制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当坚持立足于乡村实际
        (一)乡村小学应充分利用乡村优势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乡村小学应结合人文与自然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乡村小学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需体现乡村特色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基于特定项目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 ——以四川省L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如何从起点公平走向过程公平
        (二)如何从“形式进入”化为“实质融入”
        (三)如何从“好教”到“教好”
    二、研究综述
        (一)“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二)“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三)“学校改进”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型城镇学校
        (二)教学改进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现状调查
        (二)学生课堂行为观察
        (三)学生学习的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四)学生学习的家庭影响因素调查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一)适应成长期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二)精进发展期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三)衰退保守期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三、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课程感知现状分析
        (二)课型设计现状分析
    四、教学过程现状分析
        (一)教学环节现状分析
        (二)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三)测评手段现状分析
第二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理论依据
    一、文化资本理论与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
        (一)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家庭文化资本对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资本对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影响
    二、教育公平理论与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城乡教育公平支持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
        (三)教育过程公平落实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
    三、深度学习理论与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
        (一)深度学习的基本观点
        (二)深度学习程度影响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层次
        (三)深度学习方式影响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实现
第三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课型优化
    一、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中课型优化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公平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四)体验性原则
        (五)递进性原则
    二、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中课型优化的“三课”实践
        (一)主题导学课:架构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本体奠基课: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三)整合拓展课: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第四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课堂环节重构
    一、新型城镇学校课堂教学环节的重构理据
        (一)新型城镇学校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新型城镇学校课堂教学环节的建构逻辑
    二、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中环节重构的“四学”路径
        (一)首学:关照学生个体差异
        (二)互学:激荡小组成员质疑
        (三)群学:推进班级组间交流
        (四)共学:助力师生拔节成长
第五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条件保障
    一、教学改进的物力条件保障
        (一)学习空间布置
        (二)学习材料记录
        (三)智能平台搭建
    二、教学改进的人力条件保障
        (一)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专业能力
        (二)学生:增强自我认同,参与合作探究
        (三)家长:共建家长学校,提高参与程度
        (四)管理者:推进组织重构,统整人力资源
    三、教学改进的制度保障
        (一)教学准备协同制度
        (二)教学过程监控制度
        (三)教学评价激励制度
第六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效果与启示
    一、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效果检视
        (一)学生学习成效
        (二)教师教学成效
        (三)学校发展成效
    二、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研究的启示
        (一)课型优化是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抓手
        (二)教学环节重构是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突破点
        (三)“三课四学”为新型城镇学校提供了实践范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同感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研活动提出新要求
        (二)现行教研活动能否满足新要求需要理性审视
        (三)教师认同感的实证研究可以视为理性审视的依据
    二、研究的意义
        (一)为研究教研活动提供一种新视角
        (二)为完善教研活动提供实证依据
第一章 研究综述
    一、教研活动的研究
        (一)教研活动内容的研究
        (二)教研活动方式的研究
        (三)教研活动影响的研究
    二、教师认同感的研究
        (一)教师态度走向教师认同感
        (二)教师认同感的本土化研究
        (三)教师认同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研究
        (一)教研活动的主体从教研管理者转向教师
        (二)教研活动的研究逐渐关注教师态度和认知
    四、教研活动研究方法的综述
    五、综述的小结及进一步研究空间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教研机构
        (二)教研活动
        (三)教师认同感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调研工具的研制与调研过程
        (一)调研工具的研制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三)访谈提纲的实施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教师对教研活动态度分析
        (一)教师对教研活动态度总体分析
        (二)不同地区教师对教研活动态度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教师个体对教研活动态度的差异检验
    二、教师对教研活动行为意向分析
        (一)教师对教研活动行为意向总体分析
        (二)不同地区教师对教研活动行为意向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教师个体对教研活动行为意向的差异检验
    三、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关心事项分析
        (一)关心事项的总体分析
        (二)关心事项与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三)关心事项与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回归分析
    四、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校内支持分析
        (一)校内支持的总体分析
        (二)校内支持与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三)校内支持与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回归分析
    五、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校外支持分析
        (一)校外支持的总体分析
        (二)校外支持与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三)校外支持与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问卷调研的后续研究:个案访谈
    一、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同感
        (一)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态度
        (二)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行为意向
    二、教师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一)校内支持
        (二)校外支持
        (三)关心事项
        (四)其他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一)华东地区教师认同感显着高于其他地区
        (二)不同学段、学科及教龄教师的认同感存在显着差异
        (三)教师对教学类教研活动认同感高于其他类教研活动
        (四)专业发展满足感及对学生关注是教师认同感形成的关键因素..
        (五)校外支持是教师认同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六)时间、精力及资源支持不足是教师认同感形成的主要障碍
    二、思考与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组织教研活动
        (二)强化教学反思与教研文化的建设
        (三)完善校内外专业支持系统
        (四)建设提升教研质量的保障机制
附录
    附录一: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问卷》的效度分析表
    附录四:访谈对象基本信息情况表
    附录五:不同区域教师对教研活动态度的方差分析表
    附录六:不同教龄教师对教研活动态度的方差分析表
    附录七:不同学科教师对教研活动态度的方差分析表
    附录八:不同区域教师对教研活动行为意向的方差分析表
    附录九:不同教龄教师对教研活动行为意向的方差分析表
    附录十:不同学科教师对教研活动态度的方差分析表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后记

四、开展农村小学“三课”教研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现状研究[D]. 高学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研究 ——以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为例[D]. 董子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学校变革情境下中学教研组个案研究[D]. 张春苗. 喀什大学, 2021(07)
  • [4]苏教版小学科学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 ——以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为例[D]. 刘冬明. 西南大学, 2020(01)
  • [5]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个案研究 ——基于艾德勒的阅读思想[D]. 李思思.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范式的探索与实践[J]. 曾祥尤,邱伟华. 江西教育, 2020(08)
  • [7]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J]. 王晓德. 学周刊, 2019(31)
  • [8]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与启示 ——以吉安县敖城镇前田小学为例[D]. 江威.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 ——以四川省L学校为例[D]. 吴璀. 西南大学, 2018(05)
  • [10]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同感的调查研究[D]. 李梅园.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在农村小学开展“三课”教研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