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新年趣味问题

2002年新年趣味问题

一、2002新年趣题(论文文献综述)

谢真真[1](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王拓[2](2015)在《晚清杨柳青画师高桐轩研究》文中提出高桐轩(公元1835年-1906年),是中国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初活跃于京畿一带的民间职业画家,也是津门杨柳青镇从事木版年画创作的着名画师。高桐轩绘画创作领域广泛,从民间肖像画绘制到木版年画的创作都取得很大的成就。他一生游历辗转于晚清宫廷、乡村与市井之间,这种艺术经历不仅使他有意吸收了晚清宫廷画风与西洋线法画的艺术表现技巧,而且还将古代文人的绘画传统与晚明以来民间版画的审美趣味融入到他的年画创作中,形成了迥异于杨柳青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其晚年创作的木版年画作品既深受传统的宫廷绘画影响,又凸显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其作品借鉴宫廷绘画的物象元素,运用西洋“透视法”技法和灰色套版印刷技术表现画面的空间明暗,其画面内容不仅场面宏大且刻绘亦精致灰雅,在艺术的格调上实现了俗与雅的审美融合。特别是岁时节景题材的年画作品,不仅涉及民间社会的精神侧面而且贴近民间生活的创作视角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面貌。这种揉入宫廷贵族与民间市井文化风情所形成的不同于宫廷绘画、文人绘画以及传统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全新艺术风格对清末杨柳青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而这在晚清杨柳青木版年画日益衰微的进程中也凸显出重要的文化标型意义。高桐轩将自己一生积累的绘画技法经验以及他个人的绘画思想编撰成一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画论专书——《墨余琐录》。该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出自民间职业画家的绘画理论着作,不仅利导民间绘画的创作实践,而且是民间画工集体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研究中国民间绘画尤其是肖像画和民间木版年画的制作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民间画工阶层的代表人物,高桐轩在画论中还表达了他对精英阶层文人士夫绘画思想的批判立场和审美态度。对晚清民间画师高桐轩创作的年画图像和相关史料的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可正视绘画史中可能被忽视和简单化的学术内容,从客观的角度重现时代和地域以及因画家本人因素而形成的特殊的绘画审美样式、创作脉络以及人文观照方式,是挖掘民间画工传统艺术精神的砌基。

张琦[3](2011)在《公办小学国际部课程开发改进的行动研究 ——以上海市S学校国际部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加入WTO,各国问交流加强,来沪求学的境外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相应地各类国际学校和国际部也应运而生。课程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和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目前对于境外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研究,大多还局限于对国际文凭组织课程的讨论,关于如何在国际学校或国际部内自主开发课程,涉及甚少。论文以上海市一所公办小学的国际部为个案进行行动研究,期望通过探索能满足境外学生及家长需求的课程体系,为公办小学国际部的课程开发及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同类学校的课程建设及国内学生实现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者剖析了S学校国际部课程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校方缺乏对家长、学生需求的关注。基于此,研究者对国际部的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全样本调查,并对部分师生进行访谈,发现需求大致来自五个方面:家长和学生都不希望学习压力过大;对语文、数学、英语和美德学习比较重视;对品德、兴趣、阅读、表达能力尤其关注;希望学校对中、西方文化均能兼顾;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将原有课程目标加以改进,并对课程理念重新定位。在教育理论的支撑下,研究者建立了S学校国际部新的课程体系,并对其清晰定位,“核心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培养和兴趣培养为导向;“学养课程”以中华经典文化为基础,以中西文化交融为特色;“特需课程”以尊重差异,开发潜能,多元发展为目标。三种课程相互补充,缺一不可。通过实践,取得一定效果,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使课程结构更加清晰;更促进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实现了个性化发展;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学习意识;扩大了办学影响。改革是无止境的,在课程开发改进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推敲和探究的问题,如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理想与交融困难现实的差距、中英文两种语言熟练驾驶与偏重中文现实的差距、学生学业水平差距难以缩小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也提出了改进建议,如设计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课程、加强对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加大个性化教育的力度等,并希望以此为起点,将课程开发改进的研究推进得更加有效。

陈敏华[4](2010)在《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 ——学生的视角》文中认为以前研究者们通常把教学领导力定义为校长一个人为有效地领导学校的教学活动所需要表现出来的特质、行为和相应的过程。据此,产生了许多用来解释,教学领导力的模型。这些模型通常是通过对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的研究而得到的,相应的研究数据来自于小学校长或小学教师。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教学领导力模型,并且这个模型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在这个模型中,教学领导被定义为一种分布式的领导,教学领导行为不仅指校长的行为而且也指教师的行为;其次,这个模型中的教学领导行为特指高中学校的教学领导行为;最后,这个模型扎根在大量来自于高中学生的定性数据之中。这些定性数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优秀高中毕业生的个人文件,这些文件记录了他们对高中学习生活的回忆;另一部分来自于对高中在校生的半结构型访谈。所有这些数据都是学生对他们在高中的学习生活的叙事,它们描述了他们学校中的校长和教师为支持和促进他们的学习而开展的关于课程和教学的活动以及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本研究通过对关于教学领导力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合,明确了教学领导力的理论框架和维度。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领导力模型包括三个重要的维度:教学目标维度、课程-教学维度和教学氛围维度。这些维度表明,教学领导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建立学校的教学目标,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教学机制,必须营造一个关心学生高远目标和能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教学氛围。本研究在国内外选择了6所普通高中,并根据这三个教学领导力的维度从其中2所高中的66名优秀毕业生的个人文件中收集定性数据,从这6所高中的164名在校生中通过半结构型通讯访谈收集定性数据。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于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定性数据的编码和分析,得到了一个由这三个维度组成的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每个维度又有四个二级代码;通过对来自于高中在校生的定性数据的编码和分析,获得了对这个模型的进一步解释;通过对两组数据在这个模型下的比较,对模型进行了修改;最后,用几个优秀高中教学领导力的案例定性地检验了这个模型。这个模型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培养学生的志向、好奇心和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目标水平,具有较高学习目标水平的学生需要具有选择性和自主性的课程-教学和充满一种学业信心的教学氛围。最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给出了教学领导力的文化视角。本研究结果建立在来自学生的定性数据之上。这些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计算肯德尔和协系数而得到了证实。本文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主要给出了五个研究问题。第二章对有关教学领导、学校结构、学校文化和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合。第三章介绍了本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的确定、数据收集过程、编码方案和数据分析等。第四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结果,首先,描述了一个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然后,对这个模型进行了修正;最后,用若干个案例验证了这个模型。第五章首先对本研究结果进行了小结,接着对这个模型在三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度的讨论,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研究意义,回答了开始提出的五个研究问题,并提出了关于今后继续研究的几个问题。

郑官[5](2009)在《数学美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与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学做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学习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初中阶段有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却产生了厌学情绪,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极其不利,为了让学生摆脱厌学情绪,数学美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探究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目的就是探索数学美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数学美在初中数学的应用探究,不仅有利于学生摆脱厌情绪,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道德素质,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本课题研究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理论分析结合的原则,利用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本文依据实践情况做出了总结和展望,在总结中指出了本研究的收获与不足之处,在展望中就某些不足之处给出进一步的后续研究设想或计划,以及进一步研究的相关建议。本文通过1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成绩变化情况分析得出:通过对数学美的学习和探究,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的态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部分同学从原先的厌学转变成了乐学、好学。数学美在初中数学的应用探究,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初中数学教师尤其应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定能在教育工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陈剑兵[6](2009)在《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介绍数学史实,开展数学活动和日常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更具有趣味性。教师作

范建红,郝承玲[7](2009)在《新年趣题》文中研究表明

吕佐良[8](2007)在《2008新年趣题撷英》文中提出

付婷婷[9](2007)在《被边缘化的韵文 ——晚清民国散曲研究》文中认为晚清以降,国运多舛,时值西学东渐,旧学商量新知培养,于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有了新变,其中也包括散曲。宋元时期,曲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兴盛起来,形成曲学传统。散曲本是曲的一个部分,随着创作经验的成熟、曲学研究的深入,后世的研究者把散曲独立出来,统涵小令、散套,与杂剧相区别。中国传统文学虽然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集大成”,但是散曲并没有与之同盛,却日益边缘化,晚清以降,散曲边缘化的程度加深了。民国期间,受“保存国粹”思潮和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散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散曲创作也水涨船高,成为一时美谈,但并没有扭转被边缘化的命运,终因时代剧变,逐渐退出文学舞台。晚清民国散曲作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兼顾谈艺与创作,最终建立了现代散曲学,又对散曲创作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晚清民国散曲家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自然还表现出转型期的特点。他们大多生于清未,旧学深厚,于国是从脞之时,赓续曲学传统、承继散曲文脉,同时,又濡染西学、转换观念,作为大学教授、记者编辑,他们的人生勾连着近代教育体制和职业体系的建立过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生态,他们的创作实践悄然改变着散曲文学的艺术风貌,在散曲的曲律、语言、题材、艺术内蕴等方面付诸努力,作出了贡献。他们突破传统手法、革新审美风尚,其散曲文学显露出独特的艺术特点,因而在延续传统散曲内在理路的同时,凸现了散曲的“近代性”、“现代性”质素。因此,透过晚清民国散曲的研究(曲家人生、文学生态及艺术新变等),可以从一个侧面观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正因如此,本论题拟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多年来学界对晚清民国散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展示晚清民国散曲的大致面貌、廓清其边缘化的发展脉络,进而追寻晚清民国散曲作家的创作足迹,解读其散曲作品,把握文化基因,并一隅三反,加深对传统文学的认识。

吴健,史浩春[10](2004)在《迎新年 解趣题》文中指出1. 计算1/1×3+1/3×5+1/5×7+……+1/2001×2003+1/2003×2005. 2.己知A=2004/2005-2003/2004,B=2003/2004-2002/2003,C=1/2004-1/2005,试比较A、B、C的大小.

二、2002新年趣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新年趣题(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一) 成人识字
        (二) 儿童识字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 集中识字法
        (二) 分散识字法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四) 其他识字方法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三) 师资的进步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士论文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晚清杨柳青画师高桐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TACT
绪论
    第一节 对本选题的认识及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本选题目前的研究状况及概评
    第三节 本选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节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桐轩“供奉内廷”探赜
    第一节 高桐轩入职内廷如意馆诸问题
        一、高桐轩入宫前家境状况之考察
        二、高桐轩入职宫廷如意馆的时间
        三、为慈禧画御容肖像行乐图之传说辨疑
        四、“管金安”的人物原型——管劬安
    第二节 高桐轩供职如意馆之画史概貌
        一、清廷如意馆的绘事活动与高桐轩入内廷之背景
        二、清廷画师的征召制度与高桐轩入内廷之途径
        三、如意馆的等级制度与高桐轩的画家身份
    第三节 高桐轩京畿绘画活动之行状
        一、宫廷内的绘事活动:受雇为禁内大殿创作线法装饰画及年节、纪实性绘画
        二、宫廷外的绘事活动:在京城灯铺店、传真馆兼职间或为权贵及友人制像
    小结
第二章 高桐轩年画作品的题材与图像志分析
    第一节 存世高桐轩年画作品的初步分析与鉴定
        一、疑似高桐轩早期年画作品的鉴定情况及其图像分析
        二、对疑似高桐轩年画作品的重新分析与鉴定
    第二节 高桐轩年画作品的题材分类与图像志分析
        一、岁时节景题材
        二、吉庆祥瑞题材
        三、戏曲小说题材
        四、诗词典故题材
        五、《文姬归汉》题
        六、《踏雪寻梅》题材
        七、《携琴访友》题材
        八、农事庆乐题材
        九、婴戏教化题材
        十、渔家乐趣题材
    小结
第三章 高桐轩年画作品的风格特征与图像溯源
    第一节 高桐轩年画作品的风格特征
        一、宫廷绘画图像与西洋“线法画”的表现手法
        二、对传统文人画笔意的摹仿
        三、戏墨、题画诗与印:对文人画审美意趣的追求
    第二节 晚明戏曲插图版画的刊刻与高桐轩年画稿本之来源
        一、明天启刊刻《词林逸响》中的插图与年画《瑞雪丰年》
        二、明万历刊刻《顾氏画谱》、《唐诗画谱》与年画《渔家乐趣》
        三、对晚明版画刻版技艺的借鉴——以年画《踏雪寻梅》、《二顾草庐》为例
    小结
第四章 杨柳青年画史视阈中高桐轩年画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杨柳青年画中的院体派绘画传统
    第二节 图像的“接受”与“重构”:高桐轩年画作品的创新意义
    第三节 雅致与通俗:高桐轩木版年画的市民美学价值
        一、晚清市民阶层的文化审美特点
        二、高桐轩木版年画作品的市民美学价值
    小结
第五章 高桐轩绘画理论与美学思想的心态史观照
    第一节 高桐轩绘画美学思想
        一、“图其本相”——肖像画创作的形神观
        二、“肖其品”——对人物道德品格的形象表现
        三、气与笔力——线的美学品质与风格美的形成
        四、尚“雅”——表现人物形象的审美格调
    第二节 高桐轩绘画理论的实践性特征
        一、注重经验的阐述与总结
        二、考虑作品受众的接受情感和审美心理
        三、在程式中求取变化
    第三节 对董其昌文人画思想的批判与心态史观照
        一、对董其昌文人画思想的批判
        二、在理想与现实间游离:高桐轩的从艺心态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高桐轩先生年谱初编
附录二 高桐轩创作年画遗作辑录
附录三 高桐轩绘画佚品钩沉
附录四 海内孤本《墨余琐录》辑佚
附录五 高桐轩绘事传说、轶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公办小学国际部课程开发改进的行动研究 ——以上海市S学校国际部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有关外籍学生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做法
        (二) 国内有关外籍学生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做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境外学生
        (二) 国际部
        (三) 校本课程开发
    四、研究方案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S学校国际部原有课程结构分析
    一、S学校国际部办学背景概述
    二、S学校国际部的原有教育状况概述
        (一) 学生、教师结构分析及办学优势
        (二) 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
        (三) 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四) 课程结构及其特点
    三、国际部原有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 校本教材实施和文化课开设使国际部课程颇具吸引力
        (二) 语、数校本课程的实施让部分学生感到压力过大
        (三) 学生英语水平提高速度不快
        (四) 学生对文化课兴趣不浓
        (五) 课程门类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六) 对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缺乏关注
第二章 S学校国际部课程开发改进的行动过程
    一、提出课程改进的行动方案
    二、调查家长、学生的课程需求作为行动改进的依据
        (一) 家长和孩子都不希望学习压力过大
        (二) 家长对语文、数学、英语和美德学习比较重视
        (三) 家长对品德、兴趣、阅读、表达能力尤其关注
        (四) 家长希望学校对中、西文方化均能兼顾
        (五) 每个孩子都期待能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国际部课程开发改进的方向和设想
        (一) 国际部培养目标和课程理念的重塑
        (二) 国际部课程结构的调整方向
    四、国际部课程开发改进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 完善以能力培养和兴趣培养为导向的核心课程
        (二) 丰富以中西方文化交融为特色的学养课程
        (三) 增设以开发潜能,多元发展为目标的特需课程
第三章 课程开发改进实施后的效果与反思
    一、行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效
        (一) 丰富课程门类,使其结构清晰,比例趋于合理
        (二) 促进学生兴趣和能力全面提高,呈现个性化发展面貌
        (三) 增强了教师课程研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影响
    二、出现的新问题
        (一) 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理想与交融困难现实的差距
        (二) 中英文两种语言熟练驾驭与偏重中文现实的差距
        (三) 学生学业水平差距难以缩小
    三、进一步改进行动的建议
        (一) 设计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课程
        (二) 加强对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
        (三) 加大个性化教育的力度
结语
    一、论文研究的结论
    二、对论文研究的反思
    三、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家长问卷一
附录2 家长问卷二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S学校国际部(小学阶段)学科评价方案(修改稿)
附录5 S学校国际部数学拓展课程安排
附录6 "文化学堂"体验课程计划
附录7 S学校国际部"快乐的节日"课程计划
后记

(4)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 ——学生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录
图录
案例录
第一章 研究问题
    第一节 问题的表述
        一、教学领导力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学校组织结构与学生学习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一、教学原点
        二、教学任务
        三、教学领导
        四、学生学习
        五、学校文化和学校氛围
    第四节 对象的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教学原点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的伦理性
        四、教学的审美性
        五、教学的生活性
        六、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领导理论
        一、管理和领导
        二、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
        三、教育领导和教学领导
        四、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教学领导
        一、海林杰和墨菲的模型
        二、墨菲的模型
        三、韦伯的模型
        四、爱莉克-米凯尔克和霍伊的模型
        五、我国学者提出的教学领导力模型
        六、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五节 教学任务
        一、佩罗的理论
        二、罗恩的理论
        三、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六节 学校结构
        一、科层制结构理论
        二、松散连接理论
        三、促进型学校组织结构理论
        四、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控制的关系研究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七节 默会知识
        一、默会知识
        二、内隐学习
        三、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八节 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定义
        二、默会知识和学校文化
        三、信息论的视角
        四、霍伊的理论
        五、学校氛围
        六、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九节 学生学习
        一、学习理论
        二、学校结构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
        三、学校领导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
        四、教学领导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引言
        一、教学领导力的维度
        二、研究的主要对象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的确定
        二、作为研究对象的高中在校生的确定
        三、案例来源的确定
    第三节 数据收集
        一、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数据收集
        二、高中在校生的数据收集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编码
        二、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视角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二、数据编码
        三、数据分析结果
        四、一个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
    第二节 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的修正:高中在校生的视角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二、数据编码
        三、数据分析结果
        四、修正后的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
    第三节 对优秀高中教学领导行为的审视: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维度
        二、课程-教学维度
        三、教学氛围维度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讨论
        一、教学目标维度
        二、课程-教学维度
        三、教学氛围维度
    第三节 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意义
附录一:来自《成功无规律》的定性数据(一级编码)
附录二:来自《从鲁迅中学到北大清华》的定性数据(一级编码)
附录三:来自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定性数据(二级编码)
附录四:关于学习的半结构型访谈问卷(英文版和中文版)
附录五:来自高中在校生的定性数据(二级编码)
附录六: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5)数学美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详细摘要
目录
1. 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文献综述(数学美与美育)
        1.3.1 国外数学美育简述
        1.3.2 国内数学美育简述
2. 数学美概念与解读
    2.1 美的来源
        2.1.1 逐本溯源
        2.1.2 知难而进
        2.1.3 随遇而安
    2.2 数学与美学
    2.3 数学之美
        2.3.1 形式上的美
        2.3.2 思维上的美
3 数学美与初中数学教学
    3.1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体现
        3.1.1 神奇的圆周率
        3.1.2 黄金分割
        3.1.3 对称
        3.1.4 奇妙的九宫图
        3.1.5 高斯的速算
        3.1.6 勾股定理
        3.1.7 乘方
    3.2 数学美在数学教法中的应用
        3.2.1 数学美与教学引入
        3.2.2 数学美与解题指导
        3.2.3 数学美与数学知识识记
        3.2.4 数学美与多媒体教学
4 研究与学习数学美的作用和意义
    4.1 研究与学习数学美对学生的作用
        4.1.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1.2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4.1.3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2 研究数学美对教师的作用和意义
        4.2.1 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2.2 教师的专业才能的提高
5. 数学美渗透的实践探索
    5.1 学生眼中的数学美
    5.2 学生数学美作品展示
    5.3 数学思维美巧解小问题
    5.4 数学美与初中教学融合实验报告
6.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与探究的总结与展望
    6.1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探究的总结
    6.2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探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使“无趣”变“有趣”
    1. 挖掘数学本身的兴趣因素,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巧设趣味悬念, 创造思维情境
    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愉悦感
二、从“有趣”到“喜爱”
    1. 让学生处于再发现地位
    2. 创设求知心向环境, 让学生产生喜爱学习情感
三、由“喜爱”变“乐趣”
    1. 联系实际, 使形式化数学知识具体化
    2. 利用建模思想, 把现实材料数学化

(7)新年趣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年———2009
二、限时计算(每题30秒)
三、为新年做翻译
四、趣填数字
五、找“对称数”
六、智力填数
七、竖式趣题
【参考答案】

(9)被边缘化的韵文 ——晚清民国散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晚清民国散曲的特定历史地位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章节安排
上篇 以问题为中心
    第一章 晚清民国散曲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一、“保存国粹”思潮的影响
        二、白话文运动加快了散曲经典化进程
        三、学科分类的完成促进散曲文体的独立
        四、新式传播媒介的助推
    第二章 晚清民国散曲作家的构成分析
        一、身份与才艺构成
        二、交游关系与地域构成
        三、心态与人格构成
    第三章 晚清民国散曲两种向度的分析
        一、罄澄心:晚清民国的散曲创作状态
        二、眇众虑:晚清民国散曲学的推进
    第四章 晚清民国散曲主要类型的分析
        一、社会时事散曲
        二、写景纪游散曲
        三、题辞类散曲
        四、酬唱赠答散曲
    第五章 晚清民国散曲语言的分析
        一、清末民国散曲语言的两大特点
        二、晚清民国散曲语言的新变
        三、报章体对晚清民国散曲语言的渗透
        四、散曲文体规范的进一步消解
下篇 以人物为中心
    第六章 曲学家吴梅的散曲创作
        一、吴梅的曲学
        二、吴梅的散曲创作
        三、吴梅的影响
    第七章 吴门弟子的散曲事业
        一、“曲中疆村”任讷
        二、“江南才子”卢前
        三、“巴山樵父”孙为霆
    第八章 陈栩及其家人和弟子的散曲创作
        一、陈栩的散曲创作
        二、陈栩家人及弟子的散曲创作
    第九章 政界名流的散曲创作
        一、姚华的散曲
        二、王季烈的散曲
    第十章 社会团体成员的散曲创作
        一、南社成员的散曲
        二、同盟会会员的散曲
    第十一章 报人主笔的散曲世界
        一、报人主笔散曲的特色
        二、于右任的散曲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2002新年趣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2]晚清杨柳青画师高桐轩研究[D]. 王拓. 天津大学, 2015(08)
  • [3]公办小学国际部课程开发改进的行动研究 ——以上海市S学校国际部为个案[D]. 张琦.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4]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 ——学生的视角[D]. 陈敏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7)
  • [5]数学美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与探究[D]. 郑官. 福建师范大学, 2009(03)
  • [6]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陈剑兵. 新课程(教师), 2009(09)
  • [7]新年趣题[J]. 范建红,郝承玲. 第二课堂(小学), 2009(Z1)
  • [8]2008新年趣题撷英[J]. 吕佐良. 中学数学, 2007(10)
  • [9]被边缘化的韵文 ——晚清民国散曲研究[D]. 付婷婷. 广西大学, 2007(05)
  • [10]迎新年 解趣题[J]. 吴健,史浩春.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 2004(12)

标签:;  ;  ;  ;  ;  

2002年新年趣味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