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难治性ITP 51例临床观察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难治性ITP 51例临床观察

一、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ITP51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覃越[1](2021)在《增效减毒方加减联合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增效减毒方加减联合激素、霉酚酸酯对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估整个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更好医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开拓出更多的思路,同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1.资料来源: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肾病科接受治疗的62例达到入组条件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1例。2.试验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标准治疗,包括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利尿消肿、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减少蛋白尿、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预防骨质疏松、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增效减毒方加减治疗,中药颗粒剂,每日1剂,每次150ml,分早晚2次兑水摇匀温服,疗程均为12周,两组总疗程均为24周,治疗后随访2个月,观察有无不良反应。3.观察指标: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包括血生化(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中医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综合评估增效减毒方加减对激素联合霉酚酸酯治疗的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患者心电图、血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压、血糖等安全性指标。4.数据处理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则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疾病疗效比较:两组间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3.87%,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1.29%,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在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h尿总蛋白定量及改善水肿程度均有效,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减少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70.9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指标评价: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电图、血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压、血糖均无明显异常改变,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增效减毒方加减联合激素、霉酚酸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水肿症状,减少蛋白尿,升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效减毒方加减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疗效确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安全,具有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魏海霞[2](2021)在《霉酚酸酯治疗儿童肾小球疾病的药物代谢、疗效与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霉酚酸酯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儿童肾小球疾病,治疗药物监测常用于指导临床,但儿童的霉酚酸酯药代动力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拟探究肾小球疾病患儿霉酚酸的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分析霉酚酸酯血药浓度与IMPDH2、UGT1A8*2基因多态性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以及对患儿免疫状态和疗效的影响,为儿童用药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儿科诊断为儿童肾小球疾病的患者。第一部分:纳入80例儿童肾小球疾病患者,包括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C3肾小球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口服霉酚酸酯至少5天后监测霉酚酸酯药物浓度,分别于服药后0.5h、1.5h、4h、9h测定霉酚酸酯药物浓度,计算霉酚酸酯曲线下面积(MPA-AUC),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纳入38例完善IMPDH2、UGT1A8*2基因多态性的儿童肾小球疾病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MPDH2、UGT1A8*2基因多态性与霉酚酸酯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第三部分:纳入34例首次就诊时完善淋巴亚群的儿童肾小球疾病患者,探究霉酚酸酯的疗效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1)纳入80例儿童肾小球疾病患者,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中位数为10岁。常规剂量下初始MPA-AUC0-12h为44.29±17.22 mg/(h.L),范围10.34~117.1mg(h.L),个体差异可达11.3倍。仅25%的儿童在初次给药时达到了目标血药浓度范围。MPA血药浓度与剂量、白蛋白、肌酐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性别、体重、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性。(2)38例儿童肾小球疾病患者完善IMPDH2、UGT1A8*2基因多态性检测,IMPDH2(7766A>G)基因多态性与初始MPA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影响。UGT1A8*(518C>G)基因多态性与初始血药浓度无影响。UGT1A8*2(518C>G)GG基因型突变发生的不良反应较CC基因型突变的风险要增加(P=0.034<0.05)。(3)34例患者首次就诊时完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的儿童肾小球疾病患者,评估霉酚酸酯治疗3个月的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2例,总体有效率76.47%。MMF初始治疗有效组的CD3+T细胞比率为(71.86±7.96)%,显着高于无效组的(62.16±11.94)%(P=0.01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组的CD8+T细胞百分比(36.21±8.54)%显着高于无效组的(28.55±7.43)%,P=0.019<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霉酚酸酯药物常规剂量下治疗儿童肾小球患者的血药浓度个体间差异大,与剂量、白蛋白、肌酐呈正相关。(2)IMPDH2、UGT1A8*2基因多态性与初始MPA-AUC无明显相关性;UGT1A8*2(518C>G)GG基因型突变发生的不良反应较CC基因型突变的风险要增加。(3)MMF治疗有效组的CD3+T细胞比率、CD8+T细胞比率显着高于无效组。

邬霄霞[3](2021)在《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处方用药规律探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并联系李新民教授所传经验,探索归纳其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组方用药规律,以继承与发扬,并为临床小儿PNS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李新民教授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PNS患儿的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且使用统一规范的辨证施治方案诊治的31例PNS患儿的完整处方进行探究。运用Microsoft Office Word、Microsoft Office Excel进行资料汇总后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用药频数、药物类别、性味归经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 22.0、SPSS Moldeler 18.0软件对使用频率≥5%的44味常用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从而总结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PNS的经验。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得出PNS患儿的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与目前研究显示的男女比例接近;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7岁的学龄前儿童。根据中医证候频数分布统计结果可知导师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PNS的中证候类型以本虚为主,且脾虚湿困证占比最多。可兼有水湿、外感、血瘀三证,其中水湿最为多见,外感次之。从药物的统计分析中得出符合纳入标准的31例患儿处方共计485首,涉及中药79味(统计过程中剔除甘草),其中使用频率≥40%的高频药物分别为:麸炒枳壳、桔梗、黄芩片、清半夏、麸炒薏苡仁、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柴胡、黄芪、知母、蝉蜕、陈皮、泽泻、太子参;使用频率≥5%的44味常用药物中,功效分类主要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止咳化痰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理气药;四气以寒性药物居多,其次为温性、平性,凉性药物较少;五味以苦、甘、辛味药物为多;药物归经多归属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手太阴肺经。对使用频率≥5%的44味常用药物采取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PNS常用的2味药物组合为:麸炒枳壳-桔梗;黄芩片-桔梗;黄芩片-麸炒枳壳;黄芩片-清半夏;桔梗-清半夏;麸炒枳壳-清半夏;茯苓-麸炒薏苡仁;清半夏-麸炒薏苡仁;桔梗-麸炒薏苡仁;麸炒枳壳-麸炒薏苡仁;黄芩片-麸炒薏苡仁。常用的3味药物组合为:黄芩片-桔梗-麸炒枳壳;麸炒枳壳-清半夏-桔梗;黄芩片-清半夏-桔梗;黄芩片-清半夏-麸炒枳壳;黄芩片-麸炒薏苡仁-清半夏;茯苓-麸炒薏苡仁-清半夏;桔梗-麸炒薏苡仁-清半夏;麸炒枳壳-麸炒薏苡仁-清半夏。常用的4味药物组合为:黄芩片-清半夏-桔梗-麸炒枳壳;麸炒薏苡仁-清半夏-桔梗-麸炒枳壳。对使用频率≥5%的44味常用药物采取聚类分析得出4组主要的药物组合C1:北柴胡-黄芩片-清半夏-茯苓-泽泻-猪苓-麸炒薏苡仁-麸炒白术-黄芪-太子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蝉蜕-知母-瞿麦-关黄柏-麦冬-白茅根;C2:广藿香-紫苏叶-陈皮-姜厚朴-竹茹-炒紫苏子-焦六神曲-焦山楂-炒莱菔子;C3:连翘-金银花-薄荷-荆芥穗-淡豆豉-板蓝根-鲜芦根-炒苦杏仁-炒牛蒡子-浙贝母-紫花前胡-蜜紫菀-蜜桑白皮-射干;C4:麸炒枳壳-桔梗。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PNS处方用药规律的统计分析,探究业师治疗本病所使用的主要药物、常用的药对及药物组合,并初步总结了李新民教授治疗本病的辨治思路及处方用药特点。李新民教授为天津市名中医,师承全国名老中医李少川教授,以李老从“从脾治肾”治疗小儿PNS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治疗本病过程中脏腑辨证尤重脾肺两脏,治以益气健脾,利湿清热、宣肺解表、止咳化痰,疏利少阳、调畅气机,使气行则水行。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用药轻灵,疗效显着。

闫宏[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临床医案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并结合名医定性访谈,旨在系统总结姜良铎教授辨治CTD-ILD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经过筛选、清洗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数据资料,纳入病例总计32例,112诊次。将一般资料、诊断、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处方等数据录入Excel 2010,建立病案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数据库中的症状、舌象、脉象及药物频次频率、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药物之间关系 症状与药物关系等,并对姜良铎教授进行定性访谈,最终提炼出姜良铎教授治疗CTD-ILD的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症状、舌象、脉象:共计有77个症状,频率≥50%的症状有咳嗽、口干;频率≥20%的症状依次为关节疼痛、乏力、眠差、气短、白痰;频率≥10%的症状依次为胸闷憋气、气喘、关节肿胀、眼干、痰黏、大便干、胸背痛、头晕、心烦、纳差、痰多。共出现20个舌象,前10位的舌象依次为舌红、苔薄白、舌暗红、少苔、苔干、苔黄腻、舌淡红、苔薄黄、舌暗、苔薄黄腻。共出现17个脉象,脉象频率>5%有脉沉细、脉细滑、脉细数、脉细弦、脉滑数。2.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共使用了 203味中药,前30味药物依次为赤芍、黄芩、白芍、桂枝、全蝎、知母、姜黄、桑枝、瓜蒌、黄芪、苦杏仁、当归、柴胡、地黄、麻黄、石膏、白术、厚朴、姜半夏、白芷、北沙参、地龙、葛根、紫菀、独活、牡蛎、仙鹤草、百部、大黄、牡丹皮等。药性排名依次为寒、温、平、热、凉;五味排名依次为苦味、甘味、辛、咸、酸;归经分析中,前6位依次为肺经、肝经、胃经、脾经、肾经、心经。前6位药物功效依次为清热类药物、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3.关联规则:由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两项关联规则有赤芍、白芍;赤芍、桑枝;赤芍、地黄;柴胡、黄芩;柴胡、桂枝;白芍、地黄;赤芍、当归;黄芩、葛根;紫菀、百部;赤芍、白芷;麻黄、百部;赤芍、丹皮;白芍、白芷;百部、紫菀;麻黄、紫菀等。三项关联规则有赤芍、白芍、桂枝;赤芍、桑枝、知母;桑枝、桂枝、知母;白芍、赤芍、地黄;赤芍、桂枝、全蝎;赤芍、白芍、知母;桂枝、柴胡、黄芩;麻黄、百部、紫菀;石膏、苦杏仁、瓜蒌等;四项、五项药物关联多为赤芍、白芍、桂枝、桑枝、地黄、瓜萎、黄芩、全蝎的组合。依据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图得到以柴胡桂枝汤加减的核心处方:赤芍、白芍、桑枝、桂枝、瓜萎、柴胡、当归、黄芩、地黄、全蝎、知母、姜黄。药物-症状关联规则中咳嗽与麻黄、白果、百部、姜半夏、蛤蚧、五味子、紫菀、瓜蒌、厚朴等药物关联性强,口干与石斛、蒲公英、黄芩、瓜蒌、姜黄、土鳖虫、赤芍、白芍等药物有较强关联性;气短与水蛭、姜黄关联性强;关节疼痛与桂枝、桑枝、知母、全蝎、油松节、赤芍、白芍、炙甘草、地龙、丹皮、姜黄、三七、全蝎等药物关联性强。4.聚类分析: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聚为五类:①紫菀、百部、麻黄、厚朴、姜半夏、瓜蒌、葛根、石膏、苦杏仁②桑枝、桂枝、知母、赤芍、白芍、地黄、牡丹皮、全蝎、地龙、大黄③白芷、仙鹤草、黄芩、柴胡、牡蛎④姜黄、独活、北沙参、当归⑤黄芪、白术。研究结论:姜良铎教授辨治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时以“从状态论治”及“三焦膜性管道论”为指导思想,认为CTD-ILD的基本病机为三焦郁滞不通,肢体经络痹阻,气血不通,络中生痰生瘀,内传肺脏,形成痰瘀痹阻肺络,治则治法以通畅三焦管道为原则。针对CTD主要治法为通畅三焦管道、活血化瘀、开痹通络,ILD急性发作期治疗以化痰清热利湿为主,兼以活血通络;缓解期补益肺脾肾,活血化痰通络;活血化痰通络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治疗用药多以柴胡桂枝汤加减。

肖星域[5](2020)在《霉酚酸酯联合激素治疗紫癜性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霉酚酸酯联合激素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Cochrane Library、ACP Journal Club、OVID、EBSCO、维普、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建库起至2019年1月间符合条件的、有关霉酚酸酯治疗HSPN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并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完成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了解霉酚酸酯治疗HSPN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个RCT研究,涉及6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341例,对照组299例。所有观察组均采用激素+霉酚酸酯治疗,对照组采用激素+环磷酰胺或者单用激素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时观察组对HSPN的疗效与激素+环磷酰胺组比较无显着差异[OR=1.791,95%CI(0.942,3.407),P=0.075],但优于单用激素治疗组[OR=3.210,95%CI(1.018,10.122),P=0.047],在治疗12个月时,观察组疗效显着优于激素+环磷酰胺组[OR=4.43,95%CI(2.608,11.917),P=0.000]。激素+霉酚酸酯治疗的不良反应少于激素+环磷酰胺[OR=0.122,95%CI(0.040,0.367),P=0.000],但与单用激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12,95%CI(0.337,3.667),P=0.861]。结论:霉酚酸酯联合激素对HSPN的疗效在治疗时间≤6个月时与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无显着差异,但当治疗时间≥12月时其疗效显着优于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单用激素治疗,该方案的用药安全性与单用激素相仿,但显着优于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的治疗方案。

刘洋[6](2020)在《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搜集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和随访调查,探究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各阶段的证型特点及其分布情况,获取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学术思想,探讨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用药参考。方法:1数据挖掘部分搜集2009年2019年期间刘晓鹰教授经治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将所纳入研究的病例利用Excel表格记录整理患儿的一般资料、诊断以及每一诊次的临床分期、症状表现、证型、治法、方药等,从而建立起原始病例数据库,然后将每一诊次的证型及方药根据临床分期利用Excel表格分别归纳统计,从而建成病例分期数据库,包括复发水肿期数据库、肿退尿浊期数据库、缓解期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版V2.1)依次对病例分期数据库所纳入的证型进行统计以观察证型特点、分布情况,对所选用的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析以观察用药属性特点,结合频次分析、用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中医证候-用药关联分析以观察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防治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各期各证型的处方用药规律。2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搜集整理2009年2019年期间刘晓鹰教授和外院经治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回顾分析,整理、统计、比较相关观察指标,评价“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减毒效应。3生存质量调查部分参照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 QL4.0)及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1.3),并结合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疾病特点设计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生存质量调查表,将此表以腾讯问卷的形式向刘晓鹰教授门诊儿童肾病综合征微信咨询管理群发放,患儿家长通过手机填写完成问卷调查,然后利用腾讯问卷后台软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回收及数据统计,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经治前后相关生存质量条目得分变化,以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评价“分段论治”法对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数据挖掘1.1病例搜集情况本研究共纳入病例共203份,共计1381诊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诊次中,以缓解期最为常见,肿退尿浊期次之,复发水肿期最少见。1.2证型分布规律在证型分布上,复发水肿期以外感风邪证(39.27%)最为常见,湿浊、湿热等证(合计5.76%)比较少见,且外感风邪中阳虚外感最为常见;肿退尿浊期以肾气不固证(50.64%)最为常见,湿热蕴结证(5.96%)最少见;缓解期以脾肾阳虚证(37.32%)最为常见,阴阳两虚证(3.67%)最少见。1.3复发水肿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计191首,共使用中药104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辛、淡为主,归经则以肺、脾、肾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利水渗湿药(25.30%)最多,其次是补虚药(24.05%)、解表药(18.21%),主体功效则以祛邪类(62.49%)为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泽泻”;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阳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气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人参败毒散加减,阴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加减葳蕤汤加减,阳虚水泛证为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气虚水停证为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数据挖掘结果提示本期核心处方为五苓散,本期治疗以利水消肿为治疗大法,同时辨证辅以解表、补虚等治法。1.4肿退尿浊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235首,共使用中药123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黄芪、金樱子、芡实、泽泻;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则以脾、肾、肺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补虚药(29.90%)最多,其次是收涩药(14.11%),主体功效以扶正类(47.26%)、祛邪类(43.88%)并重;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黄芪”;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脾虚气陷证为补中益气汤或举元煎加减,肾气不固证为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证为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湿热蕴结证为泻黄散合三仁汤加减,尽管因证型不同而遣方用药各异,但每一证型均酌情投以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益智仁等收敛固精之品,表明治疗以调理脾肾、收涩固精为治疗原则,以改善蛋白尿为治疗目的。1.5缓解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955首,共使用中药204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山药、丹皮、山茱萸、黄芪;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则以脾、肺、肾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补虚药(39.84%)最多,其次是活血化瘀药(10.45%),主体功效则以扶正类(54.66%)为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丹皮-山茱萸”;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肺脾气证为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肝肾阴虚证为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证为肾气丸加减或六味地黄丸加补骨脂、仙灵脾等,气阴两虚证为六味地黄丸加太子参、黄芪等,阴阳两虚证为六味地黄丸合四逆汤加减。尽管证型不同而治法不同,但所有核心处方的治疗目的均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表明本期以补虚为治疗原则。2临床疗效研究2.1“分段论治”法对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减毒效应分析2.1.1“分段论治”对尿蛋白缓解率的影响西医治疗组的31患儿尿蛋白经环磷酰胺冲击后22例(70.97%)得到缓解,其中19例(61.29%)得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者中6例(31.58%)1年内持续缓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分别为34例(94.44%)、30例(83.33%)和17例(56.67%),两者比较经卡方检验,结果提示有显着性差异(p<0.05)。2.1.2“分段论治”对尿蛋白转阴时间和浮肿消退时间的影响两组患儿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西医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的19例患儿中转阴最快10天,最慢87天,平均28.20±13.14天;浮肿消退最快7天,最慢25天,平均12.69±3.98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的30例患儿中转阴最快6天,最慢33天,平均15.72±6.05天,浮肿消退最快4天,最慢16天,平均8.36±2.99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分段论治”法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指标均得到改善(p<0.01),但与西医治疗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2.1.4“分段论治”法减毒效应分析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期间,西医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者分别为14例、9例、5例、1例,未见其他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分别为7例、3例、1例,未见肝功能损害等其他副反应,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2“分段论治”法对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2.2.1“分段论治”法对患儿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儿霉酚酸酯、激素用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年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儿激素用量较西医治疗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2“分段论治”法对患儿复发及呼吸道感染情况的影响治疗1年内,西医治疗组患儿出现复发的总人次为58次,平均1.49±0.84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复发的总人次为49次,平均0.67±0.79次,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医治疗组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总人次为178次,平均4.57±1.62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总人次为176次,平均2.43±1.66次,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g G、Ig A、COR(08:00)的影响纳入研究的97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g G、Ig A、COR值首诊时相比较半年前有所下降(p<0.01),采用“分段论治”法治疗半年后,患儿的血清Ig G、Ig A、COR(08:00)较首诊时有所上升(p<0.01)。3生存质量调查3.1问卷回收情况通过微信群共向170人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54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符合病例纳排标准者48份,有效回收问卷106份,回收率约90.59%,有效回收率约62.35%。3.2“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生存质量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85.06±9.78分,治疗后为94.51±6.9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理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生理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33.64±4.11分,治疗后为37.81±2.7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学习能力/成绩”、“身高增长”两个条目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提升不明显(p>0.05)以外,余下9个条目得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3.4“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心理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20.89±3.61分,治疗后为23.19±2.9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心理领域所包含的6个条目在治疗后均有显着提升(p<0.05或p<0.01)。3.5“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社会关系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社会关系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30.42±4.01分,治疗后为33.54±3.3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与他人相处困难”、“不愿与他人相处”、“他人不愿与之相处”这三个条目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提升不明显(p>0.05)以外,余下7个条目得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结论1.数据挖掘证型分布提示:阳虚是导致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本源,外感风邪是导致复发的主要诱因,水湿泛溢是导致复发后水肿的主要病机。2.根据数据挖掘用药规律总结:刘晓鹰教授在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水肿期以利水消肿为治疗原则,以快速消除水肿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攘外安内,治水为先”;在肿退尿浊期以调理脾肾、收涩固精为治疗原则,以缓解蛋白尿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开源节流,治浊为旨”;在缓解期以补虚的为治疗原则,以恢复正气从而减少复发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裨补缺漏,治虚为本”;同时,活血化瘀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3.针对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分段论治”法能有效提高蛋白尿缓解率及维持缓解率、加快蛋白尿转阴和浮肿消退,同时改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4.针对儿童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分段论治”法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同时减少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5.“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不仅本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能有效降低西药治疗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等副反应发生率。6.“分段论治”法能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体液免疫功能和肾上腺皮质功能,这可能与其能减少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风险的机制部分相关。7.“分段论治”能通过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的相关因素而全方位提高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的生存质量。

李娜[7](2020)在《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及用药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总结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验证与其学术思想的一致性,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思路。方法:收集马鸿斌教授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及名中医工作站就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案,按其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最终筛选患者92例,共260诊次,将病案的基本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病案进行详细解析,进一步验证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形成较为完整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结果:1.描述性分析:本研究中患者主要常见的症状有疲乏(占52.70%)、浮肿(50.77%)、腰部酸困(37.31%)、泡沫尿(21.15%)及咳嗽咳痰(19.62%),常见的舌苔脉象有淡红舌、薄白苔,沉细脉。证候方面: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型是脾肾阳虚证(13.85%),其他依次是气阴两虚证(10.77%)、脾虚湿热证(8.46%)、风热犯肺证(8.08%)、中气不足证(6.92%)、气滞水停证(6.54%)、虚阳浮越证(5.77%)等;使用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茯苓、白术、黄芪、党参、甘草、生地黄、泽泻、薏苡仁、当归、丹参、牛膝;其中补虚药、清热利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占比例较高;药性以甘温为主,主要归脾、肺、肾三经。2.按照关联规则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出频次较高的药对有(1)白术、茯苓;(2)泽泻、茯苓;(3)黄芪,茯苓;(4)猪苓,茯苓;(5)党参,茯苓。根据熵聚类分析及临床实践,得出比较有价值的3个新处方:(1)薏苡仁,牛膝,红参,苍术,防己,黄芪,茯苓,泽泻,白术;(2)连翘,桔梗,僵蚕,荆芥,防风,茜草,白芷,芦根,地榆;(3)石韦,丹参,甘草,续断,车前草,土茯苓,桑寄生。结论:马鸿斌教授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位与脾、肾、肺密切相关,病机主要是脾肾亏虚,瘀血湿热郁阻于内,主要治法以健脾温阳利水为主,兼以祛湿活瘀,组方用药方面导师强调以补益为主,祛邪为辅。在基于临床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并验证名医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以为更好地传承其学术思想。

张建江,贾莉敏,史佩佩,王森,韩悦,张花婷[8](2017)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吗替麦考酚酯(MMF)与环磷酰胺(CTX)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紫癜性肾炎(HPSN)患儿临床资料,中位随访时间22(7,48)个月。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MMF组(MMF 1520 mg·kg-1·d-1或8001200mg/m2+泼尼松)和CTX组(CTX812mg·kg-1·d-1+泼尼松)。收集患儿基线临床和肾脏病理资料,及接受治疗后1、3、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随访期间HSPN累计缓解率、复治率和不良反应。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完全缓解和失访,次要终点为蛋白尿缓解。结果共计48例患儿完成随访,MMF组34例,CTX组14例。两组患儿治疗后1、3、6个月时,24 h尿蛋白量均较基线值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Alb)均较基线值明显升高(均P<0.05),血清肌酐(Scr)与基线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MMF组缓解率高于CTX组(73.5%比42.9%,P=0.046),治疗3、6个月及随访结束时的累计缓解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至随访结束,48例缓解患儿有5例(10.4%)复治,MMF组的复治率明显低于CTX组(3.0%比28.6%,P<0.001)。复治多发生在泼尼松及CTX停药后和MMF减量过程中。MMF组11例患儿接受了IMPDH2基因多态性检测,9例AA型患儿治疗显效时间明显早于AG型和GG型。至随访结束,MMF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TX组(8.8%比35.7%,P=0.025),用药过程中两组均有真菌感染发生。结论 MMF与CTX冲击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近期疗效相当,MMF组复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TX组。初步研究发现IMPDH2基因多态性与MMF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有关。

李茜[9](2017)在《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及“去菀陈莝”法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10%,是引起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其中约1/3患者经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仍不能达到临床缓解,称为难治性膜性肾病。难治性膜性肾病临床治疗棘手,疗效有限,药物副作用较大,患者耐受性差,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发现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所以,挖掘中医经典理论和传统中医药优势,运用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值得深入研究。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治疗水肿的“去菀陈莝”法,特别适合特发膜性肾病水肿气虚血瘀、水湿内停的中医病机特征。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对水肿的认识,在继承我科老一辈肾病专家学术经验和既往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从“气血水”论治膜性肾病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以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膜性肾病的学术观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中医治疗均未见论述,故本研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比较分析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征;二是初步观察“去菀陈莝”法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进一步补充完善“气血水”论治膜性肾病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疑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第一部分: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分布、临床病理特点的研究目的初步探讨难治性膜性肾病与非难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对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就诊,临床病理确诊的IMN患者进行观察。共纳入IMN患者236例,其中符合难治性特发膜性肾病(RMN)诊断标准58例,非难治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178例。比较分析2组的中医症状、辨证分型、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肾脏病理资料等,初步探讨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主要中医症状分布比较RMN组前5位常见症状分别为水肿(占96.6%)、泡沫尿(占89.7%)、乏力(占67.2%)、夜尿(占53.5%)及大便稀(占36.2%),RMN组在水肿、泡沫尿、大便稀、胸腹痛、夜尿相对非难治IMN组表现明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辨证分型2.1本虚证非难治IMN组和RMN组的中医辨证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分别占96.01%vs.93.1%,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难治IMN组和RMN组的本虚证均以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多见,RMN组中脾肾气虚证有25例(占43.1%),肺肾气虚证有14例(占24.1%)。本虚证中医证型分布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2标实证非难治IMN组和RMN组的标实证以水湿证、湿热证和血瘀证为主,在RMN组中血瘀证(占89.7%),湿热证(占56.9%),水湿证(占39.7%),其中血瘀证和湿热证与非难治IM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3本虚证与标实证的相关性将本虚证的5种分型与标实证的4种分型相互兼夹,证型较多,数据分散。RMN组脾肾气(阳)虚证的兼夹标实证有29例,常见兼夹水湿证+血瘀证(占20.7%)、湿热证+血瘀证(占27.6%),湿热证+湿浊证(占17.2%)及单纯血瘀证(占13.8%)。RMN组和非难治IMN组的脾肾气(阳)虚兼夹标实证的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本虚证与标实证,RMN组和非难治IMN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特点3.1性别、年龄、发病年龄236例患者中,男性135例(57.2%),女性101例(占42.8%)。RMN组中男性44例(占75.9%),女性14例(占24.1%),与非难治IMN组之间在性别上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RMN组男性更多见。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83岁,非难治IMN组与RMN组年龄为54.18± 12.83 vs.49.3±15.95岁,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发病年龄上,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78岁,非难治IMN组与RMN组为48.80±12.40 vs.46.0±15.00 岁,2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 2 组中发病年龄>55岁的患者,非难治IMN组27例(占15.2%),RMN组19例(占32.8%),2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RMN组中发病年龄>55岁患者较多。3.2合并症高血压:RMN组37例(占63.8%),与非难治IM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高血压值>180/110mmHg中,非难治IMN组27例(占15.2%),RMN组10例(占17.2%),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MN组合并冠心病3例(占5.2%),动脉硬化8例(占13.8%),发生血栓事件4例(占6.8%),2型糖尿病8例(占13.8%),与非难治IMN组比较,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非难治IMN组35例(占19.7%),RMN组24例(占43.2%),2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RMN组合并高尿酸血症比例更高。4.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浆白蛋白(Alb):非难治IMN组与RMN组为[25.93±6.85 vs.23.78±5.33]g/L,RMN组Alb相对偏低,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肌酐(Scr):非难治 IMN 组与 RMN 组为[69(60,80)vs.71.9(60.75,95)]umol/L,RMN组Scr较非难治IMN组偏高,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UN 分别为[4.88(3.76,5.97)vs.4.74(3.36,6.2)]mmol/L,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MDRD公式]:非难治IMN组和RMN组的eGFR值为[85.46(70.67,97.72)vs.85.10(64.02,105.69)]ml/min/1.73m2,2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 eGFR≥90ml/min/1.73m2、eGFR 介于 60-90 之间ml/min/1.73m2、eGFR 介于 30-59 之间 ml/min/1.73m2分为 3 组,RMN 组与非难治IMN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RMN组所在构成比随eGFR降低而略有升高。血尿酸(UA):在非难治IMN组和RMN组,UA水平分别为[369.19±91.46vs.400.45±97.76]umol/L,2 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RMN组的UA水平明显高于非难治IMN组。血脂:非难治IMN组和RMN组的CHO水平分别为[7.16(6.11,8.57)vs.6.7(5.74,8.80)]mmol/L,TG水平分别为[2.55(1.63,3.50)vs.2.13(1.73,3.49)]mmol/L,LDL 水平分别为[4.15(3.46,5.31)vs.3.85(3.32,5.44)]mmol/L,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4h 尿蛋白定量(24h-UTP):非难治 IMN 与 RMN 组为[3540.1±2123.72 vs.5561.9±2694.3]mg/24h,2 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RMN 组 24h-UTP明显高于非难治IMN组。按24h-UTP水平分为3组分别做比较,非难治IMN组和RMN组在24h-UTP<3500mg/24h组和24h-UTP>8000mg/24h中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发病时24h-UTP在非难治IMN组较低,RMN组较高。尿沉渣RBC计数:RMN组中尿沉渣RBC计数≥10个/HP共37例(占63.8%),与非难治IMN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肾脏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穿刺报告的病理分期,介于两期分期之间取较高分期,非难治IMN组与RMN组分别为Ⅰ期膜性肾病[44.4%vs.48.3%],Ⅱ期膜性肾病为[48.9%vs.43.1%],Ⅲ期膜性肾病为[6.7%vs.8.6%],均无Ⅳ期膜性肾病,2组间在各病理分期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小球病变:RMN组伴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35例(占60.3%)、基底膜增厚43例(占74.1%)、基底膜空泡变性35例(占60.3%)、钉突形成占31例(占53.4%)、缺血性硬化10例(占17.2%)、新月体5例(占8.6%)、球性硬化12例(占20.7%)、节段性硬化2例(占3.4%)。与非难治IMN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小管病变:RMN组均见上皮空泡及颗粒变性,43例(占74.1%)见灶状萎缩。与非难治IMN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间质病变:RMN组中无明显病变10例(占17.2%),与非难治IM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MN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44例(占75.9%),间质纤维化46例(占79.3%),与非难治IMN组比较,2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RMN组肾间质病变更多见到炎性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肾小动脉病变:RMN组中无明显病变4例(占6.9%),玻璃样变4例(占6.9%),管腔狭窄2例(占3.4%),管腔增厚54例(占93.1%),均与非难治IMN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MN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和湿热证较突出。RMN临床特点为男性、发病年龄>55岁居多,尿蛋白定量偏高,常伴有高尿酸血症,肾脏病理提示肾间质损伤较明显。第二部分:“去菀陈莝”法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目的初步评价“去菀陈莝”法指导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内科就诊,符合难治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对象共28例,运用“去菀陈莝”法中药治疗24—4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清白蛋白、血脂及安全性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并完成24周观察的RMN患者共28例,年龄最小者为21岁,最大者为75岁,平均年龄48.61±16.28岁,年龄≥55岁共10例(占35.7%)。28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为3:1。病理分期,Ⅰ期膜性肾病13例(占46.4%),Ⅱ期膜性肾病12例(占42.9%),Ⅲ期膜性肾病3例(占10.7%)。合并症情况,高血压病19例(占67.9%),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均为4例(占14.3%),高尿酸血症11例(占39.3%),血栓事件患者2例(占7.1%)。2.基线资料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情况:病程为3.07(2.0,3.75)年,24h-UTP为5664.86(3954.75,7009.75)mg/24h,中医证候积分为 25.43±4.16 分。Alb 26.46±6.93g/L,,肾功能:Scr 76.20±29.9umol/L,BUN 6.21(4.60,7.73)mmol/L,eGFR86.20±31.38ml/min/1.73m2,UA415.76±127.11umol/L。血脂:CHO 7.04(5.81,7.66)mmol/L,TG2.60(1.86,3.38)mmol/L,LDL3.89±1.44mmol/L。肝功能:AST 19.58(13.10,23.25)U/L,ALT 21.21(13.25,2.45)U/L,丫-GT 28.64(17.25,32.00)U/L。3治疗前后主要指标比较3.1 24h尿蛋白定量疗效观察3.1.1 24h-UTP24h-UTP在入组时、4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分别为5664.86(3954.75,7009.75)mg/24h,5110.39±2534.71mg/24h,4171.14(2397.00,5319.25)mg/24h,2990.71(1398.75,4196.00)mg/24h,2910.08(882.00,4143.00)mg/24h,1921.73(311.50,2582.00)mg/24h。分别与入组时配对t检验,在治疗后12周时,t=3.051,P值<0.01,与入组时24h-UTP存在显着差异,24h-UTP在治疗12周后己经较入组时明显下降。治疗后24周、36周和48周时均与入组时有显着差异,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尿蛋白定量下降趋势逐渐明显。3.1.2 24h-UTP 缓解率在治疗后24周时,共28例,其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9例,总有效率67.9%。治疗后36周时,共25例,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8例,总有效率72%。治疗后48周时,共22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3例,总有效率77.3%。在统计学上3个治疗观察时间点上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总体有效率逐渐增加,说明“去菀陈莝”法治疗RMN需要良好的依从性,坚持足够的服药疗程,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3.1.3单组目标值法本研究中指定的目标值(P0)设定参考Cattran DC使用环孢素A治疗RMN在26周时24h尿蛋白定量缓解率为75%。本研究在治疗后24周时,总研究例数为28例(n=28),缓解例数是21例(x=21),24h尿蛋白定量缓解率为67.9%。得出P=0.862,P>0.05,拒绝假设,两种治疗方法间无差异,故认为运用“去菀陈莝”法治疗RMN疗效与环孢素A治疗激素抵抗的IMN疗效相当。3.2中医证候疗效3.2.1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入组时、4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分别为25.43±4.16,18.39±5.56,12.96±4.44,8.43(7.00,9.75),7.20±3.19,6.57±2.74。治疗后4周时,与入组时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显示通过“去菀陈莝”法中药治疗,中医症状上得到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医证候积分逐渐降低,症状改善明显。3.2.2中医证候积分总体有效率在治疗后24、36、48周时,有效率分别为96.4%、96%、100%。在统计学上,3个治疗观察时间点上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总体有效率高,说明“去菀陈荃”法治疗RMN在症状改善上疗效显着。4.治疗前后次要指标变化4.1 Alb、Scr、BUN、UA、eGFR对比入组时和治疗后24周的Alb、Scr、BUN、UA、eGFR指标变化。在入组时与治疗后24周时,Alb为26.46±6.93vs.33.53±8.78g/L,比入组时显着增高,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肾功能指标在入组时和治疗24周后比较,Scr有所降低,eGFR有所升高,但Scr、BUN、UA、eGFR在入组时和治疗后24周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2血脂对比入组时和治疗后24周的血脂方面(CHO、TG、LDL)治疗前后变化,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指标5.1血常规、肝功能比较入组时和治疗24周后血常规中Hb、WBC、PLT、肝功能中AST、ALT、γ-GT等指标变化,均未见临床异常值,在治疗前后比较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去菀陈莝”法治疗RMN对血液系统、肝脏功能无损害。5.2不良反应报告在研究项目观察期间,无不良反应报告。结论“去菀陈莝”法治疗RMN在降低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有较好临床疗效,且对肝肾功能、血液系统无影响,观察期间无不良反应报告,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去菀陈莝”法指导治疗RMN有、安全。因条件所限,研究结论有待以后进一步开展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

索斌诚[10](2017)在《免疫抑制剂在狼疮肾炎治疗中的进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严重,表现复杂,可累及身体多器官,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所有患者均存在肾脏受累情况,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发生狼疮肾炎,狼疮肾炎是棘手的疾病,可加重肾脏负担,并且进展快速,病死率较高,因此需要适宜的药物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近年来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狼疮肾炎患者存活率大大提高,免疫抑制剂也成为了狼疮肾炎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许多患者仍然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治疗无效,在数年内进展至慢性肾衰竭,因此对免疫抑制剂的研究仍然应继续进行,通过研究新型药物、选择正确剂量、探讨给药方法等途径,使更多的狼疮肾炎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二、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ITP51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ITP51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增效减毒方加减联合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PNS诊断标准
        1.2.2 水肿诊断标准
        1.2.3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1.2.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2.3 观察疗程及注意事项
    2.4 观察指标
        2.4.1 有效性指标
        2.4.2 安全性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5.1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2.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2.5.3 水肿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定标准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比较
        3.2.1 性别比较
        3.2.2 年龄比较
        3.2.3 水肿程度比较
        3.2.4 合并症比较
        3.2.5 干预前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3.2.6 两组肾脏病理类型比较
    3.3 疗效比较
        3.3.1 疾病总疗效比较
        3.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3 血清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3.3.4 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
        3.3.5 水肿症状比较
        3.3.6 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比较
        3.3.7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NS的认识
        1.1 PNS的概述
        1.2 PNS的治疗
    2 中医对NS的认识
    3 中医学对糖皮质激素的认识
    4 增效减毒方加减的立方依据
        4.1 增效减毒方加减的药物组成
        4.2 增效减毒方加减的方义解析
        4.3 增效减毒方选药依据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疾病疗效比较
        5.2 观察指标比较
        5.3 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比较
    6 安全性指标评价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霉酚酸酯治疗儿童肾小球疾病的药物代谢、疗效与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儿童肾小球疾病概述
    1.2 免疫抑制剂在儿童肾小球疾病的应用
    1.3 霉酚酸酯的作用机制及在儿童肾小球疾病的应用价值
    1.4 霉酚酸酯治疗儿童肾小球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5 霉酚酸酯治疗药物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儿科霉酚酸酯个体化给药进展与基因多态性影响
    1.7 霉酚酸酯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霉酚酸酯治疗儿童肾小球疾病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的收集
        2.2.2 治疗方案
        2.2.3 霉酚酸酯血药浓度的测定
        2.2.4 不良反应
    2.3 研究分组
        2.3.1 按照年龄段分组
        2.3.2 按照性别分组
        2.3.3 MPA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
        2.3.4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总体临床特征
        2.4.2 霉酚酸酯血药浓度的总体分布
        2.4.3 霉酚酸酯初始剂量下的MPA血药浓度
        2.4.4 不同年龄组初始剂量下初始MPA血药浓度的分布
        2.4.5 不同性别组初始剂量下MPA的血药浓度分布
        2.4.6 不同浓度组MPA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2.4.7 MPA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MPDH2、UGT1A8~*2基因多态性与霉酚酸酯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基因多态性检测
        3.2.2 治疗方案
        3.2.3 安全性评估
        3.2.4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霉酚酸酯治疗儿童肾小球疾病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纳入标准
        4.1.3 排除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一般资料
        4.2.2 检测方法
        4.2.3 观察指标
        4.2.4 疗效评估
        4.2.5 统计方法
    4.3 结果
        4.3.1 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4.3.2 原发组与继发组肾小球疾病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4.3.3 原发组与继发组首次就诊时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4.3.4 霉酚酸酯治疗儿童肾小球疾病的有效性评估
        4.3.5 未治疗组与MMF治疗组SLE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治疗药物监测在儿童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应用
    1. 环孢素A
    2. 他克莫司
    3. 霉酚酸酯
    参考文献
中英文词语缩略表(Abbreviation)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处方用药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方法
        2.2 资料收集内容
        2.3 中药的规范化
        2.4 数据挖掘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证候分布
        3.3 处方用药
        3.4 常用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3.5 常用中药聚类分析
        3.6 小结
第二部分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临床资料分析
        1.2 证候分布分析
        1.3 处方用药分析
        1.4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1.5 聚类结果分析
    2 李新民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辨治思想探讨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3 典型案例
    4.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小儿肾病综合征西医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现状
    2.小儿肾病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的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现代医学关于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的研究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病理机制
        2.1 病因
        2.2 病理机制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3.2 影像学分型
        3.3 血清学检查
        3.4 肺功能
        3.5 支气管肺泡灌洗
        3.6 肺活检
        3.7 诊断标准
    4. 治疗进展
        4.1 治疗方案
        4.1.1 CTD-ILD的治疗
        4.1.2 IPAF的治疗
        4.2 药物研究进展
        4.3 不同CTD-ILD的治疗
        4.4 机械通气
        4.5 肺移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中医药治疗进展
    1. 病名归属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辨证分型
    4. 各医家治疗经验
    5. 临床研究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临床病例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医案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数据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统计
        2.2 西医诊断统计
        2.3 症状分布统计
        2.4 舌象分布统计
        2.5 脉象分布统计
        2.6 用药规律统计
        2.7 关联规则分析
        2.8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
        3.2 西医诊断统计
        3.3 症状、舌象、脉象分布
        3.4 用药规律
        3.5 关联规则
        3.6 聚类分析
    第二部分 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学术思想探析
        1. 对CTD-ILD病名的认识
        2. 从状态认识CTD-ILD病机
        3. 治则治法
        4. 治疗用药
        5. 典型医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霉酚酸酯联合激素治疗紫癜性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分段论治”治疗儿童RNS的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分期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诊次剔除标准
        2.7 治疗方法
        2.8 数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复发水肿期证型、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3.3 肿退尿浊期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3.4 缓解期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RNS的临床疗效观察
    1 “分段论治”法对SRNS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减毒效应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分段论治”法对FRNS、SDNS临床疗效的影响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3.“分段论治”法对RNS儿童血清IgG、IgA、COR(08:00)的影响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分段论治”法治疗后RNS儿童生存质量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病例纳入及分布情况
        2.2 “分段论治”法治疗对RNS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及学术思想总结
        1.1 复发水肿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1.1.1 结果分析
        1.1.2 复发水肿期治疗学术思想总结:攘外安内,治水为先
        1.2 肿退尿浊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1.3 缓解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1.4 “分段论治”其他临证经验总结
    2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2.1 “分段论治”对SRNS、SDNS/FRNS的治疗作用分析
        2.2 “分段论治”对RNS儿童血清IgG、IgA、COR(08:00)的影响结果分析
        2.3 “分段论治”法安全性分析
    3 生存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3.1 生理领域分析
        3.2 心理领域分析
        3.3 社会关系领域分析
结论与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之处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1.3)
附录3 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
附录4 RNS儿童生存质量调查简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7)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及用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
    1.对 PNS 病名的认识
    2.对 PNS 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蛋白尿
        2.2 水肿
    3 对PNS的治疗经验总结
        3.1 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减撤激素
        3.2 注重辨证论治
        3.2.1 辨期论治
        3.2.2 辨时论治,划分阶段
        3.3 祛湿活瘀,贯穿始终
        3.4 注重日常调理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马鸿斌教授治疗 PNS 的临床经验
    1.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数据处理
        2.3 数据录入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特征
        3.2 证候分析
        3.3 证型分析
        3.4 方剂分析
        3.5 中药特点
        3.6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3.7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验案举隅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中成药
        5 中药提取物
        6 其他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PNS的治疗进展
        1 PNS的概述
        2 糖皮质激素在PNS中的应用
        3 免疫抑制剂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应用
        4 血液透析在PNS的应用
        5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成果

(9)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及“去菀陈莝”法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部分
    综述一 难治性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1. 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
        2. 难治性膜性肾病的定义
        3. 难治性膜性肾病的治疗进展
        4. 小结
    综述二 “去菀陈莝”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1. “去菀陈莝”的释义
        2. 对《内经》中“去菀陈莝”的解读
        3. “去菀陈莝”法治疗肾病水肿
        4. “去菀陈莝”法治疗膜性肾病
        5. 小结
临床研究
    一、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分布、临床病理特点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观察项目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9. 不足与展望
    二、“去菀陈莝”法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治疗方案
        5. 研究周期
        6. 观察指标
        7. 疗效判定标准
        8. 伦理审查
        9. 统计分析
        10. 结果
        11. 讨论
        12. 结论
        1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10)免疫抑制剂在狼疮肾炎治疗中的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环磷酰胺
2 霉酚酸酯
3 硫唑嘌呤
4 他克莫司
5 咪唑立宾

四、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ITP51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增效减毒方加减联合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覃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霉酚酸酯治疗儿童肾小球疾病的药物代谢、疗效与基因多态性研究[D]. 魏海霞.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处方用药规律探析[D]. 邬霄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经验研究[D]. 闫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霉酚酸酯联合激素治疗紫癜性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D]. 肖星域.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及用药特色研究[D]. 李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疗效观察[J]. 张建江,贾莉敏,史佩佩,王森,韩悦,张花婷.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7(09)
  • [9]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及“去菀陈莝”法治疗的临床研究[D]. 李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10]免疫抑制剂在狼疮肾炎治疗中的进展研究[J]. 索斌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02)

标签:;  ;  ;  ;  ;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难治性ITP 51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