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草防治与利用研究

我国野草防治与利用研究

一、中国疯草防除与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哲浩[1](2021)在《青藏高原东缘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特征及其适应机制》文中提出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作为草原毒害草豆科棘豆属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高寒草地,其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呈逐年扩大的态势,针对黄花棘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家畜中毒机理、生物碱成分、营养价值和防除利用等方面,缺乏对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特征及其对生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5个不同海拔梯度(3064m、3327m、3610m、3901m和4200m)以及3个种群密度(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黄花棘豆为研究对象,采集各样地黄花棘豆和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境变化下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其功能特征的变化规律,同时构建分子生态网络模型,对不同生境黄花棘豆微生物群落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揭示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对生境变化的适应机制,为黄花棘豆的有效防除以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拔升高导致黄花棘豆生长区植被高度下降,植被盖度先增后减,草地植被多样性升高;黄花棘豆营养品质先增后减,同时黄花棘豆生长区土壤特征发生了显着变化;海拔梯度与黄花棘豆粗灰分含量、土壤p H和土壤氮磷钾含量显着相关。种群扩张提高了黄花棘豆生长区的生物量,但造成了植被高度、盖度和多样性的下降,并且影响了群落的组成;种群扩张造成了黄花棘豆品质的下降,并且改变了黄花棘豆生长区的土壤特征;种群扩张与土壤有机碳和植被高度无显着相关性,与其余环境因子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2.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特征随海拔变化而改变,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在3300~3600m达到最高,群落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不同海拔梯度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优势菌纲为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银耳纲(Tremellomycetes)和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优势菌属为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葡萄孢属(Botrytis)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种群扩张导致了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下降,不同种群密度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的优势菌门与海拔梯度中优势菌门相同,但优势菌纲为座囊菌纲、伞菌纲(Agaricomycetes)和锤舌菌纲,优势菌属为链格孢属。这些结果表明少数丰度较高的物种主导了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随着分类学水平的细化,内生真菌的响应特征被反映的更加准确。3.海拔变化导致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LEf Se分析表明,不同海拔梯度间黄花棘豆存在42个差异物种,冗余分析和曼特尔分析发现黄花棘豆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p H是影响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在不同海拔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种群扩张未显着改变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LEf Se分析表明,不同种群密度黄花棘豆间仅存在4个差异物种,冗余分析和曼特尔分析发现黄花棘豆种群扩张过程中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与营养含量、土壤容重、p H、含水量、全氮和全磷含量显着相关。4.不同海拔梯度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主要以共生和腐生营养型为主,功能营养型在不同海拔梯度之间差异显着,低海拔地区存在较多的病理营养型。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功能类型在植株不同部位差异显着,根部主要为腐生营养型,枝条和花中主要为共生营养型和病理营养型。种群扩张造成了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功能特征的变化,种群密度的增加导致黄花棘豆内生真菌中共生营养型、腐生营养型减少,病理营养型增加。因此,种群扩张可能导致黄花棘豆毒性的增加。5.不同生境黄花棘豆内生真菌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分子生态网络模型显示,生境变化影响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海拔升高和种群扩张均会造成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分子生态网络模型结构的松散性和不稳定性,低海拔和低密度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和功能性。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在海拔梯度下的变化与土壤全氮、全钾和有机碳密切相关,在种群扩张中与植被盖度、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土壤容重和土壤p H有较强的相关性。综上研究表明,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受生境中植被和土壤因子的限制,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生境变化改变了土壤和植物的特征,随之对内生真菌造成了影响,反之内生真菌的改变又引起了植物及生长区特征的变化。

黄梅,尚占环[2](2019)在《青藏高原毒草型退化草地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毒草型退化草地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毒草型退化草地的毒草丛生、蔓延及其危害已成为草地利用和畜牧业生产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亦是退化草地治理和植被恢复中不容忽视的研究论题。物理、化学、生物防除是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毒草治理技术。本文以青藏高原藏北棘豆型、祁连山狼毒型、川西北甘南黄帚橐吾型、青海湖海西醉马草型、三江源黑土滩次生毒草型这5类典型的毒草型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综述了青藏高原毒草的基本情况及危害、毒草入侵及扩散机制、青藏高原毒草治理技术,集成了毒草型退化草地恢复技术,以期使毒草的生态地位和经济价值被重视,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王保海,夏晨阳,王敬龙,赵宝玉,刘建枝,梁剑平,次仁多吉,郝宝成[3](2016)在《青藏高原家畜疯草中毒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了青藏高原家畜疯草中毒与全球变暖、干旱、超载过牧、早春低温、海拔高度、家畜品种及年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疯草五项利用技术:作为"生态卫士"、抗灾饲料、重要药材、芫菁昆虫寄主、牧草贮存库;疯草中毒5项防治技术:自然康复、生态康复、药物治疗、药物防治、控制载畜量;疯草猖獗发生5项控制技术:进行生物防治、交替放牧、竞争化感、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简称疯草绿色防控"三·五"技术体系。

刘晓学,冯柯,严杜建,吴晨晨,赵宝玉[4](2015)在《西藏天然草原有毒植物危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查阅文献资料和课题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西藏天然草原有毒植物研究历史、种类、地理分布、危害和防控技术等进行了综述,为西藏天然草原牲畜有毒植物中毒综合防控和有毒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严杜建,周启武,路浩,吴晨晨,赵宝玉,曹丹丹,马烽,刘晓学[5](2015)在《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分布与防控对策》文中指出新疆天然草地是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新疆自然生态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草地干旱、严重超载放牧、盲目开垦、人口增长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草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管理滞后,草地逆向演替,使得优良牧草逐年减少,毒草趁机大量繁衍滋生,造成草地大面积沙化和毒草化,致使大量家畜每年因误食毒草而中毒,甚至死亡。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草地毒草的迅速蔓延,造成草地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单一化,可食牧草急剧减少、草产量下降,草地退化和毒草化程度加剧。严重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部分牧区天然草地毒草化已导致毒害草灾害多发、频发,甚至爆发,已经从基本的生态学问题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新疆是中国主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地总面积5 725.88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4 800.68万hm2,位居全国第三。目前85.0%可利用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37.50%草地严重退化,毒草发生面积接近700万hm2,约占全国天然草地毒草危害面积的20.42%,年平均牲畜毒草中毒死亡数超过3 000余头(只)。新疆天然草地常见有毒植物有81种分属24科54属,对草地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有白喉乌头、准噶尔乌头、醉马芨芨草、小花棘豆、变异黄芪、无叶假木贼、马先蒿、橐吾和毒芹,约占毒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因此,全面了解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状况、毒草种类与地理分布,对有效防控和化解毒草危害,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牧草品质,促进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繁荣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已报道文献资料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对新疆天然草地毒草实际调查情况,分别就近年来新疆天然草地毒草对区域草地生态及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灾害状况、毒草种类与地理分布、毒草防控对策及合理利用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西部毒草防控研究现状,分析了新疆天然草地目前存在毒草种类繁多、灾害严重、防治困难等问题及原因,提出应从生态角度出发,转变传统防除观念,科学认识毒草,立足"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思路,学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有毒植物预防控制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以生态控制为主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预防毒草灾害发生,以期为人们充分认识毒草在天然草地中的生态作用以及有效防控毒草灾害提供基础资料。

王庆海,李翠,庞卓,武菊英,达能太,王德军,苏日拉格[6](2013)在《中国草地主要有毒植物及其防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草原是我国牧区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草地退化日趋严重,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草地毒草化是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综述了我国天然草地主要毒草的种类与分布,以及毒草防控技术的发展现状。中国草地约有有毒植物140科,1300种;其中危害严重的23种,主要为疯草(黄芪属(Astragalus sp.)和棘豆属(Oxytropis sp.)毒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和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这些毒草在我国主要的温带天然草地青海、西藏、新疆和内蒙古均有分布,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畜牧业损失的80%。有效控制毒草蔓延和灾害的发生,恢复草地生态系统是关键,这需要构建以生态治理为核心、化学和机械防控为补充的毒草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四朗玉珍,吴玉江,益西多吉,吴金措姆,赵宝玉[7](2013)在《西藏疯草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疯草是危害西藏草地生态、畜牧业最严重的毒草之一,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西藏疯草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提出了有效防治措施及综合利用方法,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杨国栋[8](2012)在《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疯草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最为严重的毒草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苦马豆素是疯草的主要有毒成分。近年来,从疯草中分离到能产苦马豆素的Undifilum属内生真菌;疯草中苦马豆素含量与疯草感染Undifilum属内生真菌的数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部分研究人员把疯草感染Undifilum属内生真菌并产生苦马豆素看作是动物发生疯草中毒病的根本原因(Oldrup et al.,2010; Ralphs et al.,2008)。基于本实验室对我国主要疯草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和遗传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对疯草内生真菌(FEL4-F5)菌液体培养基优化、内生真菌中的苦马豆素累积特性、内生真菌中苦马豆素的液相检测方法、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前体物筛选、碳氮标记的赖氨酸的稳定性同位素示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探讨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生物途径、筛选高效生产苦马豆素的内生真菌奠定基础。1.疯草内生真菌FEL4-F5液体培养基的优化用Plackett-Burman试验对内生真菌FEL4-F5液体培养基组分、初始pH值、培养时间、培养温度等9个因素进行考察。结果发现蔗糖、K2HPO4、蛋白胨这3个因素对于内生真菌FEL4-F5的苦马豆素产量有显着影响。用响应面分析法Box-Behnken design试验最终优化出的疯草内生真菌液体培养条件为:培养基配方MgSO4·7H2O0.6g/L,KCl0.6g/L,FeSO40.02g/L,蔗糖15.58g/L,K2HPO40.62g/L,蛋白胨0.34g/L,蒸馏水1000mL;培养时间28d、温度为18℃、pH值为7.5。该结果为后续研究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合成途径的相关试验奠定了基础。2.疯草内生真菌FEL4-F5产苦马豆素累积特性的研究建立了改良酶分析法检测苦马豆素的方法,在0.05~0.5μg/mL的浓度范围内,苦马豆素浓度的负对数与其抑制的甘露糖苷酶的活性比值成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5169X0.1129(R2=0.9972)。在所述的培养基和培养系统中,菌丝重量在第20天达到高峰,而菌丝中的苦马豆素含量在第28天时达到最大。结果表明,疯草内生真菌菌丝的生长和菌丝中苦马豆素的累积是不同步的。菌丝在生长至第24天时,进入苦马豆素快速合成期,第28天时菌丝中苦马豆素的合成量达到最大值。即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集中发生在其生长到第24~28天之间。这对于进一步探讨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途径有重要意义。3.疯草内生真菌中苦马豆素的HPLC-ELSD检测法建立根据苦马豆素的理化特性,对多种色谱柱、流动相进行了系统的筛选,对蒸发光检测器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HPLC-ELSD检测内生真菌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Waters Xbridge HILIC色谱柱(150mm×4.6mm,3.5μm粒径),流动相乙腈∶乙酸铵(5mM/L)=1∶1(vol/vol)(另含0.02%氨水溶液),流动相流速0.5mL/min,进样量20μL。蒸发光检测器运行参数:气体流速25psi,漂移管温度55℃,增益值150。在15.625~250μg/mL的浓度范围内,苦马豆素浓度的对数与其对应峰面积的对数成线性关系,建立的线性方程为:Y=1.0641X+2.5679(R=0.9990)。苦马豆素的回收率在99.68~104.28%之间,R.S.D.在1.72~5.01%之间。因此,本试验所建立的色谱条件可以应用于液质联用仪,这为后续的研究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合成途径的同位素示踪试验提供了技术保障。4.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前体物筛选试验在疯草内生真菌培养基中添加某些化合物,通过筛选试验发现添加L-组氨酸、脯氨酸、色氨酸、L-赖氨酸、哌可酸可对疯草内生真菌产苦马豆素的产量产生显着影响。结合已有的生源学说理论和苦马豆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资料,认为L-赖氨酸和L-哌可酸很可能是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前体物质。5.碳氮标记赖氨酸的稳定性同位素示踪试验利用碳氮全标记的赖氨酸进行示踪试验,结果表明L-赖氨酸被标记的碳氮原子可以掺入到哌可酸和苦马豆素中,掺入率分别为88.74%和3.91%;推测在疯草的Undifilum属内生真菌中存在着一条由L-赖氨酸经哌可酸最终合成苦马豆素的合成途径。α位上的氮原子进行N15标记的L-赖氨酸(C612H14Nα15Nε15O2)的示踪试验表明L-赖氨酸的α位上的氮原子能够转化到L-哌可酸中。即疯草的Undifilum属内生真菌能够通过P6C途径来实现由L-赖氨酸到L-哌可酸的转化。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合成苦马豆素详细的分子机制和动物疯草中毒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余永涛,王建华[9](2011)在《疯草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疯草是指含有苦马豆素的豆科黄芪属和棘豆属有毒植物,动物疯草中毒病是危害草原畜牧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苦马豆素是疯草的主要毒性成分,它能抑制动物细胞α-甘露糖苷酶和甘露糖苷酶Ⅱ的活性,影响低聚糖的代谢和糖蛋白的加工,导致低聚糖蓄积和糖蛋白合成障碍.中毒动物表现为行为异常、瘫痪、不育、流产、体质量下降,严重的发生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疯草的毒性成分、中毒机理、化学防除和脱毒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疯草中毒病的防治和疯草的利用提供思路和认识.

刘鹏[10](2011)在《甘肃棘豆内生细菌中苦马豆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文中指出疯草是豆科棘豆属和黄芪属有毒植物的总称,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草原畜牧业最严重的有毒植物之一。疯草的主要毒性成分是苦马豆素,其主要毒性作用是抑制细胞中α-甘露糖苷酶活性,影响糖蛋白的代谢,导致细胞空泡变性,致使动物中毒死亡。甘肃棘豆作为疯草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四川和甘肃等草场,对牧区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研究表明,疯草作为一种豆科植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矿物元素,如能将其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能控制疯草中毒,也能一定程度的解决饲草短缺问题。王妍等从疯草埋置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效降解苦马豆素能力的细菌,余永涛等从甘肃棘豆中筛选出了能产生苦马豆素的内生真菌。本试验以甘肃棘豆为例,筛选其内生细菌中的苦马豆素降解菌,并对所筛选到的苦马豆素降解菌进行鉴定。本试验的开展也为疯草内生细菌与苦马豆素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1.测定川西北牧区甘肃棘豆样品中苦马豆素含量将甘肃棘豆样品风干粉碎后,以75%乙醇作为提取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其苦马豆素进行浸提,以气相色谱法检测其中苦马豆素的含量,测得样品中苦马豆素含量为65.405μg/g。本试验证明所采四川省川西北高原牧场甘肃棘豆属于疯草的一种,为疯草内生细菌的分离提供菌源。2.甘肃棘豆中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取新鲜、表面无病斑的健康甘肃棘豆植株,用70%乙醇和次氯酸钠进行表面消毒;将表面消毒后的植株样品剪短、研碎,吸取研磨液于普通肉汤中进行增菌培养,48 h后涂布于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从甘肃棘豆中初步分离出83株内生细菌。本试验对甘肃棘豆中内生细菌进行了初步分离、培养,为筛选疯草内生细菌中苦马豆素降解菌奠定基础。3.内生细菌中苦马豆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能力测定通过富集培养,从甘肃棘豆内生细菌中筛选出5株菌株能在以苦马豆素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经3次重复试验,气相色谱法检测,其中仅有一株内生菌(编号为Ab)具有稳定降解苦马豆素能力,在24 h内,对浓度100 mg/L的苦马豆素降解率为11.5771%。延长培养时间并不能提高其降解苦马豆素的能力,但可耐受高质量浓度(1 g/L)的苦马豆素。4.苦马豆素降解菌的鉴定根据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和16S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以及基于16S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降解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Ab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最接近柄杆菌科(Caulobacteraceae)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的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最终命名为Brevundimonas diminuta Ab,其16S rDNA序列已上传至GeneBank,登录号为HM625914。

二、中国疯草防除与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疯草防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东缘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特征及其适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
        1.1.1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重要性
        1.1.2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现状
    1.2 黄花棘豆研究现状
        1.2.1 黄花棘豆概述
        1.2.2 黄花棘豆以往研究主要集中点
    1.3 微生物技术革新下毒草的新应用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
        1.3.2 分子生态网络模型
    1.4 关键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花棘豆生长区植被和土壤特征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地概况
        2.1.2 样地设置及样品采集
        2.1.3 黄花棘豆营养成分测定
        2.1.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黄花棘豆生长区草地植被特征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2.2.2 黄花棘豆营养成分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2.2.3 黄花棘豆生长区草地土壤理化特征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2.2.4 黄花棘豆生长区草地植被特征、营养成分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2.3 讨论
        2.3.1 黄花棘豆生长区草地植被特征
        2.3.2 黄花棘豆营养成分特征
        2.3.3 黄花棘豆生长区土壤理化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多样性及组成特征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概况
        3.1.2 样地设置及样品采集
        3.1.3 植物样品DNA的提取、PCR扩增和纯化
        3.1.4 建库、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流程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分布特征
        3.2.2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
        3.2.3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beta多样性
        3.2.4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特征
    3.3 讨论
        3.3.1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
        3.3.2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对种群扩张的响应
    3.4 小结
第四章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地概况
        4.1.2 样地设置及样品采集
        4.1.3 植物样品DNA的提取、PCR扩增和纯化
        4.1.4 建库、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流程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4.2.2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物种分析
        4.2.3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4.3 讨论
        4.3.1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对不同生境的响应
        4.3.2 环境因子与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异质性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功能特征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概况
        5.1.2 样地设置及样品采集
        5.1.3 植物样品DNA的提取、PCR扩增和纯化
        5.1.4 建库、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流程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功能注释
        5.2.2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功能相对丰度聚类分析
        5.2.3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功能注释PCA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生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地概况
        6.1.2 样地设置及样品采集
        6.1.3 分子生态学网络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生境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生态网络模型拓扑属性分析
        6.2.2 不同生境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生态网络模型的模块和关键节点
        6.2.3 微生物网络拓扑学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参数的关系
    6.3 讨论
        6.3.1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分子生态网络模型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6.3.2 生境变化下土壤-植物-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模型适应机制
    6.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青藏高原毒草型退化草地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藏高原毒草型退化草地基本情况及其主要危害
    1.1 破坏草地生态,降低草地利用率
    1.2 引起牲畜中毒
    1.3 妨碍畜种改良
2 毒草入侵及扩散方式
    2.1 毒草入侵方式
    2.2 毒草扩散方式
        2.2.1 风力散布
        2.2.2 水散布
        2.2.3 动物及人类活动散布
3 毒草治理技术
    3.1 火烧或机械防除
    3.2 化学防除
    3.3 生物防治
        3.3.1 以菌(虫)治草
        3.3.2 以草治草
        3.3.3 以畜治草
        3.3.4 运用基因工程或杀菌剂治草
    3.4 综合防治技术
        3.4.1 用作饲料
        3.4.2 用作植物源农药
        3.4.3 用作医药
        3.4.4 其它用途
4 毒草型退化草地恢复技术及模式
    4.1 轻度毒草化草地恢复技术
    4.2 中度毒草化草地恢复技术
    4.3 重度毒草化草地恢复技术
    4.4“黑土型”次生毒草草地恢复技术
5 治理难题
    5.1 毒草型退化草地分级与防治标准缺乏
    5.2 保护性防治不完善
    5.3 技术稳定性差
6 展望

(3)青藏高原家畜疯草中毒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疯草发生与危害
    1.1 我国毒害草发生危害
    1.2 西藏疯草的发生危害
    1.3 西藏重灾区疯草的发生危害
2 疯草发生规律
    2.1 与全球变暖、干旱的关系
    2.2 与疯草-牲畜-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
    2.3 与超载过牧的关系
    2.4 与早春温度回升早晚的关系
    2.5 与海拔的关系
    2.6 与家畜品种及年龄大小的关系
3 疯草绿色防控“三·五”技术体系
    3.1 疯草五项利用技术
        3.1.1 生态卫士
        3.1.2 抗灾饲料
        3.1.3 重要药材
        3.1.4 芫菁寄主
        3.1.5 饲草贮存
    3.2 疯草中毒五项防治技术
        3.2.1 自然康复
        3.2.2 生态康复
        3.2.3 药物治疗
        3.2.4 药物预防
        3.2.5 控制载畜量
    3.3 疯草猖獗发生五项控制技术体系
        3.3.1 生物防治
        3.3.2 交替放牧
        3.3.3 人工与机械防除
        3.3.4 物理防治
        3.3.5 化学防控

(4)西藏天然草原有毒植物危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藏有毒植物研究历史
2 西藏天然草原有毒植物种类
3 主要有毒植物地理分布
    3.1 豆科主要有毒植物
    3.2 毛茛科主要有毒植物
    3.3 其他主要有毒植物
4 有毒植物的危害
    4.1 引起牲畜中毒,导致生产性能降低甚至牲畜死亡
    4.2 妨碍畜种改良
    4.3 破坏草原生态,降低草原利用率
5 有毒植物防控技术
    5.1 人工机械清除
    5.2 化学防除
    5.3 药物防控
    5.4 生态控制与生物防除
    5.5 综合利用
        5.5.1 作为饲草加以利用
        5.5.2 作为药用资源加以利用
        5.5.3 作为农药资源加以利用
        5.5.4 其他用途开发

(5)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分布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状况
2 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种类与地理分布
    2.1 天然草地毒草种类
    2.2 天然草地毒草地理分布
3 新疆天然草地几种主要毒草
    3.1 乌头
    3.2 醉马芨芨草
    3.3 小花棘豆
    3.4 无叶假木贼
    3.5 变异黄芪
    3.6 马先蒿
    3.7 橐吾
    3.8 毒芹
4 新疆天然草地毒草防控对策
    4.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4.2 控制放牧强度,严格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
    4.3 毒草防控技术
    4.4 毒草做为资源开发与利用
5 展望

(6)中国草地主要有毒植物及其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
2 中国草地毒害草的防控措施
    2.1 人工和机械防除
    2.2 化学防控
    2.2 替代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综合利用
3 小结

(8)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疯草与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1.1 疯草的种类和分布
    1.2 疯草的危害性
    1.3 疯草的毒性成分研究
        1.3.1 苦马豆素的理化性质
        1.3.2 苦马豆素的来源
        1.3.3 苦马豆素的检测方法
        1.3.4 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生源合成路径的研究
    1.4 家畜疯草中毒病
        1.4.1 疯草中毒病的发病机理
        1.4.2 疯草中毒病的临床症状
        1.4.3 疯草中毒病病理变化
        1.4.4 疯草中毒病诊断方法
        1.4.5 疯草中毒的预防和治疗
    1.5 疯草的防除和利用
    1.6 小结
第二章 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2.1 内生真菌的概念
    2.2 内生真菌的研究方法
        2.2.1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检测方法
        2.2.2 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
    2.3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2.4 内生真菌对植物抗逆性能的影响
        2.4.1 内生真菌提高宿主植物的抗病性
        2.4.2 内生真菌提高宿主植物的抗虫性
        2.4.3 内生真菌能提高植物的耐旱性
        2.4.4 内生真菌能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
    2.5 内生真菌次生代谢物的药用潜力
    2.6 内生真菌菌株的改良与遗传调控
    2.7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进展
    2.8 疯草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2.8.1 产苦马豆素的疯草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2.8.2 产苦马豆素的 Undifilum 属内生真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
        2.8.3 产苦马豆素的内生真菌与疯草毒性之间的关系
    2.9 小结
第三章 疯草内生真菌 FEL4-F5 液体培养基的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菌种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1.5 主要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内生真菌的培养
        3.2.2 菌丝中苦马豆素的提取
        3.2.3 菌丝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检测
        3.2.4 Plackett-Burman 试验和响应面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菌种
        3.3.2 Plackett-Burman 试验筛选结果
        3.3.3 响应面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疯草内生真菌 FEL4-F5 产苦马豆素累积特性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溶液配制
        4.1.5 主要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内生真菌的培养
        4.2.2 苦马豆素浓度与α- 甘露糖苷酶活性之间的量效关系
        4.2.3 建立酶标法检测苦马豆素标准方程
        4.2.4 菌丝干重的测定
        4.2.5 菌丝中苦马豆素的提取
        4.2.6 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4.2.7 内生真菌生长曲线
    4.3 结果
        4.3.1 苦马豆素浓度与α- 甘露糖苷酶活性的量效关系
        4.3.2 建立标准方程
        4.3.3 生长曲线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疯草内生真菌中苦马豆素的 HPLC-ELSD 检测法建立
    5.1 试验仪器和试剂
        5.1.1 主要仪器
        5.1.2 主要试剂
        5.1.3 试验菌株
    5.2 试验方法
        5.2.1 内生真菌的培养
        5.2.2 苦马豆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准曲线的构建
        5.2.3 样品前处理
        5.2.4 色谱条件选择
        5.2.5 仪器运行参数优化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方法的建立
        5.3.2 方法学考察
        5.3.3 样品测定
    5.5 小结
第六章 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前体物筛选试验
    6.1 试验材料
        6.1.1 菌种
        6.1.2 主要仪器
        6.1.3 主要试剂
        6.1.4 主要溶液配制
        6.1.5 主要培养基
    6.2 试验方法
        6.2.1 内生真菌菌种的制备
        6.2.2 内生真菌的培养
        6.2.3 前体物添加试验
    6.3 试验结果
        6.3.1 前体物筛选试验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碳氮标记赖氨酸的稳定性同位素示踪试验
    7.1 试验材料
        7.1.1 菌种
        7.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7.1.3 主要试剂
    7.2 试验方法
        7.2.1 内生真菌的培养
    7.3 试验结果
        7.3.1 哌可酸和苦马豆素的质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7.3.2 碳氮全标记的L-赖氨酸示踪试验
        7.3.3 α 位氮标记的 L-赖氨酸示踪试验
    7.4 讨论
    7.5 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疯草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疯草的分布
2 疯草对畜牧业的危害
3 疯草的毒性成分
4 疯草的营养价值
5 疯草的生态价值
6 疯草的药用价值
7 疯草的防除
    7.1 人工防除和化学防除
    7.2 生态防除
    7.3 生物防治
8 疯草的脱毒利用
    8.1 化学脱毒
    8.2 生物脱毒
9 疯草内生真菌

(10)甘肃棘豆内生细菌中苦马豆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疯草研究进展
        1.1 疯草的种类及生态分布
        1.1.1 疯草的种类
        1.1.2 疯草的生态分布
        1.2 疯草中毒及毒性成分
        1.2.1 疯草的中毒
        1.2.2 疯草的主要毒性成分
        1.3 疯草的危害
        1.3.1 加剧草场退化,破坏草地生态平衡
        1.3.2 引起家畜中毒死亡
        1.3.3 导致家畜繁殖障碍
        1.4 疯草的防除
    第二章 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2.1 苦马豆素的理化性质
        2.2 苦马豆素的来源
        2.3 苦马豆素的提取方法
        2.4 苦马豆素的抗肿瘤研究
    第三章 内生菌研究进展
        3.1 内生菌种类及分布
        3.2 内生菌的次生代谢物
        3.2.1 抗肿瘤活性物质
        3.2.2 抗菌物质
        3.2.3 杀虫活性物质
        3.3 疯草内生菌
第二部分 本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部分
    第四章 甘肃棘豆中苦马豆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标准曲线制作
        4.2.2 试样的气相检测
        4.3 讨论
        4.3.1 甘肃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测定
        4.3.2 苦马豆素的检测方法
        4.4 小结
    第五章 甘肃棘豆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3.1 植物表面消毒及内生细菌分离
        5.3.2 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甘肃棘豆内生细菌中苦马豆素降解菌的筛选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菌株的初筛
        6.2.2 菌株的复筛及降解能力检测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苦马豆素降解菌的鉴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形态学特征观察
        7.2.2 生理生化特征
        7.2.3 菌株的16SrDNA的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中国疯草防除与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东缘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群落特征及其适应机制[D]. 姜哲浩.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青藏高原毒草型退化草地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 黄梅,尚占环. 草地学报, 2019(05)
  • [3]青藏高原家畜疯草中毒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体系[J]. 王保海,夏晨阳,王敬龙,赵宝玉,刘建枝,梁剑平,次仁多吉,郝宝成.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6)
  • [4]西藏天然草原有毒植物危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刘晓学,冯柯,严杜建,吴晨晨,赵宝玉. 中国草地学报, 2015(03)
  • [5]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分布与防控对策[J]. 严杜建,周启武,路浩,吴晨晨,赵宝玉,曹丹丹,马烽,刘晓学.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3)
  • [6]中国草地主要有毒植物及其防控技术[J]. 王庆海,李翠,庞卓,武菊英,达能太,王德军,苏日拉格. 草地学报, 2013(05)
  • [7]西藏疯草研究现状[J]. 四朗玉珍,吴玉江,益西多吉,吴金措姆,赵宝玉. 西藏科技, 2013(03)
  • [8]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研究[D]. 杨国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5)
  • [9]疯草研究进展[J]. 余永涛,王建华. 农业科学研究, 2011(02)
  • [10]甘肃棘豆内生细菌中苦马豆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D]. 刘鹏.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我国野草防治与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