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苦降治疗小儿反复腹痛综合征34例

新开苦降治疗小儿反复腹痛综合征34例

一、辛开苦降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综合征34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梅[1](2021)在《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按照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诊断标准,将纳入本试验研究的70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给予口服加味黄连汤治疗,对照组口服家传养脾消积丸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总体疗效、西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各项临床指标(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脘腹胀满疼痛、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便溏)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疗效、证候评定标准,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西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临床指标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衡可比。2.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西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临床症状指标(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脘腹胀满疼痛、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便溏)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加味黄连汤和家传养脾消积丸均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体征。3.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西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儿总体症状、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在早饱、上腹痛、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餐后饱胀、脘腹胀满疼痛、便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味黄连汤在改善患儿早饱、上腹痛、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方面疗效优于家传养脾消积丸,而在改善患儿餐后饱胀、脘腹胀满疼痛、便溏方面,两者疗效相当。4.总体疗效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84.8%,经Mann-Whitney检验得出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说明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的总体疗效优于家传养脾消积丸。5.安全性比较: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味黄连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且疗效优于家传养脾消积丸。

赵文樱子[2](2021)在《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与西药莫沙必利对照,观察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66例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以半夏调中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冲服;并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针刺百会、关元、气海、命门、腰阳关、双侧足三里、阳陵泉、中脘、肾俞、脾俞、胃俞、肝俞、三阴交、太冲穴,每隔10分钟以平补平泻的手法提插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2天治疗1次,治疗4周;对照组予以莫沙必利治疗,每次5mg,每天3次,餐前半小时服用,治疗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需完善安全性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大小便常规、心电图),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受试者有无不良反应,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治疗前后均需填写中医症状量表、SAS自评量表、SDS自评量表予以评分,判断治疗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治疗后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6.97%,莫沙必利组总有效率为78.79%,说明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2)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且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3)在中医主要症状方面,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改善胃脘痞满、疼痛、口干口苦症状,且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改善主要症状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4)在中医次要症状方面,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可以有效改善纳呆、胃中嘈杂、恶心呕吐、便溏症状,莫沙必利组可以有效改善纳呆、胃中嘈杂、恶心呕吐症状,且治疗组改善次要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3、SAS、SDS自评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SAS、SDS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且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结论: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和莫沙必利均能够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但相对于莫沙必利,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显着、安全,值得推广。

付锦锦[3](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儿童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FAP)是指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腹部疼痛,并且不伴有器质性改变及生化异常的功能性胃肠病。FAP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患病率约为4.4%~13.5%。因FAP造成患儿父母及患儿的工作、学习缺勤,生活质量下降等严重不良影响。儿童FAP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脑-肠轴改变引起的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脑-肠轴调节中可起到双向作用,调节脑-肠轴可以成为治疗儿童FAP的靶点。临床研究发现,益生菌治疗儿童FAP有一定疗效,但尚未纳入儿童诊疗指南,且有关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循证性研究不多。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最新国内外采用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临床疗效,以期为益生菌治疗儿童FAP提供一定的循证学依据。儿童FAP属于中医“腹痛”诊治范畴,中医药治疗FAP的临床研究较多,本研究将中药和益生菌对照或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研究中医药治疗治则、治法和用药规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FAP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一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方法:制定检索词及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益生菌对比安慰剂治疗儿童FA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将筛选得到的文献的基本信息用Excel表记录,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评价工具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最后收集两组FAP患儿治疗和随访的主要结局指标(腹痛程度、腹痛频率以及腹痛治愈率等)和次要结局指标(治疗后的腹痛持续时间、恶心、腹胀等其他消化道症状,大便性状,肠道渗透压,因腹痛造成的患儿父母及患儿的工作、活动、学习的缺勤以及因腹痛用药情况等)。采用Rev Man 5.3和Stata14.0等工具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82篇,除去重复发表的文献后剩余138篇,又分别排除干预措施、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类型不符合的127篇文献后,最终共纳入1 1篇文献研究,共计1183例,试验组625人,对照组558人。具体如下:(1)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FAP患儿腹痛程度缓解率[P=0.04,SMD=-0.33,95%CI=(-0.64,-0.22)]、腹痛治愈率较高[P=0.005,OR=1.94,95%CI=(1.22,3.09)],两组腹痛频率无明显差别[P=0.05,SMD=-0.70,95%CI=(-1.40,0.00)]。(2)益生菌对比安慰剂在缓解FAP患儿腹痛程度的Meta分析时,I2>50%,故按照治疗时间进一步亚组分析查找异质性来源。①治疗时间为4周时,两组FAP患儿的腹痛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别[P=0.85,MD=0.05,95%CI=(-0.43,0.53)];②治疗时间为8周时,益生菌治疗组儿童FAP的腹痛缓解程度优于安慰剂[P=0.0002,MD=-0.36,95%CI=(-0.56,-0.17)];③治疗时间为12周时,益生菌治疗组儿童FAP的腹痛缓解程度优于安慰剂[P<0.00001,MD=-0.18,95%CI=(-0.25,-0.10)]。(3)其中一些研究还进行了治疗结束后为期4~8周不等的随访观察,随访时,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FAP患儿腹痛程度缓解率较高[P=0.04,SMD=-0.66,95%CI=(-1.27,-0.04)],两组腹痛频率无明显差别[P=0.72,SMD=-0.07,95%CI=(-0.43,0.30)]。(4)关于其他无法纳入Meta分析的次要结局行文字描述,有研究记录在减少FAP患儿的腹痛持续时间、缓解腹胀、缓解恶心上益生菌组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除此之外,在其他次要结局如改善大便性状、减少日常活动及学校缺勤率、改善肠道渗透压、减少因腹痛而用药的频次以及患儿父母因患儿腹痛而致的工作缺勤情况上,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的结果比较都无统计学差异。研究二儿童FAP的中医药诊治规律分析方法:制定检索词及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中药口服或中药口服联合益生菌对比中药或其他疗法治疗儿童FAP的随机对照试验,将筛选得到的文献的基本信息用Excel表记录,建立中药数据库,对其治疗情况按治则治法、单味药使用频次、功效、药性、药味、药物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06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阅读文章题目、摘要或全文后,最终共纳入文献42篇,涉及治则治法17种,方剂42个,中药68味。在儿童FAP的中医治则治法上,理气、健脾、和胃、消食使用频次最多,累计频率占62%;在治疗儿童FAP的单味中药使用频次上,主要为甘草、白芍、白术等补虚药,延胡索、木香等理气药以及山楂等消食药;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功效上,使用频率排前十位的中药主要为补虚药、理气药、消食药和祛湿药;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药性上,主要以温性药物为主,累计频率为46.97%;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药味上,辛味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苦味药、甘味药,累计频率为84.76%;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归经上,归脾、胃、肺经、肝经的药物最多,累计使用频率为72.37%。结论:益生菌治疗儿童FAP可以缓解腹痛程度以及提高腹痛治愈率。中医药治疗儿童FAP有其特定的诊疗规律。中西医协同治疗有可能提高儿童FAP的临床疗效。

毋洋洋[4](2021)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中药内服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旨在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客观提出现阶段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试验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临床上开展相关研究设计提供合理建议。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张骠教授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方法:Meta分析方面,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运用合理的检索策略对指定的数据库进行检索。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元素提取。利用改良Jadad量表及Cochrane协作网的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包括:对中药试验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后腹痛发作次数、腹痛缓解时间、腹痛严重程度、复发率,比较其疗效及安全性。名医经验总结方面,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张骠教授治疗本病的常用方药,并对其治疗本病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中药组在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后减少腹痛发作次数、缩短腹痛缓解时间、降低腹痛严重程度、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疗效可靠;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对照组,安全性较好。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张骠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经验。结论:1.中药内服治疗儿童功能腹痛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但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进行验证。2.张骠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经验丰富,疗效确实,值得推广。

何莹[5](2019)在《基于“肠黏膜免疫屏障-肠道菌群”下的中药治疗IBS-D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le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而改变。IBS全球患病率为7%21%,在我国对普通人群采用同一诊断标准的调查显示IBS患病率为0.82%5.67%。IBS症状常反复发作,除了具有消化道症状,肠外症状如心悸、失眠、头晕、头痛、乏力等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排便习惯可以将IBS分为以下几种亚型,IBS便秘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IBS-C),IBS腹泻型(irritable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IBS混合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mixed bowel habits,IBS-M)。其中以IBS-D患病率最高。对IBS患者而言,IBS-D相关症状是导致患者进入医疗单位寻求治疗的主要因素。IBS-D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偏稀。符合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中的6型、7型。IBS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对IBS的研究主要围绕脑-肠互动异常展开。既往对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症状产生的认识以动力异常为主。目前认为导致IBS症状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内脏高敏,动力因素,肠道菌群改变,肠黏膜免疫失调,中枢神经处理异常等。其中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的特征性改变是目前IBS研究的重点,也是治疗IBS的靶向所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微生态/免疫调节剂,针对腹泻,便秘,腹痛的药物治疗,以及抗焦虑抑郁治疗等。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积累了大量经验。IBS-D腹痛与腹泻共见,当属于“泄泻”、“腹痛”范畴,其中肝郁脾虚为本病的核心病机。疏肝理脾乃治疗IBS-D的关键所在。现代中医药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以多靶点干预本病,内容包扩改善肠道免疫炎性反应,调节脑-肠互动异常,改善肠道菌群等。目的:探讨IBS-D的发病机制;阐释中药复方痛泻要方加味治疗IBS-D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人体试验,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预试验。纳入IBS-D患者共34例,随机分为中药复方组(IBS-d,n=24),空白对照组(IBS-dCG,n=10)两组。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n=30)。对所纳入的受试者登记基本信息,进行病例报告表记录。中药复方组予痛泻要方加味干预四周,空白对照组予一般非药物治疗干预四周。以治疗前后HAD,Wong-Baker积分,中医症状积分为结局指标。为中药复方治疗IBS-D的有效性提供证据支持,同时为后续的大样本临床试验提供样本计算依据。第二部分为肠黏膜免疫屏障研究。共纳入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26例。健康对照组(Health)20例。随机从26例IBS-D患者中选出10名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组和IBS-D患者经中药复方治疗前后的血DAO,D-LA,IL-1β,IL-10,5-HT水平。通过对比不同组别血浆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IBS-D患者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复方对肠黏膜屏障的作用。第三部分为肠道微生物研究。本试验共纳入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30例。随机从30例IBS-D患者中选出20名患者并将之分成2组。一组为中药复方组(n=10),另一组为空白对照组(n=10)。采用16SrDNA的方法检测收集到的粪便标本,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探讨IBS-D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复方的干预靶点。结果:第一部分前瞻性队列研究预实验结果:纳入的30名健康志愿者中,有1例因标本采集不合格予以剔除。其余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试验。健康对照组与IBS-D患者HAD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BS-D患者HAD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表明IBS-D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中药复方组经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后HAD积分与治疗前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复方组治疗前后Wong-Baker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复方在缓解患者腹痛症状上有明显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IBS-D患者腹痛(P<0.05),便溏不爽(P<0.05),肠鸣矢气(P<0.05),腹痛作泻(P<0.05),腹泻急迫(P<0.05),小便短赤(P<0.05),肛门灼热(P<0.05)症状治疗前后缓解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的其它症状,经中药复方干预后,均有所缓解,但缓解力度不大,尚无统计学意义。中药复方组经治疗后痊愈2例,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中药复方组治疗总有效率91.66%。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般非药物治疗后,痊愈0人,显效0人,有效5人,总有效率为50%。一般非药物治疗可以改善IBS-D患者的症状,但是总体有效率不高,疗效不显着。中药复方组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对比,Wong-Baker具有明显差异(P<0.01),中医症状积分具有明显差异(P<0.01),HA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痛泻要方加味治疗IBSD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显着改善IBS-D患者症状。特别是改善腹痛,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腹痛作泻,腹泻急迫,小便短赤,肛门灼热等症状。但为期四周的中药复方治疗尚不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第二部分肠黏膜屏障试验结果:10例进行中药复方干预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中途退出未完成试验,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等事件发生。对比IBS-D患者同健康人群血浆D-LA,DAO,IL-1β,IL-10,5-HT水平发现IBS-D患者血浆IL-1β,5-HT,D-LA,DAO水平均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0.01),而IL-10较健康人降低(P<0.01)。用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四周后,发现服药后D-LA,DAO,IL-1β,5-HT均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健康人群水平。而IL-10则较服药前明显升高(P<0.01)但仍低于健康人群水平。本部分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可以通过下调人体的促炎细胞因子、血浆脑肠肽水平,同时上调抑炎细胞因子达到减轻IBS-D患者肠黏膜慢性炎症反应,降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增强其肠黏膜屏障,进而改善IBS-D临床症状的作用。第三部分肠道菌群试验结果:本试验纳入的30例IBS-D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粪便标本采集不合格予以剔除。其余受试者均顺利完成试验。采用16SrDNA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得出:健康组与IBS-D患者菌群结构差异性比较: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为门水平差异性物种(P<0.05);拟杆菌纲、放线菌纲为纲水平差异性物种(P<0.05);拟杆菌目、双歧杆菌目、巴斯德氏菌目为目水平显着差异性物种(P<0.05);消化链球菌科、双歧杆菌科、普雷沃菌科、肠球菌科、巴氏杆菌科为科水平显着差异性物种(P<0.05);嗜血杆菌属、肠球菌属、帕拉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为属水平差异性物种(P<0.05)。健康组与IBS-D组Alpha多样性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组人群菌群构成具有明显差异性。LefSe分析显示IBS-D患者组LDA score>2的差异物种biomarker有:帕拉普氏菌科、军团菌科、S247、互养菌科,其中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纲目LDA score>4,是在IBS-D患者中具有显着差异性物种中,影响最为巨大的菌群。在健康组LDA score>2的差异物种biomarker有:肠球菌属、肠球菌科、卟啉单胞菌属、不解糖嗜胨菌属、杆菌目、脱卤杆菌属、脱卤杆菌科、SMB53、丛毛单胞菌科、丛毛单胞菌属、链型杆菌属、杆菌科、放线菌门。其中LDA score>3的差异物种biomarker有消化链球菌科、双歧杆菌属、放线菌纲、双歧杆菌目、双歧杆菌科、粪便杆菌属。其中粪便杆菌属是健康组具有显着差异性物种中影响最大的菌群。IBS-D患者中药治疗前后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值排在前两位的细菌,依次是硬壁菌门、拟杆菌门,治疗前比治疗后依次为(53.4%vs 48.1%)、(43.2%vs 45.4%);梭菌纲、拟杆菌纲(52.5%vs 47.0%)、(43.2%vs45.4%);梭菌目、拟杆菌目(52.5%vs 47.0%)、(43.2%vs 45.4%);毛螺菌科、拟杆菌科(34.3%vs 25.5%)、(23.8%vs 26.6%),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23.8%vs 26.6%)、(18.6%vs17.2%),经过中药复方干预四周后,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拟杆菌科、拟杆菌属相对丰度值较治疗前有所升高,而硬壁菌门、梭菌纲、梭菌目、毛螺菌科、普雷沃菌属较治疗前相对丰度值有所降低,但尚无统计学意义。IBS-D经中药复方治疗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上,门水平TM7为主要差异性物种(P<0.05);属水平上杆菌属主要差异性物种(P<0.05)。IBS-D治疗前后Alpha、Beta多样性分析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LefSe分析并未找到两组有差异性的物种。对比空白对照组,并未产生完全一致的肠菌改变,表明中药复方痛泻要方加味以肠道内TM7等细菌作为作用靶点,进而影响肠黏膜屏障,达到治疗作用。结论:IBS-D的发病机制同肠黏膜免疫失调,肠道菌群紊乱,神经内分泌失衡相关,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导致了肠黏膜通透性的增加,而肠黏膜通透性的增加,更容易导致肠内抗原物质接触肠黏膜抗原呈递细胞,从而刺激产生更多的炎性刺激因子,加重肠黏膜免疫屏障的损害。即肠黏膜通透性的增加同肠黏膜免疫屏障的损害互为因果关系,而中药复方痛泻要方加味可减轻患者症状,其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免疫,调节肠道微生态,下调肠黏膜通透性相关。

陆学滨[6](2018)在《“调督”推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调督”推拿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简单探讨其作用机理,推广“调督”推拿在FD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住院部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调督”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每周6次,疗程均为4周。在患者治疗前后使用中医症状积分,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简化版积分等指标进行观察与评价,1个月后、2个月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随访,以中医症状积分对其长期疗效进行评价。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总有效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单个症状方面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心烦、嗳气、善太息等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5.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6.随访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1个月、2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单个症状积分与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疗效较好。结论:“调督”推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有一定长期疗效。

张林林[7](2017)在《基于辛开苦降甘调理论探究甘草泻心汤的应用规律》文中提出本文第一章为辛开苦降甘调法及甘草泻心汤方证研究,第二章为甘草泻心汤的现代临床医案研究。1目的辛开苦降甘调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源于《内经》。张仲景继承《内经》之旨,组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典方剂。甘草泻心汤是着名的三泻心汤之一,充分体现了辛开苦降甘调的组方原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其病因病机、症状、方药及煎药事项论述十分详细。本文基于辛开苦降甘调之法,通过现代医案研究,探究甘草泻心汤的应用规律,旨在以此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2方法2.1第一章理论部分结合古代医家及近现代医家的论述,总结辛开苦降甘调法及甘草泻心汤方证规律。2.2第二章医案研究部分制定医案的纳入和排出标准。运用CNKI、WF、Web of Know平台检索与图书馆查阅有关甘草泻心汤相关书籍、文献资料等。运用知网等检索平台搜集了93篇现代有效医案,图书馆查阅书籍搜集了35篇(不包含重复的),共12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现代有效医案,对各案中记载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象、脉象、药物剂量加减变化、症状、中医病名、西医病名等规范化处理,建立相应数据库,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其各项规律。3结果3.1第一章理论研究结果(1)辛开苦降甘调法理论源于《内经》,张仲景开配伍应用之先河,温病学家发挥较广。(2)该法组成原理:寒温共用,调和阴阳;补泻兼施,扶正祛邪;辛开苦降、条畅气机;甘调缓和,无使过急。(3)该法临床应用:多用之于以脾胃、肝胆之寒热不调、气机紊乱之证。(4)甘草泻心汤的源流:张仲景用之于虚利痞证和狐惑病,后世医家用之于噤口痢、走马牙疳、慢惊风等。(5)本方病因病机:脾胃虚弱,表邪内陷;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湿热内蕴、正邪交争。(6)本方药解:方中有人参较为合理,甘草为君药,归脾胃经较多,去滓再煎有必要性。(7)现代医家用之于黏膜相关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以及精神失常疾病。3.2现代医案研究结果(1)性别上无明显的差异,发病年龄20-60岁之间为主;(2)临床指征:主要症状:口腔溃疡、脘腹胀痛、纳呆、便溏、心烦、困倦乏力、口干、皮肤瘙痒、失眠眠差、咽干不适、会阴不适、泄泻、关节疼痛;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沉、细脉为主;(3)药物规律:主要药物组成,甘草、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党参、大枣,用药剂量甘草17.50±9.87,半夏15.02±10.06,干姜9.55±5.28,黄芩11.19±5.88,黄连5.50±2.69,党参13.57±6.80,平均用量甘草>半夏>党参>黄芩>干姜>黄连。各药用量使用频次较大者为,甘草30g、12g、15g,半夏10g、9g、30g,干姜10g、6g,黄芩10g、12g、9g,黄连3g、6g,党参15g、10g、12g,可以为临床提供常用剂量的参考。(4)主治疾病:主治范围广泛,涵盖临床多学科的病证,中医病证以脾胃病证、口腔病证、狐惑病为主,西医病证以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疾病、免疫疾病为主,如慢性胃炎、胃肠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征,此外,皮肤病、妇科病等也得以应用。4结论首先,本研究拓展了本方在免疫系统、皮肤疾病等方面的应用,主要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疾病、白塞氏病,基本与原方主治虚利痞证、狐惑病一致。其次,甘草泻心汤的主要症状新增加了“口腔溃疡”、“便溏”、“困倦乏力”、“皮肤瘙痒”等以及舌象脉象,其中口腔溃疡所占比例最高,而原文主症“下利”则退居次要位置。然而新增主治病证,并没有完全脱离甘草泻心汤原文涉及的病证,且基本符合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湿热蕴结之病机。用量与原方用量规律基本相符,甘草、半夏用量较大,黄连用量较小。通过对甘草泻心汤应用规律的探讨,发现该方证适应证广泛,至今仍有效的指导者临床,现代临床实践在继承仲景原方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对本方的认识和应用。古方仍可治今病。

郭宇[8](2016)在《基于代谢组学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属于临床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具有病程漫长、病情易反复等临床特点,约有15%-20%的FD患者相关临床症状难以缓解。然而,传统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抑酸药、促动力药、抗焦虑抑郁药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等,临床疗效有限。约达50%的患者有寻求其他疗法,如补充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帮助。中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HM)治疗FD在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魏玮教授基于20多年临证经验,遵循辛开苦降法,创立中药胃康宁,经临床试验证实具有良好疗效。同时基于动物实验、体外分子实验及蛋白质组学等研究,证实中药胃康宁具有促进胃肠运动、调节内脏高敏感、调节胃壁肌电活动与自主神经功能以及改善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线粒体的功能等作用。系统评价(system review, SR)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及最佳证据来源,而荟萃分析(meta analysis)作为系统评价的研究类型之一,为临床研究及实践提供高等级证据支持,已为临床医学各专业广泛使用。代谢组学(metabonomics)作为系统生物学领域内研究生物体在不同因素影响下整体功能状态变化的一门科学,其所特有的整体观、动态观与中医复方研究中的指导思想,如整体观念、系统生物学的思考模式、复杂性科学等观念相契合,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传统中医药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技术,逐渐成为中药复方研究领域内的新热点。研究目的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夹尾刺激FD模型大鼠血清及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初步探索辛开苦降法代表方胃康宁干预FD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及系统评价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综述FD中西医临床论治及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领域内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采用荟萃分析对中药复方治疗F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具体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数据库中口服中药复方干预FD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质量,并使用Review Manager V.5.2.7软件进行Meta分析。2.代谢组学研究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20只,对模型组大鼠采用夹尾刺激法进行FD模型复制,连续7天。模型成功后,随机抽取模型组中半数大鼠构成胃康宁中药组,参照临床剂量给予药物干预:胃康宁中药组给予胃康宁中药溶液灌胃14天,正常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14天。分别在造模第0、4、7天及灌胃第4、7、11、14天经代谢笼留取大鼠尿液,在造模14天后经腹主动脉取血留取大鼠血清。采用VARIAN 6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分别对大鼠尿液、血清样品进行检测,MestReNova7.1.0软件对核磁图谱进行处理,SIMCA-P+12.0软件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选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以及正交偏最小二成判别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同时联合使用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值、相关系数进行差异代谢物的筛选。研究结果1.文献综述及系统评价FD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其中以生活方式调整、抑酸剂、促动力药为一线治疗,以抗焦虑抑郁药、CAM为二线治疗,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建议行根除治疗;中医药物治疗则主要从经典方剂、自拟效方、辨证施治、中西药结合等方面论治;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领域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基于中医证型、西医病症、病证结合研究以及针对药效机制、配伍规律、毒性评价、煎煮方法等研究。共纳入14篇文献(1424例患者),进行合并处理后,总计10篇研究纳入荟萃分析。(1)疗效评价总体症状缓解率中药高于安慰剂对照(RR 1.45,95% CI[1.31-1.60];Z= 7.29,P<0.00001)、中药对于中医证候的总体改善优于安慰剂(RR 1.36,95%CI[1.23-1.50];Z=6.17,P<0.00001)、中药较安慰剂能更好改善FD患者生活质量(SMD 0.30, 95%CI[0.15-0.45];Z=3.80,P=0.0001);(2)安全性评价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在中药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RR 1.06,95%CI[0.66-1.70];Z=0.23,P=0.82)。2.代谢组学研究尿液代谢分析发现:在夹尾刺激FD大鼠模型复制过程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尿液代谢轮廓相较,上调的差异代谢物有亮氨酸、乳酸、丙氨酸、二甲胺、苯乙酰甘氨酸、马尿酸、尿囊素、胞啶、酪氨酸、咪唑及苯丙氨酸,下调的差异代谢物有乙酸、乙酰谷氨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柠檬酸及三甲胺。在中药胃康宁干预FD的过程中,中药胃康宁组与模型组尿液代谢信息相较,上调的差异代谢物有乙酰谷氨酸、葡萄糖、肌酸、马尿酸、葫芦巴碱及甲酸,下调的生物标志物有α-羟基戊酸、亮氨酸、丙氨酸、己二酸、甘氨酸、顺乌头酸及苯丙氨酸。血清代谢分析发现:在夹尾刺激FD大鼠模型复制过程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尿液代谢轮廓相较,上调的差异代谢物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及甲醇,下调的差异代谢物有葡萄糖。在中药胃康宁干预FD的过程中,中药胃康宁组与模型组尿液代谢信息相较,上调的差异代谢物有葡萄糖,下调的差异代谢物有脯氨酸、谷氨酸、β-羟丁酸、柠檬酸、蛋氨酸、甘油、1-甲基组氨酸、苯丙氨酸及甲酸。在应激FD模型复制过程中,内源性代谢信息的扰动主要影响的代谢通路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苯丙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以及酪氨酸代谢。在中药胃康宁干预FD过程中,内源性代谢信息网络变化涉及的代谢通路有: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以及甘油酯代谢。研究结论1.通过文献综述、系统评价,认为FD有效药物治疗需整合中医、西医及循证医学证据等,实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以有效改善FD,同时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领域内应用前景广泛。2.夹尾刺激FD模型大鼠的血清及尿液代谢信息与正常大鼠相较,主要发生能量代谢、应激相关代谢及肠道菌群等方面的代谢信息改变;经辛开苦降法代表方胃康宁干预后,夹尾刺激FD模型大鼠被扰动的代谢信息向正常状态发生转归,提示中药胃康宁对FD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能量代谢、应激相关代谢及肠道菌群等多个代谢通路,调节代谢紊乱,从而起到对于FD的治疗作用。

刘慧兰[9](2016)在《尉中民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尉中民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本论文通过对尉老师成长、学习工作的经历及临床实践经验的整理,探究了尉中民教授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及临证思辨特点,分析了尉老师成为传承、发扬和创新经典的医学大家的卓越人生。尉老师在大学期间,有幸聆听了众多国医大师的亲自授课,如秦伯未教授讲辩证论治及温病心得,仍应秋教授讲《内经》,陈慎吾教授讲学习《伤寒论》的体会,董建华教授讲温病的临床辨治方法。此外还有,胡希恕教授的六经辨治,印会河教授的中医基础理论,这些临床经验和学术精华为尉师以后的临床及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尉师在研究生和工作期间不定期地跟诊刘渡舟、赵绍琴、孔光一等名老中医大家,汲取了各家精华,在经典学术中融汇了各家经验,做到了兼收并蓄,互通相长。受到这些学术渊博、经验丰富名家大师的熏陶和影响,尉师励志传承和创新经典。她深入学习和研究了仲景的经典着作,广泛参阅了古籍、相关文献和其他名医的医学经验,这使她对经典的理解和体会得到了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她尤其对《金匮要略》这部被尊称为“医方之祖,治杂病之宗”的医学经典情有独钟,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她在经文烂熟于心的同时,又将其不断地提炼和升华,逐渐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创新的学术观点。尉老师现为《金匮要略》首席知名教授,为国家级和市级名中医,为全国和北京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尉中民教授精于医理、善于临床、经验丰富,平素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为弘扬仲景学术,尉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不忘着书立学,她为传承和发扬经典医学奉献着毕生的精力。2尉中民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尉中民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大经典”国家级教学团队《金匮要略》课程的首席教授,国家级和市级名老中医。同时,于2014年成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尉中民名医传承工作室。尉老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仲景学说的着名学者,在经方研究和应用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她对经方的应用得心应手,尤其在临证化裁方面的认识更是见解独特。此外,尉师对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具有深入的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尉师临证治疗宗旨以“养真为本,护脾先行,调阴阳,理气血”之“五脏元真通畅”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尉师尤其提倡“五脏元真通畅”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临床意义。尉中民教授治疗内伤杂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卓着的疗效。所以,她的临床思辨规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她在临证中有独到见解和治疗特色,善用经方,得经方之旨,又辨治全面,用药精准,中西合参。临床辨证中尤其重视脉诊,做到了脉证并治这一重要的经典古籍特点。尉师毕生潜心研究《金匮要略》,在对杂病脉诊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善于从疾病的纲脉和可见脉中判断病情的病位、病机和虚实。于此同时,在治疗上,她又擅长治病求本、顾护脾胃、善补气血、调和阴阳。尉中民教授在《金匮要略》经典学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尉师尊崇经方、精于医理,善于治疗内伤杂病,尤其擅长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并兼通各科及疑难杂症。3尉中民教授临床治疗咳嗽的方剂用药规律研究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尉中民教授治疗急慢性咳嗽患者治疗处方。经过初步筛选,分别收集治疗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的处方52张和106张。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对处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在单味药、对药、常用药物核心组合三个层面上,对处方数据进行挖掘,结果表明尉师治疗急性咳嗽最常用的单位药分别为:牛蒡子、枇杷叶、荆芥、桑叶、杏仁、金银花、芦根、生甘草、菊花及桔梗等。最常用的对药有:牛蒡子-枇杷叶、荆芥-牛蒡子、荆芥-杏仁、牛蒡子-桑叶、桑叶-菊花、芦根-鱼腥草、桑叶-枇杷叶、荆芥-枇杷叶、金银花-荆芥及金银花-菊花等。最常用4味药物核心组合为:浙贝母,麦冬,百合,川贝母--桑叶,菊花,薄荷,陈皮--茯苓,清半夏,薄荷,陈皮。治疗慢性咳嗽最常用的单位药分别为:生白术、枇杷叶、茯苓、生黄芪、杏仁、紫菀、款冬花、麦冬等。最常用的对药有:茯苓-生白术、紫菀-款冬花、紫菀-枇杷叶、枇杷叶-生白术、茯苓-枇杷叶、生白术-生黄芪、杏仁-枇杷叶、款冬花-枇杷叶、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杏仁-生白术。最常用的4味药的核心组合为:麦冬-北沙参-太子参-粳米,生黄芪-蜜桑白皮-蜜枇杷叶-炒苦杏仁,紫菀-枇杷叶-款冬花-炒苦杏仁。4培土生金法诊治小儿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本课题理论来源于尉老师的“五脏元真通畅”的核心学术思想,结合尉老师的临床诊治慢性咳嗽经验,分析了目前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中西医治疗进展,针对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制定了培土生金法治疗儿童感染后咳嗽的治则,拟定小儿久咳散处方。在医院门诊收集儿童感染后咳嗽病例,与西药易坦静对照,进行了儿童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评价,为儿童感染后咳嗽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目的:研究培土生金法对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儿童感染后咳嗽诊断标准的患儿100例,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服用小儿久咳散治疗,对照组服用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易坦静),治疗2周后,观察入组病例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单个症状改善和复发情况。结果:小儿感染后咳嗽病变综合疗效分析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3.%(n=59),对照组78.95%(n=38),两组等级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咳嗽、咯痰、自汗及倦怠均较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喘息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久咳散能够明显缓解患儿咳嗽、咯痰、自汗及倦怠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2周后进行随访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后随访实验组对倦怠乏力、自汗改善明显,实验组咳嗽、咳痰及喘息症状无复发,对照组少数病例咳嗽有反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小儿久咳散能够明显降低感染后咳嗽患者的复发。结论:本试验小儿久咳散治疗儿童感染后咳嗽明显改善咳嗽、咯痰、自汗及倦怠症状,疗效优于易坦静。

曾子芸[10](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二、辛开苦降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综合征3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辛开苦降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综合征34例(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基线资料情况
    2 疗效评价
    3 不良反应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3 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FD(寒热错杂型)的理法方药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FD(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附录2 综述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3.1 一般指标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疗效评定
    3.5 安全性评定
4.统计学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比较
    5.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5.4 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5.5 中医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5.6 SAS、SDS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5.7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祖国医学对FD的认识
        1.1 FD的病因病机
        1.2 FD的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2.1 FD的发病机制
        2.2 FD的西医治疗
    3.立题依据
    4.治疗方案机理探讨
        4.1 半夏调中颗粒
        4.2 养元通络针法
    5.研究结果分析
        5.1 一般情况分析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3 中医症状分析
        5.4 SAS、SDS量表评分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三: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四: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五: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一 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儿童FAP的中医药诊治规律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数据库检索式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儿童FAP的研究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2.中医学对儿童FAP的研究
        2.1 儿童FAP的病名溯源
        2.2 儿童FAP的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对儿童FAP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中药内服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择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
        1.4 文献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安全性评价
        2.6 发表偏倚
        2.7 文献证型及用药统计
    3.讨论
        3.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3.2 本研究发现的问题
        3.3 对儿童FAP常见证型及药物的思考与分析
        3.4 对中医学循证研究的思考
第三部分 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的经验
    1.研究材料
        1.1 数据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性别、年龄、发病季度统计
        3.2 用药统计
        3.3 疗效评价
    4.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经验总结
        4.1 经验方分析
        4.2 常用药对分析
        4.3 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经验总结
        4.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肠黏膜免疫屏障-肠道菌群”下的中药治疗IBS-D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中医治疗IBS-D的研究进展
        (一)病名
        (二)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三)传统中医治法
        (四)痛泻要方
        (五)中药复方治疗IBS-D的现代研究
        (六)天然药物与肠道菌群
        小结
        参考文献
    二、IBS-D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IBS-D的现代认识
        (二)肠黏膜屏障的结构
        (三)肠道菌群与人体
        (四)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中药复方干预肝郁脾虚型IBS-D前瞻性队列研究预实验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IBS-D的西医诊断
        (二)IBS-D肝郁脾虚的中医诊断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健康对照组选择标准
        (六)剔除和脱落标准
        (七)量表设计
        (八)分组及干预
        (九)疗效及安全指标
        (十)统计学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病例收集及试验完成情况
        (二)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
        (三)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小结
第三章 中药复方对肝郁脾虚型IBS-D脑肠肽及肠黏膜免疫屏障的作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血标本收集
        (二)标本采集节点
        (三)血浆D-LA,DAO,5-HT,IL-10,IL-1βELISA检测
        (四)统计学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病例收集及试验完成情况
        (二)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
        (三)受试者血指标比较
    小结
第四章 中药复方对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粪便标本的收集
        (二)肠道微生物检测
        (三)统计学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病例收集及试验完成情况
        (二)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
        (三)IBS-D菌群分析结果
    小结
结语
    一、IBS-D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变化
    二、IBS-D与神经内分泌
    三、IBS-D患者肠黏膜免疫屏障
    四、IBS-D与肠道菌群
    五、中药复方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调督”推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观察指标
        2.4 不良反应评价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数据处理
        3.1 基本资料
        3.2 临床疗效
        3.3 不良反应记录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FD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及症候研究
        1.2 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治疗方法
        1.4 小结
    2 西医对FD的认识
        2.1 FD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FD的治疗
        2.3 总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肝胃不和型FD的发病探讨
    2 “调督”推拿理论探讨
    3 “调督”推拿的临床应用
    4 “调督”推拿对肝胃不和型FD的机理探讨
        4.1 从操作部位探讨
        4.2 从现代医学作用机制探讨
        4.3 研究结果分析
        4.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附录2 尼平消化不良指数问卷简易版(NDI-SF)
综述 推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辛开苦降甘调理论探究甘草泻心汤的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辛开苦降甘调法及甘草泻心汤源流与病因病机探讨
    1 辛开苦降甘调法的概念与溯源
    2 辛开苦降甘调法的组方原理及特点
    3 辛开苦降甘调法的临床运用
    4 甘草泻心汤的源流
    5 甘草泻心汤的病因病机
    6 甘草泻心汤药解
    7 甘草泻心汤现代医家运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甘草泻心汤的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确定文献来源
        1.2 制定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1.3 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性别情况
        2.2 年龄分布
        2.3 舌象
        2.4 脉象
        2.5 中西医诊断
        2.6 症状统计
        2.7 药物频次与剂量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甘草泻心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论文

(8)基于代谢组学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治疗方法
    综述二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中医学对FD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学对FD辨证分型的研究
        4. 中医学对FD治法的研究
        5. 中药胃康宁的探索性研究
    综述三 代谢组学在现代中药复方中的应用
        1. 基于中医证型的中药复方研究
        2. 基于西医病症的中药复方研究
        3.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研究
        4. 中药复方药效机制的研究
        5.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6. 中药复方毒性评价的研究
        7. 中药复方煎煮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一项基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2. 检索策略
        3. 纳入/排除标准
        4. 资料提取
        5.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研究质量
        3. 统计分析结果
    讨论
        1. 主要结果总结
        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3. 纳入文献书写规范化分析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动物模型评价
        2. ~1H NMR检测结果
    讨论
        1. 基于代谢网络分析探讨中药胃康宁干预FD的作用机制
        2. FD动物模型相关思考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与展望
        1. 意义与创新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尉中民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尉中民教授简介及学术渊源
    1 尉中民教授简介
    2 尉中民教授学术渊源
第二部分 尉中民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1 尉中民教授学术思想
        1.1 重视五脏元真通畅
        1.2 百病脾胃为先
        1.3 脏腑均有藏泻
    2 尉中民教授临床思辨特点和诊疗特色
        2.1 调和阴阳
        2.2 重视经方,擅长经方应用,师其法而不泥于其方
        2.3 临床善用轻剂
        2.4 中西互通,博采众长
    3 尉中民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3.1 尉中民教授治疗胸痹临证经验
        3.2 尉中民教授治疗胃痛临证经验
        3.3 尉中民教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
        3.4 尉中民教授治疗月经量少临证经验
        3.5 尉中民教授治疗络病临证经验
        3.6 尉中民教授治疗失眠的临证经验
        3.7 尉中民教授治疗腹泻的临证经验
        3.8 尉中民教授治疗头痛临证经验
        3.9 尉中民教授治疗眩晕临证经验
        3.10 尉中民教授治疗咳嗽临证经验
第三部分 尉中民教授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
        1.2 分析软件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急性咳嗽用药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2.2 慢性咳嗽用药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经方治疗慢性咳嗽文献综述
    1 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认识
        1.2 西医对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认识
    2 经方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研究进展
        2.1 从证论治
        2.2 从病论治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评价
    1 前言
    2 研究方案
        2.1 临床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患儿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儿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3 疗效评价
        3.4 随访
        3.5 安全性评价
        3.6 小结
    4 结论
    5 讨论
创新性
致谢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参加会议及培训
获奖情况

(10)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辛开苦降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综合征3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D]. 赵文樱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D]. 付锦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D]. 毋洋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肠黏膜免疫屏障-肠道菌群”下的中药治疗IBS-D作用机制研究[D]. 何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调督”推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陆学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基于辛开苦降甘调理论探究甘草泻心汤的应用规律[D]. 张林林.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8]基于代谢组学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机制的研究[D]. 郭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尉中民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疗效评价研究[D]. 刘慧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新开苦降治疗小儿反复腹痛综合征3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