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西可换乘立交方案比较

松原西可换乘立交方案比较

一、松原西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方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谢阳阳[1](2019)在《沣东新城红光路-西三环立交改造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红光路是沣东新城连接西安市区东西向的重要交通干道,西三环是西咸一体化的南北向快速通道。该节点是区域出行的重要交通转换节点。介绍红光路-西三环立交的位置及节点周边现状建设条件,通过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及交通量预测,提出4个立交方案。通过对立交线形、交通组织、占地及工程规模等进行综合比选,给出节点改造推荐方案。

刘顺[2](2018)在《水电站库区复建公路路线方案确定研究》文中认为对于水电站建设,库区迁建工程尤其是库区复建公路投资占比大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其建设周期对整个电站建设周期的影响较大。另外库区复建公路对完善地方路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已然成为水电站开发综合效益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对水电站库区复建公路的核心问题—路线方案布置做专门的研究,以满足水电站开发、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库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库区复建公路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库区复建公路的路线方案确定的影响因素。以鲁地拉水电站实际工程为例,结合库区地形、地质、社会条件调查,详细分析了水电站库区复建公路的复建范围、等级标准、路线方案确定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常蓄水位及复建三原原则的复建范围确定方法、以及面向上游电站需求的公路等级确定方法,研究了特殊地形、不良地质与移民迁建等因素对路线方案的影响,提出了库区复建公路路线方案选择的原则、方法和具体步骤。

黄涛,戴琪[3](2018)在《柳敦高速公路柳园枢纽互通方案设计》文中指出介绍了甘肃省柳敦高速公路柳园枢纽互通方案设计的设计原则,交通量预测及技术标准。通过分析互通建设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两种型式的互通方案,并从多方面对两种互通方案进行综合比选,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韩玉雷[4](2016)在《大半径圆曲线接小半径圆曲线匝道线形组合运行速度协调性对行车安全影响研究 ——以锡澄高速公路无锡枢纽互通式立交匝道改造工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设计中,考虑项目用地、工程造价等因素,一些小半径回转匝道经常被采用,根据规范要求,匝道的设计速度和主线的设计速度差往往较大,尤其是出口匝道和两条高速主线间的转换车道,驾驶车辆在驶入匝道的过程是一个减速过程,为了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在工程上常采取设置变速车道、限速标志、减速震荡标线及一些警告标志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驾驶车辆从高速公路主线的高速运行状态减速至匝道的设计速度,但在车辆的实际运行中,互通匝道前后的平纵横线形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也很大,而设计人员往往根据规范要求采用了满足规范要求的线形指标,有时却会忽视线形组合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本论文以锡澄高速公路无锡枢纽互通式立交为例,对匝道线形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且交通安全设施完善的条件下,该互通区域仍然交通事故频发的情况,进行了实际运行速度调查、分析、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分析大半径圆曲线(或长直线)接小半径回转匝道线形组合易引发货车交通事故的原因,认为该类线形组合运行速度协调性较差,并提出插入“过渡性质”曲线优化该类线性组合的匝道线形设计方案。同时,结合互通改扩建易对小半径回转匝道“压缩”,提出不宜采用导致匝道线形不连续的拐点连接方式。最后,通过车辆运行速度的协调性评价对优化的线形组合方案进行评价,验证其协调性、可行性性;为了进一步研究优化方案的安全性,选择类似线形组合的工程实例——罗溪枢纽互通对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做了进一步论证。

穆祥纯[5](2015)在《关于缓解北京西直门立交交通拥堵的理性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北京西直门立交的发展沿革人手,客观地分析了西直门立交的交通拥堵问题,运用交通工程学的理论,描绘了我国城市立交规划体系和方法研究趋势,理性地提出缓解该立交交通拥堵的对策措施,力图促进北京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李磊[6](2014)在《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 ——以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道路景观涉及城市交通、建筑、园林、市政、水利等诸多方面。构建城市道路景观理论体系,将城市道路景观提升到城市景观整体营造的高度。通过对其价值体系的探讨,让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承担起更多的城市空间责任,还原城市道路景观形态的原来面目。论文上篇采用文献整理总结和将同时期东西方城市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的回顾了城市道路景观形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根据不同时代城市发展背景下,传统城市、现代主义城市、新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的特点,提出推动城市道路形态演变的动因和后果;根据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道路景观形态,提出街道时代、大道时代、道路时代和后汽车时代的道路景观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并总结其特征。最后总结提出新城市道路景观的理论体系,包括:城市道路景观的三种尺度(城市尺度、汽车尺度、人的尺度);三个构成要素(空间要素、行为要素、文化要素);四个特性(空间的延展性;动态与静态统一性;意向、意象和意义的统一性;连接和空间二元对立性);四元价值构成(场所价值、连接价值、环境价值、文化价值);基于四元价值构成的城市道路景观形态层面模型和评价原则。论文下篇采用专题文献研究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二环路景观展开研究。首先,将北京二环路的历史渊源与北京旧城城防体系和京师环城铁路建立关联,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北京二环路从规划到落实的全部过程,提出北京二环路建设与北京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从空间、行为和文化三个方面对二环路景观进行研究,提出北京二环路景观空间构成以及道路、建筑、绿地和水系空间各自的特点;提出北京二环路景观中行为要素研究方法和内容;构建北京二环路景观的文化体系,包括“五色两极”的文化构成,景观的文化核心,以及文化景观内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最后采用调研、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法对二环路景观进行的评价,针对北京二环路景观特性,提出都市型环城绿道的定位。借鉴国内外城市道路景观案例,以及已有针对二环路改造的提案基础上,为北京二环路景观的未来发展,提出理想化的远期发展目标和现实的近期完善策略。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传统文化和生产能力背景下,东西方传统城市道路均以街道的形态存在。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造成传统城市街道空间在新的城市发展中消失,甚至遭到破坏,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主要是汽车,促成现代城市等级道路体系的形成。新城市道路景观回归传统的同时,创新适合新城市发展需求的景观形态。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是城市景观空间类型中最具控制性和综合性的空间类型。北京二环路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北京城市景观发展的核心。北京二环路具备都市型环城绿道体系的特质。北京二环路景观将是北京新城市发展阶段的标志性景观体系。

韩月[7](2013)在《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承担着大量的过境运输交通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的不适应现象极为明显。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改善路面状况,高速公路加宽改造是极为必要和迫切的。本文结合施工图设计的整个过程,着重进行了路线方案的比选、道路平曲线设计、道路竖曲线设计、路面结构的设计及交通标志的设置。首先根据现有工程方案及技术标准等数据,对现有运输网的现状及规划、交通量发展预测、工程的建设规模等提出进一步的研究。然后进行OD调查并对吉林省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历年交通量等相关资料进行调研。最后根据历年车流量及交通发展预测结果,以增加车道数的方式对道路进行改造,并确定增加的车道数。此外,依据通行能力分析及路网规划,研究双侧加宽及局部路段单侧加宽方式。对每个技术要点加以分析研究。以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设计为依托,对整个方案的实地勘查及内业设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本文论述了怎样充分利用原有道路进行改扩建,使之更加舒适、合理、安全,为其他高速公路改扩建提供借鉴。

王帅[8](2013)在《新疆绿洲荒漠地区干线公路路堤高度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干线公路的路堤高度一直居高不下,新疆绿洲荒漠地区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与低路堤方案相比,高填路堤具有一系列不可克服的缺点。为了实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干线公路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降低高路堤所带来的各方面的不利影响,低路堤方案设计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近年来,在我国干线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低路堤方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我国与外国国情不同,新疆荒漠绿洲地区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自然环境特殊、设计理念与方法滞后等,这使得低路堤方案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如果不能具体分析地域地理、交通以及关键技术特征,盲目采用低路堤设计理念就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的生活以及地区土地利用的开发,以至于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对于不同区域,以环境协调原则进行公路设计,要因地制宜,针对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对低路堤方案评价方法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才能保证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高、低路堤方案不同特征的研究,明确低路堤方案的基本概念和区别于其他高度路堤方案的优势和劣势;论文进行了新疆绿洲荒漠地区干线公路路堤的使用状态与环境的协调或统一性分析,对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结合环境特征对该区域的干线公路路堤的使用状况的影响,基于三级区划进行了统一性分析,为影响因素的提出提供了分析依据;论文提出了新疆绿洲荒漠地区路堤高度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标准指标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基于模糊集分析理论评价方法,论文构建了低路堤方案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对绿洲荒漠区内沙漠区、戈壁区、草场区、农耕区、微丘区等五个代表性区域的主要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

宋沛[9](2013)在《道路枢纽型立交改扩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通式立交作为实现道路之间连接和车辆转换的节点,已经成为道路交通的门户。目前,随着各地区域路网的日趋完善,原来作为交通节点的各互通式立体交叉也逐渐难以满足因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急速上升的交通量转换需求。因为现道路需要增加车道,或者因为原交叉道路需要升级等而必须进行原有立交的改扩建。而我国至今对其改扩建工程设计没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立交设计规范,使其许多互通式立交改扩建后仍存在不合理性。枢纽型互通式立体交叉为路网系统中的最高级节点,担负干线公路之间交通流转换的重要功能。因此对枢纽型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迫在眉睫。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枢纽型互通式立交改扩建工程的方案设计、线形设计及连接部设计三个方面,找出现有技术方面的不足。以公路设计规范中的技术标准为依据,结合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对立交改扩建方案设计、平、纵线形设计及其连接部设计进行了深刻研究,对总体方案设计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将改扩建总体方案按改造目的不同划分为提高通行能力方案和提高安全性能方案;按立交型式变化与否分为原位改建和原位扩建两种。提出了不同方案的设计要点,为枢纽型互通式立交改扩建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通过从驾驶员心理方面入手,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归纳总结出枢纽互通式立交出入口布设要点。结合变速车道车辆运行状态分析,提出了根据实际运行速度变化大小想关联的变速车道长度建议值。根据枢纽互通式立交特点,对辅助车道和立交分岔、合流端设计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以实际工程设计为例对枢纽互通连接部细部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

袁宝军[10](2013)在《绍兴县公路网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乡公路是干线公路的延续和补充,是区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县乡区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背景是以绍兴城市建设规划为基础展开的,明确了加强县乡公路规划建设的意义,并对现阶段绍兴县公路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立足于路网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所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针对绍兴县路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运输需求与路网规划的联系出发,并利用预测模型预测规划年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以及交通方式。联系绍兴的城市性质、城市建设和城市规模、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发展趋势与需求,对绍兴县公路网进行系统规划。并从技术、质量、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对公路网规划进行了综合评价。近年来,绍兴县的公路系统网络正在逐步完善,但也存在一定弊端,为了更好的缓解交通拥堵,使得绍兴县城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公路网规划十分重要。针对绍兴县的交通现状,科学地系统地公路网布局规划势在必行。

二、松原西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方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原西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方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沣东新城红光路-西三环立交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项目背景
2 建设条件
3 红光路-西三环立交节点现状问题分析及交通量预测
    3.1 现状问题分析
    3.2 交通量预测
4 红光路与西余铁路相交节点方案
5 红光路立交设计方案
    5.1 方案一:部分苜蓿叶+半定向匝道互通式立交方案
    5.2 方案二:部分苜蓿叶+掉头桥互通式立交方案
    5.3 方案三:迂回式互通式立交方案
    5.4 方案四:变形扁平苜蓿叶互通式立交方案
6 立交方案比较
7 结语

(2)水电站库区复建公路路线方案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库区复建公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电站库区复建公路分类与特点
    2.1 库区复建公路的分类
    2.2 库区复建公路特点
        2.2.1 投资主体不同于一般公路
        2.2.2 建设程序不同于一般公路
        2.2.3 建设周期受到水电站整体制约
        2.2.4 建设规模及等级的确定具有特殊性
        2.2.5 自然地理与社会条件复杂
        2.2.6 路线走廊带相对固定
        2.2.7 路基及桥涵设计具有特殊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复建公路路线方案确定的因素
    3.1 水电站整体工程因素
        3.1.1 水电站枢纽的组成
        3.1.2 水电站经济指标对复建范围的影响
        3.1.3 复建范围对路线方案的影响
    3.2 自然因素
        3.2.1 复杂地形条件的影响分析
        3.2.2 不良地质及水文条件的影响分析
    3.3 社会因素
        3.3.1 移民迁建工程与路线方案的关系
        3.3.2 路线方案与沿线其它控制点的关系
    3.4 其它专业因素
        3.4.1 特殊路基与路线方案
        3.4.2 沿线桥梁与路线方案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线方案确定的原则方法与步骤
    4.1 路线方案选择的原则
    4.2 路线方案选择的控制要素及控制点选择
    4.3 路线方案选择方法与步骤
        4.3.1 路线方案选择方法
        4.3.2 路线方案选择步骤
    4.4 路线线位确定的新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鲁地拉库区复建公路路线方案研究
    5.1 鲁地拉电站及其库区简介
    5.2 库区地形地质及相关路网与社会经济调查
        5.2.1 库区地形地质条件概况
        5.2.2 库区路网现状
        5.2.3 库区社会经济调查
    5.3 鲁地拉库区复建公路复建范围确定
        5.3.1 鲁地拉水电站库区既有公路
        5.3.2 库区淹没范围的确定研究
        5.3.3 梯级电站布置与复建范围的关系
        5.3.4 库区复建政策与复建范围的关系
    5.4 鲁地拉库区复建公路等级的确定
        5.4.1 水电站库区路网规划
        5.4.2 水电站库区交通量调查
        5.4.3 复建公路等级的确定
    5.5 复杂地形条件路线方案布置及典型路段分析
        5.5.1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路线方案布置
        5.5.2 典型路段分析
    5.6 库区不良地质条件下路线方案布置
        5.6.1 库区滑坡分布及路线方案布置
        5.6.2 库区塌岸区预测及路线方案布置
        5.6.3 水库库岸浸没及浸没段路线方案
    5.7 兼顾集镇与安置点的路线方案布置
        5.7.1 沿线移民集镇
        5.7.2 移民安置点规划
        5.7.3 路线方案与集镇及安置点关系研究
    5.8 鲁地拉库区复建公路路线方案
        5.8.1 左岸复建公路路线方案
        5.8.2 右岸复建公路路线方案
    5.9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柳敦高速公路柳园枢纽互通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项目概况
2 设计思路
    2.1 设计原则
    2.2 交通量预测
    2.3 技术标准
    2.4 主要受控因素
3 方案设计
    3.1 互通方案
    3.2 方案比选
4 结语

(4)大半径圆曲线接小半径圆曲线匝道线形组合运行速度协调性对行车安全影响研究 ——以锡澄高速公路无锡枢纽互通式立交匝道改造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3 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和措施
第二章 无锡枢纽交通事故调查及原因分析
    2.1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2.2 事故匝道车辆实际运行速度调查分析
    2.3 事故匝道线形设计方案调查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无锡枢纽改造思路及方案设计
    3.1 线形减速方案分析
        3.1.1 匝道线形特点分析
        3.1.2 含小半径回转匝道线形组合设计方案分析
    3.2 改造方案
    3.3 小结
第四章 改造方案安全性评价
    4.1 运行速度计算方法
        4.1.1 《指南》中的运行速度计算方法
        4.1.2 其他运行速度计算方法
        4.1.3 运行速度计算模型的采用
    4.2 评价方法
        4.2.1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方法
        4.2.2 运行速度连续性评价方法
    4.3 运行速度预测
        4.3.1 现有匝道运行速度计算
        4.3.2 改造方案运行速度计算
    4.4 改造方案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4.4.1 匝道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4.4.2 改造方案线形连续性评价
    4.5 类似工程案例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关于缓解北京西直门立交交通拥堵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北京西直门立交桥的发展沿革
2 西直门立交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分析
3 我国城市立交规划体系和方法研究趋势
    3.1 趋势之一:关于城市交通系统性和前瞻性
    3.2 趋势之二:城市立交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关系
    3.3 趋势之三:关于城市立交规划体系的构建
    3.4 趋势之四:从网络交通上研究城市立交的拥堵问题
    3.5 趋势之五:关于城市立交规划的实施
4 缓解西直门立交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建议

(6)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 ——以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上篇 理论部分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处在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道路发展迅速
        1.1.2. 城市道路快速化发展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缺失和环境质量恶化
        1.1.3. 城市道路建设与城市自然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之间矛盾凸出
        1.1.4. 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理念相对落后
        1.2. 选题的缘由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4.1. 内容范围
        1.4.2. 需要说明的几个相关概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学术价值
        1.5.2. 现实意义
        1.6. 研究的方法与路径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路径框架
    2. 城市道路与城市的发展
        2.1. 道路与城市的起源
        2.1.1. 道路与城市的形成
        2.1.2. 城市的发展与道路
        2.1.3. 城市道路相关概念的起源与辨析
        2.2. 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2.2.1. 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2.2.2. 西方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2.2.3. 传统城市街道时代的终结
        2.3. 现代城市道路的产生与发展
        2.3.1. 现代城市道路的概念解析
        2.3.2. 现代城市道路系统产生与发展
        2.3.3. 现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分类与功能
        2.3.4. 现代城市道路系统下的城市发展与危机
        2.4. 新城市道路时代的到来
        2.4.1. 新城市主义:传统城市街道生活的回归
        2.4.2. 紧凑城市:新城市道路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4.3. 步行城市:后汽车时代的城市道路的价值伦理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
        3.1. 城市道路景观概念辨析
        3.1.1. 景观
        3.1.2. 城市景观
        3.1.3. 城市道路景观
        3.2. 城市道路景观的历史变迁
        3.2.1. 街道时代
        3.2.2. 大道时代
        3.2.3. 道路时代
        3.2.4. 后汽车时代:新城市道路景观的回归与创新
        3.3. 新城市道路景观
        3.3.1. 新城市道路景观的三种尺度
        3.3.2. 新城市道路景观的三个构成要素
        3.3.3. 新城市道路景观的四个特性
        3.3.4. 对新城市道路景观四元价值构成的假设
        3.3.5. 基于“四元价值”构成的新城市道路景观形态层次模型
        3.3.6. 新城市道路景观的评价原则
        3.4. 本章小结
下篇:实践部分
    4. 二环城市快速路建设与北京城市发展
        4.1. 北京二环城快速路的前身
        4.1.1. 北京旧城的城墙与城门
        4.1.2. 北京环城交通的原型:京师环城铁路的建设始末
        4.2.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的规划与建设
        4.2.1. 北京城市规划中的“二环路”
        4.2.2. 城墙、城门和护城河的命运
        4.2.3.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的建设
        4.3. 二环城市快速路对北京城市形态的影响
        4.3.1. 二环路对北京城市交通格局的影响
        4.3.2. 二环路对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4.3.3. 二环路对北京城市文化格局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景观的构成与分析
        5.1.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景观的空间构成
        5.1.1.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5.1.2.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道路桥梁景观空间解析
        5.1.3.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临街建筑景观空间解析
        5.1.4.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绿地景观空间解析
        5.1.5.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水体景观空间解析
        5.2.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景观的行为构成
        5.2.1.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的业态分布与行为分析
        5.2.2.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公共交通布局与行为分析
        5.2.3. 北京二环快速路行为主体类型及行为模式分析
        5.3.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景观的文化构成
        5.3.1.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景观文化构成的五色和两极
        5.3.2. 北京旧城城墙和城门是二环路景观的文化核心
        5.3.3. 二环路临街建筑记录北京现代与传统文化两极的冲击与融合
        5.3.4. 二环路内部景观空间的文化景观分布及构成
        5.3.5. 二环路外部景观空间的文化景观内容及其作用
        5.3.6. 二环路文化景观与北京城市景观格局的关系
        5.3.7. 二环路文化景观的视觉关系环廊
        5.4. 本章小结
    6.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景观的评价、定位与发展
        6.1.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景观的评价
        6.1.1. 评价的方法:调查与访问
        6.1.2. 调查的结果
        6.1.3. 访问的分析
        6.1.4. 基于调查与访问结果的评价总结
        6.2.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景观的定位
        6.2.1. 关于城市环路(ring road、beltway)
        6.2.2. 关于绿道(greenway)
        6.2.3. 城市环路与绿道的结合:都市型环城绿道概念的提出
        6.2.4. 北京二环都市型环城绿道定位的内涵
        6.2.5. 北京二环都市型环城绿道定位的基础
        6.3. 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景观的发展探索
        6.3.1. 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案例
        6.3.2. 北京二环都市型环城绿道改造的理想途径
        6.3.3. 北京二环都市型环城绿道发展的现实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研究的成果
        7.2. 研究的结论
        7.3. 研究的创新
        7.4. 研究的不足
        7.5. 研究的展望
参考目录
图表目录
附录1:北京二环步行、自行车交通量调查统计表
附录2:北京二环街边游园调查表
附录3:北京二环景观环境评价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改扩建方案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改扩建工程加宽方式
    2.1 加宽车道数的确认
        2.1.1 历年公路交通量统计分析
        2.1.2 OD 调查与分析
        2.1.3 交通量预测
    2.2 “原路大修+新建方案”与加宽方案比选
        2.2.1 原路扩建方案
        2.2.2 原路扩建+新建方案
    2.3 单侧加宽与双侧加宽比选
        2.3.1 单侧加宽和双侧加宽的利弊
第3章 改扩建工程技术研究
    3.1 路线布设
        3.1.1 路线布设的原则
        3.1.2 路线方案比选
    3.2 一般路基设计
        3.2.1 原有公路路基现状
        3.2.2 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
        3.2.3 填方路基设计
        3.2.4 挖方路基设计
        3.2.5 路床处理
        3.2.6 桥头路基处理
        3.2.7 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
        3.2.8 新旧路基拼接方案
        3.2.9 特殊路基设计方案及拟定
    3.3 路面施工方案
        3.3.1 旧路破碎料的利用情况
    3.4 桥梁设计
        3.4.1 新建桥梁与原有桥梁连接方案的比选与论证
        3.4.2 上部结构拼接方案比选与论证
        3.4.3 原有桥梁维修加固设计
    3.5 互通式部体交叉
        3.5.1 方案比选情况
        3.5.2 分离式立体交叉
        3.5.3 通道天桥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新疆绿洲荒漠地区干线公路路堤高度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低路堤方案研究现状
        1.2.1 国内低路堤方案研究现状
        1.2.2 国外低路堤方案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低路堤方案适用性对比分析
    2.1 干线公路低路堤概念
    2.2 高路堤方案优、缺点对比分析
    2.3 低路堤方案优缺点对比分析
        2.3.1 低路堤方案优势分析
        2.3.2 低路堤方案缺点分析
    2.4 高、低路堤方案经济性对比分析
第三章 新疆绿洲荒漠地区典型干线公路路堤使用状况与环境协调性分析
    3.1 新疆自然区划简介
        3.1.1 一级区划在新疆境内的分布情况
        3.1.2 二级区划在新疆境内的分布情况
        3.1.3 新疆公路三级区的划分概述
    3.2 基于三级区划的新疆绿洲荒漠区干线公路路堤使用状况分析
    3.3 新疆绿洲荒漠区部分干线公路平均路堤高度分析
第四章 新疆地区低路堤方案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4.1 自然条件因素
        4.1.1 地形、地貌条件
        4.1.2 地质条件
        4.1.3 气候条件
        4.1.4 水文条件
    4.2 技术性因素
        4.2.1 路基强度及稳定性
        4.2.2 线型设计指标
        4.2.3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4.2.4 横向通道
    4.3 社会经济性因素
        4.3.1 地方路网分布影响
        4.3.2 公路用地的影响
        4.3.3 路基造价影响
    4.4 其他因素
        4.4.1 道路交通安全因素
        4.4.2 景观环境因素
第五章 低路堤方案影响因素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 现有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简介
        5.2.1 现有评价方法
        5.2.2 现有适应性评价模型
    5.3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模糊集理论
        5.3.1 模糊集理论简介
        5.3.2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5.3.3 论文采用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判断矩阵分析法
    5.4 基于判断矩阵分析模型的低路堤方案评价
        5.4.1 低路堤方案因素集的确定
        5.4.2 确定 ui与 uj相比较的判断值
        5.4.3 因素重要程度系数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道路枢纽型立交改扩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枢纽型立交改扩建现状评估及原则
    2.1 道路现状资料调查
        2.1.1 工程现状资料调查
        2.1.2 LIDAR(LightDetectionAndRanging)技术
        2.1.3 交通条件调查
    2.2 道路现状评估
        2.2.1 服务状态评估
        2.2.2 安全状态评估
    2.3 改扩建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枢纽型立交改扩建方案设计
    3.1 改扩建方案影响因素
        3.1.1 远景交通量
        3.1.2 原有工程
        3.1.3 主线加宽方式
        3.1.4 交通组织与施工组织
        3.1.5 交通安全和景观要求
    3.2 方案设计
        3.2.1 立交改扩建方案设计要点
        3.2.2 原位改建
        3.2.3 原位扩建
        3.2.4 改扩建方案设计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枢纽型立交改扩建几何线形设计
    4.1 线形设计依据
        4.1.1 交通量与通行能力
        4.1.2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
    4.2 改扩建线形设计标准
    4.3 平面线形设计
        4.3.1 平面线形设计一般方法
        4.3.2 平面线形设计实例分析
    4.4 纵面线形设计
        4.4.1 纵面线形设计一般方法
        4.4.2 纵面线形设计实例分析
    4.5 平纵组合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枢纽型立交改扩建连接部设计
    5.1 出入口布设要点
    5.2 变速车道
        5.2.1 车辆运行状态分析
        5.2.2 变速车道长度确定
        5.2.3 变速车道布设要点
    5.3 辅助车道与分岔、合流端
        5.3.1 辅助车道概念与车道平衡原则
        5.3.2 辅助车道设置与车道连续性
        5.3.3 分岔、合流端设计
    5.4 连接部设计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绍兴县公路网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公路网规划的背景
        1.1.2 公路网规划的意义
    1.2 公路网规划步骤与方法
        1.2.1 公路网规划步骤
        1.2.2 县乡公路网规划方法研究
    1.3 规划背景
        1.3.1 绍兴的城市性质和规模
        1.3.2 交通建设现状分析
        1.3.3 地方公路网规划的指导思想
    1.4 规划总体设计
        1.4.1 规划范围、内容、期限
        1.4.2 规划目标
2 绍兴县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评价
    2.1 区域地理和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土地状况
        2.1.3 人口
    2.2 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2.2.1 工业方面
        2.2.2 农业方面
        2.2.3 商贸旅游
        2.2.4 规划方面
        2.2.5 对外经济
        2.2.6 国民经济总体状况
    2.3 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2.3.1 公路技术等级分布
        2.3.2 公路行政等级里程分布
        2.3.3 县内国、省道现状
        2.3.4 近几年交通建设投资
    2.4 公路网现状及综合评价
        2.4.1 网络结构性能评价指标
        2.4.2 交通质量评价指标
    2.5 公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对绍兴县交通规划的若干建议
3 绍兴县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需求预测
    3.1 绍兴县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3.1.1 绍兴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3.1.2 绍兴县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3.1.3 绍兴县人口发展预测
        3.1.4 绍兴县产业结构预测
    3.2 交通运输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相关分析
        3.2.1 运输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分析
        3.2.2 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和运输结构变化的影响
        3.2.3 人口和生活水平对运输量的影响
    3.3 绍兴县运输需求量预测
        3.3.1 公路水路货运总量预测
        3.3.2 公路水路客运总量预测
    3.4 绍兴县公路水路运输分担量预测
        3.4.1 各方式分担率及分担运输量
        3.4.2 各方式运输周转量预测
    3.5 公路交通量预测
        3.5.1 影响交通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5.2 公路交通分布预测
        3.5.3 公路交通量预测结果
4 绍兴县公路网发展规划
    4.1 规划方法与步骤
    4.3 公路网近期规划布局设计
        4.3.1 公路网发展目标
        4.3.2 公路网结构特征
    4.4 公路网中期规划布局设计
        4.4.1 公路网发展目标
        4.4.2 公路网结构特征
    4.5 公路网远期规划布局设计
        4.5.1 公路网发展目标
        4.5.2 公路网结构特征
    4.6 对外交通规划
        4.6.1 对外公路交通规划
        4.6.2 与杭州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衔接
    4.7 公路运输服务规划
5 绍兴县公路网规划的综合评价
    5.1 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目的和内容
        5.1.1 评价目的
        5.1.2 评价内容
    5.2 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
        5.2.1 技术评价
        5.2.2 经济评价
        5.2.3 社会评价
        5.2.4 综合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松原西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方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沣东新城红光路-西三环立交改造方案研究[J]. 谢阳阳.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01)
  • [2]水电站库区复建公路路线方案确定研究[D]. 刘顺. 长安大学, 2018(01)
  • [3]柳敦高速公路柳园枢纽互通方案设计[J]. 黄涛,戴琪.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04)
  • [4]大半径圆曲线接小半径圆曲线匝道线形组合运行速度协调性对行车安全影响研究 ——以锡澄高速公路无锡枢纽互通式立交匝道改造工程为例[D]. 韩玉雷. 东南大学, 2016(02)
  • [5]关于缓解北京西直门立交交通拥堵的理性思考[J]. 穆祥纯.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5(09)
  • [6]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 ——以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为例[D]. 李磊.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7]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研究[D]. 韩月. 吉林大学, 2013(04)
  • [8]新疆绿洲荒漠地区干线公路路堤高度影响因素分析[D]. 王帅. 长安大学, 2013(05)
  • [9]道路枢纽型立交改扩建设计研究[D]. 宋沛. 长安大学, 2013(06)
  • [10]绍兴县公路网规划[D]. 袁宝军. 浙江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松原西可换乘立交方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