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树冬季室内嫁接育苗技术

酸枣树冬季室内嫁接育苗技术

一、酸枣冬季室内嫁接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安国杰[1](2016)在《山杏良种嫁接繁殖技术体系优化》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山杏无性系良种应用推广中急需解决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繁殖技术问题,通过正交试验、对比试验等,对山杏良种枝接、芽接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从嫁接成活过程中酶活性、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方面探讨了嫁接成活原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枝接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嫁接成活率影响显着的因子为:母树年龄>采穗部位>接穗斜面长度>嫁接高度。对嫁接苗嫩枝粗度影响显着的因子为:嫁接高度>采穗部位>接穗斜面长度>母树年龄。对嫁接苗嫩枝长度影响显着的因子为:母树年龄>嫁接高度>接穗斜面长度>采穗部位;不同处理组合枝接效果差异显着,7号(接穗斜面长度1.5cm、母树年龄1年、取穗部位为枝条下部、嫁接高度4cm)和9号(接穗斜面长度1.5 cm、母树年龄10年、采穗部位为枝条中部、嫁接高度1 cm)处理枝接效果好。(2)枝接对比试验表明,早晨嫁接成活率显着高于中午与下午。以容器苗作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高于裸根苗;嫁接前对砧木不灌水的成活率高于灌水成活率。(3)芽接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芽片长度和取芽部位对芽接成活率均有显着影响,芽片长度>取芽部位>嫁接高度。不同因素各水平间嫁接效果差异较大:芽片长度中,2cm>2.5cm> 1 cm;取芽部位中,上>中>下;嫁接高度中,5 cm>10cm>15cm;不同处理组合芽接效果差异显着。(4)芽接对比试验表明,不同品种山杏芽接成活率差异极显着,“甜丰”>CK>“山杏1号”>“山杏3号”>“山杏2号”。(5)技术、经济效果的综合分析表明,枝接中7号技术组合(接穗斜面长度1.5cm、母树年龄1年、取穗部位为枝条下部、嫁接高度4cm)、芽接的6号技术组合(取芽部位为枝条下部、芽片长度2cm、嫁接高度5 cm)的苗木生产成本低、良种利用率高。(6)分析了在山杏良种嫁接成活过程中酶活性(POD、PPO)及营养物质(可溶性糖、粗淀粉、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均呈现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山杏嫁接成活原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本项研究提出了山杏良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嫁接繁殖关键技术,为推进山杏造林的良种化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王录顺[2](2010)在《枣嫁接成品苗当年出圃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常规的枣树品种苗繁育,从播种到嫁接、到抚育成品苗出圃,时间需要2年。利用断根法培育枣树品种根蘖苗,虽能当年出圃,但数量有限,短期内无法大量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利用嫁接法繁育,不仅能

张波[3](2007)在《板栗菌根化容器嫁接苗培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燕山红栗为对象,首次将接种菌根菌剂、嫁接和容器育苗集于一体,对其菌根化容器嫁接苗培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对实现燕山红栗规模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1)侵染率与接菌时间和菌剂种类具有密切关系。在实生苗第1片真叶展开时进行接种,菌根的侵染率达到最高。双菌的接种效果优于单菌,其中以接种菌剂菌红绒盖牛肝菌和锦毛丝膜菌混合接种(X.c×C.s)效果最好,侵染率达到87.63%。(2)菌根能明显提高营养元素的吸收及营养元素的分配比例。测定分析表明,菌根化幼苗各器官中N、P、K的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根系中N、P、K元的分配比例显着高于叶和茎。接种B7菌剂,N、P、K含量分别为1.29%、0.25%和0.54%,明显高于对照。(3)菌根对嫁接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具有很大影响。与对照相比较,菌根能明显促进新梢生长。菌根化嫁接苗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明显提高,;SOD、POD、PPO活性和根系活力都明显增强,抗逆性和吸收能力也显着提高。其中,接种B7菌剂,嫁接苗的形态和生理指标最好,新梢干重是7.83g/株,最大净光合速率14.40μmoL·m-2·s-1,明显高于对照。(4)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芽苗砧木中激素的含量对嫁接苗成活起到关键作用,IAA/ABA比值处于较高水平时,有利于愈伤组织形成及嫁接成活。而砧木的含水量与嫁接成活率的相关性不显着。芽苗砧在7cm左右时嫁接效果最好。(5)通过研究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发现,2年砧嫁接苗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1年砧嫁接苗。对于1年生和2年生砧木而言,插皮接的成活率、新梢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均优于劈接。但2年砧插皮接和芽苗砧劈接,其嫁接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差异不显着。综合上述,为了降低燕山红栗育苗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建议生产上以芽苗为砧木进行劈接,接口完全愈合后(嫁接20d左右)接种菌剂红绒盖牛菌和锦毛丝膜菌混合菌剂(X.c×C.s)。

牟洪香[4](2006)在《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的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文冠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资源调查,摸清了文冠果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以及分布特征和规律,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自然类型的划分。利用相关性状分析与AFLP分析两种实验手段,研究了文冠果不同地区与不同类型的遗传差异及分布状态,从性状表达和分子水平上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此外,研究了文冠果果实含油率以及油脂脂肪酸种类与含量的变化,为文冠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文冠果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是从北纬28°34′到47°20′、东经73°20′到120°25′之间的广大地区,遍布华北、华东及西北地区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是文冠果自然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分布区主要在暖温带气候区内,天然分布区内植被以灌草为主。土壤以黄绵土占绝对优势,其次是黑垆土、风沙土、山地褐土、栗钙土等。 (2)文冠果呈小面积的块状零星分布,水平分布呈现局部不连续性,垂直分布上下限随着经纬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辽宁建平——北京——山东青岛——安徽合肥——河南栾川——陕西洛南——甘肃平凉——青海循化——西藏察隅一线以西以北地区均有文冠果分布,而在此界以东以南地区无文冠果分布。 (3)对文冠果15个相关性状的研究表明,叶片变异程度低于种子和果实的变异程度。15个相关性状分布地区内的平均变异系数为66.66%,说明分布地区内的变异是文冠果的主要变异来源,分布地区内的多样性程度高于分布地区间的。 相关性状聚类分析表明:小叶数、出种率、出种数、种重四个性状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以分层聚类平均距离0.8为阈值,14个分布地区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LS一个分布地区,第二类为SX1、SX2、TS、LC四个分布地区:第三类为DN、ZWL、YN、WN;第四类包括KS、LB、AL、AS、ZJK。 (4)各地区种仁、种皮及种子的含油率之间差异显着,但它们与单一的生态因子相关不显着。经气象色谱分析文冠果种仁油含有C16:0(棕榈酸)、C18:0(硬脂酸)、C18:1(油酸)、C18:2(亚油酸)、C20:0(花生酸)、C18:3(亚麻酸)、C20:2(廿碳二烯-11,14酸)、C22:0(山俞酸)、C20:3(“蜜”酸)、C24:0(木焦油酸)、C24:1(神经酸)等11种脂肪酸,碳链长度主要集中在C16-C18之间,适合生产生物柴油。各脂肪酸的含量随地理纬度与经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5)文冠果按照果型可划分为6种类型,有:白花小球果型、白花扁球果型、白花平顶球果型、白花穗状球果型、白花倒卵果型、白花桃形果型等六种类型,以球果类(包括小球果、扁球果及平顶球果)的丰产形状最明显。此外研究发现文冠果树体形状

王文江[5](2004)在《柿(Diospyros kaki Thunb.)优良品种AFLP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柿是原产于我国的重要果树,品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由于缺乏统一的命名标准,在长期引种和栽培过程中,柿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十分普遍,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不明。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是一种新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具有高效、稳定、可靠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为给柿的品种鉴定,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建立柿AFLP分析的银染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109个柿优良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构建了柿优良品种的核心种质。 1 柿树组织中富含单宁、多糖、酚及色素等物质,适于AFLP分析的柿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提取液为100mmol/L Tris-HCl,pH8.0;20mmol/L EDTA;1.4mol/L NaCl;2% CTAB;1%PVP40;10mmol/LNa2S2O5;100mmol/Lβ—巯基乙醇(用前加入)。采用该方法提取的柿叶片DNA,经纯化后质量和纯度较高,可用于AFLP分析。 2 通过对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了适于柿树AFLP分析的银染技术体系。 酶切体系总体积中含纯化后的DNA450ng,EcoR Ⅰ和Mse Ⅰ各3U,37℃酶切3h以上;酶切完成后加入连接液,37℃连接10h以上(或过夜),然后65℃变性10min;连接产物稀释5倍用于预扩增,预扩增体系中EcoRⅠ和MseⅠ引物均不含选择性碱基;预扩增产物稀释5倍用于选择性扩增,选择性扩增体系中EcoRⅠ和MseⅠ引物均含3个选择性碱基,选择性扩增完成后,加入10μL Loading buffer,95℃变性10min,立即冰浴,置于-20℃下备用;取6.5μL变性后的选择性扩增产物在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电泳,电泳完毕后,对胶板进行固定、脱色、水洗、银染、冲洗、显影、定影及干燥等银染程序。 3 从64对引物组合(EcoRⅠ引物和MseⅠ引物个8个)中筛选出20对多态性高、谱带清晰的引物组合用于供试材料的AFLP分析。20对引物共扩增出1000条清晰可辨的谱带,其中多态性带887条,占88.7%。供试材料不同种和类型(涩柿、甜柿、君迁子、油柿和浙江柿)间多态性带所占比例不同。 4 用20对引物组合构建了120份供试材料的基因型指纹,采用二岐分类法可以将供试的120份材料一一区分开,并且部分材料基因型分别拥有自己的特征带,可以作为该材料基因型鉴定的依据。5根据研究结果确定了品种划分的遗传距离,并确定五峰牛心柿、干帽盔和舟曲牛心柿为同一品种:暑黄柿与灰柿为同一品种,老皮革与舟曲火柿为同一品种,而磨盘柿和帽儿柿也为同一个品种,以上品种均为同物异名。6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两大类群和六个亚类,结果表明甜柿品种与涩柿品种在聚类结果上没有明显界限,聚类结果与品种地理来源也没有明显的联系,君迁子、油柿和浙江柿单独聚为一个亚类,与柿品种亲缘关系较远。7采用逐步聚类分组法,以多态性带为主要指标,结合形态分类学指标及地理来源,构建了供试品种的核心种质,包括襄阳牛心柿、襄汾扁柿、老皮革、小广团柿、八月红、磨盘柿、罗田甜柿、五花柿、鲁山牛心柿、火晶柿和南化牛心柿等11个品种,遗传多样性与形态分类学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核心种质符合核心种质的要求。

刘新彩[6](2004)在《核桃幼树生长特性及其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核桃是我国重要的干果树种,目前生产中因主要使用本砧,且砧木种子来源不规范,后代分离严重,使核桃树体生长受到极大的影响。矮化密植是现代果树栽培的趋势,选择适宜的矮化砧能够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从而实现早果、丰产、优质生产。本试验采用石蜡切片法、比色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对核桃幼树生长特性及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核桃幼树在1-3年生时,早实品种与晚实品种株高和干周生长量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早实核桃成年树树体较矮,可能是由于结果较早所致。 2.核桃各品种的材皮比、枝条电阻均与树体生长势存在相关性,材皮比、枝条电阻与株高呈显着正相关。 3.核桃各品种叶片厚度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与树体生长势无相关性;栅栏组织厚度普遍大于海绵组织的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占叶厚度的百分率、栅海比与株高和干周呈显着负相关;海绵组织厚度占叶厚度的百分率、叶片气孔密度均与株高和干周正相关。 4.根部导管密度、材皮比、材部面积、材部面积占根横断面积的比例均与株高呈正相关;皮部面积占根横断面积的比例与株高呈负相关,而根横断面积、皮部面积与树体生长势相关性不显着。 5.核桃各品种根部、芽部的IAA含量和GA3含量均显着高于Z、ABA含量,表明树体仍以旺盛的营养生长为主;不同品种间GA3、ABA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且分别与株高呈显着的正相关和负相关;IAA、Z含量均对树体生长势有影响,但与树体生长势相关性不显着。 6.叶部、根部POD活性与株高显着负相关,根部IOD活性与株高和干周显着负相关;表明POD、IOD活性对树体生长势有着显着影响。 7.材皮比、栅海比、导管密度、枝条电阻、ABA含量、GA3含量、POD活性、IOD活性均可作为树体生长势早期预测的主要指标,从而为核桃矮化性的鉴定和矮砧预选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我省核桃矮化密植栽培的发展。

张淑娟,李小娟,辛长永[7](2003)在《酸枣冬季室内嫁接育苗》文中研究指明

张淑娟,李小娟,辛长永[8](2003)在《酸枣冬季室内嫁接育苗技术》文中认为

史俊燕[9](2002)在《核桃、枣繁殖技术及其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核桃和枣是主要的生态经济林树种,采用常规嫁接技术进行繁殖,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不能适应产业化要求。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立足于生产实践,对核桃嫁接和枣树嫩枝扦插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改进及理论分析,取得了重要进展。 1、在四川地区2月份进行核桃子苗嫁接,可以不经过室内愈合直接移栽田间,通过覆地膜、天膜等保护性措施来保证嫁接愈合的温度湿度,嫁接成活率68.2%。这一嫁接技术环节的改进,大大降低了成本,适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同时试验结果表明,子苗主根为球状根与直根相比,嫁接成活率、新梢生长量、根系生长量均无显着性差异。故苗木生产上可以采用撒播,省时省工。 2、在熟练掌握嫁接技术的情况下,嫁接方法不是影响核桃嫁接成活的关键,子苗嫁接、绿枝接、芽接都保持较高的嫁接成活率。而掌握核桃生长发育适宜的物候期是关键,在同一个嫁接时期内嫁接宜早、不宜晚。 3、子苗嫁接与绿枝接、芽接相比,苗木生长周期长(子苗3月~10月,绿枝接和芽接6月~10月),生产成本低,技术容易掌握,适于工厂化育苗。 4、对核桃绿枝接所采用的砧木和接穗进行分析测试表明,酚类物质含量是影响核桃嫁接成活的主要原因,酚类物质含量高,嫁接成活率低;PPO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呈现一致的变化关系,酚类物质含量高时,PPO活性也升高,使接口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PAL与酚类物质含量不呈现正相关,PAL活性高时,酚类物质含量反而低。 5、大荔水枣、晋枣、蜂蜜罐嫩枝扦插均可生根,但生根率低;ABT处理可显着提高生根率,尤以100ppm效果最好,可使生根率提高3倍。枣嫩枝扦插时间以7月份效果最好。 6、PPO、PAL是与细胞和组织分化有关的酶,在根形成过程中PPO活性明显增加,根开始分化延伸时达到最大2.4095mg/g·min,根形成之后降低;而PAL活性则逐渐下降。ABT处理可以提高PAL活性,PPO也随着ABT浓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关系。枣插穗生根与穗条中PAL、PPO活性相关,某一值过高或过低都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

二、酸枣冬季室内嫁接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枣冬季室内嫁接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山杏良种嫁接繁殖技术体系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山杏概述
        1.1.1 山杏的植物学特性
        1.1.2 山杏的生态经济价值及生产现状
    1.2 林木嫁接技术研究现状
        1.2.1 林木嫁接方法研究现状
        1.2.2 杏树嫁接方法研究现状
    1.3 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
        1.3.1 环境因素
        1.3.2 生物学因素
    1.4 林木嫁接成活机理研究现状
        1.4.1 嫁接体发育过程中组织学研究
        1.4.2 嫁接体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山杏良种枝接繁殖技术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方法
        2.2.4 试验观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枝接技术对山杏良种嫁接成活及生长的影响
        2.3.2 山杏良种不同枝接技术的工效及枝接技术优化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山杏良种芽接繁殖技术
    3.1 研究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方法
        3.1.3 试验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芽接技术对山杏良种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2.2 山杏良种不同芽接技术的工效及芽接技术优化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山杏良种嫁接成活过程中酶活性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过氧化物酶POD
        4.2.2 多酚氧化酶PPO
        4.2.3 可溶性糖含量
        4.2.4 粗淀粉含量
        4.2.5 可溶性蛋白含量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枣嫁接成品苗当年出圃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枣硬枝嫁接当年成品苗出圃新技术
    1.1 利用枣树根做砧木是一项创新
    1.2 利用冬季室内嫁接
    1.3 嫁接技术要求
        1.3.1 操作步骤:
        (1) 材料准备:
        1.3.2 嫁接方式
        1.3.3 嫁接要领
    1.4 嫁接后的养护
2 该技术的优点
3 嫁接方式
    3.1 操作步骤
    1.2操作要领

(3)板栗菌根化容器嫁接苗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目录
1. 引言
    1.1 容器苗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菌根的研究
        1.2.1 提高林木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
        1.2.2 提高各器官营养的含量、影响营养的分配
        1.2.3 促进苗木生长,改善苗木质量
        1.2.4 提高林木抗病的能力
        1.2.5 板栗菌根化容器苗的研究
        1.2.5.1 菌根对板栗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1.2.5.2 外生菌根真菌对板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1.2.5.3 不同菌根菌对板栗容器苗生长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1.3 嫁接技术的研究
        1.3.1 影响嫁接愈合成活的因子
        1.3.1.1 砧木和接穗的亲和力
        1.3.1.2 砧木和接穗的质量
        1.3.1.4 嫁接技术
        1.3.1.5 外界条件的影响
        1.3.1.6 嫁接方法
        1.3.2 砧木与接穗的相互关系
        1.3.2.1 砧木对接穗的影响
        1.3.2.2 接穗对砧木的影响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接菌时间试验方法
        2.2.2 菌剂方法
        2.2.3 芽苗砧嫁接试验方法
        2.2.4 芽接试验方法
        2.2.5 硬枝嫁接试验方法
    2.3 测定方法
        2.3.1 番红—淡绿染色法
        2.3.2 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测定
        2.3.3 新梢生长和干重的测定
        2.3.4 四种保护酶的测定
        2.3.4.1 酶液制备
        2.3.4.2 POD活性测定
        2.3.4.3 CAT活性测定
        2.3.4.4 SOD活性采用测定
        2.3.4.5 PPO活性测定
        2.3.5 激素含量的测定
        2.3.6 根系活力的测定(TTC法)
        2.3.7 根、茎、叶中N、P、K含量的测定
        2.3.7.1 样品制备
        2.3.7.2 全磷的测定
        2.3.7.3 全钾的测定
        2.3.7.4 全氮的测定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根的研究
        3.1.1 菌剂侵染率的研究
        3.1.1.1 不同生长时期接种菌剂对根系侵染率的影响
        3.1.1.2 不同菌剂对侵染率的影响
        3.1.1.3 生长时期和菌剂的交互作用对侵染率的影响
        3.1.2 不同菌剂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1.3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3.1.3.1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新梢长度的影响
        3.1.3.2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新梢粗度的影响
        3.1.3.3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新梢干重的影响
        3.1.4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1.4.1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新梢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4.2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新梢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1.4.3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4.4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叶中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3.1.4.5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1.4.6 不同菌剂对嫁接苗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3.1.5 接种菌剂的嫁接苗新梢生长的年动态变化
        3.1.6 根系活力与新梢干重和养分吸收的相关性
    3.2 嫁接技术及对嫁接苗的影响的研究
        3.2.1 芽苗砧劈接的研究
        3.2.2 芽接技术的研究
        3.2.3 枝接技术对嫁接苗成活及生长的影响
        3.2.3.1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成活率的影响
        3.2.3.2 嫁接苗生长初期的动态变化
        3.2.3.3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嫁接苗新梢长的影响
        3.2.3.4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嫁接苗新梢粗度的影响
        3.2.3.5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嫁接苗新梢干重的影响
        3.2.3.6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嫁接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7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嫁接苗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3.8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嫁接苗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2.3.9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3.2.3.10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几种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3.2.3.11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嫁接苗叶中N、P、K含量的影响
        3.2.3.12 砧木年龄和嫁接方法对根系中4种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3.2.3.13 根系和叶片中4种保护酶的相关性
        3.2.3.14 嫁接苗的保存率
4 结论与讨论
    4.1 菌根研究
    4.2 嫁接技术及其对嫁接苗的影响
        4.2.1 芽苗砧嫁接技术的研究
        4.2.2 芽接技术的研究
        4.2.3 硬枝嫁接技术的研究
    4.3 芽苗砧嫁接苗培育技术
    4.4 2年砧插皮接嫁接苗的培育技术
    4.5 建议
图版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致谢

(4)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图表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生物柴油的发展状况
        1.1.2 生物柴油的原料
    1.2 文冠果的研究进展
        1.2.1 文冠果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
        1.2.2 文冠果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
        1.2.3 文冠果落花落果机理的研究
        1.2.4 文冠果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研究
        1.2.5 文冠果发展前景
    1.3 AFLP分子标记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冠果资源调查及分布规律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范围的确定
        2.1.2 标准地调查内容
        2.1.3 文冠果分布区自然条件收集与分析
        2.1.4 地区情况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文冠果分布范围
        2.2.2 文冠果总体分布区气候资料分析
        2.2.3 文冠果在全国各分布区的分布特征
        2.2.4 文冠果在我国的总体分布特征
        2.2.5 文冠果在我国的分布规律
    2.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分布地区文冠果相关性状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取样
        3.1.2 相关性状的测量与记录
        3.1.3 种子含油率的测定方法
        3.1.4 种仁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文冠果不同分布地区间的相关性状变异特征
        3.2.2 文冠果分布地区内的相关性状的变异特征
        3.2.3 文冠果分布地区间的相关分化
        3.2.4 不同分布地区文冠果相关性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2.5 主成分分析
        3.2.6 聚类分析
        3.2.7 不同分布地区种子含油量的变异
        3.2.8 不同分布地区种子脂肪酸含量及组成的变异
    3.3 小结
第四章 文冠果优良类型的表型选择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方法
        4.1.2 地区概况的调查
        4.1.3 文冠果概况的调查
        4.1.4 不同类型代表植株的调查
        4.1.5 资料的制作
        4.1.6 调查资料的整理和总结
    4.2 结果分析
        4.2.1 地区概况
        4.2.2 文冠果概况
        4.2.3 文冠果优良类型的表型选择
    4.3 小结
第五章 文冠果AFLP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DNA提取
        5.2.2 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5.2.3 AFLP反应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NA提取结果及检测
        5.3.2 酶切产物检测
        5.3.3 预扩增产物检测
        5.3.4 筛选引物
        5.3.5 选择扩增
        5.3.6 不同分布地区文冠果的亲缘关系及 UPGMA聚类分析
    5.4 相关性状多样性分析与 AFLP分析结果比较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文冠果资源分布与分布规律
        6.1.2 文冠果相关性状多样性分析
        6.1.3 文冠果优良类型选择
        6.1.4 文冠果 AFLP分析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版图
    附录2 文冠果油脂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气相色谱分析图
缩略词表

(5)柿(Diospyros kaki Thunb.)优良品种AFLP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适于AFLP分析的柿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2.2.2 柿基因组DNA的鉴定方法
        2.2.3 柿AFLP分析银染技术体系的建立
        2.2.4 引物筛选
        2.2.5 电泳结果统计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7 供试柿品种核心种质的建立
        2.2.8 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2.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3.1 主要试剂
        2.3.2 试剂配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适于AFLP分析的柿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3.1.1 不同处理的提取效果
        3.1.2 柿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
    3.2 柿AFLP分析银染技术体系的建立
        3.2.1 酶切
        3.2.2 连接
        3.2.3 预扩增体系
        3.2.4 选择性扩增体系
        3.2.5 柿AFLP分析银染技术体系
    3.3 引物筛选
    3.4 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图谱
        3.4.1 多态性带
        3.4.2 特征带与种质鉴定
    3.5 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5.1 遗传距离
        3.5.2 聚类分析
    3.6 供试柿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评价
4 讨论
    4.1 关于柿的AFLP分析银染技术体系
    4.2 柿优良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
    4.3 柿优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品种鉴定
    4.4 关于柿树的核心种质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 作者简历
10 致谢

(6)核桃幼树生长特性及其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2.2.1 树体生长特性调查
        2.2.2 枝条特性的观察
        2.2.3 叶片特性的观察
        2.2.4 根部解剖结构的观测
        2.2.5 激素含量的测定
        2.2.6 酶活性的测定
3 结果和分析
    3.1 树体生长特性调查结果
        3.1.1 株高
        3.1.2 干周
        3.1.3 相关分析
    3.2 枝条特性的研究
        3.2.1 枝条解剖结构的研究
        3.2.2 材皮比
        3.2.3 导管密度
        3.2.4 枝条电阻
        3.2.5 枝部不同指标与生长势的相关分析
    3.3 叶片结构的观察
        3.3.1 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
        3.3.2 栅海比
        3.3.3 叶片水势
        3.3.4 气孔密度
        3.3.5 叶部不同指标与生长势的相关分析
    3.4 根部结构的观察
        3.4.1 根部解剖结构的观察
        3.4.2 材皮比
        3.4.3 导管密度
        3.4.4 根部不同指标与生长势的相关分析
    3.5 酶活性的研究
        3.5.1 POD活性
        3.5.2 IOD活性
        3.5.3 POD、IOD活性与生长势的相关分析
    3.6 激素水平的研究
        3.6.1 芽部激素含量
        3.6.2 根部激素含量
        3.6.3 激素不同指标与生长势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早实品种与晚实品种树体生长特性的比较
    4.2 枝条特性与生长势的关系
    4.3 叶片结构特征与生长势的关系
    4.4 根部结构特征与生长势的关系
    4.5 激素含量与生长势的关系
    4.6 酶含量及活性与生长势的关系
    4.7 核桃矮化预选指标的初步探讨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 作者简历
9 致谢

(9)核桃、枣繁殖技术及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1. 经济林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1.1 嫁接技术
        1.2 扦插的生根研究
        1.3 组织培养
    2. 核桃和枣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2.1 核桃嫁接繁殖技术
        2.2 核桃扦插
        2.3 核桃组培
        2.4 枣繁殖技术研究
    3. 酚类物质及其相关酶PPO、PAL研究
        3.1 酚类物质
        3.2 酚类物质与PPO、PAL
        3.3 植物体内PPO、PAL研究现状
        3.4 外界条件对植物体内酚类物质、PPO、PAL的影响
    4.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前言
第一章 试验地概况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子苗嫁接试验
        2.2.2 核桃绿枝接
        2.2.3 核桃不同嫁接方法、不同时期嫁接试验
        2.2.4 枣嫩枝扦插
    §2.3 繁殖技术及管理
        2.3.1 核桃子苗嫁接试验
        2.3.2 核桃绿枝接
        2.3.3 核桃夏季芽接
        2.3.4 枣嫩枝扦插
    §2.4 试验方法
        2.4.1 调查分析方法
        2.4.2 室内分析采样方法
        2.4.3 多酚氧化酶的测定
        2.4.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测定
        2.4.5 酚类物质的测定(Folin-Denis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核桃嫁接、枣树嫩枝扦插试验
        3.1.1 核桃子苗嫁接
        3.1.2 核桃绿枝接
        3.1.3 核桃不同嫁接方法、不同嫁接时期试验
        3.1.4 枣树不同品种、不同浓度ABT处理嫩枝扦插试验
        3.1.5 枣嫩枝不同时期扦插试验
    §3.2 酚类物质含量、PPO、PAL活性研究
        3.2.1 核桃不同品种、不同年龄部位酚类物质含量、PPO、PAL与嫁接成活率
        3.2.2 不同激素处理
        3.2.3 枣树嫩枝扦插不同浓度ABT处理PPO、PAL活性变化
        3.2.4 枣嫩枝扦插愈伤组织形成过程PAL、PPO活性变化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酸枣冬季室内嫁接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杏良种嫁接繁殖技术体系优化[D]. 安国杰.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2]枣嫁接成品苗当年出圃新技术[J]. 王录顺. 果农之友, 2010(06)
  • [3]板栗菌根化容器嫁接苗培育技术研究[D]. 张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4]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的调查与研究[D]. 牟洪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11)
  • [5]柿(Diospyros kaki Thunb.)优良品种AFLP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王文江.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 [6]核桃幼树生长特性及其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 刘新彩.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 [7]酸枣冬季室内嫁接育苗[J]. 张淑娟,李小娟,辛长永. 林业实用技术, 2003(01)
  • [8]酸枣冬季室内嫁接育苗技术[J]. 张淑娟,李小娟,辛长永. 山西果树, 2003(01)
  • [9]核桃、枣繁殖技术及其理论研究[D]. 史俊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标签:;  ;  ;  

酸枣树冬季室内嫁接育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