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利弊分析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利弊分析

一、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利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侯建,闫涛,马灿丽,白洁[1](2021)在《溶栓治疗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组织蛋白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溶栓治疗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接收行急诊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19例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溶栓时间段分为三组,A组27例(发病距溶栓时间≤3 h),B组39例(3 h<发病距溶栓时间≤6 h),C组53例(6 h<发病距溶栓时间≤12 h)。比较三组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时间、溶栓后2 h、12 h的ST段回落率、血清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athepsin S、CTGF、LVEF、LVEDD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组血管再通时间为(148.73±15.37)min,显着长于A、B两组[(89.34±8.95)min、(98.76±9.33)min],血管再通率(45.28%)和ST段回落率[(40.17±4.77)%、(73.92±8.24)%]显着低于A、B两组[96.30%、79.49%、(47.42±5.12)%、(83.68±9.33)%、(43.56±4.87)%、(78.73±8.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248.088、4.244、20.204、11.146,18.508、19.861、6.271、4.789,17.995、10.932、3.339、4.111,4.100、3.828、3.100、2.244,均P<0.05)。C组溶栓后2 h、12 h的IL-6、TNF-α及hs-CRP水平[(23.29±2.12)ng/L、(27.03±2.75)ng/L、(6.49±2.37)mg/L,(22.73±2.05)ng/L、(26.24±2.37)ng/L、(6.01±2.53)mg/L]均显着高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578、54.578、10.638,8.584、8.735、5.199,7.909、7.171、3.597,1.382、1.584、1.008,7.237、5.190、4.364,8.829、11.114、2.585,3.172、6.815、2.196,均P<0.05)。C组溶栓后2 h、12 h的cathepsin S及CTGF水平[(29.97±3.98)μg/L、(30.03±4.79)μg/L,(28.05±2.13)μg/L、(28.29±4.31)μg/L]均显着高于A、B两组[(31.74±3.56)μg/L、(29.87±4.91)μg/L;(20.81±2.35)μg/L、(16.94±3.46)μg/L;(30.95±3.79)μg/L、(29.93±4.95)μg/L;(26.37±2.44)μg/L、(21.46±4.7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870、68.555、15.039、12.562、6.345、7.679、3.096、1.966、13.882、3.514、11.863、7.164、9.239、4.199,均P<0.05)。C组溶栓后2 h、12 h的LVEF及LVEDD[(42.81±4.77)%、(52.64±4.71)mm,(43.13±5.11)%、(51.57±4.01)mm]均显着低于A、B两组[(42.61±4.58)%、(52.31±4.47)mm,(46.33±4.35)%、(47.75±3.41)mm,(42.73±4.79)%、(52.79±4.76)mm,(44.79±4.44)%、(49.93±3.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5、9.193,3.060、4.214,1.970、2.953,0.333、1.259,2.779、1.626,4.229、1.996,1.404、2.416,均P<0.05)。A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41%,B组为12.82%,C组为3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均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患者血管再通率和ST段回落率越高,炎性反应、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脏重塑越轻,心功能恢复越好,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越低。

王化运[2](2021)在《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之间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其差异。为AMI高危人群的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纳入2019-9至2020-9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诊断为AMI并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506例,男性268例,女性238例。对两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D-二聚体、肌红蛋白(Myo)、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DL-C、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生化指标及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家族遗传史、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情况、术中并发症、术后用药及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两组在危险因素上的对比:通过分析可得出老年男性组患者(68.53±6.161)发病年龄低于女性组(70.18±6.71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组(52.24%:36.1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饮酒比率高于女性组(25.38%VS5.0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患高血压比例低于女性组(46.27%:56.3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BMI值高于女性组(24.162±0.347:23.607±0.40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既往冠心病病史比率低于女性组(20.15%:33.6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既往心衰史等危险因素上,两组未见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在生化指标上的对比:对比两组生化指标可看出,老年男性组在NT-pro BNP、D-二聚体、TG、TC、LDL-C、HDL-C的水平均低于女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n I、CK-MB、Myo、AST、WBC、N%等方面,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组在冠脉病变上的对比:通过对比两组冠脉病变特点,我们发现,老年男性以双支(50%)和单只(28.95%)病变为主,而老年女性组则以双支(33.61%)及三支(40.34%)病变为主,两组在病变血管数量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男性组以前降支为主(52.98%),老年女性组以右冠为主(47.90%),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PCI术中情况对比:通过对比两者PCI情况,老年男性组术中植入支架直径高于与老年女性组(2.99±0.928):(2.78±0.37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PCI成功率、植入支架数量、植入支架长度、术后血流、是否需要二次手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PCI术中并发症情况对比:通过分析可得出,两组患者在术中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边支闭塞、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无复流/慢血流、严重夹层、血栓形成),女性组比例高于男性组(20.59%:13.4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通过对比两组的用药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老年女性组患者应用率低分子肝素比例较老年男性组患者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应用抗心室重构、降脂药物等应用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7.对比两组MACE事件,老年女性组患者出现术后心绞痛比例高于老年男性组,(18.49%:10.8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住院期间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心包填塞、严重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8.两组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老年女性组高于男性组,尤其是在术后心绞痛方面具有显着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女性、吸烟史、术中存在并发症有关。结论: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年龄、危险因素、生化指标、病变特点及治疗用药上与男性患者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尤其是在术后心绞痛方面具有显着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女性、吸烟史、术中存在并发症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当注意老年患者心肌梗死的性别差异,从而改善治疗和二级预防策略。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唐伟[4](2021)在《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供应小肠和系膜的动脉血液急剧减少或引流静脉受阻,不能满足小肠生理代谢需求而引起小肠系膜缺血损伤,甚至缺血坏死。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AMI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在临床上成为急诊科、血管外科和放射科医师关注的热点。AMI属于急腹症范畴,腹部疼痛症状与体征不相对称,患者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会导致很高的死亡率。尽管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AMI的死亡率在近十年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AMI按病因分为动脉闭塞性、静脉闭塞性和非血管闭塞性,其中动脉闭塞性AMI在临床上较常见。动脉闭塞性AMI最常见的原因是血栓栓塞。小肠系膜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SMA狭窄或闭塞可引起小肠系膜缺血性损伤。SMA起始部的腹主动脉开口较大,和腹主动脉成锐角,血流方向与腹主动脉几乎一致,心源性栓子随血流易经过腹主动脉开口阻塞SMA主干及其分支。另外,SMA形态略弯曲呈现一定弧度,血流对管壁的剪应力加大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在内皮损伤基础上形成血栓。基于上述解剖特点,SMA在病理情况下较易发生血栓栓塞,引起小肠系膜缺血性损伤。SMA在腹腔干(celiac axis,CA)下方约1厘米起源于腹主动脉,SMA和CA的解剖位置相邻和功能相互联系。SMA和CA都是由胚胎发育早期起源于腹主动脉腹侧的原始内脏血管分支发育而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SMA和CA及其分支可发生解剖位置的变异。而动脉闭塞性AMI的患者在需要进行开腹或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时,术前需要了解肠系膜动脉的解剖变异情况,对手术计划的制定和避免医源性血管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动脉闭塞性AMI好发于老年人群。老年AMI患者常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共存疾病,共存疾病可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式的选择。合并共存疾病病情较重的老年AMI患者,缺血肠管发生不可逆性坏死的几率较大,手术治疗的风险高和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术后发生死亡的风险很高。AMI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准确治疗可减少缺血肠管发生坏死的几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具有快速成像、同时显示肠管和肠系膜血管、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等特点,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在临床上被推荐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增强MDCT可显示SMA狭窄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无解剖变异、肠管缺血性损伤情况以及治疗后随访复查,在临床上为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肠系膜缺血性损伤的MDCT征象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征象。通过肠缺血性损伤的MDCT征象鉴别可逆性肠缺血性损伤或不可逆性肠缺血坏死是临床上关注的热点,也是难点。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仅不可逆性缺血坏死的肠管需要手术切除,可获得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通过临床病例尚不能全面理解动脉闭塞性肠缺血损伤的MDCT征象与缺血持续时间和肠缺血损伤严重程度的组织病理学分级间的关系。因此,可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建立基于肠缺血损伤严重程度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和缺血持续时间的动脉闭塞性AMI的MDCT诊断标准,为临床提供参考。基于上述,本研究目的在于应用MDCT血管成像技术,围绕SMA解剖和SMA闭塞引起AMI的影像特征进行如下论述:(1)在MDCT上系统描述SMA解剖构型,并解释SMA各种解剖构型的胚胎学发育机制;(2)联合患者的共存疾病等临床基线特征,评估定量和定性肠缺血性损伤影像征象在动脉闭塞性A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3)建立SMA闭塞性AMI的动物模型,对照分析动脉闭塞性AMI的MDCT征象与肠缺血损伤严重程度的组织病理学评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动脉闭塞性肠缺血性损伤MDCT征象的病理学基础。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肠系膜上动脉解剖变异的MDCT表现及其胚胎学机制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5580例于2008年2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接受腹部增强MDCT及血管成像的影像学数据。2.MDCT检查:所有影像学数据采集在64排(LightSpeed VCT 64,GE healthcare,Unite states)或256层(Brilliance iCT 256,Philips healthcare,Cleveland)MDCT上进行。扫描范围:从膈肌顶部至右肾下缘或耻骨联合水平。扫描方法包括平扫,以及注入对比剂(Ultravist;Bayer Schering Pharma)后20秒、50秒双期(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3.影像分析:动脉期影像数据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ADW 4.3,GE healthcare)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目标动脉。由3位具有10年以上经验的腹部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和腹腔干(celiac axis,CA)及其分支—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CHA)、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LGA)和脾动脉(splenic artery,SA)的解剖起源及构型。如果出现争议,观察者之间经协商达成一致。4.解剖学构型命名:因为LGA、CHA和SA存在解剖变异,我们重新定义CHA和CA:无论血管的起源和解剖走行,一个动脉干至少发出一支肝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可认为是CHA;一个动脉干至少发出CHA、LGA和SA中的两支可认为是CA。因此,起源于腹主动脉的一个共同主干包括SMA和CA三个分支中的至少二支可定义为CA和SMA共干解剖变异(celiomesenteric trunk,CMT)。为了便于描述,SMA、LGA、CHA和SA分别以英文字母M、G、H和S表示。解剖构型命名:发出分支血管的共同主干+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的其余分支血管,共同主干用其分支血管的缩写字母组合加上英文单词“trunk”表示。例如:SMA和CHA起源于一共同主干,但LGA和SA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命名为MH trunk+LGA+S A。5.胚胎学机制:从腹部血管胚胎学发育和起源的角度,在讨论部分阐述解剖变异发生的胚胎学机制。6.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SMA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以及各种解剖构型的百分比。第二部分: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死亡风险因素的MDCT评价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12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经临床证实并接受腹部增强MDCT及血管成像的33例SMA血栓栓塞引起AMI的住院患者。2.MDCT检查:同第一部分。3.影像分析及共存疾病评价:阅览病历资料并记录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共存疾病和预后,33例AMI患者被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在MDCT横轴位及重组影像上分析AMI患者肠缺血性损伤的影像学征象、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范围及狭窄程度。共存疾病情况按照老年共病指数(geriatrics index of comorbidity,GIC)分为1-4类。4.统计学分析:皮尔森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MI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间临床基本特征、MDCT征象以及共存疾病的种类和GIC分类的差异。与AMI患者死亡具有显着相关性的风险因素进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诊断效能。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急性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血栓密度与透壁性肠坏死的相关性分析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经临床证实并接受腹部增强MDCT及血管成像的33例SMA血栓栓塞引起AMI的住院患者。2.MDCT检查方法:同第一部分。3.影像分析及血栓密度CT值测量:根据术中发现、术后病理结果和预后情况,33例AMI患者分为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组和可逆肠缺血损伤组。两位具有10年以上经验的腹部放射科医师分析AMI患者的肠缺血性损伤影像学征象、血栓位于SMA主干的解剖位置和范围、是否有SMA分支血管栓塞和SMA主干狭窄程度。参照动脉期横轴位影像上SMA血栓充盈缺损层面,在对应的平扫横轴位影像上测量血栓的CT值,每个层面血栓CT值相加总和再除以层面数计算出整个血栓的平均CT值。测量血栓CT值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完成,取其平均值为最后测量结果。4.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AMI患者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组和可逆肠缺血损伤组的临床基本特征、MDCT征象和SMA血栓CT值的差异,与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显着相关的因素纳入多元回归分析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四部分: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动物实验研究1.实验对象:选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3只)和5个不同时间段缺血组(每组各3只)。通过开腹手术结扎兔子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建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动物模型。对照组进行简单剖腹手术而不结扎肠系膜上动脉。2.MDCT检查:缺血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0.5小时、1.0小时、2.0小时、4小时和6小时后在64排MDCT(LightSpeed VCT 64,GE healthcare,Unite states)进行腹部平扫及双期(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对照组在假手术后6小时进行腹部MDCT平扫及双期(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3.组织病理学评价:MDCT扫描结束后立即处死兔子取出一段空肠,组织标本按照标准程序进行HE染色制作成石蜡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按照Park/Chiu评分系统对小肠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4.影像分析:分析对照组和缺血组的小肠缺血性损伤MDCT征象,在平扫和动脉期薄层横轴位影像上随机放置相对应两个感兴趣区(ROI)测量对照组和缺血组肠壁的CT 值(HU)。5.统计学分析:分析肠缺血损伤的MDCT征象和缺血肠壁的CT值与组织病理学评分和缺血持续时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肠系膜上动脉解剖变异的MDCT表现及其胚胎学机制1.5580例腹部MDCT血管成像样本中,SMA或CA解剖存在变异549例(9.84%)。其中SMA解剖变异486例(8.71%),其它解剖变异(SMA无解剖变异,CA分支有解剖变异)63例(1.13%)。发现SMA解剖构型有4大类:正常解剖(5031,90.16%)、HM trunk(248,4.44%)、SM trunk(67,1.2%)和CMT(171,3.06%)。2.248例HM trunk包括2型:HM trunk+GS trunk(230,4.12%)、HM trunk+LGA+SA(18,0.32%);67例SM trunk包括2型:SM trunk+HG trunk(60,1.08%)、SM trunk+CHA+LGA(7,0.12%)。3.171例CMT包括5型:Ⅰ 型,HGSM trunk(96,56.1%);Ⅱ型,HSM trunk+LGA(57,33.33%);Ⅲ型,GSM trunk+CHA(4,2.34%);Ⅳ型,HGM trunk+SA(3,1.75%);Ⅴ型,符合CMT定义的其余类型(8,4.68%)。根据LGA起源变异,CMT可进一步分为4类亚型:a型,LGA起源于CA(92,53.8%);b型,LGA起源于腹主动脉(57,33.33%);c型,LGA起源于单一共干(11,6.43%);d型,LGA起源于其余分支动脉(8,4.68%)。第二部分: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死亡风险因素的MDCT评价1.33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54.5%(18/33)。肠壁积气和/或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积气(pneumatosis and/or portomesenteric venous gas,PPMVG)(p=0.017)、SMA四个解剖区域血栓栓塞(p=0.036)、共存疾病GIC为3和4类是死亡的风险因素。2.PPMVG、SMA四个解剖区域血栓栓塞、共存疾病GIC为3和4类、联合3个风险因素诊断AMI患者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3.3%和100%,27.8%和100%,83.3%和73.3%,88.9%和73.3%。联合三个风险因素(0.88)和共存疾病GIC为3和4类(0.78)诊断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PPMVG(0.67)和SMA四个解剖区域血栓栓塞(0.64)。3.无风险因素的AMI患者死亡率为15.4%,有1个、2个和3个风险因素的AMI患者死亡率分别为66.7%、100%和100%。第三部分:急性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血栓密度与透壁性肠坏死的相关性分析1.33.3%(11/33)患者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腹膜炎(p=0.042)、肠壁变薄(p=0.033)和PPMVG(p=0.010)是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的风险因素。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AMI患者的SMA血栓平均CT值显着大于可逆肠缺血损伤AMI患者的SMA血栓平均CT值(41.2±6.1HU vs 34.2±3.0HU,p=0.003)。2.多因素回归分析SMA血栓的CT值可作为独立风险因素预测AMI患者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p=0.044,HR=1.82,95%CI:1.02-3.25)。3.腹膜炎、肠壁变薄、PPMVG和较高密度SMA血栓诊断AMI患者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5%和81.8%、36.4%和95.5%、45.5%和95.5%、72.7%和86.4%(截断值,36.2HU)。SMA血栓CT值(0.83)诊断AMI患者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腹膜炎(0.68)、肠壁变薄(0.66)和PPMVG(0.71)。第四部分: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对照分析:动物实验研究1.SMA闭塞持续时间在2小时范围内,缺血肠组织的Park/Chiu评分为0-5分,肠缺血损伤在MDCT上表现为肠壁强化减低和肠腔略扩张和积液。SMA闭塞持续时间超过4小时,缺血肠组织的Park/Chiu评分为4-7分,肠缺血损伤在MDCT上呈现肠壁强化减低、肠腔扩张积液、肠壁变薄、平扫肠壁密度增高和肠壁积气等影像学征象。2.随着SMA闭塞持续时间延长,在平扫和动脉期MDCT影像上缺血肠壁的CT值减低。在平扫影像上缺血肠壁的CT值(相关系数r=-0.56)、在动脉期影像上缺血肠壁的CT值(相关系数r=-0.85)、以及缺血肠壁的CT值在动脉期和平扫影像上的差值(相关系数r=-0.80)与缺血肠壁组织的Park/Chiu评分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在MDCT影像上系统阐述了SMA解剖变异构型,错位中断、不完全中断和永存纵向吻合是各种类型解剖变异构型的胚胎学机制。2.PPMVG、SMA四个解剖区域血栓栓塞、共存疾病GIC为3和4类是SMA闭塞型AMI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在临床管理中密切关注这三个风险因素可能改善患者预后。3.与低密度血栓比较,较高密度的血栓阻塞SMA容易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SMA血栓的密度(CT值)可作为预测动脉闭塞型AMI患者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的独立风险因素。4.对于动脉闭塞型AMI,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和Park/Chiu评分增加,在MDCT影像上显示肠缺血性损伤的征象增多,缺血肠壁的密度降低。在动脉期影像上缺血肠壁的CT值,以及缺血肠壁CT值在平扫和动脉期上的差值定量评估肠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优于在平扫影像上缺血肠壁的CT值。

李中康[5](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6](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董萍[7](2020)在《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FMC(First Medical contact time,FMC)和D-to-B(Door-to-ballon time,D-to-B)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减少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MACE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CCU行PCI介入治疗的30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STEMI患者临床情况调查表,建立临床资料Excel数据库。首先,所有患者根据FMC分成A1组(<3h)、A2组(3-12h),A3组(>12h)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心梗部位、血管病变、罪犯血管等发病情况,分析FMC对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影响;其次,所有纳入患者根据D-to-B分成B1(<60min),B2(60-90min),B3(>90min)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心梗部位、血管病变、罪犯血管等发病情况,分析D-to-B对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影响。最后对产生阳性结果的相关因素和有可能对STEMI患者MACE事件和并发症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中影响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和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FMC分组对比后发现:Tn I值在A1组(1.61±3.14 ng/m L)、A2组(4.03±1.65 ng/m L)、A3组(8.05±2.03 ng/m L)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C分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A1组(8.5%)、A2组(14.5%)、A3组(18.9%)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MACE事件的发生率A1组(23.7%)、A2组(46.4%)、A3组(57.4%)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C时间越长,STEMI患者MACE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2.根据D-to-B分组对比后发现:Tn I值在B1组(1.17±1.8ng/m L)、B2组(1.53±2.6ng/m L)、B3组(7.57±31.9,ng/m L)三组组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NT-pro-BNP在B1组(354.9±565.1pg/m L)、B2组(541.36±1164.5 pg/m L)、B3组(1239.8±2348.4,pg/m L)组间比较中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B1组(3.0%)、B2组(11.6%)、B3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MACE的发生率B1组(23.5.0%)、B2组(33.7%)、B3组(53.3%)在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D-to-B时间越长,Tn I逐渐升高,NT-pro-BNP水平也增加;STEMI患者MACE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3.在STEMI患者MACE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NT-pro-BNP、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4.在STEMI患者并发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STEMI患者住院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缩短FMC时间及D-to-B时间能减少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发生。2.NT-pro-BNP、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是STEMI患者住院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3.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是STEM患者住院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苏世来[8](2020)在《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变化,这种不稳定性易引起部分易损的斑块发生破裂或侵蚀,进而在一些条件的诱导下突发破裂而导致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导致冠脉血供中断。目前国际上临床指南指出,应该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疗效显着,而且再通率较高。但是临床发现,有部分ACS患者即使实施PCI进行阻塞血管再通,患者术后短期内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操作简便而且准确度较高的指标对高危的ACS患者进行预测与诊断,以降低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目前已有大量试验发现许多生物标记物可用于ACS患者PCI后MACE发生的预测,然而这些生物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ACS患者的局部心肌坏死会引起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来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的状况。所以,本研究将PCI术和HRV指标相结合,探讨ACS患者经PCI术后,HRV指标在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与价值,为临床更好预测、诊断以及治疗高风险的AC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接受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PCI术的ACS患者95例,PCI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CAG结果计算每个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及定期随访三个月内记录的临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1)无事件组(62例):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患者;(2)试验组(3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过MACE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两组患者PCI术后72 h内进行1次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通过比较试验组和无事件组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SDNN)、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ms数占总数的百分比(The propotion derived by dividing NN50 by the total number of NN intervals,p NN50)、极低频功率(Very low frequency,VL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等HRV指标中的主要参数。分析所有患者HRV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主要指标对ACS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预测意义。结果:⑴.试验组的SDNN、SDANN及LF明显高于无事件组(P<0.05),而试验组的p NN50和HF则明显低于无事件组(P<0.05),试验组和无事件组的VLF无显着性差异(P>0.05)。⑵.所有入组的ACS患者HRV主要参数SDNN、SDANN、p NN50、HF、VLF及LF均与冠脉Gensini积分没有相关性(P>0.05)。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ANN、LF均为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随访3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CS患者HRV的主要指标SDNN、SDANN、PNN50、VLF、LF及HF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2.ACS患者PCI术后HRV的主要参数SDANN及LF可作为术后短期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能够反映术后短期预后结局。

侯旭[9](2020)在《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为临床医师使用阿替普酶剂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16年05月至2019年09月间,于泗洪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阿替普酶使用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低剂量组(A组、B组)和标准剂量组(C组),A组和B组均使用阿替普酶0.6mg/kg,最大剂量60mg,其中A组所有患者均在1min内静推总剂量的15%,剩余85%使用输液泵于60min内静脉泵入。B组所有患者均在1min内静推总剂量的10%,剩余90%使用输液泵于60min内静脉泵入。C组使用阿替普酶0.9mg/kg,最大剂量90mg,所有患者均在1min内静推总剂量的10%,剩余90%使用输液泵于60min内静脉泵入。所有纳入本研究患者均于入院后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个人史、既往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舒张压、溶栓时间窗等,以及记录溶栓前和溶栓后第1、7、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溶栓前和溶栓后第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溶栓后较溶栓前NIHSS评分降低≥18%设置为治疗有效,其余情况视为无效。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比较两种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对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5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其中低剂量组91例(A组38例,B组53例),标准剂量组(C组)64例。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三组患者溶栓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在治疗后第1、7、14天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A组总有效率为55.26%(21/38),B组总有效率为52.83%(28/53),C组总有效率57.81%(37/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A组总有效率为 65.79%(25/38),B 组总有效率为 66.04%(35/53),C 组总有效率 70.31%(4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A组总有效率为71.05%(27/38),B组总有效率为73.58%(39/53),C组总有效率75.00%(4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90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预后良好25人(65.79%),B组预后良好35人(66.04%),C组预后良好44例(68.75%),虽然C组90d后预后良好率较A组、B组稍高,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溶栓后有1例牙龈出血(2.63%),1例消化道出血(2.63%),2例鼻出血(5.26%),1例皮下瘀斑(2.63%);B组患者溶栓后有1例鼻出血(1.89%),1例血尿(1.89%),2例皮下瘀斑(3.77%);C组患者溶栓后有1例颅内出血(1.56%),2例牙龈出血(3.13%),1例消化道出血(1.56%),3例鼻出血(4.69%),1例血尿(1.56%),2例皮下瘀斑(3.13%)。三组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鼻出血、血尿、皮下瘀斑等出血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溶栓后死亡3人(7.89%),B组溶栓后死亡3人(5.66%),C组溶栓后死亡4人(6.25%),三组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急性期脑梗死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是非常显着的,且低剂量(0.6mg/kg)与标准剂量(0.9mg/kg)静脉溶栓疗效相当。2.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明显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预后,但标准剂量较低剂量阿替普酶并没有明显差异。3.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出血风险无显着差异,且两者的总体死亡率相近。

朱勋迪[10](2020)在《血浆高Hcy水平高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 的]分析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高龄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预后影响。[方 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高龄AMI患者196例,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按患者入院48小时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高 Hcy 组(Hcy≥15umol/L)(84 例)和非高 Hcy 组(Hcy<15umol/L)(112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结果,心率、血压、BNP、心功能指标;并通过患者再住院、门诊复查以及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随访记录,统计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的病死率、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龄 AMI 患者 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累计病死率及出院后1年无MACCE生存率的预测因素。[结 果]1.与非高Hcy组相比,高Hcy患者中男性比例高(P=0.007),既往患糖尿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偏高(P均<0.01);Kill ip分级分布不同,Kill iPⅢ-Ⅳ级发生率高(P=0.000),其余基线资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Hcy组术后12小时BNP、肌酐水平、显着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STEMI患者血浆Hcy水平与BNP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R=0.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Hcy水平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诊断类型、罪犯血管、血管病变情况的分布均不同(P均<0.01),高Hcy组患者广泛前壁心梗、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明显高于非Hcy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非高Hcy组对比,高Hcy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3级、ST段完全回落率比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临床研究,共完成出院1年后心脏超声随访的患者125人,结果显示非高Hcy组LVEF(%)与LVEDD(mm)随访一年后与基线相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54.43±10.68 vs.55.23±9.48,48.71±5.867vs.49.05±5.18,P>0.05),而高 Hcy 组 LVEF(%)随访一年后较基线明显降低(50.79±10.32vs.45.32±10.18,P=0.003);LVEDD(mm)随访一年后数值较基线明显增高(48.88±6.792vs.53.08±5.33,P=0.001)。3.本研究对高龄STEMI患者近远期病死率及MACCE发生率综合分析,发现高Hcy组患者PCI术后院内病死率及30天死亡率均高于非高Hcy组,但由于数据过少两组间院内病死率及30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vs 1.78%,4.79%vs 2.67%,P 均>0.05)。高 Hcy 组患者 PCI 术后院内 MACCE 率及 30 天 MACCE率高于非高 Hcy 组(70.23%vs 53.57%,71.42%vs 49.10%,P 均<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浆高Hcy组患者 1 年病死率[17.85%(15/84)比7.14%(8/112),P=0.001]和出院后 1 年 MACCE 事件发生率[34.52%(29/84)比 17.85%(20/112),P=0.000]显着高于非高Hcy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浆高Hcy水平是高龄STEMI患者PCI术后1年累计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0.425,95%CI 0.250-0.723,P=0.002);通过 Cox 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去校正基线资料以及BNP、肌酐等混杂因素后,发现血浆高Hcy水平仍是1年累计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507,95%CI 1.282-3.911,P=0.024);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浆高Hcy水平是患者出院后1年MACCE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33,95%CIO.893-2.298,P=0.013)。[结 论]1.血浆高Hcy水平高龄STEMI患者男性比例高,基础疾病多,肌酐水平高。2.血浆高Hcy水平高龄STEMI患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血管病变、心肌梗死面积大、微循环障碍及心功能不良。3.本研究表明血浆高Hcy水平可能增加高龄STEMI患者近期MACCE发生率。4.本研究表明血浆高Hcy水平表现为与高龄STEMI患者远期MACCE的明显相关性,是高龄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二、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利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利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不同性别的AMI的机制差异
        2.1.1 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
        2.1.2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2.1.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
    2.2 不同性别的AMI危险因素差异
        2.2.1 年龄
        2.2.2 吸烟
        2.2.3 高血压
        2.2.4 血脂异常
        2.2.5 肥胖和2 型糖尿病
        2.2.6 非传统因素
        2.2.7 抑郁和其他社会心理危险因素
    2.3 不同性别AMI临床表现差异
    2.4 不同性别AMI治疗差异
        2.4.1 血管再通
        2.4.2 药物治疗
        2.4.3 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
    2.5 术后并发症
        2.5.1 出血并发症
        2.5.2 心源性休克
        2.5.3 心力衰竭
        2.5.4 机械并发症
        2.5.5 心律失常
    2.6 预后及影响因素
        2.6.1 预后
        2.6.2 影响因素
    2.7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入选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资料收集
        3.4.1 一般临床资料
        3.4.2 生化指标
        3.4.3 冠脉血管资料
        3.4.4 住院期间MACE事件
        3.4.5 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情况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4.3 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比较
    4.4 两组患者PCI情况
    4.5 两组患者PCI术中并发症
    4.6 两组患者术后药物治疗
    4.7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
    4.8 两组患者术后心绞痛发生率相关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4)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肠系膜上动脉解剖变异的MDCT表现及其胚胎学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死亡风险因素的MDCT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急性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血栓密度与透壁性肠坏死的相关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动物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生理解剖、共病特征及MDCT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药物与试剂
        3 主要仪器
        4 实验器械
        5 动物饲养
        6 实验方法
        7 取材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9 统计方法
    结果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7)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的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TEMI患者根据FMC分组的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STEMI患者根据D-to-B分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2.3 STEMI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FMC时间
    3.2 D-to-B时间
    3.3 多因素对STEMI患者的影响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方案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数据统计
        2.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记录
        2.1.2 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
        2.2.1 手术前准备
        2.2.2 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2.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方法
        2.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护理
        2.2.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检查
        2.3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及评定标准
        2.3.1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
        2.3.2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
        2.4 冠状动脉Gensini病变程度评分
        2.5 患者预后结局指标
        2.6 结果判定
        2.7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研究对象基础指标对比
    2.研究对象主要生化指标统计
    3.患者HRV主要指标水平比较
    4.两组Gensini积分比较
    5.HRV各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6.MACE发生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治疗方式
    2.心率变异性检测意义及临床应用
    3.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预后预测分析
    1.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其预测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及发病机制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指标
        1.2.1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中的预测
        1.2.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
    2.HRV在 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2.1 心率变异性概述
        2.2 HRV对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
    参考文献
致谢

(9)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伦理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病史资料采集
    3.药物
    4.分组与治疗方法
    5.疗效评价标准
    6.统计学方法
结果分析
    1.一般资料
    2.三组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三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4.三组患者溶栓前后mRS评分比较
    5.三组患者溶栓后死亡率比较
    6.三组患者溶栓后出血情况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与血管内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2 改良Rankin量表(mRS)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10)血浆高Hcy水平高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诊PCI术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利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溶栓治疗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组织蛋白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J]. 侯建,闫涛,马灿丽,白洁. 中国基层医药, 2021(09)
  • [2]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分析[D]. 王化运.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4]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影像学研究[D]. 唐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7]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D]. 董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D]. 苏世来.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9]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D]. 侯旭. 苏州大学, 2020(02)
  • [10]血浆高Hcy水平高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D]. 朱勋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利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