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考

普陀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考

一、普陀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玉洁[1](2020)在《基于人居活动视角的上海城市边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边界是认知城市的重要基础性信息,也是布局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城市空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不断延伸,对同一城市进行不同城市边界的划定会得到差异性的城市活动统计结果。因此只有确定城市的边界才能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化研究。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很多时候城市的实际发展范围无法与行政区相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作为信息化的主体,其活动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人居活动成为透视城市空间的重要视角。因此识别城市实体边界与城市活动边界,并将二者进行比对,对分析城市空间的实际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城市边界的界定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密度统计、经济数据、遥感数据等传统数据的分析上。但是传统数据由于收集方法的限制,往往在研究范围与精细度上难以两全,研究时可能出现信息滞后、难以准确反映动态发展现状的情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以总量大、获取方便、更新快、周期性强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数据的缺陷,使城市边界研究的时效性大为提高。本文以上海市为例,以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总结人居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对城市实体边界、活动边界进行划分。最后,将城市实体边界与活动边界进行对比,发现城市边界的差异性。基于以上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上海市人居活动呈现“白天向心,夜晚离心”的过程特征。(2)上海居民人居活动分为居住活动、就业活动、消费休闲活动三种类型。居住活动圈层结构明显,呈现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依次递减的分布规律。就业活动具有向心集聚的趋势。消费休闲活动整体分布趋势偏向于城市中心区片状集聚,城市外围点状扩散,在休息日上海市消费休闲活动空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中心化”趋势。(3)城市活动边界整体上呈现东西长、南北窄的空间形态,包括中心城及周边区域、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嘉定新城、闵行新城、宝山新城的部分地区与上海海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两块飞地。(4)城市实体边界覆盖区域范围小于中心城区,包括黄浦区、静安区、虹口区、闸北区全区以及杨浦区西南部分、徐汇区北部分、长宁区东部、普陀区南部、浦东新区的外环内城区等。

廉涛[2](2020)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产业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一体化是实现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阶段的跃升和内涵的演变,其业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长三角引领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支撑体育强国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剖析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程,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现象,并为加快推进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规划政策的研制提供参考,论文以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经济——地理——制度”三个视角、“动力——行为——结构——模式”四个内容的综合框架对该现象的有关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是指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引入,打破行政边界,消除体育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阻碍,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合理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过程,其本质是促进体育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动因为追求体育市场结构性失灵所引起的潜在利润,根本属性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依据可以收敛为共同市场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实现标志是区域体育共同市场的形成;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则是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高级状态和最优状态,是应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和阶段升级自然演化的结果。第二,当前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适应性嬗变和企业跨地区发展,三者构成了一种互动累积循环关系的动力结构;它的行为主体涉及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个体和企业),其中地方政府是初级行为主体,其他为次级行为主体;而受益于近些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不断升级和地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共识、产业基础、市场基础等愈发稳固、底座更加坚实,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状也驱动着长三角体育产业向一体化方向发展。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可划分为正式启动、不断拓展和国家战略加持三个历史阶段,并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搭建合作框架、稳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项目实施引领区域合作、推动次级行为主体向企业拓展、联合搭建一体化发展平台等基本特征。未来,其制度创新应该沿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完善区域体育产业合作机制和构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接轨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等方向展开。第三,近11年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滞后于该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总体呈现“先放大后收窄”的演变特征;约束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具有成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短板的风险。从空间结构看,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当前处于“极核型”发展阶段,呈现以上海为核心的“星形网络”结构特征;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源”不足,尤其上海的“虹吸效应”远大于“辐射效应”,龙头带动作用和区域示范价值尚待激发。第四,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正面临着外部环境刚性约束、制度创新现实瓶颈和时代发展质量诉求等问题的多重制约,为此,应将“初级行为主体与次级行为主体协同作用”模式作为目标路径模式,通过打造一体化发展实操空间、激发上海龙头带动作用、组建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强化一体化发展制度保障、加强合作项目建设和增进一体化发展群众基础等途径破除障碍,推进长三角体育产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区域示范价值,上海应恪守制度创新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际竞争桥头堡和区域发展辐射源的功能定位,构筑利润动力机制、行政动力机制、政策动力机制和竞争动力机制的动力结构,并将推进体育产权市场一体化、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实施肥胖症运动干预行动作为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予以推进。

薄钦文[3](2020)在《“新零售”业态下Costco中国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随着马云提出了“新零售”概念以来,中国的实体零售领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升级、场景重构,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不断创新的新技术的引领下,传统零售业与线上电商正在呈现出彼此交融的状态。在新零售这样一种业态环境下,传统零售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以Costco中国门店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分析Costco所面临的行业竞争环境,通过IEF和EEF模型来分析评价Costco的内部优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从而全面梳理发现Costco在进入中国市场后遇到的问题。然后在“新零售”的视角下分析并提出可行的Costco中国市场竞争战略,通过定性的对比分析Costco可能采用的竞争战略。在对迈克尔·波特教授竞争优势外生论的研究和迈克尔·波特教授“夹在中间”悖论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利用QSPM模型来定量分析Costco所能采取的竞争战略,提出了Costco实施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的可行性以及实施策略。通过对Costco从优化中国市场供应链、降低运营成本、加强自有品牌建设、搭建网上生活服务类平台以及差异化提升顾客消费体验等方面的战略策略规划总结,来提炼出“新零售”企业如果想借鉴该种模式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保证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周莹[4](2020)在《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研究 ——以普陀区为例》文中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百万下岗人员走向了劳动力市场。改革发展社会经济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上海政府提出购买职业培训服务成果,以提高劳动者竞争上岗和稳定就业的技能素质。发展至今,上海全市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约占全国总量的1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政府竞相学习的典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待改进。本文在归纳总结学者们对于国内外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公共服务理论、第三方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分析框架。同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访谈和个案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以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为例,深入探究蓬勃发展的政府购买职业培训的现状、运转机制和待改进的问题。文章大致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明确了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梳理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基本情况,分析研究其发展沿革、现行政策以及实施现状,包括分类施策、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和培训目录公示制度、设立平台以及授权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督等。第四部分,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实践分析,通过对参加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项目的多方利益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分析其现状和取得的成效。第五部分,分析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本文第六部分从转变职能、建立体系、优化制度和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完善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工作的建议。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是提升上海人力资本价值和就业水平,保障就业质量的主要实现方式,也奠定了上海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基础。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需要在实践中持续改进,以提高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成效。

赵文暄[5](2020)在《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开发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教育界的高频词汇,2016年,教育部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并对高中阶段研学旅行的开展做了明确规定。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出台后,旨在通过学习地理课程,让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地理研学旅行可以将地理知识更加生活化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去探索,去思考,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开发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目前研学旅行和地理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关系,已成为地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地理实践力和研学旅行相结合,探究如何实现“学游并重、游以为学”,把地理实践力的开发搬到研学旅行中,实现研学价值最大化。本论文主要分如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本文主要研究的研学旅行、地理实践力和地理研学旅行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本文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以浙江省四所学校为样本,探究目前高中对地理实践力的开发程度及研旅行学开展情况调查,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第四部分分析高中地理的课标和教材,并基于浙江省的研学现状,探究研学方案的设计;第五部分以湘教版地理教材为基准,从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和选修五自然灾害四方面,选取浙江省的不同地点,设计可行的研学旅行案例,开发学生地理实践力;第六部分结论,对本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并对后续发展进行展望。

贺志锋[6](2015)在《转型中的老工业区管理体制研究 ——以上海桃浦工业区为例》文中指出工业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工业建设的主战场,为全国经济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工业区已成为所在区域重要经济增长点,也是吸收当地就业人口的主要力量,已经成为全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这些老工业区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产业的退二进三,这些区域带来的环境污染、产业能级低下、城市管理等一系列综合问题,与他们所处的城区地位不符,更与整个城市经济发展定位不相适应,迫切需要转型发展。管理体制的优劣对于老工业区是否能成功的转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桃浦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以中心城区化工、医药、轻工等产业转移为主,曾集中市属6大控股集团36家企业,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被列入上海“三大严重污染区”。90年代中后期开始,桃浦地区重点发展印刷包装、物流等产业,并配套修建大量仓储用房和大型停车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桃浦工业区在城市功能、区域形象、生活环境等方面落后于周边地区,转型势在必行。桃浦工业区转型发展管理体制的设计和完善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采用文献、理论、归纳、对比等研究方法,运用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理论,主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对转型中的老工业区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为老工业区转型提供体制机制的保障。文章通过研究国外老工业区转型发展中政府管理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国内各类开发区现有管理体制的利弊分析,结合上海桃浦工业区转型发展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公共管理角度,提出了促进老工业区转型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强化制度和政策优势,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联动机制,增强开发建设合力;加强协调发展,促进产城融合;突出市场化导向,推进管理体制转型;健全投融资机制,提高资金保障能力;完善服务协调机制,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等。同时,作者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目前桃浦工业区的所处的转型初期阶段,就桃浦工业区管理体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不仅为桃浦工业区转型管理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对我国其他开发区或者工业基地转型也能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洁清[7](2015)在《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构想》文中认为地方文献具有区域性、非时效性、选择性、内容丰富性等特征,其内容可以分为官方公开出版或者印刷的地方文献、地方相关的文献、其他文献,这些文献的征集需遵循补充性、针对性、真实性原则,渠道包括通过挖掘、整理等方式收集,通过购买、交流、索取等方式获取,通过组织社会募捐等方式获取。利用方式则包括展示展览,专业的信息挖掘、归纳、整理与汇总等。国外大多注重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研究中的作用,注重利用信息化渠道来开展地方文献相关工作,注重设立专门的基金支持地方文献研究工作,注重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推动地方文献研究。国内方面,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方的地方文献工作经验都值得借鉴,借鉴这些经验,舟山在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的构建中,要高起点规划地方文献工作,创新性推进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综合性的完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以此提高地方文献工作水平。舟山地方文献工作在文献整理、舟山群岛历史文献资源目录调查与归类、地方文献收集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此外,舟山市图书馆已经开始建设“舟山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但总体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广度与深度不够,保护与利用不够,规划与合作不够等方面。当前,舟山地方文献研究出现了数字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等新趋势,顺势而为舟山可以按照明确数据库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商、组织数据库开发并验收、数据库上线运行的基本流程,设置登陆模块、征集模块、编码模块、查询模块、在线阅读模块、在线交流模块、编辑打印模块、安全模块等模块,明确数据库构建的总体目标,中心任务开发出更为完善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推动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建构,舟山需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文献征集,加强培训提高地方文献研究管理水平,创新手段发挥信息化管理作用,健全制度妥善解决数据库构建中的版权等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地方文献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孙佳[8](2014)在《海岛型城镇生态建设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建设规划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海岛型城镇作为一种特殊的城镇形式,备受各类开发者的青睐,其发展过程带来了生态环境压力,开展生态建设规划是海岛型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海岛生态建设现状为研究核心,针对以往生态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期的特征,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确立适合我国海岛经济发展特点的生态建设规划新方法,并以舟山市普陀区生态建设规划作为实例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生态建设规划的相关研究进展,涉及生态建设规划的内涵、方法和对策建议等多个方面。(2)以生态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系统生态学、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产业布局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研究生态建设规划的技术方法,进而确定生态功能区划方法。(3)以舟山普陀区为例,从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规划目标和定位、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普陀区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与分区、重点建设领域及主要任务、能力建设和保障体系六个方面编制普陀区生态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王闻丞[9](2014)在《上海市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建设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是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创业活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它已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创新举措、以创业为导向的引擎,塑造创业型城市带动并扶持区域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已然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政府的共识。2011年以来,上海市普陀区开始启动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践,目前正在逐步实现缓解区域失业、增强行业竞争力、优化创业环境和促进经济增长等一系列预期目标稳步前进,因此,对于上海市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建设实践探索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所研究的创建创业型城区问题就是上海市普陀区为改善当地的创业环境,激发区域创业活力所做的有效公共管理探索。创业型城区究竟如何提升创业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以上海市普陀区创建创业型城区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与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密切相关的领域:如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如何提升区域创业产业集聚能级,如何打造现代创业孵化基地,如何提高区域创业经济和优化创业教育等领域;同时,结合人社部提出的创业型城市的五大建设体系要求,从上海市普陀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普陀区的创业型城区建设体系进行系统评估和分析,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阐述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其次,梳理总结国内外有关创业型城区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分类汇总: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二章为创业型城区建设实践现状与问题分析,主要总结了上海市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建设的现状、提炼概括了阶段性的创建工作成效和特色工作,在提出了当前创建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三章则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完善上海市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第四章结论,主要总结本文的成果和不足。本文的结论是:普陀区政府应认真总结创业型城区的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工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创业型城区,同时贯彻有力,才能开拓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借鉴国内外经验,普陀区创建创业型城区的工作可以通过优化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建设从区域产业集群到区域创业体系;完善创业型城区建设的服务体系;拓展创业融资渠道;强化创业教育培训;推进创业文化建设和完善创业保障措施等方面多管齐下,促进城区创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刘曙华[10](2012)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形态开始从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型,由此导致经济结构处于不断地更新和升级之中,全球经济形态也逐步由商品生产向服务生产转变,人类逐渐步入“服务社会”时代。在“服务社会”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显着,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集聚已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的重要驱动力。但在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系统理解及其与新经济空间动力学关系的研究仍比较薄弱,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并需要更多的补充与完善,对其作用的方式、机制和机理还有待深入探讨。特别是,在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这个领域,还缺乏一种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据此,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分析其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不但在学术上可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以上思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为绪论、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及其述评。首先基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同时构建了研究的总体框架,并对全文的创新之处及其存在不足进行了说明;然后在明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古典区位理论、产业区理论、竞争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等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从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等视角,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分别加以述评。第二部分(第三、四章)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驱动因素与基本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重构区域空间的作用途径与机理。首先通过在全球、区域、城市三个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的分析,总结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七个驱动因素和五个集聚模式;然后具体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四大作用途径,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作用机理;最后从城市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表现形态。第三部分(第五章)从行业角度出发,着重就三个重要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探讨其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的关系。首先分别分析了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集聚的空间表现及其动力因素;其次分析了这三大行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最后对三大行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部分(第六、七章)主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态势及其演化模式;其次探讨了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最后分析和提出了推进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现实依据、结构形态、实现途径和战略选择。第五部分(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别是在城市的集聚对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传导路径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重构作用,由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跃升的推动力,在此过程中遵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空间结构重构——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2)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结构的作用存在异同,但总体上遵循服务行业集聚——服务行业集聚区——空间结构重构的作用路径。在此过程中,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空间集聚的差异,促使行业集聚区的表现形态和空间分布有所区别,从而形成具有不同功能和性质的产业空间结构。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可从不同地域层面进行考察。具体表现为,在全球层面是有选择性的跨国迁移与集聚发展;区域层面是向中心城市的集中不断增强;城市层面则向城市核心区集聚不断强化。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各类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包括了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服务生产与交易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服务生产的非标准化、生产性服务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制造企业的服务外置等因素,也包括了地区人力资本、政府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等驱动因子。5)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可形成核心区、集聚区、功能区和发展轴带等多种布局形态;而在微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政府驱动式等五大模式,不同集聚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采取的集聚方式有所不同。6)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作用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途径。具体为:重构产业空间布局、变换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改变交通设施空间走向和变更土地空间利用类型等。其作用的机理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博弈、集聚区的空间演进和集聚发展的区域空间响应等,由此导致两个地域层面表现形态的差异。也即,城市层面服务业集聚布局的差异化与空间经济非均衡的产生、区域层面服务城市的区域化与城市等级新体系的形成。7)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集聚的空间表现、动力因素及其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所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整个产业的分析,基于整体的个案(行业)分析也十分重要。8)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在演化上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交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功能分化和集聚城市的功能扩展等模式。而且,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遵循了企业之间、集聚区之间和城市之间的传导路径,由此带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效应、区域效应和全球效应等三大效应。9)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需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有效支撑,城市群的构筑需要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工相配合,区域一体化的推进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布相协调。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在空间形态发展上体现为产业业态和空间结构与布局的层级性、企业之间和集聚区之间以及集聚城市之间的网络性以及产业空间发展的一体化。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是市场和政府共同驱动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服务业的发展及其空间优化以及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集聚发展,只有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引导扶持手段才能充分实现,并以此促进产业集聚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10)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发展战略应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也即,既要结合自身产业特性,又要区分行业各自特性。据此,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具体战略选择必须加以统筹考虑,有调控引导战略、分工发展战略、融合互动发展战略、功能提升发展战略、特色专业化发展战略、集群发展战略、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战略和重点扶持发展战略以及相关制度安排等。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过程中,应根据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采用合适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空间研究视角的确立。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发展的传统研究主要把着眼点放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对空间分析重视明显不够。本论文把着眼点重点放在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导致的区域空间结构变化上,以此确立了空间研究的新视角。2)研究尺度的动态变化和范式转换。为了能体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结构作用的动态变化,本论文采用了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市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比分析等动态研究方法,分别对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类型、竞争方式、市场范围及其空间效应的差异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演进、驱动机制及其空间功能等作了详细探讨,以此区别于以往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进行研究的静态方法。而在空间维度上,从微观到宏观采用整体分析与局部分析、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的研究范式,对全球、区域和城市三个层面以及生产性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三个层次,进行了分层论证和综合分析,做到统分结合,由此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3)在文献调查、案例剖析、理论归纳和提炼的基础上,论证和阐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驱动因素与基本模式;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基本规律的详细分析,论证和阐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与机理;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态势、演化模式及其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方式和传导路径的实证研究,论证和提出了推进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实现途径和战略选择。

二、普陀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陀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居活动视角的上海城市边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信息化和城镇化
        1.1.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区域
    1.4 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居活动
        2.1.2 城市实体边界
        2.1.3 城市活动边界
    2.2 人居活动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城市边界研究综述
    2.4 基于大数据的人居活动研究
        2.4.1 手机信令数据
        2.4.2 POI数据
    2.5 研究述评与小结
3 上海市人居活动时空间特征分析
    3.1 人居活动时间规律
        3.1.1 人居活动的总体时间规律
        3.1.2 人居活动昼夜比
    3.2 人居活动空间分析
        3.2.1 居住活动
        3.2.2 就业活动
        3.2.3 消费休闲活动
4 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城市实体边界划定
    4.1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2 利用核密度方法探索城市人居空间实体要素集聚区
    4.3 基于统计学原理勾勒城市边界
5 基于通勤联系的上海城市活动边界划定
    5.1 数据与方法
    5.2 城市活动边界界定
6 上海城市实体边界与城市活动边界比较研究
    6.1 城市实体边界与活动边界特点
    6.2 城市实体边界与活动边界差异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上海市发展问题与建议
    7.3 可能的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一体化是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现象之一
        1.1.2 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引领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1.1.3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是国家倡导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其空间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空间范围
    1.4 文献综述
        1.4.1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评述
        1.4.2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概况
        1.4.3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评述
        1.4.4 产业部门层面的区域一体化研究评述
        1.4.5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基础
    2.1 理论依据
        2.1.1 共同市场理论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1.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 分析框架
    2.3 基本内容
        2.3.1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形成动因与概念界定
        2.3.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实现标志
        2.3.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动力结构
        2.3.4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行为主体
    2.4 发展基础
        2.4.1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共识愈发稳固
        2.4.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产业基础愈发坚实
        2.4.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市场基础不断增强
        2.4.4 区域发展不平衡驱动长三角体育产业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主导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3.1 发展历程
        3.1.1 正式启动阶段(2012-2013年)
        3.1.2 不断拓展阶段(2014-2017年)
        3.1.3 国家战略加持阶段(2018年至今)
    3.2 基本特征
        3.2.1 以政府为主体搭建合作框架
        3.2.2 稳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3.2.3 以项目实施引领区域合作
        3.2.4 推动次级行为主体向企业拓展
        3.2.5 联合搭建一体化发展平台
    3.3 制度创新取向
        3.3.1 加强顶层设计
        3.3.2 构建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
        3.3.3 完善区域体育产业合作机制
        3.3.4 构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接轨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水平测度与演变特征
    4.1 测度方法评价与选择
    4.2 相对价格法及其理论模型
        4.2.1 理论模型——冰山成本模型
        4.2.2 测度方法——相对价格法
    4.3 数据收集与处理
    4.4 测度结果与分析
        4.4.1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滞后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4.4.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呈现“先放大后收窄”的演变特征
        4.4.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具有成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短板的风险
        4.4.4 各相邻省(市)对体育市场一体化水平存在显着个体差异
        4.4.5 各相邻省(市)对体育市场一体化对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作用显着不一.
        4.4.6 各相邻省(市)对体育市场一体化演变特征存在个体差异且不同步
    4.5 政策启示
        4.5.1 进一步提升行动能级
        4.5.2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动力作用
        4.5.3 完善体育市场价格监测体系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
    5.1 研究设计
        5.1.1 引力模型引入
        5.1.2 社会网络分析法引入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城市体育产业个体特征
        5.3.2 长三角体育产业空间联系水平
        5.3.3 长三角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特征
    5.4 政策启示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模式和实现途径
    6.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路径模式
        6.1.1 市场主导型
        6.1.2 政府主导型
        6.1.3 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有效配合型
    6.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6.2.1 外部环境的刚性约束
        6.2.2 制度创新的现实瓶颈
        6.2.3 时代发展的质量诉求
    6.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模式选择与实现途径
        6.3.1 路径模式选择
        6.3.2 实现途径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海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作用
    7.1 功能定位
        7.1.1 制度创新的先行区
        7.1.2 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7.1.3 国际竞争的桥头堡
        7.1.4 区域发展的辐射源
    7.2 动力结构
        7.2.1 源自政府自利性的利润动力机制
        7.2.2 源自政府公共性的行政动力机制
        7.2.3 源自中央政府的政策动力机制
        7.2.4 源自全球化的竞争动力机制
    7.3 使命方向
        7.3.1 推进体育产权市场一体化
        7.3.2 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7.3.3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
        7.3.4 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
        7.3.5 实施肥胖症运动干预行动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未来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3)“新零售”业态下Costco中国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竞争战略理论
        2.1.1 竞争战略概念及其分类
        2.1.2 波特“五力”模型
        2.1.3 IFE和 EFE矩阵
        2.1.4 QSPM模型
    2.2 组合竞争战略
        2.2.1 组合战略的概念内涵
        2.2.2 组合战略的三种特性
    2.3 新零售理念
        2.3.1 “新零售”的概念和本质
        2.3.2 “新零售”的特征
3 新零售:“人货场”视角下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新零售”国内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3.1.1 “新零售”国内发展现状
        3.1.2 “新零售”国内发展特点分析
    3.2 “人货场”与“新零售”关系的讨论
        3.2.1 “新零售”对“人货场”次序重要性重构
        3.2.2 “新零售”对“人货场”内涵重构
4 COSTCO中国市场背景分析
    4.1 COSTCO入华背景与现状分析
        4.1.1 Costco中国市场前“试水期”分析
        4.1.2 Costco中国门店基本情况
        4.1.3 Costco商品价格调研情况总结
    4.2 沃尔玛在中国环境下的战略定位
        4.2.1 沃尔玛发展情况分析
        4.2.2 沃尔玛中国市场问题分析
        4.2.3 对沃尔玛中国市场的思考
5 COSTCO:战略视角下的中国市场内外部环境分析
    5.1 COSTCO中国市场外部环境分析
        5.1.1 Costco宏观环境分析-基于PEST工具
        5.1.2 Costco中国市场行业竞争分析-基于波特五力模型
        5.1.3 外部因素EFE评价矩阵
    5.2 COSTCO中国市场内部环境分析
        5.2.1 Costco的内部优势
        5.2.2 Costco的内部劣势
        5.2.3 内部因素IFE评价矩阵
6 “新零售”业态下COSTCO中国市场战略选择与完善
    6.1 COSTCO中国市场竞争战略选择
        6.1.1 竞争战略类型与评价
        6.1.2 基于QSPM模型的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6.2 COSTCO成本领先与差异化组合战略实施改进方案计划
        6.2.1 优化中国市场供应链,尽快提高竞争壁垒
        6.2.2 降低运营成本,快速实现规模化
        6.2.3 完善自有品牌Kirkland,提升自有产品数量
        6.2.4 搭建网上生活服务类实体平台,实现模式差异化
        6.2.5 差异化提升顾客体验,维持续约率
    6.3 COSTCO中国市场竞争组合战略总结
        6.3.1 “新零售”企业组合战略实施条件的探索
        6.3.2 组合战略与“新零售”业态的关系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新零售”企业实施组合战略注意问题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研究 ——以普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个案研究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共服务
        2.1.2 职业培训服务
        2.1.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2.1.4 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第三方治理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3 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基本情况
    3.1 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发展沿革
        3.1.1 萌芽起步期(1994-2002)
        3.1.2 探索发展期(2003-2010)
        3.1.3 改革发展期(2011-2015)
        3.1.4 优化调整期(2016至今)
    3.2 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现行政策内容
    3.3 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政策实施现状
        3.3.1 逐步完善制度框架体系,分类施策
        3.3.2 建立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绩效管理体系
        3.3.3 理顺职业培训服务方向与内容,建立《政府补贴培训目录》公示制度
        3.3.4 设立中小微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3.3.5 改革监督评估机制,授权于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4 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实践分析
    4.1 选择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作为实证分析的原由
    4.2 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现状
        4.2.1 组建普陀区职业教育联盟,协同区域内职业培训资源
        4.2.2 建立规范化的政府购买职业培训审批和实施流程,设立纠错机制
        4.2.3 由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实施监督评估,加大抽检力度
    4.3 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成效
        4.3.1 拓宽供应商的选择面,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4.3.2 通过联盟有效监督、管理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项目采购环节
        4.3.3 开展第三方评价评估,加强服务项目的绩效管理
5 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5.1 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购买方式不契合市场需求,降低了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5.1.2 需要监督、评估的课程数量众多,成效评估难
        5.1.3 职业培训服务对象单一,降低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影响
    5.2 普陀区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问题成因分析
        5.2.1 法律、政策的滞后性阻碍普陀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项目推进
        5.2.2 消费者参与程度低影响了普陀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成效评估
        5.2.3 财政经费列支渠道多收缩了普陀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对象范围
6 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改进建议
    6.1 让消费者充分参与政府购买,改善职业培训服务供给
    6.2 建立诚信档案,一体化监管评估工作
    6.3 建立职业培训服务信息平台,融合发展职业培训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致谢

(5)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开发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的综合化
        1.1.2 国家政策的引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分析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研学旅行
    2.2 地理实践力
    2.3 地理研学旅行
        2.3.1 地理研学旅行概念
        2.3.2 地理研学旅行特点
    2.4 理论基础
        2.4.1 布鲁纳教育理论
        2.4.2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2.4.3 多元智能理论
        2.4.4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实施状况调查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设计
        3.1.3 样本选择
    3.2 问卷数据分析
        3.2.1 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调查
        3.2.2 学生对地理实践力的认知
        3.2.3 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识
        3.2.4 学生理想中的地理研学旅行
        3.2.5 学生目前地理实践力的开发程度
    3.3 问卷调查结论
第4章 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研学方案设计
    4.1 高中地理课标分析
    4.2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4.3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方案设计
        4.3.1 浙江省地理研学资源概况
        4.3.2 研学旅行主题的确定
        4.3.3 研学旅行组织方式
        4.3.4 注意事项
第5章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设计方案范例
    5.1 自然主题的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以钱塘江为例
        5.1.1 研学地点介绍—“游”
        5.1.2 研学案例展示—“学”
        5.1.3 研学案例分析
    5.2 人文主题的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例
        5.2.1 研学地点介绍—“游”
        5.2.2 研学案例展示—“学”
        5.2.3 研学案例分析
    5.3 区域主题的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以西溪湿地为例
        5.3.1 研学地点介绍—“游”
        5.3.2 研学案例展示—“学”
        5.3.3 研学案例分析
    5.4 自然灾害主题的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以舟山普陀区为例
        5.4.1 研学地点介绍—“游”
        5.4.2 研学案例展示—“学”
        5.4.3 研学案例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转型中的老工业区管理体制研究 ——以上海桃浦工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学术研究
        二、国内相关学术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应用价值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老工业区
        二、土地二次开发
        三、开发区及其管理体制
    第二节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和特点
        一、国外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和特点
        二、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和特点
    第三节 基础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三章 桃浦工业区转型发展管理体制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桃浦工业区转型发展的迫切性
        一、桃浦工业区现状
        二、桃浦工业区转型的迫切性
    第二节 桃浦工业区转型发展管理体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桃浦工业区转型发展管理体制的现状
        二、桃浦工业区转型发展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内外经验做法借鉴
    第一节 国外开发区管理体制情况
        一、政府主导型
        二、市场主导型
    第二节 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情况
        一、政区管理型
        二、公司管理型
        三、政企合一管理型
        四、政企分离管理型
    第三节 国内外开发区管理体制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一、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管理体制
        二、开发区管理体制应有全国立法支持
        三、政府应坚持“小机构、大服务”进一步放权于市场
        四、开发区与所在城区应协调联动发展
第五章 完善转型中老工业区管理体制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转型中老工业区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
        一、转型中老工业区管理体制需把握的原则
        二、转型中老工业区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创新桃浦工业区转型发展管理体制的具体建议
        一、建立桃浦地区转型发展管委会和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
        二、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三、进一步创新土地二次开发方式
        四、创新桃浦地区转型发展开发机制设计
第六章 结束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地方文献的传承价值有利于史料保存
        1.2.2 地方文献的情报价值有利于辅助决策
        1.2.3 地方文献的品牌价值有利于形象提升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方文献概念的界定及其收集利用
    2.1 地方文献概念界定
    2.2 地方文献的特征
        2.2.1 地方文献的区域性
        2.2.2 地方文献的非时效性
        2.2.3 地方文献的选择性
        2.2.4 地方文献的丰富性
    2.3 地方文献的主要内容
        2.3.1 官方公开出版或者印刷的地方文献
        2.3.2 地方相关的文献
        2.3.3 其他文献
    2.4 地方文献的收集
        2.4.1 地方文献收集分类方法
        2.4.2 地方文献收集的基本原则
        2.4.3 地方文献收集的基本途径
    2.5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2.5.1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主体与客体
        2.5.2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原则与目标
        2.5.3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途径
第三章 国内外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的经验与启示
    3.1 国外地方文献研究经验总结
        3.1.1 注重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3.1.2 注重利用信息化渠道来开展地方文献相关工作
        3.1.3 设立专门的基金支持地方文献研究工作
        3.1.4 注重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推动地方文献研究
    3.2 国内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构建的基本经验
        3.2.1 注重创新的湖南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工作
        3.2.2 历史悠久的浙江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工作
        3.2.3 规模大成果多的江苏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工作
    3.3 国内外地方文献工作对舟山市的启示
        3.3.1 高起点规划地方文献工作
        3.3.2 创新性推进地方文献征集应用工作
        3.3.3 综合性的完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第四章 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现状
    4.1 舟山市的基本情况
    4.2 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的成效
    4.3 舟山地方文献研究的新趋势
        4.3.1 数字化趋势明显
        4.3.2 规模化趋势明显
        4.3.3 专业化趋势明显
        4.3.4 特色化趋势明显
    4.4 舟山地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4.1 广度与深度不够
        4.4.2 保护与利用不够
        4.4.3 规划与合作不够
第五章 舟山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构想
    5.1 舟山市构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意义
    5.2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完善的总体目标及中心任务
        5.2.1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构建目标
        5.2.2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中心任务
    5.3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开发的基本流程
        5.3.1 完成舟山地方文献分类目录和内容数字化
        5.3.2 明确数据库功能需求
        5.3.3 确定开发方法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商
        5.3.4 组织数据库开发并验收
        5.3.5 数据库上线运行
    5.4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总体框架及其功能模块
        5.4.1 登陆模块
        5.4.2 征集模块
        5.4.3 编码模块
        5.4.4 查询模块
        5.4.5 在线阅读模块
        5.4.6 在线交流模块
        5.4.7 编辑打印模块
        5.4.8 安全模块
    5.5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开发技术方案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推动该舟山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建构的建议
        6.2.1 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6.2.2 加大投入强化文献征集
        6.2.3 加强培训提高地方文献研究管理水平
        6.2.4 创新手段发挥信息化管理作用
        6.2.5 健全制度妥善解决数据库构建中的版权等问题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海岛型城镇生态建设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态建设规划的内涵
    1.2 生态建设规划发展的历程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案例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生态建设规划的原理及技术方法
    2.1 生态经济管理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系统生态学理论
    2.4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产业布局
    2.5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2.5.1 生态环境功能区命名方法
        2.5.2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归类原则
3 舟山普陀区基本概况与生态建设现状
    3.1 普陀区基本概况
        3.1.1 自然社会特征
        3.1.2 资源环境现状
    3.2 生态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3.2.1 生态建设的优势和潜力
        3.2.2 生态建设的劣势和挑战
4 舟山普陀区生态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4.1 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4.2 规划目标和定位
    4.3 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
        4.3.1 指标体系
        4.3.2 指标可达性分析
    4.4 普陀区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与分区
        4.4.1 生态环境功能总体定位
        4.4.2 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方案
    4.5 重点建设领域及主要任务
        4.5.1 发展生态经济
        4.5.2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4.5.3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4.5.4 生态区建设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
    4.6 能力建设和保障体系
        4.6.1 可持续能力建设
        4.6.2 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5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上海市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建设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创业型城区建设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创业型城区建设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创业型城区建设的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2. 上海市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建设现状与特色
    2.1 上海市普陀区创建创业型城区实践的现状
    2.2 上海市普陀区创建创业型城区实践的成效
    2.3 上海市普陀区创建创业型城区实践的特色
        2.3.1 普陀区创业智库
        2.3.2 “创业汇”平台
        2.3.3 上海市普陀区公共创业服务5S标准
        2.3.4 “创YE!小店”大学生创业见习大赛
    2.4 上海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5 上海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5.1 政策环境不完善
        2.5.2 创业产业集聚度低
        2.5.3 创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2.5.4 管理体制尚不到位
        2.5.5 创业者融资不足
        2.5.6 创业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
        2.5.7 普陀区的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
        2.5.8 交通条件不发达
3. 完善上海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创业扶持政策体系
    3.2 提升区域创业产业集群体系能级
    3.3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3.4 强化创业教育培训
    3.5 推进创业文化建设
    3.6 完善保障措施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栏
图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 主要内容
        2. 基本框架
    第三节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1. 创新之处
        2. 存在不足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概念、理论及研究进展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集聚与集群
        2. 地区与区域
        3. 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4. 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5. 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
        6. 空间结构重组与区域空间重构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相关理论
        1. 古典区位理论
        2. 产业区理论
        3. 竞争经济理论
        4. 空间经济理论
        5. 集聚经济理论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
        1. 增长极理论
        2. 点——轴理论
        3. 核心——边缘理论
        4. 梯度推移理论
        5. 圈层结构理论
    第四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进展
        2.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结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驱动因素与模式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
        1. 全球层面:有选择性的跨国迁移与集聚发展
        2. 区域层面:向中心城市的集中不断增强
        3. 城市层面:向城市核心区集聚不断强化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
        1. 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
        2. 服务生产与交易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
        3. 服务生产的非标准化
        4. 生产性服务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
        5. 制造企业的服务外置
        6. 地区人力资本
        7. 政府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模式
        1. 轴轮集聚模式
        2. 多核集聚模式
        3. 网状集聚模式
        4. 混合集聚模式
        5. 政府驱动集聚模式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作用途径与机理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
        1. 重构产业空间布局
        2. 变换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
        3. 改变交通设施空间走向
        4. 变更土地空间利用类型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
        1. 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博弈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演进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区域空间响应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表现形态
        1. 城市层面:服务业集聚布局的差异化与空间经济非均衡的产生
        2. 区域层面:城市服务的区域化与城市新等级体系的形成
第五章 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分析
    第一节 金融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分析
        1. 金融业集聚的空间表现
        2. 金融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3. 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作用
    第二节 物流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分析
        1. 物流业集聚的空间表现
        2. 物流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3. 物流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作用
    第三节 研发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分析
        1. 研发业集聚的空间表现
        2. 研发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3. 研发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作用
    第四节 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对比分析
        1. 相同之处
        2. 不同之处
第六章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概况
        1. 地域范围
        2. 经济发展概况
        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
        4.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态势
        1.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2.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3.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第三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演化模式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交叠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功能分化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的功能扩展
    第四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
        1. 产业功能空间优化和空间集聚互动化
        2. 就业结构演变和就业空间分布层次化
        3. 交通设施空间调整和运输设施枢纽化
        4.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转型和土地利用差异化
    第五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传导路径
        1. 企业之间的传导路径
        2. 集聚区之间的传导路径
        3. 城市之间的传导路径
    第六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效应分析
        1. 产业集聚的城市效应
        2. 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
        3. 产业集聚的全球效应
第七章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现实依据
        1. 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需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有效支撑
        2. 城市群构筑需要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工相配合
        3. 区域一体化推进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布相协调
    第二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结构形态
        1. 层级性
        2. 网络性
        3. 空间一体化
    第三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实现途径
        1. 市场驱动
        2. 政府驱动
    第四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战略选择
        1. 调控引导战略:总体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共进
        2. 分工发展战略:产业分工与城市分工协同
        3. 融合互动发展战略:产业融合与城市互动
        4. 功能提升发展战略:城市服务功能扩展与服务网络构建
        5. 特色专业化发展战略:精专生产管理与专业功能区建设
        6. 集群发展战略:集聚区配套改革及其网络式发展
        7. 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战略:价值链重序与附加值提升
        8. 重点扶持发展战略:龙头服务企业发展及其服务范围扩张
        9. 相关制度安排:机制体制建设与良好发展环境塑造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驱动因素和模式
        2. 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的差异
        3.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征及其演化模式
        4.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
        5.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结构和战略路径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的研究
        2. 空间集聚与行业功能差异的研究
        3. 微观层面服务企业的空间决策的研究
附件: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全局主成分和分层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普陀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居活动视角的上海城市边界研究[D]. 郭玉洁.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2]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廉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3]“新零售”业态下Costco中国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薄钦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7)
  • [4]上海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研究 ——以普陀区为例[D]. 周莹. 东华大学, 2020(01)
  • [5]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开发 ——以浙江省为例[D]. 赵文暄.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转型中的老工业区管理体制研究 ——以上海桃浦工业区为例[D]. 贺志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7)
  • [7]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构想[D]. 黄洁清. 浙江海洋学院, 2015(09)
  • [8]海岛型城镇生态建设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D]. 孙佳. 浙江大学, 2014(03)
  • [9]上海市普陀区创业型城区建设的实践探索[D]. 王闻丞. 西南大学, 2014(01)
  • [10]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 刘曙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普陀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