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多彩的固原博物馆

壮丽多彩的固原博物馆

一、瑰丽多彩的固原博物馆(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翎[1](2021)在《入华粟特人服饰审美研究》文中认为

李伟南[2](2021)在《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秦汉时期当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国考古学发展以来,秦汉时期的考古工作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其中种类丰富和形制多样的车马类遗存十分引人关注,专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样收获丰硕,而具体到马具的当卢上却鲜有专门研究。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运用考古学方法,系统搜集和整理我国北方地区秦汉时期出土的当卢。首先,对其进行辨识和分型分期研究,将之划分为六个类型和秦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三个阶段。然后,进行分布上的探讨,以摸清当卢不同期别和不同型式角度上的分布特点。同时结合出土材料掌握当卢随葬与墓葬等级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上述基础之上,将当卢上的纹饰进行分类研究,理顺其纹饰艺术特点,再结合欧亚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文化特点,探讨其与我国秦汉时期北方地区文化艺术的联系。总体来说,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北方地区秦汉时期当卢的考古学资料,以期对该时空框架内的当卢进行尽可能全面地探析。

鲁云云[3](2021)在《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容巨状、气势雄伟的云冈石窟,被誉为公元五世纪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装饰纹样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容忽视。忍冬纹样又因其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特点而在云冈石窟众多装饰纹样中显得格外突出。本文以分布在云冈石窟各个洞窟中的忍冬纹样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前人对忍冬纹样式源流的研究状况,再结合部分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式与西方古建筑雕饰上的棕叶纹及汉画像石边饰上的纹样对比,认为不同类型的忍冬纹样应有着各自的源流演变,忍冬纹的源流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孤立的特指一种来源。其次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将云冈石窟里的忍冬纹样分为普遍类、繁复类和特殊类三大类,再根据忍冬纹样式的变化细分为若干型,系统的对云冈石窟里的忍冬纹样进行类型分析。同时将目光还放到了同一时期开凿的龙门、巩县、响堂山石窟和考古发现中出土的忍冬纹资料,运用云冈石窟忍冬纹样类型分析的研究方法类比分析这些材料,从而建立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再次,结合美术学中的图像法从平面和空间两个角度对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装饰功能进行分析,通过选取部分代表性材料的个案研究探寻忍冬纹样的装饰意涵。最后在上述三大研究主体源流、类型、装饰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忍冬纹的认识。云冈石窟忍冬纹样的深入研究,对于探寻五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云冈石窟所开创的云冈纹样模式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深化云冈石窟花草图案艺术美的理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陈思平[4](2021)在《汉代木雕造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代木雕是中国古代木雕发展史上的首座高峰,目前学术界尚缺少围绕着造型对汉代木雕进行专题研究的论着。本文尝试从造型层面对汉代木雕作系统的研究,对汉代木雕的时空分布、形成背景、造型特点、审美特质与造型思维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通过对博物馆进行走访调研和收集考古资料来获得研究材料。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之上,从艺术风格学、视觉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对汉代木雕的造型进行阐释。第一章主要交代汉代木雕的来源,介绍其区域分布和发掘概况。笔者根据汉代木雕的空间分布和文化的关联性,将其分为三大主要的区域,即湘鄂皖苏地区、巴蜀地区、河湟与河西地区。在对每一区域的介绍中,首先对汉代时期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等做简要的介绍;其次对该区域汉墓发掘出土木雕情况进行综述;最后,对该区域中重点汉墓出土的木雕作较为具体的介绍。此章旨在把握汉代木雕的基本情况,为后文的造型分析奠定材料基础。第二章以汉代人物木雕为例来谈论汉代木雕的形体塑造和装饰手法。笔者以对比的方式突出各区域的造型特色。在出土有木雕的众多汉墓中,几乎都有人物题材的木雕,这就为各区域之间的比较提供可能。汉代人物木雕的造型面貌各异,对其形体和装饰特征很难一概而论。第三章以汉代动物木雕为例来谈论汉代木雕的空间表现和材料工艺。汉代动物木雕的分布并不如人物木雕那样具有普遍性,未出土动物题材木雕的汉墓亦不在少数。不同区域,不同墓葬之间的动物木雕在题材和数量上差别巨大。因此本章中,笔者以一类材料来对应某一个问题的方法来展开论述。其中,马在汉代有着非凡的地位,木马的造型尤其精彩,因此本章以较大的篇幅对其展开探讨。从某种程度来说,一切艺术创作都始于思维,描述视觉艺术的思维活动是艺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偏重于内容、风格和技巧等方面,因此,在前文的基础上,第四章从造型思维的层面展开探讨,指出汉代木雕中存在着状物造形和遗形取神这两种造型思维。

李培萱[5](2021)在《桃红巴拉墓地出土青铜器造型与纹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桃红巴拉墓地所出土青铜器,典型的造型与纹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桃红巴拉墓地出土青铜器造型与纹饰的发展历史过程;并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工艺水平情况、文化交流情况等进行详细探究,梳理鄂尔多斯地区青铜纹饰的演变脉络及其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笔者从桃红巴拉墓地出土的青铜造型纹饰入手,以小见大,讨论鄂尔多斯地区青铜造型纹饰、中原地区青铜造型纹饰之间的关系,并对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的设计理念、模式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针对鄂尔多斯地区青铜器物造型纹饰发展脉络产生的问题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合理化建议,意在通过以研究桃红巴拉墓出土青铜造型纹饰为例,为现代造型艺术设计研究提供新思路。

王冬华[6](2016)在《从古代金银器看丝路与中外文化交往》文中研究表明唐代以前金银器的发展黄金制品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就已出现,银器也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已出现,以后在古希腊、古罗马、波斯、萨珊等文明中人类已广泛使用金银器。中国最早使用金器是在商周时期,距今有3000多年,银器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金器主要是小型的装饰制品,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也少见。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金制品是甘肃玉门火烧沟夏代墓葬出土的金耳环,北京市平谷刘家河商墓中出土金臂钏、金耳环、金簪等,它们的制作似用锤镍法、范铸成型。在山西保德县林遮峪商墓中发现了金丝,说明人们已可将黄金加工成细丝,当时工艺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

李逸林[7](2016)在《中国早期金器的分类研究及其文化来源》文中研究说明黄金是金属中的贵族,也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黄金制品的发现和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世界范围内最早的金制品出现于公元前5000年的古地中海区域;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高拉遗址在公元前4000年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黄金装饰品;公元前5000年的秘鲁境内早期成型工场内,发现了加工精致的锻接金制品;公元前2900到2370萨尔贡时代的麦斯卡拉墓地中出土了假发金盔和大量用于祭祀和仪式的金器,反映了苏美尔人精湛的金器工艺;公元前1352年埃及新王国时代的图坦卡蒙王陵中的随葬品,标志古地中海金器工艺发展到最高峰。古地中海区域,两河流域和古代美洲都是世界黄金极富灿烂的地区。我国古代先民最早使用黄金的实例,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2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中游地区。河南汤阴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块夹含金块的陶片,这是制作者有意放入自然金作为装饰。这里使用的是自然金,而非国外提炼制成的金器成品;至夏代,我国出现了较为成熟的黄金制品,夏代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发现了金耳环和金鼻饮,时间在公元前1800年—1900年。中国的金器虽然起步晚,却也创造了奇美瑰丽的中华文明。我国金器工艺开始出现时曾依附于青铜器,后来羽翼逐渐丰满,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代代相传。从简单到复杂,从继承到创新,它们既融合了中国各民族金属工艺的精华,也借鉴了古代外国的金属工艺技法,更带有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烙印:早期的小巧简约、清新活泼;盛唐的异域风情、金碧辉煌;宋元的诗情画意、清秀典雅;明清的宝玉镶嵌、繁缛富丽。时代鲜明,别具一格。先秦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金银工艺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中国早期金器的发展时期,分为先秦和秦汉两个历史阶段。先秦时期,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包括三皇五帝时期(公元前2070年以前)、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诸时期。秦汉时期,指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220年)诸朝。我国最早的金制品萌芽于夏代,直到商代,金器才有一定范围的分布。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商代遗址和墓地均有出土。其中,殷商统治中心区域多见金片、金箔等饰件,较偏远地区还出土有金质首饰和礼仪器;西周金器的出土区域大致与商代相同,集中在河南、河北、山西、北京、甘肃等地,出现了金腰带组饰,但仍以金箔、金饰片、建筑装饰和车马饰为主;春秋战国,金器的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在我国的辽宁、新疆、陕西、内蒙古等地均有出土。集中在以秦国为主体的西北地区,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部族区,以荆楚为主体的长江流域和东部濒海的齐鲁地区。南北方差异愈发显着,西北和北方草原游牧区的金器多为人身装饰品,而中原农业区出土的金器多为铜、铁、漆、玉石器及建筑上的装饰、兵器、货币和生活器皿;秦汉统一以后,金器的用途更加广泛。玺印、货币、动物造型摆件、医疗器械等新品种层出不穷。制作技术相当成熟,尤以掐丝和焊缀金珠工艺最为盛行。早期金器的发展水平虽然达不到唐朝的高度,却是金器发展的起步时期:从附属走向独立,从简朴走向复杂,从稚嫩走向成熟。尤其是春秋战国到汉代,金银工艺水平逐渐成熟,金器的种类、纹饰、工艺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地域特色明显,审美和实用功能兼备,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为唐代以后金器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早期金器的起步和发展。通过先秦至秦汉这一历史时期的金器出土情况、概括早期金器的发展特点和地域分布;并以先秦至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出土的金器实物为依托,划定标准进行分类;在总结早期金器工艺特点和纹饰风格的基础上探寻其不同的文化来源。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笔者推出了新的金器分类标准,辅以最全的金器图片,并尝试从文化来源探寻早期金器与外来文化的联系。通过研究和论证,得到初步的结论并给予客观评价。是早期金器研究的努力尝试,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并从工艺、纹饰、国外文化元素等方面为早期金器的鉴定提供依据。

吴立国[8](2015)在《北方系青铜器虎噬动物纹饰研究》文中提出北方系青铜器因其造型独特、区域特色浓厚、覆盖地域广阔,在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凝聚着生活在欧亚内陆草原上的先民们独特的审美心态与文化传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一大批重要墓葬的发现,引起了学界对北方系青铜器的极大关注,其中包括对“动物纹艺术”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如器型、纹饰、中外文化交流、艺术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相比之下,对“动物纹艺术”的文化涵义、纹饰演变等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择在“动物纹艺术”中最具特点的虎噬动物纹饰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通过将欧亚草原不同文化中虎噬动物纹饰出现时间的早晚进行比较,分析出虎噬动物纹饰的母题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李家崖文化中的虎逐动物纹饰。其次将虎噬动物纹饰进行了类型学的划分,归纳出虎噬动物纹饰不同时代的特点:商代晚期出现了虎追捕动物的纹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虎噬动物纹饰中虎多为伏卧状,被噬咬的动物只表现出头部,装饰性的纹饰较少;战国中期虎由伏卧状演变为伫立状,装饰性的纹饰增多,身躯粗壮,被噬的动物仍然只是表现出头部;战国晚期以后,虎的身躯变细,被噬咬的动物表现出完整的身躯,虎噬动物纹饰的外轮廓有了边框,并用不同的纹饰作为装饰。接着利用了二重证据法和图像学的方法对虎噬动物纹饰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虎噬动物纹饰不仅能反映游牧民族对对强者的崇敬及征服心理,而且还具有另外两层文化涵义:一是图腾崇拜,二是象征功能。最后通过对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器物和画像石上的虎噬动物纹饰的分析,揭示出农耕文化在艺术上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魏瑾[9](2015)在《固原文物考古中的丝路奇珍》文中研究说明固原北朝、隋唐文物考古中出土有多枚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B式银币、东罗马金币、金覆面、蓝色宝石印章、萨珊玻璃碗、鎏金银瓶、银装环首铁刀等一批独特的丝路奇珍,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见证了这一时期丝路重镇的兴盛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

刘琳琳[10](2015)在《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刻文献领域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和深入,尤其近十年来更是呈出现丰富多彩的可观面貌。随着相关论着的大量涌现,石刻文献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批论着代表着石刻文献研究的现有水平,同时也是奠定其继续发展壮大的理论基础。本书就对这批丰富却零散分布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各种性质的碑刻文献的研究论着作具体的介绍和梳理,并尽量归纳其优缺点,使整个石刻文献的研究现状在学术上给读者呈现一个宏观认识。以便探析石刻文献研究的大体状况和基本脉络。这种从理论入手的写作角度也正是在石刻文献研究领域所缺乏的。高桥继男是日本石刻研究方面的专家,发表过很多相关论文和着作,其中《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1949—2007)》和《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2008—2012前半)稿》是目前所见最完整收集中国石刻研究相关的图书目录的工具书。本文就是以此为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这部分借鉴日本学者高桥继男先生的分类原理,将近十年的石刻文献研究资料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资料性图书、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概说·研究图书、字体(字形)相关图书和目录(索引)·地图。其中,每一类下面又分为若干小类。本文根据每一类的书目多少进行详略不等的介绍,其中,资料性图书和概说·研究类图书详写,其他选择简略介绍。从而尽量将见过读过的论着展现于文中,达到文献综述的效果。第二部分是近十年石刻相关图书目录(2004—2014)。同样这部分也是按照高桥继男先生的分类原则分类、分地域详细列出。其中一部分参阅高桥继男先生的《中国石刻关图书目录》。目录的设置可以让读者对近十年的石刻文献研究论着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不仅可以作为查阅资料的依据,更能对近十年的碑刻文献研究现状理清一个具体的脉络。目录后设勘误表,是通过查阅对《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中存在的错误或疑问进行改正和解疑,并添加一些没有收录的图书。

二、瑰丽多彩的固原博物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瑰丽多彩的固原博物馆(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秦汉时期当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对象
        1.选题意义
        2.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1.当卢及当卢的分类分期研究
        2.当卢纹饰及制作工艺研究
        3.车马制度及车马具研究
        4.其他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第一章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材料筛选及分型探讨
    第一节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材料筛选
    第二节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分型探讨
第二章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分期与分布探析
    第一节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分期探析
    第二节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分布探析
第三章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随葬规律探析
    第一节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使用数量分析
    第二节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中的明器当卢使用情况
    第三节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与墓葬等级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纹饰分析
    第一节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上的纹饰
        1.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的纹饰种类
        2.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的纹饰特点
    第二节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的纹饰艺术风格
    第三节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当卢的纹饰上所反映的文化交流
结语
附表 1:中国北方地区秦汉时期当卢出土情况统计表
附表 2:中国北方地区秦汉时期出土当卢分期与分区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忍冬纹样的源流分析
    2.1 忍冬纹样源流的几种概说
    2.2 忍冬纹样源流的多元化分析
第三章 忍冬纹样的类型分析
    3.1 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类型分析
        3.1.1 普遍类
        3.1.2 繁复类
        3.1.3 特殊类
    3.2 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类型对北朝周边石窟的影响
        3.2.1 龙门石窟
        3.2.2 巩县石窟
        3.2.3 响堂山石窟
    3.3 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类型对北朝考古发现的影响
        3.3.1 建筑
        3.3.2 织绣
        3.3.3 墓葬
        3.3.4 器皿
第四章 忍冬纹样的装饰功能分析
    4.1 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装饰功能分析
        4.1.1 平面角度装饰功能分析
        4.1.2 空间角度装饰功能分析
    4.2 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装饰功能影响
第五章 忍冬纹样的几点认识
总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汉代木雕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四、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与文章思路
    六、创新点
第一章 汉代木雕的区域分布与发掘概况
    1.1 湘鄂皖苏地区
        1.1.1 区域背景概述
        1.1.2 湘鄂皖苏地区汉墓出土木雕情况综述
        1.1.3 重点汉墓出土木雕情况简述
    1.2 巴蜀地区
        1.2.1 区域背景概述
        1.2.2 巴蜀地区汉墓出土木雕情况综述
        1.2.3 重点汉墓出土木雕情况简述
    1.3 河湟与河西地区
        1.3.1 区域背景概述
        1.3.2 河湟与河西地区汉墓出土木雕情况综述
        1.3.3 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出土木雕情况简述
    1.4 其他地区
        1.4.1 山东莱西县岱墅西汉木椁墓二号墓
        1.4.2 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
        1.4.3 广州黄花冈零零三号西汉木椁墓与三元里马鹏冈一号西汉墓
        1.4.4 吐鲁番交河故城沟北1 号台地墓葬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形体塑造与装饰手法——以人物题材为例
    2.1 基本形体的处理
        2.1.1 体型特征的凸显
        2.1.2 符号化
    2.2 构成关系的编排
        2.2.1 “正面”结构
        2.2.2 概念程式化
        2.2.3 比例的强化与夸张
    2.3 形体语言的提炼
        2.3.1 规整的形体
        2.3.2 粗率的形体
    2.4 装饰手法
        2.4.1 着衣
        2.4.2 彩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间表现与材料工艺——以动物题材为例
    3.1 造“势”——以木马为例
        3.1.1 汉代的马政、天马与马式
        3.1.2 “S”形结构骨架
        3.1.3 量感与空间张力
    3.2 平面与纵深——以木鸠、木鸡为例
        3.2.1 “剪影”的视觉模式
        3.2.2 三维的空间意识
    3.3 动态表现与空间——以木独角兽、木猴、木狗等为例
        3.3.1 速度与力量的展现
        3.3.2 寓动于静
    3.4 材料与工艺——以木牛、木羊等为例
        3.4.1 选材
        3.4.2 工具
        3.4.3 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状物造形与遗形取神——汉代木雕的两种造型思维
    4.1 状物造形
        4.1.1 再现生活场景——汉代木雕作为墓葬美术的礼仪功能与象征性
        4.1.2 基于客观现实的主观重构
    4.2 遗形取神
        4.2.1 极简造型的意象表现
        4.2.2 超越再现性
        4.2.3 审美观念的自觉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5)桃红巴拉墓地出土青铜器造型与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出土青铜器造型及纹饰浅析
    一、墓地概况
    二、出土青铜器典型造型纹饰
        (一)双羊头短剑
        (二)兽首形饰
        (三)鸟形饰牌
        (四)三马形饰牌
        (五)“十字”形饰与花形扣饰
第三章 与同时代其他地区的比较
    一、典型纹饰差异
        (一)剑首造型纹饰
        (二)鸟形纹饰
    二、工艺技术水平
第四章 纹饰造型风格演变
    一、青铜器物造型纹饰演变
    二、青铜短剑造型及纹饰演变
    三、凤鸟纹造型纹饰
        (一)表现形式
        (二)分类
        (三)时代特征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早期金器的分类研究及其文化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金的属性及开采状况
第二章 中国早期金器的出土状况
    第一节 商代
    第二节 西周
    第三节 春秋战国
        一、中原金器
        二、南方金器
        三、北方金器
    第四节 汉代
第三章 中国早期金器的分类研究
    第一节 首饰
        一、耳饰
        二、项饰
        三、腕饰
        四、冠饰
        五、戒指
    第二节 带饰
        一、带钩
        二、饰牌
        三、带扣和扣饰
    第三节 生活器皿
    第四节 动物造型摆件
    第五节 印章
    第六节 货币
    第七节 车马器、兵器
        一、车马器
        二、兵器
    第八节 其他
        一、礼仪器
        二、医疗器械
        三、金灶
第四章 中国早期金器工艺、纹饰及其文化来源
    第一节 中国早期金器工艺的主要类型
        一、捶揲工艺
        二、铸造工艺
        三、錾刻工艺
        四、包金
        五、贴金
        六、鎏金
        七、错金银工艺
        八、掐丝和金珠工艺
    第二节 中国早期金器的主要纹饰
        一、动物纹
        二、人鱼纹
        三、几何纹
    第三节 中国早期金器的文化来源
        一、北方动物纹—阿尔泰文明
        (一) 格里芬组合怪兽形象
        (二) 动物咬斗纹
        (三) 有翼狮子形象
        二、北方金珠工艺——地中海文明
        (一) 战国时期的金珠制品
        (二) 西汉时期的金珠制品
        (三) 东汉时期的金珠制品
        三、南方多面金珠——东南亚、南亚文明
        (一) 东汉出土的多面金珠
        (二) 东南亚出土的多面金珠
        (三)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北方系青铜器虎噬动物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北方系青铜器虎噬动物纹饰的渊源
    第一节 北方系青铜器概述
    第二节 虎噬动物纹饰的源头
第二章 北方系青铜器虎噬动物纹饰的分类与演变历程
    第一节 虎噬动物纹饰的分类
    第二节 虎噬动物纹饰的演变历程
第三章 北方系青铜器虎噬动物纹饰的文化涵义
    第一节 虎噬动物纹饰与北方民族的图腾崇拜
    第二节 虎噬动物纹饰与佩戴者身份地位的关系
第四章 北方系青铜器虎噬动物纹饰对中原及其周边地区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虎噬动物纹饰对金属铸造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 虎噬动物纹饰对画像石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固原文物考古中的丝路奇珍(论文提纲范文)

(10)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 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
    一、资料性图书
        (一)综合性大型图书
        (二)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的图书
        (三)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四)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
    三、概说·研究图书
        (一)总述·通论
        (二)以南北朝以前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三)以唐五代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四)以宋以后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五)题跋(叙录)·碑帖·碑学相关图书
    四、字体·字形相关图书
    五、目录(索引)·地图相关图书
下编 近十年石刻相关图书目录(2004—2014)
    一、资料性图书
        A 综合性大型图书
        附录1 碑帖书法相关图书
        附录2 石窟造像(雕塑)相关图书
        附录3 佛寺志道观志祠墓志关系丛书
        B 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的图书
        附录1 陶砖铭文瓦当相关图书
        附录2 画像石砖相关图书
        1、广域
        2、山西省
        3、江苏省·浙江省
        4、山东省
        5、河南省
        6、四川省·甘肃省
        7、辽宁
        附录3 岩画相关图书
        附录4 高句丽广开土王(好太王)碑
        附录5 王羲之王献之全集
        C 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附录 唐代书名家个人全集
        D 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天津市
        3、河北省
        4、山西省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
        6、吉林省·黑龙江省
        7、上海市·江苏省
        8、浙江省
        9、安徽省
        10、福建省
        11、江西省
        12、山东省
        13、河南省
        14、湖北省·湖南省
        15、广东省·海南省
        16、广西壮族自治区
        17、重庆市·四川省
        18、贵州省
        19、云南省
        20、陕西省
        21、甘肃省
        22、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3、台湾
        (B~D)附录 1 碑帖·书道(书法)相关图书
        (B~D)附录 2 石窟造像雕刻相关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
        3、河北省·河南省
        4、山西省
        5、辽宁省·黑龙江省
        6、江苏省
        7、浙江省
        8、安徽省
        9、山东省
        10、河南省
        11、湖北省·湖南省
        12、重庆市·四川省
        13、云南省·广东省
        14、陕西省
        15、甘肃省
        16、西藏自治区
        17、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8、台湾
        (B~D)附录 3 石窟志石窟内容总录
        (B~D) 附录 4 寺庙祠志
        1、北京市
        2、山西省
        3、上海市·江苏省
        4、浙江省
        5、福建省
        6、山东省·河南省
        7、湖南省·四川省
        8、广东省·云南省
        9、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
        10、香港
        11、台湾
    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
        1、北京市
        2、山西省·河北省
        3、辽宁省
        4、吉林省
        5、黑龙江省
        6、上海市·江苏省
        7、浙江省·安徽省
        8、福建省·江西省
        9、山东省
        10、河南省
        11、湖北省
        12、广东省
        13、重庆市·四川省
        14、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15、陕西省
        16、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17、其他
        附录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图书(2007 年 4 月~2011 年 12 月)
        1、全国
        2、北京市·河北省
        3、山西省
        4、黑龙江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
        6、上海市·江苏省
        7、浙江省
        8、安徽省
        9、福建省·江西省
        10、山东省
        11、河南省
        12、湖南省·湖北省
        13、广东省·海南省
        14、重庆市·四川省
        15、贵州省
        16、云南省
        17、陕西省
        18、甘肃省·青海省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附录 2 展览会图录目录
    三、概说·研究图书
        A 总述·通论
        B 以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附录1 陶砖铭文瓦当相关图书
        附录2 画像石砖相关图书
        附录3 岩画有关图书
        附录4 高句丽广开土王(好太王)碑有关图书
        C 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D 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天津市
        3、河北省
        4、山西省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6、黑龙江省
        7、上海市·江苏省
        8、浙江省·安徽省
        9、福建省·江西省
        10、山东省
        11、河南省
        12、湖北省·湖南省
        13、广东省·海南省
        14、广西壮族自治区
        15、重庆市·四川省
        16、贵州省·云南省
        17、陕西省
        18、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9、香港·澳门
        20、台湾
        (A~D)附录石窟造像雕刻相关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河北省
        3、山西省
        4、辽宁省·湖北省
        5、江苏省
        6、浙江省·安徽省
        7、山东省
        8、河南省
        9、海南省
        10、重庆市·四川省
        11、云南省
        12、陕西省
        13、甘肃省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5、其他
        E 题跋(叙录)碑帖碑学有关图书
        附录1 碑学相关图书
        附录2 书道(书法)有关图书
        附录3 金石家(清后期以降)有关图书
        F 校点校注校补图书
        G 石刻碑帖书道(书法)有关邦译图书
        H 传拓有关图书其他
    四、字体(字形)有关图书
        A 石刻文字·异体字(俗字·别字)相关图书
        B 其他字典字书
    五、目录(索引)·地图
        A 石刻·刻工目录
        附录 石刻(墓志)相关索引
        B 机关(个人)所藏石刻拓本目录(图录)
        1、中国
        2、台湾
        C 石刻文献目录地图
        附录 考古学有关文献目录年鉴地图
勘误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四、瑰丽多彩的固原博物馆(论文参考文献)

  • [1]入华粟特人服饰审美研究[D]. 张宇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秦汉时期当卢研究[D]. 李伟南.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云冈石窟中的忍冬纹样研究[D]. 鲁云云. 山西大学, 2021
  • [4]汉代木雕造型研究[D]. 陈思平. 上海大学, 2021
  • [5]桃红巴拉墓地出土青铜器造型与纹饰研究[D]. 李培萱.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从古代金银器看丝路与中外文化交往[J]. 王冬华. 收藏, 2016(15)
  • [7]中国早期金器的分类研究及其文化来源[D]. 李逸林. 南京大学, 2016(10)
  • [8]北方系青铜器虎噬动物纹饰研究[D]. 吴立国.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9]固原文物考古中的丝路奇珍[J]. 魏瑾.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10]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D]. 刘琳琳.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壮丽多彩的固原博物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