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分析弹性补偿法及其应用

极限分析弹性补偿法及其应用

一、极限分析的弹性补偿法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波[1](2019)在《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484.6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26万公里。随着全国路网的基本建成,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干线公路逐步进入养护期,养护投入快速增长。据统计,2015年公路养护投资达到3389.9亿元。全国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中,国、省干道大中修率在15%以上,每年公路路面大修养护里程达到50多万公里,大修养护费用达到数千亿元。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路面的主要形式,在国省道干线路面中占90%以上。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一般为1015年,达到使用寿命后大部分需要结构性大修。搞好沥青路面大修养护特别是对结构性大修的科学决策,事关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目前在沥青路面大修养护中,对既有沥青路面的利用价值没有开展系统地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沥青路面大修养护设计方法。由于在路面结构损伤检测方面缺技术,在路面结构评价上缺指标,在既有路面延寿设计上缺方法,传统的沥青路面大修养护管理方法,尚无法实现沥青路面的保值增值。本文以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和破坏特征为现象学基础,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无损检测技术、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安定理论、传感器实时监测技术等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路面综合性能分类、结构状况检评、延寿设计指标和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分类评价和延寿设计方法,对于完善我国大修养护设计方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基于过去30年的沥青路面历史数据,多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路面基础数据。通过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典型结构力学分析,发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性能普遍优于普通公路,基本具备了长寿命路面的基础。路面厚度对结构的疲劳寿命影响大于材料模量,可以建立基于统计的沥青面层厚度与结构使用寿命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无结构性病害或出现轻微结构性病害的旧路,可以通过加铺沥青面层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而无须采取翻修改造的大修处治方式。通过对北京市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主要病害调研,发现既有沥青路面大修的主要病害是网状裂缝,路面延寿设计必须以疲劳开裂作为控制指标,以保证沥青路面在“延寿期”内的结构安全。既有沥青路面受交通荷载、外界环境、材料老化等内外因素的耦合作用,通过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发现路面综合性能可以分类为四种不同模式。其中,A类和B类的沥青路面,是优质的材料、合理的结构、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的预防性养护四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和有损测试技术结合,典型路段检测评价与验证,构建了多指标的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态分类评价体系。针对探地雷达受系统带宽限制无法精准检测薄层路面厚度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探地雷达信号处理的沥青面层分层厚度检测方法,通过对雷达回波的迭代作谱峰搜索,重现雷达重叠信号,实现对不同沥青面层界面的区分,分层厚度估计最大相对误差小于5%;首次提出了路面结构损伤评价参数的两个新指标——路面损伤指数PDI和路面结构模量,再辅以高速公路的面层损伤指数SDI和基层损伤指数BDI,形成基于FWD弯沉盆数据的沥青路面损伤自动判别技术,其判定精度经现场验证,对于高速公路既有沥青路面的判别符合度达到89.88%,普通公路既有沥青路面判别符合度达到96.02%,符合度整体上可达到90%以上,为路面结构隐形病害诊断和分类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基于半刚性基层三阶段性能演化规律和既有沥青路面综合性能的四种演变模式,提出了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的四分类方法,并建立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分类处治策略。对于结构状况良好的A和B类路面进行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基于控制路面结构的疲劳破坏和结构性车辙,以“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加铺结构的安定荷载”为设计指标,以半刚性基层模量取值为重要设计参数,形成了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通过试验路的路用性能长期监测和传感器监测数据分析,验证了既有路面延寿期的结构安全和结构安定的目标。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在精细化检测的基础上合理加铺沥青面层,可以有效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该方法适用于在A类和B类路面的基础上延长结构使用寿命一倍以上,为路面保值增值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路面养护水平的提升。

孙戬[2](2018)在《热障涂层安定性理论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热障涂层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航空动力设备热承载能力和热效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面工程技术。但实际应用和试验研究发现,由于热循环下的多层结构热失配以及界面氧化等因素,涂层过早剥落失效仍十分普遍。结构安定性分析用于确定复杂循环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安定极限载荷以及安定性,能够反映结构性态的本质和实际安全程度,最大限度利用材料塑性潜能,是进一步提升涂层结构性能和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经典安定理论基于诸多假设,实际应用时,需根据结构和工况特点,扩展安定理论及其应用范围。本文以热障涂层为研究对象,安定理论及其扩展为主线,针对涂层的高温循环载荷、多层结构特性以及界面氧化扩散等关键因素发展安定理论及其应用,进而研究热障涂层安定极限及其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安定理论的材料参数温度相关扩展以及多层结构安定理论扩展和数值迭代方法。根据热弹塑性本构,结合循环应力应变关系以及经典机动安定定理,建立了温度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安定性判据,扩展了安定分析的应用范围;结合随动强化的特性,将结构在强化过程中的背应力计入屈服准则,建立了结构静力安定存在条件,将背应力在一个载荷循环内做功计入塑性耗散,建立了机动安定的存在格式,扩展了考虑随动强化的安定理论应用前景;从多层梁结构出发,给出弹塑性多层结构安定性分析的方法以及数值迭代求解基本思路,扩展安定理论的应用范围。2)多层圆筒结构的安定理论扩展。从基本的结构热传导及热应力理论出发,给出了多层圆筒模型温度及热应力分布规律,借助经典机动安定定理,利用特雷斯卡屈服准则和增量破坏准则处理对时间的积分问题,建立了多层结构安定极限分析方法,将材料屈服强度随温度变化关系简化为双线性关系,利用补偿变换的方法简化求解过程,对典型热障涂层安定极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于多层圆筒模型的安定极限分析方法,能够方便求解安定极限,便于工程应用;热障涂层安定极限值明显高于弹性设计值,且界面外凸区域安定极限高于内凹区域极限值,结构首先在内凹处失效;圆筒模型基体曲率和涂层厚度越大,结构安定极限越高。3)考虑界面氧化的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热障涂层稳定性分析。结合粘弹塑性材料本构、第一、第二热力学定律和菲克扩散定律及氧化平衡方程,借助经典机动安定理论的基本思想,建立考虑结构界面循环氧化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基于试验所得氧化层生长规律,利用材料转换的方法实现氧化生长模拟,避免了常用仿真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半圆形涂层界面模型循环氧化分析,从应力应变以及能量的角度,探究循环热生长下热障涂层的整体稳定性及局部界面稳定性规律。结果表明:利用材料转换并结合试验所得氧化生长规律实现TGO厚度方向生长的方法简单有效,便于工程应用;氧化生长对TBCs残余应力影响显着,蠕变的应力释放作用明显,分层失效可能率先在BC/TGO界面的凸峰区以及TGO/TC界面中间过渡区出现;从应力应变演化规律评估稳定性,BC/TGO界面和TGO/TC界面稳定性随氧化生长而减弱;从结构应变能评价,TGO循环氧化生长会导致TBCs稳定性降低;稳定性分析结果与前述安定极限结果规律表现出一致性。4)热障涂层稳定性分析验证。采用等离子喷涂法制备8YSZ热障涂层,结合热震试验,将涂层显着剥落作为失效评价指标,对涂层局部界面稳定性和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验证关于多层结构安定极限的分析方法以及TBCs稳定性结果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循环氧化生长带来的界面形貌幅值变化以及TGO增厚是影响TBCs界面区应力应变状态、以及界面稳定性和涂层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界面形貌幅值增大和TGO厚度增厚会降低TBCs稳定性并导致界面不稳定,验证了本文关于热障涂层整体稳定性及局部界面稳定性的分析结论。针对此次制备涂层试样,热震温度为850℃和950℃时,TBCs安定性较好,基本可认为结构是处于安定状态;热震温度为1050℃时,涂层试样安定性能显着降低,安定极限处于950℃-1050℃之间,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热障涂层安定极限分析模型的有效性。

王慧敏[3](2018)在《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在潜艇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军事的发展,核动力潜艇的需求越来越大,围绕着核动力潜艇造价、全寿命周期费用与作战效能的争议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节约成本造价根本上可以从设计方法进行改变,目前潜艇的设计主要依据舰船通用规范,但是考虑到反应堆的高压或超高压工况,结构材料采用高强度钢,性能优异、初始缺陷少、强度、韧性、耐腐蚀性能好,所以本文采用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对潜艇结构进行设计校核。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弹性应力分析设计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压力容器行业,此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应力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应力对结构危险程度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比如存在于整个结构中的一次应力,它一旦超过屈服强度就意味着整个结构失效,但是对于二次应力,它具有自限性,结构局部进入塑性仍可以继续承载,因此将不同类别的应力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校核很有必要。分析设计方法和常规设计方法比较,计算量很明显地增加,但是更加科学合理地完成了设计任务,所以设计者需要从选材、制造、设计计算成本、运输与检测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取经济适用性高的那一种规范。弹性应力分析设计方法的应用难点也在于应力分类,本文首先是将规范中关于应力分类的说明进行剖析;再将规范应用于压力容器结构中,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理解分析设计的内容以及了解分析设计的流程;最后对一个潜艇平面舱壁结构进行了校核,取舰船通用规范为基准,探究ASME规范的适用性。综合考虑可以看出弹性应力分析方法计算量大,且对复杂结构的应力分类定义模糊,所以以后的发展方向会是弹-塑性分析方法和极限载荷分析方法。

张阳[4](2017)在《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与整体安全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力管道是水利工程中重要的输水建筑物,当压力管道输水供应多台机组时,需要设置钢岔管。钢岔管靠近厂房,一旦发生破坏事故,将危及厂房和人员的安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保证钢岔管的整体承载安全非常必要。本文基于结构极限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系统性地开展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与整体安全评估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钢岔管极限上限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该方法确定表征单元承载状态的板壳结构的单元承载比,建立了基于变形能守恒原则的弹性模量缩减策略,结合线弹性迭代分析获得逼近结构塑性极限状态的失效模式。同时,根据极限分析的上限定理确定极限荷载乘子,进而在结构失效模式上构造出钢岔管极限上限分析的迭代计算方法。该方法克服了EMRM下限分析方法求解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存在的计算精度不佳的问题。(2)提出了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基准体法。该方法根据钢岔管的受力特性,确定了基准体失效排序策略。然后考虑钢岔管整体破坏和局部破坏极限状态时的失效模式特性,提出失效单元的选取原则。从而建立了钢岔管的基准体选取方法。进而在钢岔管极限上限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的基础上,建立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基准体法。该方法为求解钢岔管极限承载力提供了高效的途径。(3)提出了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快速估算方法。首先,对钢岔管结构分析模型进行第一次线弹性分析,确定迭代首步各个单元的单元失效系数,根据结构的基准失效系数选取原则,确定迭代首步钢岔管的基准失效系数,并根据迭代首步的单元失效系数和基准失效系数进行弹性模量的缩减,使钢岔管发生内力重分布,模拟结构的失效演化。然后,进行第二次线弹性分析,再次确定单元失效系数和基准失效系数,将单元失效系数大于基准失效系数的单元选为参与塑性流动的单元,进而根据功能互等原理确定钢岔管极限承载力的估计值。该估算方法仅需要两次线弹性分析,实现了钢岔管极限承载力的快速估算。克服了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塑性增量分析法需要设置复杂的加载过程和进行多次增量迭代分析等不足,为钢岔管初步设计阶段钢岔管极限承载力的快速合理的确定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途径。(4)初步建立了钢岔管整体安全评估方法。针对我国压力钢管现行规范NB/T35056-2015中基于点层面安全系数评估方法的局限性,采用等效安全系数法求解钢岔管点层面安全系数限值,再依据美国压力容器规范ASMEⅧ-2-2010中压力容器整体层面安全系数限值与点层面安全系数限值的比值,结合我国钢岔管工程应用情况,提出了适用于我国水电站钢岔管结构安全评估的整体层面安全系数限值的推荐取值方案。在此基础上,综合本文所提出的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基于极限承载力分析的钢岔管整体安全评估方法,为推进水利水电工程钢岔管安全评估与设计的创新与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敬敏[5](2017)在《结构失效模式识别和体系可靠度分析的无路径依赖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构的失效模式识别和体系可靠度分析是开展结构优化设计、维护加固和安全评估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结构失效模式识别方法需要在加载过程中逐级修改材料本构关系和有限元控制方程,存在失效路径依赖性问题。同时,传统的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方法存在主要失效模式难以识别和多失效模式联合失效概率计算繁琐两大难点。因而,开展结构失效模式识别和体系可靠度分析的高效新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近年来新发展的弹性模量缩减法(EMRM)基于线弹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在迭代过程中可以通过缩减高承载单元的弹性模量来模拟结构的损伤演化,具有计算原理简单、计算效率高、不依赖失效路径(即无路径依赖性)等优点。鉴于此,本文基于EMRM,重点围绕工程结构的失效模式识别和体系可靠度分析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传统的弹塑性增量分析法(EPIA),利用杆件横截面的弹性核相对高度来判断截面进入塑性屈服的程度,进而提出了一种杆系结构的失效模式识别方法,为利用EPIA识别杆系结构的失效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研究表明,当取合适的有限元参数时,塑性极限状态下结构中各失效截面能达到全截面塑性屈服状态,此时失效截面中不存在弹性核。但是由于参数选取的主观性,当极限荷载的结果精度较高时,结构中的失效截面还可能存在一定高度的弹性核。针对本文算例分析的结果,当截面的弹性核相对高度h0/h≤1/8时可以认为该截面已经进入塑性屈服状态并形成塑性铰。(2)结合弹性模量调整策略和齐次广义屈服函数,研究建立了确定性结构损伤演化及失效模式识别的高效无路径依赖性方法。首先,根据齐次广义屈服函数定义单元承载比等结构承载状态特征参数,可以合理考虑结构中的组合内力效应,建立了高承载单元的自适应动态识别准则;然后通过缩减高承载单元的弹性模量来模拟结构的损伤演化和内力重分布,并根据结构达到塑性极限状态时高承载单元的弹性模量缩减幅度,建立了失效元的定量识别准则;最后利用塑性铰标识失效元的具体位置,据此识别结构的失效模式,提出了确定性结构损伤演化模拟及失效模式识别的高效无路径依赖性方法,从而克服了传统失效模式识别方法由于具有路径依赖性而需要逐级修改材料本构关系或有限元控制方程存在的缺陷。(3)结合截面强度融合技术和弹性模量调整策略,研究建立了考虑恒荷载效应的结构失效模式识别的无路径依赖性方法。首先利用截面强度融合技术,建立了融入恒荷载效应的修正结构计算模型,可以合理考虑工程结构中存在的恒荷载效应;然后利用弹性模量调整策略分析恒荷载下结构的损伤演化过程,并采用结构达到塑性极限状态时高承载单元的弹性模量缩减幅度来识别结构的主要失效模式,从而建立了考虑恒荷载效应的结构失效模式识别的无路径依赖性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合理考虑结构中存在的恒荷载效应及组合内力效应对失效演化的影响,并且迭代过程中无需修改材料本构关系或有限元控制方程,具有无路径依赖性,计算原理简单,计算精度较高。(4)结合随机响应面法(SRSM)和弹性模量缩减法(EMRM),研究建立了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无路径依赖性方法。首先结合SRSM和EMRM,建立了结构随机极限承载力的显式函数表达式;然后利用随机极限承载力建立了结构整体承载极限状态的功能函数,提出了基于随机极限承载力的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方法,从而通过随机空间有限样本点上的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解决结构体系可靠度问题,大大降低了问题的维数,避免了传统体系可靠度分析中的主要失效模式难以识别和多失效模式联合失效概率计算繁琐两大难点,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效率以及广泛的适用性。

叶征远[6](2017)在《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水电站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文中指出结构极限承载力是水电站压力钢管强度设计和安全评估的重要指标,目前水电站压力钢管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大多偏于安全地将材料简化为理想弹塑性材料,不考虑材料应变硬化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然而,材料应变硬化对水电站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有显着的提高,为充分利用钢材有必要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课题组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了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水电站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资料,拟合得到了压力钢管钢材常用的双线性、幂强化、Ramberg-Osgood和ASME本构关系,并开展了这四种本构关系对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和失效演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基于双线性、幂强化、Ramberg-Osgood和ASME本构模型的函数形式,采用试验数据拟合得到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的四种本构关系,拟合优度分析表明各本构关系均能良好反映压力钢管材料应变硬化性能。研究表明,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结果较不考虑可提高20%以上,前述四种硬化本构关系对管道失效演化与极限承载力分析结果影响不大,极限承载力结果的差别在8%以内。(2)提出了基于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基于应变能守恒原则提出了等效屈服强度的两种计算方法:根据全应力-应变曲线求解等效屈服强度;根据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双关键点数据求解等效屈服强度。研究表明,基于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分析方法能便捷地评估管道结构极限承载力,计算误差在10%以内。(3)考虑材料应变硬化,提出了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EMRM)。基于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定义了考虑材料应变硬化效应的单元承载比,给出了动态判别高承载单元的基准承载比,利用变形能守恒原则确定高承载单元弹性模量缩减策略,进而建立了考虑材料应变硬化下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EMRM。为高效求解管道结构极限承载力提供了新途径。

张伟,张阳,杨绿峰[7](2017)在《桁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文中提出为提高桁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计算效率和精度,建立了一种基于基准体的弹性模量缩减法.在弹性模量缩减法基础上引入了代表失效模式的基准体概念,提出了以单元承载比大小为依据的基准体失效排序策略,并考虑桁架整体破坏和局部破坏极限状态时的失效模式特性,提出了基准体失效构件选取原则,建立了桁架基准体的识别方法;同时根据功能互等原理推导了用轴力表达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而考虑基准体的影响,建立了桁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和效率.

欧伟[8](2016)在《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和两层面承载力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公路交通运输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桥梁结构作为运输网中的控制性工程,屡屡发生因承载力不足导致的坍塌事故。鉴于此,本文围绕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和两层面承载力设计与优化开展了以下工作:(1)建立了桥梁结构常用截面的齐次广义屈服函数。针对桥梁结构中箱型、工字型、圆管、矩形和圆形等常用截面,结合传统广义屈服函数特点,确定了齐次化样本点遴选方法和阶次选取原则,据此建立了常用截面的齐次广义屈服函数,克服了传统广义屈服函数引入弹性模量调整法带来的计算精度问题,为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和设计奠定了构件安全评价基础。(2)建立了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EMRM)。基于桥梁结构常用截面齐次广义屈服函数,定义了构件的单元承载比,建立了动态自适应识别结构高承载单元的方法,根据变形能守恒原则建立了可模拟桥梁结构损伤演化过程的弹性模量调整策略,据此求解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克服了传统弹塑性方法和弹性模量调整法存在的精度与效率问题,并成功应用于桁架桥、下承式拱桥和空间钢管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分析中,为桥梁结构承载力设计与优化提供了高效可靠途径。(3)提出了桥梁结构两层面承载力设计和优化方法。研究确定了构件承载力和整体承载力的安全系数;提出了相应的构件截面强度调整公式;通过定义构件承载比建立了构件承载力与整体承载力间的关系,提出了调整构件截面强度和结构整体承载力的定量设计方法;建立了结构优化的均匀承载准则,以结构构件和整体两层面承载安全为约束条件,在充分考虑结构内力重分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准确识别结构优化的目标构件,建立了桥梁结构两层面承载力优化方法。(4)通过两层面承载力设计方法与现行结构设计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基于EMRM迭代首步结果开展构件承载力设计,基于迭代过程识别高、低承载构件,基于迭代末步结果开展结构整体承载力设计,实现了构件层面和结构整体层面的承载力协调一致,满足了结构二层面安全性要求,克服了现行设计方法难以定量设计结构整体承载力的缺陷。

钱向东,钮如嵩[9](2016)在《求解拱坝极限荷载的增量弹性有限元迭代法》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克服弹性补偿法每一步计算量太大的问题,结合弹塑性分析法和塑性极限分析法的优点,提出求解复杂结构极限荷载的增量弹性有限元迭代法(IEFEIM)。该方法以荷载因子β为变量,采用自适应增量调整技术,迭代逼近满足平衡条件和屈服条件的最大荷载因子βmax。与弹塑性分析法相比,IEFEIM只需材料的强度准则,不需要材料屈服、破坏后的本构关系;与塑性极限分析法相比,IEFEIM只需增量定向搜索逼近荷载因子最大值,无需开展大范围搜索的规划算法;与弹性补偿法相比,只需形成一次整体刚度矩阵,无需每一步重新形成整体刚度矩阵,可以有效地减少每次迭代的计算量。工程实例表明,IEFEIM可以有效地求得高拱坝的极限荷载,并可以给出临近极限状态时的结构性状。

宋鹏,郑东健,许焱鑫,李季琼[10](2015)在《基于弹性补偿法的拱坝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文中认为针对弹塑性分析方法所采用的破坏模拟方式有失客观性且现有的失稳判据过多受人为因素干扰的问题,结合混凝土拱坝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单元承载比计算方法,探讨了通过承载比均匀度与基准承载比调整单元弹性模量的策略;基于塑性极限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弹性补偿法的拱坝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分析拱坝的极限承载力是合理和有效的。

二、极限分析的弹性补偿法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极限分析的弹性补偿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延寿的可行性分析
    2.1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概况
    2.2 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力学分析
        2.2.1 力学分析模型
        2.2.2 普通公路结构计算与分析
        2.2.3 高速公路结构计算与分析
    2.3 路面厚度与使用寿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
    3.1 既有沥青路面主要病害调研
    3.2 路面性能演变的因素分析
    3.3 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综合检测方法
    4.1 既有沥青路面厚度检测方法
        4.1.1 GPR检测路面厚度工作原理
        4.1.2 WRELAX时延估计算法
        4.1.3 实验结果与验证
    4.2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综合检测方法
        4.2.1 路面常用检测方法
        4.2.2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检测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分类评价标准
    5.1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评价指标
        5.1.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理念
        5.1.2 国内外结构评价指标分析
        5.1.3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评价指标
    5.2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分类评价标准
        5.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状态划分标准
        5.2.2 既有路面结构状态评价标准
    5.3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检评与分类处治流程
        5.3.1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检测流程
        5.3.2 既有沥青路面分类处治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研究
    6.1 半刚性基层非线性疲劳损伤分析
    6.2 基于安定理论的沥青加铺层设计
    6.3 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
    6.4 既有路面延寿设计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热障涂层安定性理论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热障涂层研究现状
        1.2.1 热障涂层研究现状
        1.2.2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安定分析理论与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1 安定分析理论
        1.3.2 安定分析基本方法
        1.3.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内容逻辑关系
2 热障涂层失效分析
    2.1 引言
    2.2 热障涂层系统概述
    2.3 热障涂层失效机理及影响因素
        2.3.1 材料热失配
        2.3.2 界面TGO高温生长
        2.3.3 相变和非弹性变形机制
        2.3.4 服役环境
    2.4 热障涂层失效检测
        2.4.1 残余应力测试
        2.4.2 高温环境实时测试
    2.5 热障涂层残余应力分析与失效位置初探
        2.5.1 热弹塑蠕变增量关系
        2.5.2 分析模型
        2.5.3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安定极限评估方法及多层结构安定理论扩展
    3.1 引言
    3.2 安定极限载荷规范及简化方法概述
        3.2.1 安定极限载荷评估规范
        3.2.2 基于有限元法的安定极限载荷简化方法
    3.3 温度载荷作用下的安定性分析
        3.3.1 热弹塑本构关系
        3.3.2 热循环应力应变累积
        3.3.3 热弹塑条件下安定分析判据
    3.4 考虑随动强化的安定理论及简化条件
        3.4.1 随动强化下的安定定理扩展
        3.4.2 随动强化结构安定的简化条件
        3.4.3 厚壁圆筒安定性分析
    3.5 多层结构安定理论
        3.5.1 多层平板梁弹塑性分析
        3.5.2 数值迭代求解思路
    3.6 本章小结
4 多层曲线界面形貌热障涂层安定极限分析
    4.1 引言
    4.2 多层圆筒模型热应力分析
        4.2.1 热应力基础
        4.2.2 多层圆筒温度场模型
        4.2.3 多层圆筒热应力场模型
    4.3 多层圆筒安定极限解析模型建立
        4.3.1 多层热障涂层圆筒几何模型建立
        4.3.2 基本方程
        4.3.3 机动安定定理
        4.3.4 增量破坏准则
    4.4 热障涂层安定极限分析
        4.4.1 材料参数及载荷
        4.4.2 屈服强度与温度的双线性模型
        4.4.3 安定极限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热生长下热障涂层稳定性分析
    5.1 引言
    5.2 基本理论及稳定性判据
        5.2.1 热力学定律与Clausius耗散能
        5.2.2 结构稳定性判据
    5.3 热障涂层稳定性分析模型
        5.3.1 几何模型及网格模型
        5.3.2 材料模型
        5.3.3 载荷及边界条件
        5.3.4 TGO氧化生长及其模拟
    5.4 多层结构TBCS稳定性分析结果
        5.4.1 生长模拟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5.4.2 氧化生长对TBCs残余应力S22分布的影响
        5.4.3 热生长下TBCs局部界面稳定性研究
        5.4.4 热生长下TBCs系统稳定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热障涂层安定极限及稳定性分析验证
    6.1 引言
    6.2 样件制备及氧化试验
        6.2.1 样件制备
        6.2.2 恒温及热震试验
    6.3 试验结果与验证
        6.3.1 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界面氧化
        6.3.2 残余应力分析
        6.3.3 热障涂层界面稳定性验证
        6.3.4 热障涂层结构安定极限分析方法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3)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在潜艇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压力容器规范以及分析设计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常规设计和分析设计
    2.1 常规设计
        2.1.1 常规设计的理论基础
        2.1.2 常规设计的不足之处
    2.2 分析设计
        2.2.1 分析设计的理论基础
        2.2.2 分析设计的应用
    2.3 常规设计和分析设计比较
第三章 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
    3.1 ASME规范
    3.2 ASME规范分析设计具体内容
        3.2.1 ASME规范的适用条件
        3.2.2 ASME规范适用材料...第II卷 D篇
        3.2.3 有关应力分析的术语
        3.2.4 分析设计标准
    3.3 分析设计理论基础
        3.3.1 不连续应力分析
        3.3.2 各类应力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压力容器强度校核
    4.1 有限元模型
        4.1.1 采用ABAQUS软件建模过程概述
        4.1.2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4.2 常规设计校核
    4.3 分析设计校核
    4.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潜艇平面舱壁强度校核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 潜艇材料设计应力取值分析
    5.3 基于舰船通用规范的强度校核
    5.4 基于ASME规范的强度校核
        5.4.1 平面舱壁的应力线性化
        5.4.2 平面舱壁的应力分类
        5.4.3 基于ASME规范的校核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与整体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钢岔管布置形式、结构形式和受力特性
        1.2.1 钢岔管的基本布置形式
        1.2.2 钢岔管的结构形式
        1.2.3 钢岔管的受力特性
        1.2.4 钢岔管的失效模式
    1.3 钢岔管的安全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3.1 准则法
        1.3.2 应力分类法
        1.3.3 概率极限状态法
        1.3.4 基于极限承载力的评估法
    1.4 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4.1 工程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
        1.4.2 弹性模量调整法
        1.4.3 基准体法
    1.5 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岔管极限上限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2.1 引言
    2.2 钢岔管极限上限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2.2.1 单元承载比
        2.2.2 弹性模量调整策略
        2.2.3 上限荷载乘子
        2.2.4 上限方法与下限方法的区别
    2.3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效应的钢岔管极限上限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2.3.1 基于应变能等效原则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
        2.3.2 基于完整应力-应变数据的等效屈服强度求解
        2.3.3 碳素钢Q235B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
    2.4 EMRM上限法的准确性验证
        2.4.1 计算实例与基本参数
        2.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3 材料应变硬化效应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2.5 算例分析
        2.5.1 理想弹塑性本构的板壳结构
        2.5.2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板壳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基准体法
    3.1 引言
    3.2 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基准体法
        3.2.1 单元承载比和弹性模量调整策略
        3.2.2 钢岔管极限承载力求解
        3.2.3 失效排序策略
        3.2.4 失效单元选取原则
    3.3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效应的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基准体法
        3.3.1 基于三参数的等效屈服强度求解
        3.3.2 碳素钢Q235B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
    3.4 基准体法的准确性验证
        3.4.1 计算实例
        3.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3 材料应变硬化效应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3.5 算例分析
        3.5.1 理想弹塑性本构的板壳结构
        3.5.2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板壳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估算方法
    4.1 引言
    4.2 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估算方法
        4.2.1 单元失效系数
        4.2.2 基准失效系数
        4.2.3 钢岔管的弹模调整策略和极限荷载乘子
        4.2.4 刚架结构的极限荷载乘子
    4.3 算例分析
        4.3.1 刚架结构
        4.3.2 板壳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岔管整体安全评估的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安全系数限值的选取
        5.2.1 点层面安全系数限值
        5.2.2 整体层面安全系数限值
    5.3 钢岔管的极限承载力求解
    5.4 钢岔管的整体安全评估
        5.4.1 基本步骤
        5.4.2 整体安全评估流程
    5.5 工程实例分析
        5.5.1 理想弹塑性本构的无梁岔管
        5.5.2 考虑应变硬化效应的无梁岔管
    5.6 三种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的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结构失效模式识别和体系可靠度分析的无路径依赖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结构失效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
        1.2.1 弹塑性增量分析法
        1.2.2 塑性铰法
        1.2.3 弹性模量调整法
    1.3 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研究现状
        1.3.1 结构构件可靠度分析
        1.3.2 传统体系可靠度分析
        1.3.3 基于极限承载力的体系可靠度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结构失效模式识别的弹塑性增量分析法
    2.1 引言
    2.2 弹塑性增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2.1 增量有限元控制方程
        2.2.2 增量有限元方程的迭代求解
        2.2.3 弹塑性状态的确定
    2.3 基于弹塑性增量分析法识别杆系结构的失效模式
        2.3.1 利用弹性核高度识别杆系结构的失效模式
        2.3.2 杆系结构的失效模式识别方式对比
    2.4 基于弹塑性增量分析法识别板壳结构的失效模式
        2.4.1 有限元分析模型
        2.4.2 极限承载力计算和失效模式识别
    2.5 小结
第三章 结构损伤演化及失效模式识别的无路径依赖性方法
    3.1 引言
    3.2 高承载单元的自适应动态识别准则
        3.2.1 齐次化广义屈服函数
        3.2.2 结构承载状态的特征参数
    3.3 结构的损伤演化及极限承载力
        3.3.1 自适应弹性模量调整策略
        3.3.2 极限承载力计算
    3.4 结构失效模式的识别准则
        3.4.1 基于单元承载比的识别准则
        3.4.2 基于弹性模量缩减幅度的识别准则
    3.5 算例分析
        3.5.1 超静定梁
        3.5.2 单跨双层框架结构
        3.5.3 三跨五层框架结构
    3.6 小结
第四章 考虑恒荷载效应的结构失效模式识别的无路径依赖性方法
    4.1 引言
    4.2 考虑恒荷载效应的构件截面强度融合技术
    4.3 考虑恒荷载效应的高承载单元自适应动态识别准则
    4.4 考虑恒荷载效应的结构极限承载力及失效模式分析
        4.4.1 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4.4.2 结构的失效模式识别
    4.5 算例分析
        4.5.1 单跨双层框架结构
        4.5.2 三跨五层框架结构
        4.5.3 拱桥结构
    4.6 小结
第五章 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无路径依赖性方法
    5.1 引言
    5.2 含相关非正态随机变量的结构可靠度分析
        5.2.1 相关非正态随机变量的转换方法
        5.2.2 含相关非正态随机变量的可靠度方法
        5.2.3 算例分析
        5.2.4 小结
    5.3 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无路径依赖性方法
        5.3.1 随机极限承载力的Hermite多项式展开
        5.3.2 随机极限承载力的统计特征值
        5.3.3 基于随机极限承载力的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方法
    5.4 算例分析
        5.4.1 门式刚架结构
        5.4.2 恒荷载下三跨五层框架结构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6)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水电站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压力钢管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研究现状
        1.2.1 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试验法与解析法
        1.2.2 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数值方法
        1.2.3 压力钢管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
    1.3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工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工作
第二章 考虑应变硬化的压力钢管材料本构及其对管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压力钢管钢材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2.2.1 常用钢材本构模型
        2.2.2 压力管道钢材本构模型
    2.3 考虑材料硬化的压力钢管钢材本构关系
        2.3.1 材料本构关系的拟合
        2.3.2 材料ASME模型的本构关系
        2.3.3 分析与讨论
    2.4 材料应变硬化对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和失效演化的影响
        2.4.1 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计算方法
        2.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3 材料应变硬化对管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2.4.4 材料应变硬化对管道失效演化的影响
        2.4.5 分析与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应变能守恒的等效屈服强度求解
        3.2.1 基于应变能等效原则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
        3.2.2 全应力-应变数据下的等效屈服强度求解
        3.2.3 基于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双关键点的等效屈服强度求解
    3.3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压力钢管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3.3.1 碳素结构钢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3.3.2 低合金结构钢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3.3.3 不锈钢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3.4 基于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下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
        3.4.1 压力容器1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
        3.4.2 压力容器2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
        3.4.3 带接管压力容器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4.1 引言
    4.2 弹性模量缩减法的基本理论
        4.2.1 单元承载比与基准承载比的定义
        4.2.2 弹性模量缩减策略
        4.2.3 极限承载力下限解
    4.3 压力钢管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4.3.1 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基本流程
        4.3.2 算例验证与分析
    4.4 压力钢管工程实例研究
        4.4.1 三跨压力钢管
        4.4.2 弯管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7)桁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桁架结构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1.1 单元承载比和弹性模量调整策略
    1.2 极限承载力求解
2 考虑基准体的桁架结构极限承载力求解
    2.1 桁架结构极限承载力求解
    2.2 失效排序策略
    2.3 失效构件选取原则
3 算例分析
    3.1 一次超静定桁架
    3.2 两次超静定桁架
    3.3 五次超静定桁架
    3.4 空间网架
4 结论

(8)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和两层面承载力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
        1.2.1 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
        1.2.2 常用截面广义屈服函数及其齐次化
    1.3 桥梁结构承载力设计与优化研究现状
        1.3.1 桥梁结构承载力设计研究
        1.3.2 桥梁结构承载力优化研究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桥梁结构常用截面齐次广义屈服函数
    2.1 引言
    2.2 广义屈服函数在极限承载力分析中的问题
    2.3 常用截面广义屈服函数及其齐次化分析
        2.3.1 常用截面的广义屈服函数
        2.3.2 广义屈服函数齐次化分析
    2.4 齐次广义屈服函数数值拟合
    2.5 齐次广义屈服函数的数值推导
        2.5.1 无量纲内力相关关系
        2.5.2 广义屈服函数影响参数分析和HGYF拟合
        2.5.3 基于数值推导的HGYF拟合结果与通用系数取值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桁架桥和下承式拱桥极限承载力分析的EMRM
    3.1 引言
    3.2 弹性模量缩减法基本原理
        3.2.1 基于广义屈服函数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3.2.2 基于齐次广义屈服函数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3.3 EMRM极限承载力算例验证
        3.3.1 基于数值拟合HGYF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3.3.2 基于数值推导HGYF的极限承载力
    3.4 钢桁架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的EMRM分析
    3.5 下承式拱桥极限承载力的EMRM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钢管混凝土桥梁极限承载力分析的EMRM
    4.1 引言
    4.2 圆形钢管混凝土截面广义屈服函数及其齐次化研究
        4.2.1 圆形截面空间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广义屈服函数
        4.2.2 钢管混凝土齐次广义屈服函数
    4.3 钢管混凝土桥梁极限承载力的EMRM
        4.3.1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单元承载比
        4.3.2 实心圆截面钢管混凝土刚度取值
        4.3.3 弹性模量的调整策略
        4.3.4 极限荷载的求解
    4.4 钢管混凝土肋拱空间加载
    4.5 钢管混凝土空间桁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桥梁结构两层面承载力设计与优化
    5.1 引言
    5.2 构件和整体两层面安全系数与限值
        5.2.1 构件安全系数及其限值
        5.2.2 整体安全系数及其限值
    5.3 结构两层面承载力设计与优化
        5.3.1 构件层面承载力设计
        5.3.2 整体层面承载力设计
        5.3.3 桥梁结构两层面承载力设计流程
    5.4 结构两层面承载力优化设计
        5.4.1 优化设计目标构件的识别与优化策略
        5.4.2 桥梁结构两层面承载力优化设计流程图
    5.5 空间塔架
        5.5.1 构件层面承载力设计
        5.5.2 整体层面承载力设计
        5.5.3 目标构件的识别
        5.5.4 基于两层面承载力优化设计
    5.6 下承式钢桁架梁桥
        5.6.1 构件层面承载力设计
        5.6.2 整体层面承载力设计
        5.6.3 目标构件的识别
        5.6.4 结构两层面承载力优化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层面承载力设计对比分析
    6.1 引言
    6.2 设计原理对比分析
        6.2.1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6.2.2 塑性设计方法
        6.2.3 结构两层面承载力设计
    6.3 算例对比分析
        6.3.1 门式框架
        6.3.2 多层多跨框架
        6.3.3 桁架桥结构算例
    6.4 算法对比分析
        6.4.1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讨论
        6.4.2 塑性设计的讨论
        6.4.3 两层面承载力设计与优化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求解拱坝极限荷载的增量弹性有限元迭代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下限定理及其积分表达式
2 下限分析的有限单元法
3 增量弹性迭代法
4 工程实例
5 结语

(10)基于弹性补偿法的拱坝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弹性补偿法的改进
    1. 1 单元承载比
    1.2承载比均匀度与基准承载比
    1. 3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弹性模量调整策略
    1. 4 改进的弹性补偿法
2 基于改进弹性补偿法的拱坝稳定分析流程
    2. 1 拱坝稳定分析范围的确定
    2. 2 改进的弹性补偿法在MARC平台上的实现
3 算例分析
    3. 1 工程概况
    3. 2 有限元模型及荷载工况
    3. 3 极限承载力计算及结果分析
4 结语

四、极限分析的弹性补偿法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D]. 宋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2]热障涂层安定性理论及其稳定性研究[D]. 孙戬. 西北工业大学, 2018
  • [3]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在潜艇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D]. 王慧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钢岔管极限承载力分析与整体安全评估研究[D]. 张阳. 广西大学, 2017(06)
  • [5]结构失效模式识别和体系可靠度分析的无路径依赖性方法研究[D]. 刘敬敏. 广西大学, 2017(12)
  • [6]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水电站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D]. 叶征远. 广西大学, 2017(01)
  • [7]桁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J]. 张伟,张阳,杨绿峰.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7(01)
  • [8]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和两层面承载力设计与优化研究[D]. 欧伟. 广西大学, 2016(11)
  • [9]求解拱坝极限荷载的增量弹性有限元迭代法[J]. 钱向东,钮如嵩.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10]基于弹性补偿法的拱坝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J]. 宋鹏,郑东健,许焱鑫,李季琼.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5(06)

标签:;  ;  ;  ;  ;  

极限分析弹性补偿法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