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词成语广告分析

换词成语广告分析

一、换字成语广告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媛媛[1](2021)在《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2011-2020)》文中研究说明语文在高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列出,可见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语言文字运用”作为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四个板块之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方式众多,题型灵活,一直是高考试题研究的重点,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研究,探寻试题的考点和命题特点,指导语言文字运用教与学的实践。本论文以2011—2020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为研究对象,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考点。将语言文字运用题分为词语运用,辨析与修改病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标点符号这七大类,结合具体的试题分析归纳出各个题型涉及的考点。第二部分是分析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题特点。基于试题考点研究,通过分析命题依据的规律性,探寻出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题型趋于灵活多样、选材更加广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的命题特点。第三部分是探究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对现实的指导。在前两个部分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具体可实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探究试题研究对教与学的现实指导。在教师教学方面,一是注意有效引导,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二是课堂渗透,教考结合;三是设置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学生学习方面,一是要夯实基础,注重日常积累;二是做题时要仔细审题,掌握做题技巧。本论文的研究不只是为了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本身,也不单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探索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为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贾一村[2](2020)在《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文中认为《毛泽东选集》是建国后第一部进行系统外译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着作,也是20世纪我国对外影响最大的中央文献着作之一。其俄文译着诞生于50多年前,整体质量精湛,文中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引人关注,具有极高的翻译研究价值。多元系统理论主张以动态、发展、关联的眼光来研究翻译问题,将翻译活动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关注政治、社会文化等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对于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为本文开展翻译的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毛选》一至三卷俄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为翻译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多元系统理论之视角,对《毛选》俄译情况进行审视、评价、探讨、总结和展望,深挖其翻译研究价值。首先,本文整理了《毛选》及其俄译本的出版发行状况,并通过文本分析路径,对《毛选》中较典型的“文化空缺”现象(共计约700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梳理,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空缺、制度文化空缺和精神文化空缺三大类,并继续向下细分为7小类,归纳总结出《毛选》俄译本所采取的4套翻译方法、7种翻译策略和3条翻译理念,共同形成了《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随后,再通过社会分析路径,借助多元系统理论基本原理,以“当年视角”来对《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进行评析和探讨。作者认真梳理了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以“文化空缺”现象为例,通过对编译局版与莫斯科版的《毛选》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深度解析当年编译局译者修订译文时的主要考量及背后所遵循的翻译逻辑,清晰还原了当时政治系统(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两方面)和社会文化系统(文化交流、教育发展、译学思想三方面)的多种文本外因素对《毛选》的文本翻译所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毛选》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再以当年之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毛选》译文进行审视和评价,在充分肯定其整体精湛的翻译质量的同时,也对译文中一些可优化提升之处(比如,一些中国特有的度量单位词的翻译需完善、某些文化内涵信息翻译不全而难以理解的问题等)进行商榷和探讨。然后,回归“当今视角”,理清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新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整理归纳出当前我国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在5个方面的新变化和提出的4点新要求。以此为参照,以当代之眼光重新审视当年的《毛选》译文并对其做出评析,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翻译新问题(比如,其翻译整体策略的优化调整问题,由于时代变迁和共同记忆的丧失而导致的“文化新空缺”问题,以及通过译者艺术“演译”而产生的“逆向文化空缺”问题等)进行探讨,为其他中央文献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毛选》俄文翻译整体质量精湛,采用了丰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体现了鲜明的翻译理念,符合当年“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我国译界的“标杆”和经典之作。第二,以当年之标准审视《毛选》译文,在总体翻译质量精湛的同时,亦存在一定的可提升空间,一些翻译处理尚可探讨和商榷。第三,以当今之眼光审视《毛选》译文,其整体方略宜做适当调整(由“忠实为主”转向“整体均衡”),文中一些翻译案例的处理需与时俱进加以完善。第四,《毛选》俄译本的最终面貌是文本翻译和社会力量共同影响下的综合产物,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社会文化系统内多种因素对《毛选》译文面貌的塑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毛选》文本中包含内容丰富的“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对其翻译处理整体上佳,但“文化空缺”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既有“消亡”,又有“新生”),因此其翻译工作亦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后,立足当前,本文总结了《毛选》俄译的历史意义,并展望未来,探讨了《毛选》优良翻译传统(主要包括: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力求为中央文献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和建议。

颜源远[3](2020)在《电视教学节目《快乐汉语》2018年度中的游戏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电视传媒日渐成熟的今天,电视教学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的青睐。《快乐汉语》第三季仿照课堂教学的形式,每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导师、班主任、学员和现场观众的多方互动,给更多热爱汉语的人创造了一个学习汉语的平台,《快乐汉语》在汉语的国际推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以2018年度《快乐汉语》第三季的节目视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节目的环节和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并对节目的教学特点,游戏活动进行分析整理,基于此希望可以增加把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的游戏活动应用于汉语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并对汉语课堂教学有所启示。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电视教学节目《快乐汉语》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章对《快乐汉语》的概况,以及第三季《快乐汉语》中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游戏活动进行阐述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对节目中的游戏活动进行详细分析,将这些游戏活动按照直接性游戏和间接性游戏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了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游戏活动。第四部分阐述了节目的内容及游戏活动对课堂汉语教学的启示。首先节目中的游戏活动对教师在准备、应用、反思课堂中的游戏活动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提出应该在游戏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兼顾游戏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及文化性,同时也要增加视听材料与游戏活动配合使用;其次从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提出要积极参与,享受课堂,加强与教师的沟通,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习汉语的兴趣的启示。最后,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不足。

杨安文[4](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葛洪云[5](2019)在《方寸之间,音意互联:中国App名称英译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全球拥有移动网民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孕育着具备丰富手机应用(以下简称为App)和海量本土用户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这不仅是互联网时代从PC端跃迁到移动端的重要标志,也直接改变着数亿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然而,层出不穷的各类手机App却鲜少有明确的英译名称,佳译更是凤毛麟角,不仅给国外用户的使用及理解造成障碍,同时也是互联网科技领域跨文化交流的掣肘,牵绊着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因此,对该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帮助日益蓬勃的中国App产品走向世界,不仅是科技互联网领域工作者的分内之事,也是每个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责任所在。以此为背景,本论文在广告商标名翻译原则和互联网思维的共同指导下,针对中国 App名称进行英译研究,并基于其品牌内涵、产品特质和互联网用户的心理基础,构建一套系统并适应当代中国App产品发展阶段的英译观和方法论,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做出贡献。作为综合性翻译研究论文,本论文针对中国App名称的英译研究从性质上主要是定性研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又综合运用了阐释法、图表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细化翻译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前三个章节分别是对时代需求、指导根源和英译实例的顺应,共同构成了本论文的译论基础。第一章“引言”总起全文,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日的、研究价值、创新性、研究方法、研究脉络等问题,并附文献综述。第二章“思想基础”分别从翻译内、外两个层面阐述对本论文具有指导作用的原则和思维,其中,翻译内基础指的是广告商标名翻译的既有研究,翻译外基础指的是互联网思维,并探讨二者的契合点和互补性。第三章“实例分析”则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择选含有中国App名称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对外英译语料语段,进一步评析、比较其名称英译之优劣,归纳出实际案例中的中国App名称英译难点。后三个章节分别从英译观、方法论和研究远景的角度阐述本论文的实操性,共同推动了本论文由译论向实用的延伸。第四章“英译观”基于前三章的译论基础和实例分析首先提出“音意融合、和谐共生”的佳译观,并对前文所涉及的一些App英译名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建议,进而阐明佳译的必备要素和达到佳译所应遵循的准则。第五章“方法论”则在第四章英译观提出后,相继从三个层面阐述中国App名称的英译方略,从而将英译观拓展到未有佳译名称的大部分App上来,即:①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国App名称的建议英译方法;②前文提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和难点的处理方式;③译者在英译中国App名称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第六章为总结章,是对全文的回顾和总括,并提出其可能性的应用前景和可预料的操作局限,也是全篇的点题和升华章。通观全篇,前三章、后三章各成一体,互为诠释,又各有侧重。前三章侧重于“应”,既回应了时代需求又顺应了翻译内外的指导根源,是后三章英译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基础;后三章则侧重于“用”,既强调本文所提出的英译观的用途又强调译者的用心,是前三章背景论述和实例分析的深入。两相联结,恰恰成就了对App中文含义“应用”的前、后观照,共同构成了本论文的研究骨架。其中,第三、四、五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相互影响,逐层递进。从实例分析推导出理论层面的英译观,再由英译观拓展到实践层面达成佳译的方法论,既是“实例-观念-方法”的有机整体,也是从实践到思辨、再回归到实践的完整闭环。对翻译实例进行抽丝剥茧决定了英译观的达成,英译观的归结又影响着英译方法的选择,而英译方法又能反作用于翻译实例,优化其译名策略,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共同构成了本论文的研究血肉。本论文的附录部分以“佳译”为方向,以易观发布的2018年中国移动App排行榜为序,列举100个中国主流App的常见英译名和建议英译名,其中既包含已有官方英译名的App,也包括笔者试译的App,共通点是均以本论文所提出的英译观和方法论为基准。该附录既是论文主体部分的有力补充,也为日后学界对中国App名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切实的翻译语料。

JEON EUN KYOUNG[6](2018)在《《博雅汉语》(飞翔篇Ⅰ、Ⅱ)成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意义丰富、深刻,结构、句法、语用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尤其对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成语会帮助提高表达能力以及理解中国文化。因此,学习成语对外国留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是以高级《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Ⅰ、高级飞翔篇Ⅱ)(以下简称高级《博雅汉语》)生词表中出现的164个成语为研究对象。《博雅汉语》是2002年《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颁布后出版的教材,除在各基地学校作为主要教材使用外,还被其他院校普遍使用。其中《飞翔篇》是为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准备的教材。笔者在本科四年级的时候使用的教材就是《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Ⅰ、高级飞翔篇Ⅱ)。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该论文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第二章是对教材收录的164条汉语成语进行本体研究。从成语的来源、结构、词性、句法功能、意义等多个角度对这些成语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第三章是调查这些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利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检索出这164个成语的使用频度。再对比这些成语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的分布情况,最后与《2005年15种报纸高频成语前300条》一一进行对比。通过上述的检索、对比进一步了解这些成语的使用、收录等情况。第四章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韩国留学生对高级《博雅汉语》中成语的认知情况、调查我校韩国留学生习成语的偏误情况,并从形式偏误、语义偏误、句法偏误、语用偏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五章是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博雅汉语》(高级)成语的编写与教学、习得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是结语。

向金丹[7](2017)在《构式语法视角下汉语广告成语变体研究》文中指出成语变体广泛出现在广告语中,如有“被”无患(棉被广告),有“杯”无患(哈磁杯广告),“油”备无患(新加坡驱风油广告)等等,针对这一语言现象,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成语变体的特点,其认知心理过程及可接受度的制约因素。任何格式,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一方面不能通过其构成成分或其他已确认存在的构式预知,就被确认为一个构式。而成语就属于构式的一类。广告成语变体被扭曲之后还能被解读的原因在于构式具有完型性,它会对任何偏离格式塔原型的扭曲现象施加一种心理操作,使得广告中变异后的成语尽量回归到构式相对固化的意义和形式上来,使之与原构式的结构与意义协调,这种心理操作正是成语变体必不可少的认知心理过程。然而变异后的成语却有不同的可接受度。对此,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真实语料,总结出了制约广告成语变体可接受度的两大主要因素:压制因子和被压制者。构式中没有被扭曲的成分是压制者,称为压制因子(coercing operator),被扭曲的成分是被压制者。压制因子的压制力取决于成语变体和原成语在结构和语义上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压制力越大,压制的效果和可接受度越高。因为压制因子与原成语构式越相似,就使构式在结构和意义上越有可能体现出较强的固化程度,而固化程度是压制力的来源。此外,被压制者被改变的字数越少,与原语对应成分在音系、词性和置换之后的结构越相似,抗拒压制的力量越小,可接受度越高。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了可接受度的两大制约因素。对广告成语变体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为构式语法解释力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并且为实际生活中从事广告策划的工作者提供了参照。

袁琦[8](2016)在《熟语广告语的修辞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广告是当今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告语言又是广告语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我国很多广告语中都运用到了熟语,熟语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其中包括:歇后语、谚语、成语、惯用语等等。熟语因为其形式固定,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等特定的修辞功能,使得广告语更具表现力。研究发现熟语在广告语中的引用往往具备相应的修辞功能,从而达到良好的广告效果。本文以生活中常见的熟语广告语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出发对广告语中熟语的修辞功能和特点进行着重分析发现:(一)广告语中的熟语具有言简意赅、精炼明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活泼幽默、充满新意,韵律协调,和谐动听等修辞特点。熟语广告语具有隐喻、换喻、双关等表现功能。广告语熟语修辞还具有创造性思维功能和认知语法功能。(二)从语音表达效果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广告语熟语修辞的语音进行分析,发现积极的语音表达效果能够增强广告语的说服力,反之则削弱或令消费者产生误解。而富有节律的广告语更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和流传。(三)在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选择两个方面对广告语熟语修辞的结构功能进行研究过程中,认识到从结构功能审视广告语熟语的修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广告语创意的内在规律。(四)对广告语熟语修辞的辞格功能进行研究中探究到辞格运用的广泛性和丰富性。(五)最后从熟语修辞的形象性、灵活性、审美性以及语境顺应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广告语熟语的修辞效果。至此文章通过对广告语熟语修辞功能进行的研究探讨,为广告语言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王金岳[9](2015)在《葛译《浮躁》非四字成语译例探究——DTS“功能优先”视角》文中指出目前译界对成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非四字成语研究相对较少,而结合实际文学作品的非四字成语的研究更少。《浮躁》里有大量的俗语、习语、成语。其中的非四字成语形式上完全不同于四字成语,译者是如何翻译这些成语的呢?描述翻译学"功能优先"的理念可以比较科学地解释葛译非四字成语翻译现象,并且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楚地分析其贯彻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从而为跨文化交际汉英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

艾婷婷[10](2015)在《商业广告语的变异修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广告是以向目标市场的受众推销商品或提供服务为目的而制作的广告。商业广告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同时也具有思想性,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反映。从语言学角度对商业广告语的研究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近些年,随着语言学各学科的发展与日渐成熟,对商业广告语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变异修辞学作为修辞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尝试用变异修辞学的理论对近些年的商业广告语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变异修辞手段在商业广告语中的应用以及带来的修辞效果。本文主要从声响变异、词语变异和辞格这三个角度对商业广告语进行分类阐述。在声响变异方面,商业广告语表现为叠音变异、谐音变异和韵律变异,体现了商业广告语对声响变异的灵活运用。在词语变异方面,商业广告语巧妙地利用了词语搭配。辞格是通过特殊变异而自成一类的,所以文章从辞格与变异的角度对商业广告语也做了分析。通过对商业广告语的变异修辞研究,一方面从语言学的角度不断完善对广告语的研究,另一方面使人们对商业广告语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商家们能更好地利用合理的语言手段创造更吸人眼球的商业广告语,使受众者们对商业广告语有更理性、更全面的认识。

二、换字成语广告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换字成语广告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考点分析
    第一节 词语运用题考点分析
    第二节 辨析与修改病句题考点分析
    第三节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考点分析
    第四节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题考点分析
    第五节 语言表达题考点分析
    第六节 标点符号题考点分析
第二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命题特点分析
    第一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命题依据的规律性
    第二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命题特点分析
第三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对现实的指导
    第一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对教师教学的指导
    第二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依据
    2.研究对象及思路
    3.研究方法
    4.研究价值和意义
    5.论文结构
第一章 《毛泽东选集》基本概况及其翻译研究
    1.1 《毛选》的基本概况
    1.2 《毛选》出版发行概况
    1.3 《毛选》的外译概况
    1.4 《毛选》的俄译概况
    1.5 《毛选》翻译研究现状
第二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空缺”现象及其研究综述
        2.1.1 “空缺”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2.1.2 “文化空缺”的概念界定
        2.1.3 “文化空缺”的分类与《毛选》俄译研究
    2.2 多元系统理论综述
        2.2.1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2.2.2 多元系统理论与《毛选》俄译研究
    2.3 研究思路之建构
        2.3.1 文本分析路径
        2.3.2 社会分析路径
        2.3.3 整体研究思路
第三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3.1 物质文化空缺
        3.1.1 人称文化空缺
        3.1.2 物称文化空缺
    3.2 制度文化空缺
        3.2.1 民俗文化空缺
        3.2.2 体制文化空缺
    3.3 精神文化空缺
        3.3.1 思维方式空缺
        3.3.2 价值观念空缺
        3.3.3 审美意识空缺
第四章 《毛泽东选集》“文化空缺”现象的俄译方略研究
    4.1 《毛选》俄译本翻译方法研究
        4.1.1 文化内涵“共有”:直译法
        4.1.2 文化内涵“相通”:换译法
        4.1.3 文化内涵“缺省”:意译法、注释法
        4.1.4 文化内涵“冗余”:减译法、省译法
    4.2 《毛选》俄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4.2.1 求真保全,原汁原味
        4.2.2 简明清晰,精确具体
        4.2.3 语言平实,文风质朴
        4.2.4 移形换位,闪展腾挪
        4.2.5 舍“象”取“义”,拨云见日
        4.2.6 因“境”制“译”,文化融通
        4.2.7 化繁为简,减负增效
    4.3 《毛选》俄译本翻译理念研究
        4.3.1 以我为主,坚守底线
        4.3.1.1 以我为主
        4.3.1.2 坚守底线
        4.3.2 内外有别,有的放矢
        4.3.2.1 内外有别
        4.3.2.2 有的放矢
        4.3.3 群策群力,统筹全局
        4.3.3.1 群策群力
        4.3.3.2 统筹全局
第五章 当年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之审视
    5.1 政治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5.1.1 国际政治之影响
        5.1.1.1 国际政治概况
        5.1.1.2 国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1.2 国内政治之影响
        5.1.2.1 国内政治概况
        5.1.2.2 国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 社会文化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5.2.1 文化交流之影响
        5.2.1.1 文化交流概况
        5.2.1.2 文化交流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2 教育发展之影响
        5.2.2.1 教育发展概况
        5.2.2.2 教育发展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3 译学思想之影响
        5.2.3.1 译学思想概况
        5.2.3.2 译学思想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3 当年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5.3.1 《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
        5.3.2 《毛选》俄文翻译之探讨
第六章 当今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的重新审视
    6.1 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
        6.1.1 政治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6.1.1.1 国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6.1.1.2 国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6.1.2 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6.1.2.1 文化交流之变化及影响
        6.1.2.2 教育发展之变化及影响
        6.1.2.3 译学思想之变化及影响
    6.2 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
        6.2.1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
        6.2.2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要求
    6.3 当今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6.3.1 俄译整体方略的重新审视
        6.3.2 “文化新空缺”问题之探讨
        6.3.3 “逆向文化空缺”问题之探讨
第七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7.1 《毛选》俄文翻译的历史意义
        7.1.1 《毛选》译着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
        7.1.2 《毛选》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7.2 《毛选》翻译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7.2.1 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
        7.2.2 自力更生的顽强作风
        7.2.3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7.2.4 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
结束语
    1.内容与结论
    2.研究创新点
    3.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 I:《毛泽东选集》俄译本“文化空缺”典型翻译案例汇编
    1.物质文化空缺
    2.制度文化空缺
    3.精神文化空缺
附录 II:编译局版和莫斯科版《毛泽东选集》译文对比研究实录(“文化空缺”翻译案例精选)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电视教学节目《快乐汉语》2018年度中的游戏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相关游戏教学的研究综述
        1.3.2 电视汉语教学节目《快乐汉语》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电视教学节目《快乐汉语》概况
    2.1 节目简介
        2.1.1 《快乐汉语》前两季简介
        2.1.2 《快乐汉语》第三季简介
    2.2 节目教学特点
        2.2.1 教学内容
        2.2.2 教学方法
    2.3 节目中的游戏活动
        2.3.1 游戏名称
        2.3.2 游戏道具
        2.3.3 游戏配乐
第三章 2018 年度《快乐汉语》游戏活动分析
    3.1 游戏活动分类
    3.2 直接性游戏分析
        3.2.1 语音相关游戏
        3.2.2 汉字相关游戏
        3.2.3 词汇相关游戏
        3.2.4 语法相关游戏
    3.3 间接性游戏分析
        3.3.1 获得答题权的游戏分析
        3.3.2 试题分析
第四章 2018 年度《快乐汉语》游戏活动对相关课堂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4.1 对《快乐汉语》游戏活动的评价
        4.1.1 《快乐汉语》游戏活动的优势
        4.1.2 《快乐汉语》游戏活动的不足
    4.2 《快乐汉语》游戏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4.2.1 对教师的启示和建议
        4.2.2 对学生的启示和建议
        4.2.3 对教材编写的启示和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2.1 柏桦生平
    2.2 柏桦诗歌创作
        2.2.1 诗歌创作概况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2.4.1 香港
        2.4.2 台湾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3.1 译介概况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3.2 译介主体
        3.2.1 译者背景
        3.2.2 译者类型
        3.2.3 翻译模式
    3.3 文本选择
        3.3.1 文本选择概况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3.4 传播媒介
        3.4.1 出版机构
        3.4.2 网络媒介
    3.5 社会文化语境
        3.5.1 早期:1988-2007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4.1.1 接受概况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4.2.1 在法国的接受
        4.2.2 在德国的接受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4.3.1 访谈对比分析
        4.3.2 研究内容差异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4.4.1 中国大陆评价
        4.4.2 中国港台评价
        4.4.3 海外评价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5.1.1 文本概述
        5.1.2 文本形式分析
        5.1.3 译本对比分析
        5.1.4 译者风格评析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方寸之间,音意互联:中国App名称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全文结构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现状与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英译现状
        1.1.3 研究目标
    1.2 研究价值与创新性
        1.2.1 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1.2.2 三位一体的价值观
        1.2.3 创新性
    1.3 研究方法与脉络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脉络
    1.4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思想基础
    2.1 翻译内指导:广告商标名翻译旨要
        2.1.1 主要原则梳理
        2.1.2 指导作用
    2.2 翻译外指导:互联网思维概述
        2.2.1 九大思维简介
        2.2.2 指导作用
    2.3 内、外指导的契合点分析
第三章 实例分析
    3.1 对外语料中的英译实例
    3.2 难点归纳
第四章 英译观
    4.1 佳译观:音意融合,和谐共生
        4.1.1 表音之局限与必要
        4.1.2 表意之局限与必要
        4.1.3 音中含意、意中含音的黏连性质
    4.2 实例细部分析及优化建议
    4.3 佳译的构成要素和原则
        4.3.1 佳译构成要素
        4.3.2 佳译呈现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五章 方法论
    5.1 十种英译方法
        5.1.1 音意相糅:中国APP名称获得佳译的前提性方法
        5.1.2 字母定论:适合英译成字母组合的中国App名称
        5.1.3 特殊元素:含有专有名词等成分的中国App名称
        5.1.4 叠音增补:含有叠音字的中国App名称
        5.1.5 品牌取舍:含有品牌名称的中国App名称
        5.1.6 功能加减:适合增删功能意义的中国App名称
        5.1.7 前后相接:表音、表意部分可拼接的中国App名称
        5.1.8 选词取巧:能够进行巧译的中国App名称
        5.1.9 互相翻译:译语环境已有认知产品的中国App名称
        5.1.10 外围关联:能与其他元素联动的中国App名称
    5.2 难点处理方式
        5.2.1 音近及重名现象
        5.2.2 文化鸿沟的逾越
        5.2.3 创译的理解成本
    5.3 译名之外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远景与局限性
    6.2 方寸之间,音意互联
参考文献
附录 100个中国主流App的建议英译名清单

(6)《博雅汉语》(飞翔篇Ⅰ、Ⅱ)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汉语成语研究现状
        1.2.2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研究汉语成语的情况
        1.2.3 高级《博雅汉语》汉语成语的研究情况
    1.3 选题的理论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博雅汉语》(高级)中成语分析
    2.1 成语分布情况
    2.2 成语的来源考察
        2.2.1 寓言故事
        2.2.2 历史故事
        2.2.3 典籍语句
        2.2.4 口头流传
        2.2.5 当代创造
        2.2.6 外来借用
    2.3 成语的结构分析
        2.3.1 主谓结构
        2.3.2 动宾结构
        2.3.3 动补结构
        2.3.4 偏正结构
        2.3.5 连动结构
        2.3.6 联合结构
        2.3.7 兼语结构
        2.3.8 紧缩结构
    2.4 成语的词性
    2.5 成语的句法功能
        2.5.1 在句中作主语
        2.5.2 在句中作谓语
        2.5.3 在句中作宾语
        2.5.4 在句中作定语
        2.5.5 在句中作状语
        2.5.6 在句中作补语
        2.5.7 独立充当成分
    2.6 成语的意义
        2.6.1 语素义
        2.6.2 引申义
        2.6.3 比喻义
        2.6.4 感情色彩
    2.7 成语的课后练习
三、《博雅汉语》(高级)成语使用频次及《大纲》分布
    3.1 《博雅汉语》(高级)成语的使用频次
    3.2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分布情况
    3.3 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的分布情况
    3.4 与《2005年15种报纸高频成语前300条》的对应情况
四、《博雅汉语》(高级)成语二语习得研究
    4.1 韩国留学生对《博雅汉语》(高级)成语的认知
    4.2 韩国留学生习得成语的偏误概况
        4.2.1. 调查对象与调查问卷设计
        4.2.2 汉语成语偏误调查问卷类型与正确率
    4.3 韩国留学生习得成语具体偏误分析
        4.3.1 形式偏误
        4.3.2 语义偏误
        4.3.3 句法偏误
        4.3.4 语用偏误
五、《博雅汉语》(高级)成语的问题与建议
    5.1 每课成语数量分布不均衡
    5.2 减少每课成语数量,提高复现率
    5.3 题量不足,题型偏重理解
    5.4 加强成语语素解释,增加范例
    5.5 利用近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5.6 扩展具有固定格式的成语
    5.7 韩国留学生要充分利用已有基础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辞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构式语法视角下汉语广告成语变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Questions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Research Object and Data Collection
    1.4 Organization of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Chinese Idioms' Variants inAdvertising and Their Inadequacies
        2.1.1 Definition of the Chinese Idioms' Variants
        2.1.2 Categoriz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Chinese Idioms' Variants
    2.2 Studi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Idioms' Variants in Advertising fromCognitive View and Their Inadequacies
        2.2.1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on Variants of Chinese Idioms
        2.2.2 Figure-ground Study on Variants of Chinese Idioms
        2.2.3 Construction Grammar Study on Variants of Chinese Idioms
    2.3 Summary
Chapter 3 Construction Grammar
    3.1 Five Variants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3.2 Features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3.2.1 Gestalt
        3.2.2 Inheritance
        3.2.3 Iconicity
        3.2.4 Constructional Meaning
    3.3 Summary
Chapter 4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Chinese Idioms' Variants
    4.1 Categ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dioms' Variants
    4.2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Chinese Idioms' Variants
        4.2.1 The Construction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Idioms
        4.2.2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Chinese Idioms'Variants
    4.3 Summary
Chapter 5 Acceptability Constraints of Chinese Idioms' Variants
    5.1 Two Main Factors Affect the Acceptability of Chinese Idioms' Variants: theCoercing Operator and the Coerced Element
        5.1.1 Analysis of the Coercing Operator Based on Linguistic Data
        5.1.2 Analysis of the Coerced Element Based on Linguistic Data
    5.2 Further Verification by a Questionnaire-based Empirical Survey
    5.3 Summary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Appendix B 广告中成语变体的可接受度问卷调查表
Appendix C 详细中文摘要
Acknowledgements

(8)熟语广告语的修辞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目的
    0.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熟语修辞与广告语熟语修辞特点分析
    1.1 熟语的修辞功能
        1.1.1 成语
        1.1.2 谚语
        1.1.3 歇后语
        1.1.4 惯用语
    1.2 熟语的修辞特点
        1.2.1 言简意赅,精炼明晰
        1.2.2 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1.2.3 活泼幽默,充满新意
        1.2.4 韵律协调,和谐动听
    1.3 广告语熟语修辞的表现功能
        1.3.1 隐喻
        1.3.2 换喻
        1.3.3 双关
    1.4 广告语熟语修辞的创造性思维功能
    1.5 广告语熟语修辞的认知语法功能
第二章 广告语熟语修辞的语音功能研究
    2.1 语音和表达效果
        2.1.1 语音表达效果的积极方面
        2.1.2 语音表达效果的消极方面
    2.2 节律在广告语熟语修辞中的运用
第三章广告语熟语修辞的结构功能研究
    3.1 词语选择在广告语熟语修辞中的应用
    3.2 句子选择和广告语熟语修辞
        3.2.1 长句和短句
        3.2.2 整句和散句
        3.2.3 肯定句和否定句
第四章 广告语熟语修辞的辞格功能研究
    4.1 飞白
    4.2 双关
    4.3 仿拟
    4.4 换义
    4.5 比拟
    4.6 倒装
    4.7 比喻
    4.8 引用
    4.9 避讳
    4.10 别解
    4.11 移就
    4.12 易色
第五章 广告语熟语修辞效果分析
    5.1 熟语修辞的灵活性
    5.2 熟语修辞的形象性
    5.3 熟语修辞的审美性
        5.3.1 语音的和谐
        5.3.2 句式的整齐
    5.4 熟语修辞的语境顺应性
        5.4.1 顺应受众的心理世界
        5.4.2 顺应受众的物理世界
        5.4.3 顺应社交者的社交世界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9)葛译《浮躁》非四字成语译例探究——DTS“功能优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从“功能优先”看葛译非四字成语
3 结语

(10)商业广告语的变异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商业广告语的研究现状
    1.2 变异修辞理论
    1.3 商业广告语的变异修辞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商业广告语的声响变异
    2.1 商业广告语的叠音变异
        2.1.1 AA式叠音
        2.1.2 AABB式叠音
        2.1.3 ABB式叠音
    2.2 商业广告语的谐音变异
        2.2.1 同音异形的变异
        2.2.2 同音同形的变异
        2.2.3 音近形异的变异
        2.2.4 谐音仿拟的变异
    2.3 商业广告语的韵律变异
        2.3.1 平仄
        2.3.2 押韵
        2.3.3 节奏
第三章 商业广告语的词语变异
    3.1 搭配前项变化,后项不变化
    3.2 搭配前项不变化,后项变化
第四章 商业广告语的辞格运用
    4.1 变异与辞格
    4.2 譬喻的修辞格
    4.3 夸张的修辞格
    4.4 双关的修辞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换字成语广告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2011-2020)[D]. 刘媛媛.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D]. 贾一村.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3]电视教学节目《快乐汉语》2018年度中的游戏活动研究[D]. 颜源远. 安徽大学, 2020(07)
  • [4]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5]方寸之间,音意互联:中国App名称英译研究[D]. 葛洪云. 东北大学, 2019(02)
  • [6]《博雅汉语》(飞翔篇Ⅰ、Ⅱ)成语研究[D]. JEON EUN KYOUNG. 山东大学, 2018(12)
  • [7]构式语法视角下汉语广告成语变体研究[D]. 向金丹. 湖南大学, 2017(07)
  • [8]熟语广告语的修辞功能研究[D]. 袁琦.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9]葛译《浮躁》非四字成语译例探究——DTS“功能优先”视角[J]. 王金岳. 海外英语, 2015(21)
  • [10]商业广告语的变异修辞研究[D]. 艾婷婷. 湖北师范学院, 2015(11)

标签:;  ;  ;  ;  ;  

换词成语广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