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家与宁波帮精神

包家与宁波帮精神

一、包氏家族与宁波帮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周益赟[1](2020)在《基于甬商记忆的庄市古镇当代价值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风貌逐渐趋同,尤其是城市建设标准和模式的套用,导致许多乡镇失去了原本“非正规”和“自然式”的地域特色,历史环境与乡土文化渐行渐远。村镇聚落是现实生活与经济活动开展的舞台,由于受所处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环境的长期影响,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得到维护,因此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且同一地域范围内的村镇聚落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共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宁波镇海的庄市古镇,借用“地方记忆”和“城市意象”理论,详细阐释了“甬商”记忆的形成、内涵与载体构成。结合庄市古镇的案例,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调研获取古镇的甬商记忆要素,据其特征梳理记忆线索,从而得出古镇当代价值,并进一步提出“聚落式博物馆”这一概念,为当前村镇历史聚落的保护以及地方文脉延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核心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解析,包括甬商记忆的形成、内涵与载体构成三个部分。分析了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下,甬商形成的以民生行业安身立命、以主导行业为依托,以新生行业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并根据地方记忆理论归纳了甬商记忆的主要内涵以及场景化、体化、符号化三个方面的记忆载体构成。第二部分是对庄市古镇承载的甬商记忆及其当代价值的分析。首先根据调研情况对记忆碎片进行梳理,并结合庄市甬商的发展轨迹对庄市的甬商记忆沉淀分层,得到三个阶段的记忆主题。在此基础上,从个人、甬商群体、城市等多个角度对庄市古镇的当代价值进行总结。第三部分是针对庄市古镇现有的甬商记忆特征和当代价值而提出的新的保护方法,即聚落式博物馆。并根据聚落式博物馆的内涵特征,围绕身份认同的核心思想,提出相应的建设模式以及聚落式博物馆所必须的展陈路径,为相关的历史聚落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姚建峰,田生湖,喻凡[2](2020)在《我国商帮研究的现实基础、热点分析与理性思考》文中指出通过对1977—2018年CNKI收录的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识别并深入探讨了我国商帮研究的现实基础与五个热点领域。研究认为未来应该注重商帮研究新生力量的培养,通过建立专门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人员、创新合作机制等途径激发学界研究热情,拓展商帮研究视野和史料挖掘渠道,以期对深入挖掘商帮的历史功绩和现代价值有所助益。

唐凯艳[3](2019)在《近代鄞东潘火桥蔡氏家族慈善公益事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鄞东潘火桥蔡氏家族原先过着耕读传家的生活。进入近代以来,其族人陆续赴上海经商闯荡。在实业方面,蔡氏族人参与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宁波纬成织布局、蔡同德堂、蔡仁茂玻璃洋铁铺、惇叙银行的投资建设,在棉纺织业、国药业、玻璃业、金融业等新式行业中均获得了不俗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增。蔡氏家族逐渐转型成为颇具代表性的近代商业家族。同众多宁波帮的发展轨迹相似,蔡氏家族经商致富后不忘桑梓,积极造福乡里,所行善举包括水利建设、社会救助、文教事业等方面。考虑到族内子弟甚繁,蔡筠历时10年修建占地2102亩的蔡氏树德堂义庄,用以赡养族内鳏寡孤独。为保证同族、异性贫寒子弟可以顺利入学,蔡筠修建敦本、星荫义塾。蔡筠的善举为潘火桥蔡氏家族成为“甬水名宗”奠定了基础。其后代继承蔡筠美德,亦继续行善。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蔡氏家族捐助灵桥重修、它山堰水利的治理,参与义赈,创办蔡氏旅沪同宗会帮助贫苦族人,捐助友人出国游学等等。慈善教育事业是蔡氏家族参与的另一项重要事业。自蔡筠在树德堂义庄内设敦本义塾,免费支持族内子弟入读初小,后辈出资改良扩建敦本小学、星荫小学,建立星荫幼稚园,发起成立效实中学、大公职业学校,有力地振兴了地方教育事业。蔡氏家族热衷慈善公益事业的原因,既有身处宁波独特地理位置、时代潮流、近代格局变乱的影响,也承袭于从小受到的行善传统、个人信仰熏陶等因素,是社会历史背景和家族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慈善公益活动提高了家族在当地社会的地位和名望,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地方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考察蔡氏家族建立的慈善公益事业,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云[4](2019)在《包玉刚家风考略及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玉刚是公认的华人世界船王,海外宁波帮知名代表人物。通过对包玉刚家风的价值凝练,从一个侧面了解宁波帮、浙商名人的核心价值,感受宁波帮、浙商名人家风中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家国的完美交融,同时引发对当下商人家风的思考。

方慧静[5](2017)在《宁波明代四大家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明代中后期宁波地区的四个大家族为研究对象,这四个家族分别是城南镜川杨氏、月湖陆氏、槎湖张氏、鉴桥屠氏,在全祖望的《甬上族望表》中位列前四大姓氏,家族中人才辈出,文人尤多,被清代宁波籍的文学家李邺嗣称为甬上四大望族。本文对这四个家族从诗文兴家,到文化繁荣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家族血缘关系脉络,通过各种历史资料,包括明代诗文总集、地方诗文总集、个人诗文集以及家族族谱等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查阅,对每个家族中的较有影响力的、有文学作品留存的文人们进行了生平着述和文学作品的研究。通过对家族中的文学创作者们的研究来呈现一个个家族的文化风貌,力图探索明代中后期以家族为单位的文学创作中的一些优秀成果以及文学思想,并且通过对这四个家族的研究一窥明代中后期宁波家族兴盛之概貌。本文研究的四大家族所处的地域范围都属于宁波鄞县,在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鄞县的地域文化以及家族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一些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第一章到第四章部分分别对四个家族进行了研究,人物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依次出场。第一章介绍了城南镜川杨氏家族,家学缘起阶段介绍了家学滥觞杨起汶,其子杨范,以及杨范的三子杨自惩、杨自悆、杨自忞。家族兴盛阶段出现了最早中进士的杨守陈以及一门五进士杨守随、杨守址、杨守隅、杨茂元、杨茂仁,到了明代后期出现了张扬个性的杨承鲲,才学兼备的杨德周,以及杨门忠魂杨文琦等人。第二章介绍了月湖陆氏家族,从最初入朝为官的国家名法臣陆瑜,到明代中期再中进士的陆偁和陆健,陆氏家族都处在一个文学成就不明显的阶段。到了陆偁以及三子陆钶、陆铨、陆釴,陆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开始走向兴盛。到了明代后期,出现了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作家陆宝,忠义兄弟陆宇火鼎、陆宇燝,以及张扬个性的陆符。第三章介绍了城南槎湖张氏,张愖及其子张时敏、张时政、张时孜是张氏家族读书之风的发祥。在明代中后期,家族中出现了两位重要人物张邦奇、张时彻,他们的成就为张氏家族在甬上奠定了望族的地位。第四章介绍了鉴桥屠氏家族,屠氏家族在明中后期才出现最初入仕兴家的屠滽、屠侨,到了明后期,出现了文学家屠隆,能为诗文,擅长戏曲,文学成果丰硕,富有个性。此外还有屠大山、屠本畯父子也是屠氏家族中文学成就斐然之人。他们文学作品体裁种类多样,张力十足,富有想象力。

初汉增[6](2015)在《基于隐性教育功能的校园环境建设机制研究 ——以宁波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从自然景观文化及其对人思想行为作用的特征入手,阐述了景观文化隐性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区别,文章以校园景观的环境文化为思考目标,通过对我国当前校园环境隐性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概括了产生校园景观隐性教育功能的环境文化因子,得出了开发利用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本文结合当前校园景观的建设现状,从校园环境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功能机制、作用机理和运行机制着手,分析当前校园环境建设存在缺陷及问题根源。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宁波大学校园景观及其文化建设和景观文化的隐性教育为主题开展调研,收集并整理被调研者对学校景观及其文化建设和开发利用景观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校园景观环境隐性教育功能体系的总目标和要求、基本框架以及要依据的原则及发挥作用的功能机制,然后分别讨论了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两个时间阶段学校需要把自身的精神财富、先进的文化因子与校园环境紧密的结合的问题,寻求三者结合的契合点、切入方法,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表达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了开发利用校园景观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教学设置的一些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校园环境景观文化存在的隐性教育功能是宝贵教育资源,为了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学校应该开发利用这个宝贵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2.学校开展环境的隐性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要结合学校育人宗旨,突出教育功能,把文化因子融入景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学引导,促使师生们从被动到主动接受校园景观文化隐性教育的转变,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3.校园景观环境的隐性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有步骤有计划的建设系统的校园环境景观,发挥校园景观文化静态和动态两种功能机制的作用,让校园环境建设完成两类教育形式转变:即景观环境从美化环境到影响人的转变,学校教学从“人对人”向“环境、人对人”的转变。4.学校开发利用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其他原则还有:校园景观与文化内涵要和谐统一、要有科学合理的契合点、形象直观与抽象含蓄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启发引导的重要性。5.把校园景观隐性教育功能融入日常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使师生们自觉接受校园景观文化教育,十分必要且具有可操作性。

唐燕[7](2013)在《家族与慈善:近代吴江施氏家族的慈善公益事业》文中提出江南地区是中国古代宗族制度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宗族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吴江震泽施氏家族自施善昌始,积极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在中国近代民间慈善史上划下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近代是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与西方慈善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时期,中国民间慈善事业也相应地经历了迅捷的变化,向近现代化方向演进。1876-1895年的近代义赈的产生和发展时期是中国传统慈善、赈济事业向近代化转进的过渡阶段。1895-1904年是近代义赈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甲午战争时期外国红十字会在中国出现,并得到当时义赈主体力量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开始近代化的民间慈善组织的孕育和探索。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的正式成立,表明中国近代化的民间慈善救济组织的出现。可以说,近代义赈组织和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民间慈善赈济事业从传统向近代化发展变化的两种重要慈善组织。令人称许的是,施氏家族为之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施氏家族成员的身影还频繁出现在其他慈善公益活动中。从家族慈善角度来看,施氏家族的慈善公益事业表现出世代传承的行善传统,也体现了家族慈善的近代转型和对传统限制的突破。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吴江施氏家族与其慈善公益事业进行了研究:第一章,考察吴江施氏家族的源流及其概况,并主要介绍了对慈善公益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几位代表人物。第二章,主要探讨在晚清义赈中表现突出的施善昌和施则敬父子的义赈活动,并对施善昌的办赈特点给予关注。第三章,以时间为线索,研究施氏家族对中国红十字的创始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首先,论述施善昌扶持西方红十字会医院的具体活动,以及开启中国民间慈善新方向的重要作用。其次,详细阐述施则敬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简要概述了施氏家族在红十字会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活动。第四章,重点论述施氏家族兴办教育、筹办善堂、设立义庄、兴修水利等其他慈善公益活动。第五章,从家族慈善角度,论析施氏家族的慈善公益事业表现出世代传承的行善传统,并探究其行善动因以及家族慈善的近代转型。

屠光启[8](2010)在《传承“宁波帮”精神 弘扬宁波商帮文化》文中提出在很长时间内,一讲到中国商帮,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徽商和晋商,实际上在中国众多商帮中,"宁波帮"不仅历史悠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是实现了群体性现代化转型的商帮,是中国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商帮,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大上海的崛起到香港的繁华,从中国的第一家火

李九伟,黄映芳[9](2009)在《简论“宁波帮”人文精神的德育功效——以宁波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宁波帮"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见利思义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创业精神、爱国爱乡的人文情怀几个方面。宁波大学是一所由"宁波帮"捐资创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宁波帮"人文精神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笔丰厚德育资源。探讨"宁波帮"人文精神的独特内涵和德育功效,对宁波大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聂献忠[10](2005)在《宁波帮精神与企业家成长》文中认为宁波商人在辉煌历史长河中形成并经过历史考验和文化熏陶的宁波帮精神,是建立在企业家精神等众多内涵基础上的系统性概括,它在我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祖国统一进程中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宁波帮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提升其传统的精神内涵,并通过体制创新和环境优化,加大培育企业家队伍,从而促进宁波及其他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包氏家族与宁波帮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氏家族与宁波帮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甬商记忆的庄市古镇当代价值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甬商文化的相关研究
        1.4.2 地方记忆的相关研究
        1.4.3 历史村镇保护的相关研究
        1.4.4 遗产价值的相关研究
        1.4.5 主题小镇的相关研究
        1.4.6 综合述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甬商记忆的形成、内涵与载体构成
    2.1 甬商的形成与发展
        2.1.1 地理条件的制约与优势
        2.1.2 社会环境的时代变革
        2.1.3 浙东文化的长期熏陶
    2.2 历史环境中的甬商
        2.2.1 甬商的经营之道
        2.2.2 甬商的社会身份
    2.3 甬商记忆的主要内涵、特征及意义
        2.3.1 甬商记忆的内涵
        2.3.2 甬商记忆的特征
        2.3.3 甬商记忆的意义
    2.4 甬商的记忆载体构成
        2.4.1 场景化记忆
        2.4.2 体化记忆
        2.4.3 符号化记忆
3 庄市古镇甬商记忆的当代价值
    3.1 庄市古镇的甬商记忆要素
        3.1.1 聚落环境要素
        3.1.2 建筑景观要素
        3.1.3 人物事件要素
        3.1.4 历史文本要素
        3.1.5 民俗生活要素
    3.2 庄市古镇的甬商记忆线索
        3.2.1 “九龙漕”河——商船往来、贸易据点
        3.2.2 宗族祠堂——寻根谒祖、家业兴旺
        3.2.3 止所门头——建功立业、联络据点
        3.2.4 学堂云集——叶荫故里、人杰辈出
    3.3 庄市古镇的当代价值
        3.3.1 甬商文化的空间遗产
        3.3.2 民营企业家的精神摇篮
        3.3.3 甬商集体的乡愁之源
        3.3.4 甬商品牌的活力源泉
        3.3.5 甬商故里的广泛认同
4 庄市古镇的整体保护探索:聚落式博物馆模型
    4.1 聚落式博物馆的内涵
    4.2 聚落式博物馆的意义
        4.2.1 从单体建筑到整个聚落——凸显集聚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4.2.2 从馆藏藏品到空间遗产——保留生长环境,整合地方资源
        4.2.3 从静态观赏到参与互动——体现品牌效应,推动精神传递
        4.2.4 从专业解说到当地居民——倡导公众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4.3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建设体系
        4.3.1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发展优势
        4.3.2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建设理念
        4.3.3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建设模式
5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展陈路径
    5.1 融合甬商记忆场景的当代生活形态
    5.2 展示甬商记忆主题的系列文化产品
        5.2.1 “水乡街市记忆”产品
        5.2.2 “民族工商记忆”产品
        5.2.3 “薪火相传记忆”产品
    5.3 演绎甬商记忆情节的叙事空间序列
    5.4 传播甬商记忆形象的视觉符号系统
        5.4.1 历史记忆地图
        5.4.2 游览导视系统
        5.4.3 交通工具设计
        5.4.4 多媒体宣传
6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我国商帮研究的现实基础、热点分析与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2 商帮研究的现实基础
    2.1 发文作者分析
    2.2 研究机构分析
    2.3 载文期刊分析
3 商帮研究的热点分析
    3.1 商帮兴衰的原因考究
    3.2 票号研究
    3.3 经营理念与价值观念研究
    3.4 商帮重要历史人物研究
    3.5 商帮文化研究
4 商帮研究的理性思考
    4.1 现有研究力量、机构分布及期刊布局不利于商帮研究的深入发展
    4.2 商帮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商帮兴衰原因、经营活动以及商业文化等方面
    4.3 商帮研究发展不均衡,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研究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3)近代鄞东潘火桥蔡氏家族慈善公益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一章 蔡氏家族的历史沿革
    一、蔡氏家族概述
    二、蔡氏家族的近代转型
    三、蔡氏家族的近代形态
第二章 蔡氏家族的慈善公益事业
    一、兴修水利
    二、赈灾救荒
    三、其他慈善公益事业
第三章 蔡氏家族与地方教育事业
    一、建立义塾
    二、创建幼稚园、小学
    三、捐资兴办中学、职业学校
第四章 蔡氏家族的慈善公益事业评析
    一、蔡氏家族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动因
    二、蔡氏家族慈善公益事业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十九世岘苔公墓志铭》(张之洞撰)
    二、《二十三世仁初公五十寿序》(聂其杰撰)
    三、《鄞县蔡君仁初墓表》(鄞县高振霄撰、潮阳陈运章书)
    四、《蔡君雨潮家传》(张寿镛撰)
    五、1921-1924年蔡氏旅沪同宗会会员题名录
致谢

(4)包玉刚家风考略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包玉刚其人
2 包玉刚家风的价值凝练
    2.1 注重诚信, 信誉为上
    2.2 注重教育, 严格要求
    2.3 注重家庭, 谨守孝道
    2.4 注重节俭, 勤俭建业
    2.5 注重家国, 爱国爱乡
3 对商人家风的思考

(5)宁波明代四大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明代宁波鄞县发展情况
        一、鄞县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二、鄞县的家族发展情况
    第二节 关于本课题研究若干问题的说明
        一、家族文学研究现状
        二、本文研究目的
        三、家族与宗族问题
第一章 城南镜川杨氏家族
    第一节 杨氏家族家学缘起
        一、镜川杨氏文学滥觞——杨起汶、杨起哲、杨范
        二、杨氏三兄弟——杨自惩、杨自悆、杨自忞。
    第二节、杨氏家族兴盛期
        一、入仕兴家——杨守陈
        二、一门五进士——守随、守址、守隅、茂元、茂仁
    第三节、杨氏家族文脉的延续及衰落
        一、特立独行之个性——杨承鲲
        二、诗以学胜——杨德周
        三、杨门忠魂——杨文琦、杨文琮、杨文瓒、杨文球、杨秉紘
第二章 月湖陆氏家族
    第一节 月湖陆氏家族发展缘起
        一、家门之典范,国家名法臣——陆瑜
        二、学风再兴——陆偁、陆健
    第二节 陆氏家族兴盛时期
        一、恪守职责,为文崇古——陆钶
        二、豪气追古,亦主性情——陆铨
        三、长于经史,诗文并茂——陆釴
    第三节 陆氏文脉之延续
        一、乱世洪流,尚武之风——陆宝
        二、忠义兄弟——陆宇火鼎、陆宇燝
        三、陆氏文虎,张扬个性——陆符
第三章 城南槎湖张氏家族
    第一节 张氏家族发展源起
        一、平和古雅,文风发祥——张愖
        二、承袭父风,勤恳治学——张时敏、张时政、张时孜
    第二节、张氏家族兴盛期
        一、“学行文章当世第一”——张邦奇
        二、家学之继,乡学之最——张时彻
第四章 鉴桥屠氏家族
    第一节 鉴桥屠氏家族发展源起
        一、盛德长在,佳作偶得——屠滽
        二、景寄才情,物托思怀——屠侨
    第二节、屠氏家族之盛——屠隆
        一、屠隆生平以及其诗文创作
        二、屠隆的戏曲创作
    第三节、屠氏家族文脉延续及衰落
        一、天才豪逸,谈笑生诗——屠大山
        二、情采诗文,趣味小品——屠本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隐性教育功能的校园环境建设机制研究 ——以宁波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概念阐释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环境隐性教育的概念
    2.3 环境教育与景观文化隐性教育的关系
        2.3.1 两者不同的背景来源
        2.3.2 教育任务的目的性差异
        2.3.3 二者的关联
    2.4 高校景观文化隐性教育现状
第三章 校园景观隐性教育功能及其利用的重要意义
    3.1 景观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3.2 景观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3.2.1 教育推动景观文化的传承
        3.2.2 教育促进景观文化的创新
    3.3 校园景观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3.3.1 文化功能
        3.3.2 教育功能
    3.4 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操作性
        3.4.1 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3.4.2 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的可操作性
    3.5 高校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3.5.1 校园景观的隐性教育功能对落实国家教育目标的意义
        3.5.2 校园景观的隐性教育功能对国民个体的积极意义
第四章 学校景观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作用机理与运作机制
    4.1 景观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机理
    4.2 校园景观的隐性教育功能的作用机理
    4.3 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功能的运作机制
第五章 我国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5.1 校园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5.2 问题的成因
第六章 宁波大学校园景观的文化价值研究
    6.1 宁波大学及其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概况
    6.2 宁波大学校园景观的文化价值分析
        6.2.1“宁波帮”文化景观—感恩
        6.2.2 园林生态景观—生态文化
        6.2.3 建筑风格与色彩景观—传承、创新、开放
        6.2.4 中轴线景观
        6.2.5 浙东文化景观
        6.2.6 校园景观小品
        6.2.7 校园45度路网
        6.2.8 东门变迁
        6.2.9 校园南宋石刻景观
    6.3 宁波大学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功能的思考
    6.4 宁波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及其隐性教育功能的问卷调查
        6.4.1 调查问卷实施方案及步骤
        6.4.2 调查问卷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6.4.3 调查问卷结果数量模型统计分析
        6.4.4 问卷调查总结
第七章 构建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功能体系的举措
    7.1 开发利用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功能的要求和目的
    7.2 开发利用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功能的原则
    7.3 建立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体系基本框架
        7.3.1 宏观部分
        7.3.2 微观部分
    7.4 校园景观建设隐性教育的功能机制
    7.5 校园景观规划建设与文化因素契合
        7.5.1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与文化因素契合
        7.5.2 校园景观与文化要素结合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7.6 校园景观隐性教育的教学模式
第八章 结束语
    8.1 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宁波大学校园环境景观隐性教育功能调查表
附录B 宁波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及文化建设的调研数据统计表
附录C 宁波大学校园景观隐性教育功能的调研数据统计表
附录D 问卷A
附录E 问卷B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家族与慈善:近代吴江施氏家族的慈善公益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吴江施氏家族的源流及其概况
    第一节 家族源流及世系关系
        一、家族源流及发展
        二、世系关系
    第二节 代表人物
        一、施善昌
        二、施则敬
        三、施肇曾
        四、施肇基
第二章 施氏家族与晚清义赈
    第一节 施善昌的义赈经历
        一、独立办赈,逐步崭露头角
        二、升级换代,步入领导行列
        三、强弩之末,主导后期义赈
    第二节 施善昌的办赈特点
        一、坚持开发传统资源
        二、传统与现代兼收并蓄
    第三节 施则敬与晚清义赈
第三章 施氏家族与中国红十字会
    第一节 施善昌扶持西方在华红十字会医院
    第二节 施则敬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
    第三节 施氏家族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章 施氏家族的其他慈善公益活动
    第一节 兴办教育
    第二节 筹办善堂
    第三节 设立义庄
    第四节 兴修水利
    第五节 其他慈善公益事业
第五章 施氏家族近代慈善公益事业的评价
    第一节 施氏行善的动因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二、家族内部因素
    第二节 施氏近代慈善公益事业的特点
        一、施氏行善的传承性
        二、突破传统宗族慈善的狭隘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8)传承“宁波帮”精神 弘扬宁波商帮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历史和现实、精神和文化的高度, 深入研究“宁波帮”的原始史料
二、深入“宁波帮”精神的研究, 凸显“宁波帮”的意志品质和精神特质
三、提升“宁波帮”的研究和宣传水平, 促进宁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9)简论“宁波帮”人文精神的德育功效——以宁波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宁波帮”人文精神的内涵
    1.“宁波帮”见利思义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
    2.“宁波帮”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创业精神
    3.“宁波帮”爱国爱乡的人文情怀
二、“宁波帮”人文精神的德育功效
    1.“宁波帮”人文精神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2.“宁波帮”人文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3.“宁波帮”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教材
    4.“宁波帮”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洗礼
    5.“宁波帮”人文精神让宁大学子敢于创新并善于感恩

(10)宁波帮精神与企业家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宁波帮精神的价值内涵
    1. 宁波帮精神的历史价值
    2. 宁波帮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宁波帮精神与企业家成长
    1. 宁波帮精神是企业家成长的重要土壤
    2. 宁波帮精神对企业家的成长也存在一定的制约
三、宁波帮精神的创新与企业家培育
    1. 加大政策环境的改善和体制创新, 为企业家营造成长环境
    2.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创新, 激励众多企业家的健康成长
    3. 加强企业生产要素的创新, 为企业家成长提供坚实的要素支撑
    4. 促进战略方向和目标的创新, 引导企业家队伍的高层次成长
    5. 加强市场推广和形象宣传的创新, 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示范效应

四、包氏家族与宁波帮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甬商记忆的庄市古镇当代价值及保护研究[D]. 周益赟.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我国商帮研究的现实基础、热点分析与理性思考[J]. 姚建峰,田生湖,喻凡. 中国商论, 2020(06)
  • [3]近代鄞东潘火桥蔡氏家族慈善公益事业研究[D]. 唐凯艳.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4]包玉刚家风考略及思考[J]. 杨云.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9(04)
  • [5]宁波明代四大家族研究[D]. 方慧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6]基于隐性教育功能的校园环境建设机制研究 ——以宁波大学为例[D]. 初汉增. 宁波大学, 2015(06)
  • [7]家族与慈善:近代吴江施氏家族的慈善公益事业[D]. 唐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8]传承“宁波帮”精神 弘扬宁波商帮文化[J]. 屠光启. 宁波通讯, 2010(12)
  • [9]简论“宁波帮”人文精神的德育功效——以宁波大学为例[J]. 李九伟,黄映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 [10]宁波帮精神与企业家成长[J]. 聂献忠.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标签:;  ;  ;  ;  ;  

包家与宁波帮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