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海南省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一、海南省森林资源变化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超强台风对中国东南部森林影响的遥感监测》文中提出台风/飓风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沿海地区。近年来,很多超强台风登陆中国沿海城市,对生命安全、财产、作物产量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我国海南省和广东省,风速超过60m/s,共造成中国384.8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2019年8月9日,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我国浙江省,仅在浙江省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7.2亿元人民币。台风对生命安全、财产、作物产量等损失的报道很多,但是,目前在中国很少有关于台风对森林造成损失的区域或全国性评估。本研究基于Landsat8 OLI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服务平台,使用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RF)算法和单变量图像差分方法(UID)对受台风影响的森林进行检测,并计算了森林的损害程度。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体系能够在区域尺度准确评估“利奇马”和“威马逊”台风造成的森林损失,为综合评估过去和未来强台风对中国森林的影响和经济损失提供了方法和数据支持。本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对比实地调查的样地数据和基于Google Earth Pro高清影像获取的样方数据,本研究评估了基于RF和UID两种方法获得的检测结果的精度。精度评价显示两种方法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都大于87%、Kappa系数大于0.75。基于RF的机器学习方法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都显着高于基于单个植被指数的UID方法。精度评价表明,本研究中的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受损森林的分布和损失程度。(2)浙江省受台风“利奇马”影响(损失程度大于5%)的森林面积为4598.87km2,占森林总面积的8.44%,森林总体冠层损失率为2.57%。损失的森林中,轻度(5%-20%冠层损失率)、中度(20%-50%)和重度(50%)损失面积占比分别为45.79%,44.00%和10.21%,表明利奇马台风对森林的损害主要集中在轻度和中度损失率类别。受影响的森林在空间上比较分散,并未聚集在台风登陆区域。受影响森林比例最高的是舟山市和嘉兴市,分别有18.75%和13.75%的森林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5%)。(3)广东省受“威马逊”影响的森林面积为13556.33 km2,占森林总面积的13.80%,森林总体损失率为3.97%。海南省受“威马逊”影响的森林面积为3913.78km2,占森林总面积的18.49%,森林总体损失率为5.09%。受影响的森林中,广东省轻、中、重度影响的森林比例分别为52.20%、26.95%、20.85%,而海南省三种受损程度的森林比例分别为64.9%、13.8%和21.3%。对比两省受损面积和程度,发现海南省森林受损面积占比更高,但是大部分森林的损失程度要显着轻于广东省。相比“利奇马”,受“威马逊”影响的森林区域比较集中,特别是海南省,主要集中在离台风登陆比较近的东北部区域。受“威马逊”台风影响的森林面积比例最大的是广东省的湛江市(52.24%)、珠海市(52.30%)和海南省琼山县(72.08%)和临高县(79.39%)。“威马逊”造成的局部区域很高的森林损失率表明了台风“威马逊”对这些区域森林的极大破坏力。(4)台风引起的森林损害程度受海拔、坡度、降水量和森林类型的影响。对台风“利奇马”,当海拔低于1400 m时,森林破坏的严重程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当海拔高于1400 m时则开始降低;坡度介于20o-60o时损失程度最大;降雨量小于250 mm时,降雨对森林的损失程度并没有显着影响,但当降雨量大于250 mm时,森林的损失程度显着增加;常绿针叶林相比其他森林类型具有更高的损失程度。对台风“威马逊”,海拔的影响与台风“利奇马”相同;坡度介于40o-50o时损失程度最大,小于40o或大于50o时,损失程度逐渐减小;常绿阔叶林相比其他森林类型具有更高的损失程度。

姜玉峰[2](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多源遥感影像的红树林种间分类研究》文中指出红树林作为全球公认碳储量丰富的生态系统,能够起到抗洪抗潮、防止海岸侵蚀、过滤污染物、净化海水、碳汇、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重作用,为人类及沿海生物提供不可替代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服务。但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红树林正在不断遭受破坏,为了减少损失,保护和修复红树林,需要对红树林树种分布进行精细监测,获取准确信息与制图,有助于理解海岸带沿线生态环境变化进程,为红树林的资源规划调查和生态环境改善发展部署提供理论依据。红树林特殊的地理环境给种间分类带来挑战,使得遥感技术成为研究与管理的主要手段。基于遥感影像对红树林开展识别与分类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种间分类的精度和效果一直不理想。本文以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八门湾头苑村红树林保护区南部片区为研究区域,尝试探究了无人机(UAV)Rikola高光谱影像,World View-2(WV-2)星载多光谱影像以及两者的融合数据在红树林种间分类的表现,采用递归特征消除的随机森林算法(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andom Forest,RFE-RF)优选植被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以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作为分类器,进行了红树林种间分类研究,对比了不同数据源与不同分类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探讨了影响分类精度的驱动因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UAV高光谱影像的植被指数特征和RF算法,对红树林种间分类更有效。从特征提取和波段选择两方面开展UAV高光谱数据挖掘与降维方法研究,对提取出的15个植被指数特征、1080个纹理特征和45个光谱特征,利用RFE-RF方法对高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优选出5个最重要的特征(H_MSAVI、H_SR890、H_NDVI800、H_OSAVI2、H_NDVI750、H_SR750),证明了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影像的光谱特征的作用明显大于纹理特征。利用RF和SVM算法对UAV影像优选特征集进行红树林种间分类,以基于UAV影像建立的样本点和GPS真实点位进行双重验证,结果表明,RF算法表现最佳,总体分类精度为92.70%,相比SVM(RBF)算法提高20.21%,kappa系数为0.91,相比提高了0.23。在单个树种分类精度方面,表现最好的仍然是RF算法,它在5类树种的生产者精度和使用者精度方面均达到87%以上,5类树种中海桑的可分性最佳,椰树的可分性最差。(2)基于WV-2卫星影像进行红树林种间分类的精度明显低于基于UAV高光谱影像,但对WV-2影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提取纹理因子,有助于提高种间分类精度。通过样本抽稀的方式有效缓解WV-2影像与UAV高光谱影像样本点不适配的问题,基于WV-2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最核心的成分特征进行集成,并采用相同的提取、降维流程优选出最重要的5个特征依次为WV_PCA3_mean_7、WV_PCA2_contrast_7、WV_PCA3_sm_7、WV_B_pan和WV_EVI。发现对WV-2影像进行主成分分析有助于提高红树林种间分类精度,纹理特征的作用地位在WV-2影像中很高。利用RF和SVM算法对WV-2影像优选特征集进行红树林种间分类,精度均低于UAV高光谱影像。(3)将UAV高光谱影像的植被指数特征与WV-2影像的纹理特征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红树林种间分类制图精度。基于UAV高光谱影像和WV-2影像共1439个特征组成的超高维数据集合,利用RFE-RF优选出5个最重要特征变量(WV_PCA3_mean_7、H_MSAVI、WV_PCA2_contrast_7、WV_B6_entropy_5、H_OSAVI2),发现随着影像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提高,纹理特征在清澜港红树林种间分类中的作用不断降低,而植被指数特征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利用参数优化后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红树林进行种间分类,并对比不同数据源和不同方法精度。集成UAV高光谱影像和WV-2多光谱影像的RF算法表现最佳,总体分类精度为95.89%,比SVM(RBF)算法高0.54%,相比利用UAV高光谱影像精度有所提升。分类方法方面,RF算法在精度、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均优于SVM算法。红树林作为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其进行种间分类研究有益于湿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利用高质量的数据源、有效的数据降维和种间分类方法证实了红树林种间分类的可行性和发展的潜力。未来的研究将更多地关注于对高精度的植被种间分类结果的应用,致力于完善红树林可持续管理。

章丹[3](2021)在《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域旅游是为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国民对高质量旅游的需求,推动现阶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海南省成为我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全省各市县区均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自此各创建单位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当地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有利于了解各创建单位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布情况,同时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提升建议,有利于提高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优化海南省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全域旅游等相关理论,从全域旅游的内涵特征出发,构建了以开放度、全面度、融合度和共享度等4个准则层,共计28个指标层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海南省24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2019年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分别借助EXCEL、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和Arc GIS、Geo Da空间分析软件对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开放度发展水平、全面度发展水平、融合度发展水平和共享度发展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研究发现:(1)从全省层面看,北部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最低;从各市县区层面看,三亚市吉阳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最高,白沙县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最低,各区域间和各市县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异均较大,在分布上存在大量低值集聚分布,少量高值离散分布,海南省全域旅游整体发展水平较低。(2)借助Arc GIS自然间断点法(Jeaks)将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分为高发展水平区、较高发展水平区、一般发展水平区和低发展水平区四个等级,分析得出海南省全域旅游高发展水平区(3个)和较高发展水平区(7个)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北部的海口市和南部的“大三亚旅游圈”内,一般发展水平区(6个)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东部和西部的部分市县,低发展水平区(8个)呈集中连片式分布于海南岛的中西部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3)借助ArcGIS和GeoDa空间分析软件对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出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即存在“高高”、“低低”集聚,“高高”集聚区主要呈块状分布在海南岛的北部和南部,“低低”集聚区呈片状集中分布在海南岛的中西部。

崔茜茜[4](2021)在《中国省(区)域海水养殖碳汇渔业效率及时空分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规模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节能减排是各国关注重点。减缓温室效应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增加碳汇量,提高各地区固碳能力。通过绿化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海洋具有吸收、固定和储存二氧化碳能力,海洋碳汇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林业碳排放及碳排放交易市场相关研究较多,海水养殖碳汇渔业通过固碳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关研究较少,并且尚未建立海洋碳汇碳交易市场,而林业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的运行,为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在现有海水养殖碳汇渔业及林业碳汇等相关文献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碳循环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分析海水养殖碳汇渔业经济价值、经济效率与构建海洋碳交易市场的相关性。基于2008-2019年我国沿海九省(区)海水养殖贝类和藻类相关统计资料,测算了碳汇总量即碳汇能力;在传统的碳税法和人工造林法基础之上,构建了海水养殖碳汇渔业经济价值模型,计算出海水养殖碳汇渔业的经济价值,随后综合分析了其时空演化格局。在此基础之上,运用LMDI指数分解法,分析海水养殖碳汇渔业经济价值影响因素,通过传统一阶段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法,以静态和动态双视角分析海水养殖碳汇渔业经济效率,以期为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市场建立提供相关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沿海九省(区)海水养殖碳汇能力和产生的经济价值在研究期间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分化较为明显,呈现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泛环渤海经济区的降幂排列格局。具体来看,山东省和福建省海水养殖碳汇量较多,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大于其他各省(区),在沿海九省(区)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第二,静态分析:山东省和福建省在研究期间均为有效单元,碳汇渔业经济效率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其他各省(区)均有小幅变动;第三,动态分析:碳汇渔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较为明显,其中2008-2009年期间为12年最高值1.207,上升了20.7%,2017-2018年最低0.698,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相差较大,技术变化对其产生重要作用;第四,从时空发展演变上看,经济价值凸显出泛环渤海、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三足鼎立演化特征,时空发展演变分析显示了碳汇渔业在中国科学定位,合理配置,海陆协调的局势,海水养殖碳汇主要试点项目在国内大力推广,资金和先进设备不断投入,呈现出中国碳汇渔业正在加快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显而易见减少碳排放所耗费的经济成本是发展的不二选择。通过计算碳汇渔业产生的经济价值,并分析影响经济价值的内在因素,碳汇渔业经济效率,为促进我国海洋渔业朝着环境友好型高质量发展以及未来海洋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时薏[5](2020)在《生态与游憩双重导向下的市域绿道网络选线方法研究 ——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绿道的兴起与发展,绿道网络的规划逐渐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多功能进行转变。多目标复合型绿道规划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规划绿道的线路使其能够使其在各个功能等方面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市域绿道的发展诉求来看,一方面,城市内森林面积锐减、自然资源逐步消耗、生物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等生态问题限制着城市可持续发展。而目前绿道选线在生态层面的考虑大多停留在景观空间格局层面,国内绿道选线的评价因子多从人的身心需求和行为活动方式出发,在方法的构建与实际的应用上简化了绿道的生态初衷,因此绿道的生态效益并未达到最大化,生态导向下的绿道选线方法亟需更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居民快速增长的游憩需求与市域现有游憩资源的供给之间发生失衡的现象,如何从供需的角度判断游憩型绿道的选线影响要素,统筹联系市域自然与文化游憩资源,系统性的构建游憩型绿道的选线方法,是绿道选线研究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应突破传统资源导向型的绿道选线方法,在生态与游憩的双重目标下指导市域绿道的选线,并提出应分别针对目标保护生物的生态过程以及城市居民的游憩规律,分别建立不同的选线评价指标,通过最小累积阻力的方法,计算其潜在的适宜路径;其次通过探讨生态网络系统和居民游憩系统之间的关系,建立功能空间层面的绿道耦合策略与网络结构层面的优化策略。在生态型绿道的构建方法上,引入生态学的理论与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通过对生态型绿道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网络形态进行解读,并且通过对比生态源地的不同提取方法,构建生态型绿道选线的具体流程:(1)进行目标物种的生态过程研究,作为生态型绿道选线的研究基础与依据;(2)提取生态源地:综合对比不同的生态源地提取方法,选取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景观连接度评价的方法提取关键生态源地。(3)提取生态廊道:首先通过计算研究区的景观格局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结合目标动物生境栖息地的特征研究,构建生态廊道的阻力面评价体系。其次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初步提取源地之间的生态廊道,并通过增加生态踏脚石的方法对网络进行优化。在游憩型绿道的选线方法上,通过将游憩型廊道的选线要素梳理为游憩供给和游憩需求两大方面,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进行选线要素的梳理归纳,从而建立游憩型绿道的选线流程。通过获取不同开放平台提供的多源数据,分别从需求源地与游憩供给地的节点可达性、路径的游憩潜力和线性绿色空间的转化潜力这三个方面构建阻力面,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方法,得到游憩型绿道的初步选线。在生态与游憩绿道网络耦合的方法上,探讨生态网络系统与居民游憩系统之间的关系,其次从功能空间层面和网络结构两个层面探讨生态与游憩双重导向下的绿道网络耦合与选线方法。功能空间层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策略:(1)面状生态基底的保护策略;(2)线性廊道功能的复合策略;(3)点状生物过境空间的耦合策略。最后,本研究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例,将定量选线模型和耦合策略应用与实际中。最后将生态型绿道、游憩型绿道和生态-游憩复合型绿道调整不同的比例进行叠加,设置4种方案,从网络结构指数、廊道的功能、空间的均衡性与公平性以及建设成本这几各方面,评价各个方案的优劣势,并评选出理想的市域绿道选线方案和优先建设发展的选线区域。

李小龙[6](2020)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标准化工作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海南省高度重视,旅游标准化工作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推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作为旅游标准化工作推进的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行业规范化管理的蓝图和技术支撑,成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最重要抓手。本文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抢抓历史机遇,复盘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的精髓,并做出归纳和总结,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打下了科学的研究基础,基于对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的解读,考虑到建设旅游标准体系要符合本地实际、体现地方特色、覆盖产业各相关要素,从而引领各地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并将视角锁定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在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状况和总结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后,提出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的问题以及建议,然后根据系统原则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尝试构建一套适度超前的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框架,并逐个分析各子体系应制定的标准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预期给产业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空间,在新业态出现时便建立适宜的标准,从而引领新业态科学、规范的发展,为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此地方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既符合标准体系基础理论要求,又与海南省旅游业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相吻合,于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既是探究本省旅游强省之路,又能为其他省份构建或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于界芬[7](2020)在《海南森林资源及其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基于8次森林资源清查和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获得的生态和资源大数据,对海南省近40年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和生态功能实现了"三增长",海南省森林面积自1981年起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第5次清查期(1994—1998年)后逐渐趋于稳定,在第8次清查(2009—2013年)后达最大的97.11万hm2,增长幅度为1.63倍;第3次至第8次清查期海南省森林蓄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清查期资源数量有大幅度上升,森林蓄积量增长了32.61%;从第3次至第8次清查,海南省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总体呈增加趋势,涵养水源第3次清查为34.82亿t·a,第8次为82.56亿t·a,增加了137.11%;滞尘从3次清查为93.33亿kg·a,第8次为235.01亿kg·a,增加了151.81%;海南省"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分别为126.59亿元·a和1 359.67亿元·a,增长幅度为20.69%;阔叶混交林服务功能价值量达最大值。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推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俊英[8](2019)在《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南方集体林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三大林区之一,同时作为我国集体林区制度改革推行的试点区域,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我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南方集体林区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各种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特别是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在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上的矛盾日渐成为影响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在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系统中,依法行政子系统与经济转型子系统以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为媒介促进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有效辨识南方集体林区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内生关系,有效解决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法经济学理论、依法行政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系统耦合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借助极差方法、距离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系统分析了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运行机理,关键影响因素与耦合度测量方法等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涉及本文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对依法行政、经济转型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全面阐述;做了相关的理论贮备,分析了法经济学理论、依法行政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系统耦合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2)以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典型经济指标特征确定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第一类地区、第二类地区和第三类地区,分别对三个区域的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三区域的实际发展状况分别总结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为论文后续研究奠定现实基础;(3)辨识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文献分析与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构建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初始影响因子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白化函数,对初始指标集合进行客观筛选,最终共得到7大类46项关键影响因素,作为构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依据。(4)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在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的目标、功能以及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主分量各序参量之间、主分量与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为二者耦合发展的评价与耦合度表征奠定基础。(5)构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度评测方法体系。结合研究对象实际特点,在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行政经济主分量和资源条件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以及市场环境子系统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行政经济主分量主要包括经济环境、产业环境与行政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三者的指标要素能够很好地表征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具体效应,而关键影响因素中资源条件、科技创新水平、人文与地理环境以及资金与市场环境则分别对应设计为资源条件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和市场环境子系统等要素指标,作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辅助子系统来表征子系统间以及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耦合度。结合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度测量的实际需要,分别用极差方法、距离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方法体系,其中运用极差方法确定指标与序参量权重系数,运用协调度与灰色关联度模型测量耦合度。(6)以广东省为例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进一步检验前述研究结论,特别是耦合度测量指标体系与耦合度测量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7)针对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结合实证研究结论,给出适用于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发展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但是二者的耦合具有广泛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之间无论是在依法行政还是经济转型发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林业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表现出法治政府建设相对规范,政府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较高,直接反映了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与依法行政存在一定的内生关系。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后新生矛盾的有效路径。

付妍[9](2019)在《海南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文中认为现如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城市的开发建设也越来越快。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面对着毫无生气的高楼大厦开始觉得单调乏味,各种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想要走进森林去感受大自然的氛围,并释放压力。森林公园是各项森林资源的重要集合体,热带森林作为陆地上物种最丰富和结构最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可以让人们在其中舒缓压力,陶冶情操。海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为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十年来,海南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基于以上背景提出,公园选址位于海南省白沙县牙叉镇,总体规划四界范围:北至九架岭,南到误路岭;东至力拉岭,西到金坡岭。占地面积约4000.02公顷,公园森林资源丰富,且存在一定片区的热带原始林区,是热带地区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的重要首选。同周边森林公园相比,南高岭森林公园存在区位优势不明显,森林资源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其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为了解决公园以上问题,更好地促进南高岭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与旅游发展,需要对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的基本特征和现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同时对海南省白沙县总体规划和生态建设政策进行基础解读;借鉴总结国内外森林公园规划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前期建设背景分析对森林公园的景观特色和森林资源进行梳理并深入研究;结合相应的法律规范,提出以“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为原则,以森林生态旅游为建设重点;对南高岭森林公园进行总体规划,规划结构布局分为“一廊、三心、四区、六景”。“一廊”指“生态保健教育长廊”,主要功能以科普、教育、观赏、康养为主。三心”分别指“悬崖观景—古藤罗曼—桫椤林”、“热带雨林谷—水面桥—一线天”、“黎香山径—木棉漫春—飞来石”,这三条核心观景路线。“四区”分别指“核心景观区”、“休闲游憩区”、“管理服务区”、“森林生态保育区”,这四个功能分区。“六景”是根据森林公园地域区块划分出的六个景区,分别是“九架岭景区”、“南高岭景区”、“热带雨林谷景区”、“茅岭景区”、“仙婆岭景区”、“乌龙岭景区”六大景区。植物景观规划以热带森林植物为公园主打特色,串联规划三大片特色热带植物观光区块。以南高岭珍贵桫椤林、热带藤本植物为主线塑造“远古印象”植物特色区块;以一线天水溪一带的热带植物为主线塑造“热带雨林谷”植物特色区块;以与黎族文化相联系的当地特有植物如:古榕、药用植物、芳香植物等为主线塑造“黎风乡情”植物特色区块,突出南高岭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独特性、地域性。将南高岭森林公园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绿色科普、养生度假、文化以及探险等多类型、高层次的省级森林公园和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城的文化代表。另外本文对南高岭森林公园进行了风景游赏规划、保护工程规划、基础设施工程规划、防灾工程规划、投资估算等相关专项规划,以此进一步完善景区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希望南高岭森林公园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并充分发挥森林公园自身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海南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探讨,望能够为今后的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和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规划参考。

邓须军[10](2018)在《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森林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对于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森林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不仅决定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对于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研究是林业经济研究的热点,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之一。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以及最大的经济特区,森林资源的变动对于旅游、经济林建设以及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进行研究,该区域具有较明显的热带特色和岛屿特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和经济社会系统,自然资源的变化对岛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从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着手,探讨森林资源变动与海南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间的关系,深层次揭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探讨他们之间的协调性,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因素,并进一步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林业理论、协调发展理论、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利用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序关系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森林资源变动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森林资源变动与状态参量间的关联分析,形成时序和动态的协调分析框架,对三者间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进行表征,并进一步对森林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利用DEMATEL研究方法对协调发展影响关键因素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构建协调发展机制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经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确定了森林资源变动下海南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机理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协调发展演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海南森林资源的变动特性以及海南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自身规律,建立了以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的协调演化、森林资源环境与社会间的协调演化及经济与社会间的协调演化。通过协调演化机理的分析,揭示了海南热带森林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演化轨迹,从协调衰退型到经济主导型再到协调发展型进行转变。(2)构建了森林资源变动下海南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在国内学者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根据海南的实际状况,构建了海南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在考察森林资源变动条件下,明确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和社会与生态之间以及三者间的理论关系。选取协调度表征相关的系统参量,利用各参数对子系统的状态进行描述,从而形成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初选评价指标体系为1个目标层,3个系统层和31个指标,依据森林资源的变动趋势和规律对初步选取的参量指标,运用了灰色关联度模型确定目标变量和状态参量关联关系,按照关联度的排序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为1个目标层,3个系统层的20个指标。(3)运用了序关系分析模型以及协调度模型确定协调度根据选取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序关系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经济发展B1、社会发展B2和生态发展B3所对应的权重为0.3092,0.2577,0.4329。利用协调度模型对海南1993-2015年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对协调度进行动态评估和分析。发展指数测算的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指数水平低且不够稳定,其中最低值为1998的0.0667,最高值为2014年的0.2473,发展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指数表现出较为平稳的上涨,最低值为1998年的0.1286,最高值为2015年的0.2193;生态发展指数要高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最低值为1993年的0.2313,最高值为2015年的0.3100,在生态发展方面表现的较为优异。通过对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生态及三者协调度分析,其结果显示两两系统间大多数处于一般协调和优良协调阶段,尤其在2003年之后表现较明显。从三系统协调度来看,2008年是一个分界点,2008年之前都处于一般失调和勉强协调,之后为一般协调和优良协调,其中最低值为1998年0.2259,最高值为2013年的0.9212。通过结果可以表明,海南通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水平都得以较大程度的提高,三者的协调度表现的越来越好。(4)运用了理想值求取模型、不确定性方法评价了发展度,利用优化模型对森林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借助“相对量”的思想对发展度进行重新思考,利用实际值与理想值的相对量来对发展度进行表征。利用DEA分析方法的C2R模型的对理想值进行测算,借助不确定性分析的集对方法对实际值和理想值度量发展度。计算的结果表明:在1993年至2015年期间,系统发展度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其中2009年前发展度都低于0.5,之后发展度高于0.5,2014年达到期间的最高值0.6812。而协调发展度最低值为1998年0.1038,为严重失调,最高值为2015年0.6196,为一般协调发展。通过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在设定的20个林型配置方案中,依据效益值作为标准,5种方案为可行方案,其中方案6和方案11生态效益相对较高;方案5和方案6经济效益较高;方案11社会效益较高,方案6综合效益最高,作为森林结构调整的优选方案。由此可见,海南建省以来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还需不断进行调整。(5)运用了 DEMATEL模型分析了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利用DEMATEL研究方法对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原因度和中心度进行计算,建立坐标系确定各影响因素所在的象限位置,确定了国际旅游岛战略、森林资源保护和补贴政策以及森林法的实施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了区位因素、居民受教育程度、林业经营者和交易市场的完善程度四个次关键因素和区位因素、居民受教育程度、林业经营者和交易市场的完善程度和自然条件、森林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热带经济林发展和林业投资五个被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者协调发展机制及调控手段,分别是治理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监督机制及援助机制。同时提出了倡导绿色发展、完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承载力、推进岛屿一体化建设、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与布局等建议和对策。

二、海南省森林资源变化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省森林资源变化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超强台风对中国东南部森林影响的遥感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风灾研究中使用的遥感平台
        1.2.2 反映风灾影响的干扰指数
        1.2.3 风灾影响的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超强台风利奇马的研究区概况
        2.1.2 超强台风威马逊的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数据
        2.2.1 遥感影像数据
        2.2.2 训练及验证样本数据
        2.2.3 地形及天气数据
    2.3 台风影响后森林损害的检测方法
        2.3.1 数据处理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
        2.3.2 提取森林区域
        2.3.3 植被指数和其他输入变量的计算
        2.3.4 图像差分法检测受损森林及程度的方法
        2.3.5 随机森林算法检测受损森林面积和程度的方法
        2.3.6 精度验证
        2.3.7 分析方法
3 超强台风利奇马对浙江省森林损害的估测
    3.1 检测结果精度评价
    3.2 超强台风利奇马影响的森林面积及其分布
    3.3 超强台风利奇马造成的森林损失程度及其空间特征
    3.4 影响森林损失面积和损失程度的因子分析
    3.5 受损森林面积和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
    3.6 讨论
    3.7 小结
4 超强台风威马逊对广东和海南省森林损害的估测
    4.1 广东省与海南省森林面积的提取
    4.2 受台风威马逊影响的森林面积及其分布
    4.3 台风威马逊造成的森林损失程度及其空间特征
    4.4 影响森林损失面积和程度的因子分析
    4.5 受损森林面积和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
    4.6 讨论
    4.7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影响台风对森林损害的因素
        5.2.2 研究的不确定性
        5.2.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2)基于高分辨率多源遥感影像的红树林种间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种间分类方法
        1.2.2 基于新型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种间分类
        1.2.3 红树林分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2.1 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及预处理
        2.2.2 World View-2 影像及预处理
        2.2.3 红树林野外调查与信息采集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红树林种间分类
    3.1 红树林冠层光谱在种间分类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无人机高光谱特征提取与分析
        3.2.1 植被特征提取
        3.2.2 纹理特征提取
        3.2.3 基于递归特征消除算法的特征选择
    3.3 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及优化
        3.3.1 随机森林
        3.3.2 支持向量机
    3.4 红树林种间分类结果与对比分析
        3.4.1 精度验证
        3.4.2 分类结果对比与误差溯源
    3.5 本章小结
4 集成无人机高光谱和亚米级卫星影像的红树林种间分类
    4.1 基于World View-2 星载影像的红树林种间分类
        4.1.1 WV-2 影像融合处理策略与样本抽稀
        4.1.2 基于WV-2 影像的主成分分析
        4.1.3 基于WV-2 影像的特征提取与分析
        4.1.4 分类模型优化过程
        4.1.5 分类结果与精度评价
    4.2 集成UAV高光谱和WV-2 影像的红树林种间分类
        4.2.1 联合特征选择与作用力分析
        4.2.2 基于分层重采样的“星-机”跨传感器特征影像融合
        4.2.3 红树林种间分类制图与精度评价
    4.3 多策略分类结果精度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
    5.3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项目情况

(3)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
        2.1.2 全域旅游的相关研究
        2.1.3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全域旅游理论
        2.2.2 系统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3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3.1 指标构建原则
        3.1.1 系统性原则
        3.1.2 科学性原则
        3.1.3 代表性原则
        3.1.4 可操作性原则
    3.2 评价体系构建
        3.2.1 旅游开放度指标选取
        3.2.2 旅游全面度指标选取
        3.2.3 旅游融合度指标选取
        3.2.4 旅游共享度指标选取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3.3.3 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算及排序
    3.4 本章小结
4 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及空间特征分析
    4.1 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概述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综合发展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开放度发展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全面度发展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
        4.2.4 融合度发展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
        4.2.5 共享度发展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4.3.1 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分析
        4.3.2 开放度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分析
        4.3.3 全面度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分析
        4.3.4 融合度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分析
        4.3.5 共享度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分析
    4.4 空间自相关分析
        4.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5 影响因素分析
        4.5.1 区位交通条件
        4.5.2 旅游资源禀赋
        4.5.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6 本章小结
5 提升建议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5.2 打造核心吸引物,培育旅游新业态
    5.3 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国省(区)域海水养殖碳汇渔业效率及时空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碳汇渔业
        1.3.2 森林碳汇
        1.3.3 碳交易市场
        1.3.4 DEA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特色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碳汇及碳源
        2.1.2 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
        2.1.3 碳汇转化比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
        2.2.2 生态系统
        2.2.3 碳循环
3 我国沿海地区碳汇量测算
    3.1 变量解释和数据说明
    3.2 碳汇渔业碳汇能力测算模型
    3.3 碳汇渔业碳汇能力测算结果及分析
4 沿海地区碳汇渔业经济价值
    4.1 经济价值测算
        4.1.1 变量解释和数据说明
        4.1.2 模型构建
        4.1.3 计算结果及情势分析
        4.1.4 经济价值时空演化格局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变量解释和数据说明
        4.2.2 LMDI指数分解法模型构建
        4.2.3 基于LMDI指数分解法碳汇渔业经济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 碳汇渔业经济效率
    5.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5.2 模型构建
        5.2.1 第一阶段:传统DEA模型分析初始效率
        5.2.2 DEA-Malmquist指数法
    5.3 经济效率分析
        5.3.1 传统第一阶段DEA测评结果分析
        5.3.2 DEA-Malmquist指数法测评结果分析
    5.4 全要素生产效率时空分异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生态与游憩双重导向下的市域绿道网络选线方法研究 ——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复合功能导向下的市域绿道规划发展趋势
        1.1.2 市域绿道的生态诉求——生态问题限制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导向下的绿道选线方法亟需更新
        1.1.3 市域绿道的游憩诉求——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与游憩资源供给关系失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与切入点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理论研究
    2.1 绿道的发展历程与概念研究
        2.1.1 绿道的发展历程研究
        2.1.2 绿道的概念研究
    2.2 绿道的功能研究
        2.2.1 绿道的生态保护功能
        2.2.2 绿道的休闲游憩功能
        2.2.3 绿道的文化保护功能
        2.2.4 绿道的经济发展功能
    2.3 绿道的分类与分级研究
        2.3.1 绿道的分级
        2.3.2 绿道的分类
    2.4 本研究相关概念研究
        2.4.1 生态型绿道的概念
        2.4.2 游憩型绿道的概念
        2.4.3 生态-游憩复合型绿道的概念
        2.4.4 三种绿道对比分析
    2.5 生态型与游憩型绿道选线方法研究
        2.5.1 生态导向下的绿道选线方法研究
        2.5.2 游憩导向下的绿道选线方法研究
        2.5.3 复合功能导向下的绿道选线方法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生态导向下的市域绿道选线方法构建
    3.1 生态型绿道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网络形态特征
        3.1.1 生态型绿道的构成要素
        3.1.2 基本网络形态特征
    3.2 生态型绿道网络构建流程
    3.3 基于目标物种生态过程的网络模拟研究
        3.3.1 目标保护树种的选取与研究
        3.3.2 目标保护动物的选取与研究
    3.4 生态源地的提取方法
        3.4.1 提取方法的对比与选择
        3.4.2 形态空间格局(MSPA)分析
        3.4.3 基于景观连接度评价的斑块重要性判断
    3.5 基于最小路径模型和重力模型的生态廊道提取
        3.5.1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廊道提取
        3.5.2 基于引力模型方法的廊道重要性判断
        3.5.3 选线结果的优化
    3.6 本章小结
4 游憩导向下的市域绿道选线方法构建
    4.1 游憩型绿道的选线要素分析
        4.1.1 游憩供给要素
        4.1.2 游憩需求要素
    4.2 游憩型绿道选线流程构建
    4.3 游憩型绿道关键连接节点的选取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3.2 游憩资源的评价方法
        4.3.3 需求源地的分布评价方法
    4.4 游憩廊道的评价与提取
        4.4.1 节点的可达性
        4.4.2 路径的游憩潜力
        4.4.3 线性空间的转化潜力
        4.4.4 权重的确定与成本面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与游憩双重导向下的绿道网络耦合与选线方法
    5.1 生态网络系统与居民游憩系统之间的关系
    5.2 功能空间层面的耦合策略
        5.2.1 面状生态基底的保护策略——确定绿道保护和连接的优先级
        5.2.2 线性廊道功能的复合策略——建立带状缓冲区,复合生态与游憩功能
        5.2.3 点状生物过境空间的耦合策略——利用交叉地带,创造生物过境空间
    5.3 网络结构层面的优化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绿道选线模型的实践应用——以陵水县绿道选线为例
    6.1 研究区概况
    6.2 陵水县绿道选线的基础条件分析
        6.2.1 自然基底条件
        6.2.2 生态空间格局分析
        6.2.3 游憩资源现状分析
    6.3 定量选线模型的应用
        6.3.1 生态型绿道网络选线
        6.3.2 游憩型绿道网络选线
        6.3.3 生态与游憩双重导向下的综合绿道网络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A.生态廊道阻力层因子重要性打分调查问卷
附录B.生态廊道阻力层因子重要性专家打分结果
附录C.自然游憩资源评价指标重要性打分调查问卷
附录E.自然游憩一级指标专家打分结果
附录F.自然游憩资源二级指标专家打分结果
附录G.人文游憩资源评价指标重要性打分调查问卷
附录H.人文游憩一级指标专家打分结果
附录I.人文游憩二级指标专家打分结果
附录J.人文游憩资源打分表

(6)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综述
        (2)国外旅游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旅游标准化研究
        (2)旅游标准体系研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标准、标准化、旅游标准化
    2.2 标准体系、旅游标准体系
    2.3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2.3.1 历史机遇
        2.3.2 概念阐释
        2.3.3 建设路线分析
3 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概述
    3.1 国外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3.1.1 国际组织的旅游标准化
        3.1.2 发达国家的旅游标准化
    3.2 我国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3.2.1 初级萌芽阶段
        3.2.2 发展完善阶段
        3.2.3 逐渐成熟阶段
        3.2.4 小结
    3.3 海南省旅游业及旅游标准化发展分析及存在问题
        3.3.1 海南旅游业发展分析
        (1)发展优势
        (2)劣势分析
        3.3.2 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
        (1)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轨迹
        (2)地方旅游标准体系构建
        (3)旅游标准制定和实施
        (4)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
        3.3.3 存在问题
        (1)标准制定滞后于海南旅游产业发展
        (2)旅游标准实施的有效性不显着,宣贯力度有待加强
        (3)旅游标准化人才严重缺乏
        (4)现行旅游地方标准出现“老化”、“地域限制”等问题
4 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总体思路
    4.2 构建方法与原则
        4.2.1 构建方法
        4.2.2 构建基本原则
        (1)目标要明确
        (2)要全面成套
        (3)层次要适当
        (4)要划分清楚
    4.3 框架结构
        4.3.1 总体构成
        4.3.2 基础标准体系构成
        4.3.3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构成
        4.3.4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构成
        4.3.5 国际化标准体系构成
    4.4 标准体系项目研究
        4.4.1 基础标准体系JC1
        (1) 指南、指引、导则JC101
        (2) 术语、代号、缩略语JC102
        (3) 图形、标识、符号JC103
        4.4.2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XG2
        (1) 旅游产品与业态XG201
        (2) 生态资源与规划XG202
        (3) 旅游目的地XG203
        (4) 品牌建设XG204
        (5)信息技术与服务XG205
        4.4.3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XH3
        (1) 消费安全与应急XH301
        (2) 公共设施与服务XH302
        (3) 人力资源保障XH303
        (4) 资金(金融)保障XH304
        (5) 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XH305
        4.4.4 国际化标准体系GJ4
        (1) 国际化设施GJ401
        (2) 国际化服务GJ402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1:明细表
    附件 2:明细表(国际相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相关标准、我国港澳台地区标准)
    附件 3:明细表(建议制订修订地方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法经济学理论
        2.1.1 法治与经济的关系
        2.1.2 法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2.1.3 法律制度与预期行为刺激
        2.1.4 法治政府的经济理性
    2.2 依法行政理论
        2.2.1 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关系
        2.2.2 政府职能与权力清单
        2.2.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的界定
    2.3 转型经济学理论
        2.3.1 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
        2.3.2 中国的经济转型
        2.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的界定
    2.4 系统耦合理论
        2.4.1 耦合与耦合发展
        2.4.2 系统与系统耦合
        2.4.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南方集体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2.5.2 依法行政与可持续发展
        2.5.3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6 本章小结
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南方集体林区特征区域划分标准
    3.2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1 第一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2 第二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3 第三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共性问题
        3.3.2 个性问题
    3.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现状
        3.4.1 第一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2 第二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3 第三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3.5.1 共性问题
        3.5.2 个性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
    4.1 辨识关键影响因子应遵循的原则
    4.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初始因子集
    4.3 重要影响因子的确定方法
        4.3.1 专家群体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及调查
        4.3.2 专家群体意见汇集方法
        4.3.3 调查结果专家群体意见汇集
    4.4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筛选关键影响因子
        4.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4.4.2 模型运算与结果
    4.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关键影响因子调查结果分析
        4.5.1 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共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4.5.2 学界缺乏针对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内生关系的研究
        4.5.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4.6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机理
    5.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互动发展的现实基础
        5.1.1 我国宏观决策层面的思想转变与法治实践
        5.1.2 世界典型国家经济改革与法治实践的经验例证
        5.1.3 国内外学界的理论共识
        5.1.4 耦合理论与技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与运用
    5.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
        5.2.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5.2.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协同特性
        5.2.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特性
    5.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设计
        5.3.1 系统耦合的目标
        5.3.2 系统耦合的原则
        5.3.3 系统耦合的结构
        5.3.4 系统耦合的功能
        5.3.5 系统的耦合效应
    5.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框架
        5.4.1 行政经济主分量
        5.4.2 资源条件子系统
        5.4.3 科技创新子系统
        5.4.4 社会环境子系统
        5.4.5 市场环境子系统
        5.4.6 系统总体框架
    5.5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机理
        5.5.1 经济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2 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发展状况的耦合
        5.5.3 产业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4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的总体耦合
    5.6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6.1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资源条件子系统的耦合
        5.6.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
        5.6.3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4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市场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5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7 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7.1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间的耦合
        5.7.2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3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4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5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6 市场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7 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8 本章小结
6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6.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6.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6.2.1 经济发展状况
        6.2.2 依法行政状况
        6.2.3 产业发展状况
    6.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6.3.1 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6.3.2 森林生产力
        6.3.3 林业资源再利用
    6.4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6.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6.5.1 示范促进培训与推广
        6.5.2 林区居民整体素质
        6.5.3 林区民俗特色文化
        6.5.4 林区特色旅游资源
        6.5.5 林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6.6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6.6.1 金融机构林业授信
        6.6.2 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6.7 本章小结
7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7.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分析
        7.1.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界定
        7.1.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函数
        7.1.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标准分析
    7.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测度模型的构建
        7.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7.2.2 灰色关联度耦合模型
    7.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方法
        7.3.1 确定耦合系统分析序列
        7.3.2 耦合系数数据的无量钢化处理
        7.3.3 确立各子系统间的关联系数
        7.3.4 计算系数间的耦合关联度
        7.3.5 计算子系统间的耦合关联度
        7.3.6 计算系数整体耦合关联度
    7.4 本章小结
8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一以广东省为例
    8.1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计算
        8.1.1 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8.1.2 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8.1.3 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8.1.4 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8.1.5 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8.1.6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8.2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8.2.1 行政经济主分量序参量及其要素间耦合度
        8.2.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耦合度
        8.2.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度
    8.3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结果分析
        8.3.1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分析
        8.3.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各子系统间耦合分析
        8.3.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1 依法行政保障对策
        9.1.1 建立行政人员法治思维意识长期培育和有限录用制度
        9.1.2 健全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倒查与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9.1.3 建立和完善全方位与多渠道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
        9.1.4 建立健全林区依法行政的激励诱导制度
    9.2 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对策
        9.2.1 持续推进动态产业优化
        9.2.2 加强完善生态抚育制度
        9.2.3 强化科教兴林互促发展
        9.2.4 加快完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9.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3.1 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9.3.2 鼓励与推动林业生产经营创新
        9.3.3 加快建立林业金融支撑保障制度
        9.3.4 加快建立林业风险保障制度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海南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
        1.3.1 热带地区
        1.3.2 热带森林
        1.3.3 热带园林
        1.3.4 森林公园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小结
2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规划理论探讨
    2.1 我国森林公园类型现状与存在问题
        2.1.1 现状类型
        2.1.2 存在问题
    2.2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基本特征
    2.3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规划定位与规划原则
        2.3.1 规划定位
        2.3.2 规划原则
    2.4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规划理论与规划方法
        2.4.1 规划理论
        2.4.2 规划方法
    2.5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规划主题与风格
        2.5.1 主题提炼
        2.5.2 风格确定
    2.6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现状建设问题
    2.7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规划对策
3 案例分析
    3.1 海南·三美湾森林公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规划理念
        3.1.3 规划分区
        3.1.4 经验借鉴
    3.2 广东'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规划理念
        3.2.3 规划分区
        3.2.4 经验借鉴
    3.3 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规划理念
        3.3.3 规划分区
        3.3.4 经验借鉴
    3.4 海南'呀诺达热带森林旅游区
        3.4.1 项目概况
        3.4.2 规划理念
        3.4.3 规划分区
        3.4.4 经验借鉴
    3.5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规划理念
        3.5.3 规划分区
        3.5.4 经验借鉴
4 海南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4.1 规划背景
        4.1.1 政策背景
        4.1.2 上位规划
    4.2 规划概况
        4.2.1 区位分析
        4.2.2 自然资源
        4.2.3 动物资源
        4.2.4 人文资源
        4.2.5 基础设施现状
        4.2.6 游览设施现状
    4.3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及生态环境
        4.3.1 风景资源现状及分类
        4.3.2 风景资源评价标准与方法
        4.3.3 风景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4.3.4 生态环境现状
        4.3.5 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4.4 森林旅游市场分析
        4.4.1 客源市场
        4.4.2 游客规模预测
        4.4.3 生态容量测算及游客容量测算
    4.5 南高岭森林公园建设SWOT分析
        4.5.1 优势(STRENGTHENS)分析
        4.5.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4.5.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4.5.4 威胁(THREATS)分析
        4.5.5 SWOT分析结论
    4.6 规划原则、理念
        4.6.1 规划原则
        4.6.2 规划理念
    4.7 规划依据、目标、策略
        4.7.1 规划依据
        4.7.2 规划目标
        4.7.3 规划策略
    4.8 规划范围、性质、期限
        4.8.1 规划范围
        4.8.2 规划性质
        4.8.3 规划期限
    4.9 森林公园主题定位
        4.9.1 公园特色
        4.9.2 形象定位
    4.10 总体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
        4.10.1 总体结构布局
        4.10.2 功能分区
    4.11 分区景观规划
        4.11.1 九架岭景区
        4.11.2 南高岭景区
        4.11.3 热带雨林谷景区
        4.11.4 茅岭景区
        4.11.5 仙婆岭景区
        4.11.6 乌龙岭景区
    4.12 风景游赏规划
        4.12.1 规划原则
        4.12.2 景点规划
        4.12.3 游憩路线组织规划
    4.13 游憩服务设施规划
        4.13.1 旅游管理服务设施布局
        4.13.2 游览标识系统规划
    4.14 保护工程规划
        4.14.1 保护原则
        4.14.2 保护对象
        4.14.3 保护措施
    4.15 植物景观规划
        4.15.1 规划原则
        4.15.2 规划内容
        4.15.3 规划方法
    4.16 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4.16.1 道路交通规划
        4.16.2 供电工程规划
    4.17 防灾工程规划
        4.17.1 规划目标
        4.17.2 消防规划
        4.17.3 病虫害防治规划
        4.17.4 防洪规划
    4.18 分期建设规划
        4.18.1 给水工程规划
        4.18.2 建设目标
        4.18.3 建设重点
    4.19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4.19.1 估算取费标准
        4.19.2 投资估算表
        4.19.3 生态效益分析
        4.19.4 社会效益分析
        4.19.5 经济效益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划附图
致谢
附件

(10)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的创新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热带森林的概念
        2.1.2 热带森林资源
        2.1.3 协调发展
        2.1.4 机制
    2.2 基础理论
        2.2.1 现代林业理论
        2.2.2 协调发展理论
        2.2.3 可持续经营理论
        2.2.4 绿色发展及循环发展理论
        2.2.5 生态文明理论
        2.2.6 制度创新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海南经济社会与热带森林资源变动状况
    3.1 海南经济社会概况分析
        3.1.1 自然状况
        3.1.2 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状况
        3.1.3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状况
    3.2 海南森林资源状况及结构变动
        3.2.1 林地资源结构动态变化
        3.2.2 林种结构动态变化
        3.2.3 林龄结构动态变化
        3.2.4 林分起源结构动态变化
    3.3 海南热带森林资源效益分析
        3.3.1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
        3.3.2 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
        3.3.3 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
    3.4 海南森林资源变动产生的影响
        3.4.1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使区域经济水平差异较大
        3.4.2 天然林资源短缺,阻碍了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
        3.4.3 森林资源结构差,使生态功能水平下降
        3.4.4 森林资源林分起源变化,影响热带农业的发展
        3.4.5 人工林规模的增加,带动了天然橡胶业和纸浆业
        3.4.6 森林资源变化影响居民的生存环境
    3.5 本章小结
4 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机理
    4.1 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特征
        4.1.1 协调发展的复杂性
        4.1.2 协调发展的层次性
        4.1.3 协调发展的动态性
        4.1.4 协调发展的不确定性
    4.2 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 自组织因素
        4.2.2 他组织因素
    4.3 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演化机理
        4.3.1 森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化
        4.3.2 森林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演化
        4.3.3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演化
    4.4 系统协调发展的演化轨迹
    4.5 森林资源与各子系统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度表征
    5.1 基本思路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协调发展度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5.2.2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和程序
        5.2.3 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5.2.4 评价指标的筛选
    5.3 指标权重的判定
        5.3.1 权重判定的方法
        5.3.2 序关系分析法对指标的赋权
        5.3.3 权重的判定
    5.4 协调度模型构建及测算
        5.4.1 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5.4.2 协调度测算
    5.5 本章小结
6 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度表征
    6.1 基本思路
    6.2 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6.2.1 指标理想值求取模型构建
        6.2.2 理想值确定
    6.3 不确定性分析与协调发展度测算
        6.3.1 不确定性方法的选择
        6.3.2 发展度测算
    6.4 协调发展度确定
        6.4.1 协调发展的判定
        6.4.2 协调发展度计算及评价
        6.4.3 协调发展度的结果分析
    6.5 协调发展下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及模式开发
        6.5.1 森林资源结构的优化
        6.5.2 森林资源的开发模式
    6.6 本章小结
7 森林资源变动下海南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7.1 基本思路
    7.2 方法选择和应用
        7.2.1 方法的选择
        7.2.2 DEMATEL方法及实施步骤
    7.3 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7.3.1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7.3.2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海南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8.1 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8.1.1 可持续性原则
        8.1.2 系统性原则
        8.1.3 市场导向原则
        8.1.4 开放合作原则
        8.1.5 科学性原则
    8.2 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分析
        8.2.1 经济与生态是协调发展的核心
        8.2.2 社会发展是经济和生态的外延
        8.2.3 经济、社会和生态在协调发展中相互制约
    8.3 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机制的框架
    8.4 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
        8.4.1 治理机制
        8.4.2 市场机制
        8.4.3 利益分配机制
        8.4.4 合作机制
        8.4.5 援助机制
    8.5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海南省森林资源变化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超强台风对中国东南部森林影响的遥感监测[D]. 张旭.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2]基于高分辨率多源遥感影像的红树林种间分类研究[D]. 姜玉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 章丹. 海南大学, 2021(02)
  • [4]中国省(区)域海水养殖碳汇渔业效率及时空分异研究[D]. 崔茜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生态与游憩双重导向下的市域绿道网络选线方法研究 ——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例[D]. 时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李小龙. 海南大学, 2020(12)
  • [7]海南森林资源及其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J]. 于界芬. 热带生物学报, 2020(01)
  • [8]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D]. 韩俊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海南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D]. 付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研究[D]. 邓须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海南省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