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一、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陶媛[1](2021)在《OLR数据处理方法与地震前兆异常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分析NOAA系列卫星产出的“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通量即“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数据资料,在全球数值场中,截取出一定范围区域数值作为分析依据,以华东地区为例,分析中强地震前OLR数值变化场的图象特征。主要应用距平计算法、涡度计算法、小波包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提取地震前OLR异常,同时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部分区域OLR演变与该区域地形变、深井水温以及电磁辐射变化作了对比分析研究,为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判定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中强地震前3个月内,震中附近区域可能出现OLR月均距平值、月均涡度值高值变化;震前1年内,应用Matlab小波包分解重构OLR日值序列,能够提取到显着异常信息。研究结果对震情跟踪、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王莹[2](2019)在《应用热红外遥感资料研究地震热异常变化》文中认为本论文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系列相当黑体温度(TBB)数据,基于小波变换和傅氏相对功率谱的相对功率谱方法(T-F RPS),提取数据覆盖区域2007年—2018年的95次地震的热红外异常信息(大陆6级以上和海域7级以上)。选取特征周期、异常幅值、异常形态、异常演化特征等参数,总结分析大量震例异常特征信息和活动地块边界的热红外异常特征,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与结论:(1)应用小波变换和傅氏相对功率谱方法能有效提取地震热红外异常信息,研究区内95次地震中,90次地震都有较明显的热红外异常现象(约95%),仅5次地震无明显异常现象,其中有一次发生在大陆,4次发生在海域。(2)地震的热红外异常展布形态具有相似性:沿着断裂带分布的条带状异常或分布在断裂带一侧的片状异常。迁移发展过程中,异常高值区表现出与整体异常相似的形状,分布于断裂带处。发生在盆地周缘的地震,其热红外异常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分布在盆地一侧,有明显的“盆地效应”。海域地震热红外异常往往分布在陆地一侧,震中位于一侧边缘,其中,日本地区地震异常展布形态与日本陆地区域形态一致。(3)异常演化过程整体表现为“异常出现—迁移增大—减弱—消失”的过程,部分震例中反复出现此演化过程。异常减弱阶段呈现出迅速减弱消失的变化。地震异常持续时间多为30天以上,部分地震异常面积与幅值越大,其异常持续时间更长。相对功率谱异常幅值集中在6倍以上。(4)分析活动地块边界热红外异常特征为:青藏地块和天山地块南侧边界出现沿着边界带分布的条带状异常,异常高值中心往往位于边界带;巴彦喀拉和华南地块交界的断裂带处的异常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往往出现在地块内部;滇缅地块西侧边界带热红外异常分布在滇西地块内部或者边界带一侧。论文对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研究中,发现地震发生前后会有明显地震热红外异常现象,异常往往有沿着断裂带迁移展布,相对功率谱幅值均是正常值的6倍以上,异常持续时间30天以上等规律性特征。结合异常分布形态、异常变化与震中位置之间的关系、以及边界带内强震多发的特点,能够用于预测预报地震发震地点。发震时刻位于相对功率谱幅值峰值前后2个月左右,发震时间与相对幅值变化过程的关系对时间预测指标具有较高信度。热红外异常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构造活动,尤其是发生大地震的活动地块边界,在地震发生前具有显着的热异常出现。但异常面积,异常幅值等与震级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丽峰[3](2016)在《卫星中波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卫星遥感的发展,其资料在地震预测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一些成果,多以卫星热红外与长波辐射资料为主,中波红外(35μm)资料在地震中的应用研究尚处初始阶段。本文正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中波红外资料为数据源,应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研究了无强震参照区2006年1月2015年12月的中波红外相对功率谱变化特征;同时结合2006年1月2016年1月中国大陆共28个6.0级以上强震(不含强余震),总结了强震前后的中波红外相对功率谱异常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强震与无强震参照区的中波红外热辐射现象,中波红外与热红外、长波辐射相对功率谱异常现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认识与结论:1.28个震例中有25个显示有不同程度中波红外热异常信息,其中17个地震异常在各项异常特征方面表现相对突出。2.地震中波红外相对功率谱异常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功率谱幅值大于2倍的持续时间:最大为100天,最小为13天,大部分介于2570天。第二,峰值倍数:最大峰值为20,最小为5,大部分介于814之间。第三,峰值与地震发生相距天数:峰值大部分出现在震前,最大为震前85天,最小为发震当天,大部分为几天到60天。第四,最大面积:从几千到几十万km2,最大为52万km2,最小为2千km2,大多为几万到十几万km2。第五,形态分布:异常大多呈片状,亦有带状,震中或被异常包围,或处在其边缘,部分异常离震中相对远一些。第六,区域时序曲线偏离其背景值及标准差的异常:在地震前后,区域时序曲线更加偏离其背景值与标准差时序曲线,特别是地震功率谱峰值出现时,偏离程度也最大。这些异常特征可从时间和空间上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具有短临地震预测意义,可为地震重点危险区的震情跟踪工作提供参考。3.无强震参照区仅有31个月份(共120个月份)有异常,异常大多零星地分布在参照区内周边或某一个角。与强震中波红外异常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强震参照区异常面积相对较小、分布不够集中。无强震参照区时序曲线峰值主要为68倍,有12个异常(共19个)功率谱幅值大于2倍的持续天数小于25天,与强震异常时序曲线峰值、大于平均值2倍的持续天数对比鲜明,无强震参照区异常幅值相对更低,持续时间更短。4.通过对比分析中波红外与热红外、长波辐射资料所表现出的相对功率谱异常,结果发现:同一震例各种资料对应的优势频率几乎是一致的。中波红外资料在异常幅度方面具有优势;热红外资料所显示的地震异常范围较大,但幅度相对较小;长波辐射资料亦显示出了地震异常,其持续时间相对更长。同一震例,不同资料异常在演变形态及空间展布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

张璇,张元生,张丽峰[4](2016)在《卫星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和断层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利用卫星技术通过测量地—气系统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地表的热状况,使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本文回顾了红外遥感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测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地震热红外短临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效,介绍了利用热红外遥感信息研究断层活动变化的探索与发展,探讨了地震热红外异常发生的机理,并就该技术的应用与理想效果之间的差距提出了未来工作的研究重点。

曾雨晴[5](2015)在《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目前地震热红外成因机理的重要理论,在此基础上对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的需要,为此分析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以及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钟美娇,张元生,郭晓,张璇[6](2014)在《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取四次典型震例,分别以微波遥感及热红外遥感为研究手段对各发震区的温度进行窗口时间序列扫描,探讨震前陆地表面温度异常特征。研究发现:由热红外遥感及微波遥感反演所得的陆表温度年变形态极为相似,前者特征更为明显;震前并非完全是一个增温过程,有负异常现象存在;大地震的温度异常空间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展布存在密切关系,温度异常区并非大面积存在,且未呈现明显迁移特征,这一新发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张璇[7](2014)在《利用红外遥感资料研究断层活动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热红外遥感通过测量地-气系统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地表的热状况。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在地震前兆方面的深入研究,大量的红外图像结果显示断层的活动变化与红外辐射异常密切相关。断层的现今活动是把异常与地震联系起来的地质载体,研究其温度场信息是探测断层构造活动的新途径。在利用红外遥感资料对断层活动变化的研究中,反应真正与断层活动有关的热信息只是很少一部分,需要剔除如大气状况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静止气象卫星FY-2C/2E的红外亮温资料为数据源,以甘东南及邻近地区为研究范围,通过使用小波差值分析法,详细研究了该区域内各活动断裂带的热红外资料时空分布变化与断层之间的关系,推测了甘东南及邻近地区断层活动的强弱性分布,并能对该区域有效跟踪;利用相对功率谱法,结合断层垂直剖面数据分析了典型震例的亮温时空演化过程,初步形成较完善的热红外研究断层活动变化的分析流程,研究结果形成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断裂带红外亮温数据对断层分布及相对活动水平有较好反映,能为断层热信息的提取提供一些指示信息。小波差值分析法适用于提取和识别活动断裂的热辐射强弱变化和整体的地震危险程度,对一些次级断裂和隐伏断裂也有明显显示。断层垂直剖面差值分析图中的热条带宽度多在20km左右,该宽度应为红外亮温差异的影响宽度,而非断层的真实宽度。2.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亮温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总体上表现为块体边缘高、内部低,这可能与块体边缘受压或应力变化有关,也是应力场变化特征的反映。该研究区中,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及以西区域表现为强度变化幅度最大。3.通过结合小波差值法和相对功率谱法,初步提出活动断裂的红外地震异常信息提取流程。经过对汶川、玉树和岷县-漳县三个典型构造区域的震例研究发现:(1)各地震的发震断裂均在断层垂直剖面差值分析图中有清晰显示,岷县-漳县地震的热条带位置显示,该地震的发震断裂或为距临潭-宕昌断裂带10-20km处的一条隐伏断裂。(2)地震前后存在明显的红外异常特征周期。三个地震由于所处的区域地质环境不同,所表现的热辐射特征周期也有所差别。(3)地震热红外异常与构造明显相关,震时的时空分布图上都出现了与构造活动有关的带状分布影像,震中均位于该热异常条带上。(4)各震例红外异常持续时间均在半年左右,异常面积与震级大小无明显对应关系,热异常演化均表现为出现-增强-收缩-消失的过程。同时,距离发震时刻越近,逐渐收缩形成的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热异常带越清晰,或与区域应力积累,地震前地表裂隙增加或闭锁,导致地下温室气体量和底层大气温度改变有关。与前人工作相比,本文首次给出了活动断层的时空动态分布,有助于提高热红外异常地震预测判定的精准度。但是对于影响各断层热辐射差异的控制因素,以及确定隐伏断裂可靠程度的研究尚不深入,是今后研究的关键所在。

闫丽莉[8](2012)在《卫星红外与微波亮温对比研究及在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遥感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地震研究中,特别是卫星热红外遥感,在90年代初就有学者应用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地震前的热异常信息,这是地震研究的新探索。与传统地面定点台网观测相比,热红外遥感具有精度高、覆盖范围广,准实时获取数据的优势。近年来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地震活动引起的红外辐射异常成为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手段,在地震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热红外遥感受云雾的影响严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被动微波遥感具有穿透云雾的能力,可以获取云雾覆盖下地表的辐射信息,因此,可以为红外遥感提供补充,将两种数据的优势互补,可更好的为地震监测服务。本论文选取川滇地震重点监测区作为实验区,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和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对汶川地震开展详细的研究。首先利用统计方法建立无震情况下正常动态红外和微波亮温背景场,并以此作为提取异常的基准;再建立亮温异常提取模型来提取汶川地震震前震后的红外和微波亮温异常信息,并分析两者在汶川地震中的异常演化过程。最后对比研究红外和微波亮温多年背景场中的月均值,在考虑地形对两者的影响后,求得红外与微波亮温月均值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了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的有机结合,可通过微波亮温求得在云层覆盖下的红外亮温,这更好地为地震监测预报服务。本论文取得成果:(1)红外与微波亮温动态背景场具有相似的特征,即都具有时间延拓性,空间相关性和年变周期性。时间上,两者都符合季节变化规律,体现出夏高冬低的年变特征。空间上,两者都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和断裂构造的影响,红外和微波亮温与高程都呈负相关的关系,海拔在1000m以上,6月份的红外亮温直减率为0.48K,微波亮温直减率为0.31K。(2)红外与微波亮温在汶川地震震前都出现了亮温热异常现象,红外亮温异常最早在震前41天出现,微波亮温异常最早在震前44天出现,两者的异常信息变化都是从弱到强再到弱的一个过程。(3)在三种不同的地形区域(平原区、丘陵区、山区)均是红外亮温高于微波亮温,但是两者的差值不同。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的差值是平原区的大于丘陵和山区的,在夏季丘陵区的高于山区的,但在冬季则相反。这三个不同地形区域亮温差值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地形、表面粗糙度引起的,其中地形是主因。(4)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具有很好的定量关系,它们之间偏移量与地形地貌有关。考虑地形对两者的影响后,两者的相关系数很高,在0.95以上。不同地形区域分别根据微波亮温拟合出的红外亮温与实际观测红外亮温的残差都很小,在平原区有7个月的残差在1K以内,在丘陵区有5个月的残差在1K以内,在山区有8个月的残差在1K以内。因此,在有云、雨等干扰无法获得所需要的红外亮温月均值的情况下,若微波亮温月均值已知,可以求得红外亮温月均值。可以实现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的有机结合,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陈杨[9](2011)在《地震红外遥感异常特征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震是地球系统复杂变化过程中的一种突变现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地震前红外辐射异常被发现,人们逐渐开始应用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对震前的红外异常研究开展新的探索。卫星红外遥感技术由于探测范围大、空间分布连续、实时性强的优点,广泛地应用到提取地震红外辐射异常信息的研究中。论文分别利用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数据和NOAA提供的长波辐射数据,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区地表温度与长波辐射的背景场。在去除背景场的基础上对我国大陆地区2000年以来的6级以上33个震例开展了地表温度和长波辐射地震异常分析,并运用红外遥感多参量开展了典型震例(普洱地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综合分析,归纳出地震前地表温度与长波辐射异常的主要特征。针对不同的红外遥感参数与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其映震效能,建议从时间尺度、研究区范围来选择使用的数据以及处理的方法。论文最后初步探讨了基于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的红外遥感多参量地震信息机理。研究结果总结为以下几点:(1)研究的中国大陆32个6级以上震例中,有14个地震存在着震中附近震前明显的地表温度增高现象,映震比例达到43.7%。研究的中国大陆33个6级以上震例中,有25个地震存在着震中附近震前明显的长波辐射增强现象,映震比例达到75.8%。(2)地震前地表温度与长波辐射异常的主要特征,分布空间上一般都位于未来地震震中4°左右半径范围内,随着发震时刻临近有向震中迁徙的趋势,并且多出现于发震断层上,表现出与断裂带活动的良好相关性;形态上为孤立高值区;出现时间上,长波辐射异常在月季尺度集中在地震前2个月到地震当月,日际尺度的异常出现在地震前15天内,地表温度异常几乎集中在地震的发震当月;演化过程表现出地震孕震的能量动态变化过程,归纳为孕育(弱)——积累(强)——积累(弱)——发震(消失);幅度上由于参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分辨率、时间积累不同,难以定量化的进行描述,同时利用异常幅度的大小很难对未来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做出初步断定。(3)1.0°分辨率的长波辐射数据适用于单点的跟踪分析,能更好的跟踪震中附近单点的红外辐射状况。2.5°分辨率的长波辐射数据更加适用于涡度处理方法来提取地震信息,对于大范围研究区,通常采用当月值与多年该月平均值的差值来分析;小范围研究区则是运用月均值来分析月际尺度的变化情况和利用基于背景场的涡度分析法,由于沙漠等强辐射地区涡度值在空间演化过程中一直处于孤立的高值区,涡度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于此类区域。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数据适用于对大范围研究区开展月平均值差值法跟踪。(4)地震的孕震过程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与交换,使得孕震区域的辐射平衡被打破。在红外遥感参数上具体表现为局地的地表温度(LST)增高、长波辐射(OLR)增强、大气对流增强潜热(SLHF)释放显着,所以上述各参量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地震孕育过程。反演的地表温度数据和亮度温度数据,由于地震孕育过程中能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才能引起地表温度(亮度温度)上的明显变化,因此在月际尺度上多发于地震当月。长波辐射数据,由于衡量的是整个地气系统的辐射变化,包含了云顶、地表及其上方大气的辐射信息,能最早获得地震异常信息。潜热通量数据相对其它红外遥感参量,通常最晚出现异常。红外遥感参数之间的联系与特点,使得采用多参量的观测手段进行红外遥感地震异常信息提取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淼[10](2010)在《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次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极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甚至摧毁一座城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遥感技术不断发展起来。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的对地观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二、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OLR数据处理方法与地震前兆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OLR资料分析方法
        1.2.2 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设计方案和数据处理流程
    2.1 设计方案
    2.2 数据处理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LR月均值距平计算分析
    3.1 华东地区1975 年以来≥Ms5.0 级地震
    3.2 数据综合处理及格式转换
        3.2.1 数据综合处理程序
        3.2.2 数据格式转换程序
    3.3 地震前OLR月均值距平场异常分析
        3.3.1 1975 年江苏郎家沙Ms5.0 级地震前OLR月距平场异常
        3.3.2 1979 年安徽固镇Ms5.0 级地震前OLR月距平场异常
        3.3.3 1992 年南黄海Ms5.3 级地震前OLR月距平场异常
        3.3.4 1996 年长江口以东海域Ms6.1 级地震前OLR月距平场异常
        3.3.5 2005 年江西九江Ms5.7 级地震前OLR月距平场异常
        3.3.6 2011 年南黄海Ms5.0 级地震前OLR月距平场异常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LR月均值涡度计算分析
    4.1 OLR月均值涡度计算
        4.1.1 月均值涡度计算程序
        4.1.2 月均值涡度场异常统计程序
    4.2 地震前OLR月均值涡度场变化特征分析
        4.2.1 地震前OLR月均值涡度场变化特征
        4.2.2 预报效能R值评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ATLAB小波包分析
    5.1 MATLAB小波包分析原理与程序
    5.2 OLR时间序列小波包分析
        5.2.1 OLR时间序列提取
        5.2.2 OLR时间序列年变趋势分析
        5.2.3 OLR时间序列小波包震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OLR变化与前兆测项对比分析
    6.1 体应变与区域OLR测值对比分析
    6.2 水温、水位及地温与区域OLR对比分析
    6.3 电磁波与区域OLR对比分析
    6.4 前兆异常与区域OLR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应用热红外遥感资料研究地震热异常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热红外遥感在地震研究进展及现状
    1.2 选题依据
    1.3 选题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热红外遥感理论基础
    2.1 地表的热红外辐射特性
    2.2 辐射传输理论基础
第三章 热红外地震信息提取方法
    3.1 地震热红外异常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3.2 时频相对功率谱法
        3.2.1 小波变换
        3.2.2 傅立叶功率谱估计
        3.2.3 背景值和标准差
第四章 地震热红外异常分析
    4.1 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分析
    4.2 深大断裂(活动地块边界)热红外异常特征分析
    4.3 地震热红外异常机理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论文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3)卫星中波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卫星红外遥感资料用于研究地震的起始与进展
    1.2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红外热辐射理论
    2.1 热辐射理论
        2.1.1 基本定律
        2.1.2 地球辐射
    2.2 红外遥感
        2.2.1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2.2.2 红外遥感波段选择
第三章 卫星中波红外资料处理方法
    3.1 亮温计算
    3.2 数据简介
    3.3 小波变换
    3.4 功率谱估计
第四章 地震中波红外异常特征研究
    4.1 无强震参照区的中波红外热辐射现象
    4.2 结合震例研究地震中波红外相对功率谱异常特征
        4.2.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2 2007年6月3日云南宁洱Ms6.4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3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4 2008年8月25日西藏仲巴Ms6.8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5 2008年8月30日四川攀枝花Ms6.1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6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Ms6.6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7 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Ms6.0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8 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Ms6.6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9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10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Ms6.6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11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12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13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14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2.15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地震中波红外异常
    4.3 地震中波红外异常特征总结
    4.4 强震与无强震中波红外热辐射现象对比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4.4.1 强震与无强震中波红外热辐射现象对比分析
        4.4.2 探讨无强震参照区内出现异常的可能影响因素
第五章 各波段资料地震异常对比分析讨论及应用
    5.1 中波红外与热红外、长波辐射资料震例对比分析
        5.1.1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
        5.1.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地震
        5.1.3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
        5.1.4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Ms6.6地震
    5.2 各波段资料在地震预测应用中的特点及差异性讨论
        5.2.1 各波段资料在地震预测应用中的特点
        5.2.2 不同资料在地震预测应用中的差异性成因讨论
    5.3 红外遥感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测的实践
        5.3.1 2014年年底会商
        5.3.2 2015年中期会商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认识与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卫星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和断层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热红外遥感影像特征及地学解译
2 卫星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测及断层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2. 1 地震热红外短临预测方法及其“时、空、强”关系研究
    2. 2 热红外遥感信息研究断层活动变化的探索和进展
3 地震红外异常的机理研究
4 总结和展望

(5)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热红外成因机理
2 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3 未来的研究重点及展望

(6)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2 震例研究
    2.1 1996年11月19日新疆和田7.1级地震
    2.2 2003年9月27日中、俄、蒙交界7.9级地震
    2.3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
    2.4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地震
    2.5 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利用红外遥感资料研究断层活动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红外遥感在地震科学中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1.1 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1.1.2 地震红外异常的机理研究
    1.2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红外遥感理论基础及热图像解译
    2.1 热辐射原理概述
        2.1.1 热辐射基本定律
        2.1.2 物体的亮温温度
    2.2 热辐射与地-气系统的相互作用
    2.3 热红外亮温图像地学解译
第三章 红外遥感资料断层信息处理提取方法
    3.1 资料收集及预处理
    3.2 红外遥感资料断层信息处理及提取方法
        3.2.1 小波变换
        3.2.2 功率谱估计
第四章 甘东南及邻近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热红外资料特征及变化
    4.1 甘东南及邻近地区地质构造背景
    4.2 甘东南及邻近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热红外影像变化及分布特征
        4.2.1 东昆仑断裂(玛曲段)区域构造及红外亮温变化分布特征
        4.2.2 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构造及红外亮温变化特征
        4.2.3 临潭-宕昌断裂区域构造及红外亮温变化特征
        4.2.4 礼县-罗家堡断裂区域构造及红外亮温变化特征
        4.2.5 光盖山-迭山断裂至塔藏断裂区域构造及红外亮温变化特征
        4.2.6 文县断裂区域构造及红外亮温变化特征
        4.2.7 六盘山断裂至陇县-宝鸡断裂区域构造及红外亮温变化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地震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及应用
    5.1 活动断裂的红外地震异常信息提取
    5.2 典型地震构造活动研究
        5.2.1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8.0 级地震
        5.2.2 2010 年 4 月 14 日玉树 7.1 级地震
        5.2.3 2013 年 7 月 22 日岷县-漳县 6.6 级地震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认识和结论
    6.2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特色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卫星红外与微波亮温对比研究及在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卫星遥感热辐射原理及卫星系统
    2.1 卫星遥感热辐射的物理基础
        2.1.1 电磁波谱
        2.1.2 黑体辐射及基本定律
        2.1.3 真实物体辐射
        2.1.4 热辐射的大气传输
    2.2 热辐射的卫星遥感
        2.2.1 卫星热红外遥感
        2.2.2 被动微波遥感
    2.3 卫星数据选择及分析
        2.3.1 MODIS 数据介绍
        2.3.2 AMSR‐E 数据介绍
第三章 卫星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背景场的建立及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3.1 红外亮温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3.1.1 红外亮温的计算
        3.1.2 红外亮温的影响因素
    3.2 微波亮温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3.2.1 微波亮温的计算
        3.2.2 微波亮温的影响因素
    3.3 亮温背景场的建立及亮温异常提取方法
        3.3.1 亮温背景场建立方法
        3.3.2 卫星亮温异常提取方法
第四章 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4.1 实验区概况
    4.2 红外亮温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4.2.1 背景场建立及动态特征分析
        4.2.2 红外亮温异常提取及时空演化过程
    4.3 微波亮温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4.3.1 背景场建立及动态特征
        4.3.2 微波亮温异常提取及时空演化过程
    4.4 小结
第五章 卫星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对比研究
    5.1 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的对比分析
    5.2 不同地形区域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的定量关系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地震红外遥感异常特征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外遥感异常研究
    1.2.2 红外异常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红外遥感地学应用原理与方法
2.1 电磁辐射的基本原理
2.2 辐射传输方程
2.3 红外遥感的波段选择 第三章 地表温度地震异常信息提取及震例分析
3.1 MODIS 地表温度产品介绍
    3.1.1 EOS 计划介绍
    3.1.2 MODIS 传感器简介
    3.1.3 MODIS 地表温度产品
3.2 MODIS 地表温度反演方法
    3.2.1 理论基础
    3.2.2 地表温度产品计算方法
3.3 MODIS 反演地表温度提取地震信息可行性分析
3.4 MODIS 反演地表温度地震信息提取方法及震例分析
    3.4.1 基于参考基准场的异常信息提取方法
    3.4.2 震例分析 第四章 长波辐射地震异常信息提取及震例分析
4.1 长波辐射产品介绍
4.2 长波辐射产品反演方法
    4.2.1 理论基础
    4.2.2 长波辐射产品计算方法
4.3 长波辐射产品提取地震信息可行性分析
4.4 长波辐射地震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及震例分析
    4.4.1 基于背景场的涡度分析方法
    4.4.2 震例分析 第五章 地震红外遥感异常特征综合研究
5.1 红外遥感地震异常特征
5.2 红外遥感多参数分析方法研究
5.3 地表潜热通量和亮度温度反演方法
    5.3.1 地表潜热通量
    5.3.2 亮度温度
5.4 地震红外多参数典型震例分析
    5.4.1 普洱地震红外遥感多参数变化特征分析
    5.4.2 汶川地震红外遥感多参数变化特征分析
    5.4.3 玉树地震红外遥感多参数变化特征分析
5.5 基于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的红外遥感多参量地震信息响应特征探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成果总结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主要参加的研究项目 发表文章 参加会议

(10)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国内外的研究
2 热红外异常与强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研究
3 震前地表热场研究
4 卫星热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5 未来的研究重点及展望

四、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OLR数据处理方法与地震前兆异常分析[D]. 陶媛.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应用热红外遥感资料研究地震热异常变化[D]. 王莹.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9(01)
  • [3]卫星中波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 张丽峰.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6(02)
  • [4]卫星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和断层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张璇,张元生,张丽峰. 地质论评, 2016(02)
  • [5]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曾雨晴. 河南科技, 2015(03)
  • [6]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 钟美娇,张元生,郭晓,张璇. 地震工程学报, 2014(04)
  • [7]利用红外遥感资料研究断层活动变化[D]. 张璇.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4(01)
  • [8]卫星红外与微波亮温对比研究及在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D]. 闫丽莉.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2(04)
  • [9]地震红外遥感异常特征综合研究[D]. 陈杨.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1(10)
  • [10]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J]. 胡淼. 商品与质量, 2010(S8)

标签:;  ;  ;  ;  ;  

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