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转换器的MEMS传感器研究平台

基于微转换器的MEMS传感器研究平台

一、基于微转换器的MEMS传感器研究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秦莉[1](2021)在《3D磁泳分离和磁标记辅助下的病毒微型化检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流感病毒的频繁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病毒检测技术对于病毒的早期发现及诊断在医学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传统的病毒检测技术存在操作复杂、试剂浪费、自动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不利于流感病毒的防御工作,操作更加简单,使用方便的病毒检测装置有待被开发。基于此目标,本文旨在以甲型流感病毒H7N9为检测对象,搭建了基于3D磁泳微流控芯片和磁标记辅助下的病毒微型自动化检测平台。本文中利用自主设计的阀控进样芯片,结合以STM32F107芯片为核心的单片机控制系统,实现了试剂自动控制进样;然后设计制作了3D磁泳微流控芯片,将微型磁场集成于微流控芯片中,通过磁性免疫微球结合磁场力实现对病毒蛋白和其他杂质的分离;最后将分离捕获的磁标记的病毒蛋白通入到修饰有抗体的毛细玻璃管中,在玻璃管内壁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将玻璃管置于本文所选的OPB350液体传感器检测区。由于免疫复合物中的磁性微球具有黑色不透光特性,不同浓度的复合物将影响传感器输出电压,通过对传感器输出电压的采集,从而完成病毒浓度的检测。该平台设有迪文屏控制面板,可以通过迪文屏控制实验进程,查看病毒浓度检测结果。该平台提高了病毒检测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自动控制进样有助于减少试剂浪费、操作复杂等问题。另外,该3D微流控芯片也同样可以运用于其他标志物,实现多目标标志物的分离与富集。

姜超[2](2021)在《基于平衡探测的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电场的测量系统是定量评估各种电子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生存能力的客观急需,是评估防护效果的检验手段,是研究电磁损伤机理和防护加固技术的基础,是对电子设备电磁环境效应研究提供实验技术支持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对于准确的测量电场,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科学研究当中都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的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测量电场的科研工作当中,近年来,用于电场测量的光学传感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提出了多种相对应的传感器。通过分析基于静电吸引、压电材料、电光晶体和集成光波导的四种类型的光学电场传感器。论文主要针对以铌酸锂电光调制为基础的基于平衡探测的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器及其系统展开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综述了光学电场传感器,确定研究对象后。介绍了铌酸锂光波导电场传感器的理论基础,分析了马赫-增德尔干涉仪结构,进而引出双平行非对称马赫-增德尔干涉仪型光波导结构。该结构引入了一个固定的π/2相位延迟,从而使传感器近似地工作在线性工作区,又因为双平行设计,从而达成了两路信号的输出。其次,在双平行非对称马赫-增德尔干涉仪型光波导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分段电极,由于设计的分段电极为对称结构且置于上下平型波导臂两侧,所以在分段电极的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产生的感应电压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从而对上下非对称马赫-增德尔干涉仪中的光波产生相位相反的调制。可将两路光信号调制成一对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的对称信号,并将其作为平衡探测所需的差分信号。然后,针对传感器输出的差分信号,设计了平衡光电探测器。通过理论分析进行芯片选型,跨阻抗电路设计以及采用两个并联且响应度一致的PIN型光电二极管达到差分的效果,从而抑制信号中的共模噪声,提高传感系统的灵敏度。对设计的电路采用LTspice电路仿真软件验证优化后,通过Altium Designer绘制电路,完成了一个低噪声、大带宽的平衡光电探测器的制作。最后,针对本文所设计的基于平衡探测的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器和平衡光电探测器,搭建了工频电场测试系统平台,测试了基于平衡探测的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系统。测试结果验证了基于平衡探测的光波导电场传感系统对探测电场的灵敏度提升的构想,为测量电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庞廷田[3](2021)在《基于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的光学灵敏传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微纳器件尺寸的集成度要求逐渐提高,摩尔定律即将逼近极限,电子器件大规模集成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微纳光学器件在散热,抗电磁干扰以及数据传输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近年来逐渐成为了光通信和物理光学的研究热点。其中,光学微腔作为基础微纳光学元件在光信息处理、高灵敏度探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逐渐深入。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由于其品质因子高,模式体积小的特点,能够增强系统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因此展现出了较为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性质。本文以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作为研究平台,围绕其非线性动力学性质,以及在微纳粒子传感和磁场探测方面的理论展开探索,取得了 一些研究进展。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基于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结构提出了一个可以实现纳米粒子角坐标实时探测的传感方案。通过测量微腔的品质因子和本征频率作为基本参数,将散射体耦合到微腔的倏逝场中,产生光学模式的劈裂;方案利用三频率激光泵浦,将系统用于目标散射体的探测,能够通过透射光谱特征推导出其实时角坐标。该方法不需要泵浦光场的频率扫描,且时间分辨率较高,具有实时性。二、提出了基于光磁体系微腔的弱磁场探测方案。通过调控光场和微波场的频率,进而在相反方向同步扫描输入光场和微波场,检测两次测量的光学模式频移。方案结合材料的旋磁比,根据磁振子频率和外部偏置磁场的线性关系,即可得到磁场强度值。由于测量过程不需要外部的自由度调控,可以通过光磁腔光谱能够直接测量读取外部磁场,因此更加稳定。三、研究了光磁微腔中混沌现象的有效调控方法。光磁腔系统中存在磁子散射不同状态光子的物理过程,我们发现在高度对称的系统中光子的反射也会产生混沌,进一步通过研究发现量子叠加态的演化轨迹变为椭圆形时系统就会出现混沌。通过选取右旋和左旋单光子态能量演化过程中极值态为系统的庞加莱截面,研究了系统中混沌的产生及其边界条件。

王泽鸿[4](2020)在《柔性电子织物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及功能化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微缩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新型电子器件朝着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转变。然而,当前主流电子器件的宏观形式单一且多由传统刚性电子材料制备而成;不仅与人体工程学原理相悖,还会降低其电子功能稳定性。新兴电子织物材料通过整合纺织品基材的固有性质(例如轻质、柔软、透气、舒适和耐久等)和微纳米电子材料的特有功能(例如导电、介电和传感等)来兼顾可穿戴器件的服用性能和电子功能。但是,当前电子织物材料的功能性和耐久性还不能进行有效地统一,主要原因有:1)由于微纳米电子材料与织物基材的尺寸和材质不同,通过现有的制备工艺不能有效地整合二者的优势;2)基于电子功能层与织物基材之间复合而成的柔性电子器件存在层间杨氏模量不匹配的问题,在长期的使用中易出现断裂甚至界面分离的现象;3)采用结构一体化制备而成的敏感纤维材料由于其物理形态或化学结构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电子织物的功能稳定性下降。鉴于此,本论文基于刚性电子材料柔性化策略,借助丝网印刷、静电纺丝以及微结构形貌构筑和表面化学结构设计来保留和提高电子织物材料的服用性能与导电、压力传感和电化学传感功能,以实现不同尺寸/材质的结构、器件和系统的跨尺度制造并为未来可穿戴产业的发展奠定研究基础。主要内容有:基于银纳米颗粒(Ag NPs)的去稳定机制和丝网印刷工艺,制备了可在低温下烧结的Ag NPs基导电墨水和具有较低电阻率的柔性印刷电路。采用球形Ag NPs(直径为10nm)作为导电填料;利用醇共溶剂作为分散剂;此外,分别将聚苯胺(PANI)和稀盐酸(HCl)充当助剂和化学烧结剂;再经均质后得到低温烧结型导电墨水。研究表明,Cl-与Ag NPs表面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在印刷电路的干燥过程中,Cl-浓度增大并取代Ag NPs表面上原有的稳定基团,使Ag NPs的表面区域暴露出来进而产生自发聚集;再经历奥斯瓦尔德熟化过程并不断生长为块状烧结体形态,使印刷电路经过低温处理后表现出优异的导电功能。另外,随着导电墨水中PANI的引入,导电墨水的固含量和粘度也随之增大,印刷电路的清晰度和导电性提升。当导电墨水中Ag NPs的固含量为30 wt.%,PANI含量为27.8wt.%且HCl的初始浓度为50 m M时,印刷织物电路可以在60℃下实现烧结并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电阻率为2×10-5Ω·m)。利用柔性印刷电路代替传统刚性电路模式并导通并联的发光二极管。低温烧结导电墨水的开发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的高温烧结过程,为拓宽热敏感基材在印刷电子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引入高分子弹性体充当导电墨水的粘结相,提高了印刷导电织物在反复弯曲或压缩下的导电功能稳定性;此外,基于高分子溶胀和Ag NPs自发烧结同步进行的思路,成功地开发了共溶剂(化学烧结剂和溶胀剂)后处理过程并制备出具有微尺度导电褶皱结构的印刷电子织物。研究显示,由于溶胀后的WPU分子(软材料)与Ag NPs烧结体(硬材料)之间的弹性模量相差较大,在软/硬材料的界面处会产生压缩应力,再经溶剂干燥过程的内应力释放过程迫使WPU在复合体系中形成微尺度的褶皱结构。特别地,当Ag NPs的固含量为50 wt.%,将干燥后的印刷图案置于共溶剂中(由聚阳离子季铵盐(DADMAC)、乙醇和二氯甲烷(DCM)按照体积比分别为10:5:10配制而成)并在室温下后处理,可以得到电阻率为0.01Ω·m的印刷图案。基于导电涤纶织物内部的微观褶皱结构,将两片导电织物组装并获得对微小压力(29 Pa)具有较好响应效果的压力传感织物。该压力传感织物经过160多次的循环弯曲和压缩后均具有良好的导电稳定性、较快的响应时间(63 ms)和信号一致性;实现了对人体运动信号的频率和强度进行同步监测且在机械外力下能保持较好的功能稳定性,为实现可穿戴电子织物提供了研究基础。基于电容式压力传感机制并达到免疫环境因素对介电材料的影响,构筑了化学结构和物理形态稳定、吸潮性低和输出信号抗干扰的可穿戴全织物压力传感器。通过对聚离子液体(PIL)的结构进行筛选和设计,制备了具有极性较强且化学结构稳定的聚(1-乙烯基-3-丁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PBVIm][TFSI],重复单元的偶极矩为12.49 Debye)并将其作为主体成分;再通过静电纺丝制备了直径为213 nm且[PBVIm][TFSI]含量高达67 wt.%的聚离子液体纳米纤维膜(PILNM)。将PILNM作为介电层并与导电涤纶织物依据“三明治结构”组装,得到了初始电容值为45 p F(0.5 MHz)的全织物柔性平行板电容器。进一步将PILNM基柔性电容器进行全织物形式封装,开发了对人体生理信号(包括脉搏振动、喉部颤动、胸腔收缩、手指动作和肘部弯曲等)具有同步响应的全织物压力传感器。基于PILNM具有三维多孔结构和高度极化率的优势,全织物压力传感器对微小压力具有较高的灵敏度(0.2 k Pa范围内的灵敏度可达0.49 k Pa-1)和较快的响应时间(30 ms)。此外,由于介电PILNM的化学结构稳定性且具有疏水性,该压力传感织物在不同的湿度环境(70%RH)下和多次的水洗(大于10次)后均能保持较好的传感稳定性和一致性。PIL介电材料的制备和设计为新型聚合物介电材料和免疫环境干扰型压力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提高压力传感性能外,PILNM中含有大量的离子液体单元和PAN分子链也能被设计成柔性电化学传感纳米纤维膜,并修饰在传统电极表面来改善单组分纳米纤维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将[PBVIm][TFSI]含量为50 wt.%的混纺纳米纤维膜(50%PILNM)进行表面化学结构设计;再经过乙二胺(EDA)功能化后,使氨基接枝到PILNM的表面。利用氨基化PILNM具有多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双极性离子液体分子链骨架和较高的反应活性,可以将其用于甲醛(HCHO)分子的高效捕捉中;与此同时,将其修饰在电极表面时还能促进离子在PILNM修饰电极的微孔道内富集,从而改善单组分纳米纤维膜修饰电极的离子储存和离子导电性,因此增强它的电化学信号强度。结果表明,氨基功能化的PILNM与HCHO溶液(浓度为3.6×10-4 mg/L)充分反应后,它的表面水接触角由原始的32°变为46°;Zeta电位由原始的96 m V减小至81 m V;修饰电极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流信号也明显增强。当HCHO溶液的浓度介于3.6×10-8~3.6×102 mg/L时,PILNM修饰电极的峰值电流变化率与HCHO的浓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R2=0.93)。此外,该PILNM修饰电极对家庭饮用水中的微量HCHO也表现出较好的检测效果。通过对PILNM进行定向且高效地表面化学结构设计,可以构筑出用于微量化学分子传感的修饰电极,为新型高灵敏化学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途径。

尹磊,彭建盛,冀秀坤,付奎[5](2019)在《一种扫地机器人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针对扫地机器人的总体设计和姿态检测、运动方向检测及控制算法等问题,设计了一款以电子罗盘传感器和MEMS传感器融合进行姿态检测和运动方向检测的扫地机器人系统,所选用的地磁场传感器为HMC5883、姿态传感器为MPU-6050。给出了电子罗盘的校准补偿算法、MPU6050的姿态解算来确定机器人的地理角度。最终总结出扫地机器人最终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杨帆[6](2019)在《面向电子元器件自动装配的目标识别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视觉的兴起,目标识别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但目标识别应用中的小目标识别和算法精度、速度兼顾等难点问题依然有待解决。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装配机器人视觉自主识别、高精度定位与柔顺控制方法研究”,本文重点研究面向电子元器件自动装配的目标识别算法,通过分析现有识别算法在电子元器件识别中存在的不足,对原SSD算法进行改进,最终完成电子元器件自动装配中的目标识别算法研究,实现复杂场景下电子元器件高精度实时识别,为电子元器件装配任务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述了电子元器件装配的过程和目标识别基础理论,分析现有目标识别算法及其在电子元器件识别上的难点问题。首先介绍了电子元器件装配过程,以及目标识别中的区域建议、边框回归、非极大值抑制等基础理论;然后通过实验对比了各识别算法在电子元器件识别中的效果,选择识别效果较好的SSD作为本文的基础算法,同时论述了电子元器件识别中的小目标识别和算法精度、速度兼顾的两个难点问题。(2)针对电子元器件识别中的小目标这一识别难点问题,在原SSD算法基础上,提出基于特征分离和目标上下文的SSD改进算法(称为CO-SSD)。首先,分离SSD网络中用于分类预测与定位预测的特征图网络,实现目标定位任务和分类任务的分离;其次,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特征图中fc7、conv82、conv92层处特征图进行两倍上采样,加入目标的上下文信息,以弥补小目标的特征信息不足;最后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输出预测结果。实验表明与原SSD算法相比,CO-SSD算法mAP值提高了1.1%-1.3%。(3)针对电子元器件识别中的识别精度、速度难以兼顾这一难点问题,在CO-SSD算法基础上,提出基于特征增强的CO-SSD改进算法(称为CCO-SSD)。在原CO-SSD算法的分类特征图网络中增加选择性增强模块,增强特征图层中的有效特征通道、抑制特征图层中的无效特征通道,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的同时减少冗余信息;实验表明CCO-SSD的mAP值比CO-SSD算法进一步提高,而算法速度基本达到了SSD算法速度,实现了识别精度和速度的兼顾。

竭霞[7](2019)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凝血时间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凝血时间检测在临床检测中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医学科技手段的发展和微流控技术的逐步成熟,医学界对血液凝固时间的检测日益向着仪器小型化、试剂微量化趋势发展。目前凝血时间检测仪器普遍存在试剂用量大、检测时受试管和样品本身影响较大等问题。因此,利用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对凝血时间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本文在研究和分析了传统的凝血时间检测方法与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微流控技术对凝血时间进行检测的方法。首先分析了血液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阶段、凝血酶形成阶段、纤维蛋白形成阶段。从理论上分析了生物阻抗技术原理和人体血液阻抗测量原理,根据血液三元件模型和纤维蛋白原不导电而纤维蛋白导电的原理,提出了基于微流控的电阻抗检测系统总体方案。其次,设计微流控电阻抗检测芯片的微通道结构和电极结构,确定了电极的有关参数。然后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电极电势分布情况进行仿真。同时,搭建微混合系统和微流控电阻抗检测系统实验平台,利用LabVIEW软件进行上位机系统的编程,实现了数据图形的显示、凝血时间的计算、检验报告保存、数据记录等功能。为了对整体方案进行验证,分别制作微流控电阻抗检测芯片的微通道PDMS基板和电极玻璃基板,通过等离子键合保证微流控芯片强度。对实验平台进行调试,保证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利用人体血液进行实验,实验中采取了交流电渗原理对血浆和试剂进行混合。通过数据处理,分别得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7.4秒、凝血酶原时间14.6秒和凝血酶时间15.7秒。本文在微流控芯片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血液阻抗测量原理,应用微流控电阻抗检测技术,实验过程中检测试剂用量为传统方法的五十分之一,避免了光学比浊法中试管柱面效应的影响。实现了血液凝固时间试剂用量少、无标记的检测,为后续血液检测系统的微型化和便携化提供了新思路。

王博[8](2018)在《基于STM32的微型无人机飞行控制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型四旋翼无人机伴随着“微制造技术”的不断成熟,逐渐成为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新宠”。它具有结构简单、消耗资源少、对环境要求低等特性,市场前景广阔。但与此同时,四旋翼无人机作为一种非线性、高度耦合、多输入多输出又欠驱动的复杂系统,其控制问题成为了国内外无人机研究工作的难点。本文在成功构建微型四旋翼无人机飞行平台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STM32的飞行控制器,重点研究了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算法和导航控制算法,最终分别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达到了人工控制条件下使四旋翼无人机稳定飞行的目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首先,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着重从各国的技术研发投入角度梳理出国内外无人机及飞行控制器的研究现状,深入研究了微型四旋翼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原理,概括出飞行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总体设计要求及目标,根据结构框图进行了元器件的选型,完成了软硬件及控制器主板电路的设计。其次,以所建立的微型四旋翼无人机数学模型为基础,进行姿态控制算法和导航控制算法的研究。学习掌握了PID控制算法、串级PID控制等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四旋翼无人机动力学线性模型和飞行平台相应参数求取各通道的传递函数,并针对理论上的控制效果借助MATLAB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证明了串级PID控制的控制性能相对于传统PID有了较大改善。介绍了SINS/GPS组合导航的基本原理,重点研究了捷联惯性导航(SIN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基于四元数的无迹卡尔曼滤波用于微型四旋翼无人机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以减小导航信息的均方误差,通过与扩展卡尔曼滤波器滤波性能的仿真对比证实了无迹卡尔曼滤波器的优越性,并通过实际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通过调试与试飞对文中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制作完成了飞行控制器的PCB板,构建了四旋翼无人机飞行试验平台,进行了各信号输入测试,验证了PWM信号的输出方案,对PID参数进行了整机动态微调处理,实现了整机平稳飞行。

张森[9](2018)在《基于可穿戴声压传感器和LoRa网络的奶牛反刍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牧场中奶牛数量显着增加,加大了牧场生产中的工作量,靠人工完成牛奶生产、奶牛繁殖以及疾病预防基本上不太可能,急需利用机械化和信息化手段来完成这些工作。因此,本文研究了基于可穿戴声压传感器和LoRa网络的奶牛反刍监测系统,实现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监测奶牛反刍行为,及时获取奶牛身体健康情况,减少牧场人员工作压力,提升牧场工作效率。首先,对奶牛反刍机理进行分析,包括压力式反刍检测、基于3D传感器的反刍检测、ART-MSR奶牛反刍检测,综合分析,选取声音作为奶牛反刍的检测方法。其次,对奶牛反刍监测进行系统设计。使用MEMS低功耗可穿戴声压传感器MP23AB02B采集奶牛反刍声音,反刍检测标签通过LoRa无线广域低功耗网络向基站发送采集的数据,基站通过串口把信息发送到上位机,牧场工作人员就能通过PC端查看或监控。最后,设计奶牛反刍声音识别算法,使用MATLAB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分析频域信息,得到奶牛反刍声音频率位于600Hz到1.2KHz,从而区分反刍和非反刍信号,方便通过时域进一步分析反刍信号;通过短时平均幅度函数分析反刍信号的时域信息,对反刍过程的下咽,上翻,以及下咽与上翻的间隔这三个特殊阶段的短时平均幅度进行特征提取,可以识别一次反刍过程。这三个特征连续识别保证了识别的准确性。识别了一次反刍后,通过两次反刍间隔的时间在一定的阈值内,进行二次识别,从而判断奶牛的反刍时间,确定奶牛的健康状态。

马文瑞[10](2018)在《胎压转速多参量检测装置设计与振动特性分析》文中提出本世纪以来,传感器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其在宇宙探测、深海探测、深地探测等科学研究、医学器械交通运输工具智慧生活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压电式传感器,因可以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因此可实现能量转换能耗低,且结构简单。目前压电材料应用于胎压传感器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压电式自发电悬臂梁发电能力研究,作为供电元件考虑,作为胎压传感器传感原件使用的研究较少,针对一个结构即可转速测量和胎压监测的多参量传感器研究较少。磁力可以实现非接触传递载荷。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悬臂梁结构的压电式多参量胎压转速传感器,可实现一个结构测量两个参量,本文主要工作设计了传感器结构,通过实验研究了传感器的输出灵敏度,提出了传感器加速度干扰去除方法并验证了有效性。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悬臂梁结构的压电式多参量胎压转速传感器。传感器悬臂梁一端安装磁块,在轮胎对应位置安装另一磁块,利用磁块间磁力传递载荷,外载荷施加于悬臂梁产生应变,压电材料应变产生电荷。利用压电方程结合欧拉伯努利梁理论建立了传感器的输出数学模型。根据有限元方法计算了磁块间的磁力,并推导了磁力和X距离关系。然后利用仿真软件,对压电式多参量传感器进行静力学仿真,验证传感器输出与输入外力关系,并根据材料强度确定许用载荷。根据输出特性和自然振动规律,通过仿真优化了悬臂梁几何参数。利用仿真模拟了传感器频谱图,确定了一阶固有频率对工作频率影响最大。因此据仿真结果确定传感器的几何参数。最后,设计并搭建了传感器实验平台,设计了胎压转速模拟装置,设计传感器测试电路。进行静力测试,标定了传感器悬臂梁挠度和外力的关系,标定胎压模拟装置X进给和悬臂梁的挠度的关系,导出磁力和X的关系。实验测试了并获得传感器频谱图,获得传感器的自然振动一阶自然频率。通过在不同转速下分别调整轮胎模拟装置X进给,获得了不同转速时轮胎压力变化作用下的传感器输出灵敏度。测试传感器转速参量的检测。设计传感器在加速度作用下的胎压和转速参量影响实验,并提出如何消除加速度影响。综上,本文研究传感器多个参量实现方法,从压电式多参量传感器工作原理,结构设计,仿真分析,实验测试等方面开展了传感器的初步研究工作。

二、基于微转换器的MEMS传感器研究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微转换器的MEMS传感器研究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3D磁泳分离和磁标记辅助下的病毒微型化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流感病毒介绍
    1.2 甲型流感病毒检测技术
    1.3 微流控芯片
        1.3.1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及应用
        1.3.2 磁控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3 磁控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制作工艺
    1.4 微型化检测技术
        1.4.1 微型化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4.2 微型化检测技术的应用
    1.5 论文主要工作
    1.6 本章小结
2 3D磁泳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备
    2.1 前言
    2.2 3D磁泳微流控芯片的方案设计
    2.3 3D磁泳微流控芯片的制备
    2.4 3D磁泳微流控芯片性能验证实验
        2.4.1 层流实验流程
        2.4.2 磁分选实验流程
    2.5 3D磁泳微流控芯片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理论分析
        2.5.2 病毒分离单元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3D磁泳微流控芯片的病毒检测装置设计与搭建
    3.1 前言
    3.2 实验总体设计方案
    3.3 进样单元的设计与制备
        3.3.1 进样单元设计方案
        3.3.2 进样单元的制备
        3.3.3 进样单元功能验证
    3.4 病毒检测单元设计与制备
        3.4.1 病毒检测单元设计方案
        3.4.2 病毒检测单元的制备
        3.4.3 病毒检测单元可靠性验证
    3.5 装置总体搭建
    3.6 本章小结
4 3D磁泳分离和磁标记辅助下的病毒微型化检测研究
    4.1 前言
    4.2 装置性能验证实验流程
        4.2.1 装置使用流程
        4.2.2 装置性能及灵敏度验证实验流程
        4.2.3 装置特异性验证实验流程
    4.3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4.3.1 装置性能及灵敏度验证结果及分析
        4.3.2 装置特异性验证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平衡探测的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学电场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静电吸引电场传感器
        1.2.2 基于压电效应电场传感器
        1.2.3 基于电光晶体电场传感器
        1.2.4 铌酸锂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器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器的理论基础
    2.1 铌酸锂晶体的电光效应
    2.2 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2.1 非对称MZI型光波导结构
        2.2.2 分段电极电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3 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器结构优化设计
    3.1 电场传感器波导结构的参数优化
    3.2 电场传感器电极结构优化设计
    3.3 电场传感器的原理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衡光电探测器的设计与测试
    4.1 平衡探测的理论分析
    4.2 平衡探测器的电路设计
    4.3 平衡光电探测电路的仿真
        4.3.1 相位补偿电容的选取
        4.3.2 跨阻抗电路的噪声分析
    4.4 硬件制作与实验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场传感器的制作与实验
    5.1 电场传感器的制作
    5.2 工频电场实验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成果)

(3)基于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的光学灵敏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学微腔的主要应用领域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学微腔的基本原理
    2.1 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
    2.2 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的基本结构参数
        2.2.1 品质因子(Quality Factor)
        2.2.2 光子寿命
        2.2.3 自由谱宽度(Free Spectral Range)
        2.2.4 模式体积
        2.2.5 Purcell因子
    2.3 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的理论模型
        2.3.1 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与波导的耦合机理
        2.3.2 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中模式劈裂的机理分析
    2.4 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研究
        2.4.1 光学微腔中的受激拉曼效应
        2.4.2 光学微腔中的光学参量振荡效应
    2.5 光学微腔中的光力效应(Cavity Optomechanics)
    2.6 光学微腔中的量子光学效应与量子信息处理
        2.6.1 腔量子电动力学理论
        2.6.2 光学微腔中的量子信息处理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对纳米粒子角坐标的实时传感
    3.1 研究背景
    3.2 系统模型和基本动力学过程
    3.3 粒子角速度传感的模拟结果和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的磁场传感
    4.1 磁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4.2 光磁相互作用系统的基本模型
    4.3 光磁微腔磁力计的模拟结果和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磁腔中磁子散射诱导的光学混沌现象研究
    5.1 基于光磁腔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现状
    5.2 光磁系统混沌动力学模型
    5.3 非耗散条件和耗散条件下的拉比振荡现象
    5.4 光磁微腔系统中的混沌产生
        5.4.1 光子-磁振子耦合调制下的混沌产生
        5.4.2 混沌的耗散抑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柔性电子织物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及功能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柔性电子材料
        1.2.1 金属纳米材料
        1.2.2 导电聚合物
        1.2.3 离子液体
        1.2.4 聚离子液体
        1.2.5 织物电极
    1.3 电子织物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涂层和印刷
        1.3.2 纺丝技术
        1.3.3 贴附和嵌入
    1.4 柔性传感器的微结构设计
        1.4.1 织物基柔性传感器
        1.4.2 柔性印刷电路中的微结构
        1.4.3 柔性电子材料中的屈曲结构
        1.4.4 柔性压力传感器中的微纳米结构
        1.4.5 柔性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微结构
    1.5 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的研究目标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低温烧结导电墨水的制备及其在织物表面印刷电路中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
        2.2.3 导电墨水的制备
        2.2.4 柔性印刷电路的制备
        2.2.5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银纳米颗粒的表征
        2.3.2 导电墨水的低温烧结行为调控
        2.3.3 聚苯胺(PANI)对导电墨水的应用性能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尺度导电褶皱的构建及其在压力传感织物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导电胶的制备
        3.2.3 涤纶织物表面导电图案的制备
        3.2.4 压力传感涤纶织物的组装
        3.2.5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0 银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
        3.3.1 导电胶的性能研究
        3.3.2 印刷图案的形态分析
        3.3.3 导电褶皱的形成机理分析
        3.3.4 印刷图案的导电性能研究
        3.3.5 压力传感织物的应用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离子液体介电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压力传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离子液体和聚离子液体的合成
        4.2.3 聚离子液体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2.4 可穿戴压力传感织物的制备
        4.2.5 压力传感织物的电容与外界压力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推导
        4.2.6 压力传感织物的弯曲角度与弦长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推导
        4.2.7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
        4.3.2 [PBVIm][Br]基微米纤维膜的性能研究
        4.3.3 [PBVIm][TFSI]基混纺纳米纤维膜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4.3.4 聚离子液体混纺纳米纤维膜的电学性能研究
        4.3.5 全织物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响应性能测试
        4.3.6 全织物压力传感器的弯曲响应性能测试
        4.3.7 全织物压力传感器在监测人体生理信号中的应用研究
        4.3.8 全织物压力传感器的抗干扰性能分析
        4.3.9 全织物压力传感阵列对二维平面压力的响应测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离子液体纳米纤维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聚离子液体纳米纤维膜的表面氨基化
        5.2.3 修饰电极的制备和电化学甲醛传感器的构建
        5.2.4 电化学甲醛传感器在真实水样的检测应用
        5.2.5 理论模拟计算
        5.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ILNM的化学结构表征
        5.3.2 PILNM的微观形貌分析
        5.3.3 PILNM的表面元素分析
        5.3.4 PILNM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5.3.5 PILNM与甲醛反应前后的形貌变化
        5.3.6 PILNM与甲醛反应前后的化学结构变化
        5.3.7 PILNM与甲醛反应前后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5.3.8 PILNM与甲醛反应前后的电化学性能变化机理分析
        5.3.9 PILNM在真实水样中的甲醛检测应用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一种扫地机器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扫地机器人硬件设计
    1.1 动力系统
    1.2 传感器系统
2 扫地机器人软件设计
3 系统调试
4 结论

(6)面向电子元器件自动装配的目标识别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电子元器件自动装配技术
        1.2.2 传统目标识别方法
        1.2.3 卷积神经网络目标识别算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2章 电子元器件识别装配理论分析
    2.1 电子元器件的自动装配
        2.1.1 自动装配过程
        2.1.2 目标识别技术
    2.2 目标识别的基本理论
        2.2.1 卷积神经网络
        2.2.2 区域建议
        2.2.3 边框回归
        2.2.4 非极大值抑制
    2.3 目标识别算法的对比分析
        2.3.1 区域建议的目标识别算法
        2.3.2 基于回归的目标识别算法
        2.3.3 现有算法的对比分析
    2.4 电子元器件识别上的难点问题
        2.4.1 小目标识别难点问题
        2.4.2 算法精度、速度兼顾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特征分离和目标上下文的SSD改进算法
    3.1 CO-SSD算法的改进思路
    3.2 算法改进
        3.2.1 分类、定位特征分离
        3.2.2 加入目标上下文信息
    3.3 CO-SSD算法的网络结构
    3.4 训练方法
    3.5 电子元器件识别实验结果及分析
        3.5.1 算法评价指标
        3.5.2 数据库构建与数据增强
        3.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PascalVOC识别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特征增强的CO-SSD改进算法
    4.1 CCO-SSD算法的改进思路
    4.2 算法改进
        4.2.1 特征通道的选择性增强
        4.2.2 SeNet操作
    4.3 CCO-SSD算法网络结构
    4.4 电子元器件识别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PascalVOC识别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7)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凝血时间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微流控芯片技术简介
        1.2.1 微流控芯片基本介绍
        1.2.2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凝血时间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3.1 凝血检测的方法及原理
        1.3.2 凝血分析仪介绍
        1.3.3 微流控技术用于血液检测的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凝血时间检测方法研究与系统方案设计
    2.1 凝血时间检测基本原理
        2.1.1 生物阻抗技术测量原理
        2.1.2 人体血液阻抗测量原理
    2.2 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2.3 检测系统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流控芯片开发与仿真分析
    3.1 微流控芯片的结构设计
    3.2 芯片电极的结构设计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电场作用下溶液传质过程
        3.3.2 电极结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凝血时间检测系统开发
    4.1 检测系统硬件结构开发
        4.1.1 微混合系统开发
        4.1.2 微流控电阻抗检测系统开发
    4.2 检测系统软件开发
        4.2.1 LabVIEW及其功能介绍
        4.2.2 软件总体结构
        4.2.3 患者资料输入模块程序
        4.2.4 数据处理与结果显示程序
        4.2.5 试剂查询程序
        4.2.6 检测结果保存程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5.1 微流控芯片的开发
        5.1.1 微流控芯片电极基板的制作
        5.1.2 微流控芯片PDMS基板的制作
        5.1.3 微通道基板和电极基板键合
    5.2 凝血时间检测所需试剂的配置
        5.2.1 血浆的提取和储存
        5.2.2 激活试剂配置
    5.3 凝血时间检测系统调试
        5.3.1 微混合系统调试
        5.3.2 微流控电阻抗检测系统调试
    5.4 凝血时间检测实验
        5.4.1 系统准确性实验
        5.4.2 APTT检测实验
        5.4.3 PT检测实验
        5.4.4 TT检测实验
    5.5 实验误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STM32的微型无人机飞行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无人机飞行控制原理及控制器设计
    2.1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原理
    2.2 飞行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1 总体设计要求及目标
        2.2.2 飞行控制系统工作流程
    2.3 飞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3.1 飞行控制主板主要器件选型
        2.3.2 飞行控制主板电路设计
        2.3.3 其它主要元器件选型
    2.4 飞行控制器软件设计
        2.4.1 MDK-ARM开发工具简介
        2.4.2 概要设计
        2.4.3 姿态传感器数据采集
        2.4.4 气压高度计数据采集
        2.4.5 磁强计数据采集
        2.4.6 GPS模块软件设计
    2.5 小结
第3章 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律设计
    3.1 微型四旋翼无人机运动模型的建立
        3.1.1 参考坐标系的建立及转换
        3.1.2 建立动态数学模型
    3.2 控制律设计与仿真
        3.2.1 PID控制理论
        3.2.2 串级PID控制
        3.2.3 动力学线性模型建立及传递函数的求取
        3.2.4 控制系统MATLAB仿真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SINS/GPS组合导航算法研究
    4.1 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
    4.2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
        4.2.1 惯性传感器误差分析
        4.2.2 姿态矩阵计算
        4.2.3 惯性导航基本方程及导航计算
    4.3 GPS简介
    4.4 滤波器的选择与设计
        4.4.1 UT变换
        4.4.2 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模型
        4.4.3 滤波器设计
        4.4.4 实验仿真分析
        4.4.5 数据采集与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调试与试飞
    5.1 构建飞行实验平台
    5.2 输入功能测试
        5.2.1 MEMS传感器输入测试
        5.2.2 GPS信号输入测试
        5.2.3 遥控信号输入测试
    5.3 PWM信号输出
    5.4 PID参数整定
    5.5 整机调试与试飞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基于可穿戴声压传感器和LoRa网络的奶牛反刍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奶牛反刍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反刍机理
    2.1 背景调研
    2.2 主流反刍检测机理
        2.2.1 压力式奶牛反刍检测
        2.2.2 基于3D传感器的奶牛反刍检测
        2.2.3 ART-MSR奶牛反刍检测
    2.3 反刍检测系统的设计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系统分析及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1.1 用户的需求分析
        3.1.2 系统需求分析
        3.1.3 设备详细设计与实现
    3.2 主处理器模块
        3.2.1 STM32简介
        3.2.2 STM32的内部资源
        3.2.3 STM32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3 可穿戴声压MEMS芯片MP23AB02B
        3.3.1 MEMS技术概况
        3.3.2 MP23AB02B声传感器
    3.4 LPWAN的设计
        3.4.1 LoRa的背景
        3.4.2 LPWAN总体设计
        3.4.3 LoRa的选择
    3.5 信号放大电路
    3.6 供电模块
    3.7 反刍检测标签和基站PCB设计
    3.8 反刍检测的软件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奶牛反刍检测算法研究
    4.1 频谱特征分析
    4.2 利用MATLAB进行初期数据分析
    4.3 奶牛反刍声音识别算法设计
        4.3.1 数字化奶牛反刍语音信号
        4.3.2 分析反刍信号的频域信息
        4.3.3 分析反刍信号的时域信息
    4.4 反刍检测设备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刍检测标签功耗测定
    5.1 LabVIEW软件介绍
    5.2 反刍检测标签的功耗测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成果

(10)胎压转速多参量检测装置设计与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胎压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1 MEMS压力传感器现状
        1.2.2 胎压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压电式传感器发展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压电式多参量传感器设计
    2.1 压电式多参量传感器原理设计
        2.1.1 压电式多参量胎压转速传感器工作原理
        2.1.2 压电悬臂梁材料选择。
        2.1.3 压电式多参量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2 传感器工作理论推导
        2.2.1 压电式多参量传感器的负载输出型
        2.2.2 永磁铁间排斥力的计算
        2.2.3 转速参量的获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电式多参量胎压转速传感器仿真与优化
    3.1 压电式多参量胎压转速传感器静力学仿真
        3.1.1 压电式多参量胎压转速传感器静力学分析
        3.1.2 压电式多参量传传感器输出特性仿真分析
        3.1.3 压电式多参量传传感器几何参数优化
    3.2 压电式多参量胎压转速传感器自然振动仿真分析
        3.2.1 传感器悬臂梁结构自然振动规律仿真与优化
        3.2.2 压电式多参量胎压转速传感器频率与输出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电式多参量传感器性能研究及实验验证
    4.1 实验平台搭建和测试原理
        4.1.1 实验平台的构成
        4.1.2 传感器动态检测实验平台
    4.2 压电式多参量传感传感器实验样件制造
    4.3 压电式多参量传感传感器静动态实验。
        4.3.1 压电式多参量传感器挠度标定
        4.3.2 压电式多参量传感器频率响应
    4.4 压电式多参量传感器灵敏度测试
    4.5 转速参量测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感器外界加速度干扰研究
    5.1 加速度干扰模拟实验平台搭建
        5.1.1 加速度干扰模拟实验平台搭建
        5.1.2 加速度参量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
    5.2 加速度干扰下胎压测量测试
    5.3 加速度干扰下转速参量测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微转换器的MEMS传感器研究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3D磁泳分离和磁标记辅助下的病毒微型化检测研究[D]. 秦莉.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2]基于平衡探测的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系统研究[D]. 姜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的光学灵敏传感研究[D]. 庞廷田.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柔性电子织物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及功能化应用研究[D]. 王泽鸿. 东华大学, 2020(01)
  • [5]一种扫地机器人设计与实现[J]. 尹磊,彭建盛,冀秀坤,付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12)
  • [6]面向电子元器件自动装配的目标识别算法研究[D]. 杨帆. 江苏大学, 2019(03)
  • [7]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凝血时间检测技术研究[D]. 竭霞.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8]基于STM32的微型无人机飞行控制器研究[D]. 王博.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8)
  • [9]基于可穿戴声压传感器和LoRa网络的奶牛反刍监测系统研究[D]. 张森.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10]胎压转速多参量检测装置设计与振动特性分析[D]. 马文瑞. 吉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基于微转换器的MEMS传感器研究平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