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电疗法 (FET) 促进的上肢运动恢复

功能性电疗法 (FET) 促进的上肢运动恢复

一、RESTITUTION OF UPPER-LIMB MOVEMENT PROMOT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THERAPY (FET)(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刘小菠,张月,张家铭,钟冬灵,李涓,金荣疆[1](2022)在《基于CiteSpace软件对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作用、热点及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背景: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目的:阐述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分析研究发展构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0-01-01/2020-10-07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英文检索词为"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应用CiteSpace V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被引文献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应图谱。结果与结论:(1)最终纳入2 453篇相关文献,其中中国知网数据库618篇,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1 835篇。(2)中国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兰小曼,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国研究关键词以脑卒中、吞咽障碍等词出现频次较高,相互间连线多而紧密;国外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GUILLAUMEY MILLET,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国外研究关键词以"脑卒中、骨骼肌、运动"出现频次较高。(3)详细分析上述数据后发现,近年来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整体研究热度保持稳定,国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后的功能障碍研究;中国此类研究倾向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以及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的吞咽障碍,国际此类研究趋势集中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神经肌肉功能的机制探讨以及与磁刺激治疗结合的临床研究。(4)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针对吞咽功能、盆底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及其的临床应用范围仍有待于未来的进一步研究。

薛夏利,邓钟义,李宁,孙君志,周凌,何颖[2](2021)在《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an Fang Data、CNKI和VIP数据库,搜集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2月2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RCT,包括58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可显着改善患者FMA-UE评分[MD=6.21,95%CI(3.68,8.74),P<0.000 01]、VAS评分[MD=1.76,95%CI(1.30,2.23),P<0.000 01]和MBI评分[MD=10.28,95%CI(8.43,12.13),P<0.000 01]。结论当前证据表明,肌内效贴可显着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和日常生活能力。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石明芳,刘邦忠[3](2021)在《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文中提出肩痛作为脑卒中后一种常见并发症,阻碍偏瘫侧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脑卒中后肩痛发生、发展的机制和病理生理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患侧肩关节正常结构破坏、炎症因子介导和中枢性疼痛相关。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口服NSAID、神经阻滞、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或A型肉毒素、康复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的综合应用,对脑卒中后肩痛具有一定疗效。

李晓婧[4](2021)在《水中康复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薇,陈立峰,黄凌锋,周璐[5](2021)在《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训练(FES)对痉挛型脑瘫(SCP)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就诊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80例SCP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FES,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PDMS-FM各项评分显着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显着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M各项评分及总分显着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不仅能够有效提高SCP患儿的运动功能,而且对改善患儿日常生活能力、适应行为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朱岳川[6](2021)在《不同时长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高水平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是一种低成本、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其通过置于头颅部位的电极将低强度的直流电作用于特定的脑区,从而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近年,t DCS逐渐应用于运动科学领域以提升运动员比赛或训练中的运动能力。然而,t DCS是否可以提升排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未知,适当延长t DCS干预时长是否可以进一步提升作用效果有待阐明。据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时长的t DCS对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纵跳能力、敏捷性及球速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交叉单盲法。通过上海东方绿洲体育训练基地招募高水平排球运动员12名。每名受试者完成一次预实验和三次干预实验。三次正式实验中,受试者分别接受假刺激(Sham),15 min阳极t DCS(t DCS15)或30 min阳极t DCS(t DCS30)。刺激电流为2m A。阳极放置左侧M1区,阴极放置眼眶上方。受试者完成t DCS干预后立即进行热身,然后完成半蹲跳(SJ)、下蹲跳(CMJ)、5米*10折返跑、“半米字”跑、站立式发球及一次主观用力感觉(SRPE)测定。测试指标包括SJ高度、CMJ高度、折返跑用时、“半米字”跑用时、站立式发球的球速和SRPE。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测量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MJ高度、SJ高度、折返跑用时、“半米字”跑用时、球速及SRPE的变化。采用Bonferroni校正进行事后分析,统计学差异水平定为P<0.05。研究结果:(1)纵跳能力:t DCS15组的SJ纵跳高度显着高于Sham组(Sham:0.39±0.07 m,t DCS15:0.46±0.08 m,P<0.05),t DCS30组的SJ纵跳高度显着高于Sham组(Sham:0.39±0.07 m,t DCS30:0.46±0.07 m,P<0.05),但t DCS15与t DCS30组间的SJ纵跳高度没有显着性差异。然而,不同时长t DCS对CMJ纵跳高度的影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敏捷性:t DCS15组的“半米字”跑步时间显着快于Sham组(Sham:15.81±0.62 s,t DCS15:15.26±0.61 s,P<0.05),t DCS30组的“半米字”跑步时间显着快于Sham组(Sham:15.81±0.62 s,t DCS30:15.18±0.52 s,P<0.05),但t DCS15与t DCS30组间的“半米字”跑步时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不同时长t DCS对5*10折返跑用时的影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球速:t DCS15组的球速显着高于Sham组(Sham:48.00±3.10 mph,t DCS15:50.75±2.96 mph,P<0.05),t DCS30组的球速显着高于Sham组(Sham:48.00±3.10 mph,t DCS30:50.67±2.64 mph,P<0.05),但t DCS15与t DCS30组间的球速没有显着性差异。(4)SRPE:t DCS15组的SRPE显着低于Sham组(Sham:6.73±0.79,t DCS15:5.09±0.83,P<0.05),t DCS30组的SRPE显着低于Sham组(Sham:6.73±0.79,t DCS30:5.28±0.65 mph,P<0.05),但t DCS15与t DCS30组间的SRPE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阳极t DCS可以显着地提升高水平男性排球运动员的纵跳能力,敏捷性及球速,这些结果间接表明t DCS有提升排球运动员比赛及训练中运动能力的效果。此外,延长刺激时长并没有加强t DCS对排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作用效果。因此,我们建议使用2m A,15 min阳极t DCS刺激M1区提升高水平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能力。

熊文君[7](2021)在《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4例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针刺及康复护理。对照组按照Brunnstrom分期给予相应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PNF技术,治疗时间为4周。采用简化Fugl-Meyer(FMA)评分表、Holden步行能力(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MBI评分和Holden步行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可有效提高其运动功能,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杨旭[8](2021)在《输合配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输合配穴针刺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的影响,通过对比观察输合配穴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和常规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索输合配穴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作用及其在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方面是否具有优势,并为中医康复技术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根据本临床试验的纳排标准,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脑病科住院的患者中,最终选择了72例符合本次研究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患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输合配穴针刺法)与对照组(常规针刺法),各36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本试验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对临床数据的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最后,对比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情况。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Ashworth痉挛评定):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经过临床治疗之后,治疗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8例;对照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经统计学分析具体结果为:Z=-3.008,P=0.003,P<0.05,表明两组经治疗后结果有显着差异,治疗组在改善痉挛方面优于对照组。(2)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经过临床治疗之后,经统计学分析具体结果为:Z=-2.720,P=0.007,P<0.05,说明两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3)在运动功能方面(Fug-Meyer运动功能评定):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经过临床治疗之后,经统计学分析具体结果为:Z=-3.146,P=0.002,P<0.05,说明两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在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输合配穴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均可以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情况。并且输合配穴针刺方法在试验中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针刺方法,为临床中选用五输穴配穴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提供支持证据。

张泽豪[9](2021)在《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经筋排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对比,以期能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提供一种有效的针刺治疗手段。方法:本课题拟纳入自2020年4月份至2020年12月份之间前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门诊就诊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确诊患者,共60例,通过SPSS22.0生成随机数字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随机等分为两组。在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治疗组以经筋排刺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对照组以常规针刺法为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得气后均留针30min,出针后均进行康复训练40~50min,每日1次,5次/周,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量表评分(VAS评分、FMA量表、肌力评定、指诊检查)进行记录,并对所记录的评分进行比较,结合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1治疗前将已记录好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卒中类型以及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VAS评分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降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疼痛方面都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更为显着。3肌力评分对比: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肌力评分分别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增强患侧肢体肌力方面效果更为显着。4 FMA评分对比:治疗后对两组患者FMA评分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增强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治疗组效果更为显着。5指诊距离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法在减小肩峰与肱骨头之间距离方面均有效果,且治疗组效果更佳。6综合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有效21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达86.67%;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有效21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1经筋排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可改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症状,但经筋排刺法治疗效果比常规针刺效果更佳。2经筋排刺法在改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所引起的疼痛以及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常规针刺,为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针刺治疗手段,同时也为经筋排刺法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临床依据。

毛宁[10](2021)在《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对膝关节损伤运动员康复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实施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研究其对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对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康复疗效。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年龄18-24岁,诊断为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20人。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加压300mm Hg,B组加压200mm H g,均进行6周的血流限制训练,3次/周,每次40min。在训练前、后评估受试者大腿围度、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膝关节主动位置觉、平衡功能、运动功能、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等指标。所得数据均采用IBM SPSS(版本25.0)进行统计学分析。Shapiro-Wilk检验,用于分析计量资料正态性。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组内训练前后变化,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 ney U检验用于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比较,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腿围度:组内比较:与训练前相比,两组训练后大腿围度(髌上5cm、10cm、15cm)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训练前大腿围度(髌上5cm、10cm、15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训练后大腿围度(髌上5cm、10cm、15cm)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膝关节主动位置觉:组内比较:与训练前比较,A组膝关节45°主动位置觉差值和B组膝关节60°主动位置觉差值在训练后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训练后膝关节60°主动位置觉差值、B组训练后膝关节45°主动位置觉差值相比训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训练前、后膝关节主动位置觉差值(45°、60°)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组内比较:两组训练后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0.2秒时力矩相比训练前均有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训练前、后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0.2秒时力矩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平衡功能:组内比较:两组训练后Y平衡测试各方向到达距离相比训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训练前、后Y平衡测试各方向到达距离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运动功能:组内比较:与训练前相比,两组训练后运动功能测试(折返跑、卡里奥卡、协同收缩测试)表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5;B组:P<0.01);组间比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运动功能测试(折返跑、卡里奥卡、协同收缩测试)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组内比较:相比训练前,两组训练后IKDC评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训练前、后IKDC评分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00mm Hg和200mm Hg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均能有效增长膝关节损伤运动员的大腿围度,300mm Hg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的效果更显着;2.300mm Hg和200mm Hg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均能改善膝关节损伤运动员的膝关节主动位置觉,300mm Hg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的效果更显着;3.300mm Hg和200mm Hg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均可以有效增强膝关节损伤运动员的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和爆发力,提高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血流限制训练对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康复有积极疗效。

二、RESTITUTION OF UPPER-LIMB MOVEMENT PROMOT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THERAPY (FE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STITUTION OF UPPER-LIMB MOVEMENT PROMOT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THERAPY (FET)(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iteSpace软件对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作用、热点及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
    1.3 参数设置
    1.4 可视化图谱分析
    1.5 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Results
    2.1 发文量分析
    2.2 国家分析
    2.3 作者可视化分析
    2.4 机构可视化分析
    2.5 纳入文献的被引文献的共被引分析
    2.6 关键词分析
        2.6.1 关键词共现图谱
        2.6.2 关键词聚类图谱
        2.6.3 关键词突现分析
        2.6.4 中英文研究热点及趋势异同点
        2.6.5 神经肌肉电刺激主要研究成果
3 讨论Discussion
    3.1 可视化指标分析
    3.2 研究热点与动态前沿

(3)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卒中后肩痛发生机制
    1.1 肩关节正常结构改变
    1.2 炎症因子介导
    1.3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
2 脑卒中后肩痛治疗进展
    2.1 脑卒中后肩痛的预防
    2.2 脑卒中后肩痛的药物治疗
    2.3 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
        2.3.1 运动疗法
        2.3.2 物理因子治疗
        2.3.3 针灸
        2.3.4 关节肌肉贴扎技术
    2.4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技术
3 总结与展望

(5)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DMS-FM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M评分比较
3 讨论

(6)不同时长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高水平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排球运动与身体素质
    2.2 经颅直流电刺激
        2.2.1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起源与发展
        2.2.2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2.2.1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单关节运动能力的影响
        2.2.2.2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自行车运动的影响
        2.2.2.3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跑步运动的影响
        2.2.2.4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跳跃能力的影响
        2.2.3 经颅直流电刺激和运动皮层的脑连接
        2.2.4 经颅直流电刺激与反应能力
    2.3 总结与展望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器材
    3.3 实验步骤
        3.3.1 实验前准备
        3.3.2 刺激方案
        3.3.3 实验流程
        3.3.4 测试项目
        3.3.4.1 纵跳测试
        3.3.4.2 敏捷性测试
        3.3.4.3 站立式发球球速测试
        3.3.4.4 SRPE
    3.4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不同时长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纵跳能力的影响
    4.2 不同时长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敏捷性的影响
    4.3 不同时长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球速的影响
    4.4 不同时长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一次性主观疲劳感觉的影响
5 讨论
    5.1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纵跳能力的影响
    5.2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敏捷性的影响
    5.3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球速的影响
    5.4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一次性主观疲劳感觉的影响
    5.5 研究局限性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脱落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观察组
    2.3 观察记录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运动功能的比较
    3.3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的比较
    3.4 Berg平衡量表分值(BBS)的比较
    3.5 改良Bathel指数(MBI)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简化Fugly-Meyer评定量表
    附表2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
    附表3 Berg平衡量表
    附表4 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脑梗死早期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8)输合配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医学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认识
        2.中医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
    第二章 现代医学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
    第三章 小结与展望
临床研究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试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试验方法
        3 临床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4 数据统计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2 临床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输合配穴针刺法的理论依据
        3 疗效分析
        4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思路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5 结果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认识
    3 经筋排刺的理论依据
    4 针刺部位选择依据
    5 常规康复训练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依据
    6 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
    附表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附表三随机数字表
综述 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1 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对膝关节损伤运动员康复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膝关节损伤物理治疗
        2.1.1 物理因子疗法
        2.1.2 运动疗法
    2.2 血流限制训练起源及实施方法
    2.3 血流限制训练的作用机制
        2.3.1 激素分泌
        2.3.2 纤维募集
        2.3.3 活性氧产生
        2.3.4 蛋白质合成
    2.4 血流限制训练的应用现状
        2.4.1 普通人群
        2.4.2 康复人群
        2.4.3 中老年人群
        2.4.4 运动员人群
    2.5 血流限制训练的安全性
    2.6 小结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2.3 分组方法
    3.3 技术路线图
    3.4 研究方法
        3.4.1 实验器材及场地
        3.4.2 评估方法
        3.4.3 加压压力值
        3.4.4 血流限制训练
        3.4.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比较
    4.2 大腿围度测试结果
    4.3 膝关节主动位置觉测试结果
    4.4 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4.4.1 60°/s膝关节屈伸肌肌力测试结果
        4.4.2 180°/s膝关节屈伸肌爆发力测试结果
    4.5 平衡功能测试结果
    4.6 运动功能和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测试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对大腿围度的影响
    5.2 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对膝关节主动位置觉的影响
    5.3 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对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的影响
    5.4 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5.5 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5.6 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对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 A 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表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附录 C 伦理委员会批件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RESTITUTION OF UPPER-LIMB MOVEMENT PROMOT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THERAPY (FET)(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teSpace软件对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作用、热点及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赵静,刘小菠,张月,张家铭,钟冬灵,李涓,金荣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8)
  • [2]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果的Meta分析[J]. 薛夏利,邓钟义,李宁,孙君志,周凌,何颖.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1(08)
  • [3]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J]. 石明芳,刘邦忠. 上海医学, 2021(08)
  • [4]水中康复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 李晓婧.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5]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J]. 陈薇,陈立峰,黄凌锋,周璐.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21(06)
  • [6]不同时长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高水平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D]. 朱岳川.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7]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熊文君. 南昌大学, 2021(01)
  • [8]输合配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旭.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D]. 张泽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不同压力的血流限制训练对膝关节损伤运动员康复疗效的影响[D]. 毛宁. 广州体育学院, 2021(12)

标签:;  ;  ;  ;  

功能性电疗法 (FET) 促进的上肢运动恢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