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全球轮胎参考价

12月全球轮胎参考价

一、12月份各地轮胎参考价(论文文献综述)

何欣洁[1](2020)在《我国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中衍生工具策略选择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期货市场初具规模,衍生工具日益丰富,已有62个期货和15个期权品种。多层次的金融业务框架在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促进了衍生工具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作用。实体企业通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亦成为常态,包括套期保值、套利、仓单、场外期权、"保险+期货"等业务。这不仅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对市场的敏锐度,利用衍生工具得当,更有助于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增强中国在商品定价的话语权。目前国内涉胶企业已参与期货市场多年,但新型衍生工具期权如何运用尚需探索。本文从天然橡胶入手,比较衍生工具交易优势,梳理天然橡胶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和衍生工具的应用现状,分别以2017年和2019年天然橡胶期货价格走势为依托,在不同市场环境背景,不同价格走势下,将期货与期权衍生工具如何结合运用进行回顾,挖掘可行的交易策略,为企业运用衍生工具提供操作性指引。文章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选题背景和实际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思路及框架,指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及本文可能的创新。第二部分概述衍生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第三部分介绍我国天然橡胶行业风险管理的特点。从行业背景,品种知识、生产、供需、价格等入手,剖析证实使用衍生工具的可行性,简介企业风险因素、衍生工具使用、交易风险控制等。第四部分介绍我国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中期货衍生工具交易策略的选择。选取2017年天然橡胶期货价格,结合风险控制、资金占用、收益大小等,匹配期货套期保值和交割进行回溯分析。第五部分介绍我国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中期货与场内期权组合交易策略的选择。选取2019年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匹配期货、期权合成期货、期权对冲保护期货等。第六部分介绍期货合成场外期权的保险策略与场内期权合成期货。第七部分总结与展望,得出衍生工具对我国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有积极作用。在评估自身风险管理目标和资金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市场状况,选择不同交易策略组合来对冲风险;同时加入期权也能以较少资金成本和风险压力,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期货与期权交易策略运用到中国企业环境里面,新的数据和新的环境,或许有助力于企业在风险管理能力上有进一步的水平提升。不足之处在于,期权为新品种上市,市场容量不足,交易活跃度较低,或影响其作用发挥。

田青青[2](2018)在《中国工矿银行研究(1942-1949)》文中提出1937年七七事变,点燃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烽火,掀起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时代浪潮。当国内同胞进行如火如荼的反抗斗争时,广大华侨虽远居重洋,但却时刻心系国家安危,以人力、物力、财力等形式踊跃援助祖国的抗战事业。所以,华侨是中国抗战力量的重要一极。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相继沦陷,华侨纷纷携资回国,金融业成为其重点投资对象之一,集中表现为大后方侨资银行的涌现,中国工矿银行赫然在列。近年来,关于海外华侨的研究成为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纵深发展趋势。但这些成果多是从宏观叙事的角度论述华侨支援抗战,有关战时华侨对大后方金融业投资的研究尚属薄弱。因此,本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及民国期刊报纸为核心资料,通过梳理分析中国工矿银行的基本史实,力图做到小中见大,继而探索同时期兴起的侨资银行的共同特征。1942年9月16日,中国工矿银行在重庆成立。该行系由爱国华侨谭赞、胡兆祥,国内热心工矿业人士陈焰光、何策襄,以及金融界领袖陈敦甫、翟温桥等40余人为发挥民间力量,吸收华侨资金投资国内生产事业,以协助国家经济建设而兴办。自成立以来,该行因经营旨趣纯正实力渐增,配合国民政府敷设西南西北金融网的号召,以重庆为中心,陆续在西安、宝鸡、南充、自贡、昆明等地建立了分支行处。随着抗战进程的发展,中国工矿银行颇受影响。1944年,西南五行处因受豫湘桂战事的牵连而收歇。幸而,该行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凝聚银行人员的内部向心力,最终得以克渡难关。抗战胜利后,中国工矿银行重定方略,并将总处由重庆迁往上海。为扩大服务范围,先后在上海、青岛、汉口、厦门等地设立机构,业务呈积极发展态势。但在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国内金融一度穷途末路,中国工矿银行无法力挽狂澜,待到上海解放后因未能完成增资,最终于1949年9月21日清理停业。作为侨资银行之一,纵观中国工矿银行的变迁历程,可谓是华侨与祖国交流,金融与时代互动的一个缩影,主要表现在两个时期其经营业务的变化上。全面抗战时期,该行将营业方针定为扶植工矿事业发展,除经营商业银行一般业务外,格外重视对中小民营工矿企业的投资和放款,偏重与国防民生相关的钢铁机器及日用必需品工业。虽说,在战时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一家普通商业银行对工矿事业的资金扶持无异于杯水车薪。但在彼时彼刻,中国工矿银行明知挹注工矿难以获利,仍为此付出不少努力,确实些许弥补了国家行局和大后方其他商业银行的偏颇之处,足以体现华侨支持生产建设的决心。这是除侨汇、捐款以外,华侨经济援助祖国的另一种形式,也是其成立的最大意义。然而,抗战结束后,由于国内金融环境的急剧恶化,加之内战动荡,中国工矿银行在业务方面不乏设立暗帐、专营投机囤积之事,远远背离其成立初衷。可这决非一人一家之现象,而是当时各行庄为求生存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这证明,只有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经济和金融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赵虎林[3](2014)在《广西道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轮胎影子价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利用"中国橡胶"期刊中登载的国内主要地区每月的轮胎参考价格,对广西道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使用的参数-轮胎影子价格进行了研究。

张婷[4](2019)在《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近代以来,上海以港兴商,以工商业市,从中国的地理划分区域来看,是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相对聚集的地区。对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长期以来,海外相关研究整体上受限于“西方中心”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着作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宏观叙事,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突破口。本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以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为研究背景,审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剖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渊源与历史缘由,重点探究上海对中央宏观政策的具化和实践,突出上海地区“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分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期待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外延的理解,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之处。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工作的重心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何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正确解答的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汲取了苏联对资产阶级政策的若干经验与教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中国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若干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的确立,为新中国建立之初上海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逐步形成了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政策。依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政府在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通过对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收购、统购、包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深刻的改组和发生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为以后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1951年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最早就在上海得到了实践,给以后全国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不断推进。上海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加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的同时,积极推进在沪同业公会和在沪私营工商业企业的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削者”的科学假设和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和平赎买”的政策,这一阶段的公私合营是在“和平赎买”政策下开展的。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和平赎买”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示范效应先行、以“和”为贵的理念、“赎买”形式多样化等若干特点,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平稳推进。在“和平赎买”政策的推动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得以顺利进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伟大的变革曾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嬗变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从过渡形式到具体步骤,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上,应当充分肯定。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奠定了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强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这些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成果。然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在方法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在改造过程中,过早地追求基本上消灭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的目标,则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中国过渡时期社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今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条件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追溯过渡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感受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当下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性,它所带给后人的思考,仍不失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宋澜[5](2018)在《金融基准操纵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指数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是现代经济的晴雨表,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信息时代及大数据社会,指数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沪深300及上海银行间拆解利率Shibor(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无不成为我们衡量物价水平、掌握大盘动向及判断资金成本的重要依据。然而,世人往往忽视指数生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及自由裁量,臆以为其是真实、客观、公正的。事实上,即便是基于客观数据而生成的非常“客观”的指数,也难逃被操纵的命运。指数操纵将我们置身于“上帝已死”的困顿中,因为我们曾经信奉的准则被动摇了。这种震撼不仅激发国际社会对现有的指数生成机制进行改革,更促使本文展开以指数为对象的基础性研究。2012年6月26日、27日,美国司法部(DOJ)、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先后公布了各自与巴克莱银行集团的不起诉协议,巴克莱集团承诺缴纳合约4.5亿美元的罚款。1伦敦银行间拆解利率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操纵丑闻爆发。在调查Libor案时,监管部门截获了大量的数据终端,发现国际汇率市场居然也存在严重的操纵问题。摩根大通、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多家外汇市场做市商因涉嫌对“WM/R汇率”(由World Markets Company和Thompson Reuters汤森路透公司联合发布)实施了操纵,被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及瑞士、美国等监管部门以反垄断法为依据进行了处罚。2随后,黄金、3牛奶、4石油、5生物燃料、1天然气及2铝3等市场也都相继发生了指数操纵案件。从国际经验看,以证券指数为代表的、由集合竞价方式产生的场内金融基准尚未发现被严重操纵的迹象。而以Libor及WM/R为例的、由做市商充分参与的、传统意义上的场外金融基准则存在人为左右的可能。改革前的Libor由英国银行家协会(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BBA)管理、由Thompson Reuters汤森路透公司计算并发布。改革后的Libor,本质仍然是报价行预测的资金拆借成本。指数WM/R则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兑换标准,完全依据抓取的外汇真实交易的数据而编纂。WM/R根据全球的市场参与者在不同时区全天候的交易而设定,但被引用最多的是发生在伦敦时间每天下午4点收盘前30秒与收盘后30秒所有交易的中值。4基准操纵事件披露后,除却行业监管部门进行的行政处罚,各类民事、刑事诉讼在过去的6年中也呈井喷式曝发。国际社会的既有判例和基准改革方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素材,更是笔者行文立意的主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利率及外汇基准操纵不仅在国际银团贷款、利率互换、利率期权期货、浮息票据等借贷市场、衍生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而且因为报价行基本都是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所以操纵基准也引发了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更有意思的是,基准操纵应当是很明确的金融行业监管法的问题,如基准操纵是市场操纵的新方式。但在系统梳理英美欧等国、因基准操纵而引发的诉讼案件时,笔者发现美国的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纷纷以反垄断法作为请求权的基础、提起反垄断民事赔偿之诉,5而非以证券、期货等监管法规为依据、提起传统的市场操纵反欺诈之诉,这也引发本文对金融基准操纵法律规制路径的思考:第一,规制金融基准操纵到底是一个行业监管法问题、还是反垄断问题,抑或是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第二,如果金融基准操纵确实同时触犯不同的部门法,那么不同执法机构需要如何应对和协调?第三,金融基准操纵中,权益被侵犯的投资者或金融消费者又该选择何种诉讼类型来获得民事赔偿?第四,金融基准的未来何去何从?我国的相关制度建设又可以有何启示?基于上述问题的引导,本文的研究采用下述思路逐层推进。本文的第一章首先对“金融基准”的概念、分类与性质进行了分析。这是对金融基准展开基础性研究的前提,更是选择相关法律规制路径及改革路径的理论基础。首先,界定金融基准的概念,及与之容易造成混淆的其他概念、如证券指数。综合2016年《欧盟基准条例》(EBR)1、2014年欧盟《金融市场条例》(Mi FIR)2及英国《2012金融服务法案》对benchmark的规定,“基准”是任何费率(rate)、指数(index)或数字(figure),其基于一种或多种资产的价值或价格,通过公式计算或其他方式,周期性地或不间断地向公众免费公开或公众付费可得,可能是评估的、预测的价值,也可能是真实的交易价格。基准的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借贷合同或其他投资协议中,决定待支付的利息或其他待结清的余额,如Libor;(2)决定资产的价值,如WM/R;(3)衡量投资的表现,如各类证券指数。第一章随后根据基准供给的不同意图,将其划分为公共性基准、商品性基准及混合型基准。由于混合性指数兼具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权属关系不清、权责关系不明,且爆发严重操纵丑闻的都集中在第三类混合性指数中。唯有明确基准在作为数据、作为资产、作为价格时的不同意义,才能明晰不同指数的不同运作机理、并预防不同指数所带来的不同风险。最后,本章提出,基准具有数据性,基准与信息、新闻、大数据等概念都有交叉;基准具有财产性,其以知识产权(如数据库)或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等救济载体维护基准权利人的利益;基准具有价格性,当基准被合同或产品直接援引,那么基准就不再是某种“参照”,而是具有法律意义的交割价格。本文的第二章分析了“金融基准操纵”的行为性质、操纵原因和主体特征。首先,基准操纵超脱了现有“市场操纵”的理论前提,即,操纵者的目标是为了影响整个市场的价格,而手段则是交易足够大量的资产(比如连续交易、相互委托)。操控价格基准可以省去实物的运输和仓储成本,从某种程度上比操控实物价格或基础市场更便捷。同时,基准生成由于有其特殊的数据抓取及信息披露惯例,所以往往欠缺构成“欺诈”所必须的“虚假陈述”和“依赖”。这促使“基准操纵”已成为“市场操纵”最时兴的方式。其次,由于既有的市场操纵的立法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2014年4月,欧盟通过了最新的《市场滥用条例》(MAR),规定“任何传递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或误导性要素,或者任何影响基准计算的行为”,都属于“操纵市场”,从而在行业监管法上给予“非欺诈型”的基准操纵以特殊的法律救济。再次,不论是报价驱动型的Libor还是交易驱动型的WM/R,其本质都是做市商制度。因此,本文指出,操纵金融基准的主体是做市商,并在纵览国际上不同时期、不同市场中有关做市商垄断判例的基础上,就做市商制度对市场竞争的限制性影响及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第三章讨论了金融基准操纵民事救济的另类途径——反垄断民事赔偿。一方面,广大投资者,诸如利率衍生品合约的持有者,无法以合同关系为依据向基准操纵者索赔。另一方面,相比行业监管法上民事赔付所必须证明的诸多繁柯的要求,反垄断民事赔偿的证明标准要低得多。通说认为,垄断损失是垄断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在Libor案中,法院认为报价行因为操纵Libor而获取的垄断利润,只是财富从消费者向垄断者的转移,并没有给社会造成价值损失。这样的分析是非常陈旧与局限的。因为经营者谋求垄断的努力和消费者避免支付垄断价格的努力就会对社会资源造成耗费。WM/R操纵事件爆发后,投资者对外汇市场做市商提起的反垄断民事赔偿之诉得到了美国联邦法院的支持。法院认为做市商间通过邮件、即时信息等方式的磋商构成了横向价格垄断协议、适用反垄断法上的“本身违法”原则。这不仅是广大投资者及金融消费者的一次伟大胜利,更新了我们对金融业垄断的认识。该章续而主张应在充分理解金融业反垄断默示豁免原则的基础上、当部门法就同一行为的规制产生竞合,一国的法律应合理分配金融基准反垄断规制权与行业监管权。但同时,因为金融基准是全球性的经济治理问题,在跨国界的协调机制难以实现择一重处罚的情况下,同时适用、以增加威慑力也是现实之举。至于预防金融基准操纵的制度设计,无非分为两大类,一是惩戒,一是激励。长期以来,金融基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监管对象”、不直接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其原因是多重的。比如,无论是BBA英国银行间协会这样的自律组织,还是标准普尔公司这样的金融数据服务商,都不是公权力机关,所以金融基准的供给通常被视为具有充分信息披露的自由市场行为。再如,很多基准的基础交易、如即期外汇交易(Spot FX Trading),其本质上只是契约而不是金融工具——两个市场主体(通常是银行)协议以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并立即交割(通常是两天),其地点、价格、数量之选择也属于市场主体的自由意志。还有,传统的观点认为,规模大、流动性强的市场,单个市场主体操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证明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金融基准需要给予明确的管理规则。2013年9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及欧盟理事会提交了《关于在金融工具及金融合同中使用指数作为基准的监管立法建议》1。《立法建议》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就是对金融工具及金融合同何时应该引用基准、引用何种基准树立“适度”的标注(a“suitability”standard)并就现有金融基准的改革提出了动议。2016年6月,这项《立法建议》经欧盟议会审议通过,《欧盟基准条例》(EU Benchmarks Regulation 2016/1011,EBR)问世,其大多数的条文已于2018年1月1日生效。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关于基准编制与使用的成文法律。本文第四章的第一节将会结合英国2014年“公平及有效市场审查”(Fair and Effective Markets Review,FEMR)及《欧盟基准条例》,介绍欧盟对基准分类管理、基准来源数据分层使用的经验,并提出基准监管应坚持强制性及谦抑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我国反垄断法刑事责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其与行业监管法的同等适用,且刑法第182条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并不能对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领域的基准适用。故在本文的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会介绍金融基准操纵涉及的个人监禁案例以及其对国际罪犯治外法权“全球关联原则”的突破,并由此对我国的刑事法律提出建议。本文的最后一章考虑金融基准操纵的激励性制度建设。所以,本文意识到,只有通过考察法律执行相关主体的利益,探索激励相容的规则措施,才能激励基准的数据提供者及发布者提供准确、充足的指数供给。如上激励相容的机制包括,在平衡集中交易与充分竞争的基础上,明悉不同主体的权责、强化指数编制者的财产权利、尤其是知识产权类保护;引导混合型指数向商品型指数转变,以保证“付费可得”后的产品(也就是指数)公允。同时,本文基于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和穿透式监管的需要,主张央行应享有金融基准规制的剩余立法权,至于行政执法权的分配,应当在行业监管部门间合理设计。最后,金融基准操纵具有“复杂而新型”的事实基础、“广泛而分散”的影响受众(这也是P2P暴雷等金融犯罪案件所共同的特点),从而增加了司法审判的难度。美国MDL审前合并审查程序,只对跨州诉讼相似的事实背景进行统一认定,体现了集合诉讼的灵活之美、对我国提高司法效率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对投资者和广大金融消费者有效的司法保障,本文还建议深化行为保全在民商事审判中的运用并不断对法律实施效果进行评测,在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的更迭中,保持法律的弹性与实施。市场经济的显着特征是分散的经济决策者根据市场价格自主决定资源的配置及使用各种要素的成本。因此,法律保障人们积极参与价格设定的权利。但操纵金融基准,无论是从维护公共利益还是从保持金融稳健的角度都是法律所无法容忍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掌握利率市场、外汇及大宗商品市场定价权的契机日益成熟、任务也更加紧迫。研究金融基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靳丽霞[6](2018)在《抗战时期甘肃省粮食管理研究(1937-1945年)》文中研究说明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历代为政者对此皆予以高度重视。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开始将粮食问题提上议程,并制定了相关的粮食政策。随着战区的扩大,国统区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国民政府制定战时统制经济政策,并开始加强对粮食的控制。甘肃作为战时大后方,也面临日益突出的粮食问题。在粮源匮乏、粮价飞涨、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甘肃省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及法律手段,进行粮食管理,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粮食管理政策。省政府成立粮食管理机构,主管全省粮食工作,而甘肃省粮政机构经历了粮食管理局、粮政局、田赋粮食管理处三个变动时期,粮政机构的嬗变,使粮食行政管理走向了集中与统一。为解决粮源匮乏问题,政府开展了粮食增产运动,包括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些措施使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增加,为战时田赋征实提供了条件。此外,还实行以禁止酿酒为主的节粮措施。在粮食市场方面,政府实施粮商登记,取缔囤积居奇行为,并进行粮价管制,以此平抑粮食价格,稳定市场秩序。为解决军粮民食供给缺乏问题,政府实行田赋征实,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子制度,田赋征实为省政府节省财政支出,降低通货膨胀率,增加粮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解决了军粮民食的供给矛盾。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与田赋征实相关的粮食仓储、运输等方面的管理,从而使甘肃省的仓储能力提高,运输条件得到改善。抗战时期甘肃省政府所进行的粮食管理,是在国民政府粮食管理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管理政策的变动更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动而变动。实践证明,甘肃省政府在战时所采取的粮政措施,均取得了成效,基本上解决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但由于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政府同民众的矛盾,及其实践中粮政人员的贪污腐化、粮商的囤积居奇、赋粮不均等弊病,使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王亚明[7](2012)在《营销工委2012年会员大会在杭州召开》文中提出10月24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营销工作委员会2012年会员大会在杭州召开。总会及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领导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潘卓强理事长回顾了营销工委成立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程。在总会正确领导、协会各部门和分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体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营销工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组建成了由各省市规模较大的一大批轮胎经销商参加、充满朝气的协会分支机构。会议分析了2012年行业运行及轮胎营销市场状况,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营销工作委员会[8](2012)在《12月份各地轮胎参考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袁玉玲[9](2009)在《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及投融资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进一步拓宽,政府引导资金和市场融资的有效配合使用,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公路建设投融资已经初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基础、贷款资金为主体、民间资金为重要补充的新格局。国务院为了扩大内需,公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均达到10000亿元的资金需求。然而,未来公路建设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现有公路建设资金筹资能力十分有限,资金来源结构也不尽合理,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仍显狭窄和单调。因此,深化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公路建设筹资渠道的政策空间,寻求多渠道、更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更具创新型的筹资方式对公路建设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文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1)在深入分析投融资理论、财政融资的特征与资金架构、职能作用以及政府市场分工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基本地遵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融资”模式;(2)从资金来源、结构、稳定性、法律保障等多个维度分析比较了我国公路基础设施融资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提出了解决我国公路建设筹资渠道来源和长期稳定问题的方法和措施;(3)基于我国公路发展目标和国家公路网建设长远规划,综合考虑推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结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对未来我国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与供给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及规模预测;(4)比较分析了公路建设现有各融资方式的特点、适应性、风险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以及资金利用要求、资金成本等,综合评价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在公路建设中的作用,指出了各市场融资模式的问题和难点所在;(5)从政府、金融及公路行业等不同角度,全面分析了公路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采用静态债务率和动态债务率指标研究了公路交通借款主体的负债空间问题,提出了提升公路建设融资能力的政策措施;(6)分析了我国公路存量资产的规模和特征,根据收费高速公路具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的特点,结合对资产证券化、租赁及并购等融资模式的深入研究,论证了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公路存量资产的可操作性并相应提出了建议方案。(7)针对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及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给出了有关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的政策建议。

卢俊[10](2020)在《1843-1954年上海转口业的兴起与发展》文中认为上海转口业的兴起依托于近代上海转口贸易的发展。自1843年正式开埠后,上海与国内其他口岸间的贸易流通量与日剧增,转口贸易随之兴起。转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不少商人开始尝试在内地口岸与上海间往来贩运货物以赚取差价。随着转口贸易的进一步兴盛,该业逐渐演化出办庄和申庄这两类转口商号,上海转口业雏形初现。办庄以代客购销赚取利润为目的,而申庄则是外埠商号设置在上海的分号,其主要作用是为总号提供购销和情报服务。由于这些办庄和申庄以对华南地区业务之经营为主,并且当时商界也无“转口”这一概念,而该业在贸易形式上又与进出口业相类似,故商界以华南进出口贸易业暂名之。直至抗战胜利后,该业才与进出口业区别开来,正式拥有“转口”之名。上海转口业的兴起与发展独具特色。从办庄和申庄的最初起源到华南进出口贸易业的初步整合再到转口业的正式创立与发展,上海转口业的行业发展轨迹颇为曲折。1946年上海转口业同业公会的成立标志着转口业的正式形成,行业组织由散乱走向规范。此外,上海转口业在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遍布全国的通信网络,极大便利了上海与内地间的商情传递,有助于各转口商号及时调整购销业务,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与之相关的客庄业、堆栈业、报关行和转运业则与该业共同构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转口产业链,保证了各类洋、土货在上海与内地口岸间的快速流通,在密切上海与内地以及各行业间联系的同时,也加快了上海工业化的进程。尽管上海转口业的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支配,但该业的投机性质最终导致了上海市场经济秩序的“失范”。有鉴于此,建国前后,上海转口业的业务范围开始受到政府管控,经历了由相对宽松到严格受限的变迁过程。此后,随着国营商业的崛起,转口业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至1954年,该业最终被纳入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中去。本文利用了大量上海档案馆的档案文献资料,力图从上海转口业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经营范围及其与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等角度进行考察,具体分析其兴起与发展进程中的特色,得出的结论为转口业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上海与内地经济的互动发展,是对近代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12月份各地轮胎参考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月份各地轮胎参考价(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中衍生工具策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文章的结构和框架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衍生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衍生工具概述
        一、期货衍生工具概述
        二、期权衍生工具概述
        三、组合的风险管理
    第二节 衍生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优劣势
        一、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因素
        二、运用期货交易的优劣势
        三、运用期权交易的优劣势
        四、期货与期权交易结合的必要性
    第三节 衍生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用途场景
        一、不同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策略的用途场景
        二、不同单一期权交易策略的用途场景
        三、不同复式期权交易策略的用途场景
第二章 我国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
    第一节 天然橡胶行业背景知识
        一、天然橡胶行业背景
        二、天然橡胶现货品种
        三、国内天然橡胶期货品种
    第二节 天然橡胶产业链分析
        一、天然橡胶生产分析
        二、天然橡胶供需分析
        三、天然橡胶价格分析
    第三节 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天然橡胶生产企业风险因素的识别
        二、采用多重衍生工具交易策略的必要性
        三、衍生工具交易策略的主要原则
第三章 我国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中期货交易策略的选择
    第一节 2017 年运用期货交易和交割策略概述
        一、2017 年适用期货交易及实物交割策略的原因
        二、2017 年期货市场行情回顾
        三、2017 年期货交易和实物交割策略总方案
    第二节 RU1709 卖出套期保值交易策略
        一、交易方案预测
        二、交易方案执行
    第三节 RU1709 实物交割策略
        一、实物交割分析
        二、实物交割流程
        三、仓单质押
    第四节 RU1801 卖出套期保值交易策略
    第五节 2017 年期货交易和实物交割策略的评估结果
第四章 我国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中期货与场内期权组合交易策略的选择
    第一节 2019 年运用期货和与场内期权组合概述
        一、2019 年适用期货交易策略及场内期权组合的原因
        二、2019 年市场行情预判
        三、2019 年期货和期权组合交易总方案
    第二节 2019 年期货交易策略
        一、交易方案预测
        二、交易方案执行情况
    第三节 2019 年场内期权交易策略
        一、期权基本面分析
        二、期权相关性分析
        三、不同期货与期权组合方案的理由分析
        四、不同期货与期权组合方案的评估结果
第五章 我国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中期货与期权的其他组合交易策略的选择
    第一节 2019 年运用期货合成场外期权的保险交易策略
        一、2019 年运用保险+期货交易策略概述
        二、保险+期货项目方案及赔付测算
        三、期权买方损益测算(天然橡胶生产企业篇)
    第二节 2019 年运用场内期权合成期货交易策略
        一、2019 年运用场内期权合成期货概述
        二、场内期权合成期货的可行性分析
        三、不同场内期权合成期货方案的理由分析
        三、场内期权合成期货方案的评估结果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工矿银行研究(194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资料来源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框架与重难点
第一章 中国工矿银行创办时的国内外背景
    一、华侨与祖国的战时经济
        (一)华侨捐款
        (二)购买公债
        (三)华侨汇款
    二、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侨资引进政策
        (一)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
        (二)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
    三、抉择——全面抗战时期华侨的投资状况
        (一)海外华侨的经济困境
        (二)海外华侨投资的新方向
第二章 全面抗日战争与中国工矿银行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工矿银行的筹备与创办
        (一)资本来源构成
        (二)人员构成
    二、中国工矿银行在曲折中的发展
        (一)业务拓展,三次增资
        (二)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后方金融网
    三、危局与变局:中国工矿银行的艰难度日
        (一)豫湘桂战役与西南五行处的狼狈撤退
        (二)胜利危机,沉着应对
第三章 别具一格—中国工矿银行的经营特色
    一、中国工矿银行的经营宗旨
    二、通货膨胀下中国工矿银行的业务状况
        (一)危局中求生存,积极争取存款业务
        (二)互通有无,开展联行汇兑业务
        (三)投资实业,辅助工矿建设
    三、比较分析中国工矿银行对工矿企业的放款
        (一)战时工矿业发展的窘境
        (二)国家金融机构的工矿贷款——以四联总处为例
        (三)战时重庆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
        (四)实际效果:中国工矿银行的工矿放款情况
第四章 中国工矿银行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组织机构的发展与完善
        (一)从总分行制到总管理处制
        (二)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三)统筹布局——总行与分行的关系
    二、拴心留人——中国工矿银行的人事管理制度
        (一)行员服务规定
        (二)行员薪津待遇
        (三)行员福利与培训
第五章 抗战胜利后中国工矿银行的兴衰
    一、战后中国工矿银行的新发展
        (一)重整旗鼓,扩大服务范围
        (二)厚积薄发,召开第一次全国业务会议
    二、战后中国工矿银行的衰败
        (一)挣扎生存,力图发展
        (二)设立暗帐,停业清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广西道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轮胎影子价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轮胎影子价格的计算基础
二、影子价格的有关规定和轮胎影子价格
    (一) 可外贸货物和非外贸货物的影子价格
    (二) 轮胎影子价格
三、广西代表性的轮胎参考价格
四、广西代表性轮胎价格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利用平均增长速度进行分析
六、各汽车代表车型与对应轮胎
七、轮胎影子价格计算举例
八、结语

(4)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过渡时期
        1.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1.2.3 社会主义改造
        1.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 研究回顾与现状
        1.3.1 海外相关研究回顾
        1.3.2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1.4 研究重点和思路
        1.4.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资料来源
    1.6 研究的原创性与不足之处
        1.6.1 研究的原创性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2.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轫
        2.1.1 外资的进入和发展
        2.1.2 官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2.1.3 民族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特点
        2.2.1 在沪外资的垄断性与掠夺性
        2.2.2 在沪官僚资本的买办性与投机性
        2.2.3 在沪民族资本的不平衡性与落后性
    2.3 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政策的确立
        2.3.1 监督和管制在华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2.3.2 接收和管理在华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2.3.3 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三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3.1 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理论和相关政策在上海的形成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
        3.1.2 列宁对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深化
        3.1.3 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与发展
        3.1.4 上海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政策不断具化
    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改造
        3.2.1 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3.2.2 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3.2.3 调整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3.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3.1 在沪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3.2 在沪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4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整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3.4.1 三大政治运动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教育
        3.4.2 “四反”、“五反”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洗礼
        3.4.3 “五反”后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历史转折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4.1 关于过渡时期理论与上海若干政策的形成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基本观点
        4.1.2 苏联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深化
        4.1.3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1.4 上海在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相关政策的制定
    4.2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推进
        4.2.1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工业中进一步发展
        4.2.2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商业中进一步发展
    4.3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家及其行业组织的改造
        4.3.1 在沪同业公会的逐步改造
        4.3.2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改造
    4.4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上海资本主义的反响
        4.4.1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举步维艰
        4.4.2 在沪资本家的矛盾心态和消极行为
第五章 “和平赎买”政策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 “和平赎买”政策的来源与在上海的确立
        5.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夺者”的科学假设
        5.1.2 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践
        5.1.3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拓展
        5.1.4 上海对“和平赎买”的政策具化
    5.2 “和平赎买”政策在上海的实践
        5.2.1 公私合营申请的主动化趋向
        5.2.2 公私合营的试点和扩展
        5.2.3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到来
    5.3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影响
        5.3.1 上海资本主义的快速转变和消失
        5.3.2 促进了上海国民经济结构的变迁
        5.3.3 推动了上海部分工商业的外迁
    5.4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若干特点
        5.4.1 典型示范效应先行
        5.4.2 以“和”为贵的理念
        5.4.3 “赎买”形式多样化
第六章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启示
    6.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
        6.1.2 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
        6.1.3 强化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
    6.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局限性
        6.2.1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6.2.2 社会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单一化
        6.2.3 社会中间阶层的弱化与缺失
    6.3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的启示
        6.3.1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
        6.3.2 保障政府和市场的优势互补
        6.3.3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放松
附录
    表1:1949-1956 上海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表2:1949-1956 上海商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表3:1949-1956 上海私营工业加工订货变化情况
    表4:1949-1956 上海私营商业经销代销变化情况
    表5:1949-1957 上海公私合营工业与私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表6:1949-1956 上海公私合营及私营工业户数与产值增长情况
    表7:1949-1957 上海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
    表8:1952-1957 上海主要消费品零售量统计
    表9:1950 上海工厂和商店申请停业、歇业数
    表10:1949-1956 上海上层资产阶级人士安排情况
    表11:1952-1957 上海市工业生产情况
    表12:私营工商业者区别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期刊论文
    课题参与情况

(5)金融基准操纵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国际背景
    二、选题的中国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金融基准的概念、分类与性质
    第一节 基准的概念及操纵的范畴
        一、基准与指数的关联
        二、金融基准、证券指数与基准操纵的概念厘清
    第二节 基准的分类
        一、以供给意图划分,可以分为公共性、商品性及混合性基准
        二、以编纂数据的来源划分,指数的生成机制可分为做市制度与竞价制度
        三、以生成指数的场所划分,可分为场内市场指数与场外指数
    第三节 基准的性质
        一、基准是一种信息,部分基准属于大数据
        二、基准是一种资产
        三、基准是一种价格
第二章 金融基准操纵的原因、主体与行为
    第一节 催生金融基准操纵的制度根源
        一、激发操纵的内生动力:正外部性、合同硬关联性
        二、产生垄断的前提条件:市场参与者具有横向竞争关系
        三、促使操纵的根本原因:信息偏在、大银行具有细分市场的支配地位
        四、自律监管者“监守自盗”、政府监管亦有利益冲突之嫌
    第二节 操纵金融基准的主体是做市商
        一、做市商是生成金融基准的重要机制
        二、做市商带有“价格操纵”的制度胎记
    第三节 金融基准操纵是新型的市场操纵行为
        一、影响价格基准从市场操纵的“结果”晋级为“直接手段”
        二、来源数据的“可选择性”使操纵基准不以“欺诈”为要件
        三、以价格形成再论市场操纵的本质
    第四节 金融市场监管法对基准操纵的适用及发展
        一、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2000》难以适用
        二、欧盟《市场滥用条例2014》新增对基准操纵的特别规定
        三、美国CFTC《反操纵实施细则》对基准操纵的处罚及市场监管法的发展
第三章 金融基准操纵的部门法规制竞合
    第一节 反垄断法规制的现实需求
        一、依据民事合同关系、难以认定合同项下的缔约过失责任
        二、依据金融行业监管法的反欺诈条款、取得部分胜利
        三、行业监管法与反垄断法在民事赔偿要件上的比较
    第二节 金融基准操纵的反垄断案例及分析
        一、Libor反垄断案因缺乏“垄断损害”遭到驳回
        二、欧盟委员会认定报价行有违欧盟反垄断规则
        三、汇率基准FX案:证实横向价格协议与垄断损害的存在
        四、金融基准操纵民事赔偿的认定标准
    第三节 建立行业监管法与反垄断执法共同适用的协调机制
        一、金融指数操纵应当受到中国反垄断法的调整
        二、建立执法协调机制的必要性:“价格共谋”的禁止竞合
        三、建立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一致的理念与目标
    第四节 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再议金融反垄断最小豁免规则
        一、资本形成与自由竞争的两难:以瑞银第一波士顿案为视角
        二、金融垄断最小豁免的适用范围与操作路径
第四章 金融基准的监管及操纵的惩罚性规制
    第一节 监管的强制性:明确基准为监管对象
        一、树立监管标准、采纳IOSCO基准原则
        二、增强一级市场管理、英国推进“公平及有效市场审查”
    第二节 监管的谦抑性:分层管理之欧盟经验
        一、金融基准监管的除外情形与豁免特征
        二、关键基准、重要基准与非重要基准的三分法
    第三节 基准来源数据的现行规则及展望
        一、数据抓取规则的层级化管理:交易数据优先、报价数据劣后
        二、数据规则的建议1:强制数据披露及报告措施、数据换准入
        三、数据规则的建议2:运用大数据思维、以全样本取代抽样
    第四节 金融基准操纵的刑事法律追究
        一、金融基准操纵重释全球刑事犯罪的“最小关联原则”
        二、金融基准操纵对我国刑法182 条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补充
        三、从部门法平等适用的角度看我国反垄断法刑事责任的构建
第五章 金融基准的改革及操纵的激励性规制
    第一节 促进混合性指数向商品性指数的转化
        一、金融指数逐渐从公共物品向竞争性的私人物品转化
        二、推广付费可得、保障基准的供给与公允
        三、设计恰当的监管激励、拓展基准的运用场景
    第二节 明确基准链条中各方主体的权责
        一、监管框架下适格的监管机构及“专业守门人”的权责
        二、明确基准编制者对基准公允的绝对责任
        三、保证基准编制者对基准使用的相对利益:集中交易与充分竞争的权衡
        四、明确竞争性做市商协作与共谋的边界、法与非法的行为原则
        五、以先进的交易系统保障弱势市场主体的公平交易权
    第三节 实现金融基准剩余立法权及执法权的相互制衡
        一、央行享有金融基准的剩余立法权
        二、以金融垄断最小豁免规则分配金融监管及反垄断执法权
        三、完善一线监管和自律监管
        四、保持法律弹性,关注实施评测
    第四节 灵活的统一审判保障有效的司法实施
        一、In re LIBOR案适用美国跨州诉讼审前合并审查程序(MDL)
        二、MDL程序对我国合并诉讼制度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抗战时期甘肃省粮食管理研究(1937-194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抗战前甘肃省的粮业及其管理
    第一节 抗战前甘肃省的粮食生产
    第二节 抗战前甘肃省的粮食管理
第二章 抗战时期甘肃省的粮食管理政策及其实施办法
    第一节 甘肃省粮食管理政策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甘肃省粮食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变动
    第三节 甘肃省粮食增产运动的开展
    第四节 甘肃省粮食市场的管制
第三章 抗战时期甘肃省的田赋征实
    第一节 田赋征实的启动
    第二节 田赋征实的实施
    第三节 田赋征实的绩效和不足
第四章 抗战时期甘肃省粮食的储运和配拨管理
    第一节 粮食的仓储管理
    第二节 粮食的运输管理
    第三节 粮食的配拨管理
第五章 抗战时期甘肃省粮食管理评价及认识
    第一节 抗战时期甘肃省粮食管理的评价
    第二节 抗战时期甘肃省粮食管理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营销工委2012年会员大会在杭州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2012年开展的工作
2013年工作计划

(9)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及投融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理论
    2.1 投融资基本理论
        2.1.1 投融资概念
        2.1.2 财政投融资理论
        2.1.3 理论上政府与市场的分工
        2.1.4 我国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划分
    2.2 我国投融资体制市场化改革
    2.3 公路基础设施属性及融资能力
        2.3.1 公路基础设施的属性
        2.3.2 公路基础设施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分析
    3.1 国外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分析
        3.1.1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3.1.2 政府主导,吸引民间资金参与
        3.1.3 国外部分国家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概况
        3.1.4 国外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经验分析
    3.2 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和投融资现状
        3.2.1 公路行业发展趋势概述
        3.2.2 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及投融资历程回顾
        3.2.3 我国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与结构分析
    3.3 国内外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对比分析
        3.3.1 对比分析
        3.3.2 对比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公路建设投融资需求与供给分析
    4.1 公路建设投资需求分析
        4.1.1 公路建设需求影响
        4.1.2 公路建设发展目标及规划
        4.1.3 “十一五”公路建设执行情况
    4.2 实施扩大内需政策 公路建设投资增速
        4.2.1 “国高网”规划有望提前建成
        4.2.2 公路建设投资需求研究
    4.3 公路建设资金供给分析
        4.3.1 资本性资金供给预测
        4.3.2 债务性资金供给预测
    4.4 我国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化融资模式比较及融资创新的紧迫性
    5.1 公路建设项目市场融资的可行性
        5.1.1 市场化融资理论分析
        5.1.2 公路建设项目市场融资的环境
        5.1.3 融资模式分析比较原则
    5.2 融资模式特点分析
    5.3 融资模式评价及拓展融资市场的必要性
        5.3.1 融资模式比较结果评价
        5.3.2 市场融资创新的必要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融资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及构想
    6.1 公路行业融资能力分析
        6.1.1 负债压力过大
        6.1.2 担保能力减弱
    6.2 地方财政出资能力有限
        6.2.1 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
        6.2.2 政府负债增加的因素
    6.3 国内银行对公路行业贷款的动力及风险
        6.3.1 主要动因
        6.3.2 面临的问题
    6.4 提升融资能力的措施和运作方式
        6.4.1 建立公路建设“资金池
        6.4.2 提升融资能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盘活公路存量资产的市场化尝试
    7.1 资产证券化
        7.1.1 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要素及流程
        7.1.2 公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及主要优势
        7.1.3 公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依据
        7.1.4 公路资产证券化模拟方案
    7.2 高速公路信贷证券化
        7.2.1 高速公路信贷证券化概念
        7.2.2 高速公路信贷证券化模型
        7.2.3 高速公路信贷证券化理论分析
    7.3 租赁
        7.3.1 售后回租租赁的内容及运行流程
        7.3.2 收费公路资产租赁的可行性
        7.3.3 收费公路资产售后回租模拟方案
    7.4 并购贷款
        7.4.1 并购贷款的法律基础和条件
        7.4.2 公路行业并购贷款的可行性及问题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公路建设投融资政策建议
    8.1 政府投资政策与建议
        8.1.1 建立完善的法规,为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提供稳固的基础
        8.1.2 设立公路建设专项资金,解决建设资金的长期困扰
        8.1.3 适当调整投资结构比例,加大地方筹措资金力度
    8.2 市场融资政策与建议
        8.2.1 充分利用债券融资手段,争取发行“中国公路建设债券”
        8.2.2 积极推动市场融资创新,拓展公路建设资金来原渠道
        8.2.3 积极培育和设立高速公路产业投资基金
        8.2.4 积极培育和扶植大型担保公司,增强公路建设项目的融资能力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案例
    1、租赁案例
    2、委托代建案例
    3、政府扶持作强担保公司的案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1843-1954年上海转口业的兴起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来源与方法运用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上海转口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近代上海进出口贸易概况
    第二节 进出口贸易影响下的上海转口贸易中心地位的形成
第二章 上海转口业之滥觞
    第一节 上海的办庄
    第二节 外埠商号的驻沪办事机构——申庄
第三章 上海转口业的兴建与发展
    第一节 上海转口业同业公会的成立
    第二节 转口业同业公会的管理与上海转口业的继续发展
第四章 上海转口业兴起与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行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
    第二节 行业组织由松散向规范化发展
    第三节 行业体系化渐趋增强
    第四节 行业分布格局聚集性增强
结语
    一、转口业的兴起与发展是近代上海城市资源合理配置与商业竞争的必然产物
    二、转口业的兴起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转口业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上海与内地经济的互动发展,完善了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积极的历史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四、12月份各地轮胎参考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然橡胶企业风险管理中衍生工具策略选择研究[D]. 何欣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2]中国工矿银行研究(1942-1949)[D]. 田青青. 西南大学, 2018(01)
  • [3]广西道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轮胎影子价格研究[J]. 赵虎林. 市场论坛, 2014(09)
  • [4]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D]. 张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金融基准操纵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宋澜.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6]抗战时期甘肃省粮食管理研究(1937-1945年)[D]. 靳丽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7]营销工委2012年会员大会在杭州召开[J]. 王亚明. 中国橡胶, 2012(22)
  • [8]12月份各地轮胎参考价[J].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营销工作委员会. 中国橡胶, 2012(01)
  • [9]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及投融资政策研究[D]. 袁玉玲. 长安大学, 2009(11)
  • [10]1843-1954年上海转口业的兴起与发展[D]. 卢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12月全球轮胎参考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