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直视下食管贲门狭窄扩张68例报告

胃镜直视下食管贲门狭窄扩张68例报告

一、胃镜直视下行食管贲门狭窄扩张治疗6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侯力华[1](2021)在《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对胸中下段食管癌的近期并发症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式在术后相关并发症、近期预后、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更为合理的食管癌手术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01月01日至2020年06月01日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同一医疗组的食管癌患者274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及吻合部位分为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Ivor-Lewis MIE)组,经左胸食管癌根治弓上45°吻合术(Sweet)组,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颈部45°吻合术(Mc Keown MIE)组。Ivor-Lewis MIE组123例,胸中段73例、胸下段50例;Sweet组68例,胸中段39例、胸下段29例;Mc Keown MIE组83例,胸中段54例、胸下段29例。分别对比研究胸内吻合的两种术式和右胸入路的两种术式,结合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Ivor-Lewis MIE组与Sweet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肿瘤位置、肿瘤分化和临床分期以及FEV1、FEV1/FVC等指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纵隔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站数、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吻合口/管胃瘘、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Ivor-Lewis MIE组110例,Sweet组58例。胸痛发生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吻合口狭窄、进食哽噎感、反酸、咳嗽、气促等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Ivor-Lewis MIE组与Mc Keown MIE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肿瘤位置、肿瘤分化和临床分期以及FEV1、FEV1/FVC等指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方面,Ivor-Lewis MIE组(6.9±2.2)短于Mc Keown MIE组(7.9±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纵隔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站数、腹部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站数、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碍、乳糜胸、心律失常及深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吻合口/管胃瘘、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Ivor-Lewis MIE组110例,Mc Keown MIE组76例。胸痛及气促等症状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吻合口狭窄、反酸、嗽症及进食哽噎感等症状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相较于经左胸食管癌根治弓上45°吻合术,具有淋巴结清扫彻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吻合口/管胃瘘、肺部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狭窄等主要术后并发症低于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颈部45°吻合术。更适用肿瘤位于主动脉弓下缘以下、无颈部淋巴结肿大(无需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胃-食管45°斜行吻合可能可以降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级微创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2](2021)在《中国贲门失弛缓症诊治专家共识(2020, 北京)》文中认为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是一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国内关于AC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等问题均尚无统一的专家共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考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内容就AC的诊断、治疗、随访及特殊人群AC的治疗等列有17条陈述建议。

黄浩然[3](2020)在《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双通路吻合与传统食管-残胃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术式的优劣,为探索理想的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01月至2019年02月在赤峰市医院肿瘤外科住院明确诊断为近端胃癌并行近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双通路吻合(Double tract group,DT组),对照组行食管-残胃吻合(esophagogastrostomy group,EG组),比较两组术式患者的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选取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共5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术式患者的饮食恢复与营养学指标变化情况;采用癌症核心QLQ-C30量表及胃癌QLQ-STO22量表中的所有项目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命质量问卷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4例,其中DT组31例,EG组33例,但DT组1例因家庭经济原因未能继续完成随访被排除,EG组有2例因经济原因、1例因车祸外伤行腰椎间盘手术治疗被排除,最终共纳入60例患者进行研究,DT组和EG组各30例。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1)基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病例资料及术前的饮食、营养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指标比较:DT组的手术时间较EG组延长(202.83±15.12 vs 168.16±13.38min,t=9.403,P<0.000),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117.33±26.25 vs 127.00±28.67ml,t=-1.362,P=0.178)、术中胃周淋巴结清扫个数(39.83±6.97 vs 39.27±7.32个,t=0.307,P=0.760)、术后首次进食时间(6.83±0.84 vs 6.93±1.01,t=-0.417,P=0.678)、术后住院时间(13.17±1.66 vs 13.37±1.77d,t=-0.451,P=0.654)各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比较:DT组在术后1年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EG组(6.7%vs 26.7%,χ2=4.32,P=0.038);两组在切口感染(3.3%vs 3.3%,P=1.000)、吻合口出血(0%vs 3.3%,P=1.000)、吻合口瘘(0%vs 3.3%,P=1.000)、术后梗阻(0%vs 0%,P=1.000)、术后胃排空障碍(0%vs 3.3%,P=1.000)、吻合口狭窄(0%vs 3.3%,P=1.000)各单项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总并发症的发生率(3.3%vs 16.7%,χ2=1.667,P=0.197)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饮食恢复与营养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DT组在术后3月、6月、12月的饮食恢复情况与营养指标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GB)、前白蛋白(PA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各方面明显优于EG组(P<0.05)。(5)生命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仅在QLQ-C30量表中的总体健康状况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丧失、情绪功能领域以及QLQ-STO22量表中的反流、疼痛、饮食受限、焦虑领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组患者在术后1月、3月、6月、12月各时间点的总体健康状况和情绪功能、反流、饮食受限、疼痛、焦虑、恶心呕吐、食欲丧失各领域评价均优于EG组(p<0.05);另外DT组多数患者在12月的评价已达到甚至部分超过术前水平,而EG组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双通路吻合技术在近端胃切除根治术中安全可行,相较于传统食管-残胃吻合而言,虽然手术操作时间相对延长,但并不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及并发症,具有明显的抗反流效果,同时具有术后饮食与营养恢复好、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近端胃切除后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赵丹阳[4](2020)在《单孔胸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优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贲门括约肌弛缓不全而导致吞咽困难,症状逐渐加重,药物治疗及内镜下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最终需手术治疗,随着腔镜手术技术及器械不断进步,使单孔胸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尚未开展此术式,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未得到认可,因此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胸外科施行单孔胸腔镜下Heller肌层切开术、Dor部分胃底折叠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来试图验证该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4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接受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21例,接受传统开胸手术治疗23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食管功能状态。具体包括: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用CT测量食管最宽处直径,消化道压力监测仪测量食管末端压力,胃肠功能动态监测仪监测食管末端PH值;开胸组与单孔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小时,1天,2天,3天,1周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利用吞咽困难程度评分(grade评分)观察2组术后6个月主观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共44例患者接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治疗,其中接受单孔胸腔镜手术的病人21例,接受传统开胸手术的病人23例,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食管瘘,纳入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均能改善食管功能状态,术后6个月吞咽困难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单孔胸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胸组以及术后6小时,1天,2天,3天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开胸组(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下Heller肌层切开术、Dor部分胃底折叠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且与传统的开胸下Heller肌层切开术,Dor部分胃底折叠术相比,该术式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值得有条件的医院临床推广。

华凯云,赵勇,谷一超,廖俊敏,李爽爽,张雅楠,杜京斌,吴丹,黄金狮[5](2020)在《先天性食管狭窄4例报告及诊治经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例先天性食管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4例患儿均为男性,入院年龄分别为5岁1个月、4岁2个月、10个月和3岁7个月。结果 1例入院后诊断为贲门失迟缓症,在腹腔镜食管肌层切开过程中发现食管下段软骨异位,切除异位软骨后保留完整食管黏膜,随访1年进食顺利。1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食管下段狭窄,多次影像学检查漏诊食管下段狭窄,胸腔镜下完成狭窄段切除再吻合,随访8个月进食顺利。1例球囊扩张食管4次,随访4个月进食顺利。1例先天性食管狭窄合并十二指肠梗阻,腹腔镜解除十二指肠梗阻7个月后行胸腔镜食管切除再吻合手术,随访2个月进食顺利。结论先天性食管狭窄常合并其它消化道畸形,容易漏诊,其治疗方式尚存在争议,腔镜手术具有较高可行性。

康宁宁[6](2019)在《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世界上新增加的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外科手术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长期以来,开放食管切除术(open esophagectomy,OE)一直是治疗食管癌主要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左经胸食管切除术(Sweet术)、经腹右经胸食管切除术(Ivor Lewis术)、右经胸经腹经颈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经腹经颈食管内翻剥脱术等等。这些手术需要常规开胸、开腹或附加颈部切口,切口较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腔镜下的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保证肿瘤彻底根治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目前,主流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按照吻合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neck,TLE-neck,MIE-Mckeown)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chest,TLE-chest,MIE-Ivor Lewis)。TLE-neck术开展较早,操作相对较简单,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而TLE-chest术相对难度较大,开展较晚。由于其省去了颈部切口,相对于颈部吻合术更加“微创”。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是一种新式的TLE-chest术。其特点是术中仅仅用一根最常规的Prolene线将食管肌层荷包缝合,完成钉砧头的置入,简化了胸内吻合的流程和耗材,目前关于这种术式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报道较少。近年来,我们将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均进行了持续的优化与完善,许多新的操作和流程被加入到这两种术式中,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究竟该选择颈部吻合还是胸内吻合,目前仍没有定论。目的1.分析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该手术方式应用于食管中、下段癌的可行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2.总结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3.将两种术式进行改进后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对比,为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计2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0例为TLE-neck术,110例为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术前临床分期。术中术后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由腔镜中转为开放的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上消化道出血、肺部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及术后病理分期。将两组术式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组的平均年龄为64.05±8.38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28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49±2.78 Kg/m2,其中57(50.18%)例有吸烟史,49(44.55%)例有饮酒史。73(66.36%)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7(33.64%)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2.73%。TLE-neck组的平均年龄为64.99±7.05岁,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0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61±2.74Kg/m2,其中60(42.86%)例有吸烟史,51(36.43%)例有饮酒史。107(76.43%)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3(23.57%)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5.7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3.71±48.85min,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2.58±10.77个,术后平均总引流量为2172.59±1130.03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2例,Ib期15例,IIa期27例,IIb期12例,IIIa期6例,IIIb期28例,IVa期10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9.93±3.53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1.67±4.10天。吻合口瘘4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2例,1例行保守治疗治愈,另外1例术后行全麻下胃镜下钛夹止血治疗后治愈。肺部并发症11例,喉返神经损伤4例。乳糜瘘2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1例,因术后重症肺部感染而死亡。TLE-neck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23±58.78min,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4.52±13.14个,术后总引流量为2329.97±1587.39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3例,Ib期23例,IIa期24例,IIb期18例,IIIa期9例,IIIb期45例,IVa期8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11.31±6.09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3.88±8.24天。吻合口瘘15例,其中14例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7例,均行保守治疗治愈。肺部并发症24例,喉返神经损伤21例。乳糜瘘3例,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剖腹探查后发现为乳糜池破损,经手术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中1例并发吻合口瘘,继而出现食管气管瘘、呼吸衰竭,经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等治疗,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后治疗无效而死亡。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中转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术后病理分期、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及乳糜瘘等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着小于TLE-neck术组(P<0.05)。结论:1.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通过对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3.对于胸中段及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的微创治疗来说,采用镜下荷包技术的TLE-chest术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李治仝[7](2018)在《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及微创治疗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食管狭窄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管腔缩小的疾病,它可引起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吸入性肺炎、体重减轻、免疫力下降等,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数食管狭窄是恶性的,良性食管狭窄少见。食管良性狭窄常见的原因有食管、胃外科手术后、长期胃食管反流刺激、酸碱摄入烧灼、射频消融治疗、胸部放射治疗或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等引起的食管狭窄。尽管有很多治疗良性食管狭窄的方法,但任何机械处理之后都表现出非常高的复发倾向和并发症。本研究旨在分析河南省良性食管狭窄的特点,结合我科使用球囊导管、支架置入、抗反流手术治疗不同病因的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经验,探讨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对不同病因的食管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一、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及狭窄特点分析对312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根据其病史、多层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明确食管狭窄的类型、狭窄的部位、长度及程度。采用DSA下或胃镜直视下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二、介入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疗效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介入科共收集488名食管良性狭窄患者入组。分析所有患者入院时症状、体征、有无合并症等。针对不同病因的食管狭窄采取球囊扩张成形术或者联合食管可回收金属覆膜支架置入术,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随访临床疗效。三、介入手术联合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食管良性狭窄疗效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集6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治疗或者联合可回收支架置入)组38例,介入治疗解除食管狭窄后再次抗反流手术组28例。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合并症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及术后随访临床疗效。四、术前检查评估入院患者术前常规行多层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明确食管狭窄的性质、狭窄的部位、长度及狭窄段管径。CT进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观察食管段狭窄有无强化、有无纵膈感染,初步判断食管狭窄的部位、性质及严重程度等。数字胃肠x线造影选用碘造影剂,判断食管狭窄的部位、长度、狭窄管径、有无食管瘘以及是否合并食管裂孔疝等情况。常规胃镜判断狭窄病变情况、贲门有无松弛,明确病变的部位,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当反流性食管狭窄解除1个月未再复发者,行食管高分辨率压力测定及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观察食管括约肌及反流情况。食道测压可以了解静息时和吞咽时食管各部分结构(食管上括约肌、食管体部和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水平,也能检查出有无食管裂孔疝。食道阻抗-PH联合监测系统主要监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DeMeester(DMS)评分、PH<4所占的反流时间、站立位PH<4的时间、卧位PH<4的时间、PH<4的反流次数、症状指数等。五、食管球囊扩张成形术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床上,头偏向右侧,吸氧、心电监护、铺巾,首先口服造影剂正位造影确定狭窄位置、程度和狭窄长度。5F椎动脉导管和加硬导丝配合下经过狭窄段食管至胃腔,沿加硬导丝交换10、12、15、20、25或者30mm等不同规格的球囊导管,以狭窄环位于球囊正中位置为最佳,慢慢加压充盈球囊。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扩张,或者经球囊导管扩张后食管狭窄仍存在,选用食管支架置入术。六、食管可回收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术术前禁食12小时,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床上,头偏向右侧,首先口服造影剂正位造影确定狭窄位置、程度和病变长度。置开口器,在导丝导管引导下经口、咽、食管,通过狭窄部位进入胃腔,经导管造影证实导管进入胃腔无误,交换加硬导丝,沿加硬导丝选用合适型号的食管内支架。常用的食管可回收支架型号为直径:13-22mm,长度:80-140mm。调整支架位置后完全释放复查造影了解自膨式支架位置如何,评估造影剂是否顺利通过狭窄食管段、有无对比剂外溢等。七、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选用腹腔镜下Toupet法胃底折叠术或合并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全麻插管,患者取仰卧位,头高脚低30°,双下肢分开,主刀者站于患者的两下肢之间。腹部常规消毒、铺巾,在肚脐上缘戳1个1.0cm孔置气腹针建立气腹,气腹压力为12-15mmHg。然后在腹腔镜下在上腹部再戳1个1.0cm和3个0.5cm孔,置入相应大小的套管针(trocar)。有食管裂孔疝者先将疝内容物复位,用超声刀游离食管周围韧带、网膜组织,暴露左、右膈肌脚及食管,游离下段食管有约3-5cm长度,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先用2-0丝线间断缝合膈肌脚缩小食管裂孔至1.5cm,然后将胃底自食管右侧后方包绕食管下段270°,用2-0丝线间断缝合胃底与包绕的食管约2~3针,宽约2.0~3.0cm,最后形成270°的宽松折叠瓣包绕食管下段。患者在术后恢复胃肠蠕动功能开始进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八、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SPSS,美国芝加哥),所有定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定性资料数据均以百分比形式表示。连续性资料用t检验,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ann-Whitney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分析。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s,OR)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的相关病因及狭窄特点分析312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中,246例患者(78.8%)为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32例(10.3%)因胃食管反流引起食管溃疡性狭窄;20例(6.4%)为强酸、强碱引起的食管腐蚀性狭窄;14例(4.5%)因肿瘤放疗损伤食管造成狭窄。按照食管狭窄的长度划分,262例84.0%)为短节段狭窄(狭窄长度≤2cm),多见于吻合口狭窄;50例(16.0%)为长节段狭窄(狭窄长度>2cm),多见于化学物质腐蚀性狭窄。二、介入治疗食管良性狭窄患者疗效观察488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入组,其中368例食管吻合口狭窄患者均先采用小球囊预扩张,300例患者再次采用20mm或者25mm较大球囊扩张成形术,360例球囊扩张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7.8%;6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均成功采用25mm或者30mm大球囊扩张成形;35例腐蚀性食管狭窄患者中,30例患者首先空肠营养管置入,1个月后采用12mm或15mm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成功28例,成功率为80%;19例放疗性食管狭窄中均成功采用25mm或者30mm球囊扩张成形。球囊反复扩张后狭窄复发者,选用可回收食管内支架置入。62例吻合口狭窄患者成功放置可回收金属覆膜内支架,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放置食管支架,15例腐蚀性食管狭窄放置食管支架,3例放疗性食管狭窄放置食管支架。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0.5±2.9个月,有88.3%的吻合口狭窄组患者临床治愈,24.3%反流性狭窄组治愈,74.2%腐蚀性狭窄组患者治愈,77.8%放疗性狭窄组患者治愈。反流性狭窄组治愈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食管狭窄的总体通畅率,在短期内四组没有明显差别,但在中长期随访中发现反流性食管狭窄组通畅率(62.2%)明显低于吻合口狭窄组(90.4%)、腐蚀性狭窄组(87.1%)和放疗性狭窄组(88.9%)。三、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狭窄疗效分析共6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入组。其中,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置入)组38例,男性2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0.16±9.82岁;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组28例,男性2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7.32±10.35 岁。介入治疗组,失访1例,临床治愈9例(24.3%),有效20例(51.4%),无效9例(24.3%),总有效率75.7%;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组,无失访患者,临床治愈14例(50%),有效13例(46.4%),无效1例(3.6%),总有效率96.4%。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组临床总有效率比介入治疗组显着升高(P<0.05)。结论1.在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大部分是食管或胃术后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狭窄的发病率也不应忽视。2.球囊扩张或联合食管内支架治疗食管良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不同病因的食管狭窄临床疗效有差异。球囊扩张或者联合支架置入治疗反流性狭窄组的疗效、通畅率显着低于其他病因的食管狭窄。3.介入治疗联合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效率和食管通畅率显着高于单独介入手术。解除食管狭窄的同时,抗反流手术修复抗返流屏障、从根本上治疗病因是可靠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胡芳齐[8](2017)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联合中医针灸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联合中医针灸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分析了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明确诊断贲门失弛缓症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POEM术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予POEM联合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显效率,两组患者治疗第1个月后通过电子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了解治疗后食管直径、隧道切口、贲门口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食管直径的变化和治疗后1、6个月的临床症状评分(即Eckardt评分)进行比较,并了解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1)治疗组POEM术联合中医针灸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治疗后显效率为93.33%,对照组POEM术联合药物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治疗后显效率73.33%。(2)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案治疗1个月后差别不大。(3)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改善Eckardt评分:(1)两组治疗1个月后Eckardt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案治疗1个月后差别不大。(2)两组治疗6个月后Eckardt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缩小食管直径:(1)两组治疗后食管直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1个月后食管直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4)并发症情况:治疗组中1例出现皮下气肿,1例术中出血250ml,对照组中1例术中出现气腹,3例术后出现皮下气肿。结论:POEM联合中医针灸能提高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Eckardt评分水平,缩小食管直径,且术后中期疗效稳定,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POEM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虽有一定并发症存在,但是较其他传统疗法并发症少,疗效高,而且通过保守疗法可解决并发症,使患者恢复良好。

王必信,谭福碧[9](2015)在《贲门失驰缓症常见内镜治疗并发症防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贲门失驰缓症常见内镜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68例贲门失驰缓症患者,其中气囊扩张治疗组28例、支架置入治疗组20例、内镜下黏膜隧道技术(POEM)治疗组20例。结果:气囊扩张组出血8例,胸骨后疼痛28例;支架置入组出现胸骨后疼痛28例;PEOM组出现肩颈部皮下气肿15例,胸骨后疼痛20例,气胸3例,液胸2例。结论:贲门失驰缓症内镜治疗防治尤为重要。

史永军[10](2014)在《内镜下经隧道治疗食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经口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AC)是一种少见但典型的原发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疾病,是食管一种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以食管下括约肌(LES)舒张不全和食管蠕动消失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或呕吐、胸骨后不适或体重减轻等。本病目前贲门失弛缓症尚无治愈方法。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以使食物能够顺利的从食管进入到胃中,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肉毒素注射治疗、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外科手术治疗等方法。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和外科肌切开术,与药物治疗、内镜肉毒素注射治疗相比缓解时间相对较长,但存在食管穿孔、胃食管反流症状等并发症。2010年Inoue报道了经口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治疗贲门失驰缓症,近期产生良好效果,但也有人对该项新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内镜下LING分型是国内针对POEM手术提出的新的AC内镜下分型方法,将AC分为LING-Ⅰ型、LING-Ⅱ型、LING-Ⅲ型,该分型在POEM手术中的意义报道甚少。食管压力测定是诊断贲门失驰缓症和判断治疗效果的金标准,由于过程繁琐和患者明显的不适,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愿意再次接受这项检查。Eckardt评分、定时食管钡餐成像(Timed Barium Esophagram TBE)是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患者耐受性好的评价方法,通过Eckardt评分可以判断患者症状缓解程度;而TBE测定钡剂在不同时间内在食管内的残留高度,间接判断食管的排空能力。既往的研究已经证实,Eckardt评分、TBE对球囊扩张术治疗AC患者的效果判定及术后复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而其在POEM中的作用报道甚少。研究目的1.研究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研究LING分型在POEM手术的意义;3.研究Eckardt评分、TBE对POEM治疗贲门失驰缓症术后疗效判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因贲门失驰缓症在山东省立医院消化科住院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LING分型标准分为LING-Ⅰ型、LING-Ⅱ型、LING-Ⅲ型,观察了各型患者的手术时间、隧道长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第1、12、24个月随访时Eckardt评分、TBE等,评价经口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LING分型、Eckardt评分和TBE在POEM中的作用。结果本组33例患者,32例在手术室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经口肌切开术;1例LING-Ⅲ型患者,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粘连而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平均手术时间为62.8分钟;8例患者术中、术后出现纵膈和皮下气肿;术中食管粘膜穿孔1例,给予钛夹封闭;术后发热6例,应用抗生素72小时内控制;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5.1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前、术后1月,Eckardt评分分别为8.25±1.24、0.44±0.70(P<0.01);TBE (第1、5分钟钡剂高度)术前、术后1月分别为15.97±2.57cm、12.91±2.98cm和2.69±1.33cm、0.28±0.96cm有显着性差异(P<0.01);术后第12个月,Eckardt评分、TBE(第1、5分钟钡剂高度)分别为0.39±1.08、2.55±1.03cm、0.36±1.09cm;术后第24个月,Eckardt评分、TBE(第1、5分钟钡剂高度),分别为0.33±0.49、1.5±1.0cm、0.25±0.45cm,与术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术后第1、12、24个月的Eckardt评分、TBE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LING-Ⅰ型、LING-Ⅱ型在手术时间、隧道长度以及术前、术后Eckardt评分、TBE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前Eckardt评分与TBE显着相关(r=0.625,p<0.001)。术后第12个月,1例患者再次出现吞咽困难,Eckardt评分、TBE(第1、5分钟),分别为6、8cm、5cm,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症状缓解。术后第12、24个月分别有3例、2例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给予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后缓解。结论1. 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2. LING分型可能对POEM手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 Eckardt评分、TBE对贲门失驰缓症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有重要价值,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内镜下经隧道食管粘膜剥离术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来源于食管上皮的肿瘤,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等的检出率逐渐升高;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已成为整块切除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准的治疗方法,只适合治疗病理诊断明确的m1、m2期的患者,超声内镜是术前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的重要手段。大面积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由于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该领域的研究报道甚少。术后食管狭窄是大面积食管粘膜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球囊扩张术、口服强的松等方法已有少量文献报道,但效果欠佳。而全覆膜可回收食管支架植入术对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鲜有报道。研究目的1.研究隧道技术完整切除大面积的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2.研究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率。3.全覆膜可回收食管支架植入术在预防术后食管良性狭窄预防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间在山东省立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43例确诊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病变范围超过食管1/2周或长度超过3cm,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局限于黏膜层;超声内镜、胸腹部CT排除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根据术中食管粘膜实际切除面积和长度,所有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病变范围在1/2~3/4周或长度在3-5cm;治疗组,病变范围超过3/4周或长度在5cm以上,术中给予全覆膜可回收食管支架植入术。观察两组病人术中出血、穿孔以及术后狭窄、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统计完整切除率与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比较超声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本组43例采用隧道技术治疗的大面积食管早癌/癌前病变患者,按照实际切除面积的大小,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10例,治疗组33例。平均手术时间:96.91±51.17min(39~266min),其中,对照组:59.90±14.54min;治疗组:108.12±53.10min,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22);平均切除长度:62.40±21.95mm;其中,对照组:41.60±5.68mm,治疗组:70.79±20.51mm,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32)。切除病灶48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100%;术后病理证实: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处,食管早癌41处,其中局限于粘膜上皮33处,浸润黏膜固有层2处,黏膜肌层4处,黏膜下层2处;垂直切缘和侧切缘阴性率为100%(48/48)和93%(45/48);超声内镜诊断浸润深度与术后病理对照诊断准确率为87.5%(42/48);术中怀疑穿孔3例;术后:延迟出血1例、胸腔积液1例、继发感染并食管瘘2例;治疗组33例,术后患者均存有不同程度的食管粘膜组织增生100%(33/33);术后随诊:治疗组复发1例(1/43),再次行ESD治疗,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狭窄6例,14%(6/43),对照组3例(3/10),对照组3例(3/33);沙氏扩张器扩张5例,2例再次行食管全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由于粘膜过度增生所致,内镜下行粘膜切除术,病理证实为鳞状上皮假瘤样增生。结论1.经隧道大面积食管粘膜剥离术是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经典的粘膜剥离术相比,具有操作时间短,剥离速度快,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高的特点,是对经典粘膜剥离术的重要补充。2.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分期符合率为87.5%,超声内镜可以对早期食管癌的浸润深度进行良好的判断。3.预防性食管支架植入术对预防大面积食管粘膜切除后的食管狭窄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但存在刺激食管粘膜增生等并发症存在。第三部分经隧道切除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食管粘膜下肿瘤的发生率约0.006-0.3%,常常突出于食管腔内,表面光滑,覆有正常的粘膜组织。目前,超声内镜检查和组织学活检是诊断食管粘膜下肿瘤的主要手段;开胸手术或经胸腔镜、腹腔镜的肿瘤切除术是治疗食管粘膜下肿瘤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粘膜切除术、粘膜剥离术也被用于粘膜下肿瘤的切除,但对于大于2cm的粘膜下肿瘤以及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瘤常常不能完整切除,并存在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存在。经隧道粘膜下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是一种新的微创技术,通过隧道技术来切除食管粘膜下肿瘤,尤其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研究目的1.研究该项技术在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2.研究并进一步明确该项技术的适应症,并对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改进措施。3.明确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组织类型。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在山东省立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36例确诊为食管粘膜下肿瘤患者,超声内镜检查显示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全部患者在手术室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经隧道行食管粘膜下肿瘤切除术,观察术中出血、穿孔、皮下气肿等情况,手术标本行病理学检查;所有的患者术后第3、12个月进行随诊,通过内镜或超声内镜来判断肿瘤残留、复发等情况。结果所有36例食管粘膜下肿瘤均起源于固有肌层,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36/36);平均手术时间60.52±30.32(21-112)分钟.肿瘤平均大小为17.3±0.69mm(6-42mm)。术后病理证实,食管平滑肌瘤35例,胃肠间质瘤1例;核分裂数小于5/50高倍视野,危险度分级:极低。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6±2.1天(3-16)。平均随诊时间12.9±5.7月(3-22月),没有肿瘤的残留或复发。术中出血、皮下气肿是术中主要并发症;术中少量出血,经电凝出血停止;没有迟发性出血病例发生;皮下气肿主要见于早期病例,使用的CO2气体术后可以很快地吸收。1例患者术后3天造影可见假憩室形成,内镜检查显示隧道表面的粘膜坏死伴溃疡形成,行经鼻胃肠营养管植入术,术后16天治愈出院。结论1.经隧道食管粘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来自固有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2.经隧道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适应于直径在3cm以下的肿瘤切除。3.食管粘膜下肿瘤以食管平滑肌瘤为主,STER是诊断、治疗食管粘膜下肿瘤的新的手段。

二、胃镜直视下行食管贲门狭窄扩张治疗6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镜直视下行食管贲门狭窄扩张治疗6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对胸中下段食管癌的近期并发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病例选择
        2.1.1 病例来源
        2.1.2 入组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一般资料
第三章 围术期处理及术式
    3.1 术前评估
    3.2 手术禁忌证
    3.3 术前准备
    3.4 手术方式
        3.4.1 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颈部45°吻合术(Mc Keown MIE)
        3.4.2 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Ivor-Lewis MIE)
        3.4.3 经左胸食管癌根治弓上45°吻合术(Sweet)
    3.5 术后处理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观察指标
    4.2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手术指标对比
        4.3.2 并发症对比
        4.3.3 各组患者近期生活质量随访对比
第五章 讨论
    5.1 不同手术方式之间的比较
        5.1.1 Sweet术式与Ivor-Lewis MIE术式的比较
        5.1.2 Ivor-Lewis MIE 术式与Mc Keown MIE 术式比较
    5.2 对于食管癌吻合方式的思考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3)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选择与术后反流诊治原则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单孔胸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2.4 VAS疼痛评分
        2.2.5 食管测压及 PH 监测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手术前后食管功能状态比较
        3.1.1 两组手术前后 CT 测量食管最大直径比较( X±s)
        3.1.2 两组手术前后 LESP 对比( X±s)
        3.1.3 两组手术前后食管末端 PH 值对比( X±s)
    3.2 开胸组与单孔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小时,1天,2天,3天,一周的VAS疼痛评分比较
    3.3 术后主观疗效比较 利用吞咽困难程度评分(grade 评分)观察 2 组病人术后 6 个月主观症状改善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先天性食管狭窄4例报告及诊治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6)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及微创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介入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效果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介入手术联合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食管良性狭窄的疗效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良性食管狭窄的临床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前言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联合中医针灸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剔除标准或脱落或退出
    1.5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2.1.1 POME术的治疗
        2.1.2 药物治疗
    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及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Eckardt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6 个月后有效情况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食管直径变化情况
    3.5 手术并发症情况
    3.6 治疗后复查情况
    3.7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背景介绍
    4.2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病机
        4.2.1 西医病因病机
        4.2.2 中医病因病机
    4.3 中医辨证论治
    4.4 中医针灸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4.5 POEM术
    4.6 各种治疗方法有效率的比较
    4.7 小结
    4.8 POEM术的相关体会
    4.9 并发症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5 疗效评价分析
6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贲门失驰缓症常见内镜治疗并发症防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气囊扩张术:
        1.2.2 支架置入治疗:
        1.2.3 内镜下黏膜隧道技术:
2 结果
3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3.1 术后出血:气囊扩张治疗组出现8例。
    3.2 术后胸骨后疼痛:
    3.3 术后皮下气肿:
    3.4 术后气胸及液气胸:主要发生在POEM组,应立即给予胸腔穿剌抽气抽液,持续中低流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1~5 L/min),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同时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缓解不明显的患者应持再次穿剌胸腔闭式引流,肺复胀良好后拔管。
4 讨论

(10)内镜下经隧道治疗食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经口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内镜下经隧道食管粘膜剥离术治疗大面积食管早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三部分 经隧道切除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胃镜直视下行食管贲门狭窄扩张治疗6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对胸中下段食管癌的近期并发症对比研究[D]. 侯力华. 延安大学, 2021(09)
  • [2]中国贲门失弛缓症诊治专家共识(2020, 北京)[J].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级微创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1(04)
  • [3]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D]. 黄浩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单孔胸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优势[D]. 赵丹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先天性食管狭窄4例报告及诊治经验分析[J]. 华凯云,赵勇,谷一超,廖俊敏,李爽爽,张雅楠,杜京斌,吴丹,黄金狮.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0(04)
  • [6]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康宁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7]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及微创治疗的效果观察[D]. 李治仝. 郑州大学, 2018(12)
  • [8]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联合中医针灸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研究[D]. 胡芳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9]贲门失驰缓症常见内镜治疗并发症防治体会[J]. 王必信,谭福碧. 吉林医学, 2015(03)
  • [10]内镜下经隧道治疗食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D]. 史永军. 山东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胃镜直视下食管贲门狭窄扩张68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