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板电极电晕放电辐射电磁波的等效模型

针板电极电晕放电辐射电磁波的等效模型

一、针—板电极电晕放电辐射电磁波的等效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罗华[1](2021)在《金属尖端电晕放电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雷云电场环境下金属尖端电晕放电以及电晕粒子对闪击过程的影响相关问题,本文采取理论与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雷云电场发生器,在实验室建立类雷云电场环境模型,分析了在背景电场环境下,金属尖端处电晕放电的电场强度阈值以及电晕放电特性;再在前面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冲击电压发生器,建立实验室模型模拟金属尖端在雷云电场环境下的闪击,分析了金属尖端电晕放电形成的离子背景对雷电冲击电压波的影响。试验表明:(1)金属尖端电晕放电触发电场强度阈值与尖端处曲率半径基本无关,得出在实验室环境(气温20℃,气压101.2k Pa,空气相对湿度为30%)下,正电晕始发电场强度阈值约为-9.95k V/cm,负电晕始发电场强度阈值约为+8.80k V/cm,对比可知正电晕始发的条件更加苛刻。(2)正、负电晕放电幅值和放电重复率与尖端电场强度呈正相关,在电场强度强于一定值之后,其放电幅值和重复率开始保持平稳、然后下降最后消失;正电晕放电逐步经历无脉冲、脉冲数量少具有突发性、脉冲重复率高有周期性这三个典型发展过程;负电晕则经历无脉冲、脉冲重复率较低且幅值均匀、放电重复率高且幅值均匀这三个阶段。(3)在相同环境下,正电晕脉冲幅值高,放电重复率约为几百赫兹左右,负电晕脉冲幅值低,放电重复率约为几千赫兹。正电晕放电幅值变化、不稳定,脉冲间隔不均匀;负电晕放电幅值稳定,脉冲间隔均匀。背景静电场相同时,尖端曲率半径增大将会减弱畸变强度,但会增大畸变影响范围,因此导致正、负电晕放电电流幅值随着尖端曲率半径增大而增大,放电重复率随之增大而下降。(4)金属尖端正电晕放电对负极性雷电冲击电压的击穿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在尖端电晕放电最剧烈时刻,对r=0.05cm尖端击穿时间相比无背景电场时增加48.7%,对r=0.25cm尖端击穿时间增加164.5%;而在金属尖端负电晕的发生对负极性雷电冲击波的击穿有微弱促进作用,不过对击穿时间的缩短效应不明显。(5)接地金属尖端附近发生正电晕放电时,空间中形成正离子背景,正离子在空间中将于电子结合,降低了空间中的初始电子的浓度,从而阻碍了间隙放电;而在尖端附近发生负电晕放电时,空间中形成负离子背景,负离子解离出电子所需能量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初始电子的浓度,从而促进间隙放电。

赵子明[2](2021)在《变压器油纸电容式套管主绝缘局部放电特性及其抑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纸电容式套管是变压器必不可少的出线装置,然而随着电压等级逐步提高,套管故障愈发频繁。套管局部放电是导致其绝缘失效并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降低套管局部放电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BRY(l)-126/1200型油纸电容式套管主绝缘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了油浸纸局部放电研究、运行工况下油纸套管主绝缘局部放电研究、基于抑制局部放电的主绝缘结构优化研究和主绝缘材料改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纳米Ti O2在实验室完成对绝缘纸的改性制备。制备了未改性绝缘纸与质量分数为1%、3%、5%、7%的改性绝缘纸试验样品。搭建了油浸纸介电与局部放电特性测量平台,探究了温度对油浸纸介电常数与局部放电起始电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纤维素分子极化能力提高,绝缘纸介电常数增加;绝缘纸的介电常数的增加使油浸纸内局部电压更高,油浸纸局部放电起始电压下降。(2)建立油纸电容式套管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126 k V套管进行电热耦合仿真,分析运行工况对套管主绝缘局部放电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高温区域集中在套管中下部并呈梯形分布,套管主绝缘温度沿轴向先升高后下降,沿径向持续下降,最高温度出现在零屏,受温度梯度影响,其局部放电裕度下降14.3%。并结合工况下温度梯度对套管的影响,设计了一套运行工况下的套管等裕度计算方案,提高套管主绝缘局部放起始电压。该设计方案可使BRY(l)-126/1200型变压器油纸电容式套管局部放电起始电压提高17.1%。(3)通过纳米Ti O2粒子对绝缘纸进行改性,提高油浸纸局部放电起始电压。试验表明,随着纳米Ti O2质量分数的增加,油浸纸局部放电起始电压上升,当质量分数为5%时油浸纸局部放电起始电压最高,其改性效果有一定的温度稳定性。

王闯,陈曦,梁希月,傅佳璐[3](2020)在《电极结构对负电晕放电Trichel脉冲及其电磁辐射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晕放电是发生在不均匀电场中的一种自持放电形式,放电过程中会向周围空间辐射电磁波,而放电电极的结构是影响放电电磁辐射场的关键因素之一。开展电极结构对负电晕放电Trichel脉冲电流及其电磁辐射场的影响研究;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电极曲率半径以及电极间距对放电电流及其电磁辐射特性的影响,并分析电极对大气的放电电磁辐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电极曲率半径的增大,Trichel脉冲电流的幅值将增大、电磁辐射场幅值增大,但频率不变;随着电极间距的增大,当放电进入稳定状态后,电流和电磁辐射场特性均不受影响,实验室针-板放电结构Trichel脉冲电磁辐射场特性的实验结果和空中飞机放电针放电的电磁辐射场特性一致。

杨旗[4](2019)在《电气设备内部短间隙放电特性与抗金属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配电装备的运行状态。绝缘性能作为电气设备的关键要素之一,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因受过电压等作用极易出现局部绝缘缺陷并引发短间隙放电过程,从而造成系统潜伏性运行风险。因此,深入研究典型电压作用下电气设备内部短间隙放电特性及其抗金属检测,对丰富输配电装备短间隙放电电磁计算及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由于电气设备绝缘材料内部的短间隙受各种电压作用是引发放电绝缘失效的主要根源,论文建立了基于等离子-化学反应的短间隙放电模型,计算得到了在典型工频电压与冲击电压分别作用下的短间隙放电物理过程及其宏观动态规律。其次针对现有直接计算电气设备内部短间隙放电传播方法存在内存消耗过大,计算效率低下等困难,提出了基于近-远场变换方法并得到了典型电气设备内部放电电磁传播规律。最后,考虑到现有用于电气设备内部金属环境下内置式天线存在理论设计缺陷,提出了宽带超高频抗金属天线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设计天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主要包括:(1)研究建立了电气设备短间隙放电的等离子-化学模型,计算得到典型电压作用下的短间隙放电动态特性。重点研究了短间隙放电模型计算和主粒子碰撞化学反应。通过计算揭示了工频电压作用下短间隙中电子密度、电场强度等电量参数的动态分布规律以及冲击电压作用下短间隙放电脉冲电流的动态特性。(2)提出了用于计算大尺寸电气设备内部短间隙放电电磁传播计算的近-远场变换方法与等效近场源大小确立。重点分析了电磁传播计算过程中的近-远场变换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短间隙放电计算的近-远场变换数值计算理论与稳定性数值条件。分析了近-远场变换过程中近场等效源大小选取误差,并确立了短间隙放电源的近场等效源尺寸选取原则。(3)研究了基于近-远场变换方法的计算效率与精度并得到了两种典型结构的电气设备内部短间隙放电电磁传播规律。通过选取电气装备中具有铁芯和绕组的结构变压器内部绕组短间隙放电为例,重点对比了近-远场方法与直接计算变压器内部放电电磁传播规律,结果验证了采用近-远场变换方法的计算准确性与计算优势。此外,以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中具有多部件结构的高压开关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得到了高压开关柜内部短间隙放电电磁传播规律。(4)针对电气设备内部金属背景环境特征,研制得到内置式放电检测用宽带超高频抗金属天线。通过理论分析得到放电超高频电磁波在金属导体表面的折反射过程并提出了抗金属设计方法。提出了加载ECCOSORB MCS和FR4介质层组成的多层结构的共面波导天线,并通过仿真优化得到覆盖电气设备内部放电主频段400MHz3GHz检测用宽带超高频抗金属天线。(5)对所研制天线开展了抗金属测试并搭建了模拟金属环境下短间隙放电试验平台,对比试验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天线抗金属检测放电信号的性能。通过对设计天线在加载金属导体背景分析了设计天线回波损耗、方向图等参数,验证了仿真设计的准确性。此外,通过在实验室搭建模拟电气设备内部金属背景环境下典型短间隙放电试验平台,并通过与现有天线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设计天线的抗金属检测的有效性。

李斯盟[5](2019)在《换流变直流电场分量对油纸绝缘针板局放特性影响及其放电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UHVDC)工程的不断建设,作为UHVDC核心设备的换流变压器(简称:换流变)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责任日渐重大。近年来,换流变事故多发,且绝缘事故比重较高。减少换流变绝缘事故的措施为优化绝缘结构(主动措施)与提高绝缘状态在线评估技术(被动措施)。局部放电(简称:局放)不仅是引起换流变绝缘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检测换流变绝缘劣化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特性与机理已备受关注:局放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完善有效的局放特征数据库,推动换流变绝缘状态在线评估技术的发展;局放机理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局放现象与电荷运动规律的内在联系,推动换流变绝缘结构的优化。换流变阀侧油纸绝缘承受电压含高比例直流分量,使其局放特性与机理更加复杂。特别是针板局放(极不均匀电场下局放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更明显的分散性、随机性、极性效应,还极易引发突发的、难以预测的绝缘故障。因此,换流变直流分量对油纸绝缘针板局放特性影响及其放电机理需重点研究。本研究搭建了交流叠加直流电压下油纸绝缘局放实验平台与检测系统,设计了有油隙针板间隙模型、无油隙针板间隙模型、针板沿面模型,运用脉冲电流法采集局放信号,采用混合粒子群优化小波自适应阈值估计算法进行去噪。基于流体动力学漂移-扩散理论与双极性载荷子理论建立了油纸绝缘电场与电荷分布模型,研究了换流变直流分量对油纸绝缘针板局放特性影响及其放电机理。针对各类局放模型,对比研究交流电场与直流电场下局放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包括局放典型特征随时间变化趋势对比、局放谱图分布特性与演变规律对比、局放脉冲波形特性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直流电压分量的比例与极性对局放特征的影响。此外,1)针对有油隙针板模型,依据油隙放电通道形状对直流分量作用下的正极性局放分类,并通过仿真研究油纸界面电荷对油隙流注的影响来分析分类机理;基于流注演变规律及局放脉冲特性,建立极不均匀电场下的局放等效电路模型,寻找局放脉冲与油隙流注的内在联系。2)针对无油隙针板模型,基于模糊聚类分析,在局放典型特征空间中对直流分量作用下的油纸绝缘电老化阶段进行划分,并解释阶段划分的物理意义;基于局放典型特征与谱图特征建立有效的电老化阶段识别方法;研究直流电场作用下的电场与电荷分布,解释各电老化阶段的局放模式与机理。3)针对针板沿面模型,研究电场垂直分量对局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直流电场作用下的电场与电荷分布,解释各电老化阶段的放电模式与机理。对于有油隙的针板模型,研究表明:1)有油隙油纸绝缘电老化过程缓慢,局放特性受电老化时间的影响较小,但极性效应明显。直流分量越高,平均视在放电量Qave、放电重复率Fnc、脉冲平均等效频率Feqave越大,脉冲平均等效时间Teqave、脉冲平均上升沿Fuave、脉冲平均下降沿Tdave越小。2)直流分量引起的界面电荷对流注发展有屏蔽作用。3)直流电场分量作用下的正极性局放可分为电晕放电、树状放电、单流注放电、多流注放电,此现象与界面电荷量以及油中气泡有关。4)脉冲上升沿对应流注传播过程,脉冲下降沿对应界面电荷积累过程,脉冲峰值时刻对应流注到达纸板表面的时刻。对于无油隙的针板模型,研究表明:1)基于模糊聚类分析,任何直流分量比例作用下的油纸电老化过程可分为起始、过渡、发展、稳定、预击穿五个阶段。2)随直流分量的增加,TRPD谱图中局放分层现象更明显,等效时频谱图甚至出现全拱形。3)提出了基于局放雷达谱图的可视化识别法与基于局放谱图小波矩不变量的高精度识别法。4)Qave、Fnc与Feqave随直流分量的增加而降低,Teqave与Tuave随直流分量的增加而增高。局放典型特征具有明显的极性效应。5)起始阶段以径(横)向沿面放电为主;过渡阶段以小桥放电为主;发展阶段与稳定阶段以油隙流注放电为主;预击穿阶段以轴(纵)向沿面放电为主。对于针板沿面模型,研究表明:1)强垂直分量下,纸板劣化痕迹分为内部击穿痕迹、沿面闪络痕迹、复合痕迹;弱垂直分量下,只产生沿面闪络痕迹。不同直流分量比例下,痕迹类型占比不同。2)油纸绝缘沿面劣化过程均分为起始、发展、击穿三个阶段。直流分量对强垂直分量下的放电特征影响更大,对发展阶段与击穿阶段的放电特征影响更大。3)直流分量作用下,TRPD谱图出现分层分段分布,易出现残余电荷放电现象。4)正极性沿面流注分为强自持、弱自持、稳定三个阶段。强垂直分量下,油纸界面产生滞留电荷,形成流注痕迹。弱垂直分量下,易产生二次流注(正极性下)和反向沿面流注(负极性下)。本研究得到的流注演变规律与局放机理可为换流变绝缘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提出的高效电老化识别方法也推动了油纸绝缘状态评估技术的发展。

徐伟凡[6](2019)在《高压脉冲电源研究及其在电除尘领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空气质量问题和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而传统的处理方式弊端逐渐显露,人们也在积极寻求高效、节能的新型处理手段。脉冲功率技术,作为一种高峰值功率输出的电物理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环保、国防、高新技术研究等多个领域中。通过高压脉冲电源,将脉冲功率技术应用在环境保护领域,为水处理、烟气处理等提供新思路,并且具有处理效果好、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多个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为此本文展开了对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本文首先对脉冲功率技术以及除尘用高压电源的发展做出介绍,并且从静电除尘领域的应用出发,详细说明了各个电脉冲参数及电极形状等对除尘效果的影响,为高压脉冲电源的参数设计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高压脉冲电源电路拓扑,之后对电路中关键器件进行选型,结合实际器件利用MATLAB对电路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并分别利用磁开关、RCD吸收回路等解决了晶闸管和IGBT分别作为主开关时出现的同步触发问题、可靠关断问题、电压尖峰问题,为电路的可靠应用打下基础。进一步,通过CST软件对充电机屏蔽效能仿真,证明了整套电源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工作的稳定性,并将电路应用于实际负载上,在高重复频率、高直流基压的条件下进行试验,通过实际处理效果验证了其可靠性与可操作性,最终完成了高压脉冲电源的研制。

王日辰[7](2019)在《变电站电力设备气隙局部放电特性的仿真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安全可靠的电气设备对电力系统运行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绝缘问题是电力设备的薄弱环节,而电气设备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放电,严重时会导致绝缘破坏,这表明对电气设备的运行检测十分关键。除了常规预防性试验,还需要研究带电检测技术来检测高压电气设备的绝缘状态和缺陷类型,以便及时地发现可能的异常或故障预兆并进行处理。因此,对电力设备气隙局部放电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进行局部放电机理及其过程的分析,总结局部放电的类型和特点,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典型气隙放电模型分析表征局部放电的参数,并搭建单气隙局部放电分布式电路模型,对气隙放电途径、气隙放电的时间过程以及电子雪崩过程等方面进行仿真分析。运用Simulink搭建高压开关柜气隙放电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气隙不同击穿过程。然后,根据空间电荷、残余电压对气隙放电仿真过程的影响,搭建出引入受控电流源气隙放电改进等效电路模型并进行分析。结合仿真分析得到的结论对实际带电检测案例和公司大量外包队伍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这表明局部放电的特征及仿真有利于分析电力生产实践中的局部放电现象。

安大炜[8](2017)在《针—板电晕放电特性及空间电荷迁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晕放电是局部放电的典型放电形式,在电力系统的绝缘故障问题中频繁发生。电晕放电典型放电模型为针板、棒板放电模型,通过研究这一简化模型可以减少空间电荷分布的复杂性带来的诸多问题,从而更好得理解电晕放电物理过程,得到更符合实验现象的分析结果。电子崩持续时间极短,传统脉冲电流法检测频带低,无法反应放电瞬时特性,并且在放电重复率较高时脉冲发生重叠影响放电量的计算结果。利用与空气电晕放电信号频带匹配的高频无感电阻,通过串联检测回路及高存储高采样率示波器进行放电信号的采集,不但能够得到放电量及放电时间间隔的精确测量结果,也能在ns级别研究单次放电电子崩的瞬时特性;脉冲间的关系主要由迁移区空间电荷决定,由于低频交流电压交变时间远小于空间电荷的迁移时间,因此低频交流电压与直流电压作用下的正负电晕放电特征相同,低频交流作用下的电晕放电可以近似看作是不同直流电压下的电晕放电,当外加电压的变化频率与空间电荷的迁移时间相近时,放电特性将受到表面场强及空间电荷场强的共同影响而改变;由于正负电晕由于电子崩发展方向相反,高频下的单次放电波形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在相同电极间距及电压作用下,迁移区离子的运动状态相似,因而正负电晕脉冲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共性。深入分析正负电晕放电特征对解决不均匀电场下气体放电空间电荷迁移规律争议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直流负电晕Trichel脉冲频率的增大,间隙可能存在多个负离子云团。负离子云团的迁移量与迁移时间及对下一次放电的影响程度并没有文章进行精确的推到与计算。本文基于时间等待恢复模型,通过脉冲幅值及脉冲时间间隔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单次脉冲放电量及其产生的空间电荷在迁移区的迁移特征和对针尖场强的影响,解释了负电晕脉冲幅值、重复率与迁移区负离子迁移过程的关系,并研究了高频纹波作用下由于空间电荷影响导致的负电晕的相位迁移特征。通过实验分析了不同曲率半径针尖及间隙长度对负电晕脉冲的影响,验证空间电荷的迁移规律。利用高频无感检测电阻测得的正电晕单次脉冲对应的放电量比负电晕单次放电量大一个数量级,计算得到迁移区正离子的畸变场强与外加场强在相同数量级,迁移区的正离子将显着影响下一次放电,使得正电晕放电更倾向于清除迁移区的正离子。因此正电晕存在一个特征放电重复率,对应一次放电正离子的迁移时间。另外,利用高频无感电阻得到的正脉冲单次波形存在一个二次峰值,与脉冲首峰间隔约0.05us,分析了正电晕在电离瞬间可能存在的二次过程。电晕放电产生的空间电荷不仅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作迁移运动,而且由于离子浓度及离子间相互作用使得迁移区的离子向周围空间扩散。在单一极性电晕放电持续作用后,空间中将存在一定浓度的相同极性的空间电荷。在密闭空间中这种环境空间电荷将在电极极性反转时对放电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这一过程很少有文献提到,本文初步对环境空间电荷影响下的静电场针板电晕放电进行了实验分析。

边天亮[9](2016)在《强电场作用下立方氮化硼晶体的真空紫外光发射研究》文中认为立方氮化硼(cubic boron nitride, cBN)晶体是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导带底在X能谷,价带顶在Γ点,其禁带宽度为6.3eV。本文主要研究了立方氮化硼的电致发光特性,具体研究了在大气环境和低气压中强电场下立方氮化硼对气体放电的促进作用,以及立方氮化硼在高真空环境下电致发射真空紫外光(VUV)的现象。首先,我们研究了在常压和低压环境中强电场作用下cBN晶体的电致发光对气体放电的促进作用。由于针-板电极间所形成的电场是极不均匀的电场,理论上,针尖尺寸无穷小,针尖附近的电场可以达到无穷大。在针-板电极之间施加直流高电压可以使得电极间隙中的气体产生电离,出现放电现象。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气压在万帕量级的条件下,强电场作用下气体放电本身比较容易,cBN晶体的电致辐射对气体放电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随着真空度的提高,我们发现,在气体放电相对较困难的情况下,强电场作用下的cBN晶体对气体放电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我们分析,这是由于cBN晶体在强电场作用下的电致辐射致使气体分子被电离并再复合时导致了气体的放电现象。其次,为更好地研究cBN晶体的电致发光,并避免空气放电对cBN晶体的电致辐射的影响,我们研究了高真空下cBN晶体电流-电压(Ⅰ-Ⅴ)特性。采用针电极-cBN晶体-板电极的结构,通过针电极接触颜色分区的cBN晶体的不同晶面的不同颜色区域,分别研究了各种情况下的cBN晶体的Ⅰ-Ⅴ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偏压下,当针电极接触cBN晶体无色透明区时,电流较小,说明透明区域的杂质和缺陷较少,电阻率较高,为近本征区;而在针电极接触cBN晶体琥珀色区时,电流较大,说明琥珀色区域杂质和缺陷较多,电阻率相对较低。高真空下cBN晶体Ⅰ-Ⅴ特性信息将有助于深入研究cBN晶体的电致辐射机理。最后,在真空度约为2×10-3Pa的情况下,我们研究了针-板电极结构cBN晶体的电致发光现象。我们用自制的涂有对波长130-200 nm敏感的荧光粉的荧光罩检测cBN晶体在真空中的电致发光现象,肉眼观察到荧光粉被cBN晶体电致发射的VUV激发出的绿色荧光。用真空光谱仪测得cBN晶体电致发射的VUV波长大约为149 nm。关于cBN晶体电致辐射VUV的可能机制,我们采用电子在cBN的能带间的跃迁和转移以及Γ能谷电子和价带顶Γ点附近的空穴直接复合过程来解释。而直接复合发出VUV的电子和空穴的产生可能有三种机理,一种可能是强电场下cBN晶体发生本征雪崩击穿,导致了价带顶Γ附近的电子跃迁到了导带底X能谷处,在价带顶Γ点附近产生空穴;第二种可能是,在高压下,从针-板电极的阴极向cBN晶体的导带底X能谷注入大量电子,同时阳极向价带顶注入大量空穴;第三种可能是,cBN晶体的带隙中的杂质和缺陷能级被电离,从而使电子跃迁到导带底,空穴跃迁到价带顶。以上三种可能机制在导带底X能谷中产生的电子随后被强电场转移到了能量更高的r能谷中,然后r能谷中的电子和价带顶r附近的空穴发生了复合,发射出了149nm的VUV。有关cBN晶体的电致发射VUV的物理机理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冯晨[10](2016)在《基于绝缘电阻的电缆用乙丙橡胶绝缘表面电痕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矿用高压电缆绝缘故障机理及其寿命评估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377113)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即研究矿用10kV乙丙橡胶绝缘电缆因表面电痕形成的老化及其故障诊断方法。目前,我国煤矿井下已大范围使用10kV供电,其输电电缆以矿用移动金属屏蔽橡套软电缆为主。它的主绝缘层材料为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Rubber,EPR)。虽然乙丙橡胶绝缘具有优异的耐候、阻水、耐热性和耐腐蚀性能,以及良好的柔韧性及介电性能,然而煤矿井下工况条件复杂,电缆往往同时受多种老化因子的作用,引起绝缘劣化及损坏。如电缆由于经常拖拽,外护套易发生损伤,使得主绝缘层和金属屏蔽层裸露在外,则在此处容易发生沿面放电,形成表面电痕。此外,矿用电气设备接线腔内的高压电缆接头往往不做特殊处理,直接裸露在外。如果接头处理不当或表面有污染物,在较低电压作用下也会因为沿面放电形成表面电痕。这些表面电痕将使绝缘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并逐渐劣化直至绝缘失效。针对矿用10kV乙丙橡胶电缆绝缘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以乙丙橡胶绝缘表面电痕为研究对象,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研究不同表面状态下,乙丙橡胶表面电痕的形成和破坏机理及其诊断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基于矿用乙丙橡胶电缆绝缘运行环境,首先研究了电缆用乙丙橡胶在不同电场分布下的沿面放电情况,并对放电结束后的表面电痕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IEC60587试验标准研究了乙丙橡胶的耐电痕性能;最后研究了绝缘污秽对乙丙橡胶绝缘污秽的影响。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体电阻、极化-去极化电流和回复电压来对乙丙橡胶的表面电痕化程度进行表征,并详细分析了测量电压、测量温度和电痕化程度对体电阻、极化-去极化电流和回复电压的影响情况和影响机理。基于不同电痕腐蚀及绝缘污秽程度下,体电阻、极化-去极化电流和回复电压的曲线差异,提取典型特征参数,对电痕化故障进行表征。简要介绍了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在分析了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模糊神经网络,实现故障诊断功能。主要依托LabVIEW软件平台,编写了特征量提取程序,并选择合适的隶属函数对原始特征数据进行了模糊化处理,经神经网络训练,进而实现诊断故障。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电场情况下的沿面放电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电场分布情况对起始放电、放电发展过程和电痕形成的影响;IEC电痕试验可以实现乙丙橡胶的耐电痕性能评估;所选故障特征量与模糊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乙丙橡胶绝缘的表面电痕腐蚀与绝缘脏污进行准确的识别分类。

二、针—板电极电晕放电辐射电磁波的等效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板电极电晕放电辐射电磁波的等效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尖端电晕放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晕放电特性的研究以及应用
        1.2.2 电晕放电对接闪过程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属尖端电晕触发电场强度阈值的分析
    2.1 电晕放电的触发微观理论
    2.2 尖端导体附近电场畸变的计算
    2.3 正、负电晕电场强度触发阈值的分析
        2.3.1 模拟试验模型的搭建
        2.3.2 正电晕始发电场强度阈值
        2.3.3 负电晕始发电场强度阈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晕电流脉冲特性分析
    3.1 电晕电流脉冲的发展
        3.1.1 电晕放电的发展过程
        3.1.2 电晕电流脉冲的形成理论分析
    3.2 电晕电流脉冲数据采集试验方案
    3.3 静电场中尖端正电晕电流特征分析
        3.3.1 正电晕单次电晕放电电流脉冲
        3.3.2 静电场下尖端(r=0.05cm)正电晕电流特征相关分析
        3.3.3 静电场下尖端(r=0.25cm)正电晕电流特征相关分析
    3.4 静电场中尖端负电晕电流特征分析
        3.4.1 静电场下尖端(r=0.05cm)负电晕电流特征相关分析
        3.4.2 静电场下尖端(r=0.25cm)负电晕电流特征相关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背景电晕粒子对尖端冲击特性的影响分析
    4.1 尖端电晕放电粒子分布
    4.2 试验平台搭建
    4.3 尖端正电晕放电对负极性雷电冲击电压波的影响分析
        4.3.1 金属尖端正电晕放电对负极性雷电冲击电压波的影响分析
        4.3.2 负极性雷电冲击波对提前放电避雷针冲击试验
    4.4 尖端负电晕放电对正极性雷电冲击电压波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变压器油纸电容式套管主绝缘局部放电特性及其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绝缘材料高温局部放电研究现状
        1.2.2 变压器套管电热耦合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1.2.3 变压器套管绝缘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4 油纸绝缘纳米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纳米TiO_2改性绝缘纸的制备
    2.1 纤维素绝缘纸
    2.2 纳米TiO_2
    2.3 制备流程
        2.3.1 制备纤维素纸浆
        2.3.2 添加纳米TiO_2
        2.3.3 绝缘纸的制备
        2.3.4 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对油浸纸局部放电的影响
    3.1 介电常数测试
        3.1.1 电介质极化
        3.1.2 试验设计
        3.1.3 温度对油浸纸介电常数影响
    3.2 局部放电特性
        3.2.1 测量方法
        3.2.2 试验设计
        3.2.3 温度对油浸纸局部放电起始电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行工况下电热耦合对套管主绝缘电场分布与局部放电的影响
    4.1 有限元仿真
        4.1.1 电场计算数学模型
        4.1.2 温度场计算数学模型
    4.2 运行工况下油纸套管有限元仿真计算实例
        4.2.1 油纸套管基本结构及材料属性
        4.2.2 边界条件与网格剖分
        4.2.3 电热耦合仿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电场分布
        4.3.2 温度场分析
        4.3.3 局部放电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套管主绝缘局部放电抑制方案
    5.1 基于套管主绝缘结构优化的局部放电抑制方案
        5.1.1 传统油纸电容式套管主绝缘设计方案
        5.1.2 运行工况下套管主绝缘等局部放电裕度优化设计
    5.2 基于套管主绝缘材料的局部放电抑制方案
        5.2.1 纳米TiO_2对绝缘纸微观形貌的影响
        5.2.2 纳米TiO_2对油浸纸局部放电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电极结构对负电晕放电Trichel脉冲及其电磁辐射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系统
2 实验结果
    2.1 电极针尖曲率半径的影响
        2.1.1 电极针尖曲率半径对Trichel脉冲电流的影响
        2.1.2 针尖曲率半径对放电电磁辐射场的影响
    2.2 电极间距的影响
        2.2.1 电极间距对Trichel脉冲电流的影响
        2.2.2 电极间距对放电电磁辐射场的影响
3 理论分析
    3.1 放电针针尖曲率半径的影响
        3.1.1 针尖曲率半径对Trichel脉冲电流影响的分析
        3.1.2 针尖曲率半径对放电电磁辐射场影响的分析
    3.2 电极间距的影响
        3.2.1 电极间距对Trichel脉冲电流影响的分析
        3.2.2 电极间距对放电电磁辐射场影响的分析
        3.2.3 电极对大气放电电磁辐射特性分析
4 结论

(4)电气设备内部短间隙放电特性与抗金属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短间隙放电源模型研究现状
        1.2.2 短间隙放电电磁传播数值计算研究现状
        1.2.3 短间隙放电监测用超高频天线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短间隙放电离子-化学模型与放电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短间隙放电等离子体-化学模型构建
        2.2.1 短间隙放电物理模型
        2.2.2 短间隙放电控制方程
        2.2.3 短间隙放电等离子-化学反应模型
        2.2.4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设置
    2.3 典型电压作用下短间隙放电动态特性分析
        2.3.1 工频电压作用下短间隙放电动态特性分析
        2.3.2 冲击电压作用下短间隙放电动态特性分析
    2.4 小结
3 短间隙放电电磁传播近-远场变换计算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电磁场近-远场变换原理
        3.2.1 等效源原理
        3.2.2 惠更斯原理
    3.3 近-远场变换数值计算实现
        3.3.1 近-远场变换数值计算理论
        3.3.2 计算边界条件与稳定性设置
    3.4 短间隙放电近场等效面选取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近-远场变换的电气设备放电电磁传播计算与分析
    4.1 引言
    4.2 短间隙放电在自由空间传播数值验证与误差分析
    4.3 变压器绕组短间隙放电电磁传播计算与分析
    4.4 多部件结构设备内部短间隙放电电磁传播计算分析
        4.4.1 不同方向与长度下短间隙放电电磁传播特征
        4.4.2 不同结构部件对短间隙放电电磁传播影响
        4.4.3 开关柜内部短间隙放电最佳检测位置确立
    4.5 小结
5 电气设备放电检测用内置式宽带超高频抗金属天线研制
    5.1 引言
    5.2 金属导体对放电超高频电磁波传播影响与抗金属天线设计方法分析
        5.2.1 金属导体对放电超高频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分析
        5.2.2 抗金属天线设计方法分析
    5.3 放电检测用共面波宽带超高频天线设计
        5.3.1 共面波导天线结构及其基本特性
        5.3.2 宽带超高频共面波导天线设计
        5.3.3 共面波导天线仿真优化
        5.3.4 加载金属导体背景天线分析
    5.4 放电检测用宽带超高频抗金属天线设计与优化
        5.4.1 电磁吸波材料选取与结构优化设计
        5.4.2 加载吸波材料的宽带超高频抗金属天线
    5.5 小结
6 宽带超高频抗金属天线测试与放电检测研究
    6.1 引言
    6.2 宽带超高频抗金属天线测试分析
        6.2.1 共面波导天线抗金属性能测试
        6.2.2 宽带超高频抗金属天线测试分析
    6.3 金属环境下模拟放电与检测结果分析
        6.3.1 针-板模型放电试验及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6.3.2 污秽绝缘子放电试验及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工作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换流变直流电场分量对油纸绝缘针板局放特性影响及其放电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纸绝缘局部放电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油纸绝缘电荷分布特性与局放机理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纸绝缘局放实验平台及电荷分布仿真模型
    2.1 油纸绝缘局放实验平台及实验方法
        2.1.1 实验回路及仪器设备
        2.1.2 局放模型及样品预处理
        2.1.3 实验方法与数据采集方法
    2.2 局放脉冲波形去噪方法
    2.3 油纸绝缘空间电场与电荷分布的仿真模型
        2.3.1 油中流体动力学漂移扩散模型
        2.3.2 纸中双极性载荷子迁移模型
        2.3.3 边界条件及仿真设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油隙的油纸绝缘针板间隙局放特性及机理
    3.1 局放典型特征变化趋势及谱图与脉冲特性
        3.1.1 局放典型特征随时间变化趋势
        3.1.2 局放谱图特性
        3.1.3 局放脉冲波形特性
    3.2 直流分量对局放特性的影响
    3.3 油隙流注仿真及局放机理
    3.4 正极性局放分类及各类局放的机理与转换关系
        3.4.1 正极性局放分类
        3.4.2 各类局放伴生电场与电荷分布及放电机理
        3.4.3 各类局放间的转换关系
    3.5 局放脉冲的本质及产生机理
        3.5.1 局放脉冲与流注的关联性分析
        3.5.2 局放脉冲产生机理的假设及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油隙的油纸绝缘针板间隙局放特性及机理
    4.1 局放典型特征随时间变化趋势及电老化阶段划分
        4.1.1 局放典型特征随时间变化趋势
        4.1.2 基于模糊聚类的电老化阶段划分
    4.2 局放谱图特性与局放脉冲波形特性
        4.2.1 局放谱图特性及其演变规律
        4.2.2 不同电老化阶段的局放脉冲波形特性
    4.3 直流分量对局放特性的影响
    4.4 基于局放特征的油纸绝缘电老化阶段识别
        4.4.1 基于局放特征随时间变化规律的阶段识别法
        4.4.2 基于局放谱图小波矩不变量的阶段识别法
    4.5 局放伴生电场与电荷分布及放电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纸绝缘针板沿面放电与闪络的特性及机理
    5.1 纸面劣化痕迹与沿面流注通道
    5.2 沿面放电与闪络特性
        5.2.1 放电典型特征随时间变化趋势
        5.2.2 放电谱图特性及其演变规律
        5.2.3 不同电老化阶段的放电脉冲波形特性
    5.3 直流分量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5.3.1 直流分量对放电典型特征的影响
        5.3.2 直流分量对放电脉冲特性的影响
    5.4 流注特性与放电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和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高压脉冲电源研究及其在电除尘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
    1.3 静电除尘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1.4 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除尘高压脉冲电源拓扑设计与分析
    2.1 电除尘高压电源的发展
    2.2 高压脉冲供电除尘的优势
    2.3 除尘关键参数的影响及确定
    2.4 脉冲电源主回路拓扑设计及原理
    2.5 脉冲电源电路关键器件的选取
    2.6 Matlab仿真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晶闸管作为主开关的应用问题
    3.1 晶闸管串联的同步触发
    3.2 晶闸管可靠关断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IGBT作为主开关的应用问题
    4.1 所用IGBT介绍
    4.2 IGBT的实际应用及RCD吸收电路
    4.3 本章小结
5 高压脉冲电源在实际负载上的应用
    5.1 电磁仿真参数设置
    5.2 电磁仿真结果分析
    5.3 电厂极板作为负载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成果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7)变电站电力设备气隙局部放电特性的仿真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局部放电的缺陷类型
        1.2.2 局部放电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不同检测技术在开关柜与GIS设备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局部放电产生机理与基本特征
    2.1 局部放电的产生机理分析
        2.1.1 导致局部放电的原因分析
        2.1.2 放电过程的分析
    2.2 局部放电的特征参数
    2.3 局部放电的影响因子
    2.4 局部放电的类型和特点
        2.4.1 绝缘体内的局部放电
        2.4.2 电晕放电
        2.4.3 沿面放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隙放电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优化
    3.1 局部放电的建模
        3.1.1 等效电路模型的构造
        3.1.2 局部放电建模的参数的选择
    3.2 局部放电的特征参量
        3.2.1 视在放电电荷
        3.2.2 放电次数
        3.2.3 局部放电的起始电压与熄灭电压
    3.3 经典气隙放电模型局限性
    3.4 关键参数的确定与优化
        3.4.1 起始放电电压和放电熄灭电压
        3.4.2 等效电容与等效电阻
        3.4.3 电子雪崩过程参数的确定
    3.5 气隙电容计算
        3.5.1 有限元模型
        3.5.2 电容计算
        3.5.3 圆柱气隙特性
    3.6 气隙放电过程分析
        3.6.1 气隙贯穿放电过程的仿真
        3.6.2 气隙沿面半导电化放电的仿真
        3.6.3 气隙贯穿和沿面混合放电的仿真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开关柜气隙放电仿真分析
    4.1 放电过程控制方法分析
        4.1.1 放电过程的瞬时控制方法
        4.1.2 放电过程的线性分段控制方法
        4.1.3 放电过程的连续控制方法
    4.2 改进的气隙放电模型仿真分析
        4.2.1 改进模型
        4.2.2 单气隙放电仿真
        4.2.3 多气隙放电仿真
    4.3 引入受控源的气隙放电模型
        4.3.1 基于Simulink的等效电路模型
        4.3.2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局部放电现场案例分析
    5.1 开关柜气隙放电
    5.2 电缆气隙放电
    5.3 电压互感器气隙放电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针—板电晕放电特性及空间电荷迁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正负电晕放电特点及其应用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晕放电检测方法
        1.3.2 直流电晕放电研究现状
        1.3.3 空间电荷对气体放电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当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5 本文主要工作
2 时间等待恢复模型及电晕放电离子迁移过程分析
    2.1 引言
    2.2 迁移区空间电荷对放电的影响
    2.3 基于时间等待恢复模型的放电脉冲序列研究方法
    2.4 针板间隙电场强度分析
        2.4.1 针极起晕电场场强与外加电压关系
        2.4.2 针板间隙电场强度分布关系
    2.5 离子、电子迁移理论
        2.5.1 强电场与弱电场下的气体离子迁移率问题
        2.5.2 电子迁移率
    2.6 本章小结
3 针板负电晕放电特征及空间电荷迁移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平台的搭建
    3.3 静电场下负电晕放电特征分析
        3.3.1 不同直流电压下的针板负电晕
        3.3.2 数据拟合分析及单次脉冲放电量计算
        3.3.3 间隙空间电荷分布状态分析
        3.3.4 正负离子清除时间分析
        3.3.5 负电晕特殊放电阶段
    3.4 迁移区空间电荷迁移过程验证分析
        3.4.1 基于时间等待恢复模型的直流负电晕放电特性分析
        3.4.2 迁移区负离子浓度及场强
        3.4.3 不同曲率半径及间隙长度对放电的影响
        3.4.4 高频谐波下的脉冲相位迁移
    3.5 本章小结
4 针板正电晕放电特征及空间电荷迁移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正电晕放电特点
    4.3 静电场下正电晕放电特征分析
        4.3.1 不同直流电压下的针板正电晕
        4.3.2 正电晕单次放电量及其场强
        4.3.3 基于时间等待恢复模型的电晕脉冲特性分析
    4.4 迁移区空间电荷迁移过程验证分析
        4.4.1 正电晕脉冲簇与脉冲时间间隔典型特征
        4.4.2 不同极间距对典型脉冲间隔时间的影响
        4.4.3 高频纹波对正电晕放电的影响
    4.5 正电晕放电瞬时特性研究
        4.5.1 单次正脉冲特征分析
        4.5.2 正电晕的二次电子崩
    4.6 本章小结
5 残余环境空间电荷对电晕放电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环境空间电荷的产生
        5.2.1 迁移区的离子浓度
    5.3 残余环境空间电荷对起晕电压的影响研究
        5.3.1 负环境空间电荷对正电晕起晕电压的影响
        5.3.2 正环境空间电荷对负电晕起晕电压的影响
        5.3.3 环境空间电荷的饱和时间
    5.4 残余环境空间电荷对电晕放电发展的影响
        5.4.1 负环境空间电荷影响下的正电晕
        5.4.2 正环境空间电荷影响下的负电晕
    5.5 空间电荷影响下的交流电晕放电
        5.4.1 交流电压下的负电晕放电
        5.4.2 交流电压下的正电晕放电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强电场作用下立方氮化硼晶体的真空紫外光发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立方氮化硼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立方氮化硼晶体的性质与应用
    2.1 立方氮化硼结构分析
    2.2 立方氮化硼的基本性质
    2.3 立方氮化硼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常压和低压下立方氮化硼晶体电致发光及特性研究
    3.1 立方氮化硼晶体电致发光实验准备
        3.1.1 实验电路及设备
        3.1.2 针板电极结构
        3.1.3 cBN实验样品及其表面极性判定
    3.2 大气环境下cBN晶体电致发光及其促进气体放电特性研究
        3.2.1 常压下cBN晶体电致发光诱导气体放电实验
        3.2.2 常压下强电场中的cBN晶体促进气体电晕放电的原因
    3.3 低压环境下cBN晶体电致发光诱导气体辉光放电特性研究
        3.3.1 低压环境中强电场下cBN晶体诱导电致发光实验
        3.3.2 强电场下cBN晶体诱导气体辉光放电的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立方氮化硼晶体真空紫外光(VUV)发射研究
    4.1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理论
    4.2 高真空度下cBN晶体电致发光实验
        4.2.1 用等离子体电视荧光粉检测cBN晶体电致发射VUV
        4.2.2 改进的检测cBN晶体电致发射VUV的装置
    4.3 cBN单晶真空电致发射VUV时的Ⅰ-Ⅴ特性分析
    4.4 立方氮化硼晶体电致真空紫外光发射机理分析
        4.4.1 cBN晶体电致真空紫外发射光谱
        4.4.2 cBN晶体电致发射VUV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绝缘电阻的电缆用乙丙橡胶绝缘表面电痕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矿用乙丙橡胶电缆概况
        1.2.1 矿用乙丙橡胶电缆的基本结构
        1.2.2 矿用乙丙橡胶电缆的典型绝缘故障
        1.2.3 乙丙橡胶绝缘的基本特性
    1.3 国内外绝缘材料表面电痕破坏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高压电缆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乙丙橡胶表面电痕破坏机理及试验分析
    2.1 不同电场分布下的沿面放电
        2.1.1 沿面放电机理
        2.1.2 试样制备
        2.1.3 电极系统
        2.1.4 试验设置
        2.1.5 表面击穿测量结果分析
        2.1.6 表面击穿痕迹分析
        2.1.7 沿面放电试验结果分析
    2.2 IEC标准电痕试验
        2.2.1 表面电痕形成机理
        2.2.2 试验方法选择
        2.2.3 试样制备
        2.2.4 试验设置
        2.2.5 试验结果分析
        2.2.6 电痕形成表面形态分析
    2.3 绝缘污秽试验
        2.3.1 绝缘污秽放电机理
        2.3.2 试验方法选择
        2.3.3 试样制备
        2.3.4 试验设置
        2.3.5 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绝缘电阻的表面电痕腐蚀程度分析
    3.1 绝缘电阻
        3.1.1 绝缘电阻的概念、物理意义
        3.1.2 常见表征绝缘电阻的基本参数
    3.2 乙丙橡胶的体电阻
        3.2.1 不同腐蚀程度试样选择
        3.2.2 体电阻测量系统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乙丙橡胶的极化-去极化电流
        3.3.1 极化-去极化电流测量系统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3 基于极化-去极化电流法的绝缘电阻分析
    3.4 乙丙橡胶的回复电压
        3.4.1 回复电压测量系统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3 基于回复电压法的绝缘电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电痕化特征量分析与提取
    4.1 绝缘电阻特征量的分析与提取
    4.2 极化-去极化电流特征量的分析与提取
    4.3 回复电压特征量的分析与提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缆用乙丙橡胶绝缘表面电痕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5.1 模糊理论
        5.1.1 模糊理论简介
        5.1.2 模糊性
        5.1.3 模糊集合
        5.1.4 隶属函数的类型
    5.2 神经网络理论
        5.2.1 神经网络简介
        5.2.2 BP神经网络
    5.3 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的融合
    5.4 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在电缆用乙丙橡胶绝缘表面电痕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5.4.1 模糊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总体结构
        5.4.2 故障特征量提取程序
        5.4.3 隶属函数确定
        5.4.4 诊断方法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针—板电极电晕放电辐射电磁波的等效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尖端电晕放电特性研究[D]. 罗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变压器油纸电容式套管主绝缘局部放电特性及其抑制研究[D]. 赵子明.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电极结构对负电晕放电Trichel脉冲及其电磁辐射场的影响[J]. 王闯,陈曦,梁希月,傅佳璐. 兵工学报, 2020(S2)
  • [4]电气设备内部短间隙放电特性与抗金属检测方法研究[D]. 杨旗. 重庆大学, 2019(01)
  • [5]换流变直流电场分量对油纸绝缘针板局放特性影响及其放电机理研究[D]. 李斯盟. 山东大学, 2019(09)
  • [6]高压脉冲电源研究及其在电除尘领域的应用[D]. 徐伟凡.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变电站电力设备气隙局部放电特性的仿真及应用研究[D]. 王日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针—板电晕放电特性及空间电荷迁移规律研究[D]. 安大炜. 重庆大学, 2017(06)
  • [9]强电场作用下立方氮化硼晶体的真空紫外光发射研究[D]. 边天亮. 吉林大学, 2016(02)
  • [10]基于绝缘电阻的电缆用乙丙橡胶绝缘表面电痕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冯晨.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针板电极电晕放电辐射电磁波的等效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