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环境保护措施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环境保护措施

一、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区环境保护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传峰[1](2020)在《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早在青藏铁路及公路建设过程中就逐步展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对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及低等级公路路基的变形问题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及防治措施。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高速公路必将成为常态化。多年冻土造成路基冻胀融沉及变形的不稳定性与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尤其是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新的难题。而公路路基和铁路路基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能照搬青藏铁路关于路基变形及防治的一些研究成果,需要研究出适用于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的理论和防治措施。本文针对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导致的路基变形问题,以“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地段路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变形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多年冻土区冻土沼泽形成时存在一种天然的水热平衡,这种水热平衡对保护多年冻土是有利的。然而高速公路的修建势必会破坏原来的水热平衡体系,进而形成新的更为复杂的水热环境。本文通过对共玉高速沿线冻土沼泽区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分区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太阳辐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影响水热环境的因素,进而更加深入地从复杂水文地质环境、复杂融区水热环境、复杂工程建设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进而得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主要是由于水、热、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所致,这种复杂的水热环境导致路基变形特征的独特性。2、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研究。复杂的水热环境加剧了路基的冻胀融沉,对路基的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对路基变形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既有G214及共玉高速路基病害调查,并结合各病害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路基变形的影响因素、过程及类型特征。得出路基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路基沉陷、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等,为了规避这种变形(病害)就需要对内在变形机理进行深入研究。3、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地基土和路基填料组成了新的路基结构,这种结构在构建新的水热平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冻融现象,而这种冻融现象又会产生大量的路基病害。根据在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填料的颗粒分析试验、易溶盐试验、击实试验、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渗透试验、冻胀特性试验、冻融循环试验;以及地基土的冻胀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液塑限试验、融沉特性试验的基础上,从路基填料和地基土这两个微观方面深入分析了路基的冻融特性。同时,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改变对路基地温场变化以及路基变形的影响,通过路基地温场及位移监测,采集公路建设各阶段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值,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监测断面的路基地温场和沉降变形的相关性。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并从力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产生路基变形的水分迁移、温度场效应及冻融循环理论,进而总结出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为科学有效的采用变形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冻土沼泽区公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4、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原G214线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路基病害,针对不同的路基病害也采用了很多防治措施,这些措施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解决水热平衡问题,人为快速地使路基和天然土体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融合,构建新的平衡,进而减小水热交换对路基的破坏。目前常用单一的或简单的复合路基防治措施只能片面地解决复杂水热环境的某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要求,故而需要研究出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一套综合整治措施。本文结合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路基变形特征、路基变形机理等研究成果,提出7种防治措施,并详细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特点以及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而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的路基变形的防治措施。新提出的热棒+保温板+遮阳板+片石路基+砂垫层综合防治方案,更好地适应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建设环境,既解决了路基热量问题又解决了路基排水问题,对于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变形控制具有显着效应,能明显提升冻土沼泽区多年冻土上限,降低路基累积沉降量,解决了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问题。本措施成功应用于共玉高速路基变形防治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研究,掌握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研究了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的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提出了新的综合防治措施。本研究成果对多年冻土沼泽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着。

田鑫[2](2016)在《青藏铁路沿线生态水文的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场1142 km,穿过了典型的高寒草甸区,高寒草原区以及多年冻土区,其中多年冻土区占546 km。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以及通车运营后,对沿线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恢复,已经是当今社会和学者关注的重点。因此,进行青藏铁路对沿线生态水文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采用MODIS NDVI数据,基于ArcGIS软件和ENVI软件的平台,利用IDL语言进行编程,分析2000-2014年青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情况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垂直铁路剖面NDVI数据,利用Matlab软件的滤波分析功能,基于中值滤波的方法确定了青藏铁路对沿线植被的影响范围;采用地面气象站的气温与降雨量数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沿线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残差分析法,分别分析了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并将两者的影响分离出来。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藏铁路沿线NDVI除了通车后唐古拉山口附近,其他地区波动不大,具体表现为安多至拉萨段略有升高;青藏铁路对沿线植被的最大影响范围大约为10km左右,剩下大部分地区影响范围大约为5km左右,总体表现为NDVI值较高的地区,影响范围小,NDVI值较低的地区,影响范围大;当雄地区的植被受降雨量和气温的影响最大,五道梁地区的植被受降雨量影响最小,沱沱河地区的植被受气温影响最小,唐古拉山以北的地区植被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小,人为活动对植被生长产生负面效应;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区受气象要素影响较大,人为活动对植被生长也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的研究对于了解铁路工程对沿线的生态植被影响以及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些参考价值。

赵世兴,牛鑫,路林[3](2010)在《青藏铁路110kV供电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青藏铁路110 kV供电工程施工的特点和难点以及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供电工程的施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杨让宏[4](2010)在《运营期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工作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青藏铁路运营安全保障系统研究》中“多年冻土工程检测与病害整治技术研究”课题之“多年冻土斜坡路基的稳定性评价与整治措施研究(2006BAC07B02)”子课题,重点对青藏铁路运营期间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工程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实际监测、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其变形破坏机理,从热学和力学两方面综合分析与评价其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稳定性的综合分析评价方法和标准,为掌握斜坡路堤稳定性和采取适当的处治措施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可直接服务于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的运营维护工作,且对其它冻土区工程建设中稳定性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1、明确提出了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的范围划定问题。在多年冻土区自然地基坡度≥1:10的填方路堤工程,其破坏失稳机理有别于自然地基坡度为平坡或缓坡(<1:10)的情况。在重力作用下,斜坡路堤结构部分或全部土体会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向斜坡下侧方向滑移为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原因,阴阳坡热量收支差异引起的冻融作用为这种变形机理的诱发因素。2、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研究工作,阐述了斜坡路堤的变形破坏机理。路堤填土内水分的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人为上限的位置和形态影响了斜坡路堤内水分场的分布。不同的含水率条件、水分场分布和地温场分布是影响斜坡路堤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斜坡路堤稳定性问题不是出现在高路堤情况,而是经常出现在低填方情况。3、根据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稳定性的特点,结合目前的理论研究和试验水平,提出了从热学和力学稳定性两方面分别计算并综合分析和评价其稳定性的实用方法。热学分析采用考虑水分迁移和相变条件下的水热两场耦合温度场分析方法;力学稳定性分析是在热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临界滑动场方法分析计算不同温度场分布情况下斜坡路堤的力学状态。根据温度场随时间变化条件下相应岩土材料力学状态的变化关系,计算不同时间斜坡路堤的力学稳定性变化,找寻最不利情况评价斜坡路堤的稳定性。4、斜坡路堤结构内的温度场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其相应的稳定性状况也是呈动态变化的。通过对K1139+070和K1152+370两个典型斜坡路堤断面不同月份温度场分布条件下的力学稳定性分析,寻找其稳定性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斜坡路堤稳定性的最不利状况出现在暖季的9月份或10月份,而非出现在最大融化深度的11月份。这是由外界局部区域的气温变化条件决定的。5、通过对不同含冰量条件下现场重点断面监测曲线的研究分析,认为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的下变形边界为在塑性冻土的下温度界限。虽然塑性冻土的抗剪强度大于冻融交界面及以上全融土的抗剪强度,但由于斜坡上塑性冻土在长期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蠕变变形积累促使了上覆岩土体向下滑动的趋势,在稳定性分析中必须给予考虑。例如现场监测结果显示,在高含冰量条件的K1139+070断面上0.3℃等温线为此处斜坡路堤的下变形边界。但由于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工程下变形边界的确定受多种因素控制,所以为简化计算过程,建议在实际计算过程中仍旧选取人为上限作为下变形边界,而在最终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包括冻土材料的构成、含水量、地基温度等因素)将计算结果降低后进行综合分析。6、结合多年冻土区现场实际情况和已有工程规范,提出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其原理简单明确,易于掌握和应用,适合于现场对于斜坡路堤工程的维修养护或补强加固等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为保证运营期青藏铁路安全运营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程昊[5](2009)在《青藏铁路格(尔木)唐(古拉山)段建设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铁路沿线所经地区地貌类型丰富、气候环境多样、海拔高度垂直变化大、多年冻土发育、生境条件独特,从而形成了沿线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珍稀特有物种、多样的自然景观。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高寒、干早、少氧的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十分独特、脆弱、对人类扰动极为敏感的自然属性。本文从铁路工程沿线生态环境特点出发,与青藏铁路的工程特点相结合,根据有关研究、试验情况,在基本掌握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影响范围内生态环境的基本数据和特性上,对青藏铁路格唐段工程建设工程中的生态保护和扰动后的恢复机制进行研究,并对恢复程度和恢复速度进行预测,提出与工程结合的生态保护措施,探索施工期、运营期的路域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的措施和方法。青藏铁路建设动用了大量的土石方,巨大的土石方工程量会对地表植被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工程征占用土地可能会对地表径流造成影响,引起湿地萎缩、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施工期间还可能会对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繁殖造成影响,冻土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等等。综合铁路工程建设各种生态环境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工程建设扰动地表引起的土地扰动、植被破坏而形成的各种直接影响,二是由各种直接影响长时间累积作用而造成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自然保护区整体性和荒漠化平衡性破坏等累积影响。工程建设后受到破坏的高寒植被并非是不可恢复的,只要地表能够保留一定比例的原始土壤,工程结束后20一30年物种多样性基本上可恢复到破坏前的水平。运用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理论,采用以原生植被自然修复为主的人工措施,维持植被原生物种是一种安全处理方法。采取按工程类别提出的各类缓解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对策措施,在条件满足要求的地方适当进行人工植被恢复,可缓解工程对生态环境及植被的总体影响。

赖文宏[6](2009)在《科学设计 精心施工 创建高原生态铁路——青藏铁路环保和生态设计、建设及施工期环境管理》文中研究指明一、工程概况1.项目地理位置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以下简称"格拉段")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行政区跨越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玉树州治多县,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那曲县,拉萨市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拉萨市区。

冯广利[7](2009)在《我国冻土路基工程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中指出回顾了中国冻土路基研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和历史脉络,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路基工程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青藏铁路工程的建设,我国在冻土路基基础理论、路基稳定性技术和理论模型和模拟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队伍迅速成长,特别是在冻土路基设计原则和理念的创新和进步世界瞩目,为将青藏铁路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青藏铁路的建设为如何修筑多年冻土路基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平台,不论从冻土路基设计理论、计算理论、路基稳定性技术等方面,还是新材料、新技术使用方面都可使冻土区路基修筑技术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最后,基于冻土路基工程研究的实际和未来国家需求,提出了本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需重点关注之处.

李永强[8](2008)在《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km,其中穿越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546.41km(其间分布的融区总长为101.68km),位于多年冻土区的路基总长为321.706km,占多年冻土区总长444.73km的72.3%。线路跨越海拔高程4000m以上的地段约为965km,“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问题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技术难题,而多年冻土居于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三大难题之首。因此有“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路基成败的关键在冻土”之说。整个工程建设从2001年6月29日开始,至2006年7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为有效保护多年冻土,维持其上路基工程的稳定性,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针对多年冻土路基采用了片石气冷路基、热棒、片(碎)石护坡等主动保护多年冻土的工程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多年冻土区部分地段的路基工程从施工完成后到运营期均有一些病害产生,影响了行车速度和运营安全。因此,开展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研究,是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长期、安全、可靠运营的前提。本论文采用现场调查和观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计算等方法,分析了影响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环境气温和冻土特征;通过对运营期多年冻土路基工程状态的现场调查和监测,研究了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变化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了不同环境地质条件的路基工程在其建设和运营不同阶段工程状态的变化特征;研究了保证路基工程状态符合运营条件的工程对策并进行了长期效果评价。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创新性结论:(1)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路基力学状态:指明显表现出来的路基垂直方向变形(冻胀融沉变形)和水平方向变形(路基裂缝)以及由于这些变形引起的路基失稳现象;路基热学状态:指路基工程修建以后不同阶段路基地温场形态(土体不同部位温度变化);水热环境变化:指路基工程修建过程和运营过程周围冻土层上水、地表水变化及其侧向热侵蚀作用对路基变形和路基地温场的影响。(2)通过对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后包括建设过程中的路基工程状态分阶段的调查、观测和分析,对路基力学状态一路基变形和工程裂缝的发展过程以及对线路运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路基的热学状态是其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改善路基力学状态应该从改善路基地温场形态出发,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3)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变化与周围水热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运营阶段周围水热环境条件在路基开裂的三个阶段:初期的裂纹和裂缝、中期的开裂和后期的裂开并滑塌起到诱发和拉动作用。(4)路基工程状态的变化机理内因在于填土的粘聚力和基底土体的压缩性,根本原因则是填土和基底土体地温场的不对称形态,后期发展则和外部水热环境影响有关。(5)有害路基工程状态的预防和整治,主要从抑制路基不对称形态地温场的工程措施为主,以保护路基周围水热环境为辅,在减少填土冻胀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土体的粘聚力。(6)针对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最显现表现,即:路基变形及变形裂缝的变化机理和发展阶段,有的放矢的提出了针对不同阶段的工程对策:建设期间尽量采用改善填土颗粒级配和粘聚力的方法(土体分层加筋等),建设和运营期间采用冷却路基基底土体改善地温场形态的工程措施进行补强(片石护坡和热棒),防止路基坡脚积水和热融现象形成的工程措施(疏通路基坡脚纵向排水)。(7)对主要工程对策进行的数值计算模拟结果说明,防止裂缝和整治裂缝的关键在于控制冻融过程各个阶段的季节冻融速度和季节冻融土体厚度,减少路基中心和路基边缘部分的变形差异,降低融化季节路基本体产生的拉应力。(8)青藏铁路运营阶段对冻土区路基有害工程状态的整治和施工阶段的预防性整治不同,考虑既有路基工程病害整治的特殊情况,建议工程结构根据区域冻土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原有路基结构不同,可以选取各类热棒+片石护坡结构,片石护道补强结构、片石护坡补强结构等。(9)加强对路基工程状态的巡查,尤其是在融化季节初期的巡查监控,及时处理初期发现的有害工程状态(裂纹、积水等)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过程的阶段性结论曾经在青藏铁路建设的各个阶段为工程补强设计和病害整治所采用,研究结论也被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的运营过程所验证。

许兆义,李宁,魏静[9](2007)在《青藏铁路建设环境的“三大难题”》文中提出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跨越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铁路,工程建设环境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三大难题”,比国内外其他多年冻土工程建设更艰巨和困难。由于青藏铁路建设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设计和建设中采取了多种保护冻土的有效措施、高原劳动卫生和劳动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防治措施,各项措施在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郭法生[10](2006)在《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且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需要穿越550km的多年冻土地带,因此青藏铁路在设计和施工上面临了诸多难题。本论文结合青藏铁路施工实践,分析了多年冻土的工程分类及工程特性,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对高原环境的影响,以及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和桥涵基础工程所采取的设计原则及采用的断面形式和基础类型,指出了施工季节和施工工艺的正确选择是解决路基施工的技术关键,并主要对路基工程中的片石通风路堤、路堑一次爆破快速开挖和热棒等施工技术、路基变形特点,以及桥涵基础中的明挖基础施工、旋挖干钻法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另外也对多年冻土地区的低温早强耐久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环境保护及恢复措施单独作了详细论述,最后对高原地区机械设备的工效改进进行了有益探讨。

二、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区环境保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区环境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现状
        1.2.2 冻土沼泽区路基冻融特性研究现状
        1.2.3 冻土沼泽区路基结构研究现状
        1.2.4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研究现状
        1.2.5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6 研究现状的不足与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2.1 冻土沼泽区分布
    2.2 冻土沼泽区工程地质分区
    2.3 复杂水热环境影响因素
        2.3.1 气候
        2.3.2 太阳辐射
        2.3.3 地形地貌
        2.3.4 地层岩性
        2.3.5 水文地质
    2.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2.4.1 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
        2.4.2 复杂的融区水热环境
        2.4.3 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
        2.4.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综合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
    3.1 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3.1.1 原国道G214路基病害调查
        3.1.2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调查
        3.1.3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3.2 路基变形影响因素
        3.2.1 水热环境因素
        3.2.2 工程建设因素
    3.3 路基变形特征
        3.3.1 路基变形过程
        3.3.2 路基变形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
    4.1 路基冻融特性试验
        4.1.1 路基填料冻融特性试验
        4.1.2 地基土冻融特性试验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2 路基变形监测
        4.2.1 监测断面选择原则
        4.2.2 监测断面概况
        4.2.3 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系统
        4.2.4 路基断面地温监测结果
        4.2.5 路基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4.2.6 路基变形监测结果特征分析
    4.3 路基变形机理
        4.3.1 水分迁移
        4.3.2 温度场效应
        4.3.3 冻融循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
    5.1 路基变形防治原则
    5.2 路基变形常用防治措施适用性分析
        5.2.1 单一防治措施
        5.2.2 复合防治措施
    5.3 路基变形综合防治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5.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5.3.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5.3.3 数值计算模型
        5.3.4 边界条件设定
        5.3.5 模型计算参数
        5.3.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7 不同防治方案效果对比
    5.4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实例
        5.4.1 醉马滩冻土沼泽区
        5.4.2 长石头山冻土沼泽区
        5.4.3 巴颜喀拉山冻土沼泽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青藏铁路沿线生态水文的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自然地理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植被
第3章 沿线植被变化趋势
    3.1 数据选取与处理
        3.1.1 数据选取
        3.1.2 数据介绍
        3.1.3 数据处理
    3.2 NDVI变化趋势
    3.3 NDVI波动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铁路对沿线生态的影响范围
    4.1 植被的特征分析
    4.2 铁路对沿线植被的影响范围
    4.3 影响范围结果的优化
    4.4 小结
第5章 沿线植被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5.1 气候因子对沿线植被的影响
        5.1.1 数据来源
        5.1.2 气温和降雨量与NDVI的相关系数
        5.1.3 气温和降雨量与NDVI的偏相关系数
        5.1.4 气温和降雨量与NDVI的复相关系数
    5.2 气象因素与NDVI的多元线性回归
        5.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2.2 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分离方法
        5.2.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2.4 植被受气候因子影响权重对比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青藏铁路110kV供电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1 线路工程
    1.2 110 kV五道梁变电所
    1.3 110 kV沱沱河变电所
2 工程施工的特点及难点
    2.1 工期紧
    2.2 海拔高, 气温严寒, 达到生存极限
    2.3 自然条件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 环境保护难度大
    2.4 线路穿越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植物保护难度大
    2.5 多年连续冻土区范围广, 工程施工难度大
    2.6 高海拔严寒低温地区对现浇混凝土影响大
    2.7 工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工艺, 使施工技术难度加大
3 线路施工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
    3.1 基础施工技术
        3.1.1 热棒施工技术
        3.1.2 玻璃钢一次成型模板
        3.1.3 预制管桩基础施工
        3.1.4 冻土基础开挖
        3.1.5 低温早强耐腐蚀高性能混凝土施工
    3.2 杆塔组立施工技术
    3.3 架线施工技术
4 变电所施工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
    4.1 五道梁变电所地理环境及技术参数
    4.2 沱沱河变电所地理环境及技术参数
    4.3 变电所监控系统
    4.4 高海拔严寒地区GIS设备安装
5 高原医疗保证措施
6 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6.1 施工期间对湿地和水源的保护措施
    6.2 施工期间对冻土保护措施
    6.3 施工期间对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6.4 施工中对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措施
    6.5 施工中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7 结论

(4)运营期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1.3 尚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思路
        1.4.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与斜坡路堤
    2.1 斜坡路堤
        2.1.1 斜坡路堤定义
        2.1.2 斜坡路堤稳定性及其本质
        2.1.3 斜坡路堤的分布
        2.1.4 目前斜坡路堤稳定性现状及特点
    2.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2.2.3 气候特征
        2.2.4 植被覆盖
        2.2.5 水文地质特征
        2.2.6 “三山一谷”地段水文气象及地质条件
    2.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
        2.3.1 工程性质
        2.3.2 特点
    2.4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堤
        2.4.1 路堤
        2.4.2 斜坡路堤
        2.4.3 运营期斜坡路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斜坡路堤热力学作用机理研究
    3.1 斜坡路堤的病害理论分析
        3.1.1 斜坡路堤病害
        3.1.2 病害原因分析
    3.2 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2.1 热学稳定性影响因素
        3.2.2 力学稳定性影响因素
        3.2.3 热力学相互作用关系
    3.3 现场监测及其数据分析
        3.3.1 K1139+070 断断面概概况
        3.3.2 K1152+370 断断面概概况
        (1) K1139+070 断面
        (2) K1152+370 断面
        3.3.3 两典型断面的监测方案
        3.3.4 地温场监测
        3.3.5 水分场监测
        (1) K1139+070 断面
        (2) K1152+370 断面
    3.4 室内模型力学机制分析
        3.4.1 离心模型试验简介
        3.4.2 试验误差
        3.4.3 试验过程途经
        3.4.4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斜坡路堤热学稳定性分析
    4.1 基本理论与假定
    4.2 控制微分方程
    4.3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4.4 初始条件
    4.5 热学稳定性分析
        4.5.1 K1139+070 断面
        4.5.2 K1152+370 断面
    4.6 有关问题的分析考虑
        4.6.1 阴阳坡差异
        4.6.2 斜坡路堤下变形边界
        4.6.3 简单热学保温措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斜坡路堤力学稳定性分析
    5.1 斜坡路堤的稳定性本质
    5.2 临界滑动场简介
    5.3 理论基础
    5.4 滑移场的数值模拟
    5.5 临界滑动场理论适用于冻土斜坡路堤的稳定性分析
    5.6 计算条件与冻土力学强度参数的选取
        5.6.1 计算条件分析
        5.6.2 冻土力学强度参数的选取
    5.7 力学稳定性分析
        5.7.1 K1139+070 断面
        5.7.2 K1152+370 断面
    5.8 有关问题的分析考虑
        5.8.1 冻胀
        5.8.2 蠕变变形
    5.9 与其它稳定性计算方法的区别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斜坡路堤的稳定性综合评价
    6.1 基本原则和途经
    6.2 制定依据和方法
    6.3 其它因素考虑
    6.4 稳定性评价标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场断面稳定性分析实例
    7.1 K991+340 断面
    7.2 K1139+771 断面
    7.3 K1152+225 断面
    7.4 K1156+650 断面
    7.5 K1203+150 断面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及参研项目
详细摘要

(5)青藏铁路格(尔木)唐(古拉山)段建设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修建意义
    2.2 工程技术标准
    2.3 主要工程概况
第三章 青藏铁路格唐段沿线环境概况及特点
    3.1 铁路沿线环境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象特征
        3.1.3 河流
        3.1.4 植被
        3.1.5 土壤
        3.1.6 水土流失现状
        3.1.7 冻土环境
        3.1.8 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功能区
    3.2 沿线生态环境特点
第四章 铁路施工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及生态保护要求
    4.1 铁路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4.1.1 自然保护区保护问题
        4.1.2 野生动物保护问题
        4.1.3 植被和自然景观保护问题
        4.1.4 江河水源保护问题
        4.1.5 冻土环境保护问题
        4.1.6 水土保持问题
    4.2 铁路施工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4.2.1 铁路施工的生态环境影响要素识别
        4.2.2 铁路施工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3 铁路施工的生态保护要求
        4.3.1 对路基工程的环保要求
        4.3.2 对桥涵工程的环保要求
        4.3.3 对隧道工程的环保要求
        4.3.4 对临时工程的环保要求
第五章 铁路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技术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5.1 铁路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技术研究
        5.1.1 技术管理措施
        5.1.2 植被保护技术措施
        5.1.3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5.1.4 冻土环境保护措施
        5.1.5 沿线景观保护措施
        5.1.6 沿线地表水体及湿地保护措施
        5.1.7 水土保持措施
        5.1.8 污染防治措施
    5.2 铁路施工中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5.2.1 研究路线与方法
        5.2.2 植被恢复研究结论
第六章 铁路施工中的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效果评估
    6.1 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评价
    6.2 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6.2.1 评价样地选取原则
        6.2.2 植被影响调查
        6.2.3 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6.3 野生动物保护效果评价
        6.3.1 野生动物通道监测分析
        6.3.2 影响评价
    6.4 冻土保护效果评价
        6.4.1 片石气冷路堤冻土保护措施评价
        6.4.2 热棒路基冻土保护措施评价
        6.4.3 片石保温护坡路堤冻土保护措施评价
        6.4.4 通风管路基冻土保护措施评价
    6.5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评价
    6.6 土壤保护效果评价
        6.6.1 影响分析
        6.6.2 综合评价
    6.7 景观恢复效果评价
        6.7.1 工程措施景观保护效果-以措那湖景观保护为例
        6.7.2 植被恢复措施景观效果
        6.7.3 临时用地景观恢复效果
    6.8 地表水体及湿地的保护效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业绩

(7)我国冻土路基工程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冻土路基研究的历史回顾
    1.1 早期起步
    1.2 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实践
2 中国冻土路基研究的现状
    2.1 冻土路基设计理论
    2.2 冻土路基稳定性技术
    2.3 理论模型和模拟
    2.4 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
3 中国冻土路基研究的展望

(8)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问题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冻土路基工程概况
        1.2.2 冻土温度场和片石护坡路基结构研究
        1.2.3 路基有害工程状态认识和研究
        1.2.4 冻土路基工程破坏机理和控制方法研究
        1.2.5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的相关研究
        1.2.6 青藏铁路运营期间路基工程状态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影响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发生发展的冻土环境条件
    2.1 影响路基工程状态的自然环境
        2.1.1 气候特征
        2.1.2 太阳辐射
        2.1.3 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2.2 影响路基工程状态的多年冻土特征
        2.2.1 高原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分区
        2.2.1 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形地貌分区
        2.2.3 冻土路基工程稳定性区域分类
    2.3 影响路基工程状态的水热环境条件
        2.3.1 冻土区水文地质条件
        2.3.2 融区的水热条件影响
    2.4 工程修建引起的水热环境变化
        2.4.1 路基基底以下水分分布状态
        2.4.2 工程热扰动和水热环境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调查和监测
    3.1 冻土区路基工程建设初期工程状态
        3.1.1 路基变形和裂缝调查
        3.1.2 路基地温场变化
        3.1.3 初期工程状态研究小结
    3.2 冻土区路基工程建设中期工程状态
        3.2.1 路基变形和裂缝调查
        3.2.2 路基地温场变化
        3.2.3 路基周围水热环境变化
        3.2.4 中期工程状态研究小结
    3.3 开通运营期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
        3.3.1 路基变形和裂缝调查
        3.3.2 路基地温场变化
        3.3.3 路基水热环境变化
        3.3.4 运营期路基工程状态研究小结
第四章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工程对策
    4.1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变化机理
        4.1.1 天然条件土体寒冻裂缝发生机理
        4.1.2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变化机理
    4.2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填料性质影响分析
        4.2.2 冻土冷生过程影响分析
        4.2.3 路基水热环境影响分析
    4.3 路基工程状态安全对策
        4.3.1 冻土区路基工程修筑初期安全对策
        4.3.2 冻土区路基工程修筑中期安全对策
        4.3.3 开通运营期间冻土区路基整治和补强对策
    4.4 小结
第五章 运营期抑制冻土区有害路基工程状态的工程对策研究
    5.1 加筋结构抑制路基裂缝的效果评价
        5.1.1 加筋土力学性质变化
        5.1.2 加筋土试验路堤断面地层资料
        5.1.3 加筋土路堤稳定性分析
        5.1.4 加筋土路堤工程状态评价
    5.2 片石护坡路基及其复合结构抑制路基裂缝的效果评价
        5.2.1 片石护坡路基结构改善路基工程状态的机理
        5.2.2 热棒+片石护坡路基改善路基工程状态机理
        5.2.3 不对称片石护坡路基结构工程效果验证
        5.2.4 热棒路基抑制路基裂缝的效果验证
    5.3 典型路基结构长期效果预测
        5.3.1 计算模型
        5.3.2 实测值确定的计算参数
        5.3.3 控制微分方程及有限元方法
        5.3.4 数值计算方法
        5.3.5 典型气温条件计算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信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青藏铁路建设环境的“三大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藏铁路格拉段概况
2 青藏铁路建设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多年冻土问题
    2.2 高寒缺氧问题
    2.3 生态脆弱问题
3 青藏铁路工程设计中采取的对策
    3.1 冻土工程措施
    3.2 高原劳动卫生和劳动保护措施
    3.3 青藏铁路建设采取的环保对策和措施
4 结束语

(10)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发展现状
    1.2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技术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
    2.1 多年冻土的影响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1.1 多年冻土的分类及其工程特性
        2.1.2 多年冻土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2 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问题
    2.3 生存环境的影响及人身设备安全问题
第3章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3.1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的基本设计原则及适用范围
        3.1.1 路基的基本设计原则
        3.1.2 路基基本设计原则的适用范围
    3.2 多年冻土地区的路基形式和防护措施
    3.3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的施工技术
        3.3.1 片石通风路堤的施工技术
        3.3.2 路堑爆破开挖施工技术
        3.3.3 热棒路基施工技术
        3.3.4 路基变形
第4章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的桥涵基础施工技术研究
    4.1 多年冻土地区桥涵地基的设计原则
    4.2 多年冻土地区桥涵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4.2.1 桥梁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4.2.2 桥梁基础的埋置深度
        4.2.3 涵洞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4.2.4 涵洞基础的埋置深度
    4.3 多年冻土地区桥涵基础的施工技术
        4.3.1 明挖基础施工
        4.3.2 桩基础施工
        4.3.3 钻孔灌注桩对桩周冻土地温影响
第5章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5.1 多年冻土地区混凝土的性能要求
    5.2 多年冻土地区耐久混凝土施工
        5.2.1 配合比设计
        5.2.2 拌制过程控制
        5.2.3 混凝土的运输
        5.2.4 混凝土浇注
        5.2.5 混凝土养护
        5.2.6 混凝土结构物的拆模
        5.2.7 混凝土质量的检验与控制
第6章 多年冻土区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和恢复
    6.1 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6.2 环境保护及恢复措施
第7章 高原地区机械设备工效改进探讨
    7.1 设备改进的内容
    7.2 改进方法和过程
        7.2.1 改进方法
        7.2.2 改进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的主要业绩
研究生简历

四、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区环境保护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D]. 张传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青藏铁路沿线生态水文的变化特征研究[D]. 田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3]青藏铁路110kV供电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 赵世兴,牛鑫,路林.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0(08)
  • [4]运营期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 杨让宏.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0(04)
  • [5]青藏铁路格(尔木)唐(古拉山)段建设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研究[D]. 程昊. 合肥工业大学, 2009(02)
  • [6]科学设计 精心施工 创建高原生态铁路——青藏铁路环保和生态设计、建设及施工期环境管理[A]. 赖文宏. 铁路工程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9
  • [7]我国冻土路基工程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冯广利. 冰川冻土, 2009(01)
  • [8]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D]. 李永强. 兰州大学, 2008(12)
  • [9]青藏铁路建设环境的“三大难题”[J]. 许兆义,李宁,魏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02)
  • [10]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技术研究[D]. 郭法生.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环境保护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