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盆地演化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盆地演化

一、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盆地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汉青[1](2021)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民和盆地地貌演化及景观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民和盆地位于祁连构造带的中祁连地块东段,所处的地质环境异常复杂,构造活动相当强烈。从古生代开始,区域内经历了多次块体碰撞拼接过程,到中生代盆地内接受了巨量的陆相沉积,再到新生代剧烈的剥蚀夷平作用,可以说在漫长的地史进程中民和盆地经历了复杂的地理演变。本文主要从地貌演化入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实验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民和盆地主要成盆发育期的演化背景,现今的地形地貌特点、水系发育特征以及区域典型地貌景观类型进行系统分析。本区域地层展布比较复杂,红层规模巨大,在地貌上,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丹霞以及彩色丘陵,红层作为一种陆相的碎屑岩沉积,是本区域景观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对民和盆地地貌演化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本文首先对研究区的构造特征以及地层发育的岩性、岩相以及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分析其形成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方法和沉积学手段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参数,论断其宏观地貌演化的过程,并分析这种演化过程对考察区典型地貌景观发育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晚新生代以来民和盆地的地貌演化主要受制于青藏高原的间歇性抬升,期间水系格局不断发生重组,导致盆地内沉积环境与侵蚀环境不断演变。(2)民和盆地现今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祁连造山系隆生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压应力影响,使得盆地整体海拔由西北部大板山、拉脊山山前地带向东南方向缓慢下降,而水系的发育过程是支撑这一结论最有利的证据。位于盆地中部偏南,近东西走向的湟水河在北岸发育有六级河流阶地,而在南侧只有三级,且多为地势陡峻的河谷地貌,两侧水系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流域不对称特征。同时,盆地内水系多发育偏北向支流,南侧几乎不发育。(3)在对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的分析中,发现盆地整体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期”,并且数值呈现出由盆地边缘向主要河流降低的趋势,说明盆地构造活跃度由边缘向中部降低。(4)盆地内红层景观主要以丹霞和彩丘为主,通过对区域地貌景观分布格局与水系分布特征进行叠加分析发现,区域内地貌景观的成景与消亡过程对水动力条件依赖严重,并且发展迅速。总体来说,本区复杂的构造环境和多种陆相碎屑岩的巨量沉积,为地貌景观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频繁的构造运动为地貌的演化提供了充足的内生动力,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密集的沟谷为典型景观的塑形创造了良好的外动力条件。

马箫忆[2](2020)在《甘肃兰州-民和盆地巨龙形类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文中提出由于巨龙形类恐龙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在全球中生代古生物地理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各地对巨龙形类恐龙系统发育关系十分混淆,特别是我国巨龙形类恐龙系统演化尚未与国际接轨。论文以产自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河口群的刘家峡黄河巨龙、炳灵大夏巨龙与大唐永靖龙为主要化石材料,使用形态对比法分析巨龙形类恐龙在白垩纪的骨骼演化特点,并用支序系统分析方法确立分类位置与演化关系,为甘肃恐龙化石地质遗迹形成的环境演化研究提供很好的基础。论文主要认识如下:(1)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河口群巨龙形蜥脚类恐龙骨骼化石各有特征,刘家峡黄河巨龙荐椎神经脊非常低,神经脊顶端横向扩展,大夏巨龙颈椎前关节面后移,肩胛骨骨干的远缘与长轴斜交;大唐永靖龙具有勺形前上颌骨牙齿,颈椎外侧表面有深的、未分割的气孔;肩胛骨较长,肩胛骨骨干有直的平行边缘;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多孔椎龙类的骨骼特征,同时刘家峡大夏巨龙与大唐永靖龙的骨骼有泰坦巨龙的共同裔征,颈椎腹侧延长椎体副突,后部颈椎腹面后半部内侧凹,背椎有侧气孔。(2)兰州-民和盆地蜥脚类恐龙与甘肃酒泉地区蜥脚类恐龙、师氏盘足龙、斯氏后凹尾龙相比,既有共有衍征,但相差十分明显,甘肃酒泉地区蜥脚类恐龙更属于基干的巨龙形类;盘足龙颈椎中心最高平均伸长率指数大于4,而炳灵大夏巨龙与大唐永靖龙小于均3;盘足龙后部颈椎外侧表面没有凹窝,中部背椎神经棘未分叉,大夏巨龙与大唐永靖龙分叉,盘足龙为6个荐椎,黄河巨龙为5个;兰州民和的巨龙形恐龙为更加基干的泰坦巨龙类,缺少后凹尾龙更加发育先进的特征,尾前半部后凹型,肩胛骨稍微向远端扩张,乌喙骨呈亚四边形,股骨远端髁向背中线倾斜,在远视图中髁是前后直的等。(3)分支系统演化分析结果发现刘家峡黄河巨龙、汝阳黄河巨龙与沃氏温顿巨龙是三个比较先进的非泰坦巨龙类的多孔椎龙类骨干成员,大唐永靖龙与澳大利亚草原龙、迪亚曼蒂纳龙构成一个新的非岩盔龙类的泰坦巨龙分支,与大夏巨龙和史家沟岘山龙构成的支系形成两个并系,但是大夏巨龙位置不够稳定。

仲新,孙新春,朱伟元,刘晔[3](2019)在《甘肃地层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方向》文中认为地层学是地质学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甘肃省地层古生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积累了一批为全省地层研究修史立典的材料,及时总结这些成果素材,按照最新的理论、方法对区域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和精准化研究,是一个省区基础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和梳理近年来甘肃地层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按照时间顺序和学科特点,系统性提出了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理论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16年版)和《中国地层表》(2014)的框架和序列,全面提高甘肃地层研究精准度,为全省地质调查和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对全省不同地区和不同地质单元地层界线层型和单位层型进行对比研究和厘定,建立新一代甘肃地层表的建议和路径。

贺赤诚,张岳桥,李建,李海龙,孙东霞,熊金红[4](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隅马衔山断裂带及周缘白垩纪——新生代沉积和构造变形历史》文中认为马衔山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陇中盆地的腹地,分隔了北部的兰州盆地和南部临夏盆地,该断裂带的变形特征记录了该地区白垩纪—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马衔山断裂带的运动学分析并结合区域地层序列,建立了三阶段的变形历史。第一阶段近WNW–ESE向伸展作用控制了马衔山断陷盆地的伸展断陷和早白垩世河湖相沉积,在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80–60Ma)在NNW–SSE向挤压作用下,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活动,盆地挤压反转。该阶段的断层活动和盆地发育的板块动力主要来自亚洲大陆南部和东部陆缘新特提斯洋—古太平洋俯冲汇聚。第二阶段表征为古近纪(~60–23 Ma)构造挤压与走滑拉分盆地的发育,晚古新世—晚始新世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宁盆地、兰州盆地、马衔山东南段等区域,在马衔山地区这期挤压应力方向为NNE向,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响应。第三阶段为中新世(~23 Ma–)时期。早期(~23–13 Ma)马衔山北缘断裂以正断层活动为主,控制了断裂带东南段中新世红黏土沉积,引张应力方向为NNW–SSE。中新世晚期(~13 Ma起)以来,构造应力体制转变为ENE–WSW挤压,其造成马衔山地区周缘山系的快速隆升。

王建丰,雷天柱,张生银,张喜龙,陈文磊,樊海龙[5](2018)在《刘家峡水库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采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对刘家峡水库表层沉积物中2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相关性、来源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Sr、Zn、Zr和Ba的含量平均值超过了170μg/g,Cd、Mo和Tl的含量平均值都在1μg/g以下,其它元素含量平均值则在2. 01104. 34μg/g。元素Cu、V、Co、Cr、Ni、Rb、Li、Cd、Be、Pb、Sc、As、Ga、Nb、Sn、Cs、Tl、Th和Al2O3等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且它们分布规律基本相似。因子分析表明,水库中微量元素分为3个主要来源,第一组分的元素分布受控于矿物岩石的自然风化剥蚀,其贡献率为63. 20%;第二组分的Zr和Ba主要受河流沉积物中元素的迁移和转化的影响,其贡献率为12. 51%;第三组分的Sr则主要受控于生物成因,其贡献率为9. 76%。另外,研究区重金属元素中,Zn和As含量远超过了全球页岩平均值,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赵晓辰[6](2017)在《中国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后期改造》文中研究表明南北构造带北部位于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秦祁褶皱带和兴蒙褶皱带四大构造单元的结合交汇部位,是我国北方大陆重要的东、西分界带,更是研究我国大陆东、西部相互影响及转换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焦点地区,尤其是经历了新生代强烈改造作用的影响之后,其中生代期间的原盆面貌及演化过程等问题均存在较大争议。本论文以南北构造带北部为研究区,并重点讨论其中南段。以大量野外地质剖面、油田、煤田资料及相关测试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野外地质分析法、沉积学、构造学、同位素年代学、低温热年代学、地球化学、物源分析等多种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动期次进行划分与讨论,并重点对构造带中南段中生代各主要时期的地层展布特征、物质来源和原盆面貌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南北构造带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研究薄弱或空白区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并结合区域性的地质响应,认为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期、始新世以及中新世晚期5期构造变动事件。并据此选取中生代主要时期(晚三叠世延长期、早-中侏罗世延安期和早白垩世),对构造带中南段的原盆面貌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南北构造带北部中南段在晚三叠世存在大范围沉积,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连为一体,且向西部河西走廊地区仍有延伸;早-中侏罗世延安期,印支期形成的多个古隆起被逐渐夷平,全区广泛接受沉积,沉积范围再次扩大;早白垩世初的沉积范围则明显收缩,且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一定的分隔性,至早白垩世晚期,构造活动逐渐减弱,区内南北向的古隆起已被夷平,沉积范围扩大,并最终又一次与鄂尔多斯盆地相连通。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以来构造背景活跃,各期原盆面貌差别明显,其与周邻构造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南北构造带北部中南段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的构造隆升事件与该期秦祁造山带的强烈隆升密切相关,该事件对研究区中南段晚三叠世早中期的原盆面貌进行了强烈的改造;而北段贺兰山地区虽也存在明显的隆升记录,但其主要为拉张裂陷环境下边部地层发生的相对抬升,可能与鄂尔多斯盆地的旋转和阿拉善地块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的构造隆升事件主要是受华北周邻板块多向汇聚的影响,在南北构造带北部形成了次一级的挤压汇聚带,造成了该时期广泛而强烈的隆升,使研究区局部地段初显前陆盆地结构,并形成了大量磨拉石建造。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期的构造隆升事件则具有区域性整体抬升的特征,造成了广泛的地层缺失,其形成可能与晚白垩世中国诸地块与周邻古太平洋和西伯利亚板块的汇聚及其引起的大陆深部地球动力学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始新世的构造隆升事件发生于张性环境之中,主要是由于盆地断陷沉降、盆缘山体强烈隆升所致,两者彼此相关、耦合明显,属于新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裂陷解体事件的一部分,而非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所致。中新世晚期的构造隆升事件则标志着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已抵达南北构造带北部中南段,并表现出南强北弱,自南西向北东扩展的特征。南北构造带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过程的研究,分析和探讨了其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时空格局,建立了研究区内构造演化与周邻构造单元间的大地构造关系,将改造和恢复统一到该区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之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依据研究区中新生代演化-改造过程,选取构造带中南段侏罗系延安组和白垩系李洼峡组与马东山-乃家河组三套有利烃源岩层段进行资源潜力评价。延安组烃源岩TOC含量较高,大部分达到好-很好烃源岩级别,干酪根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主体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马东山-乃家河组烃源岩大部分达到较好及以上烃源岩级别,但整体仍处于低成熟阶段。李洼峡组上部烃源岩为较差-非烃源岩级别,下部烃源岩则达到较好-好烃源岩级别,但该组成熟度较高,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白垩系两套烃源岩的干酪根类型主要以Ⅰ、Ⅱ型为主。结合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结果,认为研究区侏罗-白垩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远景,尤其是被巨厚的新生界所覆盖地区。

彭思钟[7](2017)在《青海省循化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组和上新世临夏组沉积地层地质特征与构造意义》文中提出盆地中的沉积物可以有效的示踪山脉物源及其隆升历史,盆地的沉积记录是造山带构造热事件及隆升剥蚀的重要信息记录,是研究和反演造山带造山作用的另一捷径。本文从循化地区下白垩统河口组和上新统临夏组沉积地层着手,详细研究其沉积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探讨其沉积特征、物质来源以及盆地性质,确定其古构造环境,为西秦岭-南祁连中生代晚期-新生代地质演化提供详细资料。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和认识:(1)通过岩相学研究,河口组砂岩主要为岩屑砂岩,基质含量在1020%之间,成熟度较高。根据沉积岩岩石组合及沉积环境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两个岩性段。下段为粗碎屑岩段,属冲积扇沉积体系。上段为砂砾岩、砂岩、泥岩韵律层段,属辫状河沉积体系。根据临夏组的岩石组合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四个岩性段,由底到顶依次反映了湖泊沉积、咸水湖-半咸水湖泊沉积、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以及曲流河沉积的沉积环境特征。(2)河口组砂岩碎屑组分统计显示,构造背景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和混杂区,物源多来自再旋回造山带以及少数的混合造山带。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其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物源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同时含有古老沉积物。(3)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显示,河口组样品具有217260Ma,峰值年龄为249Ma;270371Ma;401506Ma,峰值年龄为480Ma;606931Ma,峰值年龄842Ma;10541546Ma;16582710Ma,峰值年龄为1855Ma六个年龄组,分别对应晚三叠世、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新元古代、中元古代以及古元古代晚期至新太古代早期6个演化阶段的年龄信息。结合河口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与周缘区域地质特征,推测循化地区河口组主要物缘来自西秦岭北缘印支期和祁连造山带加里东期的岩浆弧,以及祁连造山带古老的变质基底。(4)综合上述资料,认为青海省循化地区下白垩统河口组沉积盆地原型为断陷盆地。上新统临夏组是由于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影响下,拉脊山和积石山隆升期间产生的山间盆地。

许欢[8](2016)在《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表明以上城子组、后城组和大青山组为代表的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在华北北部及邻区具有广泛的分布,与一系列重大的、极具争议的地质问题存在密切联系,在华北克拉通破坏、生物群演替、区域构造背景等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地层、充填序列、沉积特征、古水流、碎屑组分以及侵入的基性岩墙/脉的综合研究,全面探讨了地层时代、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沉积体系、物源、古地理、古生态环境、盆地演化和大地构造属性,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对辽西朝阳上城子组顶部、冀北围场和北京延庆后城组底部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了137 Ma、154 Ma和153 Ma的谐和年龄。结合近些年来已发表年代学数据,将土城子组/后城组年龄限定在154-137 Ma,为侏罗-白垩过渡期地层。最新的国际侏罗-白垩系界线研究成果指示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存在于土城了组/后城组内部。通过对辽西朝阳-北票盆地、冀西北尚义盆地和阴山-大青山石拐子盆地土城子组、后城组和大青山组共22条实测剖面的分析,识别出了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沙漠五种沉积体系。物源研究结果显示,侏罗-白垩过渡期红层为近源沉积,没有来自兴蒙造山带的物质组分。古水流显示不同地区具有局地汇聚的水系特征,表明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发育一系列相对独立分隔的中-小型盆地。中侏罗世晚期形成的E-W向燕山褶皱逆冲带构成了华北北缘与兴蒙造山带之间宏伟的山系。太行山在中侏罗世晚期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了两次隆升造山,第二次造山活动更为强烈,构成了华北克拉通中部NNE向山系。华北侏罗-白垩过渡期区域性风成砂的出现与东部高原的形成耦合。极端的古地理、古生态环境制约着生物群的生存与演替。在华北北部、东部和东北地区新发现了大量侵入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中的基性岩墙/脉,获得的年龄集中在144-135 Ma。结合区域性分布的同期裂谷盆地、A型花岗岩、双峰式火山岩和变质核杂岩,本文提出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受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造山后垮塌作用控制。

郭荣涛,赵习,刘红光,石开波,刘婧,蒋启财[9](2016)在《兰州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早白垩世隆升的沉积学响应》文中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在早白垩世期间发生明显隆升,受区域性构造运动和白垩纪特殊行星风系的影响,在山前盆地中沉积了一套特殊的碎屑岩序列。兰州盆地下白垩统发育完整,虽然局部被第四系覆盖,但总体出露良好,其特殊的相序单元构成的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框架下的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对研究祁连山隆升的沉积学响应及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盆地下白垩统为河口群,可以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S.1—S.5),包括LAST和HAST两个非常规体系域,冲积扇和河流相粗碎屑沉积构成三级层序的LAST单元,HAST单元由湖泊相细碎屑地层组成。河口群上部地层发育的风成砂岩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祁连山隆升造成的"焚风效应"产物,对研究祁连山的阶段性隆升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晚白垩世之交,祁连山开始快速强烈隆升,兰州盆地整体抬升为剥蚀区,导致研究区缺失上白垩统。因此,兰州盆地下白垩统特殊的层序地层序列,不仅是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的物质记录,还为研究早白垩世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郭荣涛,郭丽娜,周生友,张玉双,赵婧[10](2015)在《张掖鹦鸽嘴剖面白垩系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沉积学响应》文中提出早白垩世期间,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隆升明显,在区域性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下,在祁连山山前盆地中堆积了一套特殊的碎屑岩序列。甘肃张掖鹦鸽嘴白垩系发育完整,虽局部被第四系覆盖,但总体出露良好,其特殊相序单元构成的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框架下的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对研究祁连山隆升的沉积学响应及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鹦鸽嘴剖面下白垩统包括赤金堡组、下沟组和中沟组,可以识别出10个三级层序(S.1—S.10),LAST单元由冲积扇和河流相粗碎屑岩地层组成,湖泊相细碎屑岩沉积物构成三级层序的HAST单元。鹦鸽嘴剖面赤金堡组中下部的4个三级层序和下沟组中普遍发育的风成砂岩,是祁连山隆升造成的"焚风效应"的产物,对研究祁连山阶段性隆升特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早白垩世,研究区经历了从半干旱气候—干旱气候—潮湿气候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祁连山隆升过程从幕式隆升—快速隆升—均衡稳定隆升的阶段性特征。早白垩世末期,祁连山进入快速强烈隆升阶段,研究区区域性抬升为剥蚀区,整体缺失上白垩统。因此,鹦鸽嘴剖面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序列,不仅是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的物质记录,还为早白垩世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变化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盆地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盆地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东北缘民和盆地地貌演化及景观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地貌学与红层景观研究进展
        1.3.2 数字地貌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构造
        2.2.1 地史背景
        2.2.2 主要构造演化阶段
    2.3 地层特征
        2.3.1 元古界
        2.3.2 古生界
        2.3.3 中生代
        2.3.4 新生代
第3章 晚新生代以来的地貌演化
    3.1 民和盆地夷平面特征
    3.2 夷平面上沉积物特征与沉积演化
        3.2.1 岩性特征
        3.2.2 沉积演化阶段
    3.3 大通河水系演化特征
        3.3.1 大通河水系主要演化阶段
        3.3.2 大通河下游水系演化趋势
    3.4 湟水河水系演化特征
        3.4.1 阶地序列
        3.4.2 水系演化
    3.5 宏观地貌演化过程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地形特征与流域地貌
    4.1 坡度和坡向
        4.1.1 坡度
        4.1.2 坡向
    4.2 地形起伏度
    4.3 流域水系
    4.4 流域盆地
    4.5 流域构造强度
    4.6 水系密度与断裂带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地貌景观与成因
    5.1 地貌景观特征
        5.1.1 丹霞地貌
        5.1.2 彩丘地貌
        5.1.3 黄土地貌
        5.1.4 沟谷地貌
    5.2 景观与地貌演化
        5.2.1 物质基础
        5.2.2 新构造运动
    5.3 外动力因素
        5.3.1 水系
        5.3.2 气候
    5.4 红层景观的成景塑形阶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甘肃兰州-民和盆地巨龙形类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巨龙形类恐龙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兰州-民和盆地标本的产地和层位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兰州-民和盆地地质概况
    2.3 兰州民和盆地标本的层位
第三章 兰州-民和盆地巨龙形类恐龙化石标本的特征
    3.1 骨骼化石标本的记述
    3.2 巨龙形类骨骼形态特征
    3.3 与其他巨龙形类恐龙骨骼形态对比
第四章 巨龙形类恐龙系统分析
    4.1 分支系统分析原理与方法
    4.2 分支系统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系统发育分析所使用的特征列表
附录2 分支系统分析的分类群、地质年代、地理分布

(3)甘肃地层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地层研究现状
    1.1 从系图到组图
    1.2 多重地层与造山带地层
    1.3 地层古生物
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1 甘肃区域地层表亟待更新和重建
    2.2 需要提升地层古生物研究的精准度
    2.3 利用最新发现和素材强化系统研究
    2.4 加强生态地层等综合地层的研究
3 主要工作和努力的方向
4 结论

(4)青藏高原东北隅马衔山断裂带及周缘白垩纪——新生代沉积和构造变形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1马衔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及区域地层
    1.1马衔山地区构造地貌划分
    1.2马衔山前白垩纪地层分布
    1.3白垩纪—新近纪区域地层分布
2马衔山地区白垩纪—新近纪地层沉积序列与时代
3马衔山断裂带主要断裂变形特征分析
    3.1兴隆山北缘断裂 (F1) 与寺儿沟—蛟龙寺断裂 (F2)
    3.2兴隆山南缘断裂 (F3)
    3.3马衔山北缘断裂 (F4)
        3.3.1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
        3.3.2马衔山北缘断裂东段
    3.4兴隆山西缘断裂 (F5)
    3.5咸水沟断裂 (F6)
4马衔山地区古构造应力场
    4.1 WNW–ESE向伸展
    4.2近NNW–SSE或S–N向伸展
    4.3 NNW–SSE向挤压
    4.4近NNE–NE向挤压
    4.5近ENE–WSW向挤压
5讨论
    5.1古构造应力场演化序列
    5.2区域演化及动力学背景
        5.2.1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早期伸展盆地的形成 (WNW–ESE向伸展)
        5.2.2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初期沉积盆地反转阶段 (NNW–SSE向挤压)
        5.2.3古近纪构造挤压与走滑拉分盆地发育 (NNE–NE向挤压)
        5.2.4中新世早中期构造松弛/伸展 (近NNW–SSE向或S–N向伸展)
        5.2.5中新世晚期ENE–WSW挤压与造山阶段
6结论

(5)刘家峡水库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样品采集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
    2.2 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和分布特征
    2.3 元素分布的控制因素
    2.4 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分析
    2.5 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其它区域的比较
3 结论

(6)中国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后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原盆恢复及后期改造
        1.2.2 南北构造带北部研究现状
        1.2.3 拟解决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性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2.2.1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
        2.2.2 周邻构造单元特征
    2.3 地球物理场特征
        2.3.1 重力场特征
        2.3.2 磁力场特征
    2.4 地层分布特征
        2.4.1 早古生代地层
        2.4.2 晚古生代地层
        2.4.3 中生代地层
        2.4.4 新生代地层
第三章 构造带地质构造特征
    3.1 主要断裂特征
    3.2 分区特征
        3.2.1 马家滩段
        3.2.2 甜水堡段
        3.2.3 沙井子段
        3.2.4 彭阳段
        3.2.5 华亭-陇县段
        3.2.6 成因机制探讨
    3.3 构造样式
        3.3.1 挤压构造样式
        3.3.2 伸展构造样式
        3.3.3 走滑构造样式
        3.3.4 反转构造样式
第四章 中-新生代构造变动期次及其响应
    4.1 南北构造带北部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4.1.1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简介
        4.1.2 样品分布及描述
        4.1.3 裂变径迹测年结果
    4.2 关键地区探讨
        4.2.1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侧接地区
        4.2.2 香山-天景山地区
    4.3 主要构造事件及其地质响应
        4.3.1 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
        4.3.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
        4.3.3 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期
        4.3.4 始新世
        4.3.5 中新世晚期
第五章 中生代主要时期原盆面貌特征
    5.1 晚三叠世延长期原盆面貌恢复
        5.1.1 上三叠统残留地层分布
        5.1.2 沉积物源特征
        5.1.3 原盆面貌特征
    5.2 早中侏罗世延安期原盆面貌恢复
        5.2.1 延安组残留地层分布
        5.2.2 沉积物源特征
        5.2.3 原盆面貌特征
    5.3 早白垩世原盆面貌恢复
        5.3.1 下白垩统残留地层分布
        5.3.2 沉积物源特征
        5.3.3 原盆面貌特征
第六章 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动力学背景与后期改造
    6.1 前中生代构造背景
    6.2 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
        6.2.1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
        6.2.2 早侏罗世初-晚侏罗世
        6.2.3 早白垩世初-晚白垩世
    6.3 新生代后期改造特征
        6.3.1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裂陷解体事件
        6.3.2 弧形构造带的扩展
    6.4 小结
第七章 构造演化对油气资源潜力的影响
    7.1 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
        7.1.1 烃源岩展布特征
        7.1.2 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
    7.2 白垩系油气资源潜力
        7.2.1 烃源岩展布特征
        7.2.2 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
    7.3 油气远景评价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青海省循化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组和上新世临夏组沉积地层地质特征与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室内预研究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3 实验测试方法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与构造分区
    2.2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3 区域地层
        2.3.1 变质地层
        2.3.2 沉积地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祁连岩浆带(化隆微地块)
        2.4.2 西秦岭西段北缘岩浆带
    2.5 区域构造
        2.5.1 断裂构造
        2.5.2 褶皱构造
第三章 循化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组地质特征
    3.1 河口组地层沿革及时代归属
    3.2 河口组地层划分及实测剖面
        3.2.1 河口组地层单位划分
        3.2.2 河口组实测剖面
    3.3 河口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3.4 河口组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3.4.1 砂岩岩相学分析
        3.4.2 砂岩碎屑组分特征
    3.5 河口组砾石统计分析
        3.5.1 砾石研究意义
        3.5.2 采集方法及采样位置
        3.5.3 成分和磨圆度分析
        3.5.4 粒度分析
    3.6 河口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3.6.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6.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6.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6.4 源岩风化分析
        3.6.5 构造环境及物源属性分析
    3.7 河口组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
        3.7.1 采样位置
        3.7.2 锆石形态特征及年龄分布特征
        3.7.3 碎屑锆石年龄谱信息及物源分析
    3.8 河口组物源综合讨论
第四章 循化地区上新世临夏组地质特征
    4.1 临夏组地层沿革
    4.2 临夏组地层时代归属
    4.3 临夏组地层划分及实测剖面
        4.3.1 临夏组地层划分
        4.3.2 临夏组实测剖面岩性组合特征
    4.4 临夏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早白垩世盆地演化
    5.2 上新世盆地演化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意义和思路
    1.4 研究内容和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华北克拉通演化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地层
    2.4 土城子组/后城组/大青山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沉积体系
    3.2 碎屑物源和古水流
    3.3 SHRIMP锆石U-Pb定年
    3.4 LA-ICP-MS锆石U-Pb定年
第四章 地层时代及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探讨
    4.1 土城子组/后城组生物地层年代
    4.2 土城子组/后城组同位素地层年代
    4.3 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沉积体系
    5.1 冲积沉积体系
    5.2 河流沉积体系
    5.3 三角洲沉积体系
    5.4 湖泊沉积体系
    5.5 沙漠沉积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物源
    6.1 碎屑物源和古水流
    6.2 碎屑锆石U-Pb年龄
第七章 华北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地理、古生态环境
    7.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
    7.2 古地理
    7.3 生物群与古生态环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及构造属性
    8.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年代对比
    8.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基性岩墙/脉
    8.3 盆地演化与大地构造属性
    8.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9)兰州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早白垩世隆升的沉积学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岩相及相序特征
3 兰州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划分
    3.1 十八里铺剖面
    3.2 河口镇剖面
4 兰州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对比
5 兰州盆地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的沉积学响应
    5.1 兰州盆地下白垩统三级层序形成机制
    5.2 河口群上部风成砂岩形成机理探索
    5.3 白垩纪祁连山隆升的阶段性特征
6 结论

(10)张掖鹦鸽嘴剖面白垩系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沉积学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2岩相及相序特征
    2.1冲积扇和洪积扇相
    2.2河流沉积体系
        2.2.1辫状河相
        2.2.2曲流河相
    2.3湖泊相
        2.3.1滨湖相风成沙丘亚相
        2.3.2滨浅湖亚相
    2.4干旱湖泊相
3鹦鸽嘴剖面白垩系层序地层划分
4层序地层序列与祁连山隆升的沉积学响应
    4.1鹦鸽嘴剖面白垩纪地层特征
    4.2层序形成机理与祁连山隆升的沉积学响应
5结论

四、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盆地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东北缘民和盆地地貌演化及景观特征分析[D]. 王汉青.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甘肃兰州-民和盆地巨龙形类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D]. 马箫忆.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甘肃地层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方向[J]. 仲新,孙新春,朱伟元,刘晔. 甘肃地质, 2019(Z1)
  • [4]青藏高原东北隅马衔山断裂带及周缘白垩纪——新生代沉积和构造变形历史[J]. 贺赤诚,张岳桥,李建,李海龙,孙东霞,熊金红. 地球学报, 2019(04)
  • [5]刘家峡水库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王建丰,雷天柱,张生银,张喜龙,陈文磊,樊海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8(03)
  • [6]中国南北构造带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后期改造[D]. 赵晓辰. 西北大学, 2017(03)
  • [7]青海省循化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组和上新世临夏组沉积地层地质特征与构造意义[D]. 彭思钟. 长安大学, 2017(04)
  • [8]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D]. 许欢.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 [9]兰州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早白垩世隆升的沉积学响应[J]. 郭荣涛,赵习,刘红光,石开波,刘婧,蒋启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2)
  • [10]张掖鹦鸽嘴剖面白垩系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沉积学响应[J]. 郭荣涛,郭丽娜,周生友,张玉双,赵婧. 沉积学报, 2015(05)

标签:;  ;  ;  ;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盆地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