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体会

基层医疗机构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体会

一、基层卫生院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抢救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石梦然[1](2021)在《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进入了轻度老龄化社会。目前影响老年人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排在前列的疾病当属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且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梗死动脉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与STEMI患者的长短期预后密切联系,伴随总缺血时间(total ischemic time,TIT)的延长,STEMI患者的年病死率将逐步升高。因此,缩短TIT、快速及时的再灌注治疗能够有效保护心肌避免长期缺血损害,进而降低STEMI患者严重不良预后。为缩短TIT,经过10余年国内外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了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能提高AMI患者的早期确诊率,减少其因诊断、转运等因素导致的延误,能显着缩短首诊于下级无PCI能力医院患者闭塞动脉的再灌注时间,降低其短期死亡率及改善长期预后。目的:本研究为探讨TIT对STEMI患者PCI术后的影响及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且满足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500例。根据不同来院方式分为基层转入组、“120”送入组、自行来院组。基层转入组再根据有无与我院建立区域协同救治协作,分为协作组(A组)与非协作组(B组)。主要记录并分析不同分组的总缺血时间,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入院时的Killip分级、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出院后通过随访门诊及有无再住院记录等方式随访。通过以上数据统计其院内及1年后病死率;1年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TEMI患者PCI术后1年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1.与自行来院组(263.22±185.35min)相比,120送入组(196.67±150.66min)患者的TIT明显缩短(P=0.002);与自行来院组(75.32±13.43min)相比,120送入组(65.43±9.62min)患者的D-to-W时间明显缩短(P<0.01)。基层转入组中,与B组(413.23±315.02min)相比,A组(257.85±136.80min)患者的TIT明显缩短(P<0.01);与B组(88.67±20.28min)相比,A组(76.49±15.74min)患者的D-to-W时间明显缩短(P<0.01);2.与自行来院组相比,120送入组患者院内病死率[1%(1/100)比6.8%(17/250),P=0.02]、术后1年病死率[1.01%(1/99)比6.52%(15/230),P=0.04]、术后1年MACE发生率[12.1%(12/99)比22.6%(52/230),P=0.02]均降低;基层转入组中,与B组相比,A组患者术后院内病死率[2.86%(2/70)比11.25%(9/80),P=0.03]、1年病死率[3.125%(2/64)比13.3%(8/60),P=0.03]、术后1年MACE发生率[18.75%(12/64)比35%(21/60),P=0.04]均降低;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T>180 min(OR 5.335,95%CI1.257~22.648,P=0.023)、术前Killip分级≥Ⅱ级(OR 4.147,95%CI 1.083~15.878,P=0.038)、多支血管病变(OR 7.597,95%CI 1.321~43.684,P=0.023)、CTn I峰值(OR 1.076,95%CI 1.025~1.130,P=0.003)及CKMB峰值(OR 0.990,95%CI 0.984~0.995,P<0.01)均是STEMI患者PCI术后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TIT越短,STEMI患者心功能越好,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越低;2.STEMI患者发病后及时呼叫120,在适当情况下绕行非PCI医院、急诊科和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能最大限度缩短TIT。3.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缩短TIT,有效提高区域内STEMI救治水平。

马琴[2](2021)在《HFMEA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诊疗流程中的应用 ——以广州市某心血管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吴艳萍[3](2020)在《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看守所医疗卫生由具有医疗资质的民警承担,基础设施简陋、医护力量薄弱,医疗水平处于边沿状态,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2014年全国推行由社会医院派驻医护人员到看守所工作改革,2017年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全面实行,改变以往看守所自立医疗机构解决在押人员的医疗问题。目前,在学术上多以法学、公安学对看守所医疗进行分析,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去分析的文章较少;实际上,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呈现出“医疗资源投入不足,改革主体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改革过程流于形式”三个方面问题。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理论研究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有助于提升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工作,推进政府治理。笔者一方面采取访谈法,对S市8个县(市)的卫健局、公安局、财政局、合作医院等负责同志,看守所民(辅)警、驻所医务人员进行访谈,同时通过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法,对188位看守所民(辅)警和498位在押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的评价和满意度情况。基于“看守所相关法律环境和S市各地区经济环境、政府职能部门在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中合作程度、改革主体内在因素和激励因素”三个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构建法制环境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多元保障制度,提高执行意识修复公共责任链条”三个方面提出改进对策,尽可能解决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看守所医疗人、财、物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从而提升政府对看守所医疗管理。

孙守刚,秦秀红[4](2020)在《85例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治分析与体会》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40例急性胸痛患者诊治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规范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治流程,提升早期识别引起胸痛的致命性疾病的能力。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在我院本人参与诊治的急性胸痛患者85例作为分析对象。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果:85例急性胸痛患者在我院明确诊断者53例,转上级医院确诊者32例,基中1例在上级医院等待手术时死亡,其他患者均得及时、有效的诊治。结论:对于基层医院,急性胸痛为常见急症,建立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蒋志伟[5](2020)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在医院设计中常常被忽视,针对心血管疾病专门化的医院建筑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心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从规划到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研究主要以规划和建筑两条主线展开,全过程研究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策划。在医疗设施规划的研究中,首先分析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的现状,归纳总结医疗设施规划的手法和评价指标。其次,结合案例运用Arc GIS详细分析日本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先进经验,并通过中日案例的对比检验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在建筑策划的研究中,本文研究范围为广义的心血管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项目。因此主要针对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进行研究,分别从选址、功能与规模三个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平面分析等,归纳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要点,在进行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设计时,可按照本文的建筑策划方法一步步得出设计任务书,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在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方法进一步深化剖析,从疾病因素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从需求因素归纳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从不同国家因素归纳不同医疗体系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的影响,从新技术的因素探讨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在对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纳了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标准。通过日本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检验,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在建筑策划方面,归纳总结了两类心血管医院的选址特点,功能模块的设置情况和相互之间的面积比例,并基于医疗流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汤佳[6](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高红星,黄明和,曹圆,肖正山[7](2020)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实践与体会》文中认为胸痛中心指的就是为了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等各类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十分高危的患者所给予的一种迅速诊治通道[1]。我县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国家胸痛中心建设标准,结合地域及自身实际,通过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治时间。本文结合我院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实际,总结建设体会。

李志荣,张霞,袁耀峰,马志仁,常永茂,席银娟,马彩萍[8](2019)在《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EMI患者救治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组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酒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STEMI患者542例,按入组时间接受治疗不同,相应分为三组:导入期148例、干预期149例及胸痛中心运行期245例。比较三组患者来源,急救处置情况(首份心电图时间、首次心电-签署知情时间、签署知情-穿剌时间,是否绕行急诊、CCU,门-球时间、发病-球囊扩张时间、D2B达标率、使用药物);及治疗后情况(并发症、住院时间、院内及出院半年死亡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来源有统计学差异,胸痛中心运行期外院转入患者明显较多(P<0.05)。三组首份心电图时间、首次心电-签署知情时间、签署知情-穿剌时间,绕行CCU例数、绕行急诊和CCU例数,D2B时间、D2B达标率、发病-球囊扩张时间,入院24 h内阿司匹林、波立维和肝素使用占比,院内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和ACEI/ARB占比、出院半年死亡例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胸痛中心运行期首份心电图时间、首次心电-签署知情时间、签署知情-穿剌时间,绕行CCU例数、绕行急诊和CCU例数,D2B时间、D2B达标率、发病-球囊扩张时间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均<0.05)。其余指标组间相近(P均>0.05)。结论胸痛中心建设可有效提高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效率。

刘青[9](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林小军[10](2019)在《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将医疗资源和医疗质量因素纳入医院效率评价框架中,从资源与质量约束角度对医院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效率提升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3—2017年山西省30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为研究对象。资料来源于样本医院的住院患者资料、卫生统计报表1-1、2014—2018年《山西统计年鉴》以及政府网站的相关政策文件与报告。在模型构建部分,首先基于国内外医院效率研究文献分析的结果,选择以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肺炎患者的住院死亡率衡量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情况,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医疗服务产出指标。然后,选取12名专家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了本研究医院效率评价的其他投入与产出指标。最后,分别对医院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方法学改进,以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模型、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以及Tobit分位数回归为核心,构建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在实证研究部分,运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2013—2017年30家样本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N=56258)、心力衰竭(N=21336)和肺炎(N=45338)住院死亡率进行风险调整,校正患者层面的风险因素,便于医疗质量公平比较。在此基础上,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样本医院的效率值。然后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对医院效率的收敛性进行分析,以厘清医院效率的发展趋势。最后,通过随机效应面板Tobit回归和贝叶斯Tobit分位数回归分别从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视角分析医院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1.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结果的基础上设计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在效率评价部分,本研究在传统医院效率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肺炎风险调整后死亡率纳入产出指标,并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进行效率评价,构建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模型。在影响因素分析部分,本研究在面板Tobit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分位数回归和贝叶斯推断技术构建了贝叶斯Tobit分位数回归模型,将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从均值回归进一步延伸至分位数回归,在方法学上也解决了传统分位数回归无法直接处理截断数据和模型参数估计无法收敛的问题。2.样本医院典型病种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本研究对样本医院562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336例心力衰竭患者和45338例肺炎患者的住院死亡率进行风险调整。三个典型病种住院死亡率风险调整模型的C统计量均超过了 0.8,说明模型对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果较好,结果较为可靠。经过风险调整后,样本医院典型病种的住院死亡率发生明显变化,基于风险调整的病种质量结果更能反映医院间医疗质量差异,有利于医疗质量的公平比较。3.样本医院效率评价与收敛性分析(1)资源约束下样本医院的技术无效率平均值为0.227,而资源与质量约束下的技术无效率平均值为0.143;考虑质量约束后,医院效率值排名发生显着变化(P<0.001);加入质量约束后,医院最主要的技术无效率来源从门急诊人次数(51.5%)变为以典型病种为代表的医疗质量产出(38.5%)。(2)根据技术效率收敛性的结果,样本医院在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P<0.001)和条件β收敛(P<0.001),说明医院之间具有“追赶效应”,医院之间的效率差距会逐渐缩小;而在资源约束下,样本医院的效率则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P<0.05)和条件β收敛(P<0.001),提示医院的效率水平会朝着各自的稳态发展,但是医院之间效率的实际差距不会缩小。4.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1)从均值回归角度看,床位使用率(P=0.001)、医护比(P=0.057)、人口密度(P=0.074)对样本医院效率值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平均住院天数(P=0.004)和每千人口床位数(P=0.015)则有显着负向影响。(2)从分位数回归角度看,随着医院效率水平的提高,床位使用率对医院效率的正向影响逐渐上升,而平均住院天数对其负向影响逐渐增加;门诊住院比率和医护比分别在0.1分位点以下和0.7分位点以上表现出对医院效率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而每千人口床位数则在0.8分位点以上表现出对医院效率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结论]1.医院医疗服务产出既包括数量产出,也包括质量产出。在资源与质量约束下进行医院效率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医院服务的实际情况,得出更接近真实水平的医院效率值。2.医疗质量是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山西省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技术无效率最主要的来源,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改善医院效率的重要方向。3.山西省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的收敛性与效率评价的内涵有关。资源与质量约束下的医院效率值综合考虑了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状况,与未考虑医疗质量的医院效率相比,医院之间效率差距会逐渐缩小。4.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受内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但其影响强度与医院自身效率水平有关。医院在制定效率提升改进策略时需要结合医院自身效率水平,有所侧重。5.为了提升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的效率水平,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转变效率评价模式与理念,引导医院内涵式发展;(2)切实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3)推动医疗质量科学评价,促进质量与效率双提升;(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医院效率水平提升。[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1)研究视角、方法创新:本研究首次将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引入到医院效率评价中,并构建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模型,丰富了医院效率的内涵。此外,本研究将分位数回归的思想和贝叶斯推断技术引入到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将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从均值回归进一步延伸至分位数回归,丰富了人们对当前医院效率差异的认识。(2)研究结果创新: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医疗质量是医院技术无效率的主要来源,提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改善医院效率的重要方向。此外,与传统的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本文发现各因素对医院效率的影响程度不是固定的,而是与医院自身的效率水平有关,提示医院在制定效率提升改进策略时需要结合医院自身效率水平,有所侧重。2.研究不足本研究的样本来自于山西省30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无法代表全国水平,因此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受限。本研究按国际上主流的研究思路,选取了常用的典型病种死亡率来反映医院医疗质量情况,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的全貌。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医院效率的部分内外部因素,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分析医院财务因素、医院管理制度、医疗服务价格管制等因素对医院效率的影响。另外,本研究仅分析了各因素与医院效率之间的相关性,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二、基层卫生院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抢救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卫生院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抢救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1.TIT
    2.区域协同救治
    3.小结
二、资料与方法
    1.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2.方法
        2.1 PCI治疗方法
        2.2 资料搜集
        2.3 分组
        2.4 临床随访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基线资料
    2.生化指标及心肌梗死相关生物标志物等
    3.救治时间节点比较
    4.心功能及超声随访情况
    5.近期及远期预后
四、讨论
    1.总缺血时间与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2.STEMI患者救治时间分析
    3.TIT对患者心功能、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影响的分析
    4.STEMI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5.基于总缺血时间探讨区域联合救治的临床意义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综述小结
    1.4 基本理论
        1.4.1 政府购买服务理论
        1.4.2 政府购买服务评估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1.6 论文创新点
2 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情况
    2.1 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基本情况
        2.1.1 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背景
        2.1.2 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过程
        2.1.3 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现状
    2.2 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评价
        2.2.1 医疗资源配置
        2.2.2 医疗服务质量
        2.2.3 医疗服务利用率
        2.2.4 医疗服务效率
        2.2.5 满意度
    2.3 综合评价
3 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3.2 改革主体缺乏合作
        3.2.1 医院合作意愿不强
        3.2.2 医务人员派遣困难
        3.2.3 人员结构与需求不相适应
        3.2.4 医务人员更换频率过快
    3.3 改革过程流于形式
        3.3.1 购买服务流于形式
        3.3.2 评估机制流于形式
4 影响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的原因分析
    4.1 看守所相关法律环境和S市各地区经济环境因素影响
        4.1.1 法律法规滞后性及执行标准不统一
        4.1.2 免费医疗环境导致医疗费用加大
        4.1.3 地区医疗资源分布差异性大
    4.2 政府职能部门在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中合作程度影响
        4.2.1 层级节制下的管理惰性
        4.2.2 多部门联动机制未建立
    4.3 改革主体内在因素和激励因素影响
        4.3.1 政府部门执行监管缺位
        4.3.2 对医务人员缺乏激励措施
        4.3.3 看守所和医院内在价值冲突
5 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5.1 构建法制环境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5.1.1 完善法制法规建设与顶层设计
        5.1.2 构建多渠道医疗费用保障机制
        5.1.3 改善地区医疗资源不均衡局面
    5.2 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多元保障制度
        5.2.1 加强部门间的联动合作
        5.2.2 建立医务人员激励机制
        5.2.3 改进医务人员派驻模式
    5.3 提高执行意识修复公共责任链条
        5.3.1 提高购买医疗服务力度理顺各方职责
        5.3.2 优化监督体制结构有效反馈督查情况
        5.3.3 建立改革评价体系全面实行考核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情况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调查问卷
    附录 D 调查问卷
致谢

(4)85例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治分析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2 诊治方法
    2.1 病史询问,病情评估及生命体征监测
    2.2 辅助检查
3 结果
4 讨论

(5)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调研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医疗设施规划方法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2.2.1 区域卫生规划
        2.2.2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2.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规划
        2.2.4 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2.3 医疗设施规划基础研究
        2.3.1 医疗设施规划手法
        2.3.2 医疗设施规划指标
    2.4 日本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
        2.4.1 五疾病
        2.4.2 医疗圈的划分
        2.4.3 区域医疗保健计划
        2.4.4 案例分析—东京都
        2.4.5 案例分析—大阪府
        2.4.6 案例分析—石川县
        2.4.7 小结
    2.5 日本模式的实践检验
        2.5.1 对比研究—常州市与兵库县
        2.5.2 对比研究—滁州市与青森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策划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建筑策划基础研究
        3.2.1 选址策划
        3.2.2 功能策划
        3.2.3 规模策划
    3.3 心血管医院选址布局
        3.3.1 医院总体布局
        3.3.2 与院内其它区域的关系
    3.4 心血管医院功能设置
        3.4.1 功能模块的种类
        3.4.2 门诊区
        3.4.3 急诊区
        3.4.4 医技区
        3.4.5 住院区
        3.4.6 公共区
        3.4.7 办公辅助区
    3.5 心血管医院规模设置
        3.5.1 病床数的计算
        3.5.2 医院总体建筑规模
        3.5.3 功能模块的面积比例
    3.6 心血管医院布局优化
        3.6.1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流程
        3.6.2 心血管医院流线设置
        3.6.3 基于医疗流程的布局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疾病因素
        4.2.1 心血管疾病特点
        4.2.2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疗设施规划的影响
        4.2.3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院建筑的要求
    4.3 需求因素
        4.3.1 三种类型需求
        4.3.2 医疗设施的分级
        4.3.3 防灾防疫时期的特殊需求
    4.4 不同国家因素
        4.4.1 不同国家医疗体系及评价标准比较
        4.4.2 不同国家心血管医院建设情况比较
    4.5 新技术与新理念因素
        4.5.1 互联网的发展
        4.5.2 医疗中心与医疗健康城
        4.5.3 规划理念下的医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1.1 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
        5.1.2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
        5.1.3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
    5.2 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目录
    附录 A 中国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B 欧美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C 日本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D 近年来我国历次区域卫生规划概况
    附录 E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录 F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附录 G 心血管系统及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
    附录 H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访谈
    附录 I 心血管医疗设施案例

(6)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主要措施
2 建设成效与体会

(8)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EMI患者救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方法
        1.2.1救治流程
        1.2.1.1导入期
        1.2.1.2干预期
        1.2.1.3胸痛中心运行期
        1.2.2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三组患者来源情况比较
    2.3 三组急救处置情况比较
    2.3 治疗后情况比较
3 讨论

(9)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四、脑梗死的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公立医院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1.1.2 我国公立医院发展面临资源与质量双重约束
        1.1.3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成为研究前沿
        1.1.4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有待深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与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质量
        2.1.2 医疗质量
        2.1.3 效率
        2.1.4 医院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三维质量管理理论
        2.2.2 效率理论
        2.2.3 收敛性理论
        2.2.4 组织变革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3.1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设计
        3.1.1 医疗质量指标的引入方法
        3.1.2 医疗质量指标的选择
        3.1.3 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模型
        3.1.4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
    3.2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3.2.1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选择框架
        3.2.2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医疗质量风险调整研究
    4.1 变量与数据说明
        4.1.1 数据来源
        4.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4.1.3 变量说明
    4.2 统计分析模型
    4.3 医疗质量风险调整结果
        4.3.1 急性心肌梗死
        4.3.2 心力衰竭
        4.3.3 肺炎
    4.4 本章小结
5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
    5.1 变量与数据说明
        5.1.1 投入产出指标
        5.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医院技术无效率总体特征
        5.3.2 医院技术效率值差异分析
        5.3.3 医院技术效率值时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收敛性分析
    6.1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技术效率收敛性检验
        6.1.1 σ收敛检验
        6.1.2 绝对β收敛检验
        6.1.3 条件β收敛检验
    6.2 资源约束下医院技术效率收敛性检验
        6.2.1 σ收敛检验
        6.2.2 绝对β收敛检验
        6.2.3 条件β收敛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7.1 变量与数据说明
    7.2 统计分析模型
    7.3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7.3.1 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7.3.2 贝叶斯Tobit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讨论与建议
    8.1 研究方法学讨论
        8.1.1 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技术应用
        8.1.2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8.1.3 医疗质量与医院效率的关系
        8.1.4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8.2 主要研究结果讨论
        8.2.1 医院效率评价结果讨论
        8.2.2 医院效率收敛性分析结果讨论
        8.2.3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讨论
    8.3 政策建议
        8.3.1 转变效率评价模式与理念,引导医院内涵式发展
        8.3.2 切实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
        8.3.3 推动医疗质量科学评价,促进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8.3.4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医院效率水平提升
9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果
    9.2 主要研究结论
    9.3 研究创新性与价值
    9.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文献来源
附件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基层卫生院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抢救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D]. 石梦然. 湖北医药学院, 2021
  • [2]HFMEA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诊疗流程中的应用 ——以广州市某心血管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例[D]. 马琴.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S市看守所医疗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艳萍. 暨南大学, 2020(07)
  • [4]85例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治分析与体会[J]. 孙守刚,秦秀红. 名医, 2020(07)
  • [5]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蒋志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6]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实践与体会[J]. 高红星,黄明和,曹圆,肖正山.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02)
  • [8]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EMI患者救治的影响[J]. 李志荣,张霞,袁耀峰,马志仁,常永茂,席银娟,马彩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12)
  • [9]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D]. 林小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基层医疗机构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