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亚:中国电脑产品销售火爆

斯洛文尼亚:中国电脑产品销售火爆

一、斯洛文尼亚:中国计算机产品销售活跃(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郭茹[2](2021)在《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1年“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十五”规划以来,中国农业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速。“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鼓励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凸显了国家层面支持农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心,也昭示着农业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进程逐步深化,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相继涌现,尤其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为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带来了众多难题。然而,已有农业企业“走出去”研究关注了东南亚、中亚等地区,但是少有研究针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中东欧国家是当前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同时也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必经之路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区域支点。尽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拥有良好的农业合作历史与现实基础,为农业企业进入中东欧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针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开展的研究相对不足,无法为农业企业面向该地区制定“走出去”战略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基于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的系统扫描,研究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依据动态能力理论、制度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针对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多维度的量化分析,构建了基于环境扫描视角的战略决策矩阵,以期为农业企业制定与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相契合的“走出去”战略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引。首先,本研究应用关键词聚类分析与密度分析法全面梳理了环境扫描对战略决策的影响、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以及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的相关研究文献。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应用系统分析法回顾了农业企业进入中东欧市场的发展历程,应用大数据分析法剖析了中国农业企业发展与“走出去”现状,并从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投入现状、农业生产现状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发展状况。研究发现,目前缺少对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问题开展的针对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现状;(2)中国农业企业选择中东欧国家“走出去”的潜在机遇;(3)中国农业企业选择中东欧国家“走出去”的潜在市场规模;(4)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可行的“走出去”战略。其次,依据焦豪等(2021)提出环境具有复杂性、模糊性与动态性特征,本研究将环境扫描过程分为市场环境分析、多维距离分析与合作潜力分析这三个阶段。上述三个阶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阶段的研究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呈现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本研究选取2009年至2018年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的面板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进行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制度距离与资源互补性指标构建多维距离评价体系,通过回归分析讨论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中制度距离与资源互补性对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在应用Arc GIS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经济规模动态性对双方农业合作潜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中东欧国家在环境扫描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第一,在市场环境整体水平上,中东欧北部三国具有显着优势,其次为中东欧腹地四国,最后为中东欧南部九国。第二,在经济资源互补性上,中东欧腹地四国与中国经济资源互补性最强,其次为中东欧南部九国,最后为中东欧北部三国。第三,在技术资源互补性上,中东欧北部三国与中国技术资源互补性最小,其次为中东欧腹地四国,最后为中东欧南部九国。第四,在农业合作潜力方面,中东欧腹地四国与中国农业合作潜力最大,其次为中东欧南部九国,最后为中东欧北部三国。最后,基于环境扫描视角,从市场环境、多维距离、合作潜力三个构面入手,构建了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矩阵,分析了不同板块中东欧国家的市场环境现状、“走出去”机遇与挑战,面向农业企业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走出去”战略建议。通过矩阵分析,本研究提出中国农业企业在进入中东欧市场时,可以将中东欧腹地四国作为核心要塞,采取积极进取的“走出去”战略;将中东欧北部三国作为技术高地,采取创新合作的“走出去”战略;将中东欧南部九国作为自然资源平台,采取稳健进入的“走出去”战略。本研究将环境扫描应用于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领域,从识别和评估机遇(Sensing),以及捕捉机遇和获取价值(Sizing)角度丰富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微观基础。同时,为我国农业企业提升“走出去”战略决策能力,抓住中东欧市场潜在机遇提供科研支持。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包括:第一,本研究是国内首次针对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开展的研究。现有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的研究更多以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研究提供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新主体,也丰富了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的本土化研究。第二,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包括市场环境分析、多维距离分析、合作潜力分析三个阶段的环境扫描框架,并对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基于环境扫描视角针对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问题开展的研究较少,这一框架与维度丰富了中国农业企业环境扫描研究的视角与思路。第三,本研究以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作为切入点,帮助中国农业企业搭建了基于环境扫描制定面向该地区“走出去”战略决策的实践路径。现有农业企业“走出去”研究更多关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本研究填补了现有研究中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研究的空白。第四,本研究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农业企业“走出去”面对中东欧市场大量非结构化环境信息的分析方法。应用多源信息融合的环境扫描方法可以提升农业企业环境扫描效果,为农业企业面向该地区“走出去”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陈莎[3](2020)在《“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研究》文中指出电子商务可以有效整合全球资源,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跨境电商已成为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各异,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进行测算研究势在必行,其将有助于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子商务水平,为沿线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和“丝路电商”建设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进行测算研究。首先从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电子商务准备情况、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和网络购物者特征四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发现其在发展中存在电商市场成熟度低、信息化水平差异大、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和物流运输效率低下等问题;其次以OECD、APEC、英国、欧盟和中国等典型的电子商务测度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一带一路”电子商务的纵深发展情况和建设要求,构建了包含环境支撑、应用渗透和发展潜力三个维度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模型;最后,基于综合指数法对2013-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总指数分析。从发展趋势看,2013-2017年沿线多数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总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均衡水平来看,沿线多数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程度优于平均水平;从相对差距水平来看,沿线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水平最高的中国的指数值(0.6243)是发展水平最低的塔吉克斯坦(0.1287)的近5倍;从区域结构来看,“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亚和中东欧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最高,中亚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最低,但提升速度最快;从空间格局来看,“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可以系统聚类为四个发展梯度。(2)子指数分析。2013-2017年“一带一路”电子商务环境支撑指数、应用渗透指数和发展潜力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吉尔吉斯斯坦、也门等个别国家环境支撑指数严重偏低;韩国、新加坡、中国、日本等国在应用渗透指数中占绝对优势,沿线多数国家发展潜力指数均大于区域均值,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区电子商务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最后,基于测算结果与分析,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以及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跨境电商的对策建议。

高红蕾[4](2020)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合作新格局的分割之中。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中国制造2025”更是将焕发制造业竞争优势上升到战略高度。现有研究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测度主要基于硬实力,而忽视了软竞争力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视角编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并引入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对其合理性进行验证。本文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包含成本优势、产业规模、生产效率、产品市场、品牌创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制度环境八个二级指标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编制2008-2016年43个主要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的竞争力指数显着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瑞士、美国、德国三个发达经济体表现尤为优异,新西兰、波兰和墨西哥作为后起之秀实现了跳跃性的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2016年位列第22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考察区间内指数增加了14.83点,排位提升了4位,其中,硬实力指数上升了8.53点,前进9位达到第11名,软实力指数增长21.71点,位居第22名。从各构成要素来看,我国8大子要素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产品市场和产品规模保持着稳定的竞争优势,但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源的表现仍相对滞后,需要着力改善。本文进一步通过Driscoll-Kraay标准误差回归模型,借助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检验本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构建的合理性,结果显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印证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同时也体现出制造业竞争力对于推动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意义。最后,基于评价分析结果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董慧芝[5](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背景下,ICT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信息通信技术更新速度极快,我国已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将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因此重点推动通信产业自主研发向前发展,在通信发展过程中我国涌现出了在国际上极具竞争力的企业—中兴通讯。但是近些年来该企业面临内外发展困境,外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行业竞争激烈,国际市场份额缩减,内部经营效率不高,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在此背景下,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的战略,本文站在微观企业的角度上,首先分析中兴通讯企业面临的宏观背景、产业环境,确定该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阶段;其次分析集团内部情况,客观分析其内外存在的威胁和机遇,接着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影响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目标国经济、经贸环境、创新环境、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应用水平以及政治环境因素,最终确定5个主要的评价指标,为指标赋予权重,并根据模型计算“一带一路”沿线64国ICT综合发展潜力得分,得出以下结论:(1)计算结果与中兴通讯现有的国际化布局与区位选择较为契合;得分的前三名分别是新加坡、印度和俄罗斯,这三个国家中兴通讯均已有投资。(2)依据实证分析结果将60个目标国聚类分成5个类别,1-10名为第一类,信息通信发展潜力最强;11—20名为第二类,发展潜力较强;21—30名为第三类,发展潜力一般;31—50名为第四类,发展潜力较弱;51—60名为第五类,发展潜力很弱,并结合国别市场准入规定提出了针对性的区位选择建议。本文是首次站在通讯产业的微观企业的视角,来探讨目标国的政治、经济、基础设施、创新环境等各项因素对于通讯企业在选择海外投资区位时的影响,结合微观企业的自身条件来探讨企业的对策。这不仅为中兴未来走出去的海外区位布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其他通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讯市场,提供决策的参考。

胡家恺[6](2020)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出口贸易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强调加快推动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实行更为积极的开放战略,建设“一带一路”体系,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基于以上政策背景,本文研究了中国对东南亚及中东欧“一带一路”国家的制造业出口贸易效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本文选择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贸易增加值的视下就中国对东南亚及中东欧“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的出口总额、出口结构和出口潜力进行了现状分析。随后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分别以出口贸易的总额和不同产品结构的出口贸易额为对象,测算了出口贸易的效率,并且探讨了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基于模型测算的效率结果,发现中国对两区域沿线国家的制造业出口贸易效率值整体偏低,并且存在显着的区域异质性,中国对中东欧沿线国家的最终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相对较高;而对东南亚沿线国家的中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相对较高。在贸易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政府诚信度、经济自由化程度、自贸协定变量与出口总额的效率呈正相关,而政府支出、世贸组织变量则与其呈负相关。将出口总额按不同产品结构细分后,发现政府诚信度、政府支出、自贸协定、价值链参与度和比较优势指数对中间品出口效率的正向影响更大,而经济自由化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对最终产品出口效率的正向影响更大。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分别从政府制度、经济环境、贸易协定、基础设施和全球价值链五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中国应该树立政府诚信形象,积极推行自由贸易区,主动参与自贸协定,推进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带领沿线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且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采取特定的制造业出口贸易策略,提升贸易的效率。

张雪[7](2020)在《电子商务对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出现高潮,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嵌入全球价值链,但长期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据着全球价值链高端地位,很多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则面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如何解决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问题成为学术界争相探讨的问题。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新的思路。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电子商务对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首先,本文从贸易成本、企业创新和价值链环节升级三个角度出发,在理论层面构建了电子商务提升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机制,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企业大大降低贸易成本,通过倒逼效应促进企业创新,并基于其特有的消费者反馈驱动链促进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最终达到提升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目的;然后,本文从互联网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应用能力、贸易便利程度和物流基础四个方面构建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利用来自世界银行和万国邮政联盟的数据,测算了2006-2014年36个国家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并分析样本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此外,本文利用WIOD国家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出该36个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以金融支持、政府支持、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和进出口额作为控制变量,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对中低等收入国家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高等收入国家的促进作用不显着;最后,在结论基础上,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投资、法律法规和鼓励外商投资四个方面为各国提高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给出建议以促进各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罗琴秀[8](2020)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及其经济效应评估》文中指出作为一个经贸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旨在构筑立足中国周边、辐射“一带一路”、最终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本文基于“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网络构建视角,研究其构建思路、路径与模式,并运用GTAP模型分析其对中国及沿线各次区域的经贸影响。在网络构建部分,文章首先梳理“一带一路”沿线各次区域的自由贸易现状及其政治稳定、制度文化、基础设施、产品贸易结构、贸易投资环境等贸易一体化条件的差异,明确各次区域的合作模式与核心国家,进而整理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构建思路;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次区域内各国贸易一体化条件的综合得分,并结合“核心国家”,得出各次区域内一体化顺序,从而确定“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构建路径。该路径是:以次区域为基础,以各次区域的核心国家或区域组织为突破口,从点到线,由线及面,先行实现区域一体化;短中长期各阶段性任务相结合,重点突破、多层并发、分步推进,逐步推动跨区域融合;沿“双边-诸边-区域”路径,贯穿“一带一路”沿线,建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高质量的“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在经济效应评估部分,依托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三个变量的不同梯度值设定各种不同贸易一体化顺序和程度的9种情境,运用GTAP模型模拟“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对各国各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总体来看,即以基础设施合作为依托,提高交通便利化水平,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以生产合作和服务贸易为根本,提高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合力推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建成对沿线各次区域各国GDP、社会福利和贸易条件等均有显着正向影响;(2)从不同贸易一体化顺序的经贸效应来看,当某个次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推进对该区域实际GDP和社会福利的正向效应越大,而初始一体化水平较低的次区域的经贸将受损,且这种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很难得以削减;(3)对中国而言,通过在基础设施合作、生产合作与服务贸易等方面不断推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均对GDP、福利水平、贸易条件和进出口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可以通过产能合作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但不同的贸易一体化顺序对中国在各方面的影响程度不同;(4)从产业角度来看,“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建成将推动中国及沿线各次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各次区域的优势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显着,尤其是有着初级产品资源的国家产业增长显着。

宋丹[9](2020)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跨境数字贸易发展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发展数字经济的热潮。从传统商品和服务贸易、电子商务再到跨境电商,跨境数字贸易在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数字技术在贸易领域的应用,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实现了贸易方式和贸易对象的数字化,提高了商品、服务的可贸易程度和贸易的便利化水平。同时,跨境数字贸易挑战了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跨境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数字丝绸之路背景下,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合作的重要方向。目前国际上关于跨境数字贸易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在分析国内外跨境数字贸易定义的基础上,明确了跨境数字贸易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本文研究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数字贸易进出口额的总体发展情况时,发现新加坡、印度、中国是沿线国家跨境数字贸易总额排名前三的国家。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计算沿线国家双边跨境数字贸易的紧密程度,结果显示:沿线很多国家之间没有跨境数字贸易往来,总体上,跨境数字贸易紧密程度较为松散。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数字贸易现状后,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从发展环境和市场潜力两个角度评估沿线国家跨境数字发展条件。评估的结果表明,中国、新加坡跨境数字贸易发展水平高。基于评估结果,以新加坡为案例,从数字基础设施、国家发展战略和数字人才三个方面,分析新加坡发展跨境数字贸易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其他国家的案例启示。本文最后一部分对于如何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跨境数字贸易提出了若干建议。

戎卿文[10](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认为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斯洛文尼亚:中国计算机产品销售活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斯洛文尼亚:中国计算机产品销售活跃(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1 动态能力理论
        2.1.2 制度理论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1.4 核心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环境扫描对战略决策影响研究
        2.2.2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相关研究
        2.2.3 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概况
    3.1 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发展历程
        3.1.1 初步探索阶段
        3.1.2 巩固发展阶段
        3.1.3 全面深化阶段
    3.2 中国农业企业发展及“走出去”现状
        3.2.1 中国农业企业发展现状
        3.2.2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现状
    3.3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3.3.1 中国农业资源禀赋
        3.3.2 中国农业生产现状
        3.3.3 中国农业投入现状
    3.4 中东欧国家农业发展现状
        3.4.1 中东欧国家农业资源禀赋
        3.4.2 中东欧国家农业生产现状
        3.4.3 中东欧国家农业投入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评价
    4.1 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取
        4.1.2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4.2 市场环境评价对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影响分析
        4.2.1 政治环境
        4.2.2 经济环境
        4.2.3 社会文化环境
        4.2.4 技术环境
    4.3 数据选取与模型构建
        4.3.1 BP神经网络模型选择依据
        4.3.2 数据选取与标准化处理
        4.3.3 样本集指标权重与期望输出值的确定
        4.3.4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与训练
    4.4 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市场环境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多维距离分析
    5.1 多维距离内涵
    5.2 多维距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选取
        5.2.2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5.3 多维距离对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作用机制分析
        5.3.1 政治制度距离
        5.3.2 社会文化制度距离
        5.3.3 经济资源互补性
        5.3.4 技术资源互补性
    5.4 多维距离对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影响分析
        5.4.1 多维距离评价方法
        5.4.2 变量选取
        5.4.3 理论模型
        5.4.4 实证检验
    5.5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多维距离评价结果分析
        5.5.1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多维距离评价结果
        5.5.2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资源互补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多维距离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潜力测度
    6.1 农业合作潜力内涵
    6.2 农业合作潜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选取
        6.2.2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6.3 农业合作潜力测度模型构建
        6.3.1 理论模型
        6.3.2 数据处理
    6.4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潜力测度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环境扫描视角的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
    7.1 基于环境扫描视角构建战略矩阵模型
        7.1.1 三维战略矩阵模型可行性
        7.1.2 三维战略矩阵模型决策逻辑
    7.2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矩阵模型分析
        7.2.1 数据处理
        7.2.2 战略矩阵模型结果分析
    7.3 中东欧国家市场环境扫描结果综合分析
        7.3.1 中东欧腹地四国——核心要塞
        7.3.2 中东欧北部三国——技术高地
        7.3.3 中东欧南部九国——自然资源平台
    7.4 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建议
        7.4.1 中东欧腹地四国——积极进取战略
        7.4.2 中东欧北部三国——创新合作战略
        7.4.3 中东欧南部九国——稳健进入战略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沿线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
        1.1.2 电子商务是“网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重点
        1.1.3 跨境电商成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发展新引擎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创新扩散理论
        2.1.2 技术-组织-环境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电子商务的内涵研究
        2.2.2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体系研究
        2.2.3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算方法研究
        2.2.4 电子商务在“一带一路”中的研究
        2.2.5 文献述评
3 “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1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
        3.1.2 电子商务准备情况
        3.1.3 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3.1.4 网络购物者特征
    3.2 “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电商市场成熟度低
        3.2.2 信息化水平差异大
        3.2.3 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3.2.4 物流运输效率低下
    3.3 本章小结
4 “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4.2.4 指标体系的解释说明
    4.3 测算方法选择
    4.4 本章小结
5 “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与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总指数测算结果
        5.2.3 各子指数测算结果
    5.3 测算结果分析
        5.3.1 总指数分析
        5.3.2 各子指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一带一路”国家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6.2.2 积极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6.2.3 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6.2.4 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人才
    6.3 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跨境电商的对策建议
        6.3.1 加强跨境电商合作的区位选择
        6.3.2 继续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3.3 构建信息化通关服务平台
        6.3.4 打造“数字丝绸之路”
    6.4 创新之处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定性研究法
        1.2.3 定量研究法
        1.2.4 动态分析法
        1.2.5 比较分析法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2.1.1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概念
        2.1.2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
        2.1.3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方法
        2.1.4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2.2.1 全球价值链定义
        2.2.2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
        2.2.3 增加值贸易核算理论
        2.2.4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
    2.3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全球价值链关系的理论分析
    2.4 对既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3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方法
    3.1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4.2 制造业竞争力的国际发展格局分析
        4.2.1 基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格局分析
        4.2.2 基于制造业硬实力的发展格局分析
        4.2.3 基于制造业软实力的发展格局分析
    4.3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4.3.1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横向比较
        4.3.2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方法合理性的检验
    5.1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测算与比较
        5.1.1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5.1.2 理论模型
        5.1.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测算结果
        5.1.4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国际发展格局分析
    5.2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全球价值链关系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内容及思路
        1.2.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1.3.1 信息通信行业的界定
        1.3.2 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概况
        2.1.1 世界信息通信行业市场规模情况
        2.1.2 世界信息通信行业主要企业情况
        2.1.3 世界信息通信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情况
    2.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通信发展情况
        2.2.1 ICT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差异明显
        2.2.2 ICT整体应用水平偏低
        2.2.3 ICT产业实力普遍较低
    2.3 中国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3.1 中国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历程
        2.3.2 中国信息通信行业现状分析
3 中兴通讯跨国经营情况分析
    3.1 中兴通讯公司的基本情况
    3.2 中兴通讯国际经营发展历史及现状
        3.2.1 中兴通讯国际经营历程
        3.2.2 中兴通讯国际经营现状
4 中兴通讯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中兴通讯外部环境分析
        4.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概况
        4.1.2 跨国经营竞争环境分析
    4.2 中兴通讯内部环境分析
        4.2.1 财报分析
        4.2.2 人力资本
        4.2.3 融资能力
        4.2.4 研发能力
        4.2.5 营销网络
        4.2.6 企业文化
    4.3 小结
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实证分析
    5.1 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1.1 影响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宏观经济因素
        5.1.2 影响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国际经贸环境
        5.1.3 影响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技术创新环境
        5.1.4 影响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通信基础设施与发展水平因素
        5.1.5 影响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政治因素
    5.2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指标体系
        5.2.2 “一带一路”沿线样本国家的选择
        5.2.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5.2.4 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计量结果与评价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出口贸易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文献综述
        1.3.1 贸易增加值核算的相关文献
        1.3.2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加值的相关文献
        1.3.3 贸易效率测算的相关文献
        1.3.4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效率的相关文献
        1.3.5 文献评述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一带一路”概念
        2.1.2 贸易增加值概念
        2.1.3 贸易效率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内贸易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2.2.4 区域合作理论
3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1 增加值分解模型介绍
    3.2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总额
    3.3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的出口贸易结构
    3.4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潜力
        3.4.1 “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
        3.4.2 “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的价值链比较优势指数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出口贸易效率实证研究
    4.1 模型基础
        4.1.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4.1.2 时变性随机前沿模型
        4.1.3 贸易非效率模型
    4.2 模型设定
        4.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设定
        4.2.2 贸易非效率模型设定
        4.2.3 数据来源
    4.3 模型检验
        4.3.1 贸易非效率性与时变性检验
        4.3.2 解释变量的似然比假设检验
    4.4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的效率研究
        4.4.1 出口贸易总额效率的测算
        4.4.2 出口贸易总额效率的影响因素
    4.5 不同产品结构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效率研究
        4.5.1 相关模型的构建
        4.5.2 模型检验
        4.5.3 不同产品结构下的出口贸易效率的测算
        4.5.4 不同产品结构下的出口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电子商务对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1.2.2 电子商务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
        1.2.3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算
        1.2.4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
        1.2.5 文献简评
    1.3 研究过程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理论框架
    2.1 电子商务的界定
        2.1.1 OECD对电子商务的界定
        2.1.2 本文对电子商务的界定
    2.2 电子商务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机制
        2.2.1 电子商务降低参与国贸易成本
        2.2.2 电子商务促进参与国企业创新
        2.2.3 电子商务驱动价值链环节升级
3 电子商务指数构建与发展现状
    3.1 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构建
        3.1.1 指标选取
        3.1.2 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方法
        3.1.3 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可靠性分析
    3.2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2.1 高等收入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2.2 中低等收入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4 实证分析
    4.1 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
        4.1.1 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的测算方法
        4.1.2 各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与参与度现状分析
    4.2 电子商务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计
        4.2.2 变量选取
        4.2.3 前期检验
        4.2.4 回归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6-2014年36国电子商务指数测算结果
附录2 2000-2014年36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测算结果
附录3 2000-2014年36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测算结果
后记

(8)“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及其经济效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自由贸易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2 “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相关研究
    2.3 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评估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简评
第3章 “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现状及各次区域贸易一体化特征与重点分析
    3.1 “一带一路”沿线各次区域自由贸易现状
        3.1.1 “一带一路”沿线各次区域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情况
        3.1.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次区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情况
    3.2 “一带一路”各次区域的贸易一体化条件分析
        3.2.1 政治稳定、制度文化环境比较分析
        3.2.2 基础设施情况比较分析
        3.2.3 产品贸易情况比较分析
        3.2.4 贸易投资环境比较分析
        3.2.5 与中国GVC联系比较分析
    3.3 “一带一路”各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思路、路径与模式
    4.1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思路
    4.2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路径选择
        4.2.1 数据来源
        4.2.2 综合指标估计
        4.2.3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构建路径确定
    4.3 重点国家自由贸易区模式选择
        4.3.1 东亚次区域——马来西亚、越南、蒙古
        4.3.2 中亚次区域——哈萨克斯坦
        4.3.3 西亚次区域——以色列、阿联酋、沙特和土耳其
        4.3.4 南亚次区域——印度
        4.3.5 中东欧次区域——捷克
        4.3.6 独联体国家——俄罗斯
第5章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经济效应评估——基于GTAP模型
    5.1 GTAP模型
    5.2 评估方案设计
    5.3 模拟分析
        5.3.1 宏观经济效应
        5.3.2 产业冲击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重点国家自由贸易模式选择

(9)“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跨境数字贸易发展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创新点
    1.3 核心概念
        1.3.1 跨境数字贸易的含义
        1.3.2 跨境数字贸易的特征
        1.3.3 跨境数字贸易与传统国际贸易的区别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的研究
        1.4.2 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的评估方法的研究
        1.4.3 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策略的研究
        1.4.4 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二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现状
    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
    2.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状况
        2.2.1 贸易结合度指数
        2.2.2 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2.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的特征
    2.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特征的原因
第三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环境和市场潜力评估
    3.1 跨境数字贸易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 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环境评估
    3.3 跨境数字贸易市场潜力和综合发展条件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的案例
    4.1 案例介绍
        4.1.1 新加坡跨境数字贸易增长及结构
        4.1.2 新加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4.1.3 新加坡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及国际合作
        4.1.4 新加坡人才竞争力分析
    4.2 案例启示
        4.2.1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4.2.2 鼓励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技术应用
        4.2.3 扩大跨境数字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程度
第五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跨境数字贸易的建议
    5.1 共同协商制定跨境数字贸易规则
    5.2 推动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合作
    5.3 提升治理跨境数字贸易水平
    5.4 促进国家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结语
附录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德文文献
    3 )英文文献
    4 )意大利文文献
    5 )荷兰文文献
    6 )西班牙文文献
    7 )法文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斯洛文尼亚:中国计算机产品销售活跃(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农业企业面向中东欧国家“走出去”战略决策研究[D]. 郭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研究[D]. 陈莎.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研究[D]. 高红蕾.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兴通讯海外投资区位选择与对策分析[D]. 董慧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出口贸易效率研究[D]. 胡家恺.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电子商务对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D]. 张雪.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8]“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及其经济效应评估[D]. 罗琴秀. 华侨大学, 2020(01)
  • [9]“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跨境数字贸易发展评估[D]. 宋丹. 广西大学, 2020(07)
  • [10]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斯洛文尼亚:中国电脑产品销售火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