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鉴定

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鉴定

一、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田苗[1](2021)在《季节变化和不同温度变化模式对中华鳖il6和il10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中华鳖il6和il10在不同生理生态条件下的表达情况,本论文首先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中华鳖il10基因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il10基因序列分析、多物种il10基因结构及共线性关系分析、多物种IL10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和IL10家族演化关系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q PCR检测夏季和冬季,经冷驯化和骤然降温胁迫后口腔灌注嗜水气单胞菌的中华鳖il6和il10在肠道、脾脏等免疫器官的表达变化情况。最后,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 GEX4T-1-Ps IL6和p GEX4T-1-Ps IL10,并对中华鳖IL6和IL10重组蛋白进行表达与纯化,此外,通过免疫实验兔制备了中华鳖IL10多克隆抗血清,并检测抗血清对抗原的识别能力。实验结果如下:1.中华鳖il10的cDNA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中华鳖il10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446 bp,编码177个氨基酸,其中5’UTR长度为78 bp,3’UTR长度为834 bp,具有5个外显子,4个内含子,其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在中华鳖il10基因附近发现了mapkapk2、dyrk3和rassf5等基因,斑马鱼、原鸡等物种与中华鳖具有相似的il10基因结构和保守的共线性关系。中华鳖IL10与原鸡演化关系最近,与鱼类的演化关系较远。构建中华鳖IL10三维结构模型显示,其蛋白序列与人IL10序列一致性为55.13%。2.中华鳖il6和il10在夏季和冬季及冷驯化和骤然降温胁迫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的应答情况冬季中华鳖小肠(S5)的il6水平显着低于夏季,冬季脾脏中il6ns的表达也显着低于夏季,il6、il6ns和il10在大肠(S8)中的表达均显着低于夏季。骤然降温胁迫会导致中华鳖脾脏、脑和S5的il6ns的表达量,脑中il6和il10的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3.中华鳖il6和il10原核表达质粒构建和IL10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与验证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 GEX4T-1-Ps IL6和p GEX4T-1-Ps IL10,之后转化BL21,IPTG诱导IL6和IL10的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GST-IL6在沉淀中表达明显,GST-IL10融合蛋白在上清中有一定的表达。纯化中华鳖IL10重组蛋白,免疫实验兔,制备中华鳖IL10多克隆抗血清后利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克隆抗血清对IL10原核重组蛋白和真核重组蛋白具有识别能力。得出以下结论:1.克隆得到中华鳖il10基因的cDNA序列,并表明了中华鳖IL10与原鸡IL10在演化关系上较为接近,弥补了中华鳖il10相关研究的不足。2.夏季和冬季中华鳖il6和il10的表达具有差异,骤然降温胁迫会影响il6、il6ns和il10的表达,且il6和il6ns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提示il6和il6ns可能具有不同功能。3.成功制备兔源中华鳖IL10多克隆抗血清,为中华鳖IL10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李健[2](2019)在《大弹涂鱼白细胞介素IL-1β、IL-8和IL-10的克隆鉴定、进化及不同病原感染后的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是一种两栖鱼类,生活在潮间带和红树林的泥滩上,以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能适应不同的温度和盐度。当暴露于空气中时,该物种有皮肤呼吸的能力。常分布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分布,在韩国、日本、越南和马来西亚以及中国主要沿海滩涂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两省。在中国,过去的30年里,由于过度捕捞、自然栖息地破碎化或环境的破坏等原因,大弹涂鱼的种群数量锐减。目前,对大弹涂鱼各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了能更好的保护大弹涂鱼种群的延续,我们对大弹涂鱼的免疫基因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大弹涂鱼的免疫基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弹涂鱼对抗外界环境压力的方式,为后续大弹涂鱼的研究提供参考。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调节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大弹涂鱼IL-1β和IL-8基因的编码区和部分非编码区,并对其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两种基因的系统发生树,对这两种基因进行了进化分析,探究他们的进化模式。本实验还对大弹涂鱼进行了鳗弧菌感染和poly(I:C)注射实验,并以此来探究大弹涂鱼IL-1β、IL-8和IL-10基因在不同病原体刺激下的表达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大弹涂鱼IL-1β和IL-8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克隆和分析本实验成功克隆出大弹涂鱼IL-1β和IL-8基因编码区和部分非编码区序列,分析显示大弹涂鱼IL-1β基因开放阅读框(cds区)全长为720bp,编码了一条由23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非编码区含有3个ATTTA基序,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有一个长为51个氨基酸的前体肽和一个长为171个氨基酸的结构域,在氨基酸序列的第201-221位,存在着一个IL-1基因家族信号序列,该序列由21个氨基酸组成。大弹涂鱼IL-8基因编码区全长306 bp,编码了一条由10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其中前18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MKLCVAVMLGTLFVLANGM),分泌之后在蛋氨酸和丝氨酸之间位置切割,形成成熟肽。IL-8基因编码的肽链结构域SCY由62个氨基酸组成。2.大弹涂鱼IL-1β和IL-8基因进化分析本文通过建立系统发生树,对大弹涂鱼IL-1β和IL-8基因进行了进化分析,分析显示,IL-1β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正选择作用,在进化枝模型中发现了15个正选择位点,并通过对进化枝-位点模型的分析,推测IL-1β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至少受到了三次正选择的作用,分别发生在脊椎动物早期的进化中、鸟类祖先枝中和哺乳动物的祖先分枝中。而对IL-8基因的进化分析表明,IL-8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一直受到纯化选择的作用,高度保守,说明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稳定,且一直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3.大弹涂鱼IL-1β、IL-8和IL-10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通过荧光定量分析了大弹涂鱼IL-1β和IL-8基因在不同健康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弹涂鱼IL-1β和IL-8基因虽然在不同组织中均有所表达,但其表达量有很大的差异。IL-1β在大弹涂鱼脾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而大弹涂鱼IL-8基因在脑、脾和鳃中的表达量最高,最低的是皮肤,推测不同鱼类的免疫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和表达模式是不尽相同的。4.大弹涂鱼IL-1β、IL-8和IL-10基因在不同病原体感染后的表达分析通过荧光定量实验分析了大弹涂鱼IL-1β和IL-10基因在肝和脾,IL-8基因在肝、脾和脑受鳗弧菌和poly(I:C)感染后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大弹涂鱼IL-1β基因在对病毒感染后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不同鱼类的脾脏对病毒感染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2)大弹涂鱼IL-8基因对受到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后肝和脾中的免疫应答过程十分重要,且脾脏的免疫应答早于肝脏。大弹涂鱼脑组织在受到细菌和病毒胁迫后可能会发生脑损伤,其IL-8的产生可能不仅来自于巨噬细胞,也可能来自于胶质细胞。(3)对于IL-10基因,分析其在鳗弧菌感染后的肝和脾脏中可能有着不同的激活途径。

江红霞,凌洁彬,叶凯甲,李学军[3](2019)在《铜和镉对草鱼肾脏中3种白细胞介素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水体铜(Cu)和镉(Cd)污染对草鱼免疫系统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在不同时间(2、4、6、8 d)及不同质量浓度的Cu2+(0.10、0.20、0.40、0.60、0.80 mg/L)和Cd2+(0.05、0.10、0.20、0.30、0.40 mg/L)暴露下,草鱼肾脏中3种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高质量浓度和长时间的Cu2+暴露(0.60、0.80 mg/L, 8 d)和Cd2+暴露(0.20、0.30、0.40 mg/L, 8 d)下,草鱼肾脏中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在0.80 mg/L Cu2+,0.30、0.40 mg/L Cd2+暴露下的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1β的基因表达量,以及在0.60、0.80 mg/L Cu2+暴露下的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的基因表达量,均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第8 d时的基因表达量均显着高于第2 d时(P<0.05)。本研究揭示了高质量浓度和长时间的Cu2+、Cd2+暴露会使草鱼肾脏产生炎症反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重金属对鱼类的免疫毒性机制奠定了基础。

陈曦[4](2017)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上调猪树突细胞CD83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一种重要病原,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猪呼吸道疾病,并导致感染猪体免疫抑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CD83作为树突细胞(DCs)的重要表面分子,它不仅仅是DCs成熟的标志,还是DCs发挥其激发免疫应答作用不可或缺的功能性分子。CD83一方面活化DCs,另一方面为初始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提供共刺激信号,但可溶形式CD83分子(sCD83)具有强大的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和DCs介导的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反应作用。PRRSV与CD83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尚无报道。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PRRSV诱导树突细胞CD83表达及其关键功能蛋白的探寻本研究采集PRRSV阴性猪外周血液淋巴细胞(PBMC),采用GM-CSF和IL-4刺激,制备获得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细胞(MoDCs),采用PRRSV 3个不同毒力毒株(高致病性毒株BB0907、经典毒株S1及致弱毒株NT0801,分别以不同剂量感染MoDCs,收集细胞和细胞培养液,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s细胞膜CD83(mCD83)表达,夹心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sCD83表达,qRT-PCR检测MoDCs CD83 mRNA水平,发现3种不同病毒株均可上调mCD83及其mRNA水平,并能够强烈诱导sCD83分泌。采用基因步移试剂盒扩增获得850 bp的CD83启动子基因,克隆至pGL3-Basic质粒,成功建立CD83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将PRRSV BB0907毒株编码蛋白基因克隆至pVAX1,构建成功PRRSV编码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将不同真核表达质粒与CD83启动子报告基因共转染Marc-145和HEK293细胞,发现PRRSVN、nsp1及nsp10蛋白能够显着上调CD83启动子活性,表明PRRSVN、nsp1及nsp10蛋白在促进MoDCs表达sCD83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PRRSV N蛋白诱导树突细胞CD83表达及其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丙氨酸突变技术,构建PRRSV N蛋白基因的8个连续氨基酸(aa)残基突变体的基因重组质粒,转染Marc-145和HEK293细胞,采用CD83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结果显示:N蛋白第43和44aa残基能够上调CD83基因启动子活性。利用PRRSVBB0907毒株感染性cDNA克隆(pBB/wt),通过融合PCR方法构建上述N蛋白基因突变重组质粒,构建感染性cDNA克隆,拯救获得N蛋白第43和44aa突变重组PRRSV[rK43A和rR44A]及其回复重组病毒[rK43A(R)和rR44A(R)]。该4种重组病毒空斑和生长特性与其野生重组病毒rBB/wt相似,但rK43A与rR44A上调CD83启动子活性明显低于rBB/wt(P<0.001),rK43A(R)与rR44A(R)上调CD83活性与rBB/wt相似。将4种重组病毒及rBB/wt接种MoDCs后测定CD83表达水平,rK43A和rR44A组中的CD83 mRNA水平,mCD83表达水平及sCD83分泌量都明显低于rBB/wt、rK43A(R)和rR44A(R)组。根据CD83启动子基因序列含有的多个Sp1结合位点及NF-κB结合位点,利用Sp1 siRNA及NF-κB抑制剂研究Sp1及NF-κB在PRRSV N蛋白上调CD83中的作用。CD83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结果显示,Sp1 siRNA及NF-κB抑制剂均能够阻断PRRSV及N蛋白质粒对CD83启动子的激活,但对rK43A和rR44A重组病毒激活CD83启动子活性无明显差异。rK43A和rR44A重组病毒感染MoDCs诱导的Sp1和NF-κB mRNA水平明显低于rBB/wt。上述结果表明,PRRSV N蛋白N端非共价键区域是PRRSV N蛋白上调CD83的关键区域,PRRSVN蛋白通过Sp1及NF-κB信号通路诱导CD83表达,从而丰富了 PRRSV免疫抑制理论基础。3.PRRSV nsp10蛋白诱导树突细胞CD83表达及其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截断体和丙氨酸基因突变技术,构建了 8个连读5aa突变体及多个点突变体重组质粒,与pCD83报告基因共转染Marc-145和HEK293细胞,采用CD83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结果显示:nsp10的第192至196aa和214-216aa残基,均能够上调CD83启动子活性。利用PRRSV BB0907毒株感染性cDNA克隆(pBB/wt),通过PCR方法构建了 nsp10位点基因突变体,拯救获得nsp10蛋白第192-196和214-216aa 突变重组PRRSV[rP192-196A,rG214-216]及其回复病毒[rP192-196A(R)和rG214-216(R)]。Nsp10基因突变重组PRRSV空斑和生长特性与其野生重组病毒rBB/wt相似,但rP192-196A和rG214-216对CD83启动子调节活性明显低于rBB/wt、rP192-196A(R)和rG214-216(R)。将重组病毒接种MoDCs后测定CD83蛋白水平,rP192-196A 和 rG214-216 对 CD83 诱导能力也明显低于 rBB/wt、rP192-196A(R)和rG214-216(R)。此外,Sp1 siRNA及NF-κB抑制剂均能够阻断PRRSV及Nsp10重组质粒对CD83启动子的激活,但对rP192-196A和rG214-216激活CD83启动子活性无明显影响。rP192-196A和rG214-216感染MoDCs诱导的Sp1和NF-κB mRNA水平明显低于rBB/wt组。上述结果表明,PRRSV nsp10的P192-196aa及G214-216aa是PRRSV Nsp10上调CD83的关键区域,PRRSV Nsp10也通过Sp1及NF-κB信号通路诱导CD83表达。4.PRRSV通过sCD83介导抑制MoDCs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和重组蛋白纯化技术,制备sCD83重组蛋白。将sCD83重组蛋白预处理MoDCs并与PBMC分离的T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随着sCD83剂量的增加,T细胞增殖明显减低。采用CD83抗体预先封闭MoDCs后,则其丧失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CD83蛋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LPS刺激的MoDCs中TAP1和ERp57蛋白的表达,表明sCD83能够明显抑制T细胞的增殖,降低MoDCs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将PRRSV感染的MoDCs与PBMC中T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PRRSV感染能够抑制MoDCs促进T细胞增殖,采用CD83抗体封闭MoDCs,PRRSV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同时,PPPSV感染明显抑制MoDCs中TAP1和ERp57蛋白表达。上述结果表明,PRRSV通过诱导sCD83抑制MoDCs抗原提呈及MoDCs介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丰富了 PRRSV免疫抑制机制理论基础。5.PRRSV nsp1通过sCD83介导抑制MoDCs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关键氨基酸位点本研究构建了 PRRSV BB0907毒株nsp 1、nsp 1 α及nsp 1 β真核表达质粒,发现仅nsp1α具有上调CD83启动子活性功能。根据nsp1α功能域构建nsp1α截断体,同时利用丙氨酸突变技术构建10个半胱氨酸位点突变的重组质粒,发现nsp1α上调CD83的功能区域位于锌指结构域,nsp1α的C8半胱氨酸对上调CD83也有重要作用。针对锌指结构域,构建12个连续4-6个氨基酸突变的重组质粒及多个点突变重组质粒,发现nsp1α调节CD83的功能位点位于第5aa、6aa、45aa、48aa及61-66aa。因此,构建了 PRRSV BB0907 毒株 nsp1α 第 5-2aa、45a/48a 及 61-6aa 单突变重组病毒[rL5-2A、rG45/G48A、rL61-6A]及双突变体病毒rNsp1α-2m和rNsp1α-3m,随后构建了回复病毒[rL5-2A(R)、rG45/G48A(R)、rL61-6A(R)、rNsp1α-2m(R)和 rNsp1α-3m(R)]。除了 rL5-2A和rNsp1α-3m,其他突变重组病毒空斑和生长特性与其野生重组病毒 rBB/wt 相似,rL5-2A、rG45A/G48A、rL61-6A、rNsp1α-2m 和 rNsp1α-3m 重组PRRSV上调CD83启动子活性明显下降,表明PRRSV nsp1α锌指结构域5-2aa、45a、48a及61-66aa与上调CD83作用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检测nsp1α的免疫抑制效应,将nsp1α突变重组PRRSV感染MoDCs,检测MoDCs抗原提呈相关蛋白TAP1和ERp57表达水平及PRRSV感染MoDCs对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显示,与野生重组病毒相比,nsp1α 突变重组病毒 rL5-2A、rG45A/G48A、rL61-6A、rNsp1α-2m 和 rNsp1α-3m感染细胞TAP1和ERp57表达水平明显回升,且T细胞增殖能力也显着回升,表明突变体病的的抑制效应不同程度丧失。上述结果表明,PRRSV nsp1通过sCD83介导抑制MoDCs免疫调节作用,其关键氨基酸位点是第5-6aa、45aa、48aa及61-66aa,从而丰富了 PRRSV nsp1α能够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的理论基础。

李俊平[5](2015)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鸡群中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的感染比较普遍,且存在共感染现象。禽源活疫苗中污染REV被认为是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主要传染源。本论文从鸡马立克氏病(MD)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中分离到1株REV,完成了其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建立了REV与ALV-A共感染试验模型,分析了共感染对鸡的致病性;成功构建了REV的感染性克隆,初步分析了碱基突变对病毒拯救的影响;建立了检测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完善了禽源活疫苗中外源病毒检验的国家标准。从鸡MD火鸡疱疹病毒冻干活疫苗中分离到1株REV,命名为MD-2。对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MD-2与美国野鸡源毒株APC-566、中国台湾鹅源毒株3410/06和中国东北鸡源分离毒株HLJR0901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以上,而与我国南方分离毒株HA9901同源性为96.7%,与美国鸭源毒株SNV同源性相对最低,为93.5%。用REV、ALV-A进行了1日龄SPF鸡的单感染和共感染试验,分析了REV和ALV-A共感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REV和ALV-A共感染对鸡呈现出明显的协同致病作用,表现为共感染组鸡的病死率较高,体重下降,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法氏囊比重和胸腺比重显着降低。在常规免疫、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状态下,低日龄(1日龄)和高日龄(10日龄)感染均会引起免疫鸡的体重下降和一定的死淘率,其中共感染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常规免疫下,共感染组会引起低日龄感染鸡胸腺比重和法氏囊比重显着下降,各种感染组对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影响均不显着,但共感染组CD4+/CD8+比值一直低于其他各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出抑制体液免疫的趋势。灭活疫苗免疫下,共感染和REV单感染引起新城疫(ND)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H5亚型禽流感HI抗体效价和H9亚型禽流感HI抗体效价显着下降,其中共感染组下降幅度更大,此外,共感染和REV单感染还均引起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抗体阳性率降低。活疫苗免疫下,ND首免后共感染和REV单感染组的HI抗体效价均显着高于ALV-A单感染组和对照组,加强免疫后又低于后两组。总体而言,REV感染对灭活疫苗免疫造成的免疫抑制作用强于对活疫苗免疫造成的抑制,ALV-A单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弱。此外,试验还表明,REV感染未发生垂直传播,而ALV-A能够引起严重的垂直传播。ALV-A单感染与共感染组到达产蛋日龄时(131日龄),ALV-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和48%,子代9日龄鸡胚ALV-A分离阳性率分别为57.9%(11/19)和20%(3/15),7日龄雏鸡ALV-A分离阳性率分别为66.7%(6/9)和36.4%(4/11)。随着日龄的增大,鸡对ALV-A耐受感染迅速下降,10日龄鸡单感染或共感染ALV-A后,ALV-A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各感染组对血清中9种细胞因子浓度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7种Toll样受体mRNA转录水平总体影响不明显,无明显规律性。构建了REV MD-2的感染性克隆,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与亲本毒一致,且遗传标记能够稳定遗传。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对env基因中5个碱基进行了分别突变,发现第1433位碱基由T突变为G,导致env前蛋白第47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精氨酸,为致死性突变。建立了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的IFA检测方法。该方法对Ⅰ型MD活疫苗、MD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和MD二价活疫苗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每500羽份疫苗中污染5、10和15TCID50的REV。综上结果,本研究揭示了REV和ALV-A共感染对鸡的协同致病作用,为养禽生产中重视其共感染的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高珊,余涛,周景祥,王好[6](2014)在《鱼类白介素及其受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白介素作为鱼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因子,已进行了广泛研究,相继获得鲤(Cyprinus carpio)和小斑点猫鲨(Scyliorhinus canicula)的IL-1β全长基因及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IL-1β受体基因、河鲀(Takifugu rubripes)IL-4和斑马鱼(Danio rerio)IL-4基因及其受体、鲤IL-10基因。本文综述了IL-1β、IL-4、IL-1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等最新资料。

万小颖[7](2014)在《兔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克隆、多态性及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细胞因子(cytokine)是一类由免疫细胞分泌后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它们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它是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因子,在调节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中起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还主要集中于人IL-10基因启动子多态与疾病的关联性方面,对家兔IL-10基因外显子多态及该基因亚细胞定位等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新西兰白兔为实验对象,对其IL-10基因编码区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进-步诱导蛋白表达以制备多克隆抗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研究该基因在DF-1细胞中的定位;以新西兰白兔、福建黄兔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法检测该基因5个外显子的多态性。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IL-10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PCR技术从新西兰白兔脾脏总RNA中扩增出IL-10基因的CDS序列,并将其克隆至pMD19-T Simple载体中。菌液PCR、酶切及测序结果均表明pMD19-T-IL-10载体构建正确。分析兔IL-10基因,发现其cDNA全长为1,227bp, CDS编码区长537bp,共编码178个氨基酸残基,且第75至95位氨基酸之间存在1个功能位点。该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0.15kDa,理论等电点pI为8.20,该蛋白是不稳定的脂溶性蛋白,在前21个氨基酸的位置存在信号肽,且不含有跨膜结构,存在多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此外,该蛋白二级结构中只含有α螺旋和自由卷曲。同源性分析和进化树分析表明,家兔IL-10与哺乳动物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禽类和鱼类亲缘关系较远。2.IL-10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血清IL-10指标的关联性分析。PCR-SSCP结果表明,该基因第1、2、4和5外显子均不存在多态,外显子3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AA,BB和AB),1个SNP位点(A2150G),且该突变为同义突变不造成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血清中IL-10指标检测发现,新西兰白兔群体IL-10水平显着高于福建黄兔,且2个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间IL-10水平差异不显着。3.1L-10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将克隆得到的IL-10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然后转化入表达菌株BL21(DE3),利用IPTG成功诱导了IL-10基因的高效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融合蛋白大小为37.7kDa,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将获得的融合蛋白纯化后作为抗原免疫2只健康豚鼠,并以此制备了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抗体效价高达1:56,000,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强,为进一步探讨重组IL-10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疫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4.IL-10基因的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将克隆得到的IL-10基因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脂质体介导融合表达载体pEGFP-IL-10瞬时转染DF-1细胞,48h后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在细胞中的位置,发现融合蛋白分布在细胞质内;同时提取细胞总RNA与总蛋白,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均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且融合蛋白大小69.6kDa,为深入研究IL-10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冯祥汝[8](2013)在《鲤鱼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克隆、鉴定及差异表达分析》文中认为细胞因子是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生的蛋白分子,作用于其他细胞,在启动和调节免疫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IL-10首次是作为一种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而在小鼠中被发现。IL-10主要由Th2细胞产生,除此之外,其他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调节性T细胞、Th1细胞、Th17细胞都能产生IL-10,而非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上皮细胞、角化细胞及肿瘤细胞也能产生IL-10。它能限制甚至终止免疫应答,调节T细胞、B细胞、天然杀伤性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但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IL-10不仅起到免疫抑制作用,当炎症作用局限时,IL-10也可以起到免疫促进作用,消除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的颗粒。目前已经从多种脊椎动物中克隆得到IL-10,如人、鼠、鸡等,对其在哺乳动物机体中的作用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研究,但在鱼类中还比较少。本研究利用EST测序得到的鲤鱼IL-10部分片段标记地高辛探针,应用核酸杂交法筛选有丝分裂原刺激的外周血白细胞cDNA文库,得到鲤鱼IL-10全长cDNA序列,GenBank注册号JX524550,序列全长1204bp,包含一个54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79个氨基酸。对其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与金鱼同源性最高,达88.3%,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在45.5%87.4%之间,与禽类的同源性在32.7%-33.2%之间,与哺乳动物同源性在25.6%29.8%之间。然后根据所获得的cDNA序列在两端非编码区以及外显子序列上设计两对引物,以提取的鲤鱼脾脏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将得到的两部分序列拼接起来得到鲤鱼IL-10基因组序列,GenBank注册号JX524551。序列全长2176bp,包含5个外显子,4个内含子,与其他物种IL-10结构相同,内含子剪切位点符合GT-AG规则。第三部分实验中,用不同有丝分裂原刺激鲤鱼外周血白细胞,在培养不同时间后提取RNA,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各组中IL-10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IL-10表达量均有提高,LPS和PHA共同刺激作用强于ConA,反应更加迅速持续时间更长,表明IL-10在细胞受到刺激后的早期即开始发挥免疫作用。最后一部分实验是用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鲤鱼进行皮下注射,在刺激不同时间后提取不同组织部位RNA,半定量PCR分析IL-10在不同部位的表达量情况及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发现头肾和脾脏中表现最强,并且在刺激之后其表达量有明显升高,鳃其次,心脏和肝脏中较弱,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头肾和脾脏组织中IL-10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头肾中IL-10升高更加明显,持续时间更长,表明头肾在鲤鱼的早期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修栋[9](2013)在《携带hIL-10和EGFP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构建》文中指出人白细胞介素10(hIL-10)是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分泌的,唯一具有免疫下调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通过对免疫细胞的调节来发挥免疫抑制、免疫调节以及抗炎症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炎症性肠病、急性肺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丙型肝炎、再灌注损伤、银屑病、多发性硬化以及实验性脓毒败血症休克等疾病的治疗。乳腺生物反应器是指利用乳蛋白基因的调控序列构建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指导目的基因在转基因动物的乳腺内高效、特异表达的转基因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从转基因动物的乳汁中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外源蛋白。乳腺是专门化的分泌腺体,生产出的药用蛋白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而且,生产出的蛋白纯化简单,投资少、效益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转基因动物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在生产药用蛋白的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因此也被称为“分子农场”。本研究以牛全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克隆了牛p-酪蛋白(bβ-CN)基因5’调控区序列,以人的全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出了人hIL-10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上游调控序列以及部分内含子,并将两者连接。利用双酶切的方法从pEGFP-N1质粒中得到了EGFP启动子及其编码序列。并以共注射的方式将它们注射到KM小鼠受精卵雄原核内,体外培养后将形态正常的胚胎移入受体小鼠输卵管。试验结果如下:1.hIL-10基因的克隆参照Genbank中注册的X78437 hIL-10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以人全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片段长1558bp的hIL-10序列。将扩增产物与pEGM-T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GM-hIL-10,经质粒PCR、酶切及序列测定表明,扩增序列成功插入pEGM-T,且该序列与X78437同源性达到99%,成功克隆出hIL-10基因。2.牛β-酪蛋白基因5’端调控序列的克隆参照Genebank中注册的X14711 bβ-CN序列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以荷斯坦奶牛全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长745bp的牛β-酪蛋白5’端调控序列。将扩增产物与pEGM-T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GM-bβ-CN,经PCR、酶切及序列测定表明,扩增序列成功插入pEGM-T,且该序列与X14711的同源性达98.29%,成功克隆出了bβ-CN5’端调控区序列。3.目的基因的连接用DNA连接酶将克隆出的bβ-CN5’端调控序列和hIL-10基因连接,得到了2303bp的DNA序列,将连接产物与pEGM-T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GM-hIL-10-b β-CN,经PCR、酶切及序列测定表明,扩增序列成功插入pEGM-T,且该序列与目的基因的同源率达98.19%,目的片段连接成功。4. EGFP编码序列的获取利用双酶切的方法从pEGFP-N1质粒中得到了EGFP启动子区及全部编码序列约1900bp的DNA序列。5.显微注射:通过显微注射和体外培养共获得了300个正常的2细胞胚胎,而且获得了4细胞胚胎,说明载体在受精卵发育过程中,对胚胎的正常生长发育没有影响。

李爽,毕良宽,朱斌,唐冰,朱家源[10](2012)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大鼠白细胞介素10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10在脓毒症等炎性疾病发挥了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疾病转归的重要作用。目的:构建大鼠白细胞介素10重组腺病毒,并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基因载体,观察外源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SD大鼠新鲜脾脏组织中提取出的总RNA中克隆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通过AdEasy系统成功包装、扩增并纯化出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颗粒。取大鼠骨髓细胞,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并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鉴定。以不同感染倍数的Ad.rIL-10/Ad.GFP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效率,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aternblot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Ad.rIL-10,计算病毒滴度为6.0×1010pfu/mL。重组腺病毒Ad.rIL-10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当感染复数=200时为70%。提示含外源基因大鼠白细胞介素10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持续高效地表达目的基因,是基因治疗的良好细胞载体。

二、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季节变化和不同温度变化模式对中华鳖il6和il10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白细胞介素6 的研究进展
        1.1 IL6 的发现
        1.2 IL6 的结构
        1.3 IL6 的功能与应用
    2 白细胞介素10 的研究进展
        2.1 IL10 的发现
        2.2 IL10 的结构
        2.3 IL10 的功能与应用
    3 温度与微生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
    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中华鳖il10的cDNA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
        1.4 中华鳖il10 基因cDNA的克隆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中华鳖il10 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2.2 中华鳖il10 的基因结构及共线性关系分析
        2.3 多物种IL10 氨基酸序列比对
        2.4 IL10 家族成员系统进化分析
        2.5 中华鳖IL10 蛋白的3D模型构建
    3 讨论
第三章 中华鳖il6 和il10 在不同季节及冷驯化和骤然降温胁迫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的应答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 实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夏季和冬季中华鳖il6 和il10 的表达情况
        2.2 冷驯化和骤然降温胁迫下中华鳖il6 和il10 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应答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中华鳖il6和il10 原核表达质粒构建和IL10 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与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2 仪器
        1.3 中华鳖il6 和il10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4 中华鳖IL6 和IL10 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1.5 中华鳖IL10 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
        1.6 中华鳖il10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1.7 中华鳖IL10 真核表达总蛋白提取
        1.8 Western blot验证中华鳖IL10 多克隆抗血清特异性
    2 结果
        2.1 中华鳖il6 和il10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2 中华鳖IL6 和IL10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3 中华鳖IL10 多克隆抗血清的验证
    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大弹涂鱼白细胞介素IL-1β、IL-8和IL-10的克隆鉴定、进化及不同病原感染后的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的免疫系统
        1.1.1 鱼类免疫系统概述
        1.1.2 鱼类的免疫器官
        1.1.2.1 头肾
        1.1.2.2 胸腺
        1.1.2.3 脾脏
        1.1.2.4 粘膜淋巴组织
        1.1.2.5 肝脏
        1.1.3 鱼类的先天免疫基因
        1.1.3.1 模式识别受体
        1.1.3.2 抗菌肽
        1.1.3.3 鱼类补体系统
        1.1.4 适应性免疫系统基因
        1.1.4.1 免疫球蛋白(Ig)
        1.1.4.2 T细胞受体(TCRs)
        1.1.4.3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I/II)
        1.1.5 免疫调节:鱼类的细胞因子
        1.1.5.1 干扰素(IFN)
        1.1.5.2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1.1.5.3 肿瘤坏死因子(TNF)
        1.1.5.4 趋化因子
    1.2 几种白细胞介素和趋化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
        1.2.1 白细胞介素-1β
        1.2.2 白细胞介素-8(IL-8/CXCL8)
        1.2.3 白细胞介素-10(IL-10)
第二章 大弹涂鱼IL-1β基因的克隆鉴定和进化及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样本
        2.1.1.1 大弹涂鱼健康组织样本的采集
        2.1.1.2 鳗弧菌和poly(I:C)感染前后大弹涂鱼组织样本的采集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4 引物设计
        2.1.5 实验方法
        2.1.5.1 总RNA的提取
        2.1.5.2 总RNA检测
        2.1.5.3 RNA反转录
        2.1.5.4 大弹涂鱼IL-1β基因ORF片段扩增和测序
        2.1.5.5 大弹涂鱼IL-1β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2.1.5.6 大弹涂鱼IL-1β基因在健康组织中的表达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总RNA质量检测
        2.2.2 大弹涂鱼IL-1β基因编码区克隆与分析
        2.2.3 大弹涂鱼氨基酸序列比对与分析
        2.2.4 系统发生树分析
        2.2.5 进化模型分析
        2.2.6 大弹涂鱼IL-1β基因在健康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2.3 讨论
        2.3.1 大弹涂鱼IL-1β基因序列分析
        2.3.2 多序列比对与同源性分析
        2.3.3 大弹涂鱼IL-1β基因同源性分析
        2.3.4 位点模型分析
        2.3.5 分枝-位点模型分析
        2.3.6 大弹涂鱼IL-1β基因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第三章 大弹涂鱼IL-8基因的克隆鉴定和进化及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样本
        3.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3.1.4 引物设计
        3.1.5 实验方法
        3.1.5.1 总RNA的提取
        3.1.5.2 总RNA检测
        3.1.5.3 RNA反转录
        3.1.5.4 大弹涂鱼IL-8 基因ORF片段扩增和测序
        3.1.5.5 大弹涂鱼IL-8 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3.1.5.6 大弹涂鱼IL-8 基因在健康组织中的表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总RNA质量检测
        3.2.2 大弹涂鱼IL-8 基因编码区克隆与分析
        3.2.3 大弹涂鱼IL-8 基因编码区克隆与分析
        3.2.4 系统发生树分析
        3.2.5 进化模型分析
        3.2.6 大弹涂鱼IL-8 基因在健康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3.3 讨论
        3.3.1 大弹涂鱼IL-8 基因序列分析
        3.3.2 多序列比对与同源性分析
        3.3.3 大弹涂鱼IL-8 基因同源性分析
        3.3.4 大弹涂鱼IL-8 基因进化分析
        3.3.5 大弹涂鱼IL-8 基因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第四章 IL-1β、IL-8和IL-10 基因不同病原体感染后的相对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样本
        4.1.1.1 鳗弧菌和poly(I:C)感染前后大弹涂鱼组织平本的采集
        4.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4.1.4 引物设计
        4.1.5 实验方法
        4.1.5.1 总RNA的提取
        4.1.5.2 总RNA检测
        4.1.5.3 RNA反转录
        4.1.5.4 大弹涂鱼IL-1β、IL-8和IL-10 基因注射前后的表达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总RNA质量检测
        4.2.2 鳗弧菌和poly(I:C)感染后大弹涂鱼IL-1β基因在肝脾组织中的表达
        4.2.3 鳗弧菌和poly(I:C)感染后大弹涂鱼IL-8 基因在肝、脾和脑组织中的表达
        4.2.4 鳗弧菌和poly(I:C)感染后大弹涂鱼IL-8 基因在肝脾组织中的表达
    4.3 讨论
        4.3.1 鳗弧菌和poly(I:C)大弹涂鱼IL-1β基因在肝和脾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4.3.2 鳗弧菌和poly(I:C)大弹涂鱼IL-8 基因在肝、脾和脑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4.3.3 鳗弧菌和poly(I:C)大弹涂鱼IL-10 基因在肝和脾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铜和镉对草鱼肾脏中3种白细胞介素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饲养管理
    1.2 重金属处理
    1.3 RNA提取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 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 铜和镉对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2.2 铜和镉对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8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铜和镉对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10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 论
    3.1 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在铜和镉胁迫下的表达变化
    3.2 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8基因在铜和镉胁迫下的表达变化
    3.3 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10基因在铜和镉胁迫下的表达变化
    3.4 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基因表达量与铜和镉的胁迫时间的关系
4 结 论

(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上调猪树突细胞CD83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功能及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1 病毒基因及编码蛋白功能
        1.1 病毒粒子和基因组结构
        1.2 病毒蛋白功能
    2 病毒致病性及免疫特性
        2.1 病毒致病性
        2.2 病毒免疫特性
    3 病毒与宿主免疫应答
        3.1 病毒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应答
        3.2 病毒影响干扰素的产生
    4 病毒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
        4.1 PRRSV与抗炎因子IL-10
        4.2 PRRSV与促炎因子TNF-α
        4.3 PRRSV诱导的炎性反应
    5 CD83分子概述
        5.1 CD83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5.2 CD83分型及生物学功能
    6 PRRSV先天性免疫相关信号通路
        6.1 PRRSV与NF-κB信号通路
        6.2 Sp1信号通路
    7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生物学特性
    8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诱导树突细胞CD83表达及关键功能蛋白的探寻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与病毒
        1.2 仪器与试剂
        1.3 病毒增殖与滴度测定
        1.4 PBMC分离与MoDCs制备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和CD83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1.7 夹心ELISA检测sCD83蛋白
        1.8 CD83启动子基因克隆鉴定
        1.9 CD83启动子报告载体的构建
        1.10 去内毒素质粒提取
        1.11 双荧光报告基因Luciferase检测系统验证CD83启动子活性
        1.12 PRRSV对pCD83的作用
        1.13 PRRSV编码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1.14 Western blotting
        1.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MoDCs制备与鉴定
        2.2 PRRSV感染对MoDCs分泌CD83蛋白水平的影响
        2.3 PRRSV不同毒力毒株上调CD83的比较
        2.4 PRRSV感染诱导CD83上调具有剂量依赖性
        2.5 PRRSV诱导CD83上调具有时间依赖性
        2.6 猪CD83启动子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7 猪CD83启动子活性的鉴定
        2.8 PRRSV编码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9 PRRSV及其编码蛋白对猪CD83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蛋白诱导树突细胞CD83表达及其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与试剂
        1.2 N蛋白截断突变表达载体的构建
        1.3 质粒DNA提取
        1.4 Western-blotting
        1.5 PRRSV N基因突变毒株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及病毒拯救
        1.6 重组病毒RNA提取
        1.7 cDNA合成
        1.8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1.9 PRRSV空斑实验
        1.10 PRRSV生长曲线的测定
        1.11 重组病毒对Marc-145中pCD83的作用
        1.12 重组病毒对MoDCs中CD83的作用
        1.13 Sp1基因干扰RNA干扰试验
        1.14 信号通路抑制剂的干扰试验
        1.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PRRSV N蛋白对CD83启动子活性的上调作用
        2.3 N蛋白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对CD83启动子的作用
        2.4 PRRSV感染性cDNA克隆突变体构建及重组病毒拯救
        2.5 PRRSV N蛋白基因突变重组病毒对CD83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2.6 PRRSV突变病毒感染MoDCs后对CD83蛋白水平的影响
        2.8 Sp1 siRNA抑制PRRSVN蛋白CD83启动子的上调
        2.9 NF-κB抑制剂抑制PRRSVN蛋白对猪CD83启动子的激活
        2.10 PRRSV能够诱导MoDCs中Sp1和NF-κB上调
        2.12 PRRSV N蛋白突变体对Sp1及NF-κB mRNA水平的影响
        2.14 PRRSVN蛋白突变体通过Sp1及NF-κB调节CD83启动子活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10诱导树突细胞CD83表达及其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与试剂
        1.2 Nsp10蛋白截断突变表达载体的构建
        1.3 质粒的提取
        1.4 Western-blotting
        1.5 PRRSV nsp10突变毒株感染性cDNA克隆构建
        1.6 PRRSV nsp10突变毒株的拯救
        1.7 重组病毒RNA的提取
        1.8 RT-PCR扩增各片段
        1.9 病毒空斑试验
        1.10 病毒生长曲线的测定
        1.11 重组病毒对Marc-145细胞中pCD83的作用
        1.12 重组病毒对MoDCs中CD83的作用
        1.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Nsp10对CD83启动子活性的上调作用
        2.2 Nsp10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对CD83启动子的作用
        2.4 PRRSV nsp10突变毒株感染性cDNA克隆构建与病毒拯救
        2.5 PRRSV nsp10突变病毒对CD83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2.6 PRRSV nsp10突变病毒感染MoDCs对CD83蛋白水平的影响
        2.7 Sp1 siRNA抑制PRRSV nsp10蛋白CD83启动子的上调
        2.8 NF-κB抑制剂抑制PRRSV nsp10蛋白对猪CD83启动子的激活
        2.9 PRRSV nsp10蛋白突变体对Sp1和NF-κB mRNA水平的影响
        2.10 SP1干扰RNA和NF-κB抑制剂抑制Nsp10蛋白突变重组病毒激活CD83基因启动子活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通过CD83介导抑制树突细胞免疫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sCD83的构建
        1.4 刺激细胞(MoDCs)的制备
        1.5 反应细胞的制备
        1.6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1.7 sCD83蛋白对树突细胞培介导T细胞增殖的抑制实验
        1.8 PRRSV对树突细胞培养介导T细胞增殖的抑制实验
        1.9 western blotting
        1.10 RT-PCR
        1.11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猪sCD83基因克隆、表达和鉴定
        2.2 sCD83融合蛋白的纯化及其含量的测定
        2.3 sCD83蛋白抗原性测定
        2.4 sCD83作用的MoDCs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2.5 sCD83对MoDCs抗原提呈相关蛋白的抑制效应
        2.6 PRRSV对MoDCs介导的T细胞增殖抑制效应
        2.7 PRRSV对MoDCs抗原提呈相关蛋白的抑制效应
        2.8 PRRSV由CD83介导抑制MoDCs抗原提呈相关蛋白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1α诱导树突细胞CD83表达及关键氨基酸位点解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与试剂
        1.2 Nsp1α蛋白截断突变表达载体的构建
        1.3 质粒的提取
        1.4 Western-blotting
        1.5 利用BB0907毒株感染性cDNA克隆构建相应的突变体和回复体
        1.6 病毒拯救
        1.7 重组病毒RNA的提取
        1.8 RT-PCR扩增各片段
        1.9 空斑试验
        1.10 生长曲线的测定
        1.11 重组病毒对Marc-145中pCD83的作用
        1.12 重组病毒对MoDCs中CD83的作用
        1.13 T细胞的制备
        1.14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1.15 sCD83蛋白对树突细胞培介导T细胞增殖的抑制实验
        1.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Nsp1α激活CD83报告基因活性
        2.2 Nsp1α截断体以及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对CD83启动子的作用
        2.3 PRRSV nsp1α突变重组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2.4 PRRSVnsp1α突变病毒对CD83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2.5 PRRSV nsp1α突变病毒对树突细胞中CD83表达的影响
        2.6 PRRSVnsp1α突变病毒对MoDCs介导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
        2.7 PRRSV nsp1α突变病毒对MoDCs抗原提呈相关蛋白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主要创新点
致谢

(5)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与附表清单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标
第二章 鸡马立克氏病HVT活疫苗中污染REV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摘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REV与ALV-A共感染对SPF雏鸡的致病性分析
    摘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REV与ALV-A共感染对疫苗免疫鸡的致病性分析
    摘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REV分离株MD-2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突变分析
    摘要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创新点
第九章 文献综述
    9.1 病原学
    9.2 流行病学比较
    9.3 检测与诊断
    9.4 生物制品中的病毒污染
    9.5 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鱼类白介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白细胞介素1(IL-1)及其受体
2 白细胞介素2(IL-2)
3 白细胞介素4(IL-4)及其受体
4 白细胞介素8(IL-8)及其受体
5 白细胞介素10(IL-10)

(7)兔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克隆、多态性及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词语缩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IL-10的发现
    2 IL-10家族概述
    3 IL-10的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3.1 IL-10的来源
        3.2 IL-10的基本特征
        3.3 IL-10的生物学功能
    4 IL-10的研究进展
        4.1 IL-10与疾病
        4.1.1 IL-10与感染性疾病
        4.1.2 IL-10与自身免疫疾病
        4.1.3 IL-10与移植排斥
        4.2 IL-10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5.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兔IL-10基因编码区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其它主要试剂的配制
        1.3.1 细菌培养基
        1.3.2 抗生素
        1.3.3 碱裂解法质粒提取液
        1.3.4 电泳缓冲液
        1.4 主要的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IL-10基因的克隆及pMD19-T-IL-10载体构建
        2.1.1 脾脏组织总RNA的提取
        2.1.2 引物设计
        2.1.3 IL-10基因cDNA的合成及扩增
        2.1.4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2.1.5 IL-10基因的T-A克隆
        2.1.6 质粒的转化
        2.1.7 菌液PCR鉴定
        2.1.8 质粒的提取(碱裂解法)
        2.1.9 质粒的酶切鉴定
        2.2 IL-10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 GenBank中的BLAST工具
        2.2.2 生物软件网的SMS在线工具
        2.2.3 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2.2.4 疏水性分析
        2.2.5 二硫键预测
        2.2.6 信号肽预测
        2.2.7 跨膜结构预测
        2.2.8 亚细胞定位预测
        2.2.9 O-糖基化位点预测
        2.2.10 N-糖基化位点预测
        2.2.11 磷酸化位点预测
        2.2.12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2.2.13 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
        2.2.14 采用MEGA4.1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IL-10基因的克隆及pMD19-T-IL-10载体构建
        3.1.1 IL-10 基因的克隆
        3.1.2 pMD19-T-IL-10载体的鉴定
        3.2 IL-10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IL-10基因的序列
        3.2.2 IL-10的功能位点分析
        3.2.3 IL-10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3.2.4 疏水性分析
        3.2.5 信号肽、二硫键及跨膜区结构分析
        3.2.6 亚细胞定位分析
        3.2.7 糖基化与磷酸化位点分析
        3.2.8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3.2.9 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
        3.2.10 IL-1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3.2.11 IL-10进化树的构建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兔IL-10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分析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其他主要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的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基因组DNA提取
        2.2 引物设计
        2.3 PCR扩增
        2.4 PCR-SSCP检测
        2.5 序列分析
        2.6 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测算
        2.7 多态信息含量(Polym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2.8 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指标
        2.9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SSCP检测结果
        3.2 序列分析
        3.3 不同群体外显子3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不同群体外显子3多态性与免疫指标IL-10的关联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兔IL-10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其它主要试剂的配制
        1.3.1 SDS-PAGE相关溶液
        1.3.2 His亲和层析纯化试剂
        1.3.3 Western blot相关溶液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重组质粒pET-IL-10的构建
        2.2 大肠杆菌BL21(DE3)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电泳检测
        2.3 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2.3.1 包涵体的溶解
        2.3.2 融合蛋白的Ni柱纯化
        2.4 免疫动物
        2.5 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
        2.6 多克隆抗体效价和特异性检测
        2.6.1 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
        2.6.2 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质粒pET-IL-10的构建
        3.2 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
        3.3 重组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3.3.1 抗体效价的检测
        3.3.2 抗体的Western blot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兔IL-10基因的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其它主要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的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重组质粒pEGFP-IL-10的构建
        2.3 细胞培养及传代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传代
        2.4 重组质粒pEGFP-IL-10转染DF-1细胞
        2.5 目的基因在DF-1细胞中的mRNA表达检测
        2.6 目的基因在DF-1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质粒pET-IL-10的构建
        3.2 重组质粒pEGFP-IL-10转染DF-1细胞的检测结果
        3.3 RT-PCR检测细胞中基因的表达
        3.4 WB检测细胞中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鲤鱼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克隆、鉴定及差异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IL-10 细胞因子家族
        1 细胞来源
        2 生物功能以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3 IL-10-IFN 家族
    第2章 白细胞介素-10 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1 IL-10 的生物学功能
        2 IL-10 的转录特性及转录后调控
        3 IL-10 与相关疾病的研究
        4 用重组 IL-10 治疗人类疾病
        5 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鲤鱼白细胞介素 10 全长 CDNA 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2章 鲤鱼白细胞介素 10 基因组 DNA 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3章 鲤鱼白细胞介素 10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4章 鲤白细胞介素 10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9)携带hIL-10和EGFP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乳腺生物反应器
        1.1.1 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
        1.1.1.1 乳蛋白上游调控序列的选择
        1.1.1.2 目的基因序列的选择
        1.1.1.3 显微注射技术研究进展
    1.2 白细胞介素-10(IL-10)
        1.2.1 IL-10分子结构和来源
        1.2.2 人白细胞介素10基因的结构
        1.2.3 IL-10的生物学功能
        1.2.3.1 IL-10对B细胞的作用
        1.2.3.2 IL-10对T淋巴细胞的直接作用
        1.2.3.3 IL-10对调节性T细胞作用
        1.2.3.4 IL-10对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
        1.2.3.5 IL-10对自然杀伤细胞(natutal killer cell,NK)细胞的作用
        1.2.4 利用IL-10治疗疾病的研究进展
        1.2.5 IL-10应用前景
    1.3 胚胎移植技术
        1.3.1 早期胚胎生理
        1.3.2 移植方式对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1.3.3 胚胎的质量和数量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1.3.4 受精卵的体外培养
    1.4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cence Protein EGFP)
2 引言
3 人白细胞介素1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常用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2.2 PCR反应
        3.2.3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3.2.4 hIL-10与pGEM-T连接
        3.2.5 重组质粒的转化
        3.2.6 pGEM-hIL-10的酶切鉴定及测序
    3.3 结果与小结
        3.3.1 实验结果
        3.3.1.1 hIL-10的PCR扩增结果
        3.3.1.2 重组质粒pEGM-hIL-10的筛选与鉴定
        3.3.2 小结
4 牛β酪蛋白基因5'端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常用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4.2.2 牛血液DNA提取
        4.2.3 PCR反应
        4.2.4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牛血液DNA提取
        4.3.2 牛β-CN基因5'调控序列的PCR扩增
    4.4 小结
5 目的片段的制备
    5.1 实验材料
        5.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1.3 常用试剂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hIL-10与bβ-CN5'端调控序列的连接
        5.2.2 重组质粒的提取
        5.2.3 连接产物的验证
        5.2.3.1 PCR检测
        5.2.3.2 双酶切鉴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质粒验证结果
        5.3.1.1 PCR验证结果
        5.3.1.2 双酶切鉴定
        5.3.1.3 酶切产物的回收
6 EGFP编码序列的制备
    6.1 pEGFP-N1质粒的转化
    6.2 质粒的筛选与签定
    6.3 质粒双酶切
    6.4 胶回收
    6.5 结果
7 转基因小鼠的构建
    7.1 实验材料
        7.1.1 实验动物
        7.1.2 试验试剂和材料
        7.1.3 主要仪器
        7.1.4 常用试剂配制
    7.2 实验方法
        7.2.1 雄鼠的结扎
        7.2.2 小鼠超排和假孕小鼠的准备
        7.2.3 原核期受精卵的采集和观察
        7.2.4 显微注射
        7.2.4.1 显微工具的制作
        7.2.4.2 受精卵的显微注射
        7.2.5 胚胎的输卵管移植
        7.2.5.1 准备移植胚胎
        7.2.5.2 胚胎移植
        7.2.5.3 复苏
    7.3 结果
        7.3.1 原核期胚胎的形态学观察与采集
        7.3.2 显微注射及胚胎移植结果
    7.4 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目的基因的选择
        8.1.2 DNA结构、纯度、浓度对基因整合的影响
        8.1.3 影响显微注射效果的因素
        8.1.4 受精卵的体外培养对胚胎移植的影响
        8.1.5 超排效果对胚胎移植的影响
    8.2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件:hIL-10及bβ-CN测序结果

(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大鼠白细胞介素10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克隆rIL-10基因结果
    2.2 重组腺病毒前体质粒p Ad.r IL-10的鉴定结果
    2.3 重组腺病毒Ad.rIL-10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2.4 培养细胞的显微镜观察结果
    2.5 重组腺病毒高效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6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rIL-10表达
3 讨论

四、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季节变化和不同温度变化模式对中华鳖il6和il10表达的影响[D]. 田苗. 山西大学, 2021(12)
  • [2]大弹涂鱼白细胞介素IL-1β、IL-8和IL-10的克隆鉴定、进化及不同病原感染后的表达分析[D]. 李健.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3]铜和镉对草鱼肾脏中3种白细胞介素基因表达的影响[J]. 江红霞,凌洁彬,叶凯甲,李学军. 水产科学, 2019(02)
  • [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上调猪树突细胞CD83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D]. 陈曦.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D]. 李俊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6]鱼类白介素及其受体的研究[J]. 高珊,余涛,周景祥,王好. 水产学杂志, 2014(03)
  • [7]兔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克隆、多态性及表达的研究[D]. 万小颖. 扬州大学, 2014(01)
  • [8]鲤鱼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克隆、鉴定及差异表达分析[D]. 冯祥汝. 吉林大学, 2013(09)
  • [9]携带hIL-10和EGFP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构建[D]. 陈修栋.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2)
  • [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大鼠白细胞介素10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的表达[J]. 李爽,毕良宽,朱斌,唐冰,朱家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27)

标签:;  ;  ;  ;  ;  

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