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北火山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近期火山爆发风险评价

琼北火山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近期火山爆发风险评价

一、琼北火山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近期火山喷发危险性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郭清海[1](2020)在《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及其水文地球化学判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各类地热系统中,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具有突出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自岩浆热源释出的岩浆流体富含多种强酸性气体,有极强的岩石溶蚀能力,是发生于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内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大异于非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根本原因。浅埋或深埋岩浆热源型地热区内均普遍发育三种不同类型的地热水:酸性SO4型、SO4-Cl型或Cl-SO4型水,中性Cl-Na型或Cl-HCO3-Na型水,弱碱性HCO3-Cl-Na型或HCO3-Na型水;是否同时出现以上类型地热水也成为以非碳酸盐岩为热储围岩的水热型地热系统是否具有岩浆热源的水文地球化学判据。在中国,藏南-滇西地热带和台湾地热带是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集中分布的区域;藏南高原的高温水热型地热系统下的岩浆囊可能是地壳增厚过程中发生局部熔融的结果,也可能与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消减后在拉萨地体下形成的近东西向地幔楔的上涌有关。

徐义刚,郭正府,刘嘉麒[2](2020)在《中国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年)》文中指出本文回顾并综述了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在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进一步查明了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火山喷发物的成因类型,建立了中国活动火山地质基础数据库;(2)深入研究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岩成因,认为在地幔过渡带中滞留板片的脱碳和脱水作用及相关的熔融和交代作用是板内岩浆成因的主要驱动力,提出了东亚大地幔楔导致板内玄武岩成因的深部熔/流体助熔机制;通过深源包体研究为中国东部深部岩石圈的改造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3)对峨眉山和塔里木两个二叠纪大火成岩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揭示两者的异同;(4)将我国活动火山监测与灾害防御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5)开展了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与物理火山学的研究、建立了我国火山灰年代学的研究方法与测试手段,开展了火山学与地热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火山学研究的广度。本文还明确了学术组织在火山学学科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对我国火山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郭明瑞,胡久常,王锡娇,马龙,王桂丹,郑在壮,吴佳林[3](2020)在《琼北火山区地震活动特征探讨》文中认为火山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首先对琼北火山区自火山建台以来记录到的地震进行梳理,然后为研究火山地震建立目录,并选取火山区的地震进行时频分析,通过震相、频谱等方法,探讨火山区地震类型及其活动特征,分析确认火山区地震非火山地震,为以后火山研究、火山预警奠定了基础。

庞忠和,罗霁,程远志,段忠丰,天娇,孔彦龙,李义曼,胡圣标,汪集旸[4](2020)在《中国深层地热能开采的地质条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层地热能是指深度大于3 000m的地热能。我国深层地热能资源丰富,但是开采条件怎么样呢?本文基于地热地质学原理,结合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提出一种对深层地热能开采条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各单一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赋值,继而采用模糊数学定量计算和评估深层地热能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该方法考虑了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中的增强地热系统(EGS)的环境安全问题,即传统的"刚性造储"可能带来的诱发地震等不利于地热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倡导"柔性造储"和广义EGS理念,强调储层属性和地物理场的整合,针对我国地热能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地壳总体上活动性强、地应力高、地震频发等构造型地热特点,是对以往评价方法的补充和拓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专家知识,发挥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估作用,给出的量化结果易于对比和使用,可以更好地支持决策。本文基于新的评估方法,利用现有的深部地热研究及勘探成果,评估了中国大陆地区九个区域深层地热能开发的难易程度,评价区包括西藏南北地堑系、云南西部火山型地热区、青海东部共和盆地以及东北、华北等。从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深层地热能开采的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

许建东,于红梅,周本刚,崔文玲,杜龙,魏费翔[5](2019)在《核电厂选址的火山安全评价与灾害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电厂址的选址和核电设施运行过程中的火山安全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重要议题。在过去的核电选址和安全运行评价的过程中,对火山灾害的考虑仅局限于已知10ka内喷发过的全新世火山。201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颁布了IAEA/SSG-21号火山安全标准专用安全导则,基于板块俯冲带火山岛弧系统火山活动的特点,提出在过去10Ma内发生过火山活动的地区在未来也可能发生火山活动,是评估一座火山在未来是否将发生任何火山活动的合理依据。同时,IAEA/SSG-21也针对火山熔岩流、碎屑流和火山灰空降等火山灾害可能影响的范围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不同火山灾害现象的安全评估范围。文中以IAEA/SSG-21号《核设施厂址火山灾害评估》为技术依据,针对中国火山活动的特点,改进了中国大陆核电厂选址的火山灾害评估技术方法,并以海南琼北火山区为例,编制了适应IAEA/SSG-21导则的火山灰灾害概率图。文中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大陆核电厂选址和核设施安全运行过程中的潜在火山灾害评估提供技术途径。

许建东[6](2018)在《中国活动火山监测与研究历史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前言火山喷发是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将地球内部物质带至地表,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还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火山喷发是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窗口,火山作用是地球自身形成和演化至今天这种状态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地质作用,也为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胡亚轩,许建东,刘国明,宋尚武,李煜航[7](2018)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火山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岩浆活动的不同阶段引起地表变化不同。地表形变受压力源大小、形状、深度及岩浆运移速率等影响;另外火山类型不同,地形不同,形变特征也不同。地表形变幅度范围很大,为1×10-7—1米量级。火山区形变监测可以了解火山活动状态,有助于进行喷发危险性的预测预报。形变监测从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技术逐渐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GNSS和InSAR等大地测量新技术,火山区形变时空监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缩短了预测时间。我国火山形变监测开始较晚,现已在长白山天池、腾冲以及海南等主要火山区开展监测。传统的连续测量以地倾斜观测为主;新技术主要以流动GNSS监测为主,连续观测站少,InSAR技术研究时间密度不够;目前形变监测还不能实现很好的时空覆盖。

巴俊杰[8](2017)在《云南腾冲县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成因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瑞滇地热田处于云南腾冲-梁河弧形热活动断裂带与瑞滇-曲石断裂交汇处,是腾冲地热带热显示最强烈的热田之一。前人已在瑞滇地热田做较详实的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以瑞滇地热田作为研究对象,以其特有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高地热异常区等地质背景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成因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法、仿真数值耦合模拟法及多信息资料集成综合法,对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的典型代表一腾冲县瑞滇地热田成因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研究在系统收集、综合整理前人对瑞滇及相邻区域地质、地球物理、流体化学特征等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开展了较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室内试验等工作,并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a、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的演化特征、区域岩浆囊侵入形态及构造活动与瑞滇高地热异常区的关系;b、研究区物化探分析、地质结构特征及热田热储结构研究;c、对瑞滇地热田流体化学组分特征、H-O同位素特征、基底花岗岩岩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流体化学组成空间差异的成因关系,并对热流体补给高程、热流体形成年龄进行了分析推断;d、运用AquaChem分析软件,结合CL-SO4-HCO3三角图、Na-K-Mg三角图、Piper 图、Langelier-Ludwig 图、Ternary 图以及 Schoeller Plot 指印图等图解,对瑞滇地热田的地下热流体化学组合特征及演化进行研究;e、采用PHREEQC软件对研究区热泉水热液矿物的饱和度指数、热流体化学相平衡进行分析;f、利用石英温标、硅焓图解法、氯焓图解法、流体化学线性回归法等方法对瑞滇地热田浅部、深部热储温度及“冷”、热流体混合比例进行了分析推算;g、运用ANSYS仿真软件,对岩浆囊侵入后研究区地温场的二维、三维温度场响应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h、运用FEFLOW仿真软件,综合地热分布特征、热储温度、热流体循环流域、热流体年龄及流体的运移模式等条件,对瑞滇地热田的成因机理进行了耦合研究;i、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建立了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的成因模式。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内近南北向区域性大盈江-腾冲断裂带是热田控热构造的主体,能够导通至固东-马站岩浆囊,为瑞滇高温地热田的形成提供高温热源条件。瑞滇-曲石断裂亦是热田大型次级控热断裂构造。(2)瑞滇地热田基底古永花岗岩体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次要蚀变有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研究区的花岗岩富含238U,232Th,40K等放射性元素,富集层中衰变所产生的热量平均生热率为6.9μW/m3。(3)研究区地层岩性和构造断裂以及热田地热地质条件是控制流体化学组成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流体化学相的平衡研究显示,热流体溶解所需的钾长石、钠长石、钠云母和黑云母等矿物来源与研究区基底花岗岩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基本一致。流体组分主要受控于热流体对岩石的溶解作用,岩浆、热液的蚀变作用以及地下水补给的带入。(4)利用保守离子Cl-与地热流体中Na、F、B、Li、Rb、Cs、SiO2特征组分的相关关系良好特征,表明热储水源统一、冷热流体混合过程单一,并能推断瑞滇地热田泉水中混入的初生母源流体来自于同一个深部热储。瑞滇地热田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l-Na型,其次为HCO3·F-Na等。(5)基于瑞滇地热田的热储层结构,本文提出了瑞滇热储的概念模型。地热田热储可分为花岗岩风化带深部热储和下更新统砂砾石层浅部热储两层。(6)利用地热田的氢氧同位素特征,推算补给热储的大气降水主要来自2200m以上的东侧及南侧中高山区。氚法测年推算出瑞滇地热田混合热流体形成年龄大于15年。石英温标法、硅-氯焓图解等方法估算出浅层热储在140℃左右,深层热储在220℃左右;并表明瑞滇地热田内存在“冷”、热流体混合过程,冷水混合比例一般在60%到70%之间。(7)通过运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反演模拟岩浆囊侵入后,研究区区域温度场的变化特征。晚更新世岩浆囊的侵入对瑞滇地温场的影响显着,是瑞滇高温地热田形成的主要热源。(8)论文基于热田地热地质条件,对瑞滇地热田流体化学组分特征、化学组合类型及其成因以及混合模型的定量分析,建立了热田热流体化学场。并结合地温场的背景、热储结构、地温梯度特征、大地热流特征、岩浆囊侵入特征以及区域地温场影响等条件,建立了区域地温场数值模型,探究岩浆囊对瑞滇地热田的控热关系。在上述研究过程中,综合地热分布特征、热储温度、热流体循环流域、热流体年龄及流体运移模式等条件,并运用FEFLOW仿真软件对瑞滇地热田的成因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瑞滇地热田的成因模式定性认识提供了定量支撑。

盛艳蕊,杨歧焱,张子广[9](2015)在《地震流体地球化学应用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地震活动、土壤气监测断裂构造活动与火山喷发以及深部流体地球化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多项研究表明,地下气体的映震能力较高,研究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可进一步研究地震动力学特征,从而为震情判定提供依据。因此加强断层土壤气测量来监测断裂活动,是探索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测的重要途径,是今后地震地下流体的研究方向。深部流体是地球各大圈层相互作用中最活跃因素,对地球深部构造活动起重要作用,可为地震预报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及运移机制的研究应给予充分重视。

李婷[10](2015)在《长白山天池火山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文中研究说明长白山天池火山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弧后构造环境,即华北板块北东缘与中新生代北东向滨太平洋的火山构造带交界处。自2002年以来,天池火山区地震频率增强、强度上升,同时,温泉水温度升高,地形变较大,需加强对天池火山区活动性的监测。本文在测试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聚龙温泉和锦江温泉的气体成分的基础上,探讨了天池火山区温泉气体组分特征与来源;同时,通过分步加热法释放该区火山岩的流体挥发分,并分析其组成特征和来源。火山气体地球化学的测试结果表明,聚龙温泉的温度(71.1℃),化学组成包括He(7×10-6)、CO2(83.02%)含量,以及3He/4He比值(3.92Ra)均低于往年测试结果;然而,相比于2012-2013年,锦江温泉的温度(58.3℃)、He(133×10-6)、CO2(94.06%)、3He/4He比值(5.81Ra),呈现增高的趋势。火山岩的流体挥发分δ13CCH4值和δ13CC2H6值分别为-48.5‰~-30.6‰和-31.6‰~-21.3‰,所有样品均符合δ13CC2H6<δ13CCH4的正碳同位素序列;其δ13CCO2值为-27.2‰~-11.4‰,均小于-10‰。1999年至今的观测结果显示,两个温泉上述参数总体上较稳定。根据温泉气体的主微量及同位素组成,我们认为锦江温泉和聚龙温泉中逸出的气体为幔壳混合来源,其中锦江温泉受壳源物质的影响相对较小,而聚龙温泉逸出的气体含有较高的壳源物质,幔源物质的贡献相对较小。通过分步加热法释放的火山岩中的烷烃气和CO2均为有机成因。

二、琼北火山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近期火山喷发危险性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琼北火山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近期火山喷发危险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及其水文地球化学判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岩浆热源释放的岩浆流体及其影响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2 岩浆热源型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
3 地热系统存在岩浆热源的水文地球化学判据
4 中国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分布特征
5 结论和展望

(2)中国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进一步查明了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2 揭示了板内火山岩的成因新机制
    2.1 东亚大地幔楔与中国东部板内岩浆的成因
        2.1.1 玄武岩源区普遍存在辉石岩质的再循环组分
        2.1.2 再循环碳酸盐组分贡献玄武岩的形成
        2.1.3 东亚大地幔楔的化学不均一性和二元混合模型
        2.1.4 板内玄武岩成因新机制—大地幔楔中流体助熔机制
    2.2 利用深源包体示踪中国东部中生代深部演化
    2.3 塔里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成因差异
        2.3.1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特征与成因
        2.3.2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特征与成因
3 深入开展了火山灾害与监测研究
4 发展了火山学领域的一些新学科
    4.1 火山喷发模拟与物理火山学
    4.2 火山灰年代学
    4.3 与火山区相关的地热资源研究
5 学术组织在火山学学科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6 展望

(3)琼北火山区地震活动特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台网概况
3 火山地震产生的原因
    3.1 火山地震
    3.2 火山地震的形成
4 火山地震分类及特征
5 火山区地震时频分析
6 结语

(4)中国深层地热能开采的地质条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评价指标及其分级设置
    1.1 大地热流值
    1.2 地温梯度
    1.3 热储岩性
    1.4 居里面埋深
    1.5 壳内低速高导层埋深
    1.6 火山岩浆活动
    1.7 放射性生热率
    1.8 构造应力场
2 深层地热能评价中各指标的权重
3 中国典型地区深层地热能开采条件分析
    3.1 吉林长白山
    3.2 松辽盆地
    3.3 汾渭地堑
    3.4 广东阳江盆地
    3.5 西藏南北地堑带
    3.6 青海共和盆地
    3.7 雷琼火山区
    3.8 滇西腾冲火山区
    3.9 华北中东部
4 中国深层地热能开采条件分区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核电厂选址的火山安全评价与灾害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IAEA火山灾害评价技术要求
    1.1 火山现象与潜在灾害
    1.2 火山灾害评估方法
2 火山灰灾害评估案例
    2.1 火山灰灾害评估数学模型
    2.2 火山灰灾害概率评估实例
3 结论与讨论

(6)中国活动火山监测与研究历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国活动火山研究发展历史
中国活动火山监测
    1.火山观测点
    2.火山监测站
    3.区域火山台网部
    4.国家火山台网中心
中国火山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结束语

(7)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火山形变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形变监测新技术
2 形变模型及监测网布设
3 中国主要火山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监测
    3.1长白山天池火山
    3.2 云南腾冲火山
    3.3 海南火山
4 结论

(8)云南腾冲县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成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能利用与发展
        1.2.2 花岗岩区放射性元素生热研究现状
        1.2.3 地热田模拟研究现状
        1.2.4 地热研究中其他的常用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气 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区域构造背景
        2.3.1 褶皱
        2.3.2 断层
        2.3.3 区域地质演化
    2.4 岩浆岩及岩浆活动情况
        2.4.1 区域岩浆囊特征
        2.4.2 研究区与马站岩浆囊关系
    2.5 区域新生代火山分布特征
    2.6 区域地震分布特征
    2.7 区域水热活动分布规律
第三章 腾冲瑞滇地热田地质特征
    3.1 地热田地质条件
        3.1.1 地层岩性
        3.1.2 岩浆岩
        3.1.3 地质构造
        3.1.4 新构造运动
        3.1.5 热田地貌演化特征
        3.1.6 瑞滇盆地的形成与发展
    3.2 热田水文地质条件
        3.2.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
        3.2.2 热储层结构
        3.2.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条件
    3.3 地热显示
    3.4 热田地球物理特征
        3.4.1 重力场特征分析
        3.4.2 地热田电测深成果解译
    3.5 热田地热化探勘探
        3.5.1 研究区化探分析
        3.5.2 小结
    3.6 研究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3.6.1 花岗岩岩相特征
        3.6.2 研究区花岗岩化学特征
        3.6.3 花岗岩年代特征
        3.6.4 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研究
        3.6.5 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对地温的贡献
        3.6.6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上热储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1 研究区地下热流体化学特征
        4.1.1 流体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4.1.2 流体化学地质统计学分析
        4.1.3 流体化学组合特征分析
    4.2 研究区地球化学相平衡研究
        4.2.1 热泉矿物饱和度
        4.2.2 活度图解
    4.3 研究区地下热流体同位素特征
        4.3.1 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4.3.2 其他同位素特征研究
        4.3.3 地热田热流体测年
    4.4 研究区热流体气体特征
    4.5 研究区地热流体变异指数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瑞滇地热田地温场特征
    5.1 区域地温场背景
    5.2 地温异常特征
    5.3 大地热流特征
    5.4 地温梯度特征
    5.5 研究区热储层温度-温标法研究
        5.5.1 SiO_2-阳离子地热温标
        5.5.2 H_2-Ar惰性气体温标法
    5.6 研究区下热储层温度推算
        5.6.1 上热储层热流体冷热混合的标志
        5.6.2 下热储层流体温度推算
    5.7 地热田地温场分布特征
        5.7.1 区域水热活动区地温场分布特征
        5.7.2 研究区瑞滇地热田地温场分布特征
    5.8 小结
第六章 瑞滇地热田成因模式
    6.1 瑞滇地热田概念模型
        6.1.1 瑞滇地热田范围
        6.1.2 热源
        6.1.3 热储层
        6.1.4 热通道
        6.1.5 盖层
        6.1.6 瑞滇地热田概念模型
        6.1.7 热储流体化学场与成因模型耦合关系研究
    6.2 研究区温度场模拟研究
        6.2.1 区域地温场模拟研究
        6.2.2 地热田温度场模拟研究
    6.3 瑞滇地热田成因模式总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B 攻读硕士、博士期间从事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目录
附表1 花岗岩测试分析表
附表2 水化学分析统计表
附表3 氢氧同位素统计表
附录1 程序附录
附录2 野外勘察照片
附图1- 研究区区域水文地质图
附图2- 研究区水文化学图
附图3- 研究区电测深及地面测温等值线图
附图4- 研究区区域水文地质图

(9)地震流体地球化学应用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地震活动
2土壤气与断裂构造活动
    2.1利用土壤气监测断裂活动
    2.2利用土壤气探测活断层
    2.3利用土壤气判定余震震情
3流体地球化学在火山区中的应用
4深部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5小结及讨论

(10)长白山天池火山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研究现状
        1.1.1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地质研究现状
        1.1.2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温泉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完成的实际工作量
第2章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地质概况
    2.2 天池火山喷发历史
    2.3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温泉概况
第3章 天池火山区温泉气体、岩石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 温泉群数据收集和岩石、温泉气体样品采集
    3.2 温泉气体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3.2.1 温泉气体样品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3.2.2 岩石样品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第4章 温泉气体地球化学历年变化
    4.1 前人对聚龙、锦江温泉地球化学研究数据
    4.2 本次测试聚龙、锦江泉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4.2.1 天池火山区温泉气体成分及其年际变化
        4.2.2 天池火山区温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气体来源判定
第5章 流体挥发分的地球化学特征
    5.1 分步加热法概述
    5.2 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的烷烃气的鉴别指标
    5.3 流体挥发分释放特征
    5.4 流体主要成分及同位素组成
    5.5 天池火山区喷出岩流体成因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琼北火山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近期火山喷发危险性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及其水文地球化学判据[J]. 郭清海. 地质学报, 2020(12)
  • [2]中国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年)[J]. 徐义刚,郭正府,刘嘉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4)
  • [3]琼北火山区地震活动特征探讨[J]. 郭明瑞,胡久常,王锡娇,马龙,王桂丹,郑在壮,吴佳林.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0(02)
  • [4]中国深层地热能开采的地质条件评价[J]. 庞忠和,罗霁,程远志,段忠丰,天娇,孔彦龙,李义曼,胡圣标,汪集旸. 地学前缘, 2020(01)
  • [5]核电厂选址的火山安全评价与灾害评估[J]. 许建东,于红梅,周本刚,崔文玲,杜龙,魏费翔. 地震地质, 2019(05)
  • [6]中国活动火山监测与研究历史回顾[J]. 许建东. 城市与减灾, 2018(05)
  • [7]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火山形变监测中的应用[J]. 胡亚轩,许建东,刘国明,宋尚武,李煜航. 震灾防御技术, 2018(02)
  • [8]云南腾冲县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成因模式研究[D]. 巴俊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9]地震流体地球化学应用研究概述[J]. 盛艳蕊,杨歧焱,张子广.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04)
  • [10]长白山天池火山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D]. 李婷.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琼北火山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近期火山爆发风险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