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农贷和创建信用村(镇)是全县“创安”工作的突破口

小额农贷和创建信用村(镇)是全县“创安”工作的突破口

一、小额农贷和创建信用村(镇)是县域“创安”工作的突破口(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鹏[1](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认为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卓丽容[2](2018)在《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较高的自主决策权,同时又要接受监管的金融组织。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政府的政策的支持。作为我国的新型金融机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是新时代背景下破解农村经济难题,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填补金融空白的重要举措。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其独特的经营治理机构、决策高效、放贷迅速等优势,缓解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困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全国各地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显现不同特征、状况及困境,在发展模式及策略上有所差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循序渐进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资金的支持,能促进农村各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显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视角,从河源市实际从发,研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归纳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及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下研究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文中结合河源市的实际情况,对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内因上分析存在着融资渠道窄、缺乏后续发展资金、创新能力弱、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员工业务水平不高等因素;从外因上分析存在着法制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不足及本地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制约了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利用SWOT分析法对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构建SWOT分析矩阵,寻求适合本地发展的战略。根据战略方向,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要充分利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文中提出了明确市场定位、扩宽融资渠道、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员工培训并提高服务意识、构建完整高效、结构合理的监督体系等对策,进而促进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赵羽[3](2015)在《需求抑制、供给抑制:转型期的农村金融研究 ——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部门间的相互博弈日趋明显,越是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越容易陷入金融抑制和经济停滞的泥潭,而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薄弱、发展落后、“三农”问题突出、资本资源配置效率低、融资制度安排不合理,更为农村金融抑制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金融抑制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辩证关系,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应优先发展金融业,通过实现农村落后地区资本的合理配置来打破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怪圈,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供给先行的原则保证涉农贷款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实现“三农”发展的资本积累,农村金融机构也要提高服务质量、加快自身改革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本研究是基于对内蒙古农牧区的调查展开的,欠发达的北疆区域正处在城镇化转型时期,对于农村金融来说既有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资金需求量的增加会更加明显,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也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贫血”问题依然突出,农村有效需求难以甄别,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要求农村金融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城镇化转型所需资金配置的功能。当前,内蒙古农牧区金融面临着来自于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了抑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改革与深化,一方面加强政策性支农力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放宽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实施县域金融机构可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农村金融市场活力,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局面。但是,这种改革的效果很不明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丛丛,例如:农村金融组织吸收的储蓄存款“偏农离农”现象依然严峻,抽水机式的将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造成农户和农村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供给不畅迫使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效金融需求流产;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性,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农村金融信贷技术的缺乏等等。本文研究发现转型期的农牧民金融需求具有小额性、分层性、零散性、多样性、民生性和非农产业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正好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标准是相悖的,严格的客户甄别使低质的农牧户需求受到正规金融的排挤,另外,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农村主体有效需求乏力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在面临制度或经济转型的良好发展机遇时,要深入剖析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因地制宜地搭建适合于区域特征的农村金融架构的建议,针对我区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提出构建以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保险为主的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多层次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并且要加快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进程,使其真正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与正规金融一道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何琛[4](2015)在《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金融创新 ——以J银行微贷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三农”的发展须要普惠金融的支持。然而,弱势“三农”主体多、金融普惠难,农村潜在的存量资源多、资源资本化难的“两多两难”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县域小法人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基于金融创新视角研究我国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在县域弱势群体金融服务中占主导的微存款、微贷款、微支付等业务领域重难点以及如何拓展“普”的路径与把握“惠”的程度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普惠金融等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县域普惠金融需求与供给特点及其发展现状研究认为:第一,实践中普惠金融的“普”须根据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的不同须厘清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整个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须以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为核心、着力设计面向金融弱势群体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重在通过制度、产品服务创新激活金融弱势群体所拥有的信用等潜在资源的资本化;第二,普惠金融的“惠”并非简单的价格优惠,更应强调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捷性;第三,就普惠金融中微投资、微融资、微支付、微保险等基本金融产品而言,微融资中的微贷款因其受众面广且具有造血功能当属普惠金融发展中最重要且最具挑战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做实普惠金融要务应是做实微贷款。通过对国际微贷运营模式及J银行微贷款创新发展案例研究认为:在适当的制度与政策的支撑下,国际先进微贷技术可以在县域小法人金融机构本土化与优化发展,进而可以激活农村潜在资源资本化并成为县域小法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文末提出了若干基于上述研究所引伸的促进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启示。

陆彩兰[5](2014)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应当是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呢?农村金融制度发展离不开农户、农村金融机构、政府等的参与。本文主要利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对农村金融制度面临的供求障碍、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培育、正规金融支农有效性、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转型、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是农业现代化对农村金融制度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制度的需求衍生于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农业现代化对农村金融有着不断扩大的需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金融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所引起的个别需求;二是农业现代化外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公共需求。无论是个别金融需求还是公共的金融需求,都与我国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之提供服务。高投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金融支持,资本和智力之源都不能流动到相对落后的农村。金融发展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和资源配置(投资效率)效应,产生资本形成、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传导机制,对农业现代化发挥作用。第二是农村金融制度所面临的金融供求障碍。第一个障碍是农村金融供给约束。从目前来看,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的自筹资金和外部的资金注入。作为农村资金的供给者,传统农户主要通过储蓄方式提供资金,但难以有更多剩余资金留存于储蓄。在市场化经营目标下,现有金融中介体系对农村的资金供给明显不足。农村金融制度发展面临的第二个障碍是农村金融需求抑制。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户总体借贷需求不高,即使有借贷需求,更希望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但实际上却难以获得正规借款。信贷需求的抑制导致农户生产经营方式比较保守,创业和改善生产的动力不足,因而始终难以走出贫困的低水平循环陷阱。为更好地分析农村金融供求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影响,本文以农村金融制度发展的受益主体行为——农户借贷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三是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视角。正确认识农业和农民,是探究农业发展缓慢和传统农户弱势的原因和出路的前提。长期以来,分散化经营模式造成了农户的市场弱势和组织弱势,但农业不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农民是理性的生产者,也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能够按照价格信号调节自己的行为。本文据此推理得出结论,农业与其他行业一样,都是市场机制下的平等行业,都可以培育出有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传统农户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距较远。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选择,极大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代表着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流通、加工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并在经营活动中显示出较强的农村金融资源聚集能力,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中间力量,能够胜任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经验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可以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增强农民增收的实力,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第四是正规金融支农有效性分析。虽然我国正规金融在农村已逐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为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现阶段的正规金融却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从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角度来看,判断一国或地区的正规金融制度是否完善和健全,可以用适应性标准、效率性标准和完备性标准来衡量。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现状与判断金融制度是否完善与健全的三个衡量标准相差很远。正规金融支农之所以有效性不足,有着显然的制度根源。对此,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应对正规金融支农功能进行重构与定位。信息不对称、抵押品缺乏、信用体系缺失等是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区别于城市金融市场的主要特征。而且,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传统农户也将逐步转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此,本文认为,正规金融支农改革只有兼顾传统社会与现代科学技术之优势,不断拓展创新思路,才能探索出既符合我国农村实情又具有现代信息化特征的正规金融支农模式。第五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转型分析。正规金融支农供给的不足,给农村非正规金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我们绝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甚至取缔它,而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围绕“三农,”的金融服务需求,赋予非正规金融组织合法地位,并将其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非正规金融并充分发挥其显着优势,以满足那些被正规金融排斥在外的需求者的需要。根据我国实情,构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转型模式,使之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第六是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国政府在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深化,也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新阶段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定位。在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已被应用于各种问题的研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完善,单靠市场本身很难形成有效的机制。确定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角色,不仅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还应该结合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历史,考察可能存在的政府失灵问题,另外也需要考虑我国制度文化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产生的影响。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全部作用,也不意味着市场是万能的。市场在微观领域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职能则应该限制在宏观领域,更明确地定位为完善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平竞争的生态环境、对市场主体和活动实施监管、做好“守夜人”的责任。

王金凤[6](2014)在《农户贷款风险及管理研究 ——基于福建农信社的实证》文中认为农村金融是金融市场最脆弱的环节,但又是最灵活的环节。最脆弱缘于在其正规金融机构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最灵活在于农村金融有极其多样的民间资本形式存在。目前,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层面看到农村金融存在诸多问题,如金融机构不足、网点布设少、缺乏有效抵押物等;可以从非正规金融在农村滋长蔓延的层面看到农村金融多彩的一面,无论是民间借贷(高利贷、互助性贷款)、社会性聚会(主要有合会、标会、摇会、台会等),还是以类似于正规金融机构形式运作存在的信托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机构、私人银行,在农村都具有肥沃的生长土壤。从主流观点看,农村金融市场相比于其他金融市场不仅具有先天性的不足,而且后天发育也相对滞后,最主要的就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民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民贷款难始终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障碍。学术界围绕这一观点,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农户贷款风险及测度、农户贷款风险影响因素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计量模型的农户贷款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二是基于信用评级理论视角的农户信用评价及信用机制建立研究。这两类研究在研究结论上趋同,均强调农户信用不足,并对信用不足设计了相应的研究框架。在研究结论上,主要形成了四种比较主流的观点:一是农村信贷产品供给弹性不足;二是农户贷款难,并且难在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三是农户贷款风险高,农户贷款风险受自然条件、经济收入、贷款种类、地理区位等层面因素影响;四是农户信贷风险有可能也必须实行有效的管控。但现有研究大多是用传统金融的征信办法(信用评价体系)或者是普通金融风险管理方法来对农户进行信用评价及风险甄别,而没有结合中国农户自身特点,分析和测度农户信贷风险,由此而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值得探讨的命题:农户贷款风险是否像主流观点所认定的那么高呢?农户贷款风险如何客观识别、评价及测度,能否建立起一套新的行之有效的测评系统呢?是否能结合农户及农户贷款特点,对农户贷款风险进一步细分呢?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得出更加客观有效的研究结论。基于此,本文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综合理论知识,从农信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角度来探讨研究农户贷款风险的形成机理、识别、测度及管控,并基于福建农信社的数据进行实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运用文献检索法,对农户贷款种类和特点、农户贷款风险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农户贷款风险的测度和评价、农户贷款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评述,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吸收借鉴,在此基础上,设计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2)运用定性分析和逻辑分析法,以金融风险的基本研究方法为基础,探讨了农户信用贷款、农户保证贷款、农户抵押和质押贷款等主要种类农户贷款风险的形成机理,分析了农户贷款风险形成的影响因素和识别方法。(3)运用列联表和多元回归模型,根据福建省9个设区市农信社的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户贷款金额大小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借款人受教育程度、贷款种类对农户贷款金额的大小有显着影响;贷款投向、借款人年龄、是否拥有房产、信用等级对农户保证贷款金额的大小有显着影响;贷款投向、月利率、受教育程度、是否拥有房产对农户抵押贷款金额的大小有显着影响。(4)运用logistic模型,根据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农信社的农户贷款数据,对影响农户贷款风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贷款金额、贷款投向、贷款种类对农户不良贷款的产生有显着影响;月利率、贷款金额对农户保证贷款、抵押贷款的不良贷款产生有显着影响;月利率、贷款金额、贷款投向对农户信用贷款的不良贷款产生有显着影响。通过比较发现,三种主要种类农户贷款不良贷款产生的影响因素相同的是月利率和贷款金额,不同的是贷款投向对农户信用贷款不良贷款的产生有显着影响。(5)运用非参数的核密度估计方法,根据福建省67个县市法人农信社2012年农户贷款五级分类数据,对农户贷款及主要种类农户贷款的风险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风险进行分级,进而利用Mathematica9.0软件计算出不同农户贷款种类的不良贷款率处于各个风险区间的概率。研究表明:农户保证贷款、.农户抵押贷款1级风险区域内即不良贷款率小于3%的风险发生可能性最大;而农户信用贷款的风险分布较为分散,每个风险区域内都有风险的发生;而质押贷款的风险非常小。分析认为农户贷款风险多发于1级风险区域,也就是不良贷款率小于3%,即农户贷款的风险小,这与福建省农信社2012年农户贷款不良贷款率为1.3%、比全省农信社不良贷款低0.11个百分点的实际情况相一致,这有别于认为农户贷款风险高的主流观点。通过对2012年福建省农信社9个设区市农户贷款五级分类数据的比较分析,认为不同种类的农户贷款风险存在差异,其中农户信用贷款的风险最大,农户保证贷款风险次之,农户抵押贷款风险很小,农户质押贷款由于业务比较少,风险也最小。不同种类的农户贷款的风险即不良贷款率在全省9个设区市是不一样的,说明影响不同种类农户贷款的区域风险的因素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综合性的,但是农户人均贷款规模的影响程度最大,而农民人均收入、农林水事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变量对农户贷款的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不明显。(6)运用总结归纳法,对全文进行总结,挖掘出隐含其中的政策含义,对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交待。一是全文重点研究了农户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识别及测度、风险分布。表明:①农户贷款风险有别于其他主体的信贷风险,更容易受自然风险等其他系统性因素干扰,根源在于农户的身份、职业及财产特性;②农户贷款风险主要受贷款种类、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贷款投向即贷款用途等因素影响;③农户贷款风险的区域分布和不同种类农户贷款风险分布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二是对政策含义进行了挖掘梳理,研究认为可从完善农信社风险管理体系、创新抵押制度、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来有效甄别及管理农户的信贷风险,从而降低农户贷款风险,进一步增加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积极性,促进农信社健康发展和“三农”持续发展。三是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的代表性可能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未能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和特点具体分析农户贷款风险的分布及其机理,今后,将通过扩大研究范围,对农户信贷风识别机制、测度、区域风险和风险分布作深入研究。

严青[7](2014)在《当前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几个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外关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少,但多是从供给的角度考虑问题,即通过提高利率等办法以覆盖成本的角度,而对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以促进需求,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方面鲜有研究。农户小额信贷值得讨论的问题很多,本论文则重点探讨当前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的三个问题,一是农户小额信贷的贷款利率问题,包括农户可承受的最高贷款利率和小额信贷机构可承受的最低贷款利率两个方面,二是为防范小额信贷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问题,三是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选择问题。通过这些研究,最终目的是一方面求得中国农户的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则是小额信贷机构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则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户小额信贷从开始的各地试点到现在的全面推广,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小额信贷可以为“三农”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帮助低收入农民改善生活状况,有利于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仍然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户“贷款难”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变,对于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去分析、研究和解决。从需求角度看,农户对金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从满足需求的难易程度角度分析,贷款需求是首要的需求。就供给而言,尽管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小额信贷供给机构多元化和供给渠道多样化局面,但是,供给总量有限,信贷满足率较低,小额信贷服务仍然极不充分。小额信贷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的问题影响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这些问题应该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具体地说:(1)在中国有大量的、潜在的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即大量存在的或潜在的信贷需求不能成为有效需求。而影响农户信贷需求意愿的外生限制条件主要有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贷款类型等。其中贷款利率作为价格信号对农户小额信贷活动的规模、形式与作用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与舆论中,往往被低估了。此外,农户信贷需求对贷款类型亦高度敏感,现行以抵押、担保为主的贷款模式并不适合农户信贷。(2)小额信贷交易成本高,成为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以高利率来维持小额信贷可持续观点的理由,但经过本文的实证研究认为,由于在现有的农村收入水平条件下盈亏平衡利率远远超出了农户的可承受能力,从而影响了小额信贷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降低交易成本才是农村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滞后制约了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建立标准化的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农户小额信贷交易成本(主要是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使小额信贷在放贷机构和农户均可承受的利率之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户“双赢”的根本目的。(4)从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模式说,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不能盲目照搬某个国家现成的成功经验,而是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设计适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现行阶段要求的小额信贷有效模式,即中国农户小额信贷总体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是准公益性制度主义,也就是在公益性制度主义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政策扶持,是一种界于福利主义和商业性制度主义之间的、准市场化的小额信贷模式。(5)从中国小额信贷运行机制说,针对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目前存在的机构网点偏少、资金来源不足、贷款面窄、经营成本和风险高、保障和扶持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应构建一种“多元化组织体系+多渠道资金来源+农户征信体系+利率适中的小额信贷+信贷保险+政策扶持+审慎监管”的中国农户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全文共八章,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逻辑、主要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是理论综述和研究回顾。主要明确农户小额信贷的涵义,简介农户小额信贷相关理论依据,同时综述国内外关于小额信贷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国外小额信贷实践及启示。主要回顾国外小额信贷发展史、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给中国小额信贷更好发展以借鉴。国外小额信贷实践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小额信贷应扩大到尽量多的中低收入群体,且一定要注重风险控制;小额信贷利率的确定既要考虑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亦要考虑客户的可承受性;小额信贷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且对小额信贷的监管必不可少;政府的金融政策和国家的金融改革对小额信贷的发展十分重要,必要的扶持不可少。第四章是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主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历程,分析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评估其成效。得出以下基本观点:中国的农户小额信贷从开始引进到现在的全面试行推广,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发展的金融需求;农户小额信贷在资金来源、风险防范、利率、政策扶持和监管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金融机构不能贷、不敢贷、不愿贷,农户无法贷现象仍很突出。第五章是中国农户信贷需求实证分析。本章立足农户视角,通过对广东省茂名市农户借贷情况的调查,对农户的经济行为和信贷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对农户信贷需求与来自放贷机构的外生限制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分别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收支平衡法测算了农户信贷利率承受能力。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农户信贷需求旺盛,但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受贷款利率过高、抵押担保条件和期限过短的影响。第六章是中国农户小额信贷供给实证分析。本章立足小额信贷机构视角,利用对广东省茂名市农村信用社的调查统计数据,首先介绍农户小额信贷供给现状及与农户信贷需求的匹配情况,并分析农户小额信贷的财务收入和交易成本,进而运用盈亏平衡利率模型测算小额信贷机构可承受最低贷款利率,并通过对盈亏平衡利率与实际执行利率、农户心理承受利率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农户小额信贷利率的各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供给与农户信贷需求存在不匹配;农户小额信贷在目前的现状下要达到可持续,需要的盈亏平衡利率极高,大大超出了农户的承受能力;造成利率偏高的核心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贷营运成本率和信贷风险成本率偏高问题。第七章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与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本章通过回顾国内外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研究和实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标准化的农户征信管理系统的观点和设计框架,并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实证分析农户征信管理系统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建立标准化的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农户小额信贷交易成本,使小额信贷在放贷机构和农户双方均可承受的利率之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户“双赢”的根本目的。第八章是中国农户小额信贷有效模式选择。主要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户小额信贷模式的设想。主要观点包括:(1)在总体思路上提出建立一种能同时实现农户脱贫致富和小额信贷机构生存发展的可持续“双赢”目标的有效模式的观点。(2)在基本原则上提出“广覆盖、普受惠”、“有偿性、可持续”、“低成本、共发展”、“重激励、有保障”、“强监管、保稳健”等观点。(3)在发展模式上提出选择一种界于福利主义和商业性制度主义之间的、准市场化和准公益性的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模式。(4)在运行模式上提出“多元化组织体系+多渠道资金来源+农户征信体系+利率适中的小额信贷+信贷保险+政策扶持+审慎监管”。(5)在运行机制上分述了农户小额信贷市场准入及监管、贷款运作、市场保障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模式。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本论文作者直接或参与调查的广东省茂名市农户和农村信用社的数据,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小额信贷需求方可承受的最高利率和供给方可接受的最低贷款利率问题,得出现行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实际执行利率高于农户预期,而低于小额信贷机构预期,因而应该探寻农户小额信贷供需双方可接受的合理的均衡利率区间的结论,从而既不同意目前比较流行的农户可承受贷款高利率的观点,也不同意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在贷款低利率下实现可持续的观点。(2)将本论文作者参与创建的广东省茂名市标准化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引入农户小额信贷研究中,以求更有效解决农户小额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小额信贷的营运成本和风险成本,实现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该系统与现有信用信息系统的区别与优点在于:它是以“户”(农户)、而不是以“人”(个人)为单位,以统一的农户征信数据元为标准,采用批量导入与手工录入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农户信用的自动评价。(3)根据中国“三农”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现状,本论文首次提出了构建一种界于福利主义和商业性制度主义之间的、准公益性和准市场化相结合的中国农户小额信贷模式的观点,并细述了其运作机制,即多元化组织体系+多渠道资金来源+农户征信体系+利率适中的小额信贷+信贷保险+政策扶持+审慎监管。文章的不足之处可能有:要想全面地系统地把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搞清楚,需要大量的调研和广泛的资料收集,但由于受到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取我国全面系统的资料与相关数据,因而本文仅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实证分析了传统农业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问题,样本有一定局限性,因而也就难以通过完全的量化分析来对农户小额信贷利率进行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刘云昭,杨金柱,吴兴勇,庆建奎,陈建昌[8](2011)在《中国特色的农村小额信贷模式——潍坊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案例》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好的金融制度除了要有一个好的设计外,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进而由市场进行选择。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农贷模式是中国小额农贷模式的代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已经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可以预见,在未来不是很长的时间内,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将向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笔者希望农村商业银行能继承农村信用社创建的小额农贷模式。

王勇[9](2011)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用公共管理视角探析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今后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出了科学建议,这对于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公共管理视角下农村金融服务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关系,提出重建农村金融服务新机制和新载体的设想,并从实践出发分析了农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和努力方向。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社会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以肥城市为例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现状、服务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农行肥城支行工作实践,对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成果是:1.从公共管理学角度揭示了“三农”问题根源。认为“三农”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涉及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局部性问题,而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社会性问题。2.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分析了农村金融服务弱化的原因。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现了国家意志,金融机构具有追求经济利益的天然特性,导致政府意愿、社会期盼和企业经营之间没有达到协调一致。3.对重建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机制和新载体提出了设想。认为政府应重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激活农村金融的“造血”机能,以到位的政策扶持繁荣和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4.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对农村小额贷款业务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目前影响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在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利益、市场发育不良与资产管理要求、市场需求广泛与服务能力不足方面矛盾突出,促进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应实行政府主导下的金融、社会等多方联动。5.结合工作实践对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提出了思路。认为支付结算是农村金融服务最为薄弱的环节,县域农行应发挥主渠道作用,构建网点、自助设备、电子银行渠道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广覆盖、多层次、低成本的“三农”支付结算服务网络,让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

卢钦[10](2010)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文中提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关键之所在。然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某些方面反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不但没有为农村经济“充血”,反而源源不断地将农村资金输向非农领域,金融资源向城市高度集中。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七年出台了支农惠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推出了一批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措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正在逐渐发挥出来。但农村金融体系的深层次问题仍有待解决,资金配置效率低、市场运行机制受阻、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困难等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任重道远。因此,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显着增强其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机制与基本途径。研究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探索重构一个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透视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借鉴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成果,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全文分为九章,第一章回顾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改革与发展历程,分析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二章运用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理论和政府对金融干预理论,对全国农村金融供需现状、失衡表现及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研究了农户信贷供求现状问题,分析了邯郸市农村信贷供求存在的现实问题;第四章介绍了国外农村金融信贷经验以及对重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启示;第五章阐述了商业性金融在“三农”经济的地位;第六章阐述了政策性金融对“三农”发展支持的必要性;第七章论述了合作性金融的理论基础、改革进展状况及对“三农”服务的有效形式;第八章讨论了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的方向;第九章从运行机制、功能监管、支付结算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系统进行阐述,提出了改革措施。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农”金融支持及金融体系构建的合理模式与具体路径。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除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系统研究阐述外,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服务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创新地提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功能监管、支付结算体系、征信体系和存款保险制度,这是区别于其它一般论着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农”金融支持及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合理模式与具体路径,构成了本文的主要成果资源。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改善“三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从国内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规律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改革发展应适应“三农”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吻合。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改革并非是固定模式,而是在改革实践中摸索前进的,全面总结和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与不足,借鉴国外农村金融发展改革的成功经验,遵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演变的一般规律,构建全新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金融基础。

二、小额农贷和创建信用村(镇)是县域“创安”工作的突破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额农贷和创建信用村(镇)是县域“创安”工作的突破口(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和可能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
        2.1.2 可持续发展概念
        2.1.3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2.2.3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3.1 河源市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3.1.1 地区分布
        3.1.2 设立主体
        3.1.3 注册资本
        3.1.4 经营状况
    3.2 河源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3.2.1 地区分布
        3.2.2 注册资本
        3.2.3 经营状况
第四章 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4.1 分析法介绍
        4.1.1 SWOT分析法概念
        4.1.2 SWOT方法特点
        4.1.3 SWOT方法分析模型
    4.2 基于SWOT的内部优势分析
        4.2.1 组织方式简单灵活
        4.2.2 立足本地具有较强适应力
        4.2.3 潜在盈利空间广阔
    4.3 基于SWOT的内部劣势分析
        4.3.1 缺乏后续资金
        4.3.2 贷款风险控制难
        4.3.3 人才短缺严重
    4.4 基于SWOT的外部机会分析
        4.4.1 农村信贷资金需求旺盛
        4.4.2 大中型金融机构逐渐撤离农村市场
    4.5 基于SWOT的外部威胁分析
        4.5.1 制度体系设计不完善
        4.5.2 农业生产不确定性大
    4.6 SWOT矩阵分析
第五章 制约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5.1 内部因素
        5.1.1 规模小降低了竞争力
        5.1.2 融资渠道匮乏限制了后续发展资金来源
        5.1.3 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
        5.1.4 盈利能力不足以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
        5.1.5 人才引入和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
    5.2 外部因素
        5.2.1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5.2.2 制度落后与监督不到位并存
        5.2.3 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市场经济氛围
第六章 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1 提升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6.1.1 明确市场定位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6.1.2 扩宽融资渠道以增加资金来源
        6.1.3 提升创新能力以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
        6.1.4 创造多元化盈利点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6.1.5 人才机制建设与员工培训齐头并进
    6.2 优化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外部环境
        6.2.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6.2.2 构建完整的法制和监督体系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6.2.3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以创造活跃的市场氛围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需求抑制、供给抑制:转型期的农村金融研究 ——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农村金融问题:理论进展
    2.1 金融发展理论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经验
    3.2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经验
    3.3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章 城镇化转型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要求
    4.1 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4.2 农村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领域
    4.3 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
    4.4 内蒙古农村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第五章 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从需求角度分析
    5.1 农牧民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5.2 农牧民金融需求的特征分析
    5.3 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成因分析
    5.4 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与农牧户借贷需求的错配分析
    5.5 农村市场对非正规金融的依赖性分析
第六章 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从供给角度分析
    6.1 “粮食银行”功能:支农作用甚微
    6.2 商业化倾向:直接减少农村金融供给
    6.3 非农化: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
    6.4 “抽水机”式服务:只吸不贷加速农村资金外流
    6.5 农业保险“缺位”:加剧农村资金紧张局面
    6.6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缺乏稳定性
第七章 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抑制的解除
    7.1 合作金融的改革路径
    7.2 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的提升
    7.3 非正规金融的规范与合法地位的确认
    7.4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7.5 加快农业保险的全面铺开
    7.6 激活农村金融需求的政策调整与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4)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金融创新 ——以J银行微贷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普惠金融的产生
        1.2.2 普惠金融的作用
        1.2.3 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
        1.2.4 普惠金融主要内容及其重难点
    1.3 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间关系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重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2 县域普惠金融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2.1 县域普惠金融需求的构成与趋势
        2.1.1 县域普惠金融需求的基本构成
        2.1.2 县域普惠金融需求的发展趋势
    2.2 县域普惠金融供给的基本状况
        2.2.1 县域小微金融机构渐趋增多
        2.2.2 县域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趋于活跃
        2.2.3 农户贷款覆盖面扩大
        2.2.4 农村小额保险加快发展
        2.2.5 县域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渐趋改善
    2.3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供求矛盾
        2.3.1 涉农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乏力与需求扩张的矛盾
        2.3.2 多元化的普惠金融需求与普惠金融业态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2.3.3 农户旺盛的融资需求与信贷供给不足的矛盾
        2.3.4 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产品特色缺乏的矛盾
3 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创新
    3.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3.1.1 萌芽阶段(80年代末以前)
        3.1.2 初步发展阶段(90年代初~2000年)
        3.1.3 突破性发展阶段(2000~2010年)
        3.1.4 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以来)
    3.2 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挑战
        3.2.1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3.2.2 我国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3.3 普惠金融发展的重难点及其创新
        3.3.1 普惠金融发展的重难点:微贷款
        3.3.2 微贷款模式
        3.3.3 我国团体贷款模式创新发展
        3.3.4 我国个体贷款模式创新发展
        3.3.5 微贷款模式创新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4 J银行微贷款发展与创新
    4.1 J银行发展概况
    4.2 “惠农快车”微贷
        4.2.1 “惠农快车”微贷创新发展背景
        4.2.2 “惠农快车”微贷创新与发展
        4.2.3 “惠农快车”微贷创新发展成效
        4.2.4 “惠农快车”微贷创新发展启示
    4.3 “小营生”微贷
        4.3.1 “小营生”微贷创新发展背景
        4.3.2 “小营生”微贷创新与发展
        4.3.3 “小营生”微贷创新发展成效
        4.3.4 “小营生”微贷创新发展启示
5 简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5.1 简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对农村金融制度的需求
    2.1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理论
    2.2 农业现代化对农村金融的需求
    2.3 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金融制度发展的供求障碍分析
    3.1 农村金融供给约束分析
    3.2 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分析
    3.3 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视角
    4.1 对农业和农民的正确认识
    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及其主要形式
    4.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优势和融资优势
    4.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国内外案例及借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规金融支农有效性分析
    5.1 正规金融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作用
    5.2 正规金融制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
    5.3 正规金融支农有效性的表现与影响
    5.4 正规金融支农有效性不足的根源
    5.5 正规金融支农功能定位
    5.6 正规金融支农改革与创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转型分析
    6.1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转型的动因
    6.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转型的条件
    6.3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转型的路径
    6.4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转型的经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
    7.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2 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政府功能定位
    7.3 国外政府支持农村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7.4 政府支持农村金融的主要方式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6)农户贷款风险及管理研究 ——基于福建农信社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和研究展望
2 农户贷款风险及管理的文献述评
    2.1 关于农户贷款的研究
        2.1.1 关于农户贷款难的研究
        2.1.2 关于农户贷款特点的研究
        2.1.3 关于农户贷款种类的研究
    2.2 关于贷款风险度量与评价的研究
        2.2.1 国外对贷款风险度量与评价的研究
        2.2.2 国内对贷款风险度量和评价的研究
    2.3 关于农户贷款风险的研究
        2.3.1 关于农户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研究
        2.3.2 关于农户贷款风险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2.3.3 关于农户贷款风险的其他研究
    2.4 关于农户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
    2.5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发和借鉴
    2.6 本章小结
3 农村信用社发展概述
    3.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概述
    3.2 我国农信社改革发展概述
    3.3 福建农信社改革发展概述
    3.4 本章小结
4 农户贷款风险的形成机理
    4.1 农户贷款及其特点
        4.1.1 相关概念界定
        4.1.2 农户贷款的特点
    4.2 农户贷款风险及其特点
        4.2.1 金融风险及其特点
        4.2.2 农户贷款风险的特点
    4.3 主要种类农户贷款风险的形成机理
        4.3.1 农户信用贷款风险的形成机理
        4.3.2 农户保证贷款风险的形成机理
        4.3.3 农户抵押和质押贷款风险的形成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农户贷款风险的识别
    5.1 农户贷款风险识别的意义和原则
        5.1.1 农户贷款风险识别的意义
        5.1.2 农户贷款风险识别的原则
    5.2 农户贷款风险识别的内容和主要步骤
        5.2.1 风险资料的收集
        5.2.2 风险资料的整理
        5.2.3 从不同影响因素识别农户贷款风险
        5.2.4 农户贷款风险严重程度的识别
    5.3 农户贷款风险的识别方法
        5.3.1 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
        5.3.2 农户贷款风险的具体识别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农户贷款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农户贷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方法模型
        6.1.1 列联表分析
        6.1.2 多元回归模型
        6.1.3 logistic回归模型
    6.2 农户贷款金额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农户贷款金额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6.2.2 农户贷款金额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6.2.3 农户贷款金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2.4 农户保证贷款和抵押贷款金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 农户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农户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6.3.2 数据来源及相关情况介绍
        6.3.3 农户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6.3.4 农户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5 主要种类农户贷款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农户贷款风险区域比较分析
    7.1 农户贷款区域风险
    7.2 农户信用贷款风险的区域比较分析
    7.3 农户保证贷款风险的区域比较分析
    7.4 农户抵押贷款风险的区域比较分析
    7.5 农户质押贷款风险的区域比较分析
    7.6 农户贷款风险的区域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7.6.1 农户贷款风险区域比较分析
        7.6.2 农户贷款区域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农户贷款风险分布实证分析
    8.1 风险概率分布拟合方法及风险的等级划分
        8.1.1 农户贷款的风险概率分布拟合方法
        8.1.2 农户贷款风险的等级划分
    8.2 农户信用贷款风险概率分布
    8.3 农户保证贷款风险概率分布
    8.4 农户抵押贷款风险概率分布
    8.5 三种主要农户贷款种类的风险比较
    8.6 农户贷款不良贷款风险概率分布
    8.7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和风险管理策略
    9.1 本文研究结论
    9.2 农户贷款风险管理策略
        9.2.1 加强农户贷款风险审查
        9.2.2 对农户贷款风险进行分类管理
        9.2.3 加强对不同地区的分类指导
        9.2.4 慎重稳妥开展“三权”抵押贷款业务
        9.2.5 推动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农户贷款担保体系
        9.2.6 开展农业保险合作降低贷款风险
        9.2.7 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9.2.8 多措并举清收化解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7)当前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几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创新、不足与改进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
        1.6.3 改进方法
2. 理论综述与研究回顾
    2.1 农户小额信贷的定义
    2.2 小额信贷相关理论依据
        2.2.1 金融抑制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与小额信贷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与小额信贷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与小额信贷
        2.2.4 普惠金融体系理论与小额信贷
        2.2.5 信贷配给理论与小额信贷
    2.3 国内外小额信贷研究综述
        2.3.1 关于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
        2.3.2 关于小额信贷运作机制的研究
        2.3.3 关于小额信贷利率的研究
        2.3.4 关于小额信贷作用的研究
        2.3.5 关于小额信贷立法和监管的研究
        2.3.6 关于小额信贷政策扶持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2.4.1 研究的成果
        2.4.2 研究的不足
3. 国外小额信贷实践及启示
    3.1 小额信贷起源及发展
    3.2 国外小额信贷模式介绍
        3.2.1 发展模式
        3.2.2 机构模式
        3.2.3 贷款模式
        3.2.4 利率模式
        3.2.5 监管模式
        3.2.6 扶持模式
    3.3 国外小额信贷发展趋势
    3.4 国外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3.5 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及其启示
        3.5.1 印度小额信贷模式
        3.5.2 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经过
        3.5.3 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原因分析
        3.5.4 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经验教训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4.1.1 萌芽阶段(1981~1993年)
        4.1.2 试点初期阶段(1993~1996年)
        4.1.3 项目扩展阶段(1997~1999年)
        4.1.4 农村信用社全面介入阶段(1999~2005年)
        4.1.5 正规化、制度化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4.2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特点
    4.3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的成效分析
    4.4 中国小额信贷支农存在的问题
        4.4.1 总体上存在的问题
        4.4.2 各类小额信贷机构支农存在的问题
    4.5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户信贷需求实证分析——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
    5.1 调查样本来源
    5.2 农户经济行为特征
    5.3 对农户的分类
    5.4 农户信贷需求类型
    5.5 农户信贷需求特征
        5.5.1 总体需求特征
        5.5.2 不同类型农户信贷需求特征
    5.6 外生信贷限制条件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
        5.6.1 外生信贷限制条件的理论分析
        5.6.2 外生信贷限制条件的实证分析
    5.7 中国农户信贷利率承受能力分析
        5.7.1 问卷调查法
        5.7.2 收支平衡法
        5.7.3 结论
    5.8 本章小结
6. 农户小额信贷供给实证分析——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
    6.1 调查样本来源
    6.2 农户小额信贷供给现状
        6.2.1 资金来源
        6.2.2 信贷额度
        6.2.3 贷款方式
        6.2.4 贷款投向
        6.2.5 贷款期限
        6.2.6 贷款利率
        6.2.7 办贷时间
    6.3 农户小额信贷机构收支分析
        6.3.1 农户小额信贷机构财务收入
        6.3.2 农户小额信贷交易成本
    6.4 农户小额信贷盈亏平衡利率测算
        6.4.1 农户小额信贷盈亏平衡利率模型介绍
        6.4.2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盈亏平衡利率测算——以茂名市农信社为例
        6.4.3 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贷利率心理底线测算
    6.5 盈亏平衡利率r_0的实证比较分析
        6.5.1 盈亏平衡利率r_0与其它利率的比较
        6.5.2 农户小额信贷盈亏平衡利率(r_0)偏高的原因分析
    6.6 利率市场化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影响实证分析
        6.6.1 政策执行情况
        6.6.2 贷款变化情况
        6.6.3 结论
    6.7 本章小结
7. 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与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以广东省茂名市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为例
    7.1 农村征信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7.1.1 国外农村征信体系研究概述
        7.1.2 国内农村征信体系研究概述
        7.1.3 对国内外农村征信体系研究的评述
    7.2 中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现状
    7.3 中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7.4 标准化的农户征信管理系统构建
        7.4.1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设计理念
        7.4.2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框架
        7.4.3 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体系
        7.4.4 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
        7.4.5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应用
        7.4.6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
        7.4.7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的作用理论分析
    7.5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应用的实证分析
        7.5.1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应用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实践——信用村镇建设
        7.5.2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7.5.3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应用效果分析:贷款交易成本视角
    7.6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在广东省其它地区应用情况介绍
        7.6.1 郁南模式
        7.6.2 梅州模式
    7.7 本章小结
8.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有效模式选择
    8.1 总体思路
        8.1.1 指导思想
        8.1.2 基本原则
    8.2 发展模式
        8.2.1 总体模式
        8.2.2 运行机制
    8.3 组织机构模式
        8.3.1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主力军
        8.3.2 商业银行:大银行可做小业务
        8.3.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兼顾发展速度与规范稳健
        8.3.4 NGO:逐步过渡到准公益性制度主义
        8.3.5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双向综合服务平台
        8.3.6 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规范化发展
    8.4 资金来源模式
        8.4.1 农村信用社
        8.4.2 商业银行
        8.4.3 村镇银行
        8.4.4 小额贷款公司
        8.4.5 农村资金互助社
        8.4.6 NGO
        8.4.7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8.4.8 民间资本
    8.5 农户征信模式:全面推广应用农户征信管理系统
        8.5.1 构建农户征信相关法规体系
        8.5.2 构建农户征信管理组织保障机制
        8.5.3 构建农户信用信息跨部门采集和共享机制
        8.5.4 构建对农户征信管理系统的管理和应用机制
        8.5.5 构建长效宣传培训机制
        8.5.6 构建监督检查考核机制
    8.6 农户贷款模式
        8.6.1 运作机制
        8.6.2 贷款条件
        8.6.3 贷款种类
        8.6.4 贷款额度
        8.6.5 贷款用途
        8.6.6 贷款期限
        8.6.7 贷款利率
    8.7 信贷保险模式
        8.7.1 政府主导模式
        8.7.2 市场主导模式
    8.8 扶持模式
        8.8.1 法律法规保障
        8.8.2 财政政策支持
        8.8.3 货币政策引导
        8.8.4 金融生态建设
    8.9 监管模式
        8.9.1 监管原则
        8.9.2 监管重点
    8.10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农村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关系
    1.1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三农”问题
    1.2 “三农”问题与农村金融服务
    1.3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农村金融服务的国际视角
第二章 公共管理下的农村金融服务设想
    2.1 农村金融服务的现实要求(以肥城市为例)
    2.2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重建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机制和新载体
    2.3 农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和改革方向
    2.4 金穗惠农卡的产品特性
第三章 以惠农卡为载体的小额贷款支农作用
    3.1 农村发展与小额贷款
    3.2 农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及发展现状
    3.3 制约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3.4 以公共管理学方法探寻推进农户小额贷款的对策与措施
第四章 以惠农卡为平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1 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制约县域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4.3 发挥县域农行农村支付体系主渠道作用,构建高速结算通道
    4.4 进一步拓宽农村支付结算渠道的思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回顾
    1.1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历程
        1.1.1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
        1.1.2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
    1.2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1.2.2 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3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
        1.3.1 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呈现“断层现象”
        1.3.2 县域金融机构支农职责“名实不符”
        1.3.3 农村金融信贷资金“流失现象”严重
        1.3.4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呈“弱化现象”
第2章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失衡分析
    2.1 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理论
    2.2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失衡表现及因素分析
        2.2.1 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失衡表现
        2.2.2 中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因素分析
    2.3 政府在农村金融均衡发展中的干预作用
        2.3.1 政府对金融干预的理论基础
        2.3.2 国外政府在农村金融中的干预
        2.3.3 中国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干预
第3章 农村信贷供求分析:邯郸个案
    3.1 邯郸市农户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3.1.1 农户信贷资金来源结构分析
        3.1.2 农户获取信贷资金的信用形式分析
        3.1.3 农户借贷利率分析
        3.1.4 农户借贷的偿还情况分析
        3.1.5 农户信贷资金的用途分析
    3.2 邯郸市农户信贷供给现状分析
        3.2.1 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现状分析
        3.2.2 农户个体的信贷供给
    3.3 当前农村信贷供求存在的缺陷
        3.3.1 农村金融资源占有率偏低
        3.3.2 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不足
        3.3.3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新农村建设形势不相适应
        3.3.4 风险补偿机制欠缺制约农村信贷发展空间
        3.3.5 非正式金融的缺陷对农村金融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第4章 国外农村金融信贷经验启示
    4.1 农村政策性金融
        4.1.1 主要国家的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
        4.1.2 主要国家的信用担保机构
        4.1.3 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4.1.4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经验
    4.2 农村商业性金融
        4.2.1 发达国家农村商业性金融
        4.2.2 发展中国家农村商业性金融
        4.2.3 国外农村商业性金融的经验
    4.3 农村合作金融
        4.3.1 美国的合作金融信贷业务
        4.3.2 日本的合作金融信贷业务
        4.3.3 法国的合作金融信贷业务
    4.4 国外农村金融信贷经验借鉴
        4.4.1 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
        4.4.2 以国有银行为主的既分工又竞争的模式
        4.4.3 完善的监管和行业自律及金融基础设施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农村商业性金融
    5.1 “三农”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基础
        5.1.1 农业产业的重要性
        5.1.2 农业发展的竞争性
        5.1.3 农业投资的低收益性
        5.1.4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
    5.2 对农村商业性金融概念的再认识
        5.2.1 中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主体构成
        5.2.2 中国农业银行是支持“三农”的骨干
    5.3 推进农业银行转轨改制的对策建议
        5.3.1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
        5.3.2 加速农业银行业股份制改造进程
        5.3.3 加快农业银行业务经营战略转型
        5.3.4 农业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5.4 深化邮政储蓄银行改革
        5.4.1 邮政储蓄体制发展概况
        5.4.2 邮政储蓄银行改革的基本思路
    5.5 构建农村民营银行
        5.5.1 关于农村民营银行的定义
        5.5.2 构建农村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政策性金融
    6.1 农业政策性金融概述
        6.1.1 政策性金融内涵
        6.1.2 政策性金融组织的职能
    6.2 政策性金融在新农设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功能
        6.2.1 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6.2.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与新农村建设
    6.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功能边界
    6.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目标
        6.4.1 明确政策性金融支农的重点领域
        6.4.2 明确政策性金融重点支持客户
        6.4.3 农业发展银行转变的具体途径
第7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合作性金融
    7.1 合作性金融概述
        7.1.1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7.1.2 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7.1.3 简要评价
    7.2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
        7.2.1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概况
        7.2.2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历程
    7.3 国外主要合作金融的比较
        7.3.1 德国
        7.3.2 日本
        7.3.3 美国
        7.3.4 几点启示
    7.4 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思考
        7.4.1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
        7.4.2 深化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
        7.4.3 深化农村信用社试点的改革成效
        7.4.4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7.5 小额信贷
        7.5.1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发展概况
        7.5.2 中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7.5.3 进一步发展小额信贷的政策建议
第8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民间金融
    8.1 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8.1.1 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
        8.1.2 民间金融的研究现状
    8.2 中国民间金融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8.2.1 农村社会是民间金融生存的基础
        8.2.2 正规金融对农村供给不足
        8.2.3 小规模经济遭受正规金融的规模歧视
        8.2.4 非国有经济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民间金融的支持
    8.3 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特征
    8.4 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效应分析
        8.4.1 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8.4.2 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8.5 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路径选择
        8.5.1 加速民间金融正规化进程
        8.5.2 民间金融合作化
        8.5.3 入股正规金融机构
        8.5.4 构建区域性民营银行
第9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系统
    9.1 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
        9.1.1 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准入机制
        9.1.2 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机制
        9.1.3 农村金融体系的自我发展机制
        9.1.4 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补偿机制
        9.1.5 农村金融体系的“价格”机制
        9.1.6 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回流机制
        9.1.7 农村金融体系的信贷创新机制
    9.2 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监管
        9.2.1 功能性金融监管的含义及特征
        9.2.2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监管创新
    9.3 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系统建设
        9.3.1 我国农村现有支付体系简介
        9.3.2 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现状及存在问题
        9.3.3 我国未来农村支付体系架构
        9.3.4 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的路径探讨
    9.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9.4.1 中国目前信用环境及农村融资现状
        9.4.2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9.4.3 国外主要国家信用体系借鉴
        9.4.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9.4.5 邯郸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内容介绍
    9.5 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9.5.1 存款保险制度的定义及特征
        9.5.2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和建设概况
        9.5.3 中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小额农贷和创建信用村(镇)是县域“创安”工作的突破口(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河源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卓丽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5)
  • [3]需求抑制、供给抑制:转型期的农村金融研究 ——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例[D]. 赵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4]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金融创新 ——以J银行微贷款为例[D]. 何琛. 浙江大学, 2015(08)
  • [5]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制度研究[D]. 陆彩兰. 南京大学, 2014(05)
  • [6]农户贷款风险及管理研究 ——基于福建农信社的实证[D]. 王金凤.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7]当前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几个问题研究[D]. 严青.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8]中国特色的农村小额信贷模式——潍坊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案例[A]. 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刘云昭,杨金柱,吴兴勇,庆建奎,陈建昌. 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2010), 2011
  • [9]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研究[D]. 王勇. 天津大学, 2011(05)
  • [10]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D]. 卢钦. 河北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小额农贷和创建信用村(镇)是全县“创安”工作的突破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