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转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起草的《天津市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关于批转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起草的《天津市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一、批转市财政局、人行天津分行拟定的天津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李侠[1](2021)在《基于政策工具的天津市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青青[2](2021)在《湖北省市场信用监管政策演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1978-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蔡双忆[3](2021)在《H市税务局社会保险费征缴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张行舒[4](2020)在《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政务涉及到政府部门的机密,肩负政府的门户形象,实施过程要求极高的安全性能。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包括个人隐私、公众权益、国家利益、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重要问题。如何有效地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屏障,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现阶段对于大数据下结合云环境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研究非常多,也初步形成了一定体系。但是关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的研究比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也处在探索阶段,虽然理论逐步成型,但是对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对信息安全带来的影响及风险都还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也比较少。所以本文试图对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信息安全管理理论进行梳理,丰富相关研究。本文研究主体为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探究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所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具体来说,本论文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背景,拟用信息安全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进行共享安全管理的研究。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安全问题;其次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中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风险管理理念滞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防护系统薄弱、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全程监控不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急管理机制缺失;针对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内外经验,本文给出了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树立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理念、加强政务信息共享全程监管、开展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实施政务信息共享风险管理。

徐迪[5](2020)在《江苏省“河长制”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基于过程主义视角》文中认为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强、复杂程度高、牵涉面广的工程。长久以来,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指引下,包括水环境治理在内的各项环保工作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西方先发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域污染问题,各级地方官员在“竞争竞标赛”的激励下,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环境治理工作。发生在2007年的太湖蓝藻事件给各地敲响了警钟,以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河长的新型管理机制——“河长制”应运而生。政策工具研究是当前公共政策研究的热门话题,以河长制为代表的环境公共政策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参考诸多环境治理政策工具的研究,运用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普遍使用的工具分类方法,依照作用于相关方的机制类型将河长制政策工具分为命令控制型工具、市场激励型工具、信息公开型工具和社会参与型工具这四大类。具体的研究过程借鉴了彼得斯和冯尼斯潘在《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一书中公共政策工具四大研究途径之一的过程主义视角,该视角强调政策实施的作用,过程视角将政策工具的研究放到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阶段来考量,与当前河长制长效化管理机制的目标导向不谋而合。本文以污染治理研究的过程研究途径和政策工具选择优化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历史追溯和文献研究探究河长制作为环境政策的理论沿革和现状,梳理当前河长制政策工具的类型、分布和治理成效;然后,利用文本分析法,收集江苏的河长制政策文本,对其进行加工、整理、编码和分析,探寻河长制下各项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管控三大过程中的频数和搭配使用情况;接着,结合各阶段的任务特征,分析在目前河流难以长“治”的工具层面的原因;最后,结合现实情况和理论脉络,提出未来提升河长制长效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文章研究结论认为:河长制实施过程中,命令控制型工具仍然呈现出主导地位,市场激励型工具运用历史较为悠久且具有其独到的作用,信息公开工具和社会参与型工具的地位与日俱增。从过程(阶段)视角看,命令控制型工具在全过程使用溢出,要推动其破除运动式治理的怪圈。市场激励型工具在事后管控使用较多,在事前、事中较为薄弱,要加强前期的工具分配。信息公开型工具的事前信息系统构建是后续信息交流的重要基础,需要加以重视。社会参与型工具目前使用较少,且多集中于事前的环保理念宣传而非实践,要推动社会参与型工具在过程阶段中后移,成为事中常态化管控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如何构建起一个以事中控制为核心的河道日常管理机制,在创新、优化和充实政策工具箱的同时,加强各政策工具的组合和搭配,适时运用在特定的过程阶段,将河长"制"付诸河长"治",将会是以后河湖管理者们的重大议题。本文认为应重视系统决策,推动河长制的决策向科学、合理、可操作化方向发展。此外,纳入各类资源禀赋如市场、平台和社会的作用,推动政策工具结合自身特性在河湖治理的全过程流动,将会是未来河长制发展演进以及流域长效化管理的可选择路径。

张惠强[6](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信用浙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浙江省信用建设工作开展时间较早,自2002年提出“信用浙江”后,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以“信用浙江”为例研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期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其他省份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有所裨益。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对“信用浙江”建设进行实证分析。回顾了“信用浙江”的建设历程,将其分为开创起步、整体构建和协同应用三个阶段,并介绍了杭州、温州和义乌这三个信用建设的模范城市,将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就概括为四个“全”:法律法规全配套,信用主体全覆盖,信用信息全归集,应用场景全联动。同时,指出其在信用管理手段、信用服务业、信用专业人才、隐私信息保护等方面存在问题与挑战,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接着,通过对国内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为代表的社会信用体系、国外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信用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它们的做法和可借鉴经验,掌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提供了8条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朱宏伟[7](2020)在《温州市金融改革中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温州一直以来民间资本活跃、民间金融发达、民间借贷盛行,但是央行在2010年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的流通量,紧缩银根,严格信贷,使得在趋紧的货币政策下,民间借贷不断暴雷,银行抽贷现象加剧,使得中小企业资金链日益紧张,部分企业出现倒闭,企业老板跳楼、“跑路”等现象也屡见报端。在此背景下,首个国家层面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应运而生,国务院于2012年3月28日召开常务会议确立了温州市为“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并于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十二个金融改革的核心任务,包括: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培育和发展地方资本市场、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等,其中有四项与地方金融监管有关,力求民间金融能够朝着阳光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地方政府意识到介入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当前,全国各地政府均创新了形式多样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而温州市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区域,其代表之一就是建立了金融办与金融工作服务中心两者并存的创新监管体制。本文在金融改革背景下,从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主体、金融监管的对象、金融监管政策法规体系与金融监管大数据协管体系几个方面对当前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现状进行梳理,结合质性研究和调查问卷分析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过程中地方金融监管存在的监管重复与监管缺失并存、金融监管力量不足、金融监管专业性欠缺和信息化监管系统使用率低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在借鉴浙江省内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实践和经验基础上,最后提出健全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法规制度、完善适度分权下的双层协作监管模式、逐步完善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制衡+协同”平衡机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监管人才、探索多样化高效率监管手段等一系列相应对策与建议来完善温州市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

金白[8](2020)在《VUCA环境下土地交易的动态决策 ——政企动态博弈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从2002年起对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实行招拍挂土地出让制度。在国有土地出让的市场中,土地交易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易的面积、宗地数也逐渐增长。然而,政府既是土地的供给者,又是土地使用制度的制定者。随着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实施,在实际的土地出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若不解决,不利于国有土地出让行为规范化管理,不利于国有土地出让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更不利于土地资源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论文以K项目为例,从国有土地出让、博弈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博弈分析法结合作者参与的K项目从拿地到退地整个过程实际情况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研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双方均为有限理性人,在博弈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开始就找到双方的最优策略,而是通过逐步试错来找到较好策略,有限理性意味着有部分参与人不会采用完全理性的均衡策略,因为均衡总是处于不断的调整改进动态变化状态,博弈方在找到最优策略后也可能出现再次偏离。政企双方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否对K项目退地目标具有积极作用,这个问题值得商榷。因此,探究在K项目退地中,何种策略能作为政府与企业的均衡策略,何种措施可以帮助政府与企业之间稳定的合作开发下去以及最终实现双方合作是本论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庄嘉颖[9](2020)在《上海市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市自2015年开始实行国库现金管理工作以来,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建立了本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国库现金管理创造了前提条件。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了国库资金的集中化管理。二是建立了定期分析制度,为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等措施,本市国库现金流量预测更合理。三是依托短期商业银行存款工具,实现了本市国库资金保值乃至增值。然而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影响了本市国库现金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对本市国库现金管理进行优化,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是本文想要研究的内容。总结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国库单一账户、国库现金的预测和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工具,是国库现金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故本文从上海市国库现金管理的实践为切入口,利用查阅文献、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查阅学术论文、杂志期刊和相关书籍资料,以公共财政、委托代理等理论为指导,分别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现金流量预测和国库现金运作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对本市国库现金管理机制和操作层面提出优化建议。1、有效的国库现金管理应该进一步提高国库资金的集中程度。一方面,专用存款账户的大量存在、零余额账户承担了主要结算功能等问题,弱化了国库单一账户的集中程度。另一方面,非税收入收缴、预算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建设相对滞后,系统间相互衔接不够,降低了国库资金的集中程度。为使财政资金最大程度发挥效益,提高国库资金收支统计的工作效率和共享程度,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通过强化国库单一账户的集中程度,加快国库资金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以提高本市国库资金的集中程度。2、有效的国库现金管理应该进一步提高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的精准度。一是从税费收入的预测实际来看,基础信息失真、预测手段落后和政策调整因素直接影响国库现金流入预测的结果,应该针对性地通过强化信息核查、建立专业团队、完善考核机制和加强协作方面来完善。二是对国库现金的流出预测,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应该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并存的管理机制来解决问题,提高预测的精准度。三是对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规模,要准确把握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情况,从科学预测和信息化的手段两个方面入手,打破现行制度下运作规模相对固定的瓶颈,精确国库现金的运作规模。3、有效的国库现金管理应该通过科学化管理手段实现。一是从执行层面,本市国库现金管理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以委托代理理论为依据,笔者建议要明确职责、有效沟通,减少不对称的信息量。二是从运作方式层面,本市国库现金管理在招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通过完善制度、形成机制等手段,实现制度化、专业化和监督化的管理。三是从操作工具层面,在分析比较现行的三种操作工具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需要推进操作工具制度化、多样化和市场化建设,使其更能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提高国库现金管理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吴盛杰[10](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二、批转市财政局、人行天津分行拟定的天津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批转市财政局、人行天津分行拟定的天津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4)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述
        一、大数据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信息安全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二、风险管理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第二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现状
    第一节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背景
        一、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实践
        二、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实践
    第二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建设实践
        一、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基本运行框架
        二、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三、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用现状
        四、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成果
    第三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实践
        一、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部门
        二、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技术情况
        三、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内容
        四、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法律法规
第三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
        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问题
        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问题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安全问题
        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安全问题
    第二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原因
        一、风险管理理念滞后,存在人才瓶颈
        二、平台安全防护系统薄弱,不能适应技术更新
        三、共享全程监控不力,管理水平较低
        四、安全设计缺乏规划,应急管理机制缺失
第四章 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
        二、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启示
    第二节 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与启示
        一、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
        二、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启示
第五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优化路径
    第一节 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理念
        一、完善数据资产安全观
        二、完善政务信息共享观念
        三、完善应对共享风险常态化的主动观念
        四、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保障理念
    第二节 全程监管政务信息
        一、建立安全监控集中管理
        二、强化各个流程监控
    第三节 完善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体系
        一、建立常态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机制
        二、建立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标准
        三、明确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内容
        四、动态安全审计
    第四节 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运行管理体系
        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行政管理
        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技术管理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风险管理
        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日常管理
        五、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预警管理
        六、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应急管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江苏省“河长制”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基于过程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现状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实际状况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概念的界定
        一、政策工具选择
        二、过程主义视角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策工具的文献综述
        一、政策工具的理论和概念研究
        二、政策工具的分类研究
        三、政策工具的选择与创新
    第二节 河长制与流域治理的文献综述
        一、河长制的理论和概念研究
        二、河长制政策工具的理论支柱
        三、流域治理危机与策略:“碎片化”、责任发包制与整体性治理
    第三节 过程主义视角及其应用的文献综述
        一、过程主义视角理论
        二、过程主义视角下的流域应用概述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文本分析操作
    第一节 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宏观理论框架
        二、微观运行机制框架
        三、具体分析维度
    第二节 政策文本的样本选取
        一、样本来源
        二、样本选取
    第三节 分析单元与类目的定义
        一、政策文本的分析单元
        二、政策文本的分析类目
    第四节 政策文本的编码
        一、政策文本分析单元编码
        二、信度与效度评估
第四章 具体分析与研究发现
    第一节 河长制政策工具的基本面分析
        一、时间阶段的分析与发现
        二、文件类型构成的分析与发现
        三、牵涉部门频数的分析与发现
    第二节 河长制政策工具的类型选择分析
        一、政策工具运作机制与类型的统计分析
        二、政策工具类型的频数分析结论
    第三节 过程主义视角下的河长制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一、过程主义视角下的政策工具聚类分析
        二、过程主义视角下的政策工具频数分析结论
第五章 工具选择的现实问题与改进对策
    第一节 河长制政策工具应用中的现实问题
        一、命令控制型工具在全过程过溢:运动式治理而非长效管控之计
        二、市场激励型工具丰富但阶段失衡:大水漫灌而非精准滴灌
        三、信息公开型工具亟待信息化变革:墨守成规而非主动出击
        四、社会参与型工具较弱但前途光明:流于形式而非注重实效
    第二节 未来河长制政策工具的改进对策
        一、构建和调动政府外的资源,充实政策工具箱
        二、发挥工具的独有优势,在过程内流动搭配
        三、注重事中管控,推动长效化管理更进一步
结语
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河长制相关政策文本汇总
    附录二 政策工具类型编码频数汇总统计表
    附录三 政策工具类型在全过程的频数汇总统计表
    附录四 图表汇总

(6)新时代背景下“信用浙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信用
        2.1.2 社会信用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社会系统理论
3 “信用浙江”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3.1 “信用浙江”建设历程
        3.1.1 开创起步阶段:2001年至2005年
        3.1.2 整体构建阶段:2006年至2016年
        3.1.3 大数据协同应用阶段:2017年起至今
    3.2 “信用浙江”建设案例
        3.2.1 杭州以“信用惠民”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2.2 温州以“信用有价”营造良好社会信用氛围
        3.2.3 义乌构建立足市场、覆盖外商的社会信用体系
    3.3 “信用浙江”建设成效
        3.3.1 贯彻法治浙江,法律法规全配套
        3.3.2 先企业后个人,信用主体全覆盖
        3.3.3 信用平台赋能,信用信息全归集
        3.3.4 引导社会守信,应用场景全联动
4 “信用浙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信用浙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1.1 信用管理的手段方法还不完善
        4.1.2 征信体系缺乏完整性和协调性
        4.1.3 信用服务业未能跟上经济发展
        4.1.4 信用领域专业人才的缺口较大
        4.1.5 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缺少统筹
    4.2 “信用浙江”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策法规没有完全落实
        4.2.2 整体性认识还不够深入
        4.2.3 信用市场尚处培育阶段
        4.2.4 信用服务机构缺乏创新
        4.2.5 信用数据共享程度不够
5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国内外实践与经验借鉴
    5.1 国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5.1.1 国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实践
        5.1.2 国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横向比较
        5.1.3 国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5.2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5.2.1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实践
        5.2.2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横向比较
        5.2.3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6 完善“信用浙江”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社会信用领域的法律法规
    6.2 形成系统化思维统筹信用工作
    6.3 坚持市场化手段培育信用市场
    6.4 打造高素质信用管理人才队伍
    6.5 加强数字化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6.6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6.7 营造守信践诺的社会信用氛围
    6.8 推动信用浙江建设走向国际化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7)温州市金融改革中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相关概念
        2.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中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现状
    (一)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主体
        1.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2.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服务中心
        3.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协调小组
    (二)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对象
    (三)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政策法规体系
        1.实行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
        2.设立并不断完善全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
    (四)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大数据协管体系
        1.建立民间借贷利率监测体系
        2.建立地方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系统
        3.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二、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一)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1.监管重复与监管缺失并存
        2.金融监管力量不足
        3.金融监管专业性欠缺
        4.信息化监管系统使用率低
    (二)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缺乏“制衡+协同”式平衡机制
        2.地方金融监管协调小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3.缺乏专业金融监管人才梯队建设
        4.地方金融监管受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制约
        5.信息监管系统功能不完善
三、金融改革中省内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实践经验
    (一)浙江省内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实践
        1.义乌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实践
        2.丽水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实践
    (二)浙江省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实践
        1.广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实践
        2.佛山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实践
        3.泉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实践
    (三)省内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实践的借鉴作用
        1.金融监管政策适配地方经济改革
        2.按需定策全面提升金融监管服务质量
        3.以金融监管促进融资渠道创新
        4.严防金融风险规范民间融资
四、完善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法规制度
        1.立法形式明确监管职责
        2.完善监管法规
    (二)完善适度分权下的双层协作监管模式
        1.适度分权合理分配中央与温州市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范围
        2.逐步完善双层协作监管模式
    (三)逐步完善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制衡+协同”平衡机制
        1.设置专门的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机构
        2.实现各部门与机构的协作与权力制衡
    (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监管人才
    (五)探索多样化高效率监管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温州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二 问卷调查所涉及的 9 家政府机构与 45 家金融机构名单
致谢

(8)VUCA环境下土地交易的动态决策 ——政企动态博弈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2.1.1 土地使用权出让概念
        2.1.2 土地利用特点
        2.1.3 土地出让方式
        2.1.4 昆明市国有土地和纳入云南省校产处置土地的出让收支
    2.2 博弈论有关概念
        2.2.1 博弈论基本概念和定义
        2.2.2 博弈论分类
        2.2.3 四种重要的博弈及其均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项目主体关系分析
    3.1 K项目背景介绍
    3.2 政企双方关系不协调的表现
        3.2.1 第一阶段政企关系不协调的表现
        3.2.2 第二阶段政企关系不协调的表现
        3.2.3 第三阶段政企关系不协调的表现
        3.2.4 第四阶段政企关系不协调的表现
    3.3 政企双方关系不协调的根源
        3.3.1 第一阶段政企关系不协调的根源
        3.3.2 第二阶段政企关系不协调的根源
        3.3.3 第三阶段政企关系不协调的根源
        3.3.4 第四阶段关系不协调的根源
    3.4 政企双方关系不协调的结果
        3.4.1 政府同意退地并提出补偿方案
        3.4.2 S公司的补偿要求通过政府会议
        3.4.3 退地协议的签订
        3.4.4 退地协议签订的后续事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项目政企博弈模型构建
    4.1 模型的基本假设
        4.1.1 参与人
        4.1.2 不完全理性假设和部分共同知识假设
        4.1.3 成本和收益
    4.2 第一阶段策略空间、成本和收益
        4.2.1 策略空间
        4.2.2 成本和收益
    4.3 第二阶段策略空间、成本和收益
        4.3.1 策略空间
        4.3.2 成本和收益
    4.4 第三阶段策略空间、成本和收益
        4.4.1 策略空间
        4.4.2 成本和收益
    4.5 第四阶段策略空间、成本和收益
        4.5.1 策略空间
        4.5.2 成本和收益
    4.6 模型构建及分析
        4.6.1 计算政府与企业得益
        4.6.2 模型构建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析讨论
    5.1 VUCA的提出
    5.2 企业面临的挑战
    5.3 企业应对策略
    5.4 优化营商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9)上海市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本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现状及集中管理优化
    第一节 国库单一账户的集中管理
        一、专用存款账户的现状及其优化
        二、零余额账户的现状及其优化
    第二节 加快建设国库资金管理信息化系统
        一、非税收入收缴的现状及其优化
        二、预算管理系统操作及其优化
第三章 本市国库现金流量预测及精准度优化
    第一节 精准预测国库现金流入
        一、涉税信息采集及其优化
        二、预测方法及其优化
        三、人为干预及其优化
        四、财税政策影响及其优化
    第二节 精准预测国库现金流出
        一、预算和预算执行的现状及其优化
        二、信息传递及其优化
        三、预算管理监督缺位的现状及其优化
    第三节 精准预测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规模
        一、确定本市国库现金运作规模的现状及其优化
        二、运作规模预测的优化
第四章 本市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实务及科学优化
    第一节 运作主体科学化管理
        一、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众多的现状
        二、优化建议
    第二节 运作方式科学化
        一、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商业银行的现状
        二、公开招标流程中的问题
        三、公开招标流程的优化
    第三节 操作工具科学化
        一、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是唯一的操作工具
        二、操作工具种类及选择的优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10)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结语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参考资料
后记

四、批转市财政局、人行天津分行拟定的天津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政策工具的天津市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D]. 李侠. 燕山大学, 2021
  • [2]湖北省市场信用监管政策演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1978-2020)[D]. 黄青青. 湖北大学, 2021
  • [3]H市税务局社会保险费征缴问题及对策研究[D]. 蔡双忆.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D]. 张行舒.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江苏省“河长制”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基于过程主义视角[D]. 徐迪. 南京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背景下“信用浙江”建设研究[D]. 张惠强. 浙江大学, 2020(01)
  • [7]温州市金融改革中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问题研究[D]. 朱宏伟. 长安大学, 2020(06)
  • [8]VUCA环境下土地交易的动态决策 ——政企动态博弈案例研究[D]. 金白.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上海市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优化研究[D]. 庄嘉颖.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10]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关于批转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起草的《天津市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