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青年汽车和重型柴油车(发动机)排放标准车型和停产车型清单(11)

2001年青年汽车和重型柴油车(发动机)排放标准车型和停产车型清单(11)

一、2001年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发动机)排放达标车型和限期停产车型名录(十一)(论文文献综述)

崔博君[1](2020)在《基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优化检测作业流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机动车已经成为了居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合物,成分复杂。不光对人体会造成不良影响,更是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破环。引发的环境问题有:雾霾、酸雨、城市热岛效应等。随着城市能源结构的转化,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逐步成为部分城市中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机动车污染物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对部分城市大气污染贡献率超过了50%,并还在持续增加。在2017年,全国范围内,机动车四项污染物:一氧化碳(CO)、碳氢化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排放总量初步统计约为4359.7万吨,其中,一氧化碳(CO)排放量占比最大,约占总体污染物排放量的76%。现有的机动车检测方法共有三种,分别是用于汽油车检测的稳态工况法和双怠速法,用于柴油车检测的自由加速法。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机动车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同检测方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如:稳态工况法中加强对检测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最终结果的因素进行管控,减少外界环境因素、人为操作不规范、检测设备的使用和清洗不彻底等导致的最终检测结果偏差。双怠速法在车辆检测开始前需要对存在连接处的设备进行充分的气密性检查,减少由于气密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自由加速法在检测前需要到车辆和各检测设备进行充分预热,检测过程中需要对车辆进行充分的吹拂,减少积碳影响。配合机动车检测站对柴油车和汽油车的数据进行测试分析,结合汽车排放现状,分别对柴油车和汽油车的尾气排放进行研究。针对柴油车,首先分析了相同路况下不同类型柴油车的排气烟度和颗粒物。结果表明,在约定的道路条件下,得到了环境污染较小的车辆模型。然后选取部分柴油车在固定路径上进行PEMs测试,得到不同路况和时间对尾气排放的影响。结论如下:1.同一路况上尾气中碳颗粒物PM分析得出排气烟度值关系为:轻型仓栅式货车<轻型封闭货车<轻型普通货车<轻型厢式货车<货车。2.不同车辆在相同路况下,车辆类型、油耗对尾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有影响。不同时段中的气温、风向风速的变化也会影响污染物浓度。汽油车方面选取不同类型的汽油车,通过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值的情况,得到汽油车污染物排放特征。结合汽油车排放现状及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了汽油车尾气排放不达标预警系统和排放量自动检测分析系统。实现检测实时同步进行数据采集、传输、监控、分析决策、管理服务等功能,实现尾气排放监测预警和净化处理,真正有效的满足汽车尾气排放量自动检测分析管理。

王淳[2](2020)在《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全国各个地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机动车减排已初见成效。为了进一步推进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减排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区域机动车排放特征研究已成为相关政府部门与研究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路网中各种类型车辆排放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对区域机动车排放特征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分析,发现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是从省份或者城市的全路网尺度进行的。考虑到高速公路网所承担的客货运输活动不断增加且路网中车辆的构成特点以及行驶工况与普通公路及城市道路有着较大的差异,提出了单独对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的思路。由于高速公路网具有全程控制出入的特点,因此通过收费数据可以获取到路网中各种类型车辆的流量、速度及行驶里程等参数的值,相较于普通公路及城市道路相关研究的可靠性更高。第二,分析了现有各种排放模型的优缺点。考虑到模型参数易于获取,对国内车辆控制技术适应性较好等特点,选取了COPERT模型对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进行研究。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模型所需参数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查及计算,并标定了各个参数的取值。在此基础上,使用COPERT模型计算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中各种类型车辆的排放因子。结合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及平均行驶里程数据,求出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并编制了2018年广东省高速公路网的排放清单。第三,研究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在时间分布特征方面,通过收费数据获取了全省高速公路车流量的日变化规律和小时变化规律,结合排放因子计算得到了排放的时间分布特征;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为了提高空间分配的准确度,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实际路网为基底,结合与排放紧密相关的高速公路营运车辆的客货运输量、路网长度及车流量等信息计算出空间分配权重因子,并借助Arc GIS软件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分配到整个路网中,得到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化排放清单。第四,研究了目前广东省政府采取的主要减排措施的减排效果。使用情景分析法构建了基准情景、提高排放标准情景、淘汰“黄标车”情景以及推广新能源汽车情景,并使用均值GM(1,1)模型预测了目标年份的车流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目标年份下每种情景的路网排放量,进而评价了每种排放措施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提高排放标准是减排效果最为明显的减排措施。

苏跃华[3](2020)在《中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蓝天保卫战”的号角已经吹起,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瞩目;与此同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连年增长,全球变暖形势不容乐观;与环境问题同样迫切的还有能源危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2018年已经高达72%,远超国际公认的50%的警戒线。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特别是提高单车油耗高,保有量持续增高的商用车的燃油经济性对净化空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能源危机等都意义重大。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的研究是建立在对汽车节能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的,所有本文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考虑政策内因,分阶段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汽车节能管理的历程,梳理出其节能管理的内在逻辑:即从管理对象而言先易后难,由乘用车扩展到轻型商务车,再延伸到重型商务车;从管理措施而言,主要从逐步提高限值标准和目标值、施行积极的财税政策、辅助以完备的标识制度这三方面入手;从施政对象来看,主要是从生产端鼓励生产制造商增加节能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从消费端鼓励节能汽车的消费等多种措施。为深入探讨我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本文在充分研究国外汽车节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汽车节能管理进行了梳理。在乘用车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燃料消耗量限值为底线,目标值为高线,积分政策从中调解的完整体系,配套实施的财税政策和标识制度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商用车方面目前仅有燃料消耗量限值管理,且由于目前商用车节能管理的相对粗放,使得很难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财税政策和标识制度。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并结合国际发展经验,本文对我国商用车节能管理的思路进行了探讨,即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加强节能车型认定,配套精准财税政策,辅助以灵活的管理措施;此外,本文对商用车节能管理中的关键措施,如节能车型认定、管理措施施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为促进我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的完善贡献了方案。

刘阳[4](2020)在《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上升,机动车排放污染逐渐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管控好在用车的排放污染是削减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关键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及机动车车主等引起重视。通过借鉴国外机动车排污治理的立法经验及在用车排放污染的多种治理手段,其中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作为公认的控制在用车辆排放污染的有效手段,经定期检验、抽检,对筛查出的高排放车辆进行维护,规定超标机动车经复检合格才能再上路,形成对在用车排放管控的闭环管理。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我国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法律中早有体现,并且和国内早期汽车维护制度中的“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有很大相似性。在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法律法规中,也一直都有规定。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也逐渐成为我国在用车排放监管的主要法律手段。但一直以来,我国在用车的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实践中也面临了不少问题,如立法依据不足、监管体制多元等影响了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施效果。本文以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作为治理在用车排放污染的切入点,系统论述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主要内容、法律规定、法律关系,分析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通过完善我国现有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来更好的削减我国在用车的排气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实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必要性,简要论述了涉及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释义及理论依据。第二章,梳理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及制度体系主要内容。第三章,针对我国现有实施情况,借鉴并总结域外立法经验。第四章分析了我国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存在的立法、监管、机构建设等问题。第五章,根据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情况及问题,从完善法律体系、监管体制、检验维护单位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建设的对策。

吴祺[5](2020)在《柴油货车劣化对VOCs不同组分的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油货车作为我国公路运输的主要载体,承担了76.9%的货物运输,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柴油货车排放尾气中的VOCs进入大气后,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相关研究表明,VOCs排放与车型、排放标准、累积行驶里程等因素有关,其中劣化(即VOCs排放因子随车辆累积行驶里程增大而不断增大)更是显着影响VOCs排放因子的变化因素。也有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VOCs大气臭氧潜势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柴油货车VOCs不同组分的排放特征、劣化影响以及臭氧生成潜势进行研究,为机动车VOCs和臭氧污染排放控制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按照车重、排放标准、累积行驶里程将测试的柴油货车分为18类,采用底盘测功机+单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常规五组分实时分析仪的方法,测试了尾气中50种VOCs在不同工况下的排放浓度,并转换成基于行驶里程的VOCs排放因子。基于计算结果,分析各类因素对柴油货车不同品种VOCs排放特征的影响,确定排放贡献较高的VOCs组分;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对不同类型柴油货车不同VOCs组分的臭氧生成潜势进行计算,分析不同因素对柴油货车OFPs的影响,明确对OFPs贡献较高的VOCs组分;分别建立总VOCs排放因子、高贡献的典型VOCs排放因子与累积行驶里程之间的劣化模型;最后基于该模型,计算2018年全国柴油货车总VOCs及关键组分排放清单。研究表明,车型、排放标准、累积行驶里程对VOCs排放的影响较大,各种类型柴油货车总VOCs排放因子的差异较明显。轻型、中型和重型柴油货车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32.87 mg/km、67.97 mg/km和216.67 mg/km,执行国Ⅲ、国Ⅳ标准柴油货车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85.69 mg/km和63.19 mg/km,累积行驶里程小于80K km、位于80K km和161K km之间、大于161K km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39.09 mg/km、85.51 mg/km和276.45 mg/km。加速工况下的VOCs排放因子大于其他工况,随着车速的提高,VOCs排放因子有降低的趋势。烷烃类、芳香烃类、烯烃类VOCs的平均排放因子较高,分别占总VOCs的43.06%、24.73%和18.57%,其中芳香烃类和烯烃类VOCs的大气反应活性较大,平均OFPs分别占总OFPs的29.98%和46.08%。戊烯、1,3-丁二烯、丁烯、二甲苯、甲基环戊烷、甲苯为柴油货车尾气中VOCs的关键活性物种。柴油货车排放因子随着累积行驶里程的增加呈指数函数递增关系;基于劣化模型,估算出2018年全国柴油货车VOCs排放量为46.39万吨,典型VOCs排放占总VOCs的48.16%。

沙青娥[6](2019)在《挥发性有机物组分与活性量化方法改进 ——以道路移动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大气复合污染是全球多地面临的重要大气环境问题,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臭氧和二次细粒子的共同关键前体物,是遏制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在二次污染控制目标导向下,基于活性组分的精细化管控是比现阶段基于VOCs总量减排的粗放型管控更为高效的管控策略。污染物排放量化是管控策略制定的科学依据,然而,在VOCs量化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针对总量排放量化,基于组分与活性的排放量化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鉴于此,本研究以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放源——道路移动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统一VOCs定义的碳闭合组分量化方法与提出总活性约束的道路移动源排放OH自由基消耗速率指标活性,设计适用于源排放测试的高活性组分测试平台,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道路移动源VOCs排放特征,并量化了VOCs组分与活性排放。取得的主要结论有:(1)我国2015年道路移动源尾气VOCs排放量为150.87万吨,臭氧生成潜势为655.84万吨O3;其中,甲醛是排放量和排放活性最大的VOCs组分,分别占总排放量和总排放活性的17.18%和37.37%;(2)IVOCs和OVOCs是我国道路移动源VOCs排放的重要组分,尤其对于柴油货车占比高达40%-90%;(3)不同排放标准的机动车VOCs成分谱与排放因子存在显着差异,烷烃、烯烃、芳香烃随着排放标准加严逐步降低,然而OVOCs和IVOCs却无明显下降,在国三之后汽油小客车和柴油货车成分谱中为主要组分;(4)统一VOCs定义的碳闭合方法评估发现,小型汽油客车和重型柴油货车成分谱组分存在VOCs组分缺失,柴油车平均缺失26.76%,汽油车平均缺失17.16%,现有方法对OVOCs占比高的国三之后汽油小客车和柴油货车VOCs尾气排放存在严重低估;(5)基于总OH自由基消耗速率实测的的活性闭合实验发现,柴油货车尾气存在活性缺失,且活性缺失比例随着排放标准升级而增加,国五柴油货车活性缺失超过60%,现有OFP方法依据可测量组分活性制定的控制措施遗漏了针对绝大多数活性的控制。随着排放控制升级,各类排放源的活性贡献格局可能发生根本转变,现有的控制措施从活性角度来看可能变得收效甚微,亟需发展新的活性评价方法。

李宇飞[7](2016)在《典型汽车尾气PM2.5排放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公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持续高速增长,机动车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以往机动车尾气PM2.5研究极少关注轻型汽油车,然而轻型汽油车是汽车中保有量最大且增长率很高的车型,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老旧汽油车尾气PM2.5排放不容忽视,有必要对轻型汽油车的PM2.5排放开展深入研究。重型柴油货车具有较高的单车排放因子,一直是机动车尾气PM2.5研究的重点车型,然而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升级,其排放特征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本文选择轻型汽油车和重型柴油货车两种典型车型,开展汽车尾气PM2.5排放研究。对9辆轻型汽油车和14辆重型柴油货车进行尾气PM2.5采集和分析,获得基于实测的PM2.5排放因子,为两种车型PM2.5排放清单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并对采集的PM2.5进行化学组分分析,获得碳质组分和PAHs排放特征。在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数据收集验证、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提出可以用于轻型汽油车和重型柴油货车PM2.5排放总量估算的分阶段保有量、年均行驶里程和排放因子参数,最终估算得到两种车型2012年PM2.5排放量,并分析其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就测试轻型汽油车PM2.5排放因子而言,国I至国Ⅳ阶段轻型汽油车排放因子分别为(50.5±45.4)、(34.7±18.4)、(22.6±10.3)和(1.0±0.2)mg/km;随着排放标准不断加严,汽油车的PM2.5排放因子呈现显着下降趋势。(2)基于对国内外轻型汽油车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确定了用于排放清单估算的轻型汽油车PM2.5排放因子,国I前至国Ⅳ阶段分别为(80.4±25.2)、(35.9±13.4)、(18.1±13.1)、(9.2±9.6)和(1.6±1.8)mg/km;根据轻型汽油车保有量、年销售量、存活率曲线和年均行驶等数据,估算得到2012年轻型汽油车PM2.5排放量为2.18万吨,完善了机动车尾气PM2.5清单。(3)就测试重型柴油货车PM2.5排放因子而言,国I至国Ⅳ阶段排放因子分别为(316.9±292.9)、(148.0±82.6)、(49.9±24.4)和38.7mg/km;随着排放标准不断加严,重型柴油货车PM2.5排放因子同样呈现显着下降趋势。(4)基于文献调研和实测结果的综合分析,确定用于重型柴油货车PM2.5排放清单测算的国I前至国Ⅳ阶段排放因子分别为:(1.198±0.12)、(0.525±0.258)、(0.401±0.157)、(0.181±0.074)和(0.108±0.01)g/km;根据保有量、年销售量、存活率曲线和年均行驶里程等数据,估算得到2012年重型柴油货车PM2.5排放量为10.13万吨。该结论与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中数据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排放因子、行驶里程等参数选取的不同,年报数据可能高估了该车型尾气颗粒物排放量。(5)对车辆尾气PM2.5的碳质组分分析结果表明,轻型汽油车排放的PM2.5中OC (Organic Carbon,有机碳)占TC (Total Carbon,总碳)比例很高,超过90%,而EC (Elemental Carbon,有机碳)占比不足10%。相比而言,重型柴油货车EC占TC比例显着高于轻型汽油车,EC占比在10~60%之间。重型柴油货车16种ΣPAHs排放因子在33.2~214.1ug/km之间,平均排放因子为103.2±76.9ug/km。

叶立明[8](2015)在《中山市黄标车现状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山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均13.9%的速度剧增,截止2014年8月底全市共有机动车932456辆,其中汽车黄标车66663辆。机动车特别是黄标车已经成为中山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市中心区域道路的NOx、CO和HC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对机动车排放标准以及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量化分析,特别是黄标车污染物的量化分析,为预测中山市机动车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科学制定黄标车排放污染治理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标车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基本研究:(1)调查中山市机动车及黄标车保有量状况、机动车不同车型组成状况以及中山市道路交通状况,从侧面了解中山市目前交通的拥堵状况以及排放情况。(2)使用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机动车排放研究的MOBILE6.2模型,修正相关输入参数,计算得到2014年中山市机动车排放因子,建立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确定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和黄标车污染物排放总量。(3)结合中山市具体条件状况,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关黄标车的治理对策。

李健,李小川,苏利亚[9](2013)在《汽车排气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剧增,汽车尾气已逐步成为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依据我国对机动车污染防治实施的政策及措施,结合近年来现状,对汽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思路、政策及措施等方面做了分析探讨。

王莉莉[10](2013)在《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质随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在城市大气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在兰州市大气污染中占有主要地位。借鉴国内外对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状况的相关研究,通过详细调查兰州市2004-2010年机动车的保有量、主要干线车流量、主要工业源排放状况以及能源使用情况,依据兰州市现状,提出了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分担率的计算方案,分别计算了2004-2010年的CO、NOX、HC、SO2、PM10的排放量及分担率,分析了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与目前交通状况之间的关系,机动车在主要路段的排污情况及不同车型污染物排放状况,还估算了过境车污染物的排放状况。结果表明:(1)2010年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的CO在兰州市的大气污染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计算CO、NOX、HC、SO2、PM10,得到它们的排放总量分别为30.68万吨、2.52万吨、2.71万吨、0.25万吨、0.10万吨,其中CO、NOx、SO2的分担率分别达到了95.11%、35.75%和3.52%。(2)各车型CO的分担率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汽油轿车,占到了89.68%,其次为摩托车,占4.71%,微型汽车和中型汽油车分别占1.91%和1.74%。这四种车型占到了兰州市机动车CO总排放量的98.04%。各车型在NOx分担率中,汽油轿车的比例最高,占53.91%,其次为重型柴油车,占29.03%,中型柴油车的分担率为6.58%,以上三种车型占了兰州市机动车NOx总排放量的89.52%。各车型SO2分担率中,轻型柴油车的比例最高,占50.32%,其次为汽油轿车,占20.60%,中型柴油车的分担率为10.89%,上述三种车型占了兰州市机动车SO2总排放量的81.81%。在HC的排放上,汽油轿车、摩托车、重型柴油车的排放量共占总排放量的93.19%,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在PM10的排放上,轻型柴油车、中型柴油车、重型柴油车的排放量共占总排放量的96.07%,成为主要的污染源。(3)兰州市过境车尾气排放的CO、NOX、HC总量分别为9.36万吨、1.01万吨、0.65万吨,它们在机动车排污份额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51%、40.08%、23.99%。(4)南滨河东路、南滨河西路、西津西路、北滨河路、天水路等18条路段虽然只占兰州市道路总长度的12.58%,但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CO、NOx、HC的比例分别达到42.47%、47.35%、42.60%。(5)通过兰州市空气质量与各项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质对兰州市的大气环境具有一定影响。本论文通过现场调研、测试以及模式计算得出了上述数据,结合数据,分析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根据兰州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现状,从强化源头管理、黄标车限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善路网基础设施、机动车排放控制、机动车环保管理、燃油(气)质量改善、技术保障和能力建设、促进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法律保障10个方面为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提供相应的对策,同时也为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二、2001年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发动机)排放达标车型和限期停产车型名录(十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发动机)排放达标车型和限期停产车型名录(十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优化检测作业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2 汽油车尾气排放特征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貌及气候特征
        2.1.2 区域空气质量现状
    2.2 研究方法
    2.3 汽油车尾气检测情况分析
    2.4 汽油车尾气排放特征分析
        2.4.1 稳态工况法
        2.4.2 双怠速法
    2.5 本章小结
3 柴油车尾气排放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柴油车尾气检测情况
    3.3 柴油车尾气排气烟度及颗粒物分析
    3.4 不同路况柴油机动车尾气主要污染物排放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机动车尾气检测作业流程优化
    4.1 柴油车尾气检测作业流程优化
        4.1.1 柴油车特点
        4.1.2 柴油车尾气检测方法
        4.1.3 自由加速法存在的问题
        4.1.4 自由加速法的质控与优化建议
    4.2 汽油车尾气检测作业流程优化
        4.2.1 汽车尾气检测物质及其危害
        4.2.2 汽油车尾气检测作业流程
        4.2.3 优化与建议
    4.3 本章小结
5 汽油车尾气排放不达标预警系统和排放量自动检测分析系统
    5.1 尾气排放不达标预警系统
    5.2 排放量自动检测分析系统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
    6.2 某市现用机动车检验作业流程的优化措施
    6.3 基于某市汽油车尾气排放特征下的系统开发
    6.4 研究方向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2)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动车排放因子的研究现状
        1.2.2 道路排放清单的研究现状
        1.2.3 时空分配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及本文切入点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OPERT排放模型介绍
    2.1 排放因子模型的评价与选取
    2.2 COPERT模型简介
    2.3 COPERT模型计算原理
        2.3.1 车辆的尾气排放
        2.3.2 燃料的蒸发排放
        2.3.3 磨损排放
    2.4 COPERT模型计算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清单估算
    3.1 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3.2 数据来源
        3.2.1 收费数据说明
        3.2.2 统计年鉴和技术标准
    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3.4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清单
    3.5 排放特征分析
    3.6 可靠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4.1 汽车排放时空分配的整体思路
    4.2 空间分配
        4.2.1 空间分配方法
        4.2.2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4.2.3 空间分配结果与分析
    4.3 时间分配
        4.3.1 广东省高速公路车流量调查
        4.3.2 时间分配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高速公路网减排策略分析
    5.1 情景分析法介绍
        5.1.1 情景分析法概念及特点
        5.1.2 情景分析法步骤
    5.2 情景设置
    5.3 车流量预测
    5.4 不同情景下的排放量研究
        5.4.1 基准情景(BAU)
        5.4.2 提高排放标准情景(RES)
        5.4.3 淘汰“黄标车”情景(ESV)
        5.4.4 推广新能源汽车情景(PNEV)
    5.5 不同情境下的污染物减排效果比较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中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美国汽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
    2.1 美国乘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2.1.1 美国乘用车节能管理发展历程
        2.1.2 第一阶段(1975 年至1985 年)
        2.1.3 第二阶段(1986 年至今)
    2.2 美国商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2.2.1 美国商用车节能管理背景
        2.2.2 美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2.2.3 美国商用车节能管理达成的效果
        2.2.4 美国商用车节能管理总结
第3章 欧盟汽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
    3.1 欧盟乘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3.1.1 第一阶段(1995 年之前)
        3.1.2 第二阶段(1995 年至2007 年)
        3.1.3 第三阶段(2007 年至今)
    3.2 欧盟商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3.2.1 第一阶段(2007 年以前)
        3.2.2 第二阶段(2007 年之后)
        3.2.3 欧盟商用车节能管理总结
第4章 日本汽车节能管理体系
    4.1 日本乘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4.1.1 第一阶段(2009年4 月之前)
        4.1.2 第二阶段(2009年4 月之后)
    4.2 日本商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4.2.1 日本商用车节能管理的背景
        4.2.2 日本商用车节能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4.2.3 日本商用车节能管理达成的效果
        4.2.4 日本商用车节能管理总结
第5章 国际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的对比
    5.1 美、欧、日乘用车节能管理对比研究
        5.1.1 管理标准的比较分析
        5.1.2 管理办法的比较分析
        5.1.3 财税措施的比较分析
        5.1.4 标识(公示)制度的比较分析
    5.2 美、欧、日商用车节能管理对比研究
        5.2.1 轻型商用车节能管理优先推进
        5.2.2 重型商用车节能管理逐步推进
第6章 中国汽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
    6.1 中国乘用车节能发展研究
        6.1.1 第一阶段(2004年9 月-2011年12 月)
        6.1.2 第二阶段(2011年12 月至今)
    6.2 中国商用车节能发展研究
        6.2.1 商用车开展节能管理背景
        6.2.2 商用车节能管理措施
        6.2.3 商用车节能管理效果
第7章 中国商用车节能管理思路的探讨
    7.1 国内商用车节能管理存在的不足
    7.2 商用车节能管理思路探讨
        7.2.1 建立健全商用车燃油经济性数据管理系统
        7.2.2 研究制定节能型商用车认定标准
        7.2.3 配套出台商用车节能管理财税政策
        7.2.4 采取多种商用车节能管理措施
    7.3 商用车管理具体举措研究
        7.3.1 节能型商用车认定标准制定的研究
        7.3.2 商用车节能管理方式探讨
        7.3.3 商用车节能管理措施优先权研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及检验维护制度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概念
        一、机动车
        二、在用车
        三、机动车排放污染
        四、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治理手段
        三、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三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释义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关系
        一、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内容
        二、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行政法律关系
        三、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规制内容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规定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规规章
        三、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地方性法规
    第三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车辆维护制度及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体系
第三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践情况及域外立法经验借鉴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情况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背景与现状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试点城市的情况
    第二节 域外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立法
        一、美国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立法规定
        二、日本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第三节 域外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启示
        一、美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立法启示
        二、日本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立法启示
第四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规制问题
        一、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相关行政执法问题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依据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
        二、部门职能交叉,协同协作不顺畅
        三、检验机构经营不规范
        四、重检测、轻维修
        五、经济激励尚且不足
        六、公众参与较少
第五章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对策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体系完善
        一、细化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专门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法规
        三、加强地方性法规中的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法律规范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管理体制完善
        一、树立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权威
        二、完善部门分工、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第三节 强化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规范
        一、加强检验机构监督管理
        二、强化维修单位建设,健全尾气治理体系
    第四节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经济激励
        一、提高车辆淘汰补贴,完善机动车污染税费制度
        二、完善公民投诉举报奖励机制
    第五节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公众参与
        一、完善环保组织参与机制
        二、强化社会监督员法律规定
        三、加强车主环保法律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柴油货车劣化对VOCs不同组分的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
        2.1.1 车辆状况影响
        2.1.2 机动车行驶特征
    2.2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测试方法
        2.2.1 底盘测功机测试法
        2.2.2 隧道测试法
        2.2.3 车载排放测试法
        2.2.4 道路遥感测试法
        2.2.5 移动实验室测试法
        2.2.6 污染物排放测试方法总结与对比
    2.3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与排放清单研究
        2.3.1 排放因子研究
        2.3.2 排放清单研究
    2.4 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柴油货车分类
    3.2 测试仪器及测量方法
    3.3 污染物分类
    3.4 排放因子建立方法
    3.5 数据处理
        3.5.1 检测车辆数据
        3.5.2 同分异构体处理
        3.5.3 质量保证
4 柴油货车VOCs的排放特征研究
    4.1 行驶工况对柴油货车VOCs排放的影响
        4.1.1 不同行驶工况下对柴油货车的排放影响
        4.1.2 合成工况下柴油货车的排放因子研究
    4.2 车型对柴油货车VOCs排放的影响
    4.3 排放标准对柴油货车VOCs排放的影响
    4.4 累积行驶里程对柴油货车VOCs排放的影响
    4.5 柴油货车VOCs排放成分谱建立
    4.6 本章小结
5 柴油货车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研究
    5.1 臭氧生成潜势计算
    5.2 行驶工况对柴油货车VOCs臭氧生成潜势的影响
        5.2.1 不同行驶工况下对柴油货车的臭氧生成潜势影响
        5.2.2 合成工况下柴油货车的臭氧生成潜势研究
    5.3 车型对柴油货车VOCs臭氧生成潜势的影响
    5.4 排放标准对柴油货车VOCs臭氧生成潜势的影响
    5.5 累积行驶里程对柴油货车VOCs臭氧生成潜势的影响
    5.6 柴油货车VOCs对 OFPs贡献成分谱建立
    5.7 本章小结
6 柴油货车VOCs排放因子劣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6.1 累积行驶里程的分布趋势
    6.2 柴油货车VOCs排放因子劣化模型的建立
        6.2.1 总VOCs排放因子劣化
        6.2.2 典型VOCs排放因子劣化
    6.3 柴油货车VOCs排放清单估算
        6.3.1 排放清单估算方法
        6.3.2 柴油货车活动水平数据获取
        6.3.3 柴油货车VOCs排放量估算
        6.3.4 柴油货车典型VOCs排放量估算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不同影响因素对VOCs排放因子和臭氧生成潜势的影响
        7.1.2 VOCs排放因子劣化模型及应用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挥发性有机物组分与活性量化方法改进 ——以道路移动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道路移动源VOC组分研究现状
        1.2.1 组分特征研究现状
        1.2.2 组分与活性排放量化研究现状
        1.2.3 组分排放特征与量化存在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碳与活性闭合的组分特征与量化方法
    2.1 基于组分排放因子实测的组分清单建立方法
        2.1.1 排放因子建立方法
        2.1.2 基于排放因子的组分清单建立方法
    2.2 碳闭合约束下基于成分谱的组分清单建立方法
        2.2.1 现有的基于成分谱的组分清单建立方法
        2.2.2 基于碳闭合成分谱的组分清单建立方法
    2.3 活性闭合约束下的VOCs组分活性量化
        2.3.1 基于MIR的活性特征
        2.3.2 基于活性闭合的活性缺失量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活性组分测试平台设计与建立
    3.1 测试平台设计
        3.1.1 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3.1.2 离线采样与分析方法
        3.1.3 在线分析方法
        3.1.4 测试平台验证
    3.2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2.1 样品采集
        3.2.2 样品储存与运输
        3.2.3 样品分析
    3.3 测试车辆及工况
        3.3.1 测试车辆信息
        3.3.2 测试工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台架测试的VOCs组分排放特征
    4.1 不同排放标准的机动车VOCs组分特征
        4.1.1 不同排放标准汽油小客车VOCs成分谱特征
        4.1.2 不同排放标准柴油货车VOCs成分谱特征
    4.2 不同排放标准的机动车VOCs组分排放因子
        4.2.1 不同排放标准汽油小客车VOCs组分排放因子
        4.2.2 不同排放标准柴油货车VOCs组分排放因子
    4.3 基于碳闭合的成分谱建立及其影响分析
    4.4 成分谱更新对VOCs组分特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启动工况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的影响
    5.1 冷起动工况VOCs组分排放特征
        5.1.1 汽油小客车冷起动工况VOCs组分特征
        5.1.2 柴油货车冷起动工况VOCs组分特征
    5.2 冷起动工况VOCs组分排放因子
        5.2.1 汽油小客车冷起动工况VOCs组分排放因子
        5.2.2 柴油货车冷起动工况VOCs组分排放因子
    5.3 冷启动工况典型VOCs组分实时排放特征
        5.3.1 行驶工况对汽油小客车典型VOCs组分排放特征的影响
        5.3.2 行驶工况对柴油货车典型VOCs组分排放特征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道路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化与评估
    6.1 中国道路移动源尾气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清单
        6.1.1 中国道路移动源尾气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清单
        6.1.2 中国道路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清单
    6.2 组分清单建立方法优化对组分量化的影响
        6.2.1 区分排放标准的成分谱对组分量化的影响
        6.2.2 基于碳闭合的组分清单建立方法对组分量化的影响
    6.3 基于实测的关键活性组分排放量化
        6.3.1 不同车型对甲醛排放总量的贡献
        6.3.2 不同地区对甲醛排放总量的贡献
    6.4 关键活性组分实测排放因子对组分量化的影响
        6.4.1 不同组分清单建立方法对关键活性组分甲醛排放量化的影响
        6.4.2 不同排放因子来源对关键活性组分甲醛排放量化的影响
        6.4.3 基于卫星反演的关键活性组分排放量化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道路移动源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活性量化与评估
    7.1 中国道路移动源尾气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活性量化
        7.1.1 不同VOCs组分对活性的贡献特征
        7.1.2 不同车型道路移动源的活性排放特征
        7.1.3 不同地区道路移动源的活性排放特征
    7.2 道路移动源排放活性缺失
        7.2.1 基于L~(OH)的 VOCs组分活性贡献
        7.2.2 基于排放源OH活性实测的道路移动源活性缺失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典型汽车尾气PM2.5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PM_(2.5)污染及其形成的雾霾影响
        1.1.2 大气PM_(2.5)源解析技术及其应用
        1.1.3 机动车排放PM_(2.5)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1.1.4 轻型汽油车和重型柴油车PM_(2.5)排放状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机动车分类方法
        1.2.2 机动车尾气PM_(2.5)排放研究方法
        1.2.3 轻型汽油车尾气PM_(2.5)排放研究现状
        1.2.4 重型柴油车尾气PM_(2.5)排放研究现状
        1.2.5 机动车尾气PM_(2.5)化学组分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材料
    2.1 实验测试方法和材料
        2.1.1 实验测试车辆信息
        2.1.2 采样平台搭建
        2.1.3 颗粒物滤膜准备、保存和分析方法
        2.1.4 道路测试PM_(2.5)综合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2.1.5 重型柴油货车道路试验工况和道路试验
        2.1.6 重型柴油货车实验有效性判定
    2.2 尾气PM_(2.5)排放量估算方法
        2.2.1 参数确定方法
        2.2.2 尾气PM_(2.5)排放量估算方法
        2.2.3 尾气PM_(2.5)排放量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第三章 轻型汽油车尾气PM_(2.5)排放特征及排放量估算
    3.1 实验测试轻型汽油车PM_(2.5)排放因子
    3.2 轻型汽油车PM_(2.5)排放量估算
        3.2.1 参数确定
        3.2.2 轻型汽油车PM_(2.5)排放量
        3.2.3 轻型汽油车PM_(2.5)排放量不确定分析
第四章 重型柴油货车尾气PM_(2.5)排放特征及排放量估算
    4.1 实验测试重型柴油货车PM_(2.5)排放因子
    4.2 重型柴油货车PM_(2.5)排放量估算
        4.2.1 重型柴油货车排放因子确定
        4.2.2 重型柴油货车保有量和行驶里程数据获取及确定
        4.2.3 重型柴油货车PM_(2.5)排放量
        4.2.4 重型柴油货车PM_(2.5)排放量不确定分析
第五章 尾气PM_(2.5)碳质组分和PAHs排放特征
    5.1 两种车型尾气PM_(2.5)碳质组分排放特征
    5.2 重型柴油货车尾气PM_(2.5)的PAHs排放特征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工作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参与项目
致谢

(8)中山市黄标车现状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机动车保有量现状及尾气排放的危害
        1.1.1 国内机动车保有量现状
        1.1.2 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状况及对环境危害
        1.1.3 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人体危害
    1.2 中国黄标车现状及危害
    1.3 机动车排放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主要排放模型种类
        1.3.2 不同排放模型应用状况
    1.4 本题研究的任务
第二章 中山市城市道路交通状况
    2.1 中山市机动车状况
        2.1.1 中山市机动车的保有量状况
        2.1.2 中山市机动车的保有量增长状况
        2.1.3 中山市机动车分车型组成状况
    2.2 中山市道路交通状况
    2.3 中山市区道路车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山市黄标车现状
    3.1 机动车排放标准
    3.2 黄标车的划分标准
    3.3 中山市黄标车保有量及使用现状
        3.3.1 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分类
        3.3.2 按照车辆类型分类
        3.3.3 黄标车使用情况
        3.3.4 黄标车年平均行驶里程及燃油消耗状况
    3.4 中山市黄标车车流量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山市黄标车污染物排放量量化
    4.1 mobile 6.2 模型简介
    4.2 中山市机动车综合排放因子计算
        4.2.1 机动车相关修订参数输入
        4.2.2 机动车综合排放因子计算以及排放物计算
    4.3 中山市黄标车车综合排放因子计算
        4.3.1 黄标车相关修订参数输入
    4.4 黄标车和所有机动车排放因子对比
    4.5 黄标车不同排放因子影响因素分析
        4.5.1 年份变化对黄标车排放因子的影响
        4.5.2 速度对黄标车排放因子的影响
    4.6 黄标车污染物排放分担率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山市黄标车治理政策
    5.1 保障道路通畅,提高车速
    5.2 对黄标车进行限行
    5.3 提高油品质量
    5.4 鼓励提前淘汰黄标车
    5.5 加装尾气净化装置
    5.6 发展新能源汽车
    5.7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汽车排气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排气污染现状
    1.1 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使排污总量逐年大幅度增加
    1.2 汽车是机动车污染的主要贡献者
2 分阶段实施新车排放标准, 有效削减新车单车排放
3 强化环保定期检验, 提升在用车环保水平
    3.1 在用车环保定期检验, 确保车辆达标上路
    3.2 制定和实施工况法检测地标, 逐步提高排放限值
4 全面实施车环保标志管理, 逐步淘汰高污染 车辆
    4.1 黄标车与绿标车的界定
    4.2 黄标车管理措施
        4.2.1 黄标车区域限行
        4.2.2 黄标车鼓励淘汰
        4.2.3 柴油车升绿改造
5 结语

(10)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机动车尾气污染危害
        1.1.1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种类
        1.1.2 机动车尾气污染危害
        1.1.3 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特征
        1.1.4 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原因
    1.2 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技术政策
        1.3.2 国外研究状况
2 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车流量及道路现状调查
    2.1 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分析
        2.1.1 世界机动车保有量状况
        2.1.2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状况
        2.1.3 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状况
    2.2 兰州市道路状况
    2.3 兰州市道路车流量及车型比例状况
    2.4 小结
3 兰州市机动车污染状况分析
    3.1 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分担率计算方案的确定
        3.1.1 机动车污染分担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1.2 分担率计算方案的比较
        3.1.3 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分担率计算方案的确定
    3.2 兰州市机动车源污染物排放量及分担率
        3.2.1 兰州市能源使用情况及工业废气排放情况
        3.2.2 兰州市机动车源污染物排放量及分担率计算结果
        3.2.3 分车型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量及其分担率
        3.2.4 兰州市公交车、出租车、过境车的排污状况
        3.2.5 兰州市机动车在各主要路段的排污量计算
        3.2.6 机动车尾气分担率增长趋势分析
    3.3 小结
4 灰色关联分析兰州市大气环境的影响因素
    4.1 灰色系统理论的概述与特点
        4.1.1 灰色系统理论的概述
        4.1.2 灰色系统理论的相关特征
    4.2 基于灰色关联的兰州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2.1 灰色关联的计算方法
        4.2.2 灰色关联的具体应用
    4.3 小结
5 机动车污染控制现状及防治对策
    5.1 机动车污染控制现状
        5.1.1 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现状
        5.1.2 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目标
        5.1.3 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检测技术
    5.2 机动车污染防治对策
        5.2.1 强化源头管理措施
        5.2.2 黄标车限行措施
        5.2.3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措施
        5.2.4 改善路网基础设施措施
        5.2.5 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
        5.2.6 机动车环保管理措施
        5.2.7 燃油(气)质量改善管理措施
        5.2.8 技术保障和能力建设措施
        5.2.9 促进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措施
        5.2.10 法律保障措施
    5.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四、2001年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发动机)排放达标车型和限期停产车型名录(十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优化检测作业流程[D]. 崔博君.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4)
  • [2]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研究[D]. 王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中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D]. 苏跃华. 吉林大学, 2020(08)
  • [4]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D]. 刘阳. 武汉大学, 2020(04)
  • [5]柴油货车劣化对VOCs不同组分的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影响研究[D]. 吴祺. 浙江大学, 2020(02)
  • [6]挥发性有机物组分与活性量化方法改进 ——以道路移动源为例[D]. 沙青娥.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典型汽车尾气PM2.5排放特征研究[D]. 李宇飞.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6(02)
  • [8]中山市黄标车现状与治理研究[D]. 叶立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9]汽车排气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J]. 李健,李小川,苏利亚. 北方环境, 2013(05)
  • [10]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D]. 王莉莉. 兰州交通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2001年青年汽车和重型柴油车(发动机)排放标准车型和停产车型清单(1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