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建筑地基冻害原因、特点及防治——论冻胀强区建筑地基选择的重要性

高寒地区建筑地基冻害原因、特点及防治——论冻胀强区建筑地基选择的重要性

一、高寒地区房屋建筑基础的冻害起因、特点和预防——试论在强冻胀地区进行房屋基础选型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理想[1](2021)在《季冻区分散性土特性与破坏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季冻区分散性土分布广泛,我国东北松嫩平原,美国西北部、密西西比河沿岸和加拿大中南部地区均分布着分散性土。分散性土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粘性土。由于土颗粒中离子之间同晶型替换,土中的钙、镁离子被钠离子所替换使得土颗粒表面薄膜水厚度增大,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大于范德华力,使得具有在低含盐量水中散开的性质。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和振兴东北经济,我国在松嫩平原分散性土分布区域上修建了大量道路、水利工程,分散性土造成了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房屋基础出现大量的工程事故问题。季冻区冻融循环、地下水和降雨浸泡等因素对分散性土工程破坏影响表现的更为明显。分散性土的破坏具有隐蔽性、突然性和难以治理等特点,大量的分散性土破坏会造成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研究季冻区分散性土的破坏成因和机理对提升工程质量,保证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分散性土研究,但是对分散性土破坏形式和特性尚缺乏总体认知,研究重点为非季冻区分散性土冲蚀和管涌问题上,对更能影响分散性土破坏事故的冻融循环、地下水和降雨浸泡等因素引起的工程破坏机理的研究尚不完善。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除了具有非季冻区分散性土所有的破坏形式外,还具有独有的破坏形式。本文基于工程破坏现象,总结归纳了季冻区分散性土的破坏形式和特性,对季冻土区分散性土冻融循环破坏、冻融-浸泡变形破坏及滑坡失稳破坏三种破坏形式的特性及成因、诱发机制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特性,阐明了成因、机理和诱发机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总结归纳了季冻区分散性土的破坏形式,指出农业灌溉是分散性土形成的重要因素,阐明了影响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的因素。(2)通过自主设计试验,提出了分散性土的水热特性和冻融循环变形规律,阐明了季冻区分散性土冻融循环破坏成因。(3)通过自主设计冻融-浸泡压缩变形特性试验,阐明了分散性土冻融-浸泡下的变形规律与破坏机理,提出了分散性土冻融-浸泡条件下压缩变形计算方法。(4)阐明了季冻区分散性土滑坡失稳破坏类型。通过系统试验,提出了季冻区分散性土抗剪强度特征,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季冻区分散性土边坡滑坡失稳过程和诱发机制。

吴桐[2](2020)在《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老旧房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国家智能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面对智能化、主动式、实时高效的老旧房屋健康监测新要求,以及海量异构监测数据信息的计算、存储和可视化管理的新挑战,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融合的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己经成为发展趋势,未来将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房屋安全检测评定的现状,总结目前老旧房屋综合治理的难题,研究物联网通用架构和系统设计原则,并借鉴其在各应用领域的相关经验,提出了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并通过研究云计算技术的主要特征,分析大数据处理策略与云计算任务部署,探索物联网监测系统上云。接着,通过在浙江省、广东多县市对老旧房屋安全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梳理总结了我国目前老旧房屋的主要破坏特点和损伤诱因,以此对智能监测物联网系统各功能子层进行设计。针对老旧房屋主体结构存在的倾斜、沉降、裂缝问题,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与低功耗、实时传输,以及低成本、实时动态的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的新要求。面对老旧房屋存在的各种损伤老化、安全隐患、人为使用不当等问题,并对比了传统人工巡视排查方式的局限性,设计了工业级智能机和巡检APP软件任务驱动式的老旧房屋智能巡检APP系统,实现无纸化、高效、便捷、全面的房屋安全智能巡检,并利用无线传输网络和百度地图定位功能,满足巡检任务与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巡检工作开展地有效监督要求。然后,分析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系统与智能巡检APP系统在功能和监测效果上的互补互促,实现有机融合并上云,借鉴阿里云中的关键技术,实现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的云平台部署,让监测机构更好地解决海量异构监测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存储等难题。并设计了基于云上批量计算应用模块的监测数据后处理工作流程。借助python软件工具对倾斜等实时监测历史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后处理,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利用价值,实现了智能监测系统中海量监测数据信息的云上自动化处理,有助于提升老旧房屋监测和预警效果。最后,为浙江省多市县政府房管部门搭建监控中心,初步实现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可视化管理和应用,结合三级预警和预警响应方案等措施,很好地提升了政府对城市老旧房屋安全监管和治理能力,保障了城镇居民人身财产的安全。

张冬[3](2020)在《高纬高寒岛状冻土区地基冻土工程性能及治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北高纬度低温岛状冻土区冻土的含冰量高、冻土层厚、地温高、退化明显、热稳定性差,受工程建设扰动极为敏感,施工建设难度较大。目前已建成的多条公路,采用的治理措施有复合地基、阻热保温、热棒冷却等方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由于该地区岛状冻土的复杂性出现了不同病害。因此深入研究该地区冻土地基冻土工程性能和治理方案极为重要。本文以国道京漠公路樟岭(塔漠界)至西林吉段多年岛状冻土区冻土为研究对象,对高纬高寒岛状冻土的工程性能及治理方案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和勘察,主要分析本地区的主要不良地质类型,冻土环境和冻土的分布状况,得出本试验段冻土地基场地不稳定和修筑道路适宜性较差,不能直接修筑道路。其次通过对所取冻土土样室内试验,明确冻土类别,并结合室外观测数据,对不同的土层,给出冻胀融沉性分析,得出本试验段地基土工程性能较差,需清除或采取其他工程措施。然后通过施工前预埋温度传感器,进行京漠公路冻土地基施工前原状冻土及覆盖砂砾层后冻土温度变化规律的分析,得出地表温度对原状冻土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为冻土治理方案的直埋和换填采取具体措施提供依据。最后结合本试验段冻土的工程性能,进行直填、换填砂砾、桩筏三种治理方案的比选,得出桩筏更适于本试验段,并对桩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利用有限元对基桩的承载力进行了验证,为高纬高寒岛状冻土区地基病害治理提供借鉴。

严健[4](2019)在《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胀特性及防冻研究》文中提出四川和西藏两省区作为三大国家战略中“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交汇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加快川藏铁路、藏区高速公路等快速进出藏区通道的建设以及对现有进藏大通道的改扩建工作已成为迫切的战略需求。在上述工程中,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屡见不鲜,其中穿越冻土和冻岩地层的隧道修建已成为工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本论文依托多座典型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并主要以国道317线(川藏公路北线)新建雀儿山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文献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原位测试等综合手段,对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土和冻岩地层下隧道施工期、运营期围岩-结构冻胀特性和防冻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调研并比较分析了典型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的围岩和构成分布、地质和水文特点、寒区气候指标特征;探明了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冻害与进洞里程、围岩类型、通风及地下水等因素的相关性;就特长隧道不同地层时的冻害成因、冻害特征,冻胀机理、冻胀破坏模型进行了概括;讨论了冰碛冻土和裂隙花岗岩隧道冻胀性分级标准,并应用上述标准对典型高海拔寒区隧道进行了冻胀性分级。(2)对隧道贯通前后隧道洞内外温度场、围岩-结构温度场和风场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现场测试,揭示了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低温大风成因;利用SST湍流模型分析,探明了不同通风方式,特别是运营期平导压入通风方式下寒区特长公路隧道主洞、平导和横通道中温度场和风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3)对雀儿山隧道进出口段冰碛地层冻土热力学参数取值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冰碛地层季冻土物理特性和温度特性,同时,以冻融圈冻胀理论为依据,利用数值计算得到了冰碛地层围岩温度场随埋深和时间的冻融规律,并就隧道冻胀力、冻胀变形量进行了计算;设计了针对冰碛地层隧道的“温度+冻胀压力+冻胀应力”原位测试方案,通过现场试验验证进一步明确了冻胀作用时冰碛地层-衬砌结构的冻胀特性。(4)通过施工检测就衬砌背后空洞、不密实等缺陷进行了统计,利用热液固耦合计算得出空洞存水冻胀时,随着未冻水体积含量、存水空间大小、存水空间位置变化所导致的冻胀力及相应的结构冻胀应力、损伤和变形发展规律;同时计算得出了裂隙花岗岩不同裂隙倾角、间距等工况下裂隙水冻胀对结构内力、变形的影响,最后,通过原位测试及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比较验证,进一步明确了寒区隧道空洞及裂隙共存花岗岩在冻胀作用时围岩-衬砌结构的冻胀特性。(5)分别就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通风升温系统以及不同地层施工防冻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就运营期隧道洞口端保温隔热材料选型、厚度和设防范围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计算对其升温效果和保温层效果进行了分析。

陈思[5](2018)在《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提出文物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承载着千百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而成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文物建筑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寒冷地区的文物建筑,表现出了相对复杂的病害类型及形态表征,其生成机理也较为复杂特殊,其中以冻害最为典型,即在冻害的预防及治理的过程中,其修缮材料与技术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区域应激性,十分值得深入探究。因此本文在寒地视角下,以价值为导向,进行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与防治研究,为我国寒冷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通过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关系,建构价值对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的指导性与应对性理论。首先,通过寒地文物建筑的多维价值体系,分析价值评估对于文物保护主导方向的指引,价值的建立与衡量,判定不同文物建筑的重要性差异,进而设定相应的保护决策,最终体现遗产价值的核心地位。其次,利用不同价值文物建筑的等级差异性,论证了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对应性。就保护的力度而言,凡是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建筑,其保护措施都更为严格谨慎;相对价值较低的文物建筑来说,其保护力度也相应较弱。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价值与等级的不同,针对其病害的勘察、监测、预防及治理的方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文中引入中东铁路沿线文物建筑案例,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构。最后,通过文物建筑的价值与冻害防治应对性,从预防性保护、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的理论层面,挖掘文物建筑价值对冻害防治的决策依据与指导方向。建构价值指导下,寒地文物建筑保护的级差性理论,以及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从而形成“价值指导性、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框架。论文将田野调查、归纳分析、科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贯穿于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前(冻害的信息采集与病害机理分析)、中(冻害的预防调控)、后(冻害的治理措施),即从冻害的表征、冻害的发生路径、以及冻害路径的封堵等逻辑关系,对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勘察、分析、预防与治理程序研究。通过大量的寒地文物建筑所处环境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的信息汇总,进行冻害的信息采集、表征分析及数据统计,建立冻害图像数据系统、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选择量化方法。从冻害的内在因素(温湿度影响)、外在因素(冻害加剧的成因)深层挖掘不同材料及结构的文物建筑冻害发生机理。同时,在基础研究的积淀下,从寒地文物建筑材料的自身特点、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通过气象参数视角,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详细阐释,深入挖掘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发生机理,为后期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指导方向和决策依据。论文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探讨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预防调控机制,从不同结构、构造及材料的角度,在文物建筑保护相关原则下,研究寒冷地区文物建筑冻害治理的具体措施。首先,以冻害的核心要素为依据,提出隔离水分的具体措施,分析文物建筑冻害的湿度控制、结构检测及病害跟踪。其次,对不同价值等级的文物采取实时监测、定期检测以及病害跟踪等手段,从源头避免冻害发生。最后,文中引入大量作者本人参与的寒地文物建筑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及国际大量成熟的文物建筑病害治理案例的优势借鉴,对传统材料与新材料、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筛选,进而提出适寒性预防策略与治理措施,为我国寒地文物建筑后续的保护与治理提供借鉴性方案,从而有效地缓解文物建筑的冻害劣化趋势,进一步促进寒地文物建筑的保护进程,最终实现文物建筑的价值存续这一终极目标。

许晓婷[6](2016)在《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冻害反应末端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城镇化、经济化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忽略了近现代文物建筑尤其是中东铁路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导致大批建筑正在遭受损毁或灭失的威胁,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些文物建筑被毁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着名的“罗西亚大街”带有浓郁的俄式建筑艺术特色,是中东铁路沿线集中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建筑群,是珍贵而又脆弱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昂昂溪百余年来的兴衰命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随着近些年保护观念的转变,文物建筑保护日益得到重视,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也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简单的文物建筑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局面和状况,而且现行管理工作的力度不够,管理保护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也亟待提高。因此,为了更有效的管理中东铁路建筑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群的现状问题,尽量减少由于冻害等因素对建筑群造成的危害,建立针对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的特色管理制度——末端管理机制。末端管理机制是指由建筑群的管理机构与居民大众组成的相互联系、贯通的基层管理机制。本文以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实验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在对建筑群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构建起预防冻害的具有应急反应措施的末端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地管理寒地文物建筑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具体分为如下部分:第一部分,查阅历史资料与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文物建筑管理的法律法规、保护和行政管理体系、中东铁路建筑群以及文物建筑冻害等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总结了国、内外文物建筑保护与管理相关信息及实践经验。第二部分,通过对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建筑群的历史、价值影响等;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掌握建筑群冻害现象的分布及破损程度,再通过冻害实验,探究冻融循环对砖体的实质影响。第三部分,通过对建筑使用者及管理者的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整理,发现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冻害破损现象严重、末端管理环节薄弱、居民失联现象严重等问题,并总结出文物建筑遭受严重危害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保护与管理的问题,即基层管理力度不够、使用者与管理者缺少关联、管理机构人力协调不足,保护经费匮乏。第四部分,为全文重点章节,综合以上研究及调研结果,结合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的独特属性,建立适合建筑群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实现冻害应急反应、大众参与的末端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末端三级管理、应急信息传递和冻害预警监测等体系的建构。其中末端三级管理由昂昂溪区文管所、中东铁路建筑群社区和居民大众组成;应急信息传递包括信息传达网络、周报制以及微信平台的建立;冻害预警监测包括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和反应监测,全面建立起动态、高效的基层信息监管体系。再通过政府政策、资金、科学技术、奖惩监督等保障机制的建构,保证末端管理机制的顺利执行和实施,从而为中东铁路建筑群寒地文物建筑的管理创造条件,并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祁鹏[8](2015)在《高海拔冰川堆积体富水隧道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海拔寒区长大隧道,特别是冰川堆积体隧道的建设,受到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影响,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频发,建设过程难之又难,至今尚未总结出一套较为可行和值得推广的施工工法。本文依托西藏扎墨公路嘎隆拉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广泛调研、室内试验、理论推导及数值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高海拔冰川堆积体隧道建设遇到的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机理、规律和特征,并对高海拔冰川堆积体富水隧道灾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为今后高原隧道建设做出了努力。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有:1)通过现场调研及监控量测,总结出嘎隆拉隧道涌水具有旱季出露,出露时间较早,前期受冰雪融水影响较小,后期影响较大,水量相对较大具有弱承压性,涌水无衰竭迹象,地质情况差的段落涌水有滞后发育现象等规律特征。通过引入等效裂隙宽度概念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隧道洞口渗流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围岩的非均匀性对渗流规律的影响,得到了等效裂隙宽度与涌水量的关系,对隧道涌水量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2)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技术,进一步对高海拔寒区冰川堆积体隧道注浆堵水效果进行了分析:(1)从堵水效果来看,注浆层越厚,地下水对衬砌产生的压力越小,衬砌内水流流速越慢,同时隧道断面的排水量也越小,注浆堵水效果越好。(2)从应力位移分析来看,注浆堵水层对于改善围岩衬砌应力分布,控制变形方面能产生很大效果:当D≤3m时,注浆层厚度对围岩变形影响较大;当D≥3m时,隧道变形基本趋于稳定。(3)从围岩塑性区变化规律看,当D≥3.5m时,除了衬砌只出现量值很小的塑性区之外,围岩未有塑性区出现,注浆堵水厚度能够显着减少围岩塑性区范围,对维护围岩稳定有重要作用。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建议高海拔冰川堆积体富水隧道注浆层厚度控制在3.5m。3)高海拔冰川堆积体隧道洞口段雪崩发生规律为:绝大部分雪崩发生在坡度22°~55°范围之内,坡度在28°~46°区间的雪崩频数比例几乎占全部雪崩数的90%,且大多为地表面坡面雪崩,雪崩形态翻滚堆积下滑为主;坡面小于28°的雪崩,基本为融雪期间的板状雪崩。坡度大于46°的雪崩,基本是重力式整体滑塌雪崩;雪崩集中发生在1月20日-4月20日之间,多以坡面雪崩为主,3月开始沟槽雪崩频次明显增加,4月份由于温度升高,积雪层内聚力减小,积雪层强度降低,部分软弱地带形成超弱区(裂纹),会产生部分应力集中,在新降雪的重力荷载或因其它荷载持续的剪切作用下,裂纹扩展诱发板状雪崩;隧道进口段地表植被不发育,雪崩抛程远、移动速度快,产生的气压冲击瞬间破坏力强。隧道出口段雪崩滑塌雪体在针叶松影响下,移动相对缓慢,但堆积作用强,挤压作用明显,且二次雪崩通常会遵循前期雪崩破坏轨迹滑行,速度有明显提升。草地对雪崩的形成具有辅助作用,森林植被则对雪崩形成有抑制作用。4)构建了适用于高海拔寒区隧道施工的雪崩灾害评价及预警预报系统:通过收集整理雪崩发生信息,提取雪崩灾害发生因子,并对雪崩灾害因子划分为Ⅰ、Ⅱ两级,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雪崩灾害发生因子赋予权重系数,对发生规律和发生条件进行汇总,厘清发生临界条件,确定因子发生阈值,并构建相应的雪崩灾害评估模型。针对雪崩灾害发生危险级别,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5)基于对冰碛体内部热力传递过程、渗流路径和围岩应力的分析,得出冰川堆积体隧道热液固耦合问题的基本控制方程,为研究冰川堆积体隧道抗冻性能奠定了基础。并对不同埋深和围岩类别的条件下,隧道温度场和冻融圈范围进行了分析。据此,研究了不同保温层材料及保温材料厚度对冻融圈的影响。主要结论有:随着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增加,冻深也呈线性增加,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每增加0.001,围岩冻结深度就相应增加12%;保温材料厚度与隧道冻融圈冻融深度也反比例关系,当保温层厚度每增加1cm时,冻融深度就会相降低10%左右,从工程角度看,将保温层厚度设计为5cm可以达到较好的保温效果。6)对高海拔冰川堆积体富水隧道开挖支护工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结论:三台阶开挖工法围岩塑性区面积最小,初期支护未完全达到塑性,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护效果,且坡面未产生塑性区,是优先选择的实施方案;采用三台阶分部法施工时,初期支护拉应力控制的主要区域就是临时支撑与初期支护相交的部位,因此在拆除临时支撑前,要加大监控量测力度,确保围岩收敛基本稳定且制定好应力处治办法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其压应力控制重点则主要在初期支护的拱腰部位,要加强该部位的支撑并做好相应的监控量测;由于嘎隆拉隧道隧址交通仅能够通行小型车辆,大型管棚无法使用,建议洞口冰川堆积体强风化破碎带范围采用多排小导管联合注浆加强支护,提高洞口抗变形能力并加强监控量测及时掌握围岩应力位移变化趋势,强支护范围到20m后可以依据监控量测结果予以调整。7)在优化低温淋水地段喷射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喷射及钻芯冻融剪切试验,得出结论:冻融循环对交界面剪切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冻融前的平均剪切强度为3.29MPa,冻融后的平均剪切强度为1.84MPa;虽然冻融后试样的平均剪切强度较之冻融前约减少约44%,但是从整体上看,喷射混凝土与岩体交界面处仍有1.84MPa抗剪强度,与普通喷射混凝土相比,抗剪强度提高了 68%,可以证明嘎隆拉隧道低温淋水地段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能够显着提高高原寒区富水隧道初期支护混凝土抗剪强度,对解决寒区富水隧道建设难题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8)总结提炼了高海拔富水隧道排水关键技术。尤其是对环向排水系统保温防冻、反坡长大隧道分段抽排技术和寒区隧道反流性泄水导洞的施做要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为今后高原富水隧道排水系统构建提供了参考意见。

董玉辉[9](2014)在《高海拔寒区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及抗防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和地下工程迅猛发展,尤其我国步入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大量长大隧道工程落户于西部地区,穿越高海拔寒区。大阪山隧道是兰新第二双线高速铁路的头号控制性工程,属于Ⅰ级风险隧道。高海拔寒区隧道所处的工程地质、气候条件往往比较恶劣,本文期望通过对隧道施工中通风供氧技术、防冻胀技术、防排水措施、施工机械化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一种类似条件下(生态脆弱、海拔相对较高、冻土深度相对较深的高寒地区)修建高速铁路隧道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环保的隧道施工技术,以补充在高海拔高寒地区修建高速铁路隧道的施工技术,对以后同类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铁路隧道的修建提供一定施工技术支持。1、大阪山隧道防冻胀参数的设计,首先是根据大阪山隧道的工程地质气候条件确定隧道的冻害类型为第Ⅲ类型冻害隧道,然后对隧区范围地温的实测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且在隧道的洞口段实测隧道径向一定范围内的温度以及隧道一定纵深范围内衬砌侧壁面温度。第二根据隧道不同埋深条件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来模拟其冻胀的圈的大小以及冻胀力的大小,在根据广义的冻胀力来判断冻胀力的等级,据此来设计保温层。而且根据实测2月大阪山隧道各部分的温度数据可知道,说明保温层的计算参数是处于安全系数范围内的。2、在高海拔寒区低压低氧的情况使得长大隧道施工时通风较为困难,大阪山隧道根据施工时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施工通风组织方式。对于施工时的低氧问题采取掌子面附近弥漫散氧的措施保障了施工时掌子面附近工人对于氧气的需求,而且有机结合了个人携带式供氧器以及氧气供应氧吧车。大阪山隧道的有效的施工通风组织管理以及供氧保证了施工时隧道内适于人员安全有效的进行工作的环境。对于隧道洞口段,隧道施工开挖前围岩就处于冻土状态。由于施工时产生的外界热量,可能是得掌子面附近围岩的热融现象,从而影响围岩的稳定性。为了减少施工开挖时对于原有冻土的扰动,特意采取施工通风降温的措施消除外界热量,保证原有围岩的原始热力学状态。通过理想情况下的理论公式计算以及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可知保证通风风管末端风流的温度来保证施工时掌子面附近以及围岩处于0℃左右,从而避免施工而产生的热融现象。3、隧道发生冻害的四个基本因素为温度条件、水文条件、围岩条件、工程措施,只要有效的采取措施阻隔其中一个因素即可实现较好的防冻害效果。对于大阪山隧道除了采取设置隔热保温层从温度条件了防冻害,而且采取了有效的防排水系统从水文条件降低冻害。对于地下水水发育区进行低温注浆止水,并利用防寒泄水洞排水会达到更好的排水效果,而且利用的Midas/GTS模拟了防寒泄水洞施工开挖对于正洞施工开挖的影响,可知泄水洞的施工不会对正洞造成不良影响。4、在大阪山隧道的寒冷气候条件下,低氧低压使得内燃机械的功率达不到额定功率,而且内燃机在低氧情况燃烧不充分排出大量尾气增加施工通风的难度。因此更多采用更先进的以及电力驱动的机械设备以及合理的机械配套措施。从施工开挖、喷护、初支、仰拱采取大型机械设备不仅提高了施工掘进速度也节约了人力及材料成本。

王丹[10](2013)在《输水渠道衬砌结构冻害防治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在我国范围内分布非常的不均匀,辽阔的北方地区只拥有不足全国20%的水量。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日益紧缺,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灌溉已成大势所趋。北方广大地区属于季节性冻土地区,修建了数量很多的灌区工程,各个渠道的防冻胀多采用不同材料、不同型式的衬砌结构,由于渠基土的冻胀作用,经常发生鼓胀、裂缝、滑塌等现象,维修保护灌区的管理费用因此增加,这样就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从而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聚氨酯保温板作为保温材料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水利工程中尚很少应用。硬质聚氨酯具有导热系数低、防水等性能,其闭孔率在90%以上,属于憎水性材料,不会因吸潮增大导热系数。本课题就是想通过理论和试验,并结合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具体实践,研究聚氨酯保温材料在渠道防冻胀中应用,以大大降低渠系投资和运行成本。本文在分析与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首先详尽地概括总结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如国内外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情况,渠道的防冻胀技术与措施,衬砌渠道冻胀情况及其破坏特征等。然后主要介绍了哈达山输水干渠不同衬砌结构的试验情况,如试验条件、试验方法、试验结果等等。分析了不同放冻胀保温措施下地基土的温度场变化规律,通过对不同厚度的保温板减少冻胀破坏的效果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建立保温板厚度与冻胀量的关系,从而采用保温材料以减少冻胀作用对渠道刚性衬砌材料的破坏,确保衬砌的稳定,保证渠道运行安全,聚氨酯保温板在该工程的大范围应用不仅能解决当前工程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技术依据,并能推进聚氨酯保温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二、高寒地区房屋建筑基础的冻害起因、特点和预防——试论在强冻胀地区进行房屋基础选型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寒地区房屋建筑基础的冻害起因、特点和预防——试论在强冻胀地区进行房屋基础选型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季冻区分散性土特性与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散性土分布及破坏现象
    1.2 分散性土研究现状
        1.2.1 分散性土基本性质
        1.2.2 分散性土工程破坏治理
        1.2.3 季冻区分散性土研究不足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形式与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研究区分散性土分布、分散机理与成因
        2.2.1 研究区分散性土分布与分散机理
        2.2.2 分散性土成因
    2.3 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形式
        2.3.1 冲蚀破坏和管涌破坏
        2.3.2 冻融循环破坏
        2.3.3 冻融-浸泡变形破坏
        2.3.4 滑坡失稳破坏
    2.4 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冻区分散性土冻融循环特性及破坏成因
    3.1 引言
    3.2 分散性土理化性质与分散性
        3.2.1 矿物成分分析
        3.2.2 理化性质
        3.2.3 分散性鉴定
    3.3 冻融循环下分散性土水热特性分析
        3.3.1 冻结温度和融化温度
        3.3.2 冻融循环试验
        3.3.3 含水率重分布特征
        3.3.4 温度重分布特性
    3.4 季冻区分散性土冻融循环变形规律
        3.4.1 分散性土冻融循环变形规律
        3.4.2 与非分散性土冻融循环变形规律差异
    3.5 季冻区分散性土冻融循环破坏成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季冻区分散性土冻融-浸泡变形特性及破坏机理
    4.1 引言
    4.2 分散性土冻融-浸泡下土体状态变化
    4.3 分散性土冻融-浸泡变形特性
        4.3.1 冻融-浸泡试验设计
        4.3.2 分散性土冻融-浸泡下的变形特性
        4.3.3 与非分散性土冻融-浸泡变形特性差异
        4.3.4 分散性土冻融-浸泡压缩变形预测方法
    4.4 分散性土冻融-浸泡变形破坏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季冻区分散性土边坡滑坡失稳特性及诱发机制
    5.1 引言
    5.2 季冻区分散性土滑坡失稳类型与影响因素
    5.3 季冻区环境下分散性土抗剪强度特性
        5.3.1 抗剪强度试验设计
        5.3.2 冻融和浸泡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5.3.3 含水率和干密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5.4 分散性土滑坡失稳过程分析
        5.4.1 典型滑坡抗滑稳定性计算
        5.4.2 滑坡失稳过程分析
    5.5 季冻区分散性土滑坡失稳诱发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既有建筑健康现状
        1.2.1 既有建筑服役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分析
        1.2.2 既有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的发展现状
        1.2.3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的发展
    1.3 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发展
        1.3.1 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研究现状
        1.3.2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发展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工作原理
    2.1 引言
    2.2 国内房屋安全检测评定机制
        2.2.1 国内房屋安全检测评定的历史
        2.2.2 国内房屋检测评定的现行机制
        2.2.3 老旧房屋综合治理的难题和对策
    2.3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云平台系统总体方案
        2.3.1 物联网系统通用架构
        2.3.2 系统设计原则
        2.3.3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2.4 云计算技术
        2.4.1 大数据处理模式与云计算的任务部署
        2.4.2 云计算技术部署与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与智能巡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老旧房屋损伤特点与诱因分析
        3.2.1 老旧房屋的主要破坏特点
        3.2.2 老旧房屋的损伤诱因分析
        3.2.3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各功能子层的设计分析
    3.3 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物联网系统总体架构
        3.3.1 现阶段我国常规房屋检测技术
        3.3.2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感知层传感设备选型与布设
        3.3.3 老旧房屋健康传感器监测物联网系统网络传输层设计
        3.3.4 智能传感器监测与传统人工监测对比
    3.4 智能巡检APP系统架构和功能设计总体架构
        3.4.1 老旧房屋传统人工巡检
        3.4.2 老旧房屋巡检新方式
        3.4.3 智能巡检APP系统总体架构与功能的设计
        3.4.4 智能巡检系统网络传输层设计:
        3.4.5 老旧房屋智能巡检APP系统与传统人工巡检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的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
    4.1 引言
    4.2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设计
        4.2.1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的设计目标
        4.2.2 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对比
        4.2.3 阿里云的关键技术及监测云数据处理的技术实现
        4.2.4 基于云计算的老旧房屋健康监测变革
    4.3 老旧房屋监测数据预处理与后处理分析
        4.3.1 监测数据预处理
        4.3.2 监测数据后处理分析及预测
    4.4 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管理和房屋预警应用实现
        4.4.1 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管理
        4.4.2 老旧房屋安全预警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纬高寒岛状冻土区地基冻土工程性能及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高纬高寒多年岛状冻土地基环境调研和勘查
    2.1 自然地理条件调研
    2.2 区域地质条件调研
    2.3 水文地质条件调研
    2.4 工程地质条件勘察
    2.5 冻土地基工程场地评价
    2.6 本章小结
3 冻土区地基冻土工程性能的分析
    3.1 冻土的取样
    3.2 室内试验
        3.2.1 冻土含水率
        3.2.2 冻土密度
        3.2.3 颗粒分析试验
    3.3 冻土类型
    3.4 冻胀性分析
    3.5 融沉性分析
    3.6 冻土工程性能的综合评价
    3.7 本章小结
4 多年岛状冻土区地基施工前温度变化规律
    4.1 地基温度监测设备埋设方案
    4.2 工前地基温度变化规律
    4.3 试验段地基处理措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多年岛状冻土地基的治理方案
    5.1 冻土地基的设计原则
    5.2 拟采用的治理方案
        5.2.1 直填法
        5.2.2 换填法
        5.2.3 桩筏法
    5.3 造价对比
    5.4 桩筏法的工作原理及注意问题
        5.4.1 桩筏解决冻土地基冻胀融沉的原理
        5.4.2 桩筏设计参数影响因素
        5.4.3 单桩有限元分析的验证
        5.4.4 桩筏应用的优势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胀特性及防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寒区隧道温度场及多场耦合研究现状
        1.2.2 冻土和冻岩冻胀特性研究现状
        1.2.3 寒区冻土冻岩隧道冻胀损伤机理研究
        1.2.4 寒区特长隧道防冻保温技术措施
    1.3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选题依据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冻害及冻胀性分级
    2.1 高海拔寒区隧道及冻害现象
        2.1.1 高海拔隧道主要冻害现象
        2.1.2 寒区隧道冻害因素分析
    2.2 寒区高海拔典型特长隧道调查分析
    2.3 冰碛地层工程特性及冻胀性分级标准
        2.3.1 冰碛地层工程特性
        2.3.2 冰碛地层冻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2.3.3 冰碛地层冻胀率及冻胀性分级标准
    2.4 冻结花岗岩石及岩体冻胀性分级标准
        2.4.1 裂隙岩石及其冻胀率计算
        2.4.2 冻结花岗岩冻胀性分级标准及依托工程冻胀性分级
        2.4.3 不同冻胀级别隧道防冻要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风场-温度场研究
    3.1 雀儿山隧道风场-温度场现场测试
        3.1.1 现场监测目的
        3.1.2 风场-温度场现场测试仪器设备
        3.1.3 测点及测试断面布置
        3.1.4 测试时间及频率
        3.1.5 风场-温度场测试结果分析
    3.2 隧道风流场-温度场理论模型
        3.2.1 隧道内风流场及气固换热的基本假定
        3.2.2 洞内风流湍流模型
        3.2.3 风流温度场控制方程
        3.2.4 气固换热及换热系数
        3.2.5 围岩-结构温度场方程
    3.3 基于SST湍流模型的洞内风流场—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3.3.1 模型主要尺寸参数
        3.3.2 计算参数的确定
        3.3.3 模型建立
    3.4 隧道风场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4.1 风向
        3.4.2 气压
        3.4.3 风速
    3.5 隧道温度场分布及变化规律
        3.5.1 洞内气温场
        3.5.2 二衬表面温度场
        3.5.3 围岩温度场
    3.6 现场测试及数值分析结果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冰碛地层-结构冻胀特性分析
    4.1 寒区冰碛地层隧道冻胀特性的数值计算分析
        4.1.1 热力学参数取值方法
        4.1.2 隧道冰碛地层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4.1.3 冰碛地层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2 冰碛地层围岩-结构冻胀力原位测试及结果分析
        4.2.1 原位测试原理和方案
        4.2.2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4.3 现场冻胀力测试及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质地层-结构冻胀特性分析
    5.1 雀儿山隧道岩质地层地质及缺陷检测分析
    5.2 岩质隧道热-流-固-损耦合理论模型
        5.2.1 渗流场与温度场的基本方程
        5.2.2 渗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5.2.3 渗流荷载和冻胀荷载
        5.2.4 围岩-结构损伤本构模型
        5.2.5 耦合方程的求解
    5.3 岩体冻胀力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5.3.1 衬砌背后空洞存水冻胀数值模型的建立
        5.3.2 裂隙水冻胀数值模型的建立
        5.3.3 计算参数的确定
    5.4 衬砌背后空洞存水冻胀计算结果分析
        5.4.1 不同位置空洞存水冻胀对结构内力及位移的影响
        5.4.2 未冻水体积含量对结构应力及位移影响规律分析
        5.4.3 冻胀力作用下结构损伤扩展规律
    5.5 岩体裂隙水冻胀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5.1 岩体不同倾角下裂隙水冻胀力对结构受力和变形影响
        5.5.2 冻胀力随裂隙间距变化规律分析
    5.6 富水裂隙围岩-结构冻胀力现场试验及比较分析
        5.6.1 冻胀压力测试结果分析
        5.6.2 衬砌结构内力测试结果分析
    5.7 冻胀压力原位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施工期及运营期防冻措施及效果分析
    6.1 施工期防冻措施及效果
        6.1.1 施工期通风升温系统设计
        6.1.2 施工期通风加热理论计算
        6.1.3 施工期通风升温效果的现场测试
        6.1.4 冰碛地层施工防冻措施
        6.1.5 寒区富水裂隙硬岩地层注浆措施
    6.2 运营期保温层材料选型及参数设计
        6.2.1 保温隔热层材料选型
        6.2.2 敷设保温层隧道气热耦合计算模型
        6.2.3 计算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3.2 研究要点
        1.3.3 相关概念的厘定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研究的价值导向性
    2.1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的多维体系
        2.1.1 价值体系的核心性
        2.1.2 价值体系的指导性
        2.1.3 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2.2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
        2.2.1 我国文物建筑的等级划分
        2.2.2 冻害防治与管理的等级差异
        2.2.3 病害治理与价值的等级对应
    2.3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
        2.3.1 预防性保护的价值延续
        2.3.2 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价值评判
        2.3.3 “主动保护”的价值关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信息采集
    3.1 文物建筑冻害的物理环境信息
        3.1.1 温度作用要素
        3.1.2 湿环境作用要素
        3.1.3 冻融循环作用要素
    3.2 文物建筑冻害的图像信息采集
        3.2.1 文物建筑冻害的形态表征梳理
        3.2.2 文物建筑冻害的定性等级评定
        3.2.3 文物建筑冻害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3.3 文物建筑冻害的数据信息分布统计
        3.3.1 墙脚构造的冻害数据调查
        3.3.2 主体围护结构冻害数据调查
        3.3.3 装饰及附属构件的冻害数据调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
    4.1 冻胀作用的温湿度影响
        4.1.1 材料自身的吸湿性
        4.1.2 水分来源及作用机理
        4.1.3 冻融循环的侵蚀原理
    4.2 冻害加剧的劣化机制
        4.2.1 构件及构造的失效缺陷
        4.2.2 维护及管理的不当问题
        4.2.3 光照及风速的催化因素
    4.3 典型冻害的发生机理
        4.3.1 酥碱的冻害发生机理
        4.3.2 层裂的冻害发生机理
        4.3.3 裂缝的冻害发生机理
        4.3.4 冻害机理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调控
    5.1 文物建筑冻害的宏观调控
        5.1.1 排水系统的改进
        5.1.2 防潮设施的改进
        5.1.3 防渗维护的改进
    5.2 文物建筑冻害的中观防护
        5.2.1 建筑构件的湿度控制
        5.2.2 建筑结构性能的检测
        5.2.3 建筑整体的病害跟踪
    5.3 文物建筑冻害的微观应对
        5.3.1 墙体基础水线的预防
        5.3.2 墙体表面酥碱的预防
        5.3.3 墙体内部冷凝的预防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治理措施
    6.1 不同结构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1.1 石质文物的评估与检测
        6.1.2 砖木结构的保护与修复
        6.1.3 石构建筑的清洗与材料替换
    6.2 不同构造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2.1 线脚及构件的防水性技法
        6.2.2 砂浆粘结剂的适寒性实验
        6.2.3 砌块及构造的可逆性工艺
    6.3 不同材料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3.1 抗脆性面层的改良
        6.3.2 抗冻性材料的补缝
        6.3.3 抗裂性技法的加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冻害反应末端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综述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相关概念解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基础研究
    2.1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的基本属性
        2.1.1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历史沿革
        2.1.2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价值与影响
        2.1.3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的特点
    2.2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的冻害发生
        2.2.1 昂昂溪地理环境
        2.2.2 昂昂溪气候条件
        2.2.3 建筑群冻害原因
    2.3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的冻害效应
        2.3.1 中东铁路建筑的冻害分布
        2.3.2 中东铁路建筑的冻害形态
        2.3.3 中东铁路建筑的冻害程度
        2.3.4 中东铁路建筑的冻害影响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冻害问卷调研
    3.1 调研问卷设计与收放
        3.1.1 调研对象确立
        3.1.2 调研问题设置
        3.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3.2 居民变化情况
        3.2.1 居住率下降
        3.2.2 老龄化现象严重
        3.2.3 平均经济收入低
        3.2.4 不会使用通讯网络
        3.2.5 失联人口严重
    3.3 管理情况
        3.3.1 管理单位
        3.3.2 管理任务
        3.3.3 管辖范围
    3.4 调研结论
        3.4.1 基层管理力度不够
        3.4.2 使用者与管理者缺少关联
        3.4.3 管理机构人力协调不足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末端管理机制的建构
    4.1 末端管理机制的提出
        4.1.1 末端管理的概念
        4.1.2 末端管理的原则
        4.1.3 末端管理的依据
    4.2 末端三级管理的建构
        4.2.1 文管所管理法制化
        4.2.2 社区管理标准化
        4.2.3 居民管理大众化
    4.3 应急信息传递的建构
        4.3.1 建立信息传达网络
        4.3.2 建立专题周报
        4.3.3 建立微信平台
    4.4 冻害预警监测的建构
        4.4.1 建立日常监测
        4.4.2 建立定期监测
        4.4.3 建立反应监测
    4.5 末端管理机制保障的建构
        4.5.1 政府政策保障的建构
        4.5.2 资金保障的建构
        4.5.3 科学技术实施保障的建构
        4.5.4 奖惩监督机制保障的建构
    4.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8)高海拔冰川堆积体富水隧道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西藏扎墨公路嘎隆拉隧道工程背景及建设情况
    2.1 隧址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3 特殊地质和不良地质引发的灾害
    2.4 隧道总体设计情况
3 高海拔寒区富水隧道涌水规律及注浆堵水技术研究
    3.1 嘎隆拉隧道渗漏水情况综述
    3.2 隧道施工期间水流量观测及其涌水特征分析
    3.3 嘎隆拉隧道大涌水断面等效裂隙宽度研究
    3.4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隧道洞口渗流特征分析
    3.5 冰川堆积体隧道注浆堵水技术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高海拔寒区隧道雪崩灾害发生评估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4.1 嘎隆拉隧道雪崩灾害基本情况
    4.2 嘎隆拉隧道雪崩灾害发生规律
    4.3 雪崩灾害发生评估分析
    4.4 隧道洞口防灾减灾措施
    4.5 本章小结
5 冰川堆积体隧道抗冻多场耦合效应及防寒保温效果研究
    5.1 冰川堆积体隧道热液固耦合力学模型研究
    5.2 高海拔寒区隧道防寒保温效果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高海拔寒区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6.1 冰川堆积体隧道开挖施工工法研究
    6.2 低温淋水地段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性能研究
    6.3 高海拔富水隧道综合排水技术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学位论文数据集
中文详情摘要

(9)高海拔寒区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及抗防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高海拔隧道施工基本概念
        1.1.2 高海拔寒区隧道施工特征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研究现状与发展
        1.3.1 国内高海拔寒区隧道研究现状
        1.3.2 国外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路线
    1.5 大阪山工程地质概况
        1.5.1 大阪山隧道工程概况
        1.5.2 大阪山隧道地质概况
        1.5.3 大阪山隧道水文概况
第2章 高海拔寒区隧道防冻害技术研究
    2.1 冻土基本理论的研究
        2.1.1 高海拔寒冷地区冻土分类
    2.2 高海拔寒区隧道冻害的研究
        2.2.0 高海拔寒区隧道冻害产生的机理
        2.2.1 高寒地区隧道冻害现象
        2.2.2 高寒地区冻害分级
        2.2.3 高海拔寒区隧道产生冻害本条件
    2.3 冻土隧道的分类
    2.4 大阪山隧道温度场监测
        2.4.1 温度条件
        2.4.2 大阪山隧道地温测试
        2.4.3 大阪山隧道温度场监测
        2.4.4 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
    2.5 大阪山隧道冻胀圈及冻胀力数值模拟及其规律分析
        2.5.1 寒区隧道冻胀圈及冻胀力理论计算
        2.5.2 大阪山隧道冻胀圈及冻胀力数值模拟
    2.6 大阪山隧道冻害预测
        2.6.1 划分冻胀力等级的标准
        2.6.2 大阪山隧道冻害预测
    2.7 高速铁路大阪山隧道抗防冻技术研究
        2.7.1 洞口段防冻技术
        2.7.2 保温隔热技术
    2.8 小结
第3章 高海拔寒区隧道施工时通风供氧技术研究
    3.1 隧道施工作业环境
    3.2 隧道施工通风
        3.2.1 隧道施工通风的目的和任务
        3.2.2 隧道内施工风速要求
        3.2.3 隧道施工通风方式
    3.3 高海拔地区通风的特点
        3.3.1 高海拔地区空气含氧量
        3.3.2 高海拔寒区有害污染气体限制值
    3.4 大阪山隧道施工通风技术研究
        3.4.1 通风设备改造
        3.4.2 施工通风计算
        3.4.3 高海拔地区风机选型分析
        3.4.4 大阪山隧道通风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4.5 隧道施工通风降温
        3.4.6 大阪山隧道施工供氧技术
    3.5 小结
第4章 高海拔寒区隧道防排水系统研究
    4.1 高海拔寒区高速铁路隧道防排水系统
        4.1.1 防水标准
        4.1.2 防排水设计原则
    4.2 高海拔寒区隧道防排水系统设计原则
    4.3 高海拔寒区高速铁路隧道防排水系统研究
        4.3.1 高速铁路隧道防水
        4.3.2 高速铁路隧道主要排水工程系统
        4.3.3 寒区隧道排水措施
    4.4 高海拔寒区高速铁路大阪山隧道防排水系统研究
        4.4.1 高速铁路大阪山隧道防排水系统
        4.4.2 高速铁路大阪山隧道防寒泄水洞
        4.4.3 高速铁路大阪山隧道低温注浆止水技术
    4.5 小节
第5章 高海拔寒区隧道机械施工技术研究
    5.1 高海拔寒区环境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影响
        5.1.1 高海拔高寒气候环境的特点
        5.1.2 易受高海拔寒区环境影响的施工设备
        5.1.3 高海拔寒区环境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影响主要表现
    5.2 大阪山隧道高海拔寒区施工的针对性措施
    5.3 大阪山隧道机械设备配套技术
        5.3.1 开挖设备
        5.3.2 通风电力设备
        5.3.3 出渣设备
        5.3.4 支护设备
        5.3.5 仰拱铺底
    5.4 隧道机械施工机械设备经济性对比分析
        5.4.1 9150WPC混凝土湿喷机械手和普通湿喷机经济对比分析
    5.5 大阪山险道施工无线监测设备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输水渠道衬砌结构冻害防治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有关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的特点及研究内容
        1.4.1 项目的技术特点和预期成果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渠道衬砌的冻胀机理及破坏特性
    2.1 渠道冻胀影响因素
        2.1.1 温度的影响
        2.1.2 土壤条件
        2.1.3 水分条件
        2.1.4 受力条件
        2.1.5 隔热保温层
        2.1.6 断面型式
        2.1.7 衬砌材料
    2.2 渠道衬砌的冻害类型
        2.2.1 渠道防渗材料的冻融破坏
        2.2.2 渠道中水体结冰造成防渗工程的破坏
        2.2.3 渠道基土冻融对防渗工程的破坏
    2.3 渠道衬砌工程冻害破坏的特征
        2.3.1 土料(素土,灰土,三合土,水泥土等)防渗渠道
        2.3.2 混凝土防渗渠道
        2.3.3 砌石防渗渠道
        2.3.4 沥青混凝土防渗渠道
        2.3.5 膜料防渗渠道
    2.4 小结
3 渠道防渗衬砌工程设计
    3.1 渠道衬砌设计所需基本资料
        3.1.1 水文气象、地质和地形资料
        3.1.2 建筑材料和施工条件资料
        3.1.3 其他资料
    3.2 衬砌设计原则
        3.2.1 渠道防渗设计应考虑下列影响因素
        3.2.2 我国渠道防渗工程(含新建、扩建或改建)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
    3.3 渠道防渗衬砌设计
        3.3.1 防渗渠道断面形式选择
        3.3.2 渠道防渗设计的一般规定
        3.3.3 北方渠道的防渗设计
    3.4 小结
4 聚氨酯保温板用于渠道衬砌及防冻胀试验研究
    4.1 试验渠道的基本情况
        4.1.1 气象情况
        4.1.2 观测期(2008-2009年)冻结指数水平年分析
        4.1.3 对比试验场的基本情况
    4.2 试验观测设计的原则
    4.3 试验场观测设计方案
        4.3.1 气象资料收集实施方案
        4.3.2 基土温度场监测实施方案
    4.4 试验段观测设计方案
        4.4.1 观测内容
        4.4.2 实施方案
    4.5 渠道试验场防冻胀试验成果
        4.5.1 试验场的布置
        4.5.2 观测内容
        4.5.3 试验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4.5.4 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情况
        4.5.5 试验场不同保温板厚度试验的测试成果
        4.5.6 冻结深度观测成果
        4.5.7 冻胀量变化情况
    4.6 渠道试验段防冻胀试验成果
        4.6.1 各试验段的位置及试验方案
        4.6.2 各试验段的工程地质情况
        4.6.3 地下水位变化
        4.6.4 地温观测成果
        4.6.5 冻结深度观测成果
        4.6.6 冻胀量观测成果
    4.7 试验结果的分析与采用
        4.7.1 聚氨酯保温板保温作用分析
        4.7.2 聚氨酯保温板的防冻胀作用分析
        4.7.3 工程实际实施方案的采用
    4.8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寒地区房屋建筑基础的冻害起因、特点和预防——试论在强冻胀地区进行房屋基础选型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季冻区分散性土特性与破坏机理研究[D]. 王理想.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02)
  • [2]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D]. 吴桐. 广州大学, 2020
  • [3]高纬高寒岛状冻土区地基冻土工程性能及治理方案研究[D]. 张冬.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胀特性及防冻研究[D]. 严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D]. 陈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6]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冻害反应末端管理机制研究[D]. 许晓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7]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8]高海拔冰川堆积体富水隧道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祁鹏.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5(01)
  • [9]高海拔寒区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及抗防冻技术研究[D]. 董玉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10]输水渠道衬砌结构冻害防治及优化设计研究[D]. 王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高寒地区建筑地基冻害原因、特点及防治——论冻胀强区建筑地基选择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