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箱养殖鲷鱼常见病害的防治

网箱养殖鲷鱼常见病害的防治

一、网箱养真鲷常见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焦恺强[1](2018)在《福建地区刺激隐核虫对养殖大黄鱼的致病力研究及其临床防控》文中研究说明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是刺激隐核虫大量寄生于鱼类体表、鳃丝等部位引起的鱼类疾病。刺激隐核虫没有宿主特异性,且环境适应性较强,苗种与成鱼均可被感染。该病的传染速度极快,且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控制不及时,12 d内即可造成全部养殖鱼类死亡。本论文结合刺激隐核虫生活史对其致病力进行了研究,并对复方中草药HD-2抑制刺激隐核虫世代繁殖和阻断感染的效果进行验证,检测HD-2对大黄鱼血清相关免疫酶的影响,同时研发一种缓释型消毒剂。其研究结果如下:1、感染刺激隐核虫的大黄鱼体型规格与携带总数量呈正相关趋势,但按照单位体重来分析,规格250 g、100 g、40 g的大黄鱼产生包囊数量分别为8.12个/g、10.57个/g和5.89个/g;包囊直径约340.79±64.91μm,孵化率为76.39%,每个包囊可产生280±42.25个幼虫;幼虫体外最长存活时间超过24 h,孵化30 min内收集的幼虫在收集后0 h、2 h、4 h、8 h、12 h、16 h的感染率分别是91.61%、80.63%、57.27%、31.42%和9.50%;超过16 h的幼虫未检测到感染的个体。幼虫感染大黄鱼7天的LD90为9 712幼虫/鱼,LD50为4 366幼虫/鱼。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感染进行5 min时,已有刺激隐核虫幼虫进入鳃组织;10 min时,已经有虫体附着到鳃丝上;30 min时已有多个虫体附着到鳃丝上,鳃丝出现轻微弯曲变形;感染1 h后,鳃丝组织弯曲变形严重,呈现波浪状;4 h时鳃丝局部肿胀,严重弯曲变形,并伴有细胞脱落;12 h鳃丝肿胀,局部组织增生,形成团状;24 h时虫体寄生部位鳃丝黏连肿胀,周围组织增生,伴有细胞脱落;48 h时鳃丝组织增生严重,黏连在一起将虫体包围,局部鳃丝糜烂;感染72 h后,鳃组织损伤严重,鳃丝肿胀、增生、黏连,失去呼吸功能,刺激隐核虫寄生处留下圆形空洞。2、复方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幼虫进行体外杀灭实验显示,50 mg/L、80mg/L、100 mg/L、200 mg/L和400 mg/L浓度的中草药药液4 h内分别可以杀死0、20%、60%、80%、100%的幼虫。大黄鱼分别投喂含复方中草药HD-2 0 g/kg(对照)、5 g/kg(G1)、10 g/kg(G2)、15 g/kg(G3)的饲料30 d,投药组G1、G2、G3的相对感染强度比对照组分别下降31.98%、44.53%、51.82%;在LD90攻毒后,存活率分别达到40.00%、55.00%和58.33%,对比对照组存活率8.33%显着提高,且鳃丝、胸鳍上滋养体数量较对照组显着下降。LD50攻毒后,G1、G2、G3组收集得到的包囊较少,包囊直径较对照组显着变短,包囊体积对比对照组分别减少35.43%、36.14%和37.26%,孵化率下降16.28%、23.26%和27.91%。HD-2治疗患病大黄鱼实验第15 d时,投药组大黄鱼掉落包囊数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73.12%、87.7%、93.78%,鱼死亡率分别为58.33%、36.67%和21.67%,较对照组83.33%的死亡率明显降低。投药组大黄鱼鳃丝上白点大大减少且肉眼难以观察,而对照组剩余存活的大黄鱼鳃丝、胸鳍上有大量虫体寄生,处于濒死状态。3、本文通过对大黄鱼进行口服复方中草药HD-2,研究其对血清相关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各投药组溶菌酶(LZM)活性会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第21 d取样时达到最高值,10 g/kg和15 g/kg组效果最好;添加不同剂量中草药均可以显着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在21 d达到最高值,28 d取样时5 g/kg组、10 g/kg组活性出现下降,15 g/kg组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大黄鱼血清碱性/酸性磷酸酶(AKP/ACP)活性也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第21 d取样时AKP和ACP活性分别达到最高值,15 g/kg组的AKP和ACP活性在各取样点测得的数据始终高于其他各组;血清补体C3、C4含量在14 d后对比对照组出现显着升高趋势,21 d血清补体C3含量达到最高值,28 d血清补体C4含量达到最高值,且均来自10 g/kg组,但28 d时15 g/kg组与10 g/kg组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投喂剂量对大黄鱼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均无明显影响;大黄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均出现显着升高趋势,第28 d,各组CAT、NOS活性均达到最高值,其中15 g/kg组效果最好。4、生石灰与沸石粉比例为1:1和1:2两组在前4天可以保持水中细菌浓度远远低于初始值,5至7天能抑制细菌生长保持相对较低水平,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一定浓度的生石灰可以有效杀灭刺激隐核虫幼虫和包囊,80 mg/L生石灰10 min,20 mg/L、40 mg/L生石灰120 min即可杀死全部幼虫,200 mg/L生石灰处理1 h即可杀灭全部包囊,150 mg/L生石灰处理2 h、100 mg/L生石灰处理4 h也可完全杀死全部包囊。挂袋实验显示生石灰与沸石粉组成的混合缓释剂可在一定时间内减少网箱网衣上细菌数量,减少大黄鱼鳃丝及胸鳍上刺激隐核虫的寄生,减少大黄鱼死亡数量,一定程度地缓解刺激隐核虫病病情。

许蒙[2](2016)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类泛素化修饰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石斑鱼在我国南方省区广泛养殖,经济价值极高。近年来,随着石斑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各种病害层出不穷,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抑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病毒病是危害石斑鱼健康养殖的常见病,主要病原包括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和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等。目前,石斑鱼与病毒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缺乏深入了解。小泛素样修饰蛋白(small ubiquitin like proteins,Sumo)在哺乳动物体内与细胞免疫有关,而且参与一些病毒性疾病的免疫调节过程,但该蛋白在鱼体内是否也与病毒感染有关还不明朗,相关研究有待开展。Sumo化修饰作为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具有核质运输、细胞周期调控、信号转导、转录活性调控、参与DNA损伤修复等功能。该系统包含4个重要成员——sumo蛋白、激活酶E1、结合酶E2、连接酶E3。研究发现人体内含有四种sumo基因,即sumo1、sumo2、sumo3、sumo4,而本研究从斜带石斑中成功克隆到两个sumo基因,还有sumo唯一的结合酶E2-Ubc 9。本研究对斜带石斑鱼的sumo1、sumo2和结合酶Ubc9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sumo1的cDNA全长为749bp,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62bp和381bp,ORF区含306bp,编码101个氨基酸,蛋白预测大小为11.4KDa。Sumo2的cDNA全长为822bp,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39bp和492bp,ORF区含291bp,编码97个氨基酸,蛋白预测大小为10.9KDa。Ubc9的ORF区含477bp,编码159个氨基酸,蛋白预测大小为18.13KDa。取健康鱼体的肝脏、脾脏、肾脏、脑、心脏、肠道、皮肤、肌肉、鳍条、胃、鳃丝、头肾共十二个组织进行组织分布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基因在不同组织均有表达,其中sumo1和sumo2在肠道和鳃的表达量较高,而且sumo2的表达量较高;ubc 9在肠道和鳃的表达量较高。SGIV和poly:IC刺激鱼体后sumo1和sumo2的表达量均为先升高后降低。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umo1和pET-32a-sumo2后,进行了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随后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了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验证标明抗体具有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可作为标签用于筛选sumo靶蛋白。构建真核重组载体 pEGFP-N3-sumo1、pEGFP-N3-sumo2 和 pEGFP-N3-ubc9 后,转染石斑鱼脾脏细胞(GS cell)后观察其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前两者均为全细胞分布,ubc9为细胞核分布,用制备的抗体进行免疫荧光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构建pcDNA-3.1-flag-sumo1 和 pcDNA-3.1-flag-sumo2 重组质粒,转染 GS 和石斑鱼脑组织细胞(GB cell)筛选稳定转染细胞系,发现过表达sumo1和sumo2可以促进SGIV和NNV的复制,而sumo2的促进作用强于sumol。总之,本研究为sumo化修饰在石斑鱼免疫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樊海平,吴斌,龚晖,张伟妮,廖碧钗,郑磊,林丽聪,宋振荣,马平,陈植[3](2016)在《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该报告通过对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的调研与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了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的学科研发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研究内容等发展现状,介绍了新疾病、病原生物学、诊断及防控发展趋势,指出了政策导向、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与应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并提出了学科发展对策。

肖志忠[4](2014)在《条石鲷种群遗传学及养殖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条石鲷(Oplegndthus fasciatus)隶属石鲷科(Oplegnathidae),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和台湾沿海,主要栖息于沿岸岩礁区域,以底栖动物为食,是一种高品质和高产值的海洋经济鱼类。本研究采用DNA分子标记、细胞学标记和实验生态学手段,系统观察和研究了条石鲷群体遗传结构、种间遗传分化和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生态学特征,为条石鲷种质资源保护、杂交育种、人工繁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同时,通过人工繁育和养殖生产试验,建立了条石鲷苗种培育及养殖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为将来条石鲷规模化、标准化苗种培育以及养殖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荧光-AFLP标记技术,通过4对选择性引物组合,从3个不同地理群体中共扩增出1264条条带,发掘出1248条多态片段。基因分化系数Gst、AMOVA、 STRUCTURE分析均显示条石鲷种群存在显着的遗传结构,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间差异(59.55%),群体内个体间差异占40.45%。NJ系统树显示条石鲷三个地理群体存在显着的谱系地理结构,分为南北两大支系。2、采用线粒体(mt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方法,对条石鲷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在长度为484bp的同源片段中,养殖群体F1代单倍型多样度水平略低于野生群体,却显着高于养殖F2代群体;野生群体、F1代养殖群体和F2代养殖群体的核苷酸多样度水平和核苷酸差异数均呈递减趋势;AMOVA、两两群体相比较的ΦST和P检验结果皆显示养殖群体F1代和F2代与野生群体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单倍型最小跨度分析和NJ系统分析结果均未检测到显着的谱系结构。3、条石鲷与斑石鲷属内种间遗传分化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线粒体COI、Cyt b基因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97、0.080和0.172。核苷酸替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D-loop> COI> Cyt b,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COI基因片段上的核苷酸替代速率明显的高于Cyt b基因片段,条石鲷和斑石鲷的分歧时间约为385-530万年,分化事件发生于上新世早期。本研究结果为条石鲷与斑石鲷人工杂交育种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4、通过对条石鲷染色体核型和C带分析表明,雄性条石鲷具有1条中部着丝粒的巨型性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47,其核型为3m+44t,雌性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为2m+46t,臂数都为50;雄鱼的带纹总数为42、雌鱼的带纹总数为41,异染色质含量分别为40.56±0.38%、41.49±0.71%。在雄性条石鲷的异型染色体上具有1条着丝粒带和2条端带,可以作为该种特有的带纹特征。初步推测其性别决定类型为复性染色体型。5、通过对条石鲷早期发育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确定了胚胎发育时序,详细阐述了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以及主要功能器官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条石鲷受精卵具有龟裂结构。在22±0.5℃,盐度为30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1h仔鱼孵出。前期仔鱼背鳍膜有4-5个星状黑色素。12dph,鳃发育完成;18dph,肝胰脏结构发育结束;21dph,眼各部分均已发育完成;24dph,食道结构已发育完善;27dph,肠壁、心脏均已发育完善;29dph,脾脏发育完善;30dph,胃、鳔发育完成;33dph,肾脏形成;60dph,胸腺发育完成。6、条石鲷胚胎发育的阈值分别是15℃和33℃。条石鲷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1-27℃,最适水温24℃,孵化率为96%。条石鲷仔鱼在24℃条件下,初次摄食和PNR点分别为:3dph和5-6dph,最高初次摄食率为76.67%出现在4dph。7、在胚胎期,由于免疫器官没有发育完成,所以SOD的活性比仔鱼期的还要高。孵化后,SOD的活性在14日龄达到最低点。免疫器官淋巴化的顺序为肾脏(10dph)、胸腺(15dph)、脾脏(21dph)。随着免疫器官的发育完成,SOD的活性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8、通过对条石鲷亲鱼人工调控、苗种培育和养殖模式等相关生产技术的试验,建立了条石鲷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的工艺流程。为今后条石鲷规模化、标准化苗种培育以及养殖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葛明峰[5](2014)在《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养殖大黄鱼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已明确引起大黄鱼溃疡病的病原菌主要有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这些病原菌只有在鱼体中繁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影响鱼体正常生活,对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引起疾病。因此,如何依据疾病的流行病学进行早期病原生物检测,分析病原生物的感染状况及其削长趋势,实现病害的预测预警就显得至关重要。本课题以引起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三种致病弧菌为研究对象,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为养殖大黄鱼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起到积极的预警作用。本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黄避岙大黄鱼养殖海区为实验点,选定投喂鱼虾等鲜活饵料的大黄鱼网箱3组,分别为一龄鱼、二龄鱼、三龄鱼;投喂配合饲料的二龄大黄鱼网箱1组。于2012-2013年在定点网箱组各随机采集大黄鱼10尾,每尾实验鱼分别取肝、肾、脾、肌肉等组织提取总DNA,利用三种弧菌多重PCR技术进行感染情况的检测与分析。每次采集大黄鱼同时,还跟踪监测了养殖网箱内及海区航道中央水体的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包括水温、盐度、透明度、溶解氧、pH、磷酸盐、硝氮、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TOC、叶绿素a,弧菌总数、粪大肠菌群数等指标。结果显示三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整体高于副溶血弧菌;从组织上分析,三种弧菌较肝脏、肾脏更易感染肌肉、脾脏;三种弧菌对不同鱼龄的大黄鱼感染率各不相同。研究还表明,三种弧菌在各个采样时间点都有感染,其中7-9月为弧菌感染率高峰期,台风后的感染率较台风前都有一定提高;投喂不同饵料对三种弧菌感染大黄鱼的相关性并不强;弧菌平板分离培养结果与运用多重PCR技术在检测方面表现出相似的感染趋势,但前者的感染率较后者低。根据大黄鱼三种致病弧菌感染率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水温与哈维弧菌及副溶血弧菌感染率表现出极显着相关(P<0.01),与溶藻弧菌感染率显着相关(P<0.05);水体中弧菌总数与哈维弧菌的感染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副溶血弧菌的感染率呈显着相关关系,而其他环境因子与三种弧菌感染率相关性并不强。另外,根据以上2年对大黄鱼溃疡病发生与三种致病弧菌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可知,在大黄鱼溃疡病大面积爆发前几天,弧菌的感染率都会显示出较高数值。因此可以通过三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感染的调查与分析来推测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当大黄鱼组织检测到较高的弧菌感染率时,应提醒各养殖户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做好疾病的防控。本研究结果将为养殖大黄鱼溃疡病预测预警模型的构建及有效防控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罗实亚,安远锋,姚丽娟[6](2013)在《条石鲷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及防治》文中提出条石鲷因其肉鲜味美、营养丰富、色泽鲜丽很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许多养殖条石鲷的工厂因此纷纷建立。但在养殖过程中,条石鲷出现很多病例。文章结合条石鲷养殖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了条石鲷在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例、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陈燕婷[7](2011)在《福建省夏季网箱养殖鱼类主要病害情况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夏季气温、水温高,雷阵雨、台风也较多,气候变化无常,易形成高温、低压的闷热天气。但是夏季也是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季节,水产养殖动物食欲明显增强,摄食量增多,进入生长旺期;同时水中各种致病菌、寄生虫也会异常活跃,鱼体发病的几率较高;笔者根据福建省2008年~2010年对网箱养殖鱼类病害的监测情况,经过调查分

马学坤,张璐,郑石轩[8](2008)在《海水鱼网箱养殖病害防治措施》文中提出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海水鱼网箱养殖具有地理位置优越、水温适宜、养殖种类多、鱼类生长期长、消费市场较大等优势,海水鱼网箱养殖已颇具规模,但自1996年以来,海区日益受到污染,造成鱼病泛滥,抑制了海水鱼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有效地防治网箱养殖海水鱼病害,已成为渔农广为关注的问题。

涂洪长,来建强[9](2007)在《过度养殖招致生态“报复”》文中研究指明福建省连江县岗屿海域原本是一片养殖条件优越的近海海域。近年来,数百养殖户纷至沓来,以超过饱和养殖密度一倍多的规模在此“圈地”养殖。生态环境无法承受超密度之重,从10月下旬开始,这里集中暴发大规模鱼类“白点病”,造成养殖区内半数鱼类死亡,经济损失一亿多元。?

郑惠东[10](2007)在《厦门湾海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与防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厦门湾及其沿岸的海水养殖鱼类疾病种类、病原、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进行调查,总结出常见疾病15种,其中病毒性疾病3种,细菌性疾病4种,寄生虫性疾病6种,其它疾病2种。对疾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加以重点阐述。

二、网箱养真鲷常见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箱养真鲷常见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地区刺激隐核虫对养殖大黄鱼的致病力研究及其临床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大黄鱼生物学研究及其产业开发
    1.1.1 大黄鱼生物学研究
    1.1.2 大黄鱼养殖现状及产业存在问题
1.2 大黄鱼病害研究现状
    1.2.1 病毒性疾病
    1.2.2 细菌性疾病
    1.2.3 寄生性疾病
1.3 刺激隐核虫病研究概况
    1.3.1 刺激隐核虫的发现及其分类学地位
    1.3.2 刺激隐核虫生活史
    1.3.3 刺激隐核虫流行情况
    1.3.4 刺激隐核虫感染症状
    1.3.5 刺激隐核虫的综合防治
1.4 本研究意义 第2章 刺激隐核虫致病力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包囊采集
    2.1.2 包囊大小、孵化率及产率测定
    2.1.3 幼虫存活时间及感染率测定
    2.1.4 幼虫对大黄鱼的致死、半致死浓度测定
    2.1.5 刺激隐核虫侵入鳃丝过程研究
    2.1.6 数据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包囊采集
    2.2.2 包囊大小、孵化率及产率研究
    2.2.3 幼虫生存力及感染率研究
    2.2.4 幼虫对大黄鱼的致死、半致死浓度测定
    2.2.5 刺激隐核虫侵入鳃丝过程观察
    2.2.6 致病力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中草药抑制刺激隐核虫世代繁殖效果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中草药对幼虫药浴杀灭实验
    3.1.2 中草药抑制滋养体的形成
    3.1.3 中草药对包囊发育影响
    3.1.4 中草药对已患病鱼的治疗及其抑虫作用
    3.1.5 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中草药对幼虫杀灭效果分析
    3.2.2 中草药抑制滋养体的形成效果分析
    3.2.3 中草药对包囊发育抑制效果
    3.2.4 中草药对自然患病鱼体中虫体的抑制作用及其治疗效果分析
3.3 讨论
    3.3.1 中草药抑制刺激隐核虫世代繁殖效果研究
    3.3.2 中草药对自然患病鱼体中虫体的抑制作用及其治疗效果分析 第4章 复方中草药HD-2对大黄鱼血清免疫酶活的影响
4.1 材料方法
    4.1.1 实验用复方中草药
    4.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4.1.3 样品制备与检测
    4.1.4 数据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复方中草药HD-2对大黄鱼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4.2.2 复方中草药HD-2对大黄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
    4.2.3 复方中草药HD-2对大黄鱼血清碱性/酸性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4.2.4 复方中草药HD-2对大黄鱼血清补体C3、C4含量的影响
    4.2.5 复方中草药HD-2对大黄鱼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含量的影响
    4.2.6 复方中草药HD-2对大黄鱼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4.2.7 复方中草药HD-2对大黄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缓释型消毒剂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生石灰缓释效果研究
    5.1.2 刺激隐核虫幼虫及包囊对生石灰敏感性
    5.1.3 挂袋对网衣附着细菌的控制作用和对大黄鱼隐核虫病的治疗效果
    5.1.4 数据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生石灰缓释效果研究
    5.2.2 刺激隐核虫幼虫及包囊对生石灰敏感性
    5.2.3 挂袋对网箱网衣附着细菌的控制作用
    5.2.4 挂袋对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效果
5.3 讨论
    5.3.1 生石灰缓释效果研究
    5.3.2 刺激隐核虫幼虫及包囊对生石灰敏感性分析
    5.3.3 挂袋对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类泛素化修饰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斜带石斑鱼的生物学性状及养殖现状
    1.2 石斑鱼典型病毒病的的相关研究
        1.2.1 虹彩病毒病的流行情况
        1.2.2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1.2.3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流行情况
        1.2.4 神经坏死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1.3 类泛素化修饰(SUMOYLATION)系统的研究进展
    1.4 病毒感染与宿主SUMO化修饰的相互作用
    1.5 RACE技术在基因克隆方面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石斑鱼SUMO1、SUMO2和UBC9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鱼类细胞系
        2.1.3 原核载体、真核载体和受体菌株
        2.1.4 病毒毒株
    2.2 实验试剂
        2.2.1 试剂盒
        2.2.2 限制性内切酶及其他工具酶
        2.2.3 LB培养基、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2.2.4 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和G418等抗生素溶液的配制
        2.2.5 常用溶液的配制
        2.2.6 本文所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2.3 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石斑鱼组织总RNA的提取(试剂盒方法)
        2.4.2 引物设计
        2.4.3 cDNA模板第一链的合成
        2.4.4 用RACE技术扩增cDNA序列及PCR反应程序
        2.4.5 目的片段切胶回收
        2.4.6 双酶切目的片段与载体质粒
        2.4.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的制备(氯化钙制备法)
        2.4.8 TA克隆与转化
        2.4.9 菌液PCR鉴定阳性克隆
        2.4.10 抽提重组质粒(Takara去内毒素质粒提取试剂盒方法)
        2.4.11 荧光定量试剂盒(SYBR qPCR Mix)的使用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总RNA提取
        2.5.2 Sumo1、Sumo 2和Ubc9的序列分析
        2.5.3 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
        2.5.4 目的蛋白三维结构预测
        2.5.5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2.5.6 组织分布
        2.5.7 Sumo1和sumo2表达时序分析
    2.6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石斑鱼SUMO相关基因的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和细胞定位分析
    3.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1.1 细胞有关试剂
        3.1.2 蛋白表达诱导剂
        3.1.3 大肠杆菌表达菌BL21(DE3)
        3.1.4 亲和层析柱——镍柱
        3.1.5 蛋白纯化和超滤
        3.1.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1.7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相关溶液的配制
        3.1.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溶液的配制
    3.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32a-sumo1和32a-sumo2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3.3.2 融合蛋白的纯化与超滤
        3.3.3 蛋白质SDS-PAGE电泳
        3.3.4 Western bolt检测融合蛋白
        3.3.5 蛋白浓度的测定
        3.3.6 弗氏佐剂与抗原的乳化
        3.3.7 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
        3.3.8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效价
        3.3.9 免疫荧光
        3.3.10 日常细胞的培养
        3.3.11 细胞瞬时转染
        3.3.12 固定和染核后进行亚细胞定位: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蛋白表达与纯化后电泳
        3.4.2 His tag单克隆抗体检测融合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
        3.4.3 蛋白浓度的测定
        3.4.4 Western blot检测抗血清
        3.4.5 ELISA测定抗体效价
        3.4.6 免疫荧光
        3.4.7 亚细胞定位结果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石斑鱼SUMO1和SUMO2蛋白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引言
    4.1 仪器与设备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稳转细胞系的筛选(G418)
        4.2.2 细胞计数步骤
        4.2.3 病毒感染与收样
        4.2.4 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稳转细胞系的验证
        4.3.2 qPCR检测石斑鱼Sumo1和sumo2对SGIV和RGNNV病毒的影响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3)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水产养殖病害学科发展现状
    1.1 学科研发平台建设现状
        1.1.1 病害防控技术研发平台
        1.1.2 省级水产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学科队伍建设现状
    1.3 学科研究进展现状
        1.3.1 病原学研究进展
        1.3.1.1 寄生虫研究进展
        1.3.1.2 细菌研究进展
        1.3.1.3 病毒研究进展
        1.3.1.4 真菌研究进展
        1.3.2 疾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3.2.1 免疫学诊断技术进展
        1.3.2.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展
        1.3.3 病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3.3.1 药物防控进展
        1.3.3.2 免疫防控进展
        1.3.3.3 生态防控进展
2 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趋势
    2.1 新疾病及病原的研究发展趋势
        2.1.1 新疾病及病原的发现
        2.1.2 病原生物学研究
        2.1.3病原检测及防控技术
    2.2 病原生物学研究发展趋势
        2.2.1病毒性病原
        2.2.2 细菌性病原
        2.2.3 寄生虫病原
    2.3 疾病诊断技术发展趋势
        2.3.1 注重交叉学科优势的应用,开发新的诊断技术
        2.3.2 应用新材料新技术,优化诊断方法
    2.4 药物防控主要进展与趋势
        2.4.1 药物对病原控制研究发展趋势
        2.4.2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展趋势
    2.5 免疫防控发展趋势
    2.6 生态防控主要进展及趋势
        2.6.1 设施渔业发展趋势
        2.6.2 环境调控发展趋势
3 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导向
    3.2 产业发展
    3.3 平台建设与应用
    3.4 人才队伍建设
4 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思路和目标
    4.1 发展思路
    4.2 发展目标
5 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对策
    5.1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持续稳定项目支持
    5.2 整合资源完善各专业平台建设,高效利用平台资源
    5.3 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成果转化水平
    5.4 加快各级疫病防治站建设,形成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网络
    5.5 分类实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4)条石鲷种群遗传学及养殖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1.1.1 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涵义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1.1.2 种群遗传多样性常用的检测标记方法
        1.1.2.1 形态学标记
        1.1.2.2 细胞学标记
        1.1.2.3 DNA分子标记
    1.2 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
        1.2.1 胚胎期
        1.2.1.1 卵裂
        1.2.1.2 囊胚
        1.2.1.3 原肠期
        1.2.1.4 神经胚期
        1.2.1.5 器官分化期
        1.2.1.6 孵化期
        1.2.2 仔鱼期
        1.2.2.1 前期仔鱼
        1.2.2.2 后期仔鱼
        1.2.3 稚鱼期
        1.2.4 幼鱼期
    1.3 鱼类早期发育期死亡特征
        1.3.1 胚胎期
        1.3.2 仔鱼期
        1.3.3 稚鱼期
        1.3.4 存在的问题
    1.4 条石鲷繁、养殖生物学研究
        1.4.1 条石鲷生物学特性
        1.4.1.1 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1.4.1.2 形态特征
        1.4.1.3 生活习性
        1.4.1.4 繁殖习性
        1.4.1.5 其他
        1.4.2 条石鲷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条石鲷种群遗传学研究
    2.1 条石鲷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的AFLP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1.1 实验材料
        2.1.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1.1.3 AFLP实验方法
        2.1.1.4 数据统计
        2.1.2 结果与分析
        2.1.2.1 AFLP扩增结果
        2.1.2.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1.2.3 群体遗传分化分析
        2.1.2.4 聚类分析
        2.1.3 讨论
    2.2 条石鲷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序列遗传变异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实验材料
        2.2.1.2 实验方法
        2.2.1.3 数据分析
        2.2.2 结果
        2.2.2.1 条石鲷mtDNA控制区序列遗传多态
        2.2.2.2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2.2.2.3 系统发育分析
        2.2.3 讨论
    2.3 基于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探讨条石鲷与斑石鲷的亲缘关系
        2.3.1 材料与方法
        2.3.1.1 实验材料
        2.3.1.2 实验方法
        2.3.1.3 数据分析
        2.3.2 结果
        2.3.2.1 mtDNA三个片段的核苷酸组成
        2.3.2.2 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遗传分化
        2.3.2.3 条石鲷和斑石鲷的分歧时间
        2.3.3 讨论
3 条石鲷细胞遗传学研究
    3.1 条石鲷染色体核型与带型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实验材料
        3.1.1.2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3.1.1.3 核型分析
        3.1.1.4 C带带型制备
        3.1.1.5 C带分析
        3.1.2 结果
        3.1.2.1 条石鲷染色体数目
        3.1.2.2 条石鲷染色体组型
        3.1.2.3 中期染色体相对长度
        3.1.2.4 C带分析
        3.1.3 讨论
        3.1.3.1 染色体核型比较
        3.1.3.2 染色体带型分析
        3.1.3.3 异型染色体分析
4 条石鲷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
    4.1 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亲鱼培育与受精卵孵化
        4.1.1.2 样品采集与形态学、组织学观察
        4.1.2 结果
        4.1.2.1 成熟卵的特点
        4.1.2.2 卵裂前期
        4.1.2.3 卵裂期
        4.1.2.4 囊胚期
        4.1.2.5 原肠胚期
        4.1.2.6 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
        4.1.2.7 孵化期
        4.1.2.8 胚胎发育时序及形态学观察
        4.1.3 讨论
        4.1.3.1 受精卵的形态特征
        4.1.3.2 卵裂分析
        4.1.3.3 胚胎发育时序
    4.2 条石鲷胚后发育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亲鱼培育与鱼苗培育
        4.2.1.2 形态学观察
        4.2.1.3 组织学观察
        4.2.2 结果
        4.2.2.1 前期仔鱼
        4.2.2.2 后期仔鱼
        4.2.2.3 稚鱼期
        4.2.2.4 幼鱼
        4.2.3 讨论
        4.2.3.1 前期仔鱼
        4.2.3.2 后期仔鱼
        4.2.3.3 稚鱼期
    4.3 温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和仔鱼PNR的影响
        4.3.1 材料与方法
        4.3.1.1 实验器材
        4.3.1.2 胚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试验
        4.3.1.3 不同温度对仔鱼PNR的影响试验
        4.3.2 结果
        4.3.2.1 条石鲷胚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孵化时间和孵化率
        4.3.2.2 温度对仔鱼初次摄食率及PNR的影响
        4.3.3 讨论
        4.3.3.1 温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4.3.3.2 温度对仔鱼初次摄食率及PNR的影响
    4.4 条石鲷免疫器官的发生与SOD相对活性变化
        4.4.1 材料和方法
        4.4.1.1 亲鱼培育
        4.4.1.2 采卵孵化
        4.4.1.3 仔、稚鱼培育
        4.4.1.4 组织学观察
        4.4.1.5 SOD的活性测定
        4.4.1.6 统计分析
        4.4.2 结果
        4.4.2.1 仔、稚鱼的生长变化
        4.4.2.2 肾脏的发育
        4.4.2.3 脾脏发育
        4.4.2.4 胸腺发育
        4.4.2.5 SOD活性的测定
        4.4.3 讨论
5 条石鲷繁、养殖技术研究
    5.1 条石鲷亲鱼生殖调控技术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1.1 亲鱼来源
        5.1.1.2 亲鱼室内周年培育
        5.1.1.3 亲鱼强化培育
        5.1.1.4 亲鱼生物学测定
        5.1.1.5 采卵
        5.1.1.6 受精卵孵化
        5.1.2 结果
        5.1.2.1 亲鱼培育
        5.1.2.2 亲鱼产卵习性
        5.1.2.3 产卵及孵化
        5.1.3 讨论
        5.1.3.1 亲鱼获得与选择
        5.1.3.2 亲鱼培育
        5.1.3.3 自然产卵
    5.2 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1.1 亲鱼培育与受精卵孵化
        5.2.1.2 苗种培育
        5.2.2 试验结果
        5.2.2.1 亲鱼产卵与胚胎发育
        5.2.2.2 苗种培育
        5.2.3 总结与讨论
        5.2.3.1 受精卵的孵化与前期苗种培育技术
        5.2.3.2 后期种苗培育技术
    5.3 条石鲷养殖技术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1.1 网箱养殖
        5.3.1.2 室内养殖
        5.3.2 结果
        5.3.2.1 南方养殖结果
        5.3.2.2 南、北方接力养殖结果
        5.3.2.3 室内养殖结果
        5.3.3 讨论
6 总结
    6.1 条石鲷种群遗传分析
    6.2 石鲷属种间遗传分析
    6.3 条石鲷染色体核型与带型分析
    6.4 条石鲷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
    6.5 条石鲷繁、养殖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养殖大黄鱼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大黄鱼病害研究现状
        1.1.1 细菌性疾病
        1.1.2 寄生虫性疾病
        1.1.3 病毒性疾病
        1.1.4 真菌性疾病
        1.1.5 其他病害
    1.2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2.1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2.2 鱼类流行病学研究
    1.3 大黄鱼病害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1 传统方法检测与诊断
        1.3.2 免疫学检测技术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大黄鱼三种致病弧菌多重 PCR 方法的优化及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引物设计
        2.1.5 PCR 模板的制备
        2.1.6 多重 PCR 优化调试
        2.1.7 多重 PCR 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
        2.1.8 多重 PCR 的应用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多重 PCR 调试优化
        2.2.2 多重 PCR 反应的特异性
        2.2.3 多重 PCR 灵敏度确定
        2.2.4 多重 PCR 的应用检测
    2.3 讨论
3 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大黄鱼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2 实验动物
        3.1.3 水样采集和处理
        3.1.4 生物因子的监测
        3.1.5 理化因子的监测
        3.1.6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1.7 鱼类总基因组的提取
        3.1.8 三种致病弧菌多重 PCR 检测
        3.1.9 实验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黄鱼养殖周期与三种致病弧菌之间的感染率关系
        3.2.2 大黄鱼三种致病弧菌感染率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3.3 讨论
        3.3.1 三种致病弧菌对养殖大黄鱼的感染率分析
        3.3.2 大黄鱼三种致病弧菌的感染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3.3 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大黄鱼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4 本研究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海水鱼网箱养殖病害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苗种选择
二、苗种消毒
三、苗种驯化及投饵
四、分级饲养
五、放养密度
六、混养
七、养成管理
    1. 定质、定量、定时投饵投喂新鲜无变质的
    2. 日常管理每天观察鱼的活动情况, 检查网箱有无损坏:
八、常见疾病防治
    1. 病毒性疾病
    2. 真菌性疾病
    3. 细菌性疾病
    4. 寄生虫性疾病
    5. 藻类引起的疾病
    6. 营养性疾病
九、讨论与建议

(10)厦门湾海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1.2 调查内容
2 调查结果
    2.1 主要养殖种类现状
    2.2 疾病与防治
        2.2.1 病毒性疾病
        2.2.1.1 真鲷虹彩病毒病
        2.2.1.2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2.2.1.3 鲈鱼黑体病
        2.2.2 细菌性疾病
        2.2.2.1 弧菌病
        2.2.2.2 细菌性肠炎
        2.2.2.3 链球菌病
        2.2.2.4 屈桡杆菌病
        2.2.3 寄生虫性疾病
        2.2.3.1 孢子虫病
        2.2.3.2 海水鱼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
        2.2.3.3 车轮虫病
        2.2.3.4 鱼虱病
        2.2.3.5 本尼登虫病
        2.2.3.6 湖蛭病
        2.2.4 气泡病
        2.2.5 畸形病
3 讨论
    3.1 病因分析
        3.1.1 养殖环境恶化
        3.1.2 缺乏科学管理
        3.1.3 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知识
    3.2 主要防治措施
        3.2.1 科技与管理并举
        3.2.2 以防为主,加强日常管理
        3.2.3 加强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研究,选育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

四、网箱养真鲷常见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地区刺激隐核虫对养殖大黄鱼的致病力研究及其临床防控[D]. 焦恺强.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2]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类泛素化修饰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特征分析[D]. 许蒙. 海南大学, 2016(01)
  • [3]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樊海平,吴斌,龚晖,张伟妮,廖碧钗,郑磊,林丽聪,宋振荣,马平,陈植. 海峡科学, 2016(01)
  • [4]条石鲷种群遗传学及养殖生物学研究[D]. 肖志忠.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2)
  • [5]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养殖大黄鱼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葛明峰. 宁波大学, 2014(03)
  • [6]条石鲷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及防治[J]. 罗实亚,安远锋,姚丽娟. 河北渔业, 2013(06)
  • [7]福建省夏季网箱养殖鱼类主要病害情况及对策[J]. 陈燕婷. 中国水产, 2011(09)
  • [8]海水鱼网箱养殖病害防治措施[J]. 马学坤,张璐,郑石轩. 科学养鱼, 2008(04)
  • [9]过度养殖招致生态“报复”[N]. 涂洪长,来建强. 经济参考报, 2007
  • [10]厦门湾海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与防治[J]. 郑惠东. 福建水产, 2007(02)

标签:;  ;  ;  ;  ;  

网箱养殖鲷鱼常见病害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