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

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

一、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陈姗姗[1](2020)在《基于SOA的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也在积极探索和开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与广播节目生产密切相关的各项综合业务(如广播节目调度、新闻稿件审批、广告经营管理、大型活动申报等)越来越突显重要性,亟需符合广播特色的信息管理平台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为研究对象,按照传媒行业“技术引领、创新服务”的宗旨,对各类广播综合业务进行深度梳理,设计并实现了统一的广播综合业务枢纽平台。将原有的零散的小型业务系统全部整合,消除零散系统所形成的信息孤岛,并且避免因功能交叉导致的重复建设问题,实现广播综合业务的协同管理。同时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了迎合构建立体传播格局的新要求,本文也针对平台的交互扩展功能进行了相关研究,将平台与企业微信集成,低成本地实现广播综合业务便捷、安全、高效的移动化协同管理。本文从系统基础框架、业务应用和交互扩展三个层面,对广播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进行了结构设计。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采用SOA架构(面向服务的架构),系统内核基于.NET框架,配备门户管理、工作流引擎、数据挖掘引擎、表单组件模型、逻辑规则引擎、印章管理引擎、移动寻呼引擎等基础功能模块,为业务功能模块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平台应用协同技术,完成工作流管理,建立了具备冲突防范机制的业务功能模块,实现广播综合业务的协同管理。平台通过扩展接口与跨平台系统完成交互,提供微信交流、短信提醒和H5审阅为一体的移动端解决方案。本文立足省级广播,设计构建了基于SOA的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通过深度梳理50多项广播综合业务,实现广播节目生产全链路的优化提升。该平台具备良好的交互扩展能力,能够与企业微信等跨平台系统快速对接,实现跨系统、跨区域、跨组织的立体化协同管理。该平台还实现了广播综合业务的智能化管控,从而让广播综合业务流程更加可视、规范、智能。综上所述,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不但为新闻宣传、节目生产、广告经营、媒体融合等各项广播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促进了广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得到了同行业的认可和借鉴,为传媒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邱翔[2](2019)在《基于Cloud-BIM的工程建造协同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BIM技术已经逐步由阶段性应用向深度应用方向发展,与多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为解决诸多项目建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现代项目的庞大规模和超前设计思想,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对项目管理方式亦提出高要求。在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参与方众多、工作繁琐、信息量大且分散、多专业交叉等一系列管理问题严重影响工程建造的效率,因此充分利用前沿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升级或转换管理工具,以满足工程建造管理的需求将成为趋势。本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分析Cloud-BIM协同管理落地实施的需求因素入手,通过对二值有向网络图中点和线的中心性分析得出7项关键需求因素。针对此7项关键需求因素展开研究,构建Cloud-BIM协同管理理论体系,旨在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在实际建造过程中提供可行的全面的协同管理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划分协同管理维度,将深化设计管理划入施工总承包单位职责范围内,与施工阶段协同管理相承接。梳理工程建造相关参与方及施工总承包单位内各职能部门BIM工作职责。将BIM工作站在管理组织架构中定位为信息集成调配中心和项目管理协同中心,并基于此重组以施工总承包为中心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2)梳理各参与方整体协同工作过程,提出Cloud-BIM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探索云计算技术与BIM技术集成后搭建的Cloud-BIM平台信息集成及实现途径,设置各参与方权限。进而实现信息协同和组织协同,构建基于Cloud-BIM的工程建造协同管理体系。(3)从Cloud-BIM平台对协同管理功能需求的角度出发,对Cloud-BIM协同管理平台进行框架设计,包含深化设计管理系统、施工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平台管理系统。梳理各个系统间的信息传递关系,编制各系统下各功能模块之间单线路和多线路的工作流。(4)由于深化设计管理水平可对施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协同管理平台框架设计过程中,针对深化设计管理系统和深化设计管理,提出一体制四制度的深化设计管控体系,通过三级深化体制将繁杂的深化设计工作转化为递进式的线性工作,通过提出四项管理制度有效加强对深化设计工作的监督和控制。由此保证深化设计阶段工作准确性和高效性,同时保证深化设计阶段信息与施工阶段完整传递。(5)选择烟台市某医院项目作为案例,将本研究所提出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Cloud-BIM平台各方职责划分、工作流与项目情况和施工总承包单位现有管理模式相融合。选取施工深化设计管理、质量安全检查和进度计划管理三个应用点进行实践应用,旨在逐步促成协同管理落地实施,检验实用性和探索不足。

李郁睐[3](2016)在《基于流程挖掘的服务组合与运行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服务组合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服务复用方式,它可以使用户无需知道复合服务的结构,只需关心其接口和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了系统开发的复杂性。现有的服务组合方法中,详细设计的服务组合方法总是会缺少对运行环境的考虑,而针对应用运行的服务组合方法又往往缺少对业务的考虑。此外,服务的需求一般来自业务分析人员,他们对需求的理解存在片面、主观的因素,开发人员所得到的需求很有可能与现实的需求不相符。根据以上情况,针对现有的服务组合方法无法兼顾业务层面和运行层面、在进行服务组合前得到的需求和现实不符的问题,本论文结合现有的两类服务组合方法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流程挖掘的服务组合方法,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流程挖掘技术来对已有的日志进行提取,进而得到实际的业务流程信息;以此为基础指导服务组合与运行,提升现有服务组合方法的完整性,从而可以改善服务组合方法,使其能够同时考虑到业务层面与实际的执行层面,使得复合服务更贴近实际业务,提升现有的服务组合方法在业务层面和运行层面的完整性。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几点:(1)提出了融合业务与运行信息的元模型根据对流程挖掘技术以及服务组合相关内容的研究,建立一个覆盖流程挖掘阶段、服务组合阶段和运行阶段的元模型。它是平台进行服务组合与运行管理的基础。(2)建立了基于流程挖掘的服务组合与运行管理机制基于挖掘得到的流程与服务的关系,建立基于流程挖掘的服务组合方法,包括服务选择策略的制定、服务组合场景的生成方法、从服务场景至服务组合的转化等。根据挖掘得到的用户与服务的关系建立服务运行管理方法,提出了根据运行状况调整服务的方法。(3)完成了基于流程挖掘的服务组合与运行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设计流程挖掘的服务组合与运行管理平台,分为三层架构。其中,数据层负责日志数据的存储,挖掘层负责对日志数据实施流程挖掘,应用层将挖掘得到的信息提供给应用层的服务场景模块、服务组合模块、服务部署模块三大模块。(4)完成了平台原型系统的验证结合某移动医疗应用进行了平台原型系统的应用验证,并与已有方法进行横向比较。平台原型系统的实现和验证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基于流程挖掘的服务组合与运行管理平台框架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服务组合与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

李丰丹[4](2015)在《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地质信息分布在各个部门和各个单位,多源异构,共享服务难度大。由于地质信息的特殊性,相关的空间数据处理过程需要依托GIS软件;还有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面对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地质灾害与环境评价、地下水评价等应用服务,需要从众多数据中快速获取信息,再综合而得到知识的应用。目前的单机版GIS软件或基于WEB SERVICE的体系框架和一般意义的网格GIS计算难以满足功能迁移的实际环境要求以及非结构数据共享服务的要求。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需要研究新的信息技术来满足服务评价业务需求。本文从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信息平台框架以及数据组织、存储、共享、服务的关键技术研究入手,充分考虑GIS功能服务的可重构、可迁移、可聚合特性,从系统架构、数据管理服务、分析运算服务、面向服务的开发接口、空间信息服务集成管理、交互与可视化提升等几个方面难题,通过对T-C-V架构的扩展,探讨了地质调查云服务仓库、地质调查云服务构件生产中心、地质调查云服务管理中心、地质调查云应用生产中心、地质调查云应用定制中心组成,同时研究面向终端应用层的地质信息服务模式和基于云GIS架构地质信息服务门户框架技术等,形成了完整的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框架,解决了地质信息共享服务中的数据不方便迁移、功能服务迁移难的问题,为地质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和非结构化数据服务技术的实践和示范提供了底层支撑。基于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框架开展的“立体一张图”通过对二三维空间数据的一体化描述、组织与存储,发现和发布机制,能够将分布于不同结点的地表、地下的三维空间数据通过场景服务的方式进行整合共享,实现了信息集成整合可视化和高效交互处理,是一种有效的空间数据服务机制和支撑技术。基于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框架开展的非结构化地质数据管理与服务集成应用方法,提高数据的存储及管理效率,利于信息的搜索和综合提取,其应用层与框架的对接技术为具体的地质信息服务的流程的实践与示范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中的实践和示范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框架能够满足不同粒度的地质图服务、基于位置的地质信息移动共享服务、潜力评价工作流试验等部署要求。针对空间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探索出的一种高效的数据一体化组织管理、存储与集成、发现、发布、共享与服务机制,能够提升地质信息评价服务与应用的快速服务能力,效果良好。

宋炜炜[5](2015)在《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的空间大数据管理和高性能计算研究》文中认为地理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常常伴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取得巨大进步,同时,本学科的发展也向计算机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随着全球互联网迅速普及、传感器技术、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地理空间科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空间信息服务从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转变,对传统的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数据密集、计算密集、高并发访问及时空密集的挑战,传统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不能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已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新的计算模式和技术为解决地理空间科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向。时空信息云平台是空间云计算的具体实现,它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为研究背景,通过空间云计算技术解决地理空间科学研究向信息技术提出的4个挑战,围绕空间大数据的存储管理、高性能空间计算和时空信息云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等展开了相关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时空信息云平台框架体系a)云计算框架及相关概念:研究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云计算服务方式和分类:包括公有云、私有云、社区云和混合云四种服务方式。对目前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即服务层(IaaS)、平台即服务层(PaaS)和软件即服务层(SaaS)进行了详细的论述。b)空间云计算:研究了空间云计算的概念,空间云计算与常用云计算框架的区别及特征,特别是专用于空间数据服务和处理的数据即服务层(DaaS)。然后详细论述了空间云计算技术在应对地理空间科学提出的数据密集、计算密集、高并发访问及时空密集问题的解决方案。c)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云计算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新框架体系,包括IaaS、DaaS、 PaaS、SaaS层以及通过时空规律优化的时空信息云平台资源调度的虚拟服务层。(2)时空信息云平台构建的几个关键技术时空信息云平台除了具有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S0A、多租户等关键技术外,还有针对地理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特征的三大关键技术。a)基于时空的动态资源调度:研究了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以及基于虚拟化平台的资源调度,并提出了在时空信息云平台中基于时空规律的资源调度框架和算法,通过构建空间云资源调度的时空四元组调度模型,提出了一种优化免疫克隆算法实现了多时空目标的优化调度算法。b)时空信息云平台的自动伸缩和负载均衡技术:研究了典型的负载均衡技术主要包括简单阈值规则、固化学习、排队理论等。选择按照简单阈值规则的自动伸缩和负载均衡技术作为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处理机制,提出了基于时空规律的自动扩展和负载均衡策略模型,并实现了优化调度算法。c)地理空间科学中的服务链组合技术,对服务链遵循的OGC地理空间服务标准进行了讨论;详细研究了工作流技术以及工作流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应用策略和模型;提出了在一种时空信息云平台服务链组合模式:集成动态计算资源的服务链组合,并基于时空原则对服务链进行优化。(3)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的空间大数据管理a)大数据概念及关键技术:研究了大数据的概念及大数据对IT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处理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包括存储大数据的分布式文件系统、高效处理大数据的并行计算框架;研究了NoSQL关键技术和分类,详细讨论了HBase的架构,特点。b)空间大数据:与传统的互联网大数据相比,空间大数据具有更明显的多源异构、多时空属性、多维和分布性的特征。c)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的DaaS服务:提出了一种时空信息云平台的DaaS架构,采用HDFS+HBASE+RDBMS的混合存储结构,为空间大数据提供存储服务能力。d)讨论了空间数据存储的概念模型,并研究不同用途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在DaaS中的储存管理机制。e) PMMI:提出在时空信息云平台中,空间大数据存储管理和访问的多时空索引优化调度机制(Predefined multiple indices mechanism,PMMI)。(4)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高性能空间计算研究a)高性能计算:研究了传统的高性能计算技术,在超级计算机发展的同时,云计算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模式的演进。b)研究了云计算环境下的高性能计算,讨论了时空信息云平台高性能计算云在虚拟化平、云管理软件、存储管理。提出了一个时空信息云平台和Hadoop集群共同组成高性能空间计算服务框架,使得Hadoop集群利用云平台的动态扩展性获得更好的扩展能力。c)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构建了用于地理国情高性能统计应用,设计实现了一个高性能地理统计分析系统Hadoop-Geostatistics GIS,实现了多种空间统计指标的计算流程和MapReduce算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比传统的单机模式具有明显的性能提升,并可横向扩展。(5)时空信息云平台原型系统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时空信息云平台原型系统SCCP (spatiotemporal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包括了IaaS、DaaS、PaaS和SaaS的详细设计,本文在原型系统中实现了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框架设计及各服务层的详细设计实现,通过原型系统验证了本文部分的研究内容。

刘羽,任艮全,张磊[6](2015)在《模型驱动构件可定制开发技术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模型驱动构件可定制开发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可提供柔性的系统架构、扩展能力和开放性,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分析了模型驱动构件可定制开发技术的特点、影响和应用现状,提出了该技术在后勤业务信息系统建设领域的应用构想,并设计了基于该技术的后勤业务信息系统架构。

郑春梅[7](2014)在《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实践。城市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城市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已经进入网络化阶段,信息资源正从单纯的自供自给的封闭模式,发展成为多种数据、资源融合的模式。如何利用已建立的城市管网GIS系统,建立基于各种管线可扩展的分布式共享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一致的、透明的共享与服务,提高城市职能部门的综合决策和管理能力,实现人类与城市系统的和谐共生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网所涉及的单位众多、信息种类和数据格式多样化,每个部门建立的GIS系统采用的信息模型与处理技术不同,导致城市管网应用服务系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是实现本课题的重要前提,在强有力的技术体系的支撑下,有利于打破部门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并结合统一、标准的共享服务框架,使城市管网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构建智慧城市的服务体系奠定基石。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的集成、共享以及应用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从空间信息共享体系结构的演变过程着手分析了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的必然性,构建了基于SOA、开放的、较完整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服务框架。2.引入城市管网本体思想,建立基于本体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模型,以屏蔽城市管网数据的差异性。3.通过对城市管网空间数据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说明了城市管网空间数据集成的必要性,提出多源异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的集成方法:分别通过元数据、空间数据库服务器的集成模式,实现对多源异构城市管网信息的一体化描述、组织和管理。4.基于服务资源的动态聚合和已有城市管网资源集成的需求,提出城市管网空间信息资源的动态聚合模型,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分布式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的智能化定制、检索和获取,为服务发现和GIS资源的集成提供虚拟化的支持。5.构建了面向服务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模型,该模型实现了GIS与工作流技术的有机集成,设计了基于GIS网络模型的工作流技术体系框架,为面向业务流程的多层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系统的集成提供了总体框架和顶层指导。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SOA的城市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原型系统,验证了本文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今后将以基于云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及空间信息表现模型作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

许文瑛[8](2012)在《协同软件测试管理模型及其平台架构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软件项目的规模日渐增大,复杂性逐渐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软件测试逐渐向大型、分布式发展,协同工作成为趋势。为了提高软件测试的质量,对软件测试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必不可少,因此,对协同软件测试管理的研究应运而生。目前软件测试与测试管理逐渐被测试团队重视并应用,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测试管理对协同的支持不足。目前的软件测试管理注重于测试过程管理,而在流程定制、团队协作等方面尚未起到较好的作用。测试过程依靠人来推动,而不能由系统自动驱动团队成员完成任务。而且,沟通依靠通过团队成员主动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而系统不能协助沟通。(2)对测试工具集成的支持不足。一方面,大多数测试工具的设计是独立的,只能测试系统的某些模块或某些方面,需要多种工具配合使用,这些分散的测试工具产生的测试数据不便于项目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大多数的测试工具使用前需要进行安装配置,每位测试人员都需要进行安装配置的过程,十分不便。针对软件测试管理面临的协同管理问题,本文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通过研究协同办公,协同软件开发等概念,结合计算机支持的协同技术,分析了协同软件测试管理应具备的特性。(2)提出了可以较好地支持协同的协同软件测试管理模型CSTMM。CSTMM模型针对协同软件测试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旨在满足协同软件测试管理的特性。(3)基于CSTMM,提出了协同软件测试管理平台架构CSTMA,针对流程协同以及测试工具集成化这两大架构实现中的关键问题,给出了的解决方案。(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CSTMM模型与CSTMA架构的协同软件测试管理平台,并应用该平台对比较有代表性的软件测试项目实例进行了测试管理。通过对平台的具体应用,验证CSTMM模型与CSTMA架构的可行性。本文提出的CSTMM模型与CSTMA架构使系统可以协助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通过流程驱动测试管理使测试管理规范化,支持流程的可定制,支持知识和测试资产的可复用并在团队内可共享,支持团队成员并发协同工作并能保持工件的一致性,可以提供测试服务。通过建立基于CSTMM模型与CSTMA架构的协同软件测试管理平台可以基本解决上述提到的协同管理问题,有效地降低测试成本,缩短测试周期,提高测试质量。

曲长城[9](2012)在《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概述》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已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工作流软件的开发,能够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最大幅度的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而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本文针对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这一问题,做以下论述。

陈玮[10](2009)在《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林业信息化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作为在我国林业具有重要地位的国有林区,其信息化建设在林业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和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国有林区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上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由于国有林区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已无法适于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其建设效率不断降低,甚至已成为阻碍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对适于国有林区当前信息化建设特殊性的信息化模式的探索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和信息化需求,选取ASP技术为信息技术手段,展开对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框架模型的研究,在详细分析国有林区信息化特殊性和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选择ASP技术的应用模式,确定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模式的体系结构,并选择新模式实施的切入点;二是对新模式重要组成部分——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和区域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根据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确定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框架结构和主要部门组成,明确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任务,并构建适于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平台框架模型、物理模型、功能模型和逻辑模型;三是对新模式核心运行管理机构——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运行流程的研究,根据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模型,确定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区域信息服务中心为其成员企业和相关部门的信息服务、区域信息技术推广、区域信息服务中心与外部信息资源提供商的合作、信息服务中心运行效果的绩效评价等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运行流程;四是对新模式安全保障地研究,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看,安全问题是制约网络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对新模式安全保障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区域信息服务中心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服务对象的安全需求,确定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保障的基本思路,构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并选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以保障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二、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OA的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SOA架构
    2.2 协同管理
    2.3 工作流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总体设计思路
        3.1.2 SOA架构优势
        3.1.3 工作流管理模块设计
    3.2 框架关系
    3.3 基础平台框架
    3.4 系统业务框架
    3.5 模块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播综合业务管理
    4.1 广播办公业务
        4.2.1 收文管理
        4.2.2 发文管理
        4.2.3 会议管理
        4.2.4 用印管理
    4.2 广播经营管理业务
        4.3.1 广播节目调度
        4.3.2 广播节目大型活动经营管理
        4.3.3 广播音像资料管理
    4.3 广播公共业务
        4.4.1 集中采购
        4.4.2 后勤保卫
    4.4 广播信息门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互扩展
    5.1 电子签章
    5.2 网络寻呼
    5.3 微信移动端
        5.3.1 适配接口
        5.3.2 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的目的
    6.2 功能测试
    6.3 安全测试
    6.4 系统承载能力测试
        6.4.1 环境准备
        6.4.2 工具简介
        6.4.3 模拟用户登录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Cloud-BIM的工程建造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loud-BIM的研究现状
        1.2.2 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协同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相关定义和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定义界定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协同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1 项目现场管理面临主要问题
    2.2 多专业交叉施工常见问题分析
    2.3 研究的必要性
3 基于SNA方法的Cloud-BIM协同管理需求分析
    3.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3.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概述
        3.1.2 社会网络分析的形式化表达
        3.1.3 主要分析指标和研究步骤
    3.2 Cloud-BIM协同管理需求分析的目的
    3.3 分析范围界定和数据收集
        3.3.1 分析范围界定
        3.3.2 数据收集
    3.4 建立结构自交互矩阵和邻接矩阵
        3.4.1 建立结构自交互矩阵
        3.4.2 建立邻接矩阵
    3.5 利用UCINET的社会网络分析
        3.5.1 需求因素网络构建和规模分析
        3.5.2 中心性分析
    3.6 需求因素分类与检验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Cloud-BIM的工程建造协同管理体系
    4.1 施工阶段协同管理维度划分
    4.2 项目建设参与方权责梳理
        4.2.1 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各参与方关系
        4.2.2 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各参与方BIM工作职责
        4.2.3 施工总承包内部岗位BIM工作职责
    4.3 Cloud-BIM协同管理平台
        4.3.1 平台信息集成及实现途径
        4.3.2 Cloud-BIM平台权限设置
    4.4 协同管理组织协同
        4.4.1 BIM部门在协同管理组织架构中的定位
        4.4.2 组织架构重组
    4.5 协同管理机制构建
        4.5.1 基于Cloud-BIM的工程建造协同管理过程
        4.5.2 基于Cloud-BIM的工程建造协同管理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Cloud-BIM的工程建造协同管理平台框架
    5.1 Cloud-BIM协同管理平台框架设计
        5.1.1 协同管理平台软件调研
        5.1.2 设计思路
        5.1.3 协同管理平台框架
        5.1.4 实际应用层下系统之间的关系
    5.2 施工深化设计管理系统
        5.2.1 施工深化设计概述
        5.2.2 系统功能模块设置
        5.2.3 工作流分析
        5.2.4 施工深化设计管控体系
    5.3 施工管理系统
        5.3.1 施工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置
        5.3.2 施工管理系统各功能模块工作流分析
    5.4 知识管理系统和平台管理系统
        5.4.1 知识管理系统
        5.4.2 平台管理系统
    5.5 本章小结
6 烟台市某医院项目实例分析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协同管理应用策划
        6.2.1 应用点选取
        6.2.2 Cloud-BIM平台软件的选取
    6.3 项目组织协同
        6.3.1 组织架构
        6.3.2 各岗位工作职责
    6.4 协同管理平台搭建
        6.4.1 构建项目圈
        6.4.2 平台权限设置
        6.4.3 模型创建与导入
        6.4.4 建立质量问题库及报表管理
        6.4.5 工作流编制及任务下发
    6.5 施工深化设计协同管理的实际应用
        6.5.1 施工深化设计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6.5.2 Cloud-BIM协同管理制度实施
        6.5.3 创建深化设计重难点矩阵
        6.5.4 三级深化设计体制的实施——以机电专业为例
        6.5.5 多专业协同优化
        6.5.6 深化设计成果交付
    6.6 工程施工协同管理的实际应用
        6.6.1 进度计划管理的工作协同
        6.6.2 质量、安全检查的工作协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及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流程挖掘的服务组合与运行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流程挖掘的研究现状
        1.2.2 服务组合的研究现状
        1.2.3 服务管理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平台框架
    2.1 平台作用分析
    2.2 平台框架分析
    2.3 平台应用过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合业务信息和运行信息的元模型
    3.1 融合业务信息和运行信息的元模型框架
    3.2 模型的详细构造
        3.2.1 流程挖掘处理模型
        3.2.2 服务组合场景模型
        3.2.3 业务流程执行模型
        3.2.4 服务管理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流程挖掘的服务应用方法
    4.1 基于服务日志的流程模型生成方法
        4.1.1 日志的预处理
        4.1.2 事件日志的处理
        4.1.3 流程挖掘的执行
    4.2 基于元模型的服务组合方法
        4.2.1 服务选择方法
        4.2.2 服务调用场景的生成方法
        4.2.3 服务组合实例的生成方法
    4.3 基于元模型的服务运行管理策略
        4.3.1 服务级别的定义
        4.3.2 服务运行管理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台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平台的角色分析
        5.1.1 技术背景分析
        5.1.2 参与角色分析
    5.2 平台原型系统架构分析
    5.3 平台原型设计与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平台原型的验证
    6.1 某移动医疗应用软件的应用场景
    6.2 原型系统在应用场景下的演示
    6.3 方法对比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领域及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信息积累与服务需求
        1.2.2 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支撑技术发展概述
        1.2.2.1 SIG、网格、网格GIS技术与地质调查信息网格
        1.2.2.2 云计算和云GIS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3 大数据技术国内外现状
        1.2.3 基于GIS的资源评价服务模式的发展
        1.2.4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1.1 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框架研究
        1.3.1.2 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空间信息集成与服务技术研究
        1.3.1.3 非结构化地质数据发现与挖掘服务技术研究
        1.3.2 研究方法
2 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框架
    2.1 基础云GIS平台的T-C-V架构
        2.1.1 概述
        2.1.2 T-C-V关键技术融合
    2.2 基于T-C-V架构的地质调查信息服务框架
        2.2.1 体系架构
        2.2.2 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框架的云服务仓库与四大云中心
        2.2.2.1 云服务仓库
        2.2.2.2 云服务管理中心
        2.2.2.3 云应用生产中心
        2.2.2.4 云服务构件生产中心
        2.2.2.5 地质调查云应用定制中心
    2.3 终端应用层的地质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2.3.1 数据服务流图
        2.3.2 数据服务的网络链路
        2.3.3 基于位置的智能信息服务
    2.4 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信息服务平台门户技术
        2.4.1 分布式结点门户技术框架
        2.4.2 结点Portal同步机制的体系结构
        2.4.3 结点portal资源同步实现流程
    2.5 小结
3 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空间信息服务技术
    3.1“立体一张图”:服务能力从二维向三维延伸
    3.2 面向对象的数据一体化描述、组织与存储
        3.2.1 二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一体化描述
        3.2.1.1 基于关系与规则的建模机制
        3.2.1.2 二维空间数据库模型
        3.2.1.3 二三维空间数据一体化表述
        3.2.2 二三三维地质数据一体化组织与存储
    3.3 地质空间信息数据发布与发现
        3.3.1 空间数据的发布
        3.3.2 空间数据的发现
    3.4 地质空间信息基础云GIS服务
        3.4.1 二三维空间数据目录服务
        3.4.2 基于业务逻辑的空间要素服务
        3.4.3 基于球面模型的三维场景服务
        3.4.4 多样化用户界面表达
    3.5 小结
4 非结构化地质数据发现与服务技术
    4.1 基于云GIS的非结构化地质数据处理框架与流程
        4.1.1 大数据处理框架
        4.1.1.1 资源层
        4.1.1.2 汇聚层
        4.1.1.3 数据挖掘与分析层
        4.1.1.4 大数据应用层
        4.1.2 大数据处理技术流程
    4.2 基于大数据框架的数据集成服务关键技术应用
        4.2.1 非结构化地质数据存储关键技术
        4.2.1.1 大数据预处理技术
        4.2.1.2 非结构化数据有序化组织管理
        4.2.2 数据资源汇聚与快速发现技术
        4.2.3 大数据应用层与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框架对接
    4.3 非结构化数据挖掘与分析
    4.4 小结
5 在地质调查信息网格中的实践与示范
    5.1 中国地质调查网格平台的云GIS架构提升
        5.1.1 中国地质调查网格平台的云构架提升方法
        5.1.2 基于云GIS架构的网格平台部署流程
        5.1.3 基于云GIS架构的网格平台功能汇聚模式
        5.1.4 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门户界面
    5.2 基于云GIS架构的“立体一张图”服务实现
        5.2.1 多结点数据发现与集成服务
        5.2.2 多比例尺的地质图服务
        5.2.2.1 多级栅格流服务
        5.2.2.2 分布式地质图空间数据服务
        5.2.2.3 地质图数据三维可视化
        5.2.3 基于云GIS架构的三维模型服务实践
    5.3 智能地质信息服务中的非结构化数据服务应用
        5.3.1 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关于基于位置的地质信息服务功能
        5.3.2 基于内容的数据应用服务实例
    5.4 基于云GIS的潜力评价服务流、工作流机制试验
        5.4.1 基于云GIS架构的成矿地质体体积法功能服务
        5.4.1.1 成矿地质体体积法介绍
        5.4.1.2 基于云GIS架构的预测区体积计算方法设计
        5.4.1.3 预测模型汇总
        5.4.2 基于云GIS的潜力评价服务流、工作流机制
        5.4.3 基于云GIS架构的成矿地质体体积法部署与试验
        5.4.3.1 网格结点铁矿资源潜力评价结点数据资源部署
        5.4.3.2 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方法中间件或空间数据服务部署
        5.4.3.3 体积法计算流程试验
    5.5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5)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的空间大数据管理和高性能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空信息云平台框架体系
    2.1 计算框架及相关概念
    2.2 空间云计算
    2.3 一种时空信息云平台框架提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空信息云平台构建的几个关键技术
    3.1 基于时空的资源动态调度
    3.2 时空信息云平台资源自动伸缩和负载均衡技术
    3.3 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服务链组合(工作流)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的空间大数据管理
    4.1 大数据相关概念及其带来的挑战
    4.2 空间大数据特征及关键技术
    4.3 时空信息云平台DAAS的提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高性能空间计算
    5.1 高性能计算和超级计算机
    5.2 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高性能计算
    5.3 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地理国情统计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空信息云平台系统原型及应用案例
    6.1 原型系统框架
    6.2 平台软硬件环境
    6.3 原型系统设计
    6.4 原型系统应用案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内容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模型驱动构件可定制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的提出
2应用现状
3应用设想
    3.1总体架构
    3.2基础平台
    3.3业务套件
    3.4业务应用
    3.5典型案例
4结束语

(7)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城市管网概述
        1.2.1 城市管网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2.2 城市管网的特征
        1.2.3 城市管网信息化发展概述
        1.2.4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技术基础
    1.3 空间信息共享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空间信息共享技术研究现状
        1.3.2 我国空间信息共享技术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框架
    2.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相关技术
        2.1.1 数据格式转换
        2.1.2 分布式对象技术
        2.1.3 网络服务(Web Service)技术
        2.1.4 云服务技术
    2.2 空间信息共享体系架构演变
        2.2.1 点对点的系统集成架构
        2.2.2 基于中间件的共享架构
        2.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2.3 基于 SOA 的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框架
        2.3.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需求
        2.3.2 框架体系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城市管网本体的异构信息共享模型
    3.1 本体与城市管网本体
        3.1.1 本体的定义
        3.1.2 本体类型
        3.1.3 本体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3.1.4 城市管网本体构造准则
        3.1.5 城市管网本体数据分类
    3.2 城市管网资源及其描述方法
        3.2.1 元数据概念
        3.2.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专用元数据标准
        3.2.3 管网元数据
        3.2.4 本体在城市管网资源描述中的作用
    3.3 基于本体的城市管网空间数据共享模型构建
        3.3.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模型设计原理
        3.3.2 基于本体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模型框架
        3.3.3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模型的构建步骤六步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4.1 空间数据模型
        4.1.1 空间数据模型概述
        4.1.2 空间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4.1.3 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结构的关系
    4.2 城市管网空间数据模型
    4.3 多源异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集成的重要性
    4.4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集成技术
        4.4.1 基于元数据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数据集成
        4.4.2 基于空间数据库服务器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模型集成
    4.5 城市管网空间数据管理
        4.5.1 城市管网空间数据存储
        4.5.2 城市管网空间数据的组织
        4.5.3 多源多尺度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数据管理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网络服务技术
    5.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聚合模型
    5.2 空间信息服务与集成
        5.2.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分类
        5.2.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模式与集成
    5.3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分布式智能服务引擎机制
        5.3.1 城市管网体系中分布式智能服务引擎框架
        5.3.2 异步调用机制
        5.3.3 节点内负载均衡机制
    5.4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 Web 目录服务技术
        5.4.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 Web 目录服务模式
        5.4.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 Web 目录服务功能
        5.4.3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 Web 目录服务接口规范
    5.5 授权与安全管理机制
        5.5.1 网络环境安全配置
        5.5.2 系统安全配置
        5.5.3 WEB 和 Web Service 服务器安全配置
        5.5.4 系统内部用户权限机制
    5.6 空间信息的发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空间信息的城市管网工作流与系统集成
    6.1 工作流(概述)
        6.1.1 工作流概述
        6.1.2 工作流参考模型
    6.2 空间信息工作流
        6.2.1 空间信息工作流概述
        6.2.2 空间信息工作流的特点
    6.3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6.4 空间信息工作流建模
        6.4.1 空间信息工作流建模要求
        6.4.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工作流模型的表达
    6.5 基于 GIS 网络的城市管网工作流模型
        6.5.1 基于工作流的 GIS 网络模型架构
        6.5.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执行引擎
        6.5.3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异常处理与冲突解决
    6.6 面向业务流程的多层城市管网信息系统模型
    6.7 本章小节
第7章 原型系统研发
    7.1 原型系统总体架构
    7.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开发
        7.2.1 开发环境准备
        7.2.2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协同软件测试管理模型及其平台架构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协同软件测试的研究现状
        1.2.2 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协同相关技术分析
    2.1 协同概述
        2.1.1 协同的概念
        2.1.2 协同办公
        2.1.3 协同软件开发
        2.1.4 协同软件测试
    2.2 协同技术分析
        2.2.1 协同技术的研究内容
        2.2.2 群体协作模型
    2.3 协同应用平台
        2.3.1 协同应用平台分析
        2.3.2 MOSS 平台技术架构
        2.3.3 MOSS 平台的协同技术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协同软件测试管理模型研究
    3.1 协同软件测试管理问题分析
        3.1.1 大型分布式软件测试项目中的协同管理问题
        3.1.2 协同软件测试与协同软件开发对比分析
        3.1.3 协同软件测试管理的特点研究
    3.2 协同软件测试管理模型 CSTMM 研究
        3.2.1 角色权限管理
        3.2.2 测试过程管理
        3.2.3 测试资产管理
        3.2.4 协同软件测试管理模型 CSTMM 的建立
        3.2.5 CSTMM 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CSTMM 的协同软件测试管理平台架构研究
    4.1 协同软件测试管理平台概念框架
    4.2 测试管理流程协同问题的研究
        4.2.1 测试管理流程协同解决方案
        4.2.2 关键工作流建模
    4.3 测试工具集成化问题的研究
        4.3.1 测试工具选型
        4.3.2 集成化实现技术的选取
        4.3.3 集成化实现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协同软件测试管理平台架构实现
    5.1 基于 CSTMM 的 CSTMA 架构实现
    5.2 CSTMA 架构下的流程协同
        5.2.1 工作流原型的建立
        5.2.2 工作流原型在平台中的使用
    5.3 CSTMA 架构下的测试工具集成化
        5.3.1 基于 Web Service 实现测试工具的改造
        5.3.2 基于 Web Part 实现测试服务的集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CSTMM 模型与 CSTMA 架构的具体应用
    6.1 协同软件测试管理平台的部署
    6.2 协同软件测试管理平台的协同特征
        6.2.1 测试流程驱动
        6.2.2 可定制的测试管理流程
        6.2.3 知识共享
        6.2.4 并发工作
    6.3 集成化测试服务验证
        6.3.1 Monkey Test 测试结果
        6.3.2 基于 Monkey Test 的测试服务测试结果
        6.3.3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6.4 协同软件测试管理平台的应用
        6.4.1 应用背景描述
        6.4.2 测试计划阶段
        6.4.3 测试设计阶段
        6.4.4 测试执行阶段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平台框架
    1.1 智能、集成的平台框架
    1.2 PSAF过程元模型
2. 对RUP的支持
    2.1 集成的配置管理
    2.2 知识管理流程
3. 对TSP的支持
    3.1 环境流程
    3.2 项目计划的管理
    3.3 沟通
    3.4 复审追踪流程
4. Agent辅助的PSP
    4.1 Agent与工作流机的接口
    4.2 PSP过程数据的收集
5. 总结

(10)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林业区域信息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ASP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2.2 公共物品理论
    2.3 信息化理论
    2.4 信息科学相关理论与技术
        2.4.1 ASP模式
        2.4.2 工作流技术
        2.4.3 中间件与组件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及现状分析
    3.1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特殊性
        3.1.1 信息化条件约束较大
        3.1.2 国有林区社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3.1.3 信息需求的综合程度高
        3.1.4 需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高
        3.1.5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技术复杂性较高
        3.1.6 资源约束较大
        3.1.7 国有林区信息化项目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3.2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2.1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3.2.2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采用的建设模式
    3.3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
        3.3.2 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缺乏
        3.3.3 信息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
        3.3.4 信息化投入不足且不均衡
        3.3.5 林业信息管理体制陈旧落后
        3.3.6 信息化人才匮乏
        3.3.7 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滞后
        3.3.8 条块分割、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4 国有林区信息化中引入ASP模式的优势及基础条件分析
        3.4.1 引入ASP的优势
        3.4.2 国有林区信息化中引入ASP的基础条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架构
    4.1 新模式的切入点选择
        4.1.1 ASP应用模式的选择
        4.1.2 应用功能切入点的选择
    4.2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4.2.1 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4.2.2 新模式的主要目标
    4.3 新模式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4.3.1 新模式的内容
        4.3.2 新模式的体系结构
        4.3.3 实施新模式的基本原则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及平台模型构建
    5.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
        5.1.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任务
        5.1.2 ASP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
    5.2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结构
        5.2.1 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和物理模型
        5.2.2 信息服务平台的拓扑结构
    5.3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型
    5.4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逻辑模型
        5.4.1 远程虚拟信息系统服务数据处理过程
        5.4.2 信息系统定制服务过程
        5.4.3 信息提供服务过程
    5.5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工作流引擎的定义
        5.5.1 工作流引擎的结构
        5.5.2 工作流引擎的功能
        5.5.3 工作流引擎的细分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运作机制
    6.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管理机制
    6.2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行机制
        6.2.1 区域内林业企业接入
        6.2.2 远程虚拟信息系统服务
        6.2.3 工作流定制服务
    6.3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与社会信息资源服务商的合作机制
        6.3.1 与硬件提供商的合作
        6.3.2 与软件提供商的合作
        6.3.3 与信息资源服务商的合作
    6.4 信息技术推广机制
        6.4.1 信息服务性能提升
        6.4.2 信息技术培训
        6.4.3 成员企业吸引
    6.5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评价机制
        6.5.1 ASP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6.5.2 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原则
        6.5.3 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保障机制
    7.1 新模式的技术保障机制
        7.1.1 新模式技术保障体系的构成
        7.1.2 新模式技术保障体系的运行流程
    7.2 新模式的安全保障
        7.2.1 国有林区林业信息网络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需求分析
        7.2.2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7.2.3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体系的框架模型
        7.2.4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技术的选择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OA的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陈姗姗.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基于Cloud-BIM的工程建造协同管理研究[D]. 邱翔. 烟台大学, 2019(09)
  • [3]基于流程挖掘的服务组合与运行管理系统[D]. 李郁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李丰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6)
  • [5]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的空间大数据管理和高性能计算研究[D]. 宋炜炜.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4)
  • [6]模型驱动构件可定制开发技术及其应用[J]. 刘羽,任艮全,张磊.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5(02)
  • [7]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郑春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8]协同软件测试管理模型及其平台架构的研究与应用[D]. 许文瑛.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1)
  • [9]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概述[J]. 曲长城.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2(10)
  • [10]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D]. 陈玮.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过程支持平台框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