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科技顾问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重庆市科技顾问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一、在重庆市科技顾问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吴东[1](2018)在《近代“都市计划委员会”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年深圳市向香港学习,首次在国内实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随后,这一制度开始在国内普遍推广。目前在我国很多省、市都设立了该委员会。作为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织机构,城市规划委员会具有咨询顾问的职能,对城市规划民主决策影响重大,然而却也面临着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对城市规划干预作用日渐式微的窘境。联系近代,发现有相似的机构——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成立。与城市规划委员会类似,都市计划委员会具有咨询顾问的职能,同时又兼具编制属性。那么它的成立对近代城市规划体制的发展有何作用?该组织究竟为何种性质、因何产生,又是怎样确立了制度建设,对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当代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的发展有何启示呢?显然,值此当代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亟须创新与变革之际,对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历史研究显然是有必要的,兼具了历史与现实意义。本文对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探究,首先是要追溯其源流演变。以历史阶段划分为城市规划编制机构的孕育、都市计划委员会制度的探索期、制度确立期和嬗变期四个阶段。具体以《都市计划法》之颁布为分界点,近代市制的发展为线索,研究近代城市规划机构形成的关键要素。历经《广州市暂行条例》、《市组织法》等制度化探索之后,城市建设需求提高,类似都市计划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广州城市设计委员会宣告成立,期间有识之士带着西方先进的规划理论知识回国投身建设,一方面促进了规划学术成果的喷发,一方面为《都市计划法》的颁布创造了客观条件。然而尽管《都市计划法》要求成立都市计划委员会,其成立却一波三折,直到战后才开始正式普遍施行。经过政权更迭后,都市计划委员会仍然保留其名,性质上却从为市政府服务转向为市人民政府服务。解明史实,对都市计划委员会形成系统性的史料梳理是本研究的基础,为能进一步了解其历史角色、承担的职能和产生的影响,本文对其总体特征进行深入剖析并选取近代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作为典型案例加以解析。经研究,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成立对战后南京的整体规划和重建工作意义重大,其集合了当时先进的规划思想和精英人才,以科学规划的态度对南京整体规划进行了现实的思考和蓝图的构想。虽遭遇战事,只能在原有框架下对城市功能、道路体系和上下水道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修补,却反映了对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思考,而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成立与运作也反映了当时该机构在制度和机构上的不足,是具有典型和特殊性的案例。综合总体特征与专题研究可以看出,近代都市计划委员会不仅行使咨询顾问的职能,承担近代城市规划的编制任务,还具备一定初审权和部分行政事务(是名誉的)。因此,都市计划委员会作为近代城市规划的咨询顾问和编制机构,集合了综合性、地方性和专业性,反映了近代城市规划制度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发展历程。它是近代城市规划体制发展的缩影,具备综合的职能属性和类型特征,对城市规划的学术理论、教育实践、行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栋[2](2015)在《权力关系视角下的政社分开研究》文中提出2002年国家开始试点政社分开改革,然而从重庆、北京、上海等地改革传来的消息,并不乐观。改革不顺利的原因在哪里?我们需要采取的办法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改革后最为关注的问题。2012年新一届政府加大简政放权的改革,为进一步政社分开改革打开了思路。权力作为长期纠结于政社分开中的关键性问题,开始为政社分开中的障碍打通道路。然而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怎么处理好政社分开与简政放权的关系,权力在政社分开中如何进行调配和新的整合?本文就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逐步深入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中国与国外的政社分开历史路径的不同轨迹中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研究发现我国的政社分开是一种治理转型推动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路径,这种路径我们称之为“体制自觉”;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社分开则是基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生成规律,以文化的不断更新来推动改革的逐步深化,这种路径我们称之为“历史自觉”。如何将“体制自觉”与“历史自觉”两种不同的路径进行现代性整合是本文力图找寻的答案。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开始从我国权力变革历史脉络中,梳理我国政社分开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认为,权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着一种关键性作用,国家与社会在权力的较量中,不断推动着政社关系的重组与优化。而如何把握住这种历史发展的节奏规律和内在特征,以服务于当前我国深化改革中权限划分的分节点和融合点,是本文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基于当前我国政社分开改革中,急于变革的政府与不断增长的社会新生力量之间,不是权力分不分,而是分了以后权力怎么管的问题。结合前面的思考,本文认为在权力的“放”与“管”之间,应该介入一种历史性的发展过程,即进行权力的“变移”。使原属政府而今需下放给社会组织的权力“变移”为新治理要求下符合社会组织自身实际,社会组织能够接得住、用得上,用得好的权力。将以上理论分析,进一步应用于当前我国政社分开改革的实际问题总结得出,我国各地政社分开改革体现出不同的改革思路,并呈现出不同时期改革的阶段性特征,而影响这种思路和阶段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所进行的权力改革的不同策略和程度。决定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如何将这种权力的改革考虑到当地发展的实际和各种利益关系所进行的博弈平衡。这就是本文研究体现出“分”→“合”→“衡”的思路过程。如何将“分”、“合”、“衡”理论进行有机整合,达到合而有力,平衡协调的综体性效应,是本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突破的新问题。研究认为在我国目前政社分开改革中,权力应是积极主导改革的主动者,政府要对社会权力积极进行规划培育,在社会的演化过程中社会权力得以成熟和健全,形成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并与政府协调互动,共同致力于社会的良好治理。如果离开国家主权背景下的政社完全独立自主,互不干涉的分散化治理,权力得到了有效分配,却将政社引向各自为政局面。因而本文结合当前“整体性治理”与“分散性治理”理论,引入历史性要素和平衡性理念,尝试将二者进行理论上的整合,在“分散化治理”前面设置“整体性”的要素约束,提出“整体化分散治理”构想,从而建构符合现实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社权力关系。本文在研究中,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方法贯穿始终,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性发展时空中进行过程性分析,结合历史要素中的现实反射进行理论的有效整合。尤其利用历史制度主义中的“结构-功能”分析视角,沿着政社分开(结构路径)——权治转型(功能路径)——权力变移(系统路径:结构与功能的打通)的逻辑思路逐步深入。在建构“整体化分散治理”的新型政社合作理论中,本文结合“体、用、的”的关系学说,遵循“社会组织的本体自主性发展——现实治理的政府主导性意义——社会总体性均衡发展的目标诉求”的脉络关系,在权力实现有效重构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从而打造综合平衡、总体发展的政社新型关系。

曹扬[3](2014)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创新创业活动,提出要“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随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上述指导思想和国家发展战略为本论文赋予了特殊和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在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经济已经对经济发展方式、教育改革走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人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时代发展潮流,吻合时代主流精神,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证和新响应。它以如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并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创新的一个亮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在认识与实践的起步阶段,虽然它得到了体制的反复确认,但还不具备快速发展的内外环境,包括:(1)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社会和高校的足够重视;(2)未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充分结合起来;(3)适应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理论、实训与实践体系还有待研究破解和完善成熟。从上述认识出发,本文研究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问题,以吉林省为例,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借助区域资源优势;研究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1)梳理相关文献,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与问题、意义,理清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本文对尚未形成共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给出界定和梳理,包括:第一,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驱动”的关系。本文将“知识型创业”作为中介将二者密切联系起来,即创新驱动需要知识群体大规模的投身于知识型创业过程中,同时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知识型创业为核心来组织和设计教育内容、模式与方法,从而呈现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意义;第二,研究了传统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将后者作为一种基础性和通用性才能的公共教育而与专门培养创业者的前者相区分。(3)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本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省内高校进行了调研,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经济、文化条件下的运行状况、特征及存在问题,并进行了问题成因分析,以找到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因素及其根源。(4)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本部分重点考察能够适应和支撑大学生开展知识型创业的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结合国内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教育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5)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大学生在给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与效果,研究了吉林省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与区域资源互动互促。(6)促进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的策略立足于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需求实际,探讨了通过贯彻“三个统一”原则(生存型教育和发展式教育统一;教育广谱化和个性化统一;知识传授与实践体会统一);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整合资源、鼓励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等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力争对提高吉林省乃至全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规范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实践支持。

车守同[4](2013)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文中研究表明1944年1月成立的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是中国抗战时期所成立最重要的一处遗址博物馆。成立的背景,与抗故时期「西北开发政策」、「(1942年)国军派驻河西走廊」、「(1942年)中央政府收复对新疆省行政权」,有绝对密切的关系。为了抵抗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及经济封锁,地处偏远的敦煌,交通运输获得大幅改善。加上菁英人才的参与、兰州市政的建设,以及于全国最重要的国营事业玉门油矿凿井出油,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当时在河西走廊与莫高窟从事公务访查及学术工作的人员虽然不多,但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晌,并且在1949年以后,分居海峡两岸,相关的史料也分布在两岸。本论文系以分布海峡两岸的史料,包括公文、信函、日记,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的时代背景,作一时间的比对与全面性的讨论。

谢辛[5](2013)在《基于信息化视角的专家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专家是人力中的高人,是人才中的帅才。在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积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特别是专家管理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是科学开发人才资源、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本文旨在分析人力资本与人才开发的历史纵深,重点研究专家、专家管理、专家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在比较研究国内外专家管理信息化特点以及我国专家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家管理的理论框架和设计路线,并配套开发了专家管理信息化工具。本文由绪论、文献综述、正文和结论性评述等组成。绪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内容。第1章为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对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重要经典文献进行了归纳和评论,通过厘清人才学研究、人才内涵研究、人才素质研究、人才选拔研究、人才使用研究、人才流动研究、人才结构研究、人才价值研究、人才环境研究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阐述了基于互联网的专家管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第2章为专家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该部分阐述了人才的基础理论、专家的基础理论、专家管理的基础理论。在人才的基础理论中,主要就传统人才与现代人才、资源优先与人才优先、以人为本与以用为本、人才强国与强国人才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和系统研究。通过对人才理论发展的纵深思考、系统思维和定性定量研究,第一次提出专家的概念和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专家管理的概念,并就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专家管理思想,作了系统收集和深入研究。第3章为国内外专家管理概述研究。该部分阐述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传统发达国家,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等新兴发达国家,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专家管理方面的先进做法、主要特点和成功经验。同时,对我国国家层面的专家管理和省区市专家管理现状,作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分析和深入研究。此外,还针对性地选择古今中外专家管理典型案例,进行实例和个案研究。第4章为专家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内容设计研究。该部分运用第2章、第3章理论观点,客观审视专家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时制宜地提出了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专家管理的宏观思路、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第5章为专家管理信息化研究。该部分通过分析国内外专家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对专家管理信息化构成要件、功能结构、方法步骤等进行了整体考虑,科学设计,集成创新。第6章为EMIS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该部分着重阐述了EMIS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情况、技术构架、总体设计、框架构成、主要功能、主要特点,以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对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国际特色和中国特点的专家信息化管理模式,作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技术集成和应用理论研究。

赵琨[6](2011)在《地产年度风云榜 N大魅力看点 再启品牌大典》文中提出魅力看点之一:"风云榜品牌体系"出炉魅力看点之二:风云榜不得不说的故事魅力看点之三:风云榜"牛人"都有谁?魅力看点之四:"大会堂对话",再发"爆破性"观点?魅力看点之五:风云榜将引导何种新趋势?魅力看点之六:风云榜"快乐"片段都有"神马"?魅力看点之七:年度事件榜都有啥大事?百大事件回顾魅力看点之八:……魅力看点之九:……魅力看点之十:Caver Stary

童洪志[7](2010)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是知识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也是创新人才的创新速度与创新效率的竞争。高校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近些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数量激增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陈至立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再次明确强调研究生教育一切工作都要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本文试图探索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即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以期能顺利地、有效地推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确保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本研究首先阐述了研究的现状、意义、思路和主要方法,并对文中涉及的创新能力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创新能力培养相关要素,全文将以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例(下文简称:“创新基地”),初步提出培养保障体系构建模型;其次对模型涉及的指标重点介绍了政策取向、基础平台、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四大培养保障体系;最后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效,并提出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完善措施,以期能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作为目前各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其主要部分章节展开如下:第一章简单论述了本研究意义、思路与方法,回顾了有关创新能力研究现状,并对创新能力内涵、特征、培养要素、影响因素等作了分析和阐释,初步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的构建模型、构建原则,确定考核因子权重,进行模型优化措施。第二章主要是以国家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为依据,分析了重庆大学出台的有关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政策和优惠措施。第三章则是阐述了创新基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研究平台保障体系,此平台分两大块,其一是以实验研究平台为基础的九大实验平台系统;其二为基础服务系统平台,重点分析了创新团队管理系统和创新基金管理系统两大基础系统平台体系建设。第四章根据相关组织理论与原理,构建并分析了创新基地组织保障体系,该体系模型由八大部门组成,分别主持研究生相关活动的开展,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第五章继续论述相关制度理论与原理,分析了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出台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以及相关的奖学金、奖教金等激励制度和高水平学术论文奖励制度。第六章简单分析了创新基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并从创新团队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基于Z理论特点的培养机制、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体系评估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培养途径与完善措施。第七章简要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得出结论,并探索未来应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钟瑾[8](2010)在《迷失在权力的漩涡 ——民国电影检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检查决定着一部电影的命运,而一部影片能否进入市场或者删改后以怎样的面目进入市场、其盈利能力如何,则关系到电影企业的生存;影片的形态和生产者的经营活动,最终可以决定一国电影业的发展情况。可以说,1949年之前的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电影检查史,但是与前者相比,电影检查研究却长期被忽略了。因此,本文中选择以整个民国时期的电影检查为考察对象。既然电影检查可以对影片生杀予夺,那么从电影检查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是一种权力。电影检查的出现,客观上是因为电影放映普及到一定程度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而更深层的原因是,操办电影检查的清末地方精英们借着将电影纳入其所致力于的教育改革中,来与官府分享权力。这些精英大多受过西方文明的教育或启蒙,况且同时代的美英本就是电影发达国家,因此其电影检查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几乎被照搬到最初施行的电影检查之中。有证据表明,当时的电影检查很有可能就此从他律逐渐发展成为行业自律。但是,这种可能性随着国民党政权建立并走上极端民族主义道路而灰飞烟灭。作为一个积弱的、在其长达二十余年的统治期内始终受到来自党内、国内以及外部社会的各种政权和利益集团对其合法性的挑战的政权,其甫一登场即开始着手建立现代化中国,并相应地开展文化建设。为了统一思想,国民党政权将一切权力收归国有,包括电影检查权在内,以此摈除一切非三民主义的文艺作品及文艺理论。此时,电影具有的卓越的意识形态宣传功效已被广泛认识到。于是,文艺领域由此被辟为国民党当局与其政敌继政治、军事领域之外的又一战场。电影检查成为国民党政权排除异己、扼杀异见、钳制思想的一个工具。而且,电影检查权收归国有之后,堕入了权力的漩涡之中。它不仅在国民政府内部引起争夺,而且受到国民党党内其他政治派别以及租界这样的外部势力的觊觎。而历史已经证明的国民党政权最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则通过电影传播政治异见与国民党的电影检查对抗,而双方围绕电影检查展开的斗争,其实质是对于革命话语权乃至政权的争夺。民国社会是特殊的、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政权更迭导致了电影检查权的变迁,瓦解了国民党当局刚刚建立的电影检查体系;而租界的存在则如同顽症恶疾,阻碍着中国政府全面行使电影检查权;30年代以来爆发的大小战事,包括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不仅令国家主权分裂更使得电影检查权分崩离析。再加上含糊的电检条文,以及国民党行政体系内的腐败痼疾,使得民国电影检查的实施每况愈下。作为行业管理制度,电影检查确实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过积极正面的作用,包括为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合理有序的社会环境,并约束了某些不健康倾向,扭转了艺术市场中的混乱,维持了发展。但是,在政治、文化斗争不断的情况下,电影检查沦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随即堕入权力的漩涡中。电影检查权从审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权力关系异化成为权力的工具。纵观民国电影检查史,其间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电影发展情况虽不尽相同,但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权力博弈的线索。以地方精英追逐政治权力开始,以人民希望拥有民主权利为终。本文旨在以“权力”以及权力博弈为线索,揭示出谁在掌握权力、掌握之后如何使用、其结果如何,并且探寻为什么早期电影检查未能从他律走向自律。在呈现民国电影检查之风貌的同时,本文希望能对中国电影研究有所裨益。

李清江[9](2009)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历史考察》文中提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兵工企业纷纷卷入内迁西南大后方的浪潮中,这场大迁徙,历时时间长,涉及地域广,企业种类多,跋涉路途远,因其肩负着重大使命而格外引人瞩目。深入考察内迁的缘起及其背景,一方面它是中国人民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而被迫进行战略撤退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而主动进行战略转移的“作为之举”。本文指出:区别于民用工业企业内迁组织的无力与无序,兵工企业内迁有准备、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特别是在内迁过程中,国民政府有意识的对主要兵工厂的生产职能、产品结构作了调整,改变了战前中国兵工厂一厂多能,大而全、小而全的状态,基本上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新的兵工生产体系。内迁的成功实施为支撑正面战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西南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兵工事业壮大汇聚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光辉。

周旭[10](2008)在《重庆市第二届科技顾问团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5月8日,在重庆市第三届科技顾问团成立大会上,重庆市科委主任、市科技顾问团副主任周旭作一、第二届科技顾问团主要工作第二届科技顾问团成立于2005年5月,先后聘任顾问120余人。三年来,顾问团专家顾问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围绕我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组织实施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38项,开展调研考察活动47次,召开各种专题研讨会、咨询论证会200余次,提交各类决策咨询,报告132份,取得了一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决策咨询成果,为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在重庆市科技顾问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重庆市科技顾问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都市计划委员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城乡规划体制的完善
        1.2.2 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的发展
        1.2.3 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的启示
    1.3 相关研究
        1.3.1 都市计划委员会相关的理论研究
        1.3.2 以城市个案规划史研究为线索的相关研究
        1.3.3 以人物史研究为线索的相关研究
        1.3.4 法律文化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5.1 空间界定
        1.5.2 时间界定
        1.5.3 概念界定
    1.6 研究资料与方法
        1.6.1 史料文献调查与分析
        1.6.2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都市计划委员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考察
    2.1 城市规划编制机构的形成演变
    2.2 城市规划编制机构的孕育
        2.2.1 租界市政建设的示范与引领
        2.2.2 早期市政机构的编制探索
        2.2.3 地方自治推动下的本土市政机构的编制情况
    2.3 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先声
        2.3.1 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引入
        2.3.2 现代市制的兴起
        2.3.3 城市规划编制机构的出现
    2.4 都市计划委员会制度的确立
        2.4.1 留学生带来的先进规划理论与技术
        2.4.2 《都市计划法》的颁布
        2.4.3 《都市计划委员会组织通则草案》的多次呈请
        2.4.4 制度发展期: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全面铺开
    2.5 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嬗变
    2.6 小结
第三章 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总体特征分析
    3.1 多重属性的类型特征
        3.1.1 按照行政所属
        3.1.2 按照业务范围
    3.2 尚未明确的机构职能
        3.2.1 咨询顾问
        3.2.2 编制职能
        3.2.3 审批职能
    3.3 日趋综合的运行体制
        3.3.1 复杂多样的组织架构
        3.3.2 复合交叉的人员安排
    3.4 小结
第四章 个案研究: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
    4.1 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之成立与发展
        4.1.1 成立缘由
        4.1.2 成立经过
        4.1.3 发展进程
    4.2 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之特征解析
        4.2.1 人员安排
        4.2.2 组织建制
        4.2.3 职能运作
    4.3 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之实践特征
        4.3.1 战后反思—城市整体规划思路的探讨
        4.3.2 理性规划—城市规划科学的信仰
        4.3.3 已有框架下的修补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5.1 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历史考察与总结
    5.2 启示
        5.2.1 制度设计“取材”地方
        5.2.2 明确规划部门的职能分工与互动机制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权力关系视角下的政社分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问题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二、重要概念界定
        (一)政社分开
        (二)权力变移
        (三)整体化分散治理
    三、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
第一章 政社分开的理论演变与实践探索
    一、体制自觉:中国的政社分开路径
        (一)政社分开与政府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萌动
        (二)政社分开与公共管理: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胆尝试
        (三)政社分开与公共治理:政治体制改革的谨慎探索
        (四)政社分开与社会治理:权力体制改革的初步论证
        (五)政社分开与协同治理: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亟需涉入
    二、历史自觉: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社分开路径
        (一)“一线论”:“分开”下的“合作”路径
        (二)“二元论”:“平行”下的“合一”路径
        (三)“多维论”:“分散”下的“合力”路径
    三、发展中国家的政社分开路径
        (一)社会发展说:社会组织与陈俗政治文化的分开
        (二)政治发展说:社会组织与专制政治体制的分开
        (三)公民社会发展说:社会组织与计划政治经济的分开
        (四)互动发展说:社会组织与阶级政治关系的分开
    四、对中国政社分开改革的启发
第二章 权治结构转型下的政社分开路径选择
    一、权力结构转型:家产化权力—人格化权力—体制化权力—社会化权力
        (一)家产化权力
        (二)人格化权力
        (三)体制化权力
        (四)社会化权力
    二、权威结构转型:专断主义—权威主义—复调主义
        (一)专断主义
        (二)权威主义
        (三)复调主义
    三、权变结构转型:策略—战略—发展观
        (一)策略
        (二)战略
        (三)发展观
第三章 政社分开的权力逻辑进路
    一、从权力下派到权力下放
        (一)权力下派
        (二)权力下放
        (三)转型与结合
    二、从权力转移到权力变移
        (一)社会组织权力的法律基础
        (二)社会组织权力的价值边界
        (三)社会组织权力的市场契约
        (四)社会组织权力的主体培育
    三、从权力分立到权力分衡
        (一)结构性分衡
        (二)功能性分衡
        (三)机制性分衡
第四章 权力改革视角下政社分开的地方实践
    一、政府主导下的政社分开:重庆
        (一)相关重庆政社分开的研究回应
        (二)重庆政社分开改革的缘起及过程
        (三)重庆政社分开改革存在的问题
        (四)后改革时期的思考
    二、政社二元演绎下的权力转移:江苏太仓、重庆巫溪、重庆南坪
        (一)改革背景
        (二)政社结构机制革新图
        (三)政社分开与互动的权力机制
        (四)趋势分析
        (五)改革的启示
    三、公共代理机构参与下的权力分立:天津、杭州、深圳
        (一)问题缘起
        (二)三地改革比较:现状与逻辑
        (三)问题剖析:分散化公共治理
        (四)公共代理机构的反思
第五章 政社分开新生态:“整体化分散治理”机制构想
    一、逻辑思路
        (一)问题缘起
        (二)理论支撑:一种“体—用—的”分析框架
    二、政社分开新生态的权力视角分析
        (一)主要概念解析
        (二)分析框架
        (三)政社分开中的权力关系演进
        (四)政社权力关系机制
    三、“整体化分散治理”机制构建进路
        (一)结构机制
        (二)功能效应
        (三)系统逻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的项目
后记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发展战略呼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二) 适应于创新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提出与分解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 研究思路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 可能创新之处
第一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一、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内涵
        (二)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
        (三)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理与路径
        (一)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机理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化路径
        (三) 知识型创业的内涵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知识型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
    四、 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性
    五、 我国高校开展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 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 调查设计
    二、 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兴趣不高、态度不积极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专业知识或技术含量不高
        (三)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停滞于浅层
        (五) 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少、成果转化率低
        (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不理顺
    三、 吉林省大学创新创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有缺失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支持不足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第三章 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一、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一)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概况
        (二) 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二、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模式及启示
        (一)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高校现有创业教育的模式与特点
        (三)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优势
    一、 “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政策环境
    二、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环境
    三、 “高教大省走向强省”的教育环境
    四、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知识环境
第五章 促进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的策略
    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二、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发挥政府牵动作用
        (一) 充分认识构建完备的社会环境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畅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实施环节
        (三) 建立创新与创造的社会风尚,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与精神
    三、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与目标体系
        (二) 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走向
        (三)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
        (四)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建设
        (五) 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建设
        (六) 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建设
    四、 整合资源,建立创业教育平台的联动机制
        (一) 高校内部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
        (二) 不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三) 社会与学校间教育资源的整合
    五、 政府鼓励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
        (一) 创业型大学的职能、定义与特征
        (二) 创业型大学与传统大学的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缘起
第一章 论文结构说明
    第一节 所使用的原始档案介绍
    第二节 各种文献的运用
第二章 回忆、研究与新史料的介绍
    第一节 重新回忆与以往研究的成果
    第二节 史料运用方法举例
    第三节 介绍本论文的新史料
    附件
第三章 从建设西北到建设甘肃
    第一节 建设西北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抗战前甘肃政局的发展
    第三节 战时甘肃的建设
    第四节 兰州是敦煌的中途岛
第四章 西北建设与各种考察团
    第一节 建设甘肃的模式-「建设新西康」
    第二节 各种考察团络绎於甘肃之途
    第三节 朱家骅、于右任两次重大影响的考察
    第四节 收复新疆
    第五节 莫高窟第一次成功的官方专业考察系由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达成
第五章 交通建设
    第一节 以往的交通困难
    第二节 交通战略与甘肃省的交通建设
    第三节 国防的大动脉甘新公路
    第四节 安敦、南疆与莫高窟公路
第六章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经过与人事的安排
第七章 民国卅四年「改隶」的经过
    第一节 由「裁撤」到「改隶」
    第二节 同案遭到「裁撤」的单位
第八章 傅斯年支持敦煌学缘於他的理想
第九章 玉门油矿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第一节 油矿对敦煌研究工作的支持
    第二节 油人的雪泥鸿爪
第十章 莫高窟的摄影 兼谈有未竟之志的罗吉眉
第十一章 剡司长就是英千里
第十二章 重建史料 张治中的敦煌行
第十三章 痛苦的物价波动与米代金
第十四章 读书杂记
    第一节 学者所看到散落在甘肃省内的敦煌卷子
    第二节 对「敦煌」地名注解的新思维
    第三节 莫高窟与宗教学的关连性
    第四节 莫高窟的三寺
第十五章 结语
参考书目

(5)基于信息化视角的专家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0.2 研究目的和重点
    0.3 研究思路和内容
    0.4 研究方法
    0.5 可能的创新
1 文献综述
    1.1 人才学研究文献综述
    1.2 人才内涵研究文献综述
    1.3 人才素质研究文献综述
    1.4 人才选拔研究文献综述
    1.5 人才使用研究文献综述
    1.6 人才流动研究文献综述
    1.7 人才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1.8 人才价值研究文献综述
    1.9 人才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1.10 结束语
2 专家管理基础理论
    2.1 人才的基础理论
        2.1.1 从“传统人才”到“现代人才”
        2.1.2 从“资源优先”到“人才优先”
        2.1.3 从“以人为本”到“以用为本”
        2.1.4 从“强国人才”看“人才强国”
    2.2 专家的基础理论
        2.2.1 专家概念
        2.2.2 专家特性
        2.2.3 专家分类
    2.3 专家管理的基础理论
        2.3.1 专家管理概念
        2.3.2 马克思专家管理思想
        2.3.3 恩格斯专家管理思想
        2.3.4 毛泽东同志专家管理思想
        2.3.5 邓小平同志专家管理思想
        2.3.6 江泽民同志专家管理思想
        2.3.7 胡锦涛同志专家管理思想
        2.3.8 习近平同志专家管理思想
    2.4 结束语
3 国内外专家管理概述
    3.1 发达国家专家管理概述
        3.1.1 美国专家管理概述
        3.1.2 英国专家管理概述
        3.1.3 法国专家管理概述
        3.1.4 德国专家管理概述
    3.2 新兴发达国家专家管理概述
        3.2.1 日本专家管理概述
        3.2.2 新加坡专家管理概述
        3.2.3 澳大利亚专家管理概述
        3.2.4 韩国专家管理概述
    3.3 新兴发展国家专家管理概述
        3.3.1 印度专家专家管理概述
        3.3.2 巴西专家管理概述
        3.3.3 阿根廷专家管理概述
    3.4 我国专家队伍及专家管理概述
        3.4.1 我国专家队伍概述
        3.4.2 我国专家项目概述
        3.4.3 我国专家平台概述
        3.4.4 我国专家管理工作概述
    3.5 专家管理案例
        3.5.1 国内专家管理案例
        3.5.2 国外专家管理案例
    3.6 结束语
4 专家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和体系设计
    4.1 专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管理体制不健全
        4.1.2 专家评价机制不健全
        4.1.3 专家选用机制不完善
        4.1.4 专家激励机制不健全
        4.1.5 专家流动机制不畅通
    4.2 原因分析
    4.3 内容设计
        4.3.1 基本原则
        4.3.2 主要内容
        4.3.3 保障措施
    4.4 结束语
5 专家管理信息化
    5.1 概念
    5.2 发展历程
        5.2.1 国外发展历程
        5.2.2 国内发展历程
    5.3 存在的突出问题
    5.4 信息化建设
        5.4.1 坚持三大原则:循序渐进、科学实用、安全保密
        5.4.2 突出“三位一体”建设:硬件、软件、心件
        5.4.3 集成三项功能:网络申报、在线评审、自动管理
        5.4.4 构架三大层级:基础数据层、业务处理层、决策支持层
    5.5 结束语
6 EMIS专家管理信息系统
    6.1 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顶层设计
        6.1.1 开发思路
        6.1.2 开发原则
        6.1.3 开发目标
        6.1.4 开发步骤
        6.1.5 开发方法
    6.2 技术架构
        6.2.1 数据采集: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
        6.2.2 数据加工:PDR三层数据抽取模型
        6.2.3 数据审核:DWF动态工作流
        6.2.4 权限管理:HRBAC层次角色权限策略
    6.3 总体设计
        6.3.1 软件设计模式——B/S模式
        6.3.2 信息库实现技术——基于Internet数据库技术
        6.3.3 系统支撑平台——ⅡS和ASP.NET
        6.3.4 安全设计——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三级标准
    6.4 框架构成
        6.4.1 申报子系统
        6.4.2 评审子系统
        6.4.3 管理子系统
        6.4.4 分支子系统
    6.5 主要功能
        6.5.1 申报功能
        6.5.2 评审功能
        6.5.3 管理功能
        6.5.4 查询功能
        6.5.5 统计功能
    6.6 管理机制
    6.7 主要特点
        6.7.1 建立了专家信息管理规范体系
        6.7.2 形成了专家管理信息结构标准
        6.7.3 搭建了便捷信息管理操作平台
        6.7.4 提升了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性能
        6.7.5 实现了信息系统功能拓展对接
    6.8 社会、经济效益
        6.8.1 社会效益
        6.8.2 经济效益
    6.9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专着
    学术期刊
    英文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学术专着
    论文成果
    所获奖励
    参研课题
致谢

(7)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选题背景
        1.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
        1.4.1 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1.4.2 创新能力内涵与特征
        1.4.3 创新能力类型
        1.4.4 创新能力培养要素
    1.5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6 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6.1 政治因素
        1.6.2 制度因素
        1.6.3 导师因素
        1.6.4 个人因素
        1.6.5 环境因素
    1.7 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构建模型
        1.7.1 构建原则
        1.7.2 构建模型
        1.7.3 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1.7.4 模型优化
2 培养政策保障体系
    2.1 创新基地设立背景
    2.2 创新基地建设宗旨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2.1 建设宗旨
        2.2.2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选择
    2.3 国家政策、学校政策、创新基地政策
        2.3.1 国家方针政策
        2.3.2 学校政策措施
        2.3.3 创新基地优惠政策
    2.4 政治意义与启示
3 基础研究平台支撑保障体系
    3.1 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3.2 基础试验研究平台体系建设
        3.2.1 九大实验室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3.2.2 试验平台建设特点
    3.3 基础系统平台保障体系建设
        3.3.1 创新团队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3.3.2 创新基金系统平台建设
        3.3.3 “科惠杯”系统平台建设
        3.3.4 “名家会客厅”在线系统平台建设
        3.3.5 “企业零距离”系统平台建设
        3.3.6 创新基地招聘系统平台建设
        3.3.7 创新基地常务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3.4 基础平台保障体系建设意义及启示
4 组织建设支撑保障体系
    4.1 相关组织理论概述
        4.1.1 Z 型组织理论
        4.1.2 学习型组织理论
        4.1.3 智慧型组织理论
        4.1.4 其他组织理论
    4.2 组织建设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4.2.1 组织支撑服务体系构建
        4.2.2 组织部门建设目标
    4.3 组织理论对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意义及启示
5 制度建设支撑保障体系
    5.1 相关制度理论概述
        5.1.1 诺斯的制度理论
        5.1.2 康芒斯的制度理论
        5.1.3 凡勃伦的制度理论
        5.1.4 邓小平的制度理论
        5.1.5 制度的功能
    5.2 制度建设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5.2.1 制度支撑体系构建
        5.2.2 创新基地有关制度和规定评述
        5.2.3 其他配套制度建设
    5.3 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意义及启示
6 创新能力培养成效、途径与措施
    6.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分析
        6.1.1 在创新素养方面,培养骨干领导才人
        6.1.2 在知识创新方面,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6.1.3 在创新实践方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6.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措施
        6.2.1 建设研究生创新团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6.2.2 营造和谐创新环境,激发创新热情
        6.2.3 建立基于Z 理论的培养机制
        6.2.4 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评估队伍建设,完善保障体系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创新点及结论
        7.1.1 研究创新点
        7.1.2 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迷失在权力的漩涡 ——民国电影检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的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概况及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节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官民权力博弈与电影检查权的纠葛
    第一节 民办教育会创立的电影检查
        一 江苏电影审阅委员会的运作与实效
        二 浙江省会电影审查会的组织与电检实效
        三 北京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组织的电检会
    第二节 地方精英审查电影及其与官方的权力关系
        一 民间对电影审查的呼吁
        二 地方自治与地方精英在教育领域的权力扩张
        三 江浙电影审查机构的设立及其与官厅的权力关系
    第三节 利益对抗中的同业公会与官方电检机构
        一 电检会小胜一筹:以《狂欢之夜》和《玉人何处》为例
        二 据理力争:电影公会与电检会
        三 电检会无能为力:以《假凤虚凰》为例
第三章 国民党党派及行政系统内部对检查权争夺
    第一节 电影检查权在国民政府内部的确立与变更
        一 从争权到合作:电检会基本组织框架的确立
        二 电检会改组与宣传部接掌电影检查权
        三 抗战期间电检权的再次变更
        四 其他权力组织的干预与觊觎
    第二节 宁粤政治斗争的镜子:粤语片的禁与反禁
        一 战前:南京政府对粤语片的束手无策
        二 抗战期间:笼络与引导
        三 抗战胜利之后的禁令重申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电检会的业务合作与权力对抗
        一 中央-地方电检机关之间关系
        二 上海电检会与中央电检会的优势比较
        三 中央与上海在电影检查权问题上的博弈
        四 改组:上海与中央的最后较量
第四章 外国势力对于电影检查权的干预与侵夺
    第一节 战前治权分裂下的电影检查权对抗
        一 租界:从“居留地”到“国中之国”
        二 租界电影审查制度:以上海公共租界为例
        三 租界与华界的电检权力纠葛
    第二节 电影检查与外交干预
        一 中外在电影检查问题上纠结的焦点
        二 电检机构对外国影片采取的措施
        三 外交手段对电检的干预
    第三节 侵华战争导致电检权力体系分崩离析
        一 电检制度的重建
        二 两地在电检法规与宣传政策上的一致与对立
        三 汪/蒋政府统治区域的电影流通及电影检查概况
第五章 电影检查及其背后的国共文艺统制权之争
    第一节 国民党电检会对左翼电影实施的检查
        一 国民党检查制度产生的根源
        二 电影检查与左翼电影
    第二节 左翼电影路线与国民党文艺政策的较量
        一 左翼电影运动的产生与开展
        二 国民党文艺统制的内容与实施
        三 国共文艺/电影路线的分歧
        四 文艺/电影斗争的非正常手段
    第三节 最后的对峙:政协会议与废除电检
        一 短暂的联合与永久的分裂
        二 权力分歧导致国共和谈失败
        三 战后的文艺局面
        四 谈判破裂与废除电检的失败
        五 最后的管制与斗争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9)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决策与背景
    2.1 决策的理论依据---国民政府持久消耗战略
        2.1.1 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消耗战略的确立
        2.1.2 兵工企业内迁最初主张的提出
    2.2 决策的直接原因—兵工企业偏重沿海的布局忧患
        2.2.1 洋务运动的“历史遗产”
        2.2.2 国民政府对兵工企业的整肃
    2.3 决策的重要推力——德国顾问团的建议
        2.3.1 德国顾问团的由来
        2.3.2 德国顾问团关于“四川是最后的防御基地”的建议
    2.4 决策的可行条件——国民政府与西南地方军阀的成功博弈
        2.4.1 蒋介石退守四川的战略选择
        2.4.2 西南军阀对中央政权的归顺
第三章 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的组织与管理
    3.1 建立层级制指挥体系,强化垂直领导
    3.2 更改各兵工厂名称,严格保密措施
    3.3 设立转运办事处,加强内外统筹协调
    3.4 采取分步实施办法,确保搬迁的整体性
    3.5 坚持边搬迁边生产,确保前线武器弹药供应
第四章 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后的调整与发展
    4.1 基本形成了集中化工业布局
    4.2 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生产
    4.3 基本确立了战时资源优先化保障机制
    4.4 基本建立了兵工技术创新体系
第五章 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的影响与评价
    5.1 为支撑正面战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5.2 为西南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5.3 为兵工事业壮大汇聚了一批技术人才
    5.4 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光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重庆市第二届科技顾问团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二届科技顾问团主要工作
    (一) 发挥参谋智囊作用, 围绕我市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二) 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顾问团决策咨询活动的影响力和显示度
二、第三届科技顾问团工作思路

四、在重庆市科技顾问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都市计划委员会”制度研究[D]. 吴东. 东南大学, 2018(05)
  • [2]权力关系视角下的政社分开研究[D]. 王栋. 苏州大学, 2015(02)
  •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曹扬.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4]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D]. 车守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5]基于信息化视角的专家管理问题研究[D]. 谢辛.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6]地产年度风云榜 N大魅力看点 再启品牌大典[J]. 赵琨. 安家, 2011(01)
  • [7]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 童洪志. 重庆大学, 2010(03)
  • [8]迷失在权力的漩涡 ——民国电影检查研究[D]. 钟瑾. 上海大学, 2010(01)
  • [9]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历史考察[D]. 李清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S2)
  • [10]重庆市第二届科技顾问团工作报告[J]. 周旭.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8(06)

标签:;  ;  ;  ;  ;  

在重庆市科技顾问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