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选材的技术经济评价

产品设计选材的技术经济评价

一、产品设计材料选用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开坤[1](2021)在《焦热载体条件下双流化床煤热解联产焦油半焦煤气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低阶煤具有含水量高、挥发分高等特点,直接燃烧浪费了大量的富氢组分且污染环境。基于热解的煤炭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可提取煤中的高附加值组分,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之一。针对目前低阶煤存在的综采过程中碎煤比例大,现有热解工艺焦油产率不高且含尘量较高等问题,浙江大学提出了以半焦为热载体的低阶煤双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技术,通过流化床煤热解炉和循环流化床半焦加热炉的有机结合,实现大规模碎煤颗粒的热解分级转化,获得高产率焦油和高品质煤气。分级转化产品用途广泛,焦油可通过加氢工艺制取轻质液体燃料,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石油对外依赖逐年增长的能源风险。半焦可用于大容量煤粉锅炉的混合燃烧或生产型煤用于供暖,也可通过水焦浆气化技术生产合成气,实现热解半焦的高效低污染利用。高品质热解煤气可用于制取替代天然气或合成化工产品。通过不同利用方案的灵活组合,实现低阶煤资源的梯级利用。目前,焦热载体对流化床热解产物分布和影响规律的认识尚不充分,同时焦热载体条件下双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及技术经济性分析缺乏深入、可靠的评估,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和系统流程模拟,为焦热载体条件下低阶煤双流化床热解分级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应用提供参考。首先,以我国典型低阶煤-新疆润北煤为原料,在小型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上开展了不同热解温度(500-800oC)、不同热载体(石英砂、焦热载体:原煤=1:1、2:1、3:1和5:1)以及模拟热解气气氛下的流化床热解实验研究,获得了焦热载体条件下温度、热载体种类及比例和热解气气氛对煤流化床热解产物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作为热载体的半焦在流化床热解过程中影响煤颗粒的加热过程,对热解一次反应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煤中酚类的析出和裂解、羧基的裂解和焦油中重质组分的分解,从而提高焦油和煤气产率,降低半焦产率。中低温时焦热载体的裂解促进作用更为显着,而较高温度时高温裂解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焦载体条件下的半焦拥有更为发达的孔隙结构,但燃烧性能变差。随着焦载体添加比例的增加,煤气产率逐渐增加,而焦油产率先增加后降低,在添加比例为2:1时达到峰值;半焦产率则逐渐降低。焦热载体条件下CH4产率的增加来源于煤中脂肪族结构,而H2和CO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焦油中酚类的分解和大分子物质的缩聚。研究发现作为热载体的半焦具有一定的固硫作用。焦载体添加比例从1:1增加到5:1,焦油中重质组分含量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焦油品质提升,焦油中的酚类分解为芳烃类物质。热解气气氛下,焦载体对CH4和CO2重整的催化作用以及H2对热解的促进作用使得半焦产率低于惰性气氛,而焦油和热解水产率相对较高。然后在1MWt双流化床试验装置上开展了两种煤样不同热解温度(580oC、630oC和680oC)的中试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两种煤样均适合于双流化床热解工艺,热解炉和循环流化床半焦加热炉之间的物料循环正常,系统运行稳定。热解炉运行温度能够通过调节双炉之间的物料循环量以及燃烧加热炉的炉温来控制。两种煤样在630oC时焦油产率取得最大值,分别为10.84%和13.27%,均超过格金干馏分析的90%。研究工况下,煤气品质较高,组分中CH4含量丰富,体积占比约为35%-40%,CO和H2体积份额在25%-35%之间。焦油组分中沥青质占比40-50%,提高热解温度可以促进沥青质和饱和烃的裂解,生成芳香烃和其他非烃类物质。热解炉二级旋风飞灰比电阻满足高温静电除尘运行要求,实际工业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布置高温电除尘以获得更高品质的油气。在试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调节双炉运行温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热解产品的品质调控,进一步验证了双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技术的可行性,为下一步是示范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调控经验。利用Aspen Plus,构建并模拟了耦合2×660MW超超临界半焦煤粉炉发电的低阶煤双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在模拟方案中,半焦送入煤粉锅炉发电单元通过超超临界参数蒸汽发电,焦油提酚后采用非均相悬浮床加氢工艺合成石脑油和柴油,所需的H2全部来自于煤气深加工环节,热解废水送入酚氨回收单元。根据市场行情和产品特点设计了三套不同的煤气深加工路线。在方案A中,煤气首先经过Selexol单元脱硫净化,净化后的煤气送入甲烷水蒸气重整单元,经变压吸附单元提取焦油加氢所需的H2后用于合成甲醇,重整所需热量通过燃烧甲醇合成单元和焦油加氢单元的尾气提供;在方案B中,将部分净化后煤气送入甲烷水蒸气重整单元,与未重整净化煤气混合后进入CO变换单元,经变压吸附单元先后脱除CO2、提取CH4和H2,其中H2全部用于焦油加氢,此方案重整热量来自提H2后尾气与焦油加氢尾气的燃烧。方案C则需要燃烧部分煤气提供重整热量,剩余煤气经重整、变换、脱除CO2后,利用变压吸附技术提取H2,除用于焦油加氢外全部作为产品输出。针对三套方案的技术路线,开展了全流程系统模拟和技术经济性分析,并与超超临界发电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和经济学性能参数的对比。结果显示,在双流化床热解系统给煤量为628t/h的情况下,三套方案均可产出10.33t/h粗酚、24.80t/h石脑油和31.46t/h的柴油。同时,方案A还可联产甲醇65.34t/h和净发电1314.48MW,火用效率为51.15%;方案B联产替代天然气(Synthetic Natural Gas,SNG)35699.12Nm3/h,供电约1445.86MW,火用效率为51.98%;而联产17.60t/h H2和净发电量为1292.73MW的方案C拥有最高的能量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为56.33%和53.99%,比同等规模的超超临界电厂分别高出10.51和11.19个百分点。三种多联产方案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不大,其中方案C略高(约69.23亿元人民币),比超超临界电厂投资约高21亿元人民币。方案A、B和C的税后内部收益率分别为23.24%、21.83%、29.52%,均高于超超临界电厂的17.56%。其中方案C的投资回报期最短,为5.06年(静态)和5.74年(动态),经济效益优势最为明显。从抗风险能力的角度分析,影响三套多联产方案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年运行时间和原料煤采购价格。当年运行时间骤减和煤炭价格上涨时,三套方案仍然具有较为可观的财务状况,其中方案C收益率的变化幅度最小,抗风险能力最强。三套方案在能量利用效率、经济性和抗风险能力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市场前景好、产品方案设计灵活。

方瑞苑[2](2021)在《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缓解城市居住需求,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城市多层住宅。此类住宅建成距今已有30-40年时间,受先天条件、物理老化、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多因素影响,已成为陈旧、功能落后、高耗能的老旧住宅,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十四五”要求,各城市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力争在期末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对于存量巨大、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城镇老旧住宅,采用综合改造或拆除重建等方案对其更新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城镇老旧住宅更新面临四大问题,即更新方案是否可行,更新后住宅建筑性能能否得到提升,更新能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更新方案的成本是否经济合理,因此需在建筑策划阶段对老旧住宅单体的更新方案进行评价。价值工程作为一项技术及经济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经济和功能的角度研究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特点,在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尤其设计阶段发挥很大能效,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评价工作流程和综合评价模型,为更新方案优选和决策提供一种简单可行、反映客观事实的定量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城镇老旧住宅现状及更新方案调研剖析,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既有住宅性能评价标准及相关研究,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ANP-模糊评价的功能综合评价模型,从更新后功能性、施工可行性及方案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对更新方案进行评价,求出价值工程相应的功能系数。再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成本估算模型,对更新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求出价值工程中相应的成本系数,进而结合功能系数求出更新方案的价值系数。最后结合大连某老旧住宅建筑的案例,验证本文构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为更新方案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基于价值工程,在城镇老旧住宅更新的建筑策划阶段对各更新方案进行功能成本分析,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引入更新方案评价中,将价值工程工作流程与更新方案的评价流程结合,为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张舒晴[3](2020)在《蒸汽爆破对牛骨理化特性的影响及液化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畜禽养殖、生产及消费大国,由于长久以来的观念问题及对畜禽骨营养价值的认识不足,造成了除去可直接食用的部分(如排骨、腔骨)外,剩余的绝大部分骨头利用率较低、加工技术适应性不高及产业化困难等问题,进而带来了巨大的骨骼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目前,以蒸汽爆破作为植物性原料处理方式的报道已经很多,而将其应用于动物骨骼的加工及处理方式还鲜有报道。采用蒸汽爆破液化牛骨技术,既简化了工艺流程又降低了能耗,同时,还能利用畜禽养殖场和屠宰场的畜禽粪便与落叶等废弃物资源,经厌氧发酵所产沼气对蒸汽发生器进行供能,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的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碳排放。本课题以牛股骨骨干为原料,对其液化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热力计算结果,设计沼气蒸汽发生器,并与爆破装置进行耦合匹配,搭建了牛骨液化工艺实验台;在该实验台上完成了牛骨液化的相关实验,研究了蒸汽爆破对牛骨理化特性的影响机制,并对牛骨液化工艺及脱脂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蒸汽爆破法制备了超微牛骨汤粉及生物羟基磷灰石并进行表征,研究了其理化特性及消化特性,以期为牛骨的高值化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工艺条件参考;对牛骨蒸汽爆破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以及成本核算,并与高温蒸煮工艺进行了对比。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根据瞬时弹射式爆破装置的特点,将牛骨蒸汽爆破过程划分为了三个阶段:升压(渗透)阶段、维持压力(蒸煮)阶段以及泄压(爆破)阶段,建立了各个阶段的能量传递模型与传质模型。牛骨蒸汽爆破过程过程中的有效能耗占比64.72%,无效能耗占比35.28%;其中加热骨料所需热量占比46.38%,为有效能耗。在能量传递模型的基础上,对牛骨蒸汽爆破传质规律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牛骨蒸汽爆破过程中存在的传质现象,分析了各阶段的水分变化情况;验证实验显示所建模型拟合度较好,结果可靠,可用于牛骨蒸汽爆破过程的传热量与水分变化的相关计算。2.根据牛骨蒸汽爆破机理对牛骨的液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牛骨液中矿物质含量随着液化率的增大而显着增加(P<0.05),而蛋白质与脂肪等有机相的含量则逐渐减少。钙离子的溶解度随着牛骨液化率的增大而增大,且效果显着(P<0.05);牛骨液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维持2.2 MPa(217.3℃),保压874 s,此时的液化率为84.63%。蒸汽爆破技术中的两个参数(压力与保压时间)对牛骨液化率的影响都极其显着,但交互作用并不明显。蒸汽爆破技术可强力破坏牛骨结构,使有机物有效析出并溶于水中,从而达到液化的效果。3.根据牛骨蒸汽爆破机理对牛骨的去脂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以实现牛骨去脂最大化为目标,对牛骨去脂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并使用激光粒径分析仪、电子扫描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牛骨硬度随着汽爆参数的增大而显着下降(P<0.05),因此,增大压力及延长保压时间更有利于牛骨的软化及碎化。蒸汽爆破后的牛骨渣随着汽爆参数的增大,其粒径分布逐渐集中,平均粒度逐渐减小。随着压力的增大与保压时间的增长,牛骨的红外吸收光谱愈发趋近于羟基磷灰石晶体的红外光谱图。牛骨中的有机相含量,蛋白质和脂肪等,随着蒸汽爆破压力和保压时间的增长而显着下降(P<0.05),因此牛骨中的矿物质含量显着提高(P<0.05)。蒸汽爆破技术中的两个参数(压力与保压时间)对牛骨去脂的影响都极其显着,但交互作用并不明显,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维持2.4 MPa(221.9℃),保压785 s,此时的脂肪含量为0.075%。蒸汽爆破可用于牛骨脱脂,效果明显。4.使用激光粒径分析仪、电子扫描显微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对采用蒸汽爆破法制备的超微牛骨汤粉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理化特性及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微牛骨汤粉颗粒形状较为规则,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为7.52μm,远小于蒸汽爆破法制备的牛骨汤粉粒径;超微牛骨汤粉中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含量为54.21 mg/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8.36%;持水力在水浴50 min后可达1.36%;蛋白质溶解度和消化率相对较高,分别可达89.23%及55.14%;其钙离子的释放率也相对较高,可达62.64 mg/g。蒸汽爆破法制备的超微骨粉理化特性及消化特性极佳,易于被人体吸收,且制备工艺简单,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5.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对蒸汽爆破法制备的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与高温蒸煮法制备的羟基磷灰石及商业样品羟基磷灰石的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蒸汽爆破后的样品则呈现破碎状且其破碎的趋势深入内部;X射线衍射分析的结果显示蒸汽爆破法制备的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在三种样品中结晶度最高;傅里叶红外光谱图显示蒸汽爆破法制备的羟基磷灰石为A&B型碳酸羟基磷灰石。骨源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的生物相容性远高于化学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并且含有的丰富微量元素,因此,蒸汽爆破法制备的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用作生物材料很有发展前景与研究价值。6.建立了牛骨蒸汽爆破工艺的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并与传统高温蒸煮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牛骨加工工艺的能量流动分布,计算了两者的经济指标,在此基础上对牛骨蒸汽爆破工艺进行了影响加工成本的敏感性分析,系统地对两种工艺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蒸汽爆破工艺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全部优于传统高温蒸煮工艺,具有产品质量高,能耗小,加工时间短等优势;牛骨蒸汽爆破工艺的成本估算结果低于高温蒸煮工艺,主要原因是其工艺流程简单且能耗低,且副产品剩余价值高;牛骨蒸汽爆破工艺采用沼气燃烧器供能,与畜禽养殖屠宰场的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因此,牛骨蒸汽爆破液化工艺优于高温蒸煮工艺。

程倩[4](2020)在《金达煤矿八采区坚硬顶板煤层安全开采技术与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金达煤矿采掘接续紧张的问题,本文采用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八采区的准备方式和区段巷道布置方式进行了研究;采用工程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八采区开采的投资风险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八采区煤层赋存条件和现有的生产系统情况及矿井与集团公司盈亏平衡点的要求,确定了八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和采煤工作面数目。研究提出了几种可行的采区准备方式,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选择了最优的采区准备方式,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采区准备方案。(2)针对金达煤矿八采区煤层的顶板岩石条件,建立了FLAC3D数值模型,对小煤柱护巷、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和预裂成拱沿空留巷三种巷道布置方式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运用预裂成拱沿空留巷技术时,顶板的下沉量和应力状态在三种布置方式中是最小的。运用经济学方法,对三种方案增加的成本进行了计算,得出预裂成拱沿空留巷的吨煤成本和投资总额最小,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判断预裂成拱沿空留巷技术都是最优的研究结论。(3)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八采区开采进行了工程经济评价:开发了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投资风险可视化分析软件,采用该软件对八采区开采进行了投资风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八采区的投资是可行的。

袁平平[5](2020)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行车流量和行车荷载与日俱增,水泥混凝土路面凭借其在公路建设中的诸多优势,在我国的使用比例很大。但与日俱增的使用年限,在极端天气、湿度和地质条件等作用下,使得诸如开裂、破碎、板角断裂和脱空等不同方面的病害愈加频繁,从而严重影响了道路车辆的行驶安全,制约了其作为城市主干路的交通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项目必然逐渐成为城市道路改造的趋势,对实现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投资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的技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评价方法,即引入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到“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为后期选择最优技术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单件产品研制和生产的成本不足以用来判断产品总费用的多少,决策人员应该将生产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这两方面进行结合,考虑总体成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1)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引入到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体系中,实现项目以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包括其概念、特点以及进行经济评价的标准,并论述了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的必要性,为项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和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本文研究案例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及公路现状概况、对国内三种常用的“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各方案的特点、施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各方案实施方法及流程的异同,比较了三者的优缺点,界定了适用范围。(3)以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项目为实例,选择了目前成熟的直接罩面技术方案、冲击碾压技术方案和碎石化技术方案三大类技术方案,对比分析了各技术方案的优势与适用性。通过全寿命周期理论得出各技术方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然后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对上述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合理性分析以及社会影响性分析,最后综合比选得出最优方案。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在“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为“白改黑”技术方案选择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实现道路工程建设“降本增效”的目的。

符越[6](2020)在《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夏热冬冷的苏南地区,室内热环境质量差、能效低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围护结构作为农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建筑节能、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宅自筹自建的方式、对建筑低能耗技术认识不足和各主体的利益不一致等问题,都造成了农宅低能耗技术推广困难。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针对苏南农村地区本身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按照综合评价理论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第一部分,课题背景和理论研究。通过对适宜性技术理论的梳理,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导向框架。提出农宅低能耗技术的推行,必须在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之间寻求的最佳结合点。第二部分,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整理和基准建筑确定。结合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用统计分析法提炼苏南农宅的基准建筑和常见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特点,并根据当地地域特点,整理符合苏南当地的地域特征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研究对象的适宜性定量分析。根据苏南气候特征,针对农宅围护结构特点,分别使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预测法、全寿命周期成本法和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法,构建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核算模型。并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参数值及指标分项权重。提供了不同视角下,不同围护结构最佳低能耗技术的类型、材料和构造。研究为经济性、环境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参数,为实际的设计提供指导和评价基础。第四部分,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数学模型、权重因子和评价结果表达的框架下建立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参数特性采用不同的无量纲法统一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确定一级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开发了便于用户评价的软件工具。最后应用评价软件对南京江宁某农宅进行了试评估,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本文从适宜性理论出发,在综合评价框架下,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模拟计算和回归理论研究,探寻研究对象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综合效益最高值,达到了技术选择决策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平衡居住质量和环境负荷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陈旻[7](2020)在《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前沿性产业,是制造强国的基础,是国防工业发展的保障,是当今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在全球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速和传统材料高技术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是目前基础化学工业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市场前景的领域。化工新材料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市场需求迅猛增长,应用领域不断拓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本文以研究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为目标,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为视角,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现状,并通过对各个园区及企业的有关调研,筛选得到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得出成本影响因素的构成与特征,同时通过技术经济评价法对成本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验证;再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得园区选择成本影响因素的八大关键因子形成因素集,通过专家咨询打分法,进行影响因素的评价、赋值和加权评价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随机一致性分析,获得关键因子的权重系数,然后采用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化工新材料项目(ABS改性材料)园区选择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使用静态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技术指标对比进行案例项目园区选择成果的验证,获得了良好的结论。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方案的优选,以期最小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为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的投资决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李国选[8](2020)在《基于甲烷三重整过程的生物质制氢的增产节能工艺》文中研究说明氢能具有可再生、无污染等特点,已成为最具潜力的能源载体。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制氢是一种有效缓解氢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使用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推动了替代制氢工艺的发展。生物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种有吸引力的制氢资源,可以解决其中的一些环境问题。本文利用文献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对生物质制氢和煤制氢过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根据模拟结果,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角度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技术经济分析包括能源效率、材料消耗、总投资、生产成本和碳税。生物质制氢和煤制氢的能量效率分别为37.88%和37.82%。生物质制氢工艺比煤制氢工艺具有更多的原材料消耗和总资本投资。生物质制氢工艺比煤制氢工艺具有更少的生产成本和温室气体排放。对生物质制氢和煤制氢过程的能量分析表明,作为制氢工艺的核心操作单元,气化装置的操作条件严重制约着工艺过程的能量利用率。本文采用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对煤制氢和生物质制氢工艺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制氢工艺的能源消耗比煤制氢工艺的能源消耗低75.4%。生物质制氢工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煤制氢工艺的相应值低89.6%。此外,敏感性分析表明,管道运输是最环保的氢气运输方式。原料气化温度在1400~1500℃范围内,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最低。针对生物质制氢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具有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生物质制氢过程模型。与未采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生物质制氢过程相比,采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生物质制氢过程总资本投资增加了1.3%,生产成本增加了14.6~19.4%。未采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生物质制氢工艺的能效比采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生物质制氢工艺高17%。从能耗、经济性和环保性的角度来看,80%CO2捕集率的生物质制氢工艺是一种更适合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系统。针对生物质气化合成气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气,本文设计了基于甲烷三重整技术的生物质制氢工艺。与未采用甲烷三重整技术的生物质制氢工艺相比,采用甲烷三重整的生物质制氢的总资本投资提高了10.97%,生产成本降低了10.12%。未采用甲烷三重整技术的生物质制氢比采用甲烷三重整技术的生物质制氢能耗低3.09%,温室气体排放低7.85%。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生物质制氢过程和采用甲烷三重整技术的生物质制氢过程均可以实现CO2的负排放。上述研究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性能,开发清洁可持续的生物质制氢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王亚林[9](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墙体优化选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墙体优化选型研究”为题,主要针对装配式建筑墙体的优化选型展开。论文在文献综述中分析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墙体的发展现状,在装配式建筑墙体比选方面的研究,尚无人涉及,本论文填补了此方面研究的空白。论文先分析了墙体的功能需求,包括建筑结构、施工建造和经济性三方面的内容,得出评价指标项,提出了本文的评价体系架构。紧接着,论文汇总了市面上常见的装配式墙板类型,对各类型装配式墙板从墙板技术性能、施工工效和经济性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每一种墙板的特点,得出墙板各项指标的参数。对墙板的基本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后,论文再结合与指标相关的标准或规范,对指标的优劣设立评价标准,如对隔声量性能好坏的评价,在参考《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的相关条款下,设立一定的标准,再对墙板的该项指标进行打分,再根据类似规则,依次对墙体的技术性能、施工工效和经济性进行评价打分,得出墙体各指标项的具体分值,再通过加权平均法,汇总墙板各项指标的得分,以进行最后的比选。在对墙板的施工工效和经济性的评价中,为使得评价结果更准确更符合实际,论文应用BIM技术建立案例墙板的BIM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关于墙板施工工效和经济性指标评价的修正指数,通过此修正指数进行修正,得出施工工效和经济性指标的最后得分。墙板的技术性能、施工工效和经济性的指标得分得出后,再次用加权平均法对墙板进行综合打分,得出最后的总得分,依据总得分对各墙板进行选型,选出适合论文研究的三类墙体:外墙板、内隔墙板和避难间的墙板类型,完成论文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对市面上常见的装配式墙板的性能进行归纳总结,数据来源可靠,归纳总结全面,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2)论文给出对于墙体选型的优选方案,此方案具备一定的通用性,可根据不同地域的墙板性能需求,对不同墙板进行综合比选,选择出合适的墙体;3)论文初步探讨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墙体选型中的应用,初步论证了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BIM技术的必要性,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是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最后对全文总结归纳,分析不足,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完成此篇论文。

杨波[10](2020)在《生物发电耦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全球性问题。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达成的《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设定了2℃和1.5℃的温控目标。国际社会正努力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部署碳捕集与封存(CO2 Capture and Storage,CCS)等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然而,按照现有的排放规模,剩余碳预算将在20年内用完,届时世界将长期处于不可逆的严重影响中。因此,能够隔离大气中CO2的负排放技术,对于实现温控目标将不可或缺。生物质能耦合CCS(Bioenergy with CCS,BECCS)是指利用生物质吸收大气中CO2,通过能源转换后,将捕集的CO2长期隔离的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负排放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本世纪末BECCS技术需要贡献约6000亿吨CO2的累计减排量。作为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电力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BECCS技术与发电技术相结合有望为电力部门提供一条应对气候变化和缓解能源危机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BECCS技术已通过技术论证,但尚未大规模用于任何工业领域。从生命周期视角看,该技术组合仍存在多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如,生物能源供应链对碳强度、水资源及土地需求的影响;电厂生物质改造和CCS改造对整体经济可行性的影响;以及BECCS项目对当地就业和居民安全的影响等。为了解决大规模可持续部署BECCS项目过程中面临的科学问题,本论文围绕BECCS项目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的论题,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生命周期评价、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结合、理论与实证结合等科学方法,从生命周期角度对BECCS项目的环境、经济、社会及可持续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估,开展了以下创新性工作:(1)基于各个环节小时级的投入产出数据,为不同燃料配置下的BECCS项目构建了生命周期评价(LCA)模型,从中点影响的角度对10种环境影响类别展开详细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燃煤电厂经生物质和CCS改造会导致环境负担转移。PB-CCS电厂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可实现877千克CO2-e/兆瓦时的负排放。此外,BECCS技术也可以大幅改善酸性和富营养化两种环境影响,但造成资源枯竭和毒性等七类环境影响的恶化。(2)构建了BECCS项目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模型,详细评估了相应的平准化电价及多种减排成本。在考虑多种现有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对BECCS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优化分析,确定了最优的激励组合策略。结果表明,在缺乏激励政策的情况下,BECCS电厂在经济上不具备规模化部署的可行性,其平准化电价(168.6美元/兆瓦时)约为传统电厂的3.5倍。在现有税费抵免和上网电价补贴下,BECCS电厂所需的临界碳价仅为26.21美元/吨CO2。(3)针对与BECCS项目相关的前景和背景过程,构建了涵盖多个利益相关方和影响子类别的社会指标体系,在形成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社会生命周期清单的基础上,识别并分析了BECCS项目的潜在社会效应。结果表明,BECCS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体社会效应优于传统燃煤发电项目,但需着力解决与生物质获取环节和CCS环节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雇佣童工、工人薪资低、事故应急预防能力薄弱以及与当地居民的融洽程度等。此外,拓展并深化了当前社会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案例参考。(4)从不同文化视角整合环境、经济和社会维度的评估结果,基于三个维度31个指标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指数,通过分析电力部门不同节能减排方案的可持续性能,确定了最优的可持续发展路径。BECCS项目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社会效应,但高额的成本直接影响着其可持续性能。在平等主义和层次主义的视角下,BECCS项目总体可持续性能仅略低于生物质发电项目。具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取决于所选择的文化视角,即三重底线各自的权重值。

二、产品设计材料选用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品设计材料选用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焦热载体条件下双流化床煤热解联产焦油半焦煤气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中国能源背景
    1.2 中国低阶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1.2.1 低阶煤资源概况
        1.2.2 低阶煤利用现状
    1.3 煤炭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
        1.3.1 技术背景
        1.3.2 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
2 焦热载体条件下煤热解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2.1 焦热载体条件下煤热解多联产技术
        2.1.1 浙江大学的双流化床煤热解联产焦油半焦煤气工艺
        2.1.2 大连理工大学的DG工艺
        2.1.3 德国的LR工艺
        2.1.4 俄罗斯的ETCH-175 工艺
    2.2 半焦对煤热解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2.3 Aspen Plus在煤炭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模拟中的应用
    2.4 本文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
        2.4.1 本文研究工作的必要性
        2.4.2 本文研究内容
3 实验原料、设备及分析方法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参数的确定
        3.1.4 实验操作流程
    3.2 测试分析设备及方法
        3.2.1 产物产率计算
        3.2.2 煤和半焦的工业元素分析
        3.2.3 焦油组分分析
        3.2.4 半焦表面官能团分析
        3.2.5 半焦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
        3.2.6 半焦燃烧特性分析
4 焦热载体条件下低阶煤流化床热解实验研究
    4.1 焦热载体条件下温度对流化床热解的影响
        4.1.1 前言
        4.1.2 对热解产物产率特性的影响
        4.1.3 对煤气组分的影响
        4.1.4 对半焦组成的影响
        4.1.5 对半焦结构的影响
        4.1.6 对半焦比表面积的影响
        4.1.7 对半焦燃烧特性的影响
        4.1.8 对焦油性质的影响
    4.2 焦热载体与原煤比例对流化床热解的影响
        4.2.1 前言
        4.2.2 对热解产物产率特性的影响
        4.2.3 对煤气组分的影响
        4.2.4 对半焦组成的影响
        4.2.5 对半焦结构的影响
        4.2.6 对半焦比表面积的影响
        4.2.7 对半焦燃烧特性的影响
        4.2.8 对焦油性质的影响
    4.3 焦热载体(3:1)条件下模拟热解气气氛对流化床热解的影响
        4.3.1 前言
        4.3.2 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4.3.3 对煤气组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1MWt双流化床低阶煤热解分级转化联产焦油半焦煤气试验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5.2.1 试验装置
        5.2.2 试验过程
        5.2.3 试验煤种
        5.2.4 样品分析
        5.2.5 试验工况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煤气产率和组成特性
        5.3.2 焦油产率和组成特性
        5.3.3 半焦组成特性
        5.3.4 热解炉飞灰特性
        5.3.5 半焦燃烧加热炉底渣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低阶煤双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的Aspen Plus模拟和技术经济分析
    6.1 前言
    6.2 双流化床热解耦合粉煤炉电力、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多联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6.2.1 方案介绍
        6.2.2 双流化床热解半焦加热分级转化单元
        6.2.3 半焦煤粉炉发电单元
        6.2.4 气体净化单元
        6.2.5 焦油加氢单元
        6.2.6 蒸汽甲烷重整单元
        6.2.7 CO变换单元
        6.2.8 变压吸附单元
        6.2.9 甲醇合成单元
        6.2.10 废水处理单元
    6.3 计算方法
        6.3.1 常规组分的能量和火用计算
        6.3.2 煤的能量和火用计算
        6.3.3 系统效率计算
        6.3.4 经济性指标
        6.3.5 基本假设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方案A:联产甲醇、电力和液体燃料系统的模拟结果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6.4.2 方案B:联产SNG、电力和液体燃料系统的模拟结果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6.4.3 方案C:联产H_2、电力和液体燃料系统的模拟结果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6.5 不同方案技术经济性结果对比
        6.5.1 不同方案的产品能量分布
        6.5.2 年运行时间和煤炭价格对方案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和未来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教育经历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2)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
        1.2.3 评价主体
        1.2.4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现状综述评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价值工程理论
        2.1.1 价值工程定义
        2.1.2 价值工程产生与其在建筑业中的发展
        2.1.3 价值工程的工作流程
        2.1.4 价值工程用于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评价研究的优越性
    2.2 城镇老旧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 城镇住宅发展历程
        2.2.2 城镇老旧住宅时代背景及住宅政策变革
        2.2.3 城镇老旧住宅建造情况
    2.3 老旧住宅拆旧建新及综合改造相关概念
        2.3.1 拆旧建新的特点
        2.3.2 城镇老旧住宅综合改造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1 基于价值工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框架
        3.1.1 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3.1.2 基于价值工程的综合评价流程及各阶段工作
    3.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2.3 筛选功能分析评价指标及内涵解释
        3.2.4 建立指标体系及指标间关联性分析
    3.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3.3.1 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及选择
        3.3.2 AN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3.3 指标权重确定
        3.3.4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确定
        3.3.5 功能系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LCCA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经济性分析
    4.1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4.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内容及全寿命周期管理各阶段
        4.1.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4.1.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寿命种类
        4.1.4 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案比选
    4.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
        4.2.1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步骤
        4.2.2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
        4.2.3 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中相关参数选择
        4.2.4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LCCA估算模型中成本单元估算
        4.2.5 成本系数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更新方案设计
        5.2.1 方案1-综合改造(提升项为适老化改造)
        5.2.2 方案2-综合改造(提升项为节能节水改造)
        5.2.3 方案3-拆旧建新
    5.3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A项目综合评价
        5.3.1 A项目各方案功能系数分析
        5.3.2 A项目各方案成本系数分析
        5.3.3 A项目各方案价值系数计算及方案评价决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
附录 B 运用Super Decisions的运算过程及结果
附录 C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蒸汽爆破对牛骨理化特性的影响及液化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畜禽骨的结构及营养元素
        1.2.1 畜禽骨的结构与力学特性
        1.2.2 畜禽骨的营养组成及作用
    1.3 畜禽骨的研究利用与加工技术现状
        1.3.1 畜禽骨的研究利用现状
        1.3.2 畜禽骨的加工技术现状
    1.4 蒸汽爆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4.1 蒸汽爆破技术研究现状
        1.4.2 蒸汽爆破技术应用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牛骨液化工艺实验台的设计搭建
    2.1 引言
    2.2 沼气蒸汽发生器的设计计算
        2.2.1 沼气燃烧器结构设计计算
        2.2.2 沼气燃烧器热力计算
        2.2.3 烟风阻力计算
        2.2.4 沼气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参数与结构
    2.3 爆破装置选配
        2.3.1 热喷放技术
        2.3.2 瞬时弹射技术
    2.4 牛骨液化工艺实验台的总体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牛骨的蒸汽爆破机理研究
    3.0 引言
    3.1 牛骨蒸汽爆破过程
    3.2 牛骨蒸汽爆破过程能量传递与能耗分析
        3.2.1 牛骨蒸汽爆破过程热传递模型建立
        3.2.3 牛骨蒸汽爆破过程能耗分析
    3.3 牛骨蒸汽爆破中的传质过程分析
        3.3.1 牛骨蒸汽爆破过程中的水分迁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牛骨的液化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牛骨的液化机制与工艺优化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牛骨的去脂机制与工艺优化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微牛骨粉的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超微牛骨汤粉的制备与表征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牛骨源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的制备与表征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牛骨资源化利用技术经济评价
    6.1 引言
    6.2 分析方法
        6.2.1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6.2.2 生产成本分析
        6.2.3 敏感性分析
    6.3 分析与评价
        6.3.1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6.3.2 成本估算
        6.3.3 敏感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金达煤矿八采区坚硬顶板煤层安全开采技术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金达煤矿地质开采条件
    2.1 金达煤矿概况
    2.2 八采区概况
    2.3 八采区地质条件
    2.4 八采区煤层概况
    2.5 本章小结
3 八采区准备方式研究
    3.1 八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分析
    3.2 八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分析
    3.3 八采区准备方案比选
    3.4 采煤工作面布置
    3.5 八采区工程量
    3.6 本章小结
4 区段巷道布置技术经济分析
    4.1 小煤柱护巷可行性分析
    4.2 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可行性分析
    4.3 预裂成拱沿空留巷可行性分析
    4.4 巷道布置方式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八采区开采经济合理性分析
    5.1 工程经济评价
    5.2 八采区开采投资风险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基础
    2.1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2.1.1 全寿命周期理论
        2.1.2 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标准
        2.1.3 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必要性
    2.2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学分析
        2.2.1 技术经济分析内容
        2.2.2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2.2.3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2.3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2.3.1 施工方案经济分析内容
        2.3.2 施工方案经济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分析
    3.1 双港大道建设环境分析
        3.1.1 沿线自然环境分析
        3.1.2 显现沿线公路现状
    3.2 “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
        3.2.1 直接罩面方案
        3.2.2 机械重铺法
        3.2.3 碎石化方案
    3.3 “白改黑”技术方案对比分析
        3.3.1 实施方法
        3.3.2 实施流程
        3.3.3 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经济分析
    4.1 工程施工技术经济分析
        4.1.1 路面现状分析
        4.1.2 路面改造方案
        4.1.3 工程造价概算及其影响
    4.2 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
        4.2.1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2.2 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2.3 运维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3 施工综合风险分析
        4.3.1 项目影响分析
        4.3.2 施工不利风险分析
        4.3.3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应用
    5.1 项目基本概况
        5.1.1 基本概述
        5.1.2 重难点分析
        5.1.3 实施必要性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组织实施方案
        5.2.1 资金来源及组织架构
        5.2.2 高弹橡胶沥青施工工艺
        5.2.3 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
        5.2.4 项目完工质量检测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经济效益分析
        5.3.1 投资估算分析
        5.3.2 经济评价分析
        5.3.3 社会效益分析
    5.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保障机制
        5.4.1 质量保障机制
        5.4.2 进度保障机制
        5.4.3 安全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农村建设
        1.1.2 农村住宅能耗
        1.1.3 农村住宅能耗评价系统
    1.2 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1.2.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
        1.2.2 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
        1.2.3 适宜性评价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1.3.1 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1.3.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趋势
        1.3.3 建筑低能耗技术评价研究方法
        1.3.4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适宜性理论下的综合评价法
    2.1 综合评价法
    2.2 适宜性理论体系
        2.2.1 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2.2.2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
        2.2.3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方法
        2.2.4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框架
    2.3 适宜性理论应用于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2.3.1 评价目标一致
        2.3.2 核心内容相通
        2.3.3 科学的互补
    2.4 适宜性评价基本流程
    2.5 小结
第3章 实地调研现状剖析与基准建筑的建立
    3.1 调研基本情况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对象与时间
    3.2 地域气候特征
        3.2.1 地域特征
        3.2.2 气候特征
        3.2.3 典型城市气候分析
    3.3 农村住宅建筑概况和基准建筑构建
        3.3.1 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
        3.3.2 苏南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特点
        3.3.3 统计分析法确定苏南农村住宅基准建筑模型
    3.4 农村住宅能耗现状和热环境分析
        3.4.1 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措施
        3.4.2 能耗构成水平
        3.4.3 调研测试方案
    3.5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与能耗关系研究
        3.5.1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的选取途径
        3.5.2 本体因素的节能影响对比
    3.6 小结
第4章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和实现策略
    4.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
        4.1.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舒适目标
        4.1.2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能耗目标
        4.1.3 农宅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目标
    4.2 围护结构低能耗目标的实现技术手段
        4.2.1 减小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4.2.2 建筑遮阳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分析
    5.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5.1.1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5.1.2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定量评价的实现途径
    5.2 节能性评价系统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和能耗分析
        5.2.1 建筑能耗软件的选择和比较
        5.2.2 农宅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模拟验证分析
    5.3 节能性评价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5.3.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5.3.4 遮阳措施
    5.4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1 采暖期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2 空调期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5.4.3 全年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分析
    6.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6.1.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6.1.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6.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6.2.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6.2.2 经济性评价系统计算模型
    6.3 苏南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各措施的经济性评价
        6.3.1 墙体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6.3.2 屋顶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6.3.3 建筑门窗经济性分析
        6.3.4 遮阳板经济性分析
    6.4 分项敏感性和权重分析
        6.4.1 分项敏感性分析
        6.4.2 分项权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分析
    7.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7.1.1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7.1.2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7.1.3 环境影响因子提取
    7.2 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的环境性评价模型
        7.2.1 研究目的和范围界定
        7.2.2 清单分析
        7.2.3 环境性评价
    7.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1 墙体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2 屋顶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3 门窗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4 遮阳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4 分项权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8.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框架
    8.2 系统权重的确定
        8.2.1 研究方法
        8.2.2 研究过程和结论
    8.3 数学模型
        8.3.1 无量纲化
        8.3.2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8.4 指标内容和指标基准
        8.4.1 节能性
        8.4.2 经济性
        8.4.3 环境性
        8.4.4 设计与创新
        8.4.5 评价结果
    8.5 评价系统的流程设计和评价软件开发
        8.5.1 评价系统的输入
        8.5.2 评价系统的输出
        8.5.3 评价软件的开发
    8.6 试评价
        8.6.1 建筑基本信息
        8.6.2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选择
        8.6.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确定
        8.6.4 住宅低能耗效果测试
    8.7 小结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9.1 论文工作总结
    9.2 创新点
    9.3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情况说明
致谢

(7)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化工新材料行业及工业园区现状
        1.2.1 化工新材料行业现状
        1.2.2 化工新材料类工业园区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化工项目园区选址研究现状
        2.1.1 选址理论研究
        2.1.2 国内外化工项目园区选址研究现状
    2.2 化工项目选址评价理论及模型研究现状
        2.2.1 项目选址评价理论研究
        2.2.2 化工项目选址评价及模型的研究现状
    2.3 借鉴与启示
3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1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要点及路径
    3.2 化工新材料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
        3.2.1 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总成本
        3.2.2 项目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
    3.3 化工新材料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3.1 成本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3.3.2 成本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的建立
    4.1 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关键因素ui的确定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关键因子权重计算
    4.3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扬州化工产业园区概况
        5.1.2 独山港经济开发区概况
        5.1.3 连云港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园区概况
    5.2 案例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的应用
    5.3 案例项目的园区选择成本实例分析
    5.4 案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验证
        5.4.1 案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4.2 案例项目园区选择的经济技术指标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8)基于甲烷三重整过程的生物质制氢的增产节能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化石燃料制氢技术
        1.2.2 新型制氢技术
    1.3 可持续制氢技术发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生物质制氢过程建模和模拟
    2.1 生物质预处理和气化单元
    2.2 水煤气变换单元
    2.3 酸性气体脱除单元
    2.4 克劳斯单元
    2.5 变压吸附单元
    2.6 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和封存单元
    2.7 甲烷三重整单元
    2.8 本章小结
3 生物质基不同制氢过程的技术经济评价
    3.1 化工技术经济研究方法
    3.2 化工技术经济分析指标
        3.2.1 能效分析
        3.2.2 原材料消耗
        3.2.3 二氧化碳捕集率
        3.2.4 甲烷三重整技术的操作条件
        3.2.5 总资本投资
        3.2.6 生产成本费用
        3.2.7 累积净现金流
        3.2.8 碳税
    3.3 生物质制氢与传统煤制氢过程技术经济分析
        3.3.1 流程分析
        3.3.2 技术性能分析
        3.3.3 经济性能分析
    3.4 基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生物质制氢新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3.4.1 基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生物质制氢新工艺
        3.4.2 技术性能分析
        3.4.3 经济性能分析
    3.5 基于甲烷三重整技术的生物质制氢新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3.5.1 基于甲烷三重整技术的生物质制氢新工艺
        3.5.2 技术性能分析
        3.5.3 经济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生物质基不同制氢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
    4.1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4.2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4.2.1 生命周期目标和范围
        4.2.2 生命周期边界和功能单位
        4.2.3 生命周期环境排放清单及计算模型
        4.2.4 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计算模型
    4.3 生物质制氢与传统煤制氢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4.3.1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4.3.2 生命周期环境性能评价
        4.3.3 生命周期资源能源消耗评价
        4.3.4 敏感性分析
    4.4 基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生物质制氢新工艺生命周期评价
        4.4.1 生命周期环境性能评价
        4.4.2 生命周期资源能源消耗评价
    4.5 基于甲烷三重整技术的生物质制氢新工艺生命周期评价
        4.5.1 生命周期环境性能评价
        4.5.2 生命周期资源能源消耗评价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9)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墙体优化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重难点问题
    1.5 研究整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墙体基本需求分析
    2.1 装配式墙体的基本需求分析
        2.1.1 典型墙体材料各类指标分析
        2.1.2 施工指标需求分析
        2.1.3 墙体经济指标需求分析
        2.1.4 不同类型墙体功能需求差异分析
    2.2 综合评价体系的架构设计
        2.2.1 指标体系构成
        2.2.2 综合评价体系架构及评价方法选择
第三章 典型装配式墙板主要技术经济特点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ALC)
        3.2.1 ALC板技术指标及材料特性
        3.2.2 ALC板施工流程
        3.2.3 ALC板施工工效和经济性分析
    3.3 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GRC)
        3.3.1 GRC板技术指标及材料特性
        3.3.2 GRC板施工流程
        3.3.3 GRC板施工工效和经济性分析
    3.4 钢筋混凝土复合外墙板
        3.4.1 钢筋混凝土复合外墙板技术指标及材料特性
        3.4.2 钢筋混凝土复合外墙板板施工流程
        3.4.3 钢筋混凝土复合外墙板施工工效和经济性分析
    3.5 陶粒混凝土墙板
        3.5.1 陶粒混凝土墙板技术指标及材料特性
        3.5.2 陶粒混凝土墙板施工流程
        3.5.3 陶粒混凝土墙板施工工效及经济性分析
    3.6 混凝土空心条板
        3.6.1 混凝土空心条板技术指标及材料特性
        3.6.2 混凝土空心条板施工流程
        3.6.3 混凝土空心条板施工工效及经济性分析
    3.7 发泡陶瓷轻质墙板
        3.7.1 发泡陶瓷轻质墙板技术指标及材料特性
        3.7.2 发泡陶瓷轻质墙板施工流程
        3.7.3 发泡陶瓷轻质墙板施工工效及经济性分析
    3.8 聚苯颗粒夹芯复合墙板
        3.8.1 聚苯颗粒夹芯复合墙板技术指标及材料特性
        3.8.2 聚苯颗粒夹芯复合墙板施工流程
        3.8.3 聚苯颗粒夹芯复合墙板施工工效及经济性分析
第四章 综合评价体系设立及墙体指标比选
    4.1 综合评价体系设立
    4.2 技术指标分析
        4.2.1 技术指标评分标准设定
        4.2.2 技术指标比选确认
    4.3 施工指标分析
        4.3.1 避难间施工分析
        4.3.2 内墙施工分析
        4.3.3 外墙施工分析
    4.4 经济指标分析
        4.4.1 避难间墙板经济指标分析
        4.4.2 内墙墙板经济指标分析
        4.4.3 外墙墙板经济指标分析
第五章 基于BIM技术的配板设计及墙体综合比选
    5.1 应用项目简介
    5.2 目标项目装配式墙板深化设计
        5.2.1 装配式墙板尺寸设计
        5.2.2 目标墙体配板深化设计
        5.2.3 墙板配板深化设计汇总
    5.3 基于BIM技术的配板设计方法研究
        5.3.1 利用BIM进行配板设计的必要性
        5.3.2 BIM建模标准的确定方法
        5.3.3 BIM墙体配板建模设计主要过程
    5.4 基于BIM的施工指标和经济指标分析
    5.5 确定选材
        5.5.1 避难间选材确定
        5.5.2 内隔墙选材确定
        5.5.3 外墙选材确定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生物发电耦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应对气候变化已迫在眉睫
        1.1.2 负排放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地位
        1.1.3 可持续发展与生命周期思维
        1.1.4 大规模可持续部署BECCS项目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BECCS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
        1.2.2 BECCS项目经济评价的研究现状
        1.2.3 BECCS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
        1.2.4 BECCS项目可持续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2 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估方法论
    2.1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2.1.1 目标与范围界定
        2.1.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1.3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2.1.4 生命周期解释
    2.2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理论
        2.2.1 生命周期成本分类
        2.2.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2.2.3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2.3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3.1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指导文件
        2.3.2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
        2.3.3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的瓶颈
    2.4 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理论
        2.4.1 目标与范围界定
        2.4.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4.3 生命周期可持续影响评价
        2.4.4 生命周期解释
    2.5 本章小结
3 BECCS项目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及数据
        3.2.1 目标与范围设定
        3.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3.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估
    3.3 结果分析
        3.3.1 技术性能评估
        3.3.2 环境影响评估
        3.3.3 不确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BECCS项目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
        4.2.1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4.2.2 到厂燃料成本
        4.2.3 发电成本核算
        4.2.4 多种激励优化模型
    4.3 结果分析
        4.3.1 “摇篮—电厂大门”的LCC分析
        4.3.2 “电厂大门—坟墓”的LCC分析
        4.3.3 CO_2 捕集和减排成本
        4.3.4 敏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BECCS项目社会生命周期评价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1 目标与范围设定
        5.2.2 社会生命周期清单构建与分析
        5.2.3 社会效应评估
    5.3 结果分析
        5.3.1 工作时间清单分析
        5.3.2 国家层面的社会效应分析
        5.3.3 行业层面的社会效应分析
        5.3.4 企业层面的社会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BECCS项目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方法
        6.2.2 生命周期可持续仪表盘
        6.2.3 多准则决策方法
        6.2.4 格群文化理论
    6.3 研究数据
        6.3.1 ELCA的指标及数据
        6.3.2 LCC的指标及数据
        6.3.3 SLCA的指标及数据
    6.4 结果分析
        6.4.1 基于LCSD的可持续评估结果分析
        6.4.2 多种文化视角下的可持续评估结果分析
        6.4.3 研究局限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产品设计材料选用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焦热载体条件下双流化床煤热解联产焦油半焦煤气技术的研究[D]. 李开坤.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D]. 方瑞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蒸汽爆破对牛骨理化特性的影响及液化工艺优化研究[D]. 张舒晴.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4]金达煤矿八采区坚硬顶板煤层安全开采技术与经济分析[D]. 程倩.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5]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D]. 袁平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D]. 符越. 东南大学, 2020(02)
  • [7]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研究[D]. 陈旻. 浙江大学, 2020(01)
  • [8]基于甲烷三重整过程的生物质制氢的增产节能工艺[D]. 李国选.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墙体优化选型研究[D]. 王亚林.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10]生物发电耦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估研究[D]. 杨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标签:;  ;  ;  ;  ;  

产品设计选材的技术经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