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院外急救进展

猝死院外急救进展

一、猝死的院外急救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周虹,孙晶,曹守冬,王青,金长明,崔娟,刘阔,祖洁琛,范煜东[1](2020)在《院外猝死环境下心肺复苏响应与干预研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院外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国内、国际研究文献,对心肺复苏、室性心律失常与自动体外除颤、心肌梗死与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肺栓塞溶栓与体外生命支持、心力衰竭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脑卒中与复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建议需综合提升当前救治体系建设,普及各专业救援力量以及公民志愿者急救技能水平培训,建设高效应急医学响应体系,推进国家应急体系现代化建设。

李爽[2](2019)在《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生率高而存活率低,尽早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快速除颤是抢救OHCA患者的关键措施,可由第一反应人在医疗急救(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实施,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我国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有限,且缺乏合理利用,使得OHCA院前急救形势严峻。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以最大覆盖选址模型(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MCLP)为基础,构建基于 OHCA 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和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制定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以充分利用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使之有效参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从而改善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研究方法1.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基于Utstein报告模式,参考AHA指南、欧洲复苏协会指南以及国内外OHCA数据库,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1月~2017年7月OHCA院前急救病历信息,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以E—R模型和第三范式为设计指导,采用专家小组会议确定数据库表结构,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应用OHCA数据库对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2.构建并验证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通过信息收集和实地调研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结合OHCA数据库中录入的5年(2012年~2016年)OHCA位置信息,通过地理编码将位置信息录入ArcGIS系统中,采用欧几里得度量计算距离,分析当前AED对OHCA的覆盖水平;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设置AED的有效覆盖半径和AED数量两种参数,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并以2017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基础,对AED优化配置方案进行验证。3.构建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ArcGIS系统中2012~2016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研究基础,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根据社区网格化管理概念将浦东新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作为第一反应人的活动辖区,设置第一反应人的有效覆盖半径和OHCA覆盖水平两种参数,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4.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前期AED优化配置方案以及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小组会议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研究结果1.形成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是参考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院前急救特点,结合国际公认指南、专家会议进行设计,规范了 OHCA数据内容的录入标准和表达方式,其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操作便捷,具备录入、查询、导出及管理功能,可为未来院前急救中心常规OHCA患者的信息登记提供模板。应用OHCA数据库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结果显示OHCA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81-90岁高发,但患者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80.22%的OHCA发生于居民区,公共区域的OHCA以街道发生频率最高。65.9%的患者以心源性病因为主,首次监测心律多为心搏停止,心律类型为不可除颤型心律。OHCA目击率、旁观者CPR实施率以及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超过半数的OHCA放弃了心肺复苏。OHCA的高发时段为6:00-11:59,冬季较夏季发生频率高。OHCA的持续时间、急救响应时间均超过心搏骤停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2.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AED合理性分析显示AED安放位置与OHCA发生地不匹配现象严重。当AED的覆盖半径为100 m时,当前配置的AED对OHCA的覆盖率仅为4.60%,OHCA患者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为1124.99 m。优化后的AED配置方案AED对OHCA的覆盖率显着提高,OHCA患者距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缩短,两种优化配置策略对比显示重新改变已配置的AED位置可节约成本,更大程度地提高对OHCA的覆盖水平。其次,AED验证结果显示仅依靠步行获取AED的时间超过黄金救治时间4min,而骑行和电动骑行基本在4min以内。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结论与之前一致,证明AED优化配置方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3.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研究显示,当覆盖半径为100 m时,第一反应人可快步行走至OHCA患者身边,其需求量为4626人时可覆盖95%的OHCA。若第一反应人骑行或电动骑行至患者身边,其最大覆盖半径分别为300 m和500 m,此时需要配置1626个和1262个第一反应人,才可将OHCA覆盖率提高到95%。4.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前期综合分析,选择AED优化配置方案为:①已配置的AED位置不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新增AED数量4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②已配置的AED位置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AED数量10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①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0%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②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5%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此为背景,根据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第一反应人的交通状态和OHCA事件中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呼叫不同覆盖半径下的第一反应人并取来不同覆盖半径下的AED,以尽可能使第一反应人和AED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到达OHCA患者身边,时间在4 min之内。研究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具有中国心搏骤停特征,同时兼顾Utstein指南报告模版和国外成熟数据库特征,可规范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信息录入,高效管理和分析OHCA数据,提供临床及科研决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大样本OHCA病例分析显示OHCA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但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院前急救形势严峻。OHCA事件目击率、旁观者CPR和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凸显了第一反应人和AED有效参与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当前AED配置合理性有待提高,基于OHCA事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充分发挥AED在院前的急救价值。此外,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建立第一反应人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示在未来配置第一反应人时,可根据招募的第一反应人的数量,为其合理配置交通工具,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让第一反应人随身携带AED,以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提供了第一反应人和AED参与OHCA院前急救的新模式,可为未来院前急救提供借鉴,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改善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鲁利斌[3](2019)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其高发病率和低生存率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生存链的概念包括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早期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早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和多学科的复苏后处理,是降低OHCA导致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要素。OHCA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在大多数社区不超过5%,在部分城区甚至低于3%。1991年乌司坦因模式发布以来,通过使用统一术语和建议模型使EMS对OHCA数据的标准化评估及报告成为可能,其相关数据在推动心肺复苏指南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作出重要贡献。但受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不同地区接受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和流行病学特点也有差异。掌握本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强化该地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报告郑州城区2016.9.102017.9.9院外心搏骤停患者(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方法根据Utstein建议,2016.9.102017.9.9在48家急救站服务近500万人口的郑州院前急救体系救治的OHCA患者发病率、人口学特征和转归均得到了报告。结果在共4317例OHCA案例中,1049例接受CPR,急救反应中位时间为480s四分位范围为(372610s),年龄中位数为63岁四分位范围为(5077岁),72.35%为男性。大多数事件发生在家中(61.39%),旁观者目击85.03%的事件发生,44例(4.19%)实施了旁观者CPR,在急救车到达前未实施AED电除颤。大多数事件有一个推定的心源性因素(87.42%),21例(2.00%)患者呈现室颤或无脉性室速,14例(1.33%)出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其中6例(0.57%)出院存活。影响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因素包括初始心律和旁观者CPR。结论OHCA是郑州城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不到1%的患者存活,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OHCA的救治依赖于完整生存链的建立,包括患者症状的早期预警;调度员对呼救信息的整合做出正确的心搏骤停识别并对旁观者做出CPR指令;旁观者实施力所能及的CPR操作及时使用AED电除颤;专业院前急救人员实施高质量的CPR及规范的现场救治,及时将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转运至心肺复苏中心实施规范的复苏后处理。然而目前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尚未统一,国家急救相关立法仍是空白,院外救治规范尚未建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强急救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力度,特别是CPR实操的规范性;提高公共场所AED的普及率;卫生行政部门出台复苏中心建设标准,引进第三方机制开展复苏中心的认证工作;各级医院应规范患者复苏后救治,建立客观的预后评价机制,重视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治疗。

赵婧宇[4](2020)在《全科早期医疗人员对心脏性猝死的认知情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因其起病急骤,生存率极低,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者激增,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因其工作性质、专业特点、工作场所等优势在SCD防治中具有独特地位。本研究通过对全科早期医疗人员进行SCD相关知识问卷调查,了解其对SCD知识的认知情况及相关意愿态度,分析全科早期医疗人员SCD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以提高全科早期医疗人员SCD知识水平及SCD处理能力,为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SCD相关培训教育、社区SCD防治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8月-9月采用方便抽样调查方法,对河南省某全科基地2017级全科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简称:全科住培医生)74人及河南省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四年级学生(简称:医学生)99人,共计173名全科早期医疗人员进行SCD知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SCD知识调查、意愿态度三个部分。其中SCD知识调查包括SCD预防、早期诊断(简称:早诊)、急救处置三个维度(共24个题目,答对一题得1分)。意愿态度主要包括对SCD早诊及急救关键内容的把握程度、既往是否参与SCD相关培训、参与SCD培训的意愿。采用Epidata 3.0录入数据,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根据数据分布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2检验。结果共发放问卷173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99.42%,其中有全科住培医生74人,医学生98人。SCD相关知识总得分为8-23分,平均得分为(14.54±3.09),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预防、急救、早诊。全科住培医生平均总得分(16.45±2.96),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预防、早诊、急救。医学生平均总得分(13.10±2.30),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救、预防、早诊。与医学生相比,全科住培医生在SCD总得分(16.45±2.96 vs.13.10±2.30,P<0.05)、预防(5.95±1.17 vs.4.79±1.25,P<0.05)及早诊(5.41±1.51 vs.3.30±1.30,P<0.05)知识维度,得分均高于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CD急救知识维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0±1.44 vs.5.01±1.10,P>0.05)。在SCD知识态度方面,分别有26名医学生(22.53%)、22名全科住培医生(30.14%)能够判断出SCD早期诊断的关键措施;53.06%的医学生和41.10%的全科住培医生认可降低SCD的关键是采用并普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等手段、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95名全科早期医疗人员曾经接受SCD相关培训,其中全科住培医生中接受培训的人数多于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1 vs.34,P<0.001)。大多数全科早期医疗人员(162/172,94.19%)表示非常愿意参加SCD相关培训,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P>0.05)。曾经接受SCD相关培训人员的SCD知识总得分(15.16±3.22 vs.13.77±2.74,P<0.001)、早诊知识得分(4.66±1.70 vs.3.64±1.62,P<0.001)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科早期医疗人员对SCD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知识掌握并不全面,SCD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在全科早期医疗人员培养过程中需强化SCD相关知识教育,加强医学生SCD预防、早诊知识教育,重视全科住培医生急救知识培训与考核。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5](2017)在《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指出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的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CA,发病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6](2017)在《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认为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

洪岩,郭俊玲,王喜成,郝晶晶[7](2016)在《心源性猝死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SCD)是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在症状发生1h内出现的自然死亡,病情严重,生存率低,预后差。全球范围内的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每10万人中约有50人100人发生SCD,每年发生SCD的患者总数约为30万到45万。在我国,根据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料显示,每1万人中大约有4.184个人发生SCD,相比于全球,发生率略低,但是按照13亿的庞大人口,保守计算,我国每年SCD总数达54.4万人,为全球猝死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SCD的院外抢救率低,病死率高,死亡人数众多,因此寻找和总结合理有效的预防、急救和治疗方法对降低SCD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李华进[8](2012)在《68例院外猝死现状分析及急救措施》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院外猝死发生的现状及急救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2012年我院接诊抢救的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院外猝死的原因及抢救措施。结果在院外猝死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具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约占猝死总人数的69.44%,好发年龄在58~80岁,年龄越高,基础病变越多发病几率越高,占总人数的64.37%,68例患者中有9例心肺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的患者有7例有目击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院外猝死多发于冬季。结论积极治疗易诱发猝死的疾病,普及人群中心肺复苏的教育,完善急救机制。尽量为抢救赢得时间。

徐亦男[9](2012)在《院外猝死急救成功的新认识》文中研究指明猝死是在很短时间内患者发生意料不到的、非创伤性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是貌似健康或病情已稳定的情况下[1]随时随地发生。大多数猝死者发生在院外,且多在症状发生后2 h内死亡[2]。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内[3],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 h内死亡者为猝死[4-5]。因此,重视猝死的院前急救,提高院外急救水平,具有重要的社

黄子通,杨正飞[10](2012)在《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与综合防治》文中提出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从发病到死亡非常快,常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通常又不可预测,死亡率极高,国内院外SCD生存率不到1%,最近我们对珠三角地区191.5万人口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为出院生存率2.85%,而国外先进水平可达到10%~30%。为探索适合我国院外SCD的防治措施,我们在国内最早提出提高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生存率的主要策略,包括:①院外远程生命信息(心电、呼吸、血压)监测;②对高危人群家属心肺复苏(CPR)培训;③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进入家庭及公众启动除颤计划(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④建立新型家庭—社区—医院—120急救网络平台。

二、猝死的院外急救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猝死的院外急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院外猝死环境下心肺复苏响应与干预研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院外急诊医学体系建设的国内、国际现状
    1.1 心肺复苏
    1.2 室性心律失常与自动体外除颤
    1.3 心肌梗死与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
    1.4 肺栓塞溶栓与体外生命支持
    1.5 心力衰竭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1.6 脑卒中与复苏
    1.7 其他
2 展望
1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ut-of-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system
2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3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and 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4 Myocardial infarction
5 Pulmonary embolism
6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7 Stroke and resuscitation

(2)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及应用
    一、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
    二、浦东新区OHCA数据录入及现状分析
    三、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及验证研究
    一、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研究
    二、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
    三、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研究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院前急救模式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六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局限
    四、研究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参加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三、学术交流情况
    四、所获奖励和荣誉
致谢

(3)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院外心搏骤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全科早期医疗人员对心脏性猝死的认知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章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方法
        2.3.2 统计方法
    2.4 质量控制
        2.4.1 正式调查前
        2.4.2 数据收集阶段
        2.4.3 数据录入与统计阶段
    2.5 技术路线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SCD知识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3.3 SCD分类知识掌握情况
        3.3.1 问卷知识分类
        3.3.2 SCD预防认知情况
        3.3.3 SCD早期诊断认知情况
        3.3.4 SCD急救处置认知情况
    3.4 SCD知识意愿态度
        3.4.1 SCD知识态度
        3.4.2 曾经接受SCD相关培训情况
        3.4.3 参与SCD相关培训意愿
    3.5 影响SCD知识认知水平的相关因素
        3.5.1 性别对SCD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的影响
        3.5.2 曾经接受SCD相关培训对SCD认知水平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SCD相关知识总体掌握情况
    4.2 SCD预防、早诊、急救知识认知现状分析
        4.2.1 SCD预防知识掌握欠缺
        4.2.2 SCD早诊知识认知短板
        4.2.3 SCD急救知识有待加强
    4.3 在校医学生与全科住培医生SCD知识掌握差异
    4.4 提高全科早期医疗人员SCD认知水平的有关意见
        4.4.1 重视SCD知识的院校教育
        4.4.2 完善全科医生SCD知识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4.4.3 提高对SCD的重视,将SCD认知水平作为入职考核内容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心脏性猝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CA前期的“三预”方针
    1.1 CA前期的预防
        1.1.1 CA前期的家庭预防
        1.1.2 CA前期的社区预防
        1.1.2. 1 科普
        1.1.2. 2 培训
        1.1.2. 3 人员
        1.1.2. 4 装备
        1.1.2. 5 预案
        1.1.2. 6 文化
        1.1.2. 7 其他
        1.1.3 CA前期的医院预防
        1.1.3. 1 院前急救反应体系
        1.1.3. 2 IHCA预防体系
        1.1.3. 3 CPR培训与质量控制
    1.2 CA前期的预识
        1.2.1 CA前期的溯源性预识
        1.2.2 CA前期的动态性预识
        1.2.3 CA前期的即时性预识
    1.3 CA前期的预警
        1.3.1 机体预警
        1.3.2 心理预警
        1.3.3 仪器预警
2 CA中期的“三化”方法
    2.1 CA中期的标准化
        2.1.1 成人CPR[基础生命支持(BLS)]标准
        2.1.1. 1 判断患者意识
        2.1.1. 2 判断患者呼吸和脉搏(非医务人员只判断呼吸即可)
        2.1.1. 3 启动EMSS
        2.1.1. 4 实施高质量的CPR
        2.1.1. 4. 1 胸外按压技术标准
        2.1.1. 4. 2 胸外按压实施标准[93-98]
        2.1.1. 4. 3 仅胸外按压的CPR
        2.1.1. 5 人工通气
        2.1.1. 5. 1 开放气道
        2.1.1. 5. 2 人工通气
        2.1.1. 6 电除颤
        2.1.1.7 CPR的药物应用
        2.1.1. 7. 1 肾上腺素
        2.1.1. 7. 2 胺碘酮(可达龙)
        2.1.1. 7. 3 利多卡因
        2.1.1. 7. 4 硫酸镁
        2.1.1. 7. 5 碳酸氢钠
        2.1.1. 8 CPR质量的监测与评估
        2.1.2 儿童和婴儿CPR(BLS)标准
    2.2 CA中期的“多元化”
        2.2.1 单纯胸外按压CPR
        2.2.2 腹部提压CPR
        2.2.3 开胸直接心脏按压CPR
        2.2.4 膈下抬挤CPR
        2.2.5 体外膜肺CPR(ECPR)
        2.2.6 机械复苏装置CPR
        2.2.7 其他CPR技术
    2.3 CA中期的“个体化”
        2.3.1 特殊程序
        2.3.1. 1 救助对象的状况
        2.3.1. 2 救助人员的能力
        2.3.1. 3 救助环境的设施
        2.3.2 特殊原因
        2.3.2. 1 缺氧
        2.3.2. 2 高/低血钾及其他电解质异常
        2.3.2. 3 高/低体温
        2.3.2. 3. 1 低体温
        2.3.2. 3. 2 高体温
        2.3.2. 4 低血容量
        2.3.2. 4. 1 过敏反应
        2.3.2. 4. 2 创伤性心搏骤停(TCA)
        2.3.2. 5 张力性气胸
        2.3.2. 6 心包填塞
        2.3.2. 7 血栓
        2.3.2. 7. 1 肺栓塞
        2.3.2. 7. 2 冠脉栓塞
        2.3.2. 8 中毒
        2.3.3 特殊环境
        2.3.3. 1 医疗场所内CA
        2.3.3. 1. 1 围手术期CA
        2.3.3. 1. 2 心导管室内CA
        2.3.3. 1. 3 透析室内CA
        2.3.3. 1. 4 牙科诊室内CA
        2.3.3. 2 转运途中的CA
        2.3.3. 3 体育赛事的CA
        2.3.3. 4 淹溺引起的CA
        2.3.4 特殊人群
        2.3.4. 1 孕妇
        2.3.4. 2 老年人
        2.3.5 常规终止时限与超长CPR
3 CA后期的“三生”方略
    3.1 CA后期的复生
        3.1.1 气道管理(airway,A)
        3.1.2 呼吸氧合(breathing,B)
        3.1.3 循环支持(circulation,C)
        3.1.4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D)
    3.2 CA后期的超生
        3.2.1 急诊冠脉血管造影
        3.2.2 目标温度管理(TTM)
        3.2.3 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3.2.4 ECMO
    3.3 CA后期的延生
        3.3.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CDCD)概念
        3.3.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
        3.3.3 CDCD要素

(6)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CA前期的“三预”方针
    1.1 CA前期的预防
        1.1.1 CA前期的家庭预防
        1.1.2 CA前期的社区预防
        1.1.3 CA前期的医院预防
    1.2 CA前期的预识
        1.2.1 CA前期的溯源性预识
        1.2.2 CA前期的动态性预识
        1.2.3 CA前期的即时性预识
    1.3 CA前期的预警
        1.3.1 机体预警
        1.3.2 心理预警
        1.3.3 仪器预警
2 CA中期的“三化”方法
    2.1 CA中期的标准化
        2.1.2 儿童和婴儿CPR (BLS) 标准
    2.2 CA中期的“多元化”
        2.2.1 单纯胸外按压CPR
        2.2.2 腹部提压CPR
        2.2.3 开胸直接心脏挤压CPR
        2.2.4 膈下抬挤CPR
        2.2.5 体外膜肺CPR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
        2.2.6 机械复苏装置CPR
        2.2.7 其他CPR技术
    2.3 CA中期的“个体化”
        2.3.1 特殊程序
        2.3.2 特殊原因
        2.3.3 特殊环境
        2.3.4 特殊人群
3 CA后期的“三生”方略
    3.1 CA后期的复生
        3.1.1 气道管理 (airway, A)
        3.1.2 呼吸氧合 (breathing, B)
        3.1.3 循环支持 (circulation, C)
        3.1.4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D)
    3.2 CA后期的超生
        3.2.1 急诊冠脉血管造影
        3.2.3 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3.2.4 ECMO
    3.3 CA后期的延生
        3.3.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 CDCD) 概念
        3.3.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
        3.3.3 CDCD要素

(7)心源性猝死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脏骤停急救
    1.1 院外急救
        1.1.1 CPR
        1.1.2 院外急救的现状
    1.2 院内急救
2 心脏骤停后治疗
3 SCD的预防
    3.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一二级预防
    3.2 药物预防
        3.2.1 β-受体阻断剂
        3.2.2 胺碘酮
        3.2.3 其他药物
    3.3 手术预防
        3.3.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3.2 射频消融术
        3.3.3 CRT
    3.4 其他

(8)68例院外猝死现状分析及急救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方法:
    3.统计方法:
    4.急救方法[3] :
结 果
讨 论

(9)院外猝死急救成功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取消对猝死患者呼吸的判断
2 取消对猝死患者的脉搏检查
3 单纯按压与按压通气的认识
4 延时除颤与即时除颤
5 正确使用复苏药物
    5.1 肾上腺素应用
    5.2 血管加压素的应用
6 正确的复苏方法及程序选择
7 全民普及现场CPR非常必须

(10)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与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猝死的概念
2 国内外的现状
3 远程生命信息监护网络和院外SCD的综合防治网络平台
4 构建家庭-社区-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新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4.1 家庭是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4.2 社区医院是启动急救医疗服务最前沿的专业机构
    4.3 中心医院是高级的监测中心
    4.4 120急救中心除了完成指挥调度任务外还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4.1 医疗急救的指挥调度
        4.4.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调度

四、猝死的院外急救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院外猝死环境下心肺复苏响应与干预研究探讨[J]. 张涛,周虹,孙晶,曹守冬,王青,金长明,崔娟,刘阔,祖洁琛,范煜东.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0(01)
  • [2]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D]. 李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2)
  • [3]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D]. 鲁利斌.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4]全科早期医疗人员对心脏性猝死的认知情况调查[D]. 赵婧宇. 河南大学, 2020(03)
  • [5]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7(03)
  • [6]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01)
  • [7]心源性猝死的防治[J]. 洪岩,郭俊玲,王喜成,郝晶晶. 医学与哲学(B), 2016(07)
  • [8]68例院外猝死现状分析及急救措施[J]. 李华进.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24)
  • [9]院外猝死急救成功的新认识[J]. 徐亦男. 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
  • [10]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与综合防治[J]. 黄子通,杨正飞.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01)

标签:;  ;  ;  ;  ;  

猝死院外急救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