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

放眼全球

一、Think Globally(论文文献综述)

沈仕卫[1](2021)在《“文化茅台”赋能世界级品牌》文中指出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文化,茅台集团以更高的视野,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提升了茅台品牌独有的中华文化内涵,增强了茅台品牌文化聚合力。茅台酒的酿造文化自汉代至今,凝聚了一代代茅台匠人的智慧。从最开始的口传心授,到如今实现茅台酒生产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从一瓶白酒到一种饮酒文化;从一个硬产品到一种软实力。

王姝媛[2](2020)在《QL制药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药相关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健康需求多样化持续增长与医药卫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使健康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各部委相继颁布的关于医疗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文件多至几十项,其中关于药品质量和药品价格管控方面的文件尤其多。这就要求医药企业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药品的研究和药品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要应对药品招投标政策等多方因素带来的企业利润的降低。特别是2018年11月15日《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的正式公布,给医药行业带来巨大震荡。带量采购也是我国多年来药品采购一直争取达到的目标。QL制药公司(以下简称QL公司)是国内医药行业排名前十的大型综合性制药企业,创建于1958年,目前主要从事人用药和农兽药产品制剂及原料药的研制、生产和销售。2017年1月份注册成立QL集团公司,按照集团化治理模式开展生产经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QL集团公司,鉴于主营业务多,本文以人用药领域为研究对象,不涉及兽用药物领域。企业在2003年完成来从省属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改制,在过去的30余年里实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因企业在成立初期的管理粗放和规范管理手段缺失,当企业发展到当前规模后,暴露出诸多管理问题。鉴于这样的发展现状,企业迫切需要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实施保障措施来指明目标战略发展方向,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本文作者研究案例企业的初衷。本文以企业相关发展战略理论为基础,以QL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企业所处对外部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并最终选择国际化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QL公司国际化战略的研究分析,为制药企业战略管理者提供新的想法和实践建议,一方面推动公司发展的改善,也为中国本土的制药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

王丽丹[3](2020)在《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重要地位的凸显,生态环境治理进入了新阶段,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经济的流动性和生态系统的循环性,使得生态环境问题突破行政区界限制,成为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领域多、影响程度深、影响人数多,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日益突出。针对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丰富的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要义是解决我国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问题,形成了以“全方位协同治理、全地域协同治理、全要素协同治理、全过程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坚持以“美丽中国”为价值目标引领,以“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为思想内涵,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不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坚持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的正确指导,长江经济带成功实现了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保护。

杜诗华[4](2020)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世界意识”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广阔的全球视野、胸怀天下的“国际关怀”是人们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品质,因此培养学生“全球视野”的“世界意识”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我国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也把“世界意识”教育放到了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上两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世界意识”的概念进行界定。在考察学界对“世界意识”的多重定义的基础上,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下“世界意识”教育目标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二章重点从“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要求”三个角度,分析了“世界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落实“世界意识”教育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积极挖掘并利用教科书中世界意识教育的不同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第二,运用联系法和比较法整合世界历史,体现世界历史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第三,善用历史年表和世界历史地图辅助教学。第四,积极培养学生“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爱国观,引导学生走出爱国主义的误区——狭隘民族主义、放眼世界的同时,不忘立足本土,以世界意识反哺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爱国观。第四章则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探寻新航路》一课为例,完成一个“世界意识”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将理论研究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

熊亮[5](2020)在《现代性的流变:从“人是机器”到“机器是人”》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人们既处于资本逻辑的强制下,也处在机器体系的程式里,更处于现代性的流变中。何谓现代性的流变?现代性如何流变?现代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各家不一。从人类四次工业革命的角度来探究现代性逻辑预设、反思与批判以及未来去向,可以深刻地阐释现代性的诸多元素嬗变的来龙去脉,而四次工业革命的“机器”为探究现代性提供了一个确定性的向度。18世纪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这是对神的挑战;今天有人又说“机器是人”,这是对人的挑战,现代性就是在人与机器的关系里孕育了历史进步观念、历史整体性、自然范畴、工具理性以及主体性等特征,也正是诸多的特征特质让人们感受到今天仍然生活在现代性的流变框架里。因此,一部现代性的流变史,就是一部人与机器的关系史,探究人与机器的关系,既可以追溯现代性的发育生成,也可以反思现代性的二律背反,更可以探索现代性的未来旨趣。从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一部名着谈起,拉美特利的重要着作《人是机器》掀起了近代工业革命的一个历史直觉:西方人从神学转向人学,从中世纪的圣经故事转向近代工业革命的人—机器—自然的故事,在工业革命驱动背后的机器革命,告示了一种世界观转化“人是上帝儿子”转化为“人是机器”。“人是机器”现代性起源的解读:一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端是现代性起源的社会存在论本体论。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和建构的图景是现代性起源的社会物质基础和生产要素,涵盖了“物”的开发和激活、资本的嬗变和转型、土地要素的改变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范式的显现。二是自然是现代性起源的工具理性。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倡导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历史性作用,一种新观念已经进入现代意识,动力这个概念不具有政治意义,它不是控制人们的能力,而是征服自然的能力,“机器”的实质就是反映人类对传统自然观念的颠覆,是改变并利用自然创造新事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制造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分工与交换是科学技术与商业进程作了最好的统一,在斯密看来,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即市场、人人皆商人”的商业社会,商业社会关键的要素就是科学技术能否普遍应用到社会,英国早期兴盛的成功奥秘就在于此。“人是机器”机器崇拜在这一时期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它不仅展现了人类通过对象化劳动创造的工具征服和改造自然,给人类带来丰裕的物品,也揭开了被神学所遮蔽的自然界和人,更是人类从附魅的神性自然转向了祛魅的机械自然观,人类逐渐追求理性、崇尚秩序以及构建制度,追求一种确定性、精准性以及因果关系的进步。近代工业革命,在机器崇拜的视域下孕育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一是物性,激活人的欲望。二是人的主体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分离。三是理性主义,追求确定性的方案。四是历史进步观念,历史发展的趋势。五是历史整体性,世界历史的进程。由于理工工具的过度膨胀以及人类主体性的无穷欲望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性的忧患,现代性的忧患也就引发人类对现代性的诊断,开启了一种机器异化的历史哲学沉思。卢梭基于科学技术与人类道德的角度来诊断现代性,提出自然人向文明人的过渡是一种历史化进程。人的秉性是自然的、是趋善的,科学技术、理性机器泯灭了人天然的善与爱,给人类带上“伪善的面具”,遮蔽了人类相互之间的猜疑、斗争和奴役,腐化了人的心灵与斗志,给人类带来了惩戒,消解了人类美德的民族性、独特性和魅力性,助长人的闲适与骄逸,给人类带来了惰性,造就了人类时间的多余、多事和多败,科学进步每前进一步,人类道德就堕落一步。科学技术发明的“机器”所打造的社会状态都是人类带着“伪善的面具”去追求带着“枷锁的自由”,人类的行为和道德被对象化的工具所异化,人类失去了道德至善的禀赋,理性工具是产生异化的根源之所在,现代性的本质就是二律背反。在黑格尔看来,现代性二律背反的发生,既是合理的,又是需要扬弃的,现代性二律背反发生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两大重要范畴,就是处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市民精神与国家精神以及历史特殊性与普遍性。现代世界的核心特征市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背离,这种背离是在市民社会里产生的,而扬弃这种背离主要是靠思辨的精神来进行调和。在微观的市民社会领域中体现了二律背反的发生,如人性、欲望、财富、机器、劳动以及分工等范畴,在宏观的国家领域中也体现了二律背反的发生,如普遍精神、普遍利益、自由、必然等范畴,对于现代性的发生既要看到其合理性,又要扬弃其不合理的成分。马克思通过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异化劳动以及剩余价值论的分析,深刻地分析到机器大工业生产中技术与现代性的关系,更为深刻的则是技术背后的资本力量对现代性产生的作用。资本就是现代性的本质以及内在的规定,通过对资本这一范畴的深刻剖析,认识到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矛盾关系,从而揭示现代性深刻的一对又一对二律背反范畴。从现代性本质的批判来看,《资本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内在否定性中的五种对立关系: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对立、资本的私向化与社会化的对立、资本的技术向度与人本向度的对立、资本的主体间性的内在竞争与对立、资本追求剩余的秉性与文明发展的极限的对立等。从货币史、交换史、工业史以及世界交往史来视角来考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社会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性规律,同时也澄明了在现代性过程中资本的内在紧张与外在竞争必然要回答人与劳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以电力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马克思意义上的现代性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没有间断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进入了新的历史转折时期。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作为对象化工具—机器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在享受机器的便利同时,机器也在“酸蚀”着人类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这一时期对“机器”的现代性批判旨趣:一是工具理性的批判,工具理性把“机器”作为工具肆意破坏自然,将自然“被宰制”的对象,带来了深刻的自然危机;工具理性把一切都加以量化、价值化,使得人的需求唯一性,导致“单向度”的人;工具理性将一切事实纯粹化,导致目的的“无意义”,侵蚀着人的心智。二是“机器”世界观的异化:人生活在流水线上,每天都要从事同一单调的工序,但是又不能造成工序任何一环节的错误,使得人失去了创造性,造成人的心理紧张压抑的状态。三是消费的异化从马克思意义上的商品拜物教转向景观拜物教,景观打造的幻象催生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使得人们偏离消费本身。“机器”本身是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但是过于追求“机器”,“机器”权力逐渐主导并限制着人的生活,使得人失去生活的意义目的。“机器”形态、性质在发生着变化,人与“机器”之间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性发生着流变,然而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并没有停止。智能化科技革命迅速发展,认识论的转换发生了转换,由“人是机器”转向“机器是人”。进入“机器是人”时代,现代性的物性、主体性、理性主义、历史整体主义以及历史进步观念在经历着思维方式的转化,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化构建了智能化时代的价值观。由于现代性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现代性场域里的唯物史范畴也在面临着质疑:生命、意识以及伦理道德是否只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分工、交换、无人车间是否在改变劳动价值论?自然是继续在被人征服,还是在与人日趋和谐?资本逻辑是在宰制人类,还是在造福人类?工具理性是导致目的的丧失,还是意义的再现?人的主体性是愈渐丧失,还是愈加巩固?异化理论是继续深化,还是走向终结?“机器是人”时代,现代性被筑堤愈加巩固,还是被掘墓走向终结?这有待于人类在智能化时代不断地验证,有待于人类在现代性的流变里反思着人类未来的三种抉择:人类被智能化机器圈养、人类战胜智能化机器以及人类与智能化机器共生。不可否认的是“机器是人”既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一连串的机遇,也给人类的命运带来挑战。“机器是人”时代既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一连串的机遇:一是生产过程的多样性、多元化以及闲暇性。二是交换形式的便捷性、跨时空性以及颠覆性。三是消费方式的瞬时性、多样性以及快捷性。四是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公开性以及公正性。五是人类自身的改造。高科技可以把自身作为技术手段,使人类能用技术手段来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成为自我进化的新手段。“机器是人”也给人类的命运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一是人机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与机器鸿沟在缩小。二是机器越来越智能化,自我控制的能力越来越强,对人的依赖性越来愈小。三是机器取代人的体力劳动,未来将会取代人的脑力劳动,如果人类一旦将全部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交给机器,人类将一无是处,并且人的器官都将退化。四是人类对机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失去了对自然和外部世界的关注,自然和外部世界成为机器主宰的对象,人类失去了对客体的反思。五是人类在智能手机、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长时间将智能手机、电脑作为“身体的部件”,越来越沉浸在虚拟空间里生活,人类失去交往的意义。六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无视道德规则的底线,践踏人类生命,如基因编辑婴儿,是对人类行为规范底线的践踏,在深层次的好奇心就是一种权力。现代性场域里人、机器、社会以及国家的理论观念在发生着嬗变,也引发了人类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面对现代性的流变,人类未来何处何从?德日进在《人类的未来》里提供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基督教方案,唯有在统一世界内在深处的顶峰上最终出现的一个自主集合中心,才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在仍然分崩离析的人类群体内部充分激起,维持并释放出期待的促进共识力量,也就是真正的超级爱,要有真正的大我。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方案,使人类个体在人类起源与发展终结的地方隐约地看到集体思考和同情提升到某种状态,使每个个体从参与中得益,就足以激励人类个体并使其确定前进的方向。”在德日进的马克思主义方案里,可以看出个人进入到集体的思考和同情就是为了获得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今天人类社会处于马克思第二大形态“人对物的依赖”前提下,人类无法摆脱资本的逻辑和机器的体系,但是追求人类的历史进步、历史整体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自由精神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之所在。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对“机器是人”所引发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悲观者担忧人类会遭受对象化智能化机器的灭绝,人类会走向终结局面,乐观者认为智能化机器为人类减轻了劳动的负担,人类会实现全面解放。尽管如此,人类生产力还在发展,人类社会还在前进,人类探索自然、外部世界乃至发明创造智能化机器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国家治理制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方案,不仅为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指引了行动的方向,而且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贡献了智慧,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人类在现代性前进路上的“明灯”。

姜永全,闫沛兴[6](2019)在《新时代坚持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环节。坚持和改进的难题与对策主要是: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式创新"与"内容为主"之间的关系;准确处理"把握整体"与"协同部分"的关系;准确认识"立足国内"与"放眼全球"的关系。

王海艳[7](2019)在《高中历史工业革命史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两次工业革命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不仅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史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常被列入经济史范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行教科书采取“专题”与“模块”结合的编写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为经济史的工业革命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但与工业革命史相关的政治史、社会史和文化史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和分裂,不利于学生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多视角地认识工业革命史。此外,工业革命史的教学还涉及一些晦涩难懂的经济学术语,加上时空跨度大,影响领域广泛,这些都给学生了解与工业革命史相关的知识与概念,系统掌握工业革命史内容,并深刻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两次工业革命为研究对象,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探讨工业革命史的教学策略。首先,从三方面论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工业革命史教学的必要性,即工业革命史的教学意义和特点,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工业革命史的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近五年高考对两次工业革命考察的具体情况。其次,在阐述工业革命史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通行的三个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史教学的内容,指出这三个版本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根本原因表述不清,对工业革命史的认识缺乏多元性视角等问题。最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高考考查的要求以及三个版本教科书存在的不足之处,从四方面提出有关工业革命史的教学策略,一是合理利用教科书资源,注重整合各版本教科书内容,加强模块连接;二是合理吸收史学研究成果,丰富课程内容;三是引入多元史观,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学习和认识工业革命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意识;四是加强思维导图的运用,构建有关工业革命史的知识网络。

秦佳辰[8](2019)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行动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童教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联合国系统最大的专门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性别平等纳入全球发展优先事项,致力于消除一切障碍,改善女童教育环境,扩大女童受教范围,提高女童教育的质量。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范围内教育领域性别差距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女童教育最为落后的地区。为此,UNESCO将目光投向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有计划地对该地区女童开展教育援助行动。本文研究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开展的女童教育援助行动,有助于深入理解UNESCO在世界女童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提升人们对国际教育援助必要性的认识。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通过收集UNESCO和受援国官方报告、项目手册等翔实的一手资料,就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行动展开系统研究。本文分为以下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核心概念予以分析界定,说明了研究思路及方法,总结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一章,阐述了 UNESCO开展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民教育目标和“教育2030”的相继引导下,女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一直面临严峻的社会环境和落后的教育境况,为此,UNESCO在该地区积极开展了女童教育援助工作。第二章,梳理了 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进行的女童教育援助行动。在援助之初,UNESCO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实施了具体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该地区女童教育的情况。在此基础上,UNESCO通过召开不同层级的会议,与该地区内外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在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系统实施项目,协助促进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的发展。第三章,总结了 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行动的特点。认为UNESCO在该地区进行的女童教育援助行动从宏观层面把握地区及国家整体情况,在微观层面倾听女童个体心声,组织内外合作体系有效运作,在援助内容及策略上注重发挥受援方主体性。第四章,对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所开展的女童教育援助行动进行评价。研究表明,UNESCO对这一地区女童教育的援助行动产生了显着的成效;放眼全球,援助工作对世界女童教育的发展及性别平等的实现发生着深刻的影响。UNESCO实施的援助行动也为中国开展国际教育援助带来了启示,中国应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扩大对外教育援助,加强与各多边与双边机构的合作,多层面开展教育援助行动,注重受援方造血机制的形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大国之力。

宋雯琪,杨晨鸣[9](2019)在《安德里茨中国在华二十周年专访:加速转型升级,开启本地制造新时代》文中指出来到位于佛山张槎的高新科技产业园,远远望去,有一幢崭新的现代化大楼高高矗立,这便是安德里茨刚入驻的新总部大楼。正值安德里茨在华二十周年之际,新总部大楼的开业,也标志着安德里茨在中国的发展即将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集团,安德里茨集团总部位于奥地利格拉茨(Graz,Austria),成立于1852年,业务涉及水电、制浆造纸、金属行业、市政和工业领域的固液分离以及动物饲料和生物质颗粒等,年收入约60亿欧元,在全球拥有超过280个分支机构覆盖40个国家。

吴秉军[10](2018)在《天津 放眼全球 融入区域 面向未来》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1月,天津市启动了交通强国试点的研究工作,并明确将从放眼全球交通、融入区域交通、面向未来交通的全局视角和时空纬度,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放眼全球的交通天津的特殊地理区位决定,天津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应放眼全球。天津市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地理区位优越,是华东、华中通往东北地区的咽喉,中蒙俄经济带的起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将天津市定位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

二、Think Globall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ink Globally(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茅台”赋能世界级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应运而生的“文化茅台”
新时代“文化茅台”特质
以文化为载体打造世界级品牌

(2)QL制药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论文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访谈研究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3 国际化战略理论
    2.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论
    2.5 医药行业发展战略理论
    2.6 简要评述
第3章 QL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行业环境分析
        3.1.3 外部关键因素分析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企业基本情况
        3.2.2 企业资源分析
        3.2.3 企业能力分析
    3.3 SWOT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QL公司国际化战略选择与实施
    4.1 公司发展使命与愿景
        4.1.1 公司发展使命
        4.1.2 公司发展愿景
    4.2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4.2.1 战略总目标
        4.2.2 战略分目标
    4.3 战略选择
    4.4 公司国际化战略实施措施
第5章 QL公司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企业文化保障
    5.2 国内营销体系保障
    5.3 EHS体系保障
    5.4 信息化系统保障
    5.5 基础管理提升保障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2 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的提出背景
    2.1 理论背景
        2.1.1 理论基础
        2.1.2 理论借鉴
    2.2 现实背景
        2.2.1 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迫切性
        2.2.2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复杂性
        2.2.3 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困境
    2.3 个人经历背景
3 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3.1 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间的关系
    3.2 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的主要内涵
    3.3 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的价值目标引领
    3.4 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3.4.1 全方位协同治理
        3.4.2 全地域协同治理
        3.4.3 全要素协同治理
        3.4.4 全过程协同治理
        3.4.5 四者之间的关系
    3.5 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3.5.1 以人为本的民本性
        3.5.2 放眼全球的战略性
        3.5.3 统筹协调的系统性
        3.5.4 因地制宜的创新性
        3.5.5 求真务实的实践性
4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经验总结
    4.1 选取长江经济带案例的原因
    4.2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状
    4.3 习近平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思想指导过程
        4.3.1 习近平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指导思想
        4.3.2 习近平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相关论断
    4.4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初步成效
    4.5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案例的经验总结
        4.5.1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协同主动性
        4.5.2 设立协同领导机构,完善协同政策
        4.5.3 健全协同体制机制,保障协同发展
        4.5.4 推动执行过程协同,保证执行效果
        4.5.5 健全多元治理主体,形成发展合力
5 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5.1 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5.1.2 弘扬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
        5.1.3 坚持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4 开拓和创新了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理论
    5.2 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的实践价值
        5.2.1 为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指导
        5.2.2 为全球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4)初中世界史教学中“世界意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世界意识的多重意涵
    (一)学界对世界意识的普遍定义
        1、世界意识的概念界定
        2、世界意识的具体内涵
    (二)历史课程标准下的“世界意识”目标
        1、从“国际主义”到“世界意识”
        2、“世界意识”与“国际意识”辨析
二、世界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时代的呼唤:全球化与世界意识
        1、全球化时代的总体要求
        2、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迫切需要
    (二)历史的启示:历史教训与世界意识
        1、缺乏世界意识的教训
        2、对外开放的启示
    (三)现实的要求:人才发展与世界意识
        1、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性人才
        2、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初中世界史教学中世界意识教育策略
    (一)积极挖掘并利用教科书中世界意识教育的不同素材
        1、人类历史上的交往互动
        2、多元的世界文明成果
        3、具有世界眼光的伟大历史人物
        4、人类战争史
    (二)运用联系法和比较法整合世界历史知识
        1、世界历史整体性的构建
        2、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呈现
    (三)善用历史年表和世界历史地图辅助教学
        1、历史年表运用策略
        2、世界历史地图运用策略
    (四)引导学生树立“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爱国观
        1、引导学生走出爱国主义的误区——狭隘的民族主义
        2、引导学生以世界意识反哺爱国主义
四、初中世界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教育教学设计——以《探寻新航路》为例..
    (一)教学设计说明
        1、选题依据
        2、课标要求
        3、教材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重难点
        6、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2、新课讲授
        3、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现代性的流变:从“人是机器”到“机器是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现代性流变及相关研究的意义
        一、现代性、流变的概念及多维度
        (一)现代性的多重涵义及维度
        (二)流变的多重涵义及维度
        (三)现代性的流变及其相关因素
        二、现代性流变运动与“机器”变革的关系
        三、现代性流变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一)关于“人是机器”论断研究
        (二)现代性与“机器”关系研究
        (三)关于“机器是人”论断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研究
        (二)关于人与机器异化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机器是人”的研究及相关理论探讨
        (四)简评
    第三节 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范围、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的范围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人是机器”,近代工业革命时代的一个历史直觉
    第一节 罗吉尔.培根的质疑
        一、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世界观
        二、罗吉尔.培根的质疑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发端:现代性起源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解读
        一、“物”的开发和激活
        二、资本的嬗变和转型
        三、土地要素的改变
        四、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法国战斗唯物主义思想的投射
        一、“彻底而又坚决”的无神论世界观
        二、“从自然中把握自然”的机械自然观
    第四节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由神学转向人为中心、自然为本
        一、人为中心的属性及地位
        二、自然为本源的法则及规律
第二章 “机器”的实质就是反映人类对传统自然观念的颠覆
    第一节 弗朗西斯.培根关于新自然科学四种范畴的诠释
        一、自然:被人改造的质料
        二、自然性:主体把握客体的逻各斯范畴
        三、自然法:统治宇宙万物的规则秩序
        四、新自然科学:知识论的拷问确证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科学技术与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
        二、科学技术与创造物质财富的关系
        三、科学技术与生产精神财富的关联
    第三节 现代性起源的工具理性解读:自然
        一、自然范畴的历史嬗变
        二、工具理性范畴的现代性解读
        三、征服自然的理想状态与现代性起源的关联
第三章 “人是机器”催生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第一节 物化的机器与分工关系
        一、劳动分工的缘由
        二、劳动分工与机器的关系
        三、劳动分工的结果及论断
    第二节 英国早期兴盛:科学技术与商业进程作了最好的统一
        一、早期英国踏上成功之路的秘诀:科学技术与商业的结合
        二、工业革命的兴起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
        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动力要素: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第三节 机器崇拜时代的开始及现代性特征的生成
        一、机器崇拜的缘由
        二、机器崇拜的表现
        三、现代性发育生成的特征原则
第四章 卢梭:从自然人到文明人——关于历史化的忧患
    第一节 卢梭的忧患意识
        一、忧患历史化的进程:由自然人向文明人的过渡
        二、忧患历史化的工具:农业和冶金术的使用
        三、忧患历史化的思维:理性对人的束缚与异化
        四、忧患历史化的终点:自然的“回环闭合”运动
    第二节 科学技术导致人性道德的异化
        一、追问科学技术的溯源
        二、科学技术与人类道德异化的表现
        三、科学技术导致人类道德异化的结果
    第三节 现代性的本质:二律背反
第五章 黑格尔的精神异化思想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中“异化”概念的产生及其内容
        一、黑格尔哲学的自然异化
        二、黑格尔哲学异化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黑格尔晚期重要着作:《法哲学原理》中的现代性诊断
        一、现代性的起点:市民社会的分析与批判
        二、市民社会的自我超越与意志定在
        三、现代性的诊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背离
    第三节 现代性二律背反的发生,既是合理的,又是需要扬弃的
        一、现代性二律背反发生的合理性
        二、现代性二律背反发生的扬弃
第六章 马克思的人机异化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生成:从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到劳动异化
        一、异化的开端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批判精神
        二、异化劳动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成熟
    第二节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解剖了人机关系的本质
        一、机器在生产力发展过程的作用
        二、机器与资本范畴的关系
        三、机器、劳动以及人的关系
        四、人机关系的异化问题
        五、人机关系与私有制的批判
    第三节 现代性:《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对立
        二、资本的私向化与社会化的对立
        三、资本的技术向度与人本向度的对立
        四、资本的主体间性的内在竞争与对立
        五、资本追求剩余的秉性与文明发展的极限的对立
    第四节 马克思之后对“机器”的现代性诊断与反思
第七章 21世纪智能化科技革命
    第一节 20世纪图灵测试一种大胆的设想:“机器是人”
        一、人工智能发端的前奏:两大测试实验
        二、人工智能“三阶段说”及其特征
    第二节 21世纪智能化科技革命的经济哲学表征
        一、人工智能与工业产业的再升级
        二、人工智能与新型的社会分工
        三、人工智能与重新定义世界的思维方式
第八章 由“机器是人”引发唯物史观的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节 “机器是人”提出的第一个形上学问题:生命的原理与机器的原理能否重叠?
        一、智能化机器具有生命吗?
        二、智能化机器会有意识吗?
        三、智能化机器要伦理道德吗?
    第二节 “机器是人”提出的第二个形上学问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消失了吗?
        一、智能化机器取代人劳动的表现与担忧
        二、智能化时代“无人工厂”与劳动价值论
        三、智能化时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会消失吗?
    第三节 “机器是人”提出的第三个形上学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过时了吗?
        一、异化理论及其在智能化时代的嬗变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过时了吗?
第九章 现代性场域里智能化机器与人的关系反思
    第一节 现代性场域里智能化机器与人关系的延异
        一、智能化机器显现人类遗忘缺陷的记忆
        二、智能化机器“检查”一切具体的资源
        三、智能化机器的外化表现得以澄明并被解蔽
    第二节 现代性场域里智能化机器与人关系的断裂
        一、智能化机器使得主体性人的理性能力完全“短路”
        二、智能化机器与人在时空发生断裂的表现
        三、智能化机器与人对真理的认知
    第三节 现代性场域里智能化机器与人关系的重塑
第十章 “机器是人”命题背后关于人类的遭遇、人类的命运以及人类的未来忧思
    第一节 智能化时代现代性的转换、遭遇、发展及隐忧
        一、历史进步与历史整体性观念
        二、自然是继续被人征服,还是与人日趋和谐?
        三、资本逻辑是在宰制人类,还是造福于人类?
        四、工具理性是目的的丧失,还是意义的再现?
        五、人的主体性是愈渐丧失,还是愈加巩固?
    第二节 人类面对智能化机器未来的三种抉择
        一、人类被智能化机器“圈养”
        二、人类“战胜”智能化机器
        三、人类与智能化机器“共生”
    第三节 “机器是人”视野中的人类未来
结语
    一、现代性流变的总体轮廓:概念范畴的反思
    二、现代性流变的核心轴线:人机关系的嬗变
    三、现代性流变的风险危机:终结论的沉思
    四、现代性流变的未来去向:人类面临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时代坚持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坚持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是高校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环节
二、新时代坚持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题与对策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式创新”与“内容为主”之间的关系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握整体”与“协同部分”的关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立足国内”与“放眼全球”的关系

(7)高中历史工业革命史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一)学术界有关工业革命史的研究
        (二)关于工业革命史教学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历史中工业革命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工业革命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意义
        (一)工业革命史的教学特点
        (二)工业革命史的教学意义
    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高考考查的要求
第二章 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工业革命史内容的比较
    一、课文系统的比较
        (一)主体结构的比较
        (二)正文主要内容选取的比较
    二、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
        (一)导入系统的比较
        (二)图文系统的比较
        (三)习题巩固系统的比较
    三、比较得出的启示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比较得出的启示
        (二)存在的相关问题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工业革命史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利用并整合教科书资源
        (一)注重整合各版本教科书内容
        (二)加强不同模块间的连接
    二、合理吸收史学研究成果
        (一)吸收史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二)史学研究成果与工业革命史教学的结合
    三、从多元史观视角开展工业革命史教学
        (一)全球史观的引入
        (二)现代化史观的引入
        (三)社会史观的引入
        (四)生态史观的引入
    四、加强思维导图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工业革命史》教学设计
致谢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行动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职能与运作机制的研究
        (二) 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理念与政策的研究
        (三) 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援助行动的研究
        (四) 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工作评价的研究
        (五) 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二) 撒哈拉以南非洲
        (三) 女童教育
        (四) 国际教育援助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开展女童教育援助的背景
    一、UNESCO的教育使命:从全民教育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 全民教育目标与女童教育
        (二) “教育2030”与女童教育
    二、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的成长困境
        (一) 社会发展迟缓导致女童生存处境不利
        (二) 不公平的教育境况严重阻碍女童发展
第二章 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的行动
    一、开展调查与研究: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情况
        (一) 明确女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 分析影响女童教育发展的因素
        (三) 考察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对女童教育的干预情况
    二、采取多种措施:助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发展
        (一) 召开多层级会议:明确设定女童教育的发展基调
        (二) 建立广泛伙伴关系:发挥区域内外教育组织合力
        (三) 实施全方位项目:同步推进正规与非正规女童教育
第三章 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行动的特点
    一、宏观与微观并重
        (一) 宏观层面:把握整体情况,指导发展方向
        (二) 微观层面:倾听个体心声,解决具体问题
    二、合作体系有效运作
        (一) 组织内部:不同机构分工明确,部门之间密切配合
        (二) 组织外部:全球范围协调资源,共促受援方发展
    三、重视受援方主体性
        (一) 援助内容:立足社会环境,了解本土需求
        (二) 援助策略:加强能力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行动的评价
    一、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行动的评价
        (一) 聚焦撒哈拉以南非洲:援助行动成效分析
        (二) 放眼全球:对世界女童教育及性别平等产生深刻影响
    二、UNESCO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行动对我国的启示
        (一) 展现大国担当,推进国际教育援助
        (二) 兼顾宏观与微观,全面开展援助行动
        (三) 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积极建构伙伴关系
        (四) 注重形成造血机制,促进受援国自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安德里茨中国在华二十周年专访:加速转型升级,开启本地制造新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扎根佛山, 不断发展
加速技术研发与本地化进程
以客户为中心, 拓宽供货范围
关注环保, 承担责任
立足本土, 放眼全球

(10)天津 放眼全球 融入区域 面向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放眼全球的交通
融入区域的交通
面向未来的交通

四、Think Globally(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茅台”赋能世界级品牌[J]. 沈仕卫. 当代贵州, 2021(32)
  • [2]QL制药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D]. 王姝媛. 山东大学, 2020(05)
  • [3]习近平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思想研究[D]. 王丽丹. 浙江大学, 2020(08)
  • [4]初中世界史教学中“世界意识”教育研究[D]. 杜诗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现代性的流变:从“人是机器”到“机器是人”[D]. 熊亮.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6]新时代坚持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 姜永全,闫沛兴. 新西部, 2019(32)
  • [7]高中历史工业革命史的教学研究[D]. 王海艳. 河南大学, 2019(01)
  •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童教育援助行动之研究[D]. 秦佳辰.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安德里茨中国在华二十周年专访:加速转型升级,开启本地制造新时代[J]. 宋雯琪,杨晨鸣. 中华纸业, 2019(01)
  • [10]天津 放眼全球 融入区域 面向未来[J]. 吴秉军. 中国公路, 2018(16)

标签:;  ;  ;  ;  ;  

放眼全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