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玉明《汉语重叠研究》序言

华玉明《汉语重叠研究》序言

一、华玉明着《汉语重叠研究》序(论文文献综述)

高仪贞[1](2017)在《现代汉语数量表达的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词和量词以及数量词是现代汉语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有关上述词汇在汉语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表达多姿多彩。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有关数词和量词的表达和使用是他们学习汉语不容忽视的重点和难点。要掌握好汉语语法,首先得了解它的词源来自哪里?如何变换?传统语法的观点认为:汉语中数词和量词表达结构是无定的,对于不同学者来说,单独数量结构是否可作主语,至今还有争论。正如中国着名语言学家赵世开指出:现代语言研究的特点是重视语言现象的解释。当然,语言理论由于其解释力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梳理现代汉语中的数词和量词表达相关问题,本身就要从其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出发。普通的语法研究提到复合词的结构时,一定会提到重叠式。但这种重叠的表达形式组合成短语时却不会将其称为重叠短语。我们对现代汉语短语的分类一般称作主谓式、偏正式、述宾式和并列式等等。所以数量短语的表达范畴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出现了大量代表性的论文等学术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关注汉语的数量范畴,对“数词”和“量词”的表达及相关问题进行应用以及研究。“数词和量词系统”属于现代汉语词类中的一个重要系统。数量词系统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词必须和量词组合搭配,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在句子中起作用;二是数词和量词相互限制,相互促成。这就确定了数量词系统的“数不离量,量不离数”的特征,也确定了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数词和量词的搭配,或者根据量词和数词的搭配”的认别标准。数词和量词相互间有着极强的亲和力:数词只有依靠量词才能把千姿百态的客观事物变为可数的事物;量词也只有依靠数词才能把客观事物的量按各种单位计算出来。数词和量词的搭配是自然的,于是便成就了数词和量词这对“黄金搭档”——数量词。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没有另外两类词能够像数词和量词那样具有“联盟式”的结合关系。在汉语中的数量词还常在四字格短语、成语等形式中出现,本文针对这几种形式也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汉语里的数量短语表达的作用,说明数词和量词都有不同的概念,随后讨论数量词重叠形式的句法、语义功能。学界一般认为:数量短语可以分为四种形式:一、数词+量词+(名词),另称之为“定量”的概念;二、数量词+(名词)另称之为“不定量”的概念;三、每+数词+量词+(名词)另称之为“周遍性”的概念;四、指示代词+数词+量词+(名词)另称之为“确指数量”的概念。从这四种表达形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前三者属于数量表达,后者不属于数量表达,因为它本身含有若干个体的集合支撑。本文还描写了现代汉语数量重叠式的某些特点以及数量词表达式生成的过程。赵元任(1968)认为数量重叠“一X一X”式作状语时是副词,而作定语时是形容词。王继同(1991)在研究数量重叠“一XX”、“一X一X”式时则指出,如果量词出现不同的性质,就无法将之看作一种类型。本文将大量的调查语言事实,运用描写及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清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有界—无界性理论、三个平面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主观性理论、隐喻性理论等,依据大量的语言事实,对汉语的数量词进行研究,全面地考察数量短语的内部结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从一个泰语母语者的视角,对三个有代表性的个案“一XX”、“一X一X”、“一X一X又一X”格式的语法性质进行分析,对数量重叠短语后面主要和名词、形容词以及动词组合的情况进行定性的考察。

付欣晴[2](2013)在《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更系统地观察同区方言及方言区之间、各词类重叠现象间的异同,本文以比较的视角观察分析了汉语各方言和各词类中的重叠现象,即以各词类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方言重叠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重叠在方言中不仅可以用来构词,也可以用来构形。其中“构词”作用体现为形容词、动词、量词通过重叠后的“名词化”(以官话为代表),也包括名词、动词重叠后的“形容词化”(以闽语为代表)。从构形作用看,方言中的动词、形容词和量词都存在共有重叠形态,具体包括两类:形式相同且意义、功能也相同;形式相同而意义、功能不同。后者又包括两类,一类指动词和量词有形式相同但韵律结构不同表示意义也不相同的重叠形态(往往共存于同一方言中),如北方方言中兼表“遍指”和“小称”义的单音节量词“AA”重叠;另一类指形容词中有重叠形式与韵律结构都一样但表示意义也不相同的情况(不同方言间的共有重叠形态),如某些粤方言和西南官话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ABAB”重叠式表示性状量的减弱,不同于其他方言。方言特有重叠形态除了出现在官话名、代、副词中,其他并不多见,只有诸如闽语中的联合式双音节动词一般只重叠前字构成AAB式表示“动作量小”义,粤语中单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可以改变前一音节调值的手段来表示性状量的加深等。不论哪类重叠形态,其主要语法意义都是表示一定的客观“量”,也有部分重叠形态的语义焦点是表示说者对量的主观评价或对事物的主观感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前者如性质形容词的单纯重叠形态,后者如集中于湘、客、赣及西南官话中的量词带中缀重叠式和赣语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带后缀重叠式等。方言各重叠形态的历史层次非常复杂,但从其成因看总体呈现出较强的规律:传承或接触、融合。如表示“遍指”的量词重叠形态传承于汉末及六朝时期古通语中的同类现象;现代吴、闽、粤语及部分江淮方言中表“量大”的动词重叠式能与补语共现,可能是古方言(也许是古吴语,而非古通语)的语法存留;广东惠州方言(客语)中形容词重叠的语法音变现象是因长期与粤方言地理接触,受其影响而借贷进的;广西、广东和川贵一些方言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以“ABAB”形式重叠后表示程度量较低,与其他大部分方言表示程度量高的语义有别,而且未见于古语中,但周边其他民族语言也存在,因此可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等。从各词类重叠形态的分布及内在规律看,汉语方言现有格局可谓三足鼎立:官话、吴闽粤、湘客赣。官话不仅重叠词类最多(包括名、动、形、量、代词和副词),而且以单纯重叠形式为主;吴闽粤语次之(动、形和量词);湘客赣语最少(只有形容词和量词),而且有丰富的带缀重叠形式。西南官话是一个特殊区域,它兼有各区的特点:名、代、副词能重叠(与其他官话相同),没有表“小量”义的动词重叠形态但有丰富的加缀量词重叠形态(与湘客赣语相同),有表“大量”义的动词重叠形态(与吴闽粤语相同)。这种格局既反映了各方言形成之初的亲缘关系,也说明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地缘的远近亲疏等因素对其的现实影响。

马庆株[3](2002)在《华玉明着《汉语重叠研究》序》文中指出

刘云,杨红[4](2000)在《附录:重叠研究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二、华玉明着《汉语重叠研究》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玉明着《汉语重叠研究》序(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数量表达的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数词和量词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1 研究对象
    1.2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1.2.1 理论背景
        1.2.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汉语数词相关问题研究
    2.0 引言
    2.1 汉语数词的分类及用法
        2.1.1 数词的概念及分类
        2.1.1.1 数词的概念与形式定义
        2.1.1.2 数词的分类
        2.1.2 汉语数词系统及其语法功能
        2.1.3 数词用法的归纳
    2.2 数词“一”的用法及相关的认知解释
    2.3 数词重叠式
    2.4 汉泰数词使用比较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量词及其相关表达的功能性分析
    3.0 引言
    3.1 汉语量词的基本性质
        3.1.1 汉语量词的形成和地位
        3.1.2 汉语量词的功能认知分析
        3.1.3 汉语量词在语言中的演化
    3.2 汉语量词的分类及其用法
        3.2.1 汉语量词分类
        3.2.2 名量词
        3.2.3 动量词
        3.2.4 汉语量词的语用功能
        3.2.5 汉语量词分类的复杂性
        3.2.6 汉语量词短语的语义分析
    3.3 量词重叠相关问题
        3.3.1 量词重叠相关问题
        3.3.2 量词重叠类别
        3.3.3 量词重叠的功能状况
    3.4 汉语和泰语使用量词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数量短语的表达及其认知解释(上)
    4.0 引言
    4.1 数量短语的表达功能
        4.1.1 数量短语的概念及其形成与研究发展
        4.1.2 数量短语的表达功能
    4.2 数量重叠“一XX”式研究
        4.2.1 数量重叠的表达功能
        4.2.2 汉语重叠式的功能
        4.2.2.1 汉语重叠式的隐喻功能
        4.2.2.2 汉语数量重叠的语义功能
        4.2.2.3 汉语数量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4.2.3 数量重叠“一XX”式研究
        4.2.3.1“一XX”式中XX的数量短语
        4.2.3.2“一XX”式的语义功能
        4.2.3.3“一XX”式的语法功能
        4.2.3.4“一XX”式的认知功能
    4.3 汉语和泰语使用重叠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数量短语的表达及其认知解释(下)
    5.0 引言
    5.1 数量重叠“一X一X”式研究
        5.1.1 数量重叠“一X一X”式现有研究
        5.1.2 对数量重叠“一X一X”式中“X”的考察
        5.1.3“一X一X”式的语义功能分析
        5.1.4“一X一X”式的句法功能考察
        5.1.5 从认知功能角度考察“一X一X”结构式
        5.1.6 与“一X一X”式相关的成语
    5.2 不完全数量重叠“一X、再一X”式研究
        5.2.1 不完全数量重叠“一X又、再一X”式现有研究
        5.2.2“一X又/再一X”式不完全数量重叠结构考察
        5.2.2.1 格式中插入“又”
        5.2.2.2 格式中插入“再”
        5.2.2.3“又”和“再”表示的轻重音
        5.2.3“一X一X又一X”格式的用法
        5.2.4“一X一X再一X”格式的用法
        5.2.5 二语习得中“又、再”的重复义用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类固定短语的数量表达分析
    6.0 引言
    6.1 类固定短语的特征
    6.2 类固定短语的用法、语义成分及句法考察
        6.2.1 类固定短语的结构及功能
        6.2.2 类固定短语的象似动因及指称关系概念表达
        6.2.3 类固定常见的结构类型
    6.3 现代汉语含数词“一”类固定短语的表达分析
        6.3.1 含数词“一”的固定格式研究
        6.3.2 含数词“一”的分固定格式研究
    6.4 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中数量结构的功能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研究内容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2)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汉语重叠的研究现状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内容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及语料来源
        1.3.1 论文结构
        1.3.2 语料来源
        1.3.3 相关说明
第二章 名词重叠
    2.1 名词的构词重叠
    2.2 一般名词的构形重叠
        2.2.1 事物名称类单音节名词的构形重叠:
        2.2.2 事物名称类双音节名词的构形重叠
    2.3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的构形重叠
        2.3.1 方位词重叠形式特点、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2.3.2 时间名词重叠形式特点、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2.4 名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2.4.1 名词“AA”重叠式
        2.4.2 双音节名词“AABB”重叠式
        2.4.3 双音节名词不完全重叠式ABB和AAB
    2.5 小结
第三章 量词重叠
    3.1 量词的构词重叠
        3.1.1 重叠式能独立成词
        3.1.2 重叠式不能单独使用,后面还必须带名词性语素
        3.1.3 重叠式不能单用,只能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计量方式
    3.2 量词的构形重叠
        3.2.1 “遍指”义量词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3.2.2 “小称”义量词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3.2.3 量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3.3 量词加缀“AXA”重叠式与主观量
        3.3.1 关于“主观量”
        3.3.2 方言中的量词加缀重叠现象
    3.4 数量词语的重叠
        3.4.1 “一AA”和“一A一A”的方言分布
        3.4.2 两种重叠式的语法语义和语法功能
        3.4.3 对方言“一AA”重叠式的思考
    3.5 小结
第四章 动词重叠
    4.1 动词的构词重叠
    4.2 单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
        4.2.1 单音节动词重叠现象的发展历史
        4.2.2 AA1的方言考察
        4.2.3 AA2的方言考察
        4.2.4 AA3的方言考察
        4.2.5 小结
        4.2.6 余论——关于动词重叠式表示“尝试”及方言中的动词多叠式
    4.3 双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一——完全重叠
        4.3.1 双音节动词完全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4.3.2 双音节动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4.3.3 小结
    4.4 双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二——不完全重叠
        4.4.1 双音节动词不完全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4.4.2 双音节动词不完全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4.4.3 小结
    4.5 小结
        4.5.1 动词各种重叠式的方言分布
        4.5.2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4.5.3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第五章 形容词重叠
    5.1 形容词的构词重叠
    5.2 单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5.2.1 单音节形容词二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2.2 单音节形容词多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2.3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5.2.4 小结
    5.3 双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5.3.1 双音节形容词二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3.2 双音节形容词多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3.3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5.3.4 小结
    5.4 多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5.4.1 三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方言分布
        5.4.2 四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方言分布
        5.4.3 多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特点
        5.4.4 多音节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5.4.5 小结
    5.5 小结
        5.5.1 形容词重叠式的形式特点
        5.5.2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5.5.3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第六章 代词和副词重叠
    6.1 代词重叠
        6.1.1 方言中代词重叠的形式
        6.1.2 代词重叠式的语义
    6.2 副词的重叠
        6.2.1 方言中副词重叠的形式
        6.2.2 副词重叠的形式及分布特点
        6.2.3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6.2.4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6.3 小结
第七章 问题讨论
    7.1 关于重叠构词
        7.1.1 重叠与“名词化
        7.1.2 重叠与“形容词化”
        7.1.3 重叠构词的规律及原因
        7.1.4 重叠构词与构形的辨识标准
    7.2 重叠与音变
        7.2.1 轻重音
        7.2.2 变声
        7.2.3 变韵
        7.2.4 变调
        7.2.5 长短音
    7.3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7.3.1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7.3.2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第八章 小结
    8.1 本文的主要观点
    8.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华玉明着《汉语重叠研究》序(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数量表达的相关问题研究[D]. 高仪贞.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9)
  • [2]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D]. 付欣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3]华玉明着《汉语重叠研究》序[J]. 马庆株. 邵阳学院学报, 2002(S1)
  • [4]附录:重叠研究索引[A]. 刘云,杨红. 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汉语重叠问题, 2000

标签:;  ;  ;  ;  ;  

华玉明《汉语重叠研究》序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