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告诉你 10 年后互联网将多么神奇

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告诉你 10 年后互联网将多么神奇

一、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告诉你——10年后因特网有多奇妙(论文文献综述)

郝美丽[1](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王冲[2](2014)在《中美新媒体外交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媒体迅速发展,改变了传播方式,也改变了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中东巨变中“推特”所起的助推作用,说明了新媒体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在交往过程中既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也都尝试着利用新媒体推进外交工作,维护国家利益。本文首次就中美的新媒体外交进行比较研究,以详实的案例对美国新媒体外交给予深入解读,对中美在新媒体领域的交锋进行剖析,提出了中国利用新媒体发展中美关系的具体思路和建议。论文包括导言和五章内容。导言论述了课题研究的缘起、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新媒体的发展、媒体对外交的影响、以及新媒体在美国外交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和评述;还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新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与冲击。该部分首先回顾了中美关系史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如何利用媒体发展中美关系。这里有国共两党如何争取美国媒体的支持,有老一代领导人善用媒体开展对美斗争,也有改革开放后中美媒体的交流和互动。然后,阐述了新媒体、新的传播方式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分析了中美关系在这个大变局中所受到的冲击。第二章,美国对中国新媒体外交的策略及其运用。该部分重点论述了了美国新媒体外交的发展策略、路径和特点,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美国在中国的新媒体外交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三章,中国对美国新媒体外交的策略及其运用。该部分着重分析了中国新媒体外交的现状,指出新媒体外交领域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和存在的斗争,并以谷歌撤出中国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第四章,中美新媒体外交的比较。该部分主要从中美新媒体的发展路径和管理理念两个层面,对中美新媒体外交的实践进行了比较,从中发现差异,寻找问题。第五章,中国对美新媒体外交的建议和对策。该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国新媒体管理策略的得失,分析了中美在新媒体外交领域的差距,并对中国如何利用新媒体推动外交工作、发展中美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鄢显俊[3](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提出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郜书锴[4](2010)在《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文中提出全媒体是媒介融合过程深化的高级阶段,是我国业界探索媒介融合的本土探索。媒介融合的技术前提是媒介形态的数字化。论文从媒介形态数字化演化作为逻辑起点,着力研究报业在全媒体时代的转型机制与方向。因此,论文首先对全媒体这一关键概念进行解读,提出报业结构转型的基本模型和进化优势。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报业转型的原因、阶段和内容作全面分析,并从报业新闻生产和报道的特征出发,讨论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悖论和不同面向。其次,论文从宏观分析转向微观讨论,重点探讨视频新闻生产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创新路径,提出我国报业视频传播平台建设的初步构想,还提出了报业视频国际话语权的媒介策略。最后,论文回到宏观分析视角,提出报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判断,重点探讨报纸消亡的原因和进程,以及各种数字新媒体在新的报业结构中的角色功能。在论文的三大部分内容之中,分别融入了三大创新之点,一是全媒体报业基本模型的绘制与分析,二是全媒体报业变革的新闻学分析,三是全媒体报业结构的核心要素变迁。

马会[5](2008)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基于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企业之间竞争无国界的现实下,本文提出建设中国优秀企业文化的命题。论文首先阐释了企业文化概念,剖析了企业文化层次和作用机制,对企业文化理论加以综述,奠定了研究基础:接下来分析了美国优秀企业的文化特征、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比较了中美企业文化差异,提出要创新企业文化、创造性地学习美国优秀企业的文化、系统地建设中国优秀企业文化;最后提出建设中国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议。研究结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极需要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提出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创造性地学习美国优秀企业的文化,继承自己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做。

二、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告诉你——10年后因特网有多奇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告诉你——10年后因特网有多奇妙(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简介
        1.1.1 原文作者简介
        1.1.2 原文内容简介
        1.1.3 原文文本特点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4.1 功能语境理论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5.1 情景语境重构
        5.1.1 要素增减
        5.1.2 要素转换
        5.1.3 要素替代
        5.1.4 要素重组
    5.2 文化语境重构
        5.2.1 异化
        5.2.2 归化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中美新媒体外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本课题的缘起、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本课题的缘起
        1.1.2 本课题的背景
        1.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
        1.2.2 媒体与外交政策关系的研究现状
        1.2.3 新媒体与外交相互关系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新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和冲击
    2.1 中美关系中媒体作用的历史回顾
        2.1.1 国共两党和美国媒体的互动(1921-1949年)
        2.1.2 冷战和中美建交过程中媒体的角色(1949-1979年)
        2.1.3 中美媒体塑造对方形象的“蜜月期”(1979-1989年)
        2.1.4 媒体在中美关系波折时所起的作用(1989-2000年)
    2.2 新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与冲击
        2.2.1 新媒体给中美传播业带来的变革
        2.2.2 新媒体给传统外交带来的变化
        2.2.3 新媒体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3 美国对中国新媒体外交的策略及其运用
    3.1 美国的新媒体外交策略
        3.1.1 美国新媒体外交的发展路径
        3.1.2 美国新媒体外交的阶段性成果
        3.1.3 美国新媒体外交的优势和特点
    3.2 美国新媒体外交的操作方式
        3.2.1 美国对中国新媒体外交的策略
        3.2.2 美驻华使馆的微博运营策略
4 中国对美国新媒体外交的策略及其运用
    4.1 中国新媒体外交的现状
    4.2 中美新媒体外交的差距
    4.3 中美新媒体外交的交锋
    4.4 从谷歌撤出看中美新媒体外交之争
5 中美新媒体外交的比较
    5.1 发展路径比较
    5.2 管理理念比较
        5.2.1 自由开放VS防火墙:价值观念的不同
        5.2.2 普世价值VS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同
        5.2.3 霸权主义VS和平发展:中美心态的不同
        5.2.4 细节平实VS伟光正:具体操作技巧的不同
6 中国对美新媒体外交的问题和对策
    6.1 中国对美新媒体外交存在的问题
        6.1.1 理念保守制约新媒体外交的力度
        6.1.2 管理条块分割不利于统筹新媒体外交
        6.1.3 技术落后是新媒体外交的“阿喀琉斯之踵”
        6.1.4 人才匮乏是新媒体外交的核心问题
    6.2 中国对美新媒体外交的优化对策
        6.2.1 以开放的理念拥抱新媒体
        6.2.2 依法管理新媒体,提高新媒体外交实力
        6.2.3 充分信任,放手让新媒体公司去尝试
        6.2.4 重视人才,打开“旋转门”吸纳网络精英
7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文章

(3)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一、何谓Wintel联盟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二、OEM策略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四、"标准战争"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结束语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导论
    1.1 引言
    1.2 理论假设
    1.3 资料与方法
第2章:文献回顾与理论阐述
    2.1 媒介数字形态变化的考察
        2.1.1 媒介形态转型的扩散理论
        2.1.2 媒介技术革新的第六要素
        2.1.3 媒介形态变化的基本原则
    2.2 媒介形态数字化的新趋势
        2.2.1 数字化时代的传播方式
        2.2.2 数字化时代的媒介融合
        2.2.3 数字化时代的分权效应
        2.2.4 数字化生存的四大特征
    2.3 社会转型加速媒介转型
        2.3.1 从社会转型到媒介转型
        2.3.2 从媒介转型到报业转型
        2.3.3 从报业转型到数字化转型
        2.3.4 从数字报业到全媒体转型
第3章:报业全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
    3.1 从媒介融合到融合媒介:全媒体概念的智慧之源
        3.1.1 技术层面
        3.1.2 内容层面
        3.1.3 管理层面
    3.2 从西方视野到本土探索:全媒体概念的本土视域
        3.2.1 国内学者的基本认识
        3.2.2 文化意义的理论阐释
    3.3 全媒体概念的基本内涵
        3.3.1 全媒体概念的解读
        3.3.2 全媒体的基本内涵
        3.3.3 全媒体的价值特点
        3.3.4 全媒体的报业运用
    3.4 从已有成果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结构模型
        3.4.1 报业结构的基本模型
        3.4.2 新旧模型的对比分析
第4章:全媒体时代报业的结构转型
    4.1 报业结构转型的内外动因
        4.1.1 外部原因
        4.1.2 内部原因
    4.2 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五个阶段
        4.2.1 报纸的网络化阶段
        4.2.2 报纸与网络互动阶段
        4.2.3 报业的数字化阶段
        4.2.4 报纸拓展新媒体阶段
        4.2.5 报业的全媒体化阶段
    4.3 全媒体报业转型的基本内容
        4.3.1 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新闻内容
        4.3.2 全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4.3.3 新闻生产的分工和流程也在经历着根本性的结构调整
        4.3.4 全媒体使新闻生产中的各种权力角色的关系发生改变
        4.3.5 全媒体流程再造需注意的问题和报业结构再造的关键
第5章:全媒体时代报道的特征分析
    5.1 全媒体报道的三·八法则
        5.1.1 全媒体报道的三大规律
        5.1.2 全媒体报道的八项注意
    5.2 全媒体报道的七个悖论
        5.2.1 融合与分化
        5.2.2 大众与小众
        5.2.3 全球与地方
        5.2.4 平面与立体
        5.2.5 新媒与旧媒
        5.2.6 速度与深度
        5.2.7 产品与服务
    5.3 全媒体报道的三个面向
        5.3.1 阅读新"动"向
        5.3.2 实践新"动"向
        5.3.3 市场新"动"向
第6章:报业视频新闻的生产
    6.1 视频报道的理论来源
        6.1.1 视频报道的技术分析
        6.1.2 视频报道的视觉体验
        6.1.3 视频报道的图像说服
        6.1.4 视频报道的文化表征
        6.1.5 视频报道的伦理治理
        6.1.6 视频报道的价值诉求
    6.2 国外报业全媒体现实对策
        6.2.1 着手培训全媒体记者
        6.2.2 强化网站的视频报道
        6.2.3 提升报业的市场竞争力
        6.2.4 重构报业生产链的做法
    6.3 我国报业全媒体新闻生产
        6.3.1 报业全面试水全媒体
        6.3.2 报业打造全媒体团队
        6.3.3 报业全媒体实现路径
    6.4 报业大传播时代的曙光
    6.5 报业全媒体采编实践
        6.5.1 视频报道
        6.5.2 现场直播
        6.5.3 嘉宾访谈
        6.5.4 新闻互动
第7章:报业视频传播平台的开发战略
    7.1 报业视频传播平台开发的背景
    7.2 报业视频传播平台运行的条件
    7.3 西方报业视频传播平台的经验
        7.3.1 用户参与生产内容
        7.3.2 迷你型视频成主流
        7.3.3 信息的分享与满足
    7.4 报业与电视业的传播竞争策略
第8章:视频传播国际话语权的重构
    8.1 西方视频传播模式的利弊
    8.2 传播的自由与话语的权利
    8.3 新的挑战与传播的责任
    8.4 我国视频传播的媒介实践
        8.4.1 视频传播规模迅速扩张
        8.4.2 全民外交的集体行动力
    8.5 全球化时代媒介的文化责任
        8.5.1 受众与公民
        8.5.2 内容与产权
        8.5.3 价值与审美
        8.5.4 市场与全球化
第9章:结语-报业转型的几个理论判断
    9.1 报纸的消亡——生态学理论
        9.1.1 "报纸消亡论"的理论困境
        9.1.2 "报纸消亡论"的自然生态观
        9.1.3 "报纸消亡论"的社会生态观
        9.1.4 "报纸消亡论"的精神生态观
    9.2 新媒体效应——界面传播理论
        9.2.1 界面的基本定义
        9.2.2 界面传播的兴起
        9.2.3 界面传播与报业
    9.3 全媒体分权——媒介分权理论
        9.3.1 报业与社会结构
        9.3.2 报业与新兴媒介
        9.3.3 报业与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后记

(5)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基于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2 研究基础
    2.1 文化
    2.2 企业文化
    2.3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3 美国企业文化研究
    3.1 美国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
    3.2 美国优秀企业的文化特征分析
4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
    4.1 中国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
    4.2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4.3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因素
    4.4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比较
5 建设中国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议
    5.1 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做
    5.2 创造性地学习美国优秀企业的文化,创新自身的企业文化
    5.3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5.4 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5.5 重视顾客
    5.6 注重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和行为
    5.7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告诉你——10年后因特网有多奇妙(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2]中美新媒体外交比较研究[D]. 王冲. 武汉大学, 2014(06)
  • [3]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4]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D]. 郜书锴. 浙江大学, 2010(10)
  • [5]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基于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D]. 马会.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告诉你 10 年后互联网将多么神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