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黄的两级联合选择研究

木麻黄的两级联合选择研究

一、木麻黄二层次联合选择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佳佳[1](2021)在《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属于甘肃省特有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之一,由于兰州百合种植区域分布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兰州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自毒物质的积累是导致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施加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前期研究证实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2,4-二叔丁基苯酚(2,4-DTBP)是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的主要自毒物质),研究了不同浓度DBP和2,4-DTBP胁迫下,兰州百合生理特性、抗氧化防御途径、渗透调节途径等的变化,明确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氧化胁迫的作用机制,并且重点通过BIOLOG微平板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导致兰州百合鳞茎发育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探讨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在百合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于揭示自毒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化感效应及自毒物质介导后土壤微生态失衡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析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理生化及微生态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发育(株高、根长和地下部干物质重等)影响显着,但DBP和2,4-DTBP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因浓度和自毒物质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兰州百合的株高、茎粗和根长表现出明显的自毒作用,较对照相比均显着下降,最高分别下降39.65%和24.42%、19.75%和40.16%、45.88%和52.27%。两种典型自毒物质显着降低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通过分析不同处理下兰州百合的化感响应指数(RI)发现,DBP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大,说明自毒胁迫可能导致兰州百合根部生长受阻,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显着降低兰州百合采收部位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同时,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的品质影响显着,兰州百合总糖含量显着下降,粗纤维含量最高增幅达41.06%。两种自毒物质均使兰州百合根部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受阻,导致兰州百合生物量降低和品质下降。自毒胁迫通过降低植株保护酶活性引起活性氧代谢失调,导致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损伤。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叶片中O2-和H2O2含量显着增加,说明两种自毒物质造成O2-和H2O2的产生和清除失去平衡,导致叶片中O2-和H2O2过量积累,引起抗氧化酶系统的紊乱,出现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也会调动抗氧化酶系统发生变化,兰州百合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及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均在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且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自毒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相关。其中,活性氧的变化最终会导致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造成膜质过氧化和兰州百合叶片膜系统破坏,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MDA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7.19%和50.67%。DBP和2,4-DTBP也显着影响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脯氨酸含量在自毒物质处理下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可溶性糖含量随浓度的增加先增后降。DBP和2,4-DTBP改变兰州百合生理代谢及膜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是兰州百合生长和发育受阻的原因之一。在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兰州百合土壤环境变化复杂,这可能由于DBP和2,4-DTBP发生底物诱导,从而影响土壤酶活性发生改变。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均呈现下降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最高降幅分别达38.09%和33.22%、55.23%和50.57%;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分别增加32.42%和50.46%;而其他几种土壤酶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酶活性变化最终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在两种自毒物质作用下,微生物量氮(MBN)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而微生物量碳(MBC)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MBC和MBN互相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DBP处理下,MBC与β-葡萄糖苷酶)(BG)、脲酶和纤维素水解酶(CBH)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呈显着负相关;MBN与BG、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在2,4-DTBP处理下,MBC与脲酶、NAG、多酚氧化酶、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MBN与蔗糖酶和NAG呈显着正相关。大多数酶活性的降低限制土壤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碳源,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刺激土壤微生物的失活。Biolog-ECO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两种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源代谢特征均发生显着变化。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着DBP和2,4-DTBP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自毒物质改变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使微生物群落代谢发生变化,干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显着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多样性。DBP和2,4-DTBP对土壤和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且这种效应随浓度和自毒物质的种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浓度下土壤和鳞茎中“共有”和“独有”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真菌随着自毒物质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菌则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促进土壤和鳞茎中病原真菌类的产生,镰刀菌属和子囊菌属对DBP和2,4-DTBP的响应最为明显,且和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分别对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和鳞茎中微生物进行RDA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丰度、组成和多样性均与酶活性具有相关性。土壤中微生物变化较植株中更快。典型自毒物质DBP和2,4-DTBP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系统,间接改变了兰州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群落;病原菌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分析,得到自毒物质造成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毒物质不断积累,造成兰州百合植株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通过氧化应激、渗透胁迫等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最终造成百合品质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微生态结构恶化,刺激土壤微生物区系某些病原菌的增殖,使致病菌不断积累,进而侵染宿主植物,诱导鳞茎中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发生变化。由此推测根系受到自毒物质作用后,细胞膜系统被破坏,使病害更易于侵入植株,进而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这对了解兰州百合长期连作过程中自毒与障碍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袁继安[2](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再度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近年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监管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5年多来,围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领域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省市也开展了试点工作,获得初步经验。论文以湖南省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以下简称SEEA-2012)框架内,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相关标准为依据,核算了2013年至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的林地、林木资产价值与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上,按年份试编了2014-2016年连续3年的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对各有关要素及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了分析;研究了湖南省在资产负债表试编阶段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尝试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地面积累计增幅1.64%,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0.76%、0.53%和0.34%,各年度间平均增幅为0.61%;各年林地资产价值分别为3702.05×108元、3823.18×108元、4332.59×108元和4889.11×108元。因价格上涨因素,林地资产价值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3.72%、13.32%和12.84%,年度间平均增幅达到9.96%。(2)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3028.17×108元、3127.20×108元、3279.76×108元和3351.54×108元。年平均为3196.67×108元·a-1,单位面积林木账面价值为36300元·hm-2(不含利润、税金和运输费用等)。(3)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在2013-2016年间,年均为340.68×108t·a-1,单位面积年均3805.46 t·hm-2·a-1。其中,在实物总量上贡献最大者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年均为3730.11 t·hm-2·a-1。除涵养水源功能外,其他各项服务功能从4年平均来看,所提供的实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固土保肥、净化大气、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分别为34463.03×104t、22343.62×104t、10710.55×104t和31.14×104t,单位面积年均提供实物量依次为38.44 t·hm-2·a-1、24.92 t·hm-2·a-1、11.94 t·hm-2·a-1和0.035 t·hm-2·a-1。优势树种年均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近3200×108元,4年间累计增幅5.74%;在生态服务的各项目方面,以2016年为例,6大服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总计为3304.4×108元,单项价值在60.30×108~848.55×108元之间,最高者为涵养水源功能848.55×108元,最低为积累营养物质功能60.30×108元,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土保肥>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各功能创造的价值在全部生态服务价值中所占比重处于2%-26%之间,(4)2013-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分别为9855.23×108元、10090.77×108元、10840.51×108元和11545.04×108元,4年累计增长17.15%。其中,从4年平均观察,在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资产39.44%,林木资产30.25%,生态服务30.31%。(5)2013-2016年间,森林年均被侵害面积1.595×104hm2·a-1,被侵害蓄积71.53×104m3·a-1。因毁林开荒等森林资源侵害因素造成的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综合负债各年分别为19.82×108元、28.86×108元、27.41×108元和30.64×108元,各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201%、0.286%、0.253%和0.265%。2013-2016年,每1元的森林资源负债,有高达377元的可控森林资源资产来偿还(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净资产比重连续4年平均保持在99.7%以上。各年的森林资源资本积累率分别为5.42%、2.30%、7.47%和6.49%。(6)根据森林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森林资源负债和净资产核算结果,结合生态学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财务会计学下的“科目汇总表法”,经由科目汇总表和总账平衡表2个基础表,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平衡原理,可以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7)森林资源质量方面,2013-2016年的4年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累计上升10.9%,达到55.51 m3·hm-2,但相比于全国及国际平均值,仍有明显差距。研究该选题,可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一般规律;综合利用生态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寻求创新自然资源监管制度,加强资源保护,最终达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目的。研究发现,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的研究与试点相当有限,相关报表的设计与编制亦在探索过程当中。对森林资源负债的项目设计与科学核算仍然相当不足,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编制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加强资源管护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国际社会上并无成法可依,未来可进一步依据国情,科学设计与细化报表考核指标,重点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演变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科学规律等问题。

亓军红[3](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认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熊涛[4](2018)在《赤桉种源和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2.5年生的11个种源69个赤桉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不同试验点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指标的调查分析,以期探讨不同赤桉种源、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筛选,为赤桉的种源及家系选择、定向培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赤桉11个种源在3个试验点综合生长与适应性为:印度来源3个种批树高、胸径和材积均值分别为7.11m、7.39cm和0.0159m3;澳大利亚来源8种批树高、胸径和材积均值分别为7.34m、7.07m和0.0146m3,早期印度种源树高生长量弱于澳大利亚种源,但是胸径生长量远远高于澳大利亚种源,整体材积生长量也优于澳大利亚种源;澳大利亚种源整体平均保存率87.58%高于印度种源平均保存率72.78%,表明澳大利亚赤桉种源环境适应性强于印度种源。2.赤桉11个种源林分林木整体保存率湛江最低,合浦居中,东门最高,各家系保存率表现也基本一致,自然灾害台风是导致的主要因素,2013年-2014年间三次台风来袭,越是靠近沿海地区受灾害越严重。以单株材积为指标评价,赤桉生长速度在湛江表现最好,其次在北海合浦,最后是东门,主要影响因素与雨热有关。3.种源在东门、合浦、湛江三个点胸径、树高、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7918、0.7216、0.6896;0.8991、0.8448、0.9240;0.6605、0.6872、0.7374,三个点整体表现趋势相同,即:种源(胸径、树高、材积)遗传力>家系遗传力>单株遗传力,且种源和家系遗传力均在0.65以上,说明主要生长性状受强度遗传基因控制。4.用材积指标对11个种源进行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综合评价中KUL、澳8种源表现最好,在三个点都适应生长,澳1种源在湛江地区表现较好,DPK种源在三个点表现较好。5.三个点家系胸径、树高材积遗传力在0.51291~0.76568之间,单株遗传力在0.38542~0.7208之间,家系和单株遗传力在0.5左右浮动,说明各性状受中等遗传控制。用材积指标对69个家系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表现最好的家系为C18,其次是C67、C22,在三个点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在三个点表现较好的家系有C65、C1;其中C68、C14适合在合浦地区生长,C21、C4、C2比较适应在湛江地区生长。6.东门点选出优良家系7个,入选率10.14%,入选优良家系群体平均D、H、V的增益分别达22.19%、21.23%、61.97%,入选优良单株数为30,入选率为3.13%,优良单株平均D、H、V增益分别达51.22%、62.66%,206.93%;合浦点入选优良家系共5个,入选率为7.25%,D、H、V增益明显,分别达29.32%、20.51%、71.07%,入选优良单株数13,入选率1.38%,入选单株平均D、H、V增益分别达分别为40.34%、52.39%、172.63%;湛江入选优良家系数分别为5,入选率、入选优良家系的D、H和V的遗传增益为5.6%、27.68%、28.71%、74.25%,入选优良单株数为10,入选率为1.42%,入选单株群体平均D、H、V的增益为53.58%、52.14%、187.13%。

蒋瑾涵[5](2018)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城镇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地引导小城镇发展,尤其是以产业为支撑,建设有特色的小镇,成为城乡发展增长极,带动乡村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对于特色小镇规划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的规划方法,但从已有案例归纳中发现其规划存在有产业无空间、房地产化严重、重规划轻实施等问题。本文在梳理特色小镇发展历程、政策支持和案例解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从“产业策划-空间规划-保障实施”的系统规划方法,最后通过苍南绿能小镇的体系模式探索论证。通过全面、系统和实践论证,探索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提出适合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方法。本文的研究特色一是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提出产业前期策划和不同产业类型的空间布局;研究特色二是基于产业规划,提出空间规划设计,尤其在从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宜居生活和产业特色多角度营建空间特色。论文第一章阐述了特色小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通过对特色小镇的相关政策的梳理和研究综述的整理,分析政策和理论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关注重点。第三章通过对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案例解析,分析特色小镇在产业、文化、配套和运营方面的要点。第四章提出特色小镇产业规划体系,从产业定位、选址落实、产业空间分条陈述。第五章构建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体系,从理念提出到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特色营建的完整思路。第六章是规划实践部分,结合特色小镇的具体项目实践,从特色小镇背景和现状研究、产业策划和空间策略、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特色空间规划和支撑体系等完整的策划-设计思路进行新的尝试。

江泽全[6](2015)在《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 ——基于科层理论的解释》文中研究表明农地产权结构自古以来就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纵观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历史,就是一个以效率为主线、上下层产权主体之间产权不断集中、分散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自然资源科层理论这一崭新视角解释中国历史和当代的农地产权形成及其发展变迁轨迹,从效率维度上探究当前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应遵循的优化路径,尤其是探索农地产权在上下层主体之间赋权、分配的实现过程,探索高效率的农地科层产权结构的形成与边界。论文首先进行了理论评述,阐述科层理论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联性,举证自然资源科层理论进入我国并在水权、地权、林权、矿权等领域的应用情况,阐明科层理论适用于解释我国的农地产权问题;在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前沿成果自然资源科层理论和“制度科层概念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理论框架:农地产权科层形成原因、路径和效率,修正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农地产权科层概念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该模型的建立依据、运行机理和应用范围。其次,以“农地产权科层概念模型”为工具,从宏观视野上梳理和辨析两千余年封建社会和新中国农地产权结构演变、产权赋权与分配的基本过程和趋势。论文还运用逻辑推演和个案研究方法探讨了当代中国农地产权科层结构变迁的动因及其经济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研究当代中国农地流转中出现的产权集中与分散的现象;走访调查广东省农地不同层面的产权主体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包括佛山市、肇庆市、云浮市的职能部门以及上述地区部分县、镇政府和村集体,实地调查了部分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农业公司。论文还通过对广东省大旺华侨农场1958-2001年农地产权变迁进行深入的案例剖析,以解读中国农地产权科层变迁的动因与绩效,并从交易成本的视角进行经济学的解释,揭示蕴藏于其中的农地产权结构变迁规律。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证,本文得出结论:(1)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具有科层特征,因为国家、地方政府、村集体、公司社团、农民都是不同层面的产权主体,而且上层产权总是影响下层产权。正是这种多层次的农地产权结构,充分发挥科层配置资源和市场调节作用,保证每一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愿望,提高农地的产出效率。(2)本文运用了科层理论来解释了中国农地产权变迁,农地产权科层概念模型具有有效性。该模型对我国农地产权变迁有解释能力、对当代农地产权流转改革有指导价值。(3)中国农地产权科层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目标、制度环境和产权效率。制度目标包括制定产权者的政治偏好和经济偏好;制度环境是指地质、灾害和病疫等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风俗、观念等人文环境;产权效率主要是产权制度本身内生条件,例如制度运行需要的交易费用和制度红利绩效等,以上三项因素中的一项或多项变化,都可以导致不同的科层结构产生。(4)中国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路径包括赋权和分配两种。三权分置下农地的流转是农地经营权在不同层次主体之间赋权、分配的过程,其中,剩余产权的选择是最核心问题。(5)上层主体集中恰当产权服务下层主体分散经营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模式(简称为集中服务分散产权结构)。该产权结构成立的前提条件是理性人假定和纯经济因素,该产权结构的边界是集中产权服务分散产权的综合效益等于交易成本,该产权结构成立的关键是上层主体在赋权分配过程中如何保留能导致下层主体产出效率最高的剩余产权。基于上述研究,论文指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1)用科层理论指导新一轮农地产权流转整合过程;(2)注重在农地流转中建立集中服务分散农地产权结构;(3)推广农业生产过程中细化分工的集中服务分散模式。

袁正荣[7](2014)在《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条件分析及其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不断创新,蓝色国土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海洋经济时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海洋石油业、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旅游业三大新兴海洋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三沙市海洋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其中如何有效利用三沙市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推动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如何积极发挥三沙市旅游在海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步伐,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全新领域。三沙市地处我国的最南端,管辖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海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热带海洋性特征明显,不但拥有色彩斑斓的海底珊瑚礁景观、神秘奇特孤悬海上的海岛景观和珍贵稀少的热带动植物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拥有南海丝绸之路、海洋博物馆、甘泉岛古人类遗址、永兴岛城市风光等人文旅游资源。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论文从定性和定量的两个角度,分析了三沙市区域旅游的发展条件,并对其战略选择问题进行了一定探讨。全文共包括7部分,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世界海洋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加快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步伐,有利于改善海南省旅游空间发展格局,为我国其他地区海洋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海岛旅游、群岛旅游和海洋旅游的相关概念;其次阐述了海洋旅游的分类,按照海洋活动的空间范围,将海洋旅游划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远洋和深海旅游,以及海洋文化旅游四种类型;然后阐述了海洋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产品的丰富性、项目的体验性、环境的脆弱性等特点。第三部分,从三沙市简介、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三个方面对三沙市的区域概况进行介绍,揭开三沙市神秘的面纱,增强对三沙市的整体和客观认识。第四部分,首先指出了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具有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同时也揭示了军事区域管制、旅游设施不足、自然灾害频发和淡水资源稀缺等劣势;文章接着分析了世界海洋经济和海洋旅游大发展、邮轮旅游业的兴起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最后分析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区域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竞争旅游的挑战。运用SWOT分析法对三沙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深入认识该区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条件。第五部分,阐述了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分期、战略重点、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对于稳步推进三沙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六部分,独特的区域环境,决定三沙市必须建立完善的旅游保障体系,即开放政策和协调机制、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人才培养等,这些都是三沙市旅游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和保障。第七部分,为论文总结,并指出了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王剑波[8](2013)在《中国林业生物灾害经济分析及其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国家对林业和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林业有害生物不仅使我国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林业生物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以灾害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从理论上着重分析了林业上生物灾害与各种损失的关系和规律,而且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不同的防治策略以及不同的森林经营模式的灾害经济效果以及灾害费用和损失的发生规律;并从预防费用和灾害损失两个方面考虑了林业生物灾害的相关费用和损失,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本文通过九华山风景区和黄山风景区的案例点运用了指标体系进行了灾害预防和损失费用的分析计算,并比较了不同防治策略的灾害总费用情况,验证了灾害经济结果理论分析,为我国制定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还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体系的措施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以下10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之所在。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灾害经济学理论基础部分,回顾了已有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林业生物灾害的概念、灾害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主要回顾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念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情况。第四部分为经济学理论研究。从经济学理论上对林业生物灾害与损失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并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不同的防治策略、不同的森林经营模式的林业生物灾害的费用和损失的发生规律,即提出了灾害费用和损失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假说。第五部分根据上一部分经济学理论分析的结果,设计了度量林业生物灾害费用和损失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主要包括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可以全面系统地反应林业生物灾害在预防和治理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和损失,特别突出了林业生物灾害对未来生态环境方面的损失的统计和反应。本章还提出了指标的数据获取方法和计算方法。第六部分以九华山风景区为案例点,对第五章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运用,计算了九华山风景区在08年底发现的林业生物灾害前后的预防费用和灾害损失。同时案例点数据资料也验证了本文第四部分提出的林业生物灾害预防投入和灾害损失相关规律的假说,也发现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中的一些问题;第七部分以黄山风景区的案例材料和九华山的案例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第四部分提出的关于林业生物灾害预防投入和灾害损失相关假说,尤其是对不同防治策略与相关的林业生物灾害预防和损失费用方面的假说进行了验证,为完善我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体系提供了数据和案例基础;第八部分根据前文的案例数据和第三部分的我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及其防治情况,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在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轻视营林技术防治,森林质量差以及重造林轻管护、重化学手段轻生物等综合防治,灾害重视不够等认识问题,基础研究、防控体系建设、制度建设等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以及气候变化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导致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形势严峻等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九部分基于上一部分对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案例点数据资料支撑,提出了完善我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体系的策略建议。主要包括转变森林经营观念,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的认识水平;加强检疫检测,完善预防体系;合理用药,加强生物防治;加大资金投入,改变资金投向,完善资金管理;以及顺应市场经济,创新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建议。论文的第十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提出了以后研究方向。

陈海涛[9](2012)在《生态导向发展模式(EOD)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研究 ——以广西贵港城市西片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市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然而城市人居环境却不断恶化,因而生态城市开始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复合系统中唯一能进行自我调节和生产的系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建设的完备程度并非简单的几个定量指标,还包括空间格局、层次结构等。在城市绿地生态建设方面,虽然国内外做了不少的研究和探索,但尚无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生态绿地建设的管理、量化等也亟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一需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提出了生态导向发展模式(EOD模式)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其中规划应对策略以生态城市相关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理论基础。文中概述了支撑理论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同时对几个经典、优秀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进行了剖析总结,为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启示和依据。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包括规划中的宏观导向策略、微观设计策略和对规划方案的评估策略。宏观导向策略以生态城市相关理论为指导,从中提炼绿地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微观设计策略以生态服务功能理论为导引,根据每项功能的发挥来制约绿地的空间格局和结构层次。评估策略根据前面规划策略中的要点和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指标设定,然后配以相应的权重,通过定量赋值的方法,最后为规划方案下个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文中的实证研究部分以广西贵港市城市西片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为例,通过将规划策略运用于具体的规划中来验证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同时最后的评定结果也相应的为规划策略的进一步完善和规划方案的优化提供支持。

林森[10](2012)在《福建省木材消耗结构特征与木材物流导向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不仅森林资源匮乏,而且木材资源长期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为了解决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与需求的分散性、必须性之间的矛盾、木材的供应时间与需求时间上存在着矛盾,将因矛盾而起的巨大物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就必须发展林业企业,提高林产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本课题研究木材消耗结构的发展规律和与林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构建木材消耗结构模型、消耗结构变动系数以及运用马尔科夫链方法预测福建省木材消耗结构在未来市场达到稳态时消耗比重,以福建省2001-2009年的林木资源消耗量为例,将产出的林木资源总量作流向和消耗结构分类,深入分析福建省内市场对于林木资源的需求结构和森林的产出结构后进行定量分析并转化为标准木材消耗量构建基础数据,表明木材资源消耗数量和比例关系,作为林产企业的市场需求分析。首次提出结合逆向物流的绿色供应链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技术引入到传统林业企业中,以福建省建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木材消耗结构研究方法对一季度以内的林产品数量进行分析并换算成标准木材消耗结构总量,以这个数据为基础,模拟建立综合性的木材物流配送中心,采用局部线性回归估计、N-W核回归估计、只有一个修复期的库存控制策略三个方法客观地对木材物流配送中心安全库存点进行预测,计算出木材物流配送中心的安全订货期。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从2001-2009年里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重新分配木材资源,将木材资源消耗重点从木制品中木制卫生筷子不断转向纸类、人造板等龙头加工业。福建省市场在马尔科夫预测是在不出现重大事故前提下按照现在的方向发展至稳定状态时,福建省木材消耗结构的四大类产业稳态时原木、人造板、木制业和纸类分别为:30.48%,14.51%,31.65%,23.36%,为福建省木材消耗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而针对建阳市的研究结果为:局部线性回归估计:x073天; N-W核回归估计:x176天;只有一个修复期的库存控制策略T*72天,表明无论是从图形波动程度和实际预测效果,还从模型本身参数个数上来看,局部线性回归估计都优于N-W核回归估计和只有一个修复期的库存控制策略,所以该方法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安全库存点来制定木材库存策略,优化决策中的各项指标,在满足市场木材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最大化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通过统计模型客观地对物流配送中心库存信息智能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木麻黄二层次联合选择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麻黄二层次联合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兰州百合的利用价值
    1.2 兰州百合的生长现状
    1.3 自毒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 自毒物质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5 自毒化感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1.6 自毒化感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2,4-二叔丁基苯酚的自毒化感作用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技术路线
    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2.5.1 土壤基础样
        2.5.2 兰州百合植株生长指标及品质测定
        2.5.3 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测定
        2.5.4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
        2.5.5 土壤酶活性
        2.5.6 BIOLOG-ECO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2.5.7 土壤及植物微生物多样性
    2.6 数据分析
第3章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3.1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株高的影响
        3.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茎粗的影响
        3.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长的影响
    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物质的影响
        3.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鲜重增长量的影响
        3.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重的影响
    3.3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3.1 D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3.2 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品质的影响
        3.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总糖含量的影响
        3.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粗纤维的影响
        3.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淀粉含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H_2O_2含量的影响
        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O_2-含量的影响
    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SOD的影响
        4.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POD的影响
        4.2.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CAT的影响
        4.2.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PX的影响
        4.2.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R的影响
    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非酶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4.3.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s A含量的影响
        4.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SH含量的影响
    4.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5.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6.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6.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1.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6.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的影响
        6.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的影响
        6.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的影响
    6.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6.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6.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6.3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6.3.1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分析
        6.3.2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氮的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7.1 基于Biolog-ECO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AWCD的变化特征
        7.1.2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H)和McIntosh指数(U)的影响
    7.2 DBP和2,4-DTBP处理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能力特征
    7.3 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
    7.4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4.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7.4.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4.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4.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7.4.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4.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4.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4.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7.5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7.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5.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5.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5.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的影响
        7.5.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5.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5.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5.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的影响
    7.6 讨论
    7.7 小结
第8 章 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影响机制初步探讨
    8.1 DBP和2,4-DTBP与兰州百合百合生长指标的通径分析
    8.2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糖、粗纤维、淀粉含量的通径分析
    8.3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通径分析
    8.4 讨论
第9 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的影响
        9.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9.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和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森林资源核算
        1.2.2 自然资源账户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1.2.3 国外环境审计与中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创新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核算
        2.1.1 森林资源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2.1.2 森林资源核算的内涵与原则
        2.1.3 森林资源核算的指标体系
    2.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
        2.2.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2.2.2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必要性以及分类与特征
        2.2.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及意义
    2.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
        2.3.1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
        2.3.3 森林资源核算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3 研究区概况
    3.1 湖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3.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3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况
4 森林资源核算方法
    4.1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方法
        4.1.1 森林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评估方法
        4.1.2 林地资产核算方法
        4.1.3 林木资产核算方法
        4.1.4 生态服务核算方法
    4.2 森林资源负债与净资产核算方法
        4.2.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方法
        4.2.2 森林资源净资产核算方法
5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5.1 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作用
    5.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及其定位
    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建议结构
        5.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国际经验
        5.3.2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想
    5.4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5.5 现阶段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困难
        5.5.1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5.5.2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5.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干部离任审计中的局限性
6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6.1 林地资产的核算
        6.1.1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
        6.1.2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分析
    6.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的核算
        6.2.1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
        6.2.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6.3 森林生态服务的核算
        6.3.1 涵养水源的核算
        6.3.2 固土保肥的核算
        6.3.3 固碳释氧的核算
        6.3.4 净化大气的核算
        6.3.5 积累营养物质的核算
        6.3.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算
        6.3.7 生态服务功能汇总核算
    6.4 森林资源综合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6.4.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
        6.4.2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核算与分析
7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7.1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
        7.1.1 编制资产负债表前的年终清理与账务准备
        7.1.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
        7.1.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结果
    7.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7.2.1 森林资源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
        7.2.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7.2.3 有林地、防护林地及其他林地增长率分析
        7.2.4 公益林和商品林面积结构变化动态分析
        7.2.5 林业与非林业经营活动减少森林资源分析
        7.2.6 资产负债率与资本积累率分析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优先解决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8.1.2 统一标准,集中克服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8.1.3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离任审计中的作用
        8.1.4 研究展望
    8.2 创新与不足
        8.2.1 研究创新
        8.2.2 研究的不足
    8.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林木资源分类
附录 B 计算森林资源预计负债用的年金现值系数表(部分)
附录 C 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
附录 D SEEA-2012价值型资源账户概念格式
附录 E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表
附录 F 林地租赁合同书
附录 G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D)
附录 H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调节水量
附录 I 长沙市城区供水用户分类
附录 J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涵养水源价值
附录 K 大气污染物当量值(部分)
附录 L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4)赤桉种源和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赤桉基本特性及分类概述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试验研究
        1.3.2 国内试验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植被
    2.2 试验材料及来源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林调查与数据整理
    2.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5.1 保存率
        2.5.2 方差分析
        2.5.3 遗传参数估算
        2.5.4 选择指数方程
        2.5.5 多点试验关联分析
        2.5.6 一年生三个试验点区域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赤桉不同种源的遗传变异分析
        3.1.1 各点参试种源生长性状基本情况比较
        3.1.2 种源保存率分析
        3.1.3 三个试验点种源间生长性状差异分析
        3.1.4 赤桉种源间稳定性及丰产性分析
    3.2 赤桉不同家系间遗传变异
        3.2.1 各试验点家系性状差异参数比较及初步评价
        3.2.2 各试验点家系基本方差分析
        3.2.3 赤桉家系一年生三个试验点区域方差分析
        3.2.4 赤桉家系试验林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
        3.2.5 赤桉家系遗传参数估算及遗传力变异分析
    3.3 种源和家系多地点联合方差分析
    3.4 赤桉家系试验林性状综合指数评价及选择
        3.4.1 东门试验点家系及单株选择
        3.4.2 合浦试验点家系及单株选择
        3.4.3 湛江试验点家系及单株选择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5)产业转型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工程实践文本成
    1 背景与现状
        1.1 项目背景
        1.2 基地现状
        1.3 相关规划
    2 产业策略和空间策划
        2.1 产业定位
        2.2 区域协调
        2.3 空间策划
    3 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
        3.1 功能定位
        3.2 功能结构
    4 特色空间规划设计
        4.1 产业空间设计
        4.2 自然生态空间设计
        4.3 人文休闲空间设计
        4.4 生态度假空间设计
    5 支撑体系
        5.1 道路交通规划
        5.2 景观系统规划
        5.3 实施保障体系
下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1.1.2 小城镇产业转型是推进小城镇发展之根本
        1.1.3 特色小镇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探索
        1.1.4 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特色小镇
        1.3.2 产业转型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特色小镇发展概况和研究综述
        2.1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
        2.1.1 国外特色小镇产生背景
        2.1.2 国外小镇的发展机制
        2.1.3 国外特色小镇类型
        2.1.4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2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
        2.2.1 早期各省市的政策机制探索
        2.2.2 国家特色小镇政策机制的发展
        2.2.3 政策机制的总结
        2.3 特色小镇相关研究综述
        2.3.1 基于特色小镇战略选择的角度研究
        2.3.2 基于特色小镇规划体系的角度研究
        2.3.3 基于特色小镇运营管理的角度研究
        2.3.4 小结
    第三章 特色小镇案例研究
        3.1 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
        3.1.1 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
        3.1.2 杭州梦想小镇
        3.1.3 杭州云栖小镇
        3.1.4 上虞E游小镇
        3.2 基于传统产业转型的特色小镇
        3.2.1 格拉斯香水小镇
        3.2.2 诸暨大唐袜艺小镇
        3.2.3 磐安江南药镇
        3.3“文旅+新产业”的特色小镇
        3.3.1 嘉兴乌镇互联网小镇
        3.3.2 南京桠溪慢城小镇
        3.4 案例启示
    第四章 特色小镇的产业策略和空间策划
        4.1 找准特色,产业定位
        4.1.1 紧随时代趋势,明晰产业模式发展导向
        4.1.2 衔接区域产业生态,研究产业链关系
        4.1.3 分析产业基础,确定产业发展体系
        4.1.4 深化产业内涵,设置企业门槛
        4.2 合理选址,确定范围
        4.2.1 影响因素分析
        4.2.2 宏观区位导向,引导小镇选址
        4.2.3 中观发展资源导向,引导小镇选址
        4.2.4 微观用地条件分析,判定小镇范围
        4.3 因地制宜,创新空间
        4.3.1 产业空间布局总思路
        4.3.2 传统产业的空间布局
        4.3.3 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
        4.3.4“旅游+新产业”的空间布局
        4.4 创新体制,特色运营
        4.4.1 运营模式的选择
        4.4.2 运营平台的构建
        4.4.3 分期运营的重点
    第五章 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
        5.1 规划理念
        5.1.1 建设以特色为基调的可持续小镇
        5.1.2 坚持创新共享开放的产业环境
        5.1.3 营造多元包容的小镇独特环境
        5.1.4 小镇规划和小镇运营并重
        5.2 小镇的功能定位
        5.2.1 功能发展模式
        5.2.2 功能策划体系
        5.3 小镇的空间布局
        5.3.1 空间布局原则
        5.3.2 空间布局构思
        5.3.3 总体空间布局
        5.4 特色空间营建
        5.4.1 特色空间的构建原则
        5.4.2 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优化
        5.4.3 历史人文空间格局优化
        5.4.4 宜居生活空间格局优化
        5.4.5 产业空间特色生成
        5.5 支撑体系规划
        5.5.1 道路交通体系
        5.5.2 旅游支撑体系
    第六章 苍南绿能小镇的规划设计实践
        6.1 项目背景和基地现状
        6.1.1 项目背景
        6.1.2 基地现状
        6.1.3 相关规划解读
        6.2 产业策略与空间策划
        6.2.1 产业定位
        6.2.2 区域协调
        6.2.3 选址范围
        6.2.4 空间策划
        6.3 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
        6.3.1 功能定位
        6.3.2 功能布局
        6.3.3 空间结构
        6.4 特色空间规划设计
        6.4.1 产业空间为载体——核电园区
        6.4.2 生态与旅游结合——小镇环水旅游
        6.4.3 人文与休闲结合——滨海活力长廊
        6.4.4 生活与度假融合——老镇滨水特色度假区
        6.5 空间支撑体系
        6.5.1 支撑系统规划
        6.5.2 实施保障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 ——基于科层理论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基本思路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技术路线
    1.4 本文结构安排
    1.5 基本概念界定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述评
    2.1 科层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的研究动态
        2.1.1 科层的经济学解释
        2.1.2 制度演化与科层兴起
        2.1.3 自然资源科层论的产权结构
    2.2 产权科层理论及其在中国应用的发展动态
        2.2.1 自然资源科层论的引入与应用
        2.2.2 农地产权科层论的修正与应用
        2.2.3 农地产权科层结构及其对绩效影响
    2.3 对现有文献的评析及对本文的贡献
第3章 分析框架及其机理
    3.1 理论框架:农地产权科层形成原因、路径与效率
        3.1.1 农地产权科层形成原因
        3.1.2 农地产权科层形成路径
        3.1.3 农地产权科层效率产生的机理
    3.2 理论模型:农地产权科层概念模型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的拓展
        3.2.3 模型的运行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帝制时期农地产权结构变迁及其科层解释
    4.1 农地产权科层结构演变及其特征
        4.1.1 历史线索
        4.1.2 产权科层特征
    4.2 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
        4.2.1 各层产权主体的作用
        4.2.2 赋权体系的演变
        4.2.3 分配机制的演变
    4.3 科层解释与启示
        4.3.1 主体分层
        4.3.2 赋权体系
        4.3.3 分配机制
        4.3.4 农地产权科层变迁的交易成本经济解释
        4.3.5 集中影响分散产权结构的科层理论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体农地科层的形成与选择——当代中国及案例
    5.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
        5.1.1 历史变革与时代特征
        5.1.2 集体农地产权结构形成的科层解释
    5.2 基于农民视角的农地流转问卷调查
        5.2.1 问卷设计和方法选择
        5.2.2 样本特征
        5.2.3 农地经营与流转情况——产权主体的变化
        5.2.4 农地产权流转中的集中与分散
    5.3 延伸个案研究
        5.3.1 朱氏明记果业的发展——合作社层面的集中与分散
        5.3.2 陈村花卉世界的成功——公司社团层面的集中与分散
        5.3.3 石田村模式的发展与困境——村集体层面的集中与分散
    5.4 政府视角的集中与分散
    5.5 集体农地产权科层效率选择——集中服务分散产权结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有农地科层形成与重构——以大旺华侨农场为例
    6.1 大旺概况与案例选择
    6.2 农地产权科层结构演变
        6.2.1 农地使用模式变迁
        6.2.2 产权结构从“小集中”到“大集中”的一种理由——自然灾害
    6.3 大旺农地集中与分散的理论解释
        6.3.1 农地产权结构集中与分散的简单比较
        6.3.2 农地产权结构集中与分散的前提条件
    6.4 基于产业特性的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以甘蔗种植为例
        6.4.1 大旺的甘蔗种植产业及产权变革
        6.4.2 农地产权结构变革对农地绩效的影响
        6.4.3 关于产权结构集中与分散的探索
    6.5 农地产权变迁的经济解释
        6.5.1 产权主体变化
        6.5.2 赋权体系变迁
        6.5.3 分配体系变迁
    6.6 国家、集体及科层制:威权型的农地治理逻辑与语境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启示和建议
    7.3 进一步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当代农地流转中的集中与分散调查问卷
附录2 肇庆市农地承包情况统计表(2013年)
附录3 广东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统计表(2014年)
附录4 大旺华侨农场农业生产情况表(1996-2014年)

(7)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条件分析及其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2 海洋旅游相关问题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海岛旅游
        2.1.2 群岛旅游
        2.1.3 海洋旅游
    2.2 海洋旅游的分类
        2.2.1 海岸带旅游
        2.2.2 海岛旅游
        2.2.3 远洋和深海旅游
        2.2.4 海洋文化游
    2.3 海洋旅游的特点
        2.3.1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3.2 旅游产品的丰富性
        2.3.3 旅游项目的体验性
        2.3.4 旅游环境的脆弱性
3 三沙市区域概况
    3.1 三沙市简介
        3.1.1 西沙群岛
        3.1.2 中沙群岛
        3.1.3 南沙群岛
    3.2 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貌
        3.2.2 气象气候
        3.2.3 海洋水文
        3.2.4 海洋生物
        3.2.5 岛上土壤
        3.2.6 海底资源
    3.3 社会经济概况
        3.3.1 渔业
        3.3.2 商业
        3.3.3 社会与文化服务业
        3.3.4 交通运输业
4 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4.1.2 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
        4.1.3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4.2 劣势分析
        4.2.1 军事管制区制约旅游的发展
        4.2.2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足
        4.2.3 海洋自然灾害频发
        4.2.4 岛屿面积小,淡水资源缺乏
    4.3 机遇分析
        4.3.1 世界海洋经济和海洋旅游大发展
        4.3.2 邮轮旅游业的兴起
        4.3.3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行
    4.4 挑战分析
        4.4.1 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区域环境
        4.4.2 脆弱的生态环境
        4.4.3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竞争
5 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5.1 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5.1.1 指导思想
        5.1.2 战略目标
    5.2 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分期和战略重点
        5.2.1 筹备期(2013年—2015年):西沙旅游体系化
        5.2.2 建设期(2016年—2025年):中沙、南沙旅游规模化
        5.2.3 成熟期(2025年以后):三沙旅游大繁荣
    5.3 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布局
        5.3.1 确立一个旅游中心
        5.3.2 构建三大旅游区域系统
        5.3.3 形成3条特色旅游路线
    5.4 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措施
        5.4.1 科学制定高水平的旅游规划
        5.4.2 加强岛礁设施建设,拓宽旅游发展空间
        5.4.3 注重科技和创新,探索三沙市旅游新模式
        5.4.4 立足高端市场,开发海洋旅游精品,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5.4.5 扩大区域合作,推进三沙市旅游国际化
        5.4.6 实行生态准入,保护三沙市的生态环境
        5.4.7 持续增加三沙旅游开发和建设的资金投入
6 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
    6.1 加快推进开放政策和协调机制建设
        6.1.1 加快三沙市开放政策制定
        6.1.2 构建军地设施共用与协作机制
        6.1.3 构建部门协调机制
    6.2 建立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6.2.1 构建旅游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6.2.2 构建旅游应急救援系统
        6.2.3 完善旅游保险制度
        6.2.4 加大旅游企业的日常安全监督
    6.3 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6.3.1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6.3.2 加强旅游公共信息发布
        6.3.3 加强旅游企业的公共服务建设
    6.4 推进海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6.4.1 统筹建设高层次海洋旅游人才队伍
        6.4.2 建立海洋旅游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6.4.3 建立健全海洋旅游人才发展体制
7 结语
    7.1 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7.2.1 主要创新点
        7.2.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三沙市旅游资源单体名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林业生物灾害经济分析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灾害经济研究
        1.3.2 环境损失评估方面的研究
        1.3.3 林业生物灾害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
    2.1 林业生物灾害的概念
        2.1.1 生物灾害
        2.1.2 林业生物灾害
    2.2 灾害经济学基本理论
        2.2.1 灾害经济学
        2.2.2 灾害经济学基本规律
        2.2.3 灾害经济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2.3 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发展
        2.3.1 破坏已有的林业建设成果
        2.3.2 影响未来的林业发展
    2.4 林业生物灾害与社会发展
        2.4.1 林业生物灾害消耗资源,降低社会福利
        2.4.2 林业生物灾害破坏环境,影响社会发展
    2.5 森林经营行为与林业生物灾害
        2.5.1 森林经营行为影响森林结构
        2.5.2 森林结构影响林业生物灾害
第三章 中国林业生物灾害及其防治情况分析
    3.1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简要回顾
        3.1.1 我国古代生物灾害防治思想与实践
        3.1.2 我国近现代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
    3.2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3.2.1 国家级重点治理对象
        3.2.2 区域级重点治理对象
    3.3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形势
        3.3.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加剧、扩散迅猛
        3.3.2 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3.3.3 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生物灾害问题凸显
        3.3.4 鼠(兔)危害进一步加剧
        3.3.5 经济林生物灾害日益严重
    3.4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紧迫性
        3.4.1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的需要
        3.4.2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3.4.3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保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3.4.4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促进对外贸易、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3.4.5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林农利益的需要
第四章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费用和损失的经济分析
    4.1 林业生物灾害与损失分析
        4.1.1 现有森林损失
        4.1.2 未来森林损失
        4.1.3 生态环境损失
        4.1.4 财产物资损失
    4.2 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分析
        4.2.1 物理、化学防治的效果分析
        4.2.2 生物防治的效果分析
    4.3 不同防治策略的经济分析
        4.3.1 基本概念界定
        4.3.2 预防费用与林业生物灾害规律分析
        4.3.3 灾害损失与林业生物灾害规律分析
        4.3.4 预防费用与灾害损失规律分析
    4.4 不同森林经营模式的林业生物灾害经济分析
        4.4.1 不同经营模式的投入产出分析
        4.4.2 不同经营模式的灾害损失分析
第五章 林业生物灾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 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5.1.1 指导思想
        5.1.2 基本原则
        5.1.3 总体框架
    5.2 指标体系
        5.2.1 预防费用A1
        5.2.2 灾害损失A2
    5.3 计算方法
        5.3.1 灾害损失的时间价值计算
        5.3.2 林业生物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度量和计算
        5.3.3 森林生长的经济度量方法
        5.3.4 生态损失的经济度量方法
    5.4 森林经营投入与产出经济分析指标与方法
        5.4.1 森林经营投入经济分析指标与方法
        5.4.2 森林经营产出经济分析指标与方法
第六章 中国林业生物灾害损失经济评价的案例研究
    6.1 案例点1介绍
        6.1.1 案例点选择依据
        6.1.2 案例点 1——九华山风景区介绍
    6.2 数据计算与处理
        6.2.1 预防费用
        6.2.2 灾害损失
    6.3 结果分析
        6.3.1 重治轻防
        6.3.2 灾害损失大于预防投入
第七章 中国林业生物灾害不同防治策略的案例研究
    7.1 案例点 2——黄山风景区介绍
        7.1.1 自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条件
        7.1.3 森林资源状况
        7.1.4 林业生物灾害及其防治情况
    7.2 数据统计与计算
        7.2.1 固定资产占用(B1)
        7.2.2 流动资产占用(B2)
        7.2.3 人员投入(B3)
    7.3 结果分析
        7.3.1 黄山预防投入相对较大,且波动较小
        7.3.2 预防费用和灾害损失此消彼长的规律存在
        7.3.3 适度预防投入可降低总的林业生物灾害损失和费用
第八章 中国林业生物灾害及其防治存在的问题分析
    8.1 思想认识不足
        8.1.1 轻视营林技术防治,森林质量差
        8.1.2 重造林轻管护、重治理轻预防
        8.1.3 重化学手段、轻生物手段
        8.1.4 灾害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8.2 基础工作不扎实
        8.2.1 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开展不力
        8.2.2 预防基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8.2.3 制度不够完善、各部门不够协调
        8.2.4 林权改革带来的新问题
    8.3 国内国际气候与经济影响
        8.3.1 国内国际的气候变化
        8.3.2 国内国际经济交往增加
第九章 完善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体系的策略建议
    9.1 转变森林经营观念,提高林业生物灾害认识水平
        9.1.1 转变森林经营和灾害经济的观念
        9.1.2 转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管理理念
        9.1.3 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
    9.2 加强检疫监测,完善预防体系
        9.2.1 加强测报体系建设
        9.2.2 加强检疫体系建设
        9.2.3 加强减灾体系建设
    9.3 合理用药,加强生物防治
        9.3.1 合理用药,保护环境
        9.3.2 加强生物防治
    9.4 加大预防资金投入,完善资金管理
        9.4.1 扩大资金来源,创新融资制度
        9.4.2 改变资金投向,加强资金管理
    9.5 顺应市场经济,创新机制
        9.5.1 加强风险管理,推进林业保险发展
        9.5.2 建立合作组织,促进社会参与
        9.5.3 进行市场化改革,推进林业生物灾害防治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生态导向发展模式(EOD)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研究 ——以广西贵港城市西片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研究框架
2 EOD及生态城市相关基本概念与特征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目标、功能
3 国内外EOD模式发展及生态城市相关理论与案例评价
    3.1 国内外相关理论概述
    3.2 国内外相关案例概述
4 EOD模式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
    4.1 生态城市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与构建策略
    4.2 生态服务功能导引下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发展策略
    4.3 生态城市绿地指标导引下的绿地系统规划评估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剖析——广西贵港城西片区EOD模式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
    5.1 规划区域概况
    5.2 EOD模式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应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福建省木材消耗结构特征与木材物流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木材资源市场概况
    1.2 消耗结构研究现状
        1.2.1 木材资源供需矛盾
        1.2.2 木材消耗结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消耗结构研究现状
    1.3 木材物流的提出
    1.4 物流理论的发展
    1.5 木材物流研究现状
        1.5.1 木材物流传统库存控制策略
        1.5.2 基于逆向物流的库存控制优化研究
    1.6 结合逆向物流的绿色木材供应链
    1.7 林业产业与物流领域应用展望
        1.7.1 倡导第三方物流,提高木材利用率
        1.7.2 加快林业信息化,促进木材物流合理化
        1.7.3 建设环境友好型木材物流,提升林业整体效益
    1.8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主要研究内容
        1.8.2 研究目的
        1.8.3 技术路线
2 研究的资料与对象
    2.1 研究的资料
    2.2 福建省森林资源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木材消耗结构研究方法
        3.1.1 消耗结构变动系数
        3.1.2 木材消耗结构的马尔科夫预测
    3.2 木材物流导向研究方法
        3.2.1 木材物流库存策略
        3.2.2 只有一个修复期的库存控制策略
        3.2.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3.2.2.2 模型相关参数
        3.2.2.3 模型建立
    3.3 非参数估计的研究方法
        3.3.1 非参数估计基本原理
        3.3.2 局部线性回归估计
        3.3.3 局部线性回归估计带宽选择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区域木材消耗结构的构建
        4.1.1 林业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构成
        4.1.2 木材消耗结构
        4.1.3 木材消耗结构的发展阶段
        4.1.4 木材消耗结构与林业产业结构
        4.1.5 木材消耗结构模型
        4.1.5.1 森林资源结构
        4.1.5.2 木质类产品消耗结构
    4.2 区域木材物流系统的特征
        4.2.1 木材物流特点
        4.2.1.1 林木资源用途多样性
        4.2.1.2 林木资源地域性和季节性
        4.2.1.3 林木资源生产低碳性和易回收性
    4.3 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
    4.4 福建省森林资源结构
        4.4.1 林种结构
        4.4.2 龄级结构
        4.4.3 树种结构
        4.4.4 林分结构
    4.5 福建省木材消耗结构
        4.5.1 林木的种植与培育
        4.5.2 木质类加工业
        4.5.3 纸类产品总量与结构
        4.5.4 木材消耗结构比重分析
        4.5.5 福建省木材消耗结构的马尔科夫预测
    4.6 福建省企业木材物流库存控制
        4.6.1 实例应用
        4.6.1.1 库存量的 N-W 核回归模型
        4.6.1.2 库存量的局部线性回归估计
        4.6.2 预测订货期天数
        4.6.2.1 只有一个修复期的库存控制策略
        4.6.2.2 非参数回归模型
        4.6.2.3 结果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1.1 区域木材消耗结构
        5.1.2 企业木材物流库存控制
    5.2 几点讨论
6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木麻黄二层次联合选择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D]. 崔佳佳.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D]. 袁继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赤桉种源和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研究[D]. 熊涛. 广西大学, 2018(01)
  • [5]产业转型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D]. 蒋瑾涵. 东南大学, 2018(05)
  • [6]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 ——基于科层理论的解释[D]. 江泽全. 华南农业大学, 2015(02)
  • [7]三沙市区域旅游发展条件分析及其战略选择[D]. 袁正荣. 海南大学, 2014(05)
  • [8]中国林业生物灾害经济分析及其防治对策研究[D]. 王剑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9]生态导向发展模式(EOD)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研究 ——以广西贵港城市西片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为例[D]. 陈海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10]福建省木材消耗结构特征与木材物流导向研究[D]. 林森.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木麻黄的两级联合选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