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L对小鼠结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及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

CHL对小鼠结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及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

一、CHL对小鼠结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及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涛[1](2021)在《手性三螺旋结构β-葡聚糖自组装药物载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酵母来源β-葡聚糖是一种具有手性三螺旋结构的葡聚糖,其生物相容性高,来源丰富,同时也又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活性,因此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通过调控β-葡聚糖手性三螺旋结构的解离与自组装,从而构建药物载体,进而研究其药物载体性能与生物活性,为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合成与构建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首先,以酵母来源β-葡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溶剂驱动自组装的方式,分别与抗癌药物阿霉素(DOX)、抗炎药物小檗碱(BER)共组装成纳米颗粒,从而构建药物载体。然后,通过圆二色谱、紫外可见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纳米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该药物载体的材料性能以及药物与载体之间的手性相互作用进行评价。最后,在不同研究模型上对所构建药物载体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研究不同分子链构象β-葡聚糖药物载体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人乳腺癌细胞(MCF-7)模型研究β-葡聚糖/阿霉素药物载体对人乳腺癌的抑制作用;通过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研究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的抗炎作用;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评价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β-葡聚糖/阿霉素药物载体粒径在50~160nm之间,该药物载体具有特殊的手性以及较高的包封率(13.9%~38.2%)和较好的p H敏感释放能力(p H值在7.4~5.0之间)。该药物载体本身可刺激RAW264.7细胞激活固有免疫,促进免疫增强型基因的表达(IL-1β、IL-6、TNF-α、IFN-γ),同时细胞摄取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也证明了该药物载体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表明其可进一步开发作为纳米药物载体应用于肿瘤治疗。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纳米粒径在80~120nm之间,具三螺旋结构的β-葡聚糖药物载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28.4%)。在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该药物载体能显着促进细胞对小檗碱的摄取,RT-q PCR实验表明其能显着抑制IL-1β、IL-6和COX-2等炎症因子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其能抑制细胞内NF-кB、NLRP3、COX-2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ELISA实验表明其能够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6等以及炎症化学物质一氧化氮(NO)的分泌。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上,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能有效缓解结肠炎的发生与发展,主要表现在该药物载体能缓解结肠炎所导致的小鼠体重下降、大便稀疏与便血、结肠长度缩短以及结肠组织病变等情况。研究结论:β-葡聚糖药物载体具有独特的手性三螺旋结构,其能通过溶剂驱动自组装的方式构建药物载体,同时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活性与较高的载药效率,在肿瘤模型与炎症模型中都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该药物载体有望成为新一代药物载体从而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闫慧明[2](2021)在《樱桃多酚提取物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樱桃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色泽鲜艳且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樱桃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多酚对人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多酚能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抗炎活性,而氧化应激是许多慢性疾病和退行性病变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多酚等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结肠炎的毒副作用明显,易复发,增加了结肠癌变风险。由于多酚的促凋亡和抗血管生成作用,多酚可以减少炎症、抑制水肿、阻止肿瘤的发展。目前对于樱桃多酚对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测定樱桃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UPLC-ESITOF-MS/MS鉴定樱桃多酚提取物的组成,并以DSS诱导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为模型,探讨樱桃多酚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抗结肠炎作用及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提取樱桃游离酚和结合酚,Folin-Ciocalteu法测定其含量,发现樱桃中主要是游离酚,为6.71 mg GAE/g DW,占总酚的98%,而结合酚只占2%。然后,以抗坏血酸作对照,采用不同的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研究游离酚、结合酚的抗氧化活性大小。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对于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Vc与游离酚均显着高于结合酚;对于ABTS自由基清除率,结合酚显着高于游离酚和Vc;游离酚ORAC值为297μmol TE/g DW,结合酚为8μmol TE/g DW左右,游离酚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远高于结合酚;结合酚和Vc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清除率与浓度呈正相关,游离酚呈负相关;对于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游离酚含量与清除率显着正相关,结合酚含量与清除率无相关性。以上结果说明对于不同的测定方法,游离酚和结合酚抗氧化活性大小不同。(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樱桃多酚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鉴定出游离酚中含有绿原酸,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丁香酸、儿茶素和芦丁五种多酚。其中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含量最高,达1276μg/g DW,其次是芦丁和绿原酸,分别为177μg/g DW和153μg/g DW,儿茶素和丁香酸含量较少,为84μg/g DW和76μg/g DW。进一步通过UPLC-ESI-TOF-MS/MS对樱桃多酚提取物进行组成鉴定,结果表明,樱桃游离酚中鉴定出花色苷类(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芸香苷、芍药素3-O-芸香苷、锦葵素-己糖苷、天竺葵素3-芸香苷)、羟基苯甲酸类(原儿茶酸)、羟基肉桂酸类(咖啡酰奎宁酸、3-对香豆酰奎宁酸、阿魏酰奎宁酸、二咖啡酰奎宁酸)、黄酮醇类(槲皮素3-O-芸香苷、槲皮素、槲皮素3-O-己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3-O-芸香苷)和黄烷醇类(儿茶素)。结合酚中有花色苷类(飞燕草素3-O-芸香苷、天竺葵素3-芸香苷、飞燕草素-己糖苷)、羟基肉桂酸类(对香豆酸)、黄酮醇类(槲皮素3-O-芸香苷、山奈酚3-葡萄糖苷)、黄烷醇类(儿茶素)。由此得出樱桃多酚提取物中主要包含花色苷、羟基肉桂酸、黄酮醇、黄烷醇、羟基苯甲酸类。(3)以DSS诱导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为实验模型,探讨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多酚能减缓小鼠体重下降趋势,降低DAI指数,减少结肠长度的缩短;多酚还显着改善小鼠结肠粘膜组织形态,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且多酚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多酚处理显着降低结肠粘膜层厚度和肌层厚度,缓解溃疡和水肿;多酚降低小鼠血清中ALT、CAT、GSH-PX水平和MDA活性,提高SOD活性,降低小鼠结肠粘膜MPO活性,降低IL-6、TNF-α水平,提高IL-10水平。综上,樱桃多酚提取物能增强机体抗氧化和抗炎能力,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减轻炎症损伤。(4)为了进一步探讨樱桃多酚提取物抗结肠炎机制,对小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多酚能显着提高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和ZO-1蛋白含量,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同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蛋白β-catenin、c-myc、Cyclin D1及GSK-3β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多酚能降低四种蛋白含量,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综上,樱桃多酚提取物可能通过保护小鼠结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维持屏障功能、抑制Wnt通路的异常激活来缓解小鼠因DSS诱导产生的溃疡性结肠炎,减轻结肠炎损伤。

吴永继[3](2021)在《杜仲水提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神经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项研究表明,神经炎症是参与神经元变性的关键过程,同时也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以抑制神经炎症为切入点,寻找缓解或治疗上述疾病的抗炎药物。杜仲属于杜仲科杜仲属的单一树种,具有较强的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抗炎及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杜仲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的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且已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药配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杜仲水提物(water extract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er,WEE)是否具有抑制神经炎症、改善神经炎症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抑郁样行为及肠道菌群等作用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神经炎症的小鼠模型及细胞模型,通过在体试验与体外试验相结合,探讨WEE对LPS诱导的神经炎症的缓解作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旨在为杜仲的综合性利用及开发新的抗炎天然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1)WEE抑制LPS诱导的大脑组织中SOD、GSH-Px活力下降及MDA含量减少的程度,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性。通过水迷宫试验和爬杆试验发现,WEE能够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通过旷场试验及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发现,与LPS组小鼠相比,WEE能够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为探究小鼠行为学变化的原因,分析海马中与学习记忆相关蛋白的表达及不同小棘的比例变化。结果发现,与LPS组相比,WEE能够增加海马中Mushroom状小棘的比例,上调突触相关蛋白如:突触泡蛋白(synaptophysin,SYP),树突棘素(spinophilin,SPN)和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的表达水平,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样行为。(2)LPS引起小鼠海马颗粒细胞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Brd U+和DCX+的细胞数量减少,分子层(Mesomolecular layer,ML)中Brd U+细胞数量增多,WEE明显增加了DCX+细胞的数量。与LPS组相比,WEE降低了LPS诱导的新生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的程度,增加祖细胞不对称分裂的百分比。以上结果表明,WEE对LPS诱导的小鼠海马中成体神经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Sholl及Skeleton/Fractal方法对小胶质细胞的形态进行分析发现,WEE能明显影响LPS诱导的小鼠海马中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复杂性。(3)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在海马不同区域的密度,结果发现,与LPS组相比,WEE明显降低GFAP+细胞在海马CA1,CA3,ML和门区的密度及海马中GFAP蛋白表达。类似地,与LPS组相比,WEE能明显降低Iba1+细胞在CA1,CA3及门区的密度。通过q PCR检测发现,与LPS组相比,WEE显着降低IL-1β、IL-6、IL-1ra、i NOS、Arg-1的m RNA表达水平,同时降低MMP9、MCP-1、m PPARγ的m 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发现,WEE通过抑制LPS激活的NFκB、p38 MAPK信号通路、凋亡及内质网应激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分析大脑皮层中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发现,与LPS组比,WEE降低小鼠大脑皮层中GFAP+与Iba1+的细胞密度及相应蛋白表达量。通过q PCR检测发现,与LPS组相比,WEE能够明显抑制TNF-α、IL-1β、IL-6、IL-10及IL-1ra等炎症因子在大脑皮层中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WEE能够抑制LPS激活的NFκB、p38 MAPK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5)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WEE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保护小鼠肠道免受LPS的损伤。且与LPS组相比,WEE能够抑制小鼠结肠中TNF-α,IL-1β,IL-6,IL-10,IL-1ra及Occludin的表达,增加结肠中紧密相关蛋白的表达,缓解肠道炎症的发生。(6)通过LPS作用于BV2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发现,与LPS组相比,WEE增加BV2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的分化程度及ROS的含量,且能够抑制LPS诱导的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并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WEE能够抑制LPS激活的NFκB、p38 MAPK信号通路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缓解细胞炎症。综上所述,WEE能够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样行为;对LPS诱导海马中成体神经发生起到保护作用;抑制小鼠大脑皮层与海马中炎症相关因子与TLR4、NFκB、p38 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凋亡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杨哲[4](2021)在《吴茱萸碱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概率日益增加,结直肠癌已成为世界第三常见恶性肿瘤。肠道炎症为诱发结肠癌发病最重要也是最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炎症相关性结肠癌的发病率比散发性结肠癌高5~10倍,近50%左右的结肠炎患者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发展为结肠癌。因此,探究出安全可靠的结肠癌预防手段,并结合不同的治疗模式,在结肠癌发病高危人群(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腺瘤患者)中注重预防性策略的应用,将是治疗结肠癌的重要策略之一。以往研究发现吴茱萸碱对炎症及肿瘤的发生有着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我们研究吴茱萸碱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最为关键的致病因素结肠炎不同病程阶段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分析其对肠道炎症微环境中炎症细胞及肠上皮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其调控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充分开发及利用吴茱萸碱治疗相关性疾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方法:首先体内实验证明吴茱萸碱对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癌前炎症阶段的预防及治疗作用,通过不同的浓度的DSS,调整DSS作用时间及剂量,分别诱导小鼠急性、慢性结肠炎模型,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衡量吴茱萸碱对小鼠肠道炎症、氧化应激、炎癌转化的预防作用;接着考察吴茱萸碱对肠道炎症微环境两大类细胞——肠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活性的选择性作用,LPS刺激炎症细胞模拟肠道炎症微环境,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等考察吴茱萸碱对LPS诱导的炎症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及STAT-3磷酸化水平影响;然后通过CCK-8、AnnexinV/PI染色法、PI单标法检、流式细胞术等检测手段,探究吴茱萸碱对于多种结肠癌细胞及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周期以及ROS水平的影响;最后明确吴茱萸碱对IL-6/JAK/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通过Western blot、计算机模拟药物分子对接等方法从吴茱萸碱是否直接作用于IL-6、是否调控上游相关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JAKs、是否可以直接靶向作用于STAT-3的SH2结构域、N-末端结构以及是否通过调控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水平来抑制STAT-3信号通路。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吴茱萸碱对结肠炎向肠癌转化的炎症阶段有着显着的化学预防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减轻肠道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保护肠道屏障损伤,同时降低结肠组织中STAT-3磷酸化水平,在急性结肠炎阶段就可以预防癌变的发生和进展。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吴茱萸碱可以降低LPS所造成的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表达及氧化应激水平,显着降低STAT-3磷酸化水平。吴茱萸碱对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而对多种结肠癌细胞具有显着抑制用,将结直肠癌细胞阻滞于G2期,升高ROS水平,并促进多种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抑制STAT-3活化与入核,其作用机制与抑制STAT-3通路密切相关,吴茱萸碱并不直接作用于IL-6,对上游JAK家族蛋白的表达无影响,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吴茱萸碱直接靶向STAT-3结合位点的可能性并不高,主要通过上调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表达,抑制STAT-3磷酸化。结论:吴茱萸碱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最为关键的癌前病变因素结肠炎小鼠模型不同病程阶段均有良好的预防及治疗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小鼠机体炎症、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癌细胞增殖及炎癌转化,抑制STAT-3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有关;同时吴茱萸碱可以降低肠道炎症微环境中炎症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ROS水平,抑制STAT-3磷酸化;吴茱萸碱对肠上皮细胞活性具有选择性,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通过升高结肠癌细胞ROS水平,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期,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促进多种结肠癌细胞系凋亡,而对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活性没有影响,其机制与抑制STAT-3活化与入核,抑制STAT-3通路密切相关,吴茱萸碱抑制STAT-3磷酸化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吴茱萸碱通过主要通过上调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表达,抑制STAT-3磷酸化。

李建春[5](2021)在《两种槐属和两种大戟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通过分离与筛选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寻找新药的一个有效途径。本论文对两种槐属药用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和两种大戟属药用植物金刚纂(Euphorbia neriifolia)、甘遂(Euphorbia kansui)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和手段(MCI、ODS、RP-18、硅胶、凝胶和半制备HPLC等),综合利用MS、HR-ESI-MS、1D-和2D-NMR以及X-ray单晶衍射等多种波谱学方法,并结合电子圆二色谱法和计算13C-NMR等方法,从上述四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鉴定出195个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二萜、三萜、生物碱和甾体等。其中包括47个新化合物,并对3个化合物的核磁数据首次进行了归属和报道。另外,我们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包括抗病毒、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等,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槐属植物苦豆子是一味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苦豆子全株味苦、性寒,其用药部位包括全草及种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痛杀虫等作用。生物碱类成分是其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癌、抗病毒、抗心率失常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本实验从苦豆子种子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生物碱相共分离鉴定了4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37个苦参碱型,9个鹰爪豆碱型,2个金雀花碱型和1个其他类生物碱。其中16个新化合物并分别命名为:Sophalode A(1),Sophalode B(2),Sophalode C(3),Sophalode D(4),Sophalode H(5),Sophalode I(7),Sophalode E(12),Sophalode F(13),Sophalode G(14),Sophalode N(15),Sophalode P(16),Sophalode M(17),Sophalode O(28),Sophalode J(33),Sophalodes K(34)和Sophalode L(35)。化合物Neosophoramine(6)的绝对构型是我们通过比较它与化合物Sophalodes H(5)的ECD来确定的;化合物18的核磁数据被第一次归属;化合物1-4是从槐属植物中第一次分离得到的C-11位氧化的苦参碱类化合物;所有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通过计算ECD和计算13C-NMR加以确定,还通过X-ray单晶衍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化合物4和6的绝对构型。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7、34、44和48具有显着的抗炎活性,IC50值在18.2633.30μM之间,其活性强于槐属中代表性的抗炎化合物(+)-Matrine(8)(IC50=38.90μM)。对新化合物34进行进一步的抗炎活性与作用机制评价,在Western blot分析中化合物34不仅明显抑制了脂多糖(LPS)处理后巨噬细胞(RAW 264.7)诱导的一氧化氮合酶(i NOS)的表达。而且明显降低了在另一种介导炎症、协助炎症介质产生中起关键作用的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表明化合物34是通过抑制i NOS和COX-2的表达来产生抗炎活性的。此外,化合物26对He La细胞显示出较弱的毒性。苦参作为传统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主要以苦参的根入药,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和利尿等功效。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痒、湿疹、湿疮、皮肤搔痒、疥疮麻风、外用亦可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等。从苦参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生物碱相共分离鉴定了19个生物碱,结构类型包括13个苦参碱型,3个金雀花碱型,3个鹰爪豆碱型。发现新化合物2个:Sophcence A(1)和Sophcence B(13)。此外,我们对化合物(-)-(35)7-Dehydrosophoramine(11)和Oxy-N-methylcytisine(14)的核磁数据首次进行了归属和报道。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苦参碱型化合物4对LPS诱导的RAW 264.7具有较强的NO抑制活性,IC50值为22.14μM,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MMA)作为阳性对照,IC50值为21.80μM;化合物19在20mg/ml时,对胶质瘤肿瘤干细胞GSC-3#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金刚纂在我国的西双版纳作为一种傣药具有非常多的药用价值,其性寒,味甘,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疮生肌,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等功效。但是,国内外对金刚纂的研究和报道比较少,为了进一步阐明金刚纂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同时寻找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本次实验从金刚纂茎皮75%丙酮水的乙酸乙酯相共分离鉴定了60个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10个松香烷型二萜,16个对映-异海松烷型二萜,1个对映-海松烷型二萜,2个异海松烷型二萜,14个对映-阿替生烷型二萜,1个贝壳杉烷型二萜,7个巨大戟烷型二萜,6个续随子烷型二萜和3个小分子类化合物。发现新化合物21个,依次被命名为:Eupneria A(1),Eupneria B(2),Eupneria C(3),Eupneria D(4),Eupneria E(5),Eupneria F(7),Eupnejca A(10),Eupneria J(11),Eupneria K(12),Eupneria M(13),Eupneria N(14),Eupneria O(19),Ent-isopimara-8(14),15-dien-3β,7α,12β-triol(20),Eupneria L(22),Eupnejca C(23),Eupnejca D(24),Eupneria P(25),Eupnejca E(26),Eupneria G(30),Eupneria H(31),Eupneria I(32)。其中化合物11-13、22和26是第一次从金刚纂中分离得到18(19)-降对映-异海松烷型类二萜,并通过X-ray单晶衍射或计算ECD确定了它们的绝对构型。此外,化合物30是首次从金刚纂中分离得到C18(19)-降对映-阿替生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活性追踪发现5个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抗HIV活性,其中化合物46的活性最为显着,EC50值为0.0028μg/ml,阳性对照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EC50值为0.0086μg/ml;化合物35对Hep G2和Hep G2/Adr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3.70μM和15.57μM;化合物44对Hep G2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其IC50值为0.01μM;此外,在LPS诱导RAW 264.7细胞NO生成的抑制活性研究中,化合物47和48活性最为显着,IC50分别为6.37和5.78μM,L-NMMA作为阳性对照,IC50值为21.17μM。深入的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47和48通过抑制LPS诱导RAW 264.7细胞中的促炎介质NO、IL-1β、IL-6和i NOS而表现出显着的抗炎潜力;另外发现化合物18在10mg/m L时对MDCK细胞感染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IC50值为3.86μM,核酸酶(Nucleozin)作为阳性对照,IC50值为0.87+/-0.14μM。甘遂属于大戟科大戟属植物,作为我国的特有植物它的药用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甘遂有毒,性寒,味苦,归肺、肾、大肠经,有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之功,主治水肿、腹水和肿瘤等病症。在临床上多用于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水肿、咳喘、食道癌、乳腺癌、急性胰腺癌、肺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以及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从甘遂根部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共分离鉴定了67个化合物,包括20个三萜类化合物、10个贾白榄烷型二萜、15个巨大戟烷型二萜、15个甾体类化合物,1个黄酮类化合物和6个其他类成分。发现新化合物8个,依次被命名为:Eupokanu A(3),Eupokanu B(4),Eupokanu C(9),Eupokanu D(10),Eupokanu E(11),Eupokanu F(21),Eupokanu G(46)和Eupokanu H(56)。值得一提的是,化合物9和10是首次从大戟属中发现的Me-19(10→9),并在C-5(10)处形成双键以及在C-7和C-8形成氧环的结构新颖的三萜类化合物。活性研究发现巨大戟烷型二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具有较强的NO抑制活性,其中巨大戟烷型化合物30、33、35-36和38活性最为显着,IC50值分别为0.55、0.57、0.56、0.30和2.98μM,另外,甾体类化合物45和58也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9.10和1.71μM,L-NMMA作为阳性对照(IC50=21.80μM);17个化合物具有抗Hep G2活性,(IC50=12.5571.23μM),其中化合物10、28和33活性最为显着,IC50分别为18.24、12.55和20.97μM,阿霉素(Adr)作为阳性对照(IC50=4.37μM);化合物33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肺癌细胞A549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17.12和21.97μM;此外,我们对化合物33进行体外抗肝癌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3可通过下调Akt/m TOR,上调PKC-δ,促进细胞的凋亡,上调ERK/MAPK通路,来抑制Hep G2细胞的生存和增殖,并体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另外,分离得到的88 g大戟烷型三萜类化合物1,具有显着的选择性抑制胶质瘤肿瘤干细胞活性的作用,且化合物1对肺癌细胞A549也显示出了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为25.96μM。

袁子文[6](2020)在《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黄连解毒汤(Huang-lian-Jie-du decoction,HLJDD)是清热解毒的代表方剂,可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为主的炎症性肠病。为探讨HLJDD对急性UC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评价了HLJDD对小鼠急性UC模型的疗效,并从分子水平对其部分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进一步通过体内药效学实验筛选了HLJDD抗溃疡有效部位,并探讨了HLJDD及其有效部位对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代谢组学技术与分子模拟对接技术,深入探讨了HLJDD及其有效部位抗溃疡作用机制。方法及结果:(1)给予BABL/c小鼠3.5%葡聚糖硫酸钠饮水使其连续自由饮用7天以建立小鼠急性UC模型,造模的同时每天分别灌胃高(9.2 g/kg)、中(4.6 g/kg)、低(2.3 g/kg)剂量的HLJDD进行治疗,并以柳氮磺胺吡啶(0.45 g/kg)为阳性对照药物。试验期间对各组小鼠临床症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小鼠血浆进行IL-1β,TNF-a和IL-10检测;取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学及氧化应激检测,并对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Nrf2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肠粘膜紧密链接蛋白进行WB检测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LJDD能显着缓解UC模型小鼠体重下降及DAI的升高(p<0.05);显着抑制结肠缩短并减轻结肠病理学损伤(p<0.05);显着降低血浆和结肠MPO水平(p<0.05)。此外,HLJDD治疗能显着升高UC小鼠血浆IL-10含量;显着降低IL-1β和TNF-a含量;显着抑制结肠NF-κB p65、p-IKKα/β、p-IKBα蛋白表达(p<0.05);HLJDD治疗后UC小鼠结肠NO,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GSH,SOD含量和Nrf2,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另外,HLJDD治疗还可增加UC小鼠结肠粘液蛋白分泌,并可显着恢复肠黏膜紧密链接蛋白(ZO-1,Occludin)表达(p<0.05)。以上这些结果以HLJDD中剂量组的效果最佳。(2)利用索氏提取器结合系统溶剂提取法,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对HLJDD水煎液的冻干粉进行提取,浓缩干燥后获得HLJDD不同极性部位。建立小鼠急性UC模型的同时分别灌胃HLJDD及其不同极性部位(4.6g/kg,以生药材计算)连续治疗7天,以筛选HLJDD抗溃疡有效部位。采集HLJDD及其有效部位治疗后小鼠盲肠内容物,对肠道菌群16S rRNA的V3V4高变区基因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显示,HLJDD-正丁醇部位(HLJDD-n-butanol,HLJDD-NBA)的得率最高(64.45%)。HLJDD-NBA治疗不但能显着地降低UC小鼠DAI,显着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而且具有显着的抗炎和抗氧化效果(p<0.05),且这些作用与HLJDD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显示,HLDD和HLJDD-NBA治疗不仅能显着降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而且能抑制UC模型小鼠肠道内有益菌群(如:Lactobacillus,Parabacteroides,Prevotella等)相对丰度的减少和病原菌(如:Escherichia,Odoribacter,Alloprevotella等)的滋生。此外,HLJDD和HLJDD-NBA还可显着的纠正UC小鼠肠道菌群功能紊乱。(3)采用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HLJDD和HLJDD-NBA治疗后UC小鼠血浆代谢物进行检测和分析。分别筛选模型组与各组间差异代谢物,并对共有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最后,查阅文献并采用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分析HLJDD或HLJDD-NBA中主要活性成分对潜在靶标代谢通路的分子调控机制。结果显示,HLJDD及HLJDD-NBA均可通过回调UC小鼠体内24个差异代谢物的异常变化而显着的改善UC小鼠代谢功能紊乱,且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为二者作用的靶标代谢通路。进一步的文献研究及分子模拟对接分析结果显示,HLJDD可抑制COX-2蛋白表达,且HLJDD中13个活性成分均具有抑制靶标代谢通路中关键蛋白酶(PLA2和5-LOX)活性的潜力。结论:(1)HLJDD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Nrf2信号通路和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而有效地治疗小鼠急性UC;(2)HLJDD-NBA为HLJDD治疗小鼠急性UC的有效部位;(3)HLJDD及HLJDD-NBA均可通过抑制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和恢复肠道菌群正常功能而维持UC小鼠肠道菌群稳态;(4)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为HLJDD及HLJDD-NBA治疗小鼠急性UC的靶标代谢通路;(5)HLJDD及HLJDD-NBA可能是通过抑制COX-2蛋白表达,5-LOX和PLA2酶活性来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的异常紊乱,进而治疗小鼠急性UC。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HLJDD对小鼠急性UC的治疗效果并筛选了其有效部位,也揭示了其部分作用机制,为扩展HLJDD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精制和抗溃疡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祁一凡[7](2020)在《EBV相关胃癌细胞中EBV通过TRAF2和ERK信号通路下调COX-2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的胃癌,即EB病毒相关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约占胃癌的近10%,由于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EBVaGC发病的绝对数高,每年新发病例在90000以上,因此对EBVaGC发生机制以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迄今为止在EBV相关肿瘤中尚未见EBV潜伏膜蛋白2A(EBV-encoded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2A,LMP2A)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报道。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EBV-encoded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在EBVaGC中是否与COX-2相互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3种EBV阳性胃癌细胞系(GT38,GT39以及SNU719)和5种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AGS,HGC27以及MKN45)中COX-2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2)重亚硫酸氰盐测序(Bisulfite Genomic Sequense,BSP)检测EBV阳性胃癌细胞系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3)qRT-PCR方法检测靶向COX-2编码基因的几种microRNA的转录表达。(4)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BV阳性胃癌细胞系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和TRAF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related factor 2)蛋白表达水平。(5)以pcDNA3.1分别构建LMP1和LMP2A编码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分别转染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筛选出相应的细胞克隆,观察外源性LMP1和LMP2A表达对COX-2和TRAF2表达的影响。(6)采用小干扰RNA技术(Small Interfere,siRNA)分别靶向干扰EBV阳性胃癌细胞系GT38中LMP1和LMP2A编码基因的表达,观察两种蛋白表达沉默对COX-2和及TRAF2的影响。(7)在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用采用两种不同序列的siRNA靶向作用TRAF2编码基因,观察干扰后TRAF2的蛋白表达选择干扰效果好的序列,以确保其对COX-2蛋白下调作用的准确性。(8)采用MEK抑制剂PD0325901和si-ERK1/2阻断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ERK通路,检测分析p-ERK是否参与LMP1对COX-2的调控。(9)EBV能够激活PI3K/AKT通路,采用PI3K抑制剂LY294002阻断EBV阳性细胞系GT38中AKT通路,研究p-AKT在EBV对COX-2调控中的角色。(10)采用si-Fox O1干扰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Fox O1的表达,检测COX-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COX-2在3种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中m RNA转录表达水平明显低于5种EBV阴性胃癌细胞系(t=10.3,P=0.0005)。(2)EBV阳性胃癌细胞系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分别为4.12%和11.42%,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EBV阴性胃癌细胞系(t=2.58,P=0.04)。(3)EBV阳性胃癌细胞系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蛋白表达具有明显差异,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EBV阴性胃癌细胞系(t=6.075,P=0.0017)。(4)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外源性LMP1或LMP2A表达染可显着降低COX-2和TRAF2蛋白表达水平;而干扰EBV阳性胃癌细胞系GT38中LMP1或LMP2A表达,则COX-2和TRAF2蛋白表达则有所恢复。(5)干扰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TRAF2表达,可观察到COX-2蛋白表达的急剧下降。(6)此外,在AGS中过表达LMP1使得ERK激活减少(t=7.49,P=0.01),使用MEK抑制剂及si-ERK1/2鉴定ERK的阻断下调了COX-2的蛋白表达(P<0.01)。(7)在GT38中使用了PI3K抑制剂LY294002后发现其下游的转录因子FoxO1以及COX-2的表达均有恢复,并且在SGC7901中抑制FoxO1则降低了COX-2的产生(t=3.68,P=0.02),因此鉴定出Fox O1参与了p-AKT对COX-2的抑制作用。结论:(1)在EBV阳性胃癌细胞中,外源性LMP1和LMP2A表达可通过下调TRAF2抑制COX-2表达。(2)而p-ERK参与了LMP1对COX-2的抑制。(3)观察到EBVaGC细胞中可以通过激活AKT通路磷酸化FoxO1降低COX-2的转录。

彭珂毓[8](2020)在《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茎叶改善血液循环和调控炎症反应的效应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81673533)和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ZDXM-2-5)的支持下完成。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和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作用机理等进行研究,以期为丹参茎叶酚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简述如下:一、文献研究本章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地归纳了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从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免疫异常和宿主遗传易感性等方面总结了这些因素与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关系,以助于探寻炎症性肠病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中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多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及化湿药为主,其中又多以中药活性单体成分研究为主,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丰富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显示出极大的研究潜力,以期为从中药中开发研制副作用较小而疗效肯定的抗炎症性肠病药物提供研究思路。二、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1丹参茎叶总酚酸样品的制备丹参茎叶样品通过乙醇回流提取,经柱层析结合萃取技术纯化富集后制备得到丹参茎叶总酚酸。采用超高效液相方法对制备得到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酚酸C、芦丁、异槲皮苷、山奈酚-3-0-芸香糖苷及紫云英苷等酚酸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测得含量分别为1.54mg·g-1、298.43 mg·g-1、14.38mg·g-1、315.73 mg·g-1、7.30 mg·g-1、16.45 mg·g-1、6.10 mg·g-1、7.05 mg·g-1、3.07 mg·g-1 和2.45 mg·g-1,其中酚酸类成分总量为653.83 mg·g-1,黄酮类成分总量为18.67 mg·g-1。2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采用自由饮用2%(w/v)葡聚糖硫酸钠(DSS)连续7天以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包括丹参茎叶总酚酸及其中所含主要组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灌胃给药7天。给药期间记录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给药结束后,迅速剖取结肠进行长度测量和病理分析,以评价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在停止饮用2%DSS溶液期间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01),结肠组织出现严重的病理损伤(P<0.05)。丹参茎叶酚酸组分给药干预后,上述情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出对结肠炎的保护治疗作用。3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1)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利用ELISA和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症状态下的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探讨其对免疫屏障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COX2和iNOS水平显着增加(P<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5);IL-6、COX2和IL17A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1)。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除对TNF-α水平无明显抑制作用外,其他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表现出降低促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及增加抗炎因子蛋白水平从而恢复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达到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其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迷迭香酸表现出相似或比丹参茎叶总酚酸更好的作用效果。(2)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PCo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茎叶酚酸组分一定程度的调节结肠炎模型小鼠菌群结构异常和缩短得分图中距离正常对照组的RD值,其中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的作用相对较优为丹参茎叶总酚酸的活性组分,从整体肠道菌群角度揭示了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LEfse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从门到种水平都存在显着差异菌群。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主要下调变形菌门、埃希杆菌-志贺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链球菌属(Steptococ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 相 对 丰 度,上 调 Odoribacter 和 瘤 胃 菌 属(RuminococcaceaeUCG013和Ruminiclostridium6)相对丰度,尤其对潜在致病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相对丰度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达到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3)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Orbitrap MS技术,进行血清及盲肠内容物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PLS-DA分析结果发现,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位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并明显缩短RD值,显示出对异常血清及粪便代谢的调节作用。其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调节作用相对较优是丹参茎叶总酚酸的活性组分,从整体代谢组学层面来揭示了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对模型组中被显着扰乱的代谢物分析发现,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鉴定出的35个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9个,粪便中26个)不同程度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这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嘌呤代谢。此外,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异常波动与肠道内代谢物高度相关。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可通过下调副拟杆菌属的丰度来抑制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并增加氨基酸水平,上调瘤胃菌属的丰度来促进胆汁酸代谢并增加胆汁酸水平,从而重塑肠道内环境稳态。三、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1丹参酮样品的成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对丹参酮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共测得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分别为623.63 mg·g-1和47.42 mg·g-1,丹参酮总量为671.05 mg·g-1。2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同上一章,采用2%DSS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包括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及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给药干预7天。同样通过小鼠DAI评分,结肠长度,结肠病理损伤及组织学评分等指标,以评价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给药结束后均显着降低DAI评分,缓解结肠缩短,减轻结肠炎症损伤并下调组织学评分,表现出对结肠炎的保护治疗作用,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的作用相对优于丹参茎叶总酚酸组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效应。3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1)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利用ELISA和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及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对肠道炎症的缓解作用,以探讨其对免疫屏障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TOR、p-mTOR和NF-KBp65蛋白表达水平及PI3Kp110α、AKT(ser473)和STAT3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P<0.01),并伴随着促炎因子TNF-α、IL-6、IL-1α和COX2水平以及IL-1β和iNOS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TLR4/PI3K/AKT/mTOR通路及STAT3被激活。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不同程度下调上述促炎因子蛋白及mRNA水平,并降低上述蛋白表达,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作用相对最优,表现出两者联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总之,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的抗炎活性至少部分是由于TLR4/PI3K/AKT/mTOR轴和STAT3蛋白的作用,从而缓解肠道炎症达到保护结肠炎的目的。(2)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神经营养因子调节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和其相应高亲和力受体(TrKB和TrKA)及NF-κBp65蛋白表达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海马中BDNF、NGF、TrKB、TrKA和NF-κBp65表达显着增加(P<0.05)。给药干预后,仅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表现出一定的将NGF、TrKB和TrKA表达水平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的作用,从而影响结肠炎小鼠海马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异常反应(如神经发生增加)以间接改善结肠炎小鼠精神状态,显示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3)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的血清及脑组织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以监测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小鼠体内小分子代谢物水平的变化。PLS-D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血清及脑组织存在明显的代谢异常。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除个别组外均不同程度的缩短距离正常对照组的RD值,显示出一定的对血清及脑组织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明显缩短RD值(P<0.05),从整体代谢层面上显示出相对较优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对模型组中被显着扰乱的代谢物分析发现,共鉴定17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10个,脑组织中7个)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嘌呤代谢。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对这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不同程度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从而有效改善结肠炎小鼠血清及脑组织的代谢紊乱。

张双喆[9](2020)在《萘酰亚胺类染料对癌症的荧光识别和抑制》文中提出癌症是一种侵略性极强的疾病,癌细胞会进行无法控制的生长和分裂。癌症面向的发病人群广、死亡率高。因此,对癌症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荧光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响应迅速等独特优势,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应用潜力且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择光物理性能好、光谱易修饰和连接靶向基团便捷的1,8-萘酰亚胺为荧光母体,进行萘酰亚胺类荧光染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对肿瘤识别和抑制的应用性能研究。以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NTR)为靶点,设计合成了一例以萘酰亚胺为荧光母体的染料分子NP-Mito-NTR。在细胞环境下,染料分子NP-Mito-NTR结构中的季鏻盐结构可以使其定位在细胞质内的线粒体上;萘环上的硝基基团能够在硝基还原酶和辅酶NADH的帮助下特异性地还原为氨基,ICT作用恢复,最大发射波长从425 nm红移到544 nm,荧光增强25倍。由于硝基还原酶在癌细胞/组织中的低氧环境下过度表达,因此染料分子NP-Mito-NTR通过检测硝基还原酶实现癌症识别。以Wnt信号通路中的Dvl蛋白为靶点,设计合成了一例以萘酰亚胺为荧光母体、以Wnt通路的抑制剂舒林酸为识别基团的染料分子SLN。分子对接模拟显示染料分子SLN能够以完全展开的构象与Dvl蛋白结合;染料分子SLN与舒林酸原药相似,与Dvl蛋白的PDZ结构域内的精氨酸(R322)形成氢键,SLN结构中的荧光团在与Wnt通路中Dvl蛋白结合时发出荧光信号,实现对肿瘤的识别,SLN能够在5 min的染色时间内快速进入癌细胞/组织,染色深度达到80 μm,可用于荧光手术导航。同时,SLN与Dvl蛋白的结合能抑制其下游蛋白β-catenin的表达,给药组β-catenin表达下降为对照组的1/2左右,即抑制肿瘤增殖。活体抑制肿瘤增殖实验中,舒林酸组的平均瘤体积为对照组的29%,染料分子SLN组的平均体积为对照组的43%,舒林酸组的平均瘤重为对照组的42%,染料分子SLN组的平均瘤重为对照组的60%,结果表明SLN与原药舒林酸相似,都能够在一定浓度下抑制肿瘤的增殖。染料分子SLN具有癌症识别和抑制双重功能。以COX-2蛋白为识别靶点,设计合成了一例以萘酰亚胺为荧光母体、以COX-2蛋白的抑制剂布洛芬为识别基团的染料分子IBLN。染料分子IBLN与COX-2蛋白结合时发出荧光信号,实现肿瘤识别,信噪比达4.6。活体抑制肿瘤增殖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化学预防的方式给药个别给药组无肿瘤形成,布洛芬组的平均瘤重为对照组的20%,IBLN组的平均瘤重仅为对照组的4%。染料分子IBLN具有癌症识别和抑制双重功能。

马胜[10](2020)在《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刺激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仍然是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难题。传统药物的治疗以肿瘤细胞为靶标,治疗效果有限,并且造成很强的毒副作用。实际上,肿瘤不单单是一群肿瘤细胞的集合,其中包含肿瘤细胞、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和各种细胞因子。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和各种细胞因子构成了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药物的治疗效果。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交互作用是肿瘤微环境的核心内容,然而这种交互作用是复杂多变的。肿瘤细胞主要通过免疫负调节分子如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调节免疫细胞分化为免疫抑制细胞,构建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细胞反过来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和逃避免疫监视。然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大量活性氧(ROS)作用下,肿瘤细胞会发生免疫原性死亡,暴露抗原,激活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本论文从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和增强抗肿瘤免疫的角度出发,利用实体肿瘤与正常组织生理特征差异,设计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刺激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探究解除肿瘤组织免疫抑制状态和激活抗肿瘤免疫对肿瘤治疗的影响,希望可以对肿瘤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体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地塞米松(DEX)可以抑制COX-2的mRNA的表达,降低COX-2以及其下游产物PGE2的产生,中和肿瘤组织促瘤型炎症。以聚乙二醇-b-聚(L-赖氨酸)(mPEG-b-PLL)为药物载体,针对肿瘤组织高表达谷胱甘肽的特征,利用3,3’-二硫代二丙酸修饰聚赖氨酸链段,然后将地塞米松直接键合到改性的聚赖氨酸侧链上,制备谷胱甘肽响应性高分子地塞米松键合药(L-SS-DEX),载药量17.1%。同时制备了不具有刺激响应性的高分子地塞米松键合药(L-SA-DEX)作为对照,其载药量为13.2%。在水溶液中L-SS-DEX和L-SA-DEX分别自组装成是流体力学半径为33 nm和38 nm的胶束,透射电镜照片证明了两种纳米药物自组装胶束的均一尺寸和形貌。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证明,L-SS-DEX呈现高GSH浓度和低pH响应性释放增强的行为,L-SA-DEX在各种条件下释放出的DEX均小于10%。L-SS-DEX的血液循环时间约为8.9小时,是小分子DEX的2.5倍。静脉注射48小时后的肿瘤组织内L-SS-DEX含量是小分子DEX含量的9.7倍。在小鼠CT26皮下肿瘤动物实验中,L-SS-DEX取得了 86%的肿瘤抑制率,远高于小分子49%的肿瘤抑制率和L-SA-DEX 41%的肿瘤抑制率。与此同时,L-SS-DEX展现出了比小分子DEX和L-SA-DEX更强的肿瘤微环境改善能力,显着地提高了 CD8+T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降低了免疫抑制性的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细胞和Treg细胞的浸润。经L-SS-DEX的治疗肿瘤组织的COX-2含量减少到未治疗组的50%,PGE2含量也显着地降低。(2)阿司匹林,一种经典的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抑制COX-2活性,降低PGE2的产生,增加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的浸润。针对肿瘤组织高ROS浓度的特征,利用Passerini三组份反应,将阿司匹林与4-甲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和5-异腈-1-戊炔反应,制备ROS响应性的阿司匹林前药,再将阿司匹林前药通过Click反应结合到叠氮改性的葡聚糖载体上,制备得到载药量为10%的ROS响应性高分子阿司匹林键合药(P3C-Asp)。P3C-Asp自组装的纳米胶束的流体力学半径约为40 nm。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证明,P3C-Asp呈现过氧化氢浓度依赖性药物释放增强,数据。在生物分布实验中,在给药24小时后,肿瘤组织中P3C-Asp的浓度明显是小分子阿司匹林的6倍。在肿瘤治疗实验中,单独使用P3C-Asp获得了 60%的肿瘤抑制率,而小分子阿司匹林仅仅取得25%的肿瘤抑制率。而且P3C-Asp治疗后,约有1.9%的CD8+T细胞浸润在肿瘤组织,远高于小分子阿司匹林治疗后的肿瘤组织CD8+T细胞的含量(0.6%)。当P3C-Asp与αPD-1联合使用时可以完全抑制CT26皮下肿瘤的生长,肿瘤抑制率达到100%,实现增效αPD-1免疫治疗。(3)免疫原性死亡(ICD)因其能有效激活肿瘤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肿瘤细胞内产生大量的ROS是诱发肿瘤细胞发生ICD的重要原因。设计了一种肿瘤特异性增强氧化应激聚合物结合物(TSEOP)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利用Passerini反应,将肉桂醛(CA)与4-甲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和5-异腈-1-戊炔反应制备肉桂醛前药(PBCA),将PBCA进一步与3-叠氮丙胺改性的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叠氮丙胺(PLG-N3)的通过溴化亚铜催化的Click反应制备得到多分散系数为1.69、数均分子量为81600 Da的肿瘤特异性增强氧化应激高分子共轭物(Tumor Specific Enhanced Oxidative stress Polymer conjugate,TSEOP)。TSEOP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流体力学半径为42 nm的胶束。TSEOP自组装胶束在含有100 mM H2O2的pH 6.8的PBS中孵育24小时后,自组装结构会发生解离,呈现不规则形貌。TSEOP在肿瘤特异性生理条件下,TSEOP快速生成CA和醌甲基化合物(QM)。CA是一种商业化的食品添加剂,能消耗细胞内的巯基化合物,导致线粒体内产生大量ROS。苯硼酸基在H2O2存在下能生成QM,并消耗GSH。CA和QM协同地提高了肿瘤细胞内ROS水平、增强肿瘤细胞氧化应激状态和引起肿瘤细胞发生ICD。更重要的是,在相同条件下,TSEOP对正常细胞(3T3小鼠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明显低于肿瘤细胞(CT26鼠源结肠癌细胞)。在进一步的CT26和4T1皮下肿瘤模型实验中,单独使用TSEOP治疗都完全根除肿瘤。疫苗接种和再挑战实验进一步证明TSEOP可以激活特异性抗肿瘤免疫。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利用刺激响应性高分子材料,实现调控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激活抗肿瘤免疫,解决肿瘤治疗中的问题,为抗肿瘤纳米药物设计提供指导。

二、CHL对小鼠结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及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L对小鼠结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及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手性三螺旋结构β-葡聚糖自组装药物载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β-葡聚糖的生物活性
        1.3.2 β-葡聚糖的三螺旋结构与表征
        1.3.3 β-葡聚糖自组装三螺旋结构的转变
        1.3.4 β-葡聚糖自组装三螺旋结构的应用
第二章 手性三螺旋结构Β-葡聚糖/阿霉素药物载体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试剂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Β-葡聚糖/阿霉素药物载体的制备与表征
        2.2.1 β-葡聚糖/阿霉素药物载体的制备
        2.2.2 β-葡聚糖/阿霉素药物载体的表征
        2.2.3 β-葡聚糖/阿霉素的载药率、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率
    2.3 Β-葡聚糖/阿霉素药物载体的生物活性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RNA的提取与荧光定量q PCR
        2.3.3 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效果
        2.3.4 细胞MTT细胞毒性实验研究β-葡聚糖/阿霉素药物载体的抗肿瘤效果
    2.4 结果和讨论
        2.4.1 β-葡聚糖/阿霉素药物载体表征
        2.4.2 β-葡聚糖/阿霉素药物载体细胞水平活性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手性三螺旋结构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2.2.1 细胞和动物
        2.2.2 试剂材料
        2.2.3 实验仪器
    3.2 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的制备与表征
        3.2.1 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的制备
        3.2.2 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表征
        3.2.3 β-葡聚糖/小檗碱载药率、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率
    3.3 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对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的影响
        3.3.1 细胞培养
        3.3.2 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效果比较
        3.3.3 细胞RNA的提取与荧光定量q PCR
        3.3.4 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3.3.5 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上清中NO含量
        3.3.6 ELISA法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
    3.4 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的治疗
        3.4.1 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造模与给药
        3.4.2 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
        3.4.3 小鼠结肠取材、形态研究以及长度测量
        3.4.4 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切片制备与观察
    3.5 结果和讨论
        3.5.1 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表征
        3.5.2 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对LPS诱导RAW264.7 细胞炎症模型的影响
        3.5.3 β-葡聚糖/小檗碱药物载体对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2)樱桃多酚提取物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樱桃多酚研究现状
        1.1.1 樱桃简介
        1.1.2 樱桃分布及产地
        1.1.3 樱桃多酚组成及结构
    1.2 多酚的生物活性功能
        1.2.1 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1.2.2 多酚的抗炎活性
        1.2.3 多酚预防癌症作用
        1.2.4 多酚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
        1.2.5 多酚促进肠道健康
        1.2.6 多酚的其他作用
    1.3 溃疡性结肠炎
        1.3.1 溃疡性结肠炎简介
        1.3.2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1.3.3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
        1.3.4 多酚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樱桃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樱桃多酚提取
        2.2.3 大孔树脂纯化樱桃多酚粗提物
        2.2.4 樱桃多酚含量测定
        2.2.5 樱桃多酚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樱桃多酚含量
        2.3.2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3.3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2.3.4 樱桃多酚提取物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
        2.3.5 樱桃多酚提取物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
        2.3.6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2.3.7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樱桃多酚提取物的组分鉴定
    3.1 试剂与设备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樱桃多酚提取及纯化
        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樱桃多酚提取物成分
        3.2.3 UPLC-ESI-TOF-MS/M S鉴定樱桃多酚组分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樱桃多酚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3.2 樱桃多酚提取物的组分鉴定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保护作用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樱桃多酚提取及纯化
        4.2.2 小鼠分组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
        4.2.3 小鼠每日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4.2.4 小鼠结肠长度测定
        4.2.5 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
        4.2.6 小鼠血清ALT、CAT、GSH‐Px、SOD和 MDA水平测定
        4.2.7 小鼠结肠组织MPO和NO水平测定
        4.2.8 小鼠结肠组织IL‐6、TNF‐α、IL‐10 水平测定
        4.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SS造模前后小鼠生长情况变化
        4.3.2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体重的影响
        4.3.3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DAI指数的影响
        4.3.4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4.3.5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4.3.6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4.3.7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损伤评分的影响
        4.3.8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层、肌层厚度的影响
        4.3.9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血清ALT水平的影响
        4.3.10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血清CAT及 GSH-Px水平的影响
        4.3.11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血清SOD及 MDA水平的影响
        4.3.12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MPO及NO水平的影响
        4.3.13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因子IL-6及TNF-α水平的影响
        4.3.14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抗炎因子IL-10 水平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樱桃多酚提取物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
    5.1 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小鼠结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 ZO-1 的免疫组化分析
        5.2.2 小鼠结肠粘膜Wnt通路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5.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小鼠结肠粘膜occludin和 ZO-1 蛋白含量的影响
        5.3.2 樱桃多酚提取物对小鼠结肠粘膜Wnt/β-catenin通路蛋白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3)杜仲水提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神经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神经炎症
    1.2 神经炎症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1.2.1 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症
        1.2.2 神经炎症与帕金森氏症
        1.2.3 神经炎症与多发性硬化症
        1.2.4 神经炎症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1.3 脂多糖
    1.4 脂多糖诱导的实验动物模型
    1.5 炎症参与的信号通路
        1.5.1 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1.5.2 MAPK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1.5.3 PI3K/AKT/m TOR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1.5.4 ROS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1.5.5 NO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1.5.6 COX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1.6 杜仲的研究进展
        1.6.1 杜仲概述
        1.6.2 杜仲的主要化学成分
        1.6.3 杜仲的主要药理作用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样行为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杜仲水提物的制备
        2.1.5 分析条件
        2.1.6 模型建立及分组
        2.1.7 行为学检测
        2.1.8 组织取材与固定
        2.1.9 石蜡切片制作
        2.1.10 尼氏染色
        2.1.11 高尔基染色
        2.1.12 免疫荧光染色
        2.1.13 蛋白提取
        2.1.14 脑组织中氧化指标的检测
        2.1.15 蛋白免疫印迹
        2.1.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杜仲水提物成分的测定
        2.2.2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生存率与体重的影响
        2.2.3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各组织重量的影响
        2.2.4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2.5 杜仲水提物对LPS所致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2.2.6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
        2.2.7 杜仲水提物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
        2.2.8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海马中不同形态小棘比例的影响
        2.2.9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小鼠海马中学习记忆相关蛋白的影响
        2.2.10 杜仲水提物增加LPS诱导的小鼠海马TH、TPH2 蛋白水平
        2.2.11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小鼠的海马中间神经元数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海马成体神经发生的保护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试验动物及分组
        3.1.4 Brd U标记
        3.1.5 取材与切片
        3.1.6 免疫荧光染色
        3.1.7 RNA提取
        3.1.8 反转录
        3.1.9 q PCR
        3.1.10 蛋白免疫印迹
        3.1.11 小胶质细胞形态分析
        3.1.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小鼠海马新生神经元数量减少
        3.2.2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下降
        3.2.3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海马齿状回新生GCs的数量的减少
        3.2.4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神经祖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及分裂方式的影响
        3.2.5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神经祖细胞向小胶质细胞分化
        3.2.6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
        3.2.7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分型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神经炎症的保护作用与分子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2 动物分组与给药
        4.1.3 取材与切片
        4.1.4 免疫荧光染色
        4.1.5 蛋白免疫印迹
        4.1.6 q PCR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小鼠的海马中c-Fos~+细胞的表达
        4.2.2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的影响
        4.2.3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
        4.2.4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小鼠海马炎症因子的表达
        4.2.5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TLR4 信号通路的影响
        4.2.6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皮层NFκB和 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影响
        4.2.7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海马NFκB与 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影响
        4.2.8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小鼠海马内质网应激
        4.2.9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小鼠海马的细胞凋亡
        4.2.10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小鼠大脑皮层中胶质细胞的增殖
        4.2.11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小鼠大脑皮层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
        4.2.12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小鼠大脑皮层的细胞凋亡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神经炎症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动物分组与给药
        5.1.4 粪便样品采集
        5.1.5 免疫荧光染色
        5.1.6 蛋白免疫印迹
        5.1.7 q PCR
        5.1.8 CTAB法提取肠道微生物DNA
        5.1.9 细菌16S r RNA基因片段扩增
        5.1.10 PCR产物的定量与纯化
        5.1.11 文库构建与测序
        5.1.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结肠细胞增殖的影响
        5.2.2 杜仲水提物增加小鼠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5.2.3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小鼠结肠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5.2.4 杜仲水提物对肠道菌群结构的α多样性的影响
        5.2.5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组间物种组成的影响
        5.2.6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菌门组成的影响
        5.2.7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组间的多样性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炎症的体外作用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BV2 细胞的培养
        6.1.4 细胞分组与给药
        6.1.5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
        6.1.6 流式细胞术检测BV2 细胞凋亡率
        6.1.7 ROS含量测定
        6.1.8 细胞蛋白样品的制备
        6.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BV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6.2.2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BV2 细胞形态的变化
        6.2.3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BV2 细胞内ROS的生成
        6.2.4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BV2 细胞的凋亡
        6.2.5 杜仲水提物对BV2 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作用的影响
        6.2.6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激活的NFκB/MAPK炎症通路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吴茱萸碱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结直肠癌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2. 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2.1 基因突变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2.2 炎症因子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2.3 氧化应激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2.4 信号转导通路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3. 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
        3.1 非甾体抗炎药及COX-2抑制剂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
        3.2 天然产物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
    4. 总结
第二章 吴茱萸碱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不同炎症阶段的阻遏作用
    1. 吴茱萸碱对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2. 吴茱萸碱对DSS诱导的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吴茱萸碱对肠道炎症微环境炎症细胞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和NO含量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
        2.3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吴茱萸碱抑制Raw 264.7细胞分泌促炎因子
        3.2 吴茱萸碱降低Raw264.7细胞ROS水平及上清NO浓度
        3.3 吴茱萸碱对Raw 264.7细胞p-STAT3、COX-2、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吴茱萸碱对结肠癌细胞活性和STAT-3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CCK-8检测细胞活力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
        2.5 免疫荧光检测STAT-3入核
        2.6 Western blot测定结肠相关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及STAT-3磷酸化表达
        2.7 Western blot检测吴茱萸碱对STAT-3上游受体配体水平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2.8 Western blot探究吴茱萸碱对STAT-3上游JAK家族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9 Western blot探究吴茱萸碱抑制STAT-3磷酸化与SHP-1的关系
        2.10 分子对接预测吴茱萸碱靶向STAT-3的可能性
        2.11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吴茱萸碱抑制多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3.2 吴茱萸碱将结直肠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
        3.3 吴茱萸碱升高结肠癌细胞系ROS水平,促进氧化应激
        3.4 吴茱萸碱诱导多种结直肠癌细胞凋亡
        3.5 吴茱萸碱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STAT-3信号通路抑制作用
        3.6 吴茱萸碱对STAT-3上游受体配体水平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3.7 吴茱萸碱对STAT-3上游JAKs家族表达水平的影响
        3.8 吴茱萸碱上调磷酸酶SHP-1促进STAT-3去磷酸化
        3.9 吴茱萸碱靶向STAT-3位点预测结果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溶液配制
    2.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两种槐属和两种大戟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槐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2 黄酮类化合物
    1.3 槐属药用植物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3.1 抗肿瘤作用
        1.3.2 抗炎作用
        1.3.3 抗病毒活性
        1.3.4 抗菌作用
        1.3.5 抗氧化作用
        1.3.6 中枢神经作用
        1.3.7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3.8 其他活性
    1.4 临床应用
    1.5 选题依据和创新点
第二章 苦豆子的生物碱类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实验仪器和材料
        2.2.2 生物活性筛选实验材料
        2.2.3 生物活性细胞来源
        2.2.4 样品来源
        2.2.5 提取和分离
        2.2.6 生物活性筛选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分离与鉴定
        2.3.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3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
        2.3.4 生物活性筛选
    2.4 小结和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第三章 苦参的生物碱类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2 样品来源
        3.2.3 提取和分离
        3.2.4 生物活性筛选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分离与鉴定
        3.3.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3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
        3.3.4 生物活性筛选
    3.4 小结
第四章 金刚纂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4.2.2 样品来源
        4.2.3 生物活性筛选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分离与鉴定
        4.3.2 提取和分离
        4.3.3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4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
        4.3.5 生物活性筛选
    4.4 小结和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五章 甘遂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5.2.2 样品来源
        5.2.3 提取和分离
        5.2.4 生物活性筛选实验
    5.3 实验结果
        5.3.1 分离与鉴定
        5.3.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5.3.3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
        5.3.4 生物活性筛选
    5.4 小结和讨论
        5.4.1 小结
        5.4.2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苦豆子生物碱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筛选
    6.2 苦参生物碱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筛选
    6.3 金刚纂萜类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筛选
    6.4 甘遂化学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筛选
    6.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与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获奖情况

(6)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黄连解毒汤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1.1 抗炎作用
        1.2 抗氧化及神经元保护作用
        1.3 抗癌/肿瘤作用
        1.4 降压、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5 消化道黏膜保护作用
    2.溃疡性结肠炎
        2.1 UC的病因
        2.2 UC发病机理
        2.2.1 肠道菌群失调
        2.2.2 肠粘膜屏障损伤
        2.2.3 免疫功能失调
        2.3 UC的流行病学
        2.4 UC的临床表现
        2.5 UC的诊断
        2.6 中医对UC的研究
        2.7 UC严重程度的分类
    3.UC的治疗及其药物研究进展
        3.1 轻度至中度UC的治疗
        3.1.1 氨基水杨酸类
        3.1.2 糖皮质激素
        3.2 中度至重度UC的治疗
        3.2.1 免疫抑制剂
        3.2.2 生物制剂
        3.3 急性重度UC的治疗——结肠切除术
        3.4 中药复方治疗UC
        3.5 新型UC治疗药物
        3.5.1 益生菌
        3.5.2 益生元
        3.5.3 肠道菌群移植
    4.小结
第二章 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评价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材和试剂
    2.方法
        2.1 HLJDD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制备及药物治疗
        2.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4 样品采集及结肠眼观评分
        2.5 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测
        2.6 血浆和结肠组织MPO活力检测
        2.7 血浆细胞因子及结肠组织抗氧化指标检测
        2.8 WB检测
        2.9 免疫荧光检测
        2.10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HLJDD改善DSS诱导的小鼠UC
        3.2 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及评分
        3.3 HLJDD对急性UC小鼠血浆细胞因子的作用
        3.4 HLJDD对急性UC小鼠结肠氧化应激参数的影响
        3.5 HLJDD对 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3.6 HLJDD对 NRF2 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3.7 HLJDD对 UC小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UC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和试剂
    2.方法
        2.1 HLJDD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2.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4 样品采集和结肠眼观评分
        2.5 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测
        2.6 血浆细胞因子检测
        2.7 结肠组织抗氧化参数检测
        2.8 粪便样品总DNA提取和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测序
        2.9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2.10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HLJDD及其有效部位改善DSS诱导的小鼠UC
        3.2 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
        3.3 血浆细胞因子检测
        3.4 氧化应激参数检测
        3.5 HLJDD及其有效部位对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6 HLJDD及 HLJDD-NBA对 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3.7 HLJDD及 HLJDD-NBA对 UC小鼠肠道菌群功能的影响
        3.8 HLJDD主要活性成分与生理生化参数及肠道菌群关联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解毒汤及其有效部位治疗小鼠急性UC作用机制的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和试剂
    2.方法
        2.1 HLJDD及其正丁醇部位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
        2.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5 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测
        2.6 细胞因子检测
        2.7 血浆代谢组学样品预处理
        2.8 UPLC-Q/TOF-MS/MS检测
        2.9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与多元统计分析
        2.10 差异代谢物的标准品验证
        2.11 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
        2.12 分子模拟对接分析
        2.13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HLJDD及其有效部位改善UC小鼠临床症状
        3.2 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
        3.3 血液学检测
        3.4 细胞因子检测
        3.5 血浆代谢物轮廓分析
        3.6 血浆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7 部分差异代谢物的标准品验证
        3.8 代谢通路分析
        3.9 HLJDD中13个活性成分与靶标代谢通路关键酶的分子模拟对接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EBV相关胃癌细胞中EBV通过TRAF2和ERK信号通路下调COX-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所用仪器、试剂和耗材
        1.1 主要使用仪器
        1.2 主要使用试剂和耗材
        1.3 使用的试剂配制
    2 选择细胞系
    3 细胞处理
        3.1 细胞的复苏
        3.2 细胞的传代
    4 PTGS2基因启动子部分区域甲基化检测
        4.1 细胞系DNA的提取
        4.2 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BGS)
    5 PTGS2 基因m RNA检测
        5.1 细胞系总RNA的提取
        5.2 反转录为cDNA
        5.3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
        5.4 qRT-PCR结果数据分析
    6 胃癌细胞系中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
        6.1 蛋白提取
        6.2 Western blotting测蛋白表达
    7 microRNA的qRT-PCR检测
    8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9 LMP1和LMP2A过表达细胞模型建立
        9.1 质粒的预备
        9.2 重组质粒转染胃癌细胞系SGC7901
    10 siRNA转染
    11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Real-time PCR检测胃癌细胞系中COX-2 的转录表达
    2 Western blotting检测胃癌细胞系中COX-2 蛋白表达
    3 COX-2编码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检测
    4 COX-2 相关3种micro RNA的检测结果
    5 COX-2蛋白在胃癌细胞系中的亚细胞定位检测
    6 外源性EBV潜伏膜蛋白LMP1和LMP2A稳定表达对COX-2 的影响
        6.1 外源性LMP1和LMP2A稳定表达SGC7901 细胞的筛选和建立
        6.2 外源性LMP1和LMP2A稳定过表达对COX-2 的影响
    7 外源性LMP1或LMP2A瞬时表达对COX-2 的影响
        7.1 建立外源性LMP1和LMP2A瞬时过表达的SGC7901 细胞
        7.2 外源性LMP1和LMP2A瞬时表达对COX-2 的影响
    8 干扰LMP1和LMP2A的表达对COX-2 的影响
    9 Western blotting检测TRAF2 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10 外源性LMP1和LMP2A表达对TRAF2 的影响
        10.1 外源性LMP1和LMP2A稳定表达对TRAF2 的影响
        10.2 外源性LMP1和LMP2A瞬时表达对TRAF2 的影响
    11 干扰LMP1和LMP2A表达对TRAF2 的影响
    12 靶向干扰TRAF2对COX-2 表达的影响
    13 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信号分子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14 过表达LMP1 后对p-ERK的影响
    15 阻断ERK通路对COX-2 的影响
        15.1 MEK抑制剂PD0325901 阻断ERK通路
        15.2 小干扰序列阻断ERK通路
    16 阻断AKT通路对COX-2 表达的影响
        16.1 LY294002 阻断PI3K/AKT通路
        16.2 干扰Fox O1对COX-2 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药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丹参酚酸类成分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样品的制备
    第二节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
        二、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
        三、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丹参酮样品的成分分析
    第二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
        二、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作
        三、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萘酰亚胺类染料对癌症的荧光识别和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癌症的诊断与治疗
        1.1.1 癌症的诊断
        1.1.2 癌症的治疗
    1.2 癌症的荧光识别
        1.2.1 荧光识别的机理
        1.2.2 识别癌症的荧光染料
    1.3 癌细胞的增殖与抑制
        1.3.1 Wnt/β-catenin通路与细胞增殖
        1.3.2 炎症反应途径与癌症
    1.4 萘酰亚胺类分子的生物应用现状
        1.4.1 萘酰亚胺类分子在蛋白检测中的应用
        1.4.2 萘酰亚胺类分子在癌症抑制中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设计思想
2 靶向线粒体硝基还原酶的萘酰亚胺荧光染料设计合成及细胞成像应用性能
    2.1 引言
    2.2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设计与合成
        2.2.1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设计思路
        2.2.2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合成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和试剂
        2.3.2 中间体和染料分子NP-Mito-NTR的合成
        2.3.3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吸收光谱以及对硝基还原酶响应的测定
        2.3.4 染料分子NP-Mito-NTR对硝基还原酶的荧光滴定实验
        2.3.5 染料分子NP-Mito-NTR对硝基还原酶选择性实验
        2.3.6 染料分子NP-Mito-NTR对硝基还原酶的响应时间测定
        2.3.7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水溶性和pH稳定性检测
        2.3.8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细胞毒性实验
        2.3.9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细胞内共定位成像
        2.3.10 染料分子NP-Mito-NTR在细胞内识别硝基还原酶的单双光子成像
        2.3.11 染料分子NP-Mito-NTR对癌症组织的响应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染料分子NP-Mito-NTR对硝基还原酶(NTR)响应前后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2.4.2 染料分子NP-Mito-NTR对硝基还原酶(NTR)的荧光滴定
        2.4.3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选择性
        2.4.4 染料分子NP-Mito-NTR对硝基还原酶的响应时间
        2.4.5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水溶性和pH稳定性
        2.4.6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细胞毒性
        2.4.7 染料分子NP-Mito-NTR的细胞内定位成像
        2.4.8 染料分子NP-Mito-NTR在细胞内识别硝基还原酶的单双光子成像
        2.4.9 染料分子NP-Mito-NTR对癌症组织的响应
        2.4.10 染料分子NP-Mito-NTR对硝基还原酶的识别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靶向经典Wnt/β-catenin通路的染料分子对癌症的识别和抑制
    3.1 引言
    3.2 染料分子的设计和合成
        3.2.1 染料分子SLN的设计
        3.2.2 染料分子SLN的合成
    3.3 实验部分
        3.3.1 仪器和试剂
        3.3.2 中间体和染料分子SLN的合成
        3.3.3 染料分子SLN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
        3.3.4 染料分子SLN稳定性测定
        3.3.5 染料分子SLN与Dvl蛋白DPZ结构域的分子对接实验
        3.3.6 染料分子SLN在不同种类细胞中的选择性成像
        3.3.7 染料分子SLN在共培养细胞内的成像
        3.3.8 染料分子SLN的细胞内竞争性实验
        3.3.9 染料分子SLN的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分析实验
        3.3.10 染料分子SLN的组织染色实验
        3.3.11 染料分子SLN的MTT实验
        3.3.12 染料分子SLN的抑制活体肿瘤实验
        3.3.13 染料分子SLN处理过的小鼠的病理切片实验
        3.3.14 染料分子SLN给药后血常规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染料分子SLN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吸收以及荧光发射光谱
        3.4.2 染料分子SLN的水溶性
        3.4.3 染料分子SLN的酸碱稳定性
        3.4.4 染料分子SLN的光稳定性
        3.4.5 染料分子SLN的分子对接计算
        3.4.6 染料分子SLN对正常细胞与癌细胞选择性
        3.4.7 染料分子SLN的癌细胞识别机理的探究
        3.4.8 染料分子SLN的组织成像
        3.4.9 染料分子SLN抑制肿瘤增殖
        3.4.10 染料分子SLN在模拟荧光手术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靶向环氧化酶-2染料的设计合成及对癌症的识别和抑制
    4.1 引言
    4.2 染料分子IBLN的设计与合成
        4.2.1 染料分子IBLN的设计
        4.2.2 染料分子IBLN的合成
    4.3 实验部分
        4.3.1 仪器和试剂
        4.3.2 中间体和染料分子IBLN的合成
        4.3.3 染料分子IBLN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
        4.3.4 染料分子IBLN的稳定性测定
        4.3.5 染料分子IBLN进入细胞时间的测定
        4.3.6 染料分子IBLN在不同细胞中的选择性成像
        4.3.7 c-Myc与Cyclin D1蛋白的免疫荧光成像实验
        4.3.8 染料分子IBLN的细胞内竞争性实验
        4.3.9 染料分子IBLN的组织染色实验
        4.3.10 染料分子IBLN的MTT实验
        4.3.11 中间体2的细胞消化实验
        4.3.12 染料分子IBLN的活体抑制肿瘤实验
        4.3.13 染料分子IBLN处理过的小鼠的病理切片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染料分子IBLN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吸收以及荧光发射光谱
        4.4.2 染料分子IBLN的水溶性
        4.4.3 染料分子IBLN的酸碱稳定性
        4.4.4 染料分子IBLN的光稳定性
        4.4.5 染料分子IBLN进入细胞时间
        4.4.6 染料分子IBLN对正常细胞与癌细胞选择性
        4.4.7 染料分子IBLN的癌细胞识别位点验证
        4.4.8 染料分子IBLN的组织成像
        4.4.9 染料分子IBLN抑制肿瘤增殖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和核磁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刺激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肿瘤与肿瘤微环境
        1.1.1 肿瘤的治疗
        1.1.2 肿瘤微环境
        1.1.3 肿瘤微环境的生理特征
    1.2 环氧合酶-2与肿瘤
        1.2.1 环氧合酶-2与肿瘤的进展
        1.2.2 环氧合酶-2抑制剂与肿瘤的治疗
    1.3 免疫原性死亡与肿瘤
    1.4 抗肿瘤纳米药物
        1.4.1 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1.4.2 纳米药物的分类
    1.5 高分子纳米药物
        1.5.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载体材料
        1.5.2 刺激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
        1.5.3 高分子纳米药物在肿瘤免疫微环境调节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pH和GSH双响应性聚氨基酸-地塞米松结合物用于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和肿瘤治疗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表征
        2.2.3 mPEG-b-PLL的制备
        2.2.4 mPEG-b-P(LL-DTPA)和mPEG-b-P(LL-SA)的制备
        2.2.5 聚氨基酸-地塞米松结合物(L-SS-DEX和L-SA-DEX)的制备
        2.2.6 FITC标记的L-SS-DEX和L-SA-DEX的制备
        2.2.7 L-SS-DEX和L-SA-DEX的自组装行为的研究
        2.2.8 L-SS-DEX和L-SA-DEX的释放行为研究
        2.2.9 细胞系与细胞培养
        2.2.10 细胞毒性实验
        2.2.11 细胞内吞实验
        2.2.12 药代动力学研究
        2.2.13 生物分布研究
        2.2.14 血液学分析
        2.2.15 体内抗肿瘤评价
        2.2.16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2.2.17 肿瘤组织免疫细胞含量分析
        2.2.18 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COX-2表达
        2.2.19 肿瘤组织细胞因子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氨基酸-DEX结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聚氨基酸-DEX结合物的自组装和药物释放
        2.3.3 体外细胞毒性与细胞摄取
        2.3.4 药代动力学
        2.3.5 生物分布
        2.3.6 血液学分析
        2.3.7 体内抗肿瘤作用
        2.3.8 组织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2.3.9 组织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性氧敏感的阿司匹林前体药物用于肿瘤微环境调节和肿瘤免疫治疗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与表征
        3.2.3 5-异氰-1-戊炔(1)的合成
        3.2.4 PBAsp的合成
        3.2.5 叠氮改性葡聚糖(Dextran-N_3)的合成
        3.2.6 P3C-Asp的合成
        3.2.7 P3C-Asp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3.2.8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3.2.9 细胞毒性分析
        3.2.10 生物分布研究
        3.2.11 体内抗肿瘤作用评价
        3.2.12 免疫组化分析
        3.2.13 流式细胞仪分析
        3.2.14 ELISA测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P3C-Asp的合成与表征
        3.3.2 P3C-Asp的自组装及体外释药研究
        3.3.3 体外细胞毒性
        3.3.4 生物分布
        3.3.5 P3C-Asp在结肠癌皮下肿瘤模型中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肿瘤微环境调控
        3.3.6 P3C-Asp联合αPD-1在结肠癌皮下肿瘤模型中抗肿瘤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子工程构筑高分子材料用于激活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响应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与表征
        4.2.3 细胞培养
        4.2.4 缩醛肉桂醛的合成
        4.2.5 端羧基的缩醛肉桂醛的合成
        4.2.6 5-异氰-1-戊炔的合成
        4.2.7 PBCA的合成
        4.2.8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叠氮丙胺(PLG-N_3)合成
        4.2.9 TSEOP的合成
        4.2.10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缩醛CA(P-CA)的合成
        4.2.11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4-羟甲基苯硼酸(P-PBA)的合成
        4.2.12 Cy5标记TSEOP (Cy5-TSEOP)的合成
        4.2.13 TSEOP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4.2.14 体外评价不同治疗后细胞内ROS和GSH水平的变化
        4.2.15 体外药物释放
        4.2.16 细胞内吞实验
        4.2.17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4.2.18 体外验证TSEOP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
        4.2.19 TSEOP的药代动力学
        4.2.20 TSEOP的生物分布
        4.2.21 体内抗肿瘤作用
        4.2.22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分析
        4.2.23 肿瘤组织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4.2.24 疫苗接种和再挑战研究
        4.2.25 血液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SEOP的合成与表征
        4.3.2 体外模拟肿瘤微环境验证QM和CA的生成
        4.3.3 TSEOP自组装行为的研究
        4.3.4 TSEOP的细胞内吞
        4.3.5 不同治疗对肿瘤细胞内ROS和GSH水平的影响
        4.3.6 细胞毒性
        4.3.7 TSEOP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
        4.3.8 CT26皮下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
        4.3.9 4T1皮下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
        4.3.10 疫苗接种和再挑战实验
        4.3.11 治疗安全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四、CHL对小鼠结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及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性三螺旋结构β-葡聚糖自组装药物载体的研究[D]. 黄锦涛.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樱桃多酚提取物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保护作用研究[D]. 闫慧明. 西南大学, 2021(01)
  • [3]杜仲水提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神经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吴永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吴茱萸碱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D]. 杨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两种槐属和两种大戟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建春.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6]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袁子文.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7]EBV相关胃癌细胞中EBV通过TRAF2和ERK信号通路下调COX-2的研究[D]. 祁一凡. 青岛大学, 2020(01)
  • [8]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D]. 彭珂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萘酰亚胺类染料对癌症的荧光识别和抑制[D]. 张双喆.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10]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刺激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研究[D]. 马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CHL对小鼠结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及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