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包囊的超微结构观察

弓形虫包囊的超微结构观察

一、弓形虫包囊超微结构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芸[1](2021)在《弓形虫抗氧化损伤基因的筛选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顶复门原虫,可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有核细胞,严重危害人和其他动物的健康。当受到弓形虫感染时,宿主启动天然免疫并激活免疫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ROS),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发挥抗弓形虫作用。弓形虫的抗氧化系统在抵御宿主氧化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对抗氧化系统的研究仍不全面,对抵抗活性氧应激反应中起作用的关键基因仍然知之甚少。本试验利用CRISPR/Cas9全基因组筛选技术筛选并鉴定与抗氧化相关的新基因,并初步探索新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弓形虫抵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为确定H2O2对细胞及弓形虫的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本研究用含不同浓度H2O2(100、200、300、400、500、600、800μM)的完全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利用CCK-8测定H2O2对Vero细胞的毒性,并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测定安全浓度下Vero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确定了H2O2对Vero细胞的最佳作用浓度为200μM。以RH株,ROP5基因缺失株及TR基因缺失株为试验虫株,评估H2O2对弓形虫活力的影响,以确定H2O2对弓形虫的最佳孵育时间,结果显示30 min为H2O2最佳作用时间。在培养基中添加H2O2,评估H2O2对细胞内弓形虫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0μM H2O2可显着抑制细胞内TR-KO株的增殖。因此以200μM H2O2孵育弓形虫30 min,并在培养基中添加H2O2作为筛选抗氧化相关基因的条件。利用CRISPR/Cas9全基因组筛选技术筛选并鉴定抗氧化基因。本研究通过共转染p Cas9-CAT和p Cas9-decoy至弓形虫RH株体内,成功构建持续表达Cas9的RH/Cas9虫株。将sg RNA质粒文库电转至RH/Cas9虫株,经息疟定筛选后,获得弓形虫基因缺失株库;按照上述筛选条件,利用200μM H2O2筛选与抗氧化功能相关的基因。分析sg RNA的富集与丢失情况,选择5个编码假定蛋白(HPs)的基因进行验证。以RH/Cas9虫株为亲本虫株,构建了5个未知基因的基因缺失株(HPs-KO),验证其对H2O2的敏感性,并测定各虫株的抗氧化能力、入侵及增殖能力,对小鼠的毒力。结果表明,HPs的缺失均不同程度地增加弓形虫对H2O2的敏感性,且与其他缺失株相比,HP1-KO对H2O2最敏感。各缺失株的抗氧化能力、入侵及增殖能力、对小鼠的毒力均降低于RH株。为进一步研究HP1的功能,构建了HP1的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HP1,并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对HP1进行定位分析,并利用鼠多抗体进行Co-IP和质谱分析。以RH株构建HP1基因缺失株(HP1-KO),并构建HP1互补株(HP1-CO),利用RNA-seq技术分析HP1缺失对虫体内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P1定位于弓形虫细胞膜上;质谱结果发现与HP1相关的蛋白主要参与核糖体及多种代谢途径,如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谷胱甘肽代谢等。RNA-seq测序结果表明,与RH株相比,HP1缺失株中有710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的基因有48个,下调的基因有662个,且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催化活性和结合,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Jak-STAT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细胞衰老、脂肪酸生物合成等。由上述结果表明HP1主要影响弓形虫的代谢过程,与CAT分解H2O2的能力不同。因此,在HP1-KO株基础上,构建HP1与CAT的双基因缺失株(HP1/CAT-KO),测定HP1/CAT-KO对H2O2的敏感性,分析其在小鼠体内的增殖情况及对小鼠的毒力。结果表明HP1/CAT-KO对H2O2的敏感性显着高于单缺失株,在小鼠体内的增殖速度显着低于RH株和单缺失株,延长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最后,本研究还对CRISPR/Cas9全基因组筛选中发现的AKHP基因进行初步功能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KHP具有典型的2-Cys-Prx的结构域;经定位分析发现该蛋白定位于弓形虫胞质中;利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构建了AKHP基因缺失株(AKHP-KO)及互补株(AKHP-CO),测定不同的虫株的入侵及增殖能力,对H2O2敏感性、抗氧化能力,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AKHP-KO中其他抗氧化基因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KHP-KO的增殖能力显着降低,对H2O2的敏感性显着增加,抗氧化能力降低;与RH株相比,AKHP基因缺失株中Prx2的表达量显着升高。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全基因组筛选技术成功筛选并鉴定5个未知的抗氧化基因和一个具有典型2-Cys-Prx结构域的AKHP基因,并对两个基因进行初步功能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弓形虫抵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王玉金,储德勇,杨玉荣[2](2021)在《哈蒙球虫与弓形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哈蒙球虫与弓形虫在形态学、免疫学和基因组等方面极为相似,二者均以猫为终宿主,可在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包囊。但哈蒙球虫必须经历两种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中间宿主范围较为狭窄。哈蒙球虫对宿主低毒或无毒,至今尚无该虫感染人类的报道。感染哈蒙球虫的中间宿主产生抗弓形虫抗体,可抵抗弓形虫感染,有助于防控弓形虫病。现系统总结分析哈蒙球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为研究与防控弓形虫病提供基础性参考。

陈赫明[3](2020)在《弓形虫SM家族蛋白作为新药物治疗靶点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顶复门原虫,能够引起人和许多动物的感染。弓形虫包囊被人误食后,会在体内经过缓殖子和速殖子的发育随血液流经全身,从而感染人类。传统的抗弓形虫药物存在副作用大等缺陷,因此急需开发高效的新型治疗药物。最近的研究证明弓形虫具有高度极化的分泌系统,并利用其将蛋白分子分泌到虫体外和宿主细胞中。这些分泌蛋白在弓形虫的入侵和感染建立过程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后高尔基体网络承担向虫体质膜、质膜下网络和顶端分泌细胞器分发转运囊泡的运输功能。弓形虫如何完成复杂的囊泡运输尚不清楚。SNARE复合物是囊泡融合的关键复合物,通过形成拉链结构来驱动膜融合。Sec1/Munc18-like(SM)蛋白是调控SNARE复合物的关键元件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弓形虫编码4个SM蛋白(TgVps45、TgSec1、TgVps33以及TgSly1)。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和植物生长素诱导的蛋白质降解技术(AID),成功构建了弓形虫TgVps45和TgSec1条件性敲除虫株。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发现一部分弓形虫TgVps45蛋白存在于TGN与ELC之间的隔室。TgVps45蛋白的缺失会导致内膜复合物无法正常装配、微管结构扭曲以及子代虫体发生形态变化,进而影响虫体的分裂增殖。同时,TgVps45的缺失影响了微线体蛋白和致密颗粒蛋白的正确定位。进一步研究发现,TgVps45蛋白能与TgStx16蛋白的氨基端结构域发生相互作用,促进TgStx16蛋白参与的SNARE复合物的功能。用AID条件性敲除系统使TgStx16蛋白缺失也同样可以抑制弓形虫的生长。弓形虫TgSec1弥散分布在虫体的整个细胞质中,BFA处理下其定位不发生改变,但会使其表达水平降低。TgSec1的缺失不影响微线体蛋白和致密颗粒蛋白的分泌,但是影响了外膜的生物合成,进而导致子代弓形虫的死亡。本研究发现TgVps45和TgSec1参与了分泌相关蛋白转运的功能,明确了其作为药物靶点的潜力,为开发针对弓形虫病的新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张吉丽[4](2020)在《氯硝柳胺与肉豆蔻木脂素抗弓形虫活性及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的胞内寄生原虫,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所有温血动物。目前,弓形虫病治疗缺乏有效的药物,急需开发具有抗弓形虫活性的化学药物。本试验选取了一系列可能具有抗寄生虫活性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弓形虫活性筛选,对筛选出的活性化合物进行体内外抗虫活性研究,并初步探究活性化合物的抗弓形虫机理。化合物的体外抗虫活性与有效候选化合物筛选。采用MTT法,初步测定了不同浓度下化合物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的细胞毒性,并在最大的安全浓度下进行了化合物体外抗虫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氯硝柳胺和肉豆蔻木脂素具有较强的抗弓形虫活性,可作为有效候选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氯硝柳胺的抗弓形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Giemsa染色法评价氯硝柳胺的体外抗弓形虫活性,结果显示,氯硝柳胺能抑制弓形虫的入侵和增殖,对弓形虫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45.3 ng/mL。试验建立了弓形虫感染Balb/c小鼠的急性感染模型,采用氯硝柳胺口服灌胃的方式给药,结果表明在240 mg/kg的剂量下,小鼠死亡保护率达到50%,并且可以降低小鼠组织器官及血液中的虫体荷载量。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氯硝柳胺孵育后对弓形虫超微结构产生的影响,发现氯硝柳胺引起弓形虫表面皱缩,内部线粒体肿胀。采用JC-1荧光探针检测发现氯硝柳胺可引起弓形虫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同时,弓形虫的ATP水平显着下降。为了进一步探究氯硝柳胺的作用机制,采用转录组学和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研究,结果提示氯硝柳胺可能影响弓形虫空泡型H+ATPase(V-ATPase)的质子转运,吖啶橙染色验证了氯硝柳胺导致弓形虫体内的pH失衡,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氯硝柳胺引起弓形虫死亡,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肉豆蔻木脂素的抗弓形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采用CCK-8法检测了肉豆蔻木脂素对绿猴肾细胞(Vero)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在132μg/mL剂量以下,肉豆蔻木脂素对Vero细胞没有细胞毒性。肉豆蔻木脂素在20~9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可显着降低弓形虫的入侵和增值,半数抑制浓度为32.41μg/mL。在弓形虫感染Balb/c小鼠的急性感染模型中,肉豆蔻木脂素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显着降低了Balb/c小鼠的组织中的弓形虫荷载量(P<0.01)。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肉豆蔻木脂素对弓形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肉豆蔻木脂素孵育后,引起弓形虫速殖子表面形变和线粒体肿胀、变形和脊结构破坏,并有类似自噬的双层膜结构产生。采用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验证了肉豆蔻木脂素孵育后虫体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同时,ATP水平下降。MDC染色显示肉豆蔻木脂素引起了弓形虫的自噬,且自噬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显着增加。研究证明,氯硝柳胺和肉豆蔻木脂素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弓形虫活性。氯硝柳胺可能通过影响V-ATPase的质子转运,破坏弓形虫体内的pH稳态,导致虫体死亡。肉豆蔻木脂素可能通过损伤弓形虫线粒体功能,引起弓形虫自噬,导致弓形虫死亡。试验结果表明氯硝柳胺和肉豆蔻木脂素可作为抗弓形虫候选先导化合物,具有开发成为新的抗弓形虫治疗药物的潜在价值。

苏瑞景[5](2020)在《IFN-γ和肠道菌群在弓形虫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口感染弓形虫卵囊或包囊是弓形虫病传播的主要方式。本研究以我国弓形虫虫株和参考虫株包囊人工感染引发的小鼠弓形虫病为模型,用VEG、TgSheepCHn5和TgRedpandaCHn1弓形虫包囊灌胃BALB/c小鼠,8DPI,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苏木素与伊红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弓形虫感染后小肠损伤特点、弓形虫抗原负载量及潘氏细胞溶菌酶的表达;采用透射电镜检测肠道超微病理损伤;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粪便菌群相对丰度。从炎症因子-肠道菌群-潘氏细胞的互作关系角度,探究弓形虫侵入肠道黏膜过程中IFN-γ及肠道菌群对弓形虫入侵的影响。弓形虫病急性期,与对照组相比,弓形虫感染组小鼠的血清中IFN-γ和IL-12均上调(P<0.05);VEG株感染的小鼠小肠弓形虫抗原量明显高于TgRedpandaCHn1感染小鼠(P<0.05);TgSheepCHn5和TgRedpandaCHn1感染小鼠肠道隐窝溶菌酶的表达降低(P<0.05);VEG株感染组小鼠溶菌酶表达呈阴性;超微病理学改变的主要表现为肠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潘氏细胞出现空泡,自噬和坏死;弓形虫感染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但是γ-变形杆菌门、变形细菌门、肠杆菌科、肠杆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等特异性增加。IFN-γ/-小鼠分别灌胃感染上述三种虫株包囊,与弓形虫感染的野生型小鼠相比,TgSheepCHn5和TgRedpandaCHn1感染的IFN-γ-/小鼠的生存时间显着缩短(P<0.05);VEG株感染的IFN-γ-/-小鼠的病理损伤评分和寄生虫负载量明显降低(P<0.05);感染弓形虫的IFN-γ-/-小鼠小肠中潘氏细胞和颗粒的数量均增高(P>0.05)、血清中的IL-12和IL-10均下调(P<0.05)。表明;IFN-γ-/-减轻了肠道病理损伤和寄生虫增殖,IFN-γ-/-有利于减弱弓形虫感染引起的Thl促炎因子的上调并逆转减少的潘氏细胞,但加速了小鼠死亡。为了探寻肠道共生菌在弓形虫病急性期的作用,分别采用三种虫株包囊感染ABX小鼠,与弓形虫感染的野生型小鼠相比,感染VEG虫株的ABX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ABX小鼠小肠的病理损伤评分和寄生虫负降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感染弓形虫的ABX小鼠的小肠潘氏细胞和颗粒数量增高;TgSheepCHn5和TgRedpandaCHn1弓形虫感染的ABX小鼠血清中的IFN-γ均下调(P<0.01);VEG感染组ABX小鼠中IL-12下调(P<0.01);TNF-α在TgSheepCHn5感染组ABX小鼠显着上调(P<0.01)。表明:去除共生细菌减轻了肠道病理损伤和寄生虫数量。去除肠道菌群可减弱弓形虫感染小鼠的Th1促炎因子和Th2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并逆转减少的潘氏细胞,另外,去除共生细菌可以延长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

王华琳[6](2020)在《弓形虫诊断抗原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弓形虫是一种胞内寄生的人畜共患寄生虫。先天性弓形虫病是一种原发性感染,与胎儿患有颅内钙化、脑积水、发育迟缓或其他神经缺陷病密切相关。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719个孕妇中,约有213个人感染过弓形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3的人患有此类疾病,而我国人均感染率为10%47.3%。而在猪的生产养殖中,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病毒十分相像,容易出现误诊,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早期检测、预防和鉴别此类疾病尤为重要。弓形虫在宿主体内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速殖子、缓殖子和子孢子时期。不同阶段蛋白质谱表达存在巨大的差异,往往造成漏检,这对弓形虫的预防与治疗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目前国内检测弓形虫感染的免疫技术有很多种,以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等技术为主,虽然检测弓形虫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有诸多优点,但由于成本高并且操作复杂,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并不适宜推广。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和灵敏性高等特点。本研究通过纯化的弓形虫His标签重组蛋白质MIC3(分泌型蛋白)、SAG1(速殖子特异性蛋白)和BAG1(缓殖子特异性蛋白)作为弓形虫诊断抗原,应用ELISA方法分别对1166份人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不同诊断抗原对同一批样品检测结果存在差异,检出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BAG1:10.5%(123/1166)、SAG1:5.6%(65/1166)、MIC3:5.5%(63/1166),三种抗原共检出弓形虫阳性血清总数为153份,总阳性率为13.12%(153/1166)。为进一步验证三种抗原检测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了弓形虫感染诊断金标准—MAT方法对1166份样本进行了复检,结果发现279份血清呈阳性。这表明联合抗原通过间接ELISA的方法仍存在漏检现象。综上所述,三种抗原联合ELISA检测,虽不能完全检测出人群中隐性弓形虫感染,但相比于单一抗原检测的漏检率更低。为进一步准确、特异性地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人群中弓形虫隐性感染提出理论依据。

凌薇[7](2020)在《弓形虫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离并鉴定弓形虫RH虫株来源的exosomes,检测弓形虫exosomes中弓形虫特异蛋白成分。探讨弓形虫exosomes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uma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究MAPK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在弓形虫exosomes调控巨噬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差速离心、超滤浓缩以及试剂盒提取相结合的方法,从弓形虫细胞共培养上清中分离弓形虫exosomes,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以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对囊泡特征进行鉴定。用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48 h,使之由悬浮的单核细胞诱导为贴壁的巨噬细胞,体外选择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浓度的弓形虫exosomes作用于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弓形虫exosomes进入细胞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细胞因子的水平,荧光探针检测细胞中NO的产生。通过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MAPK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通路蛋白的分布变化。结果:成功分离、鉴定弓形虫来源的exosomes。电镜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囊泡呈椭圆形,并具有完整膜结构,直径范围约30150 nm;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结果显示粒径分布范围30150 nm,平均粒径大小119.8 nm,与exosomes的经典特征吻合;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囊泡中含有外泌体标志蛋白HSP70和CD63以及弓形虫特异蛋白SAG1、ROP16、ROP18和GRA1。弓形虫exosomes能够促进THP-1巨噬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及NO等介质,加速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巨噬细胞向M1方向极化。弓形虫exosomes能够促进MAPK/JNK信号通路的活化,并诱导大量磷酸化JNK蛋白入核。弓形虫exosomes促进NF-κB信号通路活化,表现为磷酸化IκBα增高,NF-κB二聚体活化,并大量入核。结论:成功分离并鉴定了弓形虫RH株速殖子exosomes。弓形虫exosomes对THP-1巨噬细胞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并能促进MAPK/JNK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弓形虫exosome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宿主与寄生虫相互关系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吴敏敏[8](2020)在《弓形虫CDPK3蛋白疫苗对实验性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人兽共患病原体,能够感染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内的各种温血宿主。弓形虫的感染在各地区之间的流行率很高,地理范围几乎遍及全球。全球大约16–40%人被弓形虫感染。孕期弓形虫急性感染可引起先天性缺陷,例如脑积水、癫痫甚至死产。慢性感染是进行性失明的重要原因,并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疾病。当前缺乏有效预防弓形虫感染的措施,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疫苗。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DPK)主要存在于植物、绿藻和顶复门原虫的钙信号传导中,但不存在于哺乳动物或真菌中,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超家族,在对宿主细胞侵袭、滑行运动、逸出和其他一些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弓形虫CDPK3(TgCDPK3)被认为是关键的毒力因子。基于CDPK3的这些特性,本研究将制备重组弓形虫CDPK3蛋白(rTgCDPK3),用纯化的rTgCDPK3蛋白去免疫BALB/c小鼠评估该蛋白作为疫苗的可能性,为弓形虫病的预防和疫苗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探究弓形虫钙依赖性蛋白激酶3(TgCDPK3)蛋白作为弓形虫病候选疫苗的可能性,为弓形虫病的预防和疫苗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TgCDPK3的生物化学性质,预测TgCDPK3用作疫苗的可能性。在大肠杆菌BL21中转入p ET28a-TgCDPK3重组质粒诱导rTgCDPK3蛋白的表达,通过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R-250染色以及免疫印迹实验鉴定纯化的rTgCDPK3蛋白。购买210只适龄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PBS组、2.5μg、5.0μg、10.0μg和20.0μg。利用超声、Ni树脂纯化等试验方法将rTgCDPK3蛋白纯化,再用佐剂乳化纯化后的蛋白。每隔两周通过大腿肌肉注射乳化后的蛋白去免疫小鼠,整个实验需要免疫三次。留取每次免疫后小鼠的血清,通过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G、IgG1和IgG2a的水平。最后一次免疫后取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并用rTgCDPK3蛋白进行刺激培养,通过CCK8试验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同时收集培养液上清,用ELISA检测上清中IFN-γ、IL-2、IL-4以及IL-10的表达。在最后一次免疫后2周,每组随机挑选20只小鼠腹腔注射1×103 RH的速殖子,记录小鼠在30天内的存活时间,并计算其存活率。为了检测免疫小鼠抗慢性弓形虫感染的能力,每组随机挑选6只小鼠经灌胃感染20个PRU的组织包囊。感染后2个月,计算对照组和免疫鼠中脑组织包囊数并且观察组织包囊的大小。结果:(1)生物信息软件DNAStar分析预测:分析结果表明TgCDPK3蛋白不仅具有理想的表面抗原和抗原指数,而且还具有多个B细胞表位,亲水性和柔性较好,表明其具有成为弓形虫候选疫苗的良好前景。(2)考马斯亮蓝染色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发现在预期位置59KDa处有一个特异性的条带,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兔的多克隆CDPK3抗体只能在TgCDPK3蛋白对应的位置产生特异性识别而对另一种纯化的重组Tg ROP18蛋白不能识别,证明成功诱导和表达rTgCDPK3蛋白。(3)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IgG、IgG1和IgG2a的检测:ELISA结果显示rTgCDPK3免疫小鼠血清中IgG、IgG1和IgG2a水平明显比空白组和PBS组高(p<0.001),并且随着小鼠免疫次数的增加IgG、IgG1和IgG2a的水平逐渐增加。其中10μg rTgCDPK3免疫组免疫效果最佳。另外,IgG2a水平明显高于IgG1,表明rTgCDPK3诱导了以Th1为主的免疫应答。(4)小鼠脾细胞增殖实验:CCK8试验结果表明rTgCDPK3免疫的小鼠具有明显的脾细胞增殖反应,两个对照组说明PBS对免疫小鼠无影响。(5)细胞因子的检测:在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中IFN-γ分泌明显增加(p<0.001),IL-2、IL-4和IL-10水平在不同组之间没有明显变化。(6)rTgCDPK3免疫小鼠的保护性:空白组小鼠感染RH速殖子后均在9天内死亡,rTgCDPK3免疫小鼠存活时间显着延长,并且各免疫组的脑包囊计数显着减少(p<0.001)。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rTgCDPK3蛋白成功激活了以Th1型细胞免疫应答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且接种rTgCDPK3蛋白的BALB/c小鼠能够抵抗急性和慢性弓形虫感染,这表明重组rTgCDPK3蛋白是抗弓形虫疫苗开发的潜在候选者。

崔洁[9](2019)在《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抗弓形虫感染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检测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联合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体外抗弓形虫效果,观察药物对巨噬细胞内弓形虫感染的影响。2.初步探讨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对急性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1.采用虫体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弓形虫RH株(RH-GFP)经腹腔感染小鼠,以速殖子感染腹腔巨噬细胞后流式检测。实验分4组:(1)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2)青蒿琥酯组,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5625,3.125,6.25,12.5,25,50,100和200μg/ml;(3)阿奇霉素组,终浓度分别为12.5,25,50,100,200,400,800和1600μg/ml;(4)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组,终浓度分别为:Art1.5625+Azm12.5,Art3.125+Azm25,Art6.25+Azm50,Art12.5+Azm100,Art25+Azm200和Art50+Azm400μg/ml。各组孵育24h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弓形虫感染巨噬细胞中游离虫体、感染巨噬细胞和未感染巨噬细胞各组分比例的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改变,姬姆萨染色观察虫体形态变化。2.将方法1中各组孵育24h后的悬液收集洗涤后接种至小鼠腹腔,作再转种试验,观察速殖子复苏情况:包括小鼠发病表现、存活时间和腹腔液涂片镜检。腹腔液涂片查见虫体记录为阳性(+),无虫体则记录为阴性(-)。3.用1×103个弓形虫(RH-GFP)速殖子经腹腔接种小鼠,建立小鼠弓形虫体内感染模型,实验设(1)对照组(感染后不作药物干预);(2)青蒿琥酯组;(3)阿奇霉素组;(4)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组。接种后2h治疗组首次给药,每天给药一次,连续干预7天,观察小鼠存活时间以及抽取腹腔液检查速殖子。结果:1.体外孵育24h后速殖子感染巨噬细胞体系各组分比例变化1)青蒿琥酯组(1)游离速殖子:1.5625μg/ml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减少(P>0.05),3.125μg/ml起呈梯度下降(P<0.05),50μg/ml组游离虫体比例低于0.3%。(2)感染巨噬细胞:与对照组比较,1.5625,3.125μg/ml组比例相对升高(P<0.05),随着浓度的升高比例逐渐下降,12.5μg/ml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50μg/ml感染巨噬细胞比例低于0.3%。(3)未感染巨噬细胞:与对照组相比,1.5625,3.125μg/ml组无明显变化(P>0.05),自6.25μg/ml起逐渐增加(P<0.05)。(4)巨噬细胞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1.5625,3.125μg/ml时高于对照组(P<0.05),至6.25μg/ml时明显下降(P<0.05),50μg/ml组巨噬细胞感染率低于1.6%。2)阿奇霉素组(1)游离速殖子: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浓度的递增显着下降(P<0.05),400μg/ml组游离虫体比例低于0.6%。(2)感染巨噬细胞:12.5μg/ml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所增加(P<0.05),随后逐渐下降,50μg/ml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400μg/ml感染巨噬细胞比例低于0.4%。(3)未感染巨噬细胞: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自25μg/ml起上升明显(P<0.05)。(4)巨噬细胞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12.5μg/ml组有所升高(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25μg/ml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00μg/ml时巨噬细胞感染率低于3.5%。3)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组(1)游离速殖子: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浓度的增加各组游离速殖子的比例显着减少(P<0.05),Art12.5+Azm100μg/ml组游离虫体的比例低于0.04%。(2)感染巨噬细胞:随着浓度的增加比例逐渐减少(P<0.05),Art12.5+Azm100μg/ml组感染巨噬细胞比例低于0.2%。(3)未感染巨噬细胞:随着浓度的增加比例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巨噬细胞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浓度的升高显着降低(P<0.05),至Art12.5+Azm100μg/ml组巨噬细胞感染率低于1.8%。荧光显微镜下见各作用组随着药物浓度梯度上升,绿色荧光密度逐渐降低,强度减弱,虫体荧光轮廓变圆变小最后消失。姬姆萨染色显示各作用组在低浓度时虫体开始肿胀变圆有空泡形成;随着浓度增加,虫体空泡增多变大,胞浆内部结构消失,胞质呈溶解样改变;最后胞膜破裂,胞核固缩深染。2.再转种试验(1)青蒿琥酯组:1.5625至12.5μg/ml组小鼠于接种后的第7至12天陆续死亡,死亡小鼠腹腔液涂片阳性。25至200μg/ml组均存活至15天,其中25μg/ml组均已发病,50μg/ml组阳性鼠数为1,100及200μg/ml组小鼠无明显变化,涂片阴性。与对照组比较,1.5625,3.125μg/ml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5至200μg/ml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2)阿奇霉素组:12.5至50μg/ml组于接种后的第9至13天陆续死亡,涂片阳性。其余各组均存活至第15天,其中100μg/ml组均发病,200μg/ml组阳性鼠数为4,400μg/ml组阳性鼠数为1,800及1600μg/ml组涂片阴性。与对照组比较,12.5,25μg/ml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至1600μg/ml组延长显着(P<0.05)。(3)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组:Art1.5625+Azm12.5μg/ml至Art6.25+Azm50μg/ml各组于接种后的第8至12天陆续死亡,涂片阳性。其余各组均存活至第15天,涂片阴性。Art1.5625+Azm12.5,Art3.125+Azm25μg/ml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6.25+Azm50至Art50+Azm400μg/ml组则显着延长(P<0.05)。3.治疗效果青蒿琥酯组于接种后第15天无小鼠存活,死亡小鼠腹腔液涂片阳性。阿奇霉素组全部存活至第30天,涂片阴性见大量巨噬细胞。联合治疗组第20天无小鼠存活,涂片阳性。青蒿琥酯组与对照组比较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及联合组均显着延长(P<0.05)。结论:1.青蒿琥酯具有显着的体外抗弓形虫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50μg/ml浓度24h可达到99%以上的杀速殖子效果,抑制巨噬细胞内虫体的增殖,降低巨噬细胞感染率,而阿奇霉素在400μg/ml方接近此效果。联合作用组效果最佳,Art12.5+Azm100μg/ml组抗虫效果与Art50μg/ml或者Azm400μg/ml组相近,同等杀虫效果下浓度梯度降低,药物剂量减小。荧光密度变化与流式检测结果一致。姬姆萨染色从形态学角度验证了药物的体外杀虫作用。2.再转种试验显示,小鼠发病趋势、平均生存时间,腹腔液涂片镜检结果均支持体外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药物体外抗弓形虫效果。3.初步的体内干预治疗显示,在本试验给药剂量和方法下,青蒿琥酯仅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显着弱于其体外抗虫效果。阿奇霉素组效果最为显着。联合治疗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延长,但并不优于阿奇霉素组。

彭永喜[10](2019)在《沈阳地区犬猫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可以感染动物细胞且在胞内寄生的原虫,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弓形虫感染可导致弓形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犬和猫作为常见的两种伴侣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充分了解犬、猫的弓形虫感染及发病特点等流行病学资料,对于进一步制定控制措施,有效防控宠物的弓形虫感染,降低弓形虫在宠物与人类之间的传播等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弓形虫Ig G抗体ELISA方法,对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采集的沈阳地区犬、猫血清弓形虫抗体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家养宠物犬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27.75%,家养宠物猫为20.47%,流浪猫为43.15%。家养宠物犬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家养猫(P<0.05),流浪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家养犬、家养猫(P<0.05)。家养犬、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家养犬、猫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家养犬、猫弓形虫阳性率可能与季节(月份)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冬季弓形虫感染率低于夏季。不同品种和地区的家养犬和猫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别不明显,说明犬猫的品种及所在区不会明显影响弓形虫的感染。

二、弓形虫包囊超微结构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弓形虫包囊超微结构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弓形虫抗氧化损伤基因的筛选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弓形虫概述
        1.1.1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
        1.1.2 弓形虫的生活史
        1.1.3 弓形虫的基因型和毒力
    1.2 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
    1.3 宿主对弓形虫的识别及免疫应答作用
    1.4 弓形虫的主要毒力因子及逃逸机制
    1.5 弓形虫的氧化还原系统及研究进展
    1.6 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在弓形虫研究领域的应用
        1.6.1 CRISPR/Cas9 的工作原理
        1.6.2 CRISPR/Cas9 基因敲除技术在弓形虫上的研究进展
        1.6.3 基于CRISPR/Cas9 系统高通量筛选技术
    1.7 选题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试剂与耗材
        2.1.2 试验仪器
        2.1.3 Vero细胞的复苏及培养
        2.1.4 弓形虫的培养
        2.1.5 CCK-8 测定Vero细胞的活力
        2.1.6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定
        2.1.7 H_2O_2对弓形虫的影响
        2.1.8 H_2O_2对细胞内弓形虫增殖的影响
        2.1.9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H_2O_2对Vero细胞形态的影响
        2.2.2 H_2O_2对Vero细胞活力的影响
        2.2.3 H_2O_2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2.2.4 体外孵育时间对弓形虫活力的影响
        2.2.5 H_2O_2对细胞内弓形虫增殖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RH/CAS9 株的构建及敲除效率的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试剂与耗材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剂配制
        3.1.4 质粒pCas9-CAT和 pCas9-decoy的扩大培养及提取
        3.1.5 RH/Cas9 虫株的构建
        3.1.6 RH/Cas9 虫株的PCR鉴定
        3.1.7 pU6-sgSAG1-DHFR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1.8 SAG1 缺失株的构建
        3.1.9 RH/Cas9 株敲除效率的PCR鉴定
        3.1.10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RH/Cas9 株敲除效率
    3.2 结果
        3.2.1 RH/Cas9 虫株的PCR鉴定
        3.2.2 pU6-sgSAG1-DHFR质粒的构建
        3.2.3 pU6-SAG1-DHFR质粒的鉴定
        3.2.4 RH/Cas9 虫株敲除效率的验证
        3.2.5 间接免疫荧光验证RH/Cas9 虫株的敲除效率
    3.3 讨论
第四章 抗氧化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试剂与耗材
        4.1.2 试验仪器
        4.1.3 Vero细胞的准备
        4.1.4 质粒文库的准备
        4.1.5 RH/Cas9 虫株的准备
        4.1.6 弓形虫基因缺失株库的构建
        4.1.7 H_2O_2筛选弓形虫抗氧化相关基因
        4.1.8 全基因组sg RNAs的 Illumina测序
        4.1.9 测序数据分析
        4.1.10 构建pU6-sgHPs-DHFR质粒
        4.1.11 pU6-sgRNA-DHFR质粒的扩增及提取
        4.1.12 HPs单克隆缺失株的筛选
        4.1.13 基因敲除虫株的PCR鉴定
        4.1.14 不同缺失株对H_2O_2的敏感性试验
        4.1.15 H_2O_2对细胞内弓形虫增殖的影响
        4.1.16 虫体活性氧检测
        4.1.17 虫体MDA水平检测
        4.1.18 虫体总抗氧化能力检测
        4.1.19 入侵试验
        4.1.20 增殖试验
        4.1.21 噬斑试验
        4.1.22 对小鼠的毒力试验
        4.1.23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sgRNA文库质粒的转化及扩大
        4.2.2 利用H_2O_2进行全基因组筛选
        4.2.3 抗氧化基因的筛选
        4.2.4 pU6-sgRNA-DHFR质粒构建
        4.2.5 单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4.2.6 不同缺失株对H_2O_2的敏感性试验
        4.2.7 H_2O_2对弓形虫增殖能力的影响
        4.2.8 虫体内ROS、T-AOC和 MDA水平的测定
        4.2.9 弓形虫感染巨噬细胞后对巨噬细胞ROS的影响
        4.2.10 HPs-KO株的入侵和增殖能力
        4.2.11 噬斑试验
        4.2.12 对小鼠的毒力试验
    4.3 讨论
第五章 HP1 的表达、鉴定及与相关的虫体蛋白的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试剂与耗材
        5.1.2 试验仪器
        5.1.3 HP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1.3.1 HP1 序列分析
        5.1.3.2 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5.1.3.3 蛋白信号肽及跨膜区预测
        5.1.3.4 结构域及基序分析
        5.1.3.5 同源分析
        5.1.4 HP1 的原核表达
        5.1.4.1 虫体收集及RNA的提取
        5.1.4.2 HP1 基因克隆
        5.1.4.3 原核表达载体pET-32a-HP1 的构建及验证
        5.1.4.4 重组蛋白HP1 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5.1.4.5 重组蛋白HP1 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5.1.5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5.1.6 HP1 的定位分析
        5.1.7 HP1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5.1.8 免疫共沉淀
        5.1.8.1 虫体蛋白的准备
        5.1.8.2 去除非特异性结合
        5.1.8.3 免疫共沉淀
        5.1.8.4 质谱分析
        5.1.8.5 数据库检索
        5.1.8.6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 结果
        5.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1.1 HP1 基因结构
        5.2.1.2 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5.2.1.3 蛋白信号肽及跨膜区预测
        5.2.1.4 结构域及基序分析
        5.2.1.5 多物种氨基酸序列比对及同源进化分析
        5.2.2 HP1 的表达及鉴定
        5.2.2.1 HP1 的扩增
        5.2.2.2 重组质粒pET-32a-HP1 的鉴定
        5.2.3 HP1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5.2.4 HP1 的定位分析
        5.2.5 HP1 蛋白酶活性测定
        5.2.6 与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及鉴定
        5.2.6.1 SDS-PAGE鉴定免疫产物
        5.2.6.2 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检索结果
        5.2.6.3 质谱数据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弓形虫HP1-KO株的构建及转录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试剂与耗材
        6.1.2 试验仪器
        6.1.3 CRISPR/Cas9 基因敲除质粒和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6.1.4 HP1 缺失株的构建
        6.1.5 HP1 缺失株的PCR验证
        6.1.6 HP1 互补株的构建
        6.1.7 弓形虫HP1-KO虫株的转录组分析
        6.1.7.1 样品收集
        6.1.7.2 RNA提取
        6.1.7.3 转录组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
        6.1.7.4 差异基因的GO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
        6.1.8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
        6.1.9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HP1 敲除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6.2.2 HP1 缺失株的PCR鉴定
        6.2.3 HP1 互补株的构建
        6.2.4 弓形虫HP1-KO虫株的转录组分析
        6.2.4.1 数据质控
        6.2.4.2 样本关系分析
        6.2.4.3 差异基因分析
        6.2.4.4 GO分析
        6.2.4.5 KEGG分析
        6.2.5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
    6.3 讨论
第七章 HP1 与CAT的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表型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试剂与耗材
        7.1.2 试验仪器
        7.1.3 CAT基因敲除质粒和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7.1.4 HP1 与CAT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验证
        7.1.5 H_2O_2对HP1/CAT双缺失株的影响
        7.1.6 小鼠体内增殖试验
        7.1.7 对小鼠的毒力试验
    7.2 结果
        7.2.1 HP1 与CAT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验证
        7.2.2 HP1/CAT-KO对 H_2O_2的敏感性试验
        7.2.3 小鼠体内试验
    7.3 讨论
第八章 AKHP的原核表达、敲除及功能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试剂与耗材
        8.1.2 试验仪器
        8.1.3 AKHP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8.1.4 AKHP的原核表达
        8.1.5 WB验证
        8.1.6 AKHP定位分析
        8.1.6.1 定位质粒pMD-18T-AKHP的构建
        8.1.6.2 定位分析
        8.1.7 CRISPR/Cas9 基因敲除质粒和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及AKHP缺失株的构建
        8.1.8 互补株的构建
        8.1.9 间接免疫荧光分析
        8.1.10 AKHP缺失株的表型分析
        8.1.10.1 入侵试验
        8.1.10.2 增殖试验
        8.1.11 AKHP缺失株株对H_2O_2的敏感性
        8.1.12 抗氧化能力测定
        8.1.13 AKHP的缺失对其他抗氧化基因的影响
        8.1.14 AKHP缺失株对巨噬细胞ROS的影响
        8.1.15 数据分析
    8.2 结果
        8.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8.2.1.1 AKHP的基因结构
        8.2.1.2 AKHP理化性质分析
        8.2.1.3 蛋白信号肽及跨膜区预测
        8.2.1.4 AKHP氨基酸序列对比
        8.2.1.5 三级结构预测
        8.2.1.6 蛋白互作关系分析
        8.2.2 AKHP蛋白表达
        8.2.2.1 AKHP的编码全长扩增
        8.2.2.2 重组质粒pET-28a-AKHP的鉴定
        8.2.2.3 AKHP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8.2.3 AKHP的 WB验证
        8.2.4 AKHP的定位分析
        8.2.5 AKHP敲除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8.2.6 AKHP缺失株的PCR鉴定
        8.2.7 AKHP互补株的PCR鉴定
        8.2.8 AKHP缺失株的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8.2.9 表型分析
        8.2.10 AKHP缺失株对H_2O_2敏感性试验
        8.2.11 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8.2.12 AKHP基因对其他抗氧化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8.2.13 AKHP缺失对巨噬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8.3 讨论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哈蒙球虫与弓形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哈蒙球虫的命名
2 哈蒙球虫形态特征
    2.1 卵囊
    2.2 包囊
    2.3 速殖子
3 哈蒙球虫感染的流行病学
4 哈蒙球虫生活史
5 哈蒙球虫在宿主和体外细胞培养中的生长特性
    5.1 哈蒙球虫在宿主体内的生长特性
    5.2 哈蒙球虫在体外细胞中的生长特性
6 哈蒙球虫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3)弓形虫SM家族蛋白作为新药物治疗靶点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弓形虫及弓形虫病
    1.2 抗弓形虫药物的研究现状
    1.3 弓形虫基因编辑技术
        1.3.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1.3.2 CRISPR/Cas9 系统在弓形虫基因编辑中的应用
        1.3.3 弓形虫的条件敲除系统
    1.4 弓形虫蛋白的分泌途径
    1.5 SM-SNRAE复合物作为药物靶点的研究现状
    1.6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TgVps45-TgStx16 复合物作为潜在药物靶点的功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弓形虫编码SM-SNARE复合物的序列分析
        2.2.2 质粒构建
        2.2.3 单克隆虫株的构建、筛选和鉴定
        2.2.4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2.2.5 弓形虫噬斑实验
        2.2.6 弓形虫入侵水平检测
        2.2.7 弓形虫逸出水平检测
        2.2.8 免疫共沉淀实验
        2.2.9 透射电镜实验
        2.2.10 Brefeldin A处理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TgSM蛋白序列分析
        2.3.2 TgSNARE蛋白序列分析
        2.3.3 TgVps45条件敲除虫株的构建
        2.3.4 TgStx16条件敲除虫株的构建
        2.3.5 TgVps4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3.6 TgVps45和TgStx16 的相互作用
        2.3.7 TgStx16 蛋白与TgVps45 蛋白的共定位
        2.3.8 TgVps45基因缺失对虫体表型的影响
        2.3.9 TgStx16基因缺失对虫体表型的影响
        2.3.10 电镜观察TgVps45缺失引起的超微结构变化
        2.3.11 TgVps45基因缺失对内膜复合物的影响
        2.3.12 TgVps45基因缺失对后高尔基体转运的影响
        2.3.13 TgVps45基因缺失对分泌性细胞器的影响
        2.3.14 TgStx16基因缺失对内膜复合物的影响
        2.3.15 TgStx16基因缺失对分泌性细胞器的影响
        2.3.16 Brefeldin A对 TgVps45 定位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TgSec1作为潜在药物靶点的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质粒构建
        3.2.2 单克隆虫株的构建、筛选和鉴定
        3.2.3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3.2.4 弓形虫噬斑实验
        3.2.5 弓形虫入侵水平检测
        3.2.6 弓形虫复制水平检测
        3.2.7 弓形虫逸出水平检测
        3.2.8 透射电镜实验
        3.2.9 Brefeldin A处理实验
        3.2.10 微线体分泌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TgSec1条件敲除虫株的构建
        3.3.2 TgSec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3.3 TgSec1基因缺失对虫体表型的影响
        3.3.4 电镜观察TgSec1缺失引起的超微结构变化
        3.3.5 TgSec1基因缺失对外膜的影响
        3.3.6 TgSec1基因缺失对分泌性细胞器的影响
        3.3.7 Brefeldin A对 TgSec1 定位的影响
        3.3.8 TgSec1微线体分泌实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氯硝柳胺与肉豆蔻木脂素抗弓形虫活性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抗弓形虫药物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1.1.1 传统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
        1.1.2 传统药物治疗存在的问题
        1.1.3 抗弓形虫药物的最新进展
        1.1.4 筛选新的抗弓形虫药物的研究方向
    1.2 氯硝柳胺的研究进展
        1.2.1 氯硝柳胺与癌症
        1.2.2 氯硝柳胺与细菌感染
        1.2.3 氯硝柳胺与病毒感染
        1.2.4 氯硝柳胺与代谢综合征
        1.2.5 氯硝柳胺与动脉收缩
        1.2.6 氯硝柳胺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1.2.7 氯硝柳胺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1.2.8 氯硝柳胺的多功能活性及其作用机理
        1.2.9 氯硝柳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3 肉豆蔻木脂素研究进展
        1.3.1 肉豆蔻木脂素的抗炎作用
        1.3.2 肉豆蔻木脂素引起肺癌细胞凋亡
        1.3.3 肉豆蔻木脂素的保肝作用
        1.3.4 肉豆蔻木脂素的肠通透性
        1.3.5 肉豆蔻木脂素的药代动力学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1.5 科学问题的提出
    1.6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化合物体外抗弓形虫活性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细胞培养
        2.1.4 弓形虫RH株培养
        2.1.5 细胞毒性试验
        2.1.6 体外抗弓形虫活性筛选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2.2.2 化合物的体外抗弓形虫活性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氯硝柳胺体外和体内抗弓形虫活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细胞、虫株及动物
        3.1.4 细胞毒性试验
        3.1.5 氯硝柳胺抗弓形虫胞内增殖试验
        3.1.6 氯硝柳胺抗弓形虫胞内入侵试验
        3.1.7 氯硝柳胺体内抗弓形虫试验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氯硝柳胺对HFF细胞的细胞毒性
        3.2.2 氯硝柳胺的体外抗弓形虫增殖活性
        3.2.3 氯硝柳胺的体外抗弓形虫入侵活性
        3.2.4 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存活率试验
        3.2.5 虫体荷载量测定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氯硝柳胺对弓形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细胞及虫株
        4.1.4 氯硝柳胺对弓形虫表面结构的影响
        4.1.5 氯硝柳胺对弓形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4.1.6 弓形虫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4.1.7 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的测定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4.2.2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4.2.3 氯硝柳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下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氯硝柳胺抗弓形虫的转录组学与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细胞及虫株
        5.1.4 转录组学分析
        5.1.5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5.1.6 吖啶橙(AO)染色
        5.1.7 流式细胞仪分析
        5.1.8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转录组测序结果及验证
        5.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3 靶标蛋白捕获及HPLC-MS/MS鉴定
        5.2.4 转录组学与表面等离子共振关联分析
        5.2.5 氯硝柳胺影响弓形虫体内pH稳态
        5.2.6 流式细胞术评价弓形虫速殖子死亡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肉豆蔻木脂素抗弓形虫活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1.3 细胞、虫株及动物
        6.1.4 细胞毒性实验
        6.1.5 肉豆蔻木脂素体外抗弓形虫增殖试验
        6.1.6 肉豆蔻木脂素体外抗弓形虫入侵试验
        6.1.7 肉豆蔻木脂素的剂量安全性试验
        6.1.8 感染小鼠组织内虫体荷载量测定
        6.1.9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6.1.10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6.1.11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肉豆蔻木脂素抑制弓形虫的胞内增殖和入侵
        6.2.2 肉豆蔻木脂素的体内抗弓形虫活性
        6.2.3 肉豆蔻木脂素对弓形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肉豆蔻木脂素抗弓形虫机理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7.1.2 实验仪器
        7.1.3 细胞及虫株
        7.1.4 肉豆蔻木脂素对弓形虫线粒体的影响
        7.1.5 弓形虫中ATP水平检测
        7.1.6 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
        7.1.7 mRNA表达
        7.1.8 蛋白质印迹分析
        7.1.9 数据分析
    7.2 结果
        7.2.1 肉豆蔻木脂素引起弓形虫线粒体损伤
        7.2.2 肉豆蔻木脂素增强弓形虫自噬的作用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IFN-γ和肠道菌群在弓形虫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弓形虫综述
        1.1.1 弓形虫的生活史
        1.1.2 弓形虫的主要传播途径
    1.2 肠道共生菌在弓形虫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2.1 肠道共生菌特征
        1.2.2 弓形虫感染对肠道共生菌的影响
        1.2.3 肠道共生菌对小鼠感染弓形虫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IFN-γ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及其对TgCatCHn4弓形虫的感染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虫株和试验动物
        2.2.2 试验试剂仪器与设备
        2.2.3 IFN-γ~(-/-)小鼠的饲养、繁育
        2.2.4 IFN-γ~(-/-)小鼠的鉴定
        2.2.5 小鼠感染弓形虫及弓形虫负载量的观察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鼠繁殖结果及生长情况
        2.3.2 子代小鼠IFN-γ基因鉴定结果
        2.3.3 TgCatCHn4弓形虫对IFN-γ~(-/-)小鼠和BALB/c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2.4 讨论
        2.4.1 IFN-γ~(-/-)小鼠繁育结果的分析
        2.4.2 IFN-γ~(-/-)小鼠和BALB/c小鼠感染弓形虫的致病性分析
第三章 IFN-γ在弓形虫感染中对潘氏细胞的影响及弓形虫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虫株与试验动物
        3.2.2 试验试剂、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弓形虫包囊及IFN-γ~(-/-)小鼠和BALB/c小鼠的处理
        3.3.2 小鼠感染情况及小肠各段H&E及IHC染色
        3.3.3 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2和IL-10含量的检测
        3.3.4 回肠组织的电镜观察
        3.3.5 肠道微生物组分析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小鼠对弓形虫的感染情况
        3.4.2 感染弓形虫小鼠小肠的病理损伤评估
        3.4.3 弓形虫抗原在小鼠小肠的分布
        3.4.4 溶菌酶在小肠潘氏细胞的表达
        3.4.5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
        3.4.6 16S rRNA测序对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3.5 讨论
        3.5.1 小鼠小肠弓形虫抗原分布和病理损伤特点
        3.5.2 IFN-γ的存在延长了小鼠感染弓形虫的存活时间
        3.5.3 弓形虫感染对肠道菌群的作用
第四章 肠道菌群在弓形虫感染过程中扮演的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虫株与试验动物
        4.2.2 试验试剂、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弓形虫包囊及ABX BALB/c小鼠和BALB/c小鼠的处理
        4.3.2 小鼠小肠各段H&E及IHC染色
        4.3.3 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2和IL-10含量的检测
        4.3.4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小鼠对弓形虫的感染情况
        4.4.2 感染弓形虫小鼠小肠的病理损伤评估
        4.4.3 弓形虫抗原在小鼠小肠的分布
        4.4.4 溶菌酶在小肠潘氏细胞的表达
        4.4.5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
    4.5 讨论
        4.5.1 小鼠小肠弓形虫抗原分布和病理损伤特点
        4.5.2 去除肠道共生菌群延长了小鼠感染弓形虫的存活时间
        4.5.3 肠道共生菌对弓形虫感染的调节作用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弓形虫诊断抗原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弓形虫的概述
        1.1.1 弓形虫的生活史
        1.1.2 弓形虫感染的流行特点
        1.1.3 弓形虫的致病机理
        1.1.4 弓形虫的毒力研究
    1.2 弓形虫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概述
    1.3 弓形虫的检测方法以诊断及抗原的研究进展
        1.3.1 染色实验
        1.3.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1.3.3 改良凝集实验
        1.3.4 乳胶凝集实验
        1.3.5 蛋白质印迹法
        1.3.6 间接免疫荧光
        1.3.7 蛋白质芯片技术
        1.3.8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3.9 新型检测方法的应用
    1.4 弓形虫诊断抗原的应用
        1.4.1 速殖子粗抗原
        1.4.2 基因重组抗原
        1.4.3 联合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1.5 预防措施
第二章 弓形虫抗原的表达载体构建以及鉴定
    2.1 材料
        2.1.1 感受态细胞与载体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虫体的收集
        2.2.2 虫体RNA的提取
        2.2.3 基因扩增和克隆载体的构建
    2.3 重组蛋白质的表达以及纯化
        2.3.1 重组蛋白质的小量表达
        2.3.2 重组蛋白质的纯化和验证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目的基因扩增及双酶切验证
        2.4.2 三种His标签重组蛋白质的表达纯化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诊断抗原检测弓形虫感染率差异的研究
    3.1 主要材料
    3.2 主要试剂
    3.3 主要仪器
    3.4 溶液配置
    3.5 实验步骤
        3.5.1 方阵滴定法确定最佳包被浓度及一抗稀释浓度
        3.5.2 交叉反应检测
        3.5.3 阳性结果判定
    3.6 统计学分析
    3.7 结果
        3.7.1 ELISA诊断方法中包被抗原最佳浓度的确定
        3.7.2 交叉反应检验结果
        3.7.3 不同诊断抗原阳性检出率的对比分析结果
    3.8 讨论
    3.9 小结
第四章 三种抗原联合应用检测弓形虫感染率的研究
    4.1 材料
    4.2 主要试剂
    4.3 主要仪器
    4.4 溶液配置
    4.5 实验步骤
    4.6 方阵滴定法确定最佳包被浓度以及一抗稀释浓度
        4.6.1 交叉反应检测
        4.6.2 阳性结果判定
        4.6.3 统计学分析
    4.7 结果
        4.7.1 重组抗原ELISA包被抗原浓度确定
        4.7.2 交叉反应检验
        4.7.3 ELISA结果与MAT结果的比较分析
    4.8 讨论
    4.9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7)弓形虫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弓形虫与弓形虫感染
    1.2 巨噬细胞和弓形虫感染
        1.2.1 巨噬细胞极化
        1.2.2 巨噬细胞在弓形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1.3 外泌体及弓形虫外泌体
        1.3.1 外泌体的形成及其组成
        1.3.2 弓形虫外泌体及其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方法、实验设计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实验设计
        1.4.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弓形虫exosomes的分离与鉴定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1 细胞株和弓形虫株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耗材
        2.1.4 实验试剂
        2.1.5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除外泌体FBS的制备
        2.2.2 SW480 细胞培养
        2.2.3 弓形虫速殖子培养
        2.2.4 弓形虫exosomes和 SW480 细胞exosomes的分离
        2.2.5 弓形虫exosomes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弓形虫速殖子镜下观察
        2.3.2 弓形虫exosomes超微结构
        2.3.3 弓形虫exosomes粒径分析结果
        2.3.4 蛋白质印迹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弓形虫exosomes对 THP-1 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
    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1.1 细胞株和弓形虫株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耗材
        3.1.4 实验试剂
        3.1.5 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THP-1 细胞培养
        3.2.2 弓形虫exosomes示踪实验
        3.2.3 RT-qPCR检测细胞因子m RNA的转录水平
        3.2.4 ELISA测定细胞因子分泌量
        3.2.5 NO荧光探针检测细胞NO的含量
        3.2.6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弓形虫exosomes示踪实验结果
        3.3.2 弓形虫exosomes对 THP-1 巨噬细胞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3.3.3 弓形虫exosomes对 THP-1 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3.4 弓形虫exosomes诱导THP-1 巨噬细胞NO生成量的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弓形虫exosomes调控巨噬细胞作用的机制研究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4.1.1 细胞株和弓形虫株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耗材
        4.1.4 实验试剂
        4.1.5 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NF-κB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
        4.2.2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磷酸化JNK蛋白的分布
        4.2.3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时间NF-κB p65 的分布变化
        4.2.4 统计学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弓形虫exosomes对 THP-1 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4.3.2 弓形虫exosomes对 THP-1 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参加课题

(8)弓形虫CDPK3蛋白疫苗对实验性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7.创新点
8.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弓形虫钙依赖蛋白激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抗弓形虫感染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沈阳地区犬猫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弓形虫的结构和生活史
        1.1.1 速殖子
        1.1.2 缓殖子与组织包囊
        1.1.3 虫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1.2 弓形虫感染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2.1 犬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
        1.2.2 猫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
        1.2.3 不同人群弓形虫病流行病学
    1.3 弓形虫病诊断方法
        1.3.1 病原学检查
        1.3.2 血清学检测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检测试剂盒
        2.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2.1.3 血清样本
    2.2 方法
        2.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2.2 弓形虫血清抗体检测方法
        2.2.3 统计与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犬猫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3.2 家养犬弓形虫感染因素分析
        3.2.1 不同采集月份家养犬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3.2.2 不同性别家养犬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3.2.3 不同年龄段家养犬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3.2.4 不同地区家养犬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3.2.5 不同品种家养犬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3.3 家养猫弓形虫感染因素分析
        3.3.1 不同采集月份家养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3.3.2 不同性别家养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3.3.3 不同年龄段家养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3.3.4 不同地区家养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3.3.5 不同品种家养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3.4 流浪猫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弓形虫包囊超微结构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弓形虫抗氧化损伤基因的筛选及功能研究[D]. 陈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哈蒙球虫与弓形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J]. 王玉金,储德勇,杨玉荣. 中国兽医学报, 2021(04)
  • [3]弓形虫SM家族蛋白作为新药物治疗靶点的功能研究[D]. 陈赫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氯硝柳胺与肉豆蔻木脂素抗弓形虫活性及机理[D]. 张吉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IFN-γ和肠道菌群在弓形虫病中的作用研究[D]. 苏瑞景. 河南农业大学, 2020
  • [6]弓形虫诊断抗原的筛选[D]. 王华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1)
  • [7]弓形虫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凌薇. 江苏大学, 2020(02)
  • [8]弓形虫CDPK3蛋白疫苗对实验性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D]. 吴敏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抗弓形虫感染治疗效果的研究[D]. 崔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10]沈阳地区犬猫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彭永喜.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弓形虫包囊的超微结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