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五项原则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五项原则

一、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五项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王税[1](2021)在《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重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既有住区中的一些公共空间由于设计不当、设施老化、功能单一等原因,导致空间利用率下降,具有一定的消极属性,如何将既有住区中的“消极空间”重塑成“积极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营造社区活力是当下我国住区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居民的行为活动和心理需求为切入点,将既有住区“消极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系统总结等方法,对基于城市居民心理需求的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构建要素进行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以人为本是塑造“积极空间”的前提。既有住区公共空间服务对象是以人为主体,因此在“积极空间”的塑造中,应首先以城市居民为主体,从居民的行为活动和心理需求出发。(2)物质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载体。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物质层面的塑造主要是指空间内的整体物质对空间中人群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带来的影响,其包括空间的易达性、舒适性。(3)功能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灵魂。“积极空间”功能层面上的设计主要包括空间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积极空间”使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重叠性。(4)场所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保障。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在空间中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式,空间一定具有安全性、归属性、可识别性的特点。(5)物质、功能、场所之间的相辅相成。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塑造,需要对其物质层面、功能层面和场所层面着三者的设计,且这三者互相影响,不可割裂。

汤璇[2](2019)在《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存量规划的时代,城市空间的生态超载与生态退化趋势是目前城市发展与更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的城市更新理论与方法已经难以应对今天日益复杂而尖锐的都市生态问题,“生态都市主义”作为一种回应城市生态问题的理念因而被提出并逐渐受到重视。另一方面,设计竞赛作为先锋思想的试验田,汇聚了最前沿的理念、策略与手段,成为“生态都市主义”重要的设计实验与理念交流平台。因此,本文将通过近年来重要的“生态都市主义”设计竞赛,梳理并提炼其中的前沿思想与策略,以启示当前的城市更新实践。论文首先从时间维度梳理了近年生态都市主义竞赛理念的变化与关注点的转移,讨论了竞赛主题变化与相关理论及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其次,通过对竞赛中不同城市更新策略的归纳和分析,结合当下的未来城市研究理论,总结出四个具有时代性的城市空间更新趋向:从“全球化”到“本土化”,从“集中式”到“分布式”,从“传统式”到“信息化”,从“单一策略”到“整合重构”;并在此三种趋向的基础上归纳并演绎了三种创新性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相结合,“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相结合,“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相结合。最后,通过具体设计题目及方案的个案研究,对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进行具体性和实践性的探索。本文全面分析了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演绎出适应未来城市空间更新的创新型策略与方法,揭示了具有时代性的城市更新趋向及其主要特征,并通过设计应用探索了创新型城市空间更新的实践意义。希冀以上研究可以为存量时代的城市空间更新和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杨琳静[3](2019)在《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并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受“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战略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影响,重新认识了人类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首先,通过对生态健康学、医疗生态学等学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论的综合研究,得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对青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养老院进行实地调研,对5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本文研究的现实依据;结合上述理论及现实依据与通过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对比分析,最终找到了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打造一种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满足老年人需求,集高端医疗、健康科技、旅游度假、康体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健康城模式,即“EHC”养老模式(全称Ecological Health City)。“EHC”养老模式通过打造“绿色生态、城景共融、循环发展、以人为本”的环境系统,为居住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轻松的宜居环境;通过配置足够的养老床位、完善的基础设施,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通过提供国际高端医疗服务、CCRC社区模式养老方式(全称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专业的康复疗养项目、多样化的活动项目以及全方位、全天候、智能化的健康管理系统,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养老需求。其次,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基本要求,研究了“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及建设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索出“EHC”养老模式能够正常运行的社会支撑体系以及空间要素配置体系。结合环境心理学要点,着重研究了空间要素配置体系中的环境系统,研究出“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又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出了“EHC”养老模式的环境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宏观层面上,研究出以“绿色生态、城景共融、循环发展、以人为本”为特点的环境系统可行性方案;中观层面上,分别从公共绿地、交往空间、活动空间、无障碍系统、环境舒适度等方面研究出了“以人为本”的适老化环境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从植被运用、水体设计、小品设计、标志系统设计、铺装设计等方面研究出了适老化景观要素的设计方法。最后,以上述“EHC”养老模式的环境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为依据,利用崂山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整合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将其打造成一个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生态健康城,使其成全国文明养老示范基地、高品质度假娱乐旅游景区以及国内领先的生命健康管理产业开发区。

吴淼[4](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发展观念、增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镇化无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当中,如北京“绿色生态城市”、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等。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城市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寻求先进的科学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秩序,保护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显得尤为必要,且也已成为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域城乡空间为实证研究地域,以“理论实践剖析(理论借鉴)——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问题梳理)——目标及模式确立(方法策略)——空间优化与技术制度创新保障(解决问题)”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系统复合法、定性分析、定量控制、动态评判等方法,对生态视角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优化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运用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导向下的西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展开研究,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乡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西安实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城乡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法、空间结构模式、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性建构,对生态导向下转变西安市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修复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1、2章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并在生态视角下对城乡空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国内外实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为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包含3、4章内容。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探源,并从演进动力机制和演进整体特征对西安城乡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做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要素梳理和城乡生态建设现状的评价,辨识了西安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生态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运用与实践探索,包含5、6、7章内容。首先,立足于生态导向的新价值取向,重新整合和确立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并对西安城乡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基于城乡空间建设的系统方法与具体技术路径,在市域层面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在城区层面制订了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并在西安市实践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后评估研究。最后,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出发,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金海江[5](2018)在《贵门乡山水文化特色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过去我国小城镇环境改造以自我累积投入为主,加上缺乏规划管理和引导,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小城镇现状环境差、特色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充分与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和经济等资源,大力改善当前生态与生活环境,彰显当地小城镇特色,实现经济发展转型与以小搏大的投入产出效益,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当前的关键目标。“生态城市”强调人类聚居和自然环境相协调,是一种能使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生态平衡得到有效维持的城市发展模式,并形成了 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内容。而“山水城市”则是在“生态城市”基础上提升的一种融合我国“天人合一”山水文化意境与强调小城镇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这两个理论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应以山水城市理论中彰显人文特色方面的内容为指导思想,强化乡容镇貌的特色内容;同时应全面落实生态城市理论在产业转型、建设适宜性评价与四区划定、集约化利用土地和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的内容。这样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融合了这两个理论的优点和特点,并加以用地与设施布局上的落实与优化,用以指导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实际工作,这不仅能推动小城镇整治改造真正由粗浅走向深入与实效,切实实现中国小城镇个性化与特色化发展。本文研究以嵊州市贵门乡小城镇环境整治为实例,以此来反映水人文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理念、方法、思路和内容。文章遵循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理念,以营造具有山水生态特色和婺学文化特色为目标的旅游小镇为导向,结合产业提升(转型)、绿色生态环境营建、环境卫生整治、道路交通整治和乡容镇貌整治等五大方面为抓手,并针对这五大方面的不足或欠完善点,规划设计水环境整改、环卫设施改造、道路与公路整改、停车场整改、立面改造、历史文化保护等一系列可操作的项目。通过从纯理论式的谋划与构想走向实际的建设行动的实证研究得出:在当今发展背景下,山水文化特色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以生态城市与山水文化城市理念为思想导向,更新规划认识论,正确处理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复杂交织关系,从被动的生态环境保护转向主动式的与宜居环境建设相结合,从经济主导的发展规划转向兼顾民生的协调性规划,从孤立单一的小城镇自身规划转向区域的共同协作与治理。在规划技术方面,需要借鉴不同的学科与领域,遵照城乡规划体系内专项规划的属性,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多学科综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等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改善小城镇环境中的各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小城镇形象与特色,达到产业转型,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蔺娜[6](2018)在《园林景观绿化中的植物造景技术运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造景则在园林景观绿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与绿色景观布置能够营造绿色健康的园林环境,既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或生活空间,还利于保持生态平衡。本文主要针对园林景观绿化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实际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提高园林景观绿化水平,并展示其艺术美,让观赏者保持愉悦的身心状态。

马笑然[7](2018)在《环境艺术在城市绿化方面的应用》文中提出城市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城市人群对城市环境要求的日益提升,城市绿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环境艺术要求设计者既要懂得设计美感,又要懂得制造技艺,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广泛。本文总结了环境艺术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运用,以期为后人提供参考。

唐靖茹[8](2018)在《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公园中的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城市快节奏的扩张与建设,景观的风格与功能也向着多样性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声音对互动式景观、参与式景观提出需求。“生产性景观”让人们更新了自己看待景观的方式,直观地看到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社区居住氛围的可能性。论文以“社区公园的生产性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正处于城市整合规划与建设浪潮中,且致力于社区营造的成都市为着力范围,从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出发,研究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公园中规划设计的方法。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归纳法、交叉研究法和归纳法,在总结文献书籍和案例、梳理生产性景观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园艺学、永续设计科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成都市现有的生产性景观进行走访调查,归纳总结这些社会现象形成的前因后果,了解景观打造与后期维护等管理机制的制定,观察采访居民在生产性景观中的行为与心理,为文章的写作提供实践经验上的参考。论文研究的成果是:在成都市桂溪安全文化公园的改造设计中,融入生产性景观,并给出土壤改造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灌溉系统和排水防洪管理、生产性植物品种选择与配景设计、生产性景观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的策略方案,以支撑生产性景观的可持续性。论文的结果表明,不管是在规划设计理论上,还是在交叉学科的技术支持上,抑或是美学要求上,将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产性景观融入到社区公园都是切实可行的。

林科[9](2017)在《怀化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也随之急速扩张。在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城市绿化景观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实地调查法、多种学科理论研究法,对国内外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建设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怀化市城市绿地中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依据城市绿化现状及规划建设原则,提出于怀化市城市绿地的布局与建设模式,为怀化市绿地系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怀化市城市绿地规划总体结构布局为“四山环城,五水成廊,一心八园,生态宜民”,其中“四山环城”为中坡山、凉山、南山寨、韭菜坡环绕城区,构成了城市的依托和空间控制点;“五水成廊”为舞水河、太平溪、板木溪、坨院溪、潭口溪的五条水系,规划打造成五条流动的城市绿廊;“一心八园”的“一心”为城市核心绿地的中央湿地公园,八园为湖天公园、岩门公园、迎丰公园、杨村公园、中坡公园、舞阳公园、河西公园和五溪文化公园;“生态宜居”则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规划目标为近、中、远三个目标,近期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35%,绿地率31%;中期实现绿化覆盖率37%,绿地率33%;远期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1%,绿地率37.1%。通过系统的布局规划,将怀化市景观布局规划为“五水、一心、三廊、多轴、多点”的空间景观序列。同时,对怀化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城市绿地进行详细规划,其中规划公园绿地总面积 2127.68hm2,综合公园 1035.31hm2,社区公园 47.55hm2,专类公园 173.45hm2,带状公园354.75hm2,街旁绿地约16.62hm2;人均公园绿地9.82m2;生产绿地规划面积不小于170hm2,中心城区的苗木自给率达到80%以上;防护绿地规划面积为574.06hm2;附属绿地规划面积为1491.45hm2;其他绿地则重点是在沪昆铁路两侧东环路以北结合现有水系和城市隔离带建设一处中央湿地公园,规划面积为221.19hm2。最后,对怀化市城市绿地系统中树种、古树名木保护、城市绿地防灾避险等作出相应规划提出,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以确保怀化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总之,怀化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怀化市整个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市域规划、景观规划、各类绿地分类规划、树种保护等进行了统筹规划,通过本次规划研究,为怀化市建设山水相映、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希望通过怀化市城市绿化现状与规划建设的研究能对我国其他中小型城市如何开展城市绿化建设起到一定学习、借鉴作用。

李银英[10](2012)在《园林绿化养护的方法与途径》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理念不断更新,现就如何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在实践中走和谐持续发展的管理道路做了探讨分析,为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五项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五项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重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1.1.2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1.1.3 存量时代既有住区改造是城市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2.1 住区
        1.2.2 既有住区
        1.2.3 消极空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研究与实践
        1.4.2 国内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研究与实践
        1.4.3 积极空间对建构社区活力的意义
        1.4.4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框架
第二章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2.1 空间概念界定
        2.1.1 消极空间
        2.1.2 积极空间
    2.2 使用者行为分析理论
        2.2.1 需要动机理论
        2.2.2 人体工程学
        2.2.3 户外活动类型
        2.2.4 领域性行为理论
        2.2.5 知觉理论
    2.3 空间设计理论
        2.3.1 空间尺度认知论
        2.3.2 空间特性营造论
        2.3.3 空间组合营造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住区“消极空间”产生原因溯源
    3.0 昆明城市概况
        3.0.1 昆明城市居民生活特征
        3.0.2 昆明居住区发展历程
    3.1 研究案例选取及概况
        3.1.1 调研对象选择
        3.1.2 主要调研对象概况
    3.2 积极空间的活力体现
        3.2.1 人群数量众多
        3.2.2 人群年龄性别结构丰富
        3.2.3 人群行为活动多样
        3.2.4 人群活动时间具有差异性
    3.3 使用者特征研究
        3.3.1 使用者不同年龄行为需求分析
        3.3.2 使用者心理特征行为需求分析
    3.4 昆明既有住区公共空间存在问题
        3.4.1 空间功能单一
        3.4.2 空间环境不佳
        3.4.3 空间位置偏远
        3.4.4 空间设施老化
        3.4.5 空间活动不足
        3.4.6 空间价值缺失
    3.5 消极空间形成的原因
        3.5.1 社会因素
        3.5.2 设计因素
        3.5.3 机制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城市居民行为心理需求“积极空间”的构建法则
    4.1 构建“积极空间”的必要性
        4.1.1 改善空间环境
        4.1.2 提升社区活力
        4.1.3 提高空间安全性
    4.2 “积极空间”的类型
        4.2.1 动态型“积极空间”
        4.2.2 静态型“积极空间”
    4.3 “积极空间”构建要素
        4.3.1 物质层面“积极空间”构建要素
        4.3.2 功能层面“积极空间”构建要素
        4.3.3 场所层面“积极空间”构建要素
    4.4 物质、功能、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
    4.5 案例分析
        4.5.1 碧桂苑小区
        4.5.2 拱墅区长庆街道杭大、水星阁小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住区积极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
    5.1 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营造原则
        5.1.1 安全性原则
        5.1.2 人性化原则
        5.1.3 促进交往原则
    5.2 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强化策略
        5.2.1 挖掘潜在空间
        5.2.2 开放共享空间
        5.2.3 重叠功能空间
        5.2.4 完善评价机制
    5.3 既有住区消极空间的改善方法
        5.3.1 缝合链接
        5.3.2 现状修补
        5.3.3 空间重置
        5.3.4 注入活力
    5.4 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重塑措施
        5.4.1 物质层面措施
        5.4.2 功能层面措施
        5.4.3 场所层面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以人为本是塑造“积极空间”的前提
        6.1.2 物质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载体
        6.1.3 功能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灵魂
        6.1.4 场所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保障
        6.1.5 物质、功能、场所之间的相辅相成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2.1 研究创新
        6.2.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表格索引
附录 D:调查问卷

(2)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1.1.1 全球生态超载和供需矛盾
        1.1.2 中国“存量更新”的迷失与困惑
        1.1.3 设计竞赛中的策略具有前瞻性
    1.2 研究对象界定
        1.2.1 生态都市主义
        1.2.2 设计竞赛
        1.2.3 城市空间更新
    1.3 研究现状
        1.3.1 生态都市主义的研究
        1.3.2 设计竞赛的研究
        1.3.3 城市空间更新的研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生态都市主义的设计竞赛分析
    2.1 生态都市主义理念详述
        2.1.1 生态都市主义发展脉络
        2.1.2 生态都市主义内容
    2.2 设计竞赛的时代性内容
        2.2.1 竞赛命题偏向对城市空间更新的讨论
        2.2.2 竞赛方案以重构城市空间结构为切入点
        2.2.3 竞赛方案注重对生态与信息特点利用
    2.3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城市空间更新策略发展趋向
        2.3.1 从“全球化”到“本土化”趋向
        2.3.2 从“集中式”到“分布式”趋向
        2.3.3 从“传统式”到“信息化”趋向
        2.3.4 从“单一策略”到“整合重构”趋向
第3章 设计竞赛中的生态都市空间更新策略
    3.1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设计策略
        3.1.1 分布式组团社区策略
        3.1.2 分布式生产模块策略
        3.1.3 分布式办公模块策略
    3.2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设计策略
        3.2.1 构建生态信息平台策略
        3.2.2 生物合成与数据化策略
        3.2.3 能源信息一体化策略
    3.3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设计策略
        3.3.1 生态与信息循环利用策略
        3.3.2 城市设施仿生建构策略
        3.3.3 数字化生态改造策略
第4章 生态都市主义下城市空间更新竞赛策略的设计应用
    4.1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公园都市设计
        4.1.1 项目概况
        4.1.2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设计概念
        4.1.3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设计策略应用
        4.1.4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策略应用分析
    4.2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定制森林设计
        4.2.1 项目概况
        4.2.2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设计概念
        4.2.3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设计策略应用
        4.2.4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策略应用分析
    4.3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响应式生态建构技术
        4.3.1 响应式生态建构技术概况
        4.3.2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设计概念
        4.3.3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设计策略应用
        4.3.4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策略应用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5.3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养老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型养老模式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生态健康学
        2.1.2 医疗生态学
        2.1.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2.2 养老需求相关研究
        2.2.1 调研对象
        2.2.2 调研方法
        2.2.3 调研内容及目的
        2.2.4 调研分析
        2.2.5 调研总结
    2.3 国内外相关模式优秀案例研究
        2.3.1 国外相关模式优秀案例
        2.3.2 国内相关模式优秀案例
        2.3.3 优秀案例启示
    2.4 新型养老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2.4.1 居住环境方面
        2.4.2 养老服务方面
        2.4.3 安全保障方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HC”养老模式的研究
    3.1 “EHC”养老模式的概念研究
        3.1.1 “EHC”养老模式定义
        3.1.2 “EHC”养老模式内涵
        3.1.3 “EHC”养老模式服务人群
    3.2 “EHC”养老模式的功能研究
        3.2.1 文化体育教育功能
        3.2.2 娱乐旅游购物功能
        3.2.3 医疗康复养生功能
        3.2.4 健康科研智慧养老功能
        3.2.5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功能
        3.2.6 促进“三位一体”发展功能
    3.3 “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与建设特色研究
        3.3.1 “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
        3.3.2 “EHC”养老模式的建设特色
    3.4 “EHC”养老模式的社会支撑体系研究
        3.4.1 社会保障体系
        3.4.2 运营管理体系
    3.5 “EHC”养老模式的空间要素配置体系研究
        3.5.1 绿色高效的交通系统
        3.5.2 环保安全的市政系统
        3.5.3 完善便捷的公共配套系统
        3.5.4 多样全时的休闲旅游系统
        3.5.5 智慧专业的健康疗养系统
        3.5.6 生态适老的环境系统
        3.5.7 智能全面的安全保障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4.1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依据
    4.2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方法
        4.2.1 “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系统规划
        4.2.2 “城景共融”的景观环境系统规划
        4.2.3 “循环发展”的海绵系统规划
        4.2.4 “以人为本”的适老化环境系统规划
    4.3 “EHC”养老模式下环境系统适老化设计方法
        4.3.1 高密度公共绿地设计
        4.3.2 多层次交往空间设计
        4.3.3 多样化活动空间设计
        4.3.4 无障碍系统设计
        4.3.5 环境舒适度设计
    4.4 “EHC”养老模式下景观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4.4.1 健康的植被运用
        4.4.2 生态自然的水体设计
        4.4.3 独特的小品设计
        4.4.4 规范简洁的标志系统设计
        4.4.5 安全舒适的铺装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案例——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
    5.1 青岛崂山湾概况
        5.1.1 区域资源现状
        5.1.2 绿化现状
        5.1.3 建设生态健康城现状分析
    5.2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环境系统规划方法
        5.2.1 绿色生态的环境系统规划
        5.2.2 城景共融的环境系统规划
        5.2.3 循环发展的环境系统规划
    5.3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环境系统适老化设计方法
        5.3.1 高密度公共绿地设计
        5.3.2 多层次功能分区设计
        5.3.3 多样化活动空间设计
    5.4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景观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5.4.1 健康的植被运用
        5.4.2 独特的小品设计
        5.4.3 规范简洁的标识系统设计
        5.4.4 舒适安全的铺装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老年人需求调查问卷

(4)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系统生态学理论
        2.1.3 生态位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3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
        2.3.1 国外实践
        2.3.2 国内实践
        2.3.3 发展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轨迹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1 城市起步:195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1.1 时代背景
        3.1.2 空间结构
        3.1.3 总体特征
    3.2 发展革新:198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2.1 时代背景
        3.2.2 空间结构
        3.2.3 总体特征
    3.3 空间重构:199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3.1 时代背景
        3.3.2 空间结构
        3.3.3 总体特征
    3.4 品质提升:2008 年以来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4.1 时代背景
        3.4.2 空间结构
        3.4.3 总体特征
    3.5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5.1 空间演进轨迹历程
        3.5.2 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3.5.3 城乡空间演进整体特征
        3.5.4 城乡生态空间演进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
    4.1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格局
        4.1.1 生态要素梳理
        4.1.2 生态总体格局
    4.2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及方法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市域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2.3 “城区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3 市域城乡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影响机制
        4.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4.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4.3.3 生态安全性评价
        4.3.4 市域生态问题
        4.3.5 生态影响机制
    4.4 城区生态建设评价及影响机制
        4.4.1 生态环境评价
        4.4.2 绿地建设评价
        4.4.3 生态建设问题
        4.4.4 生态影响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结构模式
    5.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导向及阶段划分
        5.1.1 发展目标导向
        5.1.2 发展阶段划分
        5.1.3 发展考评体系
    5.2 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拟定
        5.2.1 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
        5.2.2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5.3 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模式选择
        5.3.1 结构模式基本特征
        5.3.2 典型结构模式比选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布局方法及策略
    6.1 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技术路径与方法
        6.1.1 既有的技术路径
        6.1.2 优化路径及方法
    6.2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6.2.1 划定生态分区,管控资源利用
        6.2.2 串点连线织网,构建生态网络
        6.2.3 控制城乡规模,优化城乡布局
        6.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6.3 城区空间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6.3.1 控制城区人口,推动旧城更新
        6.3.2 优化空间结构,城市分区管控
        6.3.3 调整产业用地,疏解城区工业
        6.3.4 划定城市绿线,完善公园体系
        6.3.5 延续历史特色,建设遗址公园
        6.3.6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柔性”治水
        6.3.7 加快绿道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6.4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后评估”
        6.4.1 情景分析法的适用性
        6.4.2 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方案“后评估”
        6.4.3 “后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7.1 技术创新
        7.1.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
        7.1.2 明确生态空间规划层级及对象
        7.1.3 构建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导则
        7.1.4 加强相关规划体系的衔接
    7.2 体制创新
        7.2.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
        7.2.2 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
        7.2.3 建立生态绩效评估审查机制
        7.2.4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2.参编论着
    3.参与课题
    4.参与研究项目
附录
    附录Ⅰ 西安市生态评价基础数据及来源汇编
    附录Ⅱ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附录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附录Ⅳ 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5)贵门乡山水文化特色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规划的缘起
        1.1.2 规划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小城镇内涵与概念界定
        1.2.2 小城镇分类
        1.2.3 研究对象确定
        1.2.4 山水文化特色小城镇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1.3 小城镇环境整治规划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1.3.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及进展
        1.3.3 国内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评价
        1.3.4 小结
    1.4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框架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内容框架
第2章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关理论及启示
    2.1 生态城市理论
    2.2 山水城市理论
    2.3 相关理论在山水文化特色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中的落实
    2.4 山水文化特色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主要内容框架与技术思路
        2.4.1 主要内容框架
        2.4.2 技术思路
第3章 贵门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现状剖析与发展目标
    3.1 山水文化特色小城镇特色研判与问题剖析
        3.1.1 自然环境
        3.1.2 人文环境
        3.1.3 人工环境
    3.2 发展目标定位
    3.3 规划指导方向与思路
        3.3.1 规划指导方向
        3.3.2 规划思路
第4章 贵门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实施措施
    4.1 绿色山水生态格局营建
        4.1.1 划定“三区四线”保障生态安全格局
        4.1.2 山水格局保护与构建
    4.2 传统文化构建传统小城镇风貌
        4.2.1 城镇特色塑造及风貌管控
        4.2.2 历史文化传承与弘扬
        4.2.3 长宅线与苍贵线沿街立面整治
        4.2.4 传统园林绿地整治
        4.2.5 其他风貌景观整治改造
    4.3 美丽经济撬动产业转型升级
        4.3.1 生态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测算
        4.3.2 旅游产品与空间布局
        4.3.3 旅游服务与导览设施体系建设
    4.4 全面提升市政设施
        4.4.1 全覆盖统一整治环卫设施
        4.4.2 人性化整治道路交通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1.1 关于“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理论的反思
        5.1.2 关于整治规划技术思路
        5.1.3 关于整治规划内容的总结
    5.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园林景观绿化中的植物造景技术运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植物造景需遵循的五项原则
3 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技术的要点
    3.1 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品种选择
    3.2 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配置形式
    3.3 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大小
    3.4 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表现手法
4 园林景观绿化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实践运用
    4.1 基于独特法的植物造景
    4.2 基于回春法的植物造景
    4.3 基于形象法的植物造景
5 结束语

(7)环境艺术在城市绿化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艺术概念和发展现状
2 城市绿化建设原则
3 环境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3.1 动静结合
    3.2 形式美
    3.3 因地制宜, 顺应自然
    3.4 人与自然的和谐
4 结语

(8)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公园中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背景
        1.2.1 .粮食安全
        1.2.2 .可持续城镇化和空间革命
        1.2.3 .成都市的区域规划与发展
        1.2.4 .成都市社区营造
        1.2.5 .成都的农业景观文化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1.5 .文章内容和框架结构
第2章 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与名称定义
        2.1.1 .都市农业
        2.1.2 .生产性景观
        2.1.3 .可食地景
        2.1.4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
        2.1.5 .永续设计和朴门设计
        2.1.6 .社区
        2.1.7 .社区规划师
        2.1.8 .社区农园
    2.2 .生产性景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2.2.1 .国外生产性景观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2.2.2 .国内生产性景观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第3章 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的运用
    3.1 .生产性景观走访调查
        3.1.1 .郫都区郫筒街道“可食地景”调查访问——荒地变良田
        3.1.2 .清波社区晚霞广场
    3.2 .社区沿街的生产性景观走访调查
    3.3 .校园内生产性景观走访与调查
    3.4 .商场屋顶农场走访与调查
    3.5 .考察总结
    3.6 .社区公园的设计目标
        3.6.1 .顺应人的发展和需求,促进社区团结与家庭和谐
        3.6.2 .显着提高景观活力
        3.6.3 .提高生物多样性
        3.6.4 .经济价值
        3.6.5 .减少污染与能耗
第4章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公园中的规划研究——以桂溪安全文化公园改造设计为例
    4.1 .规划设计的场地选择
        4.1.1 .社区公园建设规范
        4.1.2 .桂溪安全文化公园场地背景
    4.2 .桂溪安全文化公园自然条件
    4.3 .桂溪安全文化公园场地功能调研与分析
    4.4 .公园改造设计总图
    4.5 .道路系统
        4.5.1 .主人行道3-6米
        4.5.2 .辅助人行道1.5-3米
        4.5.3 .作业道路0.5-1.5米
        4.5.4 .半空步行道
        4.5.5 .无障碍设计
    4.6 .功能空间划分
        4.6.1 .市民菜园
        4.6.2 .示范性食物花园
        4.6.3 .农具区
        4.6.4 .主题餐饮区
        4.6.5 .小型活动广场
        4.6.6 .科普宣传区
        4.6.7 .防灾避险功能
    4.7 .生产性植物品种的选用与设计
        4.7.1 .生产性植物自然生长的时序与四季景观配置
        4.7.2 .生产性景观植物的游览体验
    4.8 .栽培与种植形式的多样化
        4.8.1 .种植床种植
        4.8.2 .容器栽植
        4.8.3 .垂直绿化
        4.8.4 .露地栽植
    4.9 .农耕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融入
    4.10 .基础设施
        4.10.1 .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
        4.10.2 .排水系统与洪涝管理措施
    4.11 .养护
        4.11.1 .杂草控制与利用
        4.11.2 .采用天然无污染的杀虫方式
        4.11.2.1 .农药替代物
        4.11.2.2 .开展耕种防治、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4.11.2.3 .自然农法与伴种植物的选择
        4.11.3 .土壤肥力管理
        4.11.3.1 .合理有效的使用化肥
        4.11.3.2 .系统的获取堆肥
        4.11.3.3 .打造动植物共生系统
        4.11.3.4 .伴种植物栽培法
        4.11.4 .物理保护和支持
        4.11.4.1 .植物支撑
        4.11.4.2 .支架支撑
        4.11.4.3 .太阳能温室
    4.12 .管理
        4.12.1 .认种机制
        4.12.2 .公共秩序管理
        4.12.3 .资金支持
    4.13 .产量统计
    4.14 .生态经济链的形成、运作与管理
第5章 社区公园生产性景观的可行性
    5.1 .实现社区公园生产性景观的趋势
    5.2 .生产性景观发展的瓶颈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9)怀化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规划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2.1 规划的目的
        1.2.2 规划的意义
        1.2.3 规划的主要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城市绿地
        1.3.2 城市绿地系统
        1.3.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4 城市绿地分类
    1.5 城市绿地功能
    1.6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1.7 绿地规划国内外研究概况
        1.7.1 国内相关研究
        1.7.2 国外相关研究
    1.8 绿地规划研究理论依据
        1.8.1 基础性学科
        1.8.2 应用性理论
    1.9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与研究
    2.1 国内相关案例分析
        2.1.1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2.1.2 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
        2.1.3 成都健康绿道规划
        2.1.4 国内规划总体状况分析
    2.2 国外相关案例分析
        2.2.1 英国伦敦绿地规划
        2.2.2 美国东海岸绿道规划
        2.2.3 大波士顿区域公园系统的构建—波士顿的“翡琴项链”
        2.2.4 国外规划总体状况分析
3 怀化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3.1 自然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资料
        3.1.4 土壤特征
        3.1.5 水文资料
        3.1.6 资源条件
    3.2 社会经济条件
    3.3 城市绿地建设分析
        3.3.1 怀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3.3.2 怀化市太平溪综合整治工程(二、三期)建设园林景观绿化规划设计
        3.3.3 怀化市舞水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园林景观方案
        3.3.4 怀化市湖天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3.3.5 湖南省中坡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3.4 怀化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3.4.1 公园绿地现状分析
        3.4.2 生产绿地现状分析
        3.4.3 防护绿地现状分析
        3.4.4 附属绿地现状分析
        3.4.5 其他绿地现状分析
    3.5 怀化市城市绿地总体评价与存在问题
        3.5.1 总体的评价
        3.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怀化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4.1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4.1.1 规划指导思想
        4.1.2 规划原则
        4.1.3 规划依据
    4.2 规划期限、范围及人口规模
    4.3 规划目标
    4.4 规划指标
        4.4.1 绿地指标
        4.4.2 绿地分类规划指标
    4.5 结构布局
        4.5.1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4.5.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4.5.3 布局分类规划研究
    4.6 分类规划研究
        4.6.1 公园绿地规划研究
        4.6.2 生产绿地规划研究
        4.6.3 防护绿地规划研究
        4.6.4 附属绿地规划研究
        4.6.5 其他绿地规划研究
    4.7 绿化规划与植物选择
        4.7.1 规划原则
        4.7.2 植被区系特点与土壤类型
        4.7.3 植物配置指标
        4.7.4 树种应用选择
    4.8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研究
    4.9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研究
        4.9.1 怀化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研究
        4.9.2 防灾避险绿地的植物种植设计
        4.9.3 实施措施及建议
5 结论与探讨
    5.1 结论
    5.2 探讨
        5.2.1 论文的不足
        5.2.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怀化市植物选择名录表
附录B 附图
致谢

(10)园林绿化养护的方法与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 园林养护特点
    2.1 灌溉
        2.1.1 灌水应开在树冠投影的垂直线下, 不要开的太深, 以免伤根;
        2.1.2 水量充足;
        2.1.3 水渗透后及时封或中耕, 切断土壤的毛细管, 防止水分蒸发。
    2.2 排水
        2.2.1 地表径流
        2.2.2 明沟排水
        2.2.3 暗沟排水
    2.3 施肥
    2.4 病虫害的防治
3 绿化树木的管理
    3.1 肥水管理
    3.2 树型管理
4 花卉的管理
5 盆景的管理
6 园林施工应与园林养护有机结合
    6.1 园林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
    6.2 园林养护应贯穿施工全过程
    6.3 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合理安排资金

四、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五项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重塑策略研究[D]. 王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汤璇. 天津大学, 2019(01)
  • [3]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 杨琳静.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4]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吴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贵门乡山水文化特色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研究[D]. 金海江. 浙江大学, 2018(01)
  • [6]园林景观绿化中的植物造景技术运用分析[J]. 蔺娜. 绿色环保建材, 2018(07)
  • [7]环境艺术在城市绿化方面的应用[J]. 马笑然. 艺术科技, 2018(05)
  • [8]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公园中的规划研究[D]. 唐靖茹.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9]怀化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林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10]园林绿化养护的方法与途径[J]. 李银英.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4)

标签:;  ;  ;  ;  ;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五项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