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

不同年龄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

一、不同年龄乙肝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樊彦卿[1](2021)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吸烟、饮酒、胃肠道疾病、糖尿病及依从性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门诊的经电子胃镜检查且胃黏膜活检或者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Breath Test,13C-UBT)证实H.Pylori阳性,同时行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或者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者除外)的270例患者,年龄在18~75岁之间。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试验开始时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职业、家庭住址、文化程度、吸烟及饮酒情况、合并胃肠道疾病、合并糖尿病情况等信息及联系方式。给予统一的含铋剂的四联根除方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枸橼酸铋钾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治疗疗程为14天。疗程结束后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记录患者依从性、吸烟、饮酒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停药后4~6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再次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记录病人的复查结果。依据13C-UBT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复查结果阴性者纳入H.Pylori根除成功组,阳性者则为根除失败组。对研究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0例患者。其中4例失访,2例患者治疗后未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排除资料不完整者后剩余264例;其中201例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63例根除失败,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为76.14%。单因素分析提示吸烟、糖尿病、BMI及依从性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7.394,95%CI 1.483~36.855,P=0.015)、合并糖尿病(OR 2.707,95%CI 1.049~6.989,P=0.040)及BMI≥25Kg/m2(OR 6.100,95%CI1.257~29.611,P=0.025)是H.pylori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依从性好(OR 0.261,95%CI 0.106~0.641,P=0.003)是H.pylori根除成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为76.14%;2.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饮酒及胃肠道疾病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无明显影响;3.吸烟、糖尿病及BMI≥25Kg/m2是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依从性好是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的保护性因素。

吴优[2](2021)在《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消化道内外多种疾病的重要人类病原体。2015年的京都胃炎全球共识吹响了消灭Hp的进军号,随后,国内外共识指南根除Hp的治疗指征在不断扩大,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在2017年将“证实有Hp感染”作为治疗指征,美国休斯顿共识在2018年提出“所有Hp感染者都应治疗”,日本Hp感染共识在2019年指出“Hp感染是治疗的指征”。抗生素作为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抗生素相关耐药率的逐年增加,近年来患有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人数激增。现今临床上提出了多种补救治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是其中的治疗策略之一,多个指南指出:如果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建议行药敏试验。但目前药敏培养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取样过程要求高,培养周期较长,临床上难以广泛开展,因此需探索新的药敏技术。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收集了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难治性Hp感染的患者,取其胃黏膜进行Hp新型药敏培养,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益生菌辅助治疗是目前Hp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对其机制也有探讨,有临床研究提出适时的添加益生菌能使Hp感染后紊乱的肠道菌群得到恢复,减少了抗生素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益于根除Hp,支持者认为益生菌拮抗Hp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包括分泌抗菌物质、竞争抑制、干扰黏附过程、增强黏膜屏障或调节免疫等方式。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非常复杂,对益生菌作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肠道菌群,相对于此,对胃内微生态的研究却很少,既往我们认为胃内极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微生物的存在,益生菌对胃内微生态的影响更是少见报道。因此我们对难治性Hp感染患者预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在分子水平上探究其可否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定植以达到调整胃内微生态并且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另外,据统计,89%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相关,中国作为胃癌的高负担国家,有必要推行“Screen and treat”策略,然而中国个别城市人群的报道显示Hp筛查率偏低,普通民众对Hp的认知防治情况尚不明确,也尚缺乏来自不同专业医生防治认知的报道。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国医师和一般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的调查,对现状进行了展示,并尝试阐述民众筛查的影响因素及医生根除治疗的抗衡因素。第一部分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目的:研究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临床感染耐药Hp菌株培养的成功率及对根除率的影响;探讨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根据结果评估上海地区多次Hp根除失败患者对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3月至2020年09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治疗前(第0天)对其行胃镜检查,取1块胃窦粘膜组织进行药敏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将胃黏膜组织直接放进新型肉汤培养基(含马血清、布氏肉汤)中,置于环境温度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培养箱中,培养时长为3-5天;待液体浑浊后,滴2滴尿素溶液和2滴酚红溶液至八排管孔内,加20μl菌液吹打混匀,观察颜色变化情况,若10分钟内液体由淡黄色变成红色或者紫罗兰色,则证明幽门螺杆菌培养成功,若10分钟内没有颜色变化,则培养结果为阴性。药敏鉴定:取10u L菌液接种至新型药敏测试板微孔中,微孔中包含:阿莫西林(0.5mg/L和1mg/L)、克拉霉素(0.5mg/L和1mg/L)、甲硝唑(4mg/L和8mg/L)、左氧氟沙星(0.5mg/L和1mg/L)、呋喃唑酮(0.5mg/L和1mg/L),将药敏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培养条件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培养3天后,用12孔排枪在每个微孔中加入50μl底物反应液,通常10分钟内即可辨别出微孔中的变色情况,如果液体颜色变蓝色,表明幽门螺杆菌正常生长,Hp对该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如果不变色,表明Hp对该抗生素敏感;如果低浓度孔变色,而高浓度孔未变色,则为中敏。治疗方法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2种敏感抗生素,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四联方案口服治疗10天,然后停药1月后复查13C或14C呼气试验,统计药敏培养成功率、根除率、抗生素耐药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与耐药率有无关联。结果:药敏培养共纳入51人,33人药敏培养成功,培养成功率64.7%,克拉霉素耐药率81.8%,左氧氟沙星耐药率78.8%,甲硝唑耐药率45.5%,阿莫西林耐药率33.3%,呋喃唑酮耐药率9%;上海地区Hp对抗生素单一耐药率12.1%,双重耐药率36.4%,多重耐药率48.5%;根除率按ITT分析和PP分析结果为87.9%和93.5%;不同性别、年龄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和呋喃唑酮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药敏培养技术培养成功率为64.7%,上海地区对多种抗生素单一耐药率及双重耐药率均较高,根据药敏结果对难治性感染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除率高,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目的:在分子水平探究益生菌是否可以调控Hp感染患者胃内微生态环境,并探讨是否可以达到辅助根除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并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至少2次的患者。在益生菌干预前(第0天)和干预后(第15天)分别胃镜下取胃窦黏膜2块,提取DNA,进行16s DNA高通量测序,以检测益生菌干预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并统计益生菌干预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率。结果:本试验共纳入41例患者,胃微生态测序结果如下:(1)Alpha多样性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包括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l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goods 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没有发生改变;(2)Beta多样性分析:Uni Frac热图分析、Anosim分析、物种Adnois分析、物种MRPP分析、NMDS分析和PCOA分析等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相似,没有明显分离,表明乳酸杆菌干预前后物种多样性无显着差异;(3)LEf Se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后属水平Dorea、Faecalibacterium、Corynebacterium,科水平Corynebacteracede相对丰度显着增加;(4)临床症状:益生菌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P<0.001)。结论:乳酸杆菌预干预2周对胃内各菌群相对丰度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胃内某种特定菌群和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第三部分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医师和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进行全国性调查,展示现状。方法:2019年1月至2月利用互联网调研平台定量调研方式,采取描述性统计方法,覆盖全国31个省市,城市、县城、农村所有居住地区展开针对中国医生及普通民众调查问卷,均包含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知识、观念及实践的研究,普通民众问卷共计28个问题,医生问卷共计30个问题。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招募3211名普通民众和546位医生,公众问卷的回应率为12.4%,医生问卷的回应率为4.1%。普通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知识了解的总体正确率仅为16%,对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分别为35%和43.6%。医生对幽门螺杆菌知识的掌握(83.9%)高于其他人群,对于Hp传染途径及中国Hp感染现状了解欠佳(13.0%),可能是由于最新的幽门螺杆菌相关共识反馈不佳(14.3%)。绝大多数普通民众(87.0%)和医生(82.2%)支持国家幽门螺杆菌筛查计划从而预防胃癌,且支持率与Hp知识水平相关。消化内科医生对Hp感染知识(25.3%vs10.5%,P<.001)以及相关共识(31.9%vs 10.8%,P<0.001)的掌握高于非消化内科医生,但是,对幽门螺杆菌的筛查支持率低于非消化内科医师(58.2%vs.84.2%,P<0.001),其中可能与沉重的医疗负担(67.3%)有关。结论:中国民众对Hp知识的知晓率低,Hp筛查率低,在胃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省份更不理想,应加强对Hp知识的健康教育。全民对Hp筛查普遍持积极态度,有助于Hp筛查及根治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降低中国的胃癌疾病负担。中国各科医师对Hp知识掌握水平高,普遍支持Hp全民筛查,但消化科医生对Hp筛查支持率较低,可能与医疗资源不足有关,提示卫生部门应加强Hp筛查相关的资源投入。

刘慧敏[3](2021)在《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寄生于胃黏膜的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严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饮水源、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与传播有关。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肠型胃癌的启动因子,根除H.pylori具有重大意义,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推荐的根除方案主要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一般都需要使用两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H.pylori的出现,H.pylori根除率不断下降,耐药H.pylori感染已成为困扰H.pylori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也是临床和科研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H.pylori感染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在提高H.pylori根除率的同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鉴于此,导师根据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在当前H.pylori耐药率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展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比较健脾化湿法治疗方案和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进一步验证健脾化湿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耐药H.pylori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通过分析耐药H.pylori感染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一步从中医药角度认识耐药H.pylori感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用药准确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疗效评价研究设计,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的耐药H.pylori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一共纳入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健脾化湿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型判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3C-尿素呼气试验DOB值、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脾胃虚弱证最多,占40%(24例);其次是脾胃湿热证,占35%(21例);肝胃不和证占20%(12例);胃阴不足证占5%(3例)。(2)本研究所收集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阳虚体质最为多见,占全部病例的38.3%(23例);其次是湿热体质,占13.3%(8例);气郁体质占11.7%(7例)。(3)观察组根除率为43.3%,对照组根除率为50.0%,两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证型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以及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中以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6)不同体质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气虚质、特禀质、平和质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的根除率较高。(7)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根除率与性别、年龄、婚姻情况、身高、体重、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文化程度、居住条件、中医证型及体质等无关,但可能与职业相关。(8)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结论:1.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率略低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但两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健脾化湿法优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提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具有潜在优势。3.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多见;在体质方面,耐药H.pylori感染以阳虚偏颇体质多见。

陈小彬[4](2021)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SII的最佳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采用log-rank用于比较两组生存时间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计算HR及对应的95%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42例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146例,年龄11.0~67.0(36.6±11.7)岁。Spearme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呈正相关(r=0.267,P<0.001)。应用ROC曲线确定术前SII的最佳临界值为758.92,将纳入肝泡型包虫患者分为低SII组(SII≤758.92)126例和高SII组(SII>758.92)116例。低SII组与高SII组肝泡型包虫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88.47%、66.10%和90.80%、53.05%、27.40%,低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55.584个月(95%CI:53.550~57.617);高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39.384个月(95%CI:35.070~43.698),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95%CI:34.694~51.306),低SII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高SII组,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9,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I>758.92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HR=5.907,95%CI:3.386~10.306,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SII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07,95%CI:1.911~6.435,P<0.001)。结论:术前SII水平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外周血SII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吴佳栩[5](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是目前所知能够在胃内高酸性条件下生存的唯一的微生物种类,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等多种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Hp感染却仅作为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相关因素出现在教材中。大量研究只提及了根除Hp后相关疾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对于其本身致病时会否产生症状、会产生哪些症状,人们却不甚了了。初步研究表明,Hp感染与中医体质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但缺乏大样本的对照研究。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Hp感染相关因素,Hp感染相关症状及中医体质,分析Hp感染者的症状特征和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从而在Hp感染还未引起相关疾病时加以干预,为降低Hp感染率和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Hp感染个体化根除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初步了解Hp感染患者的症状,通过已感人群的体质分类探讨Hp感染的体质倾向性,揭示Hp感染患者的症状特征,并且探讨中医体质分布规律,Hp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Hp感染和症状、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本课题为横断面研究,纳入就诊于东直门医院消化科的患者364例,Hp感染组182例,非Hp感染组即对照组182例,分别采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症状特征和中医体质的问卷调查,应用SPSS Statistics 20.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①Hp感染组患者喜食辛辣、油腻、咸食、甜食,且经常在外就餐和作息不规律的患者较对照组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Hp感染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胸胁疼痛、恶心呕吐、反胃、泛酸、食欲减退、嗳气、口干舌燥、口吐清涎、口苦或粘、口臭,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③本次调查的364例受试者中,平和质总计71例,偏颇体质293例。从体质的分布来看,Hp感染组阳虚质的构成比最高,为22.5%,其次为平和质(21.4%)、湿热质(13.7%),且和对照组相比,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的构成比低于对照组,其余体质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从体质类型的得分来看,Hp感染组阳虚质和气郁质得分低于对照组,湿热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Hp感染患者中,平和质与口苦或粘、口干舌燥、胃脘痞满的关联性最强,气虚质除了体质相关的畏寒怕冷、精神疲乏、四肢无力外,与全身及四肢困重关联度较高,阳虚质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之后,泛酸症状为多见,阴虚质患者中,口干舌燥关联度最高,其次是泛酸、口苦或粘、烧心灼热,痰湿质患者是胃脘痞满、口臭、口苦或粘更可能出现,而湿热质患者则是胃脘痞满、口干舌燥和口臭,血瘀质患者性情急躁的较多,与口干舌燥、口苦或粘也较为关联,气郁质患者出现失眠多梦、口苦或粘、四肢无力的支持度较高,特禀质的患者中,口臭的出现可能性最大,泛酸、畏寒怕冷、口干舌燥症状随后。结论:1.Hp感染与辛辣、油腻、咸食、甜食、经常在外就餐和作息不规律具有相关性;2.Hp感染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胸胁疼痛、恶心呕吐、反胃、泛酸、食欲减退、嗳气、口干舌燥、口吐清涎、口苦或粘、口臭;3.Hp感染患者在中医体质分布上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阳虚质多见;4.体质相关症状以外,平和质患者易出现口苦或粘,气虚质是四肢困重,阴虚质和阳虚质患者更易出现泛酸,痰湿质、湿热质患者更易出现胃脘痞满,血瘀质患者更常见急躁易怒表现,气郁质以失眠多梦、特禀质以口臭为突出症状。

黄根[6](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消化性溃疡(PU)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最为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之一。PU常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还可并发溃疡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有关PU的临床诊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窥镜的广泛应用使PU更易得到确诊,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使PU近期疗效良好,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可一定程度减少复发,但并没有彻底改变PU的临床状况,发病率仍高,复发及并发出血和穿孔仍常见。因此,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PU,仍有必要深入研究PU在内镜、PPI、Hp时代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此,本研究将对过去8年来PU住院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更为有效地诊治PU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2012年3月至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PU患者,包括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复合性溃疡(CU),伴有或不伴有并发症(溃疡出血、幽门梗阻或溃疡穿孔)。根据入院前后2周内胃镜检查结果或外科手术确定诊断。2、资料收集:从病案室中检索上述期间主要诊断为PU的患者,并收集病历首页的信息。根据诊断标准、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研究对象,调取病历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病因和诱因、并发症、胃镜资料等。所有资料保存到Excel表,并进行数据清洗和编码。3、研究内容:(1)临床特点分析:将PU患者按不同指标分组,比较组间临床特点的差异,包括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与体征、病因和诱因、并发症、内镜下溃疡特点、治疗方法。(2)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统计分析PU患者入院时间的分布规律、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多次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3)变化趋势分析:按年度统计PU患者的上述各种临床特点、入院时间、住院天数等,比较年度间差异,观察和分析变化趋势。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表示,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组数据是否随机分布采用游程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 22.0软件完成上述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993例PU患者,其中合格的PU患者纳入2266例分析,年龄10~93岁,平均51.6±16.7岁,其中男性1615例,女性651例,胃溃疡689例,十二指肠溃疡1447例,复合性溃疡130例。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20岁以上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数量逐渐增多,50~60岁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20岁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迅速增多,而胃溃疡患者在40岁以上才迅速增多,但两者达峰年龄一致;男性多于女性,越年轻男女比例越大(P<0.001);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相同,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达峰年龄无差别。2、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上腹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较反酸、嗳气、烧心等症状更常见,除纳差症状外,其余症状的阳性率均<50%,各症状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间的阳性率多无明显差异;有32.6%的女性患者有节律性上腹痛,且显着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上腹压痛的阳性率为47.5%。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和诱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74%,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P<0.001),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P<0.05),男女之间感染率无显着差异;GU患者的A、B型血阳性率分别为28.9%及26.0%,显着高于DU(P<0.001),DU患者O型血阳性率为43.4%,显着多于GU(P<0.001);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比例多于男性,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比例多于女性。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并发症:61.1%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占比45.8%),其次为穿孔(占比10.7%),DU所致并发症占比为71%;青年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男性尤然(P<0.001);溃疡穿孔患者Hp阳性率最高(81.8%)(P<0.05);AB型血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9.3%,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54.3%,均高于其他血型(P<0.001);服用NSAIDs者相较于其他诱因更易发生并发症。5、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特点:内镜下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和胃窦最常见(占77.7%),主要呈类圆形(68.1%),以长径1cm以下为主(71.3%);胃底较易出现不规则溃疡,贲门较易出现线性和环状溃疡,十二指肠较易出现霜斑溃疡,胃体溃疡平均长径及面积分别为10.65±6.7mm、50.0(21.0,120.0)mm2,均大于其他部位溃疡(P<0.001);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P<0.001);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P<0.05);女性溃疡小于男性(P<0.001);Hp感染和血型与溃疡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关系;长径在0.6~1.0cm的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58.1%,显着高于其他组,长径在1.6~2.0cm的溃疡穿孔的发生率最高。6、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85.7%),中老年人尤然;内镜下止血治疗为4.3%,老年患者多于其他年龄组(P<0.001);溃疡穿孔绝大多数为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P<0.001);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P<0.001)。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不同月份和季节的入院例数在GU、DU和CU间、不同年龄段间和男女性间均无差异;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P<0.05),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夏季单纯药物治疗最常用,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P<0.001);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8、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患者年龄、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小、并发症的有无与住院时间显着相关(P<0.05);胃溃疡患者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P<0.001)。9、消化性溃疡多次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患者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与本研究调查的其他各项因素多无相关性。10、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变化趋势: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冬季病例增长明显(P<0.001);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各年度间无差异;无节律性上腹痛、纳差、嗳气、上腹压痛的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A、B型血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胃体、胃角、胃窦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复合性溃疡近期似大幅上升(P<0.001);<20mm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20mm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P<0.001),而典型溃疡(类圆形、不规则形)变化不明显;有复合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P<0.001);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1~2周者呈双峰型增多趋势,而2周以上者呈先升后降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结论: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亚型占比差异明显,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见,具有较明显的人口学特征,40~60岁患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年龄、性别相关,就单个症状而言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没有症状,女性患者节律性上腹痛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约半数患者有上腹压痛,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和中青年患者。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发病及并发症发生与幽门螺杆菌、血型、服用NSAIDs和饮酒相关,胃溃疡的Hp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A、B型血者GU多于DU,O型血者则DU多于GU;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尤然,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尤然。半数以上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主要由十二指肠溃疡所致,青年男性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发生并发症者Hp感染率更高、AB型血占比更高、服用NSAIDs者更多。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的部位、形状、大小与年龄、性别和并发症发生有一定关系,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女性溃疡小于男性,溃疡出血多见于1cm以内溃疡,溃疡穿孔多见于1~2cm溃疡。5、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少数出血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穿孔患者一般行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6、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年龄大、有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发生并发症的住院时间更长,胃溃疡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8、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冬季病例增长明显,幽门螺杆菌阴性、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胃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2cm以下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大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复合性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吴茜[7](2021)在《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疗程为14天的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1种PPI+1种铋剂)是目前国内外推荐的主要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该方案治疗根除Hp虽根除成功率较高,但仍面临肠道菌群紊乱、Hp耐药率高等问题。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发布,提倡中医药个体化辨证论治,从寒热辨证方面,将Hp感染相关疾病常见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四联疗法根除Hp的基础上,针对寒热证型的Hp根除率或症状改善差异,可应用必要的中药或中成药,这可能为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提高Hp根除率及缓解患者症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收集Hp感染人群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感染人群的寒热证型分布特点,进一步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的Hp根除情况,包括各证型组间Hp根除率有无差异、各证型组内经Hp根除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各证型组内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比较等。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8月1日-2020年12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13C呼气检测室的患者,根据Hp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经患者知情同意,采集Hp感染临床病例200例。包括Hp感染患者一般资料、Hp根除前病史采集表、Hp根除前证候评价量表、Hp根除后症状评价量表、Hp根除后疗效评价量表等。将数据双份录入EXCEL及SPSS25.0软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200例Hp感染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108例;年龄以青年人群居多,占比60.5%;患者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比44.5%;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占比28.5%;多数(54.0%)患者为第1次检测幽门螺杆菌。2.患者证候情况Hp感染的寒热相关证候主要分为三类,其中寒热错杂证71例,占比36.5%;脾胃湿热证患者68例,占比34.0%;脾胃虚寒证患者59例占比29.5%。症状方面以上腹胀、口苦、身体困重、上腹痛、口干等最为常见。3.证候与根除率的相关性(1)回收124份根除信息,110例患者Hp根除成功,占比88.7%,14例患者Hp根除失败,占比11.3%。(2)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寒组、寒热错杂组根除率分别为90.0%、89.3%、87.0%,三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证型与疗效评价(1)Hp根除成功组总有效率为67.2%,Hp根除失败组总有效率为28.6%,Hp根除成功组症状改善率较Hp根除失败组高,P=0.004(<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根除Hp前后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2)证型方面,脾胃湿热组改善率(79.6%)>寒热错杂组改善率(64.1%)>脾胃虚弱(寒)组改善率(50%),P=0.040具有统计学差异。5.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疗效评价中成药或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根除Hp后,患者症状改善率达到71.4%,而单纯西药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率为63.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寒热辨证,Hp感染患者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为寒热错杂证,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相对较少。2.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症状改善方面,脾胃湿热患者根除Hp的获益将大于脾胃虚寒证患者。

李露喃[8](2021)在《胃黏膜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在全球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在2018年位居前5位,且胃癌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位于东亚,我国位于其列。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幽门螺杆菌(Hp)定为胃癌I类致癌物,有关报道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能使胃癌风险下降46%。目前,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侵入性检测和非侵入性检测两大类。随着高清内镜的发展,内镜下可实时对胃黏膜微血管及微腺管结构清晰观察判断。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RAC)被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状态高度相关。本文旨在探讨胃黏膜RAC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消化内镜室单中心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243例患者。组织病理HE染色诊断结果阳性,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阳性,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阳性但从未治疗,3项中至少一项阳性定义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高清内镜观察胃黏膜,标准1:以胃黏膜任意部位观察到RAC定义为RAC阳性;标准2:以胃角黏膜单一部位观察到RAC定义为RAC阳性。分别统计两种RAC判断标准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并纳入年龄、萎缩性胃炎、食管炎等协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用于比较两种标准下RAC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准确性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Kappa检验用于统计两种标准诊断的一致性。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和临床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方案由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执行。结果:243例胃镜检查者被纳入分析,标准1用于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5.19%,71.93%和73.66%。标准2用于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敏感度为48.84%,特异度为86.84%,准确性为66.67%。两种标准下RAC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准确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4),一致性一般(Kappa=0.502,P<0.001)。其中,以标准1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不伴有食管炎及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诊断准确性下降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标准2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不伴有食管炎、萎缩性胃炎、年龄增长及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诊断准确性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清内镜下RAC的识别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不同部位RAC诊断准确性存在差异,这一准确性可能受患者是否存在萎缩性胃炎、食管炎,以及年龄增长、既往感染幽门螺杆菌情况的影响。

卢一铭[9](2021)在《二白养正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Hp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观察二白养正汤治疗Hp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初检阴性患者病例和Hp阳性经四联疗法根除治疗2周、停药4周后复检转阴患者病例各100例,分别统计Hp阴性患者、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前、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后的症状、舌脉并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析以上三类的中医证型分布。对Hp转阴符合脾胃气虚证的64例患者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32例和西药组32例。治疗上中药组口服二白养正汤,西药组口服瑞巴派特,治疗4周后评价相关疗效指标。结果:1.Hp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0例患者,其中Hp转阴组因隐瞒病史剔除2例患者,实收Hp初筛阴性患者100例,Hp阳转阴患者98例,统计结果显示:Hp阴性组的100例患者中,肝胃不和证33例,脾胃湿热证9例,脾胃气虚证26例,寒热错杂证12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12例。在Hp转阴组的98例患者中,根除治疗前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湿热证36例,脾胃气虚证23例,寒热错杂证5例,脾胃虚寒证5例,胃阴不足证10例;根除治疗后肝胃不和证11例,脾胃湿热证9例,脾胃气虚证64例,寒热错杂证3例,脾胃虚寒证5例,胃阴不足证6例。六个证型中,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不足证里Hp阴性患者占比最多,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前在脾胃湿热证里占比最多,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后在脾胃气虚证里占比最多。经检验结果显示P<0.01,表示Hp阴性组、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Hp转阴组根除治疗后三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其具体差异表现为,Hp阴性组和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在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和根除治疗后在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和Hp转阴组根除治疗后在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转化方面,统计结果显示肝胃不和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本证频数变化及肝胃不和证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脾胃湿热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本证频数变化及脾胃湿热证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间的相互转化频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的定植与根除治疗可能与中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关系较为密切,Hp初筛阴性的患者,常以肝胃不和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前,常以脾胃湿热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后,常以脾胃气虚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寒热错杂证虽然不是Hp阴性或Hp转阴根除治疗后的特性性证型表现,但该证型在两组中的占比有较大差异。在经过Hp根除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发生中医证型的转变,其中既往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的患者其证型发生向脾胃气虚证的转变较为多见。2.二白养正汤对Hp根除后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效果研究有效率:中药组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西药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气虚证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改善中医脾胃气虚证症状方面均有显着效果,且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中医各项主症积分: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主症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胃脘痞闷、神疲乏力症状方面,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脘疼痛症状方面,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经治疗,在胃脘痞闷、胃脘疼痛、神疲乏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在治疗胃脘痞闷及神疲乏力方面,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在治疗胃脘疼痛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中医各项次症积分: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中药组在改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早饱、便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大便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在改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早饱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便溏、大便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对比,在治疗食欲减退、便溏、大便难症状方面,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食后腹胀、早饱症状方面,组间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食欲减退方面均有明显疗效,且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在治疗食后腹胀和早饱方面,两组均有疗效且疗效相当;在治疗便溏方面,中药组有疗效而西药组疗效不明显;在治疗大便难方面,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无明显改善。慢性胃炎症状评分: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后组间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药物均对慢性胃炎的症状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且中药组的药物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1.幽门螺杆菌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有显着相关性,Hp的定植与根除治疗可能与中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关系较为密切,Hp初筛阴性的患者,常以肝胃不和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前,常以脾胃湿热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后,常以脾胃气虚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根除治疗可使部分患者发生中医证型的转变,其中既往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的患者其证型发生向脾胃气虚证的转变较为多见。2.二白养正汤与瑞巴派特片对治疗Hp根除后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均有效果,且二白养正汤在在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优于瑞巴派特片。

杨凯杰[10](2021)在《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确定江西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1990至2019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时间趋势。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19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同时收集20世纪90年代的内镜数据,比较两时期的H.pylori感染率和疾病的检出率,并分析H.pylori在人群中的分布。结果:1、第一时期(1990-1992年)共纳入含H.pylori感染状态患者2330例,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55.8%。第二时期(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121595例,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31.6%。H.pylori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57.7%至2019年30.9%,每年下降0.876%。在性别方面,男性比女性感染率更高(33.5%:29.7%,P<0.001)。在年龄方面,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在20-30岁年龄组最高。2、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从14.9%降至13.8%,从8.5%至3.9%。胃癌的的检出率同样从5.2%降至1.4%。相比之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从1.4%增加到4.4%。结论:1、江西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过去25年间呈下降趋势,随年龄增长,感染率先增加后降低,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检出率在过去25年间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负相关。

二、不同年龄乙肝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年龄乙肝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结论
第二部分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结论
第三部分 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
    一、研究背景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3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义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耐药现状
        3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影响因素
        4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体质
        4 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脱落标准
        5 治疗方案
        6 观察方法与观察指标
        7 疗效评价标准
        8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4 症状改善情况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选方依据与组方分析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特点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分析
        4 健脾化湿法根除耐药H.pylori的相关因素
        5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7 结论
        8 创新性
        9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
    附录3 辨证分型
    附录4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致谢
个人简介

(4)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分析方法
        2.3.1 术前外周血系统免疫炎症指数的计算
        2.3.2 临床病理特征
    2.4 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术前SII最佳临界值的确定
    3.3 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 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
    3.5 影响患者生存的Cox单因素回归分析
    3.6 影响患者生存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A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肝脏疾病关系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认识及中医药治疗
        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认识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
        1 概述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调查方法
        5 观察指标
        6 评价指标
        7 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二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2 中医症状
        3 中医体质分类
        4 症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三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
    1.2 消化性溃疡的诊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2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临床特点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入选过程
        2.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分析结果
        2.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
        2.2.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及诱因分析结果
        2.2.5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分析结果
        2.2.6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胃镜下溃疡特征分析结果
        2.2.7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人口学特点
        2.3.2 临床表现特点
        2.3.3 病因和诱因特点
        2.3.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特点
        2.3.5 内镜下溃疡特点
        2.3.6 治疗方法特点
第3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统计结果
        3.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统计结果
        3.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统计结果
    3.3 讨论
        3.3.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特点
        3.3.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特点
        3.3.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特点
第4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变化趋势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病例来源
        4.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4.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病例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2 人口学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3 溃疡症状和体征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4 溃疡病因和诱因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5 胃镜下溃疡外观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6 溃疡并发症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7 患者住院天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8 患者住院次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消化性溃疡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1.病例来源
        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诊断标准
        4.症状分级量化及评分标准
        5.研究方法
        6.疗效判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Hp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
        2.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Hp根除结果及其根除方案的分布情况
        4.Hp根除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第三节 讨论
        1.Hp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
        2.Hp感染的中医寒热证候学探讨
        3.寒热不同证候的Hp根除率情况分析
        4.不同证候的Hp感染的根除前后疗效评价
    第四节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胃黏膜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图示
附录 C-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 D-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方法及相关评价
    参考文献

(9)二白养正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3.数据处理方法
4.研究结果
    4.1 Hp阴性、Hp转阴根除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4.2 二白养正汤对Hp转阴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治疗效果观察
讨论
    1.中医对Hp相关性胃炎及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1.1 中医对Hp的认识
        1.2 中医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1.3 中医对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2.西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及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3.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3.1 Hp及根除Hp治疗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3.2 二白养正汤对Hp转阴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效果研究
    4.导师对Hp相关性胃炎及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5.立方规律
        5.1 二白养正汤方剂分析
        5.2 药物古典文献及现代药理研究概述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Hp相关性胃炎及其根除后状态的研究进展
    1.现代医学认识概述
        1.1 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
        1.2 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1.3 Hp治疗方法
        1.4 Hp根除后状态的相关研究
    2.中医认识概述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设计
        2.3.2 幽门螺杆菌诊断标准
        2.3.3 上消化道疾病诊断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H.pylori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及分布
        3.1.1 H.pylori感染率的变化趋势
        3.1.2 H.pylori感染率在不同时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3.2 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趋势
    3.3 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特征(2016-2019)
        3.3.1 糜烂性胃炎
        3.3.2 食管炎
        3.3.3 胃息肉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四、不同年龄乙肝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D]. 樊彦卿.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吴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D]. 陈小彬. 青海大学, 2021(01)
  • [5]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 吴佳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D]. 黄根. 南昌大学, 2021(01)
  • [7]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D]. 吴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胃黏膜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临床研究[D]. 李露喃.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9]二白养正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D]. 卢一铭.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D]. 杨凯杰. 南昌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不同年龄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