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生长因子β和巨核细胞及其相关疾病

转化生长因子β和巨核细胞及其相关疾病

一、转化生长因子β与巨核细胞及其相关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田园硕[1](2021)在《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活血软坚扶正方对气虚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通过对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浓度的测定,探讨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本病的可能疗效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 TCMSP、TCMID、SwissTargetPrediction、PubChem、DisGeNET、OMIM、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活血软坚扶正方活性成分及与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靶基因,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方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Metascape对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关键作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获取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主要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2.临床试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63例气虚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33例(后脱落3例),对照组30例。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中药组予活血软坚扶正方,对照组予复方鳖甲软肝片,连续干预6个月。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记录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肝弹性值,检查肝功能、血清蛋白、凝血功能、肝纤四项、人转化生长因子β1、血清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计算无创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并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检测血、尿、便常规等安全性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弹性值、肝纤四项、APRI、FIB-4、肝功能、血清蛋白、凝血功能、人转化生长因子β1、血清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研究最终共筛选获取33个活性成分,129个作用靶点与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活血软坚扶正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主要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等多层次功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phospholipase D信号通路、HIF-1α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PARγ信号通路等多个通路等来发挥治疗作用。2.临床试验研究结果(1)影像学肝纤维化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均能够显着降低患者的肝弹性值(P<0.01),且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中药组能显着降低血清中CIV的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CIV无明显差异(3)无创肝纤维化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均能降低FIB-4的水平(P<0.05),且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可显着降低APRI的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APRI无显着差异。(4)肝功能相关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均能显着降低血清中TBIL的水平(P<0.05),且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中药组可显着降低AST的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AST无显着差异。(5)血清蛋白相关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ALB和GLO水平无显着差异。(6)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药组可显着升高的PTA和PLT的水平(P<0.01),对照组无明显PTA和PLT升高。(7)TIMP-1和TGF-β1:中药组可降低血清中TIMP-1的浓度(P>0.05),对照组能够降低血清中TGF-β1的浓度(P>0.05),但TIMP-1和TGF-β1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中医证候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P<0.01),且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网络药理学研究提示:活血软坚扶正方改善乙肝后肝纤维化具有多层次、多系统和整体干预的特点。2.通过影像学、血清学、无创肝纤维化指标三种方式的比较,发现:活血软坚扶正方可有效抑制乙肝后肝纤维化的形成。3.活血软坚扶正方能够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的症状、减轻肝脏炎症,调节凝血功能。4.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血清中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和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作用不显着,药物对其可能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否是主要干预因子尚存疑,需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王冰[2](2021)在《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鲜红斑痣(port wine stains,PWS)是一种毛细血管畸形,好发于头面部,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精神情感。PWS既可作为单一疾病发病,也可以作为多种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本文报告1例具有大面积PWS皮损的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is,PPV)Ⅱb型合并克利佩尔-特农那综合症(Klippel-Trenauney syndrome,KTS)及巩膜黑变病的罕见病例,并以此为线索对PWS相关综合征进行综述,PWS皮损在其相关综合征中面积较大且呈进行性发展,使治疗较为困难。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是PWS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研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皮损清除率较低,对治疗具有抵抗,疗效不佳的原因与PDL诱导的血管再生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PDL诱导的血管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在内皮细胞中引发全方位的反应,进而参与调控血管生成过程。研究表明,替沃扎尼是V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剂,能阻断VE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并降低血管通透性,临床上被批准用于晚期及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治疗,目前对替沃扎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方面,本文旨在探索替沃扎尼对PDL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PWS提供新的可行方案。本研究中,使用不同能量密度的PDL照射大鼠腹部皮肤,根据照射区域大体及病理变化,选取皮肤表面结痂较小、对血管作用相对较强的能量密度8J/cm2进行后续试验。将大鼠腹部皮肤分为4个区域,使用能量密度8J/cm2对其中的3个区域进行均匀照射,并于激光照射区域分别涂抹不同浓度的替沃扎尼涂膜剂及其基质成分,分组如下:(1)空白组(不用药、无激光照射)、(2)对照组(药物基质、激光照射)、(3)0.5%替沃扎尼组、(4)1%替沃扎尼组。利用相机及皮肤镜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血管计数对血管再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0.5%替沃扎尼组及1%替沃扎尼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血管数量明显减少,1%替沃扎尼组与0.5%替沃扎尼组相比血管数量明显减少,表明替沃扎尼成功抑制了PDL诱导的血管再生,且1%替沃扎尼比0.5%替沃扎尼抑制效果更加显着。为探究替沃扎尼抑制PDL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选取大体及病理结果出现明显差异的第7天作为时间点,并选取血管抑制作用最强的1%替沃扎尼组与对照组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共有588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90个上调基因,498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有1004个GO功能条目被显着富集(q<0.05),差异表达基因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免疫系统过程、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细胞运动、细胞迁移、细胞趋化等条目显示富集较高。KEGG富集分析显示有20个代谢通路被显着富集(q<0.05),其中细胞因子与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局部黏附、趋化因子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为血管生成相关最主要的富集通路。最后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验证表达差异倍数较高排名靠前的及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分别为Cxcl1、Cxcl2、Cxcl3、Cxcl6、Ccl3、Csf3、IL1β、i NOS、Mmp9、Mmp13、Plau、Ets1、Spp1、Nr4a1,得到的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证明了本次研究的可靠性。本研究探索了替沃扎尼对PDL诱导的血管再生的抑制作用,为临床PW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转录组测序对替沃扎尼抑制PDL诱导的血管再生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线索。

郝志芳[3](2021)在《人和小鼠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状态下的蛋白质组和N-糖蛋白组差异分析》文中指出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被极化成为经典活化表型(M1)或选择性活化表型(M2),这两种活化状态的平衡对于机体的稳态至关重要。作为生物体中最重要、最普遍的翻译后修饰之一,糖基化修饰发生在巨噬细胞中的很多活性分子上,并参与了众多重要的免疫反应。目前,小鼠模型被普遍用于巨噬细胞相关研究中,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小鼠和人的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部分标志物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这两个物种巨噬细胞的具体界限仍有待阐明。因此,本课题以人THP-1和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3种表型(M0、M1和M2)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和N-糖蛋白组学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比较分析了它们的蛋白表达水平和位点特异性糖基化修饰情况,以期了解不同来源极化巨噬细胞的蛋白及位点特异性糖基化的异同。通过定量分析这两个细胞系来源巨噬细胞中5000多个蛋白的表达水平,我们在每种极化巨噬细胞中都筛选了多种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M1中特有的上调蛋白主要参与抗病毒反应,而M2中特有的上调蛋白参与细胞粘附。共43个蛋白在这两个细胞系的M1巨噬细胞中共同上调,其中CMPK2,RSAD2,DDX58和DHX58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在两个细胞系的M1表型中独特上调。另外,我们也发现每种极化表型在这两个不同物种的巨噬细胞间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数据可以作为在实验病理学中利用细胞系模型进一步研究巨噬细胞相关疾病的重要资源。通过糖蛋白组学分析,在人THP-1和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中分别鉴定到3383(287个糖蛋白)和3644(317个糖蛋白)个完整糖肽。其中274个完整糖肽在这两个细胞系中同时存在,且70%是高甘露糖型。结合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这两个细胞系3种表型间差异完整糖肽的糖基化率。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差异糖肽,其糖基化率的变化远远大于蛋白水平上的变化。另外,从糖型上看,不同来源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差异十分显着:绝大多数包含一个岩藻糖(F1)且为核心岩藻糖的聚糖的糖基化变化在THP-1巨噬细胞中发生在M2表型上调糖肽,而在RAW264.7巨噬细胞中发生在M1表型上调糖肽。这一研究首次大规模鉴定了极化巨噬细胞的完整N-糖肽表达谱,为进一步探究位点特异性核心岩藻糖化聚糖在不同来源的极化巨噬细胞及其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数据基础。

陈晓畅[4](2021)在《BAMBI在小鼠脂肪组织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形成蛋白和激活素的跨膜蛋白抑制因子(BMP and Activin Membrane-Bound Inhibitor,BAMBI)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因其胞内结构与TGFβ家族的I型受体相比较短且缺乏丝氨酸/苏氨酸磷激酶信号传导结构域,因此也被称为TGFβ的伪受体。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脂肪细胞中,利用si RNA干扰BAMBI的表达可促进人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并缓解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以及TGFβ信号通路对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抑制效果。这一发现也让我们对BAMBI基因在肉用动物肉质改良方面的作用产生了兴趣。而本实验室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在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中,BAMBI能通过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其聚脂分化。但到目前为止,对于BAMBI基因对于脂肪细胞聚脂分化的研究还仍有不足,对于BAMBI基因调控脂肪生成的机制探讨还有待进一步加深。因此,本试验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利用Cre-lox P系统构建了脂肪特异性BAMBI敲除小鼠(BAMBI AKO),并分离了小鼠白色和棕色前体脂肪细胞,在活体组织和细胞水平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蛋白免疫印迹,转录组测序,油红O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等手段探究了BAMBI对脂肪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脂肪特异性BAMBI敲除小鼠构建成功。本试验利用lox P-Cre技术构建了脂肪特异性BAMBI敲除小鼠(BAMBI AKO mice)。在该小鼠的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 WAT)及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 WAT)中,BAMBI的m RNA、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下降(P<0.01),表明脂肪特异性BAMBI敲除小鼠构建成功。2.BAMBI AKO小鼠呈肥胖表型,并伴随有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现象出现。常脂饲喂14 w后,对照组小鼠和BAMBI AKO小鼠的体重,各组织重以及成脂标志基因表达水平之间无显着差异,而在高脂饲喂14 w后,BAMBI AKO小鼠的体重,肝脏组织,i WAT,e 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重量以及脂肪细胞面积均显着上升,小鼠呈肥胖表型。而在BAMBI AKO小鼠脂肪组织,肝脏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的Akt(Ser473)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也显着降低,表明小鼠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P<0.05)。此外,脂肪特异性敲除BAMBI基因后,小鼠肝脏中的脂质积累增多,最终导致小鼠肝脏代谢紊乱。3.BAMBI敲除促进小鼠原代脂肪细胞成脂分化。为了探究BAMBI是否能对前体脂肪细胞也产生相同的影响,我们分离了小鼠的前体脂肪细胞。结果发现,BAMBI敲除后,BAMBI AKO小鼠白色和棕色前体脂肪细胞中成脂标志基因(PPARγ,a P2,C/EBPβ)在m RNA和蛋白水平上均显着上升(P<0.05),表明BAMBI敲除促进了小鼠白色前体脂肪细胞和棕色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过程。油红O和Bodipy染色结果也验证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BAMBI对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具有抑制作用。4.BAMBI通过调节ROS水平促进小鼠原代脂肪细胞聚脂分化。为了进一步探索BAMBI对脂肪生成的作用机制,本试验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两组小鼠的i WAT,e WAT和BAT进行了测序,分别筛选出了1356,194和130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测序数据的可靠性。此外,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在调节机体内环境的氧化应激水平以及脂肪生成相关通路中富集,表明BAMBI可能通过调节小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来调节脂肪生成。为了探究高脂饲喂下的脂肪肥大是否是由于体内ROS升高而引起的,我们检测了前体脂肪细胞中ROS的产量,结果表明,脂肪特异性敲除BAMBI会导致细胞内ROS水平上升,并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MCE阶段,进而使C/EBPβ活性升高,最终促进小鼠原代前体脂肪细胞成脂,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可抑制由BAMBI敲除后引起的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BAMBI AKO敲除小鼠,从表型上来说,BAMBI AKO小鼠在高脂饲喂后呈肥胖表型,并伴随由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表型的出现,此外,BAMBI敲除还可促进白色和棕色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过程,而从机制上来说,BAMBI的缺失会导致细胞内ROS水平上升,并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MCE阶段,进而使C/EBPβ与下游靶基因结合活性上升,最终促进小鼠原代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并阐释了其可能通过调节小鼠体内ROS水平来调节脂肪生成的机制。本研究的结果在为家畜肉品质的改良以及本实验室BAMBI转基因猪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治疗肥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吴双[5](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LPA受体亚型的靶向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溶血磷脂酸(LPA)作为一种生物活性脂质小分子,通过其6种受体亚型(LPAR1-6)偶联G蛋白介导多种信号通路,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研究报道LPA在人卵巢癌腹水和人肺癌胸腔积液中大量积累,其中LPA被认为是卵巢癌的生物标记,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LPA促进肺肿瘤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将探究参与LP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靶向作用的受体亚型,在细胞、组织及个体三个层面上阐明其信号机制,同时对LPA介导的受体亚型能否成为肺癌治疗的小分子靶点做机制性探讨。研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株作为细胞模型,分别用CCK法、transwell小室、克隆形成实验检测LPA对A549细胞的作用,分别采用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LPA受体亚型在LPA诱导细胞增殖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克隆人LPAR1和LPAR3基因,构建LPAR1/3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构建LPAR1基因干扰载体。在此基础上构建LPAR1/3过表达细胞系和LPAR1干扰细胞系,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通过ELISA法测定细胞内c AMP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癌旁组织和肺癌组织中溶血磷脂酸受体的表达并做H-score评分。利用人源肺癌细胞A549的裸鼠异种移植肿瘤模型,评估体内溶血磷脂酸受体的体内致瘤性。在LPA受体转基因细胞模型中阐明LPA诱导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发现LPA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克隆形成。溶血磷脂酸受体1和3亚型在A549细胞中优先表达;LPAR1/3受体拮抗剂Ki16425和LPAR1受体拮抗剂Ono7300243均能抑制LPA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活性。LPAR1过表达可以促进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而LPAR3在细胞中过表达没有此作用;LPAR1敲低会降低LPA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迁移活性。在免疫组化实验中观察到肺癌组织的LPAR1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裸鼠异种移植肿瘤模型中LPAR1稳定过表达的A549细胞来源肿瘤块质量和体积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同时,LPAR1敲低A549细胞源的异种移植裸鼠肿瘤块质量和体积均显着降低。在裸鼠肿瘤块中,LPAR1和Ki-67在LPAR1过表达细胞源固体肿瘤中显着高表达并且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Gi蛋白抑制剂PTX能显着抑制LPA诱导的A549细胞增殖迁移作用。STS作为PKC的抑制剂也能抑制LPA诱导的A549细胞迁移作用,而H89(PKA的抑制剂)没有明显作用。LPA在LPAR1过表达A549肺癌细胞中激活ERK1/2、JNK和p38的磷酸化。PD98059(ERK1/2的抑制剂)显着抑制LPA诱导的A549细胞增殖作用,SB203580(p38的抑制剂)显着抑制LPA诱导的A549细胞迁移作用,但是,SP600125(JNK的抑制剂)对LPA诱导的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过程中几乎没有作用。NF-?B抑制剂BAY11-7082能够同时抑制LPA/LPAR1介导的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在人肺癌A549细胞中LPAR1和LPAR3优先表达,LPAR1促进LPA诱导的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克隆形成作用,但LPAR3不参与此过程。LPAR1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分子标记物。2.LPAR1在体内具有致瘤性。3.LPAR1促进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为LPA/LPAR1/Gi/ERK1/2/NF-?B,而其促进迁移的通路为LPA/LPAR1/Gi/PKC/JNK-p38/NF-?B。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PAR1可能是肺癌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而LPAR1拮抗剂则有望成为肺癌治疗的候选药物。

杨桂然[6](2020)在《成纤维细胞联合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进一步优化组织工程骨仿生性能,本研究拟通过将具有优良增殖分化性能、分泌合成胶原能力、含多种调控因子的成纤维细胞(FB)与血管内皮细胞(VECs)联合共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探讨FB对ADSCs的作用,明确FB是否能加强VECs的直接诱导作用,为解决组织工程骨形成缓慢、血管化缓慢等问题以及临床骨缺损治疗方案提供捷径和新思路。方法:①将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干细胞三种细胞株分别体外培养,并通过细胞形态学及表面标记进行检测和鉴定,确定其各自细胞生物学特性;②将细胞分为四组:ADSCs组、ADSCs+VECs共培养组、ADSCs+FB共培养组、ADSCs+VECs+FB共培养组,分别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③CCK-8法绘制出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比较各组细胞增殖情况;④共培养第7、14、21、28天各组进行茜素红染色、ALP染色,分别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⑤共培养第3周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MP-2蛋白水平表达;⑥共培养第3周行RT-PCR检测成骨标志基因(ALP、OCN)mRNA的表达,以评估共培养体系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①三种细胞的形态及增殖情况良好,ADSCs的CD90、CD105(+),成骨诱导(+);VECs的CD133、vWF(+);FB的Vinmintin(+);②ADSCs+VECs+FB共培养组培养至14天时,细胞之间出现许多突触相互连接,部分细胞融合成团块状,呈巢状分布,而ADSCs单独组细胞形态单一,未见细胞团出现;③生长曲线可见各组细胞吸光度逐渐升高,各组生长曲线形态基本相同,ADSCs+VECs+FB共培养组OD值最高;④茜素红染色定量分析第14天时,ADSCs组与ADSCs+VECs组比较、ADSCs+FB组与ADSCs+VECs+F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第21天时,除ADSCs组与ADSCs+VEC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各时间、各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LP染色定量分析各时间段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第21天时,B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各个时间点、各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四组细胞均有表达,ADSCs+FB组和ADSCs+VECs+FB组的表达较明显,且ADSCs组与ADSCs+VEC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⑥RT-PCR结果显示对于ALP mRNA的表达,ADSCs组与ADSCs+FB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OCN mRNA的表达,除ADSCs组与ADSCs+VECs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结论:①在共培养条件下VECs能在体外无其他条件诱导情况下直接促进ADSCs增殖并向成骨细胞分化;②FB和ADSCs体外共培养条件下促进ADSCs成骨分化的能力比VECs强,但促其增殖效果不如VECs;③FB联合VECs与ADSCs共培养既能使ADSCs大量增殖,又能促进其快速而高效向成骨细胞分化。

鲁齐林[7](2020)在《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整体观是祖国医学基本哲学观,整体观哲学强调人是有机的整体,机体整体与局部在生理与病理中都存在相互联系及影响。近年来2型糖尿病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了现代医学的热门领域。祖国医学在早期亦介绍此全身影响性疾病消渴对局部腰痹病存在影响,并提示两者的媒介因素可能是血瘀。现代炎症反应概念是祖国医学血瘀内涵的重要部分之一,其也是结缔组织纤维化的重要环节。本课题在中医整体观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实验技术探究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对脊柱局部常见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属于腰痹病范畴)黄韧带肥厚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中药在其防治方面的潜在价值研究。目的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究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对局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属于腰痹病范畴)患者中椎管内黄韧带等重要参数的影响;通过人体黄韧带组织检测及病理分析、体外实验研究,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其相关的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在黄韧带中含量、对应黄韧带病理学改变以及MIF对黄韧带效应细胞的促炎性机理,阐明血瘀理论概念下的炎症反应在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从瘀而治”理论,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姜黄有效成分姜黄素对MIF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的干预效应。方法第一部分: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3年来(2016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住院病人。在双盲前提下测量并对比合并2型糖尿病(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DM-)两组人群之间在黄韧带厚度、下关节突间距、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方面的情况,研究两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第二部分:前瞻性设计:在2018年8月27日-2019年5月29日,结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录入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所有脊柱外科4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根据合并2型糖尿病与否分为DM+组和DM-组。40例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20例(DM+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1.55±2.41岁,BMI:25.62±0.785,该组黄韧带来源L4/L5水平14例,L5/S1水平4例,L3/L4水平2例;非糖尿病患者20例(DM-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85±3.78岁,BMI:23.60±0.643,该组黄韧带来源L4/L5水平15例,L5/S1水平3例,L3/L4水平2例。术前根据Jong-Beom Park黄韧带测量方法在腰椎MRI水平面上测量手术节段黄韧带厚度。术中40例黄韧带样本完整取出后按左右侧分为a、b两份(a份干冰盒收集后冻存、b份予以甲醛固定),a份采用ELISA技术检测MIF及相关促纤维化炎症介质(TGF-β1、IL-1β、IL-6、TNF-αMMP-13)含量;b份采用Masson染色及IHC染色后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图片进行量化。运用影像、生化、统计方法来对比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第三部分:采用NIH3T3细胞进行常规方法复苏、培养、传代(实验用3-5代)进行体外细胞实验。1.正常(5mM葡萄糖)与高糖(25mM葡萄糖)浓度刺激NIH3T3细胞48小时,Western Blot检测MIF的表达差异及镜下观察细胞增殖情况。2.引入外源性MIF(重组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MIF),按浓度设置为N正常浓度对照组(2 ng/ml)、L低浓度组(4 ng/ml)、M中浓度组(10ng/ml)、H高浓度组(50 ng/ml)刺激NIH3T3细胞进行研究:(1)48h时间点光镜下观察比较不同浓度rmMIF对NIH3T3细胞增殖生长形态的影响;(2)分别在0、24、48、72h时间点予以CCK-8法检测对比四组之间A450值(酶标仪下450nm处的吸光度值);(3)48h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成纤维细胞增殖S期情况。3.设置正常浓度rmMIF(2ng/ml)、高rmMIF浓度(50ng/ml)、高rmMIF浓度+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三组刺激NIH3T3细胞48 h后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对比三组之间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m 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第四部分:NIH3T3细胞体外实验,分组设计:A组(无处理组)、B组(刺激组)加rm MIF(50ng/ml)、C组(抑制剂组)加rm MIF(50ng/ml)+ISO-1(20μM)、D组(姜黄素组)加rm MIF(50ng/ml)+姜黄素(20μM)与DMEM培养液一并置37℃、5%CO2孵箱培养48 h,分别采用:(1)CCK-8检测法在48h对无处理组、刺激组、姜黄素组三组用酶标仪测450 nm处的吸光度值(A450值);(2)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比较各组之间炎症介质(TGF-β1、MMP-13、IL-1β、IL-6、TNF-α)及胶原蛋白(COL-1、COL-3)的m 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测量与对比研究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组(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组(DM-)黄韧带厚度为(5.23±0.71)mm vs(4.42±0.60)mm;下关节突间距为(11.32±1.23)mm vs(12.09±1.57)mm;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为(7.57±1.87)mm vs(8.24±1.74)mm;两组在此三种参数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DM+组vs DM-组:黄韧带厚度为(5.567±1.090)vs(4.828±0.552)mm;MIF含量为(312.105±80.820)vs(210.363±62.182)pg/mg protein;TGF-β1含量为(2728.121±890.373)vs(2170.131±689.459)pg/mg protein;MMP-13含量为(564.167±189.391)vs(379.841±101.363)pg/mg protein;IL-1β含量为(15.585±5.797)vs(10.785±2.787)pg/mg protein;IL 6含量为(17.238±4.449)vs(12.523±2.842)pg/mg protein;TNF-α含量为(13.947±4.688)vs(9.829±2.616)pg/mg protein;Masson染色后的胶原纤维胶原容积分数为(50.354±9.762)vs(41.803±5.873);IHC中MIF阳性染色IOD为(2808.882±699.779)vs(1615.892±408.609)以上指标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HC中MIF阳性染色棕色颗粒分布于黄韧带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胞质内以及基质中,而且此病理现象在DM+组内更加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黄韧带内的MIF浓度与厚度呈正相关(r=0.768,P=0.000)。第三部分:1.相比于正常糖浓度,体外高糖浓度下培养的NIH3T3细胞对MIF蛋白的表达水平更高且48h时间点高糖浓度组NIH3T3细胞增殖明显。2.(1)光镜下可见同一时间点(48h)不同rm MIF浓度组间NIH3T3细胞生长呈现差异,rm MIF刺激浓度越高细胞密度越大;(2)CCK-8检测显示:正常、低、中、高rm MIF浓度组间A450值(48h)组间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浓度对照组相比,低、中、高rm MIF浓度组增殖活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随rm MIF浓度增加各组内S期的细胞占比增多。3.rm MIF刺激NIH3T3细胞48 h后细胞Cyclin-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经Rho途径抑制剂阻滞后Cyclin-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第四部分:CCK-8检测显示:刺激组较无处理组A450值高(P<0.05),姜黄素组较刺激组A450值降低(P<0.05),姜黄素组与无处理组A450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刺激组较A无处理组各因子胶原m RNA及蛋白表达更高(P<0.05);D姜黄素组较B刺激组的表达降低(P<0.05);D姜黄素组与C抑制剂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人群中,黄韧带肥厚等3种参数退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证实了2型糖尿病是腰椎管狭窄,尤其是黄韧带肥厚的易感因素。揭示全身代谢性因素可对腰椎局部产生影响,符合中医整体观理论;2.在2型糖尿病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黄韧带内发现MIF及其相关的促纤维化炎症介质(TGF-β1、IL-1β、IL-6、TNF-αMMP-13)含量更高,其中MIF含量与黄韧带厚度呈正相关。在合并2型糖尿病组内黄韧带样本内存在更明显的弹力纤维降解及胶原纤维增生现象,而且该组人群MIF的含量高且在黄韧带中的分布更加广泛。3.高糖环境刺激成纤维细胞高表达的MIF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炎性介质表达,MIF参与的炎症反应可能在介导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病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中,MIF促进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纤维增生可能是黄韧带瘢痕修复致其肥厚的重要部分。炎症反应包括炎性损伤及修复两重要部分,其是中医血瘀理论的主要内涵之一;4.活血化瘀中药姜黄的有效成分姜黄素可有效地阻断MIF对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炎性及促增殖效应,这表明姜黄可能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有效药物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上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中医整体观在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机理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血瘀是消渴影响腰痹病的重要媒介因素且活血化瘀药遵循中医“从瘀而治”理论可能是此类全身性慢性疾病并发腰椎黄韧带肥厚寻找有效干预方法的重要指导依据之一。

路璐[8](2020)在《潞党参对UV所致小鼠背部皮肤光老化模型Fas/FasL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由于日光或人造光源中的紫外线(UV)长期照射,会使得许多暴露在其中的患者皮肤出现干燥、褶皱以及色素沉着并最终导致皮肤衰老的症状,称为“皮肤光老化”。在皮肤细胞水平的研究中,皮肤光老化的发生发展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细胞的凋亡就是其中主要影响因素。Fas及Fas L均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细胞膜表面高表达的Fas L受体能够与靶细胞Fas相互识别并结合,之后启动细胞内部的凋亡程序,使靶细胞程序性的死亡。因此本实验在动物体内进行,用UV照射诱发小鼠背部皮肤光老化并服用潞党参中药液治疗,观察潞党参对小鼠皮肤光老化的拮抗作用,测定Fas和Fas L在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含量的表达情况,检测各组小鼠的细胞凋亡量,以探究潞党参在防御和治疗皮肤光老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将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UV模型组(UV)、潞党参高剂量组(L-H)、潞党参中剂量组(L-M)、潞党参低剂量组(L-L)以及VE阳性对照组(VE),每组6只。各组小鼠常规饮水喂食饲养以适应环境,一周后每组均小鼠背部剃毛约3×3CM2面积,之后每两天一次剃毛以保证暴露小鼠背部皮肤。对除NC组外的各组小鼠照射UVA+UVB光源,照射频率为每周6次,共照射12周。造模成功小鼠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治疗,UV模型组每日经口灌胃生理盐水,VE组每日经口灌胃维生素E,L-H组、L-M组、以及L-L组分别每日经口灌胃高剂量潞党参、中剂量潞党参和低剂量潞党参,共给药两周,给药期间除NC组外均紫外线光照至十四周。第十四周处死各组小鼠,观察并取小鼠背部剃毛部位的皮肤组织,在-70℃冰箱内保存。应用HE染色进行皮肤形态变化的观察,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和Fas L含量的表达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含量及分布。结果:1、小鼠背部皮肤的肉眼观察NC组在整个实验期间没有UV照射,背部皮肤光滑湿润无静态皱纹,皮肤弹性好,没有色素沉着、红斑、溃烂等不良表现。UV组在实验期间接受UV照射且无药物干预,皮肤表现为干燥起皮、粗糙脱屑,皮肤增厚,有明显的沟壑,凹凸不平呈皮革样改变,皮肤发红有色素沉着。L-H组、L-M组、L-L组小鼠背部皮肤状态均优于UV组,其中L-H组的小鼠背部皮肤好转最为明显,但背部仍有明显皮肤红斑,干燥并伴有少量色素沉着;L-M组小鼠皮肤仍见少量皱纹,背部红斑及色素沉着明显;L-L组小鼠背部皮肤仍见大量瘀斑暗沉,起皮结痂等。2、小鼠背部皮肤组织HE染色结果NC组小鼠皮肤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异常变化,表皮层结构较为完整,真皮层内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其形态正常有序且排列有规则。UV组小鼠皮肤的表皮层厚度明显增加且厚度变化不一,表皮层有部分不完整结构,出现分层甚至模糊;真皮层明显变薄,且胶原纤维出现断裂,出现排列混乱不规则等现象,偶见炎性细胞分布。L-H剂量组皮肤结构较UV组明显改善,表皮层结构完整且增厚现象明显恢复,与真皮层的连接处较为清晰,真皮胶原纤维束显着增多,排列有序,未见炎性细胞。L-M组和L-L组的小鼠皮肤组织表现优于UV组,但表皮层仍有增厚,真皮层虽可见胶原纤维断裂但排列较为有序,提示胶原纤维束有一定程度的修复,但不如L-H组效果好。3、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 L在各组小鼠皮肤组织的表达3.1小鼠皮肤组织中Fas的表达结果NC组中Fas含量的表达较低,与之相比,暴露于紫外线辐射的UV组中Fas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V模型组相比,经潞党参干预后的L-H组、L-M组、L-L组的Fas表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H组、L-M组、L-L组与NC组相比Fas的表达仍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H组相比,L-M组、L-L组以及VE组的Fas表达略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M组比较,L-L组的Fas含量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L组相比,VE组的Fas含量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小鼠皮肤组织中Fas L的表达结果NC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 L含量较少;与NC组比较,UV模型组皮肤组织中Fas L表达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潞党参干预的各组与NC组相比,Fas L的含量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V模型组相比,L-H组、L-M组以及VE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 L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H组相比,L-M组、LL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 L的含量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M组相比,LL组小鼠皮肤中Fas L含量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L组相比,VE组小鼠皮肤中Fas L含量略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鼠皮肤组织中Fas、Fas L表达相关性分析对资料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鼠皮肤组织中Fas和Fas L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876,P=0.000)。5、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皮肤细胞凋亡结果NC组小鼠皮肤组织中细胞凋亡数量极少,与NC组相比,UV模型组以及潞党参干预组的细胞凋亡数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V模型组相比,潞党参干预各组以及VE组均可使小鼠皮肤细胞凋亡数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H组比,L-M组、L-L组以及VE组的凋亡细胞数均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L-M组相比,L-L组凋亡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E组与之相近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L组相比,VE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潞党参能够保护小鼠皮肤组织免受UV照射引起的光老化损伤,且在不同剂量实验中,高剂量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2、UV照射可以促使小鼠背部皮肤组织中Fas、Fas L过度表达,并提高皮肤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数量,提示光老化发病机制可能与激活Fas/Fas L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细胞凋亡有关。3、潞党参治疗的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Fas L含量以及细胞凋亡量均较UV模型组降低,提示潞党参可能通过抑制细胞中Fas/Fas L信号转导通路,减少细胞凋亡而实现抗光老化的作用。

谷青青[9](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C16、TGF-β1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小气道炎症是慢阻肺的病理基础,气道重塑是疾病发展的主要原因。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16)是由远端支气管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和减少成纤维细胞生成在肺脏中起保护作用,CC16的减少可引起肺部炎症加重。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一种具有细胞增殖分化的多功能生长因子,被公认为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广泛参与气道的炎症反应及气道结构重塑。研究表明CC16、TGF-β1在慢阻肺患者中表达异常,且可能与气道的不可逆性气流受限有关。国内外已有关于血清CC16、TGF-β1与肺功能相关性的研究,但相关性结果存在不一致情况,且二者在慢阻肺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较少,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血清CC16、TGF-β1水平与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目的研究慢阻肺患者血清CC16、TGF-β1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探讨血清CC16、TGF-β1能否作为评估气流受限程度和诊断慢阻肺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就诊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的慢阻肺患者100例(COPD组),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用肺功能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ratio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one seco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s a percentage of the expected value,FEV1%pred);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CC16、TGF-β1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慢阻肺患者血清CC16、TGF-β1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C16、TGF-β1在慢阻肺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血清CC16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OPD组血清CC16水平与FEV1%pred、FEV1/FVC%呈正相关(r=0.819,r=0.684,P<0.01);COPD组血清TGF-β1水平与FEV1%pred、FEV1/FVC%呈负相关(r=-0.821,r=-0.761,P<0.01)。3.诊断COPD时血清CC16的曲线下面积是0.866(P<0.05),敏感度为72%,特异度为98%,约登指数为0.72,最佳诊断临界值为98.13ng/mL;血清TGF-β1的曲线下面积是0.858(P<0.05),敏感度为74%,特异度为96%,约登指数为0.70,最佳诊断临界值为688.2ng/L。结论1.COPD患者血清CC16水平与肺功能呈正相关,血清TGF-β1水平与肺功能呈负相关;血清CC16、TGF-β1在COPD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2.血清CC16、TGF-β1有望成为评估气流受限程度和辅助COPD临床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周兆伟[10](2019)在《血尿酸代谢异常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尿酸(SUA)是一种遗传度较高的复杂性状,由多个使血尿酸增加和降低的等位基因共同调节。与单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病低尿酸血症不同,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常见病,绝大部分属于多基因遗传的复杂疾病,其遗传易感性由一系列易感基因组成。我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1-4%),成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低尿酸血症是较为罕见的血尿酸异常表型,因其知晓率低、患病率低、长期预后不明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仅见零散的病例报道。目前,我们对血尿酸代谢异常及其相关疾病病因的了解仍然有限,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其遗传风险变异,本论文将运用多种遗传学研究手段综合分析低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的遗传易感性,以确定使血尿酸增加和降低的等位基因以及与痛风有关的易感基因。第一部分——罕见低尿酸血症表型的遗传分析。本论文第二章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ES)对一肾性低尿酸血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进行致病基因和突变的检测,结果发现,患者携带SLC22A12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269G>A/p.R90H和c.12891290insGG/p.M430fsX466。Sanger测序进一步证实,患者杂合突变c.269G>A/p.R90H源于母亲,该突变已报道过;杂合突变c.12891290insGG/p.M430fsX466源于父亲,该突变是首次报道。加上该患者,国内总共报道了9例低尿酸血症个案,遗传分析均显示为SLC22A12和(或)SLC2A9基因突变携带者。据此推测,我国的低尿酸血症表型主要由SLC22A12和SLC2A9基因突变引起。本论文第三章采用扩增子多重测序技术对新收集的31例低尿酸血症、288例高尿酸血症和280例正常对照样本进行SLC2A9和SLC22A12全外显子区域靶向重测序,并统计分析突变是否对低尿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具有真正的易感性。三个样本队列中共鉴定出84个高质量变异,其中18个变异是功能性变异(非同义的或者处于剪接区域),纳入后续关联分析。常见变异与低尿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均不存在关联;对于罕见变异,6个单核苷酸变异(SNVs)SLC2A9:p.T21I、SLC2A9:p.G13D、SLC22A12:p.W50fsX64、SLC22A12:p.Q382L、SLC22A12:p.V547L和SLC22A12:p.E458K出现在6例低尿酸血症患者中,但均未出现在高尿酸血症和正常对照中。其中,SLC2A9:p.G13D和SLC22A12:p.V547L是首次报道的突变。6个SNVs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低尿酸血症和正常对照之间有显着差异(即使在经过多重检验校正后),基于基因的关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罕见突变对低尿酸血症的显着效应。这些罕见突变对高尿酸血症易感性没有影响。综上所述,我们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展示了一个较全面的低尿酸血症突变谱。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突变引起的尿酸转运蛋白(复合体)结构不稳定或功能紊乱可能是低尿酸血症的主要发生机制。第二部分——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痛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炎,而高尿酸血症是其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确定了数十个SUA/痛风易感位点,但很少有研究系统地在中国人群中进行验证。本论文第四章尝试使用本课题组痛风GWAS数据集(1,255例痛风患者和1,848例正常对照)来验证既往报道的SUA/痛风GWAS易感位点是否影响中国汉族人群痛风的易感性。共有2,255个变异与既往报道的SUA/痛风GWAS易感位点呈连锁不平衡(LD),进一步修剪产生56个LD独立的变异,纳入后续关联分析;接下来,对与痛风达到名义关联的位点进行累积遗传风险评分分析,评估多个风险等位基因对痛风易感性的累积影响。在我们的数据集中,23个变异(41%)与痛风存在名义上的关联(P<0.05),既往报道的痛风相关基因座ABCG2、SLC2A9、GCKR、ALDH2和CNIH2均获得验证(ALDH16A1除外)。累积遗传风险评分分析显示,痛风相关基因座的风险等位基因数量增加(≥8个),个体罹患痛风的风险显着增加;进一步附加SUA相关基因座的风险等位基因,痛风风险增加的趋势进一步上升。我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SUA/痛风易感基因在各种族人群中是一致的,为未来进行跨种族的荟萃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五章通过候选基因策略和病例-对照关联研究方法来确定SLC28A2基因是否对中国汉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具有易感性。本研究招募了1,376例痛风患者、1,290例高尿酸血症(无痛风发作)和1,349例正常对照,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聚合酶链反应(LDR-PCR)技术对SLC28A2基因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基因分型。rs16941238与高尿酸血症具有最显着的关联性(OR=0.773,P=3.30E-03,Pperm=2.00E-03),但与痛风不相关(OR=0.880,P=0.1315,Pperm=0.1491);rs2271437(p.L163W)与痛风显着相关(OR=1.387,P=0.0277,Pperm=0.0288),并在与本课题组痛风GWAS数据集的荟萃分析中得到进一步证实(OR=1.322,P=8.90E-03)。与正常对照相比,每个SNP基本上赋予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一致的效应方向。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SLC28A2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易感性的关联性。综上所述,对多种血尿酸异常表型进行遗传分析可有效检出相关风险变异,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血尿酸代谢及痛风遗传机制的理解,不仅可以推动低尿酸血症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的建立,也可能为未来的痛风精准和个性化医疗提供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二、转化生长因子β与巨核细胞及其相关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化生长因子β与巨核细胞及其相关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文献综述 TGF-β1相关通路在乙肝后肝纤维化方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活血软坚扶正方活性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的获取和筛选
        2 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作用靶点的筛选
        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相关靶点网络的构建
        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标筛选
        5 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第二节 活血软坚扶正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
        1 活血软坚扶正方活性成分的筛选
        2 疾病相关靶点预测
        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相关靶点网络构建
        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标筛选
        5 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活血软坚扶正方有效活性成分讨论
        2 活血软坚扶正方抗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靶标蛋白讨论
        3 活血软坚扶正方抗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退出标准
        6 剔除标准
        7 中止标准
        8 治疗方法
        9 观察指标
        10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基线情况
        2 疗效比较
        3 安全性指标检测
        4 脱落病例分析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讨论
        2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鲜红斑痣及其相关综合征
        1.1.1 病例报告
        1.1.2 鲜红斑痣相关综合征
    1.2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研究进展
        1.2.1 脉冲染料激光原理
        1.2.2 脉冲染料激光发展历程
        1.2.3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应用分析
        1.2.4 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其他方法治疗鲜红斑痣
    1.3 脉冲染料激光诱导血管再生
        1.3.1 炎症反应与血管再生
        1.3.2 缺氧与血管再生
        1.3.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4 替沃扎尼
        1.4.1 化学结构
        1.4.2 药效学
        1.4.3 药代动力学
        1.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1.4.5 抗肿瘤效应
    1.5 转录组测序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研究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药物合成
        2.2.2 动物模型实验
        2.2.3 大体外相观察
        2.2.4 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
        2.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血管计数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大鼠血管再生模型参数选择
        2.3.2 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大鼠血管再生模型作用
    2.4 讨论
        2.4.1 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大鼠血管再生模型参数选择
        2.4.2 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大鼠血管再生模型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替沃扎尼抑制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转录组测序
        3.2.2 Real-time PCR检测
        3.2.3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转录组测序
        3.3.2 Real-time PCR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人和小鼠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状态下的蛋白质组和N-糖蛋白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巨噬细胞极化的概述
        1.1.1 巨噬细胞的基本介绍
        1.1.2 巨噬细胞极化
        1.1.3 巨噬细胞极化与疾病
    1.2 极化巨噬细胞蛋白质组学及糖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糖基化及其研究方法
        1.2.2 极化巨噬细胞相关蛋白及糖基化研究进展
    1.3 人与小鼠极化巨噬细胞差异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人THP-1 及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建立及蛋白质组学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剂及耗材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与刺激
        2.3.2 免疫荧光
        2.3.3 细胞裂解和蛋白提取
        2.3.4 蛋白酶解和多肽除盐
        2.3.5 LC-MS/MS分析
        2.3.6 数据库搜索和蛋白质定量
        2.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人THP-1 和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M1和M2 极化表型的建立与验证
        2.4.2 人THP-1 巨噬细胞三种表型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4.3 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三种表型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人THP-1 及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糖蛋白组学分析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试剂及耗材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质组学样品前处理
        3.3.2 完整糖肽的富集
        3.3.3 完整糖肽的LC-MS/MS分析
        3.3.4 完整糖肽的数据库搜索和定量分析
        3.3.5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人THP-1 巨噬细胞3 种表型的N-连接完整糖肽鉴定结果
        3.4.2 人THP-1 巨噬细胞3 种表型的位点特异性糖基化的定量结果
        3.4.3 人THP-1 巨噬细胞3 种表型的糖基化率变化分析
        3.4.4 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3 种表型的N-连接完整糖肽鉴定结果
        3.4.5 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3 种表型的位点特异性糖基化的定量结果
        3.4.6 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3 种表型的糖基化率变化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人THP-1 及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蛋白质组和糖蛋白组的综合分析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平行反应监测(PRM)
        4.3.2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4.4 实验结果
        4.4.1 人THP-1 及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蛋白质组比较分析
        4.4.2 人THP-1 及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糖蛋白组比较分析
    4.5 小结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BAMBI在小鼠脂肪组织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肪组织的形成过程
        1.1.1 脂肪形成的分子机制
        1.1.2 机体中脂肪组织的分布
        1.1.3 脂肪生成的系统调节
        1.1.4 棕色和米色脂肪的形成
    1.2 调控脂肪分化的分子网络
        1.2.1 主要转录因子
        1.2.2 主要信号通路
        1.2.3 主要脂肪分泌因子
    1.3 BAMBI的研究进展
        1.3.1 BAMBI的结构
        1.3.2 BAMBI可抑制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
        1.3.3 BAMBI可促进骨骼肌的生成
        1.3.4 BAMBI可增强动物的繁殖性能
        1.3.5 BAMBI可缓解机体的炎症反应
    1.4 机体氧化还原反应研究进展
        1.4.1 氧化还原状态和肥胖
        1.4.2 氧化还原状态和脂肪细胞分化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BAMBI AKO小鼠的制备及表型解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及材料
        2.1.2 组织特异性BAMBI敲除小鼠的获得
        2.1.3 小鼠尾巴基因组DNA提取及基因型鉴定
        2.1.4 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2.1.5 Western Blot检测
        2.1.6 生长曲线及采食量测定
        2.1.7 血液指标检测
        2.1.8 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
        2.1.9 小鼠糖代谢试验
        2.1.10 肝脏组织TG、TC含量测定
        2.1.11 免疫荧光染色
        2.1.12 小鼠代谢笼试验
        2.1.13 小鼠红外热成像试验
        2.1.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研究模型的制备、鉴定
        2.2.2 正常饲喂(Chow Diet)条件下脂肪表型的检测
        2.2.3 高脂饲喂(High Fat Diet)条件下脂肪表型的检测
        2.2.4 脂肪特异性BAMBI基因敲除造成脂肪组织增加
        2.2.5 脂肪特异性敲除BAMBI导致小鼠能量代谢和消耗降低
        2.2.6 脂肪特异性敲除BAMBI导致小鼠胰岛素抵抗
        2.2.7 脂肪特异性敲除BAMBI会导致小鼠肝脏中脂质积累增加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BAMBI对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细胞
        3.1.2 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3.1.3 Western Blot检测
        3.1.4 油红O染色
        3.1.5 Bodipy染色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AMBI敲除促进小鼠白色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3.2.2 BAMBI敲除促进小鼠棕色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BAMBI AKO脂肪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及机制探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组织及细胞
        4.1.2 RNA-Seq样品制备及测序
        4.1.3 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4.1.4 Western Blot检测
        4.1.5 线粒体活性氧Mito Sox荧光染色检测
        4.1.6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4.1.7 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
        4.1.8 免疫荧光染色
        4.1.9 油红O染色
        4.1.10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质量评估
        4.2.2 小鼠i WAT,e WAT和 BAT的差异基因分析
        4.2.3 小鼠i WAT,e WAT和 BAT的 KEGG分析
        4.2.4 BAMBI敲除导致细胞内ROS水平上升
        4.2.5 BAMBI敲除激活前体脂肪细胞MCE过程及C/EBPβ活性
        4.2.6 N-乙酰半胱氨酸可抑制由BAMBI敲除后引起的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内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非小细胞肺癌中LPA受体亚型的靶向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说明
第一章 溶血磷脂酸受体1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1 LPAR1的生物学特征
        1.1.1 LPAR1的发现与染色体定位
        1.1.2 LPAR1的基因表达特征与结构
        1.1.3 LPAR1介导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
    1.2 LPAR1的生理病理效应
        1.2.1 LPAR1的生理学作用
        1.2.2 LPAR1与肿瘤
        1.2.3 LPAR1与神经系统疾病
        1.2.4 LPAR1与心血管疾病
        1.2.5 LPAR1与纤维化
        1.2.6 LPAR1与代谢紊乱
    1.3 展望
第二章 LPARs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耗材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增殖
        2.3.2 细胞迁移
        2.3.3 克隆形成
        2.3.4 Real Time PCR(RT-PCR)检测
        2.3.5 LPAR1和LPAR3 过表达载体构建
        2.3.6 LPAR1干扰载体构建
        2.3.7 LPAR1稳转细胞系构建
        2.3.8 LPAR1受体活性检测
        2.3.9 肿瘤异种移植裸鼠模型
        2.3.10 标本HE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
        2.3.11 Western Blot
        2.3.12 基于TCGA数据库LPAR1 转录组数据下载与分析
    2.4 结果
        2.4.1 LPA促进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克隆形成
        2.4.2 Ki16425和ono7300243 抑制LPA诱导的A549 细胞增殖、迁移
        2.4.3 构建LPAR1和LPAR3 转基因细胞系
        2.4.4 LPA促进LPAR1 转基因细胞增殖、迁移、克隆形成
        2.4.5 沉默LPAR1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
        2.4.6 LPA激活LPAR1 促进体内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4.7 LPAR1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
        2.4.8 LPA促进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
        2.4.9 LPA通过LPAR1 介导A549 细胞迁移增殖信号通路
        2.4.10 基于TCGA数据库的LPAR1 表达分析
    2.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成纤维细胞联合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血管内皮细胞、脂肪干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鉴定及体外培养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通过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诱导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化潜能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1 祖国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2型糖尿病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4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5 基于中医基本哲学整体观辩证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6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联系
    7 姜黄与阻断MIF对成纤维细胞效应作用的联系
    8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内结构参数的影响
    1 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组
        2.2 测量对比腰椎节段的确定
        2.3 椎管内各参数对比结果
    3 讨论
        3.1 中医基本哲学整体观认识消渴症及腰痹病之间的关系
        3.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与2型糖尿病特征
        3.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标准及影像学测量点选择依据
        3.4 合并2型糖尿病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各项参数特征
        3.5 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中骨性结构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3.6 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中纤维性软组织结构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3.7 黄韧带肥厚及与2型糖尿病潜在关系分析
    4 结论、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黄韧带中MIF定量分析及其效应研究
    1 研究对象及黄韧带获取与初步处理
        1.1 对象及伦理内容
        1.2 黄韧带获取及初步处理
    2 方法
        2.1 黄韧带厚度测量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表(表2-2,表2-3)
        2.3 黄韧带内的蛋白提取、浓度测量及相关炎症介质ELISA测定
        2.4 黄韧带弹力、胶原纤维Masson染色及定量分析
        2.5 黄韧带内MIF免疫组织化学(IHC)研究及定量分析
        2.6 黄韧带厚度与MIF含量相关性分析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黄韧带厚度对比
        3.2 黄韧带内MIF、TGF-β1、MMP-13、IL-1β、IL-6、TNF-α蛋白定量
        3.3 黄韧带弹力、胶原纤维Masson染色及定量分析
        3.4 黄韧带内MIF免疫组织化学(IHC)研究及定量分析
        3.5 黄韧带厚度与MIF含量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血瘀为消渴及腰痹病的共同致病因素
        4.2 腰椎黄韧带的正常及病理学表现
        4.3 腰椎黄韧带肥厚的基本影响因素
        4.4 源自2型糖尿病的代谢因素对腰椎黄韧带肥厚影响
        4.5 MIF特性及在2 型糖尿病人肥厚黄韧带内含量的差异
        4.6 MIF促进结缔组织纤维化作用
        4.7 转化生长因子-β1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8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9 白细胞介素1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10 白细胞介素-6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11 肿瘤坏死因子α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IF在糖浓度差异下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效应与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表3-1 表3-2)
        1.2 不同浓度糖对NIH3T3 细胞MIF蛋白表达及增殖影响
        1.3 不同浓度外源性MIF(rmMIF)对NIH3T3 细胞增殖的影响
        1.4 MIF促进NIH3T3 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NIH3T3细胞在不同糖浓度环境下MIF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情况
        2.2 不同浓度外源性MIF(rmMIF)对NIH3T3 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MIF促进NIH3T3 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3 讨论
        3.1 整体观指导下分析消渴与腰痹病的联系
        3.2 黄韧带主要的效应细胞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3.3 MIF与组织纤维化的联系
        3.4 高糖环境促进成纤维细胞对MIF的表达
        3.5 MIF呈浓度耐性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3.6 MI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探究
        3.7 MI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总结
        3.8 MIF与 TGF-β1 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姜黄素对MIF诱导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表达及促增殖效应的干预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1.3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1.4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及Ⅰ Ⅲ型胶原表达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2.2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及Ⅰ Ⅲ型胶原表达
    3 讨论
        3.1 血瘀因素贯穿整体哲学观对消渴并发腰痹病
        3.2 对MIF相关效应研究分析
        3.3 实验用细胞的选择
        3.4 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3.5 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对成纤维细胞作用存在网状效应
        3.6 MIF促成纤维细胞炎症介质的表达分析
        3.7 MIF促进诸项炎症介质表达机制总结
        3.8 祖国医学对姜黄的药物特性认识及运用
        3.9 现代医学对姜黄的药物特性研究及运用
        3.10 姜黄有效成分的细胞毒性及实验剂量选择
        3.11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3.12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表达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潞党参对UV所致小鼠背部皮肤光老化模型Fas/FasL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2.实验方法
        2.1 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制备
        2.1.1 实验动物分组
        2.1.2 实验动物造模
        2.2 动物给药干预
        2.2.1 给药剂量的计算
        2.2.2 各组小鼠给药情况
        2.3 取材
        2.4 制备实验标本
        2.5 实验方法和步骤
        2.5.1 试剂配制
        2.5.2 各组小鼠皮肤组织HE染色
        2.5.3 各组小鼠皮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
        2.5.4 细胞凋亡检测原理和步骤
        2.6 结果判定
        2.6.1 HE染色结果判定
        2.6.2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2.6.3 凋亡细胞阳性结果判定
        2.7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小鼠背部皮肤的肉眼观察
    2.小鼠皮肤组织HE染色结果
    3.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的表达结果
    4.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asL的表达结果
    5.Fas与 Fas L表达相关性
    6.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皮肤细胞凋亡结果
讨论
    1.皮肤光老化的发病机制
        1.1 皮肤光老化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
        1.1.1 光老化西医病因
        1.1.2 光老化西医病机
        1.2 光老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1.2.1 光老化中医病因
        1.2.2 光老化中医病机
    2.皮肤光老化的防治
        2.1 西医防治
        2.2 中医防治
    3.潞党参相关的药理作用及实验研究
        3.1 从中医认识潞党参治疗光老化
        3.1.1 从潞党参性味论治光老化
        3.1.2 从潞党参归经论治光老化
        3.2 从西医认识潞党参治疗光老化
        3.2.1 党参多糖治疗光老化
        3.2.2 党参水提取物治疗光老化
    4.实验动物的选择
    5.实验指标选择:Fas/Fas L凋亡因子与皮肤光老化的关系
        5.1 细胞凋亡与皮肤光老化
        5.2 细胞凋亡与Fas/Fas L
        5.3 Fas/Fas L与皮肤光老化
    6.潞党参对光老化模型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C16、TGF-β1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血尿酸代谢异常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尿酸代谢过程
        1.1.1 外源性嘌呤的吸收
        1.1.2 内源性嘌呤的生成
        1.1.3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
        1.1.4 尿酸的排泄
    1.2 血尿酸代谢异常及其相关疾病
        1.2.1 低尿酸血症概述
        1.2.2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概述
    1.3 遗传疾病研究方法
        1.3.1 家系连锁分析
        1.3.2 候选基因策略
        1.3.3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1.3.4 下一代测序技术(NGS)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诊断肾性低尿酸血症1例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病例展示
        2.2.2 研究对象
        2.2.3 试剂与仪器
        2.2.4 基因组DNA抽提和质控
        2.2.5 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2.2.6 二代测序分析流程
        2.2.7 Sanger测序
        2.2.8 蛋白结构预测分析
    2.3 结果
        2.3.1 家系遗传模式特点
        2.3.2 二代测序数据质量
        2.3.3 二代测序数据分析
        2.3.4 Sanger测序结果
        2.3.5 In-silicon致病性预测
    2.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扩增子多重测序的低尿酸血症遗传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试剂与仪器
        3.2.3 基因组DNA抽提和质控
        3.2.4 扩增子多重测序工作流程
        3.2.5 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3.2.6 二代测序分析流程
        3.2.7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低尿酸血症患病率
        3.3.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3.3 SLC22A12/SLC2A9基因全外显子变异位点识别
        3.3.4 单个位点的关联结果
        3.3.5 基于基因的关联分析
        3.3.6 LD分析
        3.3.7 In-silicon致病性预测
    3.4 讨论
第四章 血尿酸/痛风GWAS易感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的验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基因分型和质控方法
        4.2.3 未直接分型位点的推定填补
        4.2.4 SUA/痛风GWAS易感位点的确定
        4.2.5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SUA/痛风GWAS易感区域的验证
        4.3.2 易感位点累积遗传风险评分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SLC28A2基因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关联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标签SNPs的选择
        5.2.3 基因型分型方法
        5.2.4 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5.3.2 关联分析结果
        5.3.3 荟萃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成文的学术论文

四、转化生长因子β与巨核细胞及其相关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D]. 田园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初探[D]. 王冰.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人和小鼠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状态下的蛋白质组和N-糖蛋白组差异分析[D]. 郝志芳. 西北大学, 2021(12)
  • [4]BAMBI在小鼠脂肪组织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晓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非小细胞肺癌中LPA受体亚型的靶向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吴双.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6]成纤维细胞联合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研究[D]. 杨桂然.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7]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D]. 鲁齐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潞党参对UV所致小鼠背部皮肤光老化模型Fas/FasL表达影响的研究[D]. 路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C16、TGF-β1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研究[D]. 谷青青.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10]血尿酸代谢异常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研究[D]. 周兆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转化生长因子β和巨核细胞及其相关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