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萜的超临界液相色谱研究

单萜的超临界液相色谱研究

一、单萜烯的超临界液相色谱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文琳,林泳仪,吴彩霞,朱海燕,杨文康,桂林[1](2022)在《化橘红有效成分提取、检测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化橘红的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含量检测、药理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展化橘红有效成分的功效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中,化橘红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多糖、挥发性物质等。提取黄酮类多用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多糖的提取方法以热水浸取法、微波提取法为佳,挥发性物质的主要采取蒸馏萃取法。检测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橘红有抗氧化、降低氧化损伤的功效,可治疗老年痴呆等。

潘楠楠[2](2020)在《小黄姜主要成分分析及提取优化》文中指出自古以来中医认为: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温肺健胃、化痰止咳的功效。现代学者研究成果表明,生姜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为姜精油、姜辣素、生姜蛋白酶和二苯基庚烷类物质等[5]。在这些物质中姜辣素的作用是刺激味觉神经,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使消化道大量的分泌消化液,从而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几率。姜精油可以用于风湿性病、关节炎、癖伤、痈、反胃恶心、宿醉、晕车呕吐、感冒、黏膜炎、咳嗽、窦炎、皮肤疼痛、咽喉疼、痢疾、疝气、抽筋等。生姜蛋白酶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食品添加剂,它可以作用于酒类的澄清,也可以促进牛奶凝乳,在猪肉、牛肉等肉质的嫩化等方面效果显着。本文选用安徽农业大学培育的小黄姜(金姜一号),对其进行主要成分分析及提取方法优化,提高生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生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表7、8的数据可知,通过对单因素的分析,就乙醇浓度这个因素分析,第二个平行试验数据最理想,就姜粉目数这个因素分析,同样的第二个平行试验数据最理想,就固液比这个因素分析,也是第二个平行试验数据最理想,就超声时间这个因素分析,还是第二个平行试验数据最理想。通过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算出最优的超声波提取姜辣素试验组合为A2B2C2D2,就是选用浓度为60%的乙醇溶液,姜粉过20目筛,固液比为7g/100ml,超声进行10分钟。结合表7、8中的极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超声提取姜辣素的试验中乙醇溶液浓度对姜辣素提取率产生的影响最大,超声的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最小,即姜辣素提取率与四个相关因素的关系:乙醇浓度>固液比>姜粉目数>超声时间。2.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小黄姜切薄片,在40℃用真空干燥箱烘干至水分低于13%,将干燥后的姜片粉碎至20目,按固液比1:20加入纯化水浸泡2小时,常温下蒸馏6小时,姜精油的提取率最高。提取率与四个因素的关系为:干燥温度>蒸馏时间>姜粉目数>固液比。3.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生姜榨汁,加无水乙醇(-20℃)制成浓度约为60%的乙醇姜汁混合溶液,搅拌均匀,放置于4℃冰箱内30分钟,离心,取沉淀,减压回收乙醇,冷冻干燥得粗酶粉备用;取上述步骤制得的粗酶粉加入重量体积比为20倍的磷酸缓冲液(用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配置,0.1mol/L,PH6.0)中,溶解,离心取上清液,加硫酸钠至饱和度为40%,加入硫酸钠过程中控制PH6.0左右,离心取上清液,继续加硫酸钠至饱和度为80%,离心取沉淀,通过截留分子量14000U的透析袋进行透析除盐,直至用1%氯化钡溶液检查无白色沉淀产生为止,冷冻干燥即得生姜蛋白酶。

钟沁月[3](2020)在《花椒精油抑制紫外线辐射致小鼠皮肤光老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花椒精油(essentialoil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EOZB)是花椒果皮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杀虫、抗菌、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提取花椒精油,并在建立小鼠紫外线辐射模型的基础上,考察花椒精油抑制皮肤光老化的作用,为花椒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花椒精油的提取与分析花椒精油提取工艺流程优化:研究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精油的工艺流程,以花椒精油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分析法和响应面分析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花椒精油中柠檬烯含量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比较红花椒、青花椒、竹叶花椒三种花椒精油中柠檬烯的含量。(2)构建光老化模型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将4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脱毛对照组、溶剂对照组、UV组(光老化模型组,UVA联合UVB紫外灯模拟太阳光照作为紫外线辐射模型光源)、花椒精油低、中、高剂量组(浓度分别为1%、5%、10%),共7组,每组6只。采用最小红斑剂量(the minimal erythema dose,MED)递增法建立皮肤光老化模型,实验共8周。皮肤涂抹给药方式对光老化模型小鼠进行治疗,每日1次,剂量均为120μl/只。溶剂对照组给予异丙醇溶液;花椒精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用异丙醇稀释为1%、5%、10%的花椒精油。每周观察小鼠皮肤宏观的光老化情况以及测量皮肤厚度。最后一次紫外线辐射24h后,断颈处死各组小鼠,取背部皮肤组织用于各实验检测。(3)花椒精油抑制紫外线辐射所致皮肤光老化的作用评价通过苏木精-尹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马松三色染色(Masson)以及弹性纤维染色(Verhoeff’s Van Gieson,EVG)等病理学检测方法,观察皮肤细胞外基质结构(Extra cellularmatrik Matrix,ECM)、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等皮肤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法测定背部皮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MMP)的表达。生化定量法分析小鼠背部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GPX)的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 dehyde,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背部皮肤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结果:(1)花椒精油的提取与分析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精油的最佳工艺流程:料液比25倍、超声20min、回流4h,此时花椒精油得率为9.74%。HPLC分析三种花椒精油中柠檬烯的含量,最终测得青花椒精油中柠檬烯含量最高,含量为3.28μg/g。(2)花椒精油抑制紫外线辐射所致皮肤光老化的作用评价实验成功构建了皮肤光老化模型。脱毛对照组皮肤外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溶剂对照组与UV组光老化宏观评分和皮肤厚度比较无显着差异。EOZB能够改善小鼠皮肤组织光老化皮损现象,缓解皮肤增厚速度,尤其是中、高剂量组,真皮层纤维结缔组织结构保护较好,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与UV组比较,中、高剂量组皮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的表达均有显着抑制,抗氧化酶类活性增强,脂质过氧化产物减少。此外,EOZB可有效抑制促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基质金属蛋白合成以及炎症因子分泌。结论:花椒精油可抑制紫外线辐射致小鼠皮肤光老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抗炎作用相关。花椒精油保护抗氧化酶类的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堆积,降低促炎性因子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并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保护细胞外基质成分,维持胶原、弹性纤维的结构完整,减缓紫外线诱导的皮肤衰老。

邱亦亦[4](2020)在《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提取、纳米乳液制备及其抑菌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昆仑雪菊系菊科(Compositae)金鸡菊属(Coreopsis)一类具有独特功效的稀有高寒植物,富含各种活性的天然产物,其提取物展现出包括抗氧化、抗菌、降血压、降血糖及降脂在内的系列优异的生物学活性。目前,对昆仑雪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和多糖类物质,而对于昆仑雪菊挥发油特别是油树脂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极大限制了昆仑雪菊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基于此,本学位论文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昆仑雪菊的油树脂(CTO)成分,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萃取条件,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针对昆仑雪菊油树脂易挥发、水溶性差等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其乳化包埋研究,构建了昆仑雪菊油树脂纳米乳液体系(CTO-NE),评价了该乳化体系对常见四种致病微生物的抑菌能力,初步探究了其抗菌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昆仑雪菊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昆仑雪菊油树脂,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萃取条件。通过GC-MS分析萃取得到油树脂的化学成分,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最优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7.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 h,该条件下油树脂得率达到3.171±0.019%。和传统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精油相比,超临界萃取得到的昆仑雪菊油树脂成分更加丰富,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挥发性与非挥发性组分含量均较高。(2)采用PIT法构建了昆仑雪菊油树脂纳米乳液体系,研究不同乳化剂、HLB以及含水量对乳液体系的影响,评价乳液的储藏性能。得到以下结论:以Span80/Tween80为混合乳化剂,在HLB=13时,按CTO:乙醇:乳化剂=1:1:3的比例能够制备相应的CTO-NE系列。该条件下形成的含水量95%的纳米乳液粒径为94.0±9.0 nm,?-电位为-42.3±4.6 m V,PDI值0.185±0.018。改变乳液含水量并进行研究,发现含水量为5%-15%时,乳液为W/O型微乳体系;含水量为20%-35%时,乳液转变为双连续型;当含水量达到40%-95%,乳液由双连续结构转变为O/W型。CTO-NE系列具有良好的储藏性能,常温储藏3周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3)通过抑菌圈实验、MIC测定及微生物致死动力学实验研究乳液体系对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以及酵母型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初步探究其抑菌机理。得到实验结果如下:乳化包埋显着加强了CTO的抑菌活性,相比单纯的CTO,CTO-NE处理组抑菌圈更大。CTO和CTO-NE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酵母型真菌的抑制效果好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所试验菌株的敏感性排序为: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随着含水量的上升,纳米乳液的抑菌能力逐渐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CTO-NE可能通过降低细菌和真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破坏细菌和真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导致胞内容物外泄等发挥抑菌活性。

吴呈祥[5](2020)在《正柴胡饮活性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及其抗炎活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复方具有多功效、多靶点的优势,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也为其药效物质的基础研究带来挑战。正柴胡饮主治风寒感冒,具有解表散寒,解热止痛的作用;由柴胡、陈皮、防风、赤芍、生姜和甘草六味中药组成。目前该方剂的药效活性成分尚不明确。因而本论文采用HPLC-IT-MSn质谱仪对正柴胡饮复方及其组方药材的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正柴胡饮及其10个指标性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评价。论文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部分内容:1、正柴胡饮复方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运用HPLC-IT-MSn仪对正柴胡饮复方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23个化合物。基于液相保留时间和质谱裂解信息,推测并鉴定了其中的96个化合物,包括21个单萜苷类化合物,32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26个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3个色原酮类化合物,4个有机酸类化合物、5个环肽、5个其他类化合物。2、运用HPLC-IT-MSn仪对正柴胡饮各组方药材的水提液、95%乙醇提取液、乙酸乙酯提取液分别进行分析,结果从柴胡中推测鉴定了64个化合物,其中15个化合物之前未在该植物中报道;从防风中推测鉴定了38个化合物,其中14个化合物之前未在该植物中报道;从赤芍中推测鉴定了53个化合物,其中5个化合物之前未在该植物中报道;从甘草中推测鉴定了76个化合物,其中5个化合物之前未在该植物中报道;从生姜中推测鉴定了47个化合物,其中5个化合物之前未在该植物中报道。3、正柴胡饮及其活性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采用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正柴胡饮及其10种化合物均有良好的抗炎活性;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正柴胡饮、6-姜酚、川陈皮素、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芍药苷对NO产生的抑制率较强。

武玉[6](2020)在《逍遥片中当归、白术挥发油成分研究与药材质量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逍遥片的挥发油指纹图谱,对当归和白术药味中挥发性成分进行药材归属;优化当归和白术药材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利用量化指标表征提取状态并探索不同指标下工艺参数对挥发性成分提取的规律性影响;分析中间体提取物和逍遥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建立提取物和逍遥片中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不同产地白术药材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完善白术药材的质量评价体系。方法: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和白术及单味药挥发油,利用GC-MS分离鉴定挥发性成分并确定其药材归属,采用GC-MS建立当归和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定性鉴别指纹图谱中的特征成分。2.利用析因实验设计,以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筛选和优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和白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提取温度作为量化指标表征提取状态,考察在120℃-170℃油浴温度范围内的提取状态、挥发油提取率、药液温度、冷凝管中部温度,并利用GC-MS分离鉴定不同油浴温度提取收集的挥发性成分。3.采用回流提取方式提取提取物及逍遥片中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分离鉴定其挥发性成分,以藁本内酯为指标性成分,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提取物及制剂中藁本内酯含量。4.分别建立白术药材GC-MS指纹图谱和U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对6个产地33批白术药材的挥发性成分和全成分进行质量评价,利用UPLC测定33批白术药材中白术内酯Ⅲ含量。结果:1.确定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内酯类和倍半萜类物质,归属于当归药材的挥发性成分较多。建立了药材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初步确认了37个共有峰,10批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80,药材挥发油中主要共有成分(Z)-藳本内酯和3-正丁烯基苯酞归属于当归药材,苍术酮归属于白术药材,β-罗勒烯和α-蒎烯为二者所共有。2.提取时间和提取状态对当归和白术药材挥发油提取率有显着影响,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倍量6倍水,蒸馏时间6 h,暴沸提取。在160℃油浴温度下提取状态为暴沸且挥发油提取率达高峰,随油浴温度升高药液温度均在105℃左右,冷凝管中部温度升高且范程增大。在较低温度120℃提取下的挥发性成分较少以单萜烯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为反式-α-罗勒烯和(1R)-α-蒎烯;130℃及以上收集挥发性成分较多以内酯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为(Z)-藁本内酯和3-正丁烯基苯酞,总含量在160℃达高峰,160℃为最佳提取温度。3.提取物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Z-藳本内酯、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3-正丁烯基苯酞、苍术酮、反式石竹烯,逍遥片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棕榈酸、薄荷脑、Z-藳本内酯、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测定3批提取物和制剂中藁本内酯的含量范围分别为58.62-68.02μg·g-1、18.12-25.80μg·g-1。4.浙江、安徽和河北白术在挥发性成分和全成分上含量较高,但批次间差异性较大。不同产地白术中白术内酯Ⅲ含量范围在0.133-0.879 mg·g-1,湖南白术平均含量最高,质量较稳定,可作为逍遥片中白术药材的优选产地。结论:1.建立当归、白术挥发油GC-MS分析方法和指纹图谱,为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2.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确认提取温度对过程工艺参数、挥发油提取率和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影响,为指导逍遥片及其他大复方中药以挥发性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及研究思路。3.建立中间提取物和逍遥片中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和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对挥发油在逍遥片中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4.建立白术药材挥发性成分和全成分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为逍遥片中白术药材的选用和为白术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李颖诗[7](2020)在《新会陈皮化学成分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不同产地(新会产和非新会产)、不同年份广陈皮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和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陈皮化学成分与产地和陈化时间之间的关系。为不同产地、年份陈皮药材的鉴定及制定地方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依据。优化陈皮的提取工艺,提高其食品加工适性。为陈皮的深加工及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固相微萃取(SPME)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陈皮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然后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相互验证对比,完善新会陈皮的化学成分数据库,采用标准品测出陈皮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研究陈皮的提取工艺,使用不同浓度乙醇回流提取,旋转蒸发,浓缩后得到提取物。再以橙皮苷为测定指标,用HPLC检测提取物中功效成分的保留情况,在优化提取溶剂、料液比、时间和温度水平的基础上确定陈皮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建立了一套利用GC-MS和UPLC-Q-TOF-MS对陈皮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收集到的20个广陈皮样品中鉴定出了74个挥发性化学成分,50个非挥发性成分,共计124个化学成分。研究了乙醇提取,真空浓缩工艺,优化了陈皮提取物的提取工艺。为新会陈皮的地方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GC-MS陈皮中共鉴定出74个化学成分,而新会产陈皮(70个)比非新会产陈皮(59个)有更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D-柠檬烯(66.19%)等4个成分为广陈皮(非新会产和新会产)的共有成分。新会陈皮的化学成分种类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3-甲基-4-异丙基苯酚等16个成分是新会陈皮所特有的成分,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是含量最多的成分,能据此与其他地区的陈皮作区别鉴定。即在制定新会陈皮的地方标准时,不应以橙皮苷为唯一参考标准,而应考虑这16种共有成分的含量情况,及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的相对含量。2.用UPLC-Q-TOF-MS/MS联合技术在广陈皮(新会产和非新会产)中共鉴定出50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甲氧基黄酮及其同分异构体物质。而新会产陈皮(49个)比非新会产陈皮(42个)有更丰富化学成分。对其中的辛弗林、阿魏酸、橙皮素、柠檬苦素、柚皮苷、川陈皮素和橙皮苷共7种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验证其相对含量情况。新会陈皮中黄酮类成分的平均相对含量高达95.7%,明显区别于非新会产的70.06%,证明道地药材的药用优势有其物质基础。五甲氧基黄酮的数量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而呈“下降→平稳→上升”的趋势。3.以橙皮苷为跟踪目标,用HPLC检测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保留情况,最优组合A1(1:5)B3(75%乙醇)C3(2.0h)D3(90℃)能较好地保留总黄酮(保留率达93.14%),而且六甲氧基黄酮的保留率也最高(相对含量达到40.04%)。可见,提取温度比提取时间对感官评定的影响更大,与提取物的苦涩味直接相关,会影响提取物的后续应用。在提取的过程中既有部分化学成分丢失(如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也有新的化合物生成(如5,7,4’-三甲氧基黄酮等)。说明提取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陈皮化学成分构成,中药材的炮制改性有一定道理。结论:GC-MS和UPLC-Q-TOF-MS联用技术可作为陈皮提取物中化学成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和五甲氧基黄酮是新会陈皮独有的丰富成分,可将其定为新会陈皮的食品加工的控制指标,并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新会产陈皮(49个)比非新会产陈皮(42个)有更丰富化学成分,且新会陈皮的主要化学成分种类和数量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初步验证了民间说法“陈皮产广东新会为最好”和“陈久者良”。最佳组合料液比1:5、75%乙醇、2.0h、90℃能较好地保留其功效成分,而且六甲氧基黄酮的保留率也最高,提取温度与提取物的苦涩味直接相关,会影响提取物的后续应用。在提取的过程中既有部分化学成分会丢失,也有新的化合物生成,说明提取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陈皮化学成分构成,中药材的炮制改性有一定道理。

师亚栋[8](2018)在《衡阳市植物精气排放分布及景观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引起国内外对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极大关注,植物精气是天然源VOCs的主要来源。但对植物精气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物种或纯林的研究,城市绿化植物选取多是根据美学和园艺标准进行。研究在分析基于MEGAN模型的全球精气分布与衡阳市精气排放的同时,从植物精气功效方面对景观植物配置引导。本文介绍VOCs与植物精气的基础上,微观层面对比了3种主流的植物精气成分测定方法,分析早期运用、晚期改进后的测定方法与测得的精气成分结论,并提出方法选取改进建议;宏观层面研究城市区域乃至全球主要精气估算模型,对比模型的结论、关键因素和总结模型尚需完善部分。为完善和改进植物精气成分、估算体系提供依据。分布研究部分本文利用MEGAN模型源数据导入Panoply,生成2010年12个月植物精气主要成分—异戊二烯排放量全球分布图,由其得出全球精气全年变化规律,分为2-5月,6-8月,9-1月三个明显排放阶段,不同月12天中全球排放量极值可达1.98e-09kg/m2/sec,出现在当年5月1日,南北半球排放季节性突出,赤道部分由于地表植被生长状态优良,植物精气常年高排放量。此外,基于模型导入衡阳市植被覆盖、排放因子、气候因子等数据估算衡阳市中心城区四区2016年4月份植物精气异戊二烯排放量,为5.7357t,与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等因子有关。植物精气景观设计应用方面,研究从精气层面对景观植物配置进行整体引导。对接衡阳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新一轮城市规划,对精气功能进行分类,将特定精气植物与各类城市用地对应,发挥城市空间景观植物精气对城市人群的有益效果与和对环境的净化功能,如医疗用地中植物杀菌功能,道路用地中植物精气的净化功能。对于优化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和园林景观设计模式、有效增强植物精气的生态功能、构建具有良好环境效应的城市空间、有效减少大气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董颖娜[9](2018)在《基于模式识别的料酒品质研究及其指纹图谱建立》文中认为料酒是调味品之一,具有去腥、增香、提鲜的作用。近年来,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料酒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然而料酒行业标准因制订时间较早,等级划分标准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料酒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本文在分析料酒功能性成分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市售料酒的品质进行了量化评价和分类,为制定料酒品质分级标准提供参考。同时,通过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料酒香气成分,建立GC-MS指纹图谱,用于料酒的品质评价及溯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行业标准测定了市售43种料酒的总酸、氨基酸态氮、酒精度和食盐4项指标。结果表明43种料酒的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酒精度均符合行业标准,部分样品食盐含量低于行业标准。以此行业标准为评价依据,难以对市售料酒品质进行精确分级评价。为提取料酒分级标准的特征指标,检测料酒的p H、总糖、可溶性固形物、抗氧化性4项指标。结果表明综合此8项指标可较好表征料酒品质,确定料酒的基础特征,为料酒分级评价提供基础依据。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料酒品质进行综合性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1.07%,可代表原始8个指标的信息。以这四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建立料酒品质的综合评价函数:Z=0.4449F1+0.2232F2+0.1668F3+0.1650F4,并得到料酒品质的综合得分。其中综合得分高的料酒实际生产中为陈酿料酒,与实际相符,说明该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合理可行。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料酒进行分类,得到直观的料酒分类模型。结果表明43种料酒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香辛料风味型料酒;第二类为清淡型料酒;第三类为陈酿型料酒。3.通过GC-MS技术对市售典型的三个品牌系列料酒样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以相关系数和夹角余弦系数对特征峰进行相似度评价,相似度分别?0.9500、0.9700、0.9600。结果表明建立的此三个品牌料酒GC-MS指纹图谱,可用于品牌真伪鉴定。进一步分析三个品牌料酒的GC-MS指纹谱图,结果表明三个品牌的料酒分别为黄酒风味更突出;香辛料的风味更突出以及以麻味成分更突出的三类料酒。

冯烁[10](2018)在《SSOS包埋生姜精油制备工艺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从生姜中提取生姜精油,并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SSOS)、明胶为壁材,通过喷雾干燥制备生姜精油微胶囊,以期扩大生姜的利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生姜精油,萃取条件为:自然晒干,姜粉目数60-80目,萃取压力35 1MPa,萃取温度35℃,CO2流量15 L/h,萃取时间2 h。通过GC-MS对生姜精油进行成分分析,姜烯含量最高,其次为异喇叭茶烯、α-姜黄烯、γ-古芸烯、姜酮、α-柏木烯、6-姜酚等。2.研究了 SSOS浓度、明胶浓度和生姜精油浓度对SSOS和明胶包埋生姜精油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SSOS浓度5%、明胶浓度2%、生姜精油浓度3.5%。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生姜精油微胶囊的包埋率可达74.34%。3.对SSOS和SSOS及明胶的混合物包埋生姜精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粒径分析,发现制得的微胶囊部分出现聚集现象,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表面皱褶较SSOS严重。SSOS和SSOS及明胶的混合物包埋生姜精油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分别为1.594μm和6.895 μm。分别对壁材和微胶囊成品进行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探讨了生姜精油微胶囊的性能。TGA和DSC结果显示,通过改变了壁材的热性质,SSOS和明胶对生姜精油起到一定的热保护作用。4.对生姜精油微胶囊进行了体外缓释研究,实验结果显示,SSOS包埋生姜精油制备的微胶囊在模拟肠液中的累积释放量比模拟胃液中的累积释放量高,分别是54.47%和49.10%。SSOS和明胶包埋生姜精油制备的微胶囊在模拟肠液中的累积释放量比模拟胃液中的累积释放量高,分别是51.40%和47.73%。SSOS和明胶包埋精油制备的微胶囊比SSOS单独包埋精油制备的微胶囊的模拟胃肠液释放量要低,原因是SSOS和明胶发生交联,壁材间的交联作用维持一定的稳定。说明SSOS和明胶对生姜精油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5.探究了生姜精油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冷藏避光和室温避光贮藏比高温避光和光照贮藏条件下保留率要高,生姜精油中主成分的相对含量也高,而且冷藏避光和室温避光贮藏条件下生姜精油主成分的相对含量很接近。SSOS和明胶包埋生姜精油制备的微胶囊比SSOS包埋生姜精油制备的微胶囊中的生姜精油保留率要高而且主成分相对含量要略高。考虑到经济因素,可以室温避光贮藏SSOS和明胶包埋生姜精油制备的微胶囊。

二、单萜烯的超临界液相色谱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萜烯的超临界液相色谱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化橘红有效成分提取、检测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效成分
2 提取方法
3 含量检测
4 药理作用
5 结 语

(2)小黄姜主要成分分析及提取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提取方法
3.结果分析
    3.1 姜辣素主要成分分析与提取优化
    3.2 姜精油主要成分分析与提取优化
    3.3 生姜蛋白酶成分分析与提取优化
4.讨论
    4.1 姜辣素
    4.2 姜精油
    4.3 生姜蛋白酶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花椒精油抑制紫外线辐射致小鼠皮肤光老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花椒的概述
        1.1.1 花椒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1.1.1 酰胺
        1.1.1.2 生物碱
        1.1.1.3 香豆素
        1.1.1.4 黄酮
        1.1.1.5 其他
    1.2 花椒精油的研究现状
        1.2.1 花椒精油的提取方法
        1.2.1.1 水蒸气蒸馏法
        1.2.1.2 有机溶剂提取法
        1.2.1.3 超临界CO2萃取法
        1.2.1.4 其它
        1.2.2 花椒精油的化学成分
        1.2.3 花椒精油的药理作用
        1.2.3.1 抗菌作用
        1.2.3.2 驱虫杀虫作用
        1.2.3.3 抗氧化作用
        1.2.3.4 抗炎镇痛作用
        1.2.3.5 抗肿瘤活性
        1.2.3.6 其他作用
    1.3 皮肤光老化研究现状
        1.3.1 皮肤光老化
        1.3.1.1 皮肤光老化的形态特征
        1.3.1.2 皮肤光老化的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1.3.2 皮肤光老化的发病机制
        1.3.2.1 基质金属蛋白酶
        1.3.2.2 自由基与活性氧
        1.3.2.3 DNA的损伤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目的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花椒精油的提取及花椒精油中柠檬烯含量分析
    2.1 花椒精油的提取
        2.1.1 实验材料
        2.1.1.1 实验药材
        2.1.1.2 实验试剂
        2.1.1.3 实验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1.2.1 原料预处理
        2.1.2.2 花椒挥发油提取流程
        2.1.2.3 花椒挥发油得率计算
        2.1.2.4 单因素试验研究
        2.1.2.5 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
        2.1.2.6 响应面设计
        2.1.2.7 验证试验
        2.1.2.8 统计分析
        2.1.3 结果与分析
        2.1.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3.2 正交试验结果
        2.1.3.3 响应面试验结果
        2.1.3.4 验证试验
        2.1.4 小结
    2.2 花椒精油中柠檬烯含量分析
        2.2.1 实验材料
        2.2.1.1 实验试剂
        2.2.1.2 实验仪器
        2.2.1.3 实验样品
        2.2.2 方法与结果
        2.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2.3 色谱条件
        2.2.2.4 系统适用性试验考察
        2.2.2.5 线性关系考察
        2.2.2.6 精密度试验
        2.2.2.7 重复性考察
        2.2.2.8 稳定性试验
        2.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2.10 含量测定
        2.2.3 小结
第3章 花椒精油抑制皮肤光老化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药物
        3.1.3 实验主要试剂
        3.1.4 实验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构建光老化模型及光老化宏观评价
        3.2.2 皮肤病理学切片及染色
        3.2.3 免疫荧光检测MMPs
        3.2.4 MDA含量测定
        3.2.5 抗氧化酶活力检测
        3.2.6 ELISA检测皮肤组织中的炎症因子
    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构建光老化模型
        3.4.1.1 小鼠外观光老化情况
        3.4.1.2 光老化皮肤的宏观情况
        3.4.1.3 光老化皮肤厚度的测量
        3.4.1.4 光老化皮肤的病理学检查
        3.4.2 青花椒精油对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保护
        3.4.3 MMPs的表达
        3.4.4 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力
        3.4.5 炎症因子的表达
    3.5 小结与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提取、纳米乳液制备及其抑菌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写与术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昆仑雪菊及其研究进展
        1.1.2 昆仑雪菊主要成分研究进展
        1.1.3 昆仑雪菊的主要功效
    1.2 植物油脂的主要提取工艺
        1.2.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
        1.2.2 其它常见提取方法
    1.3 植物精油、油树脂的抑菌活性及其乳化包埋研究进展
        1.3.1 植物精油、油树脂的抑菌活性
        1.3.2 植物精油、油树脂的抑菌机理研究概况
        1.3.3 植物油脂的包埋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4.2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昆仑雪菊油树脂的萃取、分析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主要材料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昆仑雪菊油树脂的超临界萃取
        2.2.4 昆仑雪菊精油的水蒸气提取
        2.2.5 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的优化
        2.2.6 GC-MS测定昆仑雪菊油树脂及精油主要成分
        2.2.7 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萃取条件对昆仑雪菊油树脂得率的影响
        2.3.2 响应面实验优化
        2.3.3 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2.3.4 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分析
        2.3.5 最优工艺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2.3.6 昆仑雪菊油树脂及精油成分分析与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昆仑雪菊油树脂纳米乳液制备研究
    3.1 前言
    3.2 主要试剂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条件和分析方法
        3.3.1 CTO乳化工艺
        3.3.2 不同HLB的筛选
        3.3.3 乳化剂及助乳化剂比例筛选
        3.3.4 形态观察
        3.3.5 乳液差示热量扫描
        3.3.6 乳液黏度测定
        3.3.7 储藏性能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化剂的选择
        3.4.2 不同HLB值乳液的浊度变化
        3.4.3 HLB值对纳米乳液粒径、PDI的影响
        3.4.5 乳液微观形貌观察
        3.4.6 不同含水量差示热量扫描分析
        3.4.7 流变法鉴定乳液构型
        3.4.8 储藏稳定性与粒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昆仑雪菊油树脂及其纳米乳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仪器与设备
        4.2.1 实验菌株
        4.2.2 主要材料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条件和分析方法
        4.3.1 菌种的培养与保藏
        4.3.2 CTO-NE对四种菌的MIC测定
        4.3.3 CTO及 CTO-NE抑菌圈测定
        4.3.4 CTO-NE的抑菌动力学实验
        4.3.5 CTO-NE系列对微生物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3.6 电镜观察
        4.3.7 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昆仑雪菊油树脂及其纳米乳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4.4.2 CTO-NE对实验菌株的MIC值分析
        4.4.3 CTO-NE系列的杀菌动力学曲线
        4.4.4 扫描电镜观察
        4.4.5 透射电镜观察
        4.4.6 CTO-NE对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5)正柴胡饮活性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及其抗炎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正柴胡饮的拆方研究
    1.2 正柴胡饮及其单味药材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2.1 柴胡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2 防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3 赤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4 陈皮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5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6 生姜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正柴胡饮及其单味药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1 柴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2 防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3 赤芍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4 陈皮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5 甘草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6 生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正柴胡饮化学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标准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正柴胡饮样品溶液的制备
        2.3.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3 HPLC-IT-MS~n分析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正柴胡饮组方药材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1 引言
    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1 材料、标准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组方药材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制备
        3.3.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3.3.3 HPLC-IT-MSn分析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柴胡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4.2 防风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4.3 赤芍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4.4 甘草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4.5 生姜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正柴胡饮主要成分的抗炎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材料、标准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制备
        4.3.2 RAW264.7巨噬细胞的培养
        4.3.3 MTT法检测各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4.3.4 Griess法检测各化合物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各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4.4.2 样品对RAW264.7细胞释放NO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逍遥片中当归、白术挥发油成分研究与药材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当归和白术挥发油的成分及指纹图谱研究
    1.1 当归和白术挥发油成分分析及药材归属
        1.1.1 材料与仪器
        1.1.2 方法
        1.1.3 结果与分析
        1.1.4 讨论与小结
    1.2 当归和白术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及共有峰的指认
        1.2.1 材料与仪器
        1.2.2 方法与结果
        1.2.3 讨论与小结
    1.3 本章小结
二、当归和白术药材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单因素考察当归和白术药材挥发油的提取工艺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方法与结果
        2.1.3 讨论与小结
    2.2.基于析因实验设计的当归和白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方法与结果
        2.2.3 讨论与小结
    2.3 当归和白术挥发油提取过程中量化指标考察
        2.3.1 材料与仪器
        2.3.2 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讨论与小结
    2.4 本章小结
三、逍遥片中间体提取物及制剂中挥发油定性定量研究
    3.1 逍遥片中间体提取物及制剂中挥发性成分GC-MS定性分析
        3.1.2 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讨论与小结
    3.2 逍遥片中间体提取物及制剂中藁本内酯含量测定
        3.2.1 材料及仪器
        3.2.2 方法与结果
        3.2.3 讨论与小结
    3.3 本章小结
四、白术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4.1 GC-MS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白术挥发油质量评价
        4.1.1 仪器与材料
        4.1.2 方法与结果
        4.1.3 讨论与小结
    4.2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白术药材UPLC指纹图谱研究
        4.2.1 仪器与材料
        4.2.2 方法与结果
        4.2.3 讨论与小结
    4.3 白术药材中白术内酯Ⅲ含量测定
        4.3.1 仪器与材料
        4.3.2 方法与结果
        4.3.3 讨论与小结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新会陈皮化学成分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陈皮
        1.1.1 陈皮的分类
        1.1.2 新会陈皮历史与道地产区的考证
        1.1.3 新会陈皮的生产工艺
        1.1.4 新会陈皮的质量标准变迁
    1.2 新会陈皮化学成分
        1.2.1 陈皮的化学成分
        1.2.2 陈皮和广陈皮共有的化学成分
        1.2.3 新会陈皮在化学成分上的特点
    1.3 陈皮的综合利用开发
        1.3.1 中成药
        1.3.2 食品原料或添加剂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研究陈皮挥发性化学成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前处理
        2.2.2 SPME/GC-MS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广陈皮与新会陈皮的SPME/GC-MS鉴定
        2.3.2 广陈皮与新会陈皮的共有成分
        2.3.3 新会陈皮特有成分
        2.3.4 广陈皮样品(S1~S10)的谱图特点
        2.3.5 新会陈皮样品(S13、S15、S16和S20)的谱图特点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广陈皮与新会陈皮化学成分对比
        2.4.2 新会陈皮特有成分
        2.4.3 广陈皮成分特点
        2.4.4 创新点
第三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研究陈皮中的化学成分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2.3 液相色谱条件
        3.2.4 UPLC-Q-TOF-MS条件
        3.2.5 甲醇浓度优化
        3.2.6 超声波提取时间优化
        3.2.7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8 精确质量数的识别及化学成分的鉴定
        3.2.9 样品化学成分与含量
        3.2.10 陈皮陈化与化学成分的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甲醇浓度优化
        3.3.2 提取时间优化
        3.3.3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4 质谱条件的优化
        3.3.5 总离子流图测定
        3.3.6 广陈皮与新会陈皮的UPLC-Q-TOF-MS鉴定
        3.3.7 陈化对陈皮化学成分的影响
        3.3.8 部分成分裂解机理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广陈皮与新会陈皮化学成分对比
        3.4.2 新会陈皮特有成分
第四章 陈皮提取物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单因素实验
        4.2.2 正交实验
        4.2.3 提取物评价
        4.2.4 干物质含量测定
        4.2.5 感官评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提取物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
        4.3.2 提取物制备正交实验结果
        4.3.3 UPLC-Q-TOF-MS检测提取物结果
    4.4 小结和讨论
        4.4.1 提取工艺结果分析
        4.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8)衡阳市植物精气排放分布及景观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与植物精气
    1.2 国内外精气研究现状
        1.2.1 国外估算模型发展历程
        1.2.2 国内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研究
        1.2.3 精气脱附方法与检测研究
        1.2.4 植物活体精气采集方法
        1.2.5 应用研究
    1.3 研究意义、背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3.4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第2章 植物精气采集方法及估算模型对比
    2.1 植物活体精气采集方法对比
        2.1.1 方法对比
        2.1.2 小结与改进
    2.2 植物精气排放估算模型对比
        2.2.1 模型对比
        2.2.2 建议
第3章 衡阳市植物精气排放估算
    3.1 基于MEGAN数据的前期分布研究
        3.1.1 研究目的与方法
        3.1.2 分布研究小结
    3.2 衡阳市中心城区植物精气估算
        3.2.1 研究对象
        3.2.2 MEGAN排放模型
        3.2.3 精气排放估算
        3.2.4 结论
        3.2.5 结论对比
第4章 植物精气的景观设计应用
    4.1 衡阳市现状景观规划分析
    4.2 精气功效及衡阳市基调树种
        4.2.1 精气成分功效
        4.2.2 衡阳市基调树种选择
    4.3 精气功能树种配置建议
    4.4 小结及建议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与发展建议
        5.2.1 研究展望
        5.2.2 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模式识别的料酒品质研究及其指纹图谱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 文献综述
    1.1 料酒的简介
        1.1.1 料酒的起源
        1.1.2 料酒的功能性成分及其检测方法
        1.1.2.1 乙醇
        1.1.2.2 氨基酸
        1.1.2.3 有机酸
        1.1.2.4 糖类
        1.1.2.5 香辛料中的活性成分
    1.2 料酒品质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1.3 模式识别研究的研究方法
        1.3.1 主成分分析法
        1.3.2 聚类分析法
    1.4 指纹图谱技术在食品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1.4.1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1.4.2 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1.4.3 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1.4.4 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1.4.5 近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市售料酒功能性指标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总酸、pH、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2.3.2 总糖的测定
        2.3.3 食盐的测定
        2.3.4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2.3.5 酒精度的测定
        2.3.6 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总酸、pH、氨基酸态氮的测定结果
        2.4.2 总糖、食盐和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结果
        2.4.3 酒精度的测定结果
        2.4.4 抗氧化性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料酒品质研究
    3.1 引言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主成分分析
        3.3.2 聚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料酒样品GC-MS指纹图谱的建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条件
        4.3.3 方法考察
        4.3.3.1 精密度试验
        4.3.3.2 稳定性试验
        4.3.3.3 重复性试验
        4.3.4 数据处理
        4.3.4.1 特征峰提取
        4.3.4.2 对照指纹图谱的建立
        4.3.4.3 指纹图谱的评价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指纹图谱方法考察结果
        4.4.1.1 精密度
        4.4.1.2 稳定性
        4.4.1.3 重复性
        4.4.2 老恒和料酒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性评价
        4.4.3 千禾料酒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性评价
        4.4.4 王致和料酒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SSOS包埋生姜精油制备工艺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姜
        1.1.1 生姜简介
        1.1.2 生姜的主要化学成分
    1.2 生姜精油
        1.2.1 生姜精油的提取
        1.2.2 生姜精油的功能
    1.3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
        1.3.1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结构
        1.3.2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应用
        1.3.3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国内外研究和产业化现状
    1.4 明胶
        1.4.1 明胶概述
        1.4.2 明胶在微胶囊技术中的应用
    1.5 微胶囊技术
        1.5.1 微胶囊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5.2 微胶囊技术的定义及分类
        1.5.3 微胶囊化的作用
        1.5.4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仪器
        2.1.1 原辅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生姜精油及成分分析
        2.2.2 生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2.2.3 生姜精油微胶囊理化性质的研究
        2.2.4 体外缓释研究
        2.2.5 生姜精油微胶囊贮藏稳定性的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的生姜精油成分分析
    3.2 生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3.2.1 生姜精油含量的测定
        3.2.2 SSOS和明胶包埋生姜精油制备微胶囊单因素试验
        3.2.3 SSOS和明胶包埋生姜精油制备微胶囊正交试验
        3.2.4 验证实验
    3.3 SSOS和明胶包埋生姜精油制备的微胶囊理化性质研究
        3.3.1 粒径的测定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
        3.3.3 热重分析(TGA)
        3.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4 体外缓释研究
        3.4.1 生姜精油-正己烷全波长及标准曲线的制备
        3.4.2 SSOS包埋精油制备的微胶囊在模拟胃肠液的缓释情况
    3.5 生姜精油微胶囊贮藏稳定性研究
        3.5.1 冷藏(4℃)避光贮藏对微胶囊中生姜精油保留率的影响
        3.5.2 室温(25℃)避光贮藏对微胶囊中生姜精油保留率的影响
        3.5.3 高温(50℃)避光贮藏对微胶囊中生姜精油保留率的影响
        3.5.4 光照贮藏对微胶囊中生姜精油保留率的影响
        3.5.5 生姜精油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3.5.6 SSOS包埋生姜精油制备的微胶囊中生姜精油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3.5.7 SSOS和明胶包埋生姜精油制备的微胶囊中生姜精油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四、单萜烯的超临界液相色谱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化橘红有效成分提取、检测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梁文琳,林泳仪,吴彩霞,朱海燕,杨文康,桂林. 广州化工, 2022(04)
  • [2]小黄姜主要成分分析及提取优化[D]. 潘楠楠.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花椒精油抑制紫外线辐射致小鼠皮肤光老化的研究[D]. 钟沁月.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提取、纳米乳液制备及其抑菌活性评价[D]. 邱亦亦. 浙江大学, 2020
  • [5]正柴胡饮活性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及其抗炎活性评价[D]. 吴呈祥. 浙江大学, 2020(11)
  • [6]逍遥片中当归、白术挥发油成分研究与药材质量评价[D]. 武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新会陈皮化学成分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D]. 李颖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8]衡阳市植物精气排放分布及景观设计应用研究[D]. 师亚栋. 南华大学, 2018(01)
  • [9]基于模式识别的料酒品质研究及其指纹图谱建立[D]. 董颖娜.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2)
  • [10]SSOS包埋生姜精油制备工艺及特性研究[D]. 冯烁.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单萜的超临界液相色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